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谚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0:30

名言谚语篇1

1、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天出半截虹,当天有雨响。

3、谚语来自日常生活(荷兰)

4、一排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日晕雨淋淋,月晕刮天昏。

6、泉水最清,谚语最精

7、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8、人在苦中炼,刀在石上磨。

9、俚语是一条源远流长的诗河(切斯特顿)

10、一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11、一口吃不完一只饼,一锹掘不出一口井。

12、没有哪条谚语不是千真万确的(塞万提斯)

13、一艺不通一世穷。

14、几乎每句谚语都有一句与其意思相反,并且同样机智的谚语和它相对(桑塔亚那)

15、急雷雨易停,闷雷天难开。

16、雾露穿夼,好不到响(指低云穿山夼)。

17、人到四十五,还是出山虎。

18、所有俚语都是比喻都是诗文(切斯特顿)

19、宝刀不磨不利,说话没有谚语无力

20、一日三大笑,有病也会好。

21、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培根)

22、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

23、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

24、东虹雾露(虹在东),西虹雨(虹在西)。

25、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26、谚语是一人的妙语,众人的智慧(约·拉塞尔)

27、绝大数传播谚语的人都喜欢其思想的美妙性甚于它的正义性,喜欢它的措词特色甚于它的真切含义(切斯特菲尔)

28、南珥风,北珥雨,两珥都有好天气(指太阳珥)。

29、一片磨子当场“锻”(断)。

30、谚语是智慧的结晶

31、南风雨,南风开,不过三天还回来(东风同)。

32、一个民族所创造的谚语标志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乔·霍兰)

33、茄子不开虚花,谚语都是实话

34、有些话和谚语可以减轻痛苦或消除疾病的折磨(贺拉斯)

35、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36、久晴必有久连阴。

37、一句短短的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索福克勒斯)

38、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39、一只刺捕(昆虫名)害一镬羹。

40、云交云,雨淋淋(指上下云走向不一样有雨)。

41、谚语是语言的花朵

4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3、一千银子坐吃两年半,坐吃山空海也干。

44、谚语的字数很少,但含义却很深远(洛兰)

45、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46、空话随风四处飘,谚语入心记得牢

47、小水不防,大水难挡。

48、只有在得到生活的验证之后,谚语对你来说才成其为谚语(济慈)

49、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精炼的语言(塞万提斯)

50、雷公无雨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51、好天红太阳,有风紫太阳,有雨太阳白又黄(指日落时)。

52、力是活财,用脱了再来,三天早起当一工,三个黄昏抵半工。

53、阳光照亮世界,谚语启示人生

54、早上吸烟,早归西天;

55、蓓蕾是在枝叶上孕成,谚语是在生活中提炼

56、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

57、像每个民族的经典着作一样,谚语是他们直觉知识的圣殿(爱献生)

58、谚语是语言中的盐(阿拉伯)

59、北风出高云,风快停;南风出低云,风快停。

60、谚语是街头巷尾的智慧(贝纳姆)

61、谚语是民族良知的精华(麦金托什)

名言谚语篇2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6.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生。

7.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1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1.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33.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曼、罗兰(法)

34.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俄)

35.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36.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37.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8.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39.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40.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41.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42.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43.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4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郭沫若

45.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46.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4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49.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50.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列宁——狄德罗

名言谚语篇3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4、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5、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李大钊

6、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彭兆荪

7、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8、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9、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10、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2、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3、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4、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5、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6、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17、开卷有益。——赵光义

18、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1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0、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1、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4、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5、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徐干

26、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8、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29、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30、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3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32、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33、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4、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35、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36、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7、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38、春庭早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带月寒。作者:《对联集锦》

3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40、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4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43、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盖亚斯(壳牌石油策划经理、

44、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毛泽东

45、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46、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4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4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名言谚语篇4

老鼠儿子打地洞比喻孩子受其家庭影响特别大的意思。这是一句谚语。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汉语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来源:文章屋网)

名言谚语篇5

一、谚语的界定

翻开各类英语词典,不难发现人们对于英语谚语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proverb,setphrasesayings,maximas等都有着相似之处,很多人对其常常搞不清楚区别。有的词典讲成语列为谚语,有的则说成俗话。概念模糊不清。而在汉语谚语的解释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演讲文章都不不乏这样的言辞“俗话说”,“古人云”。谚语的范围似乎非常广泛,很难界定。既有寓意深刻,形式完整的谚语,又有一些形式较为特殊的歇后语、俗语等。笔者认为。我们要学好汉英谚语,就应该首先区别清楚,谚语、成语、俗语、歇后语。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不同的概念。本文旨在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谚语,它主要是指那种广泛流传于英、汉两种语言世界的民众中,为老百姓所喜欢,脍炙人口。简练而生动。常常用于传授生活经验,有教训教诲劝导之功能。

二、内涵

对于汉语中的谚语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风土谚,事理谚,天气谚,常识谚,修辞谚等等,大概可分为八类。各国人名总结出的谚语基本上都是源于自己的社会和人生经验,所以在谚语的形式和内容上有相似和相近之处。对于汉语言语的分类也基本适用于对英语谚语的分类。例如:

勤劳是财富的右手,节约是左手(industryisfortune’srighthand,andfrugalityherleft.)

好事多磨,好景不长。(agoodthingissoonsnatchedup.)

慢工出细活(Softfiremakessweatmalt.)

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风俗习惯。Somanycountries,somanycustoms.)

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waterwithasieve)

尽管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分类上基本相似,但只要我们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二种语言中的谚语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汉语的谚语通常反映农事活动,比如天气、生产,还有风土人情地方民俗等。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劳动人民祖祖辈辈与大自然作斗争,对自己的家乡山川河流高山峡谷有着深深的感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与自然界,天气、季节等密不可分。因此这类谚语层出不穷。地域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自然地貌的构成反映在谚语的内容上。另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名族几十个,风俗习惯各异。而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名族的成分比起中国来单一得多。风土人情差异不大,而且英国靠海洋,人民的生产活动与水运航海关系密切。因此,不难理解英汉两种谚语所反映的范畴不尽相同。

三、思想意识的想通与差异

人类有很多共性和共同之处,我们可以从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表达的思想内涵看出。由于都共同总结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与实践有关,所以反映了一些永恒的真理。两国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春雨贵如油。(Rainduringspringtimeispreciousasoil.)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apansows,soshallhereap.)人勤地不懒。(ifmanisdiligent,soilisnotidle.)瑞雪兆丰年。(asnowyear,arichyear.)一粒下地,万粒归仓。(Fromonegrainsownintotheearth,onethousandgrainswillspring.)前人种树,后人乘凉。(ancestorsplanttreeswhiledescendantsenjoythecoounderthetreeshade―enjoyingthefruitsoflaborofone’sancestors.)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都强调思想意识对物质、实践活动的反作用“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域概貌。众多的不同必然导致谚语中表现出的观念不同。两种不同的谚语在对人生,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现象,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总结,评判,都肯定要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表现为一些有趣的差别。指着从别人错误里学乖,愚者从自己错误里改正。(wisemenlearnbyothermen’smistakesfools,bytheirown.汉语翻译为:上一回当学一回乖。(Diligenceisthemotherofgoodluck)汉语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按照英国人的观念勤奋是成功之母。从这样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因果人认为在失败面前不应当气馁妥协。这样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四、来源的差异

汉英两种谚语在修辞上都是采用比喻、(明喻,暗语,借喻等)还有拟人。拟物等各种手法大致相同。然而在取材方面,两种谚语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是因为生存空间,历史文化,经济的差别等造成,因果靠近大海,因此很多谚语与海洋联系密切。如:nofishinglikefishinginthesea.捕鱼要到大海。inacalmsea,everymanisapilot.在平静的海面,人人都能当海员。thesearefusenoriver.大海也抱怨缺水。中国地理概貌多变,地形复杂。高山,峡谷,多数人住在内陆。靠海的地方不多。人们以种耕种为主要活动。这些特点也在谚语中有着明显的反映。如:强扭的瓜不甜。姜还是老的辣。另外,英国人多数是基督教徒。在谚语中不难发现有诸多与有关的句子。如allarenotsaintthatgotochurch.上教堂的未必都是圣人Clergymen’ssonsalwaysturnonbadly.牧师的儿子总是不成器。arunawaymonkneverpraisehisconvent.逃出来的修道士,决不会称赞修道院。

五、结束语

名言谚语篇6

关键词:谚语;语言;文化;道德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谚语一般精练短小,富有哲理,极其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道德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谚语集中的反映了中西道德观,其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孝道问题。孝道就是孝顺父母之道。孝顺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包括听父母的话、在身边侍侯父母、尊敬父母、养父母老、继承父母的香火,等等。汉语中有许多谚语表现了孝顺的内容:父母在,不远游。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西方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的人格,更没有要求子女三从四德,以及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有些谚语表达了相反的观念。如:Childrenarenottobeblamedforthefaultsoftheir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怪。(与“父母责,须顺承”相反。)

childrensuckmotherwhentheyareyoung,andfatherwhenthey

areold.孩子小时吃母亲的奶,老了享受父亲的财。(与“养儿防老”相反。)Childrenwhentheyarelittlemakeparentsfools,whentheyaregreatmakethemmad.孩子小时使父母变傻,长大了把父母逼疯。(这条谚语更是与中国的孝道背道而驰。)

(2)妇女问题。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女性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等不同于男性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男孩子出生为“弄璋之喜,梦熊之喜,天降麒麟,麟趾呈祥贺生子”。而女孩子出生则为“弄瓦之喜,明珠入艳,喜添金雏,风声清贺生女”。璋/瓦分别象征男子的高贵与女子的卑微。在西方莎士比亚就在其著名的《哈姆雷特》中提到:“Frailty,thenameiswoman.”。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与男性一样接受教育,参加社会活动,从事各类职业工作,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因为我们在日常交流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性别歧视的谚语,同时希望有更多类似“女人能顶半边天”这样肯定女性地位的谚语被创造出来

(3)名誉问题。名誉和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中国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既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有关的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谣言可以杀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所以,英语谚语涉及流言蜚语时并不感到害怕,而是觉得无所谓:Sticksandstonesmaybreakmy

bones,butwordswillneverhurt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比较汉语谚语“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可见:中西观念对棍棒伤人认识一致,而言语伤人则看法不同。下面一条谚语更能说明两者认识上的差别:Hard

wordsbreaknobones.难听话不会伤筋动骨。

(4)交友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因此有这样的谚语: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岁寒如松柏,患难见知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但是,在西方社会中,个人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我”不用“i”,而用“i”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比起自己来,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Loveyourfriend,butlookafter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

Friendsarethievesof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惠互利,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Hethathasafullpurseneverwantsa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Hungryknowsnofriend.饥饿不识朋友。nevercatchat

afallingknifeorafallingfriend.千万不要接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有趣的是,这条谚语中也用刀做比喻,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的义气正好相反,这条谚语用刀来比喻危险,劝人不要救遇难的朋友。

(5)爱情问题。中国封建道德和西方资本主义道德最鲜明的对比恐怕就是爱情观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严重束缚男女的自由恋爱。婚姻凭父母做主,听媒约之言,做到明媒正娶。反映这方面的谚语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爹娘做主,一世受苦。媒人口,无量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有由人骑来由人打。在西方社会,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英语中有许多歌颂爱情,评论爱情的谚语:Loveisfree.爱情是自由的。Sweetloverslovethespring.甜蜜的情侣热爱春天。truelovenevergrows

old.真正的爱情决不会过时。whereloveis,thereisfaith.那里有爱情,那里就有信任。Loveisthetouchstoneofvirtue.爱情是美德的点金石。Lovelaughsatlocksmiths爱情嘲笑锁匠。现在,“爱情嘲笑锁匠”这条谚语常被用来形容爱的力量。

(6)金钱问题。英国和美国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英语里有很多与金钱有关的谚语,这些谚语有深刻的思想性。

moneyisagoodservantbutabadmaster.要做金钱的主人,莫做金钱的奴隶。theloveofmoneyistherootofallevil.贪图金钱是一切邪恶的根源。moneyoftenunmakesthemanwhomakesit.赚了金钱,损了德行。但英语中也有不少谚语宣扬资产阶级的铜臭,兜售金钱拜物教。moneytalks.金钱万能。moneycan

moveeventhegods.钱能通神。moneyisthekeythatopensall

doors.金钱是打开一切门户的钥匙。这些宣扬腐朽和落后思想的谚语是英语谚语中的糟粕,是毒害人们的精神鸦片。汉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人无外财不富”、“人为财死.乌为食亡”等等,对此我们要给予高度的警惕和无情的批驳。我们学习和研究英语谚语,不但能丰富我们的英语知识,提高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必将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情操。思想道德之舟在时代的大潮中是不进则退的,人的思想境界只有不断升华,才能从根本上划清是非界限,从而不断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当宣传媒体热衷开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大讨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要切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谚语历史久远,或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宗教典籍,或来源于文学作品,汇集了大众的智慧,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谚语集中体现了中西道德观的异同,是理解中西文化异同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柯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邢志远,殷耀.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语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名言谚语篇7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10]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西安: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名言谚语篇8

关键词:等值理论;俄语谚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69-02

一、翻译中的“等值理论”

翻译是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碰撞。在翻译活动当中,每种语言词法、语序、遣词造句、话语标记的各方面都独具一格,每种语言用于表达民族独特性和其文化特征的词汇都很丰富。而翻译要达到等值,才能使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事物达到相同的理解,并进行沟通和交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翻译名家都对等值理论一直争论不休并积极探讨。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奥多罗夫认为:“翻译是将已用一种语言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整体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外一种语言准确而完全表达出来的活动”。而等值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译文读者可以同样顺利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我们与俄语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区别,在语言上汉语和俄语也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因此这就存在着一个难题,难以实现翻译的完全等值,使读者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俄汉语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俄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有:

(一)起源的差异

俄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俄语谚语中有大部分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例如:

“Зеленвинограднесладок”(可望而不可即)

“Ай,Моська!знать,онасильна,чтолаетнаСлона!”(不自量力)

出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而汉语文史学家则认为汉语谚语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例如:

“幸福胜过金钱”(Счастьедорожебогатства)

“看病请医生,学艺找能人”(Уврачалечисьауумногоучись)

(二)不同

在俄罗斯人们大多信奉东正教,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俄语谚语。例如:

“Наэтомсветепомучимся,натомпорадуемся”(人间受些苦,天堂享清福)

“Отбогаотказаться——ксатанепристать”(背离上帝,就是靠近魔鬼)

而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为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例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Возлепылупостой-раскраснеешься,возлесажи-замараешьс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Громнегрянет,мужикнеперекрестится)

(三)地域差异

由于地域不同,习惯也不同,译者必须要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例如:

“Невсёкотумасленица,будетивеликийпост”(好景不长,盛宴难再)

这里的масленица送冬节,一般在大斋前庆祝,其形式丰富多彩并伴有美味佳肴,大斋一到人们将禁止食用一切奶肉制品。意思是别看现在大吃大喝,大斋马上会到的。

这些文化差异使俄汉互译时存在很多问题。在翻译俄谚语时直接机械式的复制原文的形象、比喻等信息,不符合汉语思维习惯,影响读者的理解愿望。对俄国国情文化知识了解太少,理解不准确,意思表达不清楚、用词刻板、生硬、词不达意。不能使读者理解其内在含义,达不到翻译上的等同。

三、俄谚语翻译的等值情况

俄汉民族的思维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很多共同之处。对于俄谚语翻译,可以根据俄谚语在汉语翻译中的等值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一)完全等值

完全等值是相对性的概念,就是说,有些俄语谚语可以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形式,因此可以把这些谚语译为含义相同,形象、修辞色彩也基本一致的汉语谚语。例如:

Настроениеутоварищейприподнятое,намнужно,каковатьжелезо,покагорячо,инемедленновзятьсязаработу.

同志们的情绪高涨,我们要趁热打铁,立即着手工作。

Послетого,кактоварищипришливдвижение,Володячувствуетсебякакрыбавводе:всетрутностибылидлянегоразрешены.

同学们发动起来以后,瓦洛佳如鱼得水,一切困难都解决了。

Еслиэтоявиноват?Нет,однойрукойвладошинехлопнешь!

这难道是我的错吗?不,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些谚语说明中俄文化之间、思维方式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

(二)部分等值的俄语谚语

由于民族形成的历史不同,俄汉谚语的使用习惯也不同,俄语中有不少谚语的字面意思、内在含义、寓意哲理均与汉语谚语相同,只是词语形象部分不同,可将谚语适当加工,既保留相同的形式,突出各自语言的特点。例如:

Болезньвходитпудами,авыходитзолотниками(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个谚语中相同的词义部分是“болезньвходит”和“выходит”“病来”和“病去”俄语中常用度量单位作修辞手段,因此用“пуд”和“золотник”汉语中用“山”和“丝”来表达“生病容易,治病难”这一思想。例如:

Чтогород,тоноров,чтодеревня,тообычай(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里的“город(城市)”和“деревня(农村)”和汉语里的“千里”和“百里”同属空间的概念。

这些相似不是翻译上的独具匠心,而是俄汉两种语言自身的特点。

(三)非等值情况

有些俄语谚语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谚语,因此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的谚语用汉语中的一般词汇表达出来,进行解释性翻译。这类语言的含义已经失去联系,翻译时可采取“意译”。例如:

Новыехозяева,новыепорядки(新主人,新规矩)一朝天子,一朝臣

Ложкалегтюистортикабочкумеду(一勺焦油坏一桶蜜)一条烂虾搅了一锅腥

Лучшесмертьстоя,чемжитьнаколенях.(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翻译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在很多时候原作与译作的完全等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翻译等值理论对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俄语谚语翻译中,等值理论的存在,使谚语翻译更加生动传神,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了其思想和内涵。通过对俄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和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使两国人民互相吸引,了解了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了视野。

参考文献:

[1]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关林.翻译等值理论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КомиссаровВ.Н.Теорияперевода(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аспекты).М.,1990.

[5]吴国华,王铭玉.语言翻译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

[6]王金花,张丽.俄语谚语翻译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

名言谚语篇9

1句式特点

从谚语的句式结构的类型上看,汉语谚语可分为单句型、复句型和紧缩型三种;英语谚语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型,由于谚语是语汇单位,又要易于记诵,所以谚语的句子一般求短,简单句较多,英语谚语尤其如此。

1.1汉语谚语的单句型汉语谚语的单句型又可分为非主谓句型和主谓句型。由非主谓句型构成的谚语,大多数是动词性非主谓句型。例如: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两句都是由述宾词组构成的非主谓句型。由主谓句型构成的谚语有四种句型,其中包括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和主谓谓语句型。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谓语由动词性词组构成),强扭的瓜不甜(谓语由形容词词组构成),一夜夫妻百日恩(谓语由名词词组构成),玩火者必自焚(谓语是主谓词组)[5]173-175。

1.2汉语谚语的复句型汉语谚语的复句型相当于英语的并列句和复合句,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主从关系。例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并列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主从关系,意思为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若要好,问三老(主从关系)[5]176-180。

1.3汉语谚语的紧缩型汉语谚语的紧缩型有三种:一是把两个语节压缩在一起,取消了中间的语音停顿。如:/不看僧面看佛面0就是/即使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0的紧缩;二是采用谚语惯用的格式,如/无风不起浪0;三是采用意合的办法,只出现与表意关系的最密切的关键词,如/水九旱三春0,指从冬至算起九九八十一天里,如果雨水偏多,那么后三春(春分、清明、谷雨)的雨水将偏少,要出现旱情。

1.4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如上所述,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主要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同时也有不少在形式上为并列句,语义上为复合句的省略句。例如:Stillwaterrunsdeep.静水流深(简单句);Diseasescomeonhorseback,butgoawayonfoot.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并列句);whatisdonebynightappearsbyday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复合句);nothingventure,nothinggai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并列句的形式,复合句的内容)[6]。

2英汉谚语的语用功能探讨

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谚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具有多元的语用功能。本节主要探讨英汉谚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倡导美德功能、传授知识功能、教育警策功能、文学描绘功能、语境指向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

2.1社会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英汉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人际交流功能是其最首要的功能。原始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中,人们为了协调行动,或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谋求社会快速的发展,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提高劳动效率的一些建议,特别是有必要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播给社会,流传给后代,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谚语便成为当时的一种简单的言语交际形式。就是后来有了文字,劳动人民在很多场合仍然习惯于用谚语来传授知识,来与人进行经验交流,并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2.2倡导美德功能千百年来,谚语不但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而且被人们视为思想行动的指南。众多的谚语不仅包含深广的文化内涵,而且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它们既涉及伦理道德、修身求知,也涉及人生价值、人生际遇、处世交友等方面。这些内容都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使人们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产生震动和美感。/当艺术反映了人的理想和规范的时候,它对社会也就构成了规范和榜样。0[7]许多谚语体现出人民大众的高尚品德和思想情操,它们不但给人们提供了行为道德的准则和人生的意义,也给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劝诫,同时给人们指出了求知、修身的入门之路。如/Beauty,withoutvirtueislikearosewithoutscent;Honestyisthebestpolicy;ahedgebetweenkeepsfriendshipgreen;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君子结交不为财;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0等。

2.3传授知识功能许多谚语能够帮助传播简单实用的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这是因为许多谚语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而被当作/真理0世代传承的。谚语中包含的/真理0从衣食住行到天文地理,无所不仑,更重要的是,谚语借助声音、形象的特点,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深得人们的喜爱、信从。这些谚语在普及和传播日常科学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石板出汗,大雨要见(气象:下雨前,地面会很潮湿);one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此句的汉译为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进家门(医学:苹果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

2.4教育警策功能谚语为民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更具有教育效果。英汉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内容,对人有很强的教育警策作用。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0,/Unpleasantadviceisagoodmedicine.0这两条谚语教育大家要多听忠告。/良药苦口0比喻/忠言逆耳0,说明/不顺耳的劝告是一剂好药0,可治好你的缺点和毛病。又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0/ifyoulieuponroseswhenyoung,you.lllieupongthornswhenold.0劝诫青少年从小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小时候是长知识、增才干的时候,不应虚度。[1]240

2.5文学描绘功能

许多谚语源自于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形式优美,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例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这句谚语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5西风颂6,这个设问蕴含深刻,喻意巧妙,言简意赅,给人希望,催人奋进。5西游记6是中国六大名著中运用谚语较多的一部。为了塑造孙悟空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英雄形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谚语来描绘他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大闹天宫之后,让他发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0的豪言,表现了他藐视天宫神圣的反抗精神;在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当唐僧表现出怯弱,猪八戒发生动摇的时候,又让他说出/功到自然成0、/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0等豪壮话语,表现了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0的坚定信念。

2.6语境指向功能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受话者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话语者所传递的信息和真正意图,就必须依赖语境。也就是说语境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对话语的表述和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境能够提供话语中的所有信息,如话语所处的时间、空间和社交背景,暗示谈话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等。所以,谚语的使用与理解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汉语谚语/宁为鸡首,不为牛后0和相应的英语谚语/itisbettertoreigninhellthanserveinheaven(宁可在地狱称王,也不在天堂为奴)0这两句谚语,其中,/鸡首0、/牛后0与/天堂0、/地狱0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只有了解这些词语使用的语境,才能了解它们的语义关系。再如美国剧作家考夫曼在描述一位离校与男友私奔的女学生时的一句话,/Sheputtheheartbeforethecourse0,该句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戏仿了谚语/putthecartbeforehorse(把车放在马前面,即为本末倒置)0,从而做到了一语双关,令人叫绝。[8]

2.7文化认同功能

谚语具有社会指示和文化认同功能,谚语的文化认同功能让交际双方在交流时更准确、流畅。在语言交际中,会话双方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话语者和受话者首先要有彼此认同的信念,这样双方对话的目的和意图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得以相互照应。也就是说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需具备一些共通的概念结构,交际才能成功。这种彼此都认同的信念和共通的概念结构就是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也是达到有效交际目的的基点。例如/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0表明英汉民族对时间重要性的认同;又如,/everybirdlikesitsownnest.金窝银窝不如家里草窝0[1]19-20,这两句谚语尽管表述不同,但对家有亲切感、安全感、自由感、舒适感的认同还是基本一致的。

3结语

名言谚语篇10

关键词:谚语群;谚语;蒙古族

中图分类号:H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80-02“谚语群”是谚语的地方性、时代性、口语性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关联为纽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本文以蒙古族谚语为例,在陶汇章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谚语群”的分类及其意义。

一、“谚语群”的概念

“谚语群”是陶汇章先生在他的论文集《谚语文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谚语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陶汇章先生在《谚语文论》中首先列举了28条论述房屋朝向的谚语,然后分类解释,最后总结说:“像这样相互间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我们叫它为一个‘谚语群’。”他还进一步解释:“‘谚语群’是谚语与谚语之间等同物、类似物的汇聚。”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沉淀下来的语言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谚语与谚语也和人与人一样,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所以,谚语也可以按照它的内容、形式的关联的不同,分成一个一个的不同的“群”。陶汇章先生根据他几十年研究谚语的心得,认为,中国谚语的研究,“应当在总体研究、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的相互配合中,不断向前推进”。

二、“谚语群”的分类

“谚语群”是谚语中相互间或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的集合,而每一个集合的内部,还可以因为各方面的差异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就是说,大的“谚语群”中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谚语群”,而且每一个小的“谚语群”中的谚语有些还有交叉的现象。所以,“谚语群”的分类是一个极其复杂、繁琐的事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内容关联而说法不同。这主要是针对叙述式谚语而言。这类“谚语群”中的谚语内容相关联,甚至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可以正说、反说,加字、减字,简说、繁说,韵文、散文,文言文、白话文,等等。例如:“青春不能挽回,衰老无法避免”;“年华莫虚度,青春不再来”;“日月莫虚度,青春不再来”;“别虚度年华,莫荒废青春”;“黄金丢了,可以找回来;时间过去了,就无法追回”;“青春挽不回,暮年难摆脱”。这六条蒙古族谚语在内容上完全相同,都是告诫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应该珍惜时间,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所以,它们是一个“谚语群”。

2.内容关联而比喻不同。这主要是针对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谚语而言。这类“谚语群”中的谚语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比喻形式。例如:“骏马能飞跃堑壕,意志能克服艰险”;“月套环要起风,人立志能成功”;“只要有根子,就会开放出花朵来;只要有志气,就会闯出路子来”。这三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不同的喻体,表达了有志者一定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道理。

3.内容关联而衬句不同。这主要是针对复句式谚语而言。复句式谚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谚语,但一般以两个句子的为最多。在复句式谚语中,其中一个单句表达它的主旨,另一个单句只作为衬托使用,它从正面或反面来烘托主句的意思。衬句有的具有比喻的性质,但它与主句相对独立,起的作用不仅限于比喻而已。衬句在复句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但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类似于“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讲人心灵美的,别看衣着,要看心灵”;“名山不在高峻,而在于景色;人好不在相貌,而在于心灵”;“花美在外观,人美在内心”;“与其选择漂亮的脸蛋,不如物色善良的心灵”;“脸蛋好看不算俊,心底善良才算美”;“心地不善的人,学识再多也无用”;“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蛇美只在皮外,人美却在内心”。这八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它们以各种衬托来强调人心灵美的重要性。

4.比喻、内容相同而说法不同。有一些谚语,作比喻的事物基本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大体一致,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例如:“买马须瞧牙口,交友须摸底细”;“马要看牙口,人要看行动”;“马看牙口,人听说话”;“想买马瞧牙口,欲交友察心地”。这四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都是以马为喻,在内容上也完全相同,它们一方面告诉人们买马时,要观察马的牙齿,根据它的牙齿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交友的方法,当然,主要是告诉人们交友的方法。

5.比喻或衬句相同而内容不同。在一些谚语中,比喻或衬句相同,长期沿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大体固定的句式,但主句却有变化,表达了不同的内容,说明了不同的道理。例如:“金钱如粪土,声誉值千斤”;“金钱如粪土,人格值千金”;“金钱如粪土,道德值千金”。这三条蒙古族谚语都以“金钱如粪土”为喻,但却分别说明了声誉、人格、道德的更可贵。“金钱如粪土”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在它的后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说法。所以,以“金钱如粪土”为比喻或衬句的一批谚语,可以是一个“谚语群”。

6.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在谚语中,还有一些谚语,在内容上不同,但在形式上却完全相同,它们也可以形成一个“谚语群”。例如:“宁可折骨头,不可败名声”;“宁可穷而存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在家乡断骨,不可在他乡丢丑”;“宁可丧失生命,不可失去气节”;“宁可光明磊落地死去,不可卑鄙地生存”;“宁可做穷人,不可做坏人”;“宁可抛却头颅,不可失却名誉”;“宁可折腰,不可弯腰”。这八条蒙古族谚语虽然表达的内容不同,但都采用了“宁可……,不可……”的形式,也是一个“谚语群”。

三、“谚语群”的作用、意义

把一个个分散的谚语集中起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群体上把握谚语的本质特点,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了解谚语。首先,研究“谚语群”有助化深化“谚语学”的研究。“谚语学”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它起步晚,发展慢,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谚语群”概念的提出,为我国“谚语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全面了解谚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相互印证的参照物。谚语产生于民间,在文字产生以前,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延续,而谚语传播者的知识、经历和生活体验又都不一样,所以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就产生了差异,例如:前面所列举的关于“买马”与“交友”的四条蒙古族谚语。内容和比喻格式完全相同,但在说法上却存在差异。在一个“谚语群”中,谚语之间有的是时共关系,有的是历时关系。通过对同一个“谚语群”中古今谚语的对照、比较,可以追溯到它的源头。其次,对“谚语群”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系统地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如陶汇章先生在《谚语文论》中所说的:“民间智慧是一个整体,要从宏观上去作整体把握;执着于一条、两条谚语,势必流于片面,断章取义而不得其真义。研究谚语群,就是要研究谚语的整体组合现象,积不完整为完整,不全面为全面,不周密为周密。”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达形式,其中不仅蕴含着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语言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而且还反映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比如禁忌、好恶等)、生产生活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如果把蒙古族的谚语集中起来,分成若干个小的“谚语群”来研究,那将会使我们对这个民族及其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谚语群比作历史的黑匣子”。

总之,集中的“谚语群”和分散的谚语,是不一样的。“谚语群”是系统的、开阔的,便于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语言现象,它像一个装满水果的篮子,你可以自由地从中挑选你喜爱的或需要的水果,而不是像随意扔在地上的分散的水果,需要你一个一个地拣,费时费力。

参考文献:

〔1〕陶汇章.谚语文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朱荣阿,材音博彦,苏利娅编.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