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十篇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十篇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1:09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1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加强与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的评价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手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有关法律文件,并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及学校实际而制定的。

根据学校规定:我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每学期初、期中、期末三次。主要途径是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在评价课上,进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与综合性评价,这是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鉴定的重要一环。班主任教师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注意学生参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自己看待同学,并且通过导评,学生自评与互评达到激励目的,其基本结构是:教师导言――学习评价内容和标准――典型自评、互评――分组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

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

对于上级规定开设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语文、数学学科每学期进行四次评价,其他学科进行三次。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期末考查,进行学期总评。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语文、数学每学期评价两次,其他学科评价一次,教师从上课、听课及提问、发言情况、带齐学具、预习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及作业质量、坐姿、课外阅读、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节奏等方面全面考查,给予综合评定。

对于科学、音乐、美术、思想品德、英语和科技活动的评价,在教育学中进行,我均采用三次评价:科学注重操作课上的个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最后进行综合评价;音乐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美术主要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科技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制作展览方式进行评价。

三、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而身体素质又分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学校每天对学生的卫生检查,周周评比,大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定,坚持平等与发展性原则,在肯定学生外在行为的基础上,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以概括、升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技能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与习惯及劳动技能的初步掌握情况,劳动课成绩由劳动课教师随堂进行三次评定,期末得出成绩。

四、成功的足迹

在这一栏中,我充分利用这一激励手段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动机得到形成、深化和发扬。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素质教育

1.引言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己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从1988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国家教育部门从课程的内容、难度、课程教学模式、招生制度等方面作了很多改革,尤其是2002年,全国已普遍使用了新教材,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也有新的要求。

学业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功能很多,主要有导向、鉴定和选拔、诊断、调节、激励以及发展的功能。一切评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上的,不同的标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而缺乏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一致的评价机制,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2学业评价概述

2.1评价目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学科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及科学品质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2.2研究进展

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借鉴国外学业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家也正在以全面测评素质为导向,积极探讨改革学业评价方式,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中学业评价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五年来教育、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方面的十余种刊物中,有关学业评价的研究很多,有些地方已经进行学业评价改革实践。据报道百万学生改变以往的成绩报告单,而使用《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让学生从分数堆里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初中历史和政治也尝试开卷、闭卷相结合方式并以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2.3评价功能

学生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目标,需要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监控和价值的判断。数学学业评价作为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做出价值判断的手段,其功能如下。

(1)导向功能:为了使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以数学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过程朝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发展。(2)鉴定功能: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做出判断。(3)诊断功能:通过评价、调查、了解、验证数学教与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制度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依据。(4)调控功能:根据诊断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利于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5)激励功能: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会对人产生压力或动力,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朝着目标方向努力。

3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的实施

3.1具体实施建议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注意多元化,对学生既要有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根据这些要求,把对小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分为期末闭卷考试、听力测试、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四个方面。

(1)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是指学期末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统一出题,由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考试,学校教师统一阅卷。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学生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卷为8开双页,卷面统计成绩为100分。对一些开放性的题,教师阅卷时可给予学生适当加分,但加分不计入统计,只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鼓励和肯定。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70%。

(2)听力测试

学校根据学段教学目标和本期教材口算的内容和要求,可由学校教导处或任课教师出20道口算题,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听算测试。具体做法是:教师念题三遍,学生听题后在听算单上填写出答案,听算结束,学校可组织教师统一(或任课教师自己)阅卷,正确的一道给0.5分,满分为10分。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

(3)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应该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习的行为是否规范,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书写是否符合要求等等。这部分也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表1)。

(4)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各学校教学的实际,对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进行。

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时,要注意从学生是否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否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学习水平,是否能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表2)。

3.2改革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几点建议

(1)从评价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结构的复杂完整性,结合新数学大纲确定的目标,建立知识技能评价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评价三结合的全面评价制度。改革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从基础知识、态度方法、思维品质、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除知识测评外,还应考察其学习的态度、收集与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活动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创造能力等,评价中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测评。

(2)从具体的评价操作上,可用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情况的实作评价来补充单一的纸笔测试。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里,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因为它能更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的测评比单一纸笔测评更全面、更真实,可作为纸笔测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具体评价时,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等级记分制下附加评语性描述,评语应指出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学业考评从过去以分数形式的表征性评定转化为以等级制附加评语性描述的实质性评定,后者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从评价方式上应注意把形成性评价与总体性评价相结合,且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更是为了改进和发展,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揭示问题,反馈信息以促进改进,使其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评价原则,应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培养学自主、自信的意识。

(5)现代教育评价更重视自我评价的功能,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时的角色互换,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调动教与学的方向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确和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调整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在心理上产生的不平衡状态,以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6)配合评价改革,应积极开展对考试命题的研究,使试题为检测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改革评价制度首先要改革试题,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来制定考试命题,命题内容中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降低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具体知识注重考核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7)评价最好采用“等级制+评语”的综合性评价,改革应试教育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半开卷、开卷相结合,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淡化考试,这将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目光从分数转向一些更有价值的活动中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8)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改革,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估学生发展的体系,依据评估学生发展的参照体系,可采用“个人发展参照法、教育目标参照法、教育常模参照法”。成绩考试的评卷,应特别注意激励独创精神,对于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解法应予以加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上,应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根据每个学生的进步状况来判断教育成果及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核方法过程考核平时成绩

引言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职教育理论、教育体系和运行方式,其中教学考核方式和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上,除了沿用以笔试、卷面的传统考核方式外,还不断探索出新的考核方式,以更加合理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平时考核的比重增大,考核的面更广,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全面更合理。由此,考核内容由原先的一个期末考试演变成了现在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部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分别由多个部分组成。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可以由多项考核内容组成,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包括:出勤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学习环境整理考核、课后作业考核、项目过程考核、项目报告考核,等等。

1.考勤

每一次课都点名,严肃考勤制度。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每次课都点名的老师,学生就很少会逃他的课,而很少点名的老师,学生往往会对考勤不太重视,缺课的较多。为了严肃考勤制度,每一次课都认真点名,迟到的、请假的、旷课的都认真做记录,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要在第一次课就告知学生迟到、请假和旷课的考核标准。

2.课堂表现考核

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并给予表扬和记录加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教、学互动,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要有学生的参与和投入。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大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其实除了老师提问学生外,如果有学生提问老师外,才是学生真的投入课堂了。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最好的鼓励莫过于肯定其行为并予以加分。

3.学习环境整理考核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职业素养考核。每个学生都应该爱护学习与工作的环境,课堂上使用的设备、工具与材料是否合理,使用后是否整理归位并打扫卫生,也要纳入考核内容,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4.课后作业考核

老师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态度。课后作业是学生对每一次课上学习的整理、归纳与总结,也是给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反馈。所以,课后作业应该是学生成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5.项目化过程考核

高职教学中多数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有多个步骤:情景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订方案;自主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改完善;评估检查,拓展升华。

对于项目化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考核。每一个步骤都可以检查考核,考核方法需要老师给出每个步骤的考核标准,然后不同的步骤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比如有的步骤采用学生小组相互检查考核;有的步骤采用老师抽检个别小组,其他小组参照自主检查考核;有的步骤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公开展示,集体给予评价打分;有的采用小组操作演示讲解,针对功能要求实现与否进行考核,等等。过程考核不仅能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能考核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6.项目报告考核

每一个项目完成后都要求学生完成项目报告,对项目完成的功能进行说明,对项目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完成项目的体会和收获进行阐述,并向老师反馈项目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可见,项目报告的质量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宝贵的,所以项目报告考核应该受到重视。

二、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多以理论考核为主,对于项目化教学和实践性内容较多的教学,还可以增加操作实践考核。

1.操作实践考核

操作实践考核可采用个人操作技能独立考核。操作考核内容由老师预先准备多个操作题目,学生随机抽取一题进行独立操作实践完成,相对于过程考核中的团结协作,期末操作考核则可以考核每一个学生对实践技能独立操作的掌握情况。

2.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多是以笔试为主的集中考核,以试卷形式的传统考核方式。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4

一、评价的“五化”

(一)评价标准的具体化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两方面合并为“品德习惯”,这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体系可从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纬度来建构,这五个纬度又可根据其涉及领域分为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应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

(二)评价内容的个性化

由于不同年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即使是相同年龄段的每个学生在相同领域发展依然存在水平差异,因此,评价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还要关注学生年龄段的差异和同年龄段内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

(三)评价实施的动态化

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环节,它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从学期初的初评定目标,到阶段小目标的确立与评价、学期中的成长足迹展示、学期末的最终形成等级,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的空间,时刻激励学生自省、自律,避免学生只着眼阶段达标的短期效应现象,更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四)评价方式的生动化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应采取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评价的效果。

(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班主任不应该拥有唯一的评判权,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都应该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就应由家长为评价主体,而“乐于交流”中的“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和小伙伴说心里话”则由同伴为评价主体。

二、具体事例

(一)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加强与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

对于上级规定开设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语文、数学学科每学期进行四次评价,其它学科进行三次。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期末考查,进行学期总评。

(三)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评价

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而身体素质又分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学校每天对学生的卫生检查,周周评比,大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定,坚持平等与发展性原则,在肯定学生外在行为的基础上,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以概括、升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5

关键词:中职英语多元智力理论形成性评终结性评价

一、英语学业评价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英语教师惯用的学业评价在操作上显露出几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在评价的功能方面,忽视学生学习英语的努力程度和各阶段进步状况,没有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发展等功能。

二是在评价的标准方面,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片面强调学生在学习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好坏的依据。

三是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态度,如动机、兴趣、自信、合作精神等,学生很难有成功的情感体验,也就谈不上有学习积极性了。

四是在评价的方法方面,比较单一,常以考试且以书面笔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过度强调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使得许多学习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难以建立自信,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在任教班级尝试一种适合中职英语学习的综合评价方法,希望通过这种新的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改进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多维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而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是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等,而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将会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尝试

1.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

笔者认为,改革的作用点是针对传统评价的弊端,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态度、情感性评价、关注多元性评价,在评价的份额上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即总评价(100%)=形成性评价(70%)+终结性评价(30%),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改善中职学生英语教学难的局面。

2.评价改革的内容

学生英语学业评价表,见表1。

什么是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过程的评价”。它既包含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每一积累的评价,也包含了对学生每一知识技能积累的态度、行为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既注重知识技能的逐步积累,又注重养成学生在知识技能积累过程中的学习行为习惯。

什么是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深度、广度)、达到怎样的(等级)水平”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旨在确认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情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全新的教学观念。而终结性评价则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全面地考查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在评价改革中,我们尝试把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加大到70%,同以往相比,突出了过程的重要性,即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希望通过加大比例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和激励学生发展潜在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认识不足,反思与调控,恢复自信,提高学习能力,进行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因采用单一的两考(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总评而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局面,这种消极影响会牵连教师的课堂管理与上课质量,造成恶性循环,而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

3.评价改革的操作说明

(1)表1为学生的期末总评表,平时成绩占70%,期中、期末占30%,总分100分。

(2)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课堂参与,二是课堂笔记,各占10%。课堂参与表现形式有多种,主要包括上课积极发言和上课违纪,前者是加分项目,后者是扣分项目,包括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讲话及其他。

(3)作业情况:主要考查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主要由完成数量与完成质量两部分组成,作业缺交一次扣一次,占10%。完成质量主要有这几种评分标准:Good,a,B,占10%。每次作业情况登记好,学期末汇总再酌情给分。

(4)自主学习:主要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准备与课外阅读。这是加分项目,占10%。课前准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上网)收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知识,在上课时介绍给学生。

(5)阶段性测试:是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根据教学需要而进行的考核,主要包括测试成绩与测试进步评价,各占10%。一般测试成绩每个单元一次,共8次,内容主要是听写词句、朗读短文、演讲等。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6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基础部,辽宁大连116018)

摘要:针对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把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与标准分制度有机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计算标准分时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具体实施措施,提出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标准化成绩评价算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形成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平时成绩;标准分;评价方法;算法

第一作者简介:徐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xudong_1992@163.com。

0引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高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属于多专业、多班次、分散师资的通识基础教育,现行成绩评价方法与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又能统一标准,实现对学生成绩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课程成绩评价策略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目前,世界通用的两种考核评分制度一是原始分制度,二是标准分制度。标准分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各国广泛采用的比较科学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其主要着眼于团体中考生个体成绩的区分,目的在于将个人考试的成绩与他人作比较,明确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以便对考生进行层次划分、排序[1-2]。

目前流行的标准分算法大多直接建立在单次考试原始分基础之上,对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的情况,如果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作为基础的原始分不够公平和客观,则这种标准分方法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1.1任课教师的个性化差异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公共计算机课程覆盖面广,开课专业和授课教师多,学生基础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上会有个性化差异,有的教师标准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平时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在统一考核标准下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1.2阶段性测试的有效性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期中考试和阶段测验时,监考的标准通常可能比期末考试宽松,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诚信度、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平。

1.3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太小

现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平时成绩大多只占总成绩的20%以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以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太小,对实施标准化评价不利。

1.4成绩分布的不合理性对成绩评价的影响

通常,平时成绩普遍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没有科学划定学生成绩分布,合理的成绩分析曲线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如果使单个班次内的单科成绩分析曲线达到正态分布标准,则要求任课教师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把握一定的宏观性。

2基于标准分的平时成绩评价方案

为了解决平时成绩客观性、公平性的问题,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多年探索,通过相关任课教师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找到了一种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成绩评价办法,这种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先分离再统筹的方式。平时成绩可以监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应该在总成绩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与此对应,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平时成绩评定的标准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期末考试在相同时间,全院集中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成绩取得的客观、公平,对考试成绩一般只需做分数的正态化修正,但由于单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必须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进行有机结合以修正这些误差。

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经正态化修正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曲线完成,尽量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误差率降至最低。经过实践验证,本方法基本达到既定要求,较公正、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学业水平。

2.1期末总成绩评定标准

公共计算机课程大多具有理论加实践的特性,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想的比例设置为5:5是合理的,考虑到成绩评定改革应稳中求进,教师在实施方案中可设置为3:7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均以标准分体现。其中,笔试使用网络题库随机抽题,网络题库中的试题类型已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试题难度、知识点分布、题量等均能达到考核要求且试题逐年更新,保证实效性。期末考试成绩按70%的比例记录并进行正态化修正,再加上30%的平时成绩标准分,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2.2平时成绩各子环节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成绩、两次阶段性测试成绩、随堂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其中,期中考试采取集中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10%;阶段性测试成绩占5%,由任课教师组织;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各占5%,以上各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2.3标准化的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公平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教师在平时成绩评定时应主要把握成绩评定的阶段和原则。

1)任课教师个人给定平时成绩阶段。

(1)教师以原始分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在授课任务分配中做到同一教师承担的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专业,这样做是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知水平等方面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会看到这种差异,不容易形成惯性,从而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公平。

(3)作业收缴次数、上机实验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次数及给分标准可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最终按指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2)教学小组综合评定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要确定班次间的差异程度;二要确定班次内的成绩分布特性,给出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1)教学小组首先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获得正态分布函数的方差与平均值,然后根据此函数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正态化修正,得到具有可比性的标准化期末考试成绩。

(2)认真核对全部期末考试标准分,再按班生成班级内部的正态分布曲线,下发给各任课教师,作为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标准,初步确定班次内部的优秀、一般、及格、不及格的比例,各任课教师在计算完成后上报教学小组。

(3)教学小组研讨班次间差异程度,集体决定每个班次的最高成绩及不及格率等;以1个教学队由3个教学班组成为例,为同一教师分配分属于不同教学队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根据授课时发现的实际问题,给出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通过集体研讨确定教学队之间的实际表现差异程度并排序,确定每个教学班中的最高分,修正各班次平时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减少主观因素对成绩评定的影响,最终确定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3)合并期末总成绩。

按平时标准分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标准分成绩占70%的比例原则进行带权相加,相加后按t=75+αZ方式再次修正各学生的标准分,将修正后的标准分合并记入学生的总成绩,完成成绩评价。

3评价体系结构算法

3.1用于计算标准分的公式

以C语言课程为例,设共有n个考生参加期末考试(通常将0分考生、缺考考生同等对待,不计入考试人数)。

已知:参加考试人数为n,每个考生的原始分(卷面得分)Xi(i=1,2,,n。Xi是第i个考生的得分),则标准分数(Z分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是全部考生原始分的平均值(即μ),σ是标准差。

通过上面公式,将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带入以下公式,可获得标准的正态分布函数,计算其相对应的概率密度。

在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基础上,利用下面积分公式求得各区间面积,即计算各分数段区间分布。

,m<n且m,n均小于等于x的最大值。(4)

根据式(1)中的Z分数,做以下变换,可以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标准分y:

y=αZ+β(5)

其中,y为实际标准分,α、β均为常数,根据需要取值,如α取12、β取60,我们就得到了平均分为60、标准差是12的标准分数。

在计算总成绩时,使用下面公式:

t=a×30%+B×70%(6)

3.2算法原理与过程

1)计算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

(1)利用式(2)获得全部考生原始分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

(2)利用式(1)获得全部考生的标准分数(Z分数)。Z分数是原始分数与平均分之差除以原始分数的标准差所得的商,无单位。如果原始分数大于平均分,则Z值为正;小于则Z值为负;如果原始分数等于平均分则Z值为零[3]。

计算获得的Z标准分一般都有小数位,而且可能出现负值,为了方便实际应用,还要对Z分数进行线性变换:根据式(2)中求得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和变换的式(5)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及存档。

经过以上步骤后获得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分布函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

2)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30人左右,从统计学角度看,个别学生的突发情况对全班总体学业成绩影响不大。式(1)中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根据式(2),在各任课班次内部确定局部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再次生成班级内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式(3)),以此函数作为班级内部的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图。事实证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体现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

3)初步确定各班次内部各分数等级比例。

根据式(2)中确定的各班次内部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函数,利用积分式(4),计算[0,60)、[60,75)、[75,90)、[90,100]各分数段在相对应概率密度函数上的面积,即获得各分数段的人数比例,以此作为基本参考比例,尤其是不及格人数和比例,将结果上报教学小组。

4)教学小组集中讨论,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由于平时成绩在评定和记录时会受到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为尽量避免因此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对教师上报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用相关公式进行调整和修正,通常以调整μ值修正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平均分,调整标准差σ修正各分数段人数比例。

5)分别计算各学生平时成绩的标准分。

用上一步骤获得的修正后的μ和σ为各班计算平时成绩标准分的基准参数,利用式(5)获得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归档。

6)确定学生的总分标准分。

(1)根据式(6)计算每名学生的综合分,其中a为平时成绩标准分,B为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公式中默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均以百分制计算。

(2)用式(5)计算总成绩的标准分。

在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通常β取值75,α取值9或10,这更加符合此类课程评分中的传统习惯且可计算性及正态分布性均很强,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结果。

4应用实例与分析

一次难度适中、组织严密、可信度高的考试中,学生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通常如果学生的成绩分布曲线符合正态分布要求,则说明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如果考试成绩呈现正偏态或负偏态分布,则说明考题总体难度偏低或偏高,不利于综合评价,需要进行正态化修正。

在笔者讨论的方案实施中,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是在原始分数基础上,通过计算原始分数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获得的,使用这些数据一是可以真实反映各教学班次间的差异,二是可以减少在计算总成绩标准分时出现计算误差。

按文中方法计算求得的平时成绩标准分见表1。为简单起见,只列出一个教学班次的部分学生平时成绩标准分,该分数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过程学习状态。

如上文所述,计算总成绩时,β值取为75分,各分数段分布情况见表2。从计算结果看,转换后的标准分更符合标准的正态分布,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α值调整优秀率、不及格率等不同分数段的分布,更有利于课程成绩评价。

5结语

基于标准分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在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效监控的同时,使学习成绩的评定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班级内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综合能力素质起到积极作用。今后,我们还会在对该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探索其在其他相关课程成绩评价中的调整和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熊茂芳.课堂教学评价数据标准分处理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6):95-97.

[2]翁洁静.标准分制度在成绩统计过程中的应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7-29.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7

改革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使学生学习评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这些评价尚存的主要问题是:过多突出学科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考评;过多强调共性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看重纸笔测试和量化结果;学生多处于被评价地位,忽视学生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考评,未能很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重要课题。

检测监控学科教学质量,高新区每学期都抽调各小学两个年级进行期末测试,尽管区上三令五申“不以调考成绩考评老师”,但各校仍把“调考”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导致语文教学过分注重工具性演练和逻辑性演绎,强化字词句的理解训练,忽视文章思想价值、人文情感的整体感知、体验、领悟和再创造;教学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凡有利于提高考试分数的内容就上就练,而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培养则被迫“滚到一边去”,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日趋衰弱。

改革束缚教学生命活力、阻碍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语文教育评价已然势在必行。“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论述,为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指出了“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的根本走向。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教学评价应在终极关怀学生发展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其优势智力发展并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度量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空间;应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和培养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和赢得生命的灿烂。

2009年高新区开始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手册》,将教师注意力从关注期末考试分数转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过程上来,为区域推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实践研究基础。2010年9月,高新区正式立项全区推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并把研究目标定位为:创建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和发展潜能。

这一研究遵循评价发展性、主体性、多元性、动态性等原则,着力突出如下特征:一是突出评价学生进步,放大其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超越。二是改变学生被评价的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其主动发展的内动力,使其学会诊断与反思、自觉调控学习语文行为。三是评价内容和方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横向分为读写能力、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纵向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不仅关注智力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情感等潜能发展;注重评价主体多元互动、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和评价结果的多样化呈现。四是突出评价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促其学习转变与发展;促进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使评价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创建“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育评价体系

“研究目标明晰,选择问题抓住了关键;从评价入手切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行政力量进行区域性推进,既全面展开又确定重点,子课题细化研究很好支撑了总课题。”2011年1月课题开题会上,专家充分肯定了高新区“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优势,并提出中肯建议:抓住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清晰定位发展性评价功能,突出诊断和发展功能;通过设计考试、测验问卷、个案研究等开发评价工具,突破评价难题;评价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评价标准要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纵深推进,利用评价这一中介将观念转化为行为;评价应突出引导“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发展如何等问题。

着力“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创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纵深发展,近年来高新区动作不断。

1.创新评价载体,运行“评价手册”

构建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高新区首先创建了《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手册》,它包括“分项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评价”三个部分。其中分项评价占30%的分值,有学习习惯、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8项内容,各项积分最高为5分,通过自评和他评、等级换算为该项积分;学月形成性评价占10%的分值,每月进行纸笔测试,以打出等级和换算积分;期末综合评价占60%的分值,着重考查知识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样换算成积分。累计积分得出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等级。

“手册”设置了“使用说明”、“分项评价”、“期末总结”等事项,“分项评价”进行评价标准、要点、方式指导;“期末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学期语文学习自评和师生、家长多角度评价。“手册”只给全区学校一个基本导向,不少学校据此形成了具有校本、班本特色和学生个性的“语文学习成长手册”。

进一步落实“分项评价”,高新区根据“手册”设计了“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量表,包括学月检测、期末综合检测试卷、日常表现性评价量表、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质量分析量表等,并投入使用,产生了较好效果。

2.改革考试命题,突出表现性评价

摆脱“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尝试小学生语文素养表现性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高新区首先进行了考试命题改革。

纸笔测试依据课标、教材分册制定命题方案,从测评要点、参考题型、分值权重等方面进行命题导向。如五年级下册“听答练习”的测评要点是:“听一段文字,能抓住要点、简要转述;能听出语段中心意思、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参考题型有:“选择题,听录音材料后判断、揣摩、分析比较,选出符合题目的选项;填空题,听完录音材料按要求填空;问答题,根据录音材料设置的情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听力材料”要求注意思想性、趣味性,篇幅在300字以内,尽量口语化,要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听力疲劳。

目前纸笔测试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试卷模板,其“卷头设计”如是说明:“本次测评包含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试两个部分。表现性评价检测为30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纸笔测试a卷70分、b卷20分……”a卷包含“听答练习”、“积累运用”、“阅读理解”、“笔下生花”四大模块,b卷着重考查口语交际拓展积累、应用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高新区考试命题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学月、期末检测a卷100分调整为70分,拿出30分作为表现性评价分值。学生语文素养表现性评价指标包括识字与写字、朗读与背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习作表达、综合性学习五项内容,并从“评价项目与分值”、“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参考”、“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参考”五方面指导落实评价。“评价标准参考”分为四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本册教材“认字表”和“写字表”中的汉字、词语,难度相当的儿童经典阅读材料;“评价方式参考”有抽读、平时观察认识更多教材未涉及的生字、选取难度相当的课外美文让学生准备后朗读、关注课堂和家庭作业并做好评价记录、专项写字比赛等。

推行纸笔测试改革,起初遇到一定阻力:认为增加了教师负担,不如过去一张卷子考试评分来得容易;有教师为了应付,给学生表现性评价全部打满分,或象征性扣一点分。

高新区利用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培训等机会,引导他们认识推行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教研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评价改革,全区“教学视导”加大对各校考试改革的检查力度,老师们逐步适应了新的考试改革要求。

3.改革阅读测评,撬动教学变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高新区把教学评价改革重心落点课堂,重点展开阅读教学评价改革,形成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测评指导建议”。它包括三个板块:各年段阅读能力测评指标、阅读能力内涵解读、各年段阅读教学与测评建议。

依据国家新颁语文课标精神,高新区修订了各年段阅读能力测评办法,如第一学段阅读能力测评的主要指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读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测评类别及比例是:积累运用10%,提取信息70%,形成解释20%。阅读材料要求是:选择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和诗歌作为阅读考试命题的材料,篇幅控制在200字以内。

根据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测试研究,阅读能力核心是阅读理解能力,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提取信息”,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理解,包括对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的理解;二是“形成解释”,整合加工文本信息,结合既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三是“反思和评价”,利用已有经验对文本观点进行反思性批判和评价,包括对内容和表达形式所作的评价。根据我国各地开展的阅读测试尝试,阅读能力还包括“依托文本生发、联结的积累运用能力”。

高新区据此提出了“各年段阅读教学与测评建议”,引导老师们从课堂教学、课外训练、阅读测试、表现性评价四个方面落实阅读教学目标。如根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建议阅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要有关键词句理解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辨别其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能理解句子尤其是言外之意;课外训练要加强课外阅读、摘录鉴赏词句;阅读测评要设计解释词语、理解句子、品鉴词句表达效果的考题;表现性评价要查看学生课外阅读词句摘录与鉴赏本。

高新区拟从本期开始实施这一全新的阅读测评和教学改革,并已分年级展开教师培训。

4.区校联动探索,展开校本研究

高新区首开先河以行政手段推动“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推进语文学习评价和教学改革,全区小学均参加课题研究,并确定8所学校重点参研,展开有关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阅读能力、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评价子课题研究,研究过程和效果纳入区域教学视导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

2010年以来,高新区修订了期末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下发了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实施意见,要求各校制订实施方案,每学期形成学生语文素养评价质量分析报告。

各子课题学校分项探索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及操作路径,并通过全区交流,带动各校参与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如高新实小构建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从“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着手,进行阅读量、阅读要求、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综合性评价建构。追求“班级做实、年级做亮、学校做出文化”,找到了共性操作策略:建立《学年课外阅读计划》,编写《课外阅读手册》丰富评价形式,形成了“读书银行储蓄卡”、“亲子阅读评价”、“古诗考级评价”、“争当读书小能手”、“快乐阅读分享卡”、“阅读欣赏驿站”、“家校互动评价”、“作品展示评价”等评价特色。又如芳草小学探索出“小学生诵读能力发展性评价研究”三种评价方式:“星级评价”,每学期根据背诵篇目及数量给予学生不同星级的奖励;“闯关游戏”评价,在班级墙上专设“经典背诵闯关比赛”,学生每背诵十首诗词即闯过一关,每学年设二十关,激励学生不断挑战;“家校合作”评价,如低年级每天背诵篇目由家长负责登记,每周向教师反馈,家长自行制定奖励措施。

“四个突破”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2011年12月13日,高新区进行“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研讨,从“改革学月及期末命题检测”、“着力探索表现性评价”、“子课题引领辐射”三个方面进行阶段小结,子课题研究学校进行了阶段成果汇报交流。

成都市语文教研员罗良健认为,课题研究做到了尊重个体、尊重生命,体现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要求,操作性、实效性很强。成都市教科院顾颉老师强调:“评价”的研究是最重要最难啃的“硬骨头”,高新区评价研究是扎实有效的,成果是丰厚的,步步走下去将是对语文教育的一大贡献。与会老师深切感受到:展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研究,是切实践行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全区语文教师实践学生素养评价提供了框架体系和借鉴策略。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8

【关键词】轮机;金工工艺;考核方式

【中国分类法】:G71

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为了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技能训练课的教学环节。考核作为技能训练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定指标,就成为重中之重。金工工艺课程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技能训练课,考核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在校内老师的教学指导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后必须参加海事局组织的评估考试,这就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几年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技能训练课尤其是海事局评估课程金工工艺的期末考核,一直采用过程评估的方式进行,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技能情况及平时的表现,给出期末考核成绩,这样的方式虽然很好,但存在人为因素较多,且以往的操作中考核记录不健全。因此,如何能够更加合理的给出期末成绩并留有相关记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工工艺课程对于轮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始终是高职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金工工艺课程是轮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轮机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门实践课程,也是第一次接受工程实践训练。金工工艺课程对于培养高职类学生的金工工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工程构建能力以及思想作风培育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金工工艺课程以学生独立操作的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学习船舶维修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际的操作,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从事的工作奠定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课程的教学目标满足海事局根据StCw公约对三管轮评估要求。必须重视金工工艺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金工工艺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金工工艺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传统金工工艺方法的操作训练和感性认识为主,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前序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铺垫、服务,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轮机专业学生就业后的船上工作,打好坚实的技能基础。作为海事局评估课程中的重要一门,金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及考核过程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尽管如此,在金工工艺课程的建设中尤其是校内考核环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考核指标欠缺

虽然金工工艺课程为海事局评估课程,海事局有《金工工艺评估规范》作为评估标准,但因缺乏平时成绩、理论成绩等相关考核项目,不适用于校内期末成绩的考核。

2、考核方式单一

现阶段,校内期末成绩评定的考核,主要依靠教师对每名学生每个工种的学习过程中,最终的成品工件进行评估打分,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优良中差的区分,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荣誉感的培养。

3、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作为最为重要的基础实训课程,金工工艺课需要有一套较为详细的质量评价体系。既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也要包括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但现阶段,该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或者说依然是套用学院的指定的评价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金工工艺课程。

4、考核相关资料缺失

由于现今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考核仅限于对各个工种最后工件成品的评估,如车工实训的工件为台阶轴、钳工实训的工件为螺母、电焊实训的工件为板板对接(3mm以上的厚板)、气焊实训的工件为板板对接(3mm以下的薄板),这些工作均为金属质地,长时间保存极易生锈。这些工件还可以进行二次使用,用于学生进行课外练习等等,如果所有学生的四个工种的工件都保存下来,那对于学院来说也是空间、材料上的浪费。唯一能够证明学生成绩的工件无法保存,按照现今的考核方法来说学生成绩的考核就无相关材料作为支撑。

三、制定适合金工工艺课程考核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1、构建金工工艺课程专属的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一门较为重要的实训课程来说,构建一种较为合理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质量评价体系不单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也进行监控。

1.1细化过程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落实到实处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可分为出勤、课堂纪律、安全操作、工件制作阶段性评价四个部分,每一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分,评分采用10分制。出勤部分全勤即为10分,每缺勤半天扣2分,缺勤达到两天则取消考试资格;课堂纪律及安全操作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工件制作阶段性评价,则由教师对每个学生每阶段时间节点的工件制作情况进行评估打分,最后任课教师将这四部分成绩分别填写在《平时成绩计分表》上,并计算出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总分。任课教师将平时成绩按照0-9分为不及格、10-19分为及格、20-25分为中、26-35分为良、36-40分为优转化为五级制。

期末成绩

任课教师对每名学生的成品工件按照做工进行评定,成绩评定摒弃原有的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分制,而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制,这样能够很好的鼓励学生更加耐心、细心的制作工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对于不方便留存工件的工种,采取拍照存档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最后的工件成品进行拍照,背景为写有班级、学号和姓名的白纸,照片文件名统一定义为“班级-学号-姓名-工种”,如“轮机13-1[高职]-01-张三-电焊”

总评成绩

总评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取最低值,即平时成绩为优秀、期末成绩为良,则总评成绩为良,以此类推。

1.2制定适合金工工艺授课教师的考核方式,对授课质量进行监控

加大对实训课的听课力度,严格进行评课。金工工艺课程授课教师大部分为校外兼职教师,不方便在校内进行考核,可以采用教学效果与课时费标准挂钩,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课时费上浮一定的百分点。

2、加大教学力度,严格执行、贯彻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完成后,一定要严格贯彻落实执行,尤其是涉及到学生的相关内容,比如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安全注意事项等,工件制作过程考核以及最终成果的考核方式等等。授课教师要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彻底了解金工工艺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建立危机意识和个人成绩荣誉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动手能力。

综上,制定适合于轮机专业金工工艺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考试改革;考试形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1]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可见,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众所周知,考试依旧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因此,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现存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一、当前高校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单一。目前高校在大多考试试卷中,使用的题型多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计算题等可以简单作答的题,考记忆性的东西较多,而且试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给材料辨析题等需要花费心思去出的题型很少,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也少。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课程性质与特点,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较难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考试内容僵化。考试内容涵盖面窄,且只局限于教材。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这势必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考试内容选取上,虽然主要依靠教材,但不应局限于教材。但实际情况仍然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2]。考试时再照本宣科地在年复一年、似曾相识的主客观题型上重复记忆那不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概念和笔记。这同时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仅仅靠临考前强化记忆,临时突击。导致学生期末忙于应付考试,有的甚至作弊,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

3.考试时间集中,学生的考试压力太大。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集中在每个学期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的比例很小。因此学生每到期末有六七门课程要考试,有时甚至更多。而且考试的成绩被看成衡量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量化体现,所以学校常常在评优、评奖学金、入党、保研等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些问题上与成绩挂钩。学生走出校园之际,学习成绩往往还成为用人单位是否接受求职者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使得学生在期末时考试压力大。

4.没有体现考试的反馈功能。考试对于很多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课程结束的标志。很少有教师对考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做出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学生也只关心考试成绩,很少通过考试对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今后学习,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考试结果总结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考试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功能被弱化了。

二、对当前考试现状的改革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标准。考试制度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考试就始终作为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指引下,高等教育应该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也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考试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实践证明: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中知识起到的作用不超过60%,更重要的40%是由综合素质促就的[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和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技艺的准确与熟练为标准评量、选拔人才的传统观念,树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评量、选拔人才,督导教学双方的教育目标[2]。从中渗透知识经济与我国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创新,并使得他们懂得发展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单纯接受知识本身的积累更为重要。

2.改变考试方式,缓解学生考试压力。改革形式单一的考试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考试方式一般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不同的考试形式各有利弊,不同的学科应采取的考试方式也不一样。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为了切实掌握规定的定理、公式,对后续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类专业基础课就仍可采用标准化考试,只要条件允许,还可以实行教考分离,以提高考试检验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大学英语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鉴于英语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始终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试也宜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计算机文化基础可采取笔试加上实践操作的方式。专业课或跨学科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学科,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方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应提倡开卷考试、写小论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报告等形式。公共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宜采取小论文形式对课程进行考评,也可以把学生论文放到班级中让学生评定成绩,这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应以“一卷定乾坤”,而应重视过程监控,将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与期末成绩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评定最终成绩,以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只要课程安排允许,还可以把一些课程放在学期中后期考试,以免学生在期末时考试过于集中,缓解学生期末时的考试压力,这样对减少学生舞弊也有一定的作用。

3.丰富考试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今知识日新月异,固有的知识总是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要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而要终身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对学科、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体现综合能力的考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现今信息化时代,学会学习、学会归纳、学会思考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考试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变通,以迎合学科发展与思维创新的要求。考试内容作为测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机制的有机构成部分,应当更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于学生来说,应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给材料辨析题等题型,才能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当今热点问题,也应在考卷中有所体现,不求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求他们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促进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增进对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

4.增强考试反馈功能,促进教学双方沟通。考试应对教学双方都有反馈的作用。通过考试,教师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利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教师在考试后应认真填写试卷分析表,进行考试后的分析,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修订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等。教师还应把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充分了解,以利发扬成绩,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习不断进步。

三、改革考试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考试改革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考试改革要与教学目标、培养计划相符,要根据培养计划来进行考试改革,要明确学生在大学期间应了解哪些专业知识,掌握哪些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所主要从事的工作对学生的要求等,这样才能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2.学校应颁布新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改革。教师进行考试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实际工作量也加大了。因此,学校要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改革,比如对进行考试改革的教师多计算工作量,评优、考核的时候优先照顾,而且对真正进行的考试改革不要进行太多的行政干预,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3.应对考试改革进行有效监督。考试改革也要有有效的监督,以防有些教师借考试改革之名,行逃避责任之实,如为减少实际工作量,让学生随便写篇文章,随便给个分数。要避免对学生、对教学不负责的教师钻空子。考试改革要公开、公正、透明,学校也可以派教师代表对考试改革进行监督。

科学合理的考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立良好的考风、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改革考试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77-78.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篇10

一、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己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不良认识和习惯,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能谈谈你的观点吗?”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有一个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主,在一次考试得到了老师的一则评语:

你的这个65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对应用题的分析有了新的突破。真了不起!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强调质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常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发展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因此,以质性评价的方法,全面、深入、真实再现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特长展示、情景测验等方法,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评价信息,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方法等,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重视教师的言语评价,激励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你是怎么想的,能讲给大家听吗?”“为了让大家加深印象,谁能再说一遍?”“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你的思维很独特,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些充满倾听、欣赏和期待色彩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经过平等、真诚的交流,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有利于情感沟通,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学习的策略。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四、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往的考试功能是评定和区分学生学习的状况,忽略考试本身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它只关注知识技能是否掌握,分数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对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都没有相应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对各科的考查或考试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标准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变一次集中考试为分项考核

由于学生个性各异,发展各异,所以现代学生与传统学生评价的一大区别在于评价的广度。只有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研究,才能对每个学生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为此,对学生的评价范围就必须扩大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和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把过去那种期末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评价方法,改为集中考核与分项考核相结合、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交叉的考核方法。

按照学科知识的构成,将内容分为几类,在期末考试前完成分项知识技能的考核,如数学按“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量与计量”;语文按“识字”、“写字”、“朗读”、“听话”、“阅读”、“写作”等。这样的分项考核,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单项性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而综合性测试,侧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变单一的笔试为“三结合”的考试方式

在测试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笔试,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实际实行了笔试、面试、特长展示三结合考试方式。“三结合”考试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试主要测试学生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特长展示重在展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孩子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空间。

笔试命题采用学生先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行命题,题型设置上注意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注意主客观题的搭配。在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不增加考试难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实际知能水平层设计试卷,允许在学生自主选题。笔试中,建立了“免试”和“重考”制度,对于平时评价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免去期末考试,对自己期末成绩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考,有的老师还试验了两次评分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对学生都起到激励作用。

面试是在理解基础知识基础上,增大基本技能的思维强度,重视实践操作,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设计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不偏不怪,难度适宜,注重增添适应小学生心理的趣味性的情感化因素。面试中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答题、自主评价的方法,在这过程中倡导师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共同评价。

特长展示是在“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思想基础上,由“学生参与、自主评定”,每学期末,让学生首先要写出特长申请,其中包括申请项目,主动发展的事迹和取得的成绩等,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特长展示,可以现场表演,也可以展示作品、证书和奖品,最后经教师、学生和家长组成的评审团评定成绩。评选项目非常广泛,既有科技发展小作品,又有书法、绘画;既有汉语,又有英语欣赏节目;既有乐器、舞蹈、演唱,又有体育表演等,突破了当前把素质教育简单地认为多开展一些体音美活动的误区,总之,学生有多少特长,学校就给他们提供多大展示的舞台,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各班学生特长展示会从制作邀请函到打印节目单,从编排策划到现场组织,无一不是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通过参与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变单一的分数和评价为综合评价

学校和教育的责任在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所以,我们倡导“追求发展、不追求分数;追求卓越,不追求完善”的教学质量观。

为了整体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我们在认真分析各学科特点,并对其评定内容、标准、等级进行综合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平时成绩+分项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的量化分和教师、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定性评价分”。为降低分数的绝对性,又将各学科等级评定标准分定为优秀、良好、达到、欠缺四个等级。这种综合评定记分的方法,淡化了期末考试,侧重于知识形成过程,注意到了学生能力,避免了传统百分制下,教师、学生、家长往往为毫无意义的一二分之差而进行的无效劳动。

4.变考试成绩单为素质发展手册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它是使教学活动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学习反馈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即动机功能和调节功能,而这两种功能都受反馈的完整性、及时性和频率的影响。研究证明,反馈信息愈完整,则愈能加速、促进学习,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其效果较差;反馈及时比延时反馈效果好;反馈频率适中比过多、过少反馈效果好。同时实践证明,一个简单的分数,作为反馈信息的质量是不高的,只有把分数加上该分反映的具体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发展水平的描述性评语,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学习反馈的动机功能和调节功能。所以我们将原来只反映各科期末考试分数和班主任评语的成绩单变为《素质发展手册》。手册不仅包括各学科的成绩评价、发展水平,还有各学科教师对学生一学期来的表现做出的评语评价以及学生自评。《手册》最后是对学生的学期总评及家长寄语等栏目,这不只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结果的评价,更多是对其能力、平时学生态度的评价,就能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情况和水平。

在手册中,教师的评语也一改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肯定―批评式”,即优缺点三七开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赞美―激励式”,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态度和发展水平融入充满真情实意的字里行间。如有位数学老师在对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评语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