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服饰与文化论文十篇服饰与文化论文十篇

服饰与文化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5:21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服饰文化;传承;应用;审美情绪

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相联系,而且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相联系。它从来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并且具有民族性和倾向性。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服饰文化形态、内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大体是相通的。

一、传统服饰图案在影视中的应用

传统服饰图形强调的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不重外形的形似,而追求内在的神似,甚至用身形对自然界进行归纳夸张,从自然界中提炼最本质的东西。其造型手法与现代设计追求的是单纯、简洁形象,在影视作品的运用中尤其突出。那么将传统服饰图形中的“图形符号”运用到现代创作之中,不只是“形”的简单处理和原样照搬,而是要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形的元素,然后考虑这些元素在其造型、结构、变化上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再进行新的设计和影视剧情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保留传统艺术的精神,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能充分表达作品所蕴含的理念和个性。

许多的优秀的影视创作人非常注重服饰图形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既吸收了传统图形现有精华,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师的一些构思、表现手法和技艺以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将传统服饰图形用现代方法加以演绎,从而赋予传统服饰图形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新含义和视觉感染力。

《水浒传》中的史进曾以一身纹身“九条龙”获得当时名妓李师师的青睐。还有浪子燕青,一身花绣刺得好似“凤凰踏碎玉玲珑,孔雀斜穿花错落”。像许多历史长剧《贞观长歌》、《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服饰中图腾的运用非常严格,基本按照史书记载的帝王的服饰上龙、凤图形的运用,这种图腾的运用代表一定的政治意义,龙袍上绣出龙头的正面,龙身则盘旋成团,代表稳坐江山的意思。而史进、燕青在身上刺龙刻凤,只是审美意义的代表。

二、影视中传统服饰审美情绪的反映

服装使人获得对自我的认知。人通过镜子审视自己,想象自己的外貌对他人的影响,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进而获得某种自我感觉。自我感觉决定着人对于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自我感觉来自对于他人的想象,使之形成审美意识。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提出:“案衣服之始,非以为亵,而欲以蔽体,亦非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为耻,冬则学穴居或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蔽其前,此非耻其而蔽之,实加饰焉以相挑诱。”这里说的衣服的起源既不为遮羞也不为御寒,仅仅是为了美化自身、挑诱异性。“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韩诗外传》“悦目”就是好看,这个观点强调了服饰的审美意义。《七剑》是一部以各民族之争为主题的电影,表现了一种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整部电影的服饰充满了较浓的民族风情。诸如此类的电影很多,造型师们从此类电影中汲取灵感,民族主义是个既老土却又割舍不下的主题,地域的跨度使得民族神秘的存在。电影中大多采用了褐色、灰色的组合,向观众反映了一种孤寂、冷漠的情绪体验,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很脏乱的层层包裹,这种无序和杂乱带来的却是彷徨和不坚定,而剧中高丽女人的亮色花纹的衣服,与此形成了一种对比,使得这种不安定和振荡更加强烈,整个影片的服饰一贯的灰黄色调宣扬了一种动荡的民族战争带来不安情绪。

三、影视中服饰的民族精神体现

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服饰作为影视作品的道具,在表达人物性格体现剧情背景方面有着不可抹杀的关键作用,它更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向,它在与影视作品的结合过程中完美的展现了历史与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服饰作为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不仅仅是装饰物,而是可见的创造力,是电影艺术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

看电影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的文化需求。好的影视作品向受众传递的不仅仅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只是传递着一个故事情节,它的精髓在于受众的精神体验。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设计如果过多的传递性与暴力的信息,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会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越来越多的日本等外来文化影视作品冲击着中国的市场,尤其是很多不健康的怪异服饰着装和非法的动漫作品的出现,这会带来一种文化侵略危机,因此我们不仅要多出反映本民族文化精神影视作品的同时,更要加大力度采取对外来影视作品的监控和审核制度,来保护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精神。

对韩剧《大长今》的热播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韩食和韩服的精美了。韩国的服饰早在上世纪的朝鲜歌剧《卖花姑娘》中已有领略,虽然中国的影视大腕们对该剧的知识性问题、韩剧的引进问题和媒体的宣传颇有微词,但《大长今》所受到的追捧已说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大长今》中的料理与服饰,与主人公的形象及其人生信念是高度整一的,它给人一种纯粹、通彻的视觉美感,体现的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宣扬。比较起来,要论服饰、美食、医术和权术,中国文化的原生性,电视剧《红楼梦》完全应该超过《大长今》。在《红楼梦》中虽然不缺乏食、饰、诗、画和美人儿,但我们的编导却缺乏一个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所化成的“民族精神”来穿越这些材料,带动剧情的发展,于是片中的美食、服饰与美色成了摆设,情节成了热闹。我们如果没有华丽典雅的精神素质之“根”,如何会自然地生长出华丽典雅的语言之“花”呢?如果人物的对话缺乏与民族精神、人物、情节、意蕴的整体关联,那么作品整体的美学效果就是破碎而失败的。韩国文化曾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长今》的艺术魅力在于编导弘扬了中国儒家文化,韩国艺术家对韩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创造性激活了受众的视野。

四、影视中传统服饰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影视本身的存在意义之一正是尽其所能地去感动受众,带动受众思维的延伸,于是服饰作为影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一定要在巧妙的运行中与观众形成对流,即观众与影片内容本身的对流。服饰在影视之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影视中一个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视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震撼,远不能止尽于用言语所能沟通的。

影视利用服饰的变换可以反映出人物情绪的变化,这种变换过程在任何语言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影片《霸王别姬》无论从它所展现的历史人物背景来看还是从它炉火纯青的美学表达来看,都堪称是鼎世之作。非常明显,那些发着霉味儿、看上去破旧凌乱的布设、家具和小玩意儿都好像是出土文物,色彩非常的古旧怪异,而它们之所以打动我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向我们再现了一幅幅久已远去的、对我们来说陌生的时空场景,一如《霸王别姬》向我们呈现的。作品中张国荣塑造的程蝶衣的形象是绝对的“千古绝唱”。这个人物似女非男,却又让人丝毫不觉得别扭,反而很自然并且投入地去品味这个角色,甚至尤感同情。油然可见,蝶衣便是属于“特殊人物”的范畴之中的。台上的蝶衣,是霸王独一的爱――虞姬,那时的她被京戏的传统衣着装扮得异常明艳迷人,众多中国传统服装与配饰集于一身,流泻下来的闪光的头饰,灿黄流苏的金线刺绣红披肩……台上的她因为是霸王的唯一而璀璨,而台下的她则因为深爱的师哥不能对自己、对京剧“从一而终”而颓废、消沉以至于献出生命,也使我们更加怀念张国荣的表演艺术。传统服饰在京剧与生活中对人物角色情绪的宣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衣以章身”;服饰美学;现代服装设计

1有关课题内容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闲情偶寄》美学思想的研究非常之多,如杜书瀛先生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就目前来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杜先生的《李渔的服饰美学》一文中,他深入分析了李渔的服饰美学思想,同时提出了“与貌相宜”几个方面的含义。张志春先生在《中国服饰文化》中谈“衣以章身”,谈到人与衣服的几层关系,深入细致。其他一些学者也在不同的著作论文中提到李渔的服饰美学。汪开庆的《李渔的服饰审美理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中,提出“衣以章身”的命题,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另外,邵卉芳《李渔服饰思想论》、钱水悦的《李渔〈闲情偶寄〉生活美学思想初探》等,都提到了“衣以章身”这个命题,提出了一些李渔服饰审美观的原则和方法。

纵观国内学者历来研究可以看出,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李渔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不乏对李渔服饰美学的研究。但是除了杜书瀛先生以外,其他的学者只是在谈论李渔美学思想的时候涉及服饰仪容美学,但未深入探讨,大多数是列举了李渔服饰美学思想的一些观点和审美原则,加以延伸,并未研究李渔服饰美学在现代服装尤其是女性服装审美中的一些启示。作为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部分,服饰美学也应受到更多重视。本文拟从李渔服饰美学思想入手,以“衣以章身”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李渔服饰美学思想对现代服饰搭配的启发和指导价值。

2衣以章身审美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李渔“衣以章身”的审美思想与现代很多服装设计思维和审美标准是一致的,同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原则有深刻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每当人们谈论服饰,总要谈论起服饰与人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大家谈论服饰的不在少数,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讲究和谐合礼,《墨子》则有“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的实用主义审美观。李渔谈论服饰,提出“衣以章身”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他说:‘衣以章身’,请晰其解。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衣服可以彰显一个人是否贤良淑德的内在品质。人是穿着的主体,但衣服也绝不是附属品,人和衣服的关系,是不能分出一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强调李渔始终把身放在主体地位上,认为身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即使是同一件衣服,穷人和富人穿上,亦能彰显出贫富来。同时,李渔所说的“身”,并非形体之身,而是有形神兼备的意思,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和李渔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是对服装功能上的要求,更是要服装能够反映出一种人文精神和服饰文化。例如,传统的民族风格、自然闲适的田园风格、夸张时尚的街头风格等,也形成了许多设计思潮和流行趋势。另外,对特殊群体服装的设计也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2与人相称的美学思想

李渔在谈论女性服饰审美的时候讲道:“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这和他“衣以章身”的原则是一致的。表面看来是衣服和人体的关系,衣服是为了突出形体之美,实则是衣服和人的内在的一种联系。相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有一个装饰适度的问题。李渔讲到“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的典故,强调任何的美都有一个度,否则是谈不上美的。简洁适度是许多设计师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成就了很多经典款式。例如,香奈儿著名的“小黑裙”,展现独特的女性韵味,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全球女性梦寐以求的选择。适度装饰,摒弃繁琐,并非是简单简化,今天的许多服装华丽刺眼,乍一看觉得赏心悦目,仔细看来没有文化内涵,没有人文关怀。人穿上衣服,就好像被束缚了,被繁琐的装饰禁锢了,哪里还能谈论美感呢。李渔一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强调人的品行心性制约着整体形象的境界,而不是服装引导穿者的气质。

另外,李渔讲到妇人之衣,即女性服饰的审美观。提到洁雅宜,不推崇过于华丽的服饰,认为女性服装的美是与面色、体态、气质等相得益彰的美,是一种素面朝天的美。那么如何才能与貌相宜呢,就是相体裁衣。相体裁衣是实现与貌相宜的方法。李渔说:“相体裁衣之法,变化多端,不应胶柱而论。”[1]大概有三方面,即面料、色彩和裁剪,和我们现在说的量体裁衣大致相同。这里,李渔对青色甚是推崇。他讲到皮肤白的人穿上青色更显得白,年轻人穿上更显得年轻,他的这个运用色彩心理来掩盖缺点创造美感的概念在当时应该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今天的设计师和制作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augustaBernard的裙子,斜裁工艺,腰间十几条针形褶,顺着纱线丝绺捏合,塑造身形却藏而不显,款式简洁,却异常合乎女性身材。

2.3和谐自然的审美观念

穿衣,说到底是人和衣服和谐自然的关系。李渔有一个比喻:“常有不服水土之患。”[1]衣服与人是否自然和谐,就好像人是否服水土一样。服装是一个层积的审美境界,衣服与人的气质,相互磨合,相互适应,是一个过程。如果一蹴而就,就很容易出现“沐猴而冠”的笑话。当代社会,这样的审美观念也是毋庸置疑的。结构与人贴合,色彩与人相宜,人与衣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每个人独特的气质展露无遗。这里,还涉及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李渔讲到云肩的例子,既能保护衣领不沾油渍,又能起到装饰效果。又如百褶裙,虽然优雅却浪费布料,并不方便。和谐自然,其实就是与人相称,与貌相宜,服饰与人看上去相辅相成,不蹩脚,就是服饰审美的最高境界了。

3结论

“衣以章身”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衣服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的境界。衣服和人的关系一直是辩证统一的,尽管李渔始终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他服饰美学思想的主干,无论服饰多么的变化无常,它始终脱离不了人的躯体。穿衣吃饭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毕竟是身体与衣服亲密接触。舒适自然,才是穿衣服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正是现代服装服装设计师认真思考并追求的一个境界:“什么是服饰美应该遵循的原则”,从五花八门的世界中剥离出来,找到衣服最原始、最自然的形式。当然,这并不是提倡我们穿朴素简陋的衣服,而是要以这样的精神理念为指导来进行设计。“衣以章身”所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渔(清).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m].沈勇,译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7,30.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的体现等四个方面;满族服饰其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阶级等级的消除、中西结合的创新等方面。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它以一种符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问的涵化、融合,民族服饰自身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艺术传统等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服饰不仅能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全部,也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形态。

我国有56个民族,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服饰文化,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其中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已被近、现代中国人接受并认可,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族和汉族的服饰在文化、礼仪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满族服饰元素已成为中国服饰乃至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一、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

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是文化变迁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满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的例证。满族服饰发展和变迁的轨迹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同繁荣、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流行时尚的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满族服装样式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旗袍,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穿着,已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的象征,在现代服装中表现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一)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

满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龙凤等题材团花图案、立体圆扣等服饰元素体现在服饰中,这些服饰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应用这些元素的服装被界定为“中式服装”。

(二)礼仪性表现

开放政策使我国各行业对外交流活动el益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时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礼仪性服装则需要穿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式服装自然最为恰当,尤其是女性的旗袍;在百姓生活礼俗中,婚礼等场合穿着旗袍也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新娘的礼服,大多是大红色龙凤团花镶金织锦的旗袍,象征富贵祥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标志性特点

国际问文化的传播带动文化产业与产品呈现标志性特点,医学、酒店、餐饮等都有中式和西式差别,相应的服务人员所着服饰也有着中式和西式风格区别。中式服装基本都以满族服饰元素体现其中式特点。

(四)流行的体现

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或事件,从而会导致某种服饰流行。皮尔卡丹等世界级大师的中国风时装设计和世界首脑apic中国区上海会议的中式服装都使中国元素服饰火热流行。

二、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发展的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服饰式样、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而是对旧式样的更新,对旧观念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满族服饰的发展体现了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

(一)阶级等级的消除

清王朝的一般官员上朝时要穿补服(即官员的朝服),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①补服就是在前后心处补一块有多处纹式的外褂,补子又分为圆补和方补,在补子上饰以各种鸟兽图案作为品级的徽识,清朝《会典》规定补服图案文武官员官阶不同。现代服饰中补子则没有了阶级意义,演变成补花图案,成为现代中式服装元素。

“龙、凤”图案表现了帝、王、后、妃至高无上的尊荣,在清朝时期,只有帝王与帝后的衣服上方可以绣上龙凤图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龙、凤”图案已没有了阶级等级的限制,现代人认为龙凤是富贵权利的象征,所以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团花图案题材很多还沿用龙凤图案,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中西结合

现代西方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和方式,中西合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服饰文化特征,不是单纯地再现,主要是对沿袭的满族服饰的分解并与现代西方服饰元素重新组合,总体风貌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将传统的代表中国的满族服饰元素巧妙地和现代西式服装造型相结合,体现适体、简洁、轻松、自由的风格。

所谓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主要从造型、面料、款式、色彩、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国内设计的比较成功的有“木真了”、“玄色衣裳”、“阁兰绣”等品牌,既有时尚性又能展示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国外的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等设计师也曾运用这种设计手法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作品;tomford在2004年为yslrivegauche所做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龙的图案和中国旗袍的造型,并巧妙融入时尚气息,创造出典雅而前卫的新旗袍样式;johngalliano的设计,则运用立领、扣袢系结等,结合时尚元素设计的服装华贵、自由、洒脱而前卫。

目前,中式服装不但在中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受到各国、各民族妇女们的欢迎,这是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设计师要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的精神理念防止符号化、表面化②地组合中国满族服饰元素,比较东西方差异,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使中国元素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完美结合。

总之,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如果说满族服饰是工笔画,那么现代中式服装就是写意画。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搜集和弘扬满族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2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融洽的相处,真正做到“文化自觉”,如何将传统和现代以及世界的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满族传统服饰;变迁;满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57-01

一、满族传统服饰概述

满族传统服饰的变迁不仅与时代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生产相关,同时取决于民族历史、、文化观念等,故其传统服饰充分展现和继承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其民族文化的缩影。通常,满族传统服饰具备两个鲜明特征,即实用性和审美性,如形式多样、用于御寒的毛皮衣服,自创的马褂、旗袍、荷包、箭袖袍服等服饰将满族的骑射风格彰显的淋漓尽致,以及基于审美视觉的头饰、旗谢、首饰等。但是在不同时期和阶层中,其传统服饰的外在和内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发展的变迁。

二、从满族传统服饰变迁分析满族文化

(一)极为推崇传统服饰

满族对自身传统服饰的极为推崇从侧面反映出对服饰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如在《清实录》中有所记载:……朕试设为此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配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再如于崇德三年七月下达礼部的圣谕:有校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该历史资料证明,利于抵御寒冷、骑马作战的传统服饰具备很强的实用性,皇太极在位期间,坚定不移的固守传统特色,对衣冠原状甚是肯定和推崇,并有意识的保护传统文化,可见当时满族就服饰文化已经达成了共识,即基于民族优越感的传统服饰和文化的保护,因其政策、制度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故这一明智之举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二)文化保护下的坚持

自满族入关以后,其政权日益扩大,同时在汉族等民族文化的冲击之下,其文化观念逐渐变化,但在固守本源的影响下,满族服饰中依旧保留了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如最具满族民族特色的皮裘服饰,无论是肃慎、挹娄,还是女真,均以兽皮制作御寒服饰,诸如“着直筒衣,暑用鱼皮,寒用狗皮”等史料予以了相关记载(但忌用狗皮)。但当入主中原后,虽然依旧崇尚皮裘服饰,但其材质、样式、功用等有所变化,而且出现了等级分化,强化了审美功能;再如服饰制度也保留了个别的民族特色,像在顺治四年的服饰制度中记载的“复诏定官民服饰之制,幼童亦如冠于首,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可见满族在汉族文化的冲击下,满族仍然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与保护,此外沿袭女真的满族发式也彰显了民族精神。

(三)高度认同出现松动

满族对传统服饰的肯定虽然贯穿于发展始末,但并非一成不变,如扳指儿不再是射箭的辅助工具,而逐渐发展为首饰,箭袖服饰的御寒功能逐渐丧失,而是以礼服配饰的形式用于行礼,荷包也不再局限于存放食物,而成为装饰用品等,可见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生活需要,满族对传统服饰的高度认同有所松动,其内容随之调适与改变,但其只是合理的舍弃了部分民族文化,而传统服饰的核心内容并未改变,文化体系也依旧存在,如针对,满族妇女将耳环作为辟邪保平安的灵物,素来盛行佩戴,而插柳的服饰习俗则表达了对满族子孙的美好祈愿,根据满族女子的服饰颜色、发式、头饰等依旧可以辨别其是未婚还是已婚等。

三、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满族对传统服饰的态度变化间接反映出其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当满族对传统服饰高度推崇时,意味着对外来文化的极力排斥,甚至是打压,这一态度可从剃发易服、禁止缠足等统治政策中得以体现,而这主要源于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毕竟盲目的文化排斥必将走向衰落,故在入关之后,满族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排斥外来文化的观念有所弱化,逐渐加强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并基于先民服饰特征,结合汉、蒙古等民族的服饰形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其文化体系自然随之建立,如因明确划分了服饰制度、服饰颜色的等级,促使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其审美功能、佩饰要求的强化促使服饰功能多元化,与此同时其材质逐步统一,样式不断丰富,充分体现了满族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文化特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满族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文环境因素的刻画和积淀,基于对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分析、认知其民族文化,因此满族传统服饰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我们应加以合理的保护,进而为弘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借鉴。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6

(一)服饰色彩选择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色彩丰富是花腰彝服饰的显著特点,作为修饰服饰的元素之一,色彩在服饰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同的色彩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色彩具备的语言能力是其他元素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从视觉效果上为服饰增加魅力。作为服饰中最直观的语言,它能快速地将信息和情感传递至人们的视觉和感观中,因此,色彩是服饰的灵魂,它对服饰情感、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不同的色彩传递的情感也不相同,受传统文化、风俗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样款式不同颜色的服饰传递出来的信息有着天壤之别。在西方人的印象中,白色代表真天真无邪,它通常用来形容正直、高尚的品质,用来形容品味高雅之人。而在东方白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与西方完全相反,它包含着一切不好的词语,如死亡、失败等。色彩具有的情感是由历史积淀而成,因而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应借助色彩情感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由此可见,色彩可以作为了解彝族服饰的一个突破口,服饰色彩积淀了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传递渠道,因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色彩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二)服饰纹样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融入花腰彝的服饰元素,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视觉效果的追求,同时传承了彝族服饰元素。点、线、面三者巧妙的结合组织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纹样图案。花腰彝图案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二方和四方两种,这两种组织形式在现代服饰中有广范的应用。现代服饰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更为简洁、直接,因而现代服饰所表现出来的韵律感更为明显。不论是服饰造型还是色彩运用,花腰彝的服饰和现代服饰设计理念都存在契合点,配饰的使用也符合现代服饰的审美理念。配饰本身就具有修饰美,因而它在装饰的同时也使得服饰更加完善,服饰的品味和视觉效果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花腰彝的服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服饰的穿着通常会受到场合、年龄、性别、节日等因素的影响,而各种专业服饰的设计都来源于花腰彝祖先对自然的认知。例如妇女的头饰起初更为繁琐华丽,为了减轻妇女在劳动过程中的负担,头饰逐渐走向了简单化。尽管如此,她们仍保留着独特的图样,而这些图样则包含了彝族人民的文化、民间传说、或生活经验等。民族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告知了我们,灵感不仅来源于生活,更多时候是来源于民族文化。花腰彝人崇尚黑色,这是缘于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而黑色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隐蔽性的色彩,且黑色还具有保暖、耐穿耐脏等特征,从这些特点也可折射出花腰彝是一个具有强烈自尊精神的民族,由此可见花腰彝服饰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多与民族精神相关。从花腰彝服饰文化我们可以探知到,服饰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具有民族文化的服饰更能深入人心。

二、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契合与传承

(一)彝族服饰与现代服饰色彩搭配的契合

黑色在花腰彝服饰中是最常见的色彩,在黑色上搭配一些鲜艳的颜色形成对比色是花腰彝人最擅长使用的服装搭配,例如黑色配上大红、湖蓝等色彩。鲜明的对比色具有高强度的审美观,且突出了花腰彝人民的性格特征。随着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穿着暖和舒适,他们更多强调的是视觉效果即服饰带给他们的审美情趣。现代人对于视觉效果的追求与花腰彝服装色彩的搭配完全吻合,这是两者的共通之处。“尼苏泼”是花腰彝另一个名称,“尼”在彝语中代表着黑色,而“苏”在彝语中代表着热情活泼,民族称号体现了花腰彝的民族特征,族群的自我定位就决定了服饰的色彩基调。在花腰彝人的服饰中黑色和红色是主色,其次还包括墨绿、玫瑰红、宝蓝以及纯白等色彩亮丽的颜色,象征了花腰彝人活泼热情的个性。大胆的色彩搭配醒目抢眼,使得花腰彝的服饰是五彩斑斓,花腰彝人的服饰极少以单色出现,他们对于色彩的搭配绝不亚于现代人对时尚的追求,尤其是强烈的对比色,如蓝与红、红与绿、蓝与白等,丰富的对比色对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传递了不同的情感,醒目的撞色是当今服饰设计灵感的来源,花腰彝人对于色彩的搭配激发了当代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灵感。

(二)现代服饰对彝族服饰图案的传承

花腰彝服饰艺术虽然出自深山,装饰上透露着一股自然美,但这种自然美与现代服饰的时尚美仍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彝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具体表现,也是花腰元素融入现代服饰的理论基础。现代服饰不是一味地模仿和抄袭,因此它融合的不只是彝族服饰的色彩、款式、图案和配饰,它更注重的是民族精神,挖掘彝族服饰中蕴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文化是当代服饰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少数彝族服饰具有自然、质朴等特点,因而在图案的造型设计上充满了想象力,且用色夸张大胆;彝族服饰的特点就是将具有自然色彩和民间色彩的图案绣在服饰上。正由于这些独特的图案才造就了民族味道浓郁的彝族服饰,精湛的制作和精美的图案使得彝族服饰别具一格,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饰中演绎了一种自然而原始的味道。

(三)彝族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汉服文化;教育传播;教育目标体系和实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209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加速升温态势。在中学校园中,汉服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和参与。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汉服文化,让民族文化的甘露滋养青少年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据了解,从2005、2006年左右出现汉服文化的复兴之势,经过十年的发展,汉服逐渐从“网上”走到“网下”,从小众走向大众。汉服复兴的突出特点是以青少年为主力。全国许多大学、中学都开展过汉服活动,有的还成立了汉服社团。但是由于华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属于“专业”而且“冷门”的领域,大量宝贵资料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很多热心人士主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早期的“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汉网”,现在的“汉服北京吧”等。“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少年作为汉服复兴的主力,使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但是也存在缺乏权威性,思想活跃而杂乱,甚至存在错谬误解等情况。同时,除了极少数社团实力强劲以外,大部分活动局限于汉服志愿者集会、服饰展示、走秀等,缺少服饰文化理论、汉服设计制作等专业知识的支撑,以致活动影响面小、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根据服饰史的专业研究,总结十年来的汉服复兴经验,组织设计适用于中学生的汉服文化选修课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华夏服饰文化的育人作用,又通过青年人的成长更好地弘扬传承中华文化。

结合近年来北师大实验中学汉服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在中学推进汉服教育,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教育目标的设置

中学汉服文化教育应以“文化育人”为主旨,以传统服饰在现代的继承和传播为切入点,针对中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同时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是认识汉服的文化性。汉服在中华文化中地位极其重要,绝不仅仅是一件服装,而与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关。正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与礼仪并称的中华文化标志,中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还是“衣冠上国”。由传统服饰延伸开去,几乎可以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汉服,不是寻找可有可无的文化“碎片”“元素”点缀,而是必不可少的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这是汉服文化教育的灵魂,是最核心的理念。

二是理解汉服的继承性。汉服是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以来,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推崇礼仪、象天法地而形成的衣冠体系。之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总是陷入“朝代论”的误区,从而忽略了传统服饰文化的一脉相承,从而导致文化理解的“零散化、碎片化”。因此,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汉服是“一种服饰和文化体系”,而不是“各种服饰的堆积”这一理念。同时,这一体系又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审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三是了解汉服的民族性。汉服不是“古装”,而是如和服、韩服、藏族服装、蒙古族服装一样的民族服装,这就意味着它不仅生活在过去,也可以生活在当下,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在未来。汉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汉服不仅是汉族的民族服装,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深受其影响,并辐射到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服饰,可谓源自汉族、代表中国、辐射东亚。

四是感悟汉服的美学特点。庄重、大气、飘逸、灵动是汉服的突出风格。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线条柔美流畅,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汉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五是学习汉服制作技艺。要学习汉服制作技艺。笔者在我校开设的汉服选修课上,曾学习过汉服设计裁剪基本技能,制作汉服纸样、发簪配饰、传统节日用品等。并且在组织汉服社团活动时,带领同学们制作簪子、汉服纸模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关于教育内容体系

概括起来,汉服教育有三大指向:文化、审美、技艺,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汉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可按照“汉服理论―动手操作―汉服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设置教育内容。

汉服基本理论方面的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和审美意义。一是从学生最熟悉的影视剧服装出发,调动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资源,初步感悟“汉服是什么”;了解“影视剧服装”与“传统服饰”的不同;以及掌握汉服的基本类型,从而避免用“朝代论”看汉服。二是从汉服的民族性、人文性出发,引导学生感悟汉服的重要性;结合汉服传承的历史曲折以及今天的传承,感悟汉服的生命力;从而认同“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在当代的意义。三是从服饰面料、纹饰、配色的发展历程出发,帮助学生掌握赏析传统服饰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理解技术中蕴涵的审美和文化意味。例如对“葛”“麻”“裘”“丝”等面料的介绍、对“日”“月”“星”“龙”等配饰的文化解读、服饰颜色背后的五行哲学思考等,都唤醒了学生脑海中的相关诗句、名言、图画的记忆,从而发现原来熟知的未必真知,那么多熟悉的文化元素背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四是通过历朝历代汉服实物照片或当时绘画的展示,帮助学生梳理汉服的发展历程,感受汉服文化一脉相承中的因时而变,以及每个时期的审美特征、风土民情。

动手操作方面,应着重从尝试裁剪和制作服装、编制宫绦和中国结、巾冠簪钗等配饰、荷包制作等简便易行的角度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操作学习汉服试制,包括汉服剪裁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如交领上衣、裙类、深衣等。为便利操作,可以将制作成衣改为制作模型,还可以指导学生给毛绒玩具制作“汉服”等。此外,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些配件,如中国结、宫绦、巾、冠、簪、钗、荷包等的制作,也应加以介绍。介绍过程应明晰制作步骤、要点,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汉服活动方面,着重结合传统节气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民俗、游戏、汉服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动。服饰的生命在于穿着,现代汉服活动最重要的平台是礼仪和民俗活动。一是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气、节日和礼仪的时间、内容、含义和基本规范;二是指导学生掌握汉服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学会活动策划、方案制定。如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宣传媒体、自愿者、互动交流方式、前期准备、预期效果等等。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分发香囊,系五彩绳,兰汤拔禊,画额点朱砂,刺五毒、饮雄黄酒,以及蹴鞠、投壶等游艺。

文化融合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汉服文化知识,逐步融入现代生活,丰富内心世界,激发民族情感。汉服文化的衰微已久,“各族服饰相斗艳,唯汉不识祖宗衣。”在传承过程中,要避免学生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要争取大众支持,而不是引起社会反感。同时也应认识到,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穿着,在不同的领域如何弘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点滴,体现汉服文化的精髓要义,探索汉服文化要素融入现代社会的途径方法,通过对现代生活的适当改造,逐步扩大汉服文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汉服文化的元素改造现代中学生校服,在重要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组织周围的亲人朋友着汉服聚会、行传统礼仪等。

3关于教育的实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一种服饰的汉服是“器”,但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则是“道”。要实现由“器”入“道”,应做到实践性、系统性和文化性的紧密结合。

实践性,即通过“做中学”来把握“形而下”的器物。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实践,一个是生活实践。结合中学生的实际,以“做中学”的理念安排内容,从穿衣吃饭、岁时节令开始,渐进式地安排传统文化中的服饰、饮食、民俗、娱乐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参与课程的所有同学分享传统服饰、饮食、节日等文化元素,体味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乐趣,唤起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是动手操作。引导同学动手制作汉服模型和相关配饰等传统手工作品,并学会开展汉服活动,特别是礼仪和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

系统性,即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强调系统性不是要求对汉服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择其要点,按照“理论―制作―社会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和展开,让学生感悟到以往接触的服饰知识背后有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支撑。从而解决以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零散化、碎片化”的问题。

文化性,即把握“器物”背后的文化之“道”。文化性既是汉服的特点,也是汉服课程的特点。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抓住这个核心,传统文化教育才有了灵魂。学习汉服知识是为了准确的、完整的把握中华文化之“道”,并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所以,无论是理论阐述、操作过程还是活动方案中,都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周天中国服饰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方文山当代汉服文化活动历程与实践[m].北京:北京方道文山流文化传媒,2014

[3]蒋玉秋,王艺璇,陈锋.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4]张灏汉服审美[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8

一、在继承民族服饰传统语言的基础上强化语言元素的创新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语言,都是民族生计模式与思维方式在文化发生学原理上的反映与呈现。例如赫哲族的“鱼皮衣”、鄂伦春族的“兽皮衣”、汉族的“苎麻衣”,其语言元素的构成与表达观念的运用,不单单取决于服饰本身的御寒实用功能与遮羞伦理功能,而是一个民族生计模式与思维方式的文化表达,并生成诸如“披麻带孝、衣冠楚楚、锦绣河山”之类的文化象征与隐喻。可见,一个民族服饰艺术的语言构成与观念表达,总是被赋予文化的生成意义,然而其运用与发展又有历史意义,是一个跨越时空环境的历史生成概念,比如汉民族从“麻”到“蚕”到“化纤”的语言元素、从“蜀锦”到“宋锦”到“云锦”的结构方式,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性。”①诚然,艺术构成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并不能背离民族的文化内核,即形式永远只服务与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但内容的表达却总是要求形式的发展与创新。湘西各民族传统服饰是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形式,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服饰语言常常成为与口头文学一样的文化传承与濡化载体,甚至于民族的“百科全书”,但其符号意义(所指)的视觉传达形式(能指)却总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苗族服饰的“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骏马飞渡、洞庭湖”等图案或纹样,就分别承载着苗族人民创世、信仰与迁徙的文化内涵。但苗族服饰语言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本身也存在一个不断积累与创新的过程,即对民族文化的表达始终存在着外在物理形式的创新问题。最早描述苗族服饰的《淮南子,齐俗篇》记载为“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后汉书•南蛮传》和《搜神记》记载秦汉时期的苗族服饰为“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制裁有尾形”《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时苗服“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到《旧唐书•南蛮传》记载苗族妇女服饰“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等,足可看出苗族服饰语言如材质、图案、纹样、技法、造型、工艺、风格等是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如服装色彩由原来的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艳丽的多色彩。湘西各民族服饰走向式微的原因就在于,其语言构成与表达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消费心理与审美取向的需要,诸如复杂繁多的型制款式不适宜于现代服饰简洁化的消费趋势,手工纺织不适宜于现代社会批量化生产的市场经济需要,宽松款式不适宜于现代曲线化的审美取向等。因此,湘西民族服饰必须通过对其语言元素进行创新以符合现代社会的消费需求与审美取向。这一点,可以借鉴2001年上海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新唐装”对于中国传统服饰语言诸如款式、面料以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

二、在继承民族服饰传统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强化造型构图观念的创意

创意与创新都属于创造,即马克思所说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能动活动。但创意不同于创新,创新是技术理性的,而创意则是心灵感性的,也就是要创造能指形式与所指意义完美融合的新符号,包括语言新符号(如网络语言“手信”)、艺术符号(如JohnGalliano将苗族百鸟图案运用到他的绣花包上)和实物符号(如北京奥运会主体馆“鸟巢”)等。技术理性的创新强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原理的应用,属于生产或服务于生产范畴的,而心灵感性的创意则强调新观念、新理念、新工艺和新形式的运用,属于生活或艺术范畴的。创意本质上是使传统的符号获得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工艺和新表现形式,并经过市场社会的营销运作赢得利益,所以创意的特点在于“创异+创艺+创益”。“市场态的民间艺术品本质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而是文化工业的产品。这种市场态的存在是20世纪社会和文化变革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最深刻改造,除形式外我们再也难以发现民间艺术那种原生的意义与内涵,它不过是精英文化选择与改造的结果。”②湘西各民族传统服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符号意义的形式表达偏离了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与审美图式。这些符号意义的形式表达体现在图案纹样的民族专属性、造型观念的生计模式工具性、构图观念的写实直观性、款式设计的生态环境性等。因此,湘西各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于如何在继承服饰符号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造型构图观念的创意,形成符合现代消费心理与审美图式需要的新形式表达,即康德所说的“美的感性形式”。以土家族男子青布头包、腰扎与绑腿的服饰艺术为例,青布头包与腰扎具有狩猎生计模式的工具,即捆绑猎物的功能性需要,而绑腿则是山地劳作生态环境的功能性需要,因而三者都具有民族文化生成的符号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服饰的表现方式本身承载着民族文化内涵。但其复杂繁多的服饰型制观念已经偏离了现代社会简洁高效的生活节奏与个性、自由的大众化消费需求趋势。因而必须寻找适合其符号象征意义的新形式表达,通过造型观念与构图方式的创意而获得抽象形式的头包、腰扎与绑腿符号,而不是实体工具性的、功能性的物质,即以抽象化的、写意化的创意符号形式来代替实体性的物质实体,借助于抽象形式来承载并实现视觉传达。2005年重庆“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中的“巴渝盛装”,以设计新颖的土家族服饰为主宾服装,款式造型上采用了众多的创意,在门襟图案的下边,以两组对称的波浪形明线刺绣(抽象写意的符号形式)来代替实体的束腰(物理实体的符号形式),就取得了非常好的创意效果,既是对符号象征意义的传承,又是符号象征意义的新表达形式。

三、在继承民族服饰传统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强化市场化的产业开发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9

摘要:民间服饰图案作为丝绸印花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为其设计与取材都提供了广泛的设计思路与素材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服饰图案与丝绸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民间服饰图案应用在丝绸印花设计中,使最终作品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气息,且简约优雅富含深刻内涵。

关键词:民间服饰图案;丝绸印花设计;应用策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元素也被人们所追捧与喜爱。无论是对于国人还是外国人来说,中国元素都具备着特殊的韵味与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在不断提升,设计师将传统设计方式在不断创新、完善,更注重利用人文特色以及精神内涵将中国元素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一、民间服饰图案具备的特点分析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民间服饰文化一直都是时尚界的关注热点。在受到礼教思想的影下,民间服饰不仅作为蔽体御寒的衣物进行穿着,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与人文精神。

通过对民间服饰的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详尽观察与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民间服饰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儒家思想的主要精华。在女子民间服饰的图案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女性的温婉、大气、简约优雅。从男子的民间服饰图案方面来看,其设计结构整体呈现比较宽松的状态,可以看出人们对休闲、恬淡生活的理想追求。

无论是民间服饰的整体结构还是民间服饰的图案,都具备较强的美观性与稳定性,可以看出,民间服饰图案更倾向于平面铺陈的设计方式。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要求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并希望呈现在服饰中的图案更加精致、色彩搭配更加合理。而这些要求民间服饰图案都可以充分满足,并最终形成独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二、丝绸印花设计的特点分析

(一)丝绸印花工艺的制作流程

丝绸印花的工艺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直接印花工艺、拔染印花工艺、防染印花工艺。在进行丝绸印花工艺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流程:第一,设计丝绸印花的图案。第二,将黑白稿进行扫描。第三,利用感光制作模板。第四,将颜色搭配,并打样处理。第五,将白浆、胚料等材料准备好,最终调制成色浆。第六,印花。第七,对颜色进行加固。第八,将丝绸印花的成品进行退浆操作。第九,成品完成,进行适当整理。

(二)丝绸印花设计特点

在进行丝绸印花图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会将自身的想法以及情感在设计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在丝绸印花的图案中也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事物的理解、元素的选用、素材的设计技巧等方面。同时丝绸印花图案设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丝绸印花图案还具备较强的美感与时代感,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对于丝绸印花制品更是极其喜爱,其精美的图案、丝滑的触感都会满足广大女性对时尚的各项需求,还可以将女性柔美、温婉、端庄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三、民间服饰图案在丝绸印花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无论是民间服饰图案还是丝绸印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构造、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可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达。因此只有将民间服饰图案合理应用在丝绸印花设计中,才能使最终成品具备独特的设计风格与文化韵味。

(一)在丝绸印花设计中植入民间服饰图案

民间服饰图案的种类造型各异,且变化极为丰富,因此要想将民间服饰图案应用在丝绸印花设计中,便需要将民间服饰图案的特点以及构造进行分析,才能使丝绸印花设计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与美观[3]。丝绸印花主要体现为服饰,这也是民间服饰形成了共同点,无论是国内外的设计师都将这点作为设计基础,并将民间服饰图案充分应用在了丝绸印花材质的服饰设计中。例如著名服饰品牌普拉达在2012的秋冬米兰时装周展示出的设计服饰作品中,将六边形作为服饰图案的主体图案元素。同时设计师还将民间服饰的鱼形图案巧妙地提炼出六边形的形状,与服饰的整体结构以及图案互相协调,还符合品牌整体的设计风格。再如范思哲在2012秋冬米兰时装周中展示的服饰作品中,利用绿色圆环图案与黄色原点图案分别象征的荷叶与水珠,在其中又加入了民间服饰的鱼形图案,形成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荷塘画面,并将服饰整体的视觉感受赋予极强的生命力。

(二)将民间服饰图案植入到丝绸印花服饰图案构成骨架中

在将民间服饰图案植入到丝绸印花服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在女性服饰中,对于男性来说,通过利用民间服饰图案,可以增强服饰整体的层次感与质感,使男性看起来更加俊朗与强壮。例如在etro品牌在2012秋冬米兰男装周的印花衬衫系列作品中,便利用了民间服饰图案。设计师主要将民间服饰图案构成服饰的整体骨架,并将民间服饰的图案合理植入到骨架结构中,色彩搭配主要为蓝色、白色,给人以清新、新颖的感觉,并将设计风格进行了大幅升华与创新。

(三)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

在民间服饰图案中,颜色的搭配极为重要。设计师在将么民族服饰图案应用在丝绸印花设计过程中,对颜色进行合理搭配[4],应确保民间服饰图案的颜色符合整体的颜色风格,才能将二者进行更好的融合,并生成新型的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提升,绿色作为表达这种理念的颜色,也表达了未来几年的生态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设计师应将这一点作为设计基础,在将民间服饰图案应用在丝绸印花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绿色以及其他的颜色进行设计与搭配,在顺应时展潮流的同时,呼吁人们提升环保理念。例如国内的某知名服饰品牌在将民间服饰图案应用在丝绸材料的印花服饰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色调便是绿色,其新品的时间是在春天,绿色也符合了春季的生机盎然,让消费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使得服饰作品更加鲜活、富有感染力,从而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设计师在进行丝绸印花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对颜色的合理搭配,才能使丝绸印花制品更富生命力。

(四)突破层面描述的限制,提升设计理念完整性

时展的脚步在不断加快,设计师开始广泛应用中国元素进行服装设计。但部分设计师在表达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过于刻意,在设计作品中无法充分感受到中国元素蕴含的文化与内涵[5]。因此设计师在将民间服饰图案应用在丝绸印花设计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层面描述局限,将设计理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将民间服饰图案中蕴含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内涵在设计作品中充分凸显出来,从而使现代设计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互相结合,提升作品的韵味与境界层次。

(五)将民间服饰图案与丝绸印花设计内涵互相融合

在我国传统的民间服饰中,更加注重其具备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韵等方面的表达,且服饰具备主题特征明确,风格简约优雅。在欣赏民间服饰图案时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充分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与内涵。丝绸印花制品的主要特点为面料柔软、颜色艳丽,但缺点为容易出现褶皱,这与民间传统服饰的设计结构近乎一致。因此设计师应利用二者的共同点将其互相完美融合,才能让二者相得益彰,最终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充分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内涵韵味。

四、结语

在将民间服饰图案应用在丝绸印花设计过程中,应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元素的内涵与精髓,才能使设计作品富含人文精神与独特的文化韵味,促进丝绸印花设计水平得到升华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徐舫.民间服饰图案在丝绸印花设计中的应用[J].丝绸,2014,01:60-64+69.

[2]张扬.民间服饰图案在丝绸印花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品鉴,2016,02:228.

[3]王建华.数码印花技术在个性化服饰图案印刷设计中的应用[J].网印工业,2016,08:41-45.

服饰与文化论文篇10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表演艺术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在塑造演绎形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表演艺术通过服饰得以升华,而服饰在表演艺术中焕发生命,正是五色斑斓的服饰包裹着那充满灵性而跃动的生命,为我们展现出亦真亦幻、令人着迷与欣羡的演绎世界,而演艺又为服饰向大众的传达与展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服饰;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90-01

服饰即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服饰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反映,文化的标签、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折光,它的演化自然要受到这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谓演艺,即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递情绪、表达情感从而展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表演艺术门类主要是音乐和舞蹈,还有影视、话剧、戏曲、杂技等。

无论是音乐会上的燕尾礼服,还是时装秀上的感性韵律,音乐与服装和谐共生,呈现出一场场令人惊艳的“视觉盛宴”。摇滚乐的铿锵有力,其反叛精神影响了美国的一代人,而它震撼心灵的强音对服装的影响却至今未变。不论是嬉皮还是朋克,嘻哈还是重金属,音乐形式依旧狂躁不安,可乐迷身上古怪灵异、夸张变形的服饰样式却花样翻新,频频亮相时尚舞台。摇滚乐奏响了音乐与服饰完美结合的最强音。服装是视觉化了的音乐,而音乐可以使服装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表达。流行乐坛的超级巨星麦当娜,她的大红大紫除了非同寻常的天赋以外,她能够巧妙的利用服饰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从出道以来,每次出台的夸张外表成了她的有力法宝。麦当娜的成功在于用服饰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音乐,最后改变了时尚。音乐和服饰,犹如双生姐妹花,曼妙的音乐需要各色服饰相伴才能泌人心脾;而绚丽多彩的服装则在音乐中迷倒众生。

提及舞蹈,可谓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舞蹈就已有了萌芽,带有巫术性质的拟兽舞、执羽而舞的祭祀乐舞、长袖飘洒的宫廷乐舞,穿戴在舞者身上的服饰都令舞蹈熠熠生辉。舞蹈服饰根据舞蹈种类的不同可分三类:古典舞服饰,现代舞服饰,以及民族民间舞服饰。舞蹈服饰必须适应舞蹈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要使由内而外,名副其实地打造出作品鲜活的艺术形象,为营造一个能够让角色赖以生存的艺术空间提供一个真实的角色外部造型。舞蹈服饰也必须具备与舞蹈作品相对应的众多信息,如角色造型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社会关系等等,它既是角色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综合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一袭设计好的舞服,仍是舞蹈家美化舞姿、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一支霓裳羽衣舞,“飘然旋转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不知迷倒多少帝王将相,“霓裳羽衣”又令多少现代人对月宫仙人产生了联想。舞蹈和服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蹈通过服饰得以升华,而服饰在舞蹈中焕发生命。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要有丰满的剧情作为主要支撑之外,服装则是承载整部电影的另一个基石。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服饰作为一种艺术以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别致的造型、适时的色彩,为这一视觉艺术添上了重重的一彩。使得亿万观众为讲述的故事所震撼,为明星的精彩表演而吸引。而服饰在影视剧作中所承担的作用:烘托气氛,交代环境背景,刻画人物性格,修身画面等。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所驾驭的时髦风,大概从20世纪初开始影响服饰潮流。它虽出现的较晚,但影响力却不容小觑,不仅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拉近了现代人与时尚的距离。人们追逐电影,但追逐电影带来的时尚胜过电影本身。一部《罗马假日》成就了奥黛丽・赫本,而她在电影中塑造的清新、高雅的形象,便成为人们多年追逐的经典形象。一部成功电影的轰动使明星在影片中的服装造型也随着角色的成功塑造而深入人心,征服观众。明星借电影风流,服饰在现实中风行,这就是电影与时尚创造的经典。电影大规模的影响和塑造着时装潮流,电影借助服装,令角色生动;时装透过电影,来寻找灵感,引领潮流。这也是为什么不论中外,越来越多的导演不惜巨资打造电影服装,来达到服装和电影的双赢默契。

中国戏曲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它追求一招一式的优雅,一唱一和的华丽,因此在服饰搭配上也就有着严格的规定。自古梨园行里就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规。它是除旗袍外中国服饰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是古代服装的美化和艺术再造,通过花纹、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剧中的各色人物类型,从而形成戏曲服装的系列套式。它的饰物较多,珠花、丝绒、绒球、雉尾等。使得戏曲舞台上呈现锦绣满台,七彩纷呈,美不胜收。戏曲中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而根据每个角色的不同,其服饰造型也是大不一样。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造型艺术。它与人物角色相配当,也是一种化妆效果,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较高的欣赏行。其构图多种多样,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经过各个时代艺术家的总结,彼此借鉴,相互补充,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脸谱艺术是传统戏曲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蕴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彩妆的流行,传统的脸谱化妆手法和颜色也为现代化妆技术所借鉴,并且也使得传统脸谱产生新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应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各种表演艺术博大精深,而演艺舞台的服饰也极其精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奇特的样式和斑斓的色彩,更多的是因为文化内涵赋予舞台表演的灵动力。比如说霓裳羽衣舞出人们对羽化升天的畅想,伎乐飞天涤荡人们对极乐世界的期盼,以及面具勾勒出人们对神灵无比的崇拜、感叹,衣饰已无形,舞台即人间。

无论是海外的亦或中国的演艺舞台上的精品都特别的多,服装更是异彩纷呈。它们或是质朴、或是华丽,或是性感、亦或是温婉,形式多样但都是世界各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也是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美好与和谐的精神体现。也因此带动了世界各族人民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小明.中外舞蹈鉴赏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9-60.

[2]李冰.仿生学在舞蹈服饰中运用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