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领导管理艺术论文十篇领导管理艺术论文十篇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2:35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1

一、要加强道德品格修养,夯实领导艺术形成的心灵基石p>我们的医疗卫生机构虽然不大,但作为一个领导,我们的道德品格反映出相应的人格力量,不凡的人格力量是造就魅力型领导的核心要素,也是形成领导艺术的心灵基石。

领导的道德品格是医疗机构发展人格化的一种趋势。一个单位的发展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和领导的品格、状态有关,是热气腾腾,还是温温吞吞;是昂扬奋进,还是低迷无望,都直接影响事业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需要核心精神作支撑,而领导的核心精神可以激发全体职工的干劲和斗志,形成单位核心精神。那么,我们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格呢?

(一)真诚

领导的根基是信誉,领导者发挥领导作用必然依赖于信誉和真诚。职工认为你是真诚的,可信赖的,才会跟你一起奔向共同的目标、愿景,因此真诚是领导首要的道德品质。

作为一个领导,都希望单位的职工对单位、对自己有一种强烈的真心和忠诚感。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真诚是相互的,如果领导能真诚地对待职工,就能得到职工对自己的真诚。在职工看来,真诚是他们希望对领导相互信赖,彼此坦诚共事。这是人们普遍、很正常的心理意愿。如果职工愿意追随某个领导者,他们首先要了解这个领导者,只有认为这个人诚实、有德、并且值得信赖,才会坦诚地对待他、忠诚地追随他。因为在职工看来,真诚是领导对他们理解和支持的回报。一个真诚的领导,其信仰、价值观与行为是统一的,也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所以要当好一个领导,必须要真诚待人。

(二)宽容

世界上成大事者都有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因为宽容是一种生存哲学,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一个领导者如果能放眼天地间,那么就容易对现实中的是非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如果能从自己胸怀大志,任重道远的目标高度来想问题,那么对平时工作中遇到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就容易理解,可做到忽略不计。

说起魏征,大家都知道那是个著名的谏臣,同时也佩服唐太宗李世民的容人量。魏征本来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有人劝李世民把魏征杀了,但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决定诏见他。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魏征没有巧言机辨,而是据理而言:“人生在世,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就赦免了他。李世民即位当了皇帝不久,就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从此,魏征拿着脑袋考验李世民的忍耐性,发现什么说什么,不把李世民弄烦不闭嘴。可李世民偏偏正眼瞧他,你说我听,说得有理就采纳。魏征跟对了人,李世民识对了人。于是两个人心照不宣,为共同创造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作为现代医疗机构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宽容之心的重要性。因为要爱人,就得容才,只有容才,才可能护才。在这个关系中,最关键的是容才。容才就是要以宽宏大量的胸襟来对待人才,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当然,我们所说的人才,不是仅仅指单位里那些有突出成就的专家,而是泛指单位里每一名职工。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容人呢?

一是要容人之短。有这句话说“有高峰必有深谷”,指的是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我们在用人时,要切忌求全责备,选人用人时要放大其优点,不要放大其缺点。同时,领导还要具有用人不疑的胸怀,选用一个人后,应该对他以诚相待,切忌猜疑,这是容人之短的深层表现。

二是要容人之长。领导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强,无论是在医疗、防保,还是管理方面,一些员工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已超过领导。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对能力超过自己的人不能容纳,认为这些人会使自己相形见绌,从而影响自己的威信,对自己的权力和中心地位构成威胁。其实,影响领导威信的不在于善用能人,而在于小肚鸡肠,有能人不用。一个领导要想取得良好的领导业绩,就应该容人之高、用人之长,把有能力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合力,共铸成功。

三要容人之过。对于工作中的错误,每个人都在所难免,犯了错误,不一定是坏事,因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正视错误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对那些一般性的而非比较重大的错误,领导容忍职工的错误,帮其分析错之所在、防之有法,常常能够滋生职工的感激之情,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即使对犯了严重错误的职工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也应该辩证地对对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分析,使职工感之至深。

(三)尊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受到尊重了,心理就会相融,情感就会相通。我们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尤其要注重尊重这一品格的修养,可以说,“尊重”是领导最可贵的一种品质。领导在处理领导之间、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时,往往需要主动做出友好的姿态。如果表现出唯我独尊,一味地显示自己的高高在上,不融入到职工之中;或者职工的创造、职工的奉献、职工的权利没有受到尊重,是没有哪个职工会情愿主动接近领导,或者接纳领导的,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职工之间的隔阂就在所难免。

领导对职工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职工的地位,对每一位职工都显得格外看重,让他们感觉到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二是尊重职工的人格,以和蔼可亲和礼貌的态度对待每一名职工。三是保证职工的利益。

二、要加强个性心理品质修养,为领导艺术的形成注入鲜活的剂

如果说领导的思想道德品格体现了领导行为中应有的社会性,那么领导的个性心理品质则体现了鲜明的个性,为领导艺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锤炼领导艺术,除了加强思想道德品格修养之外,还必须加强个性心理品质修养,否则,领导艺术是难以形成的。那么,在锻造领导艺术的过程中,我们要着意加强哪些心理品质的修养呢?

(一)平衡心态

所谓心态简单的说,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讲领导艺术的锤炼为什么要讲平衡心态?我们先了解一个心理测试:

福洛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天,他的几个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福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

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条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滋滋滋”地吐着信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福洛姆看着他们,问:“现在,我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过了片刻,终于有三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其中一个学生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另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第三个学生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啪”,福洛姆又打开了房间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房间照亮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他们刚才没有看出来。福洛姆大声地问:“你们还有谁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学生们没有作声,“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福洛姆问道。“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有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福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衡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可见心态对行为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心态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人的心态有两种: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人的心态就好比一块磁铁,能吸引那些与它本身相似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老是想着贫穷和疾病,那么,这种心态就会给这个人带来这些不幸;如果一个人老想着一生的艰难,那么这种心态就会使这个人一生不会拥有成功、幸福。心态消极的人易被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兴高采烈;在阴霾晦暗的日子里,就无精打采。心态积极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影响。心态消极的人,同样也受制于社会“天气”的阴晴圆缺,如果受到礼遇,就愉快积极,反之就退缩逃避。心情好坏建立在他人的行为上,别人不健全的人格反而是控制他们的利器,他们总是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消极度日、怨天尤人。

有人把积极的心态称作黄金定律。对于我们医疗机构的领导来说,积极的心态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保持积极的心态,你就可以控制环境,反之环境就会控制你。要想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就要学会积极的思考。人的视觉和思维都是有盲点的,看见消极的一面就看不见积极的一面,我们要学会像调台的旋钮一样,经常把心态调到积极的位置,使自己经常有一颗积极的心态,这将十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繁忙的、超负荷的工作,并会影响到职工甚至整个单位的氛围。我们锻造领导力、领导艺术,一定要具有阳光心态、积极心态。运用积极心态支配自己,拥有积极奋发、乐观进取的心态,我们才能乐观向上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

要知道,消极心态会像恶魔一样阻碍着我们的领导行为。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真正被击败,大多数并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们对环境如何反映。我们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心态消极容易被环境控制,掌握自己的能力较弱,我们就难以实施良好的领导行为;相反,心态积极总是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得到成功的垂青。要想超越自己,取得领导行为的良好效果,必须突破消极心态的阻碍。

当然,就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来说,不可能一直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其实,每一个人的心灵之中,每时每刻也都在进行着殊死的黑白大搏斗,这就是消极心态与积极心态的搏斗,而每一天的搏斗结果就决定了人们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当我们的积极心态战胜消极心态时,我们的心里就充满阳光,我们的领导行为仿佛像雨露一样既滋润自己又滋润别人,会产生十分良好的效果;当我们的消极心态战胜积极心态时,就会郁闷心烦,我们的领导行为仿佛像狂风暴雨一样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会产生十分坏的效果。心态决定了我们能本文来源:文秘站否锻造应有的领导艺术、领导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平衡好自己的心态。

(二)磨练意志

意志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一种品格,它蕴藏于内心深处并体现在行动上。意志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而是领导者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果断、忍耐、坚定与顽强等特质。

意志常常是伴随着目标出现的。任何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领导者都会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而不停的奋斗。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处于特殊位置的领导者,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挫折。如果因为这个而停滞不前、一蹶不振,那么他的理想顷刻间就付之东流,目标无法实现。所以,一个领导者,顽强的意志,不仅是他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他的领导魅力的体现。我们来看看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面对失败、挫折怎么做。

1832年,林肯失业了,没有生活来源,显然他很伤心;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他着手办企业,可不到一年,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所欠下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从此走上成功之路了!”第二年,即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了。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在1836年他还得过神经衰弱症。1838年,他觉得身体状态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员,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他虽然一次次的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他最终放弃了吗?林肯没有放弃。

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终于当选了。两年任期快满,他争取连任,遗憾的是,他落选了。继而,他申请当本地的土地官员,上面指出,他没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接连又是两次失败。然而,林肯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在林肯大半生的奋斗和进取中,有9次失败,最终当上了第十六届美国总统。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他早就沉沦了,不可能走向成功。可见,意志在领导行为中是何等的重要。

(三)培养自制力

自制力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如果自己的性格刚烈,就要克制自己,想发脾气,不如先抽身离开,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处理问题。对他人严加训斥是没有好结果的,对方要么是表面忍受;要么会被你的怒气点燃,于是发生尖锐的冲突,事情的结果更坏。

要明白一个人手上有权,并不必然就有骂人的权力。以势压制人,以权傲视人,以钱欺负人,都是肤浅之人。心里容忍不了别人,同时会把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境地。在自负者眼里,别人都是无能无用之辈。不允许别人比自己有能力,这样的人周围不会有多少朋友,他的事业很难成功。如果对方先发火,作为领导要以柔克刚,不能对着来,等对方火发完后,再陈述自己的看法。老子说:刚强处上,柔弱处下,柔弱可以胜刚强。如果你觉得对方发火是有理由的,那就要多检查自己的不是。

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弱,一定要向人家学习,绝不可以嫉贤妒能。这是领导艺术,也是个人魅力的体现。大凡自律者,无非都是处于遵循某一种规则或律令。由于这种规则或律令的要求,才决定止步不前,或接受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实。然而,作为这些规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外在的,一类则是内在的。前者是别人为自己订立的,后者是自己为自己订立的。前者要遵循,后者也要遵循。

有一种人在为人上恶意有余,善意欠缺,走路昂着脖子,见到谁也不理睬;与人共事时,别人的意见一句也听不见,却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等等。对所有人都有恶意,眼里只有自己好,结果常常恣意横行,自己把自己打败了都不知道。

(四)富有激情

“制度管理是有限的,激情可以将管理放大至无限”,这句话被当今许多不同方面的领导者所认同。富有激情的领导方式也适合我们对医疗机构的领导。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对某件事有喜爱之情,再难做也愿意做,也不会觉得累。因为融入了美妙的感情,心理体验都是优美的、惬意的、有滋有味的。

试想一下,两位院长分别在同样的场合,针对同样的问题说了两段不同的话。一位院长面色消沉地说:“区卫生局要求我们建设技术品牌、服务品牌不怎么好做。建设技术品牌似乎有些高不可攀,建设服务品牌我们做得够好的了,无法再突破了,大家都思考思考,争取有所为吧。”而另一位院长在动员时却面带微笑地说:“区卫生局要求我们建设自己的技术品牌、服务品牌,这是促使我们抓好品牌这个龙头,全面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品牌建设并不是高不可攀,其实只要我们按医护规范做精了,按群众的意愿做好了,这就是品牌。我相信我们的职工是很有潜力的,也是很有实力的。我们试想一下,当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做事,用情待人,人人都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那该有多好啊!”

两段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基本相通的意愿,但情感色彩不一样,所起的作用可能就不一样,前者带有低迷的情绪,如阴风瑟瑟,使人心无所动;后者富有激昂的情感,如春风拂面,使人勃然而动。

我们医疗机构的领导者,需要表现出火一般的热情和激情,对单位的未来充满梦想和信念,自然巧妙地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所有的职工,形成一种充满人气的凝聚力,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在不断实现各种工作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不时地向职工描绘美景,鼓励大家在现实的工作中保持热情。应该说,我们每个单位的员工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只要我们当领导的善于用心去点燃它,它就会释放得很灿烂。职工的潜力其实就像是一座休眠的火山,不断地激发有活力的职工,同时影响那些有些惰性的职工,将休眠的火山变成一座喷发激情火焰的火山,才能使职工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一些同志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制度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很好地约束职工,使他们按照领导层希望的那样去做;另一方面,它又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领导与一些职工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达到两全其美呢?通过富有激情的卫生文化就可以达到两全其美。因为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中,能够感染职工靠的不仅是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饱含激情的卫生文化。在激情荡漾的氛围里,领导给员工的是责任、是信任。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领导工作不是这样的,是把个人的东西冰冷地强加给职工。这样,团队的热情就会没有了。对于领导来说,仅有个人的激情,好像仅有一团火,但周围的人若拿水来浇,这团火就要熄灭。如果我们形成饱含激情的卫生文化,就会使广大职工都充满激情。

三、优化领导行为方式,锻造优美而具有个性色彩的领导艺术

在领导行为过程中,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作为基石,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为剂,我们再优化自己的领导行为方式,就会逐步锻造出优美而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领导艺术。我们怎样优化领导行为方式呢?

(一)优化决策的行为方式,形成决策艺术

事物没有必然的对与必然的错,这就给决策带来了难度。在避免极端的前提下,先抓住事物背向的两个点,然后选择胜数最大与风险最小的中间部分,这就是优化决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决策艺术。优化决策的行为方式,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决策要重在谨慎的谋划。

有人说领导行为就是决策行为。可见决策对于领导者来说多么重要。决策关乎决断的对与错、实施的成与败,一定要谨慎的谋划,不可简单行事。

对本田汽车许多人都不陌生。在世界汽车行业里,每80辆轿车中就有一辆是“本田”牌的。但使本田公司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功,从而名扬天下的却是本田摩托车。本田摩托不仅

在日本国内是龙头老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它的创业者——本田宗一郎。本田的发展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同样存在着风险。以20世纪70年为例,当时本田摩托在美国市场正畅销走红,本田宗一郎在谨慎地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形势和东南亚的经济形势,提出了“东南亚经济战略”,力主开发东南亚市场。此时,东南亚因经济刚刚起步,生活水平较低,摩托车还是人们敬而远之的高档消费品,许多人对本田宗一郎的倡议迷惑不解。本田宗一郎拿出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解释说:“美国经济即将进入新一轮衰退,摩托车市场的低潮已经来临。假如只盯住美国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便损失惨重。而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腾飞。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处乱不惊。”一年后,美国经济果然急转直下,许多企业产品滞销。而东南亚摩托车开始走俏。本田公司因为已提前一年实行创品牌、提高知名度的经营战略,此时便如鱼得水,创出了销售额的最高记录。如果本田宗一郎面对当时摩托车在美国正畅销走红的市场不谨慎谋划,不开辟新的市场,就可能惨遭重大损失。

本田汽车的成功起步,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发展目标的确定过程中,领导的谨慎谋划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谨慎的把握发展方向,发现竞争的突破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抢先占据有利地位,加快事业的发展。

第二,决策要遵循科学规律。

作为领导者,不但要足智多谋,有决断力,但又不能武断,这之间的把握有很大的学问,不过最重要的是要遵循事物内在的科学规律。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要善于顺势而谋,决策必须体现科学性、严肃性,具体说必须做到两个方面:

一要博采众议,不要主观武断。一个正确决策的做出必须在之前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并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既不偏激又不脱离实际,从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切忌主观武断,听不见客观合理的意见,由个人专断。这种作风和博采众议的民主作风是根本对立的,必须坚决反对。因为这样做,既不能正确决定问题,又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二要顺势而断,不要逆理而为。古人说:“顺势而谋”、“因势而动”。这种“势”,即指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客观条件。领导者对重要事件进行决断时,一定要考虑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客观条件的变化,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作决定。

第三,决策要果断而行不患得患失。

一个团队中最为重要的是领导者的决断力,它可以左右团队的命运。决断力是领导者重要的能力。决断力是因时机、场所、方法来决断问题的能力。在许多方案可供选择时,领导必须具备决断的能力,如果被下属认为“缺乏决断力”的话,也就丧失了身为领导的资格。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天赐良机稍纵即逝。作为领导,就要善于抓住这种良机,充分利用这种良机。如何抓住良机呢?这就需要具有果敢决断的素质,不优柔寡断。所谓果敢决断,是指把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迅速明确地表达出来。果敢决断,说明了领导的思想高度集中,是他敏锐反应力的体现。他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对经验的综合和运用,对未来的估计和推测,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要达到这一点,作为领导就必须对事情有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有敢于对事情的过程和后果负责的精神和魄力。

(二)优化变通的行为方式,形成变通艺术

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自然,我们经决策正实现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情况。事物发生变化了,如果我们还沿用原来的方式实施就可能酿成错误,我们必然权衡和把握事物的利害、情势,相应地调整我们的方式,顺利地推进工作。这就是变通艺术。我们怎样优化变通的行为方式呢?

首先,以变应变进行变通。

一个领导致力于某一件事,做到了认真就会表现一种精神出来,这种精神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

传说伯乐有个儿子想继承父业,学相马之术。一天,这位“小伯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外出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样。”他出门没走多远,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父亲说:“我找到千里马了,它高脑门大眼睛,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罢了。”伯乐听了,啼笑皆非,只好说:“只可惜这种马只爱跳,不能骑啊!”

这则寓言在讽刺那些拘泥陈规、死套书本框框、缺乏机动灵活素质的人,也警示我们,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事情也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作为领导,常身处复杂的境地,决策十分艰难,而解决的办法却是能依靠决策者所具备的机动灵活的要素。但在决策时,领导要机动灵活地运用原则,也并不容易。历史上、现实中许多有才华的人在这上面栽跟头的屡见不鲜。三国时期的马谡,因机械照搬兵法而痛失街亭而使魏蜀两国的战略形势发生逆转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熟读兵书,在蜀军平定西南时曾为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即“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间接演绎了“七擒孟获”的马谡,当他身为街亭主将时,却因机械套用兵法而导致一场损兵失地的悲剧。这一悲剧表明,死读书等于无书。马谡思想方式的僵化,就在于死读兵书。正因为如此,在街亭之战中,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了限制和束缚他从实际出发对待战争的障碍。

当然,博览群书和拓宽知识面对领导者在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实施计划等方面是起促进作用的,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同时也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就要求领导者必须以“随机应变”的态度,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才能使理论知识成为推动智慧涡轮旋转的动力。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信息面广量大,而且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灵活变通的决策思维方式,把握相关变化的特征,才能做出新的正确的应变之策。怎么把握相关变化的特征呢?我告诉大家三种方法:一是把握趋势。分析预测医疗卫生机构内外环境的长期发展趋势,把握总体发展方向。二是把握波动特点。研究工作执行中可能经历的各种波动、波动的频率和幅度等。三是把握随机干扰因素。全面考虑可能对医疗机构内部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随机干扰因素,以便尽早做出对策。随机应变不仅对领导的重要决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能力,而且在应付某些突发事件时更有其主要和突出的作用。

第二,跟上时代大环境的变化节奏达到变通。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做大做强,求得发展,需要与时代的节奏同步。也就是说,在时势变化中,你应当跟上“节拍”,以变应变,寻找出路,不然你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领导者必须能顺应时势,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是领导者适应现实情势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

当今社会,各种事物都是飞速发展变换的,因此身处其中的人,应审时度势,顺势而变才能取得成功。我们以曾国藩为例,虽然他并不处在我们这个时代,但从他的一生“三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大事者跟上时代节奏的人生策略。曾国藩的思想一生有三变:早年在京时,他是靠儒家的重视修心养身而敲开入世为官的大门的。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推崇法家的严刑峻法,甚至规定,不纳粮者,一经抓获,就地正法。在他看来,不拿严厉的刑法治坏人,那么坏人就会纷纷而起,酿成大祸无法收拾。这个时候,儒家的“仁爱”之道是行不通的。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恪守的是“清静无为”,因为在他看来,太平天国被他镇压之后,功劳太大,必定兔死狗烹,所以天京攻陷之后,他立即遣散湘军,并做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疑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说明曾国藩善于从诸子百家中吸取养分适应不同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一生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英明卓著的政治家不以为然的,出于对曾国藩的崇拜,情不自禁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无疑,在曾国藩身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基因,正是这些基因,才使曾国藩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

第三,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进行变通。

成功的领导者多以温和的和富有人情味的方法管理下属,以询问、说服和鼓励方法带动他们前进。但一味温和,就会走向另一种极端,不利于管理。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加强管理,领导者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一些得力的领导者,即使他们不得不免去某人时,他们并不因为内疚而变得犹豫不决。他们平时有可能温文尔雅,有爱心,关心人,可是一旦要采取坚决措施,便变得无所顾忌。正如孔子,他爱护学生做到“温良恭俭让”,但骂起违反规则的学生宰予则毫不留情,斥之“朽木不可雕也!”

(三)优化沟通的行为方式,形成沟通艺术

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矛盾出现,甚至有一些摩擦,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沟通艺术进行沟通,缓和各种矛盾,摒弃太过极端的做法和偏激的思想,少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及时保护好彼此的关系。我们怎样优化沟通的行为方式呢?

首先,做到信息与情感双沟通。

在实现工作中,不善于沟通的领导不是一个好领导。沟通包含信息沟通和情感沟通。

信息沟通有利于领导时时掌握单位的各项工作运作状态,以便不断根据掌握的信息,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不进行信息的沟通,不时时掌握各种信息的变化,必将错过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时机,给事业带来不利。

情感沟通是重视人的一种表现。情感沟通对于进一步树立领导者的威信,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号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威信与情感沟通是相互促进的,威信越高就越容易进行情感沟通,情感沟通越好威信就越高。

第二,在信任的基础上沟通。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相互信任的基础。人都是有一定的自尊心的,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也会同样以真诚、尊重回报别人。作为个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给人台阶下,尊重他人的人格,这样的人谁不尊重他呢?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多么美妙。

在职工中,会有少数人有一些背景。同样也有少数人出身寒门,是凭着自己的执着和才干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会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些人呢?对待前一种人客客气气,态度温和,甚至他们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想尽办法网开一面;而对待另一种人,从来不正眼瞧人家,只要犯了错误,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错误,也要严加斥责,大抖领导的威风。这种没有任何真诚的做法只能是造成团队内部的分裂。因为你截然不同的态度使第一种人难免傲气,飞扬跋扈,另一种人心怀不满,如此下去,要不了多久,团队就会分崩离析。

第三,在情感相融的氛围下沟通。

领导深入职工的心灵,真真切切地把职工当作人来畅谈,这样才能感人至深。

领导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些是严厉分子,他们依靠粗暴的咆哮来驱使人们工作。而另一些领导,把严厉融化在说理、分析及幽默感中,紧紧地抓住了职工的心。前者是欠妥的,不可取,而后者是得当的,是可取的。成功的领导者想抓住职工的心,得从两方面努力:

一是使员工感到愉快。如果单位成天暮气沉沉,如何能启发职工的热情钟爱单位呢?如果单位没有快乐的气氛和昂扬向上的单位精神,又怎么能使职工全心全意工作呢?为了有利于沟通,领导者需要在工作场所营造一种振奋精神和令人愉快的氛围。

二是兼顾工作和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稳定家庭对工作有很大促进作用。要赢得职工的心,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兼顾他们的工作和家庭。

(四)优化用人的行为方式,形成用人艺术

孔子按人的行为分为三种:狂、狷、中行。狂者,进较高的理想、抱负、自信,但偏激,

言行不一定能一致。狷者,有所不为,谦虚谨慎,但没有很高的理想、抱负,往往循规蹈矩,无所作为。“狂”接近外向型人格,“狷”接近内向型人格。孔子认为,“狂”、“狷”这两种人格都不完美,最理想的人格是“中行”,也就是兼有“狂”、“狷”两者的优点,而无它们的缺点。“中行”就是孔子用人艺术在人格理想上的体现。我们怎样优化用人方式呢?

首先,要让大家共同做事。

《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话符合儒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论。领导者和广大职工有相同的欲愿和需要,自然就会结成“命运共同体”,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人和”的局面,什么事做不成呢?

曹操在用人上是一个典范。曹操起兵时人手很少,七拼八凑也不过四千人马,但由于他在用人上有宏韬大略,短短几年内,就拥有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军队。

有一次,曹操准备起兵去攻打乌桓,召开军事会议时,所有军事将领都反对,但曹操坚持己见,不改变计划,会后就发兵去攻打乌桓,结果打了个胜仗。得胜归来,曹操又把那些反对打乌桓的将领找来开会,这些人因为反对错了,怕得要命,一个个战战兢兢来见曹操,但出乎他们所料,曹操并没有责怪他们。相反,曹操却表扬他们当时反对他起兵是对的。因为按天时地利来讲,这个仗的确不该打。将领们面面相觑,其中有问:“丞相为何出此言?”曹操说“我们虽然获胜了,但完全是侥幸,下不为例。”说罢,曹操下令对每个人进行奖赏。曹操能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高超的用人艺术。

我们在用人上应该怎么做呢?一个团队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而有凝聚力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什么行为呢?一是要团结下属,爱护职工;二是要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也就是让大家都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做事。

第二,选拔人才要掌握要领。

20世纪50年代,当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海军次长丹·金波尔曾歇斯底里地叫喊:“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他们是多么看重钱学森这个著名的科学家。

我们在自己的医疗机构里怎样选贤任能呢?选贤让能是有要领的,这些要领为:

一是要有“识才之眼”。识别一个人是否为人才,应该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他的抉择,在山穷水尽时看他的志向,在祸难临头时看他的勇敢,在物欲下看他的清廉,在分配任务后看他的行动。

二是要有“爱才之心”。在中国历史上,周文王寻得垂钓于渭河边的姜太公,并拜为国师;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相;唐太宗使魏征由阶下囚变为座上宾,无一不是贤名领者求贤若渴、爱才心切的范例。

三是要有“择才之明”。要正确对待“首因效应”,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如容貌、资历、言谈等取人;要正确对待“亲情效应”,不可任人唯亲,搞小团体、小宗派、排除异己;要正确对待“月光效应”,不可因某人是某领导的亲戚、朋友,就对其不加考察而委以重任;要正确对待“逆反效应”,不可因某人敢直言就轻易将其否定;要正确对待“近因效应”,不可因突然做了一件好事就对表现不好的人刮目相看,或者因突然犯了一个错误就将一贯表现好的人打入另册。

第三,用人不轻视资历,更重视能力。

一个人长期干某项工作,自然就形成了一套技术、一些经验。应该说,这些有资历的都有一定的能力,但资历只是反映过去工作的经历,不能说明以后的发展,所以择人用人时我们可以考察资历,但不能迷信资历,陷入极端,必须要考察能力。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了元朝,是一个不逊于成吉思汗的杰出帝王。元世祖的杰出不仅体现在他打出了中国历史最大的版图,还体现在他在用人上的慧眼识才,唯才是用。

他任命18岁的安童为丞相就是不重个人资历,大胆提拔人才的一个例证。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如果识人只看资历,只看过去的业绩,论资排辈,那就会僵化和凝固,失去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从而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应该在选人用人时务必冲破资历的误区,只要是才,不管其背景、资历,都要委以重任。还应当尽早提拔有真才实干的年轻人。有才能的人越早任用对我们事业的发展越有利,如果横挑鼻子竖挑眼,等优秀的年轻人锐气全无、暮气沉沉,与有的人“同流合污”了才考虑任用,早已没什么可用了。

(五)优化激励的行为方式,形成激励艺术

一个团队的精神状态、一个职工的精神状态,决定了能否按我们的意愿实现目标、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我们用激励艺术及时激发团队的斗志、热情,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怎样优化激励的行为方式呢?

首先,用奖励促使人奋发向上。

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有向上的想法。奖励职工,除了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也能使职工对单位产生向心力。

第二,传递信任实现激励。

领导者要取得员工的信任,首先必须信任员工。信任体现了尊重和关心,只有信任职工才能赢得职工的心,让职工感受到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单位、对团队的价值,从而焕发出自己的工作热情。

信任职工还要给职工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单位中总有一些人看上去很“讨厌”,他们在工作中从不积极主动与其他同事合作,而且眼高手低又自以为是。对于这样的职工,我们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弃而不用,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位置。因为很多职工并不是什么才能都没有,而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只有领导者相信职工的才能,才能够让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如果领导者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职工,先入为主地依自己的印象给职工贴上“不行”的标签,那就有可能会失去一个有用的人才。而被别人认为“不行”的职工,一旦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信任,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这样的职工还会对领导怀有“知遇之恩”,自然会拥戴领导,对单位无比忠诚。

第三,赞扬职工要注意技巧。

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任何人都离不开它。一个领导者能够充分的运用赞扬来表达自己对职工的关心和信任,就能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但要注意,赞扬不当也会伤害被赞扬人本身。赞扬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是要让赞扬具有隐蔽性。领导者可以在与其他人交谈时,不经意地赞扬职工,当这个职工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上级对他的赞扬,会感到更加的真诚和信任。

二是赞扬具体的事情。赞扬职工具体的工作,要比笼统地赞扬他的能力更加有效。首先,被赞扬的职工会清楚是因为什么事情得到了赞扬,职工会由于得到赞扬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其次,不会使其他人产生猜忌、嫉妒的心理。如果其他的人不知道这个人被赞扬的具体原因,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赞扬的事情,会使其他人以这件事情为榜样,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第四,说话算数激发诚信力。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誉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事情。信誉,实际上就是你办事的本钱;信誉,实际上就是你处世的形象。

作为一个领导,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都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取信于人。信守诺言是人的美德,更是一个领导的好品质。切忌不负责地许各种诺言,却很少遵守、兑现,那样会给人留下十分恶劣的印象。如果我们说过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须办到;如果是非人力所能为的,一定要诚恳地说明实情,求得谅解。

第五,树榜样做表率激发感召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团队如果能树立起一个榜样,就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人们受到教育,从而激励斗志,鼓舞大家努力前进。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3-02

一、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

由于艺术文化市场的发展,艺术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兴起。艺术管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专业特征,它是艺术和管理两种不同的专业相互交叉而产生的学科。从其学科属性来说,由于侧重点不同,有人认为艺术管理是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艺术领域,认为艺术管理应属于管理学;更多的人认为艺术管理是基于艺术学的基础,运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来推动艺术的发展,认为其应属于艺术学的分支。目前我国各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学科资源,对艺术管理专业的进行不同的方向定位,专业名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北京电影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管理专业、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等。2011年随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管理成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这为艺术管理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艺术管理是一个多领域交叉学科,其以艺术学为基础,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实现艺术自身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艺术管理的研究内容及范围以艺术学、管理学为母体,但应该部分地跳出两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因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要实现艺术管理的作用,不光需要具备艺术和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掌握经济、科学、心理、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因而艺术管理覆盖的知识面很广,同时艺术管理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艺术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围绕“酒神节”所举办的喜剧表演中的活动。我国周代的“大司乐”是史料记载最早出现的艺术管理机构。艺术管理是围绕着艺术组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来看,我们认为艺术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组织及其活动,涉及艺术组织的活动及管理过程。艺术管理者担任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这要求一个合格的艺术管理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需要实践的活动经验。艺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往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相关的理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实用价值也常常有所不同。

同时艺术管理也是一门创新型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对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艺术创新是艺术活动与文化产业存在及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需要的不再只是简单对艺术活动进行运作的人员,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

二、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一般素质

由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管理人才能够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实现艺术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实现艺术的市场价值,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艺术管理者兼有艺术创意者、创作者,策划者等职能,他既应具有宽阔的视野,又应具有细腻的微观的创造能力;既应富有研究素质,又具有批评内涵;既应有理论修养,也应拥有管理运作的较高水平;既应善于理性思维,又应富于创造性想象。因而艺术管理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素质特征:

(一)艺术鉴赏水平

艺术管理人才从事的是艺术领域的相关活动,对艺术作品必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只有自身有了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引导受众了解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审视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

(二)经营管理才干

艺术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艺术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足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才能实现艺术活动利益的最大化。

(三)交际沟通技巧

交际沟通技巧对面向市场的艺术管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主动和艺术营销中各个环节的人打好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不断推出新的作品,逐步拓展市场渠道。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要善于沟通,能够听取其他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平等交流达到更好的团队合作。

(四)宽阔的文化视野

艺术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的素质和修养;熟悉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以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五)开拓创新精神

当代艺术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对于艺术活动的一般性操作或运行,而是对于艺术活动具有创新性的运作。艺术管理人员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市场的动态变化,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不断地推陈出新,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三、艺术管理人才结构细分

艺术管理者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根据艺术管理专业目前的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的形势,艺术管理人才可以从结构上大致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是高层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企业的“Ceo”,是艺术活动的决策者,对整个艺术企业、艺术活动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高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进行资本运作,制定市场开发战略,可以开拓新领域,提供新思路,这部分人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他们对艺术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艺术管理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层。

第二层次是中层艺术管理人才,位于高层艺术管理人才和基层艺术管理人才之间,需要执行上级的命令和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同时还需要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他们可以是项目策划师、推广创意人、经纪人等,这部分人是不仅懂技术、懂行业知识、懂管理还需善于沟通交流和战略洞察力,这部分人对艺术管理的发展有着主导作用,决定着行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第三层次是基层艺术管理人才,是最低层次的艺术管理者,需给下属人员安排工作任务,指挥监督现场人、财、物的工作。这部分人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他们是艺术管理的基础。

目前,中国尤为需要的是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高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潜力,帮助学生迎接艺术市场发展的未来挑战。

四、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艺术管理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在不断摸索,学科建设、体系还不完善。艺术管理专业覆盖艺术和管理两大学科领域,在课程体系上要二者兼顾,在内容设计上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把“艺术管理”分别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美术学以及音乐学这3个学科上,制定了自己的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的设置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以某一艺术门类学科的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有的学校以整个艺术学科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如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

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在校修完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方面由导师带领外出参观考察、进行实地调研,或者学生可以策划校内演出、展览活动,假期学生自主选择单位进行相关实习。但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考察调研只是走马观灯式的,没有针对性,学生的收获甚微。大多数学生的假期实习也只是打杂,而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能使深入了解文化市场。学校教育和实践活动实际是脱节的。这种模式的艺术管理教学,虽有实践却不重实践。学生也很难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再者学生可以以实验室和导师的项目及相关课题为载体,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政府对学校及实验室的投入经费不多,导师的项目与经费十分有限,仅依托学校已很难胜任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要求。

五、企业导师模式培养模式及优势

显然,要打破传统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脱节的现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依靠校内的专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亟需引入企业导师模式培养艺术管理人才。

企业导师模式为研究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学习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上进行实践,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业。

企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环境,对完善艺术管理人才模式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校内导师侧重理论培养,校外导师着重实践指导,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可以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由实际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到相关理论知识的不足,进而加强理论的学习。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夯实专业基本功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学校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两位导师积极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边思考边实践边验证,能够发掘出学生自身的创新潜力。

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超越。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专业实践经验,缩短成才过程,高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企业导师模式不但可以让艺术管理人才在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特点,而且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培养的质量。实行企业导师模式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其目的是实现艺术管理的“专业化和多样性”、“高层次与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导师模式使艺术管理研究生培养中实现合理衔接,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与高质量的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上,消除“学术”与“实践应用”的天然屏障,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结语:企业导师制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探索出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素质的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共同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保障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艺术学理论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效的培养有创新思维和技艺高超的应用型人才的途径,是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其核心是“双导师制”能否得到很好的实施。

本文为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jg05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3

领导贯穿于社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即贯穿于计划、组织、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之中,领导是社会活动管理的灵魂。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人文意义逐渐增强,公共组织日趋多元化,领导的作用更显突出。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都存在艺术性。

一、管理的基本含义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化大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

二、领导的基本含义

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斯蒂芬·罗宾斯说:“每个组织都包含人。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人就成为管理工作,这就是管理的领导功能。当领导者激励下属、指导组织成员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卷入了领导工作。”

三、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

在当前国家的法律法规日趋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解、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性。各行各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情况愈加复杂,领导者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日常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艺术院校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教育业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分系统,而艺术院校则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存在着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多重人际关系。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环境中必须使自己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备了其应该具备的基本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观念技能,即thc技能。

(一)技术技能(technicalskill)

技术技能是指正确地掌握了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技术技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掌握专业技术,如财务预算技术、学科设计技术、各专业质量监控技术、教学指导技术、师资队伍的测评技术等。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2、掌握工作方法和程序,如行政执行方法、学院机关的收文和发文程序、学院招生宣传的方式、学院教务、学管的日常管理方法等。

3、掌握工作制度和政策,如教育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许可制度、税收政策与法律、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人力资源制度和人力资源政策、学院管理的相关制度等。

因此,掌握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发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则是艺术院校的领导者应具备的技术技能。

(二)人事技能(humanskill)

人事技能则是平时工作中教师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还有师生关系的处理及非正式群体关系的处理等等。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中的润滑剂、良性的催化剂。人事技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际关系处理的技能(主要指协调技能和沟通技能)。如何从艺术院校行政管理中的领导方式这一特定时空出发,依据管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沟通与协调等信息传播手段,妥善处理好垂直领导关系、水平领导关系、内外决策等多种关系,为组织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而进行的一种管理职能活动,则需要艺术院校领导者尤为重视的。因为灵活地运用人事技能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这样会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2、识人用人技能。领导者应该深入地了解被领导者,因地制宜,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担任艺术院校行政岗位及教学岗位的教师都具备发挥自身长处的优点,但在发挥长处的同时也会表露出不足之处而往往自己还发觉不到,这就需要领导者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并耐心的帮助其解决或避免再次发生(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觉不应批人所短,避人所长)。而真正要做到这些,领导者应该积极培养自己有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识人用人技能。

3、评价激励技能。一般而言,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领导者给予激发,因此领导者应该掌握现代评价和激励方法,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给予激励。在艺术院校工作的教师更加需要评价与激励,因为往往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工作、生活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与爱,他们平时更加注重领导者对自己评价的好与差,领导者的评价与激励不仅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响着教师对未来工作的发展潜能。

人事技能可以在艺术院校教育和行政管理实践的循环过程运用中逐步获得。

(三)观念技能(conceptualskill)

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和概括技能。观念技能在艺术院校的行政管理中尤为重要。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预测技能。艺术院校的组织及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师生每天都处在活跃状态下,因为工作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于艺术院校,一般来讲艺术人才的情伤较高,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再加上所处的工作环境充满艺术氛围,促使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更加活跃。因此,领导者必须关注组织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互相作用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变动关系,预测各种因素在当前的细微变化将对组织未来的发展构成哪些可能的影响。

2、判定技能

在艺术院校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领导者需要敏锐地从复杂的局面中辨别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迅速地判定问题存在的实质性,以便果断地采取相关对策。

3、概括技能

领导者根据信息作出决策,从复杂的信息中抽象出对组织全局和组织战略有关键影响的重要信息则依赖于领导者的概括技能。

勤思考、善于学习、总结经验,是获得观念技能的最佳途径,领导者所处管理层次越高,对其观念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此,观念技能对高层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五、领导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艺术

总而言之,作为艺术院校中一名行政管理的领导者不仅要深层次的学习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使学院各项工作如鱼得水,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巴纳德的动态平衡论,这样即使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也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春。thc技能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步获得;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家张居正也认为:“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艺术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技能,它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与智慧,正如钱学森所说:“领导艺术是一种远离数学领域的才能,他能从大量复杂事物的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9月23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共同《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文化旅游结合的工作机制进行了安排。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是文化和旅游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这一重大决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加强文化产业大发展,犹如催化剂般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联姻。

近年来,随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综合性高校、师范和农业等专门性院校、高职高专等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与文化联姻时代的到来之际,整合艺术院校的文化资源,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西艺术学院于2011年秋季招收了首届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开创了全国艺术类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先河。相比综合性高校、高职高专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学科特点。广西艺术学院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挂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它属于广西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的一个本科教学方向,这与其他综合类高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托艺术院校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培养节庆旅游策划与管理、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的专门性人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突出艺术院校的特点设置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二、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都已开设,然而大部分的综合类院校都以培养整个行业各方面的大众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与艺术结合,单独开设培养旅游演艺策划与管理以及节庆旅游策划与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院校还很有限。广西艺术学院作为艺术类院校,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结合艺术学院的特点,本研究初步提出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四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设置,即以文化艺术类基础课程和管理类基础课程作为知识根基,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体,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书面化的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化的策划和管理能力。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对艺术院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类的基本课程以及艺术类的基本课程,而艺术类的基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一些最基本的艺术常识。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必须课程中,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程群以及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课程群是能够突出广西艺术院校地域特点以及艺术特点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要求每名学生至少选修4门课程。

有关实践教学部分,在规定的教学计划中,能力培养型课程主要包括各种实践实习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等。旅游行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行业,其所需要的管理者必然是理论与实务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行业的特殊要求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对行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即培养具有较灵活适用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较高管理理论水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才预备队。因此,在实践实习项目课程的设置上,突出了文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比重,在立足广西多样的民俗民族资源基础上,拟通过建立多个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旅游演艺产品实践教学基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行为能力。拟建立的实践基地包括:(1)南宁市区内(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实践教学基地):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青秀山风景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对博物馆中相关民俗文化内容的深入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感知能力,同时在旅游景区可以深入了解景区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实践知识。(2)广西区内各县市(节庆文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与南宁武鸣县(“三月三”歌圩文化旅游节)、百色田阳县(布罗陀文化旅游节)、百色德保县(红枫文化旅游节)等具有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县市建立合作关系,在每年各县市举办相关文化旅游节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节庆活动的筹备以及初期策划活动当中,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3)桂林漓江旅游景区(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桂林漓江景区内的大型实景旅游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可谓是旅游演艺产品的典范。广西艺术学院可以结合处于广西的地域优势,与景区内“印象刘三姐”大型演艺剧组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旅游演艺产品在管理和策划的实践中应当具备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除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外,带领学生参与调研项目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管理学与艺术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中节庆旅游策划与管理以及景区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在景区或策划公司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与管理工作。

此外,在毕业论文设计上,开设针对性的写作指导课,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再到最后成文,均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基本掌握研究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实践中选题,使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核心课程的打造

在做好基本课程设置开发的同时,重点将《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建设成为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从而更好地带动专业其它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

《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是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包括《广西民俗文化》、《广西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四个板块。其中田野调查板块穿插在《广西民俗文化》课程中进行讲授,其余三门课程各开设一个学期,每学期36课时,2学分。共计108课时,6学分。该课程群立足于广西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培养学生如何开发具有民俗文化特点的旅游演艺产品,将民族民俗文化与演艺相结合,策划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策划能力具有铺垫作用。此外,该课程群建设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独讲为主的模式,实现“教师”、“学生”、“多媒体”相结合的转变;即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单纯的内容讲授向问题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思路的引导者等导航者的角色转变;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自主学习者转变。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使知识的获得更加生动形象。

《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是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包括旅游策划与管理基本理论、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节庆旅游策划、民俗旅游策划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开设一个学期,每学期72课时,4学分,共计16学分。该课程群立足于广西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资源以及广西艺术学院的艺术资源,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采用“五位一体”的立体式建设思路,即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视频音频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对于实践教学,开设课程的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采风实践。目前广西艺术学院已带学生深入武鸣“三月三”歌圩民俗文化旅游节、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等地进行田野采风。此外,鼓励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要及时反馈自主学习成果。

三、关于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建设,突出艺术院校特点与优势

在艺术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相比,艺术院校拥有雄厚的艺术教学资源。广西艺术院校开设有演艺策划、表演艺术等专业,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同时,广西大型景区内山水实景表演基地,以及广西部分具有民族特色节庆活动的县市,也是艺术院校的实践基地。这都为广西艺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与就业资源。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突出的艺术学科优势,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鲜明的艺术学科独特性,应有更明确的专业定位,把旅游与艺术资源相结合,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着重培养旅游演艺策划与管理、节庆旅游策划以及民俗旅游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明确的前提下再进行课程建设的探讨,才能突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独特性,突出艺术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二)注重实践环节,展现实践教学的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也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应结合自身优势,充分规划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大板块[2]。校内实践方面,结合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音乐厅以及漓江画派艺术中心等艺术资源,在校内建立艺术会展旅游实习基地、艺术演艺旅游实习基地等,充分运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践方面,建立旅游演艺、节庆旅游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将知识活学活用。此外,广西艺术学院每个学期开学的前两周为实践教学周,实践教学周中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与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实习中,在实习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实践教学周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以及实践总结,进行实践汇报。只有注重实践教学,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与实践结合、善动脑、会动手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课程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专业建设上不仅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以及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应符合学科的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点,能满足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努力建设学科互补化、结构梯队化、高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由于艺术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与艺术相结合,要突出艺术特色,因此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师资队伍的结构应该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结合,既要有旅游管理类课程群教师,同时也要有艺术类课程群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更要不断扩充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艺术学领域,从而形成旅游管理与艺术学科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旅游演艺领域、旅游创意领域以及节庆文化领域有较好的把握。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以及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积极聘请校外知名行业专家、教授和颇有心得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企业家来学校讲学、开办讲座和实习实践指导,通过与他们交流学习,多方面开拓了解、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的信息渠道[3]。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原有教师进行学历学位层次提高,攻读相关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助力。

(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直接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整体的学习自觉性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有一些差距。因此,在艺术院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为重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意策划大赛、旅游创意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鼓励学生组建自学小组,做好自主学习。此外还应加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书籍以及电子阅览资源,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资源。

四、小结

总之,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全国艺术类院校中首个开设文化旅游管理与策划专业方向的院校,需要做的努力和探索还有很多很多。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思考探索,才能找出一条适合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才能不断提高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新世纪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具有特色的艺术类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家红,王慧琴,李浩文.论湖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60-163.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领导素质人格魅力领导艺术

1.领导素质

领导者的素质是相对于被领导素质而言的一个相对标准,表现为高于被领导素质的内容与差距:首先,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觉悟要比被领导者高的多,他们能够将个人、组织和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联系起来;承担起社会、组织赋予的责任;光明正大,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的知识与文化修养与被领导者相比较,有整体的水平差异和结构特点;最终,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实现为高于被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智商、情商、体质、性格、经验所决定的--判断、决策、敏锐、洞察、模仿、表达、感染、学习等综合能力。

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素质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尼采认为艺术的灵魂是酒神精神;黑格尔认为艺术属于非理性范畴;心理学认为艺术来源于灵感、性格;社会学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阅历、实践;运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艺术,艺术应当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在人的潜意识中整合的产物,然后直接由“本我”升腾到“超我”的生命体验。凡是艺术,必有使灵魂震颤、使生命感动的力量。

2.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过程中提高领导效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种领导技能、技巧,是领导者领导方法的个性化和艺术化,是领导者在其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巧妙地运用各种领导条件、领导原则和领导方法的基本技能。

2.1决策艺术

西蒙说:“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人们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而选择可行的或最佳方案的过程。决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能,决策是否科学,关系道来到活动的绩效,关系到领导权威的树立。调查研究是掌握领导主动权,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当好领导干部所需必备的基本功,也是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指出,领导干部要着重做好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出主意”指的就是决策,它贯穿于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搞好决策就是把握住了领导工作的核心。遵循科学发展观,尊重民主意见,做到慎思明断,多谋善断是决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决策中所依靠的重要准则。

作为领导者不仅仅要在工作中起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而且要能在处理复杂和疑难问题的时候,善于决断,敢于负责,不断提高决策能力,领导自己的下级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领导者要在客观事物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果断的处置问题,如果缺乏果断的意志力,是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具有果断能力的领导,才能在机遇出现时做出决策,当机立断,不犹豫、不拖延。反之,缺乏果断性的领导者只会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等到方案结束了,环境也变化了,从而延误了时机,给组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2用人艺术

古人有“治国之道,唯在用人”之说,那么,当今的领导施政也同样如此。当前,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知人善任是领导者最重要的领导艺术。

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道理很简单,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所有组织所进行的事业都是由人来做的。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源、力量之源。而爱才、识才、求才与用人有魄力,有胆略,有海量等都是领导艺术中的用人方略。

2.3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对于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领导者的语言艺术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搞好领导工作、树立崇高威信,就必须熟悉掌握、运用语言艺术。领导者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用最经济的语言输送出最丰富的信息。在构建话语交际时十分注意被说话对象的差异,从而说出适合听话对象的话语。

2.4沟通协调艺术

沟通协调艺术来源于领导者的阅历、知识和经验,它是智慧和才华的结晶。领导者运用自己的威信、方法和技巧等,是领导活动的各个因素、环节、层次等各方面都和谐一致起来,做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用适当的方法,传递给适当的人或组织,以便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和实现总体目标。

领导者要在活动中,善于依据和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与被领导者达成和实现最佳的组织心理协调关系,并形成一种精诚团结、真诚合作、融洽共事的良好的心理气氛,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保证整个组织心理的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2.5指挥艺术

指挥艺术是指领导者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使得一班人在“一把手”的统一指挥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张而又有秩序的工作。

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动员和配置人力资源,把握重大的人事权、财权和最高指挥权。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决策要求创造性的、灵活性的进行统筹安排,组织和率领下属为现实既定目标和任务团结奋斗,履行其基本职能。领导人员要对全局与局部、现实与未来有很深的洞察力,善于因事制宜,因人制宜,能敏锐的抓住关键点,提出可行性理论,使他人自觉听从指挥,主动服从安排,带领大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走出低谷,走出困境、走出迷雾、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建文.漫谈领导艺术[J].今日浙江,2008,(04).

[2]大卫・奥杰尔维.领导的艺术[J].领导文萃,2007,(05).

[3]舒清.现代领导艺术[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1)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信息化、柔性化,画院、文化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所、博物馆、制片厂等艺术品创作部门的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加入wto后中国艺术行业的新情况,在信息时代我国艺术管理会有那些新趋势,本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二又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加入世贸后,国外艺术经营公司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我国艺术管理的六大创新趋势,对我国艺术行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扣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活动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r:老,然而艺术管理却是刚刚正式提出的一门新学科普通艺术的研究对象,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文学、建筑等,国内学者彭吉相把艺术进行如下分类:实用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工艺、书法艺术)、造型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表情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综合艺术伐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艺术管理学就是借鉴相邻学科的成果,以揭示文艺规律的文艺学为基础,以研究一般管理和方法的现代管理学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研究文化艺术产业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主要属于应用学科根据1989年东方国版社翻译出版的日本日下公人的专著《新文化产收论》,”文化艺术产业”概念,可分为三类:其一,是生六与销售图书、报刊、雕塑、影视、音像制品的行业等。其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艺术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其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艺术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满、装饰、形象设计、广告、文化旅游等)。

一、加入wto后国外艺术经营公司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

加人世贸组织后,国外艺术机构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可概括为“六个有利因素”和“四个挑战”。

1、六个有利因素

一是有利于我国艺术发挥自身优势,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加人世贸使我国艺术管理更规范,信息灵通,人的观念更新,增强了艺术品消费能力。

二是有利于学习吸收国外艺术生产与制作的先进技术、艺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开放我国文化艺术类零售和批发市场,我国艺术机构有了进人国际市场的机会,国外艺术机构也可以进来经营。这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及时调整思想观念,部署新的营销策略,使我国艺术类产业在市场竟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管理科技信息化进程。当今世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艺术管理的科技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制胜的关键,“人世”有利于提高艺术管理的科技手段,及时掌握全球艺术的最新信息。

四是有利于深化艺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形成全国统一的竞争有序的艺术市场。

五是有利于完善艺术品、古玩文物法规和政策,依法管好艺术市场。“人世”后有利于进行修改,促进加速地方性法规和措施细则完善补充、修订,有利于健全各级行政执法机构,依法管理,以适应“人世”后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有利于艺术管理人才的竞争培养,提高行业员工队伍素质。重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懂技艺,善管理的员工队伍,这样才能在国际和国内文艺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四个挑战:

一是对人的思想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影响。外国艺术产品进人我国市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群众尤其青少年会有消极作用,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乘机进行思想艺术文化渗透,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对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发行体制冲击较大。我国艺术创作、发行长期沿用老体制,市场经济思想行为不够,加之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分工不明确,法律法制意识不够强,要走出现有艺术品流通体制的局限,还须下一番功夫。

三是对我国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影响较大。由于发达国家科技的发展,资本的积累,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和最新科技的支撑,电子艺术出版物价廉物美,已称雄于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子艺术出版物从数量到质量没有形成优势,“人世”后,我国电子艺术出版物市场面对的形势更加严峻。

四是对我国网上艺术品发行和电子商务形成一定制约。我国网上艺术品处于初建阶段,交易较少,电子商务应用还不广泛。国外网上艺术品发行运作较好,已有成功经验,电子商务早已应用,比较配套。“人世”后,国外艺术品经销商会想方设法以独资或合作方式建立网上艺术品发行和艺术品电子商务,这对我国网上艺术品发行和艺术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既促进又制约。

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我国艺术管理的创新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的竞争压力“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上需要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至在公司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艺术管理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现状,未来艺术管理将怎样发展创新来满足环境的要求,这里提出六个创新范畴:

1、艺术管理信息化

所谓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艺术产业资源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现代手段,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艺术管理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文艺产品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为艺术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艺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艺术部门核心竞争力。

“人世”以后,中国艺术企业将面临具有高信息化水平的国际企业的挑战,拼的就是获取信息的速度。谁先抢到有价值的艺术品定单,谁就抢到了市场;谁能有效、快捷地掌握、利用信息,谁就会取得各种竞争资源,在商战中取胜。其次,竞争的本质是创新的速度。而信息资料是艺术企业进行创新的依据,没有信息资料的迅速获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艺术企业如果不尽快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整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资源管理、艺术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艺术企业就无法实行有效、快捷的管理,就不能降低成本,就会失去商机。因此,一些专家在分析“人世”以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时,将信息化作为艺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断言: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内我国大企业全部信息化。具体目标: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至少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力争绝大多数企业在“十五”期间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我国艺术部门在改进和做好传统方式艺术管理的同时,着力在网络艺术管理、电子商务艺术管理、信息流通、编印发大众电子艺术品管理等领域谋求新的发展,并争取与国外一流艺术集团合作,创办中外合资的大型艺术机构。

2、艺术宏观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管理机制是指各组成部分相互推动、协调、制约而形成的管理运行的具体形式,从功能看,可分为目标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利用科学管理的目标原理、价值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实践原理,高效实现艺术管理的职能,包括从确定目标到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激励个人和组织、领导和指挥全体成员使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个过程总体目标最优,以提高效率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艺术行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没有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和制约,市场机制难以有序运行。因此,艺术行业要实现法制化运作,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有关文化艺术管理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只有实现依法管理,艺术行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据媒体披露:一些省市在艺术市场管理中既发生过将世界艺术珍品当作黄毒清扫,让无辜的大学生受辱的事件,又出现过将艺术骗子当神接待的闹剧,暴露出的就有识别手段、艺术管理法制不健全方面的问题。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规范艺术经营行为,艺术管理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靠法律、法规对艺术品生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和调整,否则,艺术行业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3、艺术原创人员的个性化创新管理

文化艺术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文化建设更要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客观法则,现在很多企业注意在分配上向人才倾斜,认为薪酬多了,人才就不走了。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不仅仅只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人才理解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在国内的还是在国外的,我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才都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艺术企业应当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依靠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在祖国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艺术产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管理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充分发挥艺术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能保证画院、文化馆、博物馆、制片厂等机构的有效运转。对于艺术原创人员,尊重他们的个性、创作习惯,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本部门瞥理员工的规章制度、明了单位的发展规划与最基本的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给他们自,最大程度地调动其能动性、创造性。对艺术原创人员不必要求每天打卡上班,而是充分尊重个人,相信他会管理好自己,同时让他知道信任不等于放任,要让他感觉是他自己在管理自己。

具体来讲,每年的艺术原创人员工作评价包括两部分:一、由艺术家自己完成的,包括:①一年中都做了什么?②拿到了什么创作奖项?③对所参加的创作的贡献是什么?④帮助别人做了什么?⑤参加了哪些社会活动?二、由管理者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以及今后该做些什么。对于新加入人员的管理,建议他先了解别人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且每一个新加入者,管理者都应使他尽快熟悉与适应单位的环境,并在他作选题的过程当中随时观察引导。

4、艺术管理民主化

赫塞尔本在其主编的关于管理趋势和变化的专著—《未来的领导》中对“扮演新领导角色所需的新技能”提出了新的假设:员工的利益可以和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生产活动中人们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劳动。这样就能够使得劳动者和组织更密切合作,既增加了劳动者的效用又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他指出:如果一个项目肯定会有益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会满怀热情地投人到这一项目之中。如此,领导角色的工作重点将会由指挥和命令转移到提供便利条件和授权上,培养人们的工作兴趣,以此作为领导的基础,实行民主。领导者必须能够熟练地扮演以下五种角色:促进者、评估者、预测者、指导者、最终帮助者。”艺术组织管理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艺术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今后艺术组织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其一,明确艺术组织地位,指明艺术组织前进的目标;其二,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艺术组织充满创造力;其三,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艺术组织管理的基础。

5、艺术管理柔性化

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上双向选择,劳资双方(组织与受聘者)的关系,从“契约关系’旧渐演变为“盟约关系”。原来金字塔式的逐级刚性管理柔性化,就是说,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的网络化,大家可以处于一个信息平台上,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艺术机构往往实行宽容型管理,这样一个开放性系统,能营造出有利于艺术机构人员创造的环境、条件。艺术机构不把近期经济利益作为判断决策管理水平的标准,亦不以此作为对部门、员工考核评价的最高标准,而将创造性、能否发现危机、化解危机、抓住机遇、争取机构的长远经济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为达此目的,有时甚至牺牲近期利益也在所不惜。艺术机构的决策与管理结构不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垂直型”、“金字塔型”,而是充分发挥各层次各部门和授予员工、艺人创造性权力的分散结构的管理模式。

宽容型管理绝不是削弱机构的凝聚力,恰恰相反,强有力的凝聚力形成,必须在开放性基础上的宽容型管理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机构才能吸收新鲜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广纳人才和培养新人,才能设计创作出新的艺术品,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艺术机构的成分和提高艺术机构的品味。

6、艺术管理意识整体化、管理效果最优化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7

一、愿景

在云南和其他地区建立卓越的声誉,建设有特色和卓越声誉的多科性大学。

二、使命

专注于商务类本科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培养未来的商界领袖和高端管理专业人才。

三、价值观:

卓越框架下引导教职工行为提升的哲学理念。

教学价值观:学院所提供的课程和学科专业化,做到“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学习绩效中心”。

学术价值观:学院重视教师学术能力的化,确保这种能力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有关,能将教师提高

为一种人力资本,做到专业、道德、有较高满意度,能为学生提供与商界领袖互动的机会。学术研究应在

同行认可的学术或专业出版物上发表或出版,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服务价值观:学院重视对教学人员服务的化。尽力确保对教师的管理是在一个人性化的、建设性的、

创造性的环境中进行。

学生价值观:学院重视学生行为的化,并尽力保证学生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书面

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确保那些实践重于理论的活

动,加强教学和学术;帮助学生识别并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有助于商务发展和提升的活动并支持

与商业或职业有关的训练和组织。

四、教育理念

伦理观: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人、物、我的和谐。

教育目标:承认生命个体有不同的禀赋、性格、能力和原生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就是成功。

教育功能:教育既是启迪智慧获得科技与人文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格、追求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

教育动力:“爱”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主张师生教学相长,互敬互爱。

教育方式:“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事人,知行合一”是寻求真知的途径。

五、办学方针

角色定位:我们既是国家公共教育机构的代表,也是教育产品的服务商。因此,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

是学院办学的逻辑起点,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以提高办学质量,尊重市场规律以提高办学效益。

办学原则:办学以市场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管理以战略和绩效为中心,服务以教师为中心。

办学机制: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

■艺术学院简介

艺术学院创建于2002年。设音乐、舞蹈、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六个专业。由在本省艺术高校享有盛誉的董万里、屠维能、孙和林、郭丽娟等教授担任学院教学领导与管理;在近百名专、兼职教师中,有清华美院、西安美院毕业的博士3名,中央美院等名校毕业的硕士约四十名,其他教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大艺术学院、师大艺术学院等名校。学院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现有在校生2700余名。

我们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专业人才。为使我院学生保持就业优势,学院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增加社会急需专业方向,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学院建有琴房150间,其中钢琴琴房110间,小乐器琴房20间,练功房8间;设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民间艺术、摄影、雕塑、陶瓷等八个工作室,用于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有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学院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通过社会调查和在二十多家实习基地的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预习角色转换,提前对接市场。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设计和作业即为企业认可并正式采用,多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市级等各类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学院在建科研项目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十余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六项;教师科研与艺术创作获得奖项20余人次、省级奖项近百人次;音乐学、舞蹈学专业学生,参加云南省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分别获得舞蹈专业组一等奖、声乐专业组二等奖、器乐专业组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绘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画展,2015年“屠维能名师工作室”由云南省教育厅授牌,作为云南省水彩界的知名画家,他将继续带领学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获得奖、地区与省级奖近百余人次。

办学至今,已有几十人考上研究生,分别考取泰国正大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1.音乐学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音乐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音乐教育及组织指导各种文艺活动的能力,能在学校、艺术培训中心、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教学及艺术管理工作的社会音乐工作者。

②主要课程:声乐、钢琴、乐器演奏、钢琴即兴伴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合唱指挥、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舞台表演基础训练、文艺节目主持、考研课程提供等。

③就业方向:毕业可到中小学本专科院校从事音乐教学,以及艺术培训中心、专业演出团体,同时为各音乐艺术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提供优秀生源。

2.舞蹈学

①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具备舞蹈表演、舞蹈教育及组织指导各种文艺活动的能力。

②主要课程:

芭蕾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练、技巧、现代舞、舞蹈教学法、舞蹈概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舞蹈编导基础、舞蹈史、舞台艺术实践课程、考研提高课程等。

③就业方向:

能在各级专业艺术团体、学校、艺术培训中心、企事业单位、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为舞蹈、艺术院校提供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3.美术学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美术学、教育学和绘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能够在文化艺术领域、美术创作机构、学校及相关艺术培训等机构与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美术教学、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②主要课程:

美术教育主要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素描、色彩、雕塑基础、白描、国画、现代重彩画、电脑二维技术、版画、应用设计、采风、创作、壁画等。

幼儿美术教育主要课程:

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美术鉴赏、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素描半身像、速写、经典作品临摹、手工、幼儿绘画等。

③就业方向:学校美术教师、美术研究人员、综合型美术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人员等;幼儿美术教学人员、普通学校美术教学人员、幼儿美术教育个体创业者;出版社、杂志社、书籍装帧、商业宣传、家庭装饰、网络艺术/游戏等商业绘画领域。

4.视觉传达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各类装饰/设计/广告公司、新闻媒介设计部门、出版、印刷、网络等行业、机构与部门,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1(创意与表现)、广告设计2(策划与推广)、企业视觉识别设计-Vi、书籍装帧、商业插画等。

③就业方向:广告公司、设计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形象策划公司等及部门,从事平面创意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以及一定的设计管理工作。

5.环境艺术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设计院、规划院、房地产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园林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能够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建筑筑速写、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环境设计原理、室内设计-3D、室外设计-3D、景观设计-3D

③就业方向:设计院、规划院、房地产公司、装饰公司、设计公司、园林景观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

6.产品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从事装饰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能够在装饰品、日用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民间艺术研究馆、所从事以上产品/行业的设计、开发、研究和自主创业,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装饰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系列、装饰绘画系列、纤维装饰艺术、漆艺系列、雕刻、装饰雕塑、民族工艺系列等。

③就业方向:装饰品、日用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开发;民间艺术研究馆、所从事研究;自主创业;

■学位授予:上述所有专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学院名师风采

1.董万里教授,硕士生导师,原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云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省装饰协会、室内设计师学会、工艺美术协会等顾问。曾任云南省政府上海世博会项目专家组成员,担任云南省一些重要项目和工程的专家顾问。出版《环境艺术设计原理》等设计理论的专著三本,承担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三项。艺术设计省级特色专业和实验示范中心负责人。

2.屠维能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云南省水彩艺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教育厅艺委会常务委员。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依法行:领导艺术

“在塑造地球面貌的自然力量以外,熟人的力量有两种大的类型,一种是理性的力量,科学及其与技术的结盟是这种力量最强大的体现,另一种是自由的、情感的力量,宗教与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源头和最灿烂的辉光。”由此可见,虽然科学与艺术是两种不同的力量,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同样,在领导学中,作为领导科学的依法行政与领导艺术也是相辅相成的。

一、依法行政和领导艺术的内涵比较

在行政管理中,领导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决定了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和依法行政管理的水平。但是领导者政绩好坏也取决于领导艺术的水平高低。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领导中为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方法而形成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技巧。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组织、协调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就我国而言,要求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和缺位。总书记就曾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行政活动中贯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是是我国依法行政的核心,作为决定着国家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和实施行政管理水平的行政领导者,就是依法行政的重中之重了。罗素就曾在《权力论》中指出:“爱好权力,犹如好色,是一种强烈的动机,对于大多数人的行为所发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他们自己的想象”。所以,对依法行政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导人的职务行为进行法律调控,是依法行政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据此,从概念和内涵上来说,依法行政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必修课。

二、依法行政和领导艺术的内容联系

(1)领导艺术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艺术

首先是决策的艺术,即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利和职责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决定。

其次是用人的艺术。领导者作用发挥的大小,工作成绩的大小,跟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分不开。它包括人才的选拔、知人善任、人才的激励等方面。

再次是授权的艺术。它是领导依据法定的权力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务的权力,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2)依法行政在领导艺术内容中的体现

在决策的艺术方面,领导者的决策必须在法定权利范围内,并遵守法定程序。决策的艺术是一个领导者领导能力的核心体现,一项决策是否得当,主要以人民利益满足与否来衡量。依法行政,决策依法作出,不做“拍脑袋”的决定,就是人民利益的诉求。

其次在用人的艺术上,领导者也要依法用人。用人有风险,可一个领导者,又必须学会知人善任。将用人的风险降到最低的办法就是在行政组织法的规定下,依法选派,在法律的规定下,降低领导者的用人风险,也符合了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当然,在用人的艺术方面,也会存在做实事的人得不到选票的情况,就无法在行政组织法的要求下,被领导者“善用”,这是一个现实的漏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授权的艺术上,是依法行政最好结合之处。不同级别领导者的权力的大小在我国的行政法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授权时要依法授权,依法授权是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环节。授权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以保证授权的可信度和公正性。领导者在依法授权之下就仿佛有了“分身术”一样,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合理分配了任务,调动了下级的积极性。

三、利用依法行政提高领导艺术的三个途径

从领导艺术的内容与依法行政的比较上,可以看出,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领导艺术水平的提高。领导干部既具有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务政务工作者的身份,又具有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法律意识的培养定会成为与领导干部的决策艺术、用人艺术、授权艺术等诸多领导艺术同等重要的,也是必备的基本领导艺术。各领导干部也要不断地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下,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

(1)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社会主义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一致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与依法治国相一致的法律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完善自身的基本素质,也才能为完成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使命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强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到领导者身份所带来的行使公权力和享有私权利的法律上的限制。领导干部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在职务行为中行使公权力过程严格加以限制自身的权力欲望,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3)树立公民意识。作为具有党务政务和国家法律红作者双重身份的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我是中国公民”这样基本的法律意识,才能真正摆脱对权力的欲望,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依法行政,将领导艺术与依法行政逐步结合起来,在法律规范的要求下发挥领导艺术进行行政管理,做人民的好公仆,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艺术金融管理;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06-03

当前,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收藏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入,众多高端投资者开始将投资视角从传统的证券、地产向新兴的文化和艺术品收藏领域转移,使得艺术品市场炙手可热、快速发展,艺术品投资已成为续房地产投资和金融证卷投资之后国际上公认的、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项目之一。期间,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如文交所、艺术基金、艺术抵押担保、艺术银行、艺术保险等艺术品金融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在这样一个市场繁荣、资金巨大、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要控制艺术品市场的投资风险,必须拥有一批具有投资理论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知识与能力的人,也就是从艺术品投资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去从事经纪人和专家的角色,帮助投资控制风险,实现资本增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发展和艺术研究的局限,以及学术交叉性特点的影响,在中国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人才少之又少,具有艺术管理专业知识、艺术文化鉴赏学术研究的人才更是匮乏。时至今日,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在中国依然还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学术领域。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学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在这一领域作了多形式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但囿于缺乏系统的学科研究和教学,相关教学质量亦参差不齐,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缺口,面对当今艺术品金融大潮,显得十分乏力。因此,抓紧培养出大批既深谙金融市场规则、拥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扎实文化艺术修养,懂得艺术品投资、鉴赏、收藏知识,与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及需求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一、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简况

目前,中国开办艺术与金融结合专业的高等院校和机构并不多,在全日制大学中,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上海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等院校为代表;同时,还有一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级研修课程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等等。从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1.培养硕士研究型人才。如上海大学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有关单位共同发起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其“艺术金融产业与投融资管理方向”研究生班主要着眼培养艺术产业高层人才与急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联手法国鲁昂商学院,推出miCaim国际文化艺术品市场管理硕士课程,旨在培养中国文化艺术品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国际化管理精英。

2.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如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即是培养以金融为主、兼顾艺术品投资方向的本科类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金融类相关课程。又如,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是培养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面的本科学生,主要以书画艺术品投资鉴定为主。

3.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为代表,包括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等等各地的高级研修班。这些培训班采取非脱产分段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艺术品与金融投资这一高端专业人才为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迅速提高中国从业人员专业鉴赏能力和金融投资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目前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专业主要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明确。艺术金融管理的面非常广,包括古董与艺术品投资,国际拍卖与典当行业风险管理,银行、艺术基金会或大型企业资产储备的投资,国际性展览会、跨国艺术画廊、博览会管理,国际大型论坛策划与管理,艺术品保险管理,跨国文化沙龙策划与启动等等。目前,部分国内高等院校或机构开设的艺术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定位过高,片面追求全能型人才;有的定位过低,过于追求技能训练;有的定位不够清晰,尚未有效形成自身的专业教学特点。

2.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艺术金融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随着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繁荣发展,尤其是拍卖市场的异常火爆,艺术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新兴市场,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较传统学科还远未形成成熟体系,即使是在这一领域较早作出探索的部分院校机构,相关科研课题、论文也为数不多,这些都远远落后于艺术品金融化的市场发展步伐。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艺术金融专业是新兴的专业方向,具有艺术、金融、管理三方面学术特点,学科跨度较大,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较高。目前,在一些已经开设艺术金融专业的院校中,那种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管理型教师十分受欢迎,对于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例如有的院校是通过整合原有教学资源开设该专业,可能在初期还存在教师力量分散,特别是个别主干课教师分散于相关院系的情况,如要在短期内切实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还需作出持续努力。

4.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用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方法和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同样规格的学生。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造成“统一、模块式”的“机器人”,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5.学校与企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联系不够密切。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被视为游离在经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过于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导致实践环节相对滞后。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该行业深度、广度被大大深化和拓宽,相关岗位需求越来越多,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拍卖行、画廊、美术馆、媒体等机构,还是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等角色,都在朝更加职业化的方向演变。在这种形势下,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1.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准确定位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马丁·特罗在其《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论述中,揭示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等必然逐渐分化。只有通过这种分化,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才能应对社会多元的人才需求。要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机构艺术金融管理教育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战略目标,依托校内校外特别是自身原有教学特长,有效整合学科、师资等资源,结合未来艺术金融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并与其他不同类型大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区别,培养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的艺术金融管理人才。一方面,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厚实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有较宽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伯利(Cubberley)认为,优良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是培养一些有效的学习习惯及独立的思考,而创新能力正是源自于这样的独立思考。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及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可以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认清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可遵循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原则,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高学习的兴趣,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与潜能。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上课教师指定一本教材,学生只要牢记这本教材的内容,就能成功应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创造力,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与资源中,以活动化的课程与教材为依据,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中国相关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体制,尽量选择直观、形象、情景等教学方法,如德国职业教育所实行的“双元制”——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取长补短,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率,又为拍卖公司输送了人才,解决其人才紧张问题,实现了双赢。目前,上海金融学院艺术金融管理专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智能特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行启发式、实践式教学探索,着力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学习消化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大中型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等观摩、实践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增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形象理解,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3.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艺术金融管理专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新的专业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相关院校和机构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研修学习、加强人才交流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使教师队伍实现多层、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懂得艺术的鉴赏和投资,掌握相关的金融、信托、保险、物流、管理等知识,又要了解艺术市场的规律,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艺术品贸易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改变传统的“因袭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还是学生创造思维的启发者。

4.推进课程的实践实训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封闭式课堂教学,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领会课堂讲述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对专业课程采取弹性化课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相关课程设置应当立足于市场,立足于行业,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艺术金融投资管理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例如,可以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把课程分为三部分,先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布置课题;接着,由老师带领学生去相关的实训地实地调研、考察、跟踪,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实际的操作程序。最后再回到教室进行理论学习,总结经验,补充相关不足,完成最终作业。这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学生消化并加深理论知识,同时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注重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进一步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有助于而且使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实现了由课堂向职场的转化。又如,部分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艺术品拍卖,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拍卖行,实地了解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机构构成及整个运作机制。体验、跟踪艺术品拍卖的整个工作流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5.建立健全多层次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效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及创新品格的养成。要着力改变传统的期末“一站式”评价模式,采用加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生素质的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评估、具体技能评估、量化评估和质化评估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方式。以创新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师生融合的教学共同体,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全面系统评价,促使学生提高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上,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采用作业、提问、课堂笔记、小论文、创意性作品、寒暑假调查报告、期中考试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从而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体系。在专业必修课上,可以采取过程式的评价方式,即与教学过程并行、全过程跟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考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层次、多个课题,每一个课题反映一个教学点,通过多个点的评价完成对教学全过程评价,最后形成该课程的累计分数。

四、结语

当下,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中,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艺术金融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正在迅速成长,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适应时展而设立的一个综合性、交叉性新学科,相信随着这一市场的迅猛发展,有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亦将随之不断完善,也必将为中国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更为强大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强.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从8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中国高校专业制度改革[J].教育研究,2010,(12).

[2]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05,(10).

[3]郭有适.创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谷彦彬.过程评价是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5]周霞.基于胜任力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Z].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04-26.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篇10

——题记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文化艺术市场日益兴旺,许多文化基础设施及其管理运作方式都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标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可以说,文化艺术已经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全体中国人变得更有文化涵养,审美鉴赏力、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以实现国家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建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场馆,而应该是将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一部分的文化艺术,达到一个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很显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以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为先决条件。

一、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

教育作为文化深层次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由文化艺术“产品”在创造和“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性和审美性所决定的。与普通商品的流通和消费方式不同,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往往不是作品的简单购买和使用,而是人脑的艺术鉴赏,视觉和听觉的享用,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感染和经历。比如人们在参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石刻、绘画等艺术展品时仅仅就是一次欣赏的过程而已,并不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商品交换”。我们观看戏剧或舞蹈节目,聆听音乐会,目的也只是一次审美的感受,达到一种愉悦情感、陶冶性情甚至开启心智的精神满足。

文化艺术作品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性“交易”方式决定了文化艺术“市场”不可能是一般概念上的商品市场。文化艺术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全在于老百姓购买能力的高低或艺术品供应量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的程度和他们的教育水准。这就需要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美感、陶冶情性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才能逐步实现使大众从生活性的初级消费提升到文化艺术层次的“消费”。可以说,教育是唤起文化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基础。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性研究既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产品的美学价值,又可以带来大、中、小学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学习型”观众,唤起宝贵的市场效应。

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持久不懈地对人的耐心引导。这是一个持久的、逐步递进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振兴行为,也不是短期内筑造起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场馆、创作推出一些文艺大作、音乐舞蹈演出、绘画书法展览等所能迅速成就的。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或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运动,虽然能够活跃气氛,但对提高民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老百姓在享受了休息娱乐以后,往往会依然故我,难以因此而成为博物馆或各种专业艺术演出的有心观众。

很明显,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氛围,也就无法建立一个有规模、有素质的观众群。那么,在现代传媒业的挤迫下,我们的多数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就难免要面对一个市场日渐萎缩的窘境。其出路要么坚守艺术的阳春白雪而被束之高阁,要么只好放下身价去迎合“市场”需求,使自身降格为商业消费场所。从008年初开始,全国的公立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然而,根据各方面的报道和笔者的观察,观众的增加并不像预期的那么乐观。免费并不就意味着更多的观众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在一个普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全国的各种文化机构才能吸引足够量的、有品位的观众,进而发挥其特殊的文化效应。

二、文化艺术教育应以学校为核心

笔者认为,只有在学校教育的核心框架下,在严谨、系统、水平不断递进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和普通的民众才能得到真正深刻的、有长久效应的艺术熏陶。有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又在社会各种文化设施和活动的交互作用下,普通老百姓的艺术欣赏就能逐渐变得眼光高远,具备高尚的鉴赏品位。久而久之,他们就有可能形成自我教育的兴趣和习惯,就能产生对艺术的主动渴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正规的专业教育又是滋养艺术创造能力的土壤和源泉。有了学校教育给予的宽阔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就可能登峰造极,普通民众的鉴赏水平也就能水涨船高。

因此,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必须要以学校为核心,并以学校严谨的课程为中心导向。而且教育本身就是潜力无限的市场,就是源源不断的观众。教育可以带动知识精英们深刻的研究和严谨的教学,又会有中小学等各种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家长们的参与。在实现了遍及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的、系统性的文化艺术课堂和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之后,当一代又一代人将参观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等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历视同完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时,国家文化的大繁荣也就能水到渠成、长盛不衰。

中国艺术教育的里程碑之一是由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从德国传入的“美育”,这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可以说有开启之功。但是,“美育”作为一项教育方针尚且可以,作为一门具体的教育学科,就一直陷于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困扰,至今难有定论。为了确切“美育”的定义和内容,几十年来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985年的中国第二次美育座谈会认定“美育”即“审美教育”。这样,“美育”也就常被理解成“美学教育”,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美学学科发展的倾斜,对艺术学学科的忽视,会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00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地指出艺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直接推动了各级学校的艺术教学。可惜在严酷的高考指挥棒下和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中,艺术教育仅有一些量化的限定,还没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未能改变被边缘化的状况。很显然,仅仅基于“美育”这一理想化的概念,没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艺术教育还是难以成功的。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尤其是美国实行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学科交叉重叠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经验,①推出一套综合性、多层次、相互递进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理解和评判艺术,并具有良好的创意,而不只是掌握一些应付考试的基本概念。

三、文化部门在艺术教育中的作为

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但学校教育还要依靠校园以外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国外成功的艺术教育说明:教育的课堂并不只是在学校,还应该在剧院、音乐厅、画廊和博物馆等实践场所。喜欢某一门类艺术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欣赏的机会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艺术品位;而对某些艺术门类不甚了解的人通过对相关艺术品的反复接触和观赏,也有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发并培养起新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各种文艺团体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支持和直接介入是艺术教育普及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文化机构工作的重心之一是要立足于教育、满足教育的需要。

根据007年上海美术馆历时5个月的问卷调查,上海有76%的中小学生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从我们的大学课堂里也可以轻易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博物馆。就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参观的比例也很低。可以想象,在文化资源极为缺乏的广大其他地区的学生呢?中国的其他人群呢?在西方,没有去过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多数人是反反复复地去。中国人不去参观恐怕主要是艺术场馆跟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没有艺术教育的基础,人们走进艺术场馆时不太可能与展品发生多少有意义的交流或互动,这样也就失去了走进艺术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各种艺术场馆就只会是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方面,目前各级学校还没有一个能够让文化机构直接联系的部门和运作机制,也没有一个能够充分地利用校外各种文化艺术资源的开放的教育体系。虽然有许多中小学和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成立了一些艺术兴趣小组如京剧社和舞蹈队等团体,但是,这样的小范围作业跟我们庞大的教育人口相比,只能是杯水车薪。何况这样的活动既没有教育上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也缺乏学术上的研究性和深入性。008年初,教育部发文开始施行传统戏曲进课堂,但鉴于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十分有限的教学条件,如果不能获得文化艺术部门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一类教育措施恐怕既不能解决我国文化艺术教育的欠缺,也难以普及持久。另一方面,我们的多数艺术场馆和文艺团体大都还没有充分面向教育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没有让各级学校和普通观众能够前去参观利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机会。许多博物馆的艺术品仅仅就是有一定艺术性和专业性的陈列展览而已,并无很强的教育性的思考和编排;文艺演出也只是以舞台的呈现为限,没有前后期的教育铺垫和跟进,不能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和各种群众团体,开展各种面对学生、面对民众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实现更为有效、更为普及的文化艺术传播。

现在许多博物馆和文艺团体都设立了教育部、科,承担起教育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文艺团体也时有送戏到校、送戏下乡的义举;有一些艺术家还应邀亲临各类教育机构,开课开讲座,现身说法。可以说,文化部门中热心教育、并有潜力执教的大有人在。但是,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有完整教学大纲和计划、有足够资金支持的艺术教育机制,这样的活动只能是个例化的、一时一事的短期行为,难以使之制度(范文)化并持之以恒。我们需拿出必要的时间和资金来保证系统化的教育项目的进行,以得益于每一位学生。

此外,各种文化产业,包括动漫制作、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企事业单位也都是艺术教育的生力军,应该由政府主导牵头,确立他们的教育义务和要求,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范文)和涉及经济利益的奖惩措施,如税收的增加或减免等,以便创造条件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大众艺术教育联姻,腾出必要的资源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服务,从而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形成应有的艺术诱导力和冲击力,更有效地实现高雅的艺术传播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

四、教育与文化部门的双重领导

鉴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和发展要求,文化和教育两个部门需要紧密联系合作,共同承担起艺术教育这件事关文化建设成败的工作。其实中国的文化部原本就是艺术教育具体的组织者和直接的领导者,掌管着中国最好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专门院校,甚至直接关注艺术教材的编写和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等。可惜在部属院校制度(范文)被废除以后,小孩与洗澡水一同被倒掉,最终使文化界与教育界分为不相往来的两家人,使文化界与教育渐行渐远。当前十分紧迫的是我们的文化部门,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文艺演出等团体,应从观念上和体制上确立作为文化和教育部门的双重定位,或至少是准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地位,以改变目前这种基本上远离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功能,重新承担起引领全国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重任。而广大的教育部门应该欢迎这支重要教育力量的复归,并努力促成这样的转变。

文化部门与教育机构无论在行政定位上还是工作内容上都不应该是两个世界不同行业的人。文化界如果不能够同时把学校以及民间的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当然义务和职责,其无限的教育功能和潜力也就会停止于有限的日常工作或某些短期的行为,这在客观上将造成国家大量现成的优秀艺术教育资源的闲置,也导致潜在的观众和艺术赞助人的流失。其结果就是文化市场的疲软和缺损,艺术团体及各种文化机构生存的困难或为了生存而不务正业。文化部门应该形成一种艺术教育的思维和系统性的持久努力,建立起一个相应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各个层面的艺术教育。文化艺术部门必须走进校园,成为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文化艺术教育政策和规章的共同制定者。只要是有关文化艺术的活动和项目,无论大、中、小学都有请求文化部门给予协助的权利,而各文化部门都应该义不容辞,担负起给予直接帮助的责任。

笔者认为,为了促成这样的有利局面,国家应该创造政策条件,建立起全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类院校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双重领导的行政格局,从而使文化部门能够主动地、名正言顺地介入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有职有权地参与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如文化艺术教育的计划和指标、文化艺术培训的规定或要求,授予艺术教育证书、学习证书、资格标准等等。国家还应该给文化部门发放专门的教育经费或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等,使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直接承担起一些艺术教学工作,如提供兼职师资、开设某些课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协助开设各类面向学校和社会的艺术类专题讲座,甚至提供一些必要的艺术教育资料和设施等等。此外,也应使文化部门能够与教育部门合作组织各种演出和展览、开展文化艺术的专题研究、重点扶植发展一些特殊的课程或专业等。

由于一直以来的行政管理传统和现行的政府机构设置和分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这样的重任和跨行业的事业是无法由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自发自愿地协作完成的。我们有必要参照过去成立跨部门的特别委员会的形式,如体委、经贸委那样的机制,成立由两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文化艺术教育委员会”来牵头和协调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以克服部门之间的种种障碍,调动起共同的教育积极性,联合各大、中、小学和各类博物馆、文化馆、艺术团体,以及其他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机构等,逐步建立起一个不同层次和门类,相互沟通协作的大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可以说,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也是实现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结语

最后还应该明确的是,内容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的文化艺术教育远不只是为了大众的娱乐欣赏及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全能的人,是智育,是为了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发展人们的视觉、触觉和敏捷的手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世界。

因此,普及艺术教育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艺术教育是要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并不管这种创造力用于何处。艺术教育也远不只是为了培养各行业急需的艺术人才,满足大众的职业或工作的需要,而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必要手段,最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显然,艺术教育应当成为我们改革大众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一项主导策略。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部门须下大力气建立起一个普及和完善的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实现艺术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的普及和质量上的稳步提高。而且应当认识到教育也是文化部门存在的理由和依托。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实现文化繁荣、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的重要条件,也是开辟一个广阔的艺术市场的必要基础,更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之根本。因此,我们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应该是教育,应该考虑把教育功能的拓展作为我们的文化部门进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一个使人人都能得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规划和宗旨。为了达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广大的文化艺术部门与教育部门一样责无旁贷。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化艺术教育贯穿于我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悠久的文化便能得到真正的复兴,并实现可持续性的繁荣,那么,建设文化大国的宏图大志就将如愿以偿。

注释:

①滕守尧主编.美国艺术教育的新台阶.四川人民出版社,006年版,第3-7页

和谐哲学视野中的大学生人格教育

【字体:大中小】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首先要明确和谐哲学的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人格教育的内涵解析、历史回顾与现实性,核心在于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体系。

关键词:人格教育;大学生;和谐哲学

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导意识,是中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和谐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逻辑中重新建构中国现代大学中的人格教育体系,应该说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

在现代意识导引下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平等意识、自由精神是最为鲜明和突出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大学的人格教育体系总体势微,昔日大学的光辉与尊严逐步淡化与消退。如何在传统的人格教育中自然地培育出青年学子们的自尊自爱、如何塑造出他们的纯洁而高贵的性灵等等,无疑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笔者试图以新的和谐哲学理念为参照系就高校如何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做点尝试性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和谐哲学的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

(一)东方和谐理念的发轫、发展及近代转向

古代东方的文化主要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或者说中国文化辐射着其它地区,影响着整个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早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了一个繁荣且富赡的局面,尤以儒、道、墨三家为最。

儒家孔子所倡导的“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以及孟子主张的“和为贵”便构成了儒家和谐理念。孔孟所强调的和谐哲学的核心便是“仁”。只要大家恪守这一人生信条,就会形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做到让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则强调“同心”“同德”的哲学,希望人们能够加强内心修养,以适应外部世界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也根据当时的社会状态,提出了“非攻”、“兼爱”的个人主张,一方面呼吁统治者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不要发动令社会动荡不安的战争,另一方面希望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使社会形成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应该说上述关于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理念,尤其是儒家哲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到了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思想家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们又重新提出了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其中虽然含有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理念,但也凸显出了深刻的时代特征。

(二)西方和谐哲学的发轫、发展及现代转向

在西方比较早提出和谐社会理论的应该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追求和向往。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老师的理论,并从法律的角度阐释了对城邦国家构建的基本要求与社会生活形态。

西方的中世纪虽然属于宗教统治的时代,但有学者认为,“在所有宗教、甚至最神秘的宗教里面,都有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关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否认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出的特殊性努力。

到了近代,新兴的资产阶级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高扬起“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并以宪法的形式去规范其具体内容。于是,将人类社会的文明推进了一大步:但法治毕竟带有很大的外在强制性,而真正要想人们短期内从内心产生法治信仰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西方许多学者又主张将已有的宗教与传统道德同法治有机统一起来。美国的法律学家伯尔曼所著的《法律与革命》一书,以及他的演讲《法律与宗教》深刻而透辟地阐明了法律与宗教的作用,为和谐哲学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一套新的完整的思路。

(三)中国传统和谐哲学与现代和谐哲学之比较

、传统和谐哲学的理念及社会实践意义在于牺牲个体利益为前提,来获得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和谐局面。而现代和谐哲学的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

、传统和谐哲学理念既然以牺牲个体利益为前提,这样它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强制性。在强化个体利益的同时必然剥夺或者削弱个体利益,而忽略个体利益在整体利益中地位、影响与作用。而现代和谐哲学理念不仅承认个体利益的公允性、正当性,并且必须以法律的手段予以保护。

3、传统和谐哲学理念强调内心的修炼,对精神层面的东西过分放大,而忽略外部物质世界与人的必然联系与影响,并且完全否认人对物质世界的需求,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将“人欲”与“天理”荒谬地对立起来。现代和谐哲学则承认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与张扬,主张人的个性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个体的利益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

4、由于传统和谐哲学理念凸显整体利益而忽略个体利益,必然导致政治、道德、伦理乃至法律的整体导向的错位与失误。尤其是在政治上必然会导致统治者的独裁与专制,同时必然会毫不留情地扼杀个体的情感诉求、精神诉求和物质诉求。而现代和谐哲学理念彰显的是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强调的是采取各种手段与方式协调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推行的是一整套具有民主意识与法治意识的政体。

通过比较,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和谐哲学强调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强调的是个人的隐性修养必须服从显性的社会需求:而现代和谐哲学将历史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应该承认现代和谐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对终极精神的一种渴望、追求与实践,是一种历史性人文关怀的现时代极致。

人格教育的内涵解析、历史回顾与现实性:

“人格”一词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面具。关于人格的定义十分复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人格”定义为“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形成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在历史上有着各种理论与学说,最为典型的是“遗传决定论”、“社会文化决定论”、“学习论”、“存在主义”以及“精神分析论”。但不管他们怎样认为。人格的形成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人格教育为“人格”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灵动极为有效的机制。

在教育发展史上,关于教育的最高目的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人类本体目的论”、“社会本体目的论”和“文化本体目的论”。

人类本体论者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自然人格为目标。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倡“以天性为师”的“自然教育”与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有着共通之处。所谓“自然人格”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和人的本来样子来理解人性、规范人生。他们的理论分别造就了东西方的自然人格。

社会本体论者认为,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应该放到社会实践中去,人与社会的契合是人生存的最根本的方式,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他们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教育应该培养道德本性的伦理人格。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人格和中国古代孔子所提倡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皆属于此。他们的学说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化本体论者认为,人格的培养应该致力于人的本质中具有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精神与自我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本然需求外,还要寻求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因此,人格的形成应“既超越人本身的天性,又超越道德本性,使人具有自觉的文化本体意义上的终极关怀,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洽的新的关系”。

人格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所面临的共同主题,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国家将此纳入全民教育的体系,并且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任务。在我国。传统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冲击波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宁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我们的人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必然需求大量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这种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才观的变化,在这场巨大的变化中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格健全的青年才是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与希望。

人格教育是一个浩繁而系统的工程。作为高等院校应该做到有目标、有计划。遵循一定原则,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开展人格教育,让广大青年学子在有限的时空内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去适应未来的无限广阔的社会需求。

构建怎样的人格教育系统,又怎样进行人格教育是问题的核心。

现代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重建,就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或者说价值系统的重建,“即在社会价值行为普遍失范的历史情景下重建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以便为人们的现实发展提供选择的价值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也应该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哲学观,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理论向度和理论定位,同时也提供了人格教育的实践维度。

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放在这个价值系统之中,也就是说人格教育的体系应该以“核心价值体系”为轴心,从各种不同层面进行理论性的逻辑定位和实践性的操作定位。在人格教育方面笔者认为:

(一)形成对本体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文化”一词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复杂,但从整体上看,它应该是人类文明的总称。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人们都生活在一个文化世界中,“文化是人的自我生长过程”本体文化就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义化氛围,只有在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深层解析中,形成对本体文化的认同心理并产生归宿感,我们才能构建与社会、民族相适应的人格基础。

(二)建立知性与行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观

“知性”应该是指对人类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等一切精神创造的把握。知性程度的高低往往决定自我行为质量的优劣。知的目的就是为了行,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知”的广阔领域。知性品位的形成,应该来自自我学习与修养,然而这种知性与将来的社会实践是互为关联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获得知性的同时必须考量与社会的关系,考量知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的适应度。

(三)建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感素质

有心理学家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大多数成功者往往取决于“情商”。情感,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甚至包括恋爱婚姻与家庭乃至人际关系的态度和责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与情感素质的优劣是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是理性的发端,而渗入理性的情感才会定性、明晰化,成为认识的动力;当情感的愿望、动机或决心的形式将人的精神导向行动和实践时,情感的定向化便体现为意志,渗入意志的情感才会强化,成为行为的动力”。

因此,情感的培植与形成是大学生人格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任务。

(四)树立正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强调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对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予以肯定与尊重。应该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哲学观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性与可能性。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与完善:自由发展,应该是指人的个体性水平得到充分地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是将自我的价值实现与社会实践高度地融为一体,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新的和谐哲学观的导引下,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贴近社会,努力探索,凸显国家、社会、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一定会建构完美的适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际的平台,一定会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自由性与和谐性。

福斯特的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观点述评

【字体:大中小】

[摘要]福斯特是当代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受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影响,要求打破霸权的主流教育管理观念,提出教育管理是一门道德科学,倡导对学校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造,学校领导必须成为批判反思性的实践。

[关键词]福斯特;批判理论;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思潮产生于0世纪70年代末,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思想,直接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相连,通过对传统的和现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批判,已成为教育管理理论不可忽视的思想派别。其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福斯特受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影响,对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与实践作了精辟的论述。

一、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形成、发展福斯特教授977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导论、教育管理组织理论等课程,曾是美国《教育管理季刊》的编委。早在980年,福斯特就探讨了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与教育管理的关系,用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分析了传统教育管理理论的合法性危机。

98年,在“全美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福斯特提交了《走向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一文,积极倡导建立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福斯特认为,建立一种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是有可能的,但要对我们当前的思考偏见进行分析,并要使批判的观点具有可接受性。福斯特还指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应当接受并建立在解释学和经验科学的观点之上,既要对现实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又要对现实进行结构性的分析,还要对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进行批判分析;批判理论应当关注揭露教育实践的障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p54-55)。

986年,福斯特出版了《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以下简称《范式与承诺》)一书,极力倡导批判与反思,把教育管理看作是一门“道德科学”,把改革教育管理实践作为批判研究的旨趣。福斯特不仅指出了教育管理研究的直接责任,而且指出了社会变革的文化框架,以对教育管理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并根据社会的责任和行动,解决教育管理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如丹特里对《范式与承诺》所作的评论:福斯特教授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那些能够激发思想和觉醒的疑问的途径,《范式与承诺》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它对一个令人感到兴奋的教育管理理论新范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989年,在史密斯主编的《教育领导的批判观》一书中,福斯特又发表了《走向领导的批评性实践》一文,认为伦理的思考是教育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也必须是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福斯特指出:“领导从总体上必须保持一种趋向民主价值观的伦理关照,它必须历史地与伦理的意义相关联……这里的伦理不仅仅指个体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更加综合的观念,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道德社区应当如何共同地生活。”[4]

世纪初,福斯特教授一方面仍坚持着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观点,将《范式与承诺》一书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则转向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对教育管理共同体、教育管理的伦理问题、学校组织变革、教育组织的管理隐喻、建构主义教育领导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基本观点

.打破霸权的主流教育管理观念,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福斯特提出,教育管理的固定思维倾向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打破霸权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包括对实证主义及强调价值中立教育管理观念的批判,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他还指出,传统的教育管理观是建立在泰勒“科学管理”基本主题之上的,它把经验主义作为获取真理和事实的唯一源泉,而其它的任何方法都是荒谬的。福斯特简明而公正地批判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摈弃和忽视了行政决策和管理的情感、价值维度,过分强调了劳动分工的原理,以追求组织管理的最大效率。

福斯特还批判了梅奥在霍桑研究中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认为人际关系的组织管理理论虽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但其经营管理的操作策略还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最终目的,即生产的高效性和产品的价廉物美,这种对个体的“虚伪”兴趣仅仅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过程人性化的另一种途径。福斯特认为,人际关系研究为“科学管理”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对立面,成为控制工人的另一种工具,它在本质上为管理者提供了开展“社会工程”的技能,要求由同辈群体起支配作用,以控制非正式组织,并确定生产的规范、过程和质量等[5](p4)。

福斯特批判了实证主义教育管理的本质,认为实证主义是与唯名论相连的,传统教育管理科学是根据自然科学方法建立的一体化知识体系,价值判断则不具有知识的地位[](p4)。福斯特指出,教育管理研究一直被实证主义者所垄断,他们以及一些解释主义者试图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现实的社会结构。福斯特认为,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的价值并不高,因为它只关心教育管理的技术因素。在对实证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福斯特提出,批判理论不仅要指出意识形态的关系,反思工具理性对社会交往的危害,而且要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指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种两分法的错误本质,重新考虑教育管理所依赖的整个社会的结构。

.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应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

福斯特还认为,教育管理是一项道德科学,要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观假定,教育组织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中更大的、无所不包的教育伦理之上”的。这种教育管理观念相信,学校不仅仅是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保存者,而且是自由的促进者和真正民主的倡导者。学校不应使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永久化,而必须着力解决自由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问题。福斯特指出,缺乏教育管理的道德观、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学校实现其目的就不具有很大的价值[5](p)。

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在0世纪末的激进时代中提出的,甚至一些保守的学校管理人员也接受了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福斯特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民主和自由。他指出,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假定,使学校成为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进行对话的“竞技场”。在学校“竞技场”中,需要审视以下一些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能够参与多少?管理的角色是以同事为中心还是以权威为中心?学校重视基本技能,高级技能,还是社会技能?学校应当注重改正有些学生的所谓“缺陷”,还是注重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的优势?应当把学校看成是变革的者,以开创更加公正的社会,还是社会化的场所,以使年轻人适应现存的社会结构?

福斯特非常赞同萨乔万尼的观点。萨乔万尼指出:“改善社会秩序是教育管理具有规范化性质的体现……教育管理是一种设计行动过程的科学,目的是要改变现存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情境。”站在道德科学的立场上,福斯特提出,要鼓励学校管理人员改变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关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的问题。福斯特强烈地批判了教育管理研究忽视或排斥伦理问题的倾向,认为教育管理研究只能是批判的道德科学,应确立一种反思的态度,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正视和处理各种教育管理的道德两难问题。

[摘要]福斯特是当代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受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影响,要求打破霸权的主流教育管理观念,提出教育管理是一门道德科学,倡导对学校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造,学校领导必须成为批判反思性的实践。

[关键词]福斯特;批判理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077(008)04-0035-05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思潮产生于0世纪70年代末,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思想,直接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相连,通过对传统的和现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批判,已成为教育管理理论不可忽视的思想派别。其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福斯特受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影响,对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与实践作了精辟的论述。

一、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形成、发展福斯特教授977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导论、教育管理组织理论等课程,曾是美国《教育管理季刊》的编委。早在980年,福斯特就探讨了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与教育管理的关系,用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分析了传统教育管理理论的合法性危机。

98年,在“全美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福斯特提交了《走向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一文,积极倡导建立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福斯特认为,建立一种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是有可能的,但要对我们当前的思考偏见进行分析,并要使批判的观点具有可接受性。福斯特还指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应当接受并建立在解释学和经验科学的观点之上,既要对现实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又要对现实进行结构性的分析,还要对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进行批判分析;批判理论应当关注揭露教育实践的障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p54-55)。

986年,福斯特出版了《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以下简称《范式与承诺》)一书,极力倡导批判与反思,把教育管理看作是一门“道德科学”,把改革教育管理实践作为批判研究的旨趣。福斯特不仅指出了教育管理研究的直接责任,而且指出了社会变革的文化框架,以对教育管理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并根据社会的责任和行动,解决教育管理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如丹特里对《范式与承诺》所作的评论:福斯特教授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那些能够激发思想和觉醒的疑问的途径,《范式与承诺》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它对一个令人感到兴奋的教育管理理论新范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989年,在史密斯主编的《教育领导的批判观》一书中,福斯特又发表了《走向领导的批评性实践》一文,认为伦理的思考是教育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也必须是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福斯特指出:“领导从总体上必须保持一种趋向民主价值观的伦理关照,它必须历史地与伦理的意义相关联……这里的伦理不仅仅指个体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更加综合的观念,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道德社区应当如何共同地生活。”[4]

世纪初,福斯特教授一方面仍坚持着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观点,将《范式与承诺》一书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则转向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对教育管理共同体、教育管理的伦理问题、学校组织变革、教育组织的管理隐喻、建构主义教育领导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基本观点

.打破霸权的主流教育管理观念,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福斯特提出,教育管理的固定思维倾向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打破霸权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包括对实证主义及强调价值中立教育管理观念的批判,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他还指出,传统的教育管理观是建立在泰勒“科学管理”基本主题之上的,它把经验主义作为获取真理和事实的唯一源泉,而其它的任何方法都是荒谬的。福斯特简明而公正地批判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摈弃和忽视了行政决策和管理的情感、价值维度,过分强调了劳动分工的原理,以追求组织管理的最大效率。

福斯特还批判了梅奥在霍桑研究中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认为人际关系的组织管理理论虽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但其经营管理的操作策略还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最终目的,即生产的高效性和产品的价廉物美,这种对个体的“虚伪”兴趣仅仅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过程人性化的另一种途径。福斯特认为,人际关系研究为“科学管理”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对立面,成为控制工人的另一种工具,它在本质上为管理者提供了开展“社会工程”的技能,要求由同辈群体起支配作用,以控制非正式组织,并确定生产的规范、过程和质量等[5](p4)。

福斯特批判了实证主义教育管理的本质,认为实证主义是与唯名论相连的,传统教育管理科学是根据自然科学方法建立的一体化知识体系,价值判断则不具有知识的地位[](p4)。福斯特指出,教育管理研究一直被实证主义者所垄断,他们以及一些解释主义者试图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现实的社会结构。福斯特认为,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的价值并不高,因为它只关心教育管理的技术因素。在对实证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福斯特提出,批判理论不仅要指出意识形态的关系,反思工具理性对社会交往的危害,而且要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指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种两分法的错误本质,重新考虑教育管理所依赖的整个社会的结构。

.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应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

福斯特还认为,教育管理是一项道德科学,要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观假定,教育组织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中更大的、无所不包的教育伦理之上”的。这种教育管理观念相信,学校不仅仅是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保存者,而且是自由的促进者和真正民主的倡导者。学校不应使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永久化,而必须着力解决自由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问题。福斯特指出,缺乏教育管理的道德观、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学校实现其目的就不具有很大的价值[5](p)。

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在0世纪末的激进时代中提出的,甚至一些保守的学校管理人员也接受了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福斯特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民主和自由。他指出,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假定,使学校成为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进行对话的“竞技场”。在学校“竞技场”中,需要审视以下一些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能够参与多少?管理的角色是以同事为中心还是以权威为中心?学校重视基本技能,高级技能,还是社会技能?学校应当注重改正有些学生的所谓“缺陷”,还是注重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的优势?应当把学校看成是变革的者,以开创更加公正的社会,还是社会化的场所,以使年轻人适应现存的社会结构?

福斯特非常赞同萨乔万尼的观点。萨乔万尼指出:“改善社会秩序是教育管理具有规范化性质的体现……教育管理是一种设计行动过程的科学,目的是要改变现存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情境。”站在道德科学的立场上,福斯特提出,要鼓励学校管理人员改变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关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的问题。福斯特强烈地批判了教育管理研究忽视或排斥伦理问题的倾向,认为教育管理研究只能是批判的道德科学,应确立一种反思的态度,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正视和处理各种教育管理的道德两难问题。

福斯特还认为,领导是一种反魅组织结构,并洞察“常规”情形的政治行为,它是一种为参与决策而争辩的政治行为[5](p87)。福斯特精辟地指出:“领导必须了解环境和变革,授权和改革是批判理论的精神所在。授权和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把我们从意识形态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并赋予我们以远见……授权可以得到不受限制的对话,改革可以传达超越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的信息和信号,它提供了一种远见,一种公正、平等社会秩序的远见。”[5](p88)

福斯特也指出,教育领导应当是一种批判的道德实践,致力于改革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中那些不受欢迎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教育实践中的种族歧视、阶级偏见和性别歧视,也可能是对某种宗教或宗教团体的偏见,还可能是对各种残疾人、处于社会不利境地的人和有智力缺陷的人的歧视[4](p54)。福斯特认为,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教育管理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作为批判性实践的道德领导不是要“编织”更加完善的组织结构,而是要重新界定“生活世界”的实践,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共同理想。

三、结论与评价

批判理论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课题之一,福斯特把批判理论作为理解教育管理的一个框架,对教育管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对教育管理研究与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从思想渊源看,批判理论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组织中的应用。福斯特把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和科学观作为抨击的对象,重新思考了哈贝马斯的批判观念,揭露了主流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范文)存在的问题。当福斯特把批判理论应用到解释教育管理和组织问题时,它已经从提供激进组织思想论坛的作用,转变为理解和评估教育行政决策和组织生活质量的过程。福斯特的批判理论试图把科学解释的逻辑与文化理解的传统结合起来,以建构一种追求美好生活和公正社会的评价框架[](p40)。

其次,从目的论看,批判理论的本质在于对科学和工业压制个性的现性提出批判。正如伯恩斯坦指出的:“批判理论希望使主体完全意识到物质世界蕴涵的矛盾,洞察意识形态的神秘性以及曲解现存社会状况的错误意识形式。”[7]福斯特对科学主义无视个体人性的现性提出了批判,把社会的民主化和人性的解放看作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目的,试图重新塑造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组织管理主流观点。福斯特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权力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结构是为谁的利益服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和政治联盟的关系是什么?

其三,从方法论看,批判理论的方法论主要是辩证法,福斯特希望通过逻辑分析和争鸣来提高人们关于其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觉醒程度。在逻辑分析和争鸣的过程中,福斯特的批判理论依赖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生成,希望指出现存社会状况的矛盾和冲突。福斯特受到哈贝马斯早期作品的影响,把科学与实证主义划等号,认为实证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只重视教育管理的技术方面,无视多元性、种族和民族问题、社会阶层问题等。

其四,从知识论看,福斯特呼吁教育管理理论应该拥有更广泛的知识来源,应该承认“交往的知识”和“解放的知识”在人类事务中的现实意义,提出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要更多地强调对教育现实的批判、道德与价值观、授权和教育变革,让那些无权的人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中,让教育管理的实践人员具有批判的眼光,以分析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总之,福斯特对教育管理理论提出了众多挑战。那些相信管理方格、列表、四分图和方案的教育管理实践者无疑会对福斯特的著作失望,因为福斯特的著作抛弃了崇尚效率的领导与管理观;而那些能够从智慧和伦理道德上内省自己角色的教育管理人员则会欢迎福斯特的著作,把福斯特的著作作为兴奋剂,以丰富他们对教育管理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Foster,w.administrationandtheCrisisinLegitimacy:areviewofHabermasianthought[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980,(4):4.

[]Foster,w.towardaCriticaltheory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a].int.J.Sergiovanni&J.e.Corbally(eds.),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culture[C].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984.

[3]Dantley,michaele.BookReview:paradigmsandpromises:newapproachesto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J].Journalofeducation,988,():50-58.

[4]Foster,w.p.towardsaCriticalpracticeofLeadership[a].inSmyth,John(ed),CriticalperspectivesoneducationalLeadership[C].London:Falmerpress,989.55.

[5]Foster,w.p.paradigmsandpromises:newapproachesto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m].prometheusBooks,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