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面深化改革论文十篇全面深化改革论文十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4:06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重要政治资源,也是参与改革的重要群体。作为服务管理老干部的职能部门,如何发挥老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泸西老干部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搭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作用发挥、成果共享“四个平台”着手,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宣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一、搭建教育引导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要通过举办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会、专题报告会、老干部读书班、老干部座谈会、研讨会、撰写心得等形式组织全县老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县老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切实把全县广大老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与中央一道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真正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二、搭建舆论宣传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宣传者。

要充分发挥老干部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的优势,引导老干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群众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老干部为中心让精神辐射四周。要紧密配合宣传部门,针对部分老干部多年从事领导工作,政治理论功底深厚,工作阅历丰富的实际,组建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五老”宣讲团和老干部文艺宣传队,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全县机关、乡镇、农村、学校、社区开展宣讲宣传活动,向广大党员、群众和学生宣讲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老干部个人这个点和老干部宣讲团这个面,做到点面结合,不断扩大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覆盖面。

三、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者。

老干部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把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搭建好,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要把老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建设“美丽家园”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督导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推动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巡视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围绕全县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聘请老干部担任重点工作指导员、项目建设督查员、招商引资联络员、非公党建帮带员、城市建设协调员、新农村建设督导员、县管干部考察员等,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巩固保持“全国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文明督查队,进社区街道开展卫生文明宣传和保洁工作,配合县交警队、县城建监察大队等部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现场劝阻、说服教育活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网吧监督队和助学圆梦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接班人。

四、搭建成果共享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受益者。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2

边建利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迎接党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一集《时代之问》从国内和国际视野出发,透过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坐标,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描述改革理念的形成轨迹,系统阐释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丰富获得感。

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的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进程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改革、构建对外开放型新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

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主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作出的部署、展开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等展开。本集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大板块结构全片,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在第一个板块中鲜明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与方向,是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本集展开了一幅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

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以来,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本集聚焦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便民利民改革等,用生动的改革故事,讲述了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

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聚焦文化体制改革,以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充分展现文化自信,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述中国故事”贯穿全篇,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目标,突出本轮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本集里有不少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有大量对权威人士的采访,清晰勾勒了党的十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

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出发,反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七集《强军之路》(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反映“为什么改”,深刻阐述领导推动改革强军的政治意蕴和战略考量,讲清改革的“时与势”。二是反映“怎么改”,采取讲故事手法,叙议结合,生动展现亲自领导和运筹设计改革,再现这轮改革科学周密的研究论证过程,从总体上介绍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本集还初步总结了军队改革组织实施的经验做法,体现这轮改革的缜密筹划、谋定后动,在无声中实现巨变,在行进间完成转身等特点。

第八集——《强军之路(下)》。

《强军之路》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统揽,以亲自领导决策推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主线,系统阐释改革强军战略思想,深入解读我军这一轮整体性、革命性变革的时代背景、战略考量和重大举措,生动展示我军改革重塑的全景画卷、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

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主要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担负起最大的责任为认识起点,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本集讲述了中央以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以雷霆之势,反腐败无,反不停息;针对三起被查处的贿选案,改革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带病提拔,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以改革强党,制度建党,综合施策;推进全球追逃;改革中央巡视体制机制,探索三个不固定、专项巡视回头看,派驻监督无死角;通过抓两个责任落实,执纪运用四种形态等,强化管党治党;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等改革试点。

本集有首次公布的落马腐败分子的画面,有对党的自我革新决心与能力的深刻剖析,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生动采访。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2013年深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由此,中国展开了一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一场努力实现13亿人全面发展的大变革。本集以人民的获得感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是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有更高追求的中国。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魄力和担当打响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以“政府兜底”保障1800万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在就业、住房、平安中国、教育、医疗、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更好造福全国人民;把“共享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吴海婷

7月17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开播。这部专题片共分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和《人民的获得感》。

第一集《时代之问》是整部专题片的开篇,也是总论,不仅有大量体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还有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专题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的姿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接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常态”这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贯穿全集,生动展现了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回答对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扣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的伟大实践。而以《人民民主新境界》为主题播出的第三集,讲述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目标,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共产党推动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信心与决心。中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带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沿着中国道路去讲述一个伟大生动的中国故事。其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讲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如何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如何为老百姓更好地守护公正,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如何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讲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事。是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文化自信的思想为主线,勾勒了党的十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百姓身边的好故事。我们中国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四个自信”的提出。延续中华文脉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守住青山绿水》讲述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述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最让我热血沸腾的《强军之路(上下)》描述了人民军队从弱变强,从小变大,由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可以说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就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历史,我们的军队从战争时期的小米加**到现在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力量,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令人不慎唏嘘,让我们不仅为革命前辈破头颅洒热血而肃然起敬,也为当今人民的强大而倍感自豪。人民军队的一步步强大,与我国各位领导人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举措是分不开的。改革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和党中央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永远在路上。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讲述了自党的十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以及党对贪腐问题的零容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作为大学生党员应该严守党的纪律,坚定党的信念义不容辞。《人民的获得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收尾篇,它全景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不同群体的感受再现了改革带给人民的红利。

通过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大学生党员应充满激情讲党性,从党的优良传统中去感受这种激情,从身边的先进典型中体会这种激情。不断自我完善,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奋进前行。同时也要从点滴中积累公道正派,保持高尚情操,敢讲真话,而不能抵不住诱惑,并且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陈俞观后感

近期热播的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权威、全景报道,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展现了伟大的改革实践。追剧“十天”,让我体会到“永远在路上”的改革中,需念好“严”字诀。

论证从严,谋定而后动。影响历史的重大思考与行动,往往源于经年累月沉淀的精华,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人口之多前所未有,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改革不是一种方法走到底,需要顺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每一次论证都要有大胆的设想、谨慎的态度、细致的钻研,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执行从严,撸起袖子干。制度设计如果缺乏执行,就只是墙上的一张白纸,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方案,执行不到位,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相去甚远。如何提高执行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点。制度执行从严,思想认识要到位,制度笼子要扎紧,制度威信要树立,把执行效果作为考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传递压力,推动落实。

反思从严,思深方益远。反思的本质是求异与扬弃,反思失败之处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取得进步,反思成功之法,可以精益求精。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举成功,而是蜿蜒曲折、不断反复。要放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反思总结,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事情没做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磨、完善,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严是一种态度和方法,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我们要拿出严的态度、严的决心、严的举措,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贾佳妹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这句话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以为代表的党中央能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全面深化改革,其决心和胆魄鼓舞着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断奋斗。学生组织在维护学生权益、加强思想引领、去四化等方面也应该直面问题和挑战,将改革进行到底,在摒弃官味儿的改革中针针见血,在加强新媒体建设的改革中刀刀见肉。不能满足于之前的改革成果而止步不前,在这个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时刻更是应该跟上党中央的步伐配合做好学生组织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工作。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担当,把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钱琴美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说的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都是在路上,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永远都是新手。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向更好方向发展。

建党以来,无论是党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顺应历史和群众的诉求。革命也好,建设也罢,都是在不断地改变。改革也是如此,一次次历史证明,党之所以能够走向成功,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苦难就在于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

改革不是口头上说说,也不是下发几个文件而已,而是要有身体力行的付出和十二分的勇气来迎战,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和决心来面对,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否则,改革的目的也就达不到,改革的成效就不明显。

关于当今中国的改革,深刻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期,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干部需要勇于担责,要以舍我其谁、敢为敢当的气概,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改革时代,不要问青春何处安放,而是要问青春如何为改革担当。要体现这种担当,青年就要立大志、立长志,立足改革前沿阵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就要开足马力认真学习,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就要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跟上改革的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里大展拳脚……青年干部只有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个体发展与时代进步紧密联系,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才能推动时代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青年是改革发展的活力源泉,他们以青春的名义为改革担当,以奋斗的姿态走在时代前列,谱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之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要忘记立党之本,不要模糊视线,不要离开正确的方向;不要陶醉在我们已有的功劳簿上面,不要懈怠,要创造新的成绩,向人民、向历史交出更合格、更好的令人满意的答卷。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陈舟莲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在火热播放中。我们作为大学生党员,要首先做好榜样作用,观看此片,学习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该片一共有十集。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观看每一集之后的收获。

第一集,从国内和国际视野出发,透过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坐标,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描述改革理念的形成轨迹,系统阐释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丰富获得感。

第二集,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的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进程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改革、构建对外开放型新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

第三集,主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作出的部署、展开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等展开。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大板块结构全片,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第四集,聚焦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便民利民改革等,用生动的改革故事,讲述了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

第五集,聚焦文化体制改革,以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充分展现文化自信,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述中国故事”贯穿全篇,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目标,突出本轮文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第六集,本集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出发,反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七、八集,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统揽,以亲自领导决策推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主线,系统阐释改革强军战略思想,深入解读我军这一轮整体性、革命性变革的时代背景、战略考量和重大举措,生动展示我军改革重塑的全景画卷、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

第九集,本集主要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担负起最大的责任为认识起点,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

第十集,本集以人民的获得感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是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有更高追求的中国。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魄力和担当打响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以“政府兜底”保障1800万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在就业、住房、平安中国、教育、医疗、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更好造福全国人民;把“共享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部专题片,代表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的征程。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一直在路上,我们要本着大刀阔斧的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让人民群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韩佳迈

改革就是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中国发展的重要拐点,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以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进一步体现了“全面”二字。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更加依赖于全面改革的突破。改革的任务重,时间紧,更要求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如期完成各项目标。

作为一名实习生,刚进入社会,更是要做好一言一行。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是要做好带头作用,努力积极关心国家改革,做好本职工作!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汪佳飞

正值七八月,烈日炎炎,大多数学生们都放了暑假,电视上、网络上各种综艺节目、电视剧席卷而来,夺人眼球,争占收视率。但是,这些东西真的能够带动人们经济思想的发展前进吗?然而答案是不能确定的,但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由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是一面改革前进的旗帜。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一部令人振奋的纪录片诞生了。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国家的发展所作出的统筹和规划,突出了以为核心的党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个单位的干部、科员对于改革的信息以及对于国家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不难想象,党的发展、国家的改革是曲折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曲折才考验了我们国家团结一致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在的带领之下,在新的思想、新的形势之下,我们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新的想法和新的做法。

当然,《将改革进行到底》不仅仅是一面旗帜,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功勋墙,在这面墙上,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都在其上,其中也记录了各个地方、各个领导、各个党员对于改革积极作为,展示了改革的艰辛和人们的不畏艰辛。更凸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新形势下的改革势在必行。纪录片虽然只有十集,但是包含的内容和精神却是无尽的,党的领导、人们的创造与创新,带给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获得感,更是国家的成长,党组织的成长。作为一名党员,在这十集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党中央的精神,学习先进党员的精神,学习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在这部纪录片中汇聚了中华儿女的梦想,也汇聚了中华儿女对于改革的激情,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而是一种成长,一种征程,可谓振奋人心寄希望。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汪萱

第1集《时代之问》观后感:

改革开放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要富民强国就必须大家的共同努力。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也就是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但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所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既继前人伟业,又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

第2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后感:

这一集展现了党的十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纲举目张、深入推进的生动面貌,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质量,正在经历的空前深度变革。

第3集《人民民主新境界》观后感: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党的领导是根本和关键。改革由谁领导和引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改革是一场革命,更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来作为后盾和保障,这是无可非议的。领导就是方向,就是航向,更是一个灵魂和主线。没有共产党,就不能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线。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同时也需要接地气,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改革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

第4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人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正如片中所说,“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着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想要更加有效地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症结,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

第5集《延续中华文脉》观后感:

这一集通过生动的任务和故事,清晰勾勒了党的十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凸显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坚持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第6集《守住绿水青山》观后感:

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孙万代。所以,每一个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着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自身及子孙后代。当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未来更加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将不再遥远,必将为全人类营造出自然优美和谐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

第7集《强军之路(上)》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军事上的落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致命的。”“军事上一旦落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们的经济发展了,要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军事力量。”我们主张世界和平,但绝不是“软柿子”。我们国家经历过战争,战争的伤疤提醒我们,国家应该有强军之梦。

第8集《强军之路(下)》观后感:

讲述了我国军队改革的历程,阐明了新一次改革的目标及伟大的历史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名族长久以来最大的愿望。中国梦就是强国梦,而强国必须强军,所以在军队中,中国梦就是强军梦。“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国军队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篇章。在军队发展的道路上,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在军改的漫漫征程上,同样也需要全党全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的决策部署上来,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以党的正确领导引领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9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

这一集全面展示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其中,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刀刃向内,自我刮骨疗毒,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第10集《人民的获得感》观后感:

国家主席说:“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获得感。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着力点与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必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的群众。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分好“蛋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不同群体间的差别仍然很大。将改革进行到底,无论是改革初期,还是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最大的公约数都是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获得感。

时代之问

张依蕾

随着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开播,在学校的组织和号召下,作为预备党员的我观看了第一集纪录片——《时代之问》。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围绕“什么是中国梦?”向我们阐释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应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新?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指出:邓小平同志不愧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长征。而今天的长征,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这次学习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正用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作答着新一轮改革“全面”和“深化”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曾这样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强调“全面”,就是强调必须构建起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中央明确了各领域的分目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凸显。就是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重要性。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它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开辟改革新局面。就是强调要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体现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里,体现在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里。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强调“深化”,就是强调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向纵深推进。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就是强调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就是强调改革者要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

总之,改革这条路是长期的无止尽的,对于改革创新,现阶段的我们,应该在护理工作上应该积极向上,善于发现问题,多多学习,才能在将来在护理中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才能融入改革大潮流中。

不忘初心,改革到底

赵锡芳

近日,大型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一套的热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一阵新的改革热潮。《将改革进行到底》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全片共十集,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又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作为一部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有着厚重的底色、扎实的根基、客观的理据、严谨的逻辑;作为一部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有着温情的故事、丰盈的细节、火热的氛围、激昂的节奏——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记录了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浩荡实践。

观看了前面几集内容,内心感触很大。就如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深刻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期,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是一场新的长征,这是一场新的持久战,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正如第一集的解说词中所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这些改革的实践和改革的思想,“夯筑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石”,“塑造着一个更具实力、引领时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全新境界”,“并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那么,作为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知道,改革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现场。面对当今中国的改革,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学生需要勇于担责,要有舍我其谁、敢为敢当的气概。改革时代,不要问青春何处安放,而是要问青春如何为改革担当。要体现这种担当,我们就要立大志、立长志,立足改革前沿阵地,就要开足马力认真学习,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要熟知世情国情党情,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与优良作风,将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要让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跟上改革的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里大展拳脚,我们需要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个体发展与时代进步紧密联系,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才能推动时代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要忘记立党之本,不要模糊视线,不要离开我们的方向,不要陶醉在我们已有的功劳簿上面,不要懈怠,永保创新,实现我们的价值。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4黄佳音

近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同时,在休息时间观看了央视大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感触非常深。《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自7月17日开播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专题片充分反映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高度智慧和辉煌成就。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向全党上下、全国人民发出了动员令,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革故鼎新的魄力,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具体方式,是一个总揽全局的前进目标,也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把握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制度自信与深化改革、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开创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一系列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脱贫攻坚、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形成了我们党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

党的十以来,一场动真碰硬的自我革新在全党拉开帷幕。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改革者“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得更深、悟得更透,把思想共识聚得更牢。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恪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内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改革能量。

坚持自己的担当,不忘初心,将改革进行到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建国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作为一名光荣的学生党员,我们要始终忠诚党的事业,保持一股革命热情、一种拼命精神,在细微处建功,善小而为,物小亦为,用责任担当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作为。我们要从一言一行上见担当,从一点一滴上把响应我党的改革工作。要真正把自己的责任担当落实到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4韩吉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景报道,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看完第一集后,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既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又深感作为学生党员的一份子,要努力的学习并将国家的改革精神从自身做起。

以思想为先,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创新是发展之源、成事之本”,组工干部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理念,摒弃束缚手脚的“老框框”、“老套套”、“老调调”,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开辟新途径,寻找新路子,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组织工作,跟上时展的脚步。

以实干为主,打牢改革创新基础。“空谈误国,实干新邦”,“实干是发展之基、成事之道”,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特殊群体,更应树立与时俱进、时不待我、扬鞭奋蹄的进取精神,发扬钉子精神,克服畏难情绪,做到莫尚空谈重实干。只有坚持实干,工作中狠抓落实,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所做的工作才能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才能为下一步改革创新实现飞跃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

以群众为本,检验改革创新成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为组工干部在工作中要摆正心态、摆正位置,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体味民生,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民群众,用感恩之心服务人民群众,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用激情、智慧和才干发展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用改革创新取得的成果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4章力亚

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于改革,我们从《将改革进行到底》这大型证论专题片中深入了解。

本片紧紧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本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全片共分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

在党的即将召开之际,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将进一步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保持改革定力和韧劲,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把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一集《时代之问》,节目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改革的坚定,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丰富获得感。

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经济体制改,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扣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的伟大实践。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以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现在不得不面对解决的问题,的确,现在改革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但不得不改革,先吃肉后啃骨头避免不了。

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也在表达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民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创新与实践当中,不断与时俱进。

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讲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老百姓的心里,法就是天。公平正义如同空气与水。它不能缺席、不应迟到。

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聚焦文化改革,以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其实中华文化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随着时代的智能化,机械化使得有些文化变得稀有,文化改革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做自信民族,拥复兴之魂。

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讲述了中国灿烂的农耕文明。自然环境对现在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兴则文明兴由此而来。们的生态环境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我们共产党有这个信心担起这个责任。

第七集《强军之路上》可以看出一支军队的改革,一批人员的削减,这次改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非凡。敢于强军,敢打仗,打胜仗是总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能有一点点懦弱,减兵三十万但是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不能减,重塑军队,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一步。

第八集《强军之路下》中向新成立的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战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的画面异常令人振奋。我只想说中国军人,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中题了党要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刀刃向内,自我刮骨疗毒,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无,全覆盖,零容忍,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九十多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的践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幸福的。

改革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也与每个平民百姓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每个人为改革‘带盐’、为改革添柴,做改革的推动者、实干家,立足本职岗位顾全大局做好工作,一项项改革举措就能落地见效、一个个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就能创造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5张梦云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该片讲述了同志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

通过观看陆续播出的十集《将改革进行到底》,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最开始国内外形势出发,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我们知道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简单的说说。说的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都是在路上。经济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尤为重要,怎样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当下突出的重点,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在如今社会,不良事件仍然存在,人民心中有时会有担忧,“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坚持依法治国,绝不放过一个坏人。这也是对人民的保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保护传统优良中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十分重要,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在杭州召开G20时期,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和环境优美共存的好现象。建设强大的军队,改革军队整体性,是中国共产党中央作出的调整,我们在阅兵时看到整齐的步伐是所有军人对祖国深深的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维和部队在全世界的身影,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作为学生党员,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跑好自我革新的接力棒,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历史答卷!希望祖国繁荣昌盛。

改革论札记

护理1405陆飞颖

为迎接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成就,由中

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将于近日开播。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对全国人民认识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动力,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专题片形容改革:“一个汇聚全体中华儿女澎湃激情的恢弘梦想,一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抉择,一段回应时代之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的征程。”提起改革,没有人不赞叹它带给中国的翻天覆地变化,没有人不希望将改革进行到底。历史早已深刻证明,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我们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改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四年多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改革思想,构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肩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重任。自成立之日到今天,中央深改组共召开了36次会议,审议了200多个文件,破解了诸多领域的改革难题,践行着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的庄严承诺。

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深改元年全面播种、次第花开,到关键之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攻坚之年立柱架梁、击楫勇进,继而到深化之年狠抓落实、形成示范,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大考”中获得了高分。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破解了一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长期难啃的“老大难”。晒权力清单,推政务公开,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贸区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改革抓住了涉多部门、跨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全面放开二孩,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义,改革给百姓带来了沉甸甸的“获得感”。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也是干出来的。沙滩上建不起高楼,没有求真务实的态度、狠抓落实的干劲,再好的改革举措也难以落地生根。在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就提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反复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每推进一步,党中央对抓督察促落实的要求就更进一步。这也是改革得以不断推进的关键所在。纵观中央深改组36次会议,从倡导领导干部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到突破“中梗阻”,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从提出抓主体责任、抓督办协调、抓督察落实、抓完善机制、抓改革成效、抓成果巩固的“六个抓”要求,到部署“三督三察”的改革督察工作,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改革方法论,坚持把抓落实放在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为推进改革不断注入真抓实干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无论何时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完成好赋予广东的“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新使命。

展望未来,将改革进行到底

护理1405徐佳敏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

该片紧紧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长征路。该片将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展示了社会各领域、各级各部门在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和好处。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我国十以来,全面开展深化改革最权威的报道,凝聚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意味着创新,在这个创新争优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我们学生党员来说,要紧跟党中央的步伐,改革创新,时刻保持发展激情,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通过真实的改革题材让正义震撼人心。该剧中不少内容取材于真实案件,形象反映了我国当前改革工作的高压态势。这种源于真实题材的提炼,甚至让有的演员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然而,这恰恰也是这部电视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改革力度使然。”大时代、大制作、大力度,必然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该剧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党在改革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大气磅礴,正气凛然,让人振奋。

通过精彩的情节让正义震撼人心。看该剧,人们感悟到的是正义的力量,阳光的精神,正气的浩然。《将改革进行到底》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展示了各地方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的积极作为,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他们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正气,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使者。他们身上的正义精神传承昨天,启迪今天,当然会震撼观众。

通过精湛的表演功力让正义震撼人心。一句为激情燃烧的岁月骄傲,击中全民泪点,“剧中所有的艺术家,要的真心好!在这里,演员的表演功力发挥到了极致,表演功力与正义精神融合、升华,塑造出了观众心中的那个最好形象,演员演到了观众的心坎上。

通过精彩的语言让正义震撼人心。“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了”,这是义正词严之言;“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这是正气浩然的语言;“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出事了,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这是一针见血的批评语言。仔细研究该剧,你会发现那些老百姓心中想口中说的语言在演员那里,信口拈来,通过语言提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过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使我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执政的信心,我们内心深处都有对正义的呼唤,都在崇尚正义,期盼正气事实上,改革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这样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上乘之作。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护理1406谢雨涵

《将改革进行到底》,反映的是当我们再次探寻党的足迹、翻开历史的画卷时,更应明白今日我们祥和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国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这本大型政论专题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该片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本片紧紧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指出,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幕,徐徐拉开。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体制、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关于经济,主要关键词为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人民民主新境界,通过梳理“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目标。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敢于向自己“开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我们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政府要学会在法制的轨道上规范自己的行为,敢于“破”冗余“立”新规,用法制的武器向推进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桎梏“动刀”,在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处理改好革和立法的关系。关于中华文化,我们要延续这一文脉,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复兴之魂,深植其中。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关于环境,我们要守住这绿水青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军事,强国必须强军。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3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宣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们党和国家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根本动力在改革,根本出路也在改革。应当说,经过35年不平凡历程,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改革,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推进改革,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实施改革,考验的是我们党的决心、智慧和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十要求,重点研究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作出的主动选择,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改革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改革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究部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就力度来说,《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动员、总部署,既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又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就广度来说,《决定》部署的改革不是单项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五位一体的改革,还有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际上是把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都包括在内的改革;就深度来说,《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破瓶颈,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完全可以说,《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总揽党和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升华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为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如果说《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和纲领,那么重要讲话就是动员令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好《决定》和讲话精神,把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不断推向前进,必将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实践经验证明,每逢中央重大决策,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对于把中央决策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好宣讲活动,是推动全会精神走进群众、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的迫切需要,是凝聚改革共识、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现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正在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普遍期待对全会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十分关心,有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确实有必要面对面地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样才能在深化改革上找到最大公约数,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中央宣讲团成员到全国各地进行示范性宣讲,有利于推动全会精神更好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有利于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宣讲团的同志们一定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行动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做好宣讲工作。

二、牢牢把握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全面准确、科学严谨地宣讲全会精神

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具体部署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开展宣讲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做到全面准确、科学严谨。

1.讲清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我们开展宣讲,就要紧紧围绕这些论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讲清楚讲透彻。要深入阐释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阐释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清楚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才有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才有今天整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深入阐释实现十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2.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深入阐释如何引导和推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阐释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阐释如何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地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深入阐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扭住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3.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全会立足党和国家全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可以说,这些重大部署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是着眼长远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实践发展的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做好宣讲工作,要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新要求;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入解读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深入阐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准确宣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解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新要求。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这些重大部署,全面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4.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做好宣讲工作,就要深入阐释如何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入阐释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阐释如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建立健全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深入阐释如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更好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改革进程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党的制度建设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5.讲清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的重要讲话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既包括思想认识、思想观念要求,又包括改革方向、改革方法要求,对于我们落实全会精神、完成改革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做好宣讲工作,要认真落实这些重要要求,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胆探索实践,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整体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着力提高改革的整体效果;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具体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对认准的改革目标,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总之,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略定力,拿出自我革新的改革勇气,掌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优良作风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三、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圆满完成全会精神的宣讲任务

宣讲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央的要求很高,群众的期待很高。希望宣讲团的同志们认真总结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既全面准确阐释全会精神,又注意宣讲艺术,用一场场精彩的宣讲报告,给人以思想启迪,给人以精神鼓舞。

一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宣讲好全会精神,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学深、学透。对全会文件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宣讲团成员要利用好集体备课的时间,原原本本地学习全会《决定》,学习的重要讲话,细读深读,真正做到了然于胸、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为宣讲打好坚实基础。

二要准确把握基调导向。全会精神涉及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主旋律、主基调,确保宣讲全面、准确、权威,防止片面性、简单化,防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末倒置。要强化导向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三要回应干部群众关切。全面深化改革的许多政策举措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干部群众十分关注,有很多问题要询问,有很多情况想了解。宣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举措,重点阐释解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和惠民政策,把中央的精神讲透彻,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说充分,帮助人们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要注意广泛收集、认真梳理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阐释、深入分析,既讲清楚是什么、又讲清楚为什么,既讲清楚怎么看、又讲清楚怎么办,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引导干部群众理性认识、客观看待,形成推进改革的共识。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未来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12-0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在这个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逐步确立的同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也更加凸显。深化改革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人口红利消失殆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收入差距已趋严重等重大社会问题,用怎样的思想和理论引导这一场新的改革,关系到深化改革的成功与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成为了协调各阶层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的关键因素。

1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作为当前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它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总体规划,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明确了方向。而“五位一体”建设理论的出现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全方位的规划。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二字。

从农奴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人类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用自己双手证明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构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只是在经济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经济上入手,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发展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注重高效率的过程中,改革分配方式,使人民享受到改革所带的福利。深化经济改革为政治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我们将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所在,更加彰显法治社会的活力,更加巩固党的领导,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民族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开展文化领域的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本,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立“中国梦”的统一认识,人们才能够加团结一心,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时,加强在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领域,引领社会发展正能量,构建绿水蓝天的美丽中国即使人民的期望更是“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深化改革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中国发展的事情出发,将人民的声音听清了,将中国发展中的问题理顺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才能最终实现。

2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

解决在过去30年里,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然而面对着的各种社会矛盾的阻碍,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建设什么社会成为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出现,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社会从总体上个划出了美好的蓝图。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的各领域都取得飞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有萌芽走向成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崭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它仅仅只是一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绝不是我们建设的教条。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启动和推进的,但又是遵循了这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专注于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得关键时期,改革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在确保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投身到改革的事业当中来成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它是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们将建设的目光只局限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建设。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思想,在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给出了新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绘了美好蓝图。

3为我国深化改革指明了发展目标

改革不是倾覆,解放不是否定,创新不是折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当中,我们改变的是经济运行体制、社会管理模式,然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在任何时期都不可动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目标。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又对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做出了规划。但是它并没有的提出教条式的条款,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特征上的描绘。

在深化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作为我们建设的总目标,更是我们的思想指南。它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将人民民主的思想形象化,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新气象,让社会风气更加正派。

在全面社会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深化改革的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未来社会的表述从本质上,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变,坚持人民利益导向不变。改革不是倾覆,改革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对深化改革实践指导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了改革带来的制度完善和创新,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活力。

4为我国深化改革巩固了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障,更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政治核心。无论改革如何深入坚持人民民主的思想始终不变,我们在推进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不是为了将人民民主性质改变,反而是通过改革更加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的思想本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谋而合。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人民民主有了新的变化,在坚持工农联盟牢不可破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团结所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社会阶层。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我国改革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生力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政治保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阶层也发生着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的领导阶级,而农民阶级依旧是我们最为可靠的盟友,但是由于我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依靠新兴阶层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建设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理论所提到的充满活力就需要有这些新兴阶层的参与,他们所提供的社会创造力更能够保障社会的创新发展,而这也更能够体现人民民主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中的巨大作用。

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中间阶层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会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逐步加强而扩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进一步化解了这一矛盾的产生,有效地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通过对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使人民享受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兼容共同,是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建设,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5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理论,更为实现“中国梦”的提供了社会建设上的理论保障。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我国社会发展制定了总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改革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更从实践上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升了我国人民的民主自利,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夯实了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5

>>国企改革深水突围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突围“改革深水区”大突围推进整体改革议程重建“整体改革”共识中国改革下一步以社会改革带动整体改革干部制度亟待整体改革关注深化学校整体改革重组教材,改革教法,推进语文整体改革中国改革驶入“深水区”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初探创新教育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内外统合”推进学校整体改革的样本语文整体改革:母语教育的根本出路探究煤炭企业税费制度整体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新探索“整体改革派”的经济锦囊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中国整体改革“深水突围”中国整体改革“深水突围”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陈和午")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当前,中国整体改革面临着新机遇。

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增量改革”走到负效应临界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体制、机制、结构和历史问题仍然很多,改革难度也越来越大。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发出了“改革又到闯关时,不改革没出路”的警告。11月9日-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全面改革,被誉为35年后改革再起步,有望释放改革“新红利”。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政策导向看,中国改革将经历一次浴火重生式的“整体突围”,新一轮整体改革再起航,新政正在下一盘利于当前和长远的“大棋”。整体改革新机遇

改革进入到今天,几乎没有哪一年像目前这样汇聚如此强劲的改革呼声,也几乎没有哪一项改革像“整体改革”那样凝聚如此广泛的共识,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当前,中国整体改革面临着新机遇。

一是从内外改革环境看,世界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进入新一轮变革调整期,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的冲击影响显著,倒逼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型。另一方面,中国经过30多年由农村到城市,由计划到市场的改革,早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客观上要求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全局性变革,整体改革共识呼声越来越强烈。内外部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改革不能再跛足前行。新一届中央领导早已关注到改革的难度并发出了“壮士断腕”推进改革的誓言,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是从理论方面看,整体改革理论早已蓄势待发。“整体改革理论”的意见曾经被“七五”计划建议所吸取,整体改革理论仍可能是中国新一轮整体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2010年,以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人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高票当选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这个理论主张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领域协调推进。在去年第37届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和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一唱一和”、“跨界”发言,就引发市场对新一轮金融整体改革启幕的猜想。

三是从地方试点看,中央政府早前批准的广东省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福建平潭等一批改革试点区已在为全局改革探路。而今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挂牌,以开放促改革打造经济升级版,不仅是一项加速提升上海转型发展的动议,也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次“练兵”,包含诸多领域改革,尤以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等重大制度变革和金融改革开放为突破,尽管自贸区政策方面尚有不少可以改进或突破的地方。实际上,30多年前的深圳蛇口改革,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是一场系统、综合和整体性的改革。整体改革新轮廓

《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这将是中国今后10年乃至20年改革的方向性和路线性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证。这个新一轮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侧重全局,涉及全面改革的总体方向、原则、目标、任务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全面改革,而非以往所提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从新一轮整体改革的新轮廓看,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是明确改革目标和时间节点。《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种说法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改革理念从管理到治理,赋予了“治理”更高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目标很清晰,不仅是经济发展目标,也不仅仅是其他某一方面的体制,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领域必然要涵盖经济、行政和司法等方面,也将使中国现代化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是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以往对市场的表述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然,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确定了,并要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市场化的方向必然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要转向法治型的市场经济,正如《决定》中所强调的“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三是明确“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决定》强调“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并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一方面,石头还是要继续摸,毕竟这是一项无前人进行过的改革事业;另一方面,顶层设计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与此前一些知名学者呼吁恢复“体改委”的愿望基本一致。体改委曾是中国政府组成部门中最位高权重的,与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并列,专司改革设计和协调。不过,这次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相信规格比当年部级单位的体改委更高,也更有利于改革的统筹协调。

《决定》中对金融改革的部署,重点有“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等。

从国企改革看,《决定》中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给了非公经济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决定》同时强调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处理好“国有经济主导”与“市场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关系。

而关于土地制度,《决定》中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些提法给了市场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整体改革突破口

要改革,必然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阻挠,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各界都在猜测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从《决定》看,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显然,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希冀经济体制改革来带动行政、政治等领域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导向看,新一轮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政府改革。实际上,政府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更关乎着行政体制、政治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政府自身不改革,仍然继续维持当前“强势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的现状,其他领域再改也意义不太大。政府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重点还须处理好两个关系。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南风窗》数据:戴玉制图:庾洋铭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6

深化改革的号角,再一次嘹亮地奏响;创造发展奇迹的中国巨轮,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向更加开阔的领域奋力进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动员令,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高度自觉,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迈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决定》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梦想在召唤,改革再进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开弓没有回头箭,停滞和倒退是死路一条。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眸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证明,中国的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审视当今世界,改革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改革是中国的最大红利,也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光荣和梦想。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对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大省,具有更为特殊和重大的意义。当前,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开放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是发挥独特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

机遇千载难逢,改革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为我省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和障碍提供了难得契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部署和新要求,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敢打“攻坚战”,坚决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利用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赋予我省的先行先试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围绕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全面引向深入。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7

【关键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新时期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而文化领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比较深,体制改革起步相对滞后。文化体制改革是新时期我国改革事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目标。它一方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当今世界,文化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非常根本,而且最难取代的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讲,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有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来主动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我们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5.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需要,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目前,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所以,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二、目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些的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诸多配套条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统筹安排。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工作准备不足,因而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主要是:

1.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场开放的“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总体来看,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说明国有的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

2.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集中表现为传媒文化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缺乏法律依据,在财务管理、对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其事业性质的体制特征存在着内在矛盾。

3.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到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事关系等诸多方面,又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所以,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从而,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了依靠以专项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存在着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弊端,抑制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市场微观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影响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4.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如何改革,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和做法。我国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运营和增值潜力,由于体制安排不尽合理,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其深刻性和复杂性在于它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必须相互衔接、同步推进。由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内容意义”和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文化艺术生产的不确定性、其成果难以量化评价的模糊性、投资和消费的审美偏好等,使之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过程中,既有利用市场机制发现价格、放大文化的财富效应,以及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市场经济的商业价值追求的趋利性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与人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方法

1.要提升自己文化的影响力。充分调动起各个地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各地的文化发展潜能都得到充分地挖掘、发挥,在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发展战略上,不能只注重国家层面的对外文化传播,更要依靠各个省、各个地区文化实力的增强。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持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她当然应该具有更加巨大的世界影响力,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民喜爱她。

2.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

3.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都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都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地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一些学术问题上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要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4.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才能使文化发展与创新获得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

5.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是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6.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我们要把握住已经开创的良好局面,继续深化文化产业改革,加大对文化品牌的塑造力度,在传承民族精髓和再造文化靓点上做足文章。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豪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作风统筹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塑造新时期民族魂魄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民族脊柱和国家根基上,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还需努力汲取外部营养来不断充实自己。让中国的文化囊括寰宇而主题鲜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绽放出最灿烂和最耀眼的光芒。

7.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好研、宣好传,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8.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经济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要加强管理,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大宣传,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知晓度。

9.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则,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进一步整顿文化市场秩序。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支持民办文化事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10.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要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11.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基本要求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投入政策,逐步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确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

12.要对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工作,实行“一团一策”。从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状况、市场环境和主管艺术品种的性质,确定具体的改革政策。对于从事的艺术品种具有大众消费特征,有较强市场需求的,可以先行转企改制。国家兴办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承担重要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教育等公益性任务的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校等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2]《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人民日报评论员.2011-1-13.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52-04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研究”(2012BKS001);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XRZZ2014004)。

作者简介:刘洋(1988-),男,安徽南陵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李洋(1989-),男,安徽淮北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2014年11月,在福建调研时提出“三个全面”,后在江苏调研时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使党和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关键突出、重点明确、内在逻辑更加紧密。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加以哲学考量,有助于在理论和现实上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其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四个全面”符合时展要求,是对“三大规律”“三种意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唯物史观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6则我们必须从实践出发来理解整个社会历史。同样,人的认识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一旦形成也会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实践与认识的这种辩证统一,决定了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战略布局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是在对当前实践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也会随着实践发展而做出新的调整。“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的把握与发展变革中的中国的理解,是关于如何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新布局。同时,“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对“三大规律”和“三种意识”认识的深化,体现出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的规律。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根据对中国和世界的实践新认知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对国内发展态势的重大判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国内形势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发展进入一个与以往30多年长期高速发展所不同的新阶段。这种新常态首要表现在经济上,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然,新常态也表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在政治生活领域,法治反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持续深入;在社会建设领域,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这些新常态都表明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已有很大不同。这样,我们要顺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培育新常态,必须有新的战略思维、战略筹划和战略结构。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同样是基于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判断,特别是中国与世界呈现的新格局关系。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与世界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随着世界潮流的发展,我们发现,当今世界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要谋得自身发展,中国必须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既定国际格局和既有国际规则下与世界各国广泛合作,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不断凸显,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十八大以来,我们和美国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俄罗斯形成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建构“一带一路”,这些都显示出目前的国际格局已经有了中国意识和中国声音。中国与世界的新格局关系也必然要求有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战略布局来保障国际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四个全面”就是基于这一要求提出的。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对“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来源于对当前社会实践的深刻认知,同样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新的实践条件下我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285新的历史条件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升华。“四个全面”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表明了党始终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四个全面”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大战略举措,要全面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反腐倡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带领下,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3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2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不断把握和自如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把握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始终掌握时代潮流与世界变革的大趋势,始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上发展。

最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对“三种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担当意识的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勇敢地担当起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种使命意识,贯穿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始终。使命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大目标意识、大愿景意识,而战略思想说到底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设计规划。在这个意义上讲,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使命意识时时强烈地贯穿“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始终。“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同时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这一步我们该怎么走,在全面小康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障碍,如何通过改革破解这些障碍,如何通过依法治国确定规矩,如何通过从严治党锻造核心,“四个全面”是紧紧围绕问题进行的战略构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凸显了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自然也突出了担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存在,让我们遇到问题就不能回避,必须迎头而上,去化解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一种担当。“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担当意识体现在“全面”上,“全面”意味着覆盖面广,不可能留有死角和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这样我们就要有担当,不能只捡好的与容易的去做。

二、从方法论角度看,“四个全面”既包罗万象,又重点突出,既注重整体规划,又牵住“牛鼻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但往往会有一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非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方法论上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解决我国社会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的方法论的“两点论”。这样我们既在目标上讲求“重点”,又在方法上突出“两点”,既牵住了“牛鼻子”,又有着整体的战略规划。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目标表达,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点论”思维。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显然存在着诸多矛盾的交替,但其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党的“八大”所作出的判断:“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396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将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345之后的30多年,我们对于主要矛盾的表述没有变,党的十八大也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判断。但我们也应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使得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出现了新变化、新特征。最为突出的便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另一方面需要的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从物质生活需要一直到对精神文化、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等的需要。这时主要矛盾体现出全面性,而其解决也必须有全面性,“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抓住了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及其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良好。这就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回应,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目标表达,也体现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把握我国社会矛盾上的“重点论”。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大举措,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两点论”思维。在论述“四个全面”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的。这三大战略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法原则,抓住这三者的统一就是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法论中的“两点论”,也就是抓住了解决我国社会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的方法论的“两点论”。从各自的战略意义来讲,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从三者内部来讲,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而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这“两翼”与“两轮”得以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关键一招”,它是推进“四个全面”得到落实、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2“伟大革命”“关键抉择”“重要法宝”清楚地表明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我们只有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关键矛盾,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同时,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彻底破除束缚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彻底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也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从严治党。

第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指明了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在十八大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来提供保障,离开法治,则经济社会的发展无从谈起。同样,改革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需要依靠法治来巩固,进一步引导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深化更需要法治来保障。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顺利进行,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不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如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落实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在反腐方面打虎拍蝇、剜除毒瘤,这都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领导和重要保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而这必须依靠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从严治党正是重要出发点。

三、从目的论角度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四个全面”的核心指向和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6]248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坚信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正是贯彻了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都更加重视人民权益,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战略指引。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政治生活上更加强调人与人的地位平等。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急剧分化。少数人滥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严重干扰了政治生活的有序进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让法律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权力的行使、治国理政的所有活动都要以法律为根本准则,在宪法框架内进行,不允许任何超越法律特权的存在,从而维护人民群众政治生活的平等地位。与此同时,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权力监督约束机制,提高人民政治生活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决策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经济活动上更加注重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实现“中国梦”最重要、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要素是人。而每个中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只有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维护好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从而实现“人人都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330同时,还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固化藩篱,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并合理利用税收、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等收入再分配调节手段,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在保证发展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文化领域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可以引导人的行为、规范人的活动、培养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始终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同时,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价值旨归就是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现代文化市场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从而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9

论文摘要: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体制恢复阶段;摸索进步阶段;深化拓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三阶段,此阶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等,出现了配套环境成长缓慢,政府包揽缺乏活力,文化行业差异扩大,人民精神文化要求供不应求的新状况。探索研究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将对开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特征;路径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精神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改革文化体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文化体制改革概述

(一)文化体制改革概念界定

为了探讨方便,需要首先界定文化和体制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范围上讲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之分。本文所讲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定义按外延可分三种:一种是关于整个社会形态的,如原始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一种是社会形态下的具体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还有一种就是在一种社会制度下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本文所讲的体制就是指第三种范畴。

文化体制改革也有三个层次涵义:第一层涵义指文化体制改革本身而言,它要从根本上打破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原始体制,而并非对原始体制进行简单的调整,修改或细节的改良。第二层涵义指文化体制改革的功能,它要通过改革原有文化体制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其发展。第三层涵义是指文化体制改革影响,它是在第一层涵义和第二层涵义的基础上,接着引起社会各层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变革。本文所讲的文化体制改革指的是第三层涵义。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价值体现

1、首要价值

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这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位”方向和“双百”方针,培育“四有”公民。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正是对这些些思想的积极实践,同时也是对这些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2、重要价值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我国多年来的文化建设,固然成果丰硕,但就文化学意义上的建树而言,并不理想。政府主管部门一度重视的是文化的政治功能,或者经济效益(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便是其典型思路)。已经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论著,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的起源和性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分类、文化的动力等等,而轻视甚至忽视了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主体、文化秩序、文化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等问题。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建设的角度看,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的丰富。

3、理论价值

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价值,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党的十五大以来的明确认识,而这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文化单位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文化单位,从而按照不同需求发展文化,是文化体制改革带给人们的明晰认识。同时,也是对过去很长时期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认识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历程以及新时期下的特征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如果从1978年算起已经总过了30多年的历程。如果从时间上看,大致经历力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92)体制恢复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长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对文化体制而言,主要是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体制上去。这一段主要特征:1、在新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文化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2、这种体制主要参考苏联模式;3、与当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二)第二阶段(1992——2002)摸索进步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的发表以及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入活力血液,促进了文化体制改革自身的发展。这一段主要特征:1、文化事业在改革中快速成长,实力不断增强,但主要体现在其规模的扩大以及数量的增多;2、重视法制作用,大力进行依法管理,颁布了很多法律条规;3、把建设文化集团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三)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深化拓展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确定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重要纲领。这之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改革的意义,目标任务更加清晰。文化体制改革被放在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位置,新的时期文化体制改革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1、时代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大变革大融合的时代,并引导人类社会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文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渗透,文化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被称为“软实力”。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更是文化战略问题。因此,我国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成关键,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立足世界。

2、科学性: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以法制为基础,深化改革依据健全的法制,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把规范性放在首位,加强引导监督,注重吸收科学发展的先进成果。完善的文化市场法规体系逐渐成熟。

3、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要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把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相互结合,改革带动了创新,反过来创新又推动了改革。逐渐摒弃了形式主义,根据时代新形势创造出相匹配的新内容。文化市场蓬勃活力,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但文化产业纷纷以“创新”为灵魂,创新才能取胜。 三、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体制中出现的问题

(一)配套环境成长缓慢,制约改革进程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拓展时期,影响它的主要配套环境主要指:1、经济体制改革能为其开创多大的改革平台,支持水平有多高;2、政治体制改革能为其提供多大的潜在空间;3、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能给予其多少扶持力度。改革越深入,对它的配套环境要求也就越高。而目前看来,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环境真正给予扶持力度并不高。

(二)政府包揽,缺乏活力,良性发展道路尚未形成

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角色任由计划经济的烙印。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政府对文化单位和文化组织人具有绝对的控制。以一种“父爱”的形式对文化产业给予了种种“爱护”,正是这种“爱护”成了文化事业活力发展的束缚。整个文化市场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缺乏进取精神。

(三)文化行业差异扩大,导致复杂改革局面

不同文化行业的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状况依然是分化状态。挂靠国家行政权力的能控制优良文化资源的文化行业,例如,出版社,广电等能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增加行业利润,这样越加的在市场上有地位。而另外的一些拥有非经营性资源的文化行业,例如,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则往往因为经营困难而落后其他行业。行业之间的实际差异,使改革局面很复杂,难以以一种简单的单一模式来一概而论。

(四)人民精神文化要求日益增大,文化产品供不应求

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需求过去更加强烈。要求在信息提供、知识支撑、思想启迪、审美娱乐方面及时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然而目前,我国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还不多,使文化茶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四、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配套环境,支持引导改革环境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将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扎实平台,可以为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现代化工具,缩短区域差距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赋予文化体制以正义的价值。建立全国性的对文化单位的保障制度,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尤其对公益性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二)准确定位政府角色,由“管办”角色向“引导”角色转变

新时期下,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政府的角色也应该从“父爱”到“独立发展”转变。政府作为文化组织的直接资源提供者应弱化,政府是仲裁者,积极引导文化组织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力逐渐从对文化组织的微观管理中退出。文化组织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由社会承担。

(三)区分行业,重组业务,增强改革活力

不同行业差异的存在,使得政府在深化改革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现实中的差异。区分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推动公共文化部门和广电出版社等部门分别按照行政化方向和产业化方向前进。同时根据行业差异对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重新进行整合,将原来政府对广电,出版社的管办的职能分离出去,增强所有文化行业的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篇10

在当前各项工作年终冲刺扫尾的关键阶段,我们集中时间举办全县领导干部学习交流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和研讨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____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以及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过硬的作风,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关于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八届____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党的十以来,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百余篇重要讲话,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等。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等。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指出,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民的企盼,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前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等。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出了系统的阐述,重视程度之高、强调频率之多、告诫要求之严、推进力度之大,令全党上下深受触动、深为警醒。的系列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动力。十八届____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在改革理论和政策措施上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内在统一。主要表现在三个重大突破。

一是国家治理理念的重大突破,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是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就是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过20多年实践,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等。《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三是改革推进路径上的重大突破,就是更多地强调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决定》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主,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第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重大理论观点创新,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决定》从六个方面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三个平等”、强调“三个鼓励”,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决定》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和废除防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决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建立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订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善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对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环境保护费等提出明确改革要求。

五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快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

第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三个方面,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决定》提出,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二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决定》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

三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决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着力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