首页范文高校会计论文十篇高校会计论文十篇

高校会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0:24

高校会计论文篇1

当下我国本科会计实践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国内高校往往更强调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得实习实践环节被严重忽略。上海财经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在实践方面的学分要求从几分到二十几分不等,占总学分要求的比重在百分之十左右。可见,国内教学对实践实习的要求远远不及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传统的讲授教育模式加上闭卷的期末考评模式必然导致这种只注重知识讲解而忽略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国内高校对实习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脱节,这点在管理会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管理会计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70年代被引入中国,管理会计的属性使得其更需要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与企业的制度环境相结合。而目前我国高校对管理会计的教学缺乏其实践性,往往只重视理论方法和基本计算的学习,却没有引进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国外高校会计专业实习实践内容与过程考核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的会计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比较特殊,因为有很多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的,所以学校没有像我国的毕业实习这种统一、正式的实习环节。但是,美国高校把专业实践完全融入到了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第一,美国的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地的学生即使到了大学也会有大量的课后作业,主要是阅读书籍和课题研究。第二,模拟操作。通过模拟企业、模拟财务、模拟业务等模拟操作,真正地将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模拟企业的业务当中。第三,课题研究。美国高校更重视课题研究,在研究课题的同时,无论是独立思考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是团队合作、组织沟通的技能,都是在逐渐增强的。

2.英国模式。英国会计专业实习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课堂实践、模拟实践和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英国最具特色的实践就是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即“三明治教学”。“三明治教学”的意思是大学本科生在完成两年的在校学习之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工作,之后再回到学校进行最后一年的本科学习。英国巴斯大学的国际管理和现代语言、工商管理、会计与金融等专业,拉夫堡大学的银行、金融与管理专业,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等高校都在采用这种“学习+实习+学习”的教学模式。3.澳大利亚模式。澳大利亚本科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小组讨论和辅导、计算机实验室练习和毕业实习。小组讨论和辅导是学生的必修项目,每组人数在20人左右,每学期、每门课程要交两到三篇研究报告,旨在培养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计算机实验室练习室通过计算机财务软件模拟业务进行模拟操作,这项实践在我国的实践教学中同样十分普遍。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与美国的大学生相似,很多都是半工半读的,所以澳大利亚的大学没有明确的、规定的毕业实习。但是,有些大学也会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推荐一部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

三、对我国会计专业实习实践内容与过程考核模式的启示

高校会计论文篇2

1.1会计英语课程设置和定位不清在高职院校中会计英语的课程定位不是太明确,会计英语往往只定位于一门单一的专业英语课程,没有把专业和英语的运用明确联系一起,使得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教授会计英语课程时大多没有弄清楚教学目的和课程定位,上课只是像课程翻译,练习一下专业术语,将专业英语课程当成英语课一样来讲解,错误地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在单词或词组的学习上,从而混淆了专业英语学习与英语学习的区别。

1.2教材选择滞后,缺乏国际性在进入wto以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为培养学与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把这些新思想、新文化显现在日常的教材中来。遗憾的是,会计英语方面的绝大多数教材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现行的大多数会计英语教材只是纯粹的中文会计书的翻译本。另外,高职会计英语课程应该突出“职业”与“技术”的特点,而目前高职院校所选择的教材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1.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陈旧高职院校中会计英语师资非常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很少有既精通会计专业又精通基础英语的教师。因此造成了会计专业好的教师无法让学生用英语来做会计分录、会计报表;基础英语好的教师又不能解释清楚专业术语和会计准则。这就形成了教师糊糊涂涂地教,学生朦朦胧胧地学,使得学生在学习完会计英语课程后仍然无法独立用英语做会计报表的情况出现。因此,我们需要高素质的双语教师,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做到让英语与会计专业很好地融合,建立一个符合高职实际情况的英语教学体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2高职院校会计英语教学改革相关建议

2.1定位好会计英语课程安排和发展高职院校会计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国际先进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我国会计行业急需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熟练掌握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果高职会计英语课程安排和定位上能够把会计学和英语相结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在开设会计英语课程前,学生需要学习一部分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基础、国际会计、会计核算等科目。同时学生在学习会计英语课程之前还需要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把会计英语课程开设到二年级,此时大多学生已经通过了高等学校基础英语能力测试。在课时安排上也应该给予充足的课时,会计英语已经成为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很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覆盖面也较广,只有保证足够的课时量才能使课程正常有序的进行。

2.2教材选择要具有全面性和国际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职院校会计英语在教材的选用上,尽可能使用原版教材及配套练习,保留语言的原汁原味。目前高职院校院校所选教材五花八门,有些教材内容是由国内中文资料直接译成英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便于了学生理解,但失去了语言上活泼新鲜、浅显易懂的需要。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较大差异,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也有很大差异,选用原版教材或者原版英文资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英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尤其在需要阅读英文文献资料或按照资料实际操作时,很容易就能理解运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还需要注重会计知识的扩展。比如一些英文的会计专业资料,如凭证、上市公司的年报等,教师通过用实际的案例来丰富教材的实用性和生动性,让同学们产生兴趣。而大多数国外的会计教材都是由若干的实例组成,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2.3加大引进或培训优质双语教师,督促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专业英语课程的师资引进和培训力度,并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会计业务及英语基础的水平,这样才能建立一支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上尽量采用双语教学,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限制,全英语教学不符合实际,因此教师采用英语授课时,尽量选用符合学生程度的用语并用中文辅助授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会计英语教授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变革,做到少翻译,多练习;轻概念,重术语;会提炼,懂流程。“少翻译,多练习”,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是做简单的翻译,而是要多实际操作。“轻概念,重术语”,指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不需要在概念上多花功夫,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会计术语,特别是英文的会计术语。教师需要多花功夫在学生的会计专业术语的学习和理解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会提炼,懂流程”,指的是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会计原理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炼归纳公式、图表来代替书中复杂的大段描述内容。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循环流程,从分析经济业务到登日记账、分类账、过账,试算平衡,编制财务报表,结账这一流程。可以用某一具体公司为例,让学生了解其某会计期间内全部的资料,让学生具备用英文处理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结语

高校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规范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会计从20世纪20年代提出,到现在已经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案例总结,发展速度都明显缓慢滞后。国内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和边界界定上,研究方法以案例分析为主,形成了众多观点。[1]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管理会计定义,实务界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无论是理论界、实务界,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都已经意识到。为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于2014年11月14日正式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人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4项任务。2014年管理会计建设任务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推进,管理会计正式走到了前台,2014年也被称为我国管理会计“元年”,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前期工作的滞后性已不言而喻。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指导意见》的指引下,加快推进相关工作的步伐责无旁贷。《指导意见》中强调“突出实务导向,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求,既明确了管理会计建设工作的任务,也明确了管理会计建设工作的重点。任何单位的会计工作都涉及外部会计,也涉及内部会计,每个单位都有参与管理会计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实践探索也应紧锣密鼓,理论与实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能实现管理会计工作的繁荣。

二、民办高校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会计工作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已逐渐演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财务会计已经相对成熟,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均显滞后。在民办高校,特别是成熟的民办高校中,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也已相对成熟,而管理会计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属于“对内报告会计”,其职能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是会计人员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的具体路径。[2]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规范有序的会计工作,特别是管理会计,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是全面推进会计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民办高校转型升级、深化内涵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的发展,是会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会计工作深度参与民办高校计划、决策、控制、评价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民办高校发展的有力抓手。

2.规范管理的需要

2013年年底,我国2491所普通高校中,民办高校718所,占高校总数的28.82%;全国2468.07万普通高校在校生中,民办高校在校生557.52万,占全部在校生的22.59%。[3]虽然我国民办高校已经初具规模,但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绝大多数还处于外延发展阶段,只有少数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办高校将逐渐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规范管理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管理是全方位的规范,其中也包括财务工作的规范。众所周知,我国的财务会计在各单位运行相对规范,而管理会计才刚刚起步,只是参与了管理,还谈不上规范。民办高校要实现规范管理,就必须加强管理会计工作,首先要规范管理会计,更重要的是让管理会计在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使管理会计真正成为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

3.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

人们常用“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来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制度的合理与否所带来的后果。制度优则大学卓越,制度劣则大学平庸,制度的好坏直接决定大学的层次和水平。[4]只有建立现代化的大学制度,才能保证现代化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拙劣的制度对大学现代化建设只能是一种障碍和阻滞。虽然民办教育在我国恢复较晚,基础差、底子薄,但民办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灵活,更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体制和机制上的优势,率先建立起现代化的大学制度,实现现代化制度推动下的民办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内部管理者服务的,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需要将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规范管理会计的运行过程,才能使管理会计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促进理论成果和实务经验形成的需要

管理会计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推进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将蜂拥而至。越是在这个时候,也往往是妄言多于真知、喧哗淹没灼见之际,民办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建设工作中去。民办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人才上的优势,积极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争取多出成果,形成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同时,民办高校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实务探索实践活动,敢于先试先行,总结摸索管理会计实务成功经验,勇于担当管理会计实践的排头兵。虽然管理会计在我国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但管理会计自产生至今,发展十分缓慢,基础普遍不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探索,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与公办高校相比并没有明显差距。民办高校既可以在理论研究中崭露头角,也可以在实务中独树一帜,并借以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学术氛围的进一步浓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办出特色。

三、管理会计是促进民办高校转型升级的工具

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多年,经过国家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发展现已渐入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另外一种状态,实质上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新常态具有经济增长中高速、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驱动力转向创新、风险和挑战多元化等特征。我国民办教育恢复至今,也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相当部分的民办高校已经完成外延原始积累,开始向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内涵发展转型升级。招生、师资、教学、科研、就业等均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管理将实现由粗放到集约,学校财务工作也开始由核算、管控型向决策型过渡。在民办高校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规划、决策、战略等将会更加严谨,所有的决定也都将建立在科学的论证分析基础之上。然而对于涉及财务预测、分析、控制、评价等工作,财务会计将显得无能为力,这些都将主要依靠管理会计来完成。民办高校将迎来经济新常态和自身转型升级的双重洗礼,既面临外部实体经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率下降、人工成本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冲击,也面临内部降低成本费用、强加管理、精细化管理、统筹管理的挑战。不但学校领导层要高瞻远瞩,及时调整思路布局谋篇,学校各部门也要顺势而为,根据发展需要协调配合转换角色。管理会计应当以决策的支撑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出现在学校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管理会计是对传统会计的传承与发展,管理会计既要了解分析过去,控制评价现在,也要预测谋划未来,在民办高校转型升级过程中将大有可为。管理会计在对过去学校财务状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管理工具,做好当前工作的控制和评价,提供决策和战略部署依据。管理会计利用专业优势,可以向学校管理层提供校内外相关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确保决策建立在全面的信息基础和科学的判断之上;协助制定并实施学校的战略计划,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使学校在竞争中获得长期持久的优势地位,维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民办高校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任务

1.积极参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理论与实践是知行合一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5]理论源于实践而高于并指导实践,理论通过实践校验而不断完善。国家虽然将“突出实务导向”作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但同时也将理论研究作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对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带动和影响实务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既是民办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也是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需要。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比例大,并逐渐呈现出高学历趋势。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和财务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优势,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中去,大力开展理论研究与探讨。开展理论研究既是丰富理论成果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过程,更是成就青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升成长的过程,还是浓厚学校学术研究氛围的过程。理论研究推动实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实现科学内涵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完善教师人格魅力,于公于私、于大于小都应该值得大力提倡。

2.努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与从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员和进行管理会计实践的单位匮乏不无关系。目前,中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比例为1∶9,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9∶1,中国管理会计人才的缺口将在600万以上。[6]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缓解管理会计人才短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急需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目标,民办高校决不应袖手旁观。首先,积极鼓励有基础的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方向发展。理论成熟、制度健全、实践经验丰富,使得财务会计在各单位的运行区别不大,作用提升的空间有限。但财务会计并不能解决全部的财务问题,相当部分的财务问题需要由管理会计来完成。为更好地服务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使财务人员真正参与到学校的计划、决策、控制与考核等工作中去,就必须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做好管理会计工作,必须要有好的管理会计人才。民办高校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方向发展,以弥补管理会计人才的不足,扛起单位的管理会计大旗。只有具备了管理会计人才,才能开展管理会计实务相关工作,满足服务于学校管理的需要。其次,努力培养管理会计师资队伍。管理会计人才的缺口,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民办高校应勇于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打铁先要自身硬”,足以证明了人才培养对于教师的要求。要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就必须先要建起立素质过硬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目前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在各个高校普遍相对较弱,但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将倒逼高校不断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利用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先行一步,抢抓机遇,争取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旗开得胜。再次,探索开设管理会计方向专业。学科专业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教学之范,是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7]各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都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围绕国家和市场需要下结论。尽管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会计学专业还没有具体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政策依据,但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要开设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方向。虽然在就业市场中,会计学专业算是不冷不热的中性专业,但对于细化出的管理方向,短期内市场的人才需求将会供不应求。民办高校探索开设管理会计方向专业,既可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还是打造学校优势专业和专业群的有效途径。开设管理会计方向专业,对民办高校而言,既是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种机遇,但机会总是稍纵即逝。

3.认真探索管理会计实务经验

民办高校既是具体的人才培养单位,也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要求质量和效益并重。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民办高校应在财务中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探索管理会计实务经验,发挥管理会计在学校战略规划中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和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能力。通过开展具体的实务工作,展现管理会计的优势,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促进管理会计快速发展。在实务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将会更好地推动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对其他院校甚至是企业的发展,也将会是一种示范带动。在突出实务导向思想的指导下,民办高校应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作者:宋杰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焰,等.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9):3-12.

[2]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财务与会计,2014,(10):4-10.

[3]宋杰.我国民办高校会计环境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82-83.

[4]别敦荣.论现代大学制度之现代性[J].教育研究,2014,(8):60-66.

[5]刘德华,蔡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三重维度的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2011,(4):19-21.

高校会计论文篇4

一、会计电算化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合格的会计电算化老师,既要懂会计知识,又要懂计算机知识。而目前许多高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么是会计专业,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又加上很多老师都是从一个学校到一个学校,缺乏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对企业需求的东西不甚了解,导致教学中存在很多盲点。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数据录入,没有真正了解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二、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教学内容与社会接轨,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企业所急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本体出发,从客观需要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学习,在未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而言,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案,学生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不断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不能再注重理论,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

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重视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多,考核方法应该改变以往以书面理论成绩为考核标准的做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日常练习考核和期末考试考核相结合,建议日常练习和期末考试的分值按1:1的比例安排。在学期期末,书而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同步进行,二者在期末考试中所占的权重为4:6。以上方式,既能改变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又能训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为了满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有效教学,许多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那么必须从软件和硬件出发。硬件方面: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将实训室设计成集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标准机房,每个学生一台专用电脑,既方便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让学生集中开展实训,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实践教学。软件方面:配备现代化的财务软件。学校应该及时更新和完善财务软件,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脚步,及时购买现代化的财务软件,为学生实训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会计论文篇5

【摘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是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探讨了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选择适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改善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落实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一、引言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高校会计电算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高校积极参与、软件商竞争有序的格局。我国加入wto后,高校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从会计电算化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会计电算化新的一场革命的到来。与此相应的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二、高校会计电算化问题分析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软件、基础、安全和人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滞后市场上的财务软件可谓百花齐放,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我国高校财务软件设计思想大多是考虑会计核算,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会计功能,软件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缺少财务分析功能,使得财务部门不能在资金管理、投资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很好地发挥监督和参谋助手作用。1.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手段的“模拟”。会计电算化可以说是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复制”,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从而达到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的需求。2.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深。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既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生成管理报表。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少数软件开发商虽已涉及到eRp,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离高校财务信息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3.会计电算化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财务软件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其他部门不能及时查阅和掌握相关的财务信息,财务人员必须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数据输出后进行整理,提供决策的信息总是滞后于经济业务的发生,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部门的管理成本。作为通用的高校财务软件,应该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要满足各种类型学校的管理工作需求,这就需要软件功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随着高校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控制费用、增加收入都对高校财务软件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二)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薄弱当前,高校电算化管理工作薄弱,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不足,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地发展。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处理业务,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相关制度规范化、标准化,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运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发展把高校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脱出来,但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健全,使得会计信息不能被合理使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会计工作的作用。(三)会计电算化系统脆弱1.数据安全风险。在手工方式下,财务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纸介质上,修改过的会计凭证或账簿可以从财务人员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但是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数据直接存储在磁盘上,对电子数据的非法修改可以做到不留痕迹,存在着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数据风险。利用计算机的舞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被发现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因此,在电算化系统下做好安全保密工作意义重大。2.管理安全风险。由于相关人员缺乏计算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不遵守本部门的信息安全规则,造成数据损失等,很多财务工作人员普遍对病毒的危害性程度认识不够,任意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在计算机间、局域网和互联网之间交替使用软盘和可移动硬盘、U盘,将计算机病毒带入财务系统中。另外,由于一些计算机的配置较低,安装防病毒软件后计算机运行速度会受到影响,一些员工对安装的防病毒软件私自卸载,造成整体防病毒工作的被动。因此,往往由于某一个人使用过程中的疏忽而给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风险。3.非人为事故风险。如意外事故,包括非预期的、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由于电源故障造成各种设备无法使用、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已输入数据的凭证丢失等。如果这些数据已经及时备份尚可恢复,如果未及时备份,则造成财务数据将永久丢失,给高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四)会计电算化人才紧缺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财务人员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他们只能机械性地使用财务软件,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如果出现误操作,可能就会使自己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严重的可导致财务数据丢失、系统崩溃。人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三、高校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一)选择适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当中,使用的财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和财务工作正常进行。高校要重视财务软件的选购问题,选择适用于财务管理需要的会计核算软件,一方面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测试,选择能满足高校内部管理需要的、适合本校的财务软件;另一方面,高校应将应用商品化财务软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通常的商品化软件总是只能反映某一类用户共同的需求,而不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个用户的具体情况。为了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有实力的高校应将商品化财务软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利用本校的计算机技术力量,对商品化财务软件未能提供的功能加以补充,对其不完善的功能加以完善,服务于高校管理需要。另外,从网络技术角度出发,着眼于今后软件的升级换代和功能的全面提升,应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第三方接口输入输出的全面开放、大型数据库技术等内容,让财务系统走上信息系统的高速公路。(二)改善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1.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要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引进先进的电算化管理理念,改进高校会计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与计算机应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设将与软件的应用并驾齐驱,会计电算化系统必须有一套与之紧密结合的组织措施,形成全面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为进一步编制财务报告提供可靠的依据。要完善电算化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高校会计人员上机操作规定、系统维护规定、档案管理规定等等,做到有章可循,更好地对会计日常事务进行处理,保证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的安全、可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财务管理保障。2.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2][][]高校要加强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使财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还对计算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快速、周到、全面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知识、能处理计算机一般性故障,培养出对会计电算化接受能力强、既懂会计知识又有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时刻关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培训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对在职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为社会输送新的血液,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3.做好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高校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意识,把数据安全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立多级备份机制。对于财务数据应定期进行备份,要按照“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确保恢复”的要求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备份数据要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多个存储介质上,必要时使用压缩软件、加密软件对备份数据压缩、加密。定期将必要的备份数据刻录到光盘中,重要的数据最好制作两个以上拷贝且存放在不同的地点,保证数据在损坏后可以及时恢复。同时,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制定合理的数据访问的用户账号、权限设置、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提醒用户不使用简单的密码,并定期修改密码,防止泄漏账号及密码。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财务软件本身有安全漏洞,要及时安装的补丁程序或升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三)落实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实现电算化后,对会计档案管理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建章定制,制订一系列管理办法:1.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保存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打印的书面形式保存,保存方法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2.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光)介质或其他介质载体。如规定存有会计数据的磁盘应存放在防潮防磁的房间内等。3.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工作日常检查制度。高校财务领导应定期地对电算化会计档案工作进行实地检查,加大监督力度,促进高校会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4.建立完善的电算化会计档案调阅与使用权限制度。各高校应严格会计档案调阅的审批程序和规章流程,严禁随意拷贝、复制,随意调阅会计档案,加强会计档案的安全性与保密性。5.报废的计算机应将其硬盘彻底格式化,以防数据泄密。(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1.实施组织机构控制。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将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财务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与之配套,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防止舞弊,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贯彻业务审核与计算机操作相分离、数据输入输出与数据审核相分离、系统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相分离、系统数据文件的保管与计算机相分离的原则。2.强化内部财务监督。通过内部监督可以了解现有的一些内控措施是否有效。在会计电算化运行过程中,审计人员对业务处理等进行评价和检验,有利于监测财务软件的可靠性,提高财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安全之本。重视内部监督,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是规范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促进高校自我监控、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较好措施。(五)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属于上层建筑,它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会计领域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会计社会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呼吁会计革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将现代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统一,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在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侧重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实现会计信息化改革目标,高校将通过互联网和校内局域网建立一个相对快捷开放、实时方便的信息交流系统,为财务部门和校内其他部门之间,高校与外界之间保证畅通的信息交流提供便利,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将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1]何日胜.论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财政研究,2007,(8).[2]古湘梅.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3).

高校会计论文篇6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是用货币计量反映高等学校经济活动过程,为高等学校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1.会计核算目标与时俱进。《新制度》要求: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不仅要满足高校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财政改革预算管理的需要。

2.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按财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3.科目编码更规范。《新制度》将一级科目编码从3位调整为4位,与其他行业会计编码一致,更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对科目编码的需要。

4.增设或调整了部分会计科目。《新制度》增设了部分资产类、净资产类科目,调整了部分资产、负债、收入类科目,为满足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需要,细化了支出类科目。

5.固产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规定每月计提折旧和摊销,但折旧费、摊销费不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资金。

6.基建后勤并账。《新制度》规定:将基建账相关数据每月并入大账,独立核算的后勤账相关数据每年并入大账。

7.预付账款按资金性质明细核算。《新制度》规定:预付账款按财政资金、非财政资金等资金性质明细核算。

8.完善了报表项目结构和体系。《新制度》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按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增加了月报。年报增加了附注。由此可见,新会计制度下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比过去更加规范,还兼顾了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过程及财务状况。

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流程有待改进

高校会计核算现有流程是:报账人将办好经费审批手续的票据或借款单送到前台会计审核、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复核—出纳办理现金收付、支票转账等。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业务量成倍增长,现有的流程受到严峻挑战。

1.流程受阻,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报账排队成为常态,尤其在审核环节、支付环节,高峰时要排几个小时,浪费了师生不少宝贵时间,由于大量业务集中处理,前台会计人员精力有限,制单出错率高,返工率也高,核算数量与质量难成正比,效率不高,高质量服务无从谈起。

2.忙于应付,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高峰时段审核岗、复核岗会计工作强度很大,现场要兼顾监督和服务两大职能,难免会有疏忽,前台处理会计业务时让内容

不完整、业务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蒙混过关的情况时有发生,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二)会计核算依据有待完善

由于会计核算依据不完善,高校部分业务无法规范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数据不准确。

1.贷款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旧制度》下,贷款固定资产在购买时,借:固定资产———贷款设备购置,贷:银行存款;还清贷款时,将贷款固定资产转入,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资本性支出,贷:固定基金。但《新制度》未提及。若也在还贷时转入,会影响折旧额。

2.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本化与费用化问题

一些高校将每年上百万的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的购置费作为参考资料费列支,费用化处理,而这些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受益期在5年以上,具有资本化的特征,虚减了高校的无形资产。

3.外购软件资本化与费用化问题

由于无形资产没有金额标准,有些高校外购办公软件不论金额大小均列办公费,外购的应用软件如十几万元的eRp软件列参考资料费,虚减了高校的无形资产。

4.自创的专利权、著作权资本化与费用化问题

高校理工科的老师常在基金项目中列支申请专利权的相关费用,文科的老师则在基金项目中列支著作权的费用,大部分高校都是费用化处理,没作为无形资产核算,造成“家底不清”。

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入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问题

有些高校列入人员经费的工资及福利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些高校列入公用经费的其他支出,业务处理五花八门,相关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6“.营改增”业务核算问题

随着“营改增”试点面的扩大,高校的许多横向科研项目已涉及“营改增”业务,但新会计制度并未提及。“营改增”是新业务,加上高校的涉税核算本就薄弱,高校的不少会计人员没有将增值税作为价外税核算,常将增值税并到科研事业收入核算,虚增了科研事业收入。

7.减免学生学费核算问题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专用基金———奖助基金可列支减免学生学费,但《新制度》未提及,所以有些高校对减免学生学费不核算,虚减了教育事业收入。

(三)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1.当年账面实际数与预算数口径不一致

借款冲销不及时,跨年度冲销借款时有发生,账面实际数有可能包含了以往年度的预算数。

2.应收或预付款项清理不及时,虚增流动资产

维修工程项目借款、科研经费借款、教研经费借款、学生创新项目借款、实习经费借款等,费用早就发生,但由于报账难或经办人拖拉不报账,虚增了流动资产。

3.无形资产账实不符,虚减非流动资产

著作权、专利权、非专有技术均属于学校,但许多高校账面都是零元,外购的软件、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费用化,虚减了无形资产。

(四)会计核算手段有待加强

有些高校财务信息化进展缓慢,工资管理系统、学费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各自为政,为了执行新会计制度,只打算单独升级财务信息系统,相关会计核算如工资核算、学费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仍然处在人工输入阶段,耗时费力,重复劳动,容易出错,效率不高。

三、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改进会计核算流程

1.审核环节设绿色通道、预约或网上报账。利用电子叫号机对借款、学生困难补助、住院医药费等简单业务设绿色通道办理;资产采购业务、院系部报账员的大宗业务、冲销借款业务实行预约报账,有序分流报账人员;利用网上报账系统,将差旅费、科研经费等业务让老师登陆网上报账系统自助填列,财务会计人员审核制单,复核付款,将数据录入工作前移,提高制单速度,提高报账效率。

2.支付环节推广使用公务卡、报账易或报账通。使用公务卡、报账易或报账通比使用现金支票快捷、高效。高校公务卡,是指高校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如高校出差人员机票、住宿费等要求使用公务卡或转账支付。高校报账易是指高校报账人员持本人储蓄卡(基本户)到出纳那里刷卡,将款项直接存到报账人员的卡上或将报账人员的还款转到单位的基本户上。报账通是指通过银校互联系统将报销金额打到报销人银行卡或对公账户中。使用公务卡、报账易或报账通可以减少现金支出,提高支付环节的工作效率。

(二)健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操作细则

在事业单位每年政府收支科目基础上结合高校会计业务实际,依据《新制度》,出台行业的会计核算操作细则。

1.贷款固定资产还贷时列非流动资产基金。《新制度》科目使用说明对固定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关系表述应改为:除了存在尚未付清租金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及未还清贷款购入固定资产外,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与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的账面余额相等。

2.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本化核算。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对高等学校来说,每年都得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且一次购买,受益期往往在三至五年或者更长时间,按受益期相配比的原则,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更合适。

3.外购软件资本化核算。外购不是硬件不可缺少的且能独立计价的软件,按规定要列入无形资产核算,但不论是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还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均未像固定资产那样有通用设备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1500元以上金额的规定。笔者认为,外购软件执行专用设备的标准1500元较合适,1500元以上列入无形资产核算,1500元以下的列入办公费核算。

4.专利权、著作权资本化核算。专利权、著作权按《新制度》规定应列无形资产核算,《新制度》施行前未入无形资产的,应根据科研管理系统的相关资料补入无形资产。

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公用经费核算。《新制度》规定,高校的人员经费核算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按规定通过税务局代收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费用,与高校的职工薪酬没有关系,笔者认为,列公用经费核算较合理。交纳时,借:其他支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贷:银行存款。

6.将“营改增”业务列入核算细则。如: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高校收到横向科研项目款10万元时,借:银行存款10万元,贷:科研事业收入9.7087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0.2913万元。

(三)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制度健全各项费用或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差旅费、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如制定差旅费管理办法,制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管理办法,在填列借款单时填上还款期限,金额大的要附合同或用款计划,对超过规定期限不报账的,在校园网挂网提示,每月更新一次,让师生一起监督,并在连续两个月挂网后在工资中扣还。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定期与资产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对账,做到账实相符,合理保证资产的真实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

高校会计论文篇7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监督和评价本校及其所属二级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管理和实现学校的目标。

二、发展现状分析

1990年5月3日,国家教委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教育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审计的范围和权限,审计工作的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的具体规定。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单独或与其他部门合设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审计人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认识片面、地位不高、独立性不强、资源配备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

(一)认识片面

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很片面,并且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单纯的监督,事实上,内部审计正逐步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发展,内部审计在进行经济监督的基础上,开展鉴证业务,参与管理、提供服务,融监督、服务于管理之中,协助各级领导监管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并实现改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实现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组织目标。其既是监督,同时也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属于单位内部的一项管理措施。

(二)地位不高,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是内部审计保持客观、公正的前提条件。独立性分为机构上的独立和审计人员的独立。

从笔者多年在高职院从事财务、审计、教学工作中了解到,只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是与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另有极少数高职院校是与财务部门合署。从领导体制来看,只有小部分学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由法人代表——院长直接主管,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由副院长、副书记或纪委书记等其他领导主管,因此,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势必受到影响。

(三)资源配备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此处的资源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质量和经费及其他办公条件方面的配备情况。笔者凭借在高职院校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利条件,于2011年10月随机选取了87位湖南省内高职院校的领导及内审工作人员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1.

在上述表1中,反映出专职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人员数量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四)方法陈旧,发展层次低

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和分析,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能够将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而在表1中,只有4.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使用了计算机审计软件),这说明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基本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很少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因此,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

另外,高职院校目前内部审计所处的发展阶段普遍较低,仍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基建维修类审计为主,缺少较高层次的绩效审计和鉴证服务等管理审计,说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窄、层次低,需要拓展审计范围,逐渐向现代管理审计转型。

三、改进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构建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源下降、归还新校区债务、提高教师待遇等财务压力,经费异常紧张,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高职院校资金浪费与紧张并存,公用经费浪费严重,长明灯、长流水屡见不鲜,二级单位创收缺乏控制,大吃大喝,甚至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或基本建设、修缮过程中接受商业贿赂。在此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和扼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不失为一条最简便易行、节约资金的快捷通道,同时还可以促进廉政建设。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应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配备与工作发展相适应的审计人员队伍,为内部审计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组织保障。虽然,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很多规模较大的本科院校已在尝试建立由总审计师、外部审计师、独立审计委员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对校长负责,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这样,自然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大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在一万人以下,教师人数在500至1000人之间)及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尚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逐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院长直接领导,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大胆地揭示问题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

在高职院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处于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传统的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已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离现代审计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更新观念,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转变。在审计理念上,要对内部审计是检查系统的认识向控制系统的认识转变;在审计职能上,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转变;

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收支向业务领域和信息系统拓展,全方位、系统式覆盖;在审计方式上,由以结果导向为主向与过程导向并重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与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四)加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

高校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会计制度;国家监督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随着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为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国家政企分离、权力下放等各项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也使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会计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前高校会计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高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自在不断拓宽,在高等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的同时,院校自主立项的创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却忽视了对所投资金的跟踪问效,对资金的正确使用和使用后的效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致使账外设账、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尽管有些院校对自主办学,增加创收有所认识,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没能把各项收入纳入学校的预算之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遗漏、隐匿现象。尤其是下属学院仍存在着截留创收项目收入,另设“小金库”搞资金体外循环的违规行为。可以说,在部分高校会计职能由此而被逐渐淡化。

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1)受高校行政权力的干扰。某些高校的个别领导者,利用手中的自,干扰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授意、指示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票据。加之会计人员从属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并受高校权力的制约,单位领导者可以直接左右财会人员的人事变动和经济利益,所以,无论是从地位上或权限上都难以维护财经纪律和财经法规的严肃性。(2)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不尽合理。部分高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岗位的设置尚有不合理之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分支机构职能范围及岗位职责范围缺乏明确规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仍存在会计人员身兼多职和有岗无人以及岗位空缺的现象。这势必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为弄虚作假、偷逃税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3)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别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会计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此外,个别会计人员不注重自身学习,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低下,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为谋取个人私利不惜铤而走险,侵吞国家资财,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加强国家宏观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并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一)制定国家对教育经费拨款资金使用的信息反馈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可以及时掌握资金的流向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纠正资金使用中的不合理行为,减少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制定创收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在鼓励高校利用特有的优势开展创收活动的同时,对创收项目的建立实行申报审批制度。通过申报审批,一是可以避免同类项目的过多重复,减少投资的浪费;二是可以杜绝以高校的名义为个人谋取私利(收益归个人,亏损归高校)的违规项目立项,堵住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的暗渠。

(三)制定创收资金申报制度。实行创收资金申报制度,是创收项目申报审批制度的延伸,是对创收项目投资决策的再度审核。它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所投资建设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及时调整、纠正投资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偷税漏税和利用创收资金设立“小金库”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行为。

(四)制定会计工作定期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高校及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实行半年或一年一次的定期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并及时追究会计工作中的违纪违法操作行为,及时遏止各类侵吞国有资产行为的发生与继续,把国有资产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建立健全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定岗定责,各尽其职

(一)制定会计出纳分开制度。会计出纳混作是诱发经济案件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把二者截然分开,分别建立会计科和出纳科,定岗定责,各司其职,且现金出纳员、外汇出纳员、审核员、复核员不能相互兼任,会计档案不能由出纳人员监管,应指定专人负责。

(二)制定货币资金支付限额明确授权审批范围制度。在货币资金支付使用方面,应制定并明确公布各级领导人员的授权审批范围和越权审批处罚标准,同时授予出纳员对超越授权审批范围或缺少必要相关证明的货币资金业务拒绝办理的权力,以确保此项制度的实施。

(三)制定重大资金项目决策集体审议联签制度。为了确保资金的合理支付,对重大资金支付项目的决策,必须由高校领导集体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集体审议,通过并联合签发资金支付决议后,方可办理。同时,应授予出纳员对不执行制度的重大资金支付业务拒绝办理的权力和越级反映情况的权力。

(四)制定重要岗位竞争选拔择优聘任制度。重要的会计岗位必须通过竞争选拔择优聘用。要选用那些业务素质高、法制观念强、敢于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来担任。同时,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业务培训、法制学习、业务考核和业务自检,促使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之成为理财的能手,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尖兵。

除此之外,还应在现金库存限额、银行账号、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印章保管、岗位责权利等方面加强控制力度,以形成完整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使之起到制止各种浪费性支出和预防各种经济犯罪行为发生的作用。

四、加快落实会计委派制度,促进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结合

目前,高校内部制约机制尚不健全,对国有资产的控制缺乏直接的监督机制,监督效果也不尽人意。由政府部门向高校委派财务总监或会计机构负责人,参与高校重大资金决策,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寓监督于会计工作之中,对国家向高校拨付的教育经费资金的使用实行全过程监控,既能较好地解决国有产权代表缺位的问题。也有效地控制了个别领导者凭主观意志谎报、虚报收支现象的发生。如此,可以及时准确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各类会计报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使国家全面掌握各高校的真实经营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指导方案。

高校会计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从会计学角度论高校考试作弊成因及考风建设研究

 

特定的行为后面往往隐藏着一定的动机。大学生由于抵抗能力不强,自身阅历较窄,受社会的阴暗面和自身情绪的影响出现考试作弊现象。教育部曾发出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后下发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但考试作弊之风仍消然曼延,如何有效减少和杜绝考试作弊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势在必行的工作任务。

一、导致考生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

1.大环境影响

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行为,办事情靠拉关系、政府官员知法犯法、假货、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商品市场,还有社会上各类职称考试在大学校园中寻找替考现象等,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或认为只要不是自己作弊,对别人作弊无所谓,此观点淡化了大学生作弊的羞耻感。没有统一规范考试的《国家考试法》,考试作弊行为仅视为违纪行为。对考生作弊处理只停留在道德约束或行政约束面上。

2.对考试缺乏正确认识,漠视道德观念与是非观念。

学生更多情况只看到考试手段,却忽视考试的本质小论文,以致不认真对待考试,学习目标不明确。一些学生没有将考试看成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对是与非不加分析,不以考试作弊为耻。错误的考试观念加上自爱、自尊、自信精神的缺失和纪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作弊行为的发生。

3.评价体系偏差。

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束缚着人们的思维,社会、家长、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应试者资格的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素质的一种尺度,如四、六级考试,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直接导致考生为了考试及格或者过关而作弊,学生获奖要看分数;当学生干部要看分数;解决组织问题要看分数;就业找工作要看分数。部分社会用人单位把学业成绩文凭作为衡量人才的硬指标,并不重视对应试者全面考查。

4.考试监督机制不完善

和巡查不利,监考不严,助长学生作弊之风,使学生有可乘之机。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不一,为作弊者提供了条件;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执法不严,纵容了作弊者。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学生作弊手段的花样翻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分析

1.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制,增加信誉成本。

加强宣传,让遵纪守法观念和诚信意识在公民中深入人心,形成“失信可耻诚信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还要建立和信用评估制度和诚信标准,建立通行的评估制度和诚信规范、标准。增大失信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制定相关法律,的信用记录要写入和保存个人作弊行为史,成为终生污点,对作弊者的长远利益造成影响,使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利益。

2.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增加道德成本。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从主流上能认识到考试作弊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是值得大力保护和发扬。要帮助考试作弊的学生正确看待荣誉与成绩,真正的本领才是的立足之本;对考试作弊持无所谓态度,是非观念淡漠的这部分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加强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上的不良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负面效应,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理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以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3.加强监考力度,提高考试作弊的风险成本

我们发现对考试作弊学生总是监考教师抓的少,教务处巡视老师抓的多,监考教师要认真严格,统一思想,抓好考场纪律。不能对学生手下留情,学校要加大处罚措施,如“留校察看、取消学位、勒令退学”。以加大考生作弊的惩罚力度和风险成本。

4.改进考试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增加考试作弊的实施成本。

大学教育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考试作弊案例分析,学生夹带纸条的内容多半是死记硬背

的概念公式。减少学生考试作弊,在考试形式上可做以下调整:1)试卷尽量提供解题的公式小论文,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注重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小测验、实验,加大实验实训成绩比重,减轻试卷考试成绩所占比重。③闭卷开卷并举,社科类课程侧重分析论述题目,考试可实行开卷。④笔试和口试并举,需要对考生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仪表风度、思维能力等进行有效测试的科目如礼仪和英语课程可口试。⑤合理安排考场。将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安排在一个考场,同一级学生用分用a、B卷,通过这种方式考核学生,使学生考试作弊的实施成本加大,甚至根本无法实施作弊行为。

参考文献:

[1]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1)

[2]郑娅.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9-2

[3]许溪沙.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建设教育,2007-4

高校会计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

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高等学校逐渐呈现出办学格局的多元化,很多高校拥有多个校内经济自立的单位和校办企业,其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局面日益复杂,承担的责任也日益繁重。为了规范校办企业等校内经济自立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对高校旧有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强化校级财务监督职能。实行会计委派制就是其中的一条有效途径。

1高校校办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

(1)保护国家利益和学校利益不受侵犯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办企业大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经营自,学校不能随意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在这种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体制下,校办企业立足市场经济必然要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甚至受利益的驱动和追求短期效应,因此,许多时候与企业所有者利益——代表着国家利益的学校利益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面对这种局面,正确的做法是保护国家利益和学校利益不受侵犯,在赋予校办企业经营自的同时,也要强化对其管理和监督。在实行“校企分开”与“放权经营”的同时,学校决不可放弃对校办企业的宏观管理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机制。推行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就是加强对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一种有效措施。只有对校办企业进行经济监督,消除校办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规范校办企业健康地经营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使经营管理者操纵的企业行为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达到一致。

(2)健全校办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需要。很多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对校办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很难有力保证企业行为符合学校整体利益和在法律法规的轨道上运行。这主要是由于现行校办企业会计管理机制的先天性缺陷造成的。因为作为监督主体的会计与作为监督客体的校办企业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后者管理前者的情况下,前者监督后者当然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这里,会计缺乏监督所必需的独立性。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会计受制于校办企业,会计人员个人利益与校办企业紧密连在一起,而且其行为处处受到企业负责人的支配。这种会计领导体制必然使校办企业会计人员不敢正常行使监督职权,他往往被迫按企业负责人个人意志行事,那么对校办企业及其负责人的监督自然是形同虚设。所以,实行会计委派制,改变现有的校办企业会计领导体制,能够使会计人员摆脱受制于企业的被动局面,从而正常行使监督职权。

(3)统一校内会计领导体制的需要。尽管高校内部部门与单位很多,但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校内的政策和体制要保持一致。如果只是学校实行了事业会计委派而校办企业不实行会计委派制,这就造成了校内会计领导体制的不统一。其后果不可避免地拉大了校办企业会计与事业会计在会计监督地位、会计人员利益保障上的差距,容易引起校内会计队伍的分化,不利于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监督及其会计人员的管理,从而也不利于学校整体会计队伍的建设。我们应该理顺学校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尽早在校办企业中推行会计委派制,实现统一全校会计领导体制的目标。

(4)实现校办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需要。许多校办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抱着向学校“等、靠、要”的思想不放,没有效益观念和赢利的进取精神;一些校办企业长期处在高校这个象牙塔中,经营者书生气浓厚,在闯市场中不如社会企业灵活,往往办法不多。以上原因,决定了校办企业难以实现其资产保值、增值目标。更有甚者,少数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校办企业,因经营困境竟坐吃山空,靠消耗企业资产来维持生存。委派制就是要监督企业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想方设法向市场要效益,靠自身的努力去求生存、谋发展,为学校和社会创造财富。

(5)遏制校办企业违法违纪现象的需要。近些年来,校办企业往往处在高校的“边缘地带”,不属于学校的工作重点,不易引起高校教职员工的关注,其行为较少受到学校的直接控制。所以,容易给一些思想素质不高的人包括企业负责人以许多可乘之机,从而导致校办企业违法违纪现象日益增多,造成了一些校办企业资产的流失严重。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能克服现行体制的这一弊端,摆脱了完全受制于企业的被动处境的会计人员,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去行使监督职权,同企业内的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防范与制止侵蚀企业资产的不法行为,保护国家利益和学校利益不受侵犯。

2高校推行会计委派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随着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校办企业纷纷由原来的事业拨款、服务单位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在这种转型过程中,由于某些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部分校办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主动舞弊,在保住经营单位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小集团和个人私利。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岗位进一步专业化,会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规范财经秩序,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堵住校办企业经济违规违法现象的源头。会计造假也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不规范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为资产所有者提供正确及时的会计资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维护了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2)有利于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目前,校办企业会计队伍不稳定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使得财会人员不敢严格按章办事,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严重丧失;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更换频繁,加之交接不规范,容易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同时也挫伤了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实行会计委派制,校办企业会计人员由高校财务处(室)统一委派,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其管理机构负责,使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与其所服务的企业脱钩,解决了会计人员身份的后顾之忧。这不仅有利于避免外来干预,使其能遵守财经法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监督、规范、指导、桥梁的作用,严格把好企业会计关;而且,有利于会计人员安心工作,维护校办企业会计队伍的稳定,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3)有利于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对校办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受派的会计人员可以随时对校办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业务操作流程和工作岗位职责进行管理,督促落实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还可在业务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指导、监督、检查,杜绝和减少违规操作现象,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强化企业防范与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有效地解决资产生成前的要素完整性问题,有利于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企业健康有序运行。3完善高校会计委派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规。我们推行会计委派制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政策,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因此,要用法制建设来保障会计委派制的推行。我们要树立法制观念,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认真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有关方法和内容。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有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触犯刑法的会计人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措施,不仅能够约束企业的不良会计行为,防止委派会计人员与企业“合谋”,而且能够提高财务监督的责任感,把会计人员逐渐打造成为专职监督人员。如此一来,既加大了执法力度,又可以规范财务运作,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与管理。

(2)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岗位职责。要想使会计委派制不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实效,各高校必须提高校办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委派制的认识,使他们理解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意义和目的,打消校办公司、企业怕被会计人员监督的顾虑,让他们觉得被监督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先做通思想工作,才能在行动上有推行会计委派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财务部门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重监督、轻管理的做法,详细规定被委派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明确他们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要建立双向监督与双向负责的机制,一方面,在尊重校办企业经营自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委派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保证委派会计人员支持配合校办企业合法开展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校办企业也要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使他们的一切行为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制度。这样,双方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3)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委派制形式。目前,会计委派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委派制。这种形式是按照“会计机构不变、会计地位不变、会计职能不变”的原则,由单位负责人及财务职能部门委派会计人员到被委派的二级单位履行会计工作,对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资调动、专业职称、工资福利等由人事部门及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二是会计核算中心制。这种方式是在保证二级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实行会计委派单位的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单位不再设立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不开设帐户,具体会计业务全部交由隶属于学校财务职能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处理。三是内部统管委派制。它是一种以财务集中管理为前提、以人事统一管理为框架、以行政委派为中心、以统一核算为主线、以定期考核为主要措施的学校内部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委派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