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音乐艺术论文十篇音乐艺术论文十篇

音乐艺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4:30

音乐艺术论文篇1

每个人想法不同,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也不相同。艺术的本质应该是生活的情感再现。2010年上映的由取材于传统戏剧《赵氏孤儿》的同名电影(陈凯歌导演),讲述了在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因战功卓越而引起国王景公的畏惧。郁郁不得志的屠岸贾看到自己的机会,于事和国王合谋,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设计其弑君之罪,一日内便诛杀了赵氏族长赵盾和长子赵朔等赵氏家族三百多人。当韩厥受屠岸贾之命冲进庄姬府逮捕怀孕的庄姬时,庄姬把婴儿藏在了正在府上的程婴的药箱当中,并指挥他把婴儿带出去。她以自杀来换让韩厥放程婴带赵武走,为赵氏留下唯一的香火。她告诉程婴不要告诉孩子真相,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屠岸贾赶来时,找不到婴儿,一怒之下下令封锁城门全力搜捕婴儿----赵氏孤儿赵武。程婴把孩子带回家后交给妻子照顾,自己去找赵氏的老友求助。当他们搜捕到程家时,程家算计到屠岸贾多疑,于是用计使他摔死了自己的孩子,而救下了赵武。程婴因献“赵氏孤儿”有功,被收为门课。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把赵武养大,认其作干爹,并找机会复仇。后韩厥刺杀屠岸贾使其重伤,赵武以死要挟程婴以灵药治疗屠岸贾。赵武、屠岸贾在程婴面前确认了真相,屠岸贾杀了程婴,赵武借机一剑刺死了屠岸贾。演员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表演,给观众呈现出了更加立体的《赵氏孤儿》,使作品生动,灵现。这就体现出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客观的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物。

二、从活动过程层面以音乐剧《猫》为例

这部艺术作品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猫》在音乐设计和舞蹈编排上都独具匠心。为了传情达意,编者融入了大段的舞蹈,利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猫的性格和不同的特征。如,为了表现轻松活泼,加入了踢踏舞;为了表达华丽凝重,加入了芭蕾舞;为了与观众感情契合,加入了现代舞和爵士。音乐剧不拘泥于某个舞蹈,舞台效果非但不凌乱,反而表现的场面宏大,扣人心弦。笔者建议欣赏其中“杰里克舞会”一段,堪为经典中的经典。与舞蹈表现的手法一致,《猫》中的音乐也是非常动听的。全剧音乐达三个小时,由二十首乐曲组成。除了不同舞蹈场面编排的舞曲外,其主题曲《回忆》更是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金曲。动人心旋的“记忆”,更确定了整部《猫》的主题,成为了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歌曲。《猫》的舞台的设计概念也是很独特,它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的角度来展现。观众可以从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个有各式杂物的垃圾场。《猫》的服装全部按照不同的猫儿的形象来设计,展现出不同年龄、肤色、性别的猫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更加形象逼真。无论从音乐,舞蹈,舞台设计,角色展示,这部音乐剧都是非常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就是能够把观众带入到作品中,使观众更好的,更能动的融入到剧情中来感受艺术气息。这就是属于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对生活的另类展现。

三、从活动结果层面艺术的本质也可以从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蒙娜丽莎》是一幅在世界上获得最多盛赞的肖像画杰作。它的作者达•芬奇成功塑造了资本主义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这幅画代表了他最高艺术成就。让世人琢磨不透的微笑、高雅而含蓄的坐姿、幽远深邃的背景,在加上画家“渐变着色无界”勾勒的运用,整个画面神秘而令人称奇。尤其是争议最大的眼角、唇边,画家以细微的笔法,巧妙的把人物完美的外形和内心丰富的情感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画面神秘莫测。《蒙娜丽莎》这不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无价的,后人可以从这幅作品中探究出艺术家当时作画时候的思想,而且作者达芬奇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观赏者更是通过研究作品感受到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理想和感受,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自己的审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艺术的本质的体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的情感、理想也有他本人的价值观等,这也是一种精神产物。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感染,巧妙的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等的深刻变化。

四、结语

音乐艺术论文篇2

(一)音乐文学形象的概念文学语言紧密结合音乐形成音乐文学,它是充分呈现文学内容以及歌舞形式的一种文学作品,也是音乐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尽管其本身属于文学,但却必须具备音乐性,所以要求运用特定的创作方式。音乐文学在广义上通常涵盖了戏曲、歌剧、曲艺(各种说唱艺术)、歌词、民间小曲等。而狭义上的音乐文学指的就是歌词。音乐文学形象指的是利用歌词所体现出来的十分感性的、具备很强的艺术气息、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包含了审美价值的各种人物形象、有着具象事物的有形表现,充分反映了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并不断升华,通常指的是歌词的各种形象,主要包含了所传承的历史文化,所描述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所诠释的十分细腻的情感以及心情等等。其实质是它所具有的音乐属性,其表象是它的文学特性。古代诗歌是我们国家最初的歌词文学形象,比如我们国家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即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乐府民歌等等这全部是一些可以唱的歌词,诗歌创造出来的形象在本质和歌词形象并无区别。

(二)音乐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特定的研究对象:音乐文学形象是一门属于音乐紧密结合文学的交叉学科,歌词是其重点研究的对象,而普通文学形象所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文学文本,在创作歌词时要受到音律的制约,并需要符合节奏性与审美性的要求,传递出让人们充分体会到诗意以及乐感的双重享受。与单纯的文本表现形象进行对比,歌词和音律有机结合展现出来的音乐文学形象具有更强的美感以及欣赏性。

2.审美功能更具协调统一性:创作音乐文学是灵活运用各种艺术形式以及技巧把那些自然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生活元素转化成严谨有序的艺术形式,从而使得那些无序的原生态的具体形象升华为规范有序的艺术形象,使得体现出来的文学形象更为集中,进而达到外在与内在形象的协调统一。

3.时代性特征:歌词形象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在古代歌词通过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思想理念以及情感价值。到二十世纪初,我们国家所创作的歌词形象逐步摆脱诗词格律的制约,朝着自由化、口语化趋势转变。所创作出来的歌词形象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有着较强的新时代的气息或者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1926年赵元任谱曲的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他》、徐志摩的《海韵》等都充分体现了时展的脉搏以及浪漫主义情怀,光未然的《保卫黄河》、李叔同的《祖国歌》等充分反映了人们的爱国革命情怀。建国之后涌现了诸如《祖国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众多歌颂新中国的歌曲,时期创作出了许多单一化、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歌曲,比如《思想放光芒》、《思想传万代》等。改革开放之后是我们国家歌词创作的新高峰时期,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创作出来的歌词形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优秀歌词形象不断涌现。

二、塑造音乐文学形象的方法

(一)歌词在创作文学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创作音乐文学形象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作歌词形象。歌唱所抒发出来的情感是最为感性的,且歌词的基本内容以及创作灵感往往源于现实生活,有很强的通俗性,所以歌词这种文学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其它的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它更加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加上音乐所赋予的十分强大的活力,词因曲而更美,一首优秀的歌词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余的文学形式。同时,普通的文学形象需要借助阅读者自己人生经历以及文化素养而对之加以想象得以构建,而音乐形象主要利用音乐的节奏、韵律以及和声等方式进行表现,无需借助外力、更加直观而深入人心。

(二)创作歌词形象的基本方法歌词和诗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均注重格律以及词语的相互搭配,重视情感的升华。所以,对于歌词形象的创作在方法上能够参考创作诗歌的基本技巧,不过歌词更加侧重通俗易懂,在表现音乐方面能够让人非常直观地获得情感的共鸣,而诗歌更加讲究意境以及诗眼,存有很大的想象余地,所以所创作的歌词在语言方面应当尽量避免晦涩以及跳跃性的语言。

1.准确把握音乐的主题是创作歌词的核心,也是音乐文学形象的前提,要想充分反映音乐主题就必须使得词曲实现协调统一,主题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歌词、韵律、节奏、声调、伴奏以及音区等等。

2.歌词韵律充分结合曲调、准确掌握韵脚的尺度,避免在同样的段落中间转换韵脚,最好在段首或段尾转韵,并且段首与段尾的韵脚应不一样。

3.孙宁在创作歌词过程中对于词语的选择以及搭配方面,应当按照旋律的不同内涵选择力度不一样的词语,并注重创新,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4.还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需要,对歌词仔细斟酌与修饰,针对不能满足韵律流畅性要求的部分进行剔除、修正或者弥补,以实现音乐文学形象的内在以及外在的协调统一。

(三)歌词形象的延伸与升华音乐文学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形象的进一步的延伸,歌词形象的基本素材同样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具渲染力。创作歌词的人员根据自身的体会,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事物进行延伸,并进行自由发挥充分联想、想象,此外,还通过在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从而在意识层面获得进一步的升华。歌词创作人员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理性的拓展,使得众多的想象元素完美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中去获得艺术的升华,从而实现创作内在形象的目的。用来进行思维的形象事实上是比较观念化的一种形象,通过这些思维活动,最终实现从文学形象到艺术的快速升华。

三、结束语

音乐艺术论文篇3

我国高校在音乐艺术教育方面,有着不容乐观的倾向,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具有复合型、多元化支撑的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创作方,艺术活动的主要承办、组织机构,大学生艺术类团队在很多学校的视野中,强调的是作为课余文化生活和娱乐演出活动的基本方式和主要载体,这一活动集合了全校的文艺骨干和专业精英,这一机构为学校输出大量的各类文艺演出和文艺竞赛。从这个意义来讲,仅仅凭借艺术竞技类比赛的获奖证书来衡量该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是偏颇的,因为精英式活动主体以偏概全,无法代表整个校园文化的大众面。面向音乐艺术专业所进行的多元化、复合化的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要将科学教育、实践教育融入到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教学计划之中,比如开设科技史、管理科学等,从而提高全体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这一点在许多院校并未实现。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占主体地位的理工科学生与音乐艺术类学生泾渭分明,因此组织这些活动往往就是这些学生,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社团、活动的学科多元性,而仍然是单纯的专业性,这种音乐艺术活动的单一性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

二、高等院校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以现代视野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为人类文明的双翅,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彼此不可分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其实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的统一。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而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只有二者的共同尊重和统一才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也可以说,科学精神牵手人文精神,体现了理工科大学加强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功能。具体地说,创新精神是理工科大学具有先天优势的重要功能,而处于理工科大学的整体环境下,音乐艺术教育相对先天准备不足,因此创新精神方面则会显得被动,因此,打造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就是将理工科这种先天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为基本功能的音乐艺术专项教育之中,从而让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得到激发和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理工科大学的整体创新氛围反而能够在其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中得到突出和重视。

三、高等院校提升音乐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宏观上强化音乐艺术教育针对性,加强对音乐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重科学,轻人文”现象历来在理工科大学中成气候,针对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模式创新往往受制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约束,因此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示人,这体现了这样一种必然性和必要性,即要从全面提高音乐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一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改变音乐艺术教育重感性轻理性,重想象、轻逻辑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大学生在科学与艺术、审美与求真的双赢中得到和谐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淡化单向度标准化意识,强化多元性引导,使大学生都能在多元化、复合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同时,还应协调好两者关系:一方面,处理好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其个性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要把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发展性潜力型项目,潜入学校年度规划、五年规划甚至长期整体战略性发展规划中去,并以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同时合理设置音乐艺术学院的相关教育机构,配合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建设,以及专项服务机构的设立,从而对音乐艺术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规划、督导和组织,从而确保这项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

要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就要在理念上对美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梳理,三者之间不可相互替代也并不互相涵盖。经济建设在我国近三十年来已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繁荣,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真正的发展,因为在激增的物质文明面前,精神文明建设整体上的滞后和匮乏相当让人担忧,特别是音乐艺术教育,要么落入虚无主义,要么打造成功利主义。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工作推行下去,并不代表学校内部的音乐艺术课程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行。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轻易就忽略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激发人的综合素质上的突出作用。可以说,对这一类型的教育存在着普遍的忽视现象已经构成一个较为顽固的模式现状,而要想改变和革除这种现象就必须要多方面的努力,当然这里少不了领导层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因此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音乐艺术课程综合化合理设置进行强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音乐艺术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

建设一支有较高艺术理论水平、爱岗敬业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首先是重视对外交流,强化学术合作,从高位着眼促进音乐艺术类教师教研综合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现有的音乐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培训和进修,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实力和科研视野。其次是打造科学完备的评估考核体系,其指标一定要全面考察音乐教师独特的工作内容、作品产成规律,确保他们能够不失创作的激情,还能保证工作的热情,从而实现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

(四)加强校园音乐社团的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从音乐艺术类社团建设和活动的线索来加强高校特色社团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支持和合作,尤其是挖掘不同类社团的相关性,如将计算机制作技术引入到原创音乐社团中用于负责后期制作、音频处理和旋律设计参考等,从而发挥科技类社团的技术优势,激发音乐艺术类社团在组织社团活动过程中的含金量。

四、结语

音乐艺术论文篇4

审美是一种能力,审美不单单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心灵。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心理体验。优美音乐是心灵的栖息地,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在潜能开发方面,挖掘不同学生的长处,并对音乐知识进行合理化分析,对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对音乐类艺术考生进行专业的音乐知识和理论的辅导。同时,为有特殊音乐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发展需要,这一切都是音乐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在体验的层面,音乐有着非比寻常的粘合力,音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音乐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消遣娱乐的大部分,音乐对于人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可以让人产生癫狂、悲愤等各种状态,也可以让人获得希望,体验巅峰感受,所以培养音乐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思维是我们应该客观对待音乐的态度。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不同阶段学校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中小学和高中的音乐课程价值也有所不同,集中体现在高中音乐课程加入了有关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容。这一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的选择,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包括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发展需求,都是展现学生个性的过程,也都是为发展学生个的。也可以说是对“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的强调,是高中音乐课程价值与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价值的主要不同点。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要求。在人格培养和个性塑造上对学生的世界观、文艺价值观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创造性发展是高中阶段的关键期。研究表明,人在高中阶段的创造能力最强,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要鼓励和提升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精神层面鼓励他们、感化他们、激励他们,音乐教育要体现示范性作用,要在审美熏陶的前提下,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在高中阶段加强审美教育,加强道德情操的培养是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国民族音乐需要继承和发展,靠的不单单是艺术院校和艺术研究单位,还需要以高中为起点的教学单位的高度重视。

二、创造性发展价值

艺术是审美的世界,音乐是听觉的享受,在词曲旋律的创造上,音乐没有止境。创造最好听的音乐是所有音乐人的梦想。高中生年龄在l4—18岁,正处于青年初期。研究发现,14岁是创新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高中生的成人意识开始觉醒,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非观念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是他们首先需要解决好的问题。高中生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了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也想用自己的创造让大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他们,成人感和认同感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渴望成功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来自高考的应试教育,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是在人的意识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应用性能力的直接体现。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吃苦耐劳等等。创新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非智力因素减弱以至降到很低水平,是创新思维不活跃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因素,就要激发强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有能力受到他人的尊重,有能力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永远保持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最后,要形成一种商讨气氛,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应成为每个集体成员的共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创新思维,还要有实现创新设想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实践动手能力。21世纪极具挑战性和竞争性,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潜能,是中学生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没有中学创新教育的成功,就没有中华民族强大的创新能力。

三、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的功能体现在情感的共鸣,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精神文明却在钢筋水泥的城堡里被高强度的生活所抛弃。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需要维护,人们在沟通和交流中需要情感的相互关怀。音乐是传递情感的最恰当方式,无论什么样的心情,无论什么样的状态,也不论什么样的视听要求,都可以找到合适的音乐,音乐类型的无疆界和音乐创造的多维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在人群中起到剂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我们的音乐老师站在讲台上,不仅仅教学生们知识文化,更是给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在音乐的课堂上,在试听歌曲的享受中,我们开始不需要去懂得歌词的意思,跟着节奏和旋律就能自己哼唱;自己学会唱歌的时候,了解了歌词的深意,更会身临其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即可以安静欣赏的歌曲,又是可以歌唱的音乐,在歌词的表达中把我们老师和孩子们紧紧地拉到了一起。可以互动,可以沟通,更可以角色互换。很多学生谈理想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将来当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最好的榜样,歌曲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让老师想起上学时候的样子,也让坐在教室里的高中生有空间去想象自己以后当老师的样子。这份感动从音乐中款款而来。也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同时又把现实和理想进行了对接,对高中生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未来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

四、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的作用不但是审美,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知道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同时也就产生了交换的文化。最早期的文化是以口对口进行传播的,说唱就是原始传播的方式,文学和音乐一开始是不分家的,口头文学就是以音乐的方式呈现的,而且世界各地都一样,希腊有古老的《荷马史诗》,中国有先秦的神话故事,都是有故事情节的文化。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文人开始对口头文学进行了润色,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在文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诗经》中绝大部分诗歌是用来歌唱的。纵观中国的诗歌史,诗歌的押韵和形式美都是对音乐的借鉴。音乐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歌曲改编自文学名著。从欣赏的角度,听觉的愉悦更适合积极的记忆,而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体现音乐的传承价值。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艺术品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就是在听和唱的欣赏过程中挖掘艺术的魅力,在休闲和愉悦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这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高中生更需要精神世界的休息和调整,音乐及时地满足了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但是在教学中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对音乐过分地追求给学习带来的不良后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追星”的现象严重,音乐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是教育的目的性要求。

音乐艺术论文篇5

一、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

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教学管理上要创新“有理、有利、有序、有效”的管理模式,探究各教学研究的内部联系,搭建交流平台,打破专业壁垒,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音乐艺术教学品牌项目。(一)有理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艺术院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总体实力的工作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势教学品牌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学科建设。努力促进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以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各种因素最优组合,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最佳效益。完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文化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充分体现出学科建设的优势特征。(二)有利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教学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提升艺术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深化和活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成果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有序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应建立与完善科学化有序的教学管理程序:1、制定科学化的完备的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化的有序性体现。在认真执行通过教学评估确立的教学管理的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选修课管理规定》、《精品教材建设方案》、《设备管理与使用规定》、《钢琴维修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形成向制度要效益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2、实现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层次结构。逐步建立与完善由艺术院校教学督导组、各系教学秘书、教学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管理与监控队伍。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责范围。3、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在广泛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建立以品牌课程、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动态发展结构。4、进一步整合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使教室、排练厅、琴房及音视频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5、对本科教学工程的品牌项目的申报进行科学化的规范。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部级市级院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项目申报列出梯队层次。提出明确的工作管理目标。6、对新增课程实施严格有序的审核机制。并在新增课程开课后进行跟踪考察和指导,努力达到质量标准。7、梳理各教学单位具有特色与竞争力的教学与艺术实践的优秀品牌,在论证确立后加以重点建设扶植。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工作计划有序;实施操作有序、过程管理有序、反馈途径有序。(四)有效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重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体现:1、建立教学评价档案,将考核评价与评优工作有效结合。有关职能部门与监控队伍做好教学评价档案的建设工作。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由艺术院校督导组与各教学单位协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测评与督导。3、强调艺术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支持具有“主题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目的性与效益性的有机统一。4、要完善监控体制,注重成果积累。对音乐艺术专业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监控和督导,注重成果的积累和总结,以更好的促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5、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定期聘请有关校内外专家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求音乐艺术专业负责人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主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进行汇报。实行定期评价考核,积极推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健康发展。6、通过“学分制”管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演出、比赛、考察等实践活动,处理好上课、排练、演出及其他实践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艺术实践教学的最佳效益。7、艺术院校有关管理职能部门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予以管理制度保障。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深化改革凸显成效、理念创新增强成效、监控运行确保成效、教学反馈检验成效、成果提炼总结成效。并且从管理制度上、评价机制上、监控体制上分别采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力度。

二、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益

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的效益,以艺术院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建设为依托,打通壁垒,相互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平台,实现多项教学改革措施的联动机制,形成展示教学建设成果的窗口,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全面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力度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能力教育,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要把及时调整、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作为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要及时反映当代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新情况、新信息、新成就,及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课题、新成果。要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克服教育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实脱节等弊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实现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彰显的有效措施:(一)艺术院校建设一流的音乐艺术专业,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有机结合方面作出特色成效。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的实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二)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要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表演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创建具有优势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音乐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全国高校中位于先进。(三)创新音乐艺术专业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进一步建设具有高水准的教学、表演、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四)充分发挥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涵盖面广、专业结构科学的优势特征,强调音乐艺术专业建设的整体性效应,努力实现声乐与器乐各专业方向建设的优势互补,创造优秀品牌。为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服务,形成推广和示范作用。(五)建立音乐艺术专业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选拔依据、考核指标、评审机制、奖励措施等制度规定。(六)打通各教学单位壁垒,优势互补,创造精品剧目、音乐会等特色项目,通过音乐艺术专业卓越人才进行市场运作、前期宣传、后期制作,将精品推向市场,走向全国。(七)通过中国乐器演奏教学实训基地、管弦乐演奏教学实训基地、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键盘现代音乐教学实训基地等实践实训教学,全面提升卓越艺术人才的实践表演能力,推出精品人才。(八)与相关演出团体、媒体公司建立合作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建立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库,向各演出团体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为其培养储备后备人才。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层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今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旨在分析现存管理问题和制约创新的问题所在,通过对文化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标准分析,通过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办法,以加强实践育才、创新实践形式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为具体体现,为实现音乐艺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形成艺术院校特有的教学改革方式和人才培养优势特征提供学术。

作者:黄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音乐艺术论文篇6

伴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成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视点和新方向。20世纪中期以来,有很多国家陆续启动了音乐教育改革,在这些国家的音乐教育改革中有一个相似点,即它们都是在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传承、发展和创造本国或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全球音乐文化多元化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自然传承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这使得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少数民族乐器传承的重要载体,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理模式和理念,通过积极探索和改革,开发和构建少数民族乐器教育课程,进一步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实现民族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相融合的多元化音乐教育。

二、构建少数民族乐器教育课程的基本思路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教育课程正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体系。在三级课程开发体系中,校本课程开发在少数民族乐器教育课程构建中应起到核心的作用。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乐器的特殊作用,通过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发潜在教育资源,将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构建起少数民族乐器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体系,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少数民族乐器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少数民族乐器教育课程的构建应从课程构建出发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开发。

(一)明确课程构建出发点

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必须把握时代精神,以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乐器为基本出发点,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出发,以少数民族乐器的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基础来设计和构建课程,培养能够在学科内系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艺术团体活动、科学研究、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高级艺术人才。

(二)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是构建少数民族乐器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少数民族乐器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应避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等情况的出现,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学科体系整体的综合功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首先,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乐器产生的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的重视,将少数民族乐器的技术和历史文化等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数民族乐器教学的起点应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能力、现存知识和经历的基础之上,教师要通过少数民族乐器教学活动来解决理论和技术问题,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演奏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

对于少数民族乐器教学来讲,“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我们可以聘请从事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的专家和少数民族乐器民间表演艺人来校任课或举行讲座,直接传授少数民族乐器的文化及演奏技巧。这种方式解决了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乐器师资匮乏的现状。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深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参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活动,与当地群众进行音乐交流,体验当地民族文化。这种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田野考察体验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乐器的情感体验,深刻感知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实践证明,“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少数民族乐器的历史及文化,从而对少数民族乐器产生更加浓烈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乐器的热情。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音乐艺术论文篇7

音乐艺术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音乐艺术爱好者和参与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他们有无训练过,音乐的基础知识的多与少、演唱的是否受听,都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不会影响演唱者对演唱内容的自我感知,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体验到音乐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心情和快乐感受。这恰恰就是群众性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和大众广泛参与的原动力。但是音乐艺术又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在得到内心感受的同时,还能影响更多的听众,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进来,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使群众性音乐艺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对此,各级文化部门如群艺馆、文化馆、各类文化站以及专业辅导老师,要在群众音乐艺术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把组织、引导、辅导、培训群众音乐艺术活动纳入到正常的工作日程中,与各社区和群众音乐艺术团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训练规划和具体的训练内容。定时、定点、定内容,由浅到深,由低到高进行系统的训练,为全面提升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音乐艺术修养打好基础。

二、必须从培养音乐艺术爱好者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入手

喜欢音乐艺术,但又缺乏对音乐艺术基本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是制约目前群众音乐艺术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才能让音乐艺术的爱好者和参与者从音乐艺术的审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对此,应该引导音乐艺术爱好者和参与者,从对音乐的感性的爱好开始,通过由简到深的一系列普及性的课程,把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相结合,进而逐渐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艺术修养,促进音乐素质的提高。一是要通过音乐作品的鉴赏课,由老师对作品的内容、特点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和学唱。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目的,确定学习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形成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实践的授课氛围,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采取基础理论与具体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基础理论是音乐艺术爱好者体验审美的基础,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演唱和审美层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辅导和授课老师对此应该做好具体细致的备课工作。要结合音乐鉴赏课,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融入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如简谱的识唱、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基本表现手段、作品的基本结构、内容和形式以及人声的分类和组合,聆听音乐作品的角度方法等。这样坚持下去,让广大音乐艺术爱好者学到必要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和歌唱水平,进而从整体上带动群众性音乐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和引导音乐爱好者热爱和学习、欣赏和演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作品

音乐艺术论文篇8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中,人们生活的苦与乐都会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得到反映。所谓的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高度融合,影视音乐能够以抽象、概括的思维来体现影视的中心以及主题思想,从而赋予影视艺术崭新的生命力。分析众多的影视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古典的交响乐一直以来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音乐,在不同年代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像动画片《猫与老鼠》中,不仅实现了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而且也实现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在广袤的音乐时空中,持久绵延的音乐与瞬时音乐是影视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音乐风格各异,从它们不同的音乐风格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多种的社会形态,像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夜宴》,那种轻慢的音乐与血心屠杀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伴随着屠杀场面的不断推进,音乐也有轻慢的古典旋乐转换成钢琴乐与交响乐的激烈撞击,期间强烈的视觉画面也与音乐交融在一起,彰显了影片中高贵的女性色彩以及皇权主义。纵观当前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意识到音乐与画面影视艺术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音画综合效果已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观众已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着这种融合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在不觉间被具有光影的画面以及流动的音乐所吸引。经典影片中的《出水芙蓉》与《音乐之声》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那究竟是什么因素感染、感动着观众,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事实上,这种感染力来自影视画面与音乐艺术相结合而带来的特殊魅力。

(二)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二者都可以展现人类真挚的情感。一方面音乐能够激发人类对文学创作的灵感,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文学是音乐创作的基础语言,能够表现音乐的主题。中国的何战壕、陈钢将文学作品《梁祝》改编成了小提琴协奏曲,西方的柴可夫斯基将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了交响乐幻想曲,这些都是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融合的典范。人生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曲,人生中总会有精彩与低沉的旋律,而这些旋律正如乐章中的插曲,或者是几个跳跃的音符。尽管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存在有一定的差别,但正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才使得二者融合起来更具有魅力。文学与音乐都属于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艺术是具有共性的,文学艺术以及音乐艺术正是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以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与方式,如若将这两种艺术融合起来,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那么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还是音乐艺术的角度讲都会收到良好的功效,可以说二者的结合,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歌曲便是文学与音乐结合的最好典范,歌曲吸收了二种艺术的特点,很好的表达了人类的情感体验。从一定程度上讲,音乐表达的情感比较抽象,但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文学则相反,文学表达的情感细腻,但是生动性差。如此看来,用音乐渲染文学,用文学来解释音乐,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是创作歌曲时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三)音乐艺术中各种表现形式与风格的混搭

音乐艺术论文篇9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音乐艺术形式主要经历了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社会、工业文明时代。其中,原始时代的音乐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种原始人类相互交流情感以及协同行动,此时音乐的使用性远远超过了审美性;奴隶时代的音乐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其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之上。乐舞成为了彰显统治者权威的工具以及财富的象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音乐器具也越来越精细。当音乐从业者的职业化程度突显出来时,音乐的娱乐功能也开始得到了加强;封建社会时代音乐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类型及功能趋向多样化上。一方面音乐从业者数量不断的攀升,提升了音乐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音乐题材和作品的多样化促进了音乐生活的繁荣;工业文明时代音乐的艺术形式以其内在的艺术创作为主要的特征。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将音乐的表现手段、乐器的制作工艺、音乐理论的研究与系统化、音乐的传播方式等等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之上,成为了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形式的表情艺术

规律性音乐形式的表情艺术主要体现在其可以最直接、最细腻的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抒发人的心灵,为此音乐才可以称之为表情艺术。具体而言,音乐可以通过特定的时间流动来创造出艺术形象,传达出思想情感,将生活感受融合到时间艺术中。另外,音乐还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种类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根据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其分门别类也有许多的方法。一般而言,音乐通常划分为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除此之外,还可以细化分为多样的乐种形式和体裁。

三、音乐形式的审美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

再贴切生活与表现情感是音乐形式的两种最基本的功能,往往可以在直接表现内心情感以及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抒情性是音乐形式的基本属性,不但可以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激发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而且还可以宣泄负面的情绪,改善内心的情感效应。而音乐作为表情艺术,主要传达创作者的主体情感及情绪,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的血液。总是,音乐的抒情性与表现性总是能够将情感放逐到音乐中,产生光芒四射的效果。

(二)表演性与形象性

音乐属于一种表演艺术,可以通过演员表演以及借助于舞蹈效用完成艺术形式。其中,表演艺术包括了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过程。同一作品由于表演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方式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音乐作品就会更加依赖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度创作需要通过创作者多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精湛的表演将音乐的形象表达出来,获取观众的认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音乐的表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

(三)节奏性与韵律性

节奏性是指乐音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是旋律体现的基石。一般而言,节奏缓慢而沉重的音乐作品往往给人展示的是一种忧郁、悲伤的情绪,诸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而节奏急促、轻快的音乐传达出来的往往是一种活泼、轻快地欢乐情绪,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情感,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幸福及光明的向往。

四、结语

音乐艺术论文篇10

进行教学评估主要是用来衡量教学水平。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的接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学评估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弊端。用答卷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水平很明显是不可行的。因为艺术类学生的开放性较强,需要在具体的实际中展示自身的特点。教育的弊端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滞后作用,同时对于学校的形象和信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关于艺术教育开展音乐实验基地的研究与探索

2.1实验基地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基础平台

由于音乐教学的实践性较强,为了实现满足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成长,要对实践基地加强建设。包括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课程的设置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等等。音乐实践基地主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学校教育为依托,采取社会教育的模式,促进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参加实践活动,而且是以班级或者是学年为单位,在实践基地的教学中,没有任何文化课的限制。在实践基地中,学生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于音乐也会接收的更加快速。另外,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实现对音乐的无限畅想。可见实践基地教育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践基地就是学生们的另外一个学习场所,其中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图书料等都应有尽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对图书进行阅读和查阅,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物质基础。

(3)课程活动的多彩性

由于实践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因此,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具有特色。在融合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环境的体验,从大自然中找到学习音乐的灵感。

(4)具有较为专业的音乐指导教师

在音乐的教学中,有相对较为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在音乐实验基地中,所有的音乐教师都是经过高标准的培训,且具有高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人。打造技能过硬,素质过高的老师队伍一直以来都是实验基地相关的管理人员的最终目标。

2.2实践基地音乐教育的有益尝试。

(1)一路歌声,一路欢笑

基地教师在接送或带领学生往返活动场所的路上,都会特意组织学生大唱歌曲,而且形式多样,歌曲内容多为在学校、在课堂上学到的,既调节了情绪、活跃了气氛、解除了旅途疲劳,同时又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

(2)亲历体验,乐曲飞扬

学生在参加基地各项训练活动时,指导教师均会播放适宜的乐曲,让美妙的乐曲伴随亲历和体验的全过程。进入基地,除了学生的欢呼声欢笑声,听到的就是飞扬的乐曲了———如入人间仙境一般。

(3)趣味活动,魅力无限

为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基地教师常常开展一些趣味音乐活动。一是民间采风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民间、走进山村,向民间艺人学习。学生在学习民间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和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深入乡间集镇调查采访,在广泛收集民间歌谣和民间小调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当地民歌的发展史、当地风土人情,激发了音乐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

(4)文娱晚会,异彩纷呈

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时空,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基地的每期集训临近结束,都会组织文艺晚会,之前会号召各班级自行举办文娱活动。文艺晚会多以主题活动方式举行,可以歌伴舞也可以歌表演,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所学音乐知识的综合实践和运用,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5)成果展示,百花齐放

音乐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基地活动的一大亮点。成果展示会上,学生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人才艺,更多的是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集训期间的过程材料,更值得称道的是展示出了学生热爱音乐文化、学习音乐文化的丰硕成果。活动能使所有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