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科医生导论论文十篇全科医生导论论文十篇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7:24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1

【关键词】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医学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29-02

毕业论文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和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掌握技能途径。我院自2006年开始第一届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现已完成三届,本文就2006、2007、2008届学生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我院毕业论文工作。

1毕业论文工作分析

1.1基地建设及其作用:我院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是在高校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需要到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及毕业论文设计能力的实习,这些能力的获得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正常顺利进行,我院建立了一批以医院为主毕业论文实践基地。

1.2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是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聘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2006届21名学生由16名教师指导,2007届25名学生由6名教师指导,2008届14名学生由5名教师指导,基本情况,见表1。

2讨论

2.1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我院医学医学信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承担医疗部门信息设计、建设和管理,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我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及论文时间计18周(含10周的医院相关部门实习),我院该专业安排了10周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为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医院网络和医学数据的建设与维护等。这说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

2.2基地建设及其作用:

我院选用的是具有一定的带教条件、科研条件与设施三级综合性医院,每个医院接收5-6名学生,分组安排到医院管理部门,护理部、各临床科室、病案室、检验科、影像科、信息科进行轮转实习。实习基地除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外,还对实习生政治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及教育及实习生在本单位的人身安全负责。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需要。

2.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表1可以看到三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配备比较科学,正高级职称水平的老师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2006届的62.51%,2007届62.5%,2008届60%,由于学院信息方面师资相对不足,2007届、2008届学生又没有聘任外单位指导老师,所以每位教师所带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由2006届每位教师平均带教1-2名学生增至2008届位教师平均带教2-3名学生。

2.4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题条件。从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选题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实践教学基本要求,能做到一人一题并体现中、小型为主的原则,能较好地结合科学研究,大多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来源于科研的选题比例分别是2006届占14.3%,2007届占44%,2008届占50%。呈上升趋势。来源于社会生产实际的选题尚未涉及。

2.5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从三届学生的选题内容来看,学生选题涉及医院信息管理类、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医学信息教育及培训、医学网站建设及标准化建设及医学信息其他内容各个方面。所有选题均属于医学信息学范畴,而且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进展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训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分类情况看:研究医院信息系统(含电子病历)的及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直接指导医院院的课题所占比例达40%~50%。

2.6毕业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写作态度、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等的全面评判。由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20%)、答辩小组(40%)三部分组成。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分布,均成正态分布,组成合理,大多数学生成绩达到良好水平。

2.7存在问题:首先,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尚待完善和扩充,到医院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医疗卫生机构去实习,到目前为止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只局限于医院各科室。第二,由于我院前二届学生不多,指导教师的配备只局限于学校的信息教研室老师及图书馆研究信息的老师,使学生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内容课题缺乏。第三,通过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偏弱,外文翻译能力不强等情况。第四,学生由于受就业、考研、毕业前补考等影响,时间上把握不好,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同进存在论文书写上的不规范。

3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在管理上必须健全完善的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撰写规范;在质控上,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全程指导和监督和反馈,严格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后期质量检查;在基地建设上,建立、完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并加强对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在教师方面,建立梯队型的指导教师队伍,坚持奖惩激励机制,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指导教师,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定期举办毕业论文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在学生方面,应要求学生弄清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文献资料查阅、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具体规范要求[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好毕业论文的时间,掌握好毕业论文的进度,正确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及参加毕业前补考等关系。要提高毕业论文相关研究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抓好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参考文献

[1]方莉,唐中等.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120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2

研究生自身临床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1-2年的年轻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和部队卫生所等小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这些生源由于入学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的培训。部分来源于小医疗单位的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得职业医师执照,入学后难以在临床得到充分的实践。因此,研究生入学前临床能力较弱成为入学后培养方式的难点之一。研究生入学后,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导师需强化研究生临床培训,严格按规定轮转临床二级学科,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培养和考核方案重科研轻临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学位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仍然是与他们的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务主管部门侧重于最后答辩的通过,而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部分研究生临床轮转未完全达到要求,部分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无明显提高,实际上仍然是科学型学位。导师指导临床实践时间不足和方法单一。由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个别导师研究生人数达5个或更多,加之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研究生和导师见面频率缩减,研究生达到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部分导师知识教育方法单一,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进入课题研究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未能发挥导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生初出茅庐,临床和学术相对稚嫩,需要导师的悉心知道,让他们穿越学术迷宫,少走弯路,如果导师没能认识到导师的作用核心,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指导学生,不能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一个不好的结果是,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临床科学的真谛。

2导师指导的三个核心

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临床知识的前沿主要是指临床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由于随着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药物学以及医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临床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出现新的疾病禽流感、SaRS等;新的诊断技术如免疫、遗传基因疾病、病因诊断、诊断技术等;新一代如Ct、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均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有关学术期刊和论文,才能掌握学术动态和某个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临床的实际和课题之中,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和领悟临床前沿知识的价值和先进性。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临床诊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掌握情况,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三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相结合,经过反复、缜密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将其用于疾病诊治的过程。临床医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导师应该全力增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采取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知识,从事临床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科室轮转期间要指定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强化“三基”培训,更新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以达到独立处理二级学科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培养要求,以使他们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临床科研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临床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首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再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评估文献后才会有科研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未知和难点未解问题提出思考,形成问题。问题形成后,又要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随着近年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正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单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而更多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因此,导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生选题、设计和方法等研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导师指导的有效方法

3.1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病案讨论主要包括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病案讨论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①可把最新的疾病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尖部奔马律等,哪些症状反映了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的认识和治疗措施有哪些?怎样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于多学科参与的全科和全院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查阅相关诊断和治疗的文献资料,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从多学科的角度拓展临床视野和全科临床实践能力。其次,病例教学还能增加导师的知识储备,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扩大知识面,对导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2文献检索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很多研究生缺乏这一技能,不会应用文献检索去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选出的临床研究课题也不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当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疾病,遇见不懂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碰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检索文献,通过文献可以知道现有的临床诊治现状,他人的认识、经验、成果,最新的临床诊治指南和今后的研究热点、难点和方向,通过这一工作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尚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对于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检索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诊治现状和进展;②搜寻循证医学证据;③查找临床科学研究的立论依据。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病案讨论、课题开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时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文献检索,让他们能有效地检索生命科学文献,提高筛选、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将使研究生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3循证医学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3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0-01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社会,面对职业群体,搞好社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确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精神,又有领导、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本科生经过四年多的基础、临床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为此,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组织才能的全面培养。我校自1976年开始培养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毕业论文规范化、严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条例,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明确的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计划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考核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细化要求。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成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带教,教师是关键。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切关注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方法指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学生适时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论文高质量按时完成。其次,指导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或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这样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才能给予有效地启示和帮助。其三,加强师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导教师的品德、文化素质、人生观和才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毕业环节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3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和立题工作

这是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以及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上报课题,经教研室集中评议,并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后公布,由学生填报选题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人一题。

4全方位培养

目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着重全面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每位毕业生严格进行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工作和现场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资料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熟悉微机操作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全面系统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5加强过程检查,保证进度质量

组织毕业设计初期和中期检查,对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进度、外文翻译、学生及教师到位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有详细记录。各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都提供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100%的学生有毕业设计进度计划,以便督促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关键在教师。选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好、精通业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要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要对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等,仅靠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奖励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周从钜,梁炳钊,蓝才武等.努力抓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教论坛,2003,(5):72-73.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4

关键词:实验中医学;教学方法;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29-0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我院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教学实验的改革。在中医学各专业本科生和中医学专业科研方向七年制班中开设了实验中医学这门课程,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我院将在全国开展教学实验的改革。在中医学各专业本科生和中医学专业科研方向七年制班中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中医现代化,发扬中医药优势,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实验中医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对中医理论、方法、处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它是一种来自中医结合现代实验科学的发展的产物。现将笔者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明确学习目的,强化科研意识

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和七年制学生而言,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坚实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尚存在疑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现代的科学方法根本不适合研究传统的中医学,加之社会上“中医越古老越好”思潮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医废存”的争论,这些无疑都会动摇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很多学生对中医药学丧失了信息和兴趣。因此,在我们讲述这门课程之初,首先要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学习、课程的讲座、主题思想、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和操作该系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则。中医药实验研究,使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科学思想和观点,熟悉和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中医现代化的认识成果和进展中,要加深学生对中医药学理论内涵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

轻视实验研究是导致传统中医学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实验研究的缺乏,导致传统中医学成为经验医学。中医药学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医疗手段,就必须要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只有被证明是科学的,才能是永恒的,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引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中医学,以端正学生的思想,强化其科研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技术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的思维。

二、突出教学难点,启迪科研思路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一些医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理念相混杂,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规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宏观整体性等特征。因此,一味地套用西医西药评价体系来对待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和研究成果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研究也是不公正的。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大,主要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培养,习惯于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去阐释中医药学的理论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中医本身的特色启发学生在不脱离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设计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只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某一味药物或者某种成分,或者针对某种疾病,测定几个相关的指标,那不是实验中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这种研究方法又与现代医学对于药物和疾病的研究有何区别?我们实验中医学所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中医传统理论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中医的全面西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这里所讲的中医特色,笔者认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是以精气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理论方法,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为依据;在临床研究方面,则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理、法、方、药体系为依据,进行多学科的实验研究。确实做到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失去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只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医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和阐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揭示中医病证的本质,丰富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的长足发展。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中医中药的理论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无一不体现出“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这样一个观点。因此,实践是中医药学源生之本,也是其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坚实基础,离开了实践,中医药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医药的教学工作中长期被忽视。在课程设计上,表现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同理论课相比,实践课处于从属地位,甚至部分选修课由于课时有限,只讲理论部分,而取消了实践部分,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尽管当前引入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但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脱节,忽视科研思维和实际能力结合培养的方式下,毕业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能力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的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严重。

为了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七年制硕士班),更要求中医特色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做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索,自主实践,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学生完成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直至实验结果获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从实验思路、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训练。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公。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整个过程的实验设计、实验制备直到获得实验结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的思路,分析能力的实验技术,得到综合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本课程一改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在选题和课题设计之后通过课堂交流和答辩,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将来的前景进行自我评述,再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一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作为本课的实验研究内容(上述工作进行之前,全体学生自愿组合成4~6个小组,每组3~4个人,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第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以往的实验课上都是按照实验指导的要求,在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一切物品的前提下,重现实验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而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却知之甚少。我们把实验准备当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其以后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现代科学的缺乏(包括现代医学)的认识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研究方法,动手能力差是中国大学生普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多渠道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在实验设计完成时,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确定基本指标,广泛开展相关实验参数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和教学的预算,选定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测量的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认真做好预实验。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安排的一个步骤,用少量的实验动物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动物抓住,称重,编号,动物模型的制作,给药(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和灌胃),实验动物处死,解剖,取血,取材,还有熟悉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的操作。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以及存储等反复操练,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注重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强调中医特色。我们的课程中,尤其是实验课后,非常重视学生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出现理想结果的实验更是要求大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各个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使得大家能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正式实验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正式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优化考核手段,提高综合能力

考核手段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通过考核不仅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与其他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不同,我们结合学生的理论考试、实验设计、实验技能、课堂表现,研究态度和贡献程度,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标准是:理论测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为20%,实验设计为20%,课堂表现为10%,研究态度占10%,贡献程度占10%。其中研究态度和贡献程度是指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实验准备的齐全程度,查阅相关文献的关联程度,选题的新颖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处理实验中问题的能力等。量化考核标准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5

摘要:隋代《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证治之津梁”的美誉。后世对《病源》一书研究成果极多,现汇集各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分类探索不同研究思路及成果结论。目前研究,或为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研究,或结合临床、实验进行研究,或是从学术史的高度进行研究。但以《诸病源候论》一书结合晋唐时期方书的研究尚未深入,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诸病源候论》的思路之一。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与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480-04

theactualitiesandFutureofLiteratureResearch

methodsinZhubingYuanhouLun

YaoJie-min,advisor:YanShi-yun

(BasismedicalCollege,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ZhubingYuanhouLunistheearliestChinesespecialistliteratureincauseofdiseaseandpathogenesis,whichnamedas"backboneofdiagnosisandtherapy",forthegreatinfluenceonlaterdevelopmentoftCm.aftertime,therehavebesomanyresearchesonthisbook,suchabundantachievementshavebeenbroughtup,whichimpossiblysumedupinonesingletreatise.thus,themethodsofdifferentresearchesweregatheredandcategorized,therelationshipsbetweendifferentmethodsandresultswereanalyzed,andanewvisualangleforresearchinZhubingYuanhouLunwasprovided.

Keywords:ZhubingYuanhouLun;literatureresearch;thoughtandmethod;summary

收稿日期:2010-11-17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医史文献重点(培育)学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各家学说重点学科项目;上海市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项目(S30301);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0YS63);上海市严世芸名医工作室研究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名师研究室项目

作者简介:姚洁敏(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史、晋唐医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书,全书50卷,分为71门,载述1739候,由于临床分科门类齐全,病因证候论述详尽,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证治之津梁”。大型医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幼幼新书》、《普济方》以及《医心方》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大多本于《病源》。这些医籍对《病源》的大量引用,进一步深化了《病源》一书对于临床的影响,使得诸多学者纷纷研究此书,形成研究《病源》的诸多成果。现将研究《病源》一书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归类分析如下。

1对《病源》本书的研究

1.1对著者的考证

即考证著者,考察著者生平及背景环境的研究。此类研究方法源远流长,《四库全书提要》就曾对本书著者进行考证,日本丹波元胤也曾进行过类似研究[1]。孙溥泉[2]等对较为公认的本书作者巢元方的生平活动进行了考证,认为巢氏医术十分高明,尤其精通病因病理,对于病源的探讨和疾病的证候了解得非常细致,并通过《开河记》中的记载和隋炀帝敕令其治愈麻叔谋风湿病病案来加以说明。

1.2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1.2.1版本流传考证多位学者从版本学角度进行考证研究,分析本书的历史流传过程。乔文彪等[3]对本书目前已知的流传版本做了详细的考证。宋白杨[4]对《病源》的版本流传情况和各种版本之互相关系,以“一源二流”概括之:一源指北宋刊本;二流是南宋坊刻本和元刻本两个流传系统。乔、宋分别以“详”和“要”的方式对版本流传作了论述。

1.2.2语词研究点校注释从文字学角度进行研究,既有语词研究[5-6]等语词层面的探讨,也有点校、注释等段落篇章层面的研究。近年点校专著有日本原孝市等的编集本(1981年)[6],鲁兆麟主校、黄作阵点校本(1997年)[7]和刘晓峰点校本(2006年)[8];注释著作有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1980年)[9]和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注》(1992年)[10]。这些研究成果,或致力本书原貌,或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理解,为进一步研究其中深蕴的医学思想提供了基础。

1.2.3辑佚、辑要如宋白杨[11]曾对《外台秘要》中的《病源》条文进行辑佚,统计出《外台秘要》中共引用《病源》370候,并从《外台》中辑出3条不见于《病源》的病候以及10条篇幅较长的佚文。

以上主要是从版本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注重“信”、“达”,或为研究者提供更可信的材料,或为方便后人正确理解原著者的意图,相对较少涉及医学学术思想。但这些研究力求忠实于原著原貌,对深入探索《病源》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献基础。

1.3挖掘学术思想研究

已有相当多的学者从不同层面、以不同视角对《病源》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挖掘和讨论。其中,有用相同的方法对不同部分内容进行研究,也有用不同方法对相同原文进行研究。其种类繁多,众妙纷呈,不一而足,经过归纳,研究思路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3.1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专病专科研究《病源》一书的临床实用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研讨最广的方向是临床方向。此类研究数量庞大,涉及面宽广,诸多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专病专科角度,结合《病源》论述做了大量的专题研究。目前已涉及内科、外科[12]、妇科[13]、男科[14]、儿科[15]、精神科[16]、骨伤科[17]、五官科[18]、急症[19]等专科。

这些研究有的从学科角度归类研究总结。例如郭振球[13]全面论述了本书在妇科学上的成就,对妇人杂病经水诸候、将产难产产后病诸候、带下漏下崩中诸候、妊娠无子诸候等证候的病因病机做了归纳整理和比较研究,认为如此可从整体上把握妇科病病因病机过程,便于临床鉴别诊断。曹烨民等[12]探讨了隋代外科学水平,认为当时外科重视寒邪发病病因,独倡“虫感”学说,并已认识到发病与否与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外科诊断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系统化的分类,这些分类即使从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亦较为合理,说明了隋代外科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

更多的研究从单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角度入手,较为细致地整理了书中对于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经进行的专病研究有虚劳[20]、肺胀[21]、血证[22]、消渴[23]、外感热病[24、25]、痰饮[26]、中风[27]、痹病[28]、黄疸[29]、麻风[30]、毒病[31]、小便病[32]、不孕[33]、鼻病[18]等,对肿瘤[34]、血吸虫病[35]、神志病[36]、乃至新兴的睡眠医学[37]也有了研究论述。如舒鸿飞、潘桂娟等对痰饮病[26-27]的论述,不仅注意到《病源》首创“痰、饮”分论,首次构建了痰病的理论框架,还列举了痰病的复杂临床表现,归纳出痰病“其候非一”的特点。徐肇生等更认为《病源》实为痰病学说的奠基之作[38]。

对于外感热病,王秀莲[24]认为《病源》在病因上将温病、疫疠病、热病、时气病、伤寒病一一分列,提出“其冬夏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毒与伤寒大异也”,实已创立了“乖戾之气”的概念,而《病源》一书阐述温病病机的关键是“热结阴伤”。程磐基等[25]认为本书首创将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列为外感热病常见的四大病证,并详细探讨了对于四大病证病因病机认识的渊源。王氏论病机,高度概括令人一见知其关键;程氏论病机,详细周到令人益能明其源流。

本类研究具有共同的特征:研究过程中注意关注首创性,立足于临床实用,为临床认识专科专病提供思路。此种研究,结论见仁见智,研究所得不仅与医籍有关,还与研究者当时的临床经历、临证经验密切相关。不仅可以此指导临证,规范证治;还可以进而得启发创新,发展理论与治疗。

1.3.2与基础学科紧密结合的专题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李翠娟等从中医体质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病源》的贡献,认为《病源》已经非常重视体质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39]。而郭丽娃等对《病源》饮食致病说在中医病因学上的贡献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40]。

从中医生理病理角度:王旭东[41]将《病源》对膀胱、心包生理的论述归纳总结,认为可以补充《内经》在此方面论述过少之不足。魏守健[42]认为《病源》不仅详尽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候与病源,还对五脏生理病理既宗经旨而又多有发挥,丰富和发展了藏象理论。

从中医诊断学角度:杨徐杭等[43]详细讨论了书中的五脏病诊断思想,通过对五脏病机理和证候分类的分析、诊察五脏病脉象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五脏病诊断观对中医诊断学的证候分类等有重要参考价值。韩宇霞[44]研究论述了书中“腹诊”的情况,认为《病源》一书详细分述了腹症的部位,对腹痛、腹胀、腹水、腹块等进行了辨别,并描述了腹痛的性质、程度及放射方向;书中还对腹诊手法进行分类;对积、聚、癞、瘕等腹块的描述已注意到肿物大小、硬度、形状、压痛、活动度,虽无腹诊之名,已有腹诊之实。

此类研究将文献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紧密结合,部分运用了实验手段和检测技术,从基础理论的层面试图将中医病因病机描述与现代医学沟通融合,不失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

1.3.3与外治技术及养生医学密切相关的特色研究《病源》对方药治疗并未涉及,然对外治如外科手术、针灸按摩、导引气功、养生康复等方法记录翔实,成为本书一大特色。

本书对外科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覃纯初[45]探讨了书中动脉结扎术和开放性创伤术后伤口护理的经验。李经纬[46]考察了书中缝合法的记载,发现其中使用的缝合法就是“8”字缝合法或分层连续缝合,与现代医学外科手术缝合法有惊人的相似!

《病源》中养生方导引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丁光迪等对“养生方导引法”作有专题研究,出版《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一书,认为原著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47],一改从前各家导引养生法各自师承,不仅可与辨证用药证治体系相媲美,而且还完善了辨证论治的内涵,将辨证论治核心思想运用得更广泛。陶晓雁等、杨道建等分别对胃病导引法[48]和脚气病脉缓弱候的导引疗法[49]作了详细阐述。朱伟常[50]认为书中以吐纳按摩治疗虚劳乃正以“养气”、“练精”之法补虚益损,是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虚损之渐或药石无功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效用。

此类研究抓住《病源》的外治及养生特色展开研究,自成一体。养生法在两汉晋唐医学中占据了极大比例,而流传至今的相关资料却为数不多。《病源》中有关养生法的记述翔实而富有可操作性,无疑对研究早期中医养生医学具有颇高的参考价值。

1.3.4对全书的综合研究评价分为两种,其一是对全书做总结概括研究,如翟叔正[30]对全书进行扼要的综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书中的病因、症候、养生诸内容进行探讨。另一种是进行述评,如李经纬[46]评价了《病源》在医学科技史上的贡献,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全书的历史功绩做出了评价,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结合其他医学文献的联合研究

2.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某一专题的前代与/或后世的相关论述,勾勒出其历史发展轨迹。

2.1.1探讨学术理论渊源《病源》中的病因证候多直接来源于丰富的临床观察,对于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认识和症候记录多为中医学术史上首创。然对于先秦两汉已有较多理论论述的部分,《病源》一书在以自身观察为主的记录中也不可避免地有前人思想的痕迹。如程磐基等[25]讨论了本书温病热盛伤阴的病机,认为其主要来源是《素问・评热病篇》和《针灸甲乙经》;温病病邪理论方面收载了《难经・风病・风邪候》中的相关内容。而伤寒病病机的论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则渊源于王叔和。

2.1.2某一专题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1)病、证命名发展研究:李其忠等[51]曾考证古今病证命名由来,发现隋唐时医籍的病证命名有其共同点。在《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中,共同存在一种将脏腑、官窍名称冠以“病”的命名现象。如《病源》中列“五脏六腑病诸候”及“目病诸候”、“耳病诸候”等专篇;《备急千金要方》列“七窍病”上、下两篇;《外台秘要》卷二十三亦列“耳、鼻、牙齿、唇、口、舌、喉、咽病”。这种以“脏腑病”、“官窍病”为门类著书论医方法对后世颇有影响。(2)病因病机学的发展研究:俞慈韵等[52]通过汉代医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隋唐医籍《病源》、《千金》、《外台》,结合后世的病源研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历史作了概述研究。(3)临床学科及学说的发展过程研究:吴鸿洲[53]对古代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及成就作了探究,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扁鹊对急症治疗已积累了相当经验;继《伤寒卒病论》、《肘后救卒方》后,成书于隋代的《病源》,虽是病因病机学的专著,但对急症的记述竟已达三百多条,反映出当时急症学发展已经达到相当水准,也为后世急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学说发展方面,如朱锦善[54]认为最早提出小儿“变蒸”的是王叔和,但其论语焉不详;至《病源》对变蒸的论述较为详尽,从此开始了对变蒸诸方面认识的逐步深入,拉开了学术争鸣的序幕。

2.2横向研究

横向联合研究是指对于学术思想特征较为相似的数本著作的相关方面研究,以得出某一方面的共同特点。

2.2.1中医辨证方法角度邹世洁[55]等将《病源》舌象特点与《千金方》作比较探讨,并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赵瑞珍[56]通过对《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脏腑辨证特征来探索隋唐时期脏腑辨证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时脏腑辨证方法学的十大特点。认为本阶段奠定了脏腑辨证形成的基础,为脏腑辨证的真正形成打下基石,其贡献不可磨灭。

2.2.2疾病个性研究李兴民[57]提出可从疾病个性研究的角度对隋唐医书进行考察研究。研究《病源》对某一疾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对应《千金》、《外台》等方书的治疗方剂,可对疾病个性进行研究,反映疾病发展全过程和当时侧重病源的治疗手段。然而用此种思路进行研究的学者尚不多,仅在温病学领域有类似的研究[58]。

2.3全面综合研究

亦即综合纵、横向两种研究方法,对书中学术思想作纵横交错的研究。严世芸主编的《中医学术发展史》[59],将《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作为研究元素,置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长卷中,进行断代学术史研究。这些研究元素的某一方面,在学术发展史中,代表着当时该方面的最高水平。通过描绘这些最高水平的点,积点成线,勾勒出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3讨论与展望

以上是对当前研究《病源》一书的各种文献研究方法的概述。从研究素材看,这些研究有以单本书为切入点的,有以数本书为联合研究对象。从研究角度看,有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学科角度研究;也有从中医学术角度的研究,其中又分临床角度研究和实验角度研究,但更多的是不可避免地放到当时的时代中进行学术研究。

由于《病源》一书的临床实用性,大量临床学者从各个不同专病专科角度进行挖掘整理并密切联系临证。其中产生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推广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不一定完全成熟,但都是对《病源》文献学研究方法论的有益探讨。有些思路可以给我们以进一步启发,如针对隋唐时疾病个性理法方药的联合研究,可以将《病源》一书的病机理论与稍后的《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记录的大量方剂相联系,探索蕴涵其中的内在联系。这种研究思路在目前所见的文献中没有出现,仅横向研究中的“个性疾病研究”与之有相似之处。将这些内在联系的结论,也就是隋唐理法方药使用经验,与当今中医内科学使用理法方药的经验相比较,定能发现古人遣方用药与今日之不同。如能从中重新发现目前临床已经不太常用的治法方药,将其重新运用于现代疾病的治疗,则必可为当今之中医临床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21.

[2]孙溥泉.巢元方及其《诸病源候论》[J].陕西中医,1981,2(1):44-45.

[3]乔文彪,孙理军.《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3.

[4]宋白杨.《诸病源候论》病候考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07.

[5]郭颖.《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6]原孝市,编集.诸病源候论[m].东京:东洋医学研究会,1981.

[7]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鲁兆麟主校,黄作阵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8]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刘晓峰点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

[9]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

[10]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11]宋白杨.《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4):4-5.

[12]曹烨民,赵小英.从《诸病源候论》看隋代的外科学水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4):8-9.

[13]郭振球.《诸病源候论》在妇科学中的成就[J].中医函授通讯,1989(4):26-27.

[14]周聪和.浅述《诸病源候论》男科学术成就[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4):14-15.

[15]牛敏国.《诸病源候论》对儿科学的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10(1):8.

[16]黄健.《诸病源候论》对中国古代精神病学发展的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4):207-210.

[17]魏贻光.关于《诸病源候论》对于骨伤病症综合疗法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6):48-50.

[18]丁虹.《诸病源候论》鼻病病因病机解析[J].中医研究,2010,23(2):75-77

[19]黄星垣.《诸病源候论》对急症的论述和贡献[J].辽宁中医杂志,1986,13(4):14-15;(5):3-5;(6):17-18.

[20]吴华强.《诸病源候论》虚劳侯提要[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1(2):47-50.

[21]陈宪海,陈召华,周钦荣.《诸病源候论》论治肺胀特色及对现代临床的启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3):503-505.

[22]陆志强.《诸病源候论》血病诊治思想的探讨[J].中医药学报,1990(2):12-14.

[23]喻嵘,吴勇军,陈大舜.隋唐医家对消渴病的论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43-444.

[24]王秀莲.试论《诸病源候论》对温病学的贡献[J].天津中医药,1988(4):39.

[25]程磐基,张再良,刘俊.《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2(4):28-30.

[26]舒鸿飞.讨论《诸病源候论》对痰与饮的贡献[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4):17-19.

[27]潘桂娟,金兰香.论《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贡献[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9-11;63.

[28]黄俊卿.论《诸病源候论》的痹病理论体系[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12(6):2-3.

[29]江晁佑.唐代御撰方书黄疸病证治探讨[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5.

[30]翟书正.《诸病源候论》略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8(2):208-216.

[31]喻自成.对《诸病源候论》“毒病”之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87(5):40-42.

[32]阳晓,朱文锋.《诸病源候论》小便病候辨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7-8.

[33]张建伟.《诸病源候论》不孕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医文献杂志,2008(3):15-17.

[34]钱伯文.浅谈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J].中成药研究,1982(4):22-23.

[35]江凤枝,袁文武.《诸病源候论》血吸虫病文献考述[J].1997,19(2):11-12.

[36]徐爱良.《诸病源候论》神志病变与脑病辩证[J].山西中医,1996,12(1):52-53.

[37]刘艳骄.《诸病源候论》对睡眠医学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52-57.

[38]徐肇生,谭成钢.痰病学说奠基之作《诸病源候论》[J].四川中医,2008,26(6):31-33.

[39]李翠娟,孙理军.论《诸病源候论》对中医体质理论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5-6.

[40]郭丽娃,黄健.《诸病源候论》饮食致病说对中医病因学的贡献[J].北京中医药,2009,28(8):599-601.

[41]王旭东,尚良翠.《诸病源候论》对膀胱、心包功能的认识[J].中医研究,1991,4(3):13-14.

[42]魏守健.《诸病源候论》对五脏生理病理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7-8.

[43]杨许杭,汶医宁,杨天成.《诸病源候论》五脏病诊断思想述略[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3.

[44]韩宇霞.浅谈《诸病源候论》之腹诊[J].新中医,2007,39(8):98-99.

[45]覃纯初.《诸病源候论》对开放性创伤合并症与并发症的认识[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1(4):1-2.

[46]李经纬.《诸病源候论》在医学科技上的贡献[J].新医药学杂志,1978,(8):31-35.

[47]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48]陶晓雁,陶源,李媛,等.《诸病源候论》胃痛导引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2):56-58.

[49]杨道建,顾一煌.浅谈《诸病源候论》中“脚气病脉缓弱侯”的导引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4):7.

[50]朱伟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晋唐医家虚劳方钩玄[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0):6-8.

[51]李其忠,李孝刚,胡东裴,等.中医古今病、证命名源流辨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1):8-11.

[52]俞慈韵,俞敏.中医病源学说发展概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3):214;234.

[53]吴鸿洲.古代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及其成就[J].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5,9(2):1.

[54]朱锦善.小儿变蒸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1):3-6.

[55]邹世洁,邹外一.《诸病源候论》、《千金方》舌象特点探讨和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488-490.

[56]赵瑞珍.晋隋唐时期脏腑辩证方法学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3.

[57]李兴民.晋唐医家对疾病个性研究的成就和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1983(5):1-4.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6

中医应该归在国学中,它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1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1]《诗经》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书经》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哲学的代表。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合观察,类比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体系,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笔者经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很多西医药解决不了的绝症、危症、难症、奇病、怪病都被一个一个解决了、痊愈了,难道这不是中医药的魅力吗?这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吗?掌握了这一套科学原理,就可随心所欲、遇病不慌,从容处置,辨证施治,就能施展中医药魅力无穷的优势。

2古人的风采与不幸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切,当然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对人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辰与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辰的运动,四时节气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等,都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的。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人体自在运动,自动调节等现象,说明中医理论的总结也与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是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就可透视人体,华佗就可以刮骨疗毒,开颅手术。这说明我们祖先的才智不比今人差。例如:《史记·扁鹊仓公传》记载:“扁鹊能视垣见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正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列子·仲尼篇》曰:“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亢仓子曰,我能视听不用耳目,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可觉,心腹六脏之可知,其自知而已矣。”

古人有特殊功能的文献举不胜举,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破坏了我国古代大部分文化,这类绝代资料没有了,掌握这些学问的人又屡遭迫害,到秦汉以后这些学问逐渐变为极少数人所掌握,并为宗教神秘色彩掩盖着。到了近代此类人才更是极少见到,即使有极个别者,也是带着迷信色彩出现,造成鱼目混珠,致使真有特异功能者也受到牵连打击。而相当一部分是真正的巫医、行骗者也给诬陷攻击中医者有机可乘。

3中医药发展之艰难

长期以来,不仅是知识界而且是中医界本身相当大部分的同志对中医药学这些基本理论怎么总结形成,衍化发展是不甚清楚的。现在不少黄皮肤的炎子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学视为糟粕,总以为中医理论是古人虚构的,臆造的,不可靠的,但是为什么运用这些理论能治病保健,祛病延年呢?他们又无精确的理论对答。而中医界的部分同志则轻中医、重西医、中改西,甚者不能精通中医药理论而听信慌言诬陷中医。

由于古代医著《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特别是《素问》七篇更是“辞理秘密”,十分难懂,致使不少学习《内经》的同志,特别是初学者在读到难懂之时,学不下去了,往往中道辄止,放弃了学习。更有少数同志自己学不懂,反而大肆宣扬“运气学说是伪科学,迷信”,甚至攻击中医,更是个别挂着“中国科学家”头衔,没深入研究中医药就大肆放风凉话,说中医是滞后的封建医,应当消灭废止。近代有名的余云岫现象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医的悲剧。更使现代科学界不可思议的是,中医药科学发展到今天,连外国专家都赞同的中医药,竟有个中国教授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之文,攻击中医药是装腔作势,是巫医。公元前就有医和“非鬼非食”的论述。后有扁鹊的“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再到黄帝内经的“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等论述,[3]可以说中医与巫医一直斗争了几千年。张功耀是现代科学家,竟然于史实而不顾,一再诬陷中医,是没有研究过中医的诽谤还是研究不懂中医的真装腔作势?或是别有用心呢?被外国人称之为“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药却要被本国、本民族的黄皮肤人自己否定,甚至废止,真是莫大的耻辱,不可思议。然而中医药的自身发展和中医药政策的弊病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上许多名医都是民间出来的,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朱震亨、李时珍等。而当今民间的名医也不在少数。如:广东省电白县有个谢卓邦医生,他治肝病独树一帜,在全国医药刊物上发表过治肝论文25篇,并参加过全国多次肝病学术研讨会,花钱少,治病彻底,可这样的名医现今还是个黑医,有职称而无执业资格,处处受难,非法行医,名符其实的名医而名不符实,这能说明中医不发展吗?还有广东省揭阳市的郑国枢医生,杭州市的邱志济医生等举不胜举。他们全身是宝,却有部分医生不能名正言顺的献给国家,献给中医,献给百姓。这是中医的损失,国家的损失,而像张功耀教授这样名正言顺的“专家“却在真装腔作势,真损害国宝。

近几十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办了许多中医院校,中医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却在临床上少有突破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也少有拿出临床上有突破性疗效获重大科技成果奖的中医论文,即使有论文也是在实验室老鼠身上作文章,人是有思维的,怎么能与老鼠相提并论呢?中医是最科学的人类医学,并不是动物医学。中医的理论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源于临床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其次中医管理两极分化,部分中医执业者处在国家大医院里业绩平平,纸上谈兵,甚者中改西,中医西化。而民间中医用兵如神,却在非法行医。再者中医历史以来都是医管药,而当今中医药分家,中医药技术水平很平常的药管人员可随便指挥医生,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中医药能发展吗?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中医药发展之艰难啊!

4彻底告别文化自卑感是认识中医的根本

包括全世界很有名望的许多科学家都指出“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对人类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从清朝末年至建国初二百年才有些落后,但这是社会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不是文化实质的落后。中国人应该彻底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药“正名”。“中医药是成熟的科学。”[4]是人类的生命科学,中医包括经验医学,这种经验是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积累和验证而来的。医圣张仲景经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才写出了《伤寒论》,一证一方,方随证变,方证对应。理论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中医的经验医学不是伪科学,是实践检验过的人类生命医学。

外国科学家都能认识中医并深入研究中医。如德国慕尼黑大学著名汉学与医学家曼·波克特教授既是西医学家,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在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他作了专题演讲,题目是《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4]他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经过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说:“中国人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群,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4]多么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啊,张功耀教授连个外国教授研究中医和西医的功底都不如,还真装腔作势写文章出丑呢!

波克特教授还说:“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的科学性,不认真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可悲的是,当前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性循环。”[4]外国专家不仔细认真的研究中医能对中国的中医事业有这样透彻的论证和看法吗?现今的中医政刺不是略带有这样的现象吗?中国的医生和个别专家教授不就是这样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吗?竟还有张功耀这样的专家教授不研究中医,给中国人丢脸。连外国都当宝贝的中医,中国的教授却要告别中医中药,真是不可理喻,别有用心。

波克特教授也是第一位严历批评中国人背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外国人,他说:“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两种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对中医的歧视……一定的方法学和技术,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合的常规标准。中国的科学特别是中医学,采用阴阳和五行作为常规标准,来达到定性标准的单义性。中国科学家反对使用阴阳五行作常规标准,正好像西方科学家禁止使用米制来表达定量陈述的单义性一样荒谬。”他还说:“就医学而言,由于十九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在中国人心灵上造成的模糊和麻痹,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克服,连一些中国的医学家和政治家都没有认识到上述事实……都是按照这种外来的教条主义和不合理的前提,发表议论和行事。都认为西医是科学的,相反……没有对中医基本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研究。”[5]这是对中国某些医学家和所谓的科学家极其准确的批评。实质是不研究中医,崇洋迷外的模糊和麻痹思想作怪,用西医学改造中医,或干脆攻击和诬蔑中医,这就是张功耀教授的荒谬面。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西医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方向。”“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体科学和医学研究都需要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而这正是中医的思维方式。”[6]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著名科学家李致重教师的《中医形上之思》文中分析了中医的发展和揭示了中外科学家对中医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论述。把中医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国学”之中,“我是谁”——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中的瑰宝,“我从何处来”——我从中国“国学”中来。你是谁,你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你不是国学,保护和发扬国学中的瑰宝是不是你这个中国人的责任和荣誉。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全面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大脑思维一般规律的哲学方法和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思想在内的系统方法,及以模糊数学,模糊识别等最新科学研究方法同轨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创始者;中国的中医学是世界上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最早,最成功的唯一学科。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实在太浅薄了。这是一个世纪以来,造成中医方法论断裂的征结所在。所以,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中医界,虚心、认真、严肃深入地重新认识阴阳五行势在必行。否则,将因为我们的无知和愚昧,彻底地毁掉中医。这一危机其实已经临头了。只要我们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实事求是地审视现实,相信不会将“危机临头”视为危言耸听的。[7]

河北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曹东义老师为了揭露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的导恶行径,用外国科学家教授波克特对中医的研究与论述及对中国医学家的批评实例,来指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是其反中医情绪的根源。正确认识中医药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本世纪受尽摧残,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虽然攻击中医,误论中医药的人还会有,因为受十九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大部分中国人心灵上造成模糊和麻痹,崇洋迷外,不研究中医科学,不懂中医理论,妄加指责。实际只要有爱护和保护国家之心,虚心、认真、严肃、深入地研究中医药理论,您的观点一定会转变的,一定会有波克特教授的感受。但反中医的魔咒紧紧地戴在不少人的头上,扎根在许多人心里,总会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立论根据继续攻击中医,废止中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路途的艰难,彻底告别文化自卑感,负担起保护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深入研究中医古典文籍,吸取精华,充实到临床实践中去,使中医成为人类生命医学的典范。文化自卑感存在于某些人,但永远不存在于自信于中华国学、深入研究国学的中国人。

5中医的未来战略

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潮。刘老师赞同“没有一流的人文水平,就没有一流的学术水平”。“科学从哪里来?从人文中来,所以每一位有建树的科学家人文精神、人文底蕴都是深厚的。为什么科学家的造诣到达一定深度以后,写出来的东西不但可以启迪本学科本领域,而且可以广泛惠及其他学科,这就是人文的因素。”[8]

中国的科学家们,尤其是中医药的科学家们要掌握一流的人文水平,展示一流的本学科学术水平,把国学中的瑰丽珍宝尽快请回到中医药学术中和临床实践中来,深刻地找出中医药衰落的根本原因,改变对国学的冷漠与背叛,从历史的才识中负起炎黄子孙的责任。

笔者作为基层临床医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努力,但振兴中医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中医药的民展战略出发,尽快采取一切有利措施,以实际行动改革求实,首先从中医药管理入手,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①中医药不能分家,而且要有中医药独立行政机构,由优秀的中医药人员管理。制定《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师法》、《中药药品管理法》、《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医人才培养培训法》等法律法规。

②国有的中医院和中医附属医院应当尽快由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掌握,坚持以中医药为导向,以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为导向管理门诊、住院及临床实践运用的研究。可以成立西医门诊,协助中医做一些现代化检验与会诊,并在临床治疗中协助中医解决一些局部问题和紧急问题,但绝对不是中医西化或完全依靠西医。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写病案,一例病拟一堂课,随证加减直至痊愈,最后要讨论分析,有理有据,真正体现中医药在临床中的魅力,以实践充实中医药理论而再指导实践。

③中医院校要在全面系统地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和四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再学一点自然科学和西医知识。培养出能在临床中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用西医学知识作辅助中医临床解决局部疾病,以中医药调节整体平衡、治本而提高远期疗效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办好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成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和总结经验的场所。

④中医研究工作不可纸上谈兵,要以实践为导向,用科学手段研究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科学手段不是以动物或尸体作研究手段,而是要在大的中医院或中医附属医院的临床中开展中医药的实践研究。“经验的总结、传授和学习、继承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值得我们仔细的研究和探索,也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中医的理论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源自临床经验。”[9]理论源自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科研人员应该是名医大师或者是名医大师指导和科技人员合作的临床实践研究,以最优秀的疗效回应定科研结论,再充实科研理论。这种最优秀的疗效回应就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可以充实中医药理论,使中医药理论得到完善和提升,再推广指导以后的临床实践,这就是中医药研究的目的。

⑤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学术上是平等的,理论上是不同的,“想要把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用现代科学的局部病理生理机制去解释,希望中医辨证像西医辨病一样,通过辨认异常的理化指标来实现,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想要合二为一的新概念、新理论,怎么能不事与愿违呢?”[10]绝不能用管理西医的方法来指导中医、管理中医,也绝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中医药学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独立的卫生行政机构,不受任何学术思想干扰的国学机构、自然生命医学科研机构。

国家要对民间中医进行全面的统计考核,彻底解固非法行医的枷锁,根据个体差异分别进行单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式考核,中医就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西医就是西医,中医特色特效疗法的检验及考核,鼓励民间中医努力奋发,不断创新。对有特殊贡献的民间中医要特殊关爱,给他们评定职称,优秀者奖励,学术贡献较大者评定科技成果,中医人员要纳入中医药人员的管理中来,使民间名医摆脱历史困境,回到21世纪的管理层来,才能与巫医区别,对真正的巫医,一定要通报,打击取缔。

中医药已被世界许多国家重视、研究,尤其中药可能达到被垄断程度。因此,中医药管理势在必行,中药绝不能被外国人垄断,如果有一天中药被外国人掠夺,中国的中医还怎么发展呢?向外国进口中国产的中药的现象,我们绝对不能出现。因此,中医药独立行政机构急待解决和成立,中医药管理势在必行,中医药的对外政策的法规急待制定,中医药不能藏在宝库中当文物保护,但也要有产权和知识产权等相应的保护政策。

6中医药管理和科技部门改革是中医药发展的保证

中医药发展就要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地、系统地继承和发展途径,根据其特色从中医理论、中医学辨证法和中医临床实践这三个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临床疗效。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中医药管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科研、中医药临床医疗这四项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中医药管理又是其他三项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管理应从中央(中央级中医独立行政机构)到基层实现现代系统化管理,建立中医药管理系统工程,将政策管理、科学管理、信息管理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上下通气,及时传达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及时发现中医名医,专家人才、成果转化。有临床科技成果还埋没有民间或基层,基层临床科技不知怎么申报申请,科技后,地方及中央级科技杂志上有名了,甚至各类学术会议上都有名了,但只是有名而已,尤其是临床科技论文,治疗疑难重症、危症、绝症的论文,得不到科技推广,得不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科技部门的重视也是一纸空文,知识无产权,更谈不到转化,永远在恶性循环之中,临床中医师的信心低了,中医药整体水平永远提不高。在实验室搞的实验论文倒是得到科技部门的重视了,也有了科技成果奖了,但永远也转化不到临床实践中去,也是空文一纸,空有其名,这些弊病都是阻碍中医药发展的。

科技于科技杂志上,科技杂志要对其发现评定,对极其优秀者要向中医科技部门及时推荐,尤其是临床绝症、难症、重症、危症、奇病、怪病的论文,要大力向科技部门推荐,作者要申报,但又找不着门路。科技部门要在各地方及中央级科技杂志上刊登各级科技部门的地址及联系方法,使之上下通气。科技部门要及时发现重大科技成果,重新评审,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及时推广到临床实践中再实践,反复实践后再定成果转化,全面推广,这就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医药的发展要重视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基层医院、农村卫生院、民间名医等高水平临床实践经验,不要看不起基层,看不起民间,从古至今许多名医都出自民间。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中医药的整体发展水平,使理论不断出新,出高科技。而中医药的独立管理,中医药科技部门的独立管理和有效改革是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性保证。

7团结一致促改革,齐心协力求发展

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和科技人员,临床中医师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可挣着国家工资得过且过混饭吃,要把中医药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时刻为国着想为中医药事业着想,中医药在我心中,我为中医药发展努力奉献,肩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你就会首先充实自身力量,加强自身发展。每天想着今天的工作,有无收获和贡献,任务完成的如何?还需要怎么努力和改进,人人都这样想,人人都这样做,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凝聚力,团结一致促改革,齐心协力求发展,中医药才能自身壮大,自身发展。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医药爱好者、工作者、科技人员、中医药师都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分子,一鼓力量,我们的事业就能飞速发展。

2006年6月在中国厦门召开的首届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会上,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共谋发展大略。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的数量大大减少,学术水平大大下降,名老中医有的走了,有的年老体弱,中青年中医水平很低,疗效很差。许多中青年中医身居国家大医院,由于长期以来,中医政策不力,严重受压,无行政地位,也无学术地位,致使中青年中医改行成西医,改不了的也无自信心努力学习。中医药学术水平停滞甚至倒退。除了卫生部门对中医不重视和政策路线倾斜西医外,中医自身的发展肯定缺乏自信和悲观情绪,文化自卑感也不可否认。中医药要发展除政策扶持外,实行独立管理,独立科研。中医药工作者和医生要勤奋学习,默默奉献,在平坦的大道上攀不上科学的高峰。

①首先要刻苦攻读经典,要有奋发进取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学术上和临床上要有新的突破,多治几个疑难绝症,反复验证,总结提高,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硬道理,总结出有学术水平的病案论文来,真正体现中医药的无穷魅力。

②关于中医的数量问题,要多培养后代,每一个中医培养两个孩子,从小教育他们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继承中医,再经过中医学院的正式学习。有条件者要带培中医药爱好者为徒,加强对中医院校刚毕业的青年中医临床带培,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学术水平,有一个中医就要让他成才,绝不能让他失去信心而改行成为西医。

③像前面提到过的中医院校加紧课程改革,培养出来的是纯中医而又懂一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医后代,绝不是西医或中西结合者。

④中医药发展严禁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从临床实践中多出名医,多发现名医,多出名医大师,多出临床实践的高科技知识产权和产权转化,多出实实在在成就造福一方的中医大师,未来的中医药定能登上世界生命科学的顶峰。

参考文献

[1]李致重.从国学看中医[n].中医药通报,2006,1,2.

[2]刘云,薛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体会和概念思考[C].中国特色医疗名医优秀论文集,2006,1.

[3]曹东义.不能放任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泛滥[n].中医药通报,2006,4,34.

[4]曹东义.反中医情绪根于文化自卑[n].中医药通报,2006,5:34~36.

[5]m.波克特(德).转引自中医通讯,1983,3.

[6]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1988.

[7]李政重.中医形上之思[n].中医药通报,2006,5,5.

[8]刘力红.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n].中医药通报,2006,4,36.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7

【关键词】全科医学;案例教学法;实践研究

全科医学是一个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全科医学教育的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国外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早,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四种教育形式: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满足社区与家庭的基本医疗保健、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尤其适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推广。

1全科医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根据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全科医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典型的临床案例,在教师的教学启示下,引导学生进入问病、查体、设定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的综合性医学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到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

2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2.1案例的设计要突出特性

(1)典型性。案例不在大小,关键是看所选案例的内容能否展示全科医学的教学内涵,一个好的案例,必然表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通过案例的展示,引领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案例的典型性能够达到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快速吸收。

(2)真实性。所谓真实即该案例应当是来源于临床实际,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所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医疗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实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讨论,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多样性。选择的案例既可以是正面诊断、防治的范例,也可以是误诊的案例,既可以是有确切解决方案的案例,也可以是有争议颇大,解决方法不唯一的案例。这样多样化的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例误诊为胆囊炎、胆囊结石而导致死亡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案例,它所强调的是腹痛的鉴别诊断,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凸显急腹症与腹外疾病鉴别的重要,使学生的临床思维由局部向整体扩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全科医学工作的丰富复杂性,有助于开扩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广度与深度,避免产生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固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能力。

2.2案例的组织实施要科学合理

(1)恰当把握案例使用时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对理论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开展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教学目的。对诊断学、内科学等临床医学的教学,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基本知识的串讲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只有在与传统教学法的相互补充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2)恰当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根据传授知识、欲解决教学问题不同,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1)列举案例方式。这些案例较为简单,能直接说明讲授的理论。列举案例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举一反三,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讲评案例方式。讲评案例方式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相关规则的运用及医学逻辑推理过程,逐渐形成全科医学思维。(3)讨论案例方式。讨论案例方式是指对某一教学单元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方式。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独立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3)恰当掌控案例教学节奏:着重强调教学时间、内容与形式的掌控。由于学时数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进度安排井然有序,还要求教师具有全盘驾驭的能力。要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医学理论素养解析问题,避免就事论事不得要领;课堂分析时,要控制课堂讨论的中心与主线,避免纷纭离题万里,及时提出关键问题,或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向;适时归纳学生的建议或见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观点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还要在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或过于激烈时,适时介入,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分配讨论时间,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有效控制课堂讨论的进程,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案件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我们就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辽宁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科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及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学员,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6份。

89%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其带着问题主动地听课,主动地思考;93%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能够提高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有助于工作实践能力提高;84%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有助于构建整体医学理论知识体系,为以后的全科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92%的学生认为案例法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在全科医学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科意识、临床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满足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同时也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给任课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推动教师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和改进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医学事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教师与学生的终生学习理念与习惯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医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祝善珠.中英美全科医学运行模式的比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3):177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8

关键词全科医学专业;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01-03

1前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医学是复杂、不断发展的,并且实践性极强,因此,医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在医学实践和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使自己的医学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也会推动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专业的教学目的、职业性质与一般医学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复杂的学科,又有着与一般医学的不同之处。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本文探讨如何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全科医学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及社会行为学等学科整合于一体,涉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各种健康问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长期服务于社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地掌握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等医疗技能,能胜任内、外、妇、儿等若干领域的医疗服务,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对其所发生的躯体、心理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能给予连续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使全科医学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1]。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即全科医生)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状况、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发挥着自己的贡献。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全科医学新的发展趋势,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如此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使得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应具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保健、康复或临床问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灵活处理。因此,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医学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开始就已经成为教学的热点。近几年,中国的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但目前全科医学专业与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仍采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全科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3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打造平等自主、开放包容的批判性思维环境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和气质[3],需要长期地培养、熏陶和建立。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需要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适合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学习氛围,恰当地处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及其全面协调发展。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到自信、乐观,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并非盲目跟从权威。

在医学课堂和实习基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主动质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平等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有兴趣和信心去质疑、分析和讨论,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敢于质疑,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全科医学专业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大多数医学生一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是其大学阶段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以后的实习、工作以及将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将来在医疗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是不会都在书本中找到解决方法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而敏锐的思维模式,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4]。

据调查,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社区的医疗服务前线从事门诊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工作以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还是在实习的实践问题中,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势,鼓励他们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或主张,使学生逐渐自觉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临床实习工作中,面对病人,带教医生应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如首先要根据病人的主诉考虑各种可能性,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需从生理学、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判断;其次要通过询问病史、采用体格检查和辅助诊断等方法收集疾病信息,并对其结果加以提炼、分析、鉴别等,不断比较和排除,才能最终发现疾病的本质[5]。这一过程既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诊疗技能,还需要医生运用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和鉴别。因此,课堂教学和医疗实践中,教师和带教医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就某些观点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实用的教学策略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仍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6]。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在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中心,而教师则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方法、病例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7]、自主探究法等,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操作[8]、团队合作、相互交流,使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小组学习、自我反思、文献研究等活动也能够发展和提高批判性思维。但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批判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努力筛选、完善已有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努力创新,使其更适用于全科医学专业和学生。

改革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教学评估的主旨是促进教学、激励学生。目前大多数高校简单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获得了较理想的考试分数,但对所学的知识并未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估,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9]。因此,教学评估体系需要改革。

教学评估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并考虑个体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奖惩并用,促进其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估应综合评价每次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等。另外,教师不应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分析、判断、应用和协调等能力,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医疗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还应当关注和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心理健康与人文修养等方面。教学评估应具有人性化,在人文理念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0]。这样综合性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隐性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师必不可少,这种能力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而且在日常点滴中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倾向具有熏陶和榜样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潜移默化一部分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另一部分体现在隐性的教育环境中。课堂内外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环境有益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尤其是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中,带教医生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着力创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良好环境。同时,带教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于日常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学校、实习基地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4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预防保健、临床医疗以及心理疏通等综合能力的全科人才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知识全面、技能娴熟、思维敏捷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该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医疗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齐殿君,王爽,何旖旎,等.全科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784.

[2]蒙艺,贺加,罗长坤.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中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变迁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

92-96.

[3]秦丹,闫鹏,李光仲,等.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29(2):3332-3334.

[4]韩锋,王越,田侃.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视角下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10):22.

[5]于淼,梁慧敏,赵颖.论逻辑学课程的教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1):103-104.

[6]张玫,孙立东,蔡玲.医学生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5-76.

[7]杨永丽,施建明,陈俊虎.pBL教学法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效果的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

94-96.

[8]彭立生,彭力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5):133-134.

[9]吕宝云,张彦伶.创新能力培养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71-272.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9

 中、西医学各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源而异流,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在张仲景和盖伦学术思想的倡导下,中、西医学各自建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数千年来,中、西医的发展态势各有不同。通过比较东、西方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医学理论,来探求人类医学进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明晰东、西方医学的发展脉络,不仅有助于中医现代化,也会推进人类共同的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东、西方医学的起源

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①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本能属非条件反射,是生物体为适应生存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如动物受伤会舐其伤口、遇热会避入水中,人与动物一样有着本能救护。人类的求食本能在寻找食物时,逐渐发现了葱、姜、蒜、粳米、薏米等虽为食物或调味品,却具有治病作用。这种非条件反射的本能属于感性认识,对医学的产生只是具有辅助作用的基础性条件,而不是决定性因素;②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劳动促进人脑的发达。而人类的大脑发育超出了其他动物的功能,遂产生了意识、思维活动,才能形成经验医学。经验医学属于理性思维,具有主动性和意识性,是本能医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先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的形成,也是古代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保健养生观;③医、巫的合与分。由于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开化,对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宇宙间的一切反常现象,心存恐惧,难以做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误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故巫、医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在中医学的历史进程中,“祝由”术沿袭数千年,属于元明临床“十三”科之一,但以医学为目的的解剖可追溯到公元11年(西汉王莽新朝三年),是中国古老的实证医学萌芽。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格局,“重道轻器”衍生出的务虚倾向,重体悟而疏实证,必然缺少逻辑推理,致使中国的实证医学成就在日后难以与西方医学同日而语。古埃及医师运用念咒、画符和草药治病,前二者就是巫医。西医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医巫分家,亚里士多德曾详细描述了动物的内脏和器官,古希腊医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之中,在《论圣病》中说:“被人们称为‘神圣的’疾病(指癫痫和一些精神患者),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其他病症更神、更圣,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起源于自然的原因。只因这些病症状奇异,而人们对它们又一无所知,充满疑惑,故而将其原因和性质归之于神灵。”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医学体系,加快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④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雅斯贝而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诸子蜂起,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林立,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学术繁荣局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处在古典希腊文明的开创时期,出现了德谟克利特、费底亚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等哲人和智者。在东、西方科学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末,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为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汇百家之言而成一学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在当时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注重整体观念,系统地阐述了人体与环境的整体统一关系,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等问题。其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方法。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的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难以突破;《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二、中、西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宋代林亿等整理出版时,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以《素问·热论》为基础,提出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分证为纲,论述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和预防等方面的辨证论治规律和原则,共记载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

转贴于

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等。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西医学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相悖的医学范式引导下,开始步入了分道扬镳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强调“中和”的大背景下,学术界便有了“海纳百川”的宽松气氛。出现了学术流派精彩分呈,如瘟病的寒温之争、经方时方之别等。中医学按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就促使中医学进入汉代以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共包括四个时期:

(一)魏晋隋唐时期。该时期由于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并继承整理发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如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病机与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二)宋金元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学术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提出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在宋金元时期,产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学派,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治疗中力主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力倡“攻邪论”,提出了汗、吐、下攻邪三法。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演变规律。后世称为“滋阴派”。

(三)明清时期。该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综合汇编、深化发展,临床各科辨证体系丰富、提高阶段。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和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论述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证治。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和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一批集大成的综合性医著面世,对后世影响很大。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纠正了古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瘀血理论。在中医学理论研究方面,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著《温疫论》,创立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天士著《温热病篇》首创卫气营血理论作为温病的辨病纲领;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病名为目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和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这些温病学家,共同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共同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迄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中医治疗传染病的临证实践。在药物学研究方面,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

(四)而西方医学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进入了中世纪的千年黑暗,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奴婢,牧师取代医师。从13世纪开始,始渐复明,直到15世纪,冲破封建宗教藩篱,才得以迅速发展。达·芬奇开创现代解剖学,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1731年意大利摩尔干尼创立了病理解剖学;1855年德国魏尔啸创建了细胞病理学;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方法论对医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和比较分析)、及对医学研究中的“经院哲学”的彻底决裂、依靠各门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培养了医学家们的科学意识,赋予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其摆脱了思辩推理的玄想而成就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实验科学。至此中医学在实证医学领域已无法于西医同日而语。但中医学相对于西医学的优势是从宏观入手,注重整体,强调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重视辨证,主张“三因治宜”的个体化诊疗方略等。

三、东、西方医学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医学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其基本理论各成体系并有根本差异。中西医学的差异不仅仅是有否实证的科学理念,最主要的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差别。从理论上讲,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可能统一的医学体系。“中体西用”曾成为中西医汇通派的指导思想,但由于两种医学的根基不同,硬在中医之体上套上西医之用,近一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汇通医学的体用判断脱离了中西医学的事实认识,以价值认识代替了事实认识,决定最终结果劳而无功”。因此,中、西医学应并存共荣而不必强求统一。

尽管目前中、西医学还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但可以独立发展,并存共荣,整合互补。缘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影响,西医学的发展趋势若仅仅是单纯地重视分析而忽略了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无疑将渐行渐窄。而中医讲究“感悟”,未免夹带有很多主观因素,难以客观地定量,定性。若中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认为,中医学研究的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因为:①中医学是在人与自然、

转贴于

社会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环境中研究生命现象,故人体是—个开放的系统;②通过对人体各组成部分的了解,不能对生命现象做出全面的解释,故人体是复杂系统或非线性系统;③细胞是构成人体基本单位(子系统),而仅人体脑细胞就约有150亿,故人体是巨系统。

全科医生导论论文篇10

关键词医药营销专业论文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3.059

medicinemarketingUndergraduatethesis

QualityanalysisandteachingReform

YanGLin

(Xi'anmedic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21)

abstractpharmaceuticalmarketingprofessionalthesisistoexaminetheeffectofgraduatesofprofessionallearningimportantpracticalaspects,tofullyreflectthestudent'scomprehensiveabilityandself-learningability,butalsoimproveanimportantteachinggraduatesoverallpracticeandinnovationability.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ofpharmaceuticalmarketingprofessionalschoolstudentthesis,analysisofnearly153graduatesthreebasicconditionsofpharmaceuticalmarketingandqualityfactorspapers,thesiswritinganddefenseagainsttheexistingproblems,enhancesubstantivepharmaceuticalmarketinggraduatethesisqualityfeasibilitystrategy.

Keywordspharmaceuticalmarketing;thesisquality;teachingreform

医药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调查论文质量及发现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抽取近三届153篇毕业论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大多数学生实习都集中于医药经营企业,论文选题与医药营销实践的相关度较高,论文的完成能够体现医药营销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通过对该专业近三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探讨对本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影响的因素,通过加强对毕业论文写作各环节的指导与控制,提高医药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1医药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基本情况

近三届医药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共153篇,其中2008级35篇,2009级36篇,2010级82篇。调查内容包括医药营销专业153篇论文的总体评分情况,毕业论文的三种主要类型,毕业生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同毕业论文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基本情况。2012、2013、2014届医药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分别为8.6%、13.9%、13.4%,良好率分别是85.7%、69.4%、76.8%,合格率占5.7%、16.7%、9.8%。综合来看学生写作流程基本规范,但是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医药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类型分为理论研究型、市场调查型和理论应用型。这三种类型在2012届毕业论文中的比率分别占8.6%、2.8%、88.6%,在2013届毕业论文中的比率为11.1%、2.7%、86.2%,在2014届毕业论文中的比率占7.3%、3.6%、89.1%。总体来看,近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以结合医药市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运用营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为主。

医药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单位分为医药外资企业、国内医药经营企业、连锁药店和非医药企业这四种类型。综合近三届毕业论文总体成绩来看,在医药外资企业实习的毕业生论文中优秀、良好、合格的比率是59.3%、33.3%、7.4%,在国内医药经营企业实习的毕业生论文中优秀、良好、合格的比率是2.7%、90.5%、6.8%,在连锁药店实习的毕业生论文中优秀、良好、合格的比率是2.6%、82.0%、15.4%。在非医药企业实习的毕业生论文中没有成绩优秀的,良好与合格比率是76.9%、23.1%。显然在医药外资企业实习的毕业生论文质量最优。

医药营销专业毕业生结合专业的实践与应用特性,近三届毕业生中111人由医药企业工作人员带教,论文考评优秀、良好、合格的比率是11.7%、73.9%、14.4%,一些在连锁药店和非医药企业实习的学生因缺乏指导老师而由校内专业课老师带教,论文考评优秀、良好、合格的比率是14.3%、61.9%、23.8%。

2医药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已经毕业的近三届医药营销毕业论文的回顾性整理发现,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实习单位与指导老师这几个主要的方面。

2.1毕业生对待论文的态度

医药营销专业本科学生大都在医药企业实习,实习单位对学生有着较为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学生不能像在校期间学习一样静下心来写论文。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面临实习、考研及找工作等问题,往往忽视了毕业论文写作。对2010级学生采用访谈法收集毕业生对于毕业论文的看法和投入精力后发现,只有26%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很重要,4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7%的学生认为写论文纯属完成任务。整体而言,学生在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收集、论文撰写、论文修改、毕业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2.2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

从毕业论文总体来看,在论文选题方面大都集中于医药市场领域,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与营销工作联系紧密并且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论文的选题难度与论文完成的工作量较为适中。医药营销专业毕业论文以理论应用型为主,高达88.9%,市场调查型最少只占论文总量的2.6%。通过对2010级毕业生的抽查结果显示,其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在完成论文时,既查阅了文献又进行了实际的市场调研。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设在最后一个学期,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实习和找工作上,在写作时忽略了原始资料的获取,只进行了二手文献的查阅,影响了论文的说服力。核查得分较低的论文后发现,个别学生论文选题过大,没有针对本专业的具体情况,致使完成论文难度倍增,加之实习过程缺少必要的实践训练环节,导致论文内容空洞质量不高。

2.3指导老师与论文质量

因为扩招本校医药营销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校内指导老师无法完成全部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此从学生实习的医药企业聘请责任心强、与营销实践工作相关的人员作为校外指导老师。由医药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业课老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优秀率分别为11.7%和14.3%,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校内教师对于营销理论非常了解,但对具体操作却不十分清楚,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会出现仅仅靠理论指导,而难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情况。医药企业人员具备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从学生论文中可以发现与具体实习企业的紧密联系,但是校外老师在论文格式规范、参考文献等方面有待改进。

2.4实习单位与论文质量

实习单位对于毕业论文的优良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论文统计中可以发现,医药外资企业、国内医药企业、连锁药店实习的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分别为59.3%、2.7%、2.6%,在医药外资企业实习的毕业生论文优良率远高于其他三类企业,说明实习单位与毕业论文成绩之间存在关联。从论文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医药外资企业拥有良好的资金、技术等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投入力度大,在此实习的学生在市场销售中得到了较好锻炼,同时论文质量整体较好。

3提高医药营销毕业论文质量的改革对策

3.1加强对毕业生论文写作前的指导

针对2014届毕业生进行的调研问卷显示63%学生和47%指导教师认为影响论文质量的最主要问题是缺少论文规范性写作的指导和训练。83%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在实习前,给学生提供一些从开题报告到毕业论文的范文并加以讲解,使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和水平。虽然历届学生在毕业论文前都会安排有实习动员,但由于时间紧,实习动员更多的是强调实习注意事项和对论文基本要求,没有对论文写作安排专门时间来指导和训练。因此,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逐步实现。

可行的方法是将论文写作专项训练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课堂讲授及写作训练两部分。论文指导教师用5学时讲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以综述、开题报告、中英文摘要和论文写作进行讲授。核心内容的讲授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论文为范文进行分析说明。剩余的时间通过给出学习要点及作业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作业结合拟完成毕业论文题目,逐项提交与之有关的开题报告、中英文摘要和论文等。

3.2论文写作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

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撰写论文是要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了能够使学生的论文反映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实习企业应该为学生指派一位实践指导教师,由校外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营销实践环节,并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校内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表格填写工作。这样学生在收集数据、调查资料等方面就能从企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程度,保证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此同时,这也将有利于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向医药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3.3论文答辩方式的改革

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答辩形式是人人参与答辩,答辩成绩占最终论文总成绩的40%,查阅总成绩不高的学生论文后发现,答辩成绩也往往偏低。学院选择在医药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校内专业课老师共同组成医药营销论文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5名教师组成,每个答辩的学生需要回答2~3个问题,学生一一作答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如果成绩不合格需要进行二次答辩。为了避免这种效率不高的重复劳动,本专业将在下一届毕业生中推行预答辩制度,即在正式答辩之前先组织学生预演全过程,帮助学生及时找到不足加以完善,以期在正式答辩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仅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还能反映一个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的合理性。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通过校外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建设、实施论文写作的综合实训指导,完善毕业论文过程化管理和严格地进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措施,将实质性提高医药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项目:西安医学院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资助项目(XYZL2014-13)

参考文献

[1]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钦州学院学报,2010(2):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