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十篇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十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4:33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日语教学为例,它至少涉及到日本的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贾玉新,1997)。语言既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沟通和传播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水融。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甚了了,缺乏一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他是无法真正学好和恰当地运用这一语言的。

就日语专业学习而言,学习日语的过程也应该是学习日本文化的过程。那么当前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是什么?他们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在日语专业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笔者对现就业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调查,旨在对其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现就业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日语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各毕业生均毕业于山东省内各高职高专日语专业。发放调查问卷60份,成功回收47份。在国内学者关于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测试的基础上,本调查问卷围绕学生在文化常识和交际策略等方面展开,并根据问卷情况,在问卷中反应自身能力素养较好、一般和较差的三组中分别进行了标准化访谈,然后将调查内容与访谈记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初步了解了受试者在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对相关能力进行提高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表一基本情况调查表

汉日跨文化交际

知识掌握程度

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0%

读过少量书籍,具备一定实践经验21.4%

只读过相关书籍,实践经验不足26.3%

没读过相关书籍,只在实践中了解一些31.7%

没读过相关书籍,不够了解20.5%

对真实日本

生活了解程度

有深入了解10.2%

比较了解36.7%

一定了解52.1%

基本不了解1.1%

了解日本文化

的主要方式

专业文化课程12.1%

读书,影视作品,网络资料54.5%

实践经验33.4%

影响汉日跨

文化交际的

主要心理因素

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86.7%

自卑心理及内向心理2.5%

怕犯错10.8%

表二原因与建议

汉日跨文化

交际存在

问题的原因

无课程设置或课程设置不足61.5%

缺少学习氛围25.6%

个人兴趣不足8.2%

其他4.7%

提高汉日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途径

(最多选两项)

学校设置相关课程80.6%

多于外教或日本人交流62.8%

教师课堂补充相关知识31.6%

个人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视作品90.4%

其他1.2%

日语专业毕业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主要围绕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程度、对真实日本生活了解程度、了解日本文化的主要方式、影响汉日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心理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表明,多数受试者的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在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没有一人敢于承认自己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0%);既了解基本理论,又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不足四分之一(21.4%)且其实践经验主要是毕业工作后获取的;在校期间基本没有读过书,没有什么经验者占一半多(31.7%+20.5%)。

结合表二的原因与建议,笔者认为导致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据受试反映,教学中往往注重语言基本功如听说读写的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阅读,以精读为主,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单词和语法结构记忆方面,学校教学忽视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忽视了日本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2)缺少跨文化交际学习氛围。多数课堂以语言输入为主,缺少明确的文化输入;课本知识记忆多,课外真实环境中的运用少;教学偏重语法词汇,忽视语言交际;

(3)缺少真实的文化环境。学校教学以课堂为主,外教较少或没有外教,更没有在全日语环境中感受语言学习的机会;

(4)应试教育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关心的是通过考试和顺利毕业,跨文化交际知识往往是选修课,内容简单且过关考试要求不严,理论性说教比较枯燥,损害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四、提高专业学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汉日跨文化意识对于日语的教和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真正把握和提高自身的修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真正正确地使用日语。不了解相关的文化,在真正的语言运用中,轻则会造成误解,重则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日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日语文化知识,双管齐下,这样才能真正系统地提高学生日语修养,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1.革新教学内容,增加跨化课程和素材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由专任教师讲授的必修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必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日本社会的风俗、文化习惯,政治历史和行为模式的相关知识。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与本国文化形成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切实激发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热情。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锻炼

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日本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日本文化,客服历史和现实造成的文化偏见,系统地透视两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探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努力创造真实的日语交际环境。

3.全方位、多渠道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其跨文化感受

在通过课本教学对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多渠道地利用影视、新闻、网络等资源,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对各种日语交际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增加其跨文化感受。(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语言学院)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areyou!","Howdoyoudo?","it’salovelyday,isn’t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noneofyour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arefat,Youareso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3

外语需求分析这一概念由west,m.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到上世纪60年代,taba在制定课程设计流程时,将需求分析正式纳入为其中的一个步骤。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早被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是其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布朗(Brown,J.D.)对需求分析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需求分析是收集信息的活动,是为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而设置课程的基础。目前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介绍、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及社会需求对外语课程的影响三个方面。唐伟清提出了需求分析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1)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学校与社会需求兼顾的原则;

(3)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及教学实施要体现各种需求的原则。徐新宇提出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将来工作环境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分析及对授课环境的分析等。自2009年以后有不少论文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但主要是研究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阮绩智建议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目的导向原则、需求分析原则、科学系统原则以及发展原则。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需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多,但从需求分析理论的角度对新设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拟从需求分析理论入手,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二、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一)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分析作者通过走访人才市场、深入企业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典型企业的招聘广告,笔者主要对广告中的英语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

1.英语能力要求通过对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分析,笔者发现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和英语技能要求。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多数企业都要求英语良好,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也有不少企业要求英语流利,通过大学英语6级考试。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尽管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会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考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而且也有不少学生通过专业八级考试,但是企业招聘广告中对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很少。另外,在英语能力要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项是口语及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知名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在招聘广告上都明确写道“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优先”。这其实就是对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要求。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人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过得到过锻炼,往往被用人单位认为可能外语能力会高一些,关键是他们的海外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应该比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思维更灵活,沟通交际能力更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更需要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要求应当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提供英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灵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对于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热情”可将其视为工作态度,此外还提出了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以及在较强压力下工作的能力等要求,可以将上述要求归纳为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对招聘广告中对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事项之一。对于工作态度的引导虽然很难设置成一门课程,但是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和强化认真严谨的精神及学习态度,以便于学生在将来能将此种态度有效地延伸到工作岗位中。其次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注重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通过语言协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能力较为重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等课程中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分析通过走访一些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将访谈记录整理分析后,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1.能够有效地交流能够与客户尤其是外国客户有效交流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成功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在传达产品信息或进行项目策划时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或交际技能的欠缺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在这种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语言的恰当使用及对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很多企业负责人在访谈的时候都强调英语口语在对外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使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即便再擅长交际策略及技巧,也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在具有的商务交流中商务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对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如下:熟悉各种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合同、报告、信函、备忘录等),并能用准确的商务术语和恰当的语言进行撰写,能够快速阅读并找到特定信息。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好,但在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技能就需要加强。

3.能够较全面且正确地掌握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和学生双方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商务知识有所忽略。一些企业招聘人员在访谈中提到对于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这些商务知识在商务实践中使用很多,应加以重视,希望学校能系统开始这些课程。此外,一部分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招聘的毕业生刚开始无法独立工作,必须培训3到6个月才能掌握商务操作流程,较耗费时间和资源。有的企业建议学校增加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和学习。通过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和招聘广告的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以下几方面:

(1)能够在商务背景下正确地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熟悉基本的商务知识;

(3)熟练掌握商务操作技能;

(4)擅于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5)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

(6)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以下能力:

(1)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

(2)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即具有国际视野,能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处理各种关系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在外经、外贸、外事、管理、金融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和社会双方的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校培养的学生视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将用人单位视为“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商品取决于其自身的需要,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之前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课程设计者如果对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及其主观需求有所了解,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相应的改进。

通过需求分析,笔者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现行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各课程群开课时数的比例为:英语语言能力课程约占50%,商务知识课程(商务专业知识+商务技能)约占30%,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约占15%,人文素养课程约占5%;

(2)建议调整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可将商务英语口语、商务沟通等培养学生商务沟通能力的课时数提高;

(3)增设商务交际、国际商务谈判等实践性课程;

(4)除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三门核心课程外,选修国际金融、会计学以及电子商务等商科专业课程;

(5)选修文秘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6)开设有一定必修学分的暑期实习课程,并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老师。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三、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具备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现状及结果分析,对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传统的从学校到教室、从书本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海洋高校涉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素质提升,在设置课程时要文理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人文知识,介绍英语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分析语言句法篇章的差异,同时兼顾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跨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可以把现有的理论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二)多角度营造跨文化氛围

学校及任课教师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营造跨文化氛围,比如聘任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其定期举办侧重于异域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的讲座,组织英语角,开办英语话剧节和开设英美文化大片鉴赏,西方礼仪培训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英语期刊广播,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剧,作为志愿者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等,使学生更充分的接触多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学校可以在体制上制定明确的跨文化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并保证外籍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随时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良好跨文化意识

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中国本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努力提高中国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有信心地、客观地、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跨文化差异,以更好的认知、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在这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提高和发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专业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在愈来愈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使语言与文化相得益彰,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职业能力改革与建设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外出调研、资料查阅、与导师交流等环节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对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夯实和应用。因此,毕业设计(论文)不仅仅是取得成绩获得学分,而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它不光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更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职业能力的提高。

关于职业能力(occupationalability)的定义,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其中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人自身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也就是所学的专业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几个方面,如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等。[1]其中,大学毕业生最为欠缺的就是协作、交往、沟通的职业综合能力,有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认为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学校教育做得比较少。[2]如何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他们更快速地融入今后的工作岗位,是摆在各位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普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得到稳步提高,但是论文质量的提高仅仅代表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并不意味着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在选题、指导培养和管理方式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3,4]

1.部分选题陈旧,严重脱离实际。

学生人数骤增,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太多,教师设计的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部分题目陈旧,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

2.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主观能动性较差。

传统的毕业论文多以实验室实验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随着社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逐年提高,以及学生就业去向的多样化,单一的论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提高工作能力的需求,对学生就业帮助也不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存在盲点。

尽管各高校在毕业设计管理中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院、系、教研室、教师之间职责往往不够明确。各级管理部门检查过于形式化,大多只检查论文格式、重题等,不能深入论文内容,即强调过程管理有余,实施目标管理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实施保姆式管理,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建设毕业设计(论文)新体系的宗旨

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夯实,以及职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是毕业实训新体系构建的宗旨所在。这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及指导老师从思想上形成共识,管理上搭建平台、指导上具体深入,这样才能达到其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符合岗位实践要求的毕业实训教学体系。

2.坚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协调发展,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贯穿到毕业实训的全过程中。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帮助毕业生适应工作、成就事业,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5]

三、建设毕业设计(论文)新体系的创新举措

作为指导老师,我们要采取新的举措建设毕业设计(论文)实施体系,包括从选题、调研(实习)、研究的展开到作品的完成,最后答辩的纵向进程链。具体的创新举措有以下几点。

1.丰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式,鼓励具有现实意义的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选题,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毕业论文选题对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起着极大的作用。那些既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又符合学科发展前沿方向的选题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选题方式上注重教师拟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尊重学生意愿,以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为原则,避免因盲目地追求高新科技知识,而忽视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学生感觉学而无用,丧失兴趣和信心。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选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未知领域自主探索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快速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因为不是每位学生都有同样的学习素质和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难易不同、形式不同的课题任务,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所学所长,有利于学生信心的树立。

2.与选题相结合的前期调研,深入企业(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可打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所谓的“毕业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已确定的课题深入企业在岗实习,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这样针对性的在岗实习,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学校的不同,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锻炼工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范围由同学、师长扩充为同事、领导,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处事能力,这无疑对学生有莫大的好处。

3.组建导师工作组,指导相应的学生团队,既传授本专业知识,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现代工作中,每件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他人的合作,所以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teamwork)和领导才能(leadership),在国外是考查学生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目前很多毕业论文课题都是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实际工程,而这些实际的项目往往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在实现了跨专业交叉选题后,我们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组建由不同专业的教师构成的导师组,实行“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6]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组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其他导师分工指导、各取所长。这样学生不再以专业为单元,而是以课题为单元构成学生团队,接受导师组的统一指导。

这样的师生团队模式,从形式上类似企业中的“部门”、“项目组”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在组织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效果上来看,每位学生接受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还有组员的互相切磋,实践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4.实施公开答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达的信心、能力。

不论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还是技术工作,在政府机关还是民营企业,都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讲述事实,表达观点,能够条理清楚地撰写计划、总结、公函等文书,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训练了文字表达能力,实施公开答辩则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同学们现场观摩,接受答辩委员会的提问和评分,能够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良好的竞争气氛中,同学们能从答辩环节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从而为今后在工作中展示自己树立信心。

5.把握好对学生的管理策略,强化目标管理,培养学生完成工作的主动性和自治能力,以使学生适应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

能主动承担工作、自觉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才会受企业欢迎。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人,必须能自觉遵守规则、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实现自我管理。而学校面对众多的学生,责任重大,往往实施的是日常保姆式的督促,不利于其成长。

作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者,导师应该放弃对学生保姆式的管理,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四年来学习的汇报,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目标。[7]在此过程中导师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和学术指导,阶段性地要求学生汇报成果,而不是形式上的检查。借助毕业论文环节,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和要求。

参考文献:

[1]m.V.Karicli,K.papakonstantinous,n.Stefanis,etc.occupationalabilitiesandperformancescaleReliability-validityassessmentfactoranalysis.Socialpsychiatryandpsychiatricepidemiology,2005(40):417-424.

[2]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5:164-165.

[3]曹业玲,蒋彦龙.“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21:170-171.

[4]张为堂.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7:132-133.

[5]牛润明,石现峰,张德莹.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43-144.

[6]杨平,马进明,王志萍.工科学士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6:112-114.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6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7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

摘要:高职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素质,以满足交际能力、信息获取与文化传播的需要。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制约了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引入新闻英语教学,有助于高职生提高语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效率,增强语言应用的灵活性,跨文化的信心与主动性。

关键词:新闻英语;高职生;跨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67-03

收稿日期:2014-11-03

作者简介:陈江宁(1980—),男,江苏盐城人,淄博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校媒合作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研究”(11CwZZ15)

一、高职生的跨文化素质需求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高职生的入学成绩较本科生低。高考成绩代表的是学生中学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可以说高职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相对较弱的。中学阶段英语课的基础作用和衔接作用非常明显,对后续高职英语课的学习影响也较大。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其英语课成绩一般也偏低,因此总体来看高职生学习英语较为吃力。这直接导致院校和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能够继续下去,不得不在高职阶段给学生补中学阶段的课,使得学习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基础知识上,不但无法进行进一步学习,而且也没有时间进行语言应用实践。同时,为了促使学生重视英语学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被一再夸大,甚至被说成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这既是对学生就业定位的不准确,也是对就业导向的一种误解。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具体,大多数岗位对英语能力没有要求。除一部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外,大多数高职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很少或几乎不会用到英语。即便在涉外企业工作的也是如此,一些技术方面的翻译工作或者需要跨国协调的工作往往由专人负责,一线技术人员并不会参与这些事务,也就不会用到英语。事实上,英语更多地被用于各类考试中,如升学考试、出国留学考试、职称考试等,而高职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的比例并不高,有的是因为没有机会,有的是因为没有需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生的英语学习不重要。英语学习仍然重要,关键是要明确通过英语学习应该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人都应当具备一种全球化的、跨文化的视野。在其中,英语仍然是一种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由于表情、代码等语言辅助工具的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人际交往中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熟练掌握程度也被弱化。但无论使用何种语言辅助工具,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因此,相对于英语能力而言,高职生更需要具备的是跨文化素质。综合来看,高职生对跨文化素质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对交际能力的需求

跨文化素质首先表现为一定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并不仅仅局限于跨国家文化、跨语言文化,从广义上来看,跨民族文化、跨区域文化、跨单位文化等都是跨文化。掌握了跨国家文化、跨语言文化的要领,对于在较小范围内避免文化冲突、有效开展交际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高职生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应当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社会交往适宜、人际关系良好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职生对交际能力的需求可以通过跨文化素质培养来得到满足。

(二)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能够快速获得信息的人将会在发展中占有先机。在工作中,不断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对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行业信息不仅来自国内行业,更多地还是来自海外和国际方面,要获得和理解这些信息必然就要跨文化。同时,信息的筛选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失实信息、错误信息不仅对工作没有帮助,而且还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必须学会在海量信息中较快、较准确地选出自己需要的,并判断信息的真伪,这也需要跨文化素质。

(三)对文化传播的需求

作为一名中国人,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生作为当代有理想的青年,尤其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后,其具备的爱国主义思想决定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有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产生了对于提高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需求,而文化传播需要跨文化进行。同时,即便不是面向国际参与对外传播,那么在区域间进行文化传播的活动也无处不在。即使是对本单位情况进行宣传介绍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能够从事好这类工作也是跨文化素质的体现。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误区

语言是跨文化重要的和主要的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英语成为全球一半以上的科学家思考和交流的工具,90%以上的科技成果用英语发表,在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中,有80%的信息用英语表达”[1]。可见,如果要确定一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话,英语是最优选择。英语课对培养高职生的跨文化素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英语专业各课程会不同程度地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所以不在此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高职英语单指高职公共英语课。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仍然较为刻板,方法仍然比较僵化,不但不利于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对于英语学习本身也是低效率的。综合来看,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误区。

(一)应试教育痕迹明显

虽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但现在的高职英语教学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有的虽然不强调“过级”,但也无法回避各种考试的权威效应,认为以考试为指导可以确保方向正确,而且校内考核评价本身也大多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这样即便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仍然会在教学中留下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语言的使用是极其灵活的,以大量客观题充斥的试题虽然可以准确地考查对语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无法衡量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以考试为导向必然使学生拘泥于试题给定的语言环境,无法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

(二)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

掌握语法和词汇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但在具体使用语言的时候,语法和词汇并不一定要准确无误才行。通常即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使用英语语法和词汇时也经常出现错误,只要这些错误不影响交际便可忽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考试形式也更加倾向于标准化,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就必然得到强调,因而学生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语法规则和单词拼写。结果导致的是,语言应用练习等学习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内容乏味,学习过程变得十分枯燥,同时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受到很大打击。

(三)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相互割裂

在跨文化交际中,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人听、读的过程同时也是翻译并思考如何说、写以保障交际进行的过程,相应的这五种能力也是一项综合能力。现在的高职英语课却经常将它们分开对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模块化教学,即将课堂教学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一个模块,重点锻炼一种能力。例如:在听力训练环节,学生要集中精力收听给出的信息,并完成相应的题目,将本应该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用来理解题意、判断选项,这与真实的交际环境相差甚远,同时容易让学生对交际过程产生误解。

(四)片面引入娱乐元素

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本身较为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会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娱乐元素,如:英语电影、歌曲等。这些内容固然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在教学上缺乏体系和系统设计,很少能够真正在内容上发挥作用。学生常常是看、听的时候兴致高昂,看过以后对教学内容仍然没有兴趣。同时,有的教材虽然收录了一些时尚元素来吸引学生,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远远不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尤其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最新信息,教材内容如果不能体现自身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夸大专门用途英语的作用

有的院校和教师引进了专门用途英语,以期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相关联来增加高职英语的实用性,有的甚至主张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进行教学。专门用途英语学习对于部分管理类专业学生是有益的,例如: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旅游英语,给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商务英语等。这些专业与英语的关联度较大,毕业生也更有机会从事涉外工作。但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要学习相应的专门用途英语,如机械英语、化工英语等,则有很大难度,因为这涉及大量复杂的专业词汇,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很少用到,这也就造成了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三、新闻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英语“是现代英语中常见的实用文体之一,同时也是规范英语语言的标准之一”[2]。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传播交际形式,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载体。新闻英语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其作为英语教学素材可以为学生全面呈现英语言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现状。新闻英语随时展而发展,又是最鲜活的生活化语言。“当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材料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学生学起来便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3]。新闻报道有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学习笔头或口头交际都能找到对应的学习素材。同时,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英语素材也极易获得,为教学提供了方便。根据高职生及其将来的工作特点,新闻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主要

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一)提高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在使用外语收听和表达时,学生常常会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这主要是由于语言思维缺乏逻辑性所导致的。新闻英语极富逻辑性,这在消息的写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消息写作最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这一结构“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即在第一自然段(常称导语)中,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或者先回答人们最普遍关心的问题,略为次要的信息放在导语后面,对细节内容逐步加以补充,最为次要的则置于末尾”[4]。“倒金字塔”结构为语言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那就是在叙述时要先说5个w,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再说具体细节。这种方法便于尽快理清思路,使表达更有逻辑性,言语更有层次感。

(二)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

学生在交际中有时会怕对方听不懂自己的意思,而一再重复或者换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但这往往事倍功半,结果说得越多越说不明白。新闻英语惜字如金,省略现象随处可见,“一般来讲,英美报刊段落大概由60个单词组成,平均在8行字左右”[5]。作者会通过使用简短词汇、精简句法结构等诸多办法减少字数,为的是让受众快速看(听)完,并抓住重点。同时,新闻英语表达形式多样、语言平实且贴近生活,尽可能地迎合了受众的接收和理解需要,便于提高传播效率。这些对于日常交际很有借鉴意义。简短词汇容易记忆、使用频繁,精练的句式结构表意更加明确且不易产生歧义,使用起来顺手、方便,不容易出错,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速度。学生学习使用这种风格的语言可以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容易被接受。

(三)增强语言应用的灵活性

人们说外语前经常要先想好所用的语法结构、词汇等,在头脑中把各种句子成分组织一遍,否则就说不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把语言表达想得过于复杂。其实表达未必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在这方面新闻英语就非常灵活。例如:新闻英语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叙述过去发生的新闻事件来制造“正在发生”的效果,增加语言感染力;新闻英语善用新词,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常最先通过新闻进行传播,为了表达方便,新闻英语还经常自造词语。有时不易解释的问题如果打个比方可能让人更加明白,新闻英语中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如“报刊英语常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社会现象”[6]。这使得新闻表述更加形象。学生学习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灵活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表意更便于交际双方相互理解。

(四)增强跨文化的信心和主动性

不熟悉的文字符号会带给人一定的困扰,一部分人对外语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活动中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他们逐渐接纳外语学习。新闻采访过程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新闻过程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信息的一进一出在其中非常明晰。模拟英语新闻采访与可以让学生体验跨文化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搜集信息也是采访的一个环节,可以锻炼信息筛选能力;通过阅读我国的英语对外新闻报道可以了解我国向海外进行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通过新闻英语,高职生可学习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以及如何组织语言进行文化传播。随着交际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信心必然提升,同时随着对英语信息的获取与成为习惯,跨文化的主动性也会进一步增加。

从高职生的英语基础以及毕业工作后对英语的需求实际来看,高职生对自身跨文化素质的需要远大于对英语知识的需要。无论从就业还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需要都应当成为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方向的重要参考。作为为数不多的公共课,高职英语课应当在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跨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语言是跨文化的重要工具,英语课可以说是跨文化素质培养的天然媒介。利用新闻英语教学对高职生进行跨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对高职英语课的科学扩展和延伸。这对师资同样有较高的要求。新闻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熟悉新闻写作和采编知识,不仅能够分析时事新闻,还要能独立撰写英语新闻稿件。跨文化素质培养要求教师要对英语新闻制作中所体现出的跨文化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跨文化技术通过新闻英语训练转化为学生的跨文化素质。教师应当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这些要求。

参考文献:

[1]梅红.传媒英语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引言1.

[3]郑燕虹.《大学体验英语》中所蕴涵的教育哲学思想[J].中国外语,2005,(4).

[4]张健.报刊英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文化外语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能力,努力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1]。外语教学理应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一直不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经过多轮尝试,高职外语教学终于摆脱复制大学外语教学模式,逐步明确高职外语教学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可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密切往来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跨文化外语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本文旨在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2015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而我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民营企业,因此,未来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要求。首先,我们先明确两个概念,何为人文素养,何为跨文化交际,再来探讨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内涵

1.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综合论”“学问论”和“根本论”等。概括其主要观点:一是“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二是“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2]”上述观点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2.关于跨文化交际我国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认为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例如,Bennett、Bennett&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层次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4]”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得到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如下问题: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整体较低;高职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弱;高职学生对跨文化的敏感度较低,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不足;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自觉度较低[5]。另方面,高职生人文素养水平也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缺失、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缺乏理想与信念等问题[6]。根据高职教师们的反馈,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理念,大多数尚未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高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也是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整体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家贯彻的指导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7]。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体验文化内涵,内化个人品质,以求实现“学会做人”,做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力是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图1所示。的大方框代表文化,它构成语言和交际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活动都以文化为基础,同时反映文化。中间的椭圆代表交际,它以语言为主要渠道、文化为环境。内圈的小方框代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语言的文化性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而且引导学生感悟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不断内化自身人文素养。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行动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等,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有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化包、文化群和模拟游戏等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随着世界各国间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门外语,而且要实现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背景舞台,只有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赢。打个比方,跨文化英语教学好比是一枚硬币,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就像硬币的两面,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英语教学。

(二)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传统外语教学中,尽管在课堂中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努力营造语言情景,但是由于缺少较为真实的语言氛围和恰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学生很难体验到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着重选择具有情景化的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多种学习潜能和机制,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将情景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最终才能实现学习者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

以上探讨了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跨文化外语教学为语言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这里有必要再谈一谈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教材与教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被教材禁锢思维,要灵活选取教学材料,但是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跨文化外语教材确实对帮助教师和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涵盖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做到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适合学习者练习的情景任务,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关系到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少学者关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例如,颜静兰撰写的《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一文中,笔者通过利用研讨会等机会,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外语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较薄弱,有不少“缺口”,他们缺漏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等问题[8]。关于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只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才能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和各国间的密切交往,迫切地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性技术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总结制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原因。通过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论述,笔者认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者语言习得,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实施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其自身教学原则,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跨文化外语教学人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在跨文化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深入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期待实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作者:李杉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

[2]赵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述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4):55-6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7.

[5]孙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4):98-101.

[6]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6):76-77.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日趋重要,大学生是否具备这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较高层次的劳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劳务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对人数占据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而言,该能力也绝非可有可无,特别是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涉外交际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关键。研究如何加强这一能力的培养,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已成为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培养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根据著名交际学者Gudycunst(1984)的理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同时具备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component)与行为能力(behavioralcomponent)。我国跨文化交际学者贾玉新(1997)对Gudycunst的理论作了概括与引申,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英语)为主要信息媒介,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为对象,以商业、贸易甚至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完成人际交流活动的能力。涉及国际贸易专业,还必须具有该专业中一定层次、领域内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并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

3.高职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了解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情况,我们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以问卷、面试、笔试的形式对浙江省一所高职院校行将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250名大三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受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相当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1)信息沟通能力不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技能都比较薄弱;(2)相互交往能力(interactionalcompetence)不高,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与语言和情景的适应性感知模糊,对交往规则或语用规则(interactionalrulesorpragmaticrules)不甚了了;(3)不能灵活应用交际策略以避免交际中断;(4)文化能力(culturalcompetence)欠缺,既缺乏对他国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相当了解,又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受试人的国际意识不强,全球观念淡漠,不能以恢宏的眼光去看世界,跨文化交际人格不够健全。造成国贸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一些消极因素(如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外,高职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问题,过于强调工具性,忽视了人本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烈意识;(2)外语教学问题,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灵活使用英语及其非语言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缺乏考虑商务英语人才应具有的国际人文修养与本民族历史文化修养,文化陶冶过弱,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深厚;(3)缺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门课程;(4)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涉外实践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4.提升高职商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4.1改进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对于培养商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外语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根据跨文化能力构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但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复杂,因素纷繁,外语教学应择其要而攻之,先加强学生基本交际能力的培养。基本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verbalandnonverbal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competence)、相互交往能力(interactionalcompetence)及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etence)(贾玉新,1997,480-482)。首先,在语言能力方面,要特别注重听说技能的培养。要克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尽一切可能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二,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商英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德惠斯特尔曾对人们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萨莫瓦则更肯定地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etal.,1981:155)。另一方面,由于商英学生课程繁多,不可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外语学习,要把外语学得炉火纯青、流畅自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强非语言能力的发展,以非语言能力之强补语言能力之弱不失为明智之举。第三,在文化能力方面,要注重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既要传授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要加强本民族的人文修养。在相互交往能力中,应突出语用规则的教学,特别重视会话合作原则与人际交往礼貌及面子原则和方略。最后,认知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引起外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应培养学生正确区分认知过程在交际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描写(description)、解释(interpre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因为很多人正是由于不能正确区分这三个方面而造成交际失误的。

4.2进行多渠道文化教学

文化能力,即相关的交际知识和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文化能力由五个部分组成:(1)与作业程序相关的知识;(2)获取信息的技能与方略;(3)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处理不同的情景和关系的能力;(4)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5)对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方式等有充分的知识。要提升商英学生的文化能力,除了外语课堂外,还可以利用其它渠道来进行:(1)文化讲座(lectures)。文化讲座的内容应尽量选取那些与商务活动比较相关的材料。讲座要有系统性,应由一系列不同的文化主题构成,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此外,为了避免冗长乏味,设计讲座应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且要辅之以其他方法来强化讲座内容。(2)关键事件(criticalincidents)。比如通过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典型案例,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某个方面的不同期望和表现。由于案例来自真实的交际,对学习者来说生动有趣,而且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意义,能够刺激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有利于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3)文化包(culturecapsules)。即向学生讲述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某个本质差异。主题选择可非常灵活,既可以是习俗、日常语言交际或非语言交际行为,又可以是抽象的思维模式或价值系统。文化包更多地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视频和音频让学生获得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使知识更深刻地烙入学生的记忆中。(4)文化群(cultureclusters)。文化群由讨论同一文化主题的若干个文化包组成。比如,可以将英美教育这一文化主题细分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等支题,每个支题可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文化包。文化群方法的采用特别有利于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5)模拟游戏(simulationgames)。这是一种亲身体验式活动,旨在挑战遐想,扩大视野,促进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模拟游戏可以感受一些自己尚未经历过的情景,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这对于文化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4.3在专业课中融入文化知识

专业课比较突出工具性,强调对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人本性与人文性不够重视,往往导致过重的功利导向,以致文化陶冶过弱,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深厚,不利于学生整个素养的提升,很难达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在高职商务及其他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既能在专业课内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整个素养的提升,又能通过加强文化知识的熏陶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可以在课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诸如历史渊源、政府组织、主流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习俗、商务礼仪等;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谈判风格,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中东人的精明、欧洲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开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儒、释、道等思想与其它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语言行为、交际风格等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类型之一的商务谈判中的表现,加深对自身的文化的了解。既能提高有关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它文化,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在商务谈判的所有因素中,文化背景是最根本的,它决定了其他方面,只有了解文化背景,才能决定谈判的技巧、时机和谈判方式,才能取得交易的成功(胡文仲,1999,153)。

4.4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给高职商英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课程开设本身就突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意识得以强化。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跨文化交际课程应更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课程可以按照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跨文化意识的觉醒、跨文化知识的吸取、跨文化情感挑战的应付及跨文化技能的获得。这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是:(1)跨文化意识的觉醒是跨文化交际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2)跨文化知识的吸取是跨文化意识觉醒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3)跨文化情感挑战的应付是学习者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阶段;(4)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获得是跨文化交际学习的最终目的。课程教学目的可以通过模式化、角色训练、表演反馈和训练迁移四个步骤来实现。

4.5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可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实践性教学可分模拟性实践教学与田野式实践教学(fieldinstruction)两类。模拟性实践教学指以虚构跨文化交际的场景来进行教学。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应围绕商务活动来设计,比如建立贸易关系,进行商务谈判等。为了凸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可以将交际活动设计成“任务包”。每个“任务包”都包括两个要素,即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交际对象涉及具体的文化类型、风俗习惯、文化禁忌、交际风格。为了使交际更有效,学生需要迅速调动自己平时学得的关于该文化的知识,调整好自己的交际行为与模式。如对该文化认识不足,比如对其最基本的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方面一无所知,就要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因特网进行了解,以避免出现文化休克。交际目的涉及交际手段,比如书面语与口语的选择,以及使用何种文体,需要使用哪些词汇与句型等。每个“任务包”中应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与目的设置若干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而学生通过各种手段逾越了那些“障碍”,就意味着通过模拟性的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成了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田野式实践性教学(其实是一种隐性教学)指的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跨文化交际机会让学生直接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比如有计划地参与学校的外事接待工作,参加当地的国际商品博览会,去涉外商务单位实习一段时间等。必须指出的是,既然将上述活动看成教学活动,就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有监控,有指导,有评价。

5.结语

提升高职商英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关系到高职商英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关系到我国较高层次的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满、人生价值的实现。在高职商英专业建设中能否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教育教学能否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否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高职院校商英专业必须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工具性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对教育的人本性予以足够的关怀,而想方设法提升高职商英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人文性与关怀人本性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Kim,Y.Y.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asystems-theoreticview[a].inS.ting-toomey&F.Korzenny(eds.)Cross-cultural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C].newburypark:Sage,1991:259-275.

[2]Gudykunst,w.B.&Kim,municatingwithStrangers:anapproach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newYork:mcgraw-Hill,1992.

[3]Knapp,m.nonverbalCommunicationinHumaninteraction.2nded.Holt,Rinehart&winston,1978.

[4]Levine,D.&adelman,m.BeyondLanguage.prentice-Hall,1982.

[5]Samovar,L.etal.Understand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wadsworth,1981.

[6]Lange,D.L.implicationsoftheoryandresearchforthedevelopmentofprinciplesforteachingandlearningcultureinsecondlanguageclassrooms.inR.m.paige(ed.),1999.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篇10

一、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最为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高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当前中国有6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或类似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几乎是同质化的,学校之间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改革目标及措施、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较为相近,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对于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人才培养较为匮乏。二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端人才匮乏。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还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本身的高端人才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高校和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国际贸易高端人才开展专项培养。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需要越来越多在具备复合型素质的基础上,掌握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如2015年总理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明确表示将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投资人民币使用、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既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适应世界金融体系和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随着这些业务的推进,必将促进中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多。三是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当前的国际贸易主体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更多地受制于跨国公司。显然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贸易是不同的,后者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以及统计方法。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法”,跨国公司本身的“逐利性”使得国际贸易中对于“结果”的追求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成为国际贸易人才的根本诉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但是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校园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贸易实践锻炼。

二、基于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是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而人才是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公司层面(尤其是存在国际贸易行为的跨国公司)、社会层面等多个不同的主体出发,协同创新,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只有在理念上高度重视了,才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二是要加强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复合的素质要求,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和管理、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中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在前文已有论述,可谓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是决定方向的人物,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很可能是公司业务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背景下,对于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亟待发展。三是重点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波云诡异。因此需要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所输送的毕业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判断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条根本标准,因此国际贸易的毕业生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投入国际贸易实战并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作者:陈静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