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十篇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十篇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3:36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传统的知识管理方式向全球知识管理的领域转向,深入研究该转向背后的深层要因是实现这种转向的前提。

一、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传统的知识管理方式正向全球知识管理的领域转向,深入研究这种转向背后的深层要因,是顺利实现这种转向的前提。

二、跨国公司全球知识管理转向的要因

1.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也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日益国际化。公司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逐渐超越一国边界,从孤立封闭走向国际社会,生产要素进行全球配置与重组,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是使得作为各国之间经济竞争载体之一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的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经济发展日益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是经济从基于物质到基于知识的变革。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知识化的主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流动日益自由化。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全球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也日益网络化、全球化,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传输、扩散和分享也更加便利化。

2.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对跨国公司传统的全球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公司的价值深嵌入全球性的知识资源之中,传统的跨国公司全球知识管理模式面临挑战。

(1)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跨国公司理论中相关知识管理思想的局限性。众所周知,传统的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是从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以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为基本假设,重点分析了投资动机、投资流向和投资决策三个问题。“动机”是指驱使企业对外进行投资的原因;“流向”是指选择何地进行投资;“决策”是指在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应采取何种方式为好。事实上,这三个问题也是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竞争所关心的问题。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传统跨国公司参与对外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1960年,被西方学者称作“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的美国学者海默(S.Hymer)在mit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西方学术界认为这标志着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理论从传统的贸易、金融理论中分离出来,开始真正成为独立的科学。海默的思想在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及相关学者的进一步完善后,成为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或称为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指出了一个企业为什么会冒着经济、政治、文化的风险进行跨国投资;此后,以巴克尼和卡森(p.Buckely&m.Casson)为代表的学者对内部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试图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为什么一个企业会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优势留在企业内部加以利用,而非通过对国外市场的许可证贸易、、提供特许或签订出口协议;在扬弃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约翰.邓林(J.Dunning)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即著名的oLi模型,从而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加引向全面和深入。

虽然传统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对企业首次走出本土、参与海外经营竞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这些理论主要偏重于:从经济学的成本、价格、投资等市场因素分析和解释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公司的竞争优势依赖于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网络的建立,空间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在海外的物理性全球存在而非知识性全球存在;跨国管理经营的中介主要以有形资产为主,而对知识、能力等无形资产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不能持久和深入。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理论诞生于西方跨国公司从国内竞争开始向海外扩张的时代,是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以百事可乐公司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该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全球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公司战略计划——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了实现该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实施该计划。到1990年代中期,虽然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但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事实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不得不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最终得到的是公司全球饮料经营约10亿美元的亏损。当今时代,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管理不仅满足于企业的全球存在,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将全球存在转化为全球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竞争全球化和经济知识化浪潮一起向我们袭来。信息科技的进步,运输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开放度的提高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经营的特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经营网络的广泛建立和发展、以知识为主要经营资产的跨国经营竞争手段,使得企业对机会和威胁的反应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迅速性,这使得跨国公司在关注企业全球存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公司在全球化的子公司网络体系中如何谋求持续性的竞争优势问题,知识和能力开始走入他们的视野。科格特(Kogut)就曾指出,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重心应从企业进入海外的关注转向如何协调全球化的精英网络以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2)传统的基于知识资源观的跨国公司理论已渐渐走入尽头。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跨国公司所持的知识资源观已经不能解释当今的企业行为了。经典理论认为,由于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拥有某种可以产生垄断优势知识的企业很难利用外部市场进行议价交易,并使本企业的收益得到保障。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市场是失效的,这使得企业将知识内部化,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易,以节省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以内部市场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将知识转移到自己可以掌控的子系统中,当该过程跨越国界时,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行为就产生了。但是,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知识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隐性知识更是如此。因此,即使知识在企业内部转移也非易事,也是要付出交易成本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进行跨国管理经营,是因为相对于外部市场机制而言,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的创新、转移和运用更具有效率。

(3)母国知识输出的单向度模式已经引起理论和实践者的质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典跨国公司理论强调在企业将所属的垄断性知识等优势资源向海外转移的过程中,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但一般来讲,企业总是将生产制造及其它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这仍然只是一种从国内到国外,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的单向性资源为主的输出模式。但是,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全球网络的建立,跨国公司必须不断改进这种模式。正如多兹等(Doz,etc,2001)指出,跨国公司通过从世界范围内发现、获取、移动知识达到以知识为支撑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全球竞争意味着在利用母国的优势去征服世界的同时,不断地从全球范围内获取知识等资源并将其转化成全球知识能力,以全球知识能力为中介获取持续性的全球竞争优势。如果跨国公司不能有效利用其全球知识管理的力量,比竞争对手更好地识别、获取、移动和应用这些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性知识,就可能会在竞争中失利。

(4)全球知识的愈益分散化与多样化。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过程将面临知识日趋分散化与多样化的境遇。跨国公司中的知识可以简单地分为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公司中的技术知识是指其经营管理活动执行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处理方式(即: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公司中的市场知识是指公司特有的某些区位的语言、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跨国公司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导致其所经营的业务之间的交叉趋势。业务之间的交叉导致技术之间的交叉,公司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而这些不同学科、业务和技术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区位。因此,公司不得不从更多区位获得新的知识。当跨国公司将知识通过子公司转移到新区位后,子公司的知识存量和相对应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子公司成为新的创新技术来源。与技术转移类似,由于全球外包而带来的知识的流动也推动了知识的全球分散化,公司的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营销、分销等知识越来越分散,而新的技术突破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偶然的技术突破并不总发生在钻石区位和投入最多的地区。

跨国公司在其跨国经营过程中不仅遭遇技术知识的分散化与多元化,而且遭遇市场知识的分散化与多样化,这是因为:在将产品和服务引入新的市场后,企业也就能够从该细分市场学习新的产品用途和顾客偏好的知识;随着客户、分销商、零售商自身越来越全球化,它们拥有的知识也随之越来越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支持负责解决方案的所需要的知识不可能在一个区位获得。多兹等人(Doz,etc.,2001)对美国和欧洲跨国公司的调查证明了这种趋势,受访者预计未来5年有50%的本行业的突破性技术和42%的重大创新产品会出自母国之外的区位。

全球知识分散化和多样化的必然趋势必然要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知识进行管理。a.D.mayer等学者发现,当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象1950和1960年代的美国那样,在全球创新方面拥有当仁不让的垄断优势。麻省和加州不再是技术性知识创造的唯一地点。欧洲、日本、韩国等地的大学和公司已经成为技术知识发展的驱动力量,跨国公司必须懂得如何管理全球技术知识。

3.跨国公司新的全球知识管理的实践迫切需要得到理论上的指导,又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阐释和凝练。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双重背景,一些跨国公司公司已经自发地开始了全球知识管理的探索之旅,并在实践层面上获得了成功。以诺基亚公司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司以全球知识管理为手段,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商,一举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诺基亚的成功得益于其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的有效管理,诺基亚公司实现了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再到“移动电子商务”的步步跃升,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缺乏从全球的层面上筹划其知识管理活动,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敏于全球知识管理的先驱们的自发的实践探索,即迫切需要得到理论上的指导,又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对其探索性实践活动给予阐释和凝练。虽然中外理论界对上述理论模式做过零星式的思索和总结,但总体来讲这些研究还不全面和深入,传统的跨国公司知识管理观还主宰着人们的行为,基于知识经济的、系统化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尚未出现。

三、结语

知识经济及其全球化使得传统的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跨国公司传统的知识管理方式开始向全球知识管理的方向前行,深入的跨国公司全球知识管理转向的要因分析必将有力地促进跨国公司全球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YvesDoz,JoséSantos&peterwilliamson.FromGlobaltometanational.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1.

2.Buckleyandm.Casson,theFuture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2ndedition.London:macmillan,1976.

3.Dunning,J.H..theeclec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apersonalperspective,inC.n.pitelisandR.Sugden,eds,thenatureofthetransnationalFir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0:119-156.

4.王言峰,杨忠,李宝宝.全球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新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09,(7):28-30.

5.葛京.跨国公司演进的知识观.南开管理评论,2002,(3).

6.李双文.跨国公司内部市场业务知识的转移.商业研究,2005,(5).

7.任志安,王立平.企业网络知识共享机制形成机理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8.葛京.基于知识的企业国际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以海尔为例.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2

(一)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界定

目前对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主要界定为跨国公司管理会计。诚然,跨国公司的管理会计应是国际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如果仅局限于跨国公司,则不能完全概括出国际管理会计的丰富内涵。国际管理会计结合了管理会计与国际会计的特征,不仅包含了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还涉及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与规范。因此,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应扩展至以下三个层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2.国际管理会计比较;3.国际管理会计协调。

(二)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

根据国际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三个层次。其中,近期目标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面临的特殊管理会计问题,建立适合跨国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中期目标主要侧重于国际管理会计比较,通过分析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探索和研究各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共同规律,为协调各国管理会计实务奠定基础;远期目标则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各国管理会计理论,推动国际管理会计协调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系列人们公认并加以执行的惯例标准。

(三)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现金流动与价值差量。两者表明传统管理会计的对象为一个主体内部的价值信息。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因其涉及国际经营环境有其特殊性:1.不局限于单位内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不仅要研究内部条件,还要研究外部环境,如汇率的变化,外汇的管制程度,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高低,税负的轻重等;2.不能局限于价值信息,甚至不能局限于经济信息。因为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如各国政治上的稳定性,各国管理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均会对国际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影响;3.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跨国公司、国际间各种组织在国际环境下经营管理、比较与规范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

(四)国际管理会计的特点

国际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国际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现代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计算机信息网络,跨国公司就无法超越地理环境的限制及时地收集、分析、存储以及传递经营管理的信息;2.信息范围的广泛性。既涉及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有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还有管理会计的协调等方面;3.信息传递的横向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不仅在上下级之间纵向流转,而且还需要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信息流转,这对及时协调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经营活动非常重要;4.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需要进行货币折算和文字翻译,这可能会引起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5.信息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各国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政策的多样性要求国际管理会计必须与其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政策相适应,从而使国际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能满足全球性和多中心经营决策信息需要的多样化信息系统结构。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为跨国公司提供满足其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信息。跨国公司经营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货币、税收、文化等因素,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要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一)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

1.外汇风险问题

外汇风险指因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上涨或下跌的风险。具体而言包括:(1)外币业务风险。指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而使实际收付金额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实实在在的风险;(2)外币折算风险。指企业将国外子公司的外币会计报表按母公司所在国货币进行折算和合并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报表有关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这是一种计算上的、名义上的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子公司所在国经济状况下不稳定等因素所引起的外汇汇率意外的变动,使企业预期营业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潜在的风险。

2.合理避税问题

跨国公司承受较重的税收负担以及国际的避税港和税收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促使跨国公司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减轻税负并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避税。

3.政治与文化风险

随着投资从间接投资向直接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将会承担国家政治波动、税收政策变动、外汇管制等因素的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涉及的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还面临各国文化背景差异的风险。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是国际管理会计的主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系统设置;2.国际战略管理会计,其中包括国际经营战略模式的选择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经营策略;3.国际决策与计划会计,包括国际筹资与融资决策、国际投资决策、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外汇风险决策、跨国公司内部转让价格决策等;4.国际执行会计,包括跨国公司内部责任实体、内部责任控制、跨国公司内部责任预算与业绩评估等;5.国际税务会计,包括国际资金的税收分配、资金调度以及应税收入的确定等;6.国际社会责任会计。

三、国际管理会计比较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会计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strategic objective);(2)企业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3)有无监测系统;(4)评介系统及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在国际经营环境中,这些问题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对各国管理会计的特点加以比较研究,为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奠定基础。下文以战略目标的选择为例,对各国管理会计的差异进行比较。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3

引发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的失败。本文从分析跨国公司文化冲突的表现及成因入手探讨了跨国经营中的

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及跨文化管理策略,并进一步阐述了促进跨国公司健康运营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跨国公司文化冲突文化融合跨文化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大量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使国内企业以及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新的问题:一方面

,如何在国内与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企业如何融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去。跨国公司经营中如何聚合彼此的核

心能力以开拓新领域,产生的1+1>2合成效应,是其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跨国公司经营中因母文化、各自企业文化的差异,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它对1+1>2的合成效应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跨国公司的文化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将上述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发挥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

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我们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就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

一、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其成因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

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企业的跨文化经营管理就是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

阶段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由此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管理过程。它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

融合。文化冲突和融合作为文化交汇的两个方面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两种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总是共存其中,相伴而行。因为异质工作团队的

现实,使文化冲突和离散不可避免,而现实利益与目标的同向选择又使文化融合成为可能。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文化冲突不可调和;外来文化被本

土文化所同化;外来文化占主导地位;两种文化“求大同存小异”,实现融合。跨文化管理就在于把冲突双方引导到一个促进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

所以跨文化管理在过去管理的基础上大大强化了文化的影响,把管理的复杂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新领域。

企业跨国经营过程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其成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沟通方式和语言导致的文化冲突。由于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及其

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沟通中的误会,因而易产生文化冲突。沟通方式,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可以将不同文化的人群分开。由于语言或

非语言障碍的存在,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沟通误会。第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导

致的文化冲突。宗教和信仰是文化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是处于文化深层的东西,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倾向和禁

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同时,宗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态度,每一种文化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支配着人们的

行为,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观念上的差异常常会使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感到困惑和苦恼,从而可能在跨国经营中产生文化冲

突。第三,刚性的企业文化导致的文化冲突。一些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对于如何将本企业原有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相融合关注得甚少。企业

内部人员特别是经理人员因循守旧、不愿变革忽视甚至无视东道国文化的存在及其对本企业海外经营活动的影响,沿用原来企业的文化模式,形成以

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如果片面以自我为中心,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往往会导致企业内外文化冲突的产生和加剧,不利于企业顺利的从事跨国经营活

动。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而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活动首要解决的

问题就是文化冲突的问题。

二、在华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民族性问题。中国从古代直至近代素有文化优越感,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世界的中心文化。因此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外商们所流露出的其民

族优越感使得中国雇员不买账。第二,文化认同问题。投资人员总以母国文化尺度来衡量东道国文化,就会产生文化不认同感。第三,制度概念问题

。外国投资者多来自经济发达的、有较为完善法制体系的国家,就自然用契约来要求中国雇员。而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和为贵、讲究面子和人情的社会

,中国雇员法律意识相比而言较淡漠。有的雇员在工作中常常“公私不分”,使外国管理者失去了对其的信任。第四,沟通障碍。语言是人类相互沟

通的主要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不同造成沟通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第五,交际障碍。发达国家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与

中国文化“礼”之间的矛盾,中国文化强调榜样力量和集体的作用与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我行我素等使中外方在相互交际时就会遇到交际障碍。第

六,工作态度问题。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等,这使中国雇员谨小慎微、竞争意识差。第七,时间观念问题。外国投资者信奉“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观念强,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却不强。

三、跨文化管理策略

要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促进跨国经营健康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策略。目前,跨文化管理策略在国内的相关研究还不

多,国外可以借鉴的理论主要有本国中心论、客国中心论、全球中心论和区域中心论等。在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实施跨文化管理战略的过程中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差异是企业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要消除文化冲突,首先要分析识别其文化差异。有关部门

应深入到员工和各个部门了解文化冲突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第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培养高质量的跨文化管理人员。跨文

化培训可提高管理人员在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通过适应性训练,使员工掌握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与不同文化的人打

交道的技巧,改变态度与偏见,从而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进而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协同。第三,进行文化

整合,消除文化冲突。首先,价值观念的整合。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应当通过宣传、动员将不同的看法规范成为一种新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统

一的价值观念。价值观的整合是文化整合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分歧,那么精诚团结、协作团队精神就无从谈起。其次

,制度文化的整合。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设立不宜过于繁琐。但制度一旦确立,便要严格执行,不能循私舞弊。再次,物质文

化的整合。物质层面的一些文化要素能够进一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惑和对企业深层观念文化的理解。比如,企业统一的着装就能使员工产生归属

感和纪律感。第四,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具体说来,双方共有四种文化适应模式:其一,一体化。即经过双向的渗透、妥协,形成包容双方文

化要素的混合文化。然而,文化混合的前景有时难以预测,比如强烈的冲突、彼此的敌意。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本地企业的员工想要保持自己文化独

立性的情况。其二,吸收。一般是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取代本地企业文化。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作出整合决定,派出自己的经理层取代原管

理层。其三,分隔。即限制双方接触,保持两种文化的独立性。本地企业员工希望保持原有文化,拒绝接受跨国公司的文化时,为了避免强烈的冲突

,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其四,混沌化。当本地企业员工既不珍惜原来的价值观,将其抛弃,同时又不认同跨国公司的文化时,员工之间的文化和心理

纽带就会断裂,价值观和行为也变得混乱无序,这就是混沌化的文化适应状况。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一种文化整合模式呢?企业文化整合应该

看作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跨国公司有自己的打算,但要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必须同时考虑本地企业员工的认同对跨国公司来说,采用何种模式取决

于它的文化宽容度,以及企业战略相关性,表1列示了这两种因素和文化整合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反过来,对本地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欢迎哪一种

整合模式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的态度,即非常认同自己的文化并保持它,还是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好并希望抛弃它,以及对跨国公司文化的态度,

不同的组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偏好,表2列示了这四种选择。

四、结论

跨国企业要以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为宗旨,以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为目,充分把握好中外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优势和劣势,吸收双方文化的精髓

,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吸收,开创特色”;注重结合企业实际,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技术、产品和管理等多方面组成的整体文化

;形成企业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宗旨和企业目标,统一的管理思想,统一的企业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这样不仅能消除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冲

突,而且能更好地融合这种差异,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谐的工作氛围、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总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跨国公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冲突,实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卢进勇、杜奇华、阎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宏峻:跨文化管理与全球领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沈青:企业跨文化冲突与融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4).

[4]彭迪云、甘筱青、彭晨:现代跨国公司成长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管理[J].南昌大学学报,2000(10).

[5]俞文钊:跨文化企业管理心理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陈佳贵:跨文化管理:碰撞中的协同[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7]张丽华、刘志刚:核心竞争能力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J].企业研究,2002(9).

[8]程兆谦、徐金发:企业文化与并购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9).

[9]陈拥华、曾建权: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对策刍议[J].企业经济,2003(3).

[10]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3).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4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于跨文化管理的内涵、跨文化管理的特征及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企业经营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大量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并不断进行本土化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大力发展,无论是从产品品牌、生产制造、营销管理、人力资源还是技术研发等诸多方面,均实行本土化经营战略,旨在提高在中国各个方面的业务能力,确定中国式发展战略。

本土化也叫做本地化,微观解释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方向之一,宏观解释为跨国公司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发展的方式之一。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公司的跨国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进入本土化,而本土化的进一步成功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化。

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定义,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在拟订《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时对跨国公司的描述为大多数国家接受:“跨国公司是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而不论这些立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活动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可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相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可以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三、跨国公司选择中国战略式发展的原因

原因一:成本因素。任何公司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运营成本是需要重要考察的因素之一,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不仅人力成本低廉,而且我国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尽快开放国际市场,也在政策方向上给予各跨国企业以最大的优惠,如税收、土地租金、便利政策等等。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我国在成本这一重要因素上对跨国公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原因二:市场前景。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市场空缺自然就飞速增长起来,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很多行业的正常需求量乘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对于成熟的国家完全可以把成熟市场中有限的商业机会转移到大片的空白市场中来。其策略往往就地自主研发、自制自造、当地销售,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和跨地区成本。

原因三:人力资本。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大量人才纷纷凸现,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跨国公司落实本土化战略的具体形式

第一、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实现采购和生产本土化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打开一定市场空间,已积累起一定的客户群后需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时,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具体是指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尽可能从当地本土的供应商处采购,而非进口。优点是既让利给当地的消费者,又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赢得了政府的认可。

生产本土化是跨国企业本土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也是实现企业与本土国家共赢的商业模式之一。本土化的生产必然会给本土国家带来人力资本的需求,需要建厂的企业还会增加本土国家的土地租用收入,企业在当地的经营过程中同时还会产生当地政府的税收,更重要的是企业给当地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企业选择本土化生产不仅节省了异地运输成本,还更接近消费市场,缩短了企业管理周期,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满足市场要求。

第二、营销、品牌的本土化。

企业跨国发展必然会遇到文化及消费习惯的冲突,因而企业在跨国发展过程中客服异地异国文化差异、融入当地消费习惯,以顺应市场发展需要,是尤为重要的。跨国企业将营销、品牌进行本土化管理更贴近本土化国家消费习惯,拉近了消费者与商家的距离,同时还能便利的提供当地化的售后及产品服务,甚至能够在当地创立当地特色的品牌,同时当地销售能够利用当地完善成熟的经销与渠道,能够使企业更快打开市场,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开拓新渠道的成本。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品牌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并被中国消费者接手的跨国公司品牌比如可口可乐、宝洁、奔驰、宝马等。

第三、研发中心本土化。

研发是一个技术型企业最核心的职能之一,是企业进行跨国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跨国企业往往在母公司所在地具备在当地比较突出的技术竞争能力,这种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复制性,所以选择良好的发展国扩大发展,对于跨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很重要。研发中心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运营成本一方面融入了本土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吸引各本土国家的人才。因而研发中心跨国本土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研发中心本土化一般采取的形式有:在本土国家设立分公司,专业进行分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或者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所在本土国家的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共同开发。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各企业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权衡成本收益比率做出的战略性发展策略。

第四、人才资源的本土化。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企业文化的哲学与理念体系的构建、企业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过程中文化准备的重要意义,认为企业中的文化因素走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中国企业应下大力气进行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同时有意识培养跨文化的经理人,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1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两个重要方面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中共“十五大”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1998年江泽民主席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有关问题时,一般企业很容易想到文化冲突、跨文化沟通、文化变革等与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相关的事项,但本人认为,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的构建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准备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企业文化的哲学与理念体系的构建,二为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作一探讨。2构建适合的企业哲学与理念体系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内部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公理与常识之一。但文化因素对企业命运的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界人士认识不够,不少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几句口号加一些职工文娱活动,不能没有,但意义不大;而国内学术界则对此缺乏切身体会。因此,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有论述的必要。2000年中期,笔者有幸与国内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书记陈珠芳女士就企业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言谈间,这位前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说了一句令人印象至深的话——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华为公司是中国少有的在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与生产规模方面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更是少有的“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管理哲学”的企业。其四万余字的《华为基本法》标志着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基本经营政策体系的确立,也标志着其接班人确立原则与机制的确立,标志着华为公司由创业者个人色彩浓郁的企业家型管理向职业型管理的重大转变。2000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超过220亿元,管理员工16000余人,其中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跨国公司 本土化战略 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fdi的研究较为全面,相关的理论也较为成熟,而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大多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与经济学理论结合程度较低,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因而有关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系统性研究文献并不多。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从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文化因素这四个方面着手,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国内研究进行整合,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述评。 

一、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成本因素 

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最小化。成本学派认为跨国公司通常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在资源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成本会比其他地区的低(黄水灵,2005),如劳动力成本对跨国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即倾向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位(雅马瓦基,1993);除企业专有资源外,企业的普通资源也往往很容易从东道国获取,且相对于从母国获取资源而言,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李丽,2005)。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本土化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使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从而降低了成本(黄庆波,冯琳,2006)。 

除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外,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土化战略中,也会注重交易成本的控制。凯夫斯(1971)经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寻找原材料和服务、雇佣人力、探索市场、以及计算谈判合同成本时,往往趋于成本产生最小的地方。此外,企业的成本还受到资金利息率和税收的影响,而这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同时,直接聘请本土人员要比外派人员所支出的费用低得多(魏威,2007)。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81年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了跨国公司进行本土化战略是出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者的考虑,解释了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与廉价的资源,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徐轶奕(2006)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关税壁垒和非关税措施等的限制,跨国公司只有在我国实行研发本土化战略,就地研发与技术创新,才能绕过贸易壁垒,节约成本。曹慧平、孟庆超(2007)通过对百事公司在中国原料采购本土化战略以及本地化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百事公司在华销售产品所使用的糖、瓶子、易拉罐等都是在本地进行采购与制造,只有最为核心的配方由美国总部统一配送,这对于百事公司控制成本极为有利。 

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市场因素 

不仅要考虑成本因素,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土化战略时,还应当考虑当地的市场规模与市场特征。跨国公司活动与东道国市场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斯文登伯格,1979)。通过对1998年至2005年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分布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市场开放度高,市场机制已初步建立,有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等(魏威,200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博士所主持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的课题调研中,采用人类学基础理论和跨文化比较分析法,运用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本土化是先导和基础。 

对于考虑到市场因素而采取本土化战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跨国公司在华的品牌本土化战略,另一个是跨国公司在华的渠道本土化战略。 

为了赢取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必须注意当地的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使得品牌渗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中。whitelock&pmibelt(1997)从营销哲学的角度认为,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而非生产能力来组织生产;同时,他们又从竞争和消费行为的角度提出,本土化有利于企业通过生产适应当地环境与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能力,有利于社会进步。 

跨国公司要在中国市场获取成功,必先掌握中国市场的消费文化。在销售产品时,要注意当地的分销渠道,降低公关与协调成本,规避贸然投资的损失风险。同时,跨国公司可以借助中国企业已有的营销网络,或通过并购与新建、投资与战略合作等方式,形成自己的营销渠道。徐英(2008)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检验、方差与相关性分析,比较了三星与联想在中国实施的市场营销本土化战略,得出联想利用本土化战略的优势,在渠道策略上更胜一筹。 

三、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跨国公司在华降低成本、获取收益、赢取市场的催化剂。在短期,市场需求与规模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唯有将供给曲线向右平移,才能将生产成本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正如经济学(2003,中译本)所指出的,跨国公司通过革新技术来改变供给。新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创造新产品,同时又满足了我国市场的需求。在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生产函数为产出与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y=f(k,l,h,t)(raul,1986)。目前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实行本土化战略,基于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大量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 

对外经贸大学张汉林教授认为,对投资母国来说,本土化是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东道国来说,本土化可能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华进行本土化战略,可以直接将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通过技术外溢,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宋凌燕,2004);无独有偶,汪开鹏(2009)认为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中国的流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自身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跨国公司必须对先进技术进行垄断,从而避免技术外溢,宋亚非(2006)对于中国轿车产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的最多的是零部件质量检测等工作,使得中国在技术上受制于对方,难以形成自主研发的能力。

四、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文化因素 

跨国公司在华进行投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本土化战略是否运用得当。刘双认为,跨国公司的文化本土化过程主要是指对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企业家等的体制文化观念、公共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的认同与磨合。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搬硬套会使得跨国企业寸步难行。荷兰g.hofstede教授将中西方文化差距归结为四个维度:权力差距、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特质和不确定性规避。赵景华教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外跨文化冲突导致跨国公司无法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群体心理等,从而制约了跨国公司在外部市场的拓展、增加了其在企业内部构建信任机制与创造有序管理的难度。 

文化的显著差异对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前进与壮大,也可能会促进跨国公司的创新与发展。跨国公司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员工更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与广阔的视野范围去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这是唯有跨国公司才享有的竞争优势(汪群,2009)。时长胜认为,跨国公司只有进行积极且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长远利益。侯立波(2009)建议日资k企业应加强对中国文化的适应,通过整合中日文化与企业文化,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调整企业群体共同价值观,给予中国经理人最大信任,来减少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文化摩擦,成功实施本土化战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历程中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李燕萍,2003)。韩国三星集团为了使自身企业文化与中国当地文化相融合,规定凡在中国投资的三星企业都必须要了解中国特定的投资环境、中国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贸易规则等,同时相关人员必须学习中文。肯德基为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推出了不添加明矾的健康安心油条,将现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苏华,2008)。杨安(2009)通过研究ge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成效,发现跨国公司要克服跨文化经营的障碍,可以采取合资、合作、股权参与的投资方式或者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销售协议等非股权参与投资方式,以降低经营风险,在与外方伙伴合作过程中,迅速适应外国文化环境。 

五、简要述评 

通过上述综述,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作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微观基础,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为目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战略;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首先要适应中国市场环境与满足消费者需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与创新能力,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通过文化融入与再造,使得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游刃有余。同时,对于中国学习最新科技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机遇与挑战。 

在综述现有的国内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下几点不足之处:首先,大多数学者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均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数据资料来分析某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的现状,而很少与经济学理论结合,有学者通过模型来分析,但只限于静态博弈;其次,数据的搜集较为困难,所找的数据分散不全面,可能是由于数据涉及公司的机密性,这对于建立量化的分析框架产生阻碍作用;再次,学者通过实验或问卷的方式来分析,所得到的结果难免会产生偏差,这使得学者给予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的一些启示或建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为此,笔者认为对于经济学理论与模型的运用,可以适当地通过放宽其假设前提,或是增加相应的变量来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进行研究;对于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上网或已有资料文献进行搜集,而我建议可以通过实际调研,走进企业,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之后,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或资料;最后,对于存在误差性的实验结果,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考虑到其局限性,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笼统地泛泛而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而进行调整与完善。 

综述至此,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与经营,通过不断实践与调整,逐渐适应中国的发展,从而解决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性的框架,因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依照中国的具体发展情形而加以专门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英.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8(2-9) 

2.魏威.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7(6-7) 

3.李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2) 

4.宋亚非.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东道国的影响[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 

5.黄庆波,冯琳.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建立[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5) 

6.赵璟燮,王晓华.跨国公司的中韩广告效果比较研究[j].营销传播论坛 

7.汪开鹏.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启示[j].价值工程,2009(4) 

8.周连喜.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9) 

9.康伟,周建波,齐中英.欧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文化战略研究[j].企业管理,2005(10) 

10.彭娟.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品牌本土化发展战略[d].重庆:重庆大学,2004 

11.刘双.海外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学术交流 

12.汪群,胡江凤.基于文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7) 

13.侯立波,吴艺梦.试论传统文化对跨国公司海外再发展的影响[j].中国外资,2009(12) 

14.时长胜.浅议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管理[j].双文明建设 

15.李燕萍,熊峻.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中的文化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经济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是一种将母公司“搬”到东道国,根据东道国特定的经营环境,对公司拥有的有限资源在世界各国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利益的全新经营战略。其主要内容有营销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人员本土化、采购和生产本土化、技术研发本土化、利益本土化等。营销本土化就是指跨国公司针对东道国的市场需求为战略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的产品研发、价格制定、营销推广的活动。服务的宗旨是满足本地顾客需求,营销的目的牟取最大的利润。品牌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充分理解并运用本土文化特征、情感需求、消费心理,借用国际品牌的形象,消除文化间的差异,从而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得到本土消费者的认可。人员本土化是指人才选聘本土化,这是本土化经营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公司跨国经营的实质就是引导、协调、组织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多元的人,使他们凝聚成创造最大价值的力量。采购本土化是指跨国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尽可能在本地供应商处采购,这样既可以让利于消费者,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树立良好的跨国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是不容忽视的。生产本土化即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销量、增加市场的占有率,还可以加快企业产品开发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要,所以采购和生产本土化是投资方与东道国实现双赢的经营策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研发本土化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定位于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利益本土化就是跨国公司用超国界的心态和经营理念将东道国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企业经营与当地社会责任相结合;在强调实现自身利润的同时,也关注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协助当地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跨国公司利用这种高级的经营战略实现了共同繁荣和长期协作,使公司的长远利润不断提升。总之,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成本、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满足文化环境差异的需求、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本土化方面。有利于国内企业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认识,在我国的企业经营中并不缺人才,而是缺真正的人本管理思想和激活现有人才以及潜在人才的相应机制。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想使企业效益得到提升就应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力度,强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更大限度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人才本土化加速了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熟悉全球化市场运作规则的优秀管理人才,也培养出大量掌握尖端技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整体企业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间接地为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科研开发提供了一个新平台。这些本土化管理人才可以更好的把握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消极影响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冲击国内企业与民族企业的利益。本土化的员工熟悉当地文化特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情感需求。跨国公司通过雇用本土的管理、技术人才,开发本土化的产品以更加适应我国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进而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导致国内企业高素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国内企业的人才引进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扎根,它们实现了研发、采购、人力资源、产品销售渠道、促销等的本土化,已实现全方位的融入我国经济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也有企业纷纷走出家门,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行列。“本土化”是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我国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力争实现品牌本土化,需要将产品品牌打出去,不仅要创出国际品牌,还要使品牌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这是很多跨国公司拓展异国市场经营的法宝之一。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效应,这种现状让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要在异国市场解决营销手段的适地性,就离不开对异国市场消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在管理人员本土化建设方面就要比其他外国竞争企业要更开放和大胆。尽快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尽管我国有全球最为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外经业务,我国劳动力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而只能在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市场中发挥我国资本、技术相对充裕的比较优势,才能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具有获胜的可能。逐步实现资本运作本土化,全面实现产品制造本土化,重视企业文化本土化。这样就会使我国的企业完全融入国外的环境,从而实现跨国经营。

人才本土化、营销及营销渠道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和研发本土化是最基本的。这既有利于节省经验管理成本,也可以减轻当地环境变化带来的经验风险,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当地建立良好的深入人心的企业形象,甚至能利用当地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中国这个具有特殊国情和特殊经济环境的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者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战略性的思想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著名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经历中学习经验,少走弯路,少付代价,尽快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只有利用当地的人、财、物等多方面资源,加快生产中心、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建立,真正给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人事管理权,并最终实现本土化经营,实现本企业从中国企业向“东道国企业”的转变,中国的跨国企业才能充分享受赋予的权利,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Lucas.multinationalsecurityofourlocalizationstrategyandindustry[J].worldeconomicsandpoliticsForum,2004,(3).

[2]史自力.跨国公司本土化:挑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5,(2).

[3]黄卫平.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再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前言:在中国,由于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吸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力度,自1993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无庸置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一方面看到了这一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众多的就业机会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但在短短几年内,如此众多的

跨国公司进入,实际上推动了“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和“国内竞争的国际化”,它们所带来的新的观念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一、跨国公司管理模式研究

管理模式分为很多,这里重点介绍众多模式中的营销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渠道管理模式这三种。

1.1跨国公司营销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以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采用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有:无差异营销、差异化营销和集中营销等三种,这同一般理论上提到的营销模式是一致的。但是跨国公司却将这些传统的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产除了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外,还有其营销管理上的优势。创立于1928年的摩托罗拉公司,是世界财富百强企业之一,全球通讯行业的领导者。1987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目前,在中国大陆有1家控股公司、3家独资公司、5家合资企业、18个研发中心和25家分公司,员工10,000多人。2006年的销售额为100.96亿美元(包括出口),比2005年提高了12%。摩托罗拉在中国的营销模式注重技术营销和品牌营销。众所周知,技术与质量一直是摩托罗拉所致力追求的。80年代,摩托罗拉全球第一个推出蜂窝电话和全球最轻的手机。90年代推出了最小的第一代模拟手机,之后在第二代的GSm领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2000年,3G手机的崛起,他们同样是先锋。正是这样对于技术的严格要求使得其生产的手机在质量上始终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摩托罗拉一直秉承技术至上的原则,目前,摩托罗拉已经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管理之路,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产品和品牌为核心的营销模式,继续在中国市场上快速发展着。

1.2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Ge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我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人才,发现一大批人才。他们比绝大多数的首席执行官都要优秀。这些一流的人物在Ge如鱼得水。”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最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分为4种模式:民族中心主义、多中心主义、地区中心主义、全球中心主义。由于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本土化能够大幅度降低在外派人员身上的薪酬支出,跨国公司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建立强大的本地管理人员队伍,这本质上就是上述4种模式中的多中心主义。除了本土化人力资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多渠道发现和聘用人才;有效的人才筛选机制;对人才的持续培养以及知人善用。

1.3跨国公司渠道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要把其产品打入中国市场,首先要考虑如何开拓营销渠道。选择营销渠道时,一般要从费用(Cost)、资金(Capital)、控制(Control)、市场覆盖面(Coverage)、特性(Character)和持续性(Continuty)六个方面来考虑,被称为

“渠道决策的六个C”。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p&G,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1988年在广州成立了分公司,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历程。目前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设有多家分公司及工厂,员工总数近7000人,拥有海飞丝、舒肤佳、佳洁士、玉兰油、帮宝适及吉列等知名品牌。迄今为止,宝洁在华投资总额已逾10亿美元。如此大的发展在于其实行的“无缝营销渠道”的模式。“无缝营销渠道”是指为了提高整条营销渠道的服务质量,从而为消费者创造更有价值的服务,营销渠道中的各成员组织打破原有的组织边界,在多层面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就如同在一个企业的团队中一样工作的营销方法,这里既包括制造型企业与其经销商之间可能建立的合作关系,也包括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联盟。

二、跨国公司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2.1中国经济与跨国公司、国内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更需要国内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三者的和谐良性互动发展才能促成共赢的局面。

要求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快速有效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实施本土化战

略;要求国内企业也进行战略调整,设立目标,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互动发展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企业认识到管理的艺术性,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行软管理,要转变外延式的管理为内涵式的管理等。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中国国内企业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

2.2跨国公司对于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跨国公司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优势,这使其有能力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更加适应中国市场。宏观上,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中国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使其在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保持高速平稳的发展。微观上对中国投资总体质量的改善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得中国对外贸易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比重增加等。

三、结语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有益影响有目共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将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及其管理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就像一把双刃剑,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跨国公司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发展变革的,本文将在这方面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10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内容

20世纪末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是一种将母公司“搬”到东道国,根据东道国特定的经营环境,对公司拥有的有限资源在世界各国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利益的全新战略,其主要内容有:

1.营销本土化

所谓营销本土化,是指跨国企业以东道国的市场需求为战略基点,进行一系列的产品推广、价格制定、渠道扩展及广告促销活动。其目的和宗旨是满足本地顾客需求,培养顾客忠诚度。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跨国文化顾客需求的过程。文化始终是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市场时最难以捉摸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领域,传统文化与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充分调查和研究本地消费者的特点,并根据这种需求推出对应的产品,制定符合当地购买力的价格,同时根据当地文化风格和消费者偏好进行促销和宣传,是对跨国经营销的最基本要求。

2.品牌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费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保持强势国际品牌形象的原有特色为前提,把洋品牌做“土”,采取亲情营销,以克服消费文化的隔阂,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最本土的就是最国际的”,同时,“最国际的一定也可成为最本土的”,以本土形象、本土文字、本土活动为依托成为跨国公司品牌塑造的有力手段。

3.人员本土化

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经营,它体现在企业必须能够引导、协调和组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员工,使多元的人在企业内部能够聚合成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这种跨国企业内聚力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共同的企业文化平台,而且依赖于企业在共同文化平台基础上全面整合内部员工关系。

(1)人才选聘本土化

本土化的经营管理离不开本土化员工,跨国企业经营的第一步是在当地的人才市场上选拔一批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从员工的招聘阶段始就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与移植,不仅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基本业务和流程,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体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2)本土员工的培训

企业在当地选拔员工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这些新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业务能力培训,使员工熟悉企业的基本业务与组织机构,组织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企业文化培训。

(3)本土员工的管理

跨国公司对本土员工管理的核心是人员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熏陶下的员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也有着差异化的利益追求和从业目标。因此,无论是在组织文化、晋升机制、奖惩机制还是在人事安排方面,企业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员工的感受和需求。

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实施首先有助于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和低效率;其次,利用当地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再次,人才本土化增强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信任感,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形象,而且有助于保持经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4.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当跨国企业在当地市场打开一定的空间,产品已被当地顾客所接受,想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加大供给时,比较可行的一种策略就是实现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所谓采购本土化主要是指跨国企业在当地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要尽可能从当地合格的供应商那里采购,而不是来自进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利给当地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所谓生产本土化主要是指租用东道国的土地,雇佣东道国的劳动力,建设厂房进行生产和制造。生产本土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销量,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快速有针对地开发,生产和推出相关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跨国企业实施生产本土化策略,不仅需要租用东道国的土地,雇佣东道国劳动力,而且还必须向本地政府缴纳税金。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投资方和东道国双重利益的“双赢型”经营方案。

5.技术研发本土化

随着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不断升温,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研发本土化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定位于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研发中心是企业的核心部分,将企业核心本土化,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产品,无疑是在为它们大规模地进军本地市场研制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6.利益本土化

所谓利益本土化就是跨国公司着眼于本地市场在自身战略全局中的长远利益和强势地位。以一种超国界的心态和经营理念将东道国的长远发展和企业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不仅从事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也积极担当当地社会责任;不仅强调自身利润的实现,还应关注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全力解决自身事务,而且协助当地政府处理社会事务,不仅考虑企业的利润率,还愈加重视企业利益针对当地的再投资率等等。这是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共同繁荣、长期协作的企业与东道国的战略共同体关系。

二、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原因

1.降低成本

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的根本原因是要降低成本,以充分利用其在当地市场生产成本制作成本低的优势。当地采购可以节省运费和关税,可以降低库存。当地雇员可以大大节省工资和补贴的支出。跨国公司实现生产、加工、人才当地化之后,生产及运营成本将远远低于产品在母国的生产后输出及人才外派等跨国运营方式。

2.解决市场准入问题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跨国公司实行标准化的产品分销起来非常困难而只能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应的分销策略。因此,本土化在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上成绩显著。首先,本土化使产品更具亲和力,使东道国居民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有利于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其次,本土化可以使跨国公司取得“国民待遇”,与本土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享受税收及其他更优惠的政策;最后,就跨国企业内部而言,其夕阳技术、过剩资本也有了去向,能在全球经济的链条上享受到增殖的乐趣,而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外资以及相对本国而言仍属先进的技术,达到双赢的目的。

3.满足文化环境差异的需求

尽管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需求的相似性越来越大,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需求仍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差异正在变大,人们的种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正在普遍增强。面对文化环境的差异,跨国公司要想在当地立足,也只有本土化战略才能打通渠道融入当地。

4.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土化意味着企业高度地融入了当地社会,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运用更加得心应手,这样跨国公司便可凭其内部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再调配,以实现物尽其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跨国公司在任何一个地区的本土化战略都是其全球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着眼全球、立足当地是进行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两个基点,而正是后者使前者不至于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三、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特点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本土化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产品的本土化、销售渠道的本土化和关系的本土化等四个方面:

1.大量启用具有中国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本地管理人员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首先是从管理人员本土化开始的。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为跨国公司深人了解中国当地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公司拓展中国地区的业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启用本地经理人员拉近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跨国公司更富当地色彩。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是重用华人精英,特别是具有中国背景的海外留学人员。在一般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基本实现了本土化。如诺基亚公司在中国拥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公司管理层从总裁到区域经理都由华人担任。

2.产品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和消费偏好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潜在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的本土化。如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赛欧家庭轿车。通用与上汽合资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目前拥有别克、赛欧、mpV多用途功能车三个家族系列车。1999年推出的别克轿车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国内轿车的高端市场,2001年推出的赛欧品牌则是瞄准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空隙和顾客心理,通过产品本土化来抢占逐渐成熟的低端市场。赛欧率先喊出“10万元家庭轿车”的口号,凭借其高端的配置、低廉的价格在投放市场之前就拿到了2万多辆汽车订单。

3.重视中国销售渠道的特殊性

中国的商业体系较为零散,市场运作不够规范,许多跨国公司在进人中国市场之初,忽视了中国销售渠道的特殊性,结果吃了大苦头。惠尔浦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遭受的挫折即与此有关,结果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撤资决定。跨国公司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竞争对手最容易发动攻击的是销售渠道,特别是市场终端,谁掌控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如广州本田没有采用国内惯用的层层分销的“制”方式,而是采用类似于连锁加盟的“授权直销店”的形式,建立销售网络。广州本田建立了以售后服务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的“四位一体”销售网络,使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一体化,通过特约销售服务店的形式,实现了全国统一价格、服务标准、推荐方式、专营服务及与客户沟通,从而缩短了企业与顾客的距离,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4.建立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

关系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核心。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组织资源。关系本土化保障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的成功,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跨国公司通过公关建立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将洋品牌做成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土”品牌。例如,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实现整车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合资生产,就充分地与中国政府合作,大打“政府牌”,实施关系本地化的策略,把“桑塔纳”打扮成近乎100%的中国车,此番用意深得中国政府赞赏和民众信任。比大众晚到中国十几年的丰田,也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度,运用世界领先的技术,推出针对中国市场设计开发的本土化合资车。

参考文献:

[1]郭毅.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3):5.

[2]高湘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7-41.

[3]张新民,张建平.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52.

[4]赵素洁.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启示[J].企业活力-管理理论,2005,(02):19.

[5]吴先明.跨国公司当地化:动因、特征与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