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政治职称论文十篇中学政治职称论文十篇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11:31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1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行,医疗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职称评聘工作受到了医院职工的广泛关注。做好职称评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医院持续、健康运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医院职称评聘中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探究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医院职称评聘重要性

职称评聘工作是职工思想、职工利益、职工队伍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职称评聘不仅能够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兴趣、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做好职称评聘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对上述问题有效解决。由此可见,本文探究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职称评聘中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服务观念

医院在培养专业化职工时,为了丰富职工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要格外重视职称指标,促使职工人员根据相应的职称要求进行积极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所以,医院的相关领导者要注重本院的职称申报工作,并将职称申报工作视为医院工作流程的必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医院的人事组织机构要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观念,对职称申报人员进行积极指导、正确引领,为职称申报工作贡献积极力量。由于医院日常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对象多样、工作各环节间联系紧密,进而职工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更加细心、有耐心,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尤其在面对职称工作时。对于职称工作:首先,根据官方的文件要求,为职称申报对象详细告知文件的基本内容、注意事项;其次,明确告知表格的下d路径和方法;然后,将职称申报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有序整理;最后,辅助职称申报对象完成表格填写,并监督申报对象真实的填写个人信息和职业技能。为了提高申报资料的准确性,部分职称申报资料要经过人事部门核对、盖章,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职称评聘人员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才能保证职称评聘工作顺利完成,进而为医院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政策传播,优化舆论环境

医院加大职称政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度,能够使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得到职称评聘的有效引导,即有利于职称评聘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一方面,职称评审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要加大透明度,并且要对政策大力传播。通过政策宣传,使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政策有全面的了解、熟悉政策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医院的人事管理部门能够利用网站、院内宣传通告栏等方式对政策进行积极宣传,并明确告知不同职称所对应的不同要求,主要包括工作水平、科研成果、论文等方面。进而促使专业人员根据政策变化选择合适的职称,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职称申报。此外,医院的人事管理部门要将新政策和旧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对政策中有变动的地方进行特殊记录,即真正领悟文件精神。另一方面,优化人才培养、人才创新的舆论环境,在院内积极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像学术交流天地、病例研究会等。同时,还要定期举行科研、技术、论文等成绩显著的表彰大会,在大会中,职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心得,通过交流和沟通,及时寻找自身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及时改正。进而能够促进医院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完善招聘流程,使审核结果更客观

为了加强招聘流程的民主性,医院在开展招聘工作时,要提前7天将职称招聘方案、招聘原则、招聘要求等文件统一发到每位员工手中,并鼓励员工针对手中文件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医院相关部门将员工意见有效整理、分析,最后结合员工意见进行文件的最终修订。并且在测评中,严格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促进招聘流程系统化。

招聘面试考官由医院院长、书记和其他部门重要领导者共同担任,在医院招聘工作开始前,面试考官首先要对前来面试人员的信息材料进行仔细核对,如果在核对过程中发现了欺骗行为,那么医院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其中,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要求如下:当年出现严重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当年出现巨大医疗经济赔偿金额的;诉讼成立并受到严肃处理案例达到2例的。

当招聘过程中出现实际招聘人数多于规定招聘人数时,招聘考官为了使审核结果更合理、客观,要对“多余”竞聘者进行加分制评审,根据事先拟定的备份招聘方案对竞聘者进行专业护理技术、专业临床技术、优秀论文、科技成果等方面综合评价,最终分数较高的竞聘者符合医院的招聘人才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评审工作的标准性和公正性。

四、有效缓解矛盾,消除不利因素

近年来,随着职称政策的不断宽泛,参加职称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进而导致任职人数远远大于岗位数、已任职员工的专业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岗位的职位要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不利于医院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了将上述矛盾有效缓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尤为必要的。首先,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情绪稳定工作,使专业技术人员正确认识评聘分开,并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进而减少专业人员的疑惑、平复专业人员的心情。其次,医院职称岗位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同时,要强化监督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于岗位的招聘人数、任职资格、任职要求等要明示,对于任职后签署合同方面也要明确公示。例如,阜阳市某医院的招聘职称岗位如图一所示。然后,对于不符合任聘资格的员工,为了减少这类员工将负面情绪带到日常工作中来,要与这类员工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并为其分析任聘失败的原因,并辅助他们制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五、健全管理机制

由于医院职称评审工作对论文、科技、学历等条件较为重视,相对来说,职工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会被弱化,因此,健全管理机制是尤为必要的。首先,要打破任职终身制的任职思想,注重培养职工的基础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其次,要对已就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进而促使专业人员全面进步。最后,充分调动竞聘失败职工的自信心,使职工在本职工作中端正工作态度,为医院的发展积极贡献才智。

六、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职称评聘中贯彻思想政治工作,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缓解了医院的矛盾。与此同时,能够促进医院正常、有序发展。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医院职称评聘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艳.职称评聘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提升医疗集团核心竞争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4.

[2]王含晖,黄珍娟.论职称评聘工作中的弊端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

[3]李乃萍.医疗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离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2.14.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职称评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

中图分类号:G472.3文献标识码:a

现实中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多数老师只能采取网络暴力或者忍气吞声。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自治权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以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

1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有失公允

目前职称评审可找到的法律依据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这些法律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对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规定得过于模糊,在实际中可操作性不强。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制定本高校特有的评审标准,这些评审标准无疑是提高了职称评审的门槛,再加上这些标准年年都在变,缺乏稳定性,使得教师评审职称变得难上加难。职称评审本是为了激励教师的科研热情,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看来,由于功利的驱使,教师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再加上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普通教师一起参加评审,势必会利用职权抢占指标。很多领导只是长期从事党政工作,没有“教”和“授”,却也想利用职权获得职称评审,不免使那些有优秀教学成果的老师感到不公。

此外,现有的评审标准过于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明确规定评审的条件必须是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获得一些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而对于教学成果方面却重视不够。J.H纽曼曾经提到“发现和教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种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人并不常见”。能做到科研和教学兼顾的教师并不多,这样的评审标准必然导致教师把精力全部花费在科研之上,使得科研与教学本末倒置,背离大学教书育人的初衷,还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的频频出现令人深恶痛绝,这不禁让人反思现在的学术机制。由此看来,监督机制的介入迫在眉睫,必须用司法程序来监督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这一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杜绝学术腐败现象,保证学术评价机制的客观公平性。

1.2正当程序缺失

对于职称评审程序方面的规定主要有《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该《章程》对评审组织、评审委员会的职责、评审程序作了相关规定,从表面上看没有很大漏洞,但却让潜规则从幕后走上前台。《章程》规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由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专家学者构成。而从实践看来,学术机构官员化现象比较严重,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多数为校领导,虽然他们也是学术精英,但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混为一体定会让学术淹没于行政力量之中。而且评审程序的不透明更是让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摇篮。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公示不完善,比如答辩流程和评定依据都不公开,对于落选原因没有相关说明,《章程》中规定的回避制度也流于形式,而且匿名投票不免会有很多人情因素出现。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种种暗箱操作,对那些埋头真正做学术的人来说是及其不公平的。其次从学科分配上来看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在进入第二层级评审时,大多的评审委员都是“外行”专家,自然不能对参评者的真实水平做出客观判断。况且评审程序繁杂,评审时间有限,委员们都是走走形式,大体根据科研成果的多少和第一印象就做出判断。职称评审应在具体的科研教学中做出动态评审,而不应只是一次简单的流水线工作。职称评审是关系教师权益的大事,不能只看论文和科研成果的量,更要看质。要想保证职称评审的客观公正,就必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员的比例,增加“同行”专家学者的比例,让最有发言权的“同行”专家来说话,摒除“唯论文、唯科研”的评审标准,重视教学成果的考察,评选出既有科研又懂教学的“双师型”学术专家。

1.3教师权利救济途径不完善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我国对教师权利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诉讼和非讼途径。然而从实践来看,由于大w拥有较多自治权,司法对其监督范围极其有限,很多事项教师不能通过诉讼来救济。职称评审虽然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但是当教师诉诸法院时,法院往往以“该项请求属于行政内部管理行为,法院不予受理”为由做出处理,因此,用诉讼途径维权很难实现。对于非讼途径,法律规定的主要是申诉制度,但是我国的教师申诉制度又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申诉受理机构,于是部门之间都相互推诿,教师申诉道路举步维艰,致使教师无处伸冤。而且,就算有教育行政部门来受理教师的申诉请求,教师申诉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本来就存在上行下效的关系,难免会有偏袒和不公,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专门的申诉受理机关,其处理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公正性。此外,立法方面对教师申诉制度的规定过于模糊,存在很多立法空白。比如接到申诉后是否处理的时间、申诉的处理期限等都没有相关规定。处理申诉过程中的说明制度、听证制度以及申诉后不服提起复核所适用的程序等方面都有待完善。此种状况导致教育行政机关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势必会出现不合理的处理决定。有权利即有救济,在强调保障权利的法治国家中,救济途径不完善实属权利行使的一大硬伤。

2纳入司法审查是保障教师权益、建设法治高校的需要

我国立法对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规定的不尽完善,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使得教师维权变得羸弱无力。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由于立法的保守性和滞后性使立法的发展不能完全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单凭立法来规范各项权力的行使不切实际,而司法监督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保障各项权力的行使都有法有据,限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规范各项行政权力的行使。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行政行为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这不仅对促进教师的学术诉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而防止权力腐败的最好方法就是权力制约权力。而司法审查制度正是这种权力制约精神的重要产物。司法审查是指通过审查纠正不法行政行为,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国家行政机关的侵害的司法行为。既然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是具体行政行为,其必然要接受司法审查。当教师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诉诸法律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是对行政机关最为有效的监督。理论固然美好,而现实状况却颇有漏洞。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确立历时已久,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新常态的发展,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弊端滋生,其滞后性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例子已屡见不鲜,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解决职称评审中的弊病沉珂,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促进人事制度改革,规范高校法制化管理,就必须洞察目前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诟病,对症下药,将职称评审和授予权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用司法手段来洗涤大学这一片净土。

所以,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现实层面,迫切需要司法的介入。现念普遍认为“司法是人权法律保护的最后屏障”,诉权也是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相应司法救济的程度和范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权利保障充分性的标准。职称评审和授予过程中的标准不公、程序缺失、救济途径的不充分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在侵害教师的利益,损害公权力的权威性。为切实保障处于弱势群体的教师的权利,提高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的透明和合法性,不仅需要立法方面加以完善,更需要司法监督的介入。任何不受监督的公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高校也是如此。因此司法救济作为最公正最有效的救济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师的权益,杜绝学术腐败,防止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学术自由,促使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合法合理行使权力,做出使人信服的决定,切实使教师公平公正地参与职称评审。

3结语

高校是知识创造的中心,思想激荡的圣地。学术的自由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辛勤耕耘。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在重视对教师管理的基础上也应注重对教师权益的保护。在上述的分析中可知职称评审具有行政法律行政,是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完全可以诉诸司法通过诉讼途径来寻求救济。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速,教育法治化也是必然趋势。司法的价值取向是保障整个社会的平等和个人自由,必然也包括神圣的学术殿堂。当然在对高校职称评审这一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不是毫无限度,也要充分尊重高校的学术自治权,尊重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评审行为。司法监督不是对行政权力的干预和遏制,而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在对职称评审进行监督时要把握一定的原则,不可逾越高校自主治校的鸿沟,重点审查程序是否正当。司法作为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定要发挥其应然作用,有效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规范职称评审的标准和程序,保障每一位教师的权益,建设法治高校。

参考文献

[1]徐辉.一种内涵深厚的古典大学观[J].高等教育,1992(4).

[2]陈璇.拷问高校职称评审公信力[n].中国青年报,2012(11).

[3]王鸿政.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9).

[4]陈鹏,祁占勇.教育法w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5).

[5]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先秦两汉;职官制度;特点

“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这里的“预备条件”自然是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熟悉。我们在阅读古籍当中,经常会遇到职官方面的问题,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这样几句诗:“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埃ㄗ蓿幽谑罚?(贵)维趋马。(举)维师氏,艳妻煽方处”。卿士、司徒、宰、膳夫、内史、趋马、师氏都是职官的名称。又如《新唐书・柳宗元传》:“柳宗元……第进士、博学宏词科,授秘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秘书郎、蓝田尉等等都属于职官的范围。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发达到一定的程度,国家就出现了。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团结的方法是靠血缘,这一时期重要的组织就是氏族,对内的治理,对外的防御都靠着它。此后,古代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国家要达到政治目的必须要有人实行上级作出的决策、命令,这些实行之人就是官。

相鳎在尧、舜、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始氏族社会晚期,曾设有“百官”,例如尧曾以四岳为部落酋长,以羲和管历法,舜以“八元”管教化、“八恺”管土地等等,这些“百官”也都是氏族社会的各种管理者。与后来的“官”不同,这些是组合部落首领仅为“社会公仆”。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

夏代已具备国家雏型,但尚无文字可考。商代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发现许多官名,如“臣正”、“宰”、“士”、“吏”、“尹”、“史”等等。例如伊尹就曾担任过商汤的辅弼之官――“尹”(称阿衡、保衡)。宰原为奴隶主贵族的家务总管(最早由厨师发展而来),后来也参与一些政事。商代后期还有“父师”、“少师”之官,由王族长老(如箕子、比干等)担任,负责对国王进行辅佐、警诫和指导。武职的最高统帅虽由商王担任,但军队中也开始有武官的设置。如从事戍守的武官曰“戊”,从事保卫的武官曰“卫”,掌管弓箭手的武官曰“射”、“多射”,奉命领兵征伐的武官曰“亚”等。

西周官制,《周礼》一书作了系统的记述。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都是天子的顾问。政务官员有六卿(又叫六官):①天官家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国政,有大宰、小宰、宰夫和其他许多属官,统称为“治官”;②地官司徒,有大司徒、小司徒、乡师等职,掌民政教育,称为“教官”;③春官宗伯,有大宗伯、小宗伯、肆师等职,掌祭祀礼乐,称为“礼官”;④夏官司马,有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等职,掌军事征伐,称为“政官”;⑥秋官司寇,有大司寇、小司寇、士师等职,掌刑法狱讼,称为“刑官”;⑥冬官司空,掌百工土木。所有官员的爵位分为田、大夫、士三级,再分上中下三等。《周礼》六官之六大部门,排列之整齐,组织之严密,体制之完备,甚至超过汉魏,所以学者多怀疑其可靠性,认为可能经过后人的想象补充。

另据金文及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周王室的主要职官,有傅、师、保,即所谓三公,有“卿士寮”,卿士是最高政务官,总理行政、军事、外事,其下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等;有“太史寮”,其中有太史、内史、御史、太卜、乐师等。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其下有膳夫、缀衣、太仆、趋马等。负责王宫警卫的称师氏,卫士称虎贲,近侍称小臣,宦者称寺人。他们的职掌大体明确,但分工尚较粗略。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官制大体与周相同而规模略小。总领国政者泛称执政,治民官称司徒,治军官称司马,军刑狱之官称司寇,掌土地及建筑之官称司空(或司工)。此外,史官有太史、内史,乐官有太师,祭祝之官有太祝,外交官有行人等等。爵位亦皆分为卿、大夫、士三等九级。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国。其中央官制,大体上是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体制;设丞相(又叫相国)以掌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兼秘书(相当于副远相),合称“三公”,地位都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而又互相制约。“三公”之下有九卿,即奉常(掌祭祀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掌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罚)、典客(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税收)。以上九种官职,多数属于宫廷服务性质,少数属于行政事务性质,互相有交叉和联系。秦代虽然短暂,但其官制对后世影响甚为深远。

两汉官制基本承袭秦代,而又稍有损益。于“三公”之上设太师、太傅、太保,作为大官的荣誉头衔,并非实职。“三公”的名称也并非实职。“三公”的名称也累有改易,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任用他们为中大夫、诸郎等,平时在皇帝周围出谋划策,形成所谓“内朝官”。汉武帝利用他们与丞相为首的朝廷行政官员们即所谓“外朝官”相抗衡,同时又常常通过少府所属的尚书署草拟诏令,转达奏章,以便于亲自裁决政事,以致丞相之权日渐削弱。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其权势反在丞相之上。西汉末年,丞相更名大司徒,其权力、位次都在大司马之下,并且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西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去掉上述两个“大”字,并恢复太尉。建安时期,曹操掌权,又改司丞相,由他自己担任。

汉代九卿名称较秦代有所不同,奉常改太常,郎中令改光禄勋,廷尉改大理,典客改大鸿胪,治粟内史改大司农,职掌基本不变。只有少府的属官尚书,到东汉时期由原来仅仅给皇帝传递文书的事务官变成处理具体问题的政务官。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等大批官员,并分曹办事,地位虽然不高,但实权不小,当时就有“政归台阁”的说法。“台阁”就是尚书在宫廷中的办事处。

除九卿外,汉代又增设一些官职,如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宫室)、水衡都尉(负责园囿)、詹事(负责太子事务)、执金吾(负责京师治安)等等。还有一批无专职、无定额的官,如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统称郎官。这些人的任务是陪从、护卫皇帝,备顾问,举建议,或供临时差遣。还有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都以议论政事为职,不专任行政事务。又有博士,为学术顾问官,也参加朝政讨论。以上这些统称内朝官,可以出入内廷。而行政官员(如九卿、将作大匠、水衡都尉等等)别称外朝官,须加侍中等名号才有出入宫廷之权。

秦处西垂,夷狄杂居,文化相对落后,在职官制度上秦也同样多吸取它国经验,特别是三晋和齐,而这些国家的制度也多是从周制而来的,汉制主要是承秦制而怼a私饬艘桓鍪贝所设的职官,就能知道这一时期所行的政治;如果能知道历代职官的变迁,那么就能知道历代政治的变迁;同时,了解古代职官制度,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

[2]王贵民《先秦文化史》上海书店2013.7.

[3]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

[4]柳诒徵、吕思勉《文化十六讲》中国友谊出版社2009.10.

[5]王锦贵《中国文化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4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岗位设置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激发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为改革医院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本文对医院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单位岗位设置思想政治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医院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医院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单位岗位设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改革,是新形势下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和所研究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单位岗位设置中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要意义在于创新人事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所以做好岗位设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激发单位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统一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对岗位实行总量控制、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管理,加强了对事业单位岗位职数管理,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更加科学化提出了现实要求,并且对单位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出了警示,直接关系到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考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让职工充分认识理解岗位设置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领导由于自身觉悟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做好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岗位设置工作涉及面大,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在岗位设置中突出的问题是完全从本单位现有人员比例出发来进行“设岗”,依现状“画”岗,而不是科学设岗。目前,在岗位设置工作中,“因事设岗”难以做到科学评估,结果依然是因人设岗,这种一味强调人员结构或身份不变的做法,与科学岗位设置相悖,仍然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解决问题是必须要走出来的思想误区。

(二)岗位职数管理存在矛盾。一是专业结构矛盾。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中,对于不同的技术专业,比如医、药、护、技,旁系类各专业间所占的比例始终没有明确,这使得在职称晋升中,没有主专业和辅助专业的区别,有空岗就都能申报,会出现辅助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占用了主专业岗位的职数,引发职称聘任与岗位职数之间的矛盾,在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时形成新的不平衡。

二是学历结构矛盾。我院自2001年以来,绝大多数新进人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而单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在职教育的积极性也日益提高,现在我院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89.8%,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满5年就能晋升中级职称,工作满10年就可以晋升高级职称;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大约7年就可以晋升高级职称,这些人员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中高级职称,使得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人数迅速增加,导致岗位职数矛盾突出。

三是编制制约的矛盾。单位由于受编制的制约,新进人员的补充也在减少,在职人员的年龄结构普遍呈老化趋势,形不成合理的梯形结构。中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已经晋升到中高级职称,占据了中高级岗位职数的有限“资源”,使得初级职称人员向上晋升的空间缩小。从而使一些能力强、学历高、业绩突出的中青年感到机会渺茫、影响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有的要求外调或辞职,导致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阻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论资排辈”“重评轻聘”“终身聘任”的思想,缺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表面上是顺从的态度,,实际上则是满腹牢骚,思想觉悟能力很低,有些对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有抵触情绪,把个人的利益得失看得很重要,生活上只注重物质基础,淡化了医院的服务意识,影响了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或者对医疗改革主观上认识不清,或者单纯从自身利益角度思考医院发展大局,导致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能满足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做好单位岗位设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常态”的理念

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医院工作的重心不能只顾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要从以往集中被动、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多层次、自觉培养、自觉教育方式转变,不是运动式、一阵风,而是构建医院职工思想政治个工作由“一阵风”转向经常性,由“运动式”转向常态化的一种新常态。必须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面,深入职工中间,了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工作从育向层次教育转变,从单向灌输向自我教育转变,还要针对不一样的人群运取不同的策略,讲究在做出来之后有一定的效果,坚持思想动员和化解具体矛盾相联系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处处在,时时有,既利用讲道理、分析、讲解、教育培训等形式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即时化解群众的思想矛盾。

(二)有效的组织领导是关键,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

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觉悟,认清公立医院改革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岗位设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领导队伍的政治敏锐性和思想稳定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担负领导岗位的一种责任,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经验和方法不足,就没有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岗位设置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建立健全机构,成立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一批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过硬的人员充实到管理岗位上来,要理论结合实际,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正确对待和理智分析目前我院在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研究力度,促进各级领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极组织所有员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自觉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使单位岗位设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成效。

(三)妥善化解难题,稳步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进行

岗位设置工作是对传统人事管理中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的一种纠偏,在确定人员结构比例时虽然要考虑现状,但绝不能迎合现状,单位要吃透文件,明确政策,完善方案,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去设置,要达到人员结构配置合理化的目标,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技术岗位职数相对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严格按照高中初比例进行控制,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出医药护技专业间的结构控制比例,同进要充分考虑目前各科室的实有人员结构情况,严格按照核准的职数对专业技术岗位职数进行调控。特别针对高级岗位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对高级空余岗位的管理要有长远的思路和对策,高级空余岗位的管理要留有发展的空间的预测,根据单位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通过量化评分和综合素质考评将真正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骨干逐年逐步聘用到高级职称岗位上来。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凝聚人心

岗位设置管理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全体职工的切身利益,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医院的岗位设置思想政治工作来,进行制定岗位说明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时,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公平,让员工切切实实感到自己是医院的主人,使职工深刻领会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文件精神,要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宣传,引导事业单位广大职工支持并积极参与这项改革,要让职工充分认识理解岗位设置工作的重大意义,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岗位设置工作中来,确保岗位设置工作平稳顺利推进。

(五)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做好岗位设置工作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快速推进,迫切要求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全院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要摒弃陈旧的观念和传统的人事工作制度,积极推进岗位设置工作的实施,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要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与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与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结合起来,与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换结合起来,让思想和行动更加切合客观实际,从实际出发,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出发,从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作风和新的方式方法做好岗位设置工作。

四、结语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岗位设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体医院工作人员要在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融入到医院的改革中,积极稳妥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取得成效,建立完善岗位管理制度,为医院的改革和建设提供过硬的政治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应玲玲,孔俐丽,英爱社.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决策探索,2010(24).

[2]郑方艳.浅谈如何做好单位岗位设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

[3]田玉慧.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存在的现状

(一)德育智育各自为战,导致“两张皮”“两条线”现象

我们的民族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德育与智育、育人与育才没有先后之分,两者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德育与智育不同,它将有渗透源的作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蕴含在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它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超脱教育教学之外形成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分块结构。这种智德分离的现象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化,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抓德育;校长、教务处、任课老师抓智育。这种格局分工明确,各守一摊,形成学校德育与智育的“两张皮”“两条线”现象。同时专业教师队伍有逐渐远离德育战线的倾向。专业课教师从事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与科研上,再加上高校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极其明显的科研成果导向,使得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关注,必然导致专业教师在高校德育中主导地位的萎缩和作用的自我局限。加上德育教师难以得到其他专业教师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学校没有学术地位,在评定职称时受到“学术歧视”,在客观上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孤军奋战”的局面。

(二)去政治化趋势,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未充分发挥育人优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中形成了去政治化的思潮。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课程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职责。然而一些教师对马列主义不是真懂、真爱、真信,一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以为是“左”;还有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其课程教学的“知识功能”,而忽视其“政治功能”,有时甚至为了追求知识性、趣味性而牺牲思想性。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层次相对较低,队伍不稳定,不安心于教学,少数教师素质不高,平时不注意学习,在教学中只生搬硬套,不注重灌输引导,分不清重点、讲不透疑点、解不开难点,也不敢回答学生提出的难点、热点和疑点,课堂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高校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合理地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就现在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以大学本科学历的为主,与高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存在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对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队伍不稳定。在各高校现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中青年政治辅导员,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与认识,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政工工作的少。加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担心从事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一部分人准备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批年龄小的报考研究生,准备走“曲线转行”的路子,从而造成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人员未细化。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不同的,但现实是“学”字当头,凡是学生的事,都找辅导员,繁重的具体事务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内容。如果仅仅将辅导员的工作拘泥于此,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实质,也就不能完成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有的辅导员对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批倒,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力量还未形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更是薄弱中的薄弱环节。缺少师资,不少高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强的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多数学校是由“两课”教师、辅导员或校医从事这项工作,把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化地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导致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和内容单一,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整体育人,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在体制和学术范式及其评价体系上,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明确全体教师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解决好全员育人的问题。在体制上应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制和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直接参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指导老师,逐步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严格管理和人格感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机制上应把育人工作纳入专业教师的学术范式,把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专业职务评聘、考核评比等工作之中,促使教师像重视学术成果一样重视育人成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既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宏观的调节,政策的导向和有力的支持性干预,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他们是德育资源的主要组织者、利用者。提高他们的水平与素质至关重要。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和关心。加强培训和进修,通过不同渠道让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进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进一步实施公共理论课教师学历工程,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理论课教师,有效地稳定骨干。大胆选拔“名师”,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升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公共理论课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好公共理论课教师的职称和待遇问题;鼓励教师敬业乐教,把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

(三)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要做到专职人员为主干,确保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众多的兼职人员组成,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

促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的专业要求,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工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具备思想预测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等以外,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业务方面下工夫,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熟悉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了解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实行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职务、职称管理制度,解决好他们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通过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使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和奖励,对不符合条件的、表现不好的及时进行调整。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考核的内容应是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坚持客观性原则,做到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状况;坚持民主公开原则,将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之于众,让广大师生直接参与考核;坚持注重实效原则,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作风;坚持依法考核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舞弊和弄虚作假的手段。最终要把考核的结果同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主要依据。

(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管理

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实行职业化管理,是提高人员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资格认定制度、职业化管理越来越成为社会公认的规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样需要走职业化之路,而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象,既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受教育者信服,也可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坚忍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才能让受教育者特别是广大学生容易接近和接受所教育的内容。

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也指人们对现行职业即将实现的目标的追求和信仰,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职业理想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不能定位在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也不能满足于发展个性、发挥个人才智和兴趣爱好层次上,而必须把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职业”同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事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项职业,而是崇高的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的伟大事业。

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大学生是高知识、高智商的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多种工作本领,才能应对这一特殊的工作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演讲鼓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学历方面,应具有较高的正规教育学历,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达到硕士水平和部分博士水平,至少是双学位和本科水平;在专业结构上,要做到文理结合,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从职称上讲,要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各个层次。

参考文献:

[1]王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252.

[2]马福运.“双肩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44-47.

[3]吴泽娟,彭启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44-45.

[4]彭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5)56-58.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6

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经历了二高三低的变化:宋朝和明初高,五代、辽金元时期和明永乐以后低。

五代武人跋扈,王朝祚短,翰林的地位从唐时的顶峰跌落,政治上的作用相当有限。后晋还一度废除翰林学士,其职并归中书舍人。

宋代是翰林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继承唐、五代的趋势,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发展成截然不同的衙署。翰林院作为各种技能之士的待诏之所,设在皇城之外,分为书艺、图画、天文、医官诸局;翰林学士院作为草诏、顾问之臣的供职机构,设在宫禁之内,二者间地位的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其二,翰林学士院组织结构严整,官员设置从高到低依次为承旨、学士、直院、权直,不再是随意性很强的内侍群体,而是中央政府的正式机构。与之相适应的选任、降黜、员额、俸禄等各项制度日趋完备。其三,翰林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得以确立,非进士不入翰林,由此推进了宋代文人政治的发展。

辽、西夏、金、元,都是以少数民族为统治主体的王朝,它们程度不同地学习汉王朝的统治体制,无一例外地承袭了唐宋的翰林制度,以此标榜文治,笼络与安置汉族知识分子。各政权中翰林机构的名称、功能不尽相同:辽称翰林院,体制与唐旧翰林院相似,院内人员、职事繁杂不一;所不同者是将国史院隶属于翰林院,开了国史、翰林合二为一的先河。西夏与金建翰林学士院,职能与宋时相似。元立翰林国史院,其职责变为以修撰国史为主。

明代翰林院的发展变化,以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为界,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的翰林院拥有唐宋翰林学士院的职能,翰林官充当皇帝的辅弼,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后期的翰林院向唐旧翰林院回归,走上了重文词、远政治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近侍机构——内阁。英宗正统(1436—1449年)以后,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逐渐降为撰修书史、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文秘机构。

清朝以后,翰林院的性质不再有大的变化。院中无承旨,亦无学士之名,而是“定掌院学士为专官”(《清史稿》卷115“职官二”),掌院学士之外,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院下有庶常馆、起居注馆和国史馆三机构。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是编修书籍,撰拟册文,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与政治了然无涉,属于职清事简的文人闲职。清朝末年,实行政治改革,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翰林院日渐衰落。1911年,清朝灭亡,沿续了千余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无论其身份是“天子私人”还是朝廷命官,也无论其职能是参与政事为主还是掌管文辞为主,对于中国古代的翰林来说,有一点是千年不变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特别是明清以后,基本都是进士高科之人,亦即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为人熟知的历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这种构成,决定了翰林群体势必对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职掌文化事业的专官,翰林首先致力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与保存。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仅通经晓史,而且立德立言,创作出无数优秀的诗赋文章,为古代封建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大量的财富。历代翰林还编撰各类书籍典册,直接担当起整理、保存与传承封建文化的责任。唐以后流传至今的大量古代典籍,多数都出自翰林之手。如宋代以“四大书”著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除《元龟》外,其余三部都是太宗时由翰林学士李方、扈蒙等主持编撰的。再如明朝修《永乐大典》,清朝修《四库全书》,都由翰林负责,清朝修书的机构四库馆就设在翰林院内,修书期间先后有数以百计的翰林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

同时,作为成功地进入中枢机构的士大夫中显达之人,翰林有机会实践儒家的政治理想,以其知识、节操等影响社会,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从唐末翰林充当反对方镇,打击宦官,巩固统一的重要力量,到宋朝翰林踊跃议论朝政,批评时事,推进文治,历代翰林都积极发挥了他们在当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表现的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于国事民生不敢忘的情怀,凸显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独特文化品质,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遗产。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7

【导语】巴中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巴中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8

【导语】江门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江门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9

【导语】苏州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苏州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篇10

【导语】黄冈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黄冈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