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质量问题报告十篇质量问题报告十篇

质量问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23:48

质量问题报告篇1

[论文摘要]企业财务报告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是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本文探讨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高度相关的因素,提出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期盼能对我国企业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企业财务报告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是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对不少企业编造假账、虚增利润、内幕交易等问题的披露,像惊雷一样在我国资本市场爆发,而问题的焦点就是企业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从1999年开始,财政部先后进行了4次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公布了8份公告,抽查结果发现,我国的许多行业无不存在着会计信息的舞弊。另据深交所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企业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比例为13%,隐瞒信息的比例却高达70%。 

 探讨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高度相关的因素,提出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期盼能对我国企业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一、财务报告质量的涵义 

 

 财务报告质量可以被定义为:反映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实际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按照修订后的sasb,美国的审计师、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当局正在努力定义“财务报告的质量”。显然,这里所谓的“财务报告的质量”指的已不是该名词的字面意义,而是指一套完整、系统、具体的评估标准。 

 财务报告的质量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财务报告是否遵循了规范的操作程序、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财务报告的质量标准等。从财务报告目标的视角看,判断一个财务报告的质量,就是要看它是否达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即是否解除了受托责任、是否提供了决策有用的信息。从内部控制目标看,判断一个财务报告的质量,就是要看它通过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的实施,是否达到了营运的效率效果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高质量财务报告就是能向使用者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它能够能反映出企业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创造出的经营的高效率、好业绩,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完全、及时、可靠、充分、透明和公允的财务信息,使之在解除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同时,能更好地帮助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决策。 

 

 二、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会计准则的存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理论上,会计人员都能够根据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但是财务报告的质量也会因企业的不同而异。采纳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中国新会计制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比性和决策有用性,中国的会计改革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与美国相对规则导向的 gaap 相比,加拿大相对原则导向的 gaap 会导致较高的会计质量。 

 2.治理结构与控制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一般下设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内部控制和独立审计。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治理人问题。通常,控股股东和经理等“内部人”会操纵财务报告,侵害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遏制这种行为,治理结构越完善,财务报告的质量就越高。 

 3.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要素。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影响信息与沟通的重要手段。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财务管理软件的发明、各种数据库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

 4.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 

 在我国有些企业,高管人员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公司治理失效,会计人员不敢得罪高管人员,对管理人员监控不力。主要表现在记账的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国家监督制度和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财政部门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再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建议 

 

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我国企业素质的重要课题,为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笔者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 

 首先,建立以财政部会计司官员为主要力量,通过招标外包、特聘专职技术专家等多种形式吸收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资深人士参与,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研究、起草和解释的技术力量。其次,我国的会计准则应该由政府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在制定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讨论与论证,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避免不确定性对会计准则产生过多的影响,增强会计准则的合理性、公平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经验证据证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扩大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把外部董事纳入到专门仲裁者中能提高董事会实现低成本的控制权内部转移的有效性,而且这降低了高层管理者串谋和掠夺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意图。 

 3.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范围 

 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应当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以及公司对社会的责任等纳入披露的范围,提供“管理当局分析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分部信息”、“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信息”等。拓宽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量,改进后的会计报表附注应包括已承诺的事项、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其他重要事项等。 

 4.强化企业法律责任的监管 

 我国应该将董事及高管人员的民事赔偿责任立法引入个人破产制度、证券民事赔偿机制和追究最终责任人无限责任制度,加重刑事处罚力度。同时,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加大企业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防止公司内部人恶意利用公司的有限责任性质,操纵公司财务,滥用公司资金,转移公司资产与收益,进行破产欺诈等不法行为。 

 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监督审查的内容和范围。为降低审计风险和对投资人及时提供公正、透明、有用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告中的持续经营的能力、关联方交易、异常交易问题、对期后事项的关注和重要性的运用等主要问题进行适当的评价,以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娄权.财务报告质量的决定:理论与实证.企业经济,2006. 

质量问题报告篇2

所谓前店后厂,通俗地讲,就是指前边是门店后边搞加工,表面看来仅进行销售,实则是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实行一条龙经营。前店后厂,经营行为隐蔽性强、欺骗性大,容易坑害消费者,不易治理。前店后厂种类很多,产品繁杂,数量较大,常见的有馒头房、包子铺、小餐馆、蛋糕房、酱腌菜加工处、扒鸡肉食店、肉食烧烤处、食醋酱油酿造处、酒作坊、小油坊、幼儿饮料售卖处、散酒售卖点、卤制品加工作坊等等。

前店后厂,多为食品加工小作坊,通常生产场所与销售地点不在一起,人员往往是家庭成员或文化层次较低的雇工,生产设备简陋,证照不齐全或根本没有证照,食品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卫生条件差。且普遍存在以赢利为目的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缺斤少两等行为。前店后厂,多集中在物流繁华的城区、乡镇集贸市场以及交通发达的路边店,加工场地较为隐蔽,加工时间不固定,销售对象散,产品流动性广,容易形成监督管理上的盲区,极易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造假窝点。

治理整顿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企业是摆在各级质监部门面前的一项严竣课题。强化监管,不容迟缓。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规范前后厂食品加工业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普查建档。各级质监部门应以辖区为单位,对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业进行普查,要加强与工商、卫生、城管等部门的联系,切实弄清辖区内前店后厂的分布状况及特点,弄清前店后厂的种类、人员、设备、证照、产品类别、产品流向及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摸清底数,建立健全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业质量档案,一经出现,及时查清,及时补充完善质量档案,以便做到工作有的放矢。

二、加强自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强化培训班、签定《食品安全自律承诺书》等多种形式,督促指导并约束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认识水平,提高其加工管理水平,倡导企业自律,鼓励企业诚信生产经营,增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感。

三、构建监管网络。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聘请食品协管员,加强与工商、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安全防范预警机制,积极构建前店后厂食品质量安全网,做到早知道、早准备、早完善。

四、加强检查。坚持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检查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要突出对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原料、食品添加剂及产品净含量的监管,加大抽查频率,及时向社会公告抽查情况,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严格把关,强化安全。

五、强化后期监管。要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活动,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企业,严格实施查处,严格实行停业整顿,直到报请地方政府关停,确保不因监管漏洞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带来食品安全危害。

质量问题报告篇3

一、干部考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考察内容不够具体完善。内容过于笼统抽象,缺乏具体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以基本原则为标准,如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任人唯贤等概念化的东西突出;另一方面是过分突出量化的评价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都使用同一考察内容和标准,造成量化使用上的泛化。

第二,考察方法不够规范和健全。目前考察方法较为单一,除个别谈话和民意测验之外,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没有被广泛采用。民意测验也存在参与范围偏小,测评指标过于笼统,测评环境不良等问题,使参评人员难以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第三,考察范围不够丰富全面。目前干部考察的范围往往局限于工作单位,对干部的日常表现了解掌握很少,缺少对干部一贯表现的评价。加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接受访谈对象较狭窄,以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主要领导、中层干部为主,向熟知考察对象生活的群众了解不够,使得一些干部生活作风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难以发现。

第四,考察结论不够客观准确。有时只反映干部现实表现、工作政绩、能力素质、发展潜力、群众公认程度等表面关系,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判断,考察结论往往与事实有距离或不准确,易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第五,考察主体素质存在局限。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深入。有的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工作不深不细,对获得的各种信息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考察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失真失实的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干部考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第一,考察要求精确性与考察标准笼统性的矛盾。由于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物,考察者只能凭自己的认识和价值取向来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常常产生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容易导致考察工作中出现失真失实的问题。

第二,考察要求全面性与考察范围局限性的矛盾。新的社会条件下,干部活动范围的扩展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干部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八小时以外”的活动更能反映其思想道德品质和廉洁自律情况。这就要求必须扩大考察领域,全面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

第三,考察要求客观性与参评人员心态主观性的矛盾。个别参评人员往往从与自己的利害关系角度作出评判,而不愿客观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所以常常出现违背事实真相。还有些参评人员认为考察只不过是走形式,工作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这就使得考察人员难以了解真实情况,对考察对象难以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第四,考察主体主导性与主体素质差异性的矛盾。在考察工作中,给考察主体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无论是访谈对象的选拔、考察活动的组织、考察过程的把握,还是对考察情况的取舍分析,都是由考察主体来操作和决定的。由于考察者素质参差不齐,资历阅历、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不同,在对考察对象的评价上有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

三、改进干部考察工作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第一,改进干部考察方式,完善干部考察机制。一是要变平面考察为立体考察。考察干部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平面上,而应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察。要了解其工作范围的上级、平级、下级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同时,要考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二是要变静态考察为动态考察。如采取实地考察法、跟踪考察法、找访考察法等。考察人员深入基层和有关单位,明查暗访,与有关知情人促膝交谈,让其在轻松活跃的气氛里说出心里话,把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三是变突击考察为期限考察。组织部门根据考察对象的职务、岗位等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考察期限。在考察期限内,考察人员有权独立调查了解考察对象的情况,全面收集有关材料,不受其他人的限制和干扰。

第二,细化考察内容,量化考察标准。细化考察内容,就是要将党政领导干部的任用标准,按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分解为若干具体项目。量化考察标准,就是要对能够量化的考察指标尽可能进行量化,如将思想政治素质等按优劣、强弱程度,划分为若干明确的定性程度级;将工作实绩等相应地进行数值量化,确定不同的分数。同时,要确立并执行考察干部统一的客观尺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党政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以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第三,扩大考察民主,增加干部考察工作透明度。要扩大参与范围。根据《条例》规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面。如考察对象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的,应延伸到上级主管部门和下级对口部门听取意见;对窗口部门的领导干部,还可外延到部分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中听取意见;考察对象在现单位(岗位)工作时间不长的,还要到原单位进行考察。要健全参与机制,推行差额考察制,探索考察结果反馈制,加强群众对考察工作的监督。

第四,拓宽考察视野,强化日常考察。要变以定期考察为主为定期考察与平时考察相结合。目前,组织部门考察干部一般都实行定期考察或年度考察。其弊端是容易让群众误解为定期或年度考察不能真实反映干部素质的全貌,而且在很短时间内也不易考察出干部的诸多情况,了解更多的问题。实行平时考察,即各级组织部门对所管理的干部有计划地进行定期考察,并将考察情况建立档案,作为今后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平时考察,可以消除群众误会,排除心理障碍,向考察人员反映真实情况;同时,还可以掌握干部的一贯表现,避免因一时一事的假象用错干部,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平时考察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可以结合定期考察,或在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进行考察,还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随机考察。

质量问题报告篇4

【关键词】信息质量存货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失真这句话是国际通弊,并有愈演愈烈趋势。有待引起社会重视以及治理及时的问题。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源泉,是会计可靠性的保障,真实的会计信息促使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某药店会计核算现状

该药店属于商品流通企业,参照会计的账务处理进行账务处理。连锁药店的资产管理采取总部与分店分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由总部统一核算,折旧也由总部统一提取,分店不用分摊,分店设置固定资产实物卡,并承担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固定资产的调拨、添置、报废都由总部保管,分店没有权利处置。

该药店的药品存货品种多数量大,同时分店也较多且大多分布在各个镇里,每个分店的需求量也不同,存货的配送由总部统一管理。总部派去的人员会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

该锁药店成本管理主要是运用费用开支标准及范围、商品毛利率、销售费用等指标进行管理。由总部统一进行管理和成本核算。各分店对各分店实现的购进、销售成本都由各自核算机构按规定程式进行核算。该药店的税金核算及管理都由总部统一核算并缴纳。各个分店应该分别建立台账,台账必须与公司建立的总账相对应,各分店长每周必须将上一周的销售小票及报表交至总店账务管理员手中。总部定期派盘点人员统一到各分店进行商品盘点。

二、该药店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配送环节比较薄弱,“过票”现象严重

所谓“过票”,指的是业务员借用或租用其他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自行组织货源销售给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后,再到经营企业开具《销售发票》和《销售清单》,以经营企业提供的条件经营药品。简单地说,就是无证经营者使用有证企业的票据进行的经营行为。

由于近几年该药店规模扩大逐渐加快,企业统一配送机制也就逐渐出现了漏洞,分店越来越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总部难以实现统一送货、配货是最大的隐患,这样的环境导致“过票”现象愈演愈烈。

(二)存货盘点严重失实

该药店是连锁药店,所以存货的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该药店药品,品种多,数量大,同时分店也较多,而各店需求量不同,这就是使总部药品收发次数频繁,计量和计算上发生的错误在所难免,而且仓储保管也容易发生损毁和丢失问题。分店部分柜台有混签、丢签等现象,导致商品不能盘点入账。总部定期派人统一盘点各分店商品,对于总部的盘点人员,不可能做到公私分明,并导致盘点数目不真实。该药店存货数量庞大,难以管理,以上行为,造成存货会计信息质量的严重失实,给总部采购及发货等方面带来很大困难。

(三)有些分店账目账表比较混乱

该药店,近几年内,因为加盟商的逐渐增多,其账务管理方面变逐渐出现松懈,刚加盟的新店,需要店长在一星期内建立起与总公司大账相对应的台账,而新城药店的分店会计人员有些素质偏低,相关财务知识薄弱,会计基础匮乏,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没有严格按财政部相关规定来设置,致使会计缺乏系统的核算、账目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如乱设、滥用会计科目,不能很好的与总账相对应,给总部财务带来很大的麻烦,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三、该药店信息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总部配送机制,杜绝“过票”行为

完善总部配送机制,可以采用连锁管理软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系统,及时掌握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动态,使企业实行一体化、协调化管理,包括订单、采购、仓储、配送、销售,以及出纳收支、财务等一系列环节。从而提高各个分药店的监控能力,流动资金占用率减小,从而降低整体库存。

(二)各分店应做好销账工作

销账:店长应该在公司开会时将上一周的销售报表和小票交到账务管理员,账务管理员应在一周内完成对账、销账。报表和小票按规定规范填写,并无错字错码,只要有不规范、填写错误,将视为违章,并接受处罚。

(三)各分店做好盘点、库存管理、核查与处理工作

1.盘点。各分店货品盘点分为日盘,月盘,日盘即每天交接班时对货品进行盘点,双方一致确认,然后在交接本上签字。月盘即每月由专门财务人员随机对各店铺进行盘点,月盘时应该对明细账。月盘应对出现的混签、丢签商品,绝对不能盘点入账,必须办理退货手续,退回货品部并进行重新核定。店长自己发现混签、丢签,情节不严重的,应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2.库存管理、核查与处理工作。各分店库存管理应该做到:产品系列和品类分开装袋装箱集中储放,提高销售时的找货速度。产品包装袋必须完整无破损,并对破损的袋子尽早更换,防止因为破袋而发生乱签。不同规格大小的产品应该放在相应大小的包装袋中,来防止商品损坏。对滞销库存商品每月向公司办理一次调货。

(四)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

该药店应以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和真正的一些社会福利的评价指标为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利润、资产收益等财务性指标。不要只强调企业的经营效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和水平,也应注意到是什么样的过程达到这样的结果。

1.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尽量规范产品的购销渠道。

2.提供更为优惠优质的售后服务真正做到让患者舒心的服务,达到产品服务一体销的结果。

质量问题报告篇5

关键词:国家;审计报告;改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落实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体审计人要把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项部署要求上来,要依法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因此审计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审计程序要进一步规范。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布署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时特别强调要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强化惩戒问责的关键环节。当前审计报告存在较多问题相对突出,制约了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理解,无法更有效利的利用审计信息,致使审计作用无法最大化。因此,为促进审计工作改革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对审计报告提出更加有效的、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一、改进审计报告的意义

在当前我军审计体制更加规范,审计地位日益提升,审计结果效用更广泛的背景下,改进军队审计报告是提高军队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全面推动审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审计报告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理论。其实践意义在于使审计报告的内容更加充实、信息更加完整,审计观点更加贴切。审计报告的改进有助于审计工作在维护军费合规高效使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推动强军目标早日实现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含混模糊

审计评价是运用法律依据、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对审计客体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法律法规制度的遵循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的评估和认定,是审计人员向报告使用者提供的一种专业判断。当前部分审计报告所表达的审计评价含混模糊、浅尝辄止,处于某些顾虑而不能反映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审计评价既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通过棍淆概念、使用艰深晦涩的词语,有意引导报告使用者产生错觉等来淡化问题、回避问题,切忌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互矛盾的现象发生。

(二)报告内容不充分

有的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绕弯子,开头总用大量篇幅叙述审计的起止时间、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步骤和具体作法,甚至连篇累犊地介绍被审计单位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等情况,没有直入主题,写各级领导和被审计单位关心的是审计的结果。有些审计报告对问题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对一些小事长篇大论却不指出其突出问题,致使被审计单位在解决问题时,不易把握重点。

(三)引用法规不完整准确

当前多数审计报告中引用法规的数量及准确度并不高,仅仅在开篇泛泛的概述审计报告所引用法规及条例。部分运用的法规的时效性不足,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或已废止的法规不具有约束力;同时运用法规的层次性不够,上位法应优于下位法;其次运用法规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待考虑,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的法律条文。审计报告法规引用的不完整致使其权威性不明确,更无法充分体现出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三、审计报告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审计报告内容

审计报告中所列的事实必须清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必须条理清晰。审计报告的内容要结构合理,表述准确,归类并条理化。同类性质的问题应集中在一个段落中进行表述,避免内容交义。内容排列要有序,一般是先摆问题,后定性,再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先摆情况,后评价,再提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中的文字表述应力求文字精炼,措辞得当,不应采用文学性语言或假设性语言,不能唯上唯书。同时应注意主次分明,审计报告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对重点问题充分展开,说清讲透,以有助于报告使用者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对影响不大的枝节问题,只需简略提及,甚至可以不提。

(二)明确审计意见及建议

审计意见及建议是审计人员针对并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纠正问题的建议。审计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要注意所提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来讲,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建议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高层次性和前瞻性,做到未雨绸缪。应从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法律层次,在全面分析归纳审计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透过表象发现隐性存在的问题,指出更深层次的审计意见,提出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二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的放矢。应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与被审计单位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达成共识,提出能够真正推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财务管理的可操作的具体建议,避免空洞性和盲目性,便于审计建议及时有效地落实。审计报告就应根据审出的问题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及合理的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方法,为被审计单位及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堵塞漏洞,改进工作。

(三)恰当引用审计法规

审计报告要证据充分,定性准确,用事实和证据作为依据,以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做到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对问题定性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恰当、准确,并注明文件名称和发文编号。审计组编写审计报告之前,应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筛选,从中选出相关的、重要的资料,根据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对重要的审计事实及审计证据进行认真核对,并认真搜集有关法规文献,确保编写审计报告问题与依据对应,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有理有据。同时审计报告引用法规不应泛泛而谈,在所指出问题的前面应明确罗列所引用法规,使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使审计工作更加体现合法性、合规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控制报告风险能力的提高以及审计报告质量的增强,健全审计报告质量监管体系的关键之一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级组织机关必须投入充足的人、财、物力成本,培养具有严谨职业纪律、先进思想觉悟和扎实知识功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同时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政治敏锐性的提高,在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以审计工作宗旨为指导,发挥好审计监督控制职能,固守审计独立性,不被个人情感及被审计单位关系所影响,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质量问题报告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意义策略

对一所职业院校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不但需要考虑到学生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还需要通过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来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了解人才的质量是否满足实际的需要。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完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一、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意义

(一)能够强化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

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增强质量意识,树立评估主体地位。不断采取措施完善内部制度,建立评估制度,能够帮助职业院校更好地了解教学质量,并反思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1]。

(二)能够增强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有效性

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客观、全面地了解职业教育质量情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在分类拨款、分类指导等方面提供参考。

(三)能够让社会更加关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

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能够让社会更加关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组织、校友、媒体、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作用发挥出来,将职业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这样能够深度融合社会需要和职业院校教育,切实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当前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职业院校的领导在任的时候,比较重视自身的政绩,而对学校长远发展不够重视,因此很多质量报告并没有很好地分析教学的质量,更像是成果展示和工作总结。和教学质量有关的,列举的往往是审评获奖情况和行政评奖情况。这些报告中,并没有提到重要的问题,比如每年政府投入情况、学生家庭投入情况、生源构成的变化、学生是否满意学校生活、毕业后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评价等问题。长此以往,质量报告很可能会流于形式[2]。

职业院校的质量报告应该是客观和全面的,其中应该包含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撰写质量年度报告的时候,应该整合多方面的数据,将大学生作为报告撰写的中心,将就业作为撰写的导向;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进行衡量的时候,应该从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为学生服务以及给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几个方面出发。

三、教学质量报告的量化和质化的主要形态要素

(一)学校的目标和使命

对于学校而言,目标和使命是其重要的顶层设计,其能够直观地展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宗旨以及服务面向等一系列的价值追求。人们在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时,往往会根据其目标和使命进行,而培养目标便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3]。

(二)使命实现以及目标的条件和资源

此处的资源条件包含经费、物质、仪器、图书以及信息网络等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条件和资源,国家制定了最低标准,若是能够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则说明这所职业院校的硬件有一定的保证。

(三)教学服务水平

教学本身也是服务的一种,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更是如此。评价职业院校教学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下面几项出发:学校有没有给学生学习提供质量较高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有没有被学生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时是否付出了足够的精力、实践和感情,能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有没有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等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4]。

(四)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及其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目标、使命是否达成等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其中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身心发展情况。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和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

四、撰写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的策略

(一)牢牢抓住教学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首先,必须认识到教学质量报告和工作总结、工作汇报有着很大的区别,其能够体现教学工作的反思内容和过程,其重点是分析与反思。教学质量报告应该重视学校教学工作的总结,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应该通过具体措施的实施情况、相关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对教学质量造成重要影响的要素

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指导事项和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创新办学模式是否合理,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否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等[5]。所以,在撰写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时候,需要对以上诸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建议。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就业率是衡量职业院校培养成果的关键指标,其能够使职业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直观地体现出来。

(三)从纵向和衡量两个维度来对比教学质量

想要详细分析教学质量,了解学校教学质量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需要对比职业教育基本的状态,从而对学校教学工作状态进行判断;通过对比同类型和同层次的学校来对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位置进行分析[6]。此外,那些办学水平比较高的职业院校还应该和国外的相关院校进行对比,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五、撰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建议

职业院校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应该包含下面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需要进行综述;第二,分析学校办学的一些基本信息;第三,分析学校招生和专业的实际情况;第四,分析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情况;第五,分析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质量;第六,对社会服务情况进行分析;第七,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措施。

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只有包含了上述内容,才能够切实体现职业院校在招生、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情况,这样的报告才是真正的、完整的[7]。

在职业院校中,质量报告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履行社会职责以及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撰写报告时,通过对人才培养的分析和总结,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评价,找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来改进。

六、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改进,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规划学校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效果和办学效益,切实提高办学质量,让社会、家长和学校满意。所以,学校必须重视人才质量年度报告撰写,将其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朱方鸣,陈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97-98.

[2]李术蕊.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37-44.

[3]杨应崧,苏志刚,齐小萍,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94-96.

[4]赵佩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之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44-46.

[5]徐伟,屠群峰,孙莉萍,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作用与框架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64-67.

质量问题报告篇7

1受监资料整理监督机构在接到建设工程注册监督申请后给建设单位发放《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表》,建设单位据此填写此表,并提交土地证、规划证、中标通知书及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资质证、营业执照、人员上岗证、技术成果以及图审报告和整改报告。合格后,监督站成立监督小组,制订监督计划,进入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表和申报材料、监督计划进入监督档案.

2监督交底一个监督工作方案,一个交底记录。监督工作方案要有针对性,对于特殊工程,可制定详细的监督方案作为补充。另外,编制日期要及时,不应超过受监15日,要由站长或总工审批。监督交底记录应填写交底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议程、会议明确的主要问题、各方反映的问题及要求,还要有各方负责人签字.

3责任主体质量行为资料监督检查记录由质监员进入工地检查时填写监督手册,监督手册应如实填写工程概况、工程规模、监督组成员名单、监督重点、停检点。质监人员在检查时,就检查中发现各方责任主体存在问题,要如实填写,并填写质量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

对于行政机关要求提前介入的工程,也应及时如实填写,提出处理意见。这样更具真实性,且能反应出质量行为完善的过程.

4监督巡查记录应有质量行为巡查情况和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查情况.

质监员在做记录时,往往实体质量写得多,质量行为内容不写或写得少。参建各方质量行为要检查的内容很多,在质量监督手册中已有体现,但在监督巡查记录中仍要有该部分内容。主要管理人员在岗情况及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应如实记录。对实体质量的巡查记录要详细,检查哪个部位,存在的问题要记录清楚,以便反馈参建单位进行整改。监督巡查记录一式四份,各方签字后,发放给各责任主体三份,一份存档。在巡查记录中已经写清,发放责任主体便于整改。对于问题较多或较严重时,下发《整改通知单》或《局部暂停通知单》.

5质量监督抽检记录建筑工程抽检内容有:主要材料、构配件抽检、现浇混凝土强度、构件尺寸。每年制订抽检计划,最低保证每一季度一次,成立专门的抽检小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熟悉操作规程。所有的工地都要抽检,抽检不流于形式,增大监督抽检的权威性.

6反馈、整改、停工通知单及不良行为记录我站《抽测通知单》签发的问题主要来源为:①日常监督发现有可疑构件或问题,签发《抽检通知单》;②工程质量大检查中发现问题,需签发《抽检通知单》;③参建单位或社会反映的问题,经核查属实的,需签发《抽检通知单》。《抽检通知单》签发要及时,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应把检测报告复印件附于《抽检通知单》后.

《整改通知单》是在日常监督中发现质量问题要求责任单位整改的通知,整改有时限,责任单位应在时限内完成并回复完成报告书。完成报告应有总监和施工项目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监督员接报告实地回访。这里应注意的问题是有的质监员认为“我发过《整改通知单》就没有我的责任了”,不去认真地责成有关单位整改,无整改完成报告.

工程《局部停工〈暂停〉通知单》是出现严重问题,质监员认为必须停工,向站领导汇报后,质监站加盖公章下发通知单。责任单位对质监机构提出的质量问题整改后,上报《工程质量整改报告》和《工程复工申请报告》,质监机构下达《工程复工通知书》后方可复工。这里通知单和报告环环相扣,问题处理要闭合、对应.

责任主体不良记录是质监机构处理较薄弱的方面,有些质监员不作此项记录。根据建设部建质[2003]第113号《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对责任单位出现113号文规定的情况,应作不良记录,并向站长提交材料由站长审核。填写不良记录后,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统计汇总及网上等工作.7主要分部、子分部及专项验收监督记录主要是桩基、地基处理、基础、主体、钢结构、玻璃幕墙、建筑节能等比较重要的环节的监督验收记录,各责任主体要报送相应验收记录并加盖法人章或业务专用章作为附件.

这部分资料整理难度在于大部分工程工期较紧,主体工程完成后,就要进行主体验收,以便进入装饰阶段。施工单位不可能等到试块全部到龄期后再验收。所以验收时,因为有些质量控制资料不到期,参建单位有的不能签字盖章。导致验收记录提交滞后,有的参建单位拖拖拉拉不能及时提交,监督员填写监督记录应在提交验收记录后,所以使监督记录填写也滞后。监督员要及时向参建单位催要相关验收记录.

8质量事故处理监督记录这部分记录也是监督人员较为忽视的,有的监督人员认为只要下发整改或停工通知单问题已处理就行了,写事故处理监督记录太麻烦,于是事故处理部分一片空白。这是不对的。质量事故发生后,应要求责任单位报送《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初步了解事故情况、经过、发生原因的初步分析、损失情况、临时措施。然后进行事故调查,摸清事故情况,填写《质量事故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站领导审核签字。最后,填写《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监督记录》.

9竣工验收监督记录竣工前7日建设工程项目部向质监站书面提交《工程竣工通知书》,约定时间进行工程验收,其中《竣工验收通知书》还有竣工验收组成员名单、竣工验收方案。监督人员应认真审核竣工资料,对工程实物抽测和观感检查,并对验收过程进行监督,最后填写竣工验收监督记录。在这里应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参建单位业务素质差,在竣工资料中填写不规范、不认真,监督员应严格按要求填写.

10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是单位工程监督工作的总结,是竣工备案的依据之一,是监督档案中最重要的资料。监督报告应在竣工验收合格7个工作日内提交,这是时限要求.

质量问题报告篇8

一、报告的总体要求各单位应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统计调查工作,被抽查单位须积极配合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的专项检查。通过全面梳理、科学界定、认真分析、制定方案、逐年消化,不断提高公司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企业发展基础。统计调查报告及其附表的内容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出本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存在的瑕疵及问题资产的现状、产生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对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对存在重大问题资产的单位和项目要落实整改责任人。各单位应根据《通知》要求,建立瑕疵及问题资产台账、制定解决方案和时间表。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二、报告的资产范围根据《通知》要求,各单位的资产均纳入统计调查和专项检查范围,调查的重点是“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和“长期应收款”,施工企业须将已完工未结算项目列为调查重点。资产的时点为2014年3月31日。

三、报告的主要内容为规范各单位资产质量统计调查报告的撰写,保证调查报告的质量,现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一)资产管理基本状况。2014年一季度末,本单位财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情况、主要资产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施工企业要对建造合同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及完工率的控制情况进行说明。

(二)资产质量状况统计调查组织实施情况。包括方案制定、组织机构、责任分工、进度安排,以及采取的主要统计方法和界定瑕疵及问题资产的原则标准。

(三)资产质量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报告瑕疵及问题资产总体情况及瑕疵、问题资产金额比例,瑕疵及问题资产应分别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描述。填制《资产情况统计表》及《瑕疵及问题资产情况表》(附件2、3)。

质量问题报告篇9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质量问题报告篇10

一、一级质量复核的基本程序、主要问题和改进构想

一级质量复核是三级质量复核之中的第一个环节,对于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般由项目经理或者项目骨干人员承担。

(一)一级质量复核的基本程序。1.项目组成员整理好审计工作底稿,由项目经理或者骨干成员根据现场审计收集的充分证据审核工作底稿,并撰写完成审计报告(草稿);2.审计报告(草稿)撰写完毕后,由项目经理或者骨干成员负责修改定稿,即进行一级复核;3.项目经理或者骨干成员将电子版审计报告(草稿)打印成纸质审计报告(草稿),并加上“审计报告签发单”,以便逐级审核后签字。www.133229.Com

(二)一级质量复核程序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一,个别项目经理在审计报告还没有真正修改定稿、财务数据和文字内容没有全部核对准确的情况下,就将审计报告(草稿)移入二级复核程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的项目经理错误地认为,后面有二级复核和三级复核环节把关,一级复核是否彻底并不重要。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与客户对提供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有关,也与报告撰写人和一级复核人员没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有关。第二,有的项目经理于一级复核时,对报告模版要求披露的财务信息模块进行了删除,使财务报告的内容残缺不全;也有个别项目经理应客户的要求,擅自将与客户税收、利润等敏感性数据有关的表格添加到审计报告中,这势必增加审计报告的潜在风险。第三,审计报告撰写与一级质量复核工作由同一人承担,导致一级复核程序流于形式。即审计报告由项目经理亲自撰写且自己定稿,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质量复核。这是因为项目经理之间没有经济利益制约关系,不便于划分差错责任,组织在不同项目经理之间进行一级交叉复核又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完善一级质量复核程序的构想。第一,进一步完善一级质量复核的控制办法,加大对项目经理报告质量的考核力度。项目经理是否尽职尽责对于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具有第一位的作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将审计报告质量等级评价与项目经理的薪酬、晋职、晋级进行挂钩。第二,审计报告撰写人如果需要添加和删去审计报告模版规定的基本内容,必须事先报请分管合伙人同意,否则就应作为重大差错处理。第三,有必要在审计报告签发单上增加“审计报告撰写人”一栏,以便撰写人撰写完毕后在其中签上自己的姓名和时间,然后交由一级质量复核人复核并签字。为防止一级复核程序形同虚设,需规定报告撰写与一级质量复核工作不得由同一人承担和签字。如果是项目经理撰写审计报告,则必须由同一项目组里的另一骨干成员承担一级质量复核工作并签字,反之亦然。

二、二级质量复核的必要程序、基本内容、主要问题和改进构想

二级质量复核工作一般由审计部门经理或其委托的复核人员承担,相对质监部来说具有半专业化半职业化的性质。因此,要按照复核的基本内容与要求逐一进行复核,不可“偷工减料”。

(一)二级质量复核的必要程序。1.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做好质量复核中发现差错的详细记录,并在审计报告签发单上签字,以明确责任;2.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发现有疑问要亲自与项目经理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3.项目经理按照复核记录和沟通一致的意见,对审计报告草稿进行修改。

(二)二级质量复核的基本内容。1.复核报告主表与附表中的所有数据、比例是否准确;2.复核报告全部文字表述是否准确,有无错误、遗漏和重复的内容;3.复核报告中的重大财务信息是否准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经济事项调整是否正确等,必要时还需要核对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4.复核报告所有大小标题是否正确、一致;5.复核报告全文的字体、字号和间隔是否符合本所审计报告模版规定的风格要求;6.复核报告各个级次的序号是否正确、连续;7.复核报告所有落款的日期是否正确、一致。

(三)二级质量复核环节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一,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产出的旺季(每年1月至4月)需要进行二级质量复核的审计报告数量很多,如果每个审计部门只有一位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就难以及时完成二级质量复核工作任务,因而影响审计报告产出的及时性。第二,为解决二级质量复核人员不够的问题,有的审计部门负责人会临时安排其他审计人员加入到二级复核人员的行列。而这些审计人员可能没有质量复核的经历,缺乏复核工作的经验,一般难以充分发现审计报告草稿中的各种差错,因此会降低二级复核的差错拦截率。第三,有的项目经理为了迅速出具审计报告而希望简化复核程序,要求二级复核人员只签字、不复核,或要求复核人员只审阅一下审计报告的格式就签字过关。第四,个别项目经理没有按照二级复核记录和与二级复核人员沟通所达成的意见对审计报告草稿进行全面修改,就将审计报告(草稿)移送到三级质量复核程序。例如当项目经理在与二级复核人员对存疑事项沟通达成一致后,仍然将审计报告草稿回归到并不完全正确的报告模版中去。应该知道,再好的审计报告模板也会有文字表述和报表格式方面的错误,质量复核人员和项目经理应当及时发现和实事求是地改正这些错误。

(四)提高二级质量复核差错拦截率的改进构想。第一,对于复核工作量大与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少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予以解决。一是各审计部门可以在审计报告产出旺季多安排其他审计人员参加二级质量复核工作,且要求这些参与复核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二是在同一审计部门内组织项目经理间进行交叉的二级质量初步复核,然后由相对固定的一名二级质量复核人员重点把关后签字。这样,既可以提高二级质量复核效率,又可以增进审计报告质量的稳定性。第二,要在审计报告质量复核的制度规定中,授予二级质量复核人员“发回重审”的权力。即为防止个别项目经理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当二级复核人员发现审计报告问题很多时,有权将审计报告草稿退给项目经理,由其继续修改完善后再进入二级质量复核程序。第三,为了防止有的二级质量复核人员“不复核就签字”的情况发生,可以在报告质量复核制度中规定,将二级复核人员的复核记录纳入审计工作底稿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二级质量复核人员是否检查发现了应当发现的差错,另一方面又可以验证项目经理是否按照复核记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三、三级质量复核的一般程序、主要问题和改进构想

无论是三级质量复核还是第三级质量复核,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指南中都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在实行三级质量复核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一般有两种三级质量复核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先由主任会计师或其委托的副主任会计师(包括合伙人、副总经理等)承担第三级质量复核程序并签字,之后再由质监部进行总体质量控制复核;第二种模式,是先由质监部负责第三级质量复核,然后再由主任会计师或其委托的副主任会计师审核签字。由于笔者倾向于会计师事务所采取第二种模式进行三级质量复核,因此选择第二种模式展开论述。

(一)三级质量复核的一般程序。1.项目经理将纸质审计报告(草稿)送质监部登记、分类;2.质监部负责人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审计报告划分为当期复核事项与期后复核事项两大类;3.对确定为当期复核事项的审计报告,分配给专业的三级质量复核人员进行初审复核,并做好差错记录和初审评分;4.项目经理根据三级质量复核发现的差错记录进行审计报告草稿修改;5.三级复核人员对修改过的审计报告进行终审复核,并做好差错记录和终审评分;6.项目经理将再次修改完善的审计报告送主任会计师或者副主任会计师审核后签发;7.质监部在审计工作和报告复核工作的淡季(5月至11月),对确定为期后复核事项的审计报告组织力量进行质量复核,并做好差错记录和评分;8.质监部对当期复核事项和期后复核事项的审计报告进行综合评分,并得出全所每个审计部门及其每个项目经理的平均差错拦截率和综合评分;9.质监部对各个审计部门及其项目经理进行综合评分情况的通报,并进行奖励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