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十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十篇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3:39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1

实在地说,HR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职业生涯的道路也是很宽的,作好了人的管理工作,还有什么管理做不好?这也许正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这个职业的原因所在。

一般地讲,一个努力工作的HR管理者首先受益的是眼界的开阔,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新最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是管理知识的第一受益人,这也是更多的企业设立知识总监的一个原因,可以大胆设想,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朝着知识管理发展,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将取代现在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第一个出路是知识管理总监。这个职位赋予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多的内涵,更多的职能,它将涉及更广的范围和更宽的发展道路。届时,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是个管理专家,更是一个知识专家,拥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经济、政治、法律、微机、网络,无所不包,人力资源部也会是一个知识库,进行信息和知识的收存、分发,随时给各个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知识,当然,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趋势,但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的努力,这一定是一个更有前途的职业。

HR管理者的第二个前景是财务总监。似乎财务和人力资源差的远一点,似乎两者不达边,仔细分析,则可知其祥。财务在管理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每一部发展都离不开财务,不和财务挂钩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存在的,在英国,不具备财务知识是做不了中层管理者的。那么,财务总监怎么和人力资源管理联系起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外企将财权和人事权划到一个人手中,直接对总经理负责而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赢利,所以财务在企业的作用可想而知,人力资源总监对财务总监负责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出路之一是财务总监。

三、招聘专家。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招聘和用人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特的用人理念和招聘眼光,走出去的一个出路就是作为招聘专家为企业寻找良马,也可以到猎头公司专做猎头工作。

四、培训专家。人力资源的培训职能使他们锻炼了深厚的培训功力,在企业日益注重培训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者抽身出来专做培训工作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五、薪酬福利专家。薪酬在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丰富薪酬管理经验和知识,作为薪酬专家一定能有所发展。

六、绩效经理。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使得它可以独成一家,拥有丰富绩效管理经验的HR管理者做绩效管理会更有发挥的精力和时间,更能提供独特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经验。

七、企业管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凭借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管理诊断咨询,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他愿意做并善于表达,愿意分享。

八、企业总经理或者职业经理人。HR管理者的丰富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阅历,在有了机遇之后更容易把握和适应,所以HR管理者可以做职业经理人,而且更有实践经验和阅历。

九、劳动争议处理专家和法规咨询。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使他们完全有理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2

abstract:thecollegecounselorsarethebackboneandprofessionalstaffsofthedevelopmentofcollegeeducation,andtocarryoutcareerplanningforcollegecounselorswillfurtherenhancetheprofessionalleveloftheirwork.inthispaper,takingtheinternalcareerplanningasthebreakthroughpoint,in-depthanalyzetheproblemsanddifficultiesexistingincounselors'careerplanning,andfromthreeaspectsoftheimprovementofthelevelofself-understanding,clearoccupationdevelopmentgoalsandrichoccupationcareerroles,elaboratethepracticepathofinternalcareerplanningofcollegecounselors.

关键词:内职业生涯;辅导员;实践路径

Keywords:internalcareerplanning;instructor;practicepath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50-03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视,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和工作职责。不少学者将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分析,结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提出把内职业生涯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切入点,深入探讨辅导员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践路径。

1文献回顾

1.1内外职业生涯理论

“生涯”和“职业生涯”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早期应用于职业指导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世纪末开始引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并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职业生涯的概念经历了从早期单一化的职业发展,到以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演化过程。

对于职业生涯的概念内涵,webster(1990)从宏观上提出职业生涯的内涵,即个人终生发展历经的全过程;Rothwe&Hery(2000)提出的概念界定则更为细化,他认为职业生涯不仅是个体的职业活动,还包涵员工在职业中所体现的愿景、态度、行为、价值观等[1]。

美国职业规划大师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更是旗帜鲜明地将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地点、内容、环境、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则是从事一项职业所需的知识、观念、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相关要素的总和[2]。

1.2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研究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研究、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及建设路径研究等方面。有关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文章百余篇,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现状及问题、建议和对策等方面。

叶绍灿(2009)将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缓慢衰退阶段[3]。何湘江(2010)指出要根据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讲辅导员划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教学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4]。薛艳、朱宁(2011)以职业锚理论为基础,重点考察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中胜任力的不同表现,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在生涯规划中应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局限等进行二次职业选择[5]。王杨(2011)从内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分析中将辅导员分为外生涯导向辅导员与内生涯导向辅导员,并进一步指出“职业型”辅导员、“跳板型”辅导员、“事业型”辅导员和“不匹配型”辅导员之间的异同[6]。徐瑾(2011)通过实证研究,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兴趣投入型、价值实现型、环境满足型和自我成长型,并突出了内外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7]。

综合过往文献,众多学者在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中,主要运用了生涯发展理论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进行研究、通过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开展辅导员生涯发展模式、以职业锚理论为基础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将内外职业生涯理论应用于辅导员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中。由此可见,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视角众多、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但多数研究缺乏对高校辅导员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与探索。

2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2.1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随着20世纪初期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发展,职业生涯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拓展和充实,逐渐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很多高校近几年才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教学、管理之中。因此,众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个人职业发展存在误解和盲区。由于我国缺少辅导员专门化培养的学科体系,多数辅导员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非教育学、非管理学专业,普遍缺乏马列主义哲学、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8]。

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基础薄弱的高校辅导员往往陷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个人职业生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划的意识。

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岗位的在职培训不够重视,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难以得到有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及时培训和有效指导。

2.2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对单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设定主要集中在外职业生涯领域,涉及到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待遇、环境、地位等方面。

无论从高校考核评价指标、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职业目标很少涉及到内职业生涯,如个人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观念、能力、兴趣、价值观、心理因素等内在要素。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生涯目标相对狭隘和单一,缺乏持之以恒的职业内驱力,往往易于出现职业倦怠、职业高原反应。有的辅导员更是将这一职业作为考研考博、走向专职教师的跳板。虽然内外职业生涯的有效互动将决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状况,但现实中职业生涯目标设定的单一化、外倾化已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现实,并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2.3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存在瓶颈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打通了铺导员职业生涯晋升的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人员双通道。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可以相对自由流动。但在实践中,高校辅导员在这双重身份中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忙于学生管理等事务性工作的辅导员由于专业背景的多样化、专业能力相对不足,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不占优势,使得其在专业技术的发展通过上受限较多。另一方面,晋升行政管理干部等领导职务的发展通道并不适用于大多数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职业发展通道瓶颈。

3高校辅导员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路径

3.1开展生涯培训,提升自我认识水平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尤其是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划分,从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在职教育、职业成长等不同阶段开展职业生涯培训。

首先,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在辅导员准入环节充分考虑其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并通过入职培训等环节帮助辅导员了解自身特点、优势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等重要内容。

其次,在高校辅导员的继续教育阶段,要将日常培训、高级研修、学历学位培养有机结合,并将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在培训教育中。针对在职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可以结合每年开展的考评工作,定期帮助辅导员进行职业自我评估、开展职业满意度调查,真正做到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

最后,要从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角度,对入职达到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开展分门别类的专业化培训与指导。有学者指出,多数国内高校已经拥有了一支人员规模庞大、学科背景完备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专业背景涉及马列主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诸多专业,为分类培养提供了量与质的基础[9]。因此,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可将辅导员职业成长按类型划分,在高校中实行分类培养和管理。通常情况下,可将高校辅导员按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价值取向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事务管理、学业指导、就创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在尊重辅导员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开展分类指导,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辅导员内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也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3.2明确职业目标,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根据Super关于生涯发展阶段的分类,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也可相应分为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因此,在帮助辅导员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和挖掘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问题。在职业目标树立的过程中同样应考虑生涯发展阶段。处于探索期的高校辅导员应将职业目标锁定在入职时应、角色转换及能力提升等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知识的积累、观念的形成、素质的培养等内在职业生涯要素。

针对进入职业建立期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将职业目标确立在职业成熟度及岗位胜任力等方面,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明确个人优势能力,进一步提升业务技能,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对于进入维持期的高校辅导员,应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结合,尤其需要通过制定具有明确指向的短期目标应对可能出现的职业倦怠等问题。在此阶段的高校辅导员往往具有十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强但职业动力不足。因此,在职业目标的确立中应扬长避短,将职业价值观、职业使命感等内在因素作为重要的激励因素。

最后,对于处在衰退期的高校辅导员,其职业目标应当更多的转化为指导、扶持年轻辅导员开展工作;逐渐将个人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等方面。由此可见,在职业目标的设定中,应当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的生涯发展阶段,并在各阶段强调其内职业生涯发展,以促进辅导员长期、深入、全面的生涯发展。

3.3丰富生涯角色,增强职业体验

Super(1976)提出的职业生涯彩虹理论,以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意发展观概括了个人医生的职业成长过程,突破了生涯长度的局限,充分关注个人生涯宽度和广度的发展,进而形成了更加完整而系统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10]。

教育部2006年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并提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当从工作者、公民、学生、持家者等多种生涯角色帮助辅导员拓展内职业生涯发展,将增强辅导员的职业体验纳入到生涯规划发展中。

参考文献:

[1]pearsonSm,BieschkeKJ.Succeedingagainsttheodds:anexaminationoffamilialinfluencesonthecareerdevelopmentofprofessionalafrianamericanwomen[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01HellmanS.

[2]张铤.论大学生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J].教育评论,2012(2).

[3]叶绍灿.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管理[J].青少年研究,2009(3).

[4]何湘江.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路径系统[J].高教论坛,2010(12).

[5]薛艳,朱宁,王昕.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J].现代教育科技,2011(3).

[6]王杨.高校辅导员职业体验探析――基于内外职业生涯的分析[J].文教资料,2011(1).

[7]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内驱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4).

[8]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30.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公务员;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38-02

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为个体展开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满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不仅有益于公务员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有助于政府绩效的提高和政府形象的提升。

一、职业生涯概念及相关理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人事管理专家施恩(edgarHSicHein)就提出了职业生涯这个概念。在他看来,职业生涯就是能反映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行为取向、态度和价值观的统称,具体涵盖了个人的职务变化、职位升降、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和愿景的发展进程[1]。职业生涯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类,个体在工作中透过各类活动表现出的行为是“外在职业生涯”,而个体在工作中呈现出的兴趣、态度、诉求、动机、气质、能力、价值观等则组成了个体的“内在职业生涯”。

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繁多,比如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等,其中典型的职业选择理论有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他概括出了六种劳动者类别其中包括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他认为只有同一类型的劳动者找到了同一类型的环境,劳动者的才能以及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同样是职业选择理论中有着较大影响力的,这一理论提出要在摒弃个体主观意识与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把个体主观意识与岗位相对应,选取一种与个人特长相符合的职业[2]。职业发展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有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论、施恩的多阶段职业发展理论、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主张要按照不同标准把职业生涯分为各个阶段,并充分认识到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职业水平需求,以求个人职业生涯的良性长远发展。

二、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困境

公务员群体是国家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在工作性质上不同于其他行业而且在职业上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公民又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针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停留在企业组织之上,针对公务员群体的职业规划虽然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学术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萧鸣政就曾指出,政府机关在人力资源开发时依照组织发展战略中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和公务员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冀而展开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就是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其能在确保组织发展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帮助员工获得提升[3]。具体来说就是激励公务员充分展现聪明才智,达到政府组织目标与自我职业发展愿景同时实现的双赢状态。

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一个新的概念,至今还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因此虽具有深远意义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公共组织在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中不断汲取养分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改进。其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待完善

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推广实行公务员制度,为使其科学化、法制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同时也做了很多研究并建立了试点,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不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公务员本身对职业生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规划理念还不健全,并且作为新领域理论基础的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并不完备。具体来说,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未以一种人才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公务员群体并对其进行开发,而仅仅是以人事管理为理念进行改革、调整,而且在公务员中进行的培训、考核、升迁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借鉴而来,还未形成自身系统的理论基础[4],这些都将不利于公务员群体的自我发展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公务员对于职能定位和自我评价不明确

透过近几年的“公务员热”就能看出很多人的自我认知并不清晰,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有保障、体面、风险小等优点每年都会吸引大批青年,其中不乏许多不经思考和规划只是盲从、随众的。公务员是需要才德兼备、较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圣职业,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能力,如果一味地跟风而不思考自身特长和职业规划以及职位需求,这将无益于公务员长远的职业发展。

(三)公务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脱节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管理系统主要的模式是上传下达,这就要求公务员主要的任务就是服从上级指令,而不会将组织的整体目标纳入思考范围之内。并且我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利益的国家,提倡的是组织目标大于个人思想[5],因此这就使得公务员个体与组织之间长期缺乏有效的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交流和沟通,纵然公务员有个人目标也鲜有同组织目标相关的,这就容易造成个人与组织目标不相干的局面。

(四)公务员评估和晋升机制单一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对于公务员晋升政策、原则、途径、具体措施等内容都有规定,但在现行的制度中,公务员还是主要靠职位上升来体现自身的成长,并且大多数的晋升看重的只是任职年限。由无记名投票引起的“政绩”让位于“人缘”[6]、轮流坐庄、论资排辈这种现象充斥着如今的考核体系之中,这些现象使得考核程序流于形式,造成如今官员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一旦作为激励措施的公务员评估晋升机制太过单一,那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势必受到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影响,缓解当前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就需要组织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改进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一)转变思维方式,学习和应用职业发展理论

在我国展开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须逐步地、成体系地对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转变思维方式,对于公务员自身,要强化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对于组织而言,要摒弃现有的单一僵化的晋升机制,为公务员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培育土壤,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与之共同努力,最终完成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型组织研究理论,在满足公务员个人目标和政府目标的同时,确立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愿景相结合的管理理论,并加大舆论宣传,进行系统化建设。

(二)加强公务员职业规划的阶段管理

首先,鼓励引导公务员学习职业发展理论,根据不同的职位特点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有步骤和计划的安排职业规划的不同阶段,把职业规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并将其实施看作一个系统的工程,纳入组织发展、公务员职业发展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之中。其次,要深化公务员的竞争与服务意识,这样不仅有益于提高公共组织绩效和公共服务质量,使政府充满活力,而且有助于公务员群体素质的提升,扭转“政府是社会的唯一管理者”“公务员等于铁饭碗”的僵化思想[7]。

(三)公务员个人发展与政府目标结合

我国公务员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受重视、过分强调个人服从安排、忽略成员要求等问题,这种凡是以大局为重的传统思想如今看来是存在弊端的。公务员的个人发展不仅需要自身条件还需要环境条件。因此对于成员来说,人无法离开组织,这就要求成员势必要在组织环境中发挥聪明才智,提高技能,认可并接受组织的现实状况、目标以及理念,并且为了避免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无源之水还需把个人知识以及价值观与组织的需求相结合。而从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组织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成员的发展,以求组织发展动力和生命力的持久,只有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四)确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已全面建立,公务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全国也已贯彻执行,其中的公务员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是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同升迁、辞退、工资等方面挂钩,以利于激发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具体而言,首先,为了改变以往单一僵化的晋升机制,在考核评估中根据不同职位特点和组织目标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部门、类别层次各异的公务员应依据不同的评估机制进行考核。其次,为了提升公务员绩效水平政府部门要将职业发展纳入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之中。最后,推行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政府部门要根据公务员真实可靠客观的绩效水平情况,来看待其是否能够担当一定的职务和相应的责任。

公务员职业具有一般职业的共性也同样需要科学的职业规划。在知识经济时代合理展开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于公务员个体还是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公务员来说,有助于提高工作热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政府来说,有益于工作效率和绩效状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埃德加・H・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仇海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92.

[2]关海玲.我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9.

[4]陈薇.我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齐程程,张朝.浅谈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J].学术探讨,2010(7).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个人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规划管理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相关知识

1.什么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又称职业管理,是对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需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从个人角度讲,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加入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做出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它一般通过选择职业、选择组织、选择工作岗位,通过在工作中技能得以提高、职位得到晋升、才干得到发挥等来实现,而从组织角度讲,则是指对员工所从事的职业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

2.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第一,可以增强员工对职业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职业困境的控制能力;第二,可以帮助员工协调好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第三,可以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3.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1)萨柏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美国萨柏提出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是萨博认为的职业生涯划的五个阶段。他将年龄阶段与发展的子阶段合并考虑,又很好地结合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人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强的解析力。

(2)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金斯伯格提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研究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长时期和现实期”三个主要阶段。指出对职业的选择决策过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的,它不是瞬间就完成的“决定”而是基于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的理念。

(3)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格林豪斯提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以研究各个年龄阶段职业生涯所面对的主要任务为侧重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将职业生涯划分为“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五个阶段。

(4)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学家施恩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二、目前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

1.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缺乏对职业生涯的了解或了解不全面

在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大多数人对于职业的认识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周围成长的环境,来自于学校的教育。由于整个社会对于职业生涯的早期树立存在不重视,导致我国大多数人的早期职业生涯自我认识欠缺,认为只有在快毕业或者是找工作前才需要做职业生涯规划这类事,从而导致其平时没有关注就业形势,没有注重自身的职场专业能力的锻炼。

2.学校职前生涯辅导水平低

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流于形式,职业生涯辅导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过时性,从而导致学生职业生涯建立的模糊。

我国部分高校的很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各种情况的制约,并没有如实地进行。作为学校就业处的一个部门,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难以获得校方的重视与配合工作;针对学生的教育,校方的教学部与就业部的沟通更是甚少,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使得学生的信息产生滞后性;尤其是就业指导的师资团队依然没有得到结构性数量优化,教育部所规定的1:500,而大多数的院校则是1:800。导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3.职业生涯初期个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预期不明确

大多数人在工作的最初几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预期并不太确定,甚至于有些人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是得过且过,这将导致初入职场的最初几年,如果遇到工作上的困难马上跳槽,有的甚至频繁跳槽,导致职业生涯没有相关性,取得成绩更是很难了。

4.职业生涯的维持阶段

此阶段的员工,有的已经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保持现状,有的还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碌碌无为甚至于一旦工作遇到困难,大多数人马上对自己失去信心,得过且过,过早结束自己职业生涯的斗志。

5.职业生涯的衰退阶段

由于身体的原因,此阶段大多数人想着安度晚年,极少数人想着重新回归职场,烛光照人。

三、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构建个人的职业生涯

1.职业前期加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系统化过程,诸环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非只是临近毕业或是失业以后才需要开始思考的问题,而是在我们进行大学专业选择前甚至更早就应该思考清楚的问题。有鉴于此,不仅要在高等院校中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去,争取在新入学的学生开始逐步深入地持久地接受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熏陶,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作为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新生代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活动,提前做好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努力付诸行动。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5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和教学实践中所培育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的综合表现,它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独立学院是按照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高校,由于其校园、教学管理的独立性和学生构成的特殊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着特殊的困难。本文试图探讨通过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以此探索一个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角和新抓手。

一、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现状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挑战

(一)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现状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毛入学率的上升,高中毕业生读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在较为轻松地进入大学后,如何转换身份,适应大学生活,却仍然令很多大学新生茫然失措。大学新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高四现象”,即进入大学后,把大学当作高中的简单延伸,把大学一年级当作高中四年级来过。实际上,大学生活与高中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教学上更加注重课后自学、在生活上更加要求独立自主,以及人际交往上更加灵活多面。这些差别造成了“高四学生”们的种种不适应。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不适应”现状,已经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学者统计表明,现代高校大学生里只有20%左右的学生是心理完全健康的,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而且10%左右的学生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1]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适应性差,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大,以及感情脆弱、挫折承受能力差等。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独立学院大学生又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同时又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思想水平、相对较低的入学分数以及独立学院本身的特点,使得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具体包括:(1)由于学生缴纳较高的学费上学,使得他们将自己定位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顾客,学习目的具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维权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价值观较为淡漠;(2)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面对大学学业,存在“过去成绩差”、“将来学历差”的自卑心理,面对学习挫折容易丧失斗志;(3)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家庭,普遍存在物质生活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强烈,认为读大学是一种享受,是个性张扬的平台,但同时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2]这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也将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业精进和全面发展。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挑战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给学校的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以安排学生吃、穿、住、行,以及维持学习生活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新时代的要求。“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渐渐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柔性管理。为了能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丰富多彩而又积极向上校园文化,学生工作的重头戏渐渐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社团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等内容。在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挑战的情境下,柔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主导,唯有如此,才能着眼于内化,更高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教育方式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3]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呢?通过探索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及早且充分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中的源起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管理中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来自改进后的就业指导理论和方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出现于组织行为理论中,距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组织行为理论中,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结合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能力等因素的考量,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的过程。具体来说,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即组织综合个人和组织发展所实施的生涯管理,二是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即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所进行的管理。[4]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切实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对职业生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逐渐加深,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和多学科交叉理论等。格林豪斯认为:职业生涯是“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5]这一定义把职业生涯意义延伸到了整个人生。也正式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学生的基础教育时期就引导他们了解社会职业,并在高中时期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我国,对学生的有关认识职业的教育一般要到进入职业类教育阶段才开始。除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之外,广大的高等院校学生往往要等到临近毕业阶段,才开始考虑和认识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问题。而我们以往的教育也仅限于简单的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离开学校前夕,其主要目标是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咨询。传统就业指导的学科基础是心理学,尤其是差异心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愈发重要。及时科学的就业指导能够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转、实现教育系统的预期目标,并在一定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公平理念。近年来,就业指导的使命更是不断延伸,并有逐步成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的趋势。随着其地位的不断重大,其目标也有所转移,由帮助学生做出择业决策,转向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培养。现今的就业指导已经不再是简单化、表层化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而直接的择业决策的传统就业指导,而是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帮助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作出符合自己性格特点、职业兴趣、知识才干和理想追求的规划和管理。与此相适应,就业指导的主要学科基础也应该有所增加,除了心理学外,还包括教育科学、社会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众多学科。[6]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广大学子如何更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时代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大学变革势在必行。大学教育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将企业组织的生涯管理及其具体实施导人大学的教育管理之中,旨在增强大学教育的引导功能,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也切实让学子们能更早地树立职业目标,动态调整自我行为,规划职业生涯,以适应社会需求。完成生涯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达到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知识经济时代下适应型人才的目标。[7]美国的研究标明,目标转变后的就业指导不仅对学生所做教育和职业决策的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整个学校的校风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个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的积极意义包括:(1)明确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目标,提高学习动力;(2)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认识社会职业和人才需要,增加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针对性;(4)学会规划人生,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5)促进人际和谐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包括:(1)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校管理其学习生活秩序的效率;(2)促进大学生提高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风和校风;(3)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身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减少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冲突;(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减少学校处理危机事件的需要;(5)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从学生个体和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热情、学习态度、学校营造的学习氛围,都影响着学风的形成。学生参与形成学风,学风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参与,两者良性互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活目标,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和态度,既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各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培育职业发展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繁荣。总之,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同时在帮助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完善。学生在参与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展现自我,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增强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高校中及早并且充分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更加有助于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三、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当学校借鉴企业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方法,将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目的就变为提高学生认识自我、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以及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和决策的相关知识和执行力。这对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除了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以外,还必须采取以学习为中心的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加强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体现出其广泛性,其应面向所有学生,作为所有学生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只针对某些特殊的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要性认识,学校必须使这种教育包含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之中,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需要,因材施教。第三,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职业生涯的主体,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将经验反思、经验学习、自我导向学习与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扬州技师学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自我,制定切合实际和可以操作的目标,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管理。

一、扬州技师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一)数据来源。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中,主要以2010级和2011级在校生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为调查对象,涉及专业有汽修、公路、护理、财会、电子商务等。针对2010级、2011级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兴趣、性格和特长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等。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通过实物方式收回。共向学生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6份,有效回收率88.6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院就组织专业介绍讲座,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专业课,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班主任也会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但目前我校主要缺少职业兴趣测量软件。通过调查统计得出,中职生对于自己的认知度并不高,69.07%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不甚了解,只有18.75%的学生清楚自己在当前及以后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但仅仅停留在简单认识和了解上,深刻了解本专业和喜爱本专业的学生占9.43%,没有认识和了解的占3.77%。所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强职业引导,让他们喜欢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这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将就业指导理论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必修课

近几年,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是一所技工类学院,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技工类学校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如果不同时具备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则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胜出,更难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因此,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一般来说,学生报到后,学院首先开展入学教育,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同时,还会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据统计,学生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满意度达53.03%,对这门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达56.95%,但也存在一部分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且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只有16.07%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这说明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待探索和提高。

3.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职业

因为技工学校培养的中职生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所以学院不仅仅要灌输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文件规定:技工院校学生必须参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成为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过程中,中职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就业方向。通过调查,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52.77%的学生不太了解和不了解,6.48%的学生没有考虑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40.74%的学生表示了解,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今后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问及对自己今后的求职影响较大的因素时,80.63%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重要,52.35%的学生认为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但是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若要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还要多让学生操作实践。

4.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亲密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企业,让他们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从而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了解今后的就业方向,对今后就业有一定的作用。31.34%的学生有信心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38.8%的学生认为虽然找到的工作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就业应该没问题;23.88%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做些临时性工作勉强维持生活;5.97%的学生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认为一毕业就要失业。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今后就业有一定信心。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我们在平时还要重点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对于今后的就业,认为发展空间比较重要的占34.3%,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比较重要的占27.87%,认为薪水高比较重要的占24.6%,认为兴趣爱好比较重要的占13.11%,同学们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社会上人们在择业时的倾向,真正在工作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还是少数,这说明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从事的职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只不过是为了薪水、发展和稳定而在工作,这就会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得过且过,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机构。

首先,要建立职业咨询部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指导主要起到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选择的时候,由于中职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世界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较少的学校使用了这一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有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测量结果,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二)发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渠道作用。

教师通过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中职生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课程,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有效开展。

(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

学校在平时可以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首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人选,他们对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贯穿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灌输。通过专业知识的传输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两者的结合,让学生理论付诸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对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更好的规划。

(四)优化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为完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专职教师主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策划工作,他们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与骨干,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专职教师应保证一定数量,并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和一定的工作兴趣。兼职人员主要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承担,主要通过对中职生进行日常管理来培养中职生行为素养并指导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他们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另外,学院还可以聘请校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事业有成的历届校友作为兼职人员,以案例分析为主给学生提供多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阶段、实施重点教育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阶段性的教育引导活动。其次,要依托教育部开展的“文明风采”活动,利用校本《择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写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电台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全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开展以“我的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从而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吴文娟.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讨[J].改革探索,2009(4).

[2]赵兰英.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南宁工程机电学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孟万金.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2004.

[4]黄天中.生涯规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赵云猛.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指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6]张建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2012(12).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体育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4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必须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见,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探索解决的途径,对推动大学生就业、实现个体良好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纵观近30年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状况,体育管理专业的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脱轨的,从近几年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对缓解就业压力,推进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文献以及著作,为本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河南省主要大学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规划的情况作有限量的调查,从中得到一些真实的数据,并进行必要分析。

1.2.2访谈法

根据体育院校的师生和领导进行采访的形式,分析了所调查学校课题相关情况。

1.2.3数理统计法

对搜集到的数据运用eXCLe进行处理,归纳出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障碍与发展研究的相关的数据。

1.2.4逻辑分析法

本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存在的问题,成因的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更有效的把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障碍与发展研究的相关策略。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又被简称为“生涯规划”或者“职业生涯设计”,也就是将评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作为基础,通过对自己个性、爱好、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个人特质的客观分析,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在对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和成功的关键条件进行进入了解后,在结合自身职业倾向的基础上来判断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地安排来实现该目标,确立并发展正确而完整的职业观,为了满足职业发展需要有效培养自身的应变和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种是本人对自己所规划的职业生涯,第二种是组织为组织内部的员工进行的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

2.2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规划意识淡薄

现在的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通常不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而缺少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在就业过程中的设计。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或者短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兼职,并没有真正的社会经验,并不能恰当分析现在社会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竞争意识以及紧张感欠缺。

2.2.2职业期望与现实差距大

职业期望也叫做职业意向,就是劳动者向往某种职业以及某些职业涉及的范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不断加强。但是通常还是不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容易过于理想化的思考和观察事物,心理并不完全成熟。

很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没有清楚了解自身和求职单位的情况下,职业期望往往过高。过高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在无形中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求职之路关上了一扇窗户。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阶段性的目标,这样的话,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2.3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3.1传统体制的束缚

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1916年。建国以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职业指导一度停滞,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一切服从分配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大行其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生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才被打破,开始试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仍然受到思想惯性的影响,遵循传统的就业方式,而不能灵活变通,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2.3.2社会观念的误导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价值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一味强调个人绝对服从社会,变为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到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问题,首先,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其次,片面追求舒适安逸,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惰性心理。不求上进,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的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2.3.3高校指导专业化不足

长期以来,学生职业指导被看成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项行政职能,思想教育模式的泛化使其专业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人士较少,而且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里从业者高学历的不多。据统计,在高校心理咨询开展得较好的北京市,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六,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二,而在香港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0。目前,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

2.3.4学生综合素质的欠缺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某一项工作的必要能力。但从目前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其综合素质欠佳。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心理素质不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卑感,没有进行正确客观地自我认知和评价,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从而无法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导致职业理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竞争意识,遇到困难和逆境容易消沉、退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4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研究

2.4.1社会应广泛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理念

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等,成立专人专班负责规划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增加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资金投入;社会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成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

2.4.2高校应加强生涯指导课程建设,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就业指导课是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

3建议

3.1建议

(1)体育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端正择业价值取向;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客观的评估;确定基本的职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综合素质。

(2)作为组织的管理学院应采取的措施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外部力量,提高组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浪.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闫允璐.我国体育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

[3]陈兆陨.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卢红梅.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郑祥江.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职业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追求“稳定”工作的传统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们期望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80后”、“90后”时代的青年进入就业时期。这一代青年人思维活跃,思想上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期望自己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们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人们面临着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1.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目前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西方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说,在学校中有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协助和促进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我国生涯辅导起步较晚,只是近几年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才开始探索,无论是理念、理论、方法,还是人员层次结构都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滞后。

1.1理论建设滞后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侧重于人与职业匹配,逐步转向关注以人生命历程的事业生涯为核心的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咨询指导策略,开发了诸多评测工具。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

1.2思想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了“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反观我国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学生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是盲目的,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依然缺乏理性的规划。

1.3队伍建设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选择培训制度等等。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部分从业人员往往因其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而将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功利化、职责化。

面对中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本文期望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帮助人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建立相应的概念.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能够开展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2.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是由帕森斯等人提出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先后产生多种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职业规划的体系,给出了职业规划的方法。

2.1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提出了四个基本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归纳为六种人格类型,既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工作也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六种基本类型.或者其中几种基本类型的组合;人们一般都倾向于与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以求充分施展个人的技术与能力,体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行为由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霍兰德提出的六种类型。相邻的两个维度各种特征相近,相关程度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

2.2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与1953年提出“生涯”的概念。他把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生涯发展即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

2.3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得森和利尔敦提出了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关于一个人是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问题决策过程中是如何使用信息的。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层的是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对自己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和职业知识。金字塔中间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构成决策循环;最上层是执行领域.即元认知。

除了以上三种理论之外,还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决策执行的方法。

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当人们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3.1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知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自我的探索包括对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学习风格等等。人们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专业测量工具进行自我贪多,对自己建立一个科学的、清晰的认识。

3.2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的目的是充分的了解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目标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特点、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生涯访谈、生涯追随等方法更细致全面地了解职业信息。

3.3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大连市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98-03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即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的过程{1}。该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1908年美国帕森斯教授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开始实施职业指导。1919年,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了职业指导课。后来,以威廉姆斯、霍兰德、罗杰斯、萨帕、麦克丹尼尔斯、施恩等教授为代表人物,以职业因素匹配、职业选择、职业锚等理论为基础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理论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在我国大规模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则起步于2000年,仅仅只有10年的时间,尚处于发轫之初,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现今,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益迫切的需求。据北森职业咨询网对2005年毕业大学生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度最低;另外,沈阳市人才市场对1898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有明确职业目标的仅占13%{2}。不久前,由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哈尔滨等高校2000名毕业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学生希望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的占47.6%{3}。尽管2007年,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但目前大连高校甚至全国将其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寥寥无几。

目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日益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将达到631万人,辽宁省应届高校毕业生24.5万人,较2009年的22.9万增加了1.6万。2009届未就业的辽宁省生源的学生将近1.7万人,占2009年应届辽宁生源毕业生的10%左右,大连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4}。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连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应用研究,可以进一步梳理和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效用,推动该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培育创业意识,增强就业能力,减小供需鸿沟。就业能力就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挖掘出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水平,缩短其从高校到社会的供需差距。其次,对于缓解当前突出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地安排如此众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于促进大连经济的飞速发展,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创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对于改进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大有裨益。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就业指导课。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小学开始,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并成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核心环节。而目前大连各大高校的现实教育情况,仍然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与国外教育更是存在很大差距。最后,纵观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献,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国外学者大都是对职业锚、职业倾向测验、社会认知等基础理论的阐述。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较少,且多为简单与重复介绍,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在机理的透彻分析。

三、大连各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1.取得的成绩。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关注,大连各大高校也在认真地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聘请咨询机构的实践专家为学生作相关讲座,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专题讲座和咨询等。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大连理工大学已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成果,其《Career讲坛》已于2007年4月14日正式开讲,并聘请知名人士作了《职业生涯规划――让你职业旅途更精彩》的专题报告。同时,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帮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赢在职业起跑线上,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大连理工大学就业中心联合日本株式会社安哥拉有限公司以“规划职场人生,成就未来事业”为主题,针对2004级四年制本科生和2003级五年制本科生,特举办了“安哥拉”杯大连理工大学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大赛从了解和认识自我、职业生涯条件分析、职业定位及生涯规划、短期规划的实施策略、规划的评估与调整五大维度训练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大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在参赛和观赛的过程中获得显著提高。另外,管理学院于2009年12月2日也召开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

东北财经大学于2008年举办了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同时,各学院还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009年11月6日,萨里国际学院还邀请了大连职业规划专家、创意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学生作了一场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讲座。此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了职业规划的理念,更好地帮助了同学们做好人生职业规划。

大连民族学院现今也已成立了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社团――大学生职业生涯研究会,旨在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就业“指路”。

大连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11月25日聘请汇丰银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为大学生作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并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职业生涯,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大连海洋大学已于2008年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积极聘请校外专家进校作专题讲座,经济管理学院还联合大连市人力资源俱乐部成员进校开展现场招聘活动,学生开始体验人在职场的真实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理念也不断得以增强。

2.现存的问题。不可否认目前大连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已迈开了关键一步,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不容忽视和乐观的问题:

(1)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到位,不少高校缺规划、缺教材。尽管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明确将职业发展类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文件规定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确定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本文件下达之后,大连各大高校也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精神,但由于起点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周期长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作为全校必修课,个别高校倡议各院系积极学习,但课时安排也远远少于38学时。同时,各学校、各院系和就业办之间没有形成系统统一的合力;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在大连市高校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改进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2)课程设置单一,很多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以前的就业指导,部分学校未做到全程教学。据了解,尽管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学校并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仅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且形势和内容大都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引导的力度不够,缺乏职业能力的测试和职业生涯规范化等内容,专门开设其他如职场礼仪、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学校很少,学生普遍感觉缺乏指导性,在随机采访的一些学生中,学生大多表示对就业指导课“没什么印象”或“基本上没什么帮助”。(3)专业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往往是“纸上谈兵”。很多高校的师资基本限于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教师,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及其缺乏。求职对每个学生来说应有专业特点,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而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往往是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比例偏低,不能完全贴近社会需求、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查显示,一些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职业知识的渠道往往是高年级学生和互联网,通过课程获得的有用信息则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要求。(4)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对于大一、大二等低年级的同学较少涉及或根本没有顾及。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指导。西方国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一入学便开始,而目前大连市高校往往依然限于面向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和简单的职业生涯指导,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

四、大连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流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综合自我评估和职业探索,找到最佳切合点,从而确定职业目标。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以大学生职业倾向为依据和出发点。我们应在对大学生职业倾向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倾向,遵循规划流程,有条不紊地开展四年的规划活动。具体而言,有以下流程:

1.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身进行清醒的认识。一年级首先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借助心理测评、职业倾向性量表、职业适应性测验等各种测评软件全面了解自己,明确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其次要熟悉自己掌握的技能,剖析、发现自身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发现自己希望提高的地方。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职业认知。主要是指了解职业分类、职业性质及组织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现今,新兴职业越来越多,职业的分化要求指导要有针对性,学校应帮助学生考察客观环境,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及职业方向,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职业、职位状况。鼓励学生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生涯规划中生涯目标的建立方法和生涯抉择方法,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和认知结构,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3.确立目标并实施职业生涯策略。主要是指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二年级下半学期及三年级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各阶段发展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发现自身职业竞争力不足之处,制定职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多搞一些测试和专业行为训练,提升学生实现目标的行动力。具体说就是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四年级要让毕业生了解社会及职位的发展变化,了解本届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及相关程序,了解相关就业及创业信息,以此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实践和职业发展理想,寻找现实自我和理想职业人之间的差距,同时参加快速提升训练。

4.职业生涯评估。主要是指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的不断变化,不断对职业生涯目标与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大学生在自我觉醒、设定目标、实施行动、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

五、大连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策略

1.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型师资人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大连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应该积极吸纳从事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等专业师资人士。同时,应该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培育双师型队伍。

2.树立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理念。理念是先导,也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是求职成功的准备期,更是职业规划的首期工程。美国从孩子6岁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有计划地开设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2006年北京大学已开始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复旦大学更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全校必修课{5}。因此,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从大一一入学便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即会赢在起点,又引导学生度过充实的四年。一年级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按照职业目标,查找自身不足,参与相关活动,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三年级以参与和目标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为主要锻炼手段,增加行业经验;四年级收集信息,准备面试,做好冲刺准备。

3.坚定性与灵活度兼顾,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动态变化过程。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要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认清就业、再就业这一大趋势,可考虑“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随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设计的长期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而短期目标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兼顾坚定性与灵活性原则{6}。

4.加大创新精神培育力度,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在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据统计,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已成功创办了4000个公司,自1990年以来共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波士顿银行发表的报告《麻省理工学院:冲击创新》中声称,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4000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0万,年销售额高达2320亿美元,比南非稍低,但比泰国要高。斯坦福师生创办了惠普、思科、SUn、Yahoo、Google等著名企业;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约占硅谷总收入的60%,达到1000亿美元{7}。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并加大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多部门多措施并举,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平台。据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介绍,自2003年至今,辽宁全省共建立大学生孵化基地84个,累计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929个,全省申领《自主创业证》的毕业生总数达4400多人。同时,投资3000余万元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已经建成,基地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项目)达到46个。但总起来说,我们学生拥有的创业环境仍欠完善,特别是与国外创业环境相比,我们仍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全球创业观察)的3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23位。而另一调查报告显示,辽宁的创业环境也仅属于“一般活跃”状态。据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介绍,近年来辽宁虽然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仍没有在高校得以普遍开展,主动创业和享受政策的学生也很少。从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全省有1400余名大学毕业生办理自主创业证,仅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0.3%,且其中约半数还没有实质性经营{8}。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深层次的带有根本性变革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是创业的关键,始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将他们的创业意识,通过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通过市场有效地体现出新的创造价值。因此应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依托以实验、实训中心和创业基地,构建一个以培养“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为主题的创业教育机制,从而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岗位创业能力。

5.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互动螺旋的保障体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社会、企业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发动政府、企业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各参与主体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学校―政府―企业三螺旋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高校应在培育学生方面加大力度;政府应在政策引导、平台建设、带动各方和谐发展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企业应努力为大学生的职业梦想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和基地。唯三方互动合力,才能推动大连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运行。

注释:

{1}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谭晓刚.我省大学生今年热衷“职业生涯设计”[n].时代商报,2005-11-1,第004版

{3}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信息中心bjpopss.省略/aspxxgl400/ReadpJimore.aspiD=593&miD=11

{4}株洲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jyzx.省略/listarticle.aspaid=275

{5}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6}徐东昊,刘春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业生涯教育[J].林区教学,200703

{7}.李钟文,米勒,玛格利特,罗文等.硅谷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辽宁:创业教育成大学生必修课,20080617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篇10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匮乏。

(3)中职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4)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多元化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层次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内容上较为表浅,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生涯辅导水平不高,生涯规划指导层次较低,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融合多样化的生涯辅导形式,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提高生涯辅导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校本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生涯辅导不单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的介绍上,更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辅导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包括辅导课程就业讲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形成系统化体系

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专业特长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特长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业规划、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进行指导,因此,从新生入学适应期随着对于专业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方面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的认识教育,在中间阶段结合社会就业方向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在中职生毕业求职阶段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积极投身职场。

(三)进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第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可以使中职生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中职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学校可以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过程,更新社会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为了使中职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分析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形成专职化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职业咨询机构首先需要补充具备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由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发挥中职学校职业咨询机构的专业指导功能将宏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参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进行宏观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五)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践化

开展职业规划生涯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与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职业规划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参照的对象,真实地感受并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其次,组织学生通过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学期实践环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同时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文忠.也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教师2010(3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09(18)

[3]牟方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J].2011(2)

[4]蒲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J].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