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健医生论文十篇保健医生论文十篇

保健医生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7:32

保健医生论文篇1

【关键词】:壮族 文化与卫生保健 关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01-03

壮族古称骆越、西瓯,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其灿烂文化的民族。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壮医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壮医学组成部分的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壮医卫生保健不仅在历史上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壮乡广大群众赖以防病养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如何深入研究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的关系,继承和发扬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符合人民卫生健康的要求,也是广大壮医药研究学者的历史责任。

1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文化为表征的。考古资料也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创造出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如稻作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干栏文化、壮剧文化、壮锦文化、麽教文化等,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壮族先民是水稻种植的最早发明者;壮乡是民歌的海洋;是全世界出土铜鼓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地方;神秘壮观的花山崖壁画记录了壮族先民的人生;壮族的干栏建筑是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此外,还有瑰丽夺目的壮锦、名目繁多的壮戏、色彩纷呈的民族节日等。绚丽多彩的壮族文化对壮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壮族的历史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灿烂的壮族文化是孕育壮医卫生保健的肥沃土壤。壮医卫生保健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壮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壮族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具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族文化有着同根互生的密切关系。如花山崖壁画和西汉早期出土铜鼓上的典型舞蹈动作、气功图谱都反映壮乡人民体育锻炼、养生防病的观念;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为预防疾病,避免野兽伤害,而发明了干栏建筑;壮乡人民丰富的饮食文化体现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思想;壮乡人民的药市、佩药、挂药习俗为防病养生创造了条件。

2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的影响

2.1在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壮族文化中形成了体育保健预防法。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立项课题(编号:06FZH006)“壮族文化与壮医药的关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个能歌善舞、喜爱体育运动的民族。在广西左江流域的扶绥、崇左、龙州、宁明等县市,沿河两岸悬崖峭壁上笔触粗犷、风格浑朴的巨型崖壁画,经考证属于先秦时期瓯骆先民所作。目前已发现的崖壁画共81个地点,180处,尚可辨认的各种画像4500多个。从左江上游的龙州县岩洞山到下游的扶绥县青龙山崖壁画地点,其画绵延200多千米,形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特别是宁明县花山崖壁画,在宽200米,高约40米的临江一面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各种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色彩鲜艳的画像,尚可辨认的画像有11800多个,最大的人物画像高达2.471米。规模如此宏大,画像如此众多,在我国已发现的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国外亦属罕见[2]。又因宁明花山的崖壁画发现最早,且面积大,图象多,故又把左江沿岸各处的崖壁画通统命名为花山崖壁画。崖壁画上的人物图象,有的八字蹲裆,双手平举;有的侧身半蹲,双手前推。他们排列成行,好似正随着铿锵的铜鼓声整齐踏步,缓缓起舞。对崖壁画所反映的古代壮族社会生活的内容,目前研究工作者尚无统一的认识。但从崖壁画人形的姿态而言,是舞蹈的动作或气功的形象,都是体育保健的活动。在广西贵港和西林出土的西汉早期的铜鼓上,也有许多舞蹈的形象。壮族还以歌著称,壮乡被称为民歌的海洋。壮族地区歌多,歌美,到处都听到嘹亮的歌声。每到好日子,远近几十千米内的青年男女,都盛装汇集于“歌圩”(即集体唱壮歌的特定场所),对唱山歌,以表达爱情,进行社交活动。可见,壮民已把歌舞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壮族的生活中多欢歌笑语,少忧愁苦闷,这种生活方式对预防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是十分有效的。此外,壮乡至今仍然崇尚习武强身,在农闲、节日里开展项目繁多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如赛龙舟、抛绣球、踩风车、板凳龙、赛高跷、抢花炮、打陀螺、跳花灯、打毛毽、高台舞狮、扳腰、跳活棋子、跳三六九棋等。

壮族地区阴湿多雨,气候湿热,脚气、风湿、身重着等为常见多发之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壮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懂得通过舞蹈导引气功、体育锻炼等方法,宣导滞着、疏利关节,达到增强抗病能力、有效祛病强身的目的,这为壮医体育保健预防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2从干栏文化中建立预防保健意识。壮族的干栏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广东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广西的西南、西北壮族地区,现在仍然广泛分布着全楼居、半楼居的干栏建筑。《桂海虞衡志》载:“民居苫茅为两重栅,谓之麻栏,上以自处,下畜牛豕。栅上编竹为栈,但有一牛皮为?席。牛豕之秽,升闻栈罅,习惯之。亦以其地多虎狼,不尔则人畜俱不安。深广居民,亦多如此。[3]”壮民族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干栏式建筑,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体系。这一建筑形式在材料结构、聚落地的选择与营造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诸多合理性的科学因素,较好地反映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由于久居潮湿、瘴雾弥漫、毒蛇猛兽出没之恶劣环境,聪明的壮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晚期创建了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的干栏建筑,不仅通风、

采光、照明良好,而且对预防风湿病及瘴、毒等症,减少虫兽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起远古时期为保护自己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而穴居岩洞、土窖、地窖,构木为巢或栖身树上,乃至后来的土屋、木屋、石屋等,均有了一大进步,充分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2.3通过丰富的饮食文化达到防病保健作用。壮族是一个典型的稻作民族,其作物栽培非常丰富,同时,壮族居住地处亚热带,终年湿润多雨,百谷皆宜,粮食品种多种多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壮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使壮族人的食物十分丰富,并逐步形成悠久的壮族饮食文化[4]。壮乡人民的主食有稻米、玉米、芋头、红薯、木薯、荞麦、黑饭豆、白饭豆和绿豆等。玉米仅次于稻米,品种齐全,其中的糯玉米是壮人培育的优良品种之一,可以用来做棕子和糍粑,和糯米一样可口。壮族的节日特殊主食,代表了食品的民族特色。有色、味、香俱全的五色饭、糍粑、油堆和沙糕;有外形奇特的各种粽子;有吃法与众不同的包生饭;有金灿灿的粘小米饭;还有无论是节日或平时都受欢迎的米粉。壮族的传统肉食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鹅肉、羊肉、牛肉、马肉,以及山禽野兽等。壮乡的菜食四季新鲜、种类繁多,有青菜、萝卜、豆、瓜、竹笋、蘑菇、木耳等类。青菜又分为白菜、芥菜、包菜、空心菜、头菜、芥兰菜等。豆类、瓜类品种也很多。壮人对山货的食用有特别的爱好,以竹笋、银耳、木耳、菌类最为名贵。壮族地区素有水果之乡的美名。壮乡的水果种类繁多,宋代《桂海虞衡志》就记有一百二十多种。壮人爱吃的水果有果蔗、金桔、柚子、碟子柑、扁桃、菠萝、菠萝蜜、香蕉、荔枝、龙眼、黄皮、橄榄和芒果等。壮人过去的酒水主要是自家熬酿的米酒、白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

壮乡先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食物不仅能充饥,还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可药食两用。如每逢三月三,壮民常采香枫叶、黄姜等蒸五色糯米饭吃,以行气健胃、顺气润肺。桂圆经晾晒成桂圆肉,是有名的特产,壮人用它做补品,也用来做炖鸡、炖鸭的高级配料。壮族的药酒,如蛤蚧酒是用蛤蚧、当归浸泡好酒而成,有补肾、壮阳、润肺等功效。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一是为了辟瘴、消积、杀虫、行气、利水、消肿;二是为了保护牙齿,嚼槟榔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广西巴马县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与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巴马长寿老人多以粗粮素食为主,很少吃荤腥。总之,壮族饮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与医药保健有直接的关系,充分体现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思想。

2.4从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中形成了养生防病法。

壮族聚居的广西靖西县、忻城县等地,长期以来就存在药市习俗,其中靖西的壮乡药市,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靖西当地民间传说,药市是古时候这里一位被人称为“爷奇”的医术高明的老壮医,带领壮族民群,大量采集各种民间草药,跟一个在每年端午节喷射毒气,散布瘟疾,危害人间的妖怪“都宜”(壮语,即千年蛇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后逐渐形成的。靖西县每年的端午节,壮乡各村寨的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寨民,都去赶药市,或将自采的各种药材运到圩镇药市出售,或去买药、看药、闻药。当地的习俗认为,端午节的草药,根叶肥壮茂盛,药力特别大,疗效特别好。而这一天去逛药市,饱吸百药之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一年之中少生病或不生病。久而久之,赶药市成了壮乡民俗,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即使无药出售的壮民都赶往药市去吸百药之气。赶药市除了可以养生防病外,还可以传播壮药知识。

壮族地居亚热带,气候潮湿炎热,每年雨季来临之际,即在疫疠流行时,壮民各家各户均将自采的草药或上年采集的草根香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置放房中,以避秽驱瘴。常用的药有:菖蒲叶、佩兰叶、艾叶、青蒿叶等。家中若有未成年的孩童,则令其佩挂各种香药制成的药囊,意在扶正驱瘴。常用的药有:檀香、苍术、木香等。在瘴疠流行季节,村寨无论男女老幼,都佩带药囊,以避邪防瘴,预防或减少瘴疫的发生。这些防瘴习俗一直沿用至今。从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中,说明壮族群众有利用草药同疾病作斗争的传统和习惯。

3发展壮族文化,提高壮族人民身体健康壮医卫生保健是灿烂的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是潜移默化的,并在壮医卫生保健思想观念中以深层结构的方式存在。具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都与壮医卫生保健有密切联系,并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壮医卫生保健与壮族文化有着同根互生的密切关系。只有探明壮族文化与壮医卫生保健的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明确壮医卫生保健产生的文化背景。壮族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壮族传统文化却出现了流失的危险。作为壮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广西要大力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深入地研究壮族文化与壮医卫生保健的关系,对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推进壮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壮医学在民族地区卫生事业中的作用,提高壮族人民身体健康,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71.

[2]黄汉儒等.壮族医学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0.

[3]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83.

保健医生论文篇2

关键词:烹饪高等教育《中医饮食保健学》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5]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

保健医生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需求;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一是掌握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养生概论、健康本质、疾病形成、中医养生、“治未病”和预防知识。二是掌握中医基础和中药学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包括精神、情志、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经络、药物、房事、五脏和慢性病养生。四是掌握现代科学养生知识。包括现代科学养生基本理念(健康概述、科学养生观、健康风险预警与健康评估、“养成教育”、科学养生指导),现代预防医学与养生(一级预防与养生,慢性病三级预防)。五是熟练运用传统和现代养生基本技能。包括传统养生功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足疗、耳针疗法和减压、排毒、营养、中西医急救技能等。

保健医生论文篇4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政府 甘肃省张掖市 734021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追求也变的不同,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养,而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不止年纪大的人对着养生保健方面更加注重,年轻的子女也为父母在这方面考虑的更多,保健食品这个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国学,中医药在保健食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关联性。

关键词中医药;保健食品;养生;关联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里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几千年前就有术士炼丹石,人们食值以前长生,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知道长生不老只是人们对健康的身体,长久的寿命的期望罢了。所以自从出现中医理论以来,医生一直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而中医药在中国心目里一直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分量。中医理论里,最高的医术境界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要保养好我们的身体,这就是养生保健了。

1保健品与药品的不同之处

在很多人的思维里,保健品等于药品,有个头疼闹热的,哪里不舒服了,首先想到的是身体里可能缺什么元素了,买点补品补一补,调节一下。特别是那些得重大疾病的或是不治之症的人群,总是会一股脑的买一大堆保健品,而且觉得越贵的越好,都是灵丹妙药。而有的人觉得保健品都是假的忽悠人的,很难看到疗效。那么保健品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保健品说白了就是一种食品,人们总说的食疗其实就养生保健。保健食品与药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保健食品是通过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来调节人体的技能,没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无论哪个种类的保健食品,它不会以治病为目的。而药品是治疗特定人群的生理病症。而且都不是能马上见到效果的,都需要人们长期的使用才能慢慢的见到效果。由于近些年保健食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各种保健食品的广告铺天盖地,而往往这种广告都严重的夸大了产品的真实效果,给普通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误区,那些迫切需要治疗的人群在求生的心理作用下相信了这些,而大多数本身健康思维清晰的人群则对保健食品嗤之以鼻,完全不相信,认为保健食品都是虚假广告,都是在吹嘘。其实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保健食品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保健食品对于人们的养生健康是用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觉对没有商家吹嘘的那么强大。

2中医中保健品与药品的差别

从医学发展史上来看,中医和西医有着明显的不同发展历史,上溯到春秋战国,中医就已经出现养生保健的观念了,那时候的医生就开始对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及实践了,而前年以后西医在中医的影响下才有了养生这个概念,所以说养生保健完全属于中医理论,而落后前年的西医差了不知道多少。所以说保健品肯定要选择中医药的。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老中医说“辨症施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医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年龄、生活环境,对不同人分别提出不同的保养建议。

对不同的人来说,养生保健方法的都需要根据大家的身体情况等实施,因人而异,不应该随便借鉴别人吃了哪些保健品、哪些补品等,最好的方法是去资深的养生保健方面的中医那里咨询一下,然后通过医生的判断讲解来对症实施。

大部分的保健食品的开发原理都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可能药品说明上写的是同一种功能功效,但是因为原材料的不同,用药剂量不同,加工工艺不同,配方不同,功能及毒副作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人体长生不同的影响。就算是同一种保健食品每个人吃了以后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对药效的吸收,抗药性,副作用的不同。

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只是充当人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而药品是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

中医药保健食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主流产品以及主要发展方向。中医和西医在营养学说方面在论证体系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在西医里,是通过搭配不同功效的营养元素和物质进行来实现保健养生,他们觉得人体缺什么就补什么,补充的只是单单只是一种或是几种物质而已。而中医注重的调理身体,其主要指就是人体里的内脏等器官,所有的药材都是为了调理而服务的。人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单一的补充营养和生生不息的器官工作哪个效果更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3保健品只是中医所提倡保健方式的一种

《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主旨在于人们应该更加侧重于精神方面。医心为上,医体为下,中医理论说“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怒-伤肝、忧-伤肺”,我们应该保持的平稳的情绪,避免过大的心理波动。心病是最难医的,只有当你身心愉悦精神开朗了,身体方面才能更好。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一直都重视精神疗法。精神的保养才是健康和长寿的必备因素。当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提高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中医一直都提倡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劝导人们多运动,而且有五禽戏等健体运动。想要养生长寿,更重要的还是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平时的时候就要多多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增强自身的免疫力,磨练意志,及时某段时间身体产生了不适,在我们使用药品或是保健品的时候能够跟快速的吸收,更多的发挥效用。

在不久的将来,保健食品需用其科技含量来提高竞争力,运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的特点和优势,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来开发保健食品。在不断的提高技术含量,发挥中医药优点,生产符合国内外需求的中医药保健食品。这样才能为中医药保健食品行业带来生机,使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鸿,叶祖光.中医药与保健食品的关联性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林升清,陈国忠.中国保健食品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3]刘长喜.我国保健食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科学院.

保健医生论文篇5

[关键词]学术论文;加权;计量学统计;地位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31-0007-02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是1984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而建立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及康复于一体的专科医院,是湖北省卫生厅核准的专科三级甲等医院,是荆州市六县(市)两区八所妇幼保健院业务指导中心。医院坚持“妇儿至上、关爱仁爱、诚信求实、追求更好”的服务理念,近几年来积极创建“平安医院”和“学习型医院”,大力提倡“科技兴院”和扶持“重点专科”政策,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逐年增高。本文将该院1998~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进行计量统计,以期从这一方面来分析该院的学术研究情况与医疗水平,为评价该院科研绩效、促进该院科技进步等提供一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1998~2012年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及其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级搜索和跨库检索为工具,在检索区输入“作者机构”,对应栏中输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时间栏选择“1998~2012”,以“被引次数”和有全文为条件,检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以同样的条件检索出荆州市各医院在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虽有不可避免的漏检情况,但检索结果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加权评分方法

各个加权因子均以平均数为基数分0分,论文总数和被引篇数与基数每相差50评±1分,被引率与基数每相差10%评±1分,其他因子按与基数的差值评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分析

2000~2012年《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就整体而言,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在荆州市卫生系统排在第5位,在荆州市妇幼卫生专科系列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

2.2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的质量分析

将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来分别评价一个单位的学术水平可能不尽全面,因此,在采用这些因素的计量学统计的基础上,再以平均数为基线0分进行加权排名,基本可以反映其总体水平。见表2。

3讨论

医学论文是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的主要表达形式[1-3]。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在一个时期内人才实力和学术水平,也是评价医院医疗科研力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4-6]。从1998~2012年以来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来看,《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2003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2004~2006年医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2010年间平均43篇,2011年医院加大科技兴院的力度,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论文数量突飞猛进,年论文平均数量增至96篇。以上数据表明医院在科技兴院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切和医院近年重视、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提高科研奖励力度;鼓励临床医疗人员进行科研,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扶持特色优势科室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看到医院论文的数量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和第一医院的差距,落后于这两所综合性三甲医院近10年。

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发表的论文被大量引用,能够被科学界同行广泛认可,产生深远的影响[7-9]。从医院论文的被引率来看,医院论文的被引率与被引频次偏低,12年来39篇被其他论文引用61次,占总论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论文仅有10篇,远远落后于综合性医院,说明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论文的质量尚处于初级阶段,影响力非常有限。现在国家每年以“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及在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10-12],提示我们要鼓励职工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进一步加强作者对杂志影响力的认识,在投稿时需增强选刊投稿的意识,并有意识地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

多年来,妇幼保健院一直在医学资源、学科建设和科研力度方面处于劣势。我院的论文涉及的范围与综合性医院相当,而且近两年的论文数量已经同综合性二甲医院相当,从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综合加权排名来看,我院总体排第5位,在全市妇幼专科系统处于龙头地位。随着科技兴院战略的实施,近两年已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我们有理由对妇幼医学论文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嘉伟,郑利荣,贺莲,等.从1999~2008年SCi收录广东省医学论文看其医学科研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6):65.

[2]张静.青海省疾控中心10年国内发表学术论文计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3):283.

[3]钟伶.福建中医药大学2008~2011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6):55-58.

[4]顾华,李付冬,陈永弟,等.2001~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科技论文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65-68.

[5]黄红稷,程敏,王亚楠.2007~2012年《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刊载论文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1):94-95.

[6]周庆辉.医学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学术论文评价[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6):707-711.

[7]龚瑜,黄习文,王晓燕,等.医院职称评审中学术论文审核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4):75.

[8]刘览,郁卫刚,杨惠光,等.浅谈提高基层医院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6.

[9]程金莲,董秀娟,韩世范.护理学术期刊科研论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21):1992-1995.

[10]曹倩,林旋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的论文管理策略[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67-367.

[11]董秀娟,程金莲,段志光.护理期刊学术论文投稿评价指标的构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3-215.

保健医生论文篇6

我们在撰写论文的过程当中,总是要阅读别人的学术资料,不然我们哪里来的想法和知识论点,我们查阅的资料就是我们写作论文的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健康保险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做个指导。

健康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1]巴曙松,陈华良.2005.以税收优惠推动年金市场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50826(a10).

[2]白晓峰.2013.商业健康保险税制问题探讨[J].保险研究(1):7886.

[3]陈滔.2003.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战略[J].财经科学(3):2631.

[4]丁珏.2013.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5]龚贻生.2012.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6]顾昕.2009.商业健康保险在全民医保中的定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6):5057.

[7]韩丹.2006.利用财税政策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江才,叶小兰.2008.税收优惠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11):8688.

[9]刘嵘,马明哲.2004.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健康保障水平[n].中国保险报,20040311(01).

[10]吕鍠芹.2009.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11]万晴瑶.1998.购买保险享受税收优惠——大陆、台湾所得税法对个人购买保险的优惠措施比较[J].上海保险(7):4243.

[12]魏华林,李琼.2006.中美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比较[J].保险研究(8):1214.

[13]魏迎宁.2003.走专业化道路,努力推进健康保险跨越式发展[J].保险研究(12):25.

[14]杨星.2009.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管理和服务的国际经验与思考[J].中国保险(11):5459.

[15]尹音频,姜鑫.2011.对优化我国保险税制的思考[J].税务研究(8):3538.

[16]张芳洁,徐颖.2007.国家的效用目标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9):7377.

[17]张晶,黄本笑.2004.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模式的最优选择——基于一般均衡的角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389.

[18]张颖,胡炳志.2014.公立医疗保险制度与商业健康保险筹资关系探讨——基于七国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944.

[19]张仲芳.2012.制度定位、税收激励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国际经验及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4952.

[20]卓志,孙正成.2015.健康保险业务促进保公司经营绩效吗——兼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动力[J].财经科学(11):118126.

[21]朱铭来.2008.保险税收制度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2]朱铭来,丁继红.2008.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7783.

[23]朱铭来,奎潮.2009.论商业健康保险在新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J].保险研究(1):7076.

[24]朱铭来,孟朝霞.1996.寿险业税收优惠政策之国际比较[J].上海保险(11):2124.

健康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华,董军.国外医疗救助政策比较[J].卫生经济研究,2006(10).

[2]余臻峥.国外典型国家医疗救助制度经验及其借鉴[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3]DavidSawers.Healthinsurancemarketintelligence2013[R].London,Healthinsurance,2013.

[4]高连克,杨淑琴.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北方论丛,2005(4).

[5]顾昕.全民免费医疗的市场化之路:英国经验对中国医改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1(10).

[6]杨星.从英美经验看商业健康险如何参与医保[n].中国保险报,2009-11-10.

[7]吉宏颖.高福利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下,商业健康保险如何发展?[n].中国保险报,2013-04-08.

[8]张遥,张淑玲.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10(2).

健康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中国保险报,2010-01-27.

[2]孙铁,新华社,2012-08-30.

[3]李晓波,中国保险报,2013-01-08.

[4]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8.

保健医生论文篇7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特色护理;护理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094―01

“不治已病,治未病”,21世纪我国的卫生事业重在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将引领人类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医护理是中医传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思想以其独特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理念指导着中医护理,正所谓“三分治,七分护”。随着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广大民众的预防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都对广大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又先进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特色护理的内涵。现就“治未病”思想如何指导中医特色护理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1预防医学中的护理学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预防理论,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它是以健康文化为基础,为预防保健及维护人类的健康发挥特色和优势。中国古代医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是建立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一向把保健(未病先防)放在第一位,而药物治疗次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它可理解为三个层面: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调护;使无病者防病,有病者速愈,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治未病之第一要义。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正如《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同时《内经》还从整体观念出发,把保健和营养放在首要地位。东汉末年杰出医家华佗就很重视七情、饮食、起居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高原则,其中《内经》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晋・葛洪提出了运动、饮食与精神、养生的护理方法。他在《神仙传》中指出:“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虑。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不暴饮暴食;精神应愉悦,勿大喜大悲;并注意避免太过。而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要注重情志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也对中医护理的病情观察有很大的发展和补充,它还发展了养生的护理技术,如对虚劳的护理技术有呼吸法、健身法、搂肚法等。

2“既病早治(护),已病防变”的护理学思想

中医学具有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主的系统理论。整体观念一方面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理论上,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人体应顺应季节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的同步规律,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是被动的举措,主张有病早治:“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这种观点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代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大医家,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已病早治着眼,他特别重视养生和护理,其《千金方》对按摩、起居、衣着、饮食、口腔卫生、幼儿护理等方面阐述得非常精辟,强调有病就得早治(护),已病防变。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史记》中记载的著名医家扁鹊治齐恒公为其典型病案。汉代医家张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如《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

3“瘥后防复”的护理学思想

保健医生论文篇8

1中医美容发展历史回顾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

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杨素清[3]指出中医美容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即“维护”(美容保健)、“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术)。中医形神美的定义用语反映了中医学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机、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医说的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谓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刘宁[4]对中医美容学给予了定义即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从以上我们可以对中医美容的含义有较清晰的理解。

2.2中医美容的特点:关于中医美容的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例如杨素清[3]提出中医美容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二是以辨证论治为施术方法,其作用安全长效,措施防治并举;杨智荣[1]在2006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提出,对中医美容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辨质施调,因人而异;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可以归纳出中医美容所具有的优势及特点,其核心突出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质施调。

2.3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2.3.1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美容的理论核心: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与美容、人体养生保健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理论是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对中医美容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2.3.2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美容保健实践:1996年,匡调元编写了《人体体质学》。2007年,杨智荣编著了《美容保健技术》,将体质学理论发挥和运用,对人体体质保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丰富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对中医美容理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使体质分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体质辨识及在中医美容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3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李红阳提出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医整体审美思想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是中医美学理论的精髓,即强调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学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医美容保健技术与方法

2.4.1中药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调养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着独特优势。中药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提高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美化人体,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种方法[1]。一般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类药物,以内服或外用,平衡脏腑阴阳,调和经络气血,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因人而调,辨质施调,充分发挥中药美容作用,它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中药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以内养外,达到美容保健目的,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不同剂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针对不同病症施治,达到局部治疗效果,体现治标;两种方法常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药有补气驻颜的黄芪,抗衰美容的人参,驻颜去皱、悦泽润肤的茯苓、麦冬,延缓皮肤老化、减少色素沉着、养血悦容的地黄,另有黄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芦荟、、冬瓜仁、白芷、防风、辛夷、五味子、苍耳、桃花等,不胜枚举。

2.4.2经络美容保健:经络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滋养皮肤,达到美颜润肤,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美容技术。其技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经皮给药等[10]。

2.4.3中医膳食调养:膳食调养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通过日常饮食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1]。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于坚持,适用范围广。

2.4.4体质调养技术:体质调养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以辨质施调为原则,运用中医综合美容调理技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美容保健及皮肤养护,达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突出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现代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5],并科学建立了体质评判标准和方法,经过体质评定后,辨质施调,运用药物、膳食、经络、情志等综合调理,达到全身阴阳的平衡,健身延年,驻颜防衰。

2.4.5其他中医美容相关技术:音乐调养及情志调节也是中医范畴的美容技术。中医尤其重视情志对美容的影响,根据五脏配五音、五志,以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即能发挥音乐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运用中医美容技术防治调理的常见损容性疾病及亚健康: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有黄褐斑、雀斑、痤疮、白癜风、皮肤角化病、皮肤衰老症、营养不良症、日晒伤、皮炎、湿疹、斑秃、白发、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肥胖症、妇女脏躁等。

关于亚健康,孙涛在《亚健康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多学者理论,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1]。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下3~4个征兆可诊断为“亚健康”:浑身乏力、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头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劳、眩晕、立起时眼发黑、耳鸣、声音有异常、郁闷不快、早晨起床不适、失眠、早醒、手足发凉、便秘、心悸、坐立不安、肩颈僵硬。亚健康状态调理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体质学理论为指导,辨质施调[1,12]。

3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建议

3.1应加强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理论、中医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3.2注重专科专项的深入研究。在专科专病的防治、调理技术、方法、手段方面推陈出新,临床实践中确有疗效的美容中药、方剂、手段等积极立项、借助学术会议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3.3学术研究水平避免低层次,应在分子、基因层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纳经方验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现代科研手段,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或临床疗效研究,开发中医美容药方及技术,为中医美容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

3.5注重现代美容技术与传统中医美容技术相结合,将成熟有效的美容技术应用于美容实践,西为中用,中医美容才得以长青不衰。

3.6中医美容要国际化[13],中医美容理论要现代化、国家化,中医美容诊断手段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和运用现代化,中草药美容制品现代化。

4展望

未来人们对中医药美容保健会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中医美容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会更加深入、系统、规范,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技术将推陈出新,最大发挥中医药美容保健的特色及优势,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将得到良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共同培育中医美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美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到提升,人们美容保健的需求会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服务和科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智荣.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吴慧金,何智健.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2.

[3]杨素清.浅淡中医美容学的特点[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刘宁.中银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1.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李红阳.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94(1):103-105.

[7]金宏柱.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1-133.

[8]吴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7,(11):79-81.

[9]陈景华.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10]黄藜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8,39(3:25-27.

[11]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12]许明辉.论中医美容与亚健康状态的诊疗[J].临床进展中国社区医师,2009,23(11):13-14.

保健医生论文篇9

[关键词]健康养老;老年人;药膳保健;课程设置;职业工种

[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ofdevelopmentofeldermedicineaccommodationhealthcareinhealthcareindustry

FanGwenqingGUoShengting

FujianBiologicalengineeringCareertechnicalCollege,Fuzhou350002,China

[abstract]withthearrivaloftheagingsocietyinourcountry,thehealthcareindustrywasdevelopingrapidly,andeldermedicineaccommodationhealthcareinhealthcareindustrybecamesocialdemand.By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oftheagingsociety,thecharacteristicsoftheelderly,todiscussthedevelopmentandpromotionofeldermedicineaccommodationhealthcareinalllevelsinmedicaldepartmentsatalllevels,alllevelsofcommunitycareinstitutions,andallkindsofhealthmanagement,andtosettheelderlyhealthdietarymoduleinthecourse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ocultivatetheprofessionaltalentsforsocialservicediet.itwasrecommendedtosetthementorproductiondivisionandmedicateddietoccupationandinstitutionalizedwithstandardizedmanagement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healthservicesfortheelderly.

[Keywords]Healthcarefortheelderly;elderlypeople;medicineaccommodationhealthcare;Job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老年药膳的推广

3.1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13]范文昌,葛虹.广东药膳调查统计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2-4.

保健医生论文篇10

【关键词】学术论文;被引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07-02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是日前湖北省地市级规模最大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及康复于一体的大型专科医院,是湖北省卫生厅核准的专科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积极创建“平安医院、和谐医院、学习型医院”,近几年来大力提倡科技兴院,深信科技发展是医院永恒的生命线。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本文对该院2000~2012年的被引情况进行计量学统计,以期从这一方面分析该院学术研究与医疗技术水平情况,为评价其科研绩效促进其科技进步等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2000~2012年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被收录的论文及其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级搜索和跨库检索为工具,在检索区输入“作者机构”,对应栏中输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时间栏选择“1998至2012”,以“被引次数”和有全文为条件,检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被CnKi收录的论文及被引用情况

2006年以前,医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年至2010年间平均43篇,2011年医院出台加大科技兴院的力度,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论文数量突飞猛进年平均数量增至96篇。2000~2012年CnKi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仅有39篇被CnKi收录的其他论文引用,共计61次,被引率9.11%,年度发表文章被引率2006年最高(见表1)。

3讨论

医学科技论文是临床、教学,科研成果和经验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一个时期内学术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医院医疗科研水平、科研重点、科研力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从2000―2012年被CnKi收录的论文数量来看,CnKi共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2003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2004--2006年,医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年至2010年间平均43篇,2011年医院出台加大科技兴院的力度,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论文数量突飞猛进年平均数量增至96篇。以上数据表明医院在科技兴院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切和医院近年重视、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提高科研奖励力度;鼓励临床医疗人员进行科研,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扶持特色优势科室是分不开的。从科室分布来看,预防保健、妇产科、护理部、眼科、外科、放射科、药剂科、医院管理、儿内科、检验科等均有论文引用,论文涉及面广,特别是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前三位的预防保健、妇产科、护理部,科研活动和学术气氛浓厚,医护人员在劳累的工作之后,基本靠八小时以外完成大量的论文撰写,在医院临床和科研活动中,论文作者加强了横向联系,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有关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不断涌现。但是我们应看到医院论文的被引率与被引频次偏低,12年来39篇被其他论文引用61次,占总论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论文仅有10篇。现在国家每年以“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来评价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及在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2】因此,我院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作者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加强作者对杂志影响力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在科研活动中应加强各学科间的合作,【3】并主动寻求同内外院校和科研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学习先进的思维模式、科研方法,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医院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赢得较高的科研声誉,在省内外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嘉伟,郑利荣,贺莲等.从1999-2008年SCi收录广东省医学论文看其医学科研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