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干部任免考察材料十篇干部任免考察材料十篇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2:49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1

为贯彻执行《关于修订<中共张家港市委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的通知》(张委发[2004]43号),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工作,根据苏州市委组织部《关于规范干部任免程序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规范我市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呈报任免材料

(一)保税区、各开发区、各镇(区)、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呈报单位”),对涉及干部任免情况的应分别向市委和市委组织部呈报请示。属市委管理的干部职务,党委(或党组、党工委,不设党委、党组、党工委的单位以行政名义)应向市委呈报请示。属市委委托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职务,应向市委组织部呈报请示。具体要求如下:

⒈正式呈报任免请示前,呈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与市委组织部沟通;

⒉提出考察对象应当经过民主推荐,并按规定程序由呈报单位党委(党组、党工委)或市委组织部集体研究确定;

⒊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不呈报任免请示:

⑴主要负责人空缺的。

⑵需要交流、回避任职的。

⑶因公辞职、个人申请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其中个人申请辞职的,应写出书面申请,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

⑷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需要调整的。

⑸因违法违纪需降职、免职的。

⑹市委决定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产生补充人选的。

⑺其他需由市委直接决定任免的。

(二)呈报任免材料如下:

⒈《任免请示》,同时应附《干部任免审批表》、拟提拔任职人选的《干部考察材料》以及党委(党组、党工委)研究此项任免的《会议纪要》。

《任免请示》内容包括:任免职的理由和原因;党委(党组、党工委)研究的意见;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如超职数配备、超年龄任职或留任,民主评议或考察了解过程中的重大不同意见等)。纪委正副书记、委员、纪检组组长、监察室主任应征求市纪委的意见;从外单位调干部到本单位任职的,要征求调出单位意见;双重管理和属地管理的,要征求协管单位和所在地党组织意见。

⒉拟提拔担任市委或市委组织部管理的职务的,需报送民主推荐材料。

⒊其他特殊情况需另作说明的材料。

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应对呈报材料进行审核。

二、考察

凡拟提拔担任市委管理的职务、近期没有考察过的干部,由市委组织部派人进行考察(拟提拔担任市委组织部管理的职务,原则上由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考察),并按照要求撰写考察材料。考察前应进行考察预告。考察后应将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向呈报单位主要领导反馈。

三、提出初步方案、复核材料

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应在干部考察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方案[干部科与呈报意见不一致的,经分管领导同意,与呈报单位协商后,再提出初步方案],并对任免材料进行复核,内容包括:

㈠干部职务名称、审批权限及呈报单位领导职数;

㈡拟提拔使用人选的任职资格;

㈢报送的任免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㈣核对干部本人档案;

㈤考察情况、征求意见情况、提出的初步方案。

四、讨论决定

市委管理的干部任免,应先经过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后,提出干部职务任免方案,再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需要经过市委全委会成员无记名投票表决或征求全委会成员意见的干部职务任免,按有关文件规定程序执行。

市委组织部应向市委常委会提供有关材料[包括:干部职务任免方案、拟提拔任职人选的《干部考察材料》以及与任免事项有关的特殊情况需另作说明的材料]。

市委委托组织部管理的干部任免,应经过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

五、干部任免方案的实施

干部职务任免方案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干部任免方案的出台工作,主要事项包括:

㈠拟定干部谈话名单;

㈡对任免干部进行任免前谈话;

㈢新提拔人选的任前公示,公示的程序、方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㈣发文任免(涉及推荐、提名职务的任免需履行相关手续);

㈤需办理干部调令、介绍信以及行政、工资关系转移手续的,干部科应及时办理,需报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备案的,应及时报送备案材料。

市委委托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任免方案的实施,参照上述方法、程序办理。

六、干部信息数据库维护、材料归档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2

一、基本要求

按照福办发[]48号《关于印发〈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分设后有关业务职能调整意见〉的通知》精神,区委组织部受理全区处级职务和党群口(含街道)科级职务的任免。

干部职务任免材料要规范、齐全,报送材料包括:

1、处级干部任免材料:单位(党组织)请示、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会议纪要和讨论记录、拟任免干部现任职务的任职文件复印件、编制部门有关本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批复文件复印件。

2、科级干部任免材料:单位(党组织)请示、干部任免审批表(一式2份)、干部基本情况表、职数情况表、干部考察材料、民主推荐汇总表、民主测评汇总表、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会议纪要和讨论记录、拟任免干部现任职务的任职文件复印件、编制部门有关本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批复文件复印件。

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职数范围呈报干部任免材料,不按规定程序呈报的不予受理。

二、干部任免请示

凡向区委组织部呈报干部职务的任免,都必须写出干部任免请示。

(一)内容

干部任免请示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标题。要求简朴醒目,一般为《关于×××等同志职务任免的请示》、《关于×××等同志任职的请示》、《关于×××等同志免职的请示》。

2、主送单位。上款一律为“区委组织部”,由区委组织部干部科负责受理。

3、正文。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明干部任免的原因、依据,回答“为什么要请示”的问题,不能笼统写成“工作需要”。第二层,写明请示的具体事项,即拟任免对象基本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现任职务等)。属转任的,应同时报请免去其原职。第三层,呈报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讨论干部形成决议的情况,即党组织(领导班子)召开会议的时间、到会人数、缺席人数和表决情况,是一致通过,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形成的决议,都要反映出来。

4、结尾。提出明确要求,一般可用“以上当否,请审批”等请示语结尾。

5、呈报单位名称(加盖公章),呈报时间。

(二)格式及报送要求

1、干部任免请示作为正式公文,要求格式规范,语言通畅,文字简朴,内容完整明白。

2、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处级职务和科级职务的任免请示应分别制文,不可混为一体。

3、任免司法所、纪(工)委、工会、团(工)委、妇联负责人的,必须征得区相关主管部门的同意。

4、为方便文件管理,干部任免请示应独立编制文号,以各单位的名义向区委组织部呈报。

5、干部任免请示应连同其他材料一并由组织人事干部上报,不得邮寄或托人转交;必要时,呈报单位应派分管负责同志到区委组织部作专门汇报。

三、干部任免审批表

办理科级职务任免,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任免审批表各栏目填写方式的具体要求是:

1、“姓名”

应填写户籍上惯用的名字,少数民族干部的姓名用字要固定,不能用同音字或别字代替。

2、“出生年月(岁)”

填写时要按公历时间。周岁应计算到上报的时间。

3、“民族”

应写全称(如汉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不能简称“汉”、“鲜”、“维”等。

4、“籍贯”

应填写干部祖居所在地方。

5、“出生地”

填写干部出生的地方。

“籍贯”和“出生地”按现行的行政区划、地名填写到县,直辖市可直接填写市名。

6、“入党时间”

参加党派的具体时间,按有关规定填写。

7、“参加工作时间”

要如实填写,个别因某种原因需作更改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方可填写新确认的时间。

8、“健康状况”

应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填写“健康”、“一般”或“较差”,有严重疾病、慢性疾病或身体伤残的,要如实简要填写。

9、“专业技术职务”

应按主管部门评定的职称填写(如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等)。

10、“学历学位”

分为“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教育”,应填写最高学历。学位应按本人在国内外获得的学位填写,要写明何学科学位,多学位的可同时填写。各类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应以组织人事部门审定的学历证明为依据,不能随意填写。

填写学历的具体要求如下:

(1)研究生

①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相应栏内填写“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只有研究生学历而没有学位的,在相应栏中填写“研究生学历”,并注明原有学位。结业或肄业的,要分别注明“研究生结业”或“研究生肄业”。

②经过专门考试获得学位而没有研究生学历的,在相应栏中填写“硕士学位”,并注明原有学历。

(2)大学本科

①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在“全日制教育”栏中填写“大学”。结业或肄业的,要分别注明“大学结业”或“大学肄业”。

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学历并经组织人事部门审定的电大、职大、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自学考试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在“在职教育”栏内填写“大学”。结业或肄业的,要分别注明“大学结业”或“大学肄业”。

③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前)入学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全日制教育”栏中填写“大学普通班”,也可简称为“大普”。结业或肄业的,要分别注明“大普结业”或“大普肄业”。

(3)大学专科

①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全日制大专生,在“全日制教育”栏中填写“大专”。结业或肄业的,要分别注明“大专结业”或“大专肄业”。

②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承认学历并经组织人事部门审定的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包括自学考试)毕业的大专生,在“在职教育”栏中填写“大专”。结业或肄业的,要分别注明“大专结业”或“大专肄业”。

(4)大专以下学历参照上述要求如实填写。

(5)党校教育获得的研究生、大学本科或大学专科学历,应填写中央党校或省委党校研究生、大学或大专。结业或肄业的,要分别注明党校研究生、大学、大专结业或肄业。

11、“毕业院校及专业”

应填写何院校何系何专业。

12、“现任职务”

应填写单位及职务的全称。兼任职务较多的只填写担任的主要职务,兼任的较低职务可省略。

13、“拟任职务”

应填写单位及职务的全称。

14、“拟免职务”

应写明免去何职务,是免去一切职务还是免去一种职务。

15、“简历”

①从大、中专院校学习起填写,起止时间填到月。简历起止年月衔接,不得空断(如因病休学、休养、待分配、寒暑假等都要照实填写)。

②工作简历要按照干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单位的变动情况分段填写。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较长、所任职务较多的,应把任正职的经历突出填写。任各个层次领导职务的时间要区分开,不要笼统填写在一个时间段内。党内职务以各级党委批准任免的时间为准;行政职务(包括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以行政任免的时间为准;党内职务和行政职务同时任免的,可合并填写。

③“”中受冲击、受迫害或下放劳动等情况应单写一段。参加过中央党校或省委党校学习半年以上的,应在本年段的工作简历后加以注明。临时离开工作单位连续半年以上及到他地(单位)挂职锻炼的,也应在本段简历中加以注明。

④县(市)前面均应冠以省(区、市)名。

⑤工作单位及职务要写全称。

16、“奖惩情况”

凡受市级以上奖励的要如实填写;如受过处分,要填写何年何月何问题经何单位批准受何种处分,何年何月经何单位批准撤消何种处分。没有受过奖励和处分的,要填写“无”。

17、“年度考核结果”

应填写近三年的年度考核情况。

18、“任免理由”

应填此次任免的理由,如工作需要,任职年龄到限,任期届满等。

19、“主要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

主要家庭成员是指干部本人的直系亲属,即父母、配偶及子女。社会关系指与干部本人来往较多、关系密切的亲属、亲友等。称谓、姓名、年龄、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及职务要填写准确。几种特殊情况,要按以下要求填写:

(1)本人父母健在的,应如实填写;如父母或岳父母(公婆)曾担任过党政军高级领导职务(军队副军职、地方副省级以上),已逝世的,也应如实填写,并注明逝世。

(2)配偶及子女有在国外(境外)学习、工作、定居和在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工作的,应如实填写。

(3)本人社会关系中如有担任党政军高级领导职务的,应如实填写。

20、“呈报单位”

应填写呈报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任免意见,如“经局××年×月×日会议研究,应到×名,实到×名,××人同意推荐××同志为××科科长人选,××人不同意,××人弃权”。并加盖单位印章,日期应填写呈报请示的时间。

干部任免审批表应逐栏填写,没有的写“无”,不要出现空白栏。干部任免审批表一律用16开纸打印(样式见附件)。

五、干部考察材料

提拔任用干部,应报送干部考察材料。干部考察材料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应为“××同志考察材料”。

2、正文

不写干部本人的自然情况和简历。内容包括:(1)主要表现,包括考察对象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年度考核及培训情况;(3)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情况;(4)考察意见。要按照干部选拔的标准和原则,以及胜任职位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其中,要写清楚干部的一贯思想倾向和政治表现。关于“”、19的和揭批“”斗争中的表现,如果犯有错误的应采取写实的办法表述;如果没有犯错误的,可以不写。

3、落款

应为呈报单位(党组织)并加盖公章。

考察材料要有观点、有事例,避免抽象和空洞的描述,要写出干部的主要特点。介绍干部的工作成绩要实事求是,不夸张,不拔高,不能把大家和集体的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反映干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要具体、准确,不要用模棱两可、含义不确切的语言。考察材料观点要明确,文字要简练,条理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人名、职务、地名、数字、引文要准确。

考察材料一般不超过1500字。如有必要,可附另纸说明。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3

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持我省xxx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国家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xxx行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总则

(一)选拔任用原则

1.党管干部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原则。

4.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本规定由各级党组(党委)及人事(组织)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本规定适用于选拔任用省局(公司)党组管理的干部及市级局(分公司)党组管理的县级局(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二、选拔任用条件

(一)基本条件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xxxx”重要思想,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局、省局(公司)的政策、规定,同省局(公司)党组保持一致。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工作成绩突出。

3.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4.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不以权谋私,不以烟谋私,在群众中威信高。

5.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

(二)资格条件

1.提任处级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2.提任处级领导职务,由副处提任正处的,应当在副处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正科提任副处的,应当在正科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3.提任县级局(营销部)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一级正职提任副职的,应当在下一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4.学历规定:选拔处级干部应当具有大专(全日制)以上学历或者在职教育本科以上学历;选拔县级局(营销部)领导干部学历限定在大专以上。

5.提任正处级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提任副处级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提任县级局(营销部)正职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提任县级局(营销部)副职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6.提任处级干部五年内应当经过地(市)级以上党校、行政院校或者人事(组织)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二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7.身体健康。

(三)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般应当逐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应当报上级人事(组织)部门同意。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

提拔领导干部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三、选拔任用程序

(一)组织推荐

各单位拟提拔领导干部时,应当通过民主推荐,并经党组(党委)讨论确定拟任人选后,上报上级党组(党委)。上报的材料包括:

1.拟任干部的请示(3份),在请示中要说明民主推荐的情况及党组(党委)讨论的意见。

2.干部任免呈报表(3份)。

3.推荐考察材料1份。

(二)组织考察

根据各单位的推荐材料及班子状况,人事(组织)部门进行审核后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并由人事(组织)部门进行考察。具体程序是:

1.组成考察组,拟定考察工作方案,并同呈报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2.民主推荐

(1)民主推荐由考察组主持,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推荐和个别推荐,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2)考察领导班子时,按一定比例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个别提拔任职时,按照拟任职位推荐。

(3)参加人员范围

考察市级局(分公司)领导班子及个别提拔任职时,百人以下的市级局(分公司)由本级全体干部职工(不低于90%)及所属县级局(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百人以上的市级局(分公司)由本级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所属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考察县级局(公司)领导班子时,由县级局(营销部)本级全体职工(不低于90%)参加。

(4)推荐程序

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填写推荐票。

(5)推荐票统计

对推荐票按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三个职务层次分别进行统计,县级局(营销部)领导班子成员的推荐票记入分公司中层干部中。其中,三个层次各占三分之一,汇总后作为民主推荐结果。

(6)民主推荐结果应当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民主推荐票数不得低于60%,低于60%的不再进行考察。

(7)易地交流提拔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在后备干部中产生,由人事(组织)部门根据领导班子考察情况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提出意见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后,党组(党委)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3.发放征求意见表

在考察领导班子和个别提拔干部时,向参加推荐大会人员发放“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征求意见表”,充分听取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意见。

4.对确定的考察对象,依据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岗位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同时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人事(组织)部门和机关党委的意见。

5.考察组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并进行反馈。个别提拔任职时向单位主要领导反馈考察情况;考察领导班子时,向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反馈考察情况。

6.考察组形成考察材料。根据考察情况,考察组要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材料要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内容包括:

(1)考察对象的自然情况及工作简历。

(2)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3)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点。

(4)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

(5)考察人署名。

7.对领导班子全面考察时,考察材料内容包括:

(1)考察工作简要情况。

(2)领导班子的政治表现、执行民主集中制、团结协作、工作实绩、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3)领导班子成员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

(4)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

(5)考察组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初步意见。

(6)考察人署名。

(三)讨论决定

1.人事(组织)部门对考察组提出的拟任人选的初步意见进行研究,并以书面形式征求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后,提出任用建议,经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后,提交党组(党委)讨论。

2.在党组(党委)讨论干部任免之前,由人事(组织)部门分别征求党组成员意见。

3.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由党组(党委)成员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讨论决定任免事项,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党组(党委)分管领导或人事(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领导班子考察情况、拟任人选的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2)党组(党委)成员进行讨论。

(3)进行表决,以党组(党委)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4.党组(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其中,党组(党委)成员少于4人的,党组(党委)成员应全部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

5.对有关需要征求地方组织部门意见的干部任免,应派人以书面形式及时沟通、征求意见并得到答复,然后党组(党委)再例会研究。如遇特殊情况未能及时答复的,自征求意见之日起,30天内仍未答复视为同意。

(四)任职

1.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党组(党委)讨论决定后对干部进行任职前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拟任人选的姓名、拟任职务、性别、政治面貌、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现任职务和主要工作简历。公示期为十天。

2.拟提任法定代表人职务时,由上级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审计。

3.公示及审计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经公示及审计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的,经党组(党委)复议后不予任用,并通知本人;反映问题性质比较严重又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任用,抓紧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情况报党组(党委)研究是否任用。

4.对决定任免的领导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与本人谈话。

5.提拔任职的领导干部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领导班子的考察材料归入考察档案。

(五)审批备案

县级局(公司)正职的任免需报省局(公司)人事劳资处审核,经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免手续;县级局(公司)副职的任免,需报省局(公司)人事劳资处备案。

各市级局(分公司)所属的xxx科(处)、财务科(处)、业务科(处)、人事劳资科(处)、纪检监察科(处)科(处)长的任免需报省局(公司)人事劳资处审核,由人事劳资处分别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处的意见,同意后方可任免。

长春市局(分公司)内设机构正职(行业副处级)的任免,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一)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主要在行业内进行。

(二)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办法有关选拔任用基本条件和资格的规定。

(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党组(党委)领导下进行,并由人事(组织)部门组织实施,其程序是:

1.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2.报名与资格审查。

3.统一考试确定入围人选并进行面试。

4.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5.党组(党委)讨论决定。

五、交流、回避

(一)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交流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

1.交流的对象: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同一职位任职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2.市级局(分公司)领导干部年龄在50周岁以下,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XX年的,必须交流;县级局(营销部)正职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8年的,必须交流。省局(公司)直属单位领导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8年的,应当交流;省局(公司)内设机构正职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5年的,应当交流。

3.交流的干部接到任职通知后,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到任。

(二)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内工作。

(三)实行领导干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党组(党委)及人事(组织)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六、免职、降职

(一)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免去现职:

1.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

2.在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察认定为不称职的。

3.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的。

(二)实行领导干部降职制度。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七、纪律和监督

(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纪律:

1.不准以局长(经理)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组(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2.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

3.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组(党委)会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4.不准拒不执行上级调动、交流领导干部的决定。

5.不准要求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亲属,或者指令提拔身边工作人员。

6.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或者干部调离后,干预原任职单位干部的选拔任用。

7.不准在干部考察过程中进行拉票、串联等不正当活动。

8.不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或者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9.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帮派或者打击报复。

(二)对违反本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做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同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做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三)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依照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四)实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各级党组(党委)及人事(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xxx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申诉。

八、附则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4

写实性——真实可信、符合实际

写实性是对干部考察材料的本质要求。作为组织部门了解、选拔和培养干部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干部考察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可*、符合实际。撰写人在对干部作出评价和结论性意见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公正、真实、准确地反映干部的素质能力,做到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事实,绝对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对暂时还拿不准的观点或材料,宁可舍弃,也不要勉强凑合。这既是组工干部党性强不强、职业道德好不好的表现,又是干部考察材料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在评价考察对象“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时,通过例举干部在党的理论学习实践中的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参与中心学习组活动的时机学习;二是把握业余时间积极拓宽知识面;三是把握基层工作实践强化业务管理能力”等客观真实的事例加以印证,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全面性——重点突出,全面具体

全面性是对干部考察材料的基本要求。干部考察材料是为干部任免等决策服务的,撰写人必须站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逐一回答考察对象素质能力情况,以反映干部的本质和面貌。同时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精心提炼观点,又要挖掘典型事实,清晰地反映不同考察对象之间的不同点。一是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反映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得住”的问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xxxx”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等等。二是以注重实绩为原则,扣住考察对象的工作经历、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解决“能不能”的问题。不同的干部,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分工,我们应注重和善于把握这些显着的或细微的差别,真实而生动地加以反映。三是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找准群众普遍反映的缺点和不足,解决“行不行”的问题。针对组织考察的目的,尽可能地根据干部的拟使用方向,有侧重地反映其特点。如,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否熟悉这方面的工作,等等。对拟任“一把手”人选,除了共性的要求外,还应重点反映其驾驭全盘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5

一、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原则,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和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二、选拔任用干部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1、民主推荐。提拔任用干部,应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在方法上,可以根据拟任岗位进行定向推荐,按推荐情况由领导班子讨论确定考察对象;也可先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在需要选拔任用时再从后备干部中选择人选,由领导班子讨论确定考察对象。民主推荐的有效期为一年。

领导个人向组织推荐拟用人选,应当写出书面推荐材料,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个人推荐的人选,在单位组织的民主推荐中得不到多数人认可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2、组织考察。对确定的考察对象,须组织考察组进行考察。考察工作的组织实施,各镇由组织办负责;市机关建立党委(党组)的部门由党委(党组)负责,其他部门由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和科室负责。

考察一般采用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专项调查等方法进行。为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应积极实施考察预告制度,以扩大考察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考察人员应对考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相应的任用意见,并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如实向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汇报。

3、集体讨论。干部职务的任免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集体讨论的形式:各镇为党委会议;市机关建立党组的部门为党组会议,建立党委的部门为党政联席会议,其他部门为行政领导班子会议。

领导班子在讨论决定干部任用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按下列程序进行:

①由党委组织委员或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逐个介绍考察对象的情况,并回答班子成员提出的问题;

②与会人员进行酝酿讨论,对任用事项发表同意、不同意或缓议等明确意见;

③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以应到会领导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任免决定。

在讨论干部任用事项中,如出现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对已经决定的干部任免事项需要复议的,应当经领导班子半数以上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

领导班子对干部任用的讨论情况,应当在专用记录本上作出详细记录。

4、任前公示。属提拔使用的干部(选举产生的除外),一般应实行任前公示。公示可采用印发“任前公示通知”、在有关会议公开传达、在拟提拔任用干部的工作单位的所在地张贴公告等方式进行。公示期一般为7天。公示中如有不良反映,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将结论向领导班子汇报,并向署名或当面反映问题的群众反馈有关情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经过调查核实后,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①反映的问题不存在的,或者属于一般性缺点、错误不影响提拔任用的,办理任用手续;

②在思想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由领导班子集体复议后不予任用,其中属于违纪违法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③问题性质比较严重,一时难以查实但又不能轻易否定的,暂缓任用。暂缓任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三个月内仍未查实的,由公示对象写出负责任的书面说明,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认为不影响任职的,可办理任职手续,并将有关材料归入个人档案备查;以后如经查实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且影响任职的,解除所任职务并依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5、上报审核(征求意见)。按规定需要报市委组织部审核或向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的,应及时进行报审或征求意见,经同意后再予任用。

①下列干部的任免应报市委组织部审核,报审时应填写统一制发的《职务任免(职数平衡)审核备案表》一式二份(属提拔使用的另附考察材料一份):

市委各部委办局和直属单位、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各群团机关的内设机构正副职;市政府各部委办局(公司)和直属单位的内设机构正职、组织人事科室的副职和兼有组织人事工作职能的科室副职;市纪委、监察局派驻的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市机关部委办局的派出机构及其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

各镇党委部门的秘书、干事,群团组织的负责人;副镇级建制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和党工委副书记;盛泽镇城建管理办公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的副职。

②镇、局双重管理干部的任用,主管方须以书面形式向协管方征求意见,必要时,应邀请协管方参与考察。协管方在收到征求意见书后,应当及时作出答复,在半个月内不答复的视为同意。

以市机关部门为主管理的干部有:

土地管理所、交通管理所、水利管理服务站、环境监理站、卫生院的行政正副职。

以镇为主管理的干部有:

农业服务中心(含畜牧兽医站)、文广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含人才管理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含农村卫生所)、建设管理服务所、成人教育中心校(含镇委党校)、财政所、环卫所的党政正副职,以及市机关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党内职务。

实行垂直管理的市条线部门在对其派出机构行政正副职任用时,也应在任前主动征求镇党委意见。

6、任用谈话。对各类干部职务的任免,领导班子应及时指派人员进行谈话,根据干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任职教育。任免谈话的时间安排一般为:领导班子讨论决定后可以直接任免的,在会议决定后进行;需要报市委组织部审核或向有关单位(部门)征求意见的,在报审(或征求意见)同意后进行;实行任前公示的,也在领导班子会议确定后进行,但谈话时应讲明需要任前公示的情况,教育其正确对待群众反映,如公示中有不良反映或者公示后经复议取消原任职决定的,应重新进行谈话。

三、单位(部门)内部平职易岗交流、转任同级非领导职务等干部职务任用,可视情减少相关环节,但集体讨论、上报审核(征求意见)和任用谈话等工作不得简化。

实行竞争上岗的,按竞争上岗的有关规定办理。

党组织、群团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在换届时的干部职务任免,按各自《章程》的规定实施。

四、干部职务任免后,须认真做好以下相关工作:

1、任免发文。由组织人事部门或兼有组织人事工作职能的科室起草任免文件,经单位(部门)主要领导签后,按规定格式下发:党内职务由党委发文,行政职务以单位(部门)名义发文,群团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等选举产生的职务按各自的规定发文。

2、上报备案。下列干部职务任免后,应报市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市经济开发区各内设机构和开发总公司的副职、纪工委委员、副主任科员、副局级干部;黎里中学、平望中学、同里中学、芦墟中学、北厍中学、铜罗中学、松陵一中、松陵三中、震泽一中、庙港中学和丝绸中专(二职中)的党政正副职;庞山湖良种场的党政正副职,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市政府各部委办局(公司)和直属单位内设机构(组织人事科室除外)的副职,报市人事局备案。

3、材料归档。各类干部职务任免后(包括党内职务、村委会成员等选任制干部),均应按规定填写《干部任免审批表》,及时归入本人档案;属提拔任职的,还应将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

五、选拔任用干部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规范干部任用程序则是贯彻落实《条例》、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各单位各部门在干部任用中,应严格遵守以下工作纪律:

1、不准以个别通气、领导圈阅或书记办公会等形式,代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2、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和未经考察提拔任用干部;

3、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个人改变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4、不准在干部考察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泄露干部考察的情况和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5、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或者干部调离后,干预原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6

一、规范操作,扩大民主,落实人大的干部任前知情权

对拟任人员的知情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好任命关口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依法任免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履行程序不变通,尤其是在三个环节上注意尊重和听取县人大的意见,进一步扩大民主,有效地将人大的参与和监督向任前延伸。

一是敞开渠道,民主推荐干部。对需要任用的干部,都坚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民主推荐,只有群众认可度高的才能被确定为考察对象。为进一步提高民主推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民主推荐的形式、范围进行完善和细化。一是换届时全额推荐。20*年4月,结合机构改革,我们一次性拿出县外经局局长、县档案局局长等五个正职职位在包括县人大常委参加的全县负责干部大会上进行了民主推荐。二是缺额时定向双重推荐。20*年7、8月份,我县分别对县级机关部门18个需加强和调整的岗位进行双重民主推荐,即在县委全委扩大会议上,进行集中民主推荐,然后分部门分系统进行单个民主推荐,分别计票,综合分析,历时1个多月,共2881人参加。三是公布条件立体推荐。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的职能,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上公开有关推荐职位及条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向组织部门举荐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拓宽组织部门的用人视野。

二是公开透明,全面考察干部。县委组织部严格按照条例要求,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在考察方式上,建立干部任期考核、届中考核和重点考核,推行差额考察,探索实绩分类考核,有效地防止用人上的失察失误。在考察内容和手段上,结合审计考察、扩大范围考察、前后兼顾追溯考察、实地走访考察、谈话约见、量化测评、责任考核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考察了解干部。在考察程序上,让群众全过程参与,使考核结果准确地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在考察前3—5天,都在所在单位的公示栏内张贴考察预告,欢迎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和客观公正地反映情况。在考察中,还规定必要的参与面,凡是参加测评大会的,少于50人的机关部门全体人员参加,多于50人的机关部门由全体机关干部以及下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在个别谈话时,谈话对象由考察组指定,一般不少于20人,注意选择各层面的人员参加。对于人大任免的干部,考核组要专门征求人大的意见。

三是依法推荐,充分了解干部的德才情况。首先,认真执行县人大领导列席县委常委会的制度。近年来,在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人事方案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的主要领导都列席会议,在充分听取人大党组的建议和意见的同时,也让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了解县委的意图。其次,任前公示。按照条例的要求,我县对拟提拔干部实行任前公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为期7天左右公开拟提拔对象的基本情况、拟提拔职务等,征求群众的意见。今年,我们进一步扩大范围,统一在县电视台进行公示,进一步扩大了群众的知情面,也为人大及时掌握拟任人选的情况和群众的反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再次,依法推荐。县委组织部与县人大常委会加强协调和沟通,及早将提请任免文和拟任人选的考察材料、民主推荐测评情况、任职资格等相关材料送达人大党组成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手中,保证了他们的提前审阅下的充分知情,为正确行使任免表决权打下了基础,也进一步提高了人大人事任免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法律考试,任前承诺,全面掌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是任前初审。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对提请材料进行逐一审查,重点把好任职时间关、任职资格关、文字材料关,对初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提请机关核实、更正。二是任前法律考试。考试前,县人大到省、市人大常委会题库中随机抽题,内容主要包括拟任岗位的相关法规以及必备专业知识等,进行书面考试,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坚决不予提请任命。截止目前,共对15名拟任干部进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进一步增强了任职干部的法制意识,增强学法、用法的责任意识,促进他们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任前承诺。要求凡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拟任人选,必须到会做任前承诺,对如何履行好宪法和法律法规,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向人大常委会进行承诺,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三、任免审议,投票表决,充分保障人大正确行使表决权

首先,在提请机关提请任免事项后,由县委组织部或提请机关详细介绍拟任人员的情况。重点介绍拟任人员的优缺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便于与会常委客观准确地掌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真正做到“见其人,知其德,闻其绩”。二是进行审议。审议材料提前发给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保证有充裕的审议时间。审议时,与会常委既充分考虑党委的意图,又严格把关,大家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发表意见,充分酝酿。三是投票表决。对于任命的人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当场宣布计票结果,以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方能当选,对赞成票低于半数者不予任命。当选后,由县人大常委会向被任命干部颁发任命书,被任命干部面对国徽进行宣誓,以增强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述职评议,跟踪监督,切实抓好干部任后的长效监督

对于任命干部加强监督是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述职评议是人大常委会对任命干部进行监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为促进人大任命干部的勤政廉政,依法办事,县人大常委会每年都有针对性地选择5名左右“一府两院”干部到会述职,并进行评议。评议前,专门组织力量对拟述职的干部进行多方的调查了解,形成书面材料。待他们到会述职后,由人大有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宣读调查材料,调查材料既肯定述职干部的主要成绩,又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意见。述职后,与会常委还要对述职干部按测评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综合评价(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进行无记名测评。对于评议意见,由人大有关工作部门跟踪落实,督促他们整改,从而达到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目的。今年,县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拓宽范围,对1名副县长和1名县法院副院长进行了述职评议,并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是根本

党和人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这一形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和人民意志,也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基本要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其中党管干部原则和依法办事原则是最本质的要求,是选拔任用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重要保障。因此,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干部两者是完全一致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选贤任能。在具体干部任免工作中,县委充分发扬民主,诚心诚意地听取人大的意见,如坚持干部考察专门征求人大意见制度、人大主要领导列席县委常委会制度等,做好人事安排方案的酝酿、考察和确定,把人选准、选好;切实尊重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依法行使干部任免权,对出现个别未通过的干部任免事项,能够实事求是查找原因,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县人大党组对县委推荐提请的任免方案认真审议,既确保贯彻县委意图,又依法办事。县人大常委会对提请的任免人选,积极审议,把好任免关。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基础

制度是实现民主和监督的必要载体,是规范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离开了科学规范、严格缜密的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人大工作本身具有重法律、重制度、重程序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在县人大依法任免干部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十分注重加强制度规范。2003年4月22日县人大常委第十三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对干部任免工作进行程序性和实体性的规范,为依法任免干部提供制度保证。如明确规定“在县人大常委会议召开前十天,提请机关应书面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人事任免案”,保证人大常委会有充裕的审议时间;如任命、撤销和免去职务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和举手方式表决,保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行使权力。2004年2月20日又通过了补充规定,增加了任前法律考试的程序,规定“考试合格方可按任命程序提交常委会审议任命”,从制度上严把用人关。

三、扩大民主是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保证

民主是形成科学用人决策的重要保证,也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有效手段。扩大民主,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行大范围民主推荐、多角度立体考察、任前公示、任用票决等程序,进一步扩大民主。县人大常委会更注重发挥民主主渠道的作用,注重倾听人民群众对拟任干部和被任命干部的反映,注重让人民群众参与任免干部的过程,在任免干部过程中充分反映民意,从而使人大任命的干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认可度和信任度也逐步得到提高。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新平台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利于形成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新机制,也为人大依法任免干部提供新平台。近年来,我县在开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2003年11月,我县拿出7个正职岗位全面实行公推竞岗。在具体的操作中大胆创新。一是科学地设置任职条件和资格,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年龄”;二是采取“两轮三步”推荐。第一轮第一步组织中层正职以上领导对报名符合条件的139名干部进行推荐;第二步组织在相关单位进行推荐,按1:7的比例产生下一轮推荐名单。第二轮组织县四套班子在职领导对49名人选再进行民主推荐,按1:3的比例确定21名进入下一轮驻点调研的人选。三是首次采用了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的方法,为参与竞争的干部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才干的舞台。四是测评形式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在民意测评时,扩大了范围,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邀请了方方面面的代表对各位人选的表现进行测评。在这工作过程中,考虑到中层正职公推竞岗将是一个明显趋势,同时又都需要人大常委会任免。因此,在任用前的各个环节,邀请县人大参与,在“两轮三步”推荐时,请县人大常委会进行民主推荐;在驻点调研、演讲答辩时,请县人大的领导作评委进行打分,在扩大民主的同时,更让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地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

虽然,我县在人大依法任免干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法律规定、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着模糊认识。虽然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但在人们的头脑中仍存在着依法任免只是法律规定必走程序的一种模糊认识。个别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也存在一定的依赖思想,缺乏积极参政、勇于表达自己意愿的意识和经验。

二、干部任前知情审议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手段上,人大没有开展必要的任前调查审议,组织部门的介绍也有一定的局限,容易造成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拟任人员的德才情况了解认识不够;在时间上,虽然规定了必须提前十天将干部任免的相关材料送达,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干部任免的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首先,目前干部任前公示只是对拟提拔干部,而需人大任命的交流换岗和法检两院法律职务人员未进行公示,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任前法律考试刚刚实施,未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考试还只采取开卷形式,效果难以保证。考试对象范围不广,还未将选举任命的干部纳入进来。三是只是开展任前承诺,没有要求拟任人员进行任前施政演讲。四是《干部任用条例》“两次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推荐为本地同一职务人选”,人大的相关办法也做了类似规定,但没有进行细化,如两次提请的时间和要求等。

四、干部任后监督没有形成合力。目前人大对任后干部监督形式多样,但还没有将评议测评情况作为县委对干部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刚性不足、效果不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和对策:

一、进一步做好人大的任前知情审议

从法律角度讲,“一府两院”的领导干部必须向它的任免机关——人大负责,人大就应当清楚地了解拟任命人员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这是法律责任所在。因此,组织部门与人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配合,充分落实人大常委会的任前知情权。组织部门在民主推荐、干部考察工作中,要进一步主动征求人大的意见,尤其要认真做好在会上介绍拟任人选考察情况这个环节,要详细介绍拟任人选的主要表现及优缺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力求原汁原味、客观准确。同时,人大也要开展一些专项调查工作,掌握拟任干部执行法律法规、勤政、廉政等履行职责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违反中组部关于“人大不能直接考察干部”规定的前提下,探索试行以组织部门为主、人大适当参与配合,共同考察拟任人选的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干部任免程序

首先,进一步扩大任前公示的范围。对领导干部,凡需要县人大常委会任命的,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在电视台和所在单位进行公示;拟任审判员、审委会委员、检察员、检委会委员等法律职务的,由县人大常委会在电视台和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县委组织部、县人大常委会做好有关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工作。二是规范任前法律考试制度。要制订和完善任前法律考试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题库和命题、考务、考场纪律、阅卷等制度,加强考试的严肃性。在考试形式上,由开卷考试逐步向闭卷考试过渡,同时积极探索对选举任命干部的任前法律考试工作,维护考试制度的统一性。三是进行拟任人员任前施政演讲。对任前承诺进行深化,将任后三个月内提交施政报告移到任前,要求领导干部拟任前对县人大常委会进行施政演讲,对本人的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实际、存在问题与不足和任职后的工作打算、努力方向进行自我介绍、自我表述,使与会常委增加直观、全面了解拟任命干部的思想与工作情况和机会,为常委会正确行使任免权提供依据。四是积极探索对未获通过的人选第二次提请推荐同一职务所需时间和要求的明确规定,进一步维护人大任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7

在长期的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干部考察作为了解干部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考察对象的考察材料必须写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以确保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一不要千人一面。在撰写考察材料时一定要认真负责,尽量反映出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不能写出的考察材料像复写纸复写的一样千人一面,一写了之。二不要蜻蜓点水。有些同志在撰写考察材料时,在给考察对象下评语方面显得过于简单,有的甚至就是一句话,这样就很难真实、客观地反映出考察对象的特点及各个方面情况。三不要以偏概全。有的考察材料往往只是对考察对象某一方面的工作大加渲染,把大家和集体的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而对其它方面的工作或表现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因而就有可能导致考察材料中失真、失准现象的发生。四不要片面理解。有些同志在撰写考察材料的过程中可能会片面理解或曲解他人意思,如在谈到,某某同志“个性较强”,这也许并不是优点,但也可能并不是缺点,有时却往往被考察者误认为是缺点或不足。五不要结论模糊。考察材料应该有观点、有事例,避免抽象和空洞的描述,少使用那些“或许”、“大概”、“比较”、“基本上”、“有时”、“可能”等等模糊性语言。六不要十全十美。有些考察材料中考察对象没有写到缺点和不足,这种情况本身就属于不客观。要通过改变访谈的方式方法,营造出一种好的氛围来获得相关信息。七不要随波逐流。有的考察人缺乏主见,在一些考察材料中,不能拿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述中的语言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表述的含意不确切,在访谈的过程中过分侧重听取某个人的意见,往往就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八不要生搬硬套。考察材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有的考察人有时会敷衍了事,把往年的考察材料拿过来抄抄改改,写来写去还是那几句话,没有什么新内容和新变化,给人一看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干部人事档案建设,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干部和正确选拔使用人才提供依据,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以及党和国家组织(人事)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重收集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情况的材料充实档案,做到及时、规范、真实、条理、精炼、实用,有效地为组织(人事)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条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组织(人事)工作的政策,并受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监督。

第四条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要主动送交应归档材料,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按规定负责审核归档。

第二章收集范围

第五条履历材料

(一)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形成的履历材料:

各类人员的履历表、简历表、登记表、简历材料等;

(二)更改姓名、籍贯的材料:

个人申请、组织认定意见等。

第六条自传材料

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第七条鉴定、考察、考核材料

(一)组织审定的各类鉴定材料:

学生的表现鉴定、干部调动鉴定、挂职鉴定、转业鉴定、学习鉴定等;

(二)考察、考核干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组织审定的考察材料、表现材料、定期考核材料、民主评议干部的综合材料、年度考核登记表、已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登记表等材料;

(三)审计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有关干部个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或审计意见等材料;

(四)完成专项工作、重大任务的表现材料等。

第八条学历、学位、培训、专业技术职务等材料

(一)在国民教育、成人教育(大中专)、党校、军队院校、培训、留学等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1.初中、高中、中专学籍材料等;

2.全日制大学本(专)科学历学位材料:学习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选拔学生登记表(限于大学普通班)、保送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的材料等;

3.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材料:报考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专家推荐书、学习成绩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表、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的材料等;

4.博士后有关材料:博士后申请表、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等;

5.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有关材料:学位课程进修成绩表、国家统考科目统考成绩表、授予学位的材料等;

6.在职学历教育有关材料:成绩表、毕业论文评审答辩情况表、毕业登记表、党校学历证明材料等;

7.出国留学或参加中外合作办学学习的有关材料:选拔留生审查登记表、报考登记(申请)表、学习成绩表、授予学位的材料及中文译本、学位证书复印件等;

8.学历学位认证材料:各级组织、人事、教育部门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材料,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材料等;

9.肄业材料;

10.干部参加培训的有关材料:学员学习(培训)考核登记表、干部进修登记表、学员学习成绩登记表、培训证明等;

(二)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职(执)业资格统考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评(聘)、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评审表、申报表、审批表等材料;职(执)业资格统考的有关材料及证书复印件,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资格证书复印件;教师资格过渡登记表、审批表;评选各级专业拔尖人才的材料等;

(三)反映科研学术水平等情况的综合材料:

创造发明、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各种著作、译著和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目录。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通知等材料。

第九条政治历史审查工作中形成的材料

(一)入党、入团、参军、入学、出国或从事特殊职业等的政审材料及调查证明材料;

(二)对干部政治历史情况进行审查的有关材料:

调查报告、审查结论、上级批复、本人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待或情况说明材料;作为结论依据的调查证明、证据材料;甄别、复查结论(意见、决定)、调查报告、批复及有关的主要依据材料;

(三)更改民族、出生日期、国籍和入党、入团、参加工作时间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个人申请、组织审查报告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上级批复等材料;

(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任职人员的报名登记(资格审查)表等相关审查材料。

第十条党、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材料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

(二)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已批准转正的)、1份入党申请书、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组织意见(记载组织意见的入党志愿书可收集归档);党员登记表;民主评议党员的组织意见、登记表,民主评议党员中认定为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组织审批意见及主要事实的依据材料;整党工作中不予登记的决定、组织意见;退党、自行脱党的有关材料,包括本人申请、支部大会的除名决定、上级党组织的批复;

(三)加入派的申请表(书)、登记表等有关材料。

第十一条表彰奖励材料

授予各级各类荣誉称号的审批(呈报)表,获得各级各类奖励的有关凭证材料、先进事迹材料等。

第十二条处分材料

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和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个人违纪违法案件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处分决定,上级批复,核实(调查)报告,本人的检查、交待、对处分决定的意见;复查(议)报告、决定、结论,上级批复;免予、解除、撤销处分的决定、意见、通知等材料;通报批评材料;公安机关针对个人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检察院不决定书;法院刑事判决书、涉及干部本人的处罚性的民事判决书等。

第十三条录(聘)用、调动、任免、转业、退(离)休、辞职(退)材料

(一)录(聘)用审批表、职位聘任合同书、续聘审批材料等;

(二)干部任免审批表、公务员过渡登记(审批)表;

(三)应征入伍登记表、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审批表;

(四)授予(评定)、变动军(警)衔、海关关衔、法官和检察官等级审批表;

(五)辞职申请、辞职(退)通知、组织决定、申诉、复议决定等材料;

(六)退(离)休审批表、个人提前退休申请及审批材料等。

第十四条工资、待遇材料

(一)转正定级审批表、各种工资变动审批(登记)表、提职晋级和奖励工资审批表;

(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呈报表;

(三)解决各种待遇问题的审批表、批复材料等。

第十五条出国(境)材料

办理出国(境)审批工作中形成的因公出国(境)审查表、备案表等材料。

第十六条各种代表会议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参加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以及派代表会议形成的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第十七条其他材料

(一)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合同(协议)书、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工会会员表等材料;

(二)健康检查和处理工伤事故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

毕业生体检表、新录用干部体检表、有严重慢性病或身体残疾的体检表、工伤致残诊断书、确定致残等级的有关材料;

(三)办理丧事形成的有关材料:

悼词、生平、报纸报道消息、讣告、死亡通知单,非正常死亡的调查报告及有保存价值的遗书等材料。

第三章收集制度

第十八条各级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教育培训、审计、统战、公安、检察院、法院、民政等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都应建立健全主动送交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归档的制度,明确责任,并认真贯彻执行。

第十九条形成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部门,应在形成材料后一个月内,按要求将材料送交主管干部人事档案的部门归档。

第二十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掌握形成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信息,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的联系沟通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收集新形成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

第二十一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建立材料鉴别、审核、催要、销毁制度。鉴别送交归档的材料是否应当归档、是否真实;审核送交归档的材料是否规范、齐全;催要、查找缺失的档案材料;对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报批后予以销毁或退回;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应及时通知形成材料的部门补送或补办手续,形成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部门,有责任按规定认真办理。

第二十二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人员调动或管理权限变动后,必须及时转递其相关的材料。

第二十三条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布置填写干部履历表或干部履历补充表等,及时充实档案内容。

第四章归档要求

第二十四条归档材料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正式材料。材料应完整齐全、规范真实、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有承办单位或个人署名,有形成日期;规定由组织审查盖章的,必须盖章,规定要同本人见面的材料(如审查结论、复查结论、处分决定或意见、组织鉴定等),一般应有本人签字。特殊情况下,本人见面后未签字的,应由组织注明。填写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和学历学位等内容应与档案记载一致,不得随意更改。

第二十五条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载体必须使用16开规格(长26cm,宽18.4cm)的办公用纸,材料左边应留出2-2.5cm装订边。文字须是铅印、胶印、油印、打印或用蓝黑墨水、黑色墨水、墨汁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及纯蓝墨水和复写纸书写。除电传材料或因材料不全需用复印件代替原件存档外,一般不得用复印件代替原件存档,存档的复印件须加盖出具单位的组织印章。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各部门应重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收集归档工作中的问题,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收集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十七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忠于职守、熟悉业务、掌握政策、认真鉴别、严格把关、保守机密,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第二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涂改、伪造、擅自抽取或销毁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9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到目前为止,我市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了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资历评价阶段的任务,所招考的24个副处级领导干部职务,有72人进入了考察范围。从现在开始,将进入考察面试阶段。市委公选领导小组决定,从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市直有关单位和县(市、区)委组织部抽调96名干部,组成24个考察组,对入选的考察对象进行考察。今天把大家集中上来,就是部署考察工作,明确考察任务,进行考察前的培训。下面,我代表市委公选领导小组讲几点意见和要求。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认真真地搞好这次考察工作

组织考察是公选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经过笔试和资历评价之后,考察工作就成为全部公选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考察工作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在考察中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能不能通过考察把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直接关系到整个公选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对公选工作的评价,关系到市委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志都必须认真对待这次考察工作,切实按照市委的要求,把我们所承担的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

应该看到,这次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的考察工作,有着不同于以往干部考察的突出特点。一是要求高。这次公选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以进一步改善市直部门领导班子整体结构,在保证革命化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市委和市委公选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前几个阶段的工作进展的都比较顺利,特别是笔试工作,方方面面的反映都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察阶段的工作比前几个阶段做得更好、更圆满,以使这次公选工作真正收到能够自始至终都为广大群众所满意的好效果。正因为这样,市委要求,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对经过笔试竞争、资历评价,进入每个职务考察名单的人员,要通过考察,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其包括工作圈和“生活圈”、“社交圈”在内的各方面情况和表现,把他们的德、能、勤、绩、廉方面情况考察清楚。特别是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实绩考准、考实,从而,为市委决定干部的任用提供科学的依据。要达到市委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在实际考察中改进考察方法,拓宽考察渠道,加大考察深度,而且还要有比以往考察工作更过硬、更扎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二是难度大。这次考察,每个报考的职位都有三名人选,而且都是来自不同的县市区,不同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这给工作安排带来了不少难度。同时,所有进入考核名单的同志,应该说都是具有比较好的素质,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本县(市、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骨干。在这种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通过考察,对考察对象作出公正、客观的比较和评价,真正实现优中选优,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三是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这次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从一开始就为社会各界所瞩目,进入考察阶段以后,更加引起方方面面的普遍关注。广大干部、群众都在看我们能否通过考察,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最近,社会上就有人担心,觉得前一段笔试搞得很严密,也很公正,现在到了考察阶段,是不是会出现“暗箱操作”的问题,因此,对于这次考察,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所有担任考察任务的同志,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按照市委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确保出色地完成好考察任务。

二、这次考察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方法步骤

这次考察,重点内容是这些同志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具体地讲,考德,就是考察政治立场、政治理论水平、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等。看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是否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上;是否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风深入,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等。考能,就是主要考察组织领导能力,工作协调能力,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注意了解其发展潜力。考勤,就是主要考察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事业心、责任感,看工作是否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积极进取等。考绩,就是主要考察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完成岗位工作目标情况等。考廉,就是考察廉洁自律情况,看能否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能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不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和家属、子女谋私利,能否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工作和生活上清廉节俭等。

这次考察,从11月20日开始,到30日结束。各考察组在认真做好准备、研究制定具体考察方案、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搞好衔接的基础上,要严格按以下十二个步骤进行操作。

第一个步骤:考察预告。考察组进驻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前一天,要请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党组织通过适当形式进行预告。考察对象是县(市、区)干部的,通过县(市、区)新闻媒体预告;考察对象是市直机关、市辖企事单位干部的,通过所在单位党组织张贴公告等形式预告。预告的内容是:考察对象、考察时间、考察组人员姓名及职务、考察组驻地、联系电话及实事求是地向考察组反映有关情况的要求等。同时,要请社会各界对考察组的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个步骤:面试。由每个考察组全体成员对被考察对象进行面试。主要测试应试者理论知识水平、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判断决策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拟选拔职位所要求的领导能力和素质。面试时,考察组对考察对象不当场打分,不公布结果,待面试结束后,逐人进行比较分析,排出次序。

第三个步骤:素质测评。对每位考察对象都要召开素质测评大会进行素质测评。(1)测评内容是党性、原则性,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组织领导能力,履行岗位职责6个方面的情况。(2)测评方法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3)参加测评人员范围:测评对象是县(市、区)干部的进行两次:第一次测评,参加人员为县(市、区)几大班子成员,县(市、区)直属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第二次测评,是乡镇干部的,参加测评的人员为本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各站所主要负责同志、村党支部书记;是县(市、区)直单位干部的,30人以上的单位,参加测评人员为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单位不足30人的全体职工参加测评。测评对象是市直机关的,参加测评的人员为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所在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所在科室的同志。不足30人的单位全体职工参加测评。测评对象是事、企业单位的,参加测评人员为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副科级(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和所在科室的同志。不足30人的单位全体职工参加测评。

第四个步骤:个别谈话。重点了解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方面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考察对象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情况。谈话范围:考察对象是县(市、区)干部的,谈话范围是县(市、区)党政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法检两长,2—4名近几年离退休担任过实职的县级老干部;县(市、区)直综合部门和部分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其中:是乡镇干部的,还要同本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各站所主要负责同志和50%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谈话;是县(市、区)直单位干部的,要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以及曾工作过单位熟悉情况的2—3名同志谈话。考察对象是市直机关的,谈话范围是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所在科室的同志,曾经工作过单位熟悉情况的2—3名同志。考察对象是事、企业单位的,谈话范围是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所在单位副科级(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和所在科室的同志,曾工作过单位熟悉情况的2—3名同志。

考察组还要与考察对象本人谈话。请考察对象对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等如实向考察组介绍,重要情况,考察组请示有关领导后,请本人写出书面材料。

第五个步骤:家访。重点了解考察对象生活圈的情况。主要是到考察对象家中,同其家庭成员进行谈话,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教育、教养情况,家庭关系及邻里关系的处理情况。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找1—2名邻居了解其它有关情况。

第六个步骤:同考察对象社交圈内有关人员了解情况。重点了解考察对象社会交往情况。根据考察中掌握的考察对象社会交往中的情况,考察组从考察对象经常交往的人员中选出3—5名同志进行个别谈话,对其社会交往等情况作进一步了解。

第七个步骤,民意调查。重点了解基层群众对考察对象的反映。考察对象是乡镇干部的,要随机选择当地群众3—5名,询问其表现情况;考察对象为市直、县版权所有(市、区)直、企事业单位的,要在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或其工作联系比较紧密的其它单位,随机选择规定谈话范围以外的3—5名同志,询问其表现情况。

第八个步骤:征求纪检、、审计、计生等部门和用人单位意见。考察过程中,考察组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到有关部门征求考察对象党性党风、廉洁自律、经济责任、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情况,重要情况要形成书面材料。考察组还要到用人单位征求主要负责同志对考察对象的使用意见。

第九个步骤:查阅档案的有关材料。要重点了解考察对象的自然状况、学习和工作经历、历史表现和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要认真核对、认定年龄、职务、职级、学历、工作简历和奖惩等情况,填好《干部任免审批表》。同时,还要查阅考察对象的公务员年度考核、竞争上岗等方面的材料。

第十个步骤:对考察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排出名次。考察组在考察工作结束后,集中研究考察情况,认真比较分析三名被考察人选的综合情况,在形成统一意见后,排出名次。版权所有

第十一个步骤:形成考察材料。对每名考察对象均要形成考察材料,字数在1000字左右。并做好材料封装工作,各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的测评原始票单独封装,考察谈话记录、《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综合素质测评统计表》一同封装。所有封装材料全部收回。

第十二个步骤:向公选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考察情况。考察工作结束后,考察组要根据岗位需要和考察对象综合素质,通过对考察情况的认真研究、分析,形成考察综合报告,对考察对象排出次序,提出使用意见。然后,向公选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考察情况。

三、考察工作的几点要求

这次考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严密组织,精心操作,确保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1、要统筹安排,周密规划。由于这次考察工作范围比较广,考察对象比较多,而且时间又比较紧张,考察内容又有所增加。因此,工作量相对较大。各考察组成员,尤其是各组长,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工作安排,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得很周到,设计得很严密。既要搞好各个环节的衔接,避免出现漏洞,又要合理安排考察程序,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尽量避免重复劳动。时间安排不开的,要克服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保证按时限要求高质量地完成考察任务。

2、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我们各考察组都由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组成,考察组的每位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考察组长要切实搞好统筹协调工作,按照市委公选领导小组的部署,认真安排、组织考察工作。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工作中要充分调动组内同志的积极性,坚持集思广益,依靠大家共同做好考察工作,自觉服从领导,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每个考察组都要建立起严格的请假制度。考察组成员离开考察组驻地必须向组长请假,不经允许不得私自外出办事。考察组讨论决定问题,要实行民主集中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每一位同志的意见;另一方面,要实行正确的集中,避免因在一些问题上议而不决、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而影响工作。版权所有

3、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考察中,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干部标准,坚持按德才兼备的要求衡量评价干部。要注意防止和排除各种不正之风对考察工作的干扰。考察组的同志,一定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端正思想作风,自觉秉公办事,考察过程中不能带任何框子,更不能把个人的远近亲疏、恩恩怨怨掺杂到工作中。要实行回避制度。凡是所在考察组的考察对象有自己的亲属或同学、朋友的都要主动提出回避。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什么情况就反映什么情况,是什么问题就反映什么问题。考察中如果有举报信或有群众反映问题的,应当及时了解清楚,一时难以搞清楚的,要责成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进行认真调查,并写出结论性意见,在考察结束时带回。

4、要搞好配合,团结协作。各考察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单位,有些同志还不熟悉,可能是第一次共事。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更需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尊重,团结共事。组织部抽调的同志,工作要主动一些,多承担一些工作任务,多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考察组成员要积极支持组长的工作。组长要注意集思广益,把工作做深做细。一个单位或一个县(市、区)有多名考察对象的,要搞好各考察组的协调工作,安排一次进行测评。

5、要严谨细致,求实务实。这次考察工作量大,情况也比较复杂。各考察组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绝不能马虎大意,也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对人、对事所作出的所有结论、评价,务必真实准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次参加公选的干部,有的是经过组织推荐报名的,有的是个人自荐报名的,尽管在核发准考证之前进行了比较严格的资格审查,但是,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各考察组在这次考察中,还要认真查阅干部的档案材料,对干部的任职时间、出生年月、学历等再进行一次认真地核实,真正把每一个考察对象的情况都搞准、搞实。

6、要严守纪律,严格要求。各考察组要认真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对重大问题要集体讨论研究,拿不准的要及时请示汇报,不得擅自作主。在生活上要从严要求,不搞特殊化,吃住行都要严格执行规定,不得铺张浪费。考察期间,不得接受被考察对象及其相关单位人员的宴请,不准接受任何礼品和土特产品,不准涉足营业性娱乐场所,不得借机办私事。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该讲的绝对不能乱讲,特别是考察期间不能讲的,就是考察结束后也不允许讲。任何人都不准私自与被考察对象单独接触,不准向被考察对象透露考察情况,一旦发现失密、泄密问题或跑风漏气造成影响的要一查到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干部任免考察材料篇10

考察材料不再写干部本人的自然情况和简历。

考察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写清楚干部的一贯思想倾向和政治表现。关于"文化大革命"和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的表现,如果犯有错误的应采取写实的办法表述;如果没有犯错误的,可以不写。二是要写清楚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政策水平、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廉政情况等。三是要写清楚干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材料要有观点、有事例,避免抽象和空洞的描述,要写出干部的主要特点。介绍干部的工作实绩要实事求是,不夸张,不拔高,不能把大家和集体的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反映干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要具体、准确,不要用模棱两可、含意不确切的语言。考察材料观点要明确,文字要简练,条理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人名、职务、地名、数字、引文要准确。四是要写清楚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要写明测评或推荐的时间、参加人员,建议提拔、留任票多少等情况。撰写考察材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文化大革命"中如果犯有错误(以组织结论为准),需要在考察材料中反映的,其表述要符合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不要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不合适的语言,不要沿用老观点。"文化大革命"中年龄尚小,没有参加运动的,可省略不写。

(2)不要使用别人不清楚的省略词语(如"一二三四工程"等),不要过多地使用专业性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