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政审计论文十篇财政审计论文十篇

财政审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0:47

财政审计论文篇1

财政审计制度产生于公共财政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责任关系以及国家公共行政模式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内容,演变出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四种财政审计制度模式。

林玲(2006)和余春华等(2004)等专家学者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公共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做了研究,他们提出的观点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中西方现行财政审计制度,比较不同财政审计制度下审计的独立性和财政审计权,分析财政审计制度变迁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提炼出中国财政审计制度变迁的主线,形成对财政审计制度变迁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国外财政审计制度的历史考察

在现今世界上己建立审计监督制度的160个国家(地区),财政审计制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立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代议机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司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司法体系,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独立型,即财政监督权独立于代议机关、司法和行政之外,独立展开审计,如德国和日本等;行政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政府,如前苏联、中国、韩国等。

1.1立法型财政审计制度以英国为例

19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家审计法》。根据《国家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隶属于议会,独立于行政部门,代表议会对政府进行监督,向议会报告工作,但议会并不干涉具体的审计工作。审计署的职责主要是对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进行财政审计,并向议会报告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审计署对政府财政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两种。

1.2司法型财政审计制度以法国为例

财政审计论文篇2

1.1提升本级财政预算审计工作的途径

在本级财政预算审计工作中,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工作质量:

1)要确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要将政府的各项收入以及支出都要归纳到预算编制中。

2)要重点对税收执法、征收入库统筹、每种非税收入征缴工作、预算部门国有资产处置以及有偿应用收入解缴等状况加以管理,将现有约束型的收入预算执行管理革新为预期型。

3)对日常支出、重点优先保障区域加以特别重视,尤其在民生投入、提升以及约束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资金支出竞争性范围等方面,财政审计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国务院的相关章程,对“三公”经费、会议费以及相关政府建设费用严格把控,执行部门编制管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要确保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间的有效联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审计的核心从平衡状态转移到投资预算与政策延伸上。

1.2加强对下级财政审计的管理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重大的政府政策决定的执行情况以及效应加以关注,主要围绕经济增长、政策革新、结构调整、促进民生以及风险防范等工作上。

2)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下属市县债务的预算加强管理,还包括下属的财政制度实行状况。

3)对下属审计部门在财政“同级审”环节出现的要点与疑点进行重点管理。

4)出于对政府综合财务状况的全面审计的考量,需要开展整体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增对下属部门的整体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计,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3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上加强规范

在遵循审计要紧随财政资金运行状况来开展的原则上,需要从以下途径来审计财政专项资金:

1)重点审计民生专项资金。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农业、农村以及农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体系等。在专项资金审计上,要进行跟踪审计,对整个过程(制定执行预算实行划拨资金)加以规范,杜绝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切实保障专项资金的安全运行,维护相关方的利益。

2)重点审计节能减排项目、环境整治项目、生态维护项目等的专项资金运用。在倡导新常态的形势下,合理开发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应用,促进社会的生态化、文明化发展。

3)重点审计朝阳产业投资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促进区域平衡的经济发展项目,对这些项目的专项资金应用管理加以规范,这样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同时对财政作用的范围加以明确,促进省级政府财政管理工作的革新,与市场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促进后者主导作用的顺利实现。

1.4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这些投入在政府财政资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省级政府审计工作中需要加强对这些投资项目进行审计。首先,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政府在投资项目上的决策以及规划,要确保其遵守国家政策规定,与省级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管理粗放、铺张浪费、重复建设等现象。其次,提升项目预算的执行力,规范建设项目管理,严格评估投资项目的总体效益。在这些项目中要重点关注征地拆迁、建设招投标、工程设施以及设备的购置、原料的采购、资金运营等,加强监督和管理,杜绝腐败、贪污等各种违反乱纪问题的出现。最后,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众服务项目建设向社会融资状况加以重点审计。

财政审计论文篇3

(一)注重专项审计调查,忽视项目审计

从目前具体的审计结果进行分析,高校内部大部分的财政支出审计工作都是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于全面审计调查非常少见,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机关所有的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但是审计具体的工作量逐渐增多,这就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所有的高校都进行比较全面具体的审计工作,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具体的教育经费进行的审计工作只能是专项审计调查。虽然审计人员比较少,审计的范围非常窄,无法实现对所有高等院校都完成全面的审计工作,但是不进行项目审计调查的工作,无法深入的评价高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提供具体的整改意见。

(二)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规范体系

高校内部财政支出绩效具体的评价,一般都是利用通用的一些财务规则并设立具体的指标,对财政支出具有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广东省制定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将总资产反映出的增长率作为具体的发展潜力指标,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资产整体的利用效率,按照这样的趋势,如果大部分高校只是盲目的进行扩张,盖一些并不实用的豪华大楼,这种情况会使总资产增长的速度逐渐增加,但是,股东资产具体的利用效率如果比较低,这就不能证明财政资金具体的最终利用效率比较高。因此,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三)指标评分方法不够完善

想要得到最终具体的评价结果,需要对所有的指标值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最终进行综合。这就会涉及到无量纲化等内容。具体的无量纲化是指利用各种数字变化完全抵消原始指标影响,从而有效的解决指标具体的综合问题。但是,这种无量纲化具体的指标并不能代表最终的总评分。但是,在我国所有的评价工作中,最后的指标评分只是根据标准对照最终的得分,其中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定,并且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利用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并不准确。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

高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系统,并且是多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繁琐系统,建立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过程。第一,评价目标的选定,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并对目标进行细致划分。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好需要建立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查并合理的优化。第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型的具体选定,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确定评价的标准规则等。第四,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采集具体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评估,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的评价等。第五,对确定的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检测,从而有效的判断评价模型以及各种评价的具体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具体的要求,如果最终的结果表明并不符合相应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改调整。第六,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评价报告,包括对评价结果进行公正的书面分析,撰写具体的评价报告,最终将评价得出的最后结果进行公布,将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存储。其中,在前三个过程中,虽然我国仍然没有比较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过,部分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结束语

财政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国家治理

政府绩效审计是从传统审计体系中衍化出的,强调审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审计。1956年起,西方政府审计体系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至2017年已经基本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的政府审计体系。而中国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还处于成长初期,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当下,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会计也开展了权责制改革,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已经于2017年1月1日施行;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绩效审计将形成一个以预决算报告和权责制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二维审计体系。为了服务国家治理转型,本文从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基于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以及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这三方面着手,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1956年,第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要检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自此绩效审计思想开始出现。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相较而言,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开始得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当时就有学者预言,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未来政府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法(王会金,1993)。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国际接轨,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全面展开。有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

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为纯理论研究,主要以分析发展制约、对比国内外现状以及提出改进对策等为主。梁斌,罗文洁(2012)认为随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变化,绩效审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与西方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王会金(2014)指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在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过后,存在多个可以创新之处;在协同审计方式方面,应该建立相互匹配协调的行政制度,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加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公开。王超(2014)、谢慕廷(2015)和王丽娜(2016)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发展经验,认为西方国家的立法型绩效审计模式能够使政府绩效审计更为独立和公开,提出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立项阶段的绩效审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对策来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王会金(2010)对我国的现行体系进行Swot分析,认为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制度发展不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分析了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优势和特征后,提出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应该包括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公共投资绩效审计、金融绩效审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吴蒙(2015)以深圳为例,对其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分析,较为创新地提出当下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存在审计建议避重就轻、绩效审计的时间效率较为低下等问题;然而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并无突破创新之处,在实践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关于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以纯理论分析为主,是我国实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但由于过去政府绩效审计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实践上的证据支持,对于当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虽然能起到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无法建立实际应用的具体指导细则。

(二)有关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大都基于预决算政府会计体系,并不适用于现今的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较多依赖于平衡积分卡,缺乏创新。宋常(2010)认为可以效仿《巴塞尔协议》构建一个基本的评价体系;然而文章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只是规范了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等。吴勋(2011)则认为,我国转型期政府绩效审计有着理论基础薄弱、技术支撑和人员配置达不到要求等实施瓶颈;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该突出预算绩效,并制定了量化指标和测算方法。然而在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的当下,以预算审计为主的绩效审计显然是不能满足政府审计发展需求的。付同青(2008)把平衡记分卡与政府绩效评价相结合,设计了相应的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但是未能给出量化评价指数。王如燕(2009)着重研究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运用环境优值与协调系数相结合的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的模型,突破性地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建立了一套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迄今为止是国内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领域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健全和详细的研究。高卫华(2015)的研究则是出具了较为详细的指标体系框架,他根据2002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划》和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制定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对政府的整个预算过程制定了包括五个方面的16个指标。总的来说,由于目前国家治理处于转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以国家治理为视角■邹牧云殷文玺李靠队型期,政府会计也正处于改革中,适用于当前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较为匮乏,对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是以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为主,没能引进更多更好更新的方法。因此现存文献对于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是存在较多不足的。

(三)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欧阳华生和余宇新(2009)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教育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绩效审计制度越能得到发展。李素利(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审计人员素质、政治、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因素的改善都能对政府绩效审计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其中审计人员素质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设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素质对于发展绩效审计非常必要。纵观我国有关政府审计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学界已经形成绩效审计的理念,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但是与西方相比仍旧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够投入使用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体系。可见,我国的绩效审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法律上缺乏依靠和规范,在实施上存在难度和制约。

二、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2015年才明确提出要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并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会计将形成“预算—财务”二维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也必然形成。然而基于权责制的政府绩效审计,目前仍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但路军伟和陈希晖(2006)已经预言,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制,能够提供更多的财务、成本信息,可以将一个项目作为审计主体,达到更好的绩效审计效果。由于学界还未将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绩效审计相结合进行研究,因此现有文献中仅有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的研究。刘小兵、徐曙娜(2015)参考并罗列了2012年财政部出台的《2011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中的一些编制办法,但未出具创新研究。王彦(2015)则设计了较详细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认为应该对于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中空白的部分进行资产评估、甄别登记,诸如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偿还的企业负债、政府投资的企业股权、政府财政和政府单位借入款中应付利息的负债和费用、政府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等期间费用以及部分政府债权资产等;那么根据这些综合财报编制研究的归纳总结,就能服务于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的研究。在政府大力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的当下,利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目前还未出台一个确切的政府会计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同样也是一个未有人涉足研究的空白领域。

三、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绩效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工具和重要一环。政府绩效审计能够起到对政府管理的协助作用;例如对政府负债、公益组织或进行地域性的绩效审计,能促进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进步(miller,2016)。目前正值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和学界对政府绩效审计都产生了足够的重视,但现有文献仍是以预算制度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为主,并没有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相结合,这显然是不符合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的。李晓慧(2015)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划分审计范围时没有很好地分清政府和市场,没有发挥政府审计应有的战略指导作用;在政府低效或不作为等重点问题上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而王会金(2014)认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绩效有改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的不完整,这样的作用还无法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撑。总的来说,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

四、总结

近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出现重大改革,基于预决算政府会计的绩效审计的研究就无法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需求。而过去的绩效审计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以平衡记分卡为主,缺乏新方法的引进。综上,作为国家治理支柱和基石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其发展和相关研究存在诸多制约;学界也未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和国家治理三者相结合。在我国国家治理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会金.试论我国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践[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3(04).

[2]梁斌,罗文洁.论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2).

[3]王会金.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4(10).

[4]王超.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为例[J].科技广场,2014(12).

[5]谢慕廷.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J].审计月刊,2015(02).

财政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激励机制;绩效信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绩效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23-0124-06

一、引言

委托关系是人类社会文明孕育的有效制度安排,是文明社会大多数活动的运行架构。在委托关系下,委托人如何激励人是合约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无论激励机制如何设计,人的绩效都是激励的基础。同时,人的绩效还是其付出努力程度的表征,也是委托人所托付事项的实现基础。所以,在委托合约中,人绩效是关键要素[1-5]。正是由于人绩效如此重要,人有积极性来操纵绩效信息,从而出现绩效信息失真。例如,现实生活中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都是典型的绩效信息失真。为了应对绩效信息失真,出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包括绩效信息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便是其中之一①[6]。关于绩效审计有不少的研究,然而,关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从理论逻辑上分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构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论逻辑分析,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研究包括在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中,分为两类:一是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二是研究性文献。

关于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有国际组织的,也有一些国家的。最高审计组织国际组织发表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有绩效的内容,还专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及《绩效审计指南》。一些国家也了绩效审计指南,例如,Gao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有绩效的专门章节。国内也有些审计机构了绩效审计指南,例如常州市审计局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试行)》。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涉及到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方法。

关于研究性文献,主要涉及绩效审计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等[7-15],还有一些文献研究特定领域的绩效审计,例如环境绩效、投资项目绩效、高校绩效等[16-18],也有少量文献研究绩效审计理论问题[19-20]。

总体来说,关于绩效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关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更是如此,本文拟探究这些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探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由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需求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委托关系有三种类型,一是公共部门委托关系,二是私营部门委托关系(上述两种委托关系都是原始意义的委托关系),三是组织内部的委托关系②。这三种委托关系下,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问题,因此,人都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为了治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设计一些应对机制,其中,信息报告制度是重要的机制之一。信息报告制度要求人向委托人真实地披露与经管责任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使用情况,二是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由于人的资源是委托人提供的,所以,委托人会关注资源使用情况。委托人将资源交给人,一定是希望人完成特定的事项,这就表现为人责任目标,委托人当然会关注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非财务计量的视角表征人责任目标完成的量化信息。

人在报告上述信息时,完全有可能操纵信息,甚至弄虚作假,也可能由于非故意的错误导致信息失真。其原因如下:第一,由于绩效信息是委托人激励人的基础,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表征人的努力程度,所以,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具有操纵绩效信息的积极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有信息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人具有了操纵绩效信息的可能性。由于上述积极性和可能性的存在,人作为信息责任方,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故意舞弊。第二,绩效信息是由人加工生产出来的,而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上述绩效信息舞弊和绩效信息错误,共同形成绩效信息的失真。

委托人作为理性人会预期到人的上述绩效信息失真,为了治理人的绩效信息失真,委托人会推动建立一些治理机制来应对绩效信息失真,信息审计是其中的机制之一。关于财务资源使用状况相关的信息是财务信息,绩效信息审计是作为绩效审计的一部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审计的部分,主要关注这类信息是否失真。当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只是治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委托人最终采用何种治理机制或治理机制的组合是由成本效益决定的。一方面要达到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还会考虑治理成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如果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会成为委托人选择的治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或其中之一。

(二)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审计,所以,其本质不能离开绩效审计本质。笔者先分析绩效审计本质,然后再分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本质。

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21]。以此为出发点,绩效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绩效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与审计一般相比较,这里强调了经管责任相关绩效,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很显然,其内涵更加特指,所以,其外延也就更加收敛。即使如此,对经管责任相关绩效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绩效主要是指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的信息,绩效审计一方面关注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将这些信息与既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绩效水平,这种观点称为狭义绩效审计观。很显然,这种绩效审计观只承认真实性和效益性绩效审计。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绩效除了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的信息外,还包括行为是否合规,绩效审计还要关注责任人的相关行为是否符合既定标准,这种观点称为广义绩效审计观。很显然,这种绩效审计观同时承认真实性、效益性和合规性绩效审计[22-23]。

无论采用何种绩效审计观,都离不开绩效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信息审计。其本质可以表述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强调的是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收敛了这种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其范围域限定在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鉴证就是判断特定主题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本身就包括这种含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本功能。评价是在鉴证的基础上,将绩效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绩效水准。在许多情形下,委托人需要将人的绩效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人的绩效水平,如果授权审计人来履行这种职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就有了评价功能。监督就是对发现偏离的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如果委托人授权审计人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从技术逻辑来说,并不存在障碍,所以,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可以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希望审计干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目标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就终极目标来说,是指审计委托人期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或得到什么。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委托关系中,为了应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委托人推动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希望通过这个机制来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这些治理机制的组成要素。所以,审计委托人希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在抑制信息失真方面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审计能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

就直接目标来说,是审计人希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或得到什么。总体来说,审计人当然的目标是生产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履行好委托人的审计委托或授权。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产品有三种类型,一是审计鉴证产品,二是审计评价产品,三是审计处理处罚产品。审计鉴证产品是关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否真实,一般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审计评价产品是将鉴证后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与适宜的绩效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责任方绩效水平,一般以绩效评价报告的形式出现;审计处理处罚产品关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偏离责任人的惩处,一般以审计决定的形式出现。上述审计产品只是产品清单,最终生产什么审计产品是由委托人需求决定的。

当然,直接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基础,没有直接目标的达成,终极目标也就没有基础。另外,直接目标要以终极目标为导向,根据终极目标的需求来确定直接目标,也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

(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关注审计谁,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也不例外。由于委托关系具有广泛性,所以,人绩效信息也具有广泛性,由此,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也具有广泛性。本文前面指出,委托关系包括公共部门委托关系、私营部门委托关系和组织内部委托关系,这三种委托关系下的人都是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当然也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

在公共部门委托关系中,审计客体是公共责任承担者。政府的委托人是公众,在单一制国家,上级政府也是下级政府的委托人③。对于政府部门、政府事业组织来说,本级政府是委托人;对于非政府的nGo来说,供资者是委托人。人的绩效信息包括两部分,一是资源及其使用状况,二是公共责任完成情况。一般来说,资源及其使用情况体现在财务报告中,而公共责任完成情况则体现在各类绩效报告中。这里的公共责任有多种情况,可以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职责,也可以是一个项目的实施,还可能是一项政策的执行,也可以是一类公共资源的管理。所以,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分为单位(部门)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政策绩效审计、资源绩效审计,上述四方面的绩效审计都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

私营部门委托关系主要是私营企业,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人。管理层的绩效信息包括两部分,一是资源及其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中,针对这种信息报告有专门的财务审计;二是经营绩效,包括财务成果、营运绩效、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果,这些绩效中,财务成果来源于财务报告,其他各类绩效信息基本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需要有专门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来鉴证其真实性。一般来说,股东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的,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股东也可能关注某些特定的项目,例如,大型工程项目、重要的科研项目,所以,这些情形下,项目也可能成为绩效审计的特定客体。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都有内部组织层级,所以都存在内部委托关系,上级是委托人,下级是人。上级将一定的资源交付下级,并要求下级完成特定的职责,下级要向上级报告资源及其使用状况,更要报告其职责履行情况,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职责履行情况中。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上级交付下级实施特定项目,这类项目的绩效信息也就成为报告内容。

以上所述的各类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五)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审计内容关注审计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内容也不例外。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不同,其承担的经管责任内容也不同,所以,其绩效信息审计内容也不同。根据本文的分析(表1),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包括以下主要情形:单位绩效、工程项目绩效、科研项目绩效、政策绩效、资源绩效。不同情形下的绩效信息不同,从而审计内容也不同。

1.单位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单位绩效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具有独立职能的组织都应该报告其职能履行情况,从而都具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在公共委托关系中,一级政府、一个政府部门、一个政府事业单位、一个nGo组织,都具有独立的职能,都应该报告其职能履行绩效,都会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当然,由于不同单位的职能不同,其绩效信息也不同,进而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也不同。例如,高等学校的绩效指标与医院不同,从而,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也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单位,在不同时期,委托人对其绩效的关注重点也可能不同,从而引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不同。例如,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以前的绩效考核中并不关注资源环境绩效,党的十以来,将生态文明提到了重要日程,所以各级政府的绩效指标中,资源环境绩效成为重要内容,进而,这方面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也就成为政府审计重要内容。

2.工程项目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工程项目绩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设绩效,二是营运绩效。建设绩效包括建设成本、建设质量、建设工期、建设环境影响等,不同的项目在上述各方面的权重可能有些区别。营运绩效一般是工程项目的设计功能实现情况,主要体现为一些非财务计算指标,不同的工程项目,其功能指标差异较大。

3.科研项目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科研项目绩效主要关注科研成果及效果,科研成果是科研的直接产出,而效果则是科研成果使用后的产出。很显然,不同的科研项目,成果和效果的指标不同。

4.政策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政策绩效主要关注政策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事实维度是指政策目标达成情况,一般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价值维度指政策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也可能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5.资源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这里的资源是指为特定目标而设定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源,资源绩效是指其特定目标达成情况,一般也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六)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关注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也不例外。审计主体的要求包括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由于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对审计主体的唯一要求是独立性。当然,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根据这两个原则,在不同的委托关系中,审计主体有不同的选择。

在公共委托关系中,当政府本身作为审计客体时,其审计主体只能是上级政府建立的审计机关,或者是同级政府分权制衡下,本级政府的一种权力通过其设立的审计机关对另一种权力进行审计。当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作为审计客体时,本级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或上级政府审计机关都具有独立性,都可以成为审计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审计主体,要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量。至于单个项目、单项政策、一类资源的绩效信息审计,可由这些事项负责的机构来确定其审计主体选择,基本类似于上述政府本身、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审计主体之选择。至于nGo组织,其审计主体有两种情形,一是供资者积极参与nGo组织治理,此时,可以由供资者选择审计主体,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审计,也可以申请政府审计机关来审计;二是供资者基本不参与nGo组织治理,此时,政府审计机关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审计主体。当然,当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时,也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实施,这并不改变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的事实。

在私营委托关系中,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审计,股东一般会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实施。当然,如果股东投资了许多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审计机构来对接受投资的企业进行审计。究竟选择何种审计主体,股东会基于其成本效益考虑而理性作出。

在单位内部委托关系中,审计客体是单位内部组织,其审计主体有两种选择,一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委托民间审计机构,选择何种审计主体,单位最高领导层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作出。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的选择中,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绩效考核部门能否作为审计主体?从独立性来说,在许多情形下,绩效考核部门可能不具有应有的独立性,此时,就不宜作为审计主体。例如,在公共委托关系中,一些指标是层层加码确定的,下级绩效指标可能是上级绩效的基础,没有下级指标的操纵,上级绩效可能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形下,上级绩效考核部门可能难以保持独立性,从而也就不能作为这些绩效指标的审计主体。当然,如果绩效考核部门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专业胜任能力来说,绩效考核部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还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绩效考核部门是可以作为绩效信息审计主体的。

(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涉及怎么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从审计基本理论视角出发,这里仅关注审计取证模式。一般来说,审计取证模式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上述四种模式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命题论证模式是存在完整信息链的情形下,为了验证上一层级的信息,可以追踪支持其形成的下一层级信息,通过层层追踪,最后使得最高层级的信息得到验证。这个追踪过程,类似于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通过小命题的证明来获取对大命题的证明。一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存在完整的信息链,可以用到这种取证模式。例如,为了验证产品的销售量,可以跟踪到不同客户的销售量,不同客户的销售量可以追踪到销售发票,销售发票还可以追踪到出库单和运货单,而出库单还可以通过存货明细账追踪到入库单,进而追踪到生产记录,运货单还可以追踪到运费支付记录。当然,命题论证模式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审计成本较高,但是,通过这种取证模式获取的审计证据,可以支持审计师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

数据流程模式是不存在完整的信息链但数据流程本身可以鉴证的情形下采用的审计取证模式。在一些情形下,数据是闭环产生的,不受人的干扰,如果经过评估,认为数据生产流程值得依赖,则其生产的数据当然也就值得依赖。例如,为了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英国于1991年颁布的citizen'scharterinitiative法案要求英格兰及威尔士审计委员会负责开发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并定期公布经过审计后的这类绩效数据。由于这些绩效指标大多数是非财务指标,这些审计机关采用的工作方法是不对数据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数据产生的流程进行审计,并公布对这些流程的审计结果[24]。一般来说,由于数据流程模式本身并没有验证数据,数据流程的可靠性只是数据质量的数据证据,所以,这种取证模式通常支持审计师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数据分析模式是通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验证数据是否存在失真。许多非财务计量绩效数据与一些数据存在某种可验证的逻辑关系,如果责任方提供的数据不存在这些逻辑关系,则很有可能是这些数据存在失真。例如,产量与用电量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作为绩效指标的产量如果有较大幅度增长,而用电量却没有增长,这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该单位出现了节电技术,二是产量数据失真。如果没有采用节电技术,则产量数据就是虚假。当然,数据分析模式的分析方法很多,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用于数据分析的相关数据很多,从而使得这种审计取证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数据发现的只是可能的疑点,是否真的存在失真,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即使对疑点核实之后存在数据失真,通常也不能肯定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数据疑点,所以,通常只支持审计师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专业测量模式是通过现场测量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将获取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判断责任方数据的可靠性。这种取证模式有两个关键,一是现场测量以获取数据,一定要保证专业性,并且专业测量的方法要与责任方相一致;二是当发现测量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存在偏离时,如何判断这种偏离,因为数据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点测量得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如何确定合理的差异是问题的关健。例如,环境责任绩效指标可以采取专业测量的方式来验证,但不同时点测量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要判断责任方提供的环境绩效数据是否存在失真,就要合理确定可容忍的偏离范围。

(八)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环境

在基本理论层面,审计环境理论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二是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

从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环境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一是影响审计需求,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否存在审计需求及何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审计重点,存在重要影响,例如现在非常重要的资源环境责任信息审计,在以前并没有得到重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二是影响审计技术方法,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能用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例如,在专业测量模式用到的测量技术就受到科学技术环境的影响。

从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要通过审计产品来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这些审计产品通过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的使用,会影响人及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从而影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委托关系下的经管责任之履行和公共责任的履行及企业的营运。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治理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可能出现失真,为了应对这种信息失真,委托人会推动建立信息治理机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其中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可能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

关于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

关于审计客体,公共部门委托关系、私营部门委托关系和组织内部委托关系中的人,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责任方,从而都是审计客体。

关于审计内容,人绩效信息包括单位绩效信息、工程项目绩效信息、科研项目绩效信息、政策绩效信息、资源绩效信息,上述信息中都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关于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主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组织,委托人会根据独立性和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审计主体。

关于审计方法,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的关系,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和审计技术方法两个路径来影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通过审计产品使用所发挥的效果来影响审计环境。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建立和实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制度时,要以系统的观点,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思考建立的审计制度是不可能发挥其预期功能的。

【参考文献】

[1]HoLmStRonB.moralhazardandobservability[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9(10):74-91.

[2]Famae.agencyproblemandthetheoryofthefirm[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0(88):288-307.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BaKeRG.theuseofperformancemeasuresinincentivecontract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0,90(2):415-420.

[5]张跃平,刘荆敏.委托―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6):74-78.

[6]RiVenBaRKw,piZZaReLLaC.auditingperformancedatainlocalgovernment[J].publicperformance&managementReview,2002(4):413-420.

[7]刘家义.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方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赵彩霞,张立民,曹丽梅.制度环境对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研究[J].2010(4):22-28.

[9]宇.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社科纵横,2006(11):45-47.

[10]施青军.政府绩效审计方法论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2):30-32.

[11]李璐.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51-54.

[12]欧阳华生,余宇新.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变迁需求影响因素效应实证分析:国际经验证据与中国符合性检验[J].财经论丛,2009(7):82-89.

[13]HepwoRtHnp.theroleofperformanceaudit[J].publicmoney&management,1995(10):39-42.

[14]BaRZeLaYm.Centralauditinstitutionsandperformanceauditing:acomparativeanalysisoforganizationalstrategiesintheoeCD[J].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cyandadministration,1997(3):235-260.

[15]poLLittC.performanceorcompliance-performanceauditandpublicmanagementinfivecountrie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16]刘爱东,赵金玲.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31-38.

[17]薛芬,郑垂勇.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模式[J].学海,2011(6):115-114.

[18]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012(2):14-19.

[19]王会金,易仁萍.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7(1):47-50.

[20]郑石桥.审计业务架构和绩效审计基本要素[J].中国审计,2013(18):26-28.

[21]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2]郑石桥.绩效审计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财政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国家治理

政府绩效审计是从传统审计体系中衍化出的,强调审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审计。1956年起,西方政府审计体系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至2017年已经基本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的政府审计体系。而中国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还处于成长初期,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当下,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会计也开展了权责制改革,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已经于2017年1月1日施行;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绩效审计将形成一个以预决算报告和权责制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二维审计体系。为了服务国家治理转型,本文从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基于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以及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这三方面着手,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1956年,第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要检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自此绩效审计思想开始出现。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相较而言,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开始得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当时就有学者预言,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未来政府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法(王会金,1993)。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国际接轨,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全面展开。有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

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为纯理论研究,主要以分析发展制约、对比国内外现状以及提出改进对策等为主。梁斌,罗文洁(2012)认为随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变化,绩效审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与西方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王会金(2014)指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在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过后,存在多个可以创新之处;在协同审计方式方面,应该建立相互匹配协调的行政制度,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加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公开。王超(2014)、谢慕廷(2015)和王丽娜(2016)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发展经验,认为西方国家的立法型绩效审计模式能够使政府绩效审计更为独立和公开,提出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立项阶段的绩效审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对策来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王会金(2010)对我国的现行体系进行Swot分析,认为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制度发展不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分析了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优势和特征后,提出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应该包括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公共投资绩效审计、金融绩效审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吴蒙(2015)以深圳为例,对其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分析,较为创新地提出当下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存在审计建议避重就轻、绩效审计的时间效率较为低下等问题;然而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并无突破创新之处,在实践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关于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多以纯理论分析为主,是我国实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但由于过去政府绩效审计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实践上的证据支持,对于当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虽然能起到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无法建立实际应用的具体指导细则。

(二)有关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大都基于预决算政府会计体系,并不适用于现今的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较多依于平衡积分卡,缺乏创新。宋常(2010)认为可以效仿《巴塞尔协议》构建一个基本的评价体系;然而文章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只是规范了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等。吴勋(2011)则认为,我国转型期政府绩效审计有着理论基础薄弱、技术支撑和人员配置达不到要求等实施瓶颈;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该突出预算绩效,并制定了量化指标和测算方法。然而在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制改革的当下,以预算审计为主的绩效审计显然是不能满足政府审计发展需求的。付同青(2008)把平衡记分卡与政府绩效评价相结合,设计了相应的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但是未能给出量化评价指数。王如燕(2009)着重研究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运用环境优值与协调系数相结合的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的模型,突破性地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建立了一套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迄今为止是国内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领域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健全和详细的研究。高卫华(2015)的研究则是出具了较为详细的指标体系框架,他根据2002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划》和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制定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对政府的整个预算过程制定了包括五个方面的16个指标。

总的来说,由于目前国家治理处于转型期,政府会计也正处于改革中,适用于当前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较为匮乏,对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是以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为主,没能引进更多更好更新的方法。因此现存文献对于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是存在较多不足的。

(三)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欧阳华生和余宇新(2009)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教育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绩效审计制度越能得到发展。李素利(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审计人员素质、政治、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因素的改善都能对政府绩效审计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其中审计人员素质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设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素质对于发展绩效审计非常必要。

纵观我国有关政府审计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学界已经形成绩效审计的理念,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但是与西方相比仍旧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够投入使用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体系。可见,我国的绩效审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法律上缺乏依靠和规范,在实施上存在难度和制约。

二、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2015年才明确提出要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并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今后的政府会计将形成“预算―财务”二维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也必然形成。然而基于权责制的政府绩效审计,目前仍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但路军伟和陈希晖(2006)已经预言,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制,能够提供更多的财务、成本信息,可以将一个项目作为审计主体,达到更好的绩效审计效果。由于学界还未将权责制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绩效审计相结合进行研究,因此现有文献中仅有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的研究。刘小兵、徐曙娜(2015)参考并罗列了2012年财政部出台的《2011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中的一些编制办法,但未出具创新研究。王彦(2015)则设计了较详细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认为应该对于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中空白的部分进行资产评估、甄别登记,诸如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偿还的企业负债、政府投资的企业股权、政府财政和政府单位借入款中应付利息的负债和费用、政府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等期间费用以及部分政府债权资产等;那么根据这些综合财报编制研究的归纳总结,就能服务于基于综合财务报告的绩效审计的研究。

在政府大力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的当下,利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目前还未出台一个确切的政府会计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绩效审计同样也是一个未有人涉足研究的空白领域。

三、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绩效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工具和重要一环。政府绩效审计能够起到对政府管理的协助作用;例如对政府负债、公益组织或进行地域性的绩效审计,能促进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进步(miller,2016)。目前正值国家治理转型期,政府和学界对政府绩效审计都产生了足够的重视,但现有文献仍是以预算制度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为主,并没有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相结合,这显然是不符合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的。李晓慧(2015)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划分审计范围时没有很好地分清政府和市场,没有发挥政府审计应有的战略指导作用;在政府低效或不作为等重点问题上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而王会金(2014)认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绩效有改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的不完整,这样的作用还无法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撑。总的来说,政府绩效审计对国家治理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

四、总结

近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出现重大改革,基于预决算政府会计的绩效审计的研究就无法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需求。而过去的绩效审计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以平衡记分卡为主,缺乏新方法的引进。综上,作为国家治理支柱和基石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其发展和相关研究存在诸多制约;学界也未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和国家治理三者相结合。在我国国家治理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审计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会金.试论我国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践[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3(04).

[2]梁斌,罗文洁.论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2).

[3]王会金.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4(10).

[4]王超.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启示以美为例[J].科技广场,2014(12).

[5]谢慕廷.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J].审计月刊,2015(02).

[6]王丽娜.论国外绩效审计经验对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制度启示[J].财会学习,2016(06).

[7]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J].会计研究,2010(05).

[8]吴蒙.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9]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6).

[10]吴勋.绩效审计实施瓶颈、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2).

[11]付同青.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政府审计绩效评估指标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3).

[12]王如燕.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及审计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3]高卫华.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优化[D].兰州大学,2015.

[14]李素利.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13(02).

[15]刘小兵,徐曙娜.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J].中国财政,2015(01).

[16]王彦.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J].中国财政,2015(03).

[17]李晓慧.政府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绩效考察及其提升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03).

[18]路军伟,陈希晖.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会计改革的互动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6).

财政审计论文篇7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对我国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财政审计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尤其在财政监督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下,给财政审计工作带去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就财政审计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做出了简要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决定了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取向。随着财政监督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基本完善,使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2]徐佳.论转型经济时期公共财政监督体制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

财政审计论文篇8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效益审计的定位,充分认识效益审计的难点。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审计工作发展实际,今后审计工作要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二十年来的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审计内容上基本没有超出检查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范畴。在审计体制建立的开始主要是搞合法性审计,近年来注入了真实性的内容,工作中虽然涉及到一些效益方面的,但尚未把效益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实践和探索。当前财经领域违法违纪问题仍然比较普遍,这要求今后审计工作必须把真实合法性审计继续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必须在效益审计方面积极探索。这是因为:(一)形势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二十年来我国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为我们开展效益审计打下了必要的条件,开展效益审计的时机已成熟;(三)开展效益审计符合国际潮流,这也是我国审计与国际审计发展接轨的需要。因此,五年规划要求今后要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法定职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和审计工作发展趋势的。

开展效益审计是今后五年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审计的主流。,我国的管理水平不高,财经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各项基础管理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也不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特色的效益审计路子,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绩效审计的模式。在效益审计中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应当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不能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效益方面的问题;第二,我国目前的效益审计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不是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第三,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主要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

尽管审计署五年规划对效益审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要完成在2007年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任务不轻。首先效益审计特别是财政效益审计是一项没有完整模式的审计类型,需要在探索中渐进发展。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面临许多技术性的问题,如审计报告标准、审计评价标准、审计风险控制、专家意见鉴别等。因此,只有全面分析工作的难点,才能把握工作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主要的难点有:

1.财政体制本身对效益审计的掣制作用。财政体制是财政审计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尚未建立。从收入情况看,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已基本确定,这样,对审计不会产生多大的牵制作用,如国税审计、关税审计等已步入正轨。但是,对财政效益审计产生掣制作用主要来自于支出。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支出中的“越位”现象比较普遍,“缺位”矛盾也相当突出;二是财政支出结构性差异十分突出,财政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财政支出中的“越位”和“缺位”的矛盾,使财政效益审计在实际执行中首先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面临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等各方面的困难。以转移支付为例,目前这项政策成为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转移支付没有一项专门的来确定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存在预算不细化、预算管理不透明、资金分配随意性大和预算不完整等问题,结果出现置换、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向人大瞒报预算情况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真实性的问题,其实与效益性紧密相联。比如说,支农资金、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专项扶贫资金等,这种资金的社会效益性直接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连,是财政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

2.转变观念意识,积极开展财政经济效益审计

转变观念,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创新,是实现财政效益审计的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要求政府使用有限的资源而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审计监督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检查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延伸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对于财政经济效益审计目前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同级审和上审下难度本来就大,开展效益审计的内在需求没有真正产生。另外一种看法是,虽然我们近年来也搞了一些效益审计,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可能开展效益审计有困难,出力不讨好。我们认为,这两种认识都失之偏颇,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新形势下的财政效益审计应当是全新的、基于真实性基础上的独立的审计类型。是将行政事业、农林水、固定资产投资、社保等内容,纳入财政效益审计的范畴,整合审计资源,实现由传统的、单一的财政审计向各专业审计一体化转变,以便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反映整个财政经济活动对社会公众和社会公益支出的优劣,使我国的财政审计真正与国际上的财政审计和政府审计趋同,体现全球化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在认识上解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首先在决策层和执行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或过激性,对财政效益审计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审计机关的决策层,需要从前瞻的战略来认识和理解这个重要问题。

3.财政效益审计亟需全新的审计理论支持。二十年以来,我们的审计理论整体落后于审计实践。主要表现为:理论只注重于对理论学科自身的,没有更多的关注我国现实的审计操作、审计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对理论资源的浪费;财政理论与财政审计理论油水分离,没有达到相互指导、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的水乳交融状态;审计理论特别是财政审计理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未来的审计工作不能起到指导作用;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例,审计理论只限于介绍、诠释和认识阶段,没有把我国的审计实践与世界审计先进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我们的财政审计理论应当紧紧围绕五年规划,全面构筑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审计框架,对财政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程序、标准等进行全面的阐述,需要我们业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勇气。一是理论要有超前性,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打破审计、财政和理论界的门户界限,开展理论交流,相互补充。二是要有世界性。要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重点研究发达国家财政理论及审计理论,研究西方公共财政效益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体系,使中国财政审计融入现代世界审计潮流之中。三是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就是审计理论的研究要为实践服务,在未来的中国财政效益审计中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财政效益审计的模式构想

财政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公共财政财务支出和资源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经济、公平和有效,公共财政支出的来源是纳税人的支出,这些支出是否公正、公正和有效,是社会的民主要求。从民主公开的角度和世界审计发展的潮流看,加强审计结果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求真务实已成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审计监督(过程)被审计单位(执行和反馈)公众(民主监督)文明(社会效果),最终体现人民(公众)的监督,促进政府廉政,体现参与管理国民经济的权力。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那样:要从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入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因此,财政效益审计的核心要从公共支出和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评价。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财政效益审计还不能一步到位,必须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确立审计目标。从实践情况看,财政效益审计目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级阶段即公共支出的性审计。既然财政效益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类型,又无经验可鉴,因此,必须要从我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以的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在初级阶段,要立足财务收支审计,在揭露严重效益的基础上,拓展财政效益审计,重点放在“经济性”即社会公共财政资金的节约上。对重点部门的重点资金、重大的政府投资项目等财政支出比较集中的部位开展效益审计。这样,一是目标的主要明确,二是容易操作,三是探索积累经验,为全面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打基础。

提高阶段即全面的财政效益审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在、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全面建立一整套的适合我国审计制度的财政效益审计制度,包括财政效益审计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规范,使在初级阶段启蒙的、零碎的、分散的、无体系的财政效益审计发展为一个适应我国审计体制的全新审计模式。这些主要有科学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效益审计准则等,最终形成与公共财政相配套的财政效益制度,促进我国公共财政对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使财政支出透明化,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民主性。

升华阶段即基于提高阶段的全面的效果性财政效益审计。中心内容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体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吻合性或接近度。因此,效果性审计应当成为效益审计最高目标。只有这样,公共财政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阶级性,才能体现公众对政府效率的关注,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真正目标。

(三)财政效益审计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矫正市场的盲目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包括:政权建设领域支出、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公共投资领域支出、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等。这些支出都是财政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机关应当重点关注财政管理及耗用资源较大,效益目标易于确定的支出项目。在起步阶段,项目不要过多,目标不要过于宽泛,要有重点,要有典型性,评价和反映的问题要重点突出,有说服力。

一是要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财政是社会资金的再分配。财政效益审计应重点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上是否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有效地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财政公共支出安排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重视总量控制;分配中是否注重财政公共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分配中是否体现了“成本效益”的原则。通过审计促进建立起一个支出规范、管理科学,分配公平、合理、效率的财政机制。财政效益审计还必须着重对财政支出管理配套措施进行审计。

二是要强化对公共部门审计。开展行政成本审计就是要抓住与行政成本有关的人财物进行监督,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益性,将审计成本转化为财政管理成果,遏制行政成本的过渡膨胀。

三是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审计。对转移支付,一要关注转移支付形式的规范性,看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均衡化原则;二要关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科学性;三要关注专项转移支付是否存在随意性和透明度差的情况。

四是继续深化公共投资审计。近年来,投资效益审计先行,为我们进行财政效益审计积累了许多经验,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如全国机场审计、水利资金审计和现在开展的医疗审计,社会媒体都做了很好的报道,社会反映良好。因此,公共投资建设项目效益审计应从效益出发,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设计工作、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以及预算编制进行全程审计。同时,要结合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立项的科学性、项目建设的进度合理性、资金管理使用及建设成本的合规性上下工夫,促进投资决策科学规范化,减少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浪费,节省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财政效益审计作出示范和有益的探索。

(四)对财政效益审计思考

财政效益审计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既无先例可言,又无现成的方法,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探索性的工作,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一是要搞好审前调查,制订好审计方案。在充分考虑时间、成本和质量的基础上,搞好审前调查。现在看来,搞好审前调查,是搞好效益审计的重要一面,能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前调查阶段,关键是摸清家底,明确审计重点,为正式的审计打好基础,使审计方案更接近工作实际,更符合实际需要。

二是整合审计资源。财政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需要通过一定技术和建立一定数量的模式等手段来判断效益,而整合审计资源就十分必要。首先要打破专业界线,在审计队伍中实现专业耦合,优势互补。同时,要建立专家队伍,包括外部专家,使之成为财政效益审计的咨询专家库。

三是要实现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开展并作好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检查和评价势在必行。各级审计部门对财政效益审计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从人才储备、软件建设和审计管理上有足够的重视和实际行动,现在不是讨论效益审计可不可以,而是要准备怎么干的问题。

财政审计论文篇9

【关键词】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根据全国人大于2011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种类繁多,但一般均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别是两宋时期的江西文坛,星汉灿烂,涌现出众多开宗立派的文坛领袖,独领数百年;诗词、书画、戏曲、音乐作品灿若群星,形成特有的“江西现象”。“瓷都”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享誉全球。湖口青阳腔、文港毛笔工艺、全丰花灯、赣南客家文化、傩舞、采茶戏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蔚为大观。根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江西省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88项,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但与此同时,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短缺。从当前非遗的管理体制来看,江西省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通行的做法是在同级文化部门设立非遗保护中心,人员编制得不到保障。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专业人员短缺,大量非遗保护工作只能由其他文化部门临时调剂人员来解决。

2.非遗传承人、从业人员青黄不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省拥有部级非遗传承人36人(其中2人已去世),省级传承人314人,市县级传承人1945人。部级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也有43岁。其中60岁以上的有28人,比重达82%。传承人年龄总体偏大,使得非遗传承日渐力不从心;再加之时代变迁,商业冲击,非遗从业人员回报偏低,造成非遗从业人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部分非遗传承人面临着“人死艺亡”的困局。

3.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杯水车薪。加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逐年加大非遗保护投入。自2006年起,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14亿元用于非遗保护。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拨款也逐年增加。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7年,江西省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2008年增加到300万元,2009至2011年增加到400万元,2012年投入更是高达1933万元,2015年,江西省财政厅设立关爱非遗传承人专项资金150万元等等。尽管省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如果均摊到数以百计的部级、省级项目上,实际上每个项目能得到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西省每年从数百项非遗项目中挑选几十项进行重点支持,其他项目只能等以后轮流解决。但即便如此,资金缺口依然非常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问题,将会使非遗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

二、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

我国加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对非遗项目保持每年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投入构成了非遗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加强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国家于2006年出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于专项资金的分类及开支范围、申报与管理、监督与检查等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这是国家相关部委对专项资金监管出台的第一部部门规章。根据这一文件的精神,江西省财政厅、文化厅也于同年出台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对国家层面规定的细化和具体化。为了进一步规范非遗的保护和管理,明确法律责任,国家于201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西省也加快立法进程,于2015年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应该说,针对非遗保护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和江西省两级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来源均为中央或地方财政拨款,均要求接受财政、审计、文化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更进一步的,两级《暂行办法》均要求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文化等相关部门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检查和绩效考评。两级《暂行办法》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提供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明确若干问题。

首先,专项资金接受财政、审计、文化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但由于我国体制的原因,财政、审计及文化等部门对公共资金的监督职能多有交叉和重复。比如,财政部门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专项资金预决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对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这些职能与审计部门的职能有较大的交叉和重复。考虑到财政部门财政监督任务非常繁重,以及当前国家和地方机关简政放权的背景,我们建议财政部门将部分监管的权力委托授权给审计部门。这样既可以使财政、审计部门的权力边界更清晰,又可以解决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管,财政部门是否比审计部门有更多优势?我们注意到,两级《暂行办法》在开篇就指出,制定该办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我国传统财政监督的主要职能是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查,这些审查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作标准。但一旦涉及审查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效益”的界定、评价标准、模型等重大理论问题尚处于探索过程中,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审查并无更多优势。相反,审计部门长期处于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第一线,对审计资金效益有更多探索,积累了大量审计案例和经验。此外,审计部门拥有更多的审计专业人才,这也使审计部门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

综上,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和专业优势,一方面可以解决专项资金多头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专项资金的科学化管理。

三、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因此,对专项资金的监管主要是通过政府审计进行的。那么,江西省针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政府审计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绩效审计已是政府审计的主流。早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表示到2012年,所有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把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2010年出台的《江西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后续3年审计厅开展绩效审计的项目要占到全部审计项目的40%、60%及80%以上,2013年后所有审计项目全部开展绩效审计。应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已将绩效审计提高到战略高度,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

2.针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仍然鲜见。尽管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审计署和省审计厅也在大力推进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工作中的比重,但有关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案例和经验不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叉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一方面,非遗保护已经成为学术热点,理论成果颇丰;另一方面,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成为审计理论研究的一大流派。但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换句话说,从政府绩效审计的角度来研究非遗保护的理论成果仍然非常少见。(2)审计实践案例匮乏。查阅省审计厅、文化厅、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相关网站,以及上述部门的相关文件发现,几乎难以看到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案例。通过查阅近年年鉴,在审计相关栏目中,难以看到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描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从江西省范围来看,对于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广度和深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绩效审计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呢?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又具有怎样的“特性”呢?

四、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施的障碍分析

前已述及,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仍然鲜见,具体表现在:实践上,相关的审计案例和经验不多;学术研究上,存在着非遗保护研究和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政府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我国审计规范体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民间审计领域。在政府审计领域,全国人大于1994年8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2006年2月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此外,审计署于2010年9月颁布了《国家审计准则》。纵览上述法律条文,没有发现用以专门指导和规范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

例如在《审计法》中,就没有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在《国家审计准则》总则中,规定审计机关要“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从总则对“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解释不难看出,政府审计关于“真实性”、“合法性”的规定,更多是对财务审计的要求;“效益性”虽然反映了绩效审计的部分特征,但它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事后评价,与绩效审计强调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还有相当的距离。此外,被国际审计界普遍认可的政府绩效审计“3e”评价标准(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上述法律法规中也没有作出规定。实际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仍处于一种尚未完全的法律授权状态。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如深圳市、珠海市、湖南省等先后出台了《审计监督条例》,对绩效审计进行了法律上的探索。但国家层面亟需研究制定统一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法规框架,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权威的规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计的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文化个性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审计具有与其他审计对象不尽相同的特点。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使其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市场化运作并形成产业,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繁荣文化产业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多样,有些适合产业发展,有些则不适合。王志平、郑克强(2012)按“能否进入市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规模开发型、市场培育型及静态保护型三种类型。按照这一分类,规模开发型项目具备市场上一般商品的属性,可以按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开发;市场培育型项目也能通过适度的产业开发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这两种类型可以按通用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也适合按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与前两者类型不同的是,静态保护型项目往往对其存在空间、文化地域性有着严格要求,一般不宜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开发,就其会计核算而言,产出或收益就无从计量,如果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绩效”就无从评价。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公共品”的特性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提出挑战。我们知道,当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3e”标准,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e”标准已得到国际普遍认可并进行了广泛实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其“准公共品”的特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1)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公共资源)的支持;(2)市场规律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存在空间和文化地域性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不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从而导致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难以准确定价,成本和收益就无法准确计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营者无法保证通过项目获得盈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主导,市场只能充当“配合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特征,给为纯经济项目“量身定做”的“3e”标准提出挑战。换句话说就是,“3e”标准已经无法全面评价一个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的“好”或“坏”,应该为非遗“定制”其他标准。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营管理者的会计核算水平也给绩效审计提出挑战。前已述及,江西省非遗传承人、从业人员青黄不接,许多非遗项目属于独门绝技,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纵观江西省非遗传承人,或生活困顿,或年事已高,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断代和失传的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非遗项目采用的是家族式、小作坊的运营方式,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会计核算水平不高,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难以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如果不能准确核算相关的会计项目,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那么绩效审计就无从谈起。

(三)政府审计人力资源短缺。何永清(2010)对江西省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过详尽的统计研究。研究显示,江西省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非业务人员比重较大(22.5%);(2)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比重较低(30岁以下占9.9%);(3)高学历(研究生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较低,分别占1.2%和6.6%;(4)人员专业结构较单一(会计审计以外专业比重为9.6%)。近年来政府审计工作日益繁重,政府审计人力资源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刘蓉.关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

财政审计论文篇10

关键词:财政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模式;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目前我国审计监督所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财政审计监督不到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财政审计监督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预防腐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财政审计监督概述

(一)财政审计监督的概念

财政审计监督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对财政预算实施的监督管理,是《宪法》和《审计法》、《预算法》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预算法》的规定,依法对公共财政预算的合理性,执行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所实施的监督行为。

(二)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

财政审计监督的主要职能是:对同级和下级财政预算、收支和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并对本级和下级财政的管理职能运行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有效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开展积极的财政审计工作,以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铲除滋生腐败和犯罪的土壤,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我国财政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审计监督中权利于义务关系不明确

我国的财政审计监督具有双重角色,同时为人大和政府服务,这使得我国的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认识和重视。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和行政机关的“政府”,对审计监督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在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定位是有较大区别的。在具体定位中,政府对财政审计监督的定位是:内部审计监督和牵制作用。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发现、掌握并及时纠正财政预算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更加有效地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对预算资金控制和管理,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人大对财政审计监督的定位是:外部审计,通过开展积极的审计监督,全面评价政府在预算执行和财政经济管理过程中能力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评价政府的工作,行使监督的职能。

(二)财政审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一规定从立法的角度对财政审计监督机关的独立性进行了限制。《审计法》是审计监督领域的最高法律,是审计监督机构和审计监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审计监督政府的经济行为,法律的这一限定条件使审计监督机构完全缺乏独立自主的审计监督权,因此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审计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很难得到保证。

(三)财政设计监督人员素质较低

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的质量高低和审计监督结果的客观公正。目前我国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偏低。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影响审计监督质量的前提,目前审计监督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二是业务能力素质较差。审计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是审计监督质量的具体体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审计监督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对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财经政策理解不透,不能够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力,正确的履行监督职责。

三、完善我国财政审计监督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财政审计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

明确财政审计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于建设我国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我国财政审计监督中的权利与衣物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使审计监督机构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脱离出来,与政府部门脱离,实行人大监管模式,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审计审计监督机构的管理,在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的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扩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监督检查范围,及时对审计结果做出科学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二)建立立法型审计模式

所谓立法型审计模式就是将目前的审计机关去政府行政权力化,实行隶属于人大的单一监管模式,审计监督结果之向人大报告,由人大对政府部门进行质询和监督。实行立法型审计后,不仅能够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过程中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干预,而且能够加大对政府财政预算和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建立立法式审计模式,审计机关的行政执法作用和功能将不复存在,审计结果不禁需要向人大报告,更要向社会公开披露,可以有效增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建立我国的民主政治和实现依法治国伟大战略构想。

(三)提高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素质

审计监督人员素质高低是审计效果的和审计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对审计监督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监督水平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审计监督机关要认真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加强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准和职业道德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定期开展对审计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学习讲座以及委托代培等形式,不断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监督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