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十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十篇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3:46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1

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现对我单位本年度资产占有、使用、变动以及管理情况等分析报告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我单位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财务隶属为二级单位,资产管理负责人1人,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核定编制人数25人,实有财政补助人员43人,其他人员6人,预算收支情况平衡。

二、资产情况分析

资产总量:1199080元;

分布、构成:1、房屋474496元,2、通用设备395534元,3、专用设备13500元,4、图书资料10000元,5、家具用具305550元

变动情况:2016年新增固定资产287790元。

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一)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通过这次清查,认真学习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对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对国资管理工作的重视。

(二)进一步夯实了国资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这次资产清查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一方面通过清查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台账,进一步完善了实物资产总账、实物资产明细账、保管使用登记册,真正建立了实物资产“户口本”管理制度,为每项实物资产建立了实物资产卡片信息,包括资产名称、数量,购置时间、类别、原值、使用状态、保管人等最原始的信息内容

四、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账务处理不规范、不及时。

(三)资产处置欠规范。

五、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认真做好资产清查的后续工作,巩固资产清查工作成果。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和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为了让事业单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冲击,得以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共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课题。

本文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谈起,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和模式,旨在切实做好资金控制与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服务于国家建设。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和核心任务

1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是由事业单位财务原则、内部财务管理具体规定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组成的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2)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及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等管理,

(3)财务管理制度是科学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坚决制止各种未经批准的乱收费行为。支出管理单位所有支出均应按年初预算支出计划执行。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是统筹安排各项资金,合理编制年度预算,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和财务监督,保证各种经济行为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

依法组织收入,尽量节约支出,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在科学预测各种因素对收支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对资金的领拨和运用对全局的财务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坚持在“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下,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从而保证全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对事业单位所需资金预测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财务规划和资金计划。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正确地进行筹划决策。抓好资金回收管理,努力增加企业各项收入,搞好利润分配,正确处理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资金运营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1单位的财务政策分析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没有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行为是一种被动行为,财务政策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性财务政策,导致了单位企业财务政策作用的局限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财务行为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具有了公司财务政策的决策权,事业单位经营政策和财务目标的重要保障得到了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政策选择包括风险管理政策选择、股利管理政策选择、投资管理政策选择、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选择、风险管理政策选择等,这些政策的选择和制定,要求决策人充分发挥正确的职业判断能力,使财务政策趋近合理化。

2 单位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模式,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制定的预算方案,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机制。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事业单位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并由其审核批复后执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以合理、完善的预算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对整个预算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控制,确保了资金安全,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3事业单位资产和负债管理

(1)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各种资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登记入账,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盘活闲置资产,明确资产的收益使用范围,制定有关资产的使用办法,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做好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并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状况定期做出报告。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2)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是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之一,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负债管理按实际发生数额计量,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对于已经发生而数额需要预计的,应当合理预计入账,待实际数确定后再调整。事业单位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

(3)财务报告和分析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单位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也是事业单位使用者了解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的重要会计信息资料,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事业单位收入及其支出、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的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财务分析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最后环节,财务分析报告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成功与失败,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时要注意报告内容和结构的条理和层次性,分析评价意见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加入适量的图表以直观地反映分析结果,应全面、有重点地总结报告,建议应该要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三、小结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现行体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部分收支没有纳入预算管理

按照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如房屋等资产出租收入)、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属于政府非税收入,以及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取得的其他各类收入(如经营服务性收入等)均应比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上缴财政专户。但有些单位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将单位的部分创收截留,不在法定账户记录反映,而是转入其他各种名目的账户;有的收入虽已入账,却又在往来款科目进行收支核算,没有在部门预算指标中全面反映单位当年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情况。这样,就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体制的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

(二)预算编制不健全,执行力不强

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严格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由于忽视预算编制,致使预算编制粗放、项目不细化以及预算编制缺少科学依据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对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全面性产生影响,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与单位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得不到全面反映。同时,在执行上,预算内容不实、约束力不强以及执行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1.部分领导不按预算编制使用资金,使得预算频繁变更,预算的执行存在约束力不够的问题;2.有些预算单位由于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对支出项目缺乏控制,经费超支、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3.有些预算单位对于项目支出资金的管理界定不清,存在基本支出同项目支出混支的问题,通过项目支出去弥补基本支出不足的问题,造成项目支出难以实现专款专用;4.部分预算单位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中,缺乏经济效益的理念,在项目资金的的管理中存在重拨款轻监管、重预审轻效果的问题;5.在预算执行的评价方面,由于尚未建立起相应的跟踪与评价体系,使得在对单位的预算经费与资金的使用效果的分析评价上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一些单位的年终决算同年初预算无法真实反映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预算的计划性得不到体现。

(三)财政监管不到位

当前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财务实行财务会计集中核算。这在规范财务核算行为、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伴随财政支出改革进程的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与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也同时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现。在监督时间方面,仍是事后检查为主,对事前事中监督不够重视;监督方式方面,多表现为突击检查,日常监督较少。而从监督所覆盖面看,对某一事项或某一环节的检查多,全方位的资金使用跟踪评价少,资金的使用过程无法实现全方位的监督。同时,也存在着财政拨款追踪问效问题处理难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行政事业单位间各种关系网的存在,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导致一些本应受到处罚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处,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在当前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人员接触的财务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文字功底、专业技能、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还要熟悉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同时还要具有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的良好思想素质,由此,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捷。

二、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规范内控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变“资金”观念为“资产”观念。破除重投入、轻分流的思想。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自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健全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资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使用效益;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合理配置资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规范资产处置行为。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坚持定期清点盘存,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二)完善财会报告体系

现行的事业单位财会报告分析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内容、方法都不够深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一方面要明确事业单位财会报告的目标,报告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为国家、公众、事业单位,提供真实、科学、准确、及时、全面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要在完善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分析的指标和方法进行创新,建立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普遍通行的财务分析指标模式。完善财务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增加财务报表的批注。尽可能缩短报表的提供期限和周期,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保证所提供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最后,除了通用的规范化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以外,增加专项报告,提供特殊指标和财务信息分析,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建议参考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原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反映这些资金的变动原因。

(三)加强单位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执行;有利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加强政权建设。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并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中心工作,只有做好预算编制、执行工作,才能保证事业计划任务顺利完成。

做好预算管理工作,还要处理好以下4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关系。保证各项资金全部纳入单位预算,促进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使用。二是正确处理事业性支出与业务性支出的关系。对于事业方面的支出应尽量予以保证。三是正确处理维持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的关系。对于现有公共组织有效运转的维持性支出应首先予以保证。然后,再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财力适当地安排发展性支出。四是正确处理重点性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的关系。各项支出的安排,应当按照轻重缓急,分主次先后,既要保证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

主要参考文献:

[1]任建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现代商业.2010(11).

[2]彭秋荣.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与科技.2010(1).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4

abstract:thenewlyrevisedinstitutionsaccountingstandardsandaccountingsystemscarriedoutamajorreformandrestructuringtothefinancialreportforinstitution,drewcorporatefinancialreportmode,highlighttheunity,goalsandapplicabilityoffinancialreports,andformedthenewsystemforinstitutionfinancialreport,providingtechnicalsafeguardsforfiscal,financialandbudgetarymanagement.

关键词:构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

Keywords:building;financialreportofinstitution;system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48-02

0引言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财政部2012年对1997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准则、原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和制度名称不变(以下称为新准则、新制度)。新准则和新制度合理继承了原准则和制度的优点,如会计的目标、会计假设、记帐本位币、会计要素、记帐方法等。改革了与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基本方面,并尝试着制度创新,特别是财务报告体系建设,突显出一些新的亮点。

1新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种类和内容有重大调整

新制度与原制度的财务报告相比变化较大,内部报表未作规定,对外报表统一要求:

1.1调整了对外报表的种类。保留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取消了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经营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1.2修改了对外报表的项目对原资产负债表各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新资产负债表保留了资产、负债、净资产三大类要素项目,取消了收入和支出两类要素项目,原因是新制要求每个会计期间的收支都要转入结转结余。

新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按其流动性要求,分别设置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两部分,其中具体项目也进行较大调整,如资产类的流动资产中将现金和银行存款合并为货币资金项目,将材料、产成品等项目合并为存货项目,还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待处理资产损溢等项目。负债类的流动负债中将应付工资、应付地方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款等项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项目,增加了短期借款、应缴税费、应付帐款等项目。还增设了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非流动负债项目。

新资产负债表将净资产也分为流动性和非流动性两部分,流动性质的部分如事业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项目,非流动性部分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对应着资产类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净值、在建工程等项目),如涉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合计数可能小于对应的上述非流动资产合计数。

收入支出表作为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所有收支和结转结余及分配情况的总表,内容及结构等变化都很大,如取消了预算外收支、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等项目,合理设置了财政补助收支及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结余及分配等项目,其中具体项目的名称、内容和格式也都作出重要调整。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分三大项,即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结转(××项目)和项目支出结余。按照上述三项,分别下列有关各项计算出年末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计算公式为:

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调整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上级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财政补助收入-本年财政补助支出=年末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1.3规定和充实了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新制度财务报告要求对外披露的至少八项内容:如遵循新准则和制度的声明;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情况说明;报表中列示的重要事项的进一步说明;重要资产处置情况说明;重大投资、借款活动说明;以名义金额计量资产情况说明;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调整情况说明和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2新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较多借鉴企业财务报告模式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用资产负债表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改革,况且又有创新。我国资产负债表最早只应用于企业单位,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逐步走向市场,为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事业单位会计也使用了资产负债表。新制度在保持公共服务性财务收支使用收付实现制的记帐基础的前提下,也引入部分权责发生制记帐基础。如资产负债表中,将企业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改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是站在每个投资人或合伙人角度观注剩余资产(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的占有额度,所有者更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净资产”从国有独资人就有关基金或资金的用途角度反映对剩余资产的占有额度,国家更关心的是投入的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并合理使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资产负债表一方面按实际成本的要求,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如本表中列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原始价值;各项不同资金来源实际发生的收入与支出相抵后余额转入相关基金或结转结余,这些都符合收付实现制要求。为反映资产的现值,也叫帐面价值,资产负债表资产又引入“累计折旧”和“累计推销”项目,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相备抵,备抵后的账面价值与“净资产”类的“非流动资产基金”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明细金额相对应,又符合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还有如资产负债表资产类中的“待处理资产损溢”项目、“财政应返还额度”项目(即为本级财政欠预算单位以前年度指标数)、“应收帐款”等项目(应包括一部分已计入相关收入但尚未收到现金的交易)、负债类中的“应付帐款”等项目(应包括一部分已列支出,但尚未支付现金的交易),上述项目都构成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该会计基础将成为今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重要组成部分。

“收入支出表”将原表横向(收入-支出=结余)三栏式,纵向不同收支项目分列对应式结构,改为横向比较式(本月和本年累计),纵向列各收支项目的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及分配。财政补助项目单独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中的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资金项目部分借鉴了企业利润表的分步式的结构。如:本期事业结转结余[事业收入类(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类(事业支出中的非财政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本期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应交所得税-提取专用基金=年终应转入事业基金。

3新事业单位会计更加突出财务报告的统一性和特殊性

新事业单位会计的对外财务报告在设计上,坚持采取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表现为统一性。面对全国事业单位涉及领域广、类型繁多、服务形式多样化、专业性质各异的特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必须遵循修订的新准则的原则,要求一般事业单位尽最大可能都要执行新修订的统一的会计制度,使用统一的对外报送报表的种类、内容和格式,规定至少披露八项内容的报表附注,以及统一的财务报告编制程序和方法,形成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做到相关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使之一进步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务报告的统一性。

另一方面,个别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特殊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特殊类型或专业的如医院等事业单位,要执行财政部制定的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用适合本行业的财务报告。新准则还要求已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相应企业的财务报告,不再提供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已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暂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提供行政单位财务报告;正在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新会计制度,提供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4新事业单位会计更加明确财务报告目标性和适用性

新事业单位对外财务报告在设计上还坚持了目标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新准则首次提出会计核算目标概念。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将其目标定位于尽最大可能满足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需求,以便信息的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及相关情况,以便作出正确决策。另一方面,新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一定要适应财务报告不同相关者的需求。一是适应财政管理的需要。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进行,相继出台了公共财政建设、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科目分类、国有资本经营、财政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事业单位是财政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和管理者,提供的财务报告必然要适应财政改革需求,将取得和使用的国家预算资金分类反映并反馈给财政部门,为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提供具体数据。二是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财政部去年重新修订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提出新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要求,财务报告要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坚持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原则,强化部门预算和决算,引入大的收支概念,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界定各种基金及各项结转结余使用原则和范围,为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贯彻和执行提供技术支持。三是适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提供,充分反映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要求向财务报告的相关人提供真实、完整、全面、准确和更加透明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新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增强了财会计信息统一性、目标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更好满足财政改革、财务和预算管理等多方面信息的需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剑波.略论财务报告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01).

[2]张玉荣.试论财务会计报告的功能[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宏观调控投资决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

会计报表是以日常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加以汇总、整理,用来总括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为了解和评价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提供的书面资料。

事业单位除完成国家预算计划、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外,其财务会计和核算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大部分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支业务,事业单位除了完成国家计划实现社会效益外,还有挖掘潜力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一个侧面,从而实现增收节支,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和职工待遇,体现资产保值增值和按劳分配的薪酬制度。

第二、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直接生产,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具有服务性并产生服务价值,如科、教、文、卫等各种事业单位。这些部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第三产业的智力服务依赖就愈加显著。

第三、多主体,多形式办事业,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已成为事业发展的趋势;收入分为预算内、外两部分和经营收入,而事业支出难以区分预算内、预算外和经营性支出的情况尤显突出;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如国立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报社、医院等),经费来源主要系自身的事业性收费,重大建设项目资金不足依赖信贷资金。其会计核算办法应当较多地运用企业核算办法,从而保障会计报告对利益相关者的有用性。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时代的变迁,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不完整,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现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这是由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大大增加,除了事业单位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还有政府、顾客、社会伙伴、社会公众等。

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于在向使用者提供时通常不会报告与交易无关却于某方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对某方面信息的缺乏,即时不会影响与之相关的利益方,但是对事业单位日后的经营决策,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有着消极影响,因此无法满足各利益方的需求。

第二、非实时性。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大多侧重历史数据的统计,因为是一种非实时性的记录,因此其时效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周期较长,时限过宽,年度报表要求年度末四个月报出,基于这样的信息所做的决策的可靠性也就大大降低。

第三、过分强调分析,忽略其他信息。正如我们所知道,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侧重于历史数据的总结,大多只是各种报表,数字的罗列,虽然经过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但是这种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报告无法具有对未来发展决策状况的分析,缺乏预见性,无法预见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忽略其他重要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一方面包括资产负债的分析,事业单位实际现金流量状况等财务信息,一方面也包括事业单位的社会声誉、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从现行报告上看,使用者无法通过这些方面的信息展示了解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也是现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善

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着种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国际经济融合,给我们的经济环境带来了变化和风险,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面临着规范和完善的迫切形势。

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需要规范,为了使从根本上规范财务会计工作以及经济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不是会计人员个人行为,事业单位负责人也应该对其质量负责,双管齐下,才能杜绝不规范不合法的会计行为。

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流于形式,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够深入,因此应该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体系,更是一个创新的体系。

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首先,应明确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定位于为国家、事业单位、债权人、公众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财务信息。

其次,完善现行的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创新深入的分析指标和方法,建立起适应新经济形势下比较通行的指标模版。

另外,完善财务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增加财务报表的批注,取消无用信息,增加有用信息,如无形资产的相关分析,企业风险等相关信息。

再者,尽可能缩短报表的提供期限和周期,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保证所提供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最后,除了通用的规范化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以外,增加专项报告,提供特殊指标和财务信息分析,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汤云为,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一、引言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人民币,GDp增长速度为7.8%,在国家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2013年国家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资也随之加大,维持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投资也会加大,但是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各被投资单位对本单位办公条件的投资也有可能增加,这种投资有没有必要呢?如果增加这种投资,会不会造成有限的国有资产投资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怎样才能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中把握该单位是否存在固定资产闲置或者浪费的可能性?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有没有按照预算申报的时序安全、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财务部门给领导提供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其报告分析的指标就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概念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多年来一直沿袭下来的一种习惯提法。实际上是指国家行政单位和国家事业单位两大类。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与行政机关是有区别的,这里主要是财政上的概念。其人员实行公务员体制管理,经费、工资福利等全部由政府拨付。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本文财务指标分析的会计主体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三、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指标是以会计核算、会计报表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会计主体过去或者现在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现有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为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数、专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人车比重;一类为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

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没有针对固定资产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也就不能分析该单位资产是否存在浪费?是否存在处置不及时?也就不能给单位领导提供是否应该增加设备投资的决策信息;也没有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分析指标,资金的使用是工作开展进度的直接表现,对于上级领导或者监管部门不可能实地考察督办工作的进展,可以通过一定的财务指标来了解,以便做决策。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财政拨款,尤其行政单位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收入基本是财政拨款,而现有的经费预算实行精细化预算,预算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下一年度工作规划按需进行预算,那么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数、专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经费自给率指标分析,只能是宏观上对本单位收支情况了解,把握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但是忽略了资金使用的过程和结果。

2011年4月5日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购置费预算标准(试行)》,该标准明确了工作人员配备办公设备的标准,但是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其相对应的分析指标,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中,应该有关于固定资产分析的相关指标。

而现有的分析指标资产负债率仅是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程度,满足不了衡量流动资产、设备资产管理的需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指标应该增加以下三类指标:

(一)通用办公设备相关的指标

通用办公设备家具,是指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基本需要的设备家具,包括通用办公设备,办公用家具等,不含特殊需要的专业类办公设备家具。也就是说通用办公设备是指维持一般行政管理需要的设备(除专项业务用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指维持日常工作所需要的设备,比如行政管理用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摄像机等。

通用办公设备有关的分析指标主要有两个:

1.人均通用办公设备家具占用量(价值指标)

人均通用办公设备家具占用量是衡量单位人均占用通用设备价值总量的一个指标。

计算公式:人均通用办公设备家具占用量=本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总量÷本单位在职人数

本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总量是指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的总价值量,是设备家具的价值体现的总量,本单位在职人数是单位开展工作实际拥有的人员总数,包括单位编制内人员和编制外人员(下同)。

该指标是价值指标,通过该项指标,可以计算出人均设备占用量,依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购置费预算标准(试行)》规定,台式计算价格上限价6000元/台,笔记本电脑上限价10000元/台,打印机上限价2100元/台等,根据单位在职人数及按规定资产配备的标准、数量,就能知道该单位是否超标使用资产。该指标能综合评价该部门是否违反规定超标配备办公设备,又有利于推行例行节约,节能减排,又能节制资源、资金的浪费。

2.人均个别通用办公设备家具占用数(数量指标)

人均个别通用办公设备家具占用数是对个别重要资产是否存在浪费评价的一个数量指标。

计算公式:人均个别通用办公设备家具占用数=单项通用办公设备家具实有数÷在职人员数量

该指标配合单位资产清查盘点制度,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浪费,有效较少腐败,促进设备有序更新换代以及资产处置。

通过计算得出的数量指标,可以根据该指标分析单位通用设备配备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资产处置(报废、调拨)是否及时。假如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在职人员20人,而台式计算机人均占用数为1.5台/人,数码相机1.5部/人,笔记本电脑1台/人。从这几个简单的数量指标,就可以看出本单位或者部门通用办公设备存在浪费或者资产处置不及时(该调拨或者报废的设备未及时办理手续等),通过梳理分析就可以看出是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等。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部分办公设备的价格明显下降,国家、单位对该部分的设备资产采购的规定要求也有所调整,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预算单位2011-2012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中规定,采购数码相机执行政府采购的由以前的3000元/台(或者批量)调整为10000元/台(或者批量),2013-2014年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中取消了数码相机,执行政府采购国家可以有效的监控各单位资产、设备采购的情况、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但是忽略了资产的使用以及配备的数量,那么国有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通过以上两个指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哪些通用设备需要购置,哪些存在盈余或者不够,又可以有效引导单位决策层决定单位投资的方向,统筹、节约有效的资金,集中投资重大或者急需而又资金不足的项目,这样于国于民于单位都是有利的。

(二)流动资产相关的指标

本文所指的流动资产主要是指现金,其对应的财务分析指标有一个,全年人均现金使用量(价值指标)。该指标主要是依据全年人均现金使用量,来分析使用现金的数量,尤其是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以来,该指标又能衡量一个单位执行公务卡制度的力度。

计算公式:全年人均现金使用量=全年单位现金累积支出数÷在职人员数量

全年单位现金累积支出数是指本单位本年现(下转第93页)(上接第91页)金科目累积支出的总数,具体是指会计科目-现金科目的贷方累计发生数。

在单位支付业务中,一般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公务卡支付、银行转账(汇兑)支付方式以及网上银行支付,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除允许使用现金支付的范围以外的结算起点为一千元,而且很多单位发放工资以及离退休费用是通过银行转账的形式,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现金的使用应该是较少的。通过该指标计算的数据,能体现本单位是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是否存在应该使用公务卡执行公务消费的而为了躲避财政公务消费监控或者其他原因而采用现金方式支付的,单位大量使用现金,又易滋生腐败。

(三)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有关指标

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是各级财政部门就经批复的年度预算组织执行的具体情况,包括期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化对年初部门预算进行调增调减等。预算执行情况强调预算执行过程某一时点的结果,可以根据某一时点的情况做相应工作或者决策的调整,其可以发挥事中能动性,使工作又好又快的开展。本文预算执行仅仅是指财政资金预算执行。

一个单位预算执行的快慢体现工作推动进度的快慢,也是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综合评价的一个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股动力。因此预算执行率也是财务分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预算执行率分为综合预算执行率和专项预算执行率(可根据自然月份来计算预算执行的时点或者时段的执行率,比如1至5月综合预算执行率,1至5月专项预算执行率)

通用计算公式:预算执行率=预算资金使用累计数÷(部门预算批复数+当年预算调增数或追加数-预算调减数)×100%

综合预算执行率是反映部门综合预算执行进度情况的一个指标,而专项预算执行率是对个别特定专项项目资金或者特定分析要求资金使用情况的一个指标。

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总预算的预算执行率可以评价一项工作进展的情况,如果预算执行率未达到100%(非跨年度项目资金),就存在资金的结转或者结余,存在资金结转则表明一个会计年度期间与之相关的工作未开展完毕,或者工作已完成,但是存在未支付的款项,或者会计处理不及时,造成资金未支付出去。

另一方面,资金监管、上级管理部门或者预算安排单位可以通过预算执行率来综合考核预算被安排单位,其预算执行的快慢或者预算执行率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进而决定是否对预算被安排单位进行资金使用检查或者专项审计等,促使资金使用单位按照规定使用资金、有效使用资金、安全使用资金等。

随着国家财政资金改革的推进,国家对财政资金使用的要求更为严格、规范,绩效考评也提上改革的议程并试点实施,财务分析报告中的财务分析指标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以上思考的三个类别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中应体现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财政部.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购置费预算标准(试行).财行[2011]78号.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7

绩效审计的基本要素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定位是:

1.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

2.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

3.发现并分析审计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提出审计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二)审计范围

1.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其内容主要有: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由国家财政提供工作经费的党派机关和部分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它社会公共事业部门。

(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全部是由国有资金投入的,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

(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

(4)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三)审计职能

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职能。绩效审计除了一般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外,还特别强调评价职能即在监督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也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比如,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执行方式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与所使用的资源相匹配?结果是否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对社会的影响如何?等等。

(四)审计程序

政府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阶段,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绩效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工作是建立具体、明确的审计目标和绩效标准,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基本情况,比如相关法规、协议、工作目标或项目目标、内控制度,单位或项目的产出情况包括产品或服务、社会影响等。

(五)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集中体现审计结果、反映审计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书面文件。报告的写作应当行文简练,突出重点,体现实质。与财务审计报告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报告是对外报告,报告接收人是有关政府部门,报告人是审计机关而不是审计组。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相关的背景资料。说明该审计事项为什么值得审计注意,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比如被审计单位受到了什么影响和限制等。

2.绩效标准和结论。评价绩效的标准和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依据,必须一一列出,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差的方面。对于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指出根本原因。

3.审计建议。审计建议针对的是重要领域,要客观、合理、具有可行性。

美国和加拿大的绩效审计报告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其报告的最后通常增加一项内容,即被审计单位对报告的反馈意见,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结果、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意见,计划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看法和对报告的修改说明。这样的报告更具说服力,所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完整,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

(一)信息收集技术信息收集就是审计取证。绩效审计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1.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

2.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

3.座谈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适当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的人员参与座谈。

4.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5.审阅法。审查阅读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分析评价技术

1.比较分析法。比较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历史、同行业等。

2.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困。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明显超支,那么,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

3.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方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统计抽样的方法有如系统抽样、分层抽样、货币单位抽样、随机抽样等。随机抽样有时会被误以为随意抽样,其实后者并不是统计抽样方法。在传统财务审计实务中比较经常使用的就是随意抽样,要么是主观选取数额较大的,要么是任意选取。而随机抽样是有严格规律的,可以使用随机数表,但最好是借助于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8

(项目编号:71172064);财政部全国会计科研课题“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报标准与信息披露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15KJB009);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下的政府会计

信息披露研究”(项目编号:13C175);感谢江苏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7-0018-04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诉求,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等方式举借了大量的债务,超过财政支付能力的债务规模可能给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风险。基于此,文章以财政风险为视角,选择政府负债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在界定政府负债概念及其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会计计量、确认和报告现状,对引起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匮乏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终,论文从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会计核算体系、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风险政府会计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失衡现象。1994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需求,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等方式举借了大量的债务,据审计署公布的《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披露: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1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约3万亿元,债务规模庞大,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为此,国家于2014年修订《预算法》,并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旨在“修明渠、堵暗道”,从行政规制角度管理政府的债务行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行为的约束不能仅依赖于政府内部行政规制的效果,还需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外部人”的市场监督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政府向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披露其债务规模、期限、结构和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提升债务透明度。

已有文献关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侧重于其理论介绍、框架搭建、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等方面,本文则从财政角度对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政府负债的事项界定及其风险评述

(一)政府负债的概念及其分类

政府负债的概念界定是运用负债会计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前提,也是财政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和范围,我国政府关于负债的定义主要存在于会计准则中。2015年10月,财政部审议通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负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地方政府债券、国家债券(公债)等,其就是政府向债权人(公民或投资者)通过借款方式筹集的资金,作为税收制度下财政收入的补充来源。政府会计准则中负债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相通之处,但政府不仅担负着自身营运管理,还肩负着社会行政管理之责,其会计主体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主体,将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责任”纳入政府负债管理范畴是履行政府问责程序的有效路径(李敬涛、陈志斌,2015)。因此,政府负债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传统以货币方式计量的政府负债无法全面和准确判断我国出现的债务问题。著名银行经济学家HanaolackovaBrixi通过风险矩阵将政府负债分为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确定负债和或有负债。其中显性负债包括国债、各种借款及应付款项、Bot&ppp项目中形成的负债、政府间各项承诺和担保;隐性负债主要指代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政府存在隐性兜底现象的不良资产(如城投债)等。

(二)政府负债:财政风险的主要“元凶”

现阶段,造成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主要推手是政府的债务当量以及当其“资不抵债”时可能引起的债务风险,如政府各种隐性担保的负债就加剧了政府的财政风险。这种“当量”可能基于政府庞大的债务规模,也有可能指代政府较高的债务融资成本,而提高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信任,因而能显著地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即使政府没有明确承诺具有偿还该笔债务的义务,但在债务到期时可能会诱发财务风险或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将迫使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实行强制干预,从而对政府自身的运营和绩效带来巨大压力。具体体现在: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的错配现象。为规避法律的硬约束,满足政府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需求,地方政府通过依靠投融资平台发行了大量的城投债,当这部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时,就可能引起当期资产与负债的配比出现较大的差异,造成资产小于负债的现象,可能会诱发债务危机。二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还款期限长短不一。据中债资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投债发行规模约1.4万亿元,是2013年的近两倍,发行规模大,品种结构以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超)短期融资券为主,且整体发行期限较长。相对于短期债券,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城投债的再融资期限较长,投资人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约束力较差。投资者的购买行为使得其手中的现金流变少,信用风险也随之增加(韩立岩等,2003),对债券价格和收益的敏感程度也较高。三是政府的隐性担保、或有负债事项下政府负债计量缺失。四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量,尤其是负债信息的披露方面。我国财政预算的各级政府主体、行政单位预算的各级行政单位主体、事业单位预算的各级事业单位主体,缺乏系统地反映整个政府财务状况的综合财务报告,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不能完全反映政府的资金变动情况,不利于形成对政府的业绩评价体系。

三、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委托理论认为,委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规模化分工所产生的,受托责任源于委托者对资源的托付,受托人在接受委托的同时负有合理使用资源的职责。在公司制下,基于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问题主要出现在大股东与小股东、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王明琳、周生春,2006),也就要求经营者要定期向所有者履行尽职报告。这体现在政府层面,就是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满足公众、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诉求,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解除政府受托责任。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深化政府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政府信息披露责任和范围、规范政府会计行为提供了指引。但我国现阶段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之间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信息披露以预决算报告为主要形式,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较窄,对政府财务信息,尤其是负债信息的披露仍显不够。债务透明度作为财政透明度的一部分,债务信息的合理与及时披露有利于政府债券投资者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发挥市场对资金合理配置的效用,缓解政府盲目举债行为,一定程度上规避财政风险。

(一)政府负债会计计量、确认与报告现状

我国政府负债核算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将政府负债分为应付及暂收款、应付政府债券与借入款项和应付转贷款;行政单位会计的负债核算分为应缴财政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付政府补贴款、长期应付款和委托负债等;事业单位会计将政府负债分为借入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应缴款项和应付职工薪酬。以财政总预算中的应付政府债券为例,其下设应付国债、应付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应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级科目,应付本金和应付利息明细科目。当政府发行债权时,收到的融资金额借记“国库存款”科目,贷记“债务收入”科目,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有关支出科目。在到期偿还债券时,仅确认债务支出,未形成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部门的负债事项,政府财务报告也没有显示出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基于我国财政制度背景,政府负债主体、形式皆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政府负债的概念界定范畴仍然较窄,缺乏对政府债务的分类、性质和成因等方面的描述,债务发行、使用和偿还单位也存在不一致现象。如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发行主体为中央,资金却投向地方。以城投债为例,它是政府创新融资下的产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由政府注资成立,具有企业法人实体资格,负责发行债券为政府融资,从法律权属关系角度来说,城司是投资人的债务人,它承担了大量应由政府财政资金承担的债务。而在财务报告方面,一方面,对于存在的预决算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只作了简略的提示,未作详细的统一规定;另一方面,预算会计体制下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报表,尚没有关于政府资金运营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反映总体财务状况的整个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较为单一。

(二)造成政府负债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

1.从行政法律法规角度来说,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中央和地方税收体系,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且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层次支出范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积累了更多的资金,但是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也变得大了起来。迫于旧《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设立投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本质上属于企业债券,政府以其自身信誉为其担保,类似还有地方政府用自身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等。因此,资金缺口较大、法律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约束是造成其“暗地里融资”的原因之一,这部分“负债融资”便游离于政府会计的统计范围之外。

2.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说,政府会计体系的不健全造成负债类信息统计缺失。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收付实现制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政府主体的核算需要以及现代会计的要求。对于负债定义的不足,政府负债不能仅等同于货币性资金形式表示的政府债务,还包括非财政资金衡量的隐性负债。对于会计主体界定模糊,政府层面的报告主体是财政部门非其本身,部门层面的财务报告为其所属单位的会计报告的汇总而非政府财务报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作为本地区财政收支管理的实体部门,有定期披露财务报告的要求;同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告主体分别为各级行政单位、各级事业单位。

3.在负债信息及其风险管理方面,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缺位也不容忽视。政府债务管理是集发债目的、发债规模、发债方式、发债程序、统计核算、绩效评价等环节为一体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水平仍然薄弱,关于政府负债的管理倾向于财政部门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显性债务,对其他筹集资金的负债的统计和计量还比较欠缺,甚至不同部门之间的会计统计口径也存在差异,给负债信息披露带来困难。此外,政府审计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监管不足,如对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就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四、基于财政风险视角下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的会计体系

既然传统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负债的真实情况,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建立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成为必然。

1.明确政府会计改革目标。FaSaB(1993)在其概念第1号中提出了预算完全性、运营绩效、管理责任和系统与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目标,FaSaB(2006)在其概念公告中涉及政府受托责任解除、提供财务信息来源和使用信息方面的目标确定。(1)预算完全性要求政府提供的财务报告真实完整,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2)运营绩效是披露政府资产负债的融资来源状况,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以及利用资金所取得的成就。(3)管理责任要求,其应当提供有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管理层未来发展方向的信息,可能代表着执政党未来执政的重点。(4)系统和控制,其要求政府通过会计手段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方面,对报表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面的满足较少、较难满足政府内部控制的需求,应考虑建立信息供求博弈下政府会计反馈机制。

2.明晰政府会计的主体界定。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主体包括政府各部门及其单位、具有公共职能的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直接运营的国有企业等。州和地方政府的报告主体也可以大致分为政府单位和具有公共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如公立高等院校、公立医院、公立事业单位、公立福利公司等)。既然政府作为公共的委托方管理公共资源,负有定期报告其履职情况的责任,那么借鉴美国政府主体的范围界定,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编制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具体应当包括纳入本级政府管理范畴之内的财政部门、行政职能单位、公共事业单位、政府出资并控股的国有资产权利及其应承担的负债义务等。

3.完善政府负债核算的范畴。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拓宽原本现金收支的核算方式。将属于政府承担的,以货币形式计量或可进行合理估算的债务统一纳入政府负债的核算范围。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借鉴FaSB和国内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引入审慎性原则,准确评估政府负债规模。其次,完善政府负债的会计核算科目,如参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设立政府“应付企业债券”“短期(长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计负债”“专项应付款”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等。再次,编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政府负债信息披露报告:(1)编制“资产负债表”主表,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负债的定义,将政府负债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别进行列报,密切关注政府负债的总量和时间长短要求。(2)编制“政府负债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定期披露政府的隐性负债(或有负债)事项,包括政府可能存在的兜底现象,担保或承诺事项。(3)编制“政府负债情况明细表”,内容涵盖融资金额、融资方式、融资利率和成本、融资期限、投资人、其他要求或承诺事宜等,提供政府负债的进一步细化信息。

(二)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政府负债的产生离不开其举债行为中所规定的步骤和程序,如融资目标、融资金额和期限的确定等。政府部门越重视负债风险管理,投资人越关注资金去向和投资回报率,对于负债信息披露的诉求也会越高,因而,设计和完善政府负债风险管理的程序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负债风险管理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测量(包括发生风险的概率)、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效果评价四个环节。其中,债务风险识别是整个政府负债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风险识别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风险概率的测度、以及为规避风险而设计的控制程序等,债务风险识别的技术手段在宏观层面有外部环境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在微观领域有预算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责任与损失清单分析。该环节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盘分析,找出已有负债资金投向、预计负债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方面,通过政府负债融资渠道,挖掘其背后兴建的“在建工程”等项目,并分析其项目背景、施工进度、是否能按期交工以及预期绩效,数据来源可以是政府部门披露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负债行为厘清资金缺口和预计负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关于政府下阶段的发展规划、融资计划等信息。如果说债务风险识别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负债行为中可能发现的各种风险类别,债务风险测量就是着手评估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是通过定性和定量二者相结合的手段将政府的负债划分为四类:风险重要性水平高、发生概率高;风险重要性水平高、发生概率低;风险重要性水平低、发生概率高;风险重要性水平低、发生概率低。风险评估与测量需要风险数据库的支持,促进政府部门建立财务报告数据库、投资业务数据库。其具体做法可以是,结合行业历史数据,从资金需求的项目入手,分析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和新增债务,推导出政府可能存在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固定投资金额,再推导至政府债务融资手段:银行贷款抑或是债券发行可能性的评估,对于债券发行期限、利率、方式进行详尽测度。风险控制程序就是政府部门设计的对负债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发生的“资不抵债”风险进行补救的措施,其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控制测试,其需要提供政府部门负债管理方面内部控制方面的讯息。最后一个环节是风险效果评价,它是指当政府债务进行还本付息之后,对整个债务风险管控机制运行效率的评价,结果可能是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修正。

基于我国特有的财政分权制度背景,地方城市建设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庞大,且大多带有政府隐性担保,加之各地区政府的财政状况参差不齐,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也呈现地域差异化,加强政府或有负债的风险管控不容忽视。但我国目前债务融资的性质、规模和投放渠道等信息呈现“杂乱无章”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口径核算,难以对政府债务总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需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较多地披露政府的负债信息。

(三)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

政府部门的负债信息披露不仅需要立法层面的支持,还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督职能,以提高负债信息的披露质量水平。以政府审计为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国家审计是通过公正客观地评价政府是否负责和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并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审计鉴证功能包括管理鉴证和财务鉴证两个方面。负债信息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对外报送离不开审计部门的核定,只有审计通过的财务报告才会向外界公布,才具有公信力。又如,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就要求涵盖“审计师报告”,加拿大的政府财务报告需经过财政部门、审计委员会和社会中介机构三方的审计后才能正式提交国会。借鉴国外的监督机制,我国的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监督组织架构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第三方中介机构和可能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等组成,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中央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实体;利益相关者则可能是公众、投资者等个体或社会团体。(1)近年来,我国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呈攀升的趋势,财政风险巨大,应考虑将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借的债务纳入政府的预算会计报告,纳入人大审议流程,从宏观上把控质量关。(2)加强政府与第三方的合作,对政府债务进行信用评级打分,对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予以及时调整,进行控制流程测试。(3)搭建政府――第三方机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沟通成本。

五、结束语

近年来,政府负债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得政府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而政府盲目的、不科学的举债行为会诱发债务风险。为满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委托人、管理者,理应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关于政府负债方面的信息。基于此,本文从财政风险角度对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展开讨论,在梳理政府负债会计计量、确认和报告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尚存在的问题点,最终从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防控可能出现的财政风险。Z

参考文献:

[1]李建发.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03,(9).

[2]李敬涛,陈志斌.公共品短缺、政府问责与政府负债信息披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2).

[3]刘子怡,郝红霞.媒体压力、治理激励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6).

[4]潘俊,陈志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构筑[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25(5).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中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23-02

1前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属于预算会计的范畴,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按照法律,按照规定使用公共资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预算管理。随着各国民主政治的程度、新型公共管理体制的推广,各国政府的会计制度逐渐向透明化方向发展。我国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政府会计体系和准则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的发展,推进公共财政政策的建设,我国要加快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在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加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透明度建设。201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为发展成员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经济和政治往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成员国之间的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越南作为成员国,与我国毗邻,对两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具有深远的意义,并能够得到相应的启示。[1]

2中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分析

2.1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形式对比

1998年,我国建立“一则三制”的预算会计体系,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这标志着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纳入一个制度。

越南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纳入一个制度后,虽然经历了前后三次的较大变革,但没有改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一制度体系。与我国不同的是,越南只有这么一个制度,没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2]

2.2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详略程度对比

(1)我国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的使用方法,简要规定了科目的设置及财务报告。为了有利于会计人员的理解,提高会计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我国行政职业单位会计制度详细规定了各会计科目的借贷方记账原则、核算范围、账簿设置等。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却仅做了简单的规定,只对一级会计科目的设置予以明确并要求编码,对能够统一的明细会计科目予以规范,没有对不能统一的明细会计科目提出规定,也没有要求二级会计科目进行编码。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发挥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降低了规范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设置了一般情况下需提供的财务报告,如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附注等,没有设置能够提供各种具体信息的财务报告,如越南设置的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告、国库预算经费对照表等,在设置财务报表时,也没有区分单位层次。[3]

(2)越南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财务报告,未规定会计科目的使用方法,与我国正好相反。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七大要素,将反映债权债务的清算要素进行了整合,将资产要素分为现金和固定资产、物资,增设了表外科目要素。表外科目的设置丰富了科目平衡表的信息。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二级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统一,并要求编号,提高了明细核算的规范化,同时,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级会计科目,增加了灵活性。越南的财务报告具有分层次的特点,有针对基层会计单位的一般性财务报告和针对i级、ii级会计单位的综合性财务报告。越南的财务报告还具有类型多的特点,在基层会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中,反映单位年度收支总体情况的报告,就分为经费综合情况报告、经费决算情况报告,项目经费明细报告及活动经费明细报告四种类型,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单位的年度收支详细情况。与我国不同的是,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科目的使用方法,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4]

2.3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方向

(1)我国将实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并。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政府会计改革,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包括政府总会计制度和政府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针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多、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提出了整合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初步思路是: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合并,建立起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政府单位会计制度。因此,我国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为:整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政府单位会计制度。

(2)越南将行政事业单位合并为一个会计制度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为争取与国际接轨,缩小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制度的差距,越南正在进行国家会计制度改革。作为国家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直以一个制度的形式存在,即使在2006年越南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颁布了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仍以一个制度的形式存在着。但是,越南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有些规定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还存在差异,越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内容上,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建立起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共会计准则体系。[5]

3在中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中得到的启示

通过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会计科目设置方面的启示

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借鉴越南的做法,规范明细科目的设置,并增设表外科目,丰富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为了全面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将重要的财务信息有效地反映出来,满足报表使用者的多方需求,应适当设置表外科目。就拿预算资金来说,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资金来源,其会计科目的设置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与项目、活动预算有关的会计科目,具体反映各项目、活动的预算执行情况。建议借鉴越南的做法,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设置常用的二级会计科目,并进行编码,在会计科目表中同时呈现一级、二级科目,使会计人员一目了然,方便使用。[6]

3.2会计报告方面的启示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承担起了向外提供信息的职责,并随着需求方的增多,提供的信息量逐渐增加。目前,我国财务报告种类较为单一,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使用人员的需求,因此,要增加财务报告种类,增加会计信息量,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借鉴越南的先进做法,改善财务报告体系,增设预算经费使用报表,真实反映预算经费使用情况,方便相关人员对预算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此外,根据不同单位的编制需求,适当增加财务报告类型,下级单位搜集一手资料,编制基础的财务报告,反映详细的财务信息,上级单位汇总相关内容,并编写综合财务报告,反映其汇总的综合财务信息。[7]

3.3编制及报送报告方面的启示

在报告编制方面,可借鉴越南的做法,充分考虑财务报告的各个方面及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对报告的编制进行分层次、分情况规定,如按照单位是否使用预算经费,规定其按季度或按年编制财务报表,从而进一步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规定了统一的财务报表报送期限,如在月初、季度初、年初几号报,但是,不同级别单位编制报表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统一规定报送期限是不科学的。因为下级单位需要报送本业务领域的报表,而上级单位需要汇总下级单位报表,通常情况下,上级单位编制报表的时间一般长于下级单位。因此,我国应借鉴越南的做法,按照单位等级规定财务报表报送期限,以进一步提高报表质量。[8]

参考文献:

[1]陈乐忧.中国政府会计60年变迁[J].财会通讯,2009(12).

[2]梁长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相关探寻[J].商业经济,2009(5).

[3]郭剑涛.关于完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0(28).

[4]李华丽.中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5]越南财政部网站:http://mof.gov.vn/.

[6]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R].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李定清,刘东.中美政府会计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3(8).

[8]罗朝晖.构建中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会计 核算

随着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渐完善,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所采取的预算会计模式已难适应时展的要求,亟需改革。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绩效模式是很重要的一环,但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提供数据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则更加重要。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离不开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1 绩效会计

1.1 绩效的内涵。

绩效含义是成绩和效益,绩效内涵可以概括为绩效是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与劳动耗费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社会有益的结果。绩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其性质有正负之分,凡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绩效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正绩效。反之,不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负绩效。

1.2 绩效会计的内涵。

绩效会计的理论基础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管理责任。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是一个单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而管理会计一方面要提供信息,另一方面要帮助管理当局制定计划,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这点来看管理会计人员要比财务会计人员更接近决策层。绩效会计是将管理会计思想与财务会计方法相结合,即在财务成果核算的同时,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分析,努力做到企业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率的同步核算。突出强化了现代会计的管理意识,试图推动并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为此,绩效会计确立了会计管理论、收益目标论和要素功效论等基础理论。

2 绩效会计核算模式分析

2.1 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会计体系。

为配合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应是一个集财务会计建立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2.2 改革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2.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目标的确定又成为整个评价指标确定的关键。在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一般都会有几个主要的目标,每一个主要目标下又会有许多分目标,这些分目标都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由于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2.4 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

首先是要划分责任单元。责任单元是事业单位内部按责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的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情况的内部单位。划分了责任单元后。还必须建立起事业单位各部门、员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它包括调整计划、提供帮助,及时激励、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了绩效监督的目的。事业单位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后,再将绩效核算的结果即绩效工资分配至部门,部门根据对员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其体现这一部分工资与员工个人的业绩、部门业绩以及单位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分配的竞争和激励作用。

2.5 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