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十篇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十篇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07:02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1

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展好宣传、实现好传播的首要前提。视角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大首次把“文化软实力”写进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道德风尚,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之质量与国际影响,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视角二:履行文化熏陶职责。广播电视与人民群众接触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传承发扬者,广播电视必须履行好文化熏陶职责,做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其所载之“道”,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三:引领社会主流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人们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多变。以核心价值观统领人们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抵制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言行,发挥凝心聚力、增进和谐的作用,正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系。

二、找准新路径,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

对广播电视而言,要弘扬、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落细、落小、落实”,就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找准路径、创新方法。

1.理念创新

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广播电视必须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和习惯思维定势,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日常的宣传报道中,融入到节目(栏目)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用浅显的语言阐释大道理。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精深的理论,让群众易懂、易记、易学、易行。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法制品牌栏目剧《经视说法》,以宣传“法治”为出发点,把真实案件改编成百姓故事,将枯燥晦涩的法理知识以情节起伏的栏目剧巧妙呈现,直观生动、鞭辟入里,广受群众喜爱,被列为全省普法宣传教育材料。用鲜活的典型提升感召力。通过典型报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承载的表率作用和示范效应,能够有效带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以来,四川广播电视台结合“走转改”活动开展,采写了《珙县51岁老人张焱舍己救人受称赞》、《绵阳八旬婆婆一针一线织起一个幸福家》、《当“最美司机”遇到“最美乘客”》等一大批反映基层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眉山:听力障碍女童丢失“人工耳蜗”全城爱心总动员帮忙寻找》以追踪报道的方式,展现了全城寻找、义卖筹款、爱心接力、重获新“声”的全过程,让互助友善的社会风气在电视荧屏上持续发酵。用生动的故事传递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空洞抽象,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播电视要深入研究“24个字”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点,善于挖掘百姓生活中的生动故事,在故事讲述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四川卫视秉承“中国爱”定位打造的大型公益节目《中国正能量》,将镜头聚焦弱势群体的励志故事,通过当事人的深情讲述和对社会事件进行亲历追踪,唤起群众对“正义、良知、坚强、向善”的共鸣,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2.内容创新

广播电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为王”始终是第一法则。必须加强策划创意,研发生产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爱听爱看、市场反响良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感召群众、打动人心。连推系列纪录片。基于“5•12”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我们从2009年起以每年一部的进度推出了《蜀道》、《川魂》和《从悲壮走向豪迈》三部大型纪录片,实现了对“5•12”这一重大题材从“宏大叙事”到“探微索賾”的全方位表现与表达,向世人展示四川这一特定地域文化和川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无数闪光点,展现“中国力量”和“四川精神”,激发川人爱国爱家的情怀。正在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纪录四川——新时期感动中国(四川)的100双手》,则通过以手叙事、以事记人的方式,纪录四川各行各业中具有独特精神品格的100位杰出人物或能工巧匠,着力弘扬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而围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于2014年1月1日起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我的梦•百姓故事》,以平民化视角聚焦普通人的感人事迹和理想追求,记录普通人的梦想故事,展现普通人的生命色彩,展示当代中国社会的风貌,传递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的正能量。高频次播出精制公益广告。我们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精心创作、高频次播出了《我的中国梦——国富民强篇》、《文明和谐就在举手之间》、《微时代的节奏》等大量制作精良、形式新颖的公益广告,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关心留守儿童等,发挥了引领社会风尚、营造文明氛围、宣扬新风正气、激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绵竹年画系列公益广告《关爱留守儿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绵竹年画与具有时代特色的公益宣传有机结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传承四川民间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全额投资大型电视剧。川台原创剧本、全额投资、拍摄制作的抗战史诗电视剧《壮士出川》,于2014年1月1日在四川卫视独播,不仅取得高收视,也更由于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该剧以川军抗战经历的34场战役为主线,真实再现了川军在八年抗战中的浴血奋战,塑造了以张抗为代表的川军将士群像,再现了川人在国难之际英勇献身、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3.手段创新

创新传播手段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保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必须创新传播手段,注重宣传技巧,以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提升宣传效果、扩大传播影响。举办活动引导社会关注。广播电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媒体平台举办各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引导群众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四川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大型新闻行动“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014年9月15日启动,将持续至2015年1月底。在为期四个多月的评选活动中,川台编导将以寻找10名“四川好人”为任务,深入基层一线,把镜头对准平凡人的不平凡事,用触动心灵的人物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刻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宣传。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可以有效扩大影响力,实现“1+1>2”的传播效果。比如,川台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联合省教育厅、省妇联、团省委等单位举办“中华经典诵读会”,围绕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课外必读的经典名著,以主持人带学生读、师生读、亲子读的形式,将历史文化遗址、社区广场、操场课堂和演播室录制相结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展影响。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形式新颖多样的特点,能够有效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占领宣传教育制高点。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除开辟专题、专栏做好宣传报道,在iptV、手机电视客户端上大量转载相关消息和评论外,还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学习讲堂,集纳相关理论文章100余篇,扩大了传播影响力。

三、收获新启示,更好地履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职责

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主流媒体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履行好这一神圣职责,持续深入地把宣传做实做细,出成效、出亮点,核心在于把握好三个关系。把握好正面宣传与文化熏陶的关系,提升传播力。广播电视作为,开展好正面宣传报道是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按照中央、省委部署,把“规定动作”完成好,把“指令性任务”完成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广播电视是一门艺术。如果忽略宣传艺术,缺少富有思想性、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必然会削弱传播力,难以达到“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仅仅依靠正面宣传报道是不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展示广播电视媒体的独特属性,发挥好文化熏陶的职责,以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播、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文化人”。特别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日常宣传报道中和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中,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熏陶,在情感共鸣与心灵震撼中得到教益,进而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方面,全国广电媒体都做了诸多积极探索,其中被誉为年度最热文化现象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堪称表率。该节目以汉字听写的特殊方式,深耕中华文化沃土、强化民族文化基因,通过引导国民在潜移默化中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把握好占领市场与守好阵地的关系,增强竞争力。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任何一个身处市场的个体与组织都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2

弘扬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其实很简单,只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打好一切基础,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座大宝库,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宝藏”,其中我最喜欢的“宝藏”就是书法。

书法的类型很多,有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按字形又可分为草书、隶书、行书、楷书等;按字体分又分为宋体、仿宋体、美术体等。

刚学书法,不用说,当然是先学习写硬笔楷书啦。我是在今年暑假才开始学书法的。刚开始学的时候,感觉笔一向在我手里乱动,捉不稳它。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能捉稳笔了。

这时,爸爸妈妈告诉我:硬笔楷书要到达三点要求,那就是匀称、方正、运笔。并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必须要对照字帖认真地写,可是我就是不听,由自我心里想着写。结果,写出来的字就像几只蚯蚓连在一齐,很难看。这时候,我才想起爸爸妈妈的话,于是就照着字帖认真写起来,每一天晚上写完作业都要练一个小时,果然,我的书法提高很大。

俗话说:“铁不磨,不成针,玉不琢,不成器。”今后,我要更加努力的练习硬笔、软笔书法,把字写得更好看。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2各位同学们好:

我是十一年级的Summer,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筑成当今中国。其中,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与它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如今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留与摒弃已在国内成为一个深度讨论的话题。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又是什么?文化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其另一解释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以上解释则已充分概括了中国三大文化:儒家文化、建筑遗迹和歌词诗赋。由于这些文化的存在,中国现共有31项文化遗产,居世界第三位。而如今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宝贵遗产,所面临的现状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断子绝孙的,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看似活生生地存在,却几乎是在渐渐消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异变,继”_“和改革开放以来,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的扫荡。对于一个文化是否存活着,我们就要看它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其近年来的遭遇使它的文化地位岌岌可危。首先,其传承儒家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已基本上消失了。而儒家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也日益消退,几近消亡。且其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而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中已是岌岌可危。由此可见: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的悲凉文化含义。

根据上述的情况,你所能感受和体会的是什么?如果曾经拥有的一件美好的东西,因为你的失误瞬间瓦解,难道你想说的仅仅只是一句:对不起?!并掺杂着内疚?为何很多的时候。人们总是因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难道不能在失去前好好把握住机会抓住它呢?中国传统文化如今暂没有频临毁灭,因此,我们如今所能做的是挽留住它,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不要在人们再次需要它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黄河之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并同时孕育着新的文化长河,作为龙的传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变化,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要适应一种新文化的出现。一个文化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必定是好学的,因为只有好学,吸取别人的优秀文化,融洽自身文化,才能使其发扬光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相反我们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毕竟它是我们生长的来源,经过五千年历史沧桑所保留下的精华。是外来者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脊梁!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没有自己的文化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谈不上我们要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传承和发扬是不容忽视的!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中华出色传统文化。

俗话说的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良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及高尚的民族情感……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中华美德有着独到的见解。

晁说之说过:“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这就是中华美德——诚信。

父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这是中华美德——孝顺。

鲁迅爷爷曾经说过;“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这就是中华美德——感恩。

华罗庚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是中华美德——勤奋。

卢梭还说过:“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这是中华美德——友善。

中华民族不但有着优良的美德,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有哪些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四大名著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个个都是作家呕心沥血的作品呢!还有流传千百年来的历史故事:屈原投江,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还有流芳百世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造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无论是什么中华文化,我们都应传承下去,从现在开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学习出色文化,传承传统美德。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把这份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昂首阔步,向着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前进吧!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4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5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抗击非典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计其数的白衣天使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在生死线上,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他们用无私、勇敢和忠诚,悲壮地再现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涌现了种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实这一精神,同样贯穿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活。对于同学们来说,首先要做“改陋习、树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下课后,能自觉保持学校优良的学习环境,走廊上、阳台上、楼梯口、操场上,少些喧闹、少些追逐奔跑的身影,多些朗朗的读书声,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些捧着课外书津津有味读着的小小书虫。让学校成为学习交流的宝地。勤奋学习、沉稳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勤俭节约上,不管是在学校用餐还是在家中用餐,千万不能任性妄为,倾倒大量的饭菜,浪费粮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上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不能因为挑食、贪玩、爱吃零食等不良的习惯而让自己的健康与美德随着饭菜流失殆尽。

讲卫生,勤劳动是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部分,不破坏学校的公物,不乱采摘花朵树叶,不折断树枝打闹嬉戏,不乱丢废纸果壳,不随意吐痰、践踏草坪,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恶意破坏,主动帮助打扫卫生的同学,齐心协力使映照在蓝天下的美丽校园变得更加亮丽如新。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3

关键词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民族民族精神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忘记过去、忘记历史的民族是可耻、可悲的。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的舞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阶段,是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是在和平、安逸、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受和使命感,普遍存在着懒散习气,在观念上有功利倾向,生活上贪图享受,人际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有戒备心态,组织纪律上有散漫现象。国防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竞争向上的团队精神,增加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能力和生活习惯。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初,学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深入探索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民族精神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军训使学生重新思索人生人的价值,进一步认清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历史重任,把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争取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伟大中华民族的一代,为全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这一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实现培目标和学生成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涵义

国防教育是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为适合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国防教育是从捍卫国家、安全和领土(领空、领海、领水)的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慧和体质等施加影响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国防教育不仅对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增强国防实力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和加强国防有培根固本的意义。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在国家和民族精神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核心,不断提高全民国防教育意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当前,我们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热爱祖国、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等优良传统,使每一个公民进一步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居安思危、爱军尚武的国防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联系历史特别是抗战史实,明确落后就要挨打、和平来之不易、富国必须强兵的道理,增强建设强大国防的使命感;联系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认清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建设现代化国防的紧迫感;联系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和我国周边形势的发展变化,认识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坚定捍卫国家安全统一的坚强意志;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的道理,增强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的自觉性;联系爱国拥军、情系国防、献身国防的先进典型事例,增强履行国防义务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国防教育要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

我们必须明确弘扬民族精神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切实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到国防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保证弘扬育民族精神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纵向而言,弘扬民族精神要从娃娃抓起,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国防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投向“八小时以外”,利用建军节、国庆节、“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等时机,通过升国旗仪式、演讲比赛、祭扫烈士墓等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横向而言,弘扬民族精神要贯穿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领导干部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国防教育之中。要广泛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借助各地国防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运用网络传播等多种手段,将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渗透于国防教育的全过程,灌输到接受国防教育的全体对象,真正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形势下牢牢地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

把“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国防观念。各级党政军组织要以全民国防教育日为前提,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宣传建立和巩固现代化国防的伟大意义。

四、在国防教育实践中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民族精神问题,并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综观这些关于弘扬民族精神的丰富论述,联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的科学论断,以下几个观点尤其需要我们加深理解。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的灵魂。

(3)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志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弘扬民族精神,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高度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

(4)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依据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前一个时期,一场非典疫情突然袭击我国大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最终我们取得了重大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再一次奏响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嘹亮凯歌,书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

五、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核心

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爱国主义将领,他们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之魂,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当代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又一次体现了我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决心和战胜困难得信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曾经饱受侮辱、国耻的民族。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庄严宣布成立,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空高高飘扬时。标志中华民族结束了百年的欺辱走上了繁荣健康的发展轨迹。中华民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忘国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应该大力弘扬和辛勤培养的。

六、祖国统一、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典范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愿望。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统一的斗争历程分为: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个时期。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为祖国统一奠定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基础;新中国建立,为祖国统一奠定了国家新生和独立的基础。形成于其中的生于忧患、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所继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世纪,也是各国间的科技、人才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为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为重要基础,高等学校在本世纪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负有重要的使命。“全民国防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包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客观要求。”

永留青史的民族精神典范,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原创力量和思想智慧长期生生不息的结果,并从中形成了生于忧患、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民族精神,成为这一民族精神的典范。可以预见,这终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总之国防教育要为民族精神服务,民族精神强化了国防教育。我们一直教导“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中自尊、自强精神的成因。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

[2]张召忠——《话说国防》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教育;民族精神;价值功能;技术体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G8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7-02

新世纪,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学校的各类课程领域中,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莫大关系的,除文、史、哲外,当数体育领域的武术。历史上,以武术为内核的尚武精神曾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由此,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并配合高校的能力本位课程建设,我们在原来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武术攻防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1研究现状

从90年代后期,已有学者陆续展开了有关开展学校武术运动的研究,有的对各地市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有的重点提出了更好地开展武术的具体措施,有的则重点研究了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有的涉及到中小学武术内容的改革,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大学武术教学的研究。[1~4]但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研究论文还极为罕见。

以上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对各方面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造成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煞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不能胜任正常的武术教学任务;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境况。[5]以上这些问题及言论确实发人深省,学校武术教育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武术改革同样迫在眉睫。

改革的关键是选取什么内容,建立怎样的教学技术体系,如何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如何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等等。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历史上武术曾为振奋民族精神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囊括四海、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武术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敢打敢拼、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其次,通过武德教育,使广大学生不仅要追求“能打”,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武术的宗旨――“如何才能不打”,从而体会和谐相处的意义。对比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有余,野性不足,而武术教育正能弥补这一点。

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极为重要,是他们今后立业处世的支柱。

2.2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方面的定位武术是一个价值功能多元的综合体,它既有技击防卫的价值,也有强身健体的价值,还有艺术审美的价值。但是随着武术的历史演进,以上几种功能逐渐成为武术的几个发展方向,到现在,武术按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类:攻防技击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6-8]。而要培养敢拼敢打、坚忍不拔的精神,最恰当的是选择攻防技击类。

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因此,单从技术角度讲,在开展学校武术时首先应立足于武术提高防卫技能的主体价值,在追求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个别的武术内容和训练方法纯从技击角度出发,可能有悖健康,这就要有所取舍,适当地摈弃这些内容,因为从身体锻炼角度出发,开展学校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就是说,学校武术的开展应该在不违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其主体的技击价值。实际上,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足球的目标是抢攻射门,篮球的目标是投篮命中,体操的目标是表现阳刚之美,当然武术的目标就是追求技击。各个项目的爱好者正是在追逐一定目标,满足自己的兴趣的前提下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一切都从健身角度考虑,反而不利于健身目标的实现,没有一个完全以健身为出发点而设计的项目会得到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只有在一定动机和目标的牵引下,才会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

因此,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通过让学生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这种价值定位不仅使我们的学生锻炼了身体,而且通过长期的对抗性练习,培养了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得了一定的防卫技术,特别是对以后从事金融职业的学生,又增加了一个安全砝码。

2.3高职院校武术在运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的确定在学校武术运动形式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武术发展的固有规律,使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有一个清晰明朗的脉络。

中小学武术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弓步桩、马步桩必须站得那么低,要求那么规范呀,为什么冲拳必须横平竖直,保持一定的静止姿态呀,套路是用来整体技击的,还是拆开的,等等。这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广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武术的内容、脉络。实际上,不仅学生,许多教师对武术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武术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人们对武术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纵观整个武术发展史,从宏观上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简单实用的阶段(明清之前),拳派林立的阶段(明清时期),体育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阶段(民国时期到现在)。最初的武术就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一切基本功都围绕技击实战而展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全面成熟,受其影响,大量的武术套路逐渐形成,其主流作为记载技击动作的载体而存在,不同的技击风格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套路,众多拳种流派逐渐形成;民国时期,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了近现代体育化的历程,建国后开始多元化发展,后来按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不同,主要分化成三大类:攻防技击类武术、艺术展现类武术、健身养生类武术[8]。这基本上就是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

至于传统的武术传授方法,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著名武术学者温力教授认为:先学基本功,然后学套路,再是拆招、喂手(递手),最后是散手、实战。而一代宗师武术名家张克俭则认为套路应该放在最后,其过程应该是先学基本功、基本动作,再练喂手(递手),然后是散手、实战,最后是套路总结。我们认为两者皆有其道理,因为不同拳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后者可能更符合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易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武术。

为了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武术脉络有一个整体了解,也考虑到学校对武术的课时安排有限的实际,我们提出如下高职院校武术内容的设计方案:首先学习攻防技法的基本功,包括基本实战站位,基本步法,各种柔韧性练习的腿法、腰法、肩法,等等;其次,学习基本手法(包括直拳、摆拳、抄拳、鞭拳、劈拳、顶肘、盘肘、下压肘,等等),基本腿法(弹踢、正蹬、侧踹、截腿、鞭腿、顶膝、撞膝,等等)及其防守练习;再次,学习基本摔法(拌摔、顶摔、手别、脚别、过背、折腰,等等),基本拿法(拿指、拿腕、拿肘、拿肩,以及各种防卫性拿法)及其破解性练习;最后,进行攻防对抗性练习及实战练习,并进行套路性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灌输精神文化思想教育。

学生学习语文都是先学字,再学词,然后学句子,最后过渡到文章,乃至不同风格类型的文章。学校武术教学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

总之,包括高职院校武术在内的学校武术教育应彻底改变受竞技武术的框架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现状,彻底抛开老的运行模式,开辟新的思维,用全新的思路,根据武术运动的规律,来设计内容体系,彻底解决长期以来改革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使学校武术教学真正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指导思想。

3结论

1)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2)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昌沧王友唐.千秋大业――观看北京市中小学校武术比赛有感[J].中华武术,2003:229.

[2]昌沧.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2.

[3]谢玉波.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3:260-262.

[4]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2-104.

[5]《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改革学校武术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华武术,2005(7):4-5.

[6]杨建营.武术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的研究[p].武汉体育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5

  弘扬雷锋精神在国旗下的讲话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驻》。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里走。但我要说雷锋叔叔没有走,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雷锋叔叔,他是一位对自己“小气”,却对别人大方的人。他是一位没有高大身材,却受世人仰慕的人。他是一个只活了二十几个春秋,却用短暂生命留下永恒精神、激励这我们奋勇前进的人。

  雷锋精神早已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肌理,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雷锋精神不仅温暖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世界许多善良人的眼睛。

  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我们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拧在哪里都要闪闪发光;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我们学习雷锋“一心为公”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我们学习雷锋“团结一致”的精神,在卫生大扫除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在开会集合时互相提醒,努力做到快、齐、静,在平时学习时中以优带差、共同进步。让我们尽情享受集体大家庭温暖,感受集体大家庭的快乐。

  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我们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看到小同学抬水吃力,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看到拥挤的公交车上有站着的老人,请主动让出你的座位;看到教室里破旧的桌椅,请认真把它修补好??慢慢地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驻我们心间!

  谢谢大家!

  弘扬雷锋精神在国旗下的讲话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雷锋精神,永放异彩》。

  同学们,在这春意盎然,美丽温馨的季节里,我铭记着一个特殊的日子——“3.5学习雷锋日”

  一个年轻的战士,用他二十年的青春时光,默默无闻的为人民做着好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五十年来,“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成了一句每个人烂熟于心的口号。“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现在再想想这句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慨。

  安徽有一位饭店老板,注意到环卫工人们中午常常要赶回很远的家吃饭,便决定每天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的午餐。一个简单的举动,温暖了多少人的心。读到这样的报道的时候,我们心中难道不渴望人们的真诚与善良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迷失自己,忘记了最初的热心和善良。“雷锋精神”就是洗涤我们内心的一汩清泉,时时让我们回忆起内心的朴实和真诚,用阳光的面孔面对每一个人。

  在学校我们常常被无数的“雷锋”温暖着。我现在依旧清晰记得,上学期那个我丢掉饭卡的早上,宿管部老师打电话来通知我有人捡到时,我心中的那份慰藉和欣喜。我也记得,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们总会伸出援手。当你急需着打印材料,或是需要打电话的时候,老师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着。本学期开学下大雪的时候,是他们在路上一次又一次地铲雪。同学们!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雷锋精神”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闪现在我们身边——它既可以是他人需要帮助时一次毫不犹豫的伸手,也可以是他人沮丧时一张为他展开的明媚笑脸。当代雷锋精神,潜藏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之中。它并没有被套上过亮的光环,却会在不知不觉间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想,只要存关爱他人之念于心,那么每天都是学雷锋日了。

  同学们,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用自己的行动来演绎雷锋精神的不朽!

  弘扬雷锋精神在国旗下的讲话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四年级四班的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岗位……”这段精彩的语言,你或许会以为这是哪个名人的名言,但,这不是,这只是《雷锋日记》中的一小段,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雷锋叔叔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22年,然而,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总是永不停息、全心全意的帮助别人,为人民做好事,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6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意思想和党的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经学校研究决定,特在我校开展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二.组织机构

组长:蒋怀昌

副组长:潘志刚

成员:韩新顺 刘新风 刘松山田红霞 

三.演讲主题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四.比赛时间:

2018年11月30日(暂定)

五.参赛对象:

学校除评委之外全体教师

六.赛程安排:

(一).赛前准备:

1. 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进行赛前宣传和方案学习。

2. 参赛选手上交演讲稿件,有学校审核通过。

3. 做好赛前抽签和彩排

(二).比赛阶段

1. 比赛地点:六年级教室

2. 比赛时间:2018年11月30日下午(暂定)

3. 场地准备:做好教室卫生打扫工作,制好ppt背景

4. 评委安排

蒋怀昌田红霞 韩新顺 刘新风 刘松山 王玉山

刘小振

5. 计分

潘志刚 贺倩

6. 摄影及音乐

周虹羽

7. 主持

李英 梁秀芬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八.比赛规则

1. 演讲顺序有选手抽签决定

2. 评委按照评分标准逐项打分,每位选手演讲完毕,由计分教师收取评委的评分表。

3. 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值

4. 评委当场打分,从第二位选手开始当场宣布成绩。

5. 脱稿演讲3-5分钟。

6. 评分标准

  本次演讲评分采取100分制。按演讲内容(30分),语言表达(35分),态势神情(20分),仪表形象(10分),演讲时间(5分),5个项目进行。

(1)演讲内容(30分)

a. 观点正确,鲜明,主题深刻,集中。(10分)

b. 角度新颖,选材得当,材料典型,充分。(5分)

c. 切合听众对象,切中社会现实,针对性强。(5分)

d. 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语言生动。说服力强。(10分)

(2)语言表达。(35分)

语言: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准确,流畅,自然。(15分)

语调:停顿运用得当,抑扬顿挫切合演讲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达情意。(15分)

(3)神情动作(20)

  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够准确,鲜明,自然,形象,直观,灵活的表达演讲内容和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不矫揉造作,夸张别扭。

(4)仪表形象(10分)

  服饰大方,自然,得体,举止从容,端正,风度潇洒,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5)演讲时间(5分)

严重超时或者少时按照超时或者少时的分钟数扣分。

九.参赛要求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7

教学目的:理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教学重点:重点讲清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授课过程中可在适当的地方选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个小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表现在物质文明上,又表现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特别是在现时代,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未来世界的较量,精神文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承认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关系极大,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民族特有的文化素质作底蕴。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正如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活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我们要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离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动只能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基础上展开,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只有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族凝聚力才能有“根”,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深厚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过去也是将来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是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站在时代前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要努力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能不能保持和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努力发挥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一座伟大的精神宝库

所谓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意识、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相对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说,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就是对这种深厚感情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总结,它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团结统一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在维护本民族尊严的同时,向来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爱好和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风范。中国人民向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界,勤劳勇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坚强性格。这些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的结晶,反映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优良传统。中国有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作为文化传统,毕竟其中有精华,还有糟粕。对祖国的文化遗产,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强调要肃清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强调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继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提升,成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同样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强大生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和发掘,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统一到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有两种传统,既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的优良文化传统,又有中国人民在近现代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正如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所以具有高尚精神的属性,这是由其自身特有的内在素质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许许多多绚丽夺目、闪闪发光的伦理精神,诸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公而忘私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执法不阿”的清正廉洁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结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以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勤劳俭朴的美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高尚品格的提升,如同一股永流不绝的圣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道德生活,培养着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对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我们更要发扬光大。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扬弃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形成了新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些精神,并把它们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同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具体地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中,从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就新时期我国来说,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既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一定要努力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巨大精神动力,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大精神,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要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道德知识是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成分。同样,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条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党组织和所在单位的教育引导。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地开展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们宣传教育最基本的载体。要努力发挥好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充分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宣传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宣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奋斗历程,宣传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历史性贡献,更好地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要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万丈高楼平地起。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爱祖国、爱人民,化作砺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建构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建设者,民族精神的培育者,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推动伟大的民族精神绵绵不断地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要搞,其他单位和部门可以不搞或少搞,而是大家都要搞,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自身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只有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搞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更好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附: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圣贤关于“德”治的思想

中国古代圣贤十分重视对人民进行“教化”,主张以“德”育人,以“德”治国。这其中,犹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德冶思想主要内容是:“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意思是说,用政令来约束人民,用刑罚来管治人民,人民可以避免犯罪,但却没有知耻的心;如果用礼教来诱导人民,人民就会知耻而真心归服。孔子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民都具有“君子”的人格。如果人们都去信守“孝悌”、“忠恕”等道德规范,就不会去于“犯上作乱”的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轲认为,统治者不应以力服人,而应以德服人。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他又说:“善政之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不但为世界人民所敬仰,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象征。直到今天,中国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世界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还包括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和同志都先后倡导要大力发扬“五种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进—步丰富了民族精神,同志用64个字进行了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的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新时期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爱国传统源远流长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更是以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给予我国的发展以重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爱国事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动人心魄的史诗,是世界史上的伟大奇观。

早在春秋时代,卫国君主的妹妹许穆夫人,当得知狄人攻打卫国时,就说服劝阻她的许国君臣,毅然从许都归国,与兄长一道,联合齐国,击退了狄兵,使卫国转危为安。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者的故事。

西汉的爱国将领霍去病,为国忘家,马不卸鞍,衣不解甲,在抗拒匈奴掠夺者的戎马一生中,六次出击匈奴,为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武帝为了奖励他,专门为他盖了一座豪华的府邸,要他去看看是否满意,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充分表现了他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高贵品格。

苏武牧羊的故事也是广为人知的。他出使匈奴,不辱使命,坚持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单于流放于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经过19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手持汉节,须发尽白地回到长安。苏武牧羊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教材。

反抗外国侵略,捍卫祖国尊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明朝将领戚继光,青年时代就立下誓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波海平。”表达了他誓平倭寇、保卫祖国海疆的雄心壮志。为了训练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戚家军”,他“—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经过十多年的奋战,终于把东南沿海的倭寇肃清了。

还有人们熟知的屈原以身许国;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起兵抗元;郑成功……他们用自己的精神甚至头颅,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同样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如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谭嗣同、秋瑾等。这其中,最伟大的爱国者,莫过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就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三座大山,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无数共产党人为国捐躯,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在新世纪,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在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殚精竭虑。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十大功能”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在其《中国文化的光辉前途》等著作中,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做了阐述。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的意义,或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十大功能”。

1.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根。他在《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之根……而支撑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发展、屡遭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则是博大深沉、底蕴无穷的中华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心理核心观念。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之所以能在如此众多的兄弟民族之间形成共同的中华民族心理,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实际起了核心作用、中枢作用、纽带作用。

3.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理想的价值导向。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保持我们民族凝聚不散的强大精神支柱。而这个共同民族理想赖以确立的坚实思想基础,则是长期积淀升华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个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但它们的产生,不仅需要民族经济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而且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做支撑。

5.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深层根据。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之—,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的深厚传统,甚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形式丰富。而支撑中国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的深层观念,则是上下五千年、绵延而不断的中华民族精神。

6.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要维护民族团结、民族统—,保持一种强大无比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仅需要民族国家的统一市场,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强大中央政权的政治基础,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没有这种发自内心深处认同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就没有核心,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就缺少强大的精神纽带。

7.中华民族精神是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脊梁。一个民族要取得、巩固、发展民族独立,不仅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和民族外交,而且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会丧失民族的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

8.中华民族精神是发扬民族主体性、抗御“全盘西化”的强大精神武器。他在《文化建设与民族主体性》—文中鲜明地指出:“全盘西化论的主要错误是不懂得民族的主体性,不懂得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更不理解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虽然表现了许多令人痛恨的严重缺点,但也具有一定的优秀传统,”强调民族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新时代的思想长城。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8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继承 弘扬 思考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本人就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果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难以更好地推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对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3、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并结合时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二、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宝贵营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宝贵营养,使人类这一文化瑰宝为当今世界所用,使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1、胸怀天下、团结统一的爱国之情。中华民族历史尽管长达数千年,但注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奉献精神始终是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和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族儿女为团结统一而不断奋斗的爱国史。班固投笔从戎,抗敌御侮;文天祥誓死报国,千古流芳;林则徐痛虎门硝烟,捍卫民族利益与尊严;革命先驱孙中山,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正是由于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即使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是捍卫国家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

2、主张仁爱、崇尚和谐的民族品格。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尊重人格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19年前,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这说明,中华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理想追求。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和”字。“和合”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渗透于中华民族思想、实践的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友善仁爱,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同舟共济,形成了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以邻为善、协和万邦,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还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都给所到国家和人民带去了都加强交流合作的诚意。可以说,中华文化“和合”思想蕴涵的深刻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中国人民在近代饱受战争和被侵略的苦难,使我们更加珍贵和平。今天的中国已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3、重视修养、谦敬礼让的道德规范。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孔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古人把学习、教育看的很重,认为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开学将一事无成。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克骄防矜,“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古代先哲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变革创新,不息奋斗。从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汉使苏武饮雪吞毡;从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修史,留下千古巨著,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毅的民族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近代以来更是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无数志士仁人勇于救亡图存,学习他人之长,而后奋起直追,救国家于危亡,挽狂澜于既倒。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奋进取、不懈奋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说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着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我们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立足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两种思潮,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坚持“扬弃”的观点,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弘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检察日报2007年10月

[2]等《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学习出版社

[3]张岂之[1]《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9

【2017年乡镇端午节活动方案一】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幸福街道办事处将在全辖区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节日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传统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影响,营造欢乐温馨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内容

(一)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积极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居民、辖区企业,以包粽子、制香囊、民俗讲座、读书会、赛诗会或观看专题片等活动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节日氛围。社区、文化站要组织编排符合节日文化特点的文艺节目在社区、广场演出,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重点责任:文化站、各社区

(二)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节日期间,组织广大市民群众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缅怀先贤,学习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忠诚祖国的高尚品质,弘扬传统美德,让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诵读中热爱经典、亲近经典、熟知经典,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点责任:各社区

(三)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活动。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广泛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重点责任:各社区

(四)开展节日志愿服务活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动员本单位的志愿者与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一起过端午。动员社会各界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责任:各社区

(五)开展节日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节日期间,各镇、街道办事处邀请健康教育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活动。节日期间,在全区集中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清洁工程,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创造整洁优美的环境。

重点责任:城管办、物业办、各社区

(六)组织观看《xx中华长歌行端午鄂尔多斯篇》特别节目。节日期间,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在汉语新闻综合频道、经济服务频道和城市生活频道黄金时段滚动播出《xx中华长歌行端午鄂尔多斯篇》特别节目。内容重点突出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展示民俗民间艺术魅力,反映我市组织开展传统民俗、群众性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生动景象。要求各社区组织职工及时收看。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社区要把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拓展领域、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活动的思想文化内涵,切实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圆满。

(二)广泛动员,积极参与。要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影响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使群众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角。要精心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采取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增强端午节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宣传介绍端午节相关知识和活动开展情况,积极营造尊重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各社区要在节日期间认真组织开展活动,务必于5月29日前将活动的方案、信息、图片、总结上报至邮箱,我们会把优秀信息上报区文明办,区文明办将在市区两级文明网站上对活动信息择优展示,并积极上报自治区及中国文明网。联系人:撖xx、解xx。

【2017年乡镇端午节活动方案二】

为了有效地利用端午节传统节日这个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提前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xx周年的良好氛围,根据区文明办、街道的统一部署,根据社区实际,特制定端午节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利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民风民俗、体育健身、爱国主义、绿色环保和科普宣传活动,引导民众,尤其是社区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全面动员社区单位员工、居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人民满意城市创建活动中。

二、活动形式

1、粽子传爱心主题活动。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以社区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亲自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低保人员、残疾人和老党员送去节日的祝福与问候,并带去了自己买的粽子、皮蛋和咸蛋,与他们一起提前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2、节日民俗宣传活动。社区将通过市民学校、座谈会、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端午节的来历,通过包粽子等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经典诵读主题活动。以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关工委为中心,组织党员和社区青少年,开展吟诵屈原诗歌、屈原词章的活动,从而弘扬爱国精神,赞颂美丽星城。社区将以吟诵古今经典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社区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努力营造和谐、祥和的节庆气氛。

弘扬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篇10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本期德育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学生运动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1、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

2、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3、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4、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5、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德育落到实处。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着眼于新的实践,增强改革发展意识,努力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常规教育

l、强化认知,以知保行。没有很好的认知,就没有很好的践行。本学期,团委将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教育宣传阵地加强学生交通、饮食、水火电等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以知保行,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2、严格督查,以查促行。本学期,团委将加强文明监督岗的工作力度,重点整治学生在骑车、下河洗澡、在校外摊店就餐、随手乱抛杂物、讲脏话、不按规定入厕等违纪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督查,做到以查促行。

三、切实抓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团委要借学校创建全国千所留守学生家长学校的机遇,抓实抓好留守学生关爱工作。一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创新资源整合方式,畅通资源整合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重视支持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二是通过主题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合法权益保护,与学生交朋友、定期家长联系、家访、建好希望图书室等多种形式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三是开展“青春送温暖”活动,让青年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为留守学生排忧解难。四是建好留守学生档案,建立留守学生关爱行动长效机制和管理机制。

四、深化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l、积极开展创建市级“绿色学校”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

2、举行一次“向雷峰同志学习,争做先进学生”的活动,组织团员青年争做好事,培养学生爱心奉献意识,吃苦耐劳精神。

3、强化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培养,利用班会课、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加强对餐厅里不关水龙头、乱倒饭菜、随意浪费等现象进行督查;

4、组织一次“知荣明耻,争做文明学生”的演讲活动,内容涉及环保、安全、留守学生、文明礼貌等各个领域。

5、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展一次“节约用水”的宣教活动。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6、清明节期间,组织部分团支书扫墓,重温入团誓词。

7、在4月7日——世界卫生日,开展一次以“卫生与生活”为主题的宣教活动。

8、组织一次“弘扬五四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师生书画展和文艺演出“五四”纪念活动。

9、利用五四青年节期间,吸收一批具有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新团员,举行一次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10、5月14日为母亲节,开展一次“给母亲的一封信”征文评比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母亲,懂得关爱母亲,回报母亲。

11、在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开展“饮食与健康”为主题的宣教活动,教育学生学会饮食、懂得饮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12、6月18日——世界环境日,举行一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五、抓好校团委常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