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成绩质量分析报告十篇成绩质量分析报告十篇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4:08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业绩预告;新指引;质量特征

业绩预告是指公司管理人员在定期财务报告正式对外公布之前,自愿向公众披露本公司报告期盈余暂定数(Soffer,thiagarajanandwalther,2000)。中国证券市场上首次实施业绩预告制度始于1998年,1998年12月9日,证监会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年报通知)》中规定:“可能三年连续亏损或当年出现重大亏损的上市公司,应当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当在年报公布前刊登预亏公告。”从1998年至今,预告制度已实施13年了,这13年间,业绩预告制度逐渐发展,学者们通过研究为业绩预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做出努力,如张维迎(2002)以2001年度业绩预告为研究样本,来评估上市公司执行业绩预告制度的状况。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上市公司在执行业绩预告制度方面总体表现良好,并在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杨志(2005)通过2001年和2004年业绩预告对股价影响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与其股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有悖于建立此项制度的初衷,应当加以调整。王惠芳(2008、2009)对深市上市公司2007、2008年年报业绩预告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整体实施效果良好,但也存在披露内容缺乏信息含量、公司自愿披露动力不足、不愿或迟延披露坏消息(预亏、预减)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2008年12月31日深交所了《新指引》),其中第15号对业绩预告的披露做出了新的规定。本文试图通过业绩预告的角度以检验《新指引》的实施效果,为我国监管政策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支持。

一、业绩预告披露的制度背景概述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2008年12月31日深交所根据《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等有关规定,并规定自此开始实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格式指引》,其中第15号即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及修正公告格式(以下简称为《新指引》)对于业绩预告的披露作出了新规定。与2006年7月10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1号――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以下简称为《旧指引》)相比,《新指引》在保留了原有对披露主体和披露预告类型的规定外,在披露内容方面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旧指引》规定对于亏损和扭亏的预告类型,只需说明大致金额,如存在诸多因素难以准确估计金额的,仅需进行适当描述;对于同向大幅上升和同向大幅减少的预告类型,则以50%的整数倍为单位,说明上升比例及变动区间。而《新指引》规定在业绩预告情况表中,不论预告类型与否,本报告期净利润和基本每股收益、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以及与上年相比的增减幅度百分比均为必填项目。相较之《旧指引》允许上市公司以定性的、模糊的信息表达业绩预告,《新指引》更强调上市公司需以定量的点估计(金额)和范围估计(趋势)对业绩预告加以描述,以此增强预告信息的精确性进而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在《新指引》这一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情况如何?是否按规定披露?披露的质量特征又如何?这都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业绩预告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新指引》的实施效果。业绩预告数据的选取来自巨灵财经资讯系统,业绩修正预告的数据是通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上手工收集后整理而来。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最终确定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之前在深市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747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公司2008年度业绩预告560个,2009年度业绩预告591个,数据的处理由excel2007完成。

二、业绩预告披露的总体合规性分析

根据《新指引》规定:业绩预告必须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以及基本每股收益、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以及与上年相比的增减幅度百分比。本文按照披露内容的完整性,按照业绩预告内容是否合规分为完全合规、部分合规、不合规三个层次。业绩预告若既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金额或金额区间又披露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幅度,由于完全符合《新指引》的必填规定,认定为完全合规;若只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金额或金额区间,或是只披露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幅度,由于部分符合《新指引》的必填规定,认定为部分合规;若既不披露本报告期净利润金额或金额区间,又不披露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幅度,由于不符合《新指引》必填的规定,认定为不合规;按照这一原则,深市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合规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严格按照《新指引》的规定披露的公司总数有所增加,但只占到披露总数的30.46%。部分合规中只披露金额(金额区间)不披露增减幅度的公司有所增加,不披露金额(金额区间)只披露增减幅度的公司有所减少,部分按照《新指引》的规定披露的公司占总数的58.55%。不合规的公司披露数量也有所增加,1.69%的公司既没披露金额也没披露增减幅度,只披露大致变动的方向,另有9.31%的公司只有形式上的披露,而无内容上的披露①。这些都说明实施《新指引》以来,业绩预告披露的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但仔细分析具体披露内容,2009年度业绩预告执行《新指引》的情况并不理想。

三、业绩预告披露的质量特征解读

《新指引》第15号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业绩预告的披露质量,业绩预告的披露质量如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指引》的实施效果。业绩预告信息作为一种前瞻性信息,有着与提供历史性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不一样的披露质量特征。本文从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准确性、及时性三个方面来解读业绩预告披露的质量特征。

(一)业绩预告的精确性

业绩预告的精确性是指业绩预告披露方式的差异性。由于业绩预告作为一种预测信息,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估计,因此与历史性财务信息不同,对业绩预告的披露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目前在我国业绩预告的制度框架下,主要存在点估计、区间估计、最小或最大值估计和定性估计这4种精确性不同的披露方式。其中点估计的业绩预告一般形式为“200×年度净利润约1000万元”或“预计200×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约增长60%左右”;区间估计的业绩预告一般形式为“200×年净利润约1500-3000万元”或“200×年度净利润将比上年增长300%-330%”;最小值估计的业绩预告的一般形式为“200×年度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30%”;最大值估计的业绩预告的一般形式为“200×年度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小于30%”;定性估计的业绩预告的一般形式为“200×年1月-12月预计为扭亏”的不涉及数字或比例的文字性描述,这4种披露方式的精确性依次递减。深市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精确性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精确性最高的点估计由2008年的25.89%提高至2009年的26.73%,精确性次高的区间估计由2008年的50.71%提高至52.96%,精确性最低的定性估计由2008年的3.21%降低至2009年的1.69%。因此,2009年与2008年相比,业绩预告的披露精确性有所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有实质内容的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形式上披露了业绩预告而无实质内容的其他披露也由2008年的5.9%提高至2009年的9.31%,这说明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政策监管而披露业绩预告,但实质上并无任何信息含量。

(二)业绩预告的准确性

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是指业绩预告值与实际定期报告值的差异。该指标是业绩预告信息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尽管预告信息弥补了历史财务信息对未来预期的不足,但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则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因此越准确的业绩预告越能给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了能够定量地分析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本文首先定义偏差为业绩预告值减去实际定期报告值后的差额再除以实际定期报告值,若业绩预告披露的是区间值,则取区间的中间值为业绩预告值。偏差越大,说明业绩预告的准确性越低。由于我国业绩预告披露的制度规定认为差异在50%以上为大幅变化,本文将偏差按照50%的整数倍,分为大于100%,50%至100%,0至50%,-50%至0,-100%至-50%,小于-100%这6个区间,以期进一步分析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深市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性的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表3中panela反映的是深交所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的偏差分布,panelB反映的是深交所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偏差的描述性统计。首先从偏差方向上看,2008年度出现正偏差(即业绩预告值大于实际定期报告值)的占66.67%,到2009年度正偏差所占比例减至48.2%。说明《新指引》公布后,上市公司采用了更保守的业绩预告披露策略,均值由2008年度的3732.612变为2009年度的-5414.451也能说明这一点。其次从偏差区间来看,偏差区间在100%以上的业绩预告由2008年度的49.42%升至2009年度的71.97%,偏差区间在50%至100%的业绩预告由2008年度的2.1%升至2009年度的19.96%,偏差区间在0至50%的业绩预告由2008年度的48.48%降至2009年度的8.07%。另外2008年度偏差的最小值为-655843.9,最大值为72296.42,2009年度偏差的最小值为-955932.8,最大值为276560.1,与2008年度相比,最大(小)值都进一步加大,偏差区间和最值的变化都说明2009年度比2008年度的偏差更大,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更低。

(三)业绩预告的及时性

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或称时效性是指业绩预告的披露时间和定期会计报告之间的时间跨度。业绩预告的作用主要是提前释放定期会计报告的信息风险,因此,业绩预告与定期会计报告的时间跨度越大,说明业绩预告的披露越及时。深市2008和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的具体数据和分析如表4所示。

表4中panela反映的是深交所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时间的分布情况,与2008年度的业绩预告相比,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在本年10和11月以及次年2月的数量都有所增加,在当年12月及次年1月、3月的数量略有减少,说明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总体比2008年度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有所提高。表4中panelB列示的是业绩预告及时性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2009年与2008年相比,均值由107.61增加至109.36,说明总体来说2009年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比2008年的有所提高。但从业绩预告及时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2009年比2008年的数值都变小,即个别公司的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有所降低,且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很大,例如2009年业绩预告的及时性,最小值为1天,即在年报披露的前一天披露年报业绩预告,最大值为190天,即年报业绩预告披露与年报披露的时间间隔相差达6个多月,这些情况的出现会使得业绩预告丧失了提前释放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另外,在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业绩预告中,在本年10月业绩预告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在次年1月。由于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需对全年业绩做出预告,虽然信息的及时性较强,但由于带有很大的预测成分,预测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而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对全年业绩作出预告,虽然及时性较差,但由于相对前者预测成分较小,预测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2008、2009年度业绩预告的两个层次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1)《新指引》实施后,业绩预告在具体披露内容的合规性方面并不理想。(2)《新指引》实施后,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有所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有实质内容的业绩预告披露的精确性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形式上披露了业绩预告而无实质内容的其他披露也有所增加。这说明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新指引》而披露业绩预告,但实质上并无任何信息含量。(3)《新指引》实施后,业绩预告披露的及时性有所提高,但业绩预告披露的准确性有所下降。说明如何定位业绩预告的功能,在业绩预告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之间权衡是我们今后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深交所《新指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披露质量,但从上述分析看《新指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使上市公司更好地实施《新指引》,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大工作的力度:首先,进一步充实法规的内容。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格式指引》第15号仅对披露主体和披露内容作出规定,其实业绩预告披露的时间、与定期报告披露的间隔期(即及时性)对业绩预告披露的质量都有影响。因此应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规范,而不是像以前规定的业绩预告披露时间在定期报告前那么宽泛。因为及时性与准确性这两个业绩预告的质量特征是相矛盾的,只有在将及时性限定在统一的范围内,准确性才具有可比性。其次,加强事后监督。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可以在每年定期报告披露工作结束后,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披露数据与定期报告数据作比较,对于那些应披露而未披露或披露偏差大特别是业绩“变脸”的公司,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应该通过《中国证券报》、巨潮资讯网等渠道进行通报批评,严重的应处以一定罚款。还可以考虑将业绩预告披露的评价情况作为上市公司未来增发股票等融资方面的一个考核指标,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进而督促上市公司提高业绩预告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Soffer,thiagarajanandwalther.eamingspreannouncement

Strategies[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2000(5):5-26.

[2]张维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状况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02(9):42-45.

[3]杨志.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与股价变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11):80-82.

[4]王惠芳.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基于2007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师,2008(11):103-104.

[5]王惠芳.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实施效果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08-112.

[6]BaginskiandHassell.DeterminantsofmanagementForeeastprecision[J].accountingReview,1997(2):303-312.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循证医学中医药研究生;科研能力

1研究方法

1.1问题分解

采用循证医学标志性的piCoS5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问题。(1)p(participants,研究对象):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和2017级中医药专业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3)C(control,对照措施):传统教学法。(4)o(outcomes,结果评价指标):论文报告质量、成绩综合评定。(5)S(studydesign,研究设计):纵向对比研究。

1.2研究对象

教改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7级研究生,1个班级共49人。对照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6级研究生,1个班级共33人。教改班和对照班的师资力量完全相同,由3名教师主讲,分别讲授循证医学概论和基本方法、文献检索与管理以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方法3个部分。

1.3教改实施步骤

(1)学生分组。由于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团队配合,故将全班分为4~6人为1组,小组成员尽量为相同或相似专业。每组通过自荐或推选方式选出1名组长,有一定科研经历、科研热情较强者优先。(2)项目拟定。研究生循证医学课程总共32课时。首先通过9个课时的理论授课,让学生熟悉、理解和夯实循证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拟定一个项目主题。项目拟定方式为学生自拟,教师协助确定。题目要求:①研究问题有创新性;②具备可行性,即预期工作量适中;③与中医药专业相关,最好与组内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3)项目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核心实践环节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对应第10~32课时理论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包括: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前需预习授课内容,带着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听课并思考解决方案;②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深度剖析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项目实例《温针灸与其他针灸方法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让学生逐步结合理论熟悉实践过程;③每次理论课后,学生开始进行当前课程内容对应的项目实践,由组长牵头,小组分工协作。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主动分析、组内讨论、组间协作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④每次课程设置10~20min提问时间,学生可提出实践过程中所遇问题,教师即时答疑解惑;⑤设立每周课后答疑时间,教师集中解答课堂上未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上述步骤随理论课程循环循序推进,直至完成论文撰写。(4)对照班教学方法。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在理论课程中穿插讲授相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实例,并分组布置项目任务。但不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不要求学生随理论课程推进实践项目,学生一般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完成项目。

1.4结果评价指标

(1)论文报告质量。用国际公认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评定项目论文的撰写质量。该清单包含27个条目,去除2个本研究不涉及的条目“计划书发表情况的报告”和“利益冲突的报告”后剩余25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两方面进行评分:最低0分,最高4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论文报告质量越符合pRiSma规范要求,教学效果越好。(2)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依据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满分为100分:①个人部分论文报告质量:本研究要求小组内每名学生均需主要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如: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的实际评分根据难度系数加权),该部分相应的报告质量评分在综合评定中占比60%;②平时表现:根据项目参与积极性和团队贡献,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综合评定中占比40%。在该评定方法中,某篇论文整体报告质量高并不意味着组内某名学生的课程成绩一定好,反之亦然。

1.5统计分析

纵向对比分析教改班和对照班的pRiSma报告规范评价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评价指标均为数值型资料,故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组间差异采用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采用亚组分析检验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学生(临床医学类vs非临床医学类)对成绩综合评定得分的影响。检验水准取α=0.05。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3.6.0。

2结果

2.1学生基本资料

本次教改实践历时2年,教改班和对照班的每个小组均完成1篇系统评价/meta论文的写作。教改班共4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临床专业19人,非临床专业30人。对照班33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8人;临床专业12人,非临床专业21人。两班学生的性别(p=0.754)和专业(p=0.825)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好。

2.2pRiSma报告质量得分

教改班和对照班分别完成了9篇和8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根据pRiSma报告规范评价,两班论文报告质量总分分别为(58.0±12.7)分和(41.1±7.8)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论文报告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分项得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研究方法和讨论与结论两部分得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与结论部分教改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结果部分得分绝对值高于对照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班标题与摘要部分得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成绩综合评定

综合考虑学生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和项目参与度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教改班得分为(85.6±5.7)分,对照班为(81.0±4.1)分。两班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教改班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亚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成绩综合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绩效评价;第三方评价;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17)01-0076-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逐步转变、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基于社会需求和社会视角引入第三方评价,既是我国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也是增强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评价结果认可度、扩大评价社会影响的需要。湖北省自2006年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以来,评价工作由试点逐步走向推广应用,评价范围不断扩大,通过评价实践,湖北省已构建了“以财政部门为主导,以主管部门为依托,以单位自评为基础,以专家和中介等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2013年度省级财政预算支出54个项目重点绩效评价,9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委托参与了其中31个项目、49亿元资金绩效评价。2014年第三方中介机构完成了省财政厅重点绩效评价28项、省直部门绩效评价210项。

但是,由于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原因,当前第三方中介机构在参与绩效评价过程中还面临许多挑战,绩效评价质量与政府期望仍有一定差距。2015年7月湖北省财政厅对第三方机构参加省级财政重点绩效评价项目提交的43份绩效评价报告的专家评审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披露“经专家评审,评定为优的报告占比19.6%,评定为良的报告占比39.5%,评定为中差的报告占比41.9%,受第三方机构提交报告总体水平的影响,多数评价结果难以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应用”。2016年5月对2015年第三方机构开展的238项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质量等级情况进行通报,评定为优的报告占比14.71%,评定为良的报告占比57.56%,评定为中差的报告占比19.33%。如何提高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评价报告质量,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评价质量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绩效评价质量是指其绩效评价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影响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评价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绩效评价外部环境、中介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具体项目评价质量控制。全面的质量控制需要对影响绩效评价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方位控制。

(一)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评价外部环境控制现状

从中介机构立场来看,绩效评价外部环境因素系建设、预算部门绩效管理水平、行业支持与监管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的目标、方法、内容、风险等都最终受制于这些特定因素。

政府层面法规制度建设。湖北省自2012年开始,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要求逐步提高,省政府层面出台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省财政厅制定了《湖北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2013―2015年)》等作为统领性的意见指导全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明确提出强化财政部门、部门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主体功能,积极引导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工作。

财政部门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制度保障方面,湖北省财政厅2014年印发了《湖北省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暂行办法》(鄂财绩规〔2014〕3号)和《湖北省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操作指南》(鄂财函[2014]376号)指导第三方机构开展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组织保障方面,省财政厅通过政府采购中心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建立了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第三方服务机构信息库,仅2015年就有40所会计师事务所入围。除此之外,还加强了专家库和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指导库的建设。截至2014年全省已有76个地区建立了本地专家库,其中19个地区对专家库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动态管理7。相对来说,科w、合理的分级分类技术规范指引和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成,尤其是评价标准库的建设几乎是空白,提供技术支撑方面急需加强。

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水平。湖北省省级财政部门先后制定、修订了涵盖省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预算绩效目标现场审核工作规程、绩效评价报告质量考核标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2016年,44个地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编报比例达到了考核要求,占比48.8%,武汉市、黄石市等34个地区以财政内部审核、第三方专家组审核等方式对部门编报的绩效目标组织了严格审核,十堰市、荆州市等70个地区探索建立绩效运行监控机制,31个地区组织评价小组,对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书。武汉市、秭归县等48个地区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大冶市、松滋市等32个地区将绩效评价结果上报本级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十堰市、房县等36个地区将绩效评价结果上报人大,接受人大监督;老河口市、襄州区等10个地区将绩效评价结果网上公开8。

行业支持与监管。2014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订印发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中评协〔2014〕70号),201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会协〔2016〕10号)。省级行业协会除组织座谈、培训外,尚未出台与绩效评价相关的具体支持与监管措施。

(二)第三方中介机构内部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湖北省引入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主要为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准则规定应从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监控等要素制定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有效地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会计师事务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规定绩效评价业务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绩效评价人员的招聘、任务委派、职业发展、培训、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合理安排、所内建设绩效评价技术支持平台等,并对工作底稿、档案管理和绩效评价数据库作了强调。评估机构质量控制可以参考《资产评估专家指引第7号――中小评估机构业务质量控制》,该指引列举的为执行质量控制制度设计的必要程序与会计师事务业务质量控制准则规定基本相同。中评协《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未对质量控制作出专门规定。

通过对2015年“湖北省财政厅省级预算绩效管理第三方机构库建设项目”中标的40家会计师事务所调查发现,中标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时间均在10年以上,注册资本50万以上,绝大多数排名全省前100,拥有不少于20人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绝大部分事务所为降低鉴证业务风险,已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有计划组织安排人员参加绩效评价业务培训。但是,单独设置“质量控制部”和“绩效评价部”的事务所不多,绩效评价作为新业务,基本都是作为鉴证业务由审计部或资产评估部完成,针对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的专门研究、制度、措施较少,只有个别事务所单独设置了绩效评价服务项目和专门制定事务所绩效评价项目操作及工作底稿编制指南。从同一事务所承担的绩效评价任务来看,行业跨度很大。

(三)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评价具体项目评价质量控制现状

湖北省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主要采用整体委托方式,具体流程一般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委托方)确定绩效评价对象―下发绩效评价通知书―第三方中介机构成立评价小组―委托方对评价小组能力评估确认―评价小组了解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评价设计―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委托方审核―现场工作―评价分析―撰写和提交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审核―评价质量评审”。整个过程中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质量监控主要有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个方面,外部监控主要包括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对评价小组成员评价工作组能力评价、第三方绩效评价方案的审核、评价实施过程的监控、评价报告的审核、评价质量评审;内部质量监控包括评价小组成员的确定和质量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现场工作质量控制、评价方法选择等。

比较分析了部分湖北省对外公示的第三方中介机构2015年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发现评价机构与被评价单位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能够保持评价主体的相对独立性,项目绩效评价的小组成员除由中介机构聘任的绩效专家、专业人员组成外,一般还包括预算单位项目执行部门相关执行人员。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大部门都是由第三方主导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参照财政部、省财政厅颁布的共性指标框架体系,分为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个维度,其中投入和过程类指标一般为共性指标,权重占30%~40%,产出和效果类指标为个性指标,权重占60%~70%。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一般又以效果类指标为主导,但是也有的项目效果指标确实难以测量,以产出指标为主、效果类指标为辅。个性指标数量一般为5项以上,设计依据主要是预算单位或主管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和要求,以及项目实施具体情况。评价标准一般以历史标准和计划标准为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研讨会和专家听证会等,在评价分析方面,通常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或多变量统计分析等方法。打分方法有专家评分法和指标评价打分两种。评价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评价项目的绩效目标体系模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赋权需要专家进一步的讨论研究;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无法准确量化,只能依靠评价团队经验、结合受益对象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估;问卷调查样本量偏小,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评价小组人数、时间、样本量等限制,无法对各项目资金支出金额进行全面核实,抽样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样本误差,影响评估结论的精确性等。评价报告中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原因描述主要为:项目部分绩效指标及目标值有待进一步细化和量化、绩效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实施过程资料不够充分、部分绩效目标达成率低等。建议一般围绕问题,从政策建议和改进举措两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通用性建议较多、前瞻性建议较少。

三、第三方中介机构绩效评价质量控制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系统性和导向性,合力营造良好的中介机构绩效评价环境

政府部门、财政部门、预算单位、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合力共管,坚持系统性和导向性,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参加绩效评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部门在顶层设计中应当加强立法工作,目前尚未出台政府绩效评价的相关法律规范,现有的管理意见、工作方案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求,约束力较弱;立法中应当明确全国人大、地方人大、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和责任,第三方评价应向各级人大负责,各级审计机关具体监管绩效评价工作,更好地体现第三方独立主体的属性,引导各部门重视第三方评价。

财政部门应当完善预算管理全过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在基础工作、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加快制订中介机构工作规范、中介机构考核办法,对第三方评价全过程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谁来评、怎么评、评什么、怎么用”都要做到有据可依。技术支撑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迫在眉睫,广覆盖、分层、分类的指标库、评价标准库可以使不同的绩效评价项目、不同地区同一类项目在指标设置、评分标准以及各指标分值设定方面具有参照性和相对统一性,减少绩效评价的随意性,增强评价结果的横向可比性,为全面规范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绩效评价报告的审核力度,完善公示机制,对评估使用结果加强监督,挑选和推广优秀的绩效评价模式,提高其示范带动效应。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

现象学的口号是“面向实事本身”,但“实事”往往是被现实生活本身遮蔽的,只有悬置种种成见,通过现象还原,才能让实事本身呈现出来。用语言把现象记录下来,制作现象描述文本,再对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实事本身”:从情境描述中提取有意味的结构和意义。简单说,这就是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我们把它应用于星级酒店的服务管理,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描述与分析:服务部门对服务情境的描述呈现。服务质量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要看到服务现象。服务质量现象分析法的第一步,就是把服务现象呈现出来。可以通过三个现象描述来制作现象分析方法的文本:一是服务员的自我评价描述,每周一次,可以成为“服务周记”;二是领班或主管对自己及下属的工作描述,每月一次,可以成为“服务月历”;三是部门经理对员工的点评,每季一次,可以成为“服务季评”。在这三种描述中,虽然进行了一次解释,但这次解释本身就受制于描述者对现象的理解,具有服务过程的结构和意义,可以成为现象学文本。

2、职能部门对服务情境的再现分析。对呈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在这里,因为服务情境是经验和产生经验的人的统一体,必须通过分析,把经验从情境里独立出来,这就需要非常专业的眼光,它是再现,是对呈现的深化,既有感性的想象,又有理性的判断。成果产出为三个分析报告,即“服务差距分析报告”、“服务绩效分析报告”“服务形象分析报告”。

3、酒店高层对服务情境的还原反思。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分析不是现象学研究,重点不是从理论层面对现象进行解释,而是从技术层面对现象本身进行分析,目的是找出提高服务产品质量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据此,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分析,主要在“内在的惰性”、“员工的激励”和“工作的设计”三个方面。

二、星级酒店实施“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的现实意义

酒店服务产品本质上是宾客参与服务表演的一种印象产品,它的生产过程是一次次实景演出,服务质量取决于服务情境对宾客的影响,服务情境的营造取决于有效领导和服务员的自我监控。因此,服务产品的质量是服务表演、情境领导、高层监控的一体化结构和意义。

1、深化角色认知

根据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酒店服务团队是由不同角色组成的。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化个人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意识。所以,现象描述除了为上一级的描述分析提供文本外,还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强化服务员的角色意识。由于情境化的现象描述可以带来认知愉悦,所以可起到丰富描述者的角色经验的作用。二是自我角色评价描述有工作档案的功能,可以提高角色表演自我监控的能力。三是自我角色评价描述与薪酬相联系,为员工的职业化开辟认知和实践的通道。

2、强化专业敏感

酒店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员工就要有专业能力和眼光。现象描述除了为上一级的描述分析提供文本外,还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深化员工对服务产品生产的理解力、判断力的专业敏感;二是提高督导、领导角色的鞭策力和领导力的专业敏感;三是可以增强服务情境下的各种角色互动的专业敏感。

3、实现产品建构

部门经理和职能部门中高层履行完成者角色。对服务过程中关键事件的现象描述分析,是他们对角色管理职责的履行。一直以来,对完成者角色在服务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导致职能部门中高层与服务情境隔离、服务结构断裂。通过承担对部门的现象描述文本的分析工作,酒店中高层与基层就建立了联系的渠道。通过现象描述分析法的应用,服务质量的管理过程,就成为服务表演的自我监控、服务情境的有效领导、高层监控的适时到位的一体化结构的动态运动过程,也就完成了服务质量的一体化建构。

三“、现象描述分析法”的运行机制

(一)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的文本准备

1、“服务周记”。一线服务员承担执行者imp(im-plementer)角色。他们务实可靠;有组织能力、实践经验;工作勤奋;有自我约束力。“服务周记”由服务员采用“自我评价描述”的方法来制作。关键是服务员要能区分“我”与“我扮演的角色”。重点描述在冲突故事中,宾客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其他人做了什么?我注意到了哪些异常?什么是最重要的元素?在服务情景中,描述者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的描述。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和描述就使描述具有了现象学文本的价值。为防止不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描述发生,自我评价描述完成后,要在周会上宣读,吸收同事的修改或补充意见,领班或主管签字认可后,描述者留存一份,部门一份,上交人事部一份。

2、“服务月历”。领班或主管承担鞭策者SH(Shaper)角色。他们思维敏捷、开朗、主动探索。有干劲,随时准备向传统、低效率、自满自足挑战。由领班或主管每月制作一次描述自己和下属员工工资状况的“服务月历”。“服务月历”采用“角色扮演”评价的方法来制作。立足于“情境再现”,在多个服务事件中,梳理出最有价值的几个主题,如态度、技能、礼仪等,将其植入一次服务情境中,进行有服务结构、有服务起伏、有服务冲突、有服务意味的“情境”描述。既体系服务的基本流程、整体安排,又有服务细节的捕捉描述,以及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紧张或松懈的表情变化,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的热情或焦虑的情境状态。

3、“服务季评”。部门经理是完成者CF(Com-pleterFinisher)角色。他要持之以恒强调任务的目标要求和活动日程表;在过程中寻找并指出错误、遗漏和被忽视的内容;激励其他人的活动,并促使团队成员产生时间紧迫的感觉。“服务季评”采用点评的方法来制作。服务中每一事件都与其他事物交织在一起,很难把事件的意义分离出来,只有在情景事件的描述中才能呈现意义,所以,要坚持让“情景事件”说话的原则,选取“情景事件”时,要注意“情景事件”的典型性、确切性、针对性。重点是“员工情感表现描述”、“员工与团队关系描述”“、团队给员工提供的价值描述”。

(二)职能部门对文本的现象学描述再现分析

1“、服务差距分析报告”的制作

质检部承担审议员me(monitorevaluat)角色。他们清醒、理智、谨慎,判断力强,分辨力强,讲求实际;对繁杂的材料予以简化,并澄清模糊不清的问题;能对他人的判断和作用作出评价。有关质检部对服务质量差距的现象描述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者曾提出一个服务质量差距分析的模型,就是宾客的期望值与感知值的“差距”分析[2],与我们的“一个经验”与“非一个经验”的差距分析截然不同。制作“差距分析报告”。以“服务周记”、“服务月历”、“服务季评”为分析文本,根据杜威“一个经验”的美学理论[3],服务产品的美感经验只是“一个经验”的集中与强化而已。如果没有在一次服务中发现“空洞”、“死点”,那么,服务就具备了“一个经验”,就具有了审美经验的性质,就是优质服务。不然,“差距分析报告”就要指出“空洞”、“死点”,并提出对“一个经验”进行集中与强化的具体措施。服务质量通过“差距分析报告”以差距的方式再现出来。

2“、服务绩效分析报告”的制作

人事部承担凝聚者tw(teamworker)角色。他们擅长人际交往、温和、敏感;能促进团队的合作。人事部对服务质量绩效的年度报告法现象描述分析。现在,许多酒店也用年度报告法,但由于缺少员工表现的精确记载,往往是大致评估,做不到现象描述分析。制作“绩效分析报告”。人事部对员工所付出的劳动量的描述。年度报告法要坚持针对具体工作,考核者要以“服务周记”、“服务月历”、“服务季评”的员工表现的精确记载为描述分析文本,不受成见的影响。“绩效分析报告”要对服务团队和员工个人作出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估。服务质量通过“绩效分析报告”以绩效的方式再现出来。

3、“服务形象分析报告”的制作

公关部承担外交家Ri(Resourceinvestigator)角色。他们性格外向、热情、好奇;联系广泛,消息灵通,有广泛联系人的能力;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勇于迎接新的挑战;提出建议并引入外部信息;接触持有其他观点的个体或群体;参加磋商性质的活动。公关部对服务质量管理的服务形象进行现象描述分析。由于公共关系工作是有公关部独立完成的,所以,文本和分析应该结合起来做。“服务形象分析报告”的制作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宾客对酒店的印象;第二部分是社区对酒店的情感印象;第三部分是酒店的公共关系形象。每一部分又要分为现象描述和现象分析两个部分。服务质量通过“服务形象分析报告”以形象的方式再现出来。

(三)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还原分析

酒店高层承担协调者Co(Co-ordinator)角色。他们的职责是明确团队的目标和方向;选择需要决策的问题,明确它们的先后顺序;帮助确定团队中的角色分工、责任和工作界限;总结团队的感受和成就,综合团队的建议。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还原分析成果是“酒店质量管理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的惰性”的现象描述分析酒店高层要根据职能部门的分析报告和基础描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实施结构优化,建设高绩效的团队。服务质量还原到团队建设。2“、员工的激励”的现象描述分析。酒店高层要根据职能部门的分析报告和基础描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实施员工星级评定(一、二、三、四、五),以服务角色的星级决定员工的薪酬为措施,推动酒店员工的职业化发展。服务质量还原到角色表现。3“、工作的设计”现象描述分析。酒店高层要根据职能部门的分析报告和基础描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服务质量还原到服务产品的构建。

注释:

[1]张永清.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m].人民出版社,2011.10.

[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viceQualitymodel),也称5Gap模型,是美国营销学家帕拉休拉曼等人提出来的,其中“顾客期望与顾客感知的服务之间的差距”是差距模型的核心。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会计教学现状;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注3]×80%)×100%

[注3]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6

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审计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审计方面延伸”。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体现绩效审计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得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合法性审查;又包括对党政领导任期内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专项资金审计,一方面要求检查财政资金支出的合法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包括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一方面监督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另一方面也对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审计。

我国审计署于2003年制定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我国政府审计准则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法》对审计监督的原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权限和程序等作了规定。《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在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以及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处理、处罚准则方面,将《审计法》的具体化。我国最早制定法规并开始实施绩效审计的深圳市,于2001年通过市人大立法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该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本级各部门的绩效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应当在每年第四季度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绩效审计报告,并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绩效审计工作情况。”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首次开展对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试点,2003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拓宽了审计领域,增加到对深圳市海上田园风光区、深圳经济特区污水处理厂、深圳市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深圳市福利公益金4个项目的绩效审计,得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的强烈反响。2004年,深圳市审计局的绩效审计项目增加到了8项,包括:深圳大学城、市城管局下属13家市政公园建设及管养情况、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市东胡建设、大沙河整治工程、市客货运场站建设及运营、市三项经费、市环保局部门预算。中国审计学会、广东省审计厅分别在深圳召开了绩效审计研讨会和现场会,对深圳市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情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有关专家称之为是中国绩效审计的开端。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综合绩效成为我国财政管理和改革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因此,探索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对于促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尤其是深圳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就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进行探讨。

国家审计署与政府的经济、效率和效果密切相关。国家审计署的大部分工作应该是项目评估、政策分析等,这些工作的内容涉及广泛的政府项目和行动,其中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而财务收支审计,这样的事后审计应该占很少的部分。

一、绩效审计目标:业绩审核、项目评估、促进管理

国家审计署实施的国家审计,不应该只关注财政资金是否适当使用的,而是更应该扩展到了政府项目和政策是否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国家审计关注的是部门和机构使用纳税人的钱的结果。国家审计是政府运作的真实和透明的信息披露的有力保证,国家审计还可以减少在公共部门发生的失误。

国家审计结果的公开报告是至关重要的,报告除了指出政府失误的地方之外,还报告政府运作良好的项目和政策,并说明有关的进展和提高。国家审计应该向立法机构和在促使政府更好工作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组织提出建议,建议的内容包括更新最佳实务和合并或淘汰不必要的项目。

公众应该得到政府运作的全面信息,从费用到政策制定。要评估纳税人的钱花得是否有效。国家审计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的财务收支状况,而且对其组织和其他系统管理活动的效益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因而绩效审计可以为政府和人大的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审批提供决策依据,为提高财政资金最大使用效益发挥作用。

因此,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或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估,确定其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经营),资金使用是否得当,政府项目和政策是否达到了目标,满足了社会需求。

政府绩效审计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保证政府尽到对国家和人民应尽的责任。政府绩效审计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同时通过审计,揭露其管理不善造成效益差效率低、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进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完善法制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更好地实现政府的绩效目标。

二、审计范围: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主要是就行政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效果进行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的范围是根据审计目标确定的。政府绩效审计范围包括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或职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和系统的检查。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主要审查和评价政府投入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在审计一个具体目标时,既要从一个审计对象的角度看问题,又要从整体上全局上去看问题;既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又包括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效益。

我国政府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无效的管理成本、运行成本和决策成本。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政府成本比较高的国家,但效率却是比较低的国家。而要控制政府成本就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公众需要一个成本最小化的政府,或者最大限度地控制政府成本。在社会总成果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成本越大,政府政绩就越小,政府就是低效率的;政府成本越小,政府政绩就越大,政府就是高效率的。

国家审计应该审计政府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协助监督政府拨款项目的执行情况。向人大报告的资金是如何管理、如何使用的。还应该指出政府现行项目中哪些风险比较大,哪些容易产生腐败,哪些是低效的或无效的,以提醒特别注意。审计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效果及工作绩效。国家审计部门应该提供所掌握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和财政状况,为政府和人大的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审批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提高财政资金最大使用效益。

三、审计对象:财政资金使用、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资金及政府项目和政策

政府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而审计的客体即审计对象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资金及政府项目和政策。

财政资金的使用包括:财政资金投入的规模、财政资金的流向、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等。

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包括:政府管理成本、政府效率和政府工作的成果。

公共资金包括:社保基金、福利基金等。

政府项目和政策包括:政府项目和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的实施。国家审计在政府立项过程中就应介入并评估。介入政府决策过程。

国家审计的目标不只是将犯罪者绳之以法,事后追惩会使损失真正发生,而应该尽量防患于未然,在损失发生前就将其控制住。

四、审计内容:政策评价、决策审查、管理审计

根据审计目标、范围和对象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首先是应该确定绩效评价标准。目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价很多是非理性。各级政府为了一些非理性的目的,实施了很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造成政府成本恶性膨胀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给政府财政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浪费。

绩效衡量和评价应该是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国家人事部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课题组,设计了一套评估体系,将用33个指标来评估政府的绩效。

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与政府的职能紧密相关,要围绕政府的各项主要职能,确定审计的内容和重点,考察其运行的效果。其内容是:对政府制定政策的评估,对政府所出决策的审查和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包括经济、社会、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效率、廉洁状况等方面的绩效进行审计。某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对某一特定对象承担的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绩效要素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组长桑助来说:“不要以为忙忙碌碌的政府就是好政府,你做的可能不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桑助来说,很多政府部门抱怨,他们很忙,每年要出台各种文件、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政府职员也敬业、努力,但是公民并不认可。其实政府的职能不是管制,而是服务,应该用公众是否满意来评价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桑助来说,“满意原则”应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制度。主要包含下面内容:经济性评估是要求政府要树立成本意识,节约开支,少花钱多办事;效率测定的是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益评估关注的是组织工作的质量和社会最终结果,效益最终要体现在人民满意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公众关心的问题是,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服务。

五、绩效审计立项原则:重要性、时效性、增值性、周期性的原则

政府绩效审计在立项时,应考虑重要性、时效性、增值性和周期性,即审计立项的4个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是至关重要的,是否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而且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时效性是指选择项目的时机是否合适,假如该项目或政策刚刚投入或刚刚开始运行,还没有显露出来,说明进入的时间早了;反之,如果是时过境迁或是积重难返,那么说明进入的时间晚了。增值性是指选择的项目通过审计,具备增加的价值。周期性是指应该对所有应该审计的组织和机构,在一定的期间内都进行关注。而不是人为的确定审计项目。不应该对有的组织和机构经常进行审计,而对有的组织和机构却长期得不到审计。所以,审计立项应该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随机的选择,这就能够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六、政府审计准则:财务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准则

我国对于政府绩效审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适用各种情况的审计准则,因而在具体实施绩效审计项目时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

政府审计准则制定的依据是《审计法》。还应该依据《预算法》、《法》和独立审计准则。考虑到信息社会的要求和数据处理程序的变化,制定以机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准则。

政府审计准则是用于衡量管理层的绩效而不只是财务报表。对于财务报表审计应该依据独立审计准则。所以,政府审计准则应该分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部分,并对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分别作以界定,规定各自的审计,制定财务审计的现场作业准则和财务审计报告准则、绩效审计的现场作业准则和绩效审计报告准则。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结构应包括:①基本准则。包括制定准则的目的和制定准则的基本依据、审计目的、范围、基本前提、审计准则概要、审计的工作范围、审计机关的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及相应的职业要求、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②一般准则。具体审计的检查和评价准则、报告准则、性、效率性及项目结果审计的检查和评价准则、绩效审计的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

在实施绩效审计时应该有一个标准可以依据,概括起来主要应该包括:政策标准、技术标准和经济标准。政策标准主要有:国家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与原则。这是我们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准和首要依据。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标准。经济标准,即实现经济目标情况。比如是否达到可行性报告有关目标要求,是否完成了企业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目标,或各年度任务指标,是否实现最好水平或本地区或其他地区最好水平。评价绩效的标准非常难确定。因为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统一。甚至同一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这使得每开展一个绩效审计项目,都必须在项目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客观的、量化的和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因此,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应该更多的考虑专家意见和群众评议。审计标准要具备可靠性、客观性、有用性、易懂性和可比性,并得到公众的认可。

七、绩效审计和技术:调查、统计、经济分析

审计已由传统的财务导向审计到今天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审计人员更加关注一个组织的管理全过程。由于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在政府绩效审计项目中通常要运用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管、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与公众认可的标准相比较得出结论。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和经济分析。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审计项目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例如对于城市道路管理的绩效,可以用实地检查的办法,确定系统是否有效;而对于公共安全部门,审计人员必须更多地采用的、经济的、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衡量。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会使审计的风险加大,因此,对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的还应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调查研究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调查有面谈调查、电话调查和函证调查。调查方法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般要综合运用。调查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干扰。所以,审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一定的样本量。

统计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因果关系、差距及原因。统计分析方法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但是,这种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除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总体评价。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技术和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绩效审计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创新的方法。只具备财务知识的审计人员不具备开展绩效审计所具备的胜任能力,而且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深刻地理解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掌握包括经济学、社会、法律、管理、财会与工程方面等方面的知识。

八、绩效审计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政府绩效审计程序与传统审计程序基本相同,但绩效审计仍有其自身的特点。

绩效审计主要程序应包括:1、准备阶段:①设计年度绩效审计的年度计划;②选择绩效审计领域并开展审前调查;③确定绩效审计项目计划(同时建立绩效审计项目)。④确定审计方案。在此阶段,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文件进行了初步调查,再对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系统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和初步审计目标。

2、实施阶段:①制定审计实施方案;②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③收集信息和数据;④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结论。在此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收集充分、可靠、相关和有用的证据。然后,审计人员、评价和分析全部证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报告阶段:①审计组编写绩效审计结果报告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②编写绩效审计工作报告并向本级政府、人大报告;③按规定实行审计公告;④跟踪报告,促进报告建议的有效落实。在详细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审计证据提出审计结论,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形成绩效审计报告。向有关部门提交绩效审计报告和公告绩效审计报告,以便公众对审计结果和建议的认可和整改。

九、绩效审计报告:包括引言、主体、附录

与传统财务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的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因审计评价的对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被审计对象的一般情况、运用评价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建议等。绩效审计报告格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绩效审计报告应完整、准确、客观、有说服力,并做到清楚、简明、扼要,以完整体现审计成果,保证审计质量。

绩效审计报告中的建议仍然是建议改进什么,而不是建议如何改进,因为后者是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是审计部门的责任。

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

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实施期间、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

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①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总结补审计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介绍被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所涉及到的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责及其管理机构、占有资源等。②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如果审计包括两个以上内容时,除总体评价外,还可以分别做出评价。③主要问题。要从绩效的角度给问题定性,写明审计发现问题所依据的事实、数据及分析等。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之顺序排列,可将违反财经法纪问题放在后面。④审计建议。围绕改进管理、完善法制、提高绩效、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所提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超出审计的职责范围。⑤审计单位反馈意见。

3、附录:有关的信息资料、数据、文件和评价分析结果。如与评价绩效直接相关的分析图表或资料。

十、绩效审计结果: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报告结果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7

一、内部报告的含义

内部报告,是指在管理控制系统运行中为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以定期或非定期形式提供用于企业沟通、控制、决策以及业绩评价的格式灵活的各种报表、图表和说明。不涉及企业给股东、债权人、政府或其他外界的报告(这称之为外部报告)。内部报告系统是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以内部报告为载体进行信息反馈的过程以便企业进行沟通、控制、决策以及业绩评价。

内部报告的目标决定了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这里的有用性是指沟通有用性、控制有用性、决策有用性和业绩评价有用性。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在这最基本的质量信息特征的前提下,内部报告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其他质量特征,他们可以看成是信息质量的分层次的要求。比如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等。这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对于构建合理清晰的内部报告提出了最直接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所生成的内部报告,形式可以多样:文字表述和图表分析可视具体情况不同而灵活应用,基本的质量特征应反映其中,这是对内部报告有用性最基本的遵循。

内部报告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就会形成不同的体系。如从业务流程角度可分为采购相关的内部报告、生产相关的内部报告、销售相关的内部报告、价格相关的内部报告、新产品开发相关的内部报告等;按报告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旬报和快报;按报告的内容划分,可分为资金报告、成本费用报告、生产经营报告、收入成果报告以及汇总报告;按内部报告的编制主体划分,可分为投资中心报告、利润中心报告以及成本费用中心报告。我们认为,按内部报告的编制主体,即责任中心来建立内部报告体系比较清晰,每一责任中心围绕自身的核心责任目标及其分解建立相应的报告体系。因此,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可以此为依据,形成投资中心内部报告、利润中心内部报告和成本费用中心内部报告。

二、内部报告设计的原则

内部报告是保证财务报告(外部报告)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必要条件,是连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利益的桥梁。同时,内部报告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预算控制系统(现在通常称全面预算管理)关系甚密,在企业的管理控制中有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内部报告在设计及应用时必须符合以下各项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对决策者拍板定案,或对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将会构成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确定重要性的标准主要是能够定量的数据(如视其金额的大小或重要的控制比率);但实际上判明信息对决策者是否重要,还应视其本身的性质是否属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定。内部报告的设计应与企业组织架构配合,每个管理层主管都可接获一份内部报告,列示其责任范围内所有直属下级单位的绩效资讯。此种报告遍及整个企业组织,每个主管都可定期收到内部报告,上下层报告亦可相互连接。这样,当上级管理人员在报告上发现重大差异时,可迅速透过此报告体系与组织结构,追查相关责任人。提供给各级管理者的内部报告应将报告项目划分为可控制及不可控制两大类。可控制项目,是指该管理者的决策行动可直接影响的项目。管理者不应对不可控制项目负责,否则将使其认为考核不公平。此外,对于可控制与不可控制项目的划分方法及原则,应力求合理且一致。

(二)着重例外报告。现代企业规模与交易量迅速扩大,管理者常面对资料却难以理解其中含义,亦难找寻其中隐藏的重大问题。未避免管理者时间浪费,报告内容应以有用的信息为限。内部报告的设计应能引导管理者的注意力,使其集中于少数重大例外事件上。所谓“例外”是指与原定计划不同者。这样可协助管理者有效率的运用其有限的时间,使其以充裕的时间来解决问题,而不必浪费大量时间在找寻问题上。内部报告提供管理者所有的差异项目,管理者可自行判断差异的重大性,然后就所选定的重大项目查验详细附表,并追踪发生原因。为协助管理者判断何项差异为“重大”,可事先制定控制界限。控制界限可用金额或比率表示,当差异额超过此限额或差异幅度超过此比率者,均视为重大,应以追查;否则视为随机误差,免予追查。内部报告的设计可将这些重大差异特别标明,以便加速管理者的反应行动。

(三)说明扼要原则。内容力求简明。相关报告使用者通常并非会计人员,故在不损害报告完整性的前提下,各项数据应尽量列表汇总,并多用文字加上说明。同时,对于那些报表中没有列式但需要考虑的项目,报告要能够引导报告使用者对那些排除在外的具体项目做出分析。报告的使用亦应注意其相关性,即报告的内容应根据其报告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报表格式清晰适当。报表格式设计应考虑下列各项要求:考虑报表的性质与可读性;根据使用者的层级决定所列金额的详细程度;将实际发生额与绩效标准并列比较,并显示其差额或差异率以及累计差异额和累计差异率;区别报表的用途或紧急程度;用图示法增进数字的传达能力。

(四)适时提供原则。由于管理决策对于经营结果具有立即及持续性的影响,故应尽量缩短“作成决策”与“报告提供”之间时间差距,这是因为不利的情况与问题在发生当时最能引起管理者追查与更正的兴趣,在此时间之后,管理者将较注意新发生的事件,而对过去的问题较不注意。而且不利的情况持续越久,公司所受的损失越大。随时间经过,管理者将倾向于视此不利情况为正常现象。因此,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应适时的向各级管理者提供内部报告;有时在正确的实际数字尚未完成前应以合理的估计数代之;一般情况下,企业多按月编制内部报告;遇有特殊问题时,可就所涉及的部门或领域编制周报或日报,以满足加强控制的需要。

(五)协助而非批评原则。报告中若采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表达方式,代替消极而有破坏性的批评,则可使内部报告发挥激励作用,激励员工的工作情绪,引导管理者改善自身的工作情况。最理想的情况,是要使阅表人能将其视为协助执行任务的有用工具,而非指责他人缺陷的负面报告。因此,内部报告的设计与编制应考虑其行为面的影响,报表中应以事实分析说明取代批判性的意见评估。

三、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中的应用

预算是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的一种系统方法,具体地讲“预算”是指企业对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及使用其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它是以数量形式表示的未来的计划。预算控制是指企业通过预算的形式来规范各级管理者的经济目标和经济行为过程,调整与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偏差,保证各级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系统是一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战略保障体系,是与整个公司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力资源流的要求相一致的经营指标体系;是与日常经营管理过程相渗透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是与期终总结相关的业绩评价与奖惩体系。预算控制不但与企业整个经营流程密切联系,而且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内部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预算编制是前馈控制的话,那么内部报告则是反馈控制,两者相互作用。即有什么样的预算编制,就有什么样的内部报告。一方面内部报告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的反馈,而预算正是它所要依据的最有效的标准(当然这是以预算标准的准确性为前提的),即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执行过程信息和执行结果信息),将预算控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面向企业内部管理层的内部报告:一是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以及责任辨析和业绩考核;二是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

(一)内部报告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预算为内部报告提供最有效的控制标准,而在预算控制过程中,其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就是“预算”这一控制标准的确定。预算控制标准的确定过程就是预算编制过程。预算编制是一个前馈控制过程,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结果即内部报告的实际业绩,进而影响对预算执行者的业绩考评。那么如何使预算控制标准制定得更为准确呢?一是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问题,预算编制方法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以及滚动预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有关预算编制方法的论述很多并趋于成熟,在这里不再累述。各个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编制方法;二是从人的行为因素讲,预算的编制过程是参与和协调的过程。预算编制过程的参与,即允许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编制发表意见,而不是将预算强加给执行者们,这样一方面能够大大降低管理者与预算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使预算执行者产生责任感并激发起创造性。由于预算执行者参与预算编制,就很可能使预算目标成为执行者的个人目标,由此也产生了更大程度的目标一致性。预算编制过程的协调是指各个责任中心的部门预算在企业最高管理者审议通过之前,各个管理层次的预算都要经过一定程度的谈判和协商才能确定。预算编制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这样才能使最终的预算既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有利于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又适应基层的单位的具体情况,避免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观决定造成脱离实际的结果。预算编制涉及到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它需要企业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二)内部报告在预算执行中的应用。预算执行即预算的具体实施,它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因此它在预算控制系统处于核心环节。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一种动态控制,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作业核算和现场观测获得信息,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变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通过事中控制可以有效地抓住控制点,及时发现差异,衡量绩效,纠正偏差,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执行的过程也就是内部报告开始发挥作用的过程。内部报告是预算执行过程的逆向过程,伴随着预算的执行,内部报告作为一种反馈控制方式或反馈控制手段,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及时将预算执行的过程和最终执行的结果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进行反馈。一是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以及责任辨析和业绩考核;二是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

(三)内部报告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在企业实施预算控制过程中,企业各阶层责任单位、责任人执行的进度与效果综合反映在各自的责任内部报告中,这些责任通过自下而上的逐级汇总,清晰的将各责任层次直至企业整体某一时点或阶段预算执行的进度与运行状态显示了出来。通过这种显示,可以发现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及存在问题的环节及原因,然后针对不同环节与不同原因,开具相宜的诊治处方,进行修订,进而保证企业预算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内部报告的作用不仅在于使企业最高管理层对整体预算以及各责任层次的管理者对本责任层次及下属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预算执行的进度、变动状况及问题偏差加以了解与诊治,同时也包含着责任辨析与业绩评价的过程。业绩评价与责任辨析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照责任目标通过责任评价,掌握预算的运行状况、成绩、存在的问题及环节,并借助责任辨析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协调矛盾、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供思路;二是通过业绩评价与责任辨析活动,确定各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目标及各项责任标准值的实现水平,以及不同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对整体预算目标的贡献差异,进而为兑现惩罚提供依据。

奖优罚劣是预算控制与内部报告之所以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的策源地。各责任人能否认真履行责任、内部报告能否向其使用者提供沟通有用性、控制有用性、决策有用性、业绩评价有用性的信息,都与最终的奖惩兑现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要使奖罚真正转化成预算和内部报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最高管理层必须考虑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管理文化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奖罚原则,建立奖罚制度与可操作性的奖罚细则。在兑现奖罚上最重要的是:公正、透明与严肃。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8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教学的指挥棒,也是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今后的实验教学将以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体验性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实验项目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达到优化实验教学的目的,构建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与学校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考核体系已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1-3]。

1基础化学实验课考核模式现状

1.1国内高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现状实验是化学学科及以化学学科为基础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年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中国高校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涌现出一批代表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主要表现在:注重反映时代特点和由科研转化的教学内容;推进实验室体制改革,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建立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教学体系;构建分层次、多元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各学科独立的课程体系;建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形成开放式的教学运行模式等。这些改革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直接影响实验的教与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传统上国内众多高校的实验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为主,只注重“考试结果”,没有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结果给定实验成绩,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可获得高分,使部分学生不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只关心实验报告的书写,甚至于部分学生存在抄袭报告以及修改原始数据的行为,这对学生正确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等,都是不利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源于原有的实验考核体系模式存在缺陷,不能公正、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主动参与及研究实验的积极性[4-6]。

1.2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现状2005年以前,大连民族学院实验中心设立的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的基本操作为主,目的是以实验验证课堂理论,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动手、动脑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后果,没有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2005年以后,实验中心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体系建构与管理模式探索,逐步加大了实验课的学时,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到目前为止,实验教学中心已初步完成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开设出实验整合课程,即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实验中的部分实验项目进行了重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机会。将一些经典的、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通过增加内容变成能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效果较好。但总体看,目前的实验课程体系仍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仍显不足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扩大研究和实践,继续加大课程之间、各个学科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进一步强化工科民族院校基础实验课的整体观念,使实验教学形式和实验考核形式更为灵活、个性化和多元化。实验中心原有的考核模式为实践加理论的考核方法,考核时以平时表现为重点。实验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平时成绩占50%(主要包括预习报告、出勤率、实验态度、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实验结果的准确度等),实验报告占30%,操作考试占20%。在这个考核体系中,没有涉及能充分体现学生具有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没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验、钻研实验的兴趣。因此,逐步完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研究实验的积极性,与学校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提高工科民族院校办学水平,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

2新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础化学实验成绩的考核,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其中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因此,严格实验考核,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和定量的基础化学实验成绩评价体系非常重要[7-11]。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在新的实验考核体系中实行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都给出了相应的评分细则,记入平时成绩,规定平时成绩占总实验成绩的50%;另外,还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占总实验成绩的20%;在完成操作考试后,以抽签的方式,抽查与实验相关的理论3~4题进行笔答或口答,理论成绩也占总实验成绩的20%;最后,还要考核学生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这部分占总实验成绩的10%。一般来说,学生在开始进行一门实验课时,实验指导教师会给出3~4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准备(可以2人一组),在实验课结束后的2周内完成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质量,给出合理的成绩。

2.1细化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50%,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等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学生对化学原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水平,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及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等。每次实验都要结合以上几方面客观地给出一个成绩,实验结束后汇总得出平时成绩。(1)实验预习。要求认真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关键点,课上通过提问和检查预习报告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一般情况下,充分预习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实验原理在实验步骤中的具体运用,能准确抓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实验时能基本做到脱离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2)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即学生能否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仪器,包括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取用、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读取、正确记录与处理等。(3)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准确、真实地将实验中的现象、数据、结果记录下来,实验记录要清晰、完整、规范、具有科学性,通过实验记录可以考查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4)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学生实验能力和水平的真实反映,每次实验后均要求学生给出完整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由指导教师检查签字确认,这样可杜绝个别学生随意更改,甚至捏造实验数据的现象,同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实验态度。考查学生出勤率和学生做实验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是否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仪器使用后的复位、实验台面及地面的卫生状况,是否注意自身及同组同学的安全及做实验时的主动性和协作精神等。(6)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时上交实验报告,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看学生是否根据实验记录,如实、清晰、科学地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科学、准确、有条理性和独特见解。实验报告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对实验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份高质量的实验报告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对学生将来总结研究资料、撰写论文是非常有益的训练。

2.2灵活多样的操作考核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每个实验室设计出20~30个基本操作单元,如称量、溶液配制、过滤、抽滤、移液、定容、滴定、标定、纸层析、酸度计校正、电导率仪的校正、分光光度计操作、熔点测定、沸点测定、回流、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液体的干燥、重结晶、萃取、柱层析、薄层层析、折光率测定、旋光度测定、恒温槽调节等,这些均在现场进行,每个操作单元都定出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若操作不规范或超出时间,则酌情扣分。所有题目均在实验考核一个月前公布,学生可以全面准备。考核时采用学生现场抽签的形式进行,5~8个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全面观察考核。在操作考试中适当地结合口试,即教师随机提问,问题包括基本操作和实验装置方面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问题以及一些名词术语和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等。基本操作考核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很有帮助。

2.3全面考核理论知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基本操作固然重要,但实验理论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在课程完成之后,还进行综合理论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技能、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分析讨论及化学实验室的基本知识等。基本实验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将分散的实验知识有机地系统化、深刻化及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十分重要。如果同时将实验内容稍作一些拓展,对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等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4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验总成绩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会促进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按照实验中心提供的实验项目,自主选题或自行设计实验题目,经过申请登记,利用实验结束后2周内的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完成。该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验方案设计、文献查阅、实验准备、仪器调试、实验过程、数据处理、报告(论文)编写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后由指导教师给出成绩。如在[Cu(nH3)4]So4配合物的制备及组成分析、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分子筛及未知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等实验中,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及报告书写等,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内容,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实验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实验考核模式实践能力新探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1]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实验考核更是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所以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传统实验考核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将实验教学定位于辅助教学,所以实验考核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

1.1仅凭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不少学生按照书本抄写实验预习报告,做实验时也只是“照方抓药”,按部就班地照教师说的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所以仅凭实验报告给定成绩很不科学,并造成学生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

1.2考核方法不合理

我们以往虽然采用了实验操作考核制度,但没有检查学生的操作要领,只是通过最后的结果或数据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分。其后果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会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也不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更不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这样的实验考核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没有达到开设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2.改革后的考核模式

为使学生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给出最终成绩。

2.1平时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内容包括预习报告(5%)、实验操作(20%)、态度与卫生(5%)、实验报告(30%)。

2.1.1预习报告

预习不只是让学生把实验指导书上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等简单地浏览、抄写一遍,而是作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实验本领的第一环节来进行强化训练。首先,教师提出一些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认真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叶绿素提取实验中,研磨叶片时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末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和内在知识联系,挖掘实验成败的因素和相应措施,统筹规划实验步骤,以及立体交叉利用时间和仪器,写出最佳实验实施方案。教师除了根据预习报告的质量打出相应的成绩之外,还以提问的形式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预习实验的质量[2]。

2.1.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一步。操作规范准确,还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等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给以分析,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而且要亲自动手示范,并要求学生重新做。同时,教师要在原始数据上签字,以杜绝学生上课应付、课后抄袭的现象。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和实验结果给出其该项成绩。

2.1.3态度与卫生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成功的的有效保证。实验态度主要有态度是否认真,纪律遵守情况,卫生状况,是否节约药品、水电,有无损坏仪器的现象,对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能否及时提出问题等。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后,都要清洁自己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台,并把试剂、仪器等摆放整齐。对打破或损坏仪器、设备者,要采取严格的登记手续。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实验期间的实验态度情况给出相应成绩。

2.1.4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学生撰写论文的重要基础,它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实验全过程,是各种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升华到理论高度的重要步骤。实验报告的考核主要包括报告是否整洁规范、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记录是否完整、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能否作出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等。所以,教师对实验报告主要把关“实验结果与分析”,并根据他们的分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3]。

2.2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其中,实验操作和实验理论考核各占总成绩的20%。

2.2.1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主要是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否准确、全面地观察到对象的变化,能否运用恰当语言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能否较好地组织实验数据,能否以科学方法从数据中得出定量或定性关系并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等。

学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张试题卡片,并根据内容进行回答和实验操作,而教师根据学生陈述、回答和操作的情况,按照评分标准,直接给出成绩。

2.2.1实验理论

实验理论考核强调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其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考核更多的实验内容,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实验技能的水平。

3.结语

我们通过实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邹长明,于群英,李孝良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成效[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31-332.

成绩质量分析报告篇10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根据层次理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其中道德责任为最高层次责任。从微观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是对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按照最宽泛的定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债务人、员工、供货商、金融消费者、企业所在社区、自然环境等。对企业而言,只有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企业才能正常而高效的运转。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帮助社会责任理论找到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方法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HowardR.Bowen(1953)的《商人的社会责任》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开启了企业社会责任时代。此后,伴随着企业社会问题的频繁出现,学术界对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然而,研究结论并不一致。Griffin和mahon(1997),Roman、Hayibor和agle(1999)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归纳出了三种不同的研究结论:正相关、负相关、无关或没有结论。但是在采用更加严格的分类方法后,他们发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性的更多证据。从而,总体来看,在多数情况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增长。

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性分析居多,实证分析较少。苏冬蔚、贺星星(2011)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生产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彭俊杰(2012)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负相关性。沈洪涛(2005)首次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为因果关系,彼此影响。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高管薪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很少考虑高管薪酬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作用。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相关文献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通常都会剔除金融行业,使得针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很少。本文将从财务绩效、高管薪酬的角度,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解释高管薪酬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激励效应。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了2010-2012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之后得到34个样本观察值。为增加样本观察值的数量,提高分析的精度,在回归分析时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样本数据来自各上市银行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数据部分来自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经作者手工录入。本文的研究涉及社会责任变量、财务绩效变量、高管薪酬变量、银行规模变量、治理结构变量等。

1.社会责任变量。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是整个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衡量公司社会责任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20世纪70年代中期用于衡量公司社会责任的最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公司已公开的各类报告或文件,来确定每一个特定项目的数值,从而得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衡量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二是声誉指数法,由专家学者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主观评价后对公司声誉打分排序。基于可计量、可比和可操作的原则,本文在计量上市商业银行对政府、股东、员工、债权人、社区等的贡献时,仅考虑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忽略不可计量部分。对政府的贡献用纳税总额衡量,对股东的贡献用净利润衡量,对债权人的贡献用利息支出总额衡量,对员工的贡献用员工的职工薪酬总额衡量,对社区的贡献用企业的对外捐赠总额衡量。本文采用相对数指标“每股社会贡献”作为衡量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综合指标,每股社会贡献等于年度银行社会贡献总额与年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比。

2.财务绩效变量。财务绩效指标通常有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盈余(epS)等。鉴于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操作净资产收益率粉饰企业财务绩效,故本文以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变量。

3.高管薪酬变量。选取每家上市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管薪酬总和作为衡量高管薪酬的变量。

4.控制变量。本文以银行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股股东性质、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和银行上市年限为控制变量。其中控股股东性质为虚拟变量,当控股股东是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时为1;当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时为0。

各变量的符号和含义如表1所示。

(二)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当前经济现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银行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正相关。

假设2: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社会责任正相关。

假设3:上市银行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正相关。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SRpS=β+β1Roa+β2Com+β3Lna+β4own+β5LeV+β6aGe+ε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每股社会贡献(SRpS),解释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Roa)、高管薪酬(Com)、银行规模(Lna)、控股股东性质(own)、资产负债率(LeV)以及银行上市年限(aGe)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全部样本来看,上市银行平均每股为利益相关者贡献4.019元,但是各银行每股社会贡献差异较大,最小值为中国银行2010年的每股社会贡献1.18元,最大值是兴业银行2012年的每股社会贡献12.06元。总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0.035,但是高管薪酬相差悬殊,最小值是工商银行的258万元,最大值是民生银行1737万元,约是最小值的7倍。控股股东性质平均为0.8235,说明大多数上市银行属于国有控股。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负债率很高,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上市银行资产负债率平均为93.84%。各银行上市时间差异较大,最长的是浦发银行13年,农业银行是在2010年上市的。

(二)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小,最大的是高管薪酬与股东性质之间的相关系数-0.43,小于-0.5,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选的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结果分析

方程的R2=0.6918,调整的R2=0.6233,F检验值=10.1016,显著性检验的p值=0.0000,说明该方程的回归结果总体是显著的。其中方程的Dw值=2.10,查Dw检验表发现dU=1.89,4-dU=2.11,因此2.10属于(dU,4-dU),所以模型没有自相关性;同时怀特检验表明nR2=30.7896,因为方程是多元回归,所以存在交叉项,在α=0.05的情况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0.05(26)=38.885>30.7896,因此模型也不存在异方差。通过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影响。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总资产收益率Roa与每股社会贡献SRpS正相关且显著,并且其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较大,支持假设1,说明财务绩效越好的上市商业银行,越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2.高管薪酬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每增加1%,银行社会责任增加1.67%,说明高管薪酬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上市商业银行增加其社会责任的承担。从而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

3.银行规模与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说明,银行规模与银行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即规模大的上市银行并没有承担起与其规模相对应的社会责任。从而本文的假设3不成立。

4.控股股东的性质与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承担了相对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国有企业的定位有关,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历史传承性。

5.资产负债率显著影响上市银行社会责任,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其支付给顾客的利息越多,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总额也越多。

四、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沪深两市2010-2012年上市银行的数据,对财务绩效、高管薪酬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和评价机制

尽管当前上市银行均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但我国尚没有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和专业的评价机构,对于报告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对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完全依赖于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而我国上市银行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时间尚短、经验不足,这些不足会使社会责任报告本身出现许多问题,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其了解和监督。所以,我国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规范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可监督性,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有用性,有效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

发挥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对于其社会责任承担的正面作用。改善银行盈利结构,扩展银行盈利途径和模式,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制定综合性的业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创新能力,为商业银行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