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表英文论文十篇发表英文论文十篇

发表英文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08:26

发表英文论文篇1

中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3月6日上午10时,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举行,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陈锡文、李德水、王金祥、王钦敏、杨凯生、王文彪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2007年的时候,全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是2.2%,多数国家平均水平是2.45%,美国是2.67%,日本是3.44%,我们“十一五”期间这个比重从1.3%提高到1.8%,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来的是,2015年达到2.2%,也只是相当于全世界2007年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的核心问题也是科技创新水平的竞争。奥巴马在1月26日的《国情咨文》中讲的第一条是就业,接下来就是强调,我们要鼓励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尽快提高这个比重,加大投入。但是,即便经费落实了,如何使用也是一个大问题。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把经费都安排了,预算有了,但是到了年底完不成。

另外我想跟大家说两个“第一”,中国现在有两个世界第一。一个是研发人员,到2009年年底,我们有318.4万人研发人员、科技人员,这是世界第一,超过美国。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我们必须尽快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让我们宝贵的科研资源能够出更多有用的成果,绝不能以发表多少论文去论英雄,要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发表英文论文篇2

一、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英美文学的形式和作品中,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或者英美文学中存在的特殊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来鉴定英美文学,从而得出英美文学差异的具体表现。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可以将文学评论的形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在英美文学评论体系中,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一个全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品读与鉴赏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评论英国着名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着名文学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时,评论家们就需要对这两部文学从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学表现风格和形式等方面对文学进行理解与鉴赏,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性的评论方案,从而为提升其鉴赏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较于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评论的层次更加鲜明。文学评论家们对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基础,也是英美文学综合评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评论家们要想完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就需要对作品从背景、时间、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文学评论。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文学评论之间的最大差距是英美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艺术表现特点。因此,文学评论家们要将评论的着重点放在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属性上,全面综合评价文学作品。

二、评论视角选取策略

1、时效性策略

时效性是文学评价家评论视角选取策略考虑的首要策略,其原因是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论家要想达到英美文学评论可以启发文学创作思维的目的就需要把握时效性策略和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保障。时效性策略研究是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以文学作品自身艺术属性和作品特色作为时效性策略的研究重点,以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作为研究目的。因此,重视英美文学评论的时效性是推动英美文学评论得以快速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英美文学评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2、差异化策略

文学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文学样式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也是区分文学作品差异的主要方式。针对文学评论体系中的文学作品差异认识,评论家需要正确把握差异性策略在文学评论体系中的应用原理,把提升英美文学评论质量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提高英美文学评论水平、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整体效果、帮助文学阅读者正确理解文学内涵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家要以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作为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从全新的角度把握差异性策略,从而为英美文学评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的语言,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英语是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工具,也是传达文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主要方式。英美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现形式、抽象概念表达方面极具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浓厚想象力。英美文学评论家就需要利用英语传达出文学作品的精髓,为文学阅读者们提供简洁、华丽、通俗或者高雅的评论与见解,帮助文学爱好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内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了和文体风格。

英语与汉语一样,在表达文学思想内涵方面会受到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发音、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造成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异元素有很多,主要包含谚语、典故、俗语等。谚语、典故、宗教的不同,一方面造成英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另一方面使英语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他国家理解别国的文学作品含义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英语是英国的母语,国家在传承与发扬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会根据英语文化的“正宗”结构和表达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虽然正宗的英语表达形式会给文学评论家和文学阅读者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造成英国文学作品没有美国文学作品的随意洒脱。其原因是作家在表达语言时严格遵循英式英语的正规表达结构,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庄严”色彩。

相较于英式英语而言,美式英语在表达结构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没有完全遵循英式英语的传统文化,在美式英语结构改革方面加入了创新元素,使美式英语充满“叛逆性”和“革新性”。另外,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没有英式英语那么浓厚,人们在传承语言文化时没有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作家在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开放、随意,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美国文学评论的特色是自由、创新,与英国文学评论相比,美国文学评论不仅可以激发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促进美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继承英语传统文化与坚持自由开放、创新的评论体系之间挣扎。英国文学评论创作手法在17世纪与18世纪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遵循浓厚的宗教色彩向创新的创作表现方向发展,从思考历史文化向思考人性力量方向发展。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学评论体系中的不断变化表明文学家和评论家在以一种创新发展的相关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的作用,以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后现代文学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向独立、个性、自由的文学方向发展。作为英国文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构主义,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体系中具有引导作用。文学是文学评论产生的理论基础,英美文学评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英美文学研究结构体系息息相关。在文学价值方面,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构建一个独立自由、共性与个性并存、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评论价值体系。

发表英文论文篇3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西方文论;文学

西方国家对文学和艺术的深入研究从古代就已经开始,并综合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理论家的贡献,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20世纪以后,西方文论已经构建出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成为一门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独立学科。其中,英语语言学以其特有的符号及结构特征为西方文论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西方文论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着英语语言学。

一、英语语言学与西方文论概述

1、英语语言学概述

英语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对英语进行的研究。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语义、语用、句法、形态、心理语言等多种结构。其中,英语语言学的语义研究不仅包括对英语所表达意思的种类、要素等内容的研究,还包括了对英语词汇和句子之间关系的研究;英语语言学的语用研究是指对英语的正确使用方法的研究,包括了对英语语言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英语运用的规则和原则、指示语的含义和种类以及英语会话所表达意思的研究;英语语言学的句法研究就是对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分析,包括了对英语句子的语法关系及句子内部结构的研究;英语语言学的形态研究就是对英语单词的内部结构如词干、词根,以及构成英语词语的规则的研究;英语语言学涉及的心理语言研究包括对人们大脑中如何理解英语、如何学习英语、如何产生并获得英语语言的研究。

另外,英语语言学还包括了对语言、语音、音位等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语言观点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语言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英语教学的方法等方面。

2、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艺术的理论,包括了各专业对文学艺术的观点与见解。纵观西方历史,文学艺术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西方文论的研究工作,不同时期的人物对文学艺术的看法及贡献也各不相同。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一些代表性人物如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等,就已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到了古罗马时期,涌现的代表性人物有著名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著名学者、修辞学家、批评家郎加纳斯等,他们在继承了古希腊文学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文学艺术如诗歌的独到看法,创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艺术。中世纪时期,又出现了以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理论。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理论是法国出现的新古典文艺理论,是以中央集权制度为背景的崇尚古典与理性的文学艺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是布瓦洛,他的诗学文艺理论是在维护了封建君主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

另外,近代的代表性文学艺术理论是从启蒙主义开始,逐渐发展为古典美学理论,再发展为浪漫与现实的文艺理论,最后发展成自然主义。近现代,文学艺术的代表性理论则发展成为以唯美为主,涉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文艺理论,以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为代表性人物。到了现代,文学艺术理论又出现了对语言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结构主义。

20世纪的西方文论致力于吸收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出具有独立性的文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从作者的生平传记及其写作背景出发,对作品本身的语言文字等进行细致的研究,即强调作品阅读过程中的后结构主义。

二、英语语言学与西方文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人们对作品进行研究的依据和前提。根据人们对语言这一形式在作品中作用的不同看法,西方文论产生了两大流派――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强调人们在研究作品过程中的经验和实证,人本主义则强调以人为本,揭示世界的本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与西方文论有着共通之处,即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因此,英语语言学与西方文论有着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

1、英语语言学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20世纪西方学者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学,学者们通过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仔细的区分,将语言学的研究重点指向所有语句所表达给读者的意义,而不是单个语句的单个含义,并将语言当作一个符号,与具体对象建立联系,赋予其意义。语言学理论的提出为西方文论带来了重大变革,语言学一度被认为是影响西方文论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语言学独立学科的英语语言学对西方文论也具有重大影响。

西方文论吸收英语语言学中有价值的观点,在研究中逐渐融入了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模式,通过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来寻找文学的内在规律。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使得西方文论更加主观、更加科学、更加结构化,从而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准确。

文学创作的载体是语言,语言作为一种表征客观事物的符号,通过与别的符号之间的联系来展现文学内容。而西方的文学艺术理论历来都是通过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英语语言学对西方文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西方文论对英语语言学的影响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带动了西方文论的发展,决定着西方文论的思维方向,并使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方文论也影响着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对于英语语言学来说,西方文论对文学艺术提出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英语语言进行学习和利用的过程。西方文论中对英语语言学的利用,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英语语言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并及时找出英语语言学中带有滞后性的地方,促进其不断完善。英语语言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需要不断改善、不断发展的学科,英语语言学的特性决定了这门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的促进与带动。西方文论正是利用英语语言学的这一特性,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英语语言学进行全面的解释和升华,使之不再局限于死板的学习,从而能够不断进步。

3、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英语语言学与西方文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用谁影响谁来说明,这两门学科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英语语言则是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对英语语言内容和形式的探索完善决定着人类对西方文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模式,西方文论的发展所需也在客观上促进着英语语言的进步。在彼此相互适应中合理发展,会使英语语言与西方文论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中,对语言本身结构的研究也为西方文论的研究带来了提示,借用英语语言学的结构分析法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会使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更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使西方文论的研究更具有直观性。与此同时,西方文论的研究中通过对结构的分析还可以总结出新的结构分析法,从而为英语语言学带来新的研究方法。

西方文学的研究工作,是一个从简单到多元再到统一,从而形成一条研究脉络的过程。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研究英语语言本身,而是在将语言作为一种文学符号的情况下,研究英语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做到将英语语言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从而通过研究语言的本体特征,研究英语艺术。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英语语言学与西方文论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总结:西方文论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独立学科,在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在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经历着向语言学方向的转向,与英语语言学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英语语言学带给了西方文论结构性发展的新思路,为西方文论科学准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西方文论则为英语语言学的不断改善提供了帮助,促进了英语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凤娟.探析西方文论与英语语言学的相互影响[J].作家杂志,2012(11)

[2]汪好.西方文论与英语语言学的相互影响[J].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13(16)

[3]薛晓媛.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0(15)

[4]周颖.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语言问题[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发表英文论文篇4

1文化精神核心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东西文化在内容与结构上的差异,也使得两者在看待问题时的切入点各异。东西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东西世界社会生活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故而同样也能体现在它们对各自文学及文学评论的影响上。其次,语言也是研究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工具与评判指标,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使用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特点。以汉语为例,中国人在包括语言艺术在内的主要文化艺术系统里,最讲求的是“意境”二字。故而汉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擅长于制造空间,营造意境。但是,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越精妙的汉语也越有一丝飘忽不定之意味,这既是它值得玩味之处,但也是它相对于以英语典型代表的西方语言来说略显得欠缺严谨性的地方。对比英语与汉语不难发现,语言对于其所处文化的文化精神内核的表现力是强大的。东方人讲求意境,西方人追求理性与科学的不同文化姿态一览无余。最后,具体到中西艺术差异来说,我国的艺术文化中主张“写意”,而西方国家的艺术作品则将“写实”之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前者在艺术创作中讲求的是一种心境,而后者发展艺术的默认前提则是一种视听上的求实理念;前者讲求的是与自己内心的沟通,而后者则关注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刻画能力,一个内敛,一个外向。再具体到文学艺术,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抒情内容笔墨浓重,像传统文化经典的唐诗,对于事件的叙述其篇幅往往非常少,而西方文学中,哪怕是最古老的诗歌,也有着丰富的叙事内容,像最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等,均属此列。2东西文学评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不同的东西文化特质使得两种文化在看待相同的作家或者文学作品时,其观察的立足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卡夫卡的名作《城堡》为例。纵观西方文学评论界,历来对于《城堡》的评价,牵涉其主题内涵的评论占主要篇幅,并且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类:一,《城堡》旨在于表现犹太人渴望在长期的漂泊中找到精神寄托;二,《城堡》旨在于表现人类对于上帝的追寻;三,《城堡》旨在于表现人类对真理及生命意义的追问。而在中国的文学评论界,人们对于《城堡》的评价情况却大为不同,不但对《城堡》的主题的探讨涉及得很少,大多数评论内容所关注的都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艺术特点以及表达手法。可见,西方文化习惯于抛开艺术本身而去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及内容中所牵涉的诸如社会、宗教、心理等科学讨论,以务实的精神去研究这种东西的客观规律;而东方文化则习惯于重点去研究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个体情况和它们的艺术性,故而两者所形成的评论作品不论是立足点、表达方式还是细节上的措辞都各不相同,有着鲜明的对比性。再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在美国本土的文学评论界,关于《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所体现出的“硬汉精神”,很多声音认为,它是一种象征喻。通过这种隐喻,作者得以宣泄对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不满,而在这种宣泄里《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表现出的硬汉品质实际上只是作者个人意愿的戏剧化与扩大化。从这样的评价里不难发现,西方文学评论界对于文学的评论是求实而谨慎的、不轻易升华的,文学作品由哪个单独的个人而来,便常常首先围绕着这一个人进行分析。再同时对比中国文学评论家们对《老人与海》的看法,他们当中的很多都曾经提及,小说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刚强、勇敢的品质和敢于抗争、敢于面对失败的精神映射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和广大民众对于强悍人性的渴望与追求,故而它是民族性的。东西文学评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又再一次地印证与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精神内核。3东西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学评价理念的导向作用在文学评论上,东西文化在对各自文学评论的引导上,其最大的差异影响在于二者对于评论体系的态度。纵观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评论,绝大多数都只注重单个作品本身的研究,除了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欣赏与和思想探讨,还习惯于以小见大,从文学中捕捉人的态度和人与社会的联系,将其中的精神文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进行评价,并且这一点同样受用于形容中国文学评论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态度。而反观西方文学鉴赏与评论,西方人理性、务实的精神使得他们得以以一种更加客观与现实的态度去看待与比较不同文化作品文之间的异同并针对这一点展开分析与分类,并最终形成自已独有的文学评论体系。这也是西方文学作品流派众多并且各流派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各自有代表性的理论。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与东方相较,西方社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个分析手法多样、分类细致而思辨性较强的文学评论体系。这既是西方社会对于世界文明作出的一大贡献,但同时也意味着东方文学评论体系建立的急迫性与必要性。

二、英美文化内部差异及其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美文学的主要特点英美文学,顾名思义,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由于有着共同的语言基础,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在很大意义上属于同源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变革,英语在英国与美国各自都经历了一定的流变过程被并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也有了各自的土壤,但文化的同根性在英美文学中仍然许许多多体现之处。文学常常有着非常显著的时代特点,英国丰富的时代历程与社会变革过程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深深的烙印。故而英国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特点就是帝国叙事和乌托邦情结。英国文学的帝国叙事特点来源于英国的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文化,它随着英国历史的殖民历程发展壮大,也随着它的没落而逐渐消退。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常常体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统治愿望,故而战争文学、探险文学大行其道,甚至一度达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而乌托邦文学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学,它起源和发展于数个世纪以前英国的特定时期的政治猜想热潮,并且包含“乌托邦文学”与“反乌文学”两大方面。尽管乌托邦文学最后也平息于历史的浪潮中,但它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人们对极权统治的戒备与反省还是有着相当的正面推动作用。与英国文学相比,美国文学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太过厚重的历史沉积感,它如同世界文学的一道新鲜血液,自产生之日起便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关注与讨论中。尽管起源于乡土主义,但发展到今天,美国文学的最大特点依然是现实主义。阶级矛盾与这种大矛盾背景下的世间百度一直是美国文学的主线。现实主义的美国文学擅长于对社会现实的冷静揭露与真实刻画,并通过这种揭露与刻画还原社会的本质。但同时,受特殊的历史发展因素影响,起源于英国文学的美国文学在创造性上较前者更加青出于蓝,部分范畴内的文学,像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就像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最大的相类之处来源于英语语言一样,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的巨大差异也源自于英语本身的发展与流变。但从本质上来看,英美差异其实是英语语言使用人群所选择的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从英语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早期、形成期与现代期的三大典型发展阶段。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相同,但近代以后,美式英语在与北美印地安语的接触碰撞中发生变化,英语的英美分化也正是于此时正式脱胎形成。与英国悠久的历史与辗转复杂的社会变革历经不同,美国由从奴隶社会走到资本主义的过程几乎是跳跃的。这使得美国成了一个没有历史负担、敢于创造、敢于打破规律的国度,在如此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美式英语也尽显其张扬活泼之个性,而这种个性同样也深深地扎根在了美国文学作品之中。3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对文化差异的讲解其实是对历史的讲解,所以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也离不开参照对历史的分析,英美文化与文学也是如此。以英国文学为例,英国文学及评论学古老而厚重,这既是它的优点与长处,但也导致它负重前行举步为艰,不得不在对历史的继承及时代的顺应中反复挣扎、犹豫不决。尽管近一百余年,新的思维已经在英国文学与评论范畴内产生且古老的英国文学及评论的踪影也在近代文学史上随处可见,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理念就已经一改过往呼风唤雨的形象,进入了相对的蛰伏期。与英国文学作品及评论理论之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从时间上来说,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的产生几乎是同时的。尽管学界对于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是起源于印第安土著文学还是英国文学这一问题争执不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文学与评论体系可以理解成源于美国本身。它内涵的种子成形于欧洲大陆,但无疑北美的土壤养育了它,并促使其发展了一个新鲜独立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体系。

发表英文论文篇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本本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和现在的学生现状相匹配,英语教师必须革新思路,如何在网络时代让学生由以前单纯书本学习变为灵活运用智能手机多渠道、方便、快捷、高效学习英语,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时代中职生手机学生为中心兴趣自主 

媒体上关于教师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报道时有发生,那么学生到底能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手机呢?据调查,现在学生手机拥有率达到100%,并且多数学生每天看手机时间达到5个小时以上,甚至晚上休息时间也不关机。手机本是用以交流的工具,可是随着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诸如拍照、摄像、播放、收录音、游戏、导航、手电筒、上网等。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自然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互联网接受各种信息,学习的内容也五花八门,从时政新闻到娱乐八卦,从手机游戏到青春偶像剧,等等。毫无疑问,手机的消极、积极作用都明显。教师不应该采取禁止携带和使用的方法,只看到手机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手机的积极作用,既然都离不开手机,我们就从手机入手,让手机变成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平时的玩具,因势利导,采取疏导的办法,让手机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润物细无声,悄然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在此期间,教师要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趋利避害。 

一、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合一》)。网络时代,对中职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学习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加深记忆。 

二、利用手机这个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以班为单位,建立QQ群,微信群,信息,收发作业,在线与学生交流。通过调查发现,手机的播放功能是学生使用较多的功能之一。老师可以将教材里的课文或一些课外读物等文本材料分门类别后输入到电脑中,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些电子书,再配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录音或视频材料,运用一些编辑软件将它们制作成一部部有故事情节的影音阅读材料,然后进行格式转换,最后把这些影音阅读材料逐一地输入学生们的手机上,让学生课外自由阅读或组织学生课内进行限时阅读训练。考虑到手机卡容量有限,也可以录成微课形式。影音阅读材料的长度最好为3至5分钟为宜,文本以字幕形式出现且要与声、影同步,片尾要设有3至5个的问答题,旨在检查学生对影音阅读材料的了解情况。 

阅读方法有两种,第一,可以选择静音播放(有画面无声音播放)阅读,即在静音情况下,学生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播出的内容进行阅读;第二,可以选择有声播放(既有画面又有声音播放)阅读,即学生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播出的影音内容进行阅读。这类影音阅读材料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学习更主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阅读能力差异,按层次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让人人有任务手机不闲着,优生“吃得饱”,差生有进步。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一)外语教学实践证明,要想尽快地学好一门外语,最理想的方法莫过于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之中,如果缺少语言环境,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难度大,而且收效甚微。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并下载语境真实、语言地道、语音纯正、内容切近实际生活的原声英文影片,然后进行剪辑加工,取其精彩片段,经过格式转换后输入到学生手机中,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进行听说训练。 

(二)中职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表现。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爱表现”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大显身手。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如让学生课后模仿电影片段或者自编自演的一些英語小品、英语短剧、英语相声、英语表演唱等等,让他们拿起自己手中的手机自拍他们表演的节目,甚至自拍他们用英语聊天的情景,然后拿到课堂上播放,让师生们一起欣赏、一起点评,共同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快乐,从而使一节寂静的课堂变成充满笑声的课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充分发挥微信的关注公众号功能 

微信已悄然变成人们常用交际软件,尤其是许多的网站站长或许营销人员,都申请了一个大众微信,以此来方便群发推送信息给用户,这无疑是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更方便、更轻松的英语学习途径。许多英语方面的官方微信每天一期,分享的内容和音频,信息量大、内容涵盖广。包含时尚白话、热词解析、语法解说、兴趣阅览、名著及电影音频赏析、互动答题等。 

另外,给大家推荐几个英语学习微信公众号。 

1.英语跑pK台(goingforgold774)北京外语广播王牌教学栏目,轻松学英语---有趣味性,听不够的免费网络英语课,以实用英语为技能(流利听说)为教学特色的轻娱式综合类广播英语教学节目,稳居北京外语广播收听榜首。荣获“声动中国”“年度最受欢迎的栏目”“最受欢迎外语类节目”。 

2.朗文词典(微信号:longmandic)每天1个常用的英语单词,并附有原汁原味的英英释义,拿来训练英语思维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3.华尔街英语(微信号:wSe-China)英语学习趣闻、秘诀、要点。每天都会分享一些有用又有趣的英语学习内容或活动。 

(四)视频软件学习。现在这样的软件很多,经常用的有暴风影音,视频·优酷版,影视大全等,可以找英语电影或电视剧看,边看边学习地道英语发音及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发表英文论文篇6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以及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是英国民众和美国民众艺术化地使用英语的体现,是他们对现实生活审美的体现。英语这个语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英美文学的风格和问题灵活多变,或者婉约如少女窃窃私语,或者粗狂如野马狂奔于野;或者高雅如阳春白雪,或者庸俗如下里巴人;或者含蓄如弱柳扶风,或者明快如急雨直下。可以说英美文学表现力丰富等,魅力独特,可以感受到英语所带给我们的色彩斑斓的英语词汇和音乐节奏鲜明的语调。英美文学的分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理论等。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可谓是源远流长,它的演变过程可谓是长久而复杂,在这个过程当中,英国文学受到了文学本体之外的宗教、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二)美国文学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而自立,正如胎儿脱离母体一般,虽然初期仍然带着英国文学的特点,但是在以后的岁月当中,它逐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美国文学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美国文学大致出现过三次繁荣:19世纪前期形成民族文学。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两度繁荣并产生世界影响,已有近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十分活跃。30年代重视文本研究的新批评派,到50年代便失去权威,此后兴起的文论派别繁多,主要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呈现出多元和非主流化的态势。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仍要直面三个敏感的问题:一是文学伦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二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问题;三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的关系问题。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关系问题仍是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关键问题。20世纪被称为“品评的世纪”,文学品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生长。“新品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阐发、读者应声品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种种品评思想和理论,改造了文学观念,从基础上转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连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发出新的天地。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一)英国式英语和美国式英语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大约有了1500年的高龄。英语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oldenglish,时期为公元450年至公元1100年;第二个阶段是middleenglish,时期为公元1100年至公元1500年;第三个阶段是modernenglish,时期是公元1500年至现在。在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英国英语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语接触,并且在适应北美大陆的同时,许多新的词汇出现,在这个时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语言作为一国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作用,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一个种类,其语言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其本身往往含有特定的含义,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至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差异对文学评论的深远影响。英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因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现了出来。可能是由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在英语的使用张狂程度上有所顾忌(当然这种顾忌可能是潜意识的,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英国英语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上就显得中规中矩,这种中规中矩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可能是对随意破坏语言传统的顾忌,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语言的衍生,虽然一些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它的一切包括国家本身、政治制度、本地文化、美国民众都是新的,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叛逆和创新。因为美国本身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大胆张狂之极,没有丝毫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的精神,这也与美国一直标榜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精神相符合。一切皆有可能,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和反叛之中挣扎。《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在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替父复仇和力挽狂澜之中苦苦挣扎,经典名句“生存还是灭亡,是一个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然而,性格决定命运。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哈姆雷特的性格,从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具有的神秘宗教色彩,到现在的边缘体验创作理念、荒诞派的创作手法、非个人化理论等一系列的文学评论的新理念的提出,都表明了英国的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和突破传统之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界正在经历着蜕变,正在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先前的理论成就。客观地说,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出现能在世界文学理论与批评界呼风唤雨的泰斗、明星人物(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除外),但是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感觉得到,甚至在当今那些非常有影响的文艺理论那里都可以感觉得到它的影子。我们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还是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那里都可以找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在这里可以对英国的文学评论作一下简单的展望———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在英国文学评论应该不会再向《等待戈多》这样的荒诞力作来挥舞大棒,因为“世界末日”的预言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和荒诞的,是作者撒的弥天大谎。文学评论界不但要对以往的荒诞、绝望和迷离进行深刻的反思,而且还要对以前的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理解、重新铸就和重新阐释。

   2.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自从有了文学,就有了文学评论,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学起源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美国文学评论起源的探讨。欧洲大陆的文学还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是美国文学的起源,历来争论不休。但是笔者认为,既然美国文学被冠之以美国之名,就充分说明美国文学的独立性。美国文学的起源与其说是欧洲大陆的文学或者是当时已被殖民化的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还不如说是起源于美国本身。当时的欧洲文学对于北美大陆来说就像是一粒陌生的种子,而北美大陆对欧洲文学而言更像是一片陌生的土壤,当陌生的种子和陌生的土壤相遇之时,只能结出全新的果实,虽然美国文学有两者的影子,但是它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了。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更是如此了。

   3.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文学评论虽然也有创新和突破,但与美国文学评论相比显得更加“血统纯正”,在不经意之间总是能够流露出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让人不敢轻视,但是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犹豫不决,不能很好的在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和寻求新的突破之间掌握分寸尺度,因而纠结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后世人们取之不尽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是有的时候又会成为人们创新道路上沉重的负担,往往距离理想的效果一步之遥,达到那种效果确实千难万难。美国文学评论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美国文学评论本来就是混血儿,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因而创新能力尤为突出,它在吸收欧洲大陆的文学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着文学的优秀基因的同时,对各种理论应用起来更是轻松自如,一切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它的视角是世界的视角,全世界的文学评论的优秀理论和成就都可以纳入自己的麾下,因而显得更加开放。

发表英文论文篇7

古今中外,文学界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视程度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高,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渐渐的发现,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国家对其的评价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文学批评受到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而这些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该国家的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正是存在差异的文化评论造成了文学评论的多样性。英美文化也是如此,存在着差异,对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简单认识。

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内涵

文学评论,顾名思义,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特定的文学内容,比如说文学作品,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各具特点:(1)英国文学的特点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其文学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2)美国文学的特点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建国的时间比较短,在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但是却是美式英文,虽然说在本质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而且是移民国家,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在独立之后,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2)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我认为没有之一,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五、小结:

发表英文论文篇8

关键词:构思性写作;英语议论文;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42-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198号)“师范英语专业实践型教师素质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罗明礼(1966-),男,四川犍为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影响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因素

1.无构思性自由写作

写作过程可分为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构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间的重要环节。构思性写作不仅包括写作前作者对写作材料或给定题目的感知和体验、写作主旨的酝酿和确定以及写作材料的选取和提炼,而且还包括作者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思索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预想。对于构思环节的重要性,徐龙年教授认为,构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是文章表述的先决条件,构思是形成写作的通道,是感知与表述之间的桥梁,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

构思虽然是写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很多学生忽视。笔者从事普通高师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教学4年来,发现学生在课堂限时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没有经过构思就进行写作。笔者曾经对所教“大二”学生进行了一项议论文写作构思情况的追踪调查:

表一第一次议论文限时练习之后的调查表

从上表可知,连续四届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初次进行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只有7%左右的学生在写作前有构思的习惯,有8%左右的学生知道要进行构思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构思,有85%左右的学生没有构思的意识。本人利用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与同类师范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教师交流时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学生tem4和tem8考试的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相差甚远了。笔者把这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即进行构思、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的议论文写作称为“随意性写作”或“无构思性自由写作”。这就是许多学生在tem4和tem8写作项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汉语思维差异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英语专业学生参加tem4和tem8水平测试在写作项目方面成绩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从语言表层错误看,这些错误属于“词不达意”、“语言干瘪”、“连贯性差”、“中式英语”(Chinglish)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将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定式移植到了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众所周知,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则依靠语言来表达。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传统是尚思。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明显地反映在英语议论文写作的篇章结构上,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而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则呈螺线型。

不同的构思直接影响作者写作的表现手法。中国学生在表达思想时惯于绕圈子,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来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谓“不言而喻”的模式。这种写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英语思维模式采用直接切题的方法,以逻辑、分析和线性为特点:在遣词造句谋篇上普遍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在写作结构上习惯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达到开门见山,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的支撑句(supposingsentences)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这种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更为直观。由此可见,汉语式的思维模式不仅是学生在tem4和tem8的写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在写作中没有掌握英语构思性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3.缺乏足够的英语议论文教学资源的输入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构思性写作的另一原因还与他们的英语议论文输入量不足有关。paulDavies认为,写作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和观点,接着把它们构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编辑文字并写出篇章。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相连。有效的写作需要作者调动大脑中的已有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文章。有学者把写作过程划分为积累、构思、表达的过程论和强调写作过程的构思论。该理论强调积累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符合语言学家Krashen“大量的输入”和“可理解性的输入”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刺激-反应-强化”对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等理论论述。Krashen的输入假设“i+1”也解读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积累与创新的关系。因此,写作者平时阅读并分析大量的议论文对日后无论是限时作文练习还是tem4和tem8考试以及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均大有益处。然而,笔者对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的情况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笔者所教学生在“大一”时很少阅读英语议论文,更不用说分析优美的议论文了。由于他们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和有效的输入,自然在写作时就不知道需要构思和如何进行构思了,当然也就会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写不出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英语议论文了。

二、培养学生构思性写作的途径

1.培养构思性写作意识

构思是作者对写作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提炼主题是构思的切入点,它自始至终制约着构思的全过程。

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有两种基本方法:扩散型构思和收敛型构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围绕主题展开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将大脑中原先存在的各种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从而产生形象性和观念性新信息的构思过程。以Friendship(友谊)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三段的主题句为1)Friendship,inabroadsense,existsbetweenallhumanbeings.2)FriendshipbetweenfamiliarpeopleiSalsoimportant.3)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这样的构思有利于作者从三个侧面,由大到小,从广义到狭义,层层深入、层层递进铺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举二至三个事例进行说明或论述。这样的构思能以主题为中心、以平行结构为主线一脉贯穿全文,巧妙地呈现作者的观点。收敛型构思是指作者对文章的材料进行整理,将那些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集中或回拢,舍弃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对与文章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论述与推理的构思过程。写作时,作者通常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以“Divorce:aGoodthingoraBadthing?”(离婚:好还是不好?)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其第一段通常为Differentpeopleholddifferentviewsontheissueofdivorce(主题句总揽全段和全文).Somepeoplebelievethatdivorcemeanssocialinstabilityorimmorality…(从一个方面).onthecontrary,otherpeoplethinkthatmarriageshouldnotbeaninescapablechaintobindamenandawoman……(从另一个方面).ifthecouplehavedifferentpersonalitiesandcannolongerbecompatiblewitheachother,theauthorthinksthebestwayoutistogetadivorce(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论点)。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将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总结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2.强化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民族善直线思维,重抽象思维,重视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学生应以逻辑、分析、线性为基准点,力求把要点放在句首、段首,以达到直截了当的效果,突出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运用有形的联结手法以达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现形式严密,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应该遵照英民族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达。

在用词方面,应当尽量使用丰富多彩的短语;在句法结构方面,应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则;在使用主从复合句时,通常将主句置于从句之前;在语态使用方面,学生应多使用被动语态,以符合英语重物称的表达习惯。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语思维,学生平时可尽量使用英语词典,学会以英语思维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词或短语,逐渐达到对英语词义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语议论文的输入量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读”与“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输入性技能,是“写”的基础;“写”是输出性技能,“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见到所给题目后便觉得有很多话要写,内容也充实,但由于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终也写不出内容切题、意义连贯、语言得体而令人满意的议论文。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提高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

大量的英语议论文输入还能有助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的习惯问题。当学生以后遇到给材料作文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从自己已有的相关文章的结构信息中提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来帮助自己构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毕建模.略论写作构思与问题规范[J].岱宗学刊,2002(3).

[2]吴效刚.写作过程:构思与非构思的共存互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徐龙年.试论写作过程中的运思[J].兰州学刊,2005(1).

[4]周丽娜.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大学英语,2006(1).

发表英文论文篇9

abstract:theresultofquestionnairesurveyontheapplicationofChinese-assistedteachingincollegeenglishclassesshowsthatuseofChinese-assistedteachinginenglishclassispopular.moststudentsagreedwiththeuseofChinese-assistedteachinginenglishclass,andtheythinkthattheproperuseofChinese-assistedteachingcanhelpstudentsbetterunderstandandsavelearningtime.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andculturaltheory,theproperuseofChinese-assistedteachingcanpromoteenglishclassroomteachingandeasestudents'anxiety.

关键词:汉语辅助;英语教学;社会文化理论

Keywords:Chineseaid;englishteaching;socialandculturaltheor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37-02

0引言

汉语辅助教学是指在英语课教学中部分运用汉语进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英语教学中汉语辅助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教学界及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其作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仍无定论。但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辅助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多数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我国学习者在掌握英语之前,所藉以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主要工具是汉语。汉语作为代表存在事物的符号系统或信号系统,在大脑里是根深蒂固的。由汉语形成的概念最明确,由汉语形成的判断和推理模式也最易于接受。因此将汉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利用汉语与英语的对比,不仅可以提高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不断总结、归纳、内化语言规则,进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实施汉语辅助教学,需要对汉语辅助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能够为我们探究汉语辅助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维果茨基的理论也被称作维果茨基文化心理学或文化――历史心理学,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则被通称为社会文化理论。它不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层面或文化层面的理论,而是一种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1]。该理论认识到社会关系和文化制品在组织人类特有的思维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提供了一个不孤立社会环境而可以系统研究认知的框架。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中介(mediation)、控制(regul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搭手架(scaffolding)、私语(privatespeech)/内语(innerspeech)、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以及心理发展研究方法(geneticmethod)等,这些概念相互联系。

社会文化理论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英语学习的新窗口。本文将围绕大学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教学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有:①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使用汉语辅助?②学生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持何种态度?③学生如何看待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的地位、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参加本研究的受试对象共300人,都是延安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其中文科学生150人,理科学生150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调查开始前,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情况,设计了20个单项选择题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使用情况、学生对英语课堂使用汉语辅助的态度与期望及评价。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五级评分,1=很不赞成、2=不赞成、3=无所谓、4=赞成、5=比较赞成。然后将问卷发放给选取的文、理科学生各150名,回收有效问卷文科148份,理科140份,有效率分别为99%和94%。

1.2.2数理统计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受试人员对汉语辅助使用情况的反馈和所持态度,对汉语辅助的作用、地位的看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的情况调查

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1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要较少。教师在汉语辅助的使用上文科班要少于理科班;文科和理科学生在课堂上都较少使用汉语,可能的情况是大学英语的课堂环境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师生间及学生间的相互合作都较少,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较少的原因。

2.2学生对使用汉语辅助的态度

表2的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持赞同态度,赞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平均值文科为3.44,理科为3.28。在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平均值,分别为文科3.56,理科3.55。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并不赞同和喜欢自己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尽量使用英语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述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在难以完整表述的时候,用动作、手势、表情配合一连串英语句子,能够培养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在教室讲解难的单词、练习、串讲课文和语法的时候,学生期望教师能够适当的运用汉语辅助。在这些关键的时候运用汉语辅助,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某些结构和规则的特点,能够借助汉语辅助使学生掌握英语中的某些概念。

2.3学生对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使用作用的看法

表3的结果表明,英语课堂上利用汉语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提高英语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节省学习时间。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更放松,有助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3讨论

3.1发挥汉语辅助作用,促进英语教学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通过中介来实现,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英语学习也是一个中介参与的过程。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在临近发展区进一步的发展是通过专家和新手间的协商完成的。二语习得研究一个广泛认同的结论是,中间语的发展必须经过一系列的阶段,不能跨越。实验表明,对临近发展区敏感的、通过协商的中介比不考虑临近发展区随机提供的帮助更有效果[2]。因此,利用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概念可以研究搭手架的效果,如何提供搭手架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搭手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而汉语辅助教学就是搭手架。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一定的策略,使用好汉语辅助这个搭手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3.2使用汉语辅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赞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辅助。使用汉语辅助可以使学生能表达想表达的思想,使用汉语辅助可以更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使用汉语辅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有助于缓解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焦虑。

母语是在英语学习中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3]。母语是学习者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语言知识,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达到最高水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来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焦虑越小,学习得效果越好,焦虑越大,学习得效果越差。在英语教学中,完全摆脱母语,采用全英语教学,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当教师语言或教材超过学习者现有水平和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外语课堂焦虑。nation曾指出,不使用母语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负担,会对外语学习者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使学习者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用母语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知识来帮助新的语言的学习。教师适当利用母语来阐述学习者理解不透、吸收不了的外语信息,可以缓解学习者的焦虑感,同时也能使其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大胆地去尝试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

3.3汉语辅助的使用应注意适度把握尽管汉语辅助在英语教学上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汉语辅助的运用并不能取代其它形式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并适度把握,并要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使之与其它教学手段进行整合,以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并非所有超出学生认知的概念、词语都要用母语解释。有的词语在上下文的理解中起关键作用,用母语道破,可起迎刃而解的作用。母语的提示仅起疏导作用,在教学中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紧张感,让他们的推测能力发挥作用。汉语辅助的目的是把学生从疑团中拉出,再回到目的语中去,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母语解释中去了解目的语词语的深层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汉两种语言没有绝对的对等,用来解释的译语绝不等于原文,还有些意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4结论

本次调查探讨了汉语辅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果发现:大学英语课上使用汉语辅助的现象比较普遍,调查对象普遍对使用汉语辅助持肯定的态度;认为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节省学习时间。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教师应从整体的活动安排和具体的细节处理两方面人手,适当以汉语辅助做中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建构搭手架,帮助学生成功通过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牛瑞英.《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7.

发表英文论文篇10

关键词:传教士;英语教学;争论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17-02

一、传教士有关英语教学争论之缘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办学行为还并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管理,传教士从事英语教育活动处于无组织、无序的状态。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由传教士自行决定是否开展。当时传教士中从事英语教育的人数并不太多,而且教学内容也不太深,因此对何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并无太多争议。随着各国与清政府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使传教士获得了更多有利传教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传教士逐步在中国大陆特别是沿海地区兴办的教会学校里开展英语教育。围绕在教会学校中是否向中国学生传授英语以及以何种语言施教的问题,传教士逐渐展开了一场长时间和大范围的争论。

1877年基督教传教士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传教士办学由分散走向联合。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mateer)发表《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一文,提出了教会要重视教育问题。传教士有开办学校和教授科学的使命。该文虽未直接提及在教学中使用何种语言,但联系狄考文在山东兴办登州文会馆的实践,狄考文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用中国语言,这是十分正常的。”此后随着传教士办学的进一步展开,一些传教士开始在讲话或文章中赞成使用英语教学。80年代初传教士香便文(B.C.Henry)和库思非(C.F.Kupfer)在《教务杂志》上发表文章均主张教会学校不应过分注重宗教,应开设包括英语、科学及其它学科在内的多种课程。80年代末,丁家立和李安德等人也发表评论认为教会学校应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以满足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需要。

二、传教士有关英语教学争论之过程

但以狄考文和谢卫楼为代表的传教士反对在教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在1890年基督教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狄考文发表了《如何使教育工作者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一文。坚决主张“用中国语言施教”。狄考文反对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准备从事布道工作。“接受英语教育的人自然认为英语是他的饭碗,希望以此为生。结果由于自然的需要,被通商口岸吸引去,在外贸部门或外事有关的衙门里寻找职位。处于这种地位,他对人民是谈不上有什么好影响的。”其次,英文教育可使学生道德品格降低。“学英语的人几乎都学会了追求生活好,穿得好,享受荣华富贵。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染上了外国色彩,他们并不赞同父母家庭节约朴素的习惯。”而采用中国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学完各项课程,使学生在本国人民群众中取得学术声望。并且中文教育能使人有效地应用知识,引导受教育者与人民打成一片,成为社会上有广泛而多方面影响的人。他反对教会学校教授英语的主要立论点在于维护教会学校的宗教特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传教事业的目标。狄考文说:假使我们必须教授英语,我们无疑地将得到中国官吏和富人的赞助和支持。这样,我们将被迫放弃学校的具有特色的宗教性质这个好的措施。我们招到的将是另一类学生。学校的宗教风气将迅速改变,而置我们于不顾。还有一个结果,也将几乎不可避免,那就是,中国的学术标准将下降,学习英语将使掌握中国古典文学受到致命的影响。”

正是狄考文提出教会学校必须使用中国语言教学的观点引起了传教士对英语教育的全面争论。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加入这场争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谢卫楼(DevelloZelotosSheffield)也一直反对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他的教育思想和狄考文是一致的,竭力反对在教会学校教授英语课。他创办潞河书院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青年成为教会工作人员,以满足教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他不赞成在潞河书院开设外语课程。因为谢卫楼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工作人员用中文术语学会西方科学后,必定能够更有效地在他们的同胞中传播科学知识。”在狄考文和谢卫楼的坚持下,他们主持的登州文会馆以及潞河书院都一直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直到20世纪初才开设了英语选修课程。与之相反,福勒、李安德、卜舫济等人却主张开设英语课程,并主张用英语教学。在1886年福勒与李安德创建汇文大学的时候,他们决定“除了中国经典之外,其他各种都用英文教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用英文的人比不用英文的人要学得更深入。”因此乐意开设英文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要。汇文大学于1886年声明:“英语知识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各阶层活动人物必须掌握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要给学生关键的和实用的英语知识,并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使他与时代并肩前进,并使他能够成为千百万不谙西学的同胞中的一员领袖。”

1888年卜舫济给差会部的报告中阐述了开设英语课程的种种好处:“华人研究英文,犹如西人研究希腊拉丁文,可以增进智慧;研究英文,可以铲除华人排外之成见;华人研究英文,可以增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占据商界重要位置;华人研究英文,可明了基督教事业和教义;华人研究英文,至少在通商口岸,已势在必行,教会学校应捷足先登”。卜舫济认为反对英语教育的传教士们没有意识到英语教学的教育意义。这把钥匙将引导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同时也有助于那些有志于出国继续深造的年轻人。

在1893年“中华教育会”第一届年会上,花之安(e.Faber)发表《中国基督教教育面临的问题》(problemsofChristianeducationinChina)的文章,将教会学校必须采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绝对化。鼓吹教会学校应当广开英语课程,使英语逐渐取代汉语,而成为东方的语言。他说:“虽然英语教学对传教没有直接帮助,但中国人学习英语越多,对中国本身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往越有好处。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但这是在政府官立学校的事情。如果在教会学校有西人监替而完善地教授英语,那么汉语教学就必须从属于英语,让位于英语。中文语言虽然正在发展,但用它准确表达科学思想,仍需几百年的时间。翻译问题不完全在于翻译者,而在于翻译的语言。任何没有产生在思想里的东西不可能出现在语言中。因此,如果我们要能用汉语翻译,我们仍必须等待汉语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中国人的事情,我们必须用目前的英语来教授科学知识。英语要成为东方的语言,教授完全的科学知识只能用英语。”

而在支持英语教学的传教士与反对英语教学的传教士激烈争论中也有一部分传教士支持英、汉双语并用。李承恩曾经认为用汉语是最好的教学语言,但现在他却认为用英语教学有许多好处。“首先,我认为目前缺乏汉语的科学术语,现有的术语也不统一。而用英语教学对师生都大有益处,英语课本中提及的其他著作的同类课程对于精通其他学科是大有裨益的。其次,懂英语带来的主要好处是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学生从中可以汲取任何学科的丰富信息,随心所欲地搞科研。此外,懂英语、用英语可以活跃思想,促进独立研究。”1899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教育会第三届年会上李提摩太在《中国的教育问题》(educationalproblemsinChina)一文中明确提出“用以进行教育的语言。这将不是本地的方言,也不是高深的文理,而是官话和外国语,这就能配合各国减少语言的种类而不是增加语言的种类的趋势。”

1896年“中华教育会”第二届年会,传教士对教会学校是否开设英语课程的争论己基本平息。这届年会的议题是围绕如何实施英语教学的方法等展开的,对英语教学的反对之声几乎绝迹。传教士在会上着重讨论了教会学校课程的设置的比重问题,对英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次大会上,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何德兰(isaac.taylorHeadland)和美国圣公会牧师卜舫济发表专文,支持在教会学校中教授英文。何德兰认为,教授英语有六点好处:一、英语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教会学校学习,教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从而也是更严格地选择充任教职者;二、英语教育可以培养同情教会的有影响的社会人士;三、英语教育可以验证信教者的忠诚;四、英语对于宣道者和学医者非常有用;五、学习英语的人会越来越多,与其由不信基督的人教授,不如由信仰基督者教授;六、过去十年的英语教学己经成功地使反对者减少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要求教会学校所有课程,除国文课外,应尽量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进行教学。他的理由是,英文如同拉丁文在古代罗马时代一样,可以作为感化野蛮民族的工具。卜舫济进一步论证说“我们不懂中文就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样,中国人不掌握我们的语言就无法获得对西方文明的充分理解”。他强调,无论是出于训练学生的头脑还是出于帮助学生谋生的目的,英语都应该成为教会学校的最重要的课程。汉语不能正确地翻译现代科学知识,并以此作为教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理由。对于英语课程的必要性,一直以来坚持汉语教学的狄考文也逐渐改变观念,对开设英语课程表示理解,并对以从事英语教学的传教士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三、传教士有关英语教学争论之结论

这场有关英语教学必要性的争论从1877年开始到1896年结束,前后长达近二十年,最终以支持英语教学传教士一方的胜利而告结束。传教士们对于从事英语教学各种不同观念的激烈碰撞统一了传教士开展英语教育的决心和认识,提升了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传教士在教会学校普遍设置英语课程,教会学校较高的英语教育水平的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特色之一。教会学校改变过去实行免费教育的做法,开始有意识地招收买办阶层、官员和开明绅士的子女入学并收费。传教士关于英语教育观念的统一和充足的经济来源大大推动了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迅速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Calvin.w.mateer,RecordsoftheGeneralConferenceoftheprotestantmissionariesofChina,1890.

[2]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