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十篇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十篇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4:40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1

关键词:技能大赛;《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24-02

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施工(中职组)”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大赛侧重考核选手对天煌教仪“tHpwSD-1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的掌握程度。普通高中有高考,中等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称为职业教育“奥林匹克”,它正慢慢地被社会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意识,同时作为一种考核和激励的手段,让中等职业教学的师生都坚定了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对自我选择的信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技能大赛指导实践,提出基于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大赛背景下的“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实施过程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了专业课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即项目或任务教学中全过程开展阶段性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一、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竞赛的基本情况

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竞赛是2011年新加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施工(中职组)”的比赛项目之一。该项比赛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施工”、“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专业而设置。比赛考查参赛选手掌握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效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给排水设备安装方面的专业人才。

1.竞赛方式。比赛以团队方式进行,符合现代中职教学分组探究、讨论学习的特点。每支参赛队由2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竞赛时间连续4小时,包括设计、加工、安装、接线和调试、运行等,比赛总成绩满分100分。

2.竞赛内容。(1)建筑给排水系统图和电气接线图绘制。(2)各种管材的加工与连接。(3)管道配件和附件的安装。(4)管道试压与通水试验。(5)电气安装与接线。(6)系统控制与调试。(7)职业素养。

二、我校技能大赛学情分析

1.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不够。每年校级技能大赛选拔赛,无论从学生绘图速度还是安装质量上看都不尽如人意,甚至连设备专业的学生都对建筑给排水系统图和施工理论认识含糊不清。首先,学生对给水排水系统图掌握不熟练,绘图技巧掌握不到位,对电气原理图绘制不规范、不准确,管材加工无法准确把握。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从最基本的水电图分析,从建筑给水排水平面图、系统图、电气原理图开始进行基本培训,忽视对安装施工和水电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把握,使得学生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熟练地对复杂建筑水电图进行熟练绘制和施工。在区级培优班上,指导教师又得在短时间内将系统图和原理图重新教授,然后才能进入提高阶段的培训实施竞赛内容的培训,历时长,收效甚微。

2.学生的实训技能不高。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比赛其中的一项要求绘制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图样,由于学生在校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工程施工图设计训练,学生的速度和质量很难达到竞赛标准。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只能进行简单的抄绘,基本能力从起步阶段开始培训,系统图绘制和管材加工使用更是要从基本命令着手。

3.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绘制系统图和电气原理图项目考核中,学生能绘制简单的给排水系统图和电气原理图,遇见复杂形体无法入手,部分学生能将实物设备逆向思维,但有的学生不能进行规范绘制,修改时间过长,造成时间浪费严重。

4.技能大赛师资力量不足。我校建筑设备安装教师基本是电气教师和建工专业教师任教,虽然教师对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熟悉,但对给排水施工图的把握和施工技巧的掌握不是特别熟练,部分自动化专业教师在电气控制技巧上有所把握,但又对建筑专业构造不熟,导致专业与技巧的脱节。

5.大赛选手和教师的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学生的培训时间保障、课余时间各部门的协调保障、教师的辅导课时保障以及相应的酬劳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都有待完善。

三、中职《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学应对技能大赛的对策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大赛的命题设计既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又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突出培养对技能起重要作用的主干课程,如《建筑水电识图》、《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和《建筑电气控制施工》。注重抓好学生建筑识图技能实训以及水电图绘图技巧,力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提高学生整体识图水平和绘图技巧,及时发现技术尖子,树立榜样,从而进一步加速整体水平再提高。为了保证“校企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学校积极探索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课程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在实训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训,融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将技能比赛融入到技能实训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实训,创造在实训中比技能,在比赛中练技能的良好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构建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准确评价学生,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在“理实结合,赛训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中,改变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了专业课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即项目或任务完成全过程开展阶段性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及时性;考理论、考技能、考态度、考操作规范性等全方位的多角度考核,保证考核的真实有效性。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对成绩好的学生能及时得到肯定,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及时进行补救,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3.实施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施工与水电识图的“一体化”教学。将《建筑水电识图》和《建筑给水排水施工》“一体化”,先开设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综合制图实训,教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中增设一些电脑绘图及软件课程。大赛内容代表了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新要求、新方向,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一种指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分析理解能力。

4.“技能训练全员化,技能比赛常态化”,全面提升建筑给水排水教学质量。自2007年起,学校每年举行一届“建筑技能大赛”,已形成技能大赛常态化机制,把技能大赛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学校每年开办区级、部级技能大赛培优班,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并从中选拔出优秀选手经训练参加区级、部级技能比赛。通过以赛促教,检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至今我校学生连续四年代表广西参加教育部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各级奖项24个;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获得一个三等奖;2012年我校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广西选拔赛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

四、结论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对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有着实际意义。经过两年的全国大赛,我们摸索出一套比较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学模式,通过大赛给中职《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使得学生在学校“比技能、促质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职教新潮,推动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使得中职学校充满信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晓娜.中职建筑装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9).

[2]温润生.浅谈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7).

[3]李科.德国双元制教育对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3).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2

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准备

1前言

通过系统训练,提高了训练实力,为竞技状态的形成并达到最佳状态提供了条件。有的青少年运动员虽具备很高的训练水平,但不能在比赛中发挥,尤其是在重大比赛中得不到很好发挥而失利。要使竞技能力在大赛中充分发挥,涉及的因素很多,而大赛前的准备安排最为重要,因此,大赛前的准备应作为专门的训练阶段安排。

2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法、逻辑分析法。

3.分析与论述

3.1青少年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

合理安排赛前训练负荷,能促使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技能迅速提高,精力充沛,增强斗志,产生强烈的比赛欲望,有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反之,难以达到理想的竞赛目标。因此,赛前训练的合理安排十分重要。

从多年训练实践情况看,采用4周的中周期作为专门的赛前训练准备,比较适合青少年运动员赛前调节规律。方法是:安排第1周负荷较大,第2周负荷最大,第3周负荷最小,第4周积极参加比赛。这样安排能使运动员机体能力达到充分恢复和超量恢复,并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3.2青少年赛前专项技术训练

赛前准备的中周期中,主要促使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术稳定,动作流畅、连贯、自如,熟练把握技术,整体效果好,不过度紧张。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测验和模拟比赛,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出现的问题,根据完整技术的合理速度、节奏、结构,确定技术改进的环节和方法,处理好技术细节与整体技术的关系。

3.3青少年赛前训练内容

赛前的训练内容相对较窄,训练手段相对减少,训练的主要内容保持与专项关系密切的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上。同时,把主要训练与次要训练结合起来,使训练多样化,运动员精神得到调节,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后,安排小强度技术;在中等强度技术练习后,安排一些速度和跳跃练习,可起到异曲同工之妙用。

在这一时期,还要特别注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对青少年运动员工作能力起决定性作用,才能使各器官系统的能力随之提高。一般说,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提高,动作就越快,力量就越大,爆发力就越好,在国内,一些文献资料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3.4青少年赛前训练的密度

赛前训练密度要与当前比赛的负荷和实际情况相吻合,对竞技状态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投掷属于持续时间短、速度快、爆发性强的项目,根据运动生化供能特点,主要是atp、Cp供能方式。因此,赛前密度相对较小,在两次投掷之间有足够的恢复时间,以保证运动员在体内重新合成atp、Cp,促使体能的储备、恢复,从而保证肌肉能够快速收缩,提高训练效果。

3.5青少年赛前实战训练

3.5.1各种环境条件下训练

运动员要在不同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特别在训练条件差的地方,使运动员在较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重大比赛需要。

3.5.2训练时间

训练的时间安排要根据比赛的时间来决定。是哪一天,什么时间,是上午或下午,如果运动员长期在某一时间训练,会使运动员在特定时间产生适应,养成一定的习惯和条件反射。经验表明,多次重复相同的小周期训练,运动员就能在参加比赛的那一天达到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3.5.3赛前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安排非常重要。准备活动的开始时间、内容、量和持续时间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定,准备活动的负荷根据运动员习惯、方法、能承受的负荷,使身体达到足够的发热程度,做好比赛准备。要重视临赛前的试掷机会,改善动作的准确性,但不能用全力做,如用全力试掷几次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储备的能力大量消耗,比赛的工作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3.5.4间隔时间

在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参赛人数多,两次试掷的间隔较长,通常休息一下,然后再活动,为下一次试掷做准备,针对这一情况,在训练中有必要有意延长试掷的时间,时间间隔要与比赛时间相接近才能使运动员适应试掷的规律,有利于运动员达到最佳状态。

3.6青少年赛前的心理准备

在竞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心理素质好的投掷运动员,既能与实力相当的对手竞争,也能与实力更强的对手竞争,因此,要重视赛前的心理训练和培养。教育运动员在比赛前,把注意力集中到要做的动作上,不受其它干扰。在参加各种比赛中,进行自我调节,并采用接近“实战”的各种训练方法,如培养运动员顽强苦练及战胜因难的精神,常设计一些在严峻因难的条件下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意志品质。

4结论

赛前训练安排要合理化,针对比赛和青少年个体因素多进行模拟训练;赛前训练减量要安排合理,练习内容常有很强的专项性质,应是时间短的快速用力练习,负荷不应过大;注意控制好赛前训练的专项强度,这是比赛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注意使青少年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运动量的调整要因人而异,促进最佳比赛能力的形成;对于不同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运动员,赛前一周的训练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要准确掌握赛前训练阶段开始时运动员身体的机能状态,确保赛前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参考文献:

[1]柴建设,邵丽君.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2001.

[2]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时间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田志成,郑天野.浅析标枪项目中助跑对远度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3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现在人们的生活与发展离不开信息,信息与人息息相关,在学习与工作中都有依靠信息,我们出门前要看一下天气状况信息,可以说信息是无处不在,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信息技术没有明确定义,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行阐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尤其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网络技术现在已经深入生活在人们心中,现在很多工作离开网络都无法进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各个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保障,体育娱乐设施应用信息技术以后,其产生的效果非常好,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场馆的重大比赛和演出中大显身手,不仅将精彩的场面通过高质量彩色显示屏再现给现场观众,还送到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这大大拓展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同时也为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这是现代体育娱乐设施总是率先装备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根本原因。信息技术在体育设施中的应用比较多,例如篮球、足球比赛的录像、电子显示器都是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了体育比赛的准确性,对裁判的判罚有一定帮助,同时对裁判的判罚尺度也有一定的约束。

二、信息技术对体育娱乐设施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体育娱乐设施中的应用主要表现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一)硬件设施

信息技术对体育娱乐设施中硬件的应用主要是在比赛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等一些硬件,这些硬件的应用本身不一定起到作用,都是以一类软件的使用,提升了信息技术在体育娱乐设施中的应用,比如赛程安排,就是利用软件进行赛程安排,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准确率提高。

(二)软件设施

信息技术在体育娱乐设施中应用的软件主要包括通用软件与专业软件两类:

1.通用软件通用软件这些都是计算机中常用的一些软件,主要是of⁃fice应用软件、杀毒软件、看图软件,播放软件,压缩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

2.专业软件专业软件都是为了提高一项技能,或能解决一类问题的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专业软件:

(1)赛程安排软件

赛程安排软件就是为了一项赛事进行赛程安排,尤其对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尤其重要,例如奥运会,利用赛程安排软件比人工安排节省时间,而且不容易出错,当赛事安排冲突时候,利用软件根本安排不了,促使我们一下就能看出来赛事冲突等。

(2)登记注册软件

每项赛事运动员、教练员、领队都要进行登记注册,注册内容包含国籍、项目、队员姓名等信息,利用登记注册软件注册快捷,对于查询等操作也非常方便。

(3)辅助训练软件

竞技体育在技术上日趋向高精尖发展,使计算机在辅助训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整个辅助训练软件包括了身体训练系统、诊断系统、训练管理系统、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模拟研究系统和运动员技术统计系统。它们在运动训练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下的体育娱乐设施的新发展

1.媒体对比赛的介入和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媒产业带来了革命和挑战。由于传输文字、声音、图像、数据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媒体进一步介入和控制比赛成为可能。今天卫星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实况转播时,另一个大陆上电视机前的观众比体育场现场的观众可能更早地听到运动员脚触到足球所发出的声音。随着卫星电视、数字电视、按场计费电视的发展,世界体育电视转播中各项活动所占比例也将产生巨大变化,其形式和手段也将更加多样。

2.观众现场观看比赛质量的提高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4

【关键词】课外体育项目内容时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基本途径。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怎样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比赛方法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合理安排

1、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发掘学生的体育潜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体育爱好及兴趣。将体育单项活动结合田径运动会及各类比赛组成一个体育活动体系,具体项目是将广播操、乒乓球、跳绳、毽球、篮球、田径运动会、拔河、跳绳等体育项目在每一个学年中合理安排进行比赛。使学生能选择自己喜欢和特长的项目积极地参与比赛。

2、合理安排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和时间

对于一个只有几百学生的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用2天时间。在场地、器材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为了使运动会能达到选拔人材、贯彻全民健身的思想。我们将运动会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是个人的单项比赛,团体赛分设4*100米接力和20*100米接力跑。为了安全和结合发现人才及升学体育考试的需要,我们将有危险性的比赛项目提前举行,避免比赛当天学生在操场上有其他项目比赛时互相影响,出现危险。其中20*100米接力我们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确定参赛人员,使全班同学能够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在耐力跑、跨栏等项目我们采用增加每个单位的参赛名额、增加比赛场次等办法,使体育尖子能得到锻炼和选拔。为参加上一级运动会创造佳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

通过体育组+体育教师+专项教师+体育尖子+参赛学生等环节。加强对体育工作的指导。

由体育组定项目,比赛规则(依据本地实际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体育教师,专项教员对参赛运动员的培训;由体育教师、专项教师、体育尖子负责比赛各个环节。如在篮球比赛中,适时聘请了有经验员专长教师或社会人士对学生辅导;组织比赛时让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在排球、毽球比赛中,我们聘请了本校及外校教师作为技术指导,培训了一批优秀运动员来帮助做好裁判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使各项比赛得到顺利进行,取得圆满成功,培养出一大批体育尖子。

合理安排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比赛时间:为了组织做好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不对其他学科学习时间产生影响,利用课堂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项目的基本技术及比赛规则方法,(如在上课时进行跨栏、毽球、跳绳、仰卧起坐等项目的教学),而比赛则主要利用下午第四节及放学后3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般在大项目要占用第三节课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时间),小项目只利用下午第四节课后的30分钟内进行。如:在举行足球比赛中,因为受场次多时间长,场地少等因素,单依靠下午第三节课的40分钟时间,也是不够的。于是,将单场比赛时间变短,将比赛的队伍变少。(如在2005年我校进行班际的篮球赛中,有15个班集体,采用30分钟一场、两班组合队交替进行比赛。只用了5天的下午第三节课及课后30分钟,我们就完成这项比赛)。在赛制上,根据参赛人(队)数也进行调整。(如参赛人(队)数少时,采用循环或小组循环加淘汰制。参赛人(队)数多时采用淘汰制、缩小比赛得分进行比赛。(如在举行毽球个人对抗比赛中,有一百多人同时参加这一项目比赛,同时受场地、器材限制,我们采用男女分组。淘汰制、每球得分制进行比赛,得7分为一局,三局两胜制进行比赛、男女进入前八名后再进行发球得分制的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通过比赛的合理安排,使我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人数有大的提高,如2005年,我校有500多学生,全年参加比赛学生达3000多人次,比赛获奖有60个集体和400多人次。当然,这些做法在我们的比赛过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建立田径、毽球、排球项目的业余训练小组。主要采用早上、课间操及下午第三节或放学后的时间在体育教师带领下进行常规、系统、科学的训练。其它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及放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加强与学校、班级、家长的沟通工作,得到学校、班主任、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了解、大力支持和帮助,做好运动员学习、生活的保障工作,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刻苦训练。

二、做好运动员的奖励和推荐

运动员的奖励和推荐工作是促使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动力,是运动员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比赛前做好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运动员力争上游。在比赛后及时在校内外的进行宣传,对获奖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做好学生参加上一级的体育比赛运动员选拔和优秀体育尖子的推荐工作。如在我校参加"区运会"前,我校经过校运会和报名前的选拔赛,让最优秀的运动员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指导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加大学校运动队的影响作用。在2004年--2009年间,我校运动员共有150多人次在省、市、区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奖。在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推荐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的体育尖子特招生行列(近5年间有6人被高中学校特招录取)或推荐他们进入区、市体育运动队参与高一级训练(近5年间有12人被选送到市体校参加集训),为他们在高一级体育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理的安排好学校的体育活动,是保障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合理的安排好学校的体育活动,将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它将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创新课堂设计》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5

关键词:运动竞赛制度;中国;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3-03

DiscussionaboutChines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ofevent

tanGJianjun,XieHuisong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Chines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ofeventiseasytocarryout.Bytheconcretewaysofsettingup,controlling,andarrangingtheevents,thedevelopmentofsportswascontrolledandencouraged.theprobabilityofunsurenessdecreasedintheprocessofthesportsdevelopment.thus,oureliteplayerscouldhaveexcellentachievementininternationalevents.

Keywords:China;th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ofevent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对竞赛制度安排给出比较系统的理论解释,可以开阔对竞赛制度安排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在竞赛制度制定和实施上的自觉性。

1对运动竞赛制度的认识

1.1概念界定和进一步的认识在运动竞赛学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裁判员的主持下,依据统一的规则而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1]这个定义是运动竞赛学意义上的。王蒲(2000)认为这个定义的实际是指一场比赛的过程。

从主客体关系看,广义的运动竞赛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竞赛活动的主体――竞赛活动的参与人群;竞赛活动的客体――竞赛活动的物质条件;竞赛活动的方式――竞赛活动的基本制度。

在制度分析理论上来认识运动竞赛活动,它强调了运动竞赛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竞赛制度安排是竞赛组织者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的方式来对竞技行为产生影响。

在制度分析理论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竞赛制度安排下,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争夺,以及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确定的过程。

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对竞技参与双方,通过一场比赛来确定参与者一方或胜或负。另一种是由竞技参与的多方,通过多场比赛来确定竞赛参与者最终的比赛结果。因此,运动竞赛制度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运动竞赛制度在狭义上指的是在一场比赛中,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队)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运动竞赛制度在广义上指的是在整个运动竞赛结束后,根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对运动员(队)最终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1.2理论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的认识在我国,对运动竞赛制度进行专题性的理论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是:

杨志康(1986)在讨论体育制度中,涉及了对体育竞技制度划分问题,但没有对体育制度的实施方式进行讨论。

韩建国(2001)就运动竞赛的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竞赛从竞赛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入手,对运动竞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改革,不断认识和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运动竞赛发展规律,开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2]

冯树勇(2001)认为在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关系方面,比赛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和精髓,它为运动员表现自己的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在运动竞赛学中,认为运动竞赛本身也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常重要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确立训练目标,检验和评价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确定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选拔高一级的体育人才。[3]

陈融(1990)在竞技体育制度的运行方式的意义上,就运动竞赛机制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为了了解运动竞赛内在的工作方式,提出了运动竞赛的运作机制的概念。认为运动竞赛机制是一个具有动力、传动、调节、效应的综合机能系统。[4]

没有竞赛制度就意味着没有竞技体育,具体讲就是没有竞技运动技术的发展。没有竞赛制度,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在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运动技术使用进行合法的争夺,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得到合法确定,运动员技术等级和教练员专业技术等级的评定就失去了基本的客观依据,当然,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和发展的动力。[5]简言之,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其它制度内容的实施,都是基于竞赛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在运动竞赛制度的理论研究中,从竞赛的内在机制上描述运动竞赛过程,提高了对运动竞赛的理解,把运动竞赛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理论上扩展了人们对运动竞赛活动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事实上是对运动竞赛活动在制度性表现上的描述。运动竞赛制度为运动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成绩权利的获得,提供可以进行公平比较的场所和条件。规则和规程的明确性和公开性,对运动技术发展起到一种激励和保护作用。在这一基本共识上,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国内开展的运动竞赛而言,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以及不同比赛性质和比赛次数的安排,来减少了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种种的不确定性。促进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并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

2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目的

竞技活动、竞技项目的存在和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获得运动成绩权利,都是由竞赛制度规定的。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竞赛制度作为促进竞技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一种制度性手段被系统而比较有效地运用,运动竞赛制度作为竞技体育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本质上体现着国家利益的需要,以及由这种需要所导致的在制度安排上的倾向性。“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核心原则。

运动竞赛制度是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一个核心性的制度安排。它具有激发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方向,在承认和激励各单位(人)追求自身相对利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规范其利益实现的方式,使其行为以有利于全局利益为根本目标,构成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调节器,并将两者协调和统一起来。运动竞赛制度调节着各种体育资源的配置、项目的布局与比例关系。它是取得竞技体育最大宏观效益的必要条件。[1]我国运动竞赛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它的意义主要目的是在于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

3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内容及其作用

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方式是由三个具体内容组成:1)竞赛设置;2)竞赛约束;3)竞赛安排。

3.1竞赛设置及其作用竞赛设置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一个基本的内容。所谓竞赛设置就是根据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为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包括不同性质比赛的,合理、有层次的竞赛框架。运动竞赛设置包括两个基本内容:设置什么竞赛和怎么设置竞赛。设置什么竞赛指得是如何确定有助于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竞赛形式。如设置综合性的运动会、单项锦标赛以及分区赛等。怎样设置竞赛是指如何把这些确定的运动竞赛形式,根据运动技术水平划分,分级别和有层次地系统地作出安排。竞赛设置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影响和规定着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方向。

运动竞赛设置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即在运动竞赛的设置上,要形成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激励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具有不同水平和规模、合理时间间隔的比赛结构系统,并且这个比赛结构系统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纵向性的,由初级到高级的运动竞赛设置,运动技术的发展就失去了合理地进行比较的平台,运动技术也就不能合理地被检验和被激励。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对于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言,反映在比赛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上。2)运动竞赛设置的总量。即由不同行政级别机构对不同水平、规模和时间间隔的比赛进行的数量上的安排。运动竞赛设置的数量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反映在给运动技术发展提供必须的不同层次竞技比较的机会上。3)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和赛事安排总量在竞技项目上的均衡性程度。

3.2竞赛约束及其作用竞赛约束是竞赛活动的一组合约――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所确定的规程和各项规则。它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利益实现方式的选择。竞赛约束的基本功能是,让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加大,获得现实收益变小。在明确的和规范化的运动技术前提下,鼓励运动技术对抗性的充分发挥。竞赛约束包括:1)比赛资格约束;2)比赛中的技术约束;3)运动成绩权利确定方法。

运动竞赛活动始终是一种有着非常明确约束性的技术对抗性活动。竞赛约束是保证运动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不仅规范了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技术运用方式,同时也规范了技术训练的方式。在竞赛约束中,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和奖励是核心问题。比赛资格约束和技术约束的存在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使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及其奖励建立在一个比较公平和合理的基础上,为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提供制度保障。

3.2.1比赛资格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赛前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指对运动员参加某一性质比赛的限制。它主要包括运动员年龄限制、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运动员非训练性因素的限制、参加项目和参加级别的限制。比赛资格约束的目的就是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性现象,在比赛前进行控制。如:在运动员的年龄限制方面;在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方面。

3.2.2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比赛中技术约束的基本作用。为了使比赛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对比赛活动进行约束。比赛约束主要通过比赛规则来实施的。比赛规则的约束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运动技术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边界进行界定。主要有对技术活动的范围、时间、空间等;使用器材的规格等;违规技术动作使用及判罚等进行规定。规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不会鼓励使用某一运动技术。它的功能是对不公平的和不合理的运动技术进行约束。通过保证在公平的意义上使用运动技术,并使运动技术使用得以规范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规则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更准确地说是规则在规定运动技术向着它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发展。上述讨论的是从规则的角度,来确认运动技术发展基本上是在规则规定的方向上进行的。

比赛中技术约束的第一个问题是规则的一致性,即国内采用的约束标准是不是和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的标准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引进竞技体育项目过程中基本上就解决了,即是按照国际规则的惯例来组织运动竞赛活动。

第二是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掌握和和执行问题。即由什么人来执行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由什么水平的人来掌握和执行规则。裁判员是规则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等级反映着他们业务水平的高低,和能够在什么级别性质的比赛上来执行规则。总之,他们的业务能力对规则的执行产生着重要影响。

最后,是比赛中技术约束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的策略性运用问题。即如何运用好比赛规则。事实上,比赛规则还可以成为竞赛制度安排促进运动技术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竞赛制度的安排上,及时采用和正确理解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制订的比赛规则,并在国内的比赛和训练中提前使用和充分利用,是保证和促进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3.2.3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比赛资格的约束和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落实到对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上。当比赛参与者符合比赛参与的资格和在比赛过程中没有因为违犯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条件而被退出中的约束条件情况下,他通过每一分、每一局、每一场和多场的胜利,这些成绩被竞赛组织者确定,使运动员成为某一竞技项目运动成绩权利的最终拥有者,此时一次运动竞赛活动也就结束。运动成绩的确定过程,就是一个“选优”的过程,“选优”的前提就是在运动竞赛中进行“比较”。运动竞赛方法中的各种赛制是竞赛制度中比较稳定的和被普遍认同的进行公平“比较”的制度,尽管它们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循环赛制上机会不均等现象、可能存在“放水”现象。在单淘汰赛制上存在的以部分比赛取代全部比赛的竞赛方式,所产生的比赛过程的机遇性强,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大[6]。作为一种运动竞赛的具体制度安排,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事前通过竞赛规程作出明确的说明。只要竞赛方法在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是稳定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3.3赛事安排及其作用赛事是指由体育行政部门正式举办的某一类型的比赛。赛事安排是对人们参与运动竞赛活动的条件和情况的事先规定。即主要包括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的安排。赛事安排是运动竞赛设置的具体内容。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是赛事安排的具体化指标,也就是说赛事安排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竞赛设置和竞赛约束,在不同时期对运动竞赛活动的具体安排。运动竞赛制度安排在减少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过程中的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时,由于存在着非奥运会项目和奥运项目,使得赛事安排在不同竞技项目上表现出了制度安排的倾向性。

赛事安排概念的核心作用是:把运动竞赛制度安排,通过赛事安排的方法使其转变成一系列可以实施或进行操作的事件。它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不确定性的最为具体的制度措施。由于不同的竞技项目在赛事安排上的不同,使得它们在运动技术发展上得到的发展的机会和获得成绩的机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发展的表现形式――运动成绩和运动技术等级中表现出来。

3.3.1比赛项目安排比赛项目安排是指在竞赛活动中设置、变更或取消比赛项目的行为。从竞技体育角度讲,竞技项目发展状况取决于它们是否是国家规定的比赛项目,以及是否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稳定地存在。所以可以讲比赛项目决定着运动技术的发展基本状况,即只有竞赛中的比赛项目,才能对该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评价。竞赛的级别越高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的评价就越重要。从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比赛项目的变化影响着运动技术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3.3.2比赛性质的安排比赛性质安排就是指一个竞技项目的比赛级别进行的安排。由于运动技术水平本身存在差异,在一个项目中比赛的级别类型就有所不同。比赛性质是区别竞赛水平的质量标准,比赛性质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于:比赛性质为运动技术在竞赛中安排了不同程度的对抗,比赛性质安排结构合理、高水平比赛中的对抗性,对于运动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对竞赛采取按水平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对比赛性质的区分基础上的。如把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内比赛和青少年比赛与国际重大(奥运会)比赛统一安排起来。3.3.3比赛次数的安排比赛次数安排是依附在比赛性质安排基础上的,比赛次数是比赛性质在数量上的展开。如果赛事安排上有比赛性质的安排而没有对比赛性质做比赛次数的规定,即如果没有一次比赛的话,那么,比赛性质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在规定的比赛性质中,比赛次数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育组织而言,比赛次数安排是通过增加运动技术在某一比赛环境(比赛性质)中的对抗频率,检验和完善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为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提高、发展和获得运动成绩提供更多的机会。比赛次数的不同安排,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即在系统的和高质量的比赛中,当比赛次数增加时,它可以提高运动技术的对抗次数;可以对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产生新的认识;可以促进运动技术的成熟和避免偶然性,以减低运动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其对运动技术发展的扩展和激励的功能。

4结语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具体方法,来约束和激励运动技术的发展。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保证着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重大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

[2]韩建国.我国运动竞赛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1(1):13-15.

[3]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7-73.

[4]陈融.论运动竞赛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9-11.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6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比赛的准备到进行,从比赛的场地到保障,从比赛的大方向到具体工作,学院、中心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本次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热爱事业是基础

正月初八三个省、一个直辖市、七个城市的教练员、运动员齐聚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北省体校、石家庄市体校、唐山市体校、张家口市体校,邯郸市体校、保定市体校、石家庄市一中、天津工业大学、江苏常州市体校、石家庄市浩特排球队),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所热爱的排球事业,放弃了与家人共度节日的快乐,放弃了节日休息的悠闲,带队参加本次比赛。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举动呀,正是他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才能使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好,才能使本次比赛圆满成功。

三、年龄跨度大是特点

本次比赛的运动员,不仅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有厂矿、机关、企业的在职员工;不仅有12、13岁的学生,还有40多岁的父亲;不仅有体育运动学校,还有体育传统中学;不仅有专业运动队,还有业余爱好者;不仅有本省参赛队伍,还有外省、市参赛队伍。可以说,现在这样的比赛形式少而又少,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教练员担任多种角色

比赛是体育竞赛专用的名词,具体表现在竞技双方在竞技场上进行角逐。但是比赛之外又有许多辅助之事,诸如赛事安排,裁判安排,吃住安排、往返接送以及购票等等。运动队外出比赛教练员就是运动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赛场的指挥者、日常生活的呵护着,本次比赛又给教练员加上了一个新的职责,即比赛的执法者和管理者。赛事的一切事情都由教练员直接参与,都需要教练员亲自过问安排,教练员的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教练员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保证了本次比赛的圆满成功。大家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了提高排球技艺,切磋训练方法与心得,检验训练效果,找出不足,以便更加完善本队的攻防水平;使得运动员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加比赛心理承受能力和信心,在赛场内外处处体现和谐氛围。

五、市场运作是保障

我国竞技体育是以举国体制为根基,体育赛事大都由政府操办,这已经是人们的惯性思维,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与拨款就不可能有赛事。河北省“排协杯”排球比赛已经进行了数年,从石家庄扩展到省内其它城市;从省内扩展到吸引省外参加;从只有男队比赛扩展到男、女队都有比赛,逐步扩大形成了一定规模,而比赛经费政府并没有专项拨款,而由参赛队伍自行解决。赛事的多种形式是后奥运时期的一个发展趋势,政府办赛逐步向协会与民间转移,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使比赛多种多样,由政府统管逐步变为政府指导模式。

六、此举可取,值得深思

我国体育竞赛为国家与各级政府所有的环境下,在后奥运会的时代,河北省“排协杯”排球比赛这个民间赛事奇葩盛开,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这个跨省市地域的民间排球赛事能够如火如荼自发的举行,与国内排球市场日益萎缩有着多么鲜明的对比。这说明我们有着广大潜在尚未发掘的能量,如何寻找与激发这些潜在的因素,以形成排山倒海之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7

摘要:本文从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篮球意识入手,阐述了对技校生篮球训练教学的有效方法,包括运动速度、反应能力、爆发力、耐力、弹跳能力等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同时介绍了比赛中篮球训练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篮球训练教学方法技工院校

篮球是体育活动中一种经常性的体育项目,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篮球意识,提升学生篮球运动技能。

一、提高学生的篮球意识

提高学生的篮球意识指的是培养学生在训练或者比赛等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此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应对。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不仅需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而且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篮球意识。因此,技校生在进行篮球项目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体育老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篮球意识:一方面,在对技校生进行篮球教学中,要注意在篮球运动实践教学中加入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主要以训练为主,在实践教学中穿插理论知识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篮球意识的提高,关键在于进行实践训练,这是提高学生篮球意识的最佳途径。因此,老师可以选拔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去参加各种篮球比赛,在比赛实践中提高实战战术运用能力,在比赛中培养篮球意识。

二、身体素质训练

1.训练学生的运动速度

对于篮球运动而言,运动时的步频与步幅是影响运动者的速度素质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篮球运动是在腿蹬伸不充分的情况下的活动,步频会影响篮球运动时的速度。特别是在冲刺投篮时,速度快的人明显具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在技工院校体育篮球训练过程中应该特别要重视对学生速度素质的培养,可以多安排一些爆发性的运动项目进行练习,例如安排蛙跳或者立定跳远等活动。

2.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反应速度训练的时候,首先可以将篮球运动技术进行分解,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每个动作的运动技能要领。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抗性训练或者比赛,让学生在训练或者比赛中了解到相关的运动技能要领和战术技术,使学生在训练或者比赛中提高反应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3.训练学生的爆发力

对于篮球运动而言,力量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教学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运动力量训练活动时,要做好学生力量素质与篮球实战技能的衔接工作,在提高学生篮球实战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篮球力量素质。

4.训练学生的耐力

在篮球比赛中,篮球比赛时间较长,而中场休息的时间较短。因此,耐力成为影响篮球比赛非常重要的因素。技工院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教学时,为了提高篮球队的整体实力,应将耐力训练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耐力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用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与间歇训练相结合等训练方法。具体选择什么教学方法,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断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5.训练学生的弹跳素质

在篮球比赛中,抢到篮板球个数的多少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而能抢到篮板球,运动员的弹跳素质是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活动中,应将训练学生的弹跳素质列为篮球项目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在训练学生弹跳技能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进行训练。当然,训练学生的弹跳素质,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部位进行训练,而且训练时要与其他项目交替进行,减小学生受伤的概率。

三、合理安排比赛训练时间

1.比赛准备阶段

老师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前,对学生进行的训练应该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为主,安排的训练内容不宜太多。当然,在这个阶段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比赛时能够稳定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2.竞赛阶段

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很短的时间里,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强化训练。在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强化训练时,可以安排球队成员开展对抗赛,以提高队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另外,运动量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在训练后期,安排的运动量可以超过比赛强度,使学生尽快进入比赛状态。

3.比赛调整阶段

在比赛结束后,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整性训练,安排的训练内容主要以恢复性练习为主,同时加入一些综合素质的训练内容。比赛调整阶段的训练,安排训练内容的原则是避免学生比赛后形成彻底放松的现象,这是因为彻底放松会导致学生再组织训练时难以适应,最终使得训练效果下降。

参考文献:

[1]陈红宇.关于提高高职院校篮球队训练的有效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2(36).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8

周期,是根据比赛时间而定,人为地安排出来的。可不受或少受季节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通过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赛前的周期训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主要方法是:利用时间控制训练。

时间控制:就是赛前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所规定的一切训练内容。安排周期时间方法,以确定比赛时间为准,向前推移六周,约42-50天。因为根据人的生理变化,女子和男子的生物周期上的变化大约为30天。根据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的三个阶段: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暂时消失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周期循环,来确定周期时间为42-50天。

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负荷强度,来调整运动员身体机能和情绪以及竞技状态,在射击训练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合理安排好训练周期和赛前训练是取得好成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是具体时间划分一说明。

赛前周期安排共四十二天,分为四个小阶段,以周期训练为单位。

第一阶段:时间为一周。

1、交代任务。教练员根据比赛的具体要求和自己队员现有技术水平以及历次比赛或考核技术发挥情况为依据,确定每个运动员的项目,并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要求。

2、制定比赛方案。要求运动员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对每个项目、每种时间作详细的技术分析,突出重点,增强信心。通过过电影的方法,用文字表述出来,达到进一步增强良好技术景况和效果。

3、技术训练个人安排。根据运动员不同的特点,有重点、有目的地安排各自的训练,制定训练计划,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训练才会更好。教练员要与运动员用商量的办法,讲明道理,心情舒畅,达到教学一致,配合默契。

第二阶段:时间二周(约十四天)

训练内容:大运动量训练,训练计划统一安排。

1、大运动量训练。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教练员分别提出慢射、气枪以及3秒在时间、密度、强度的要求。在本阶段内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安排与一般训练有明显区别。

第一周,每天实际训练160分钟,其中慢射气枪(每天一种)训练时间为100分钟,3秒为60分钟,日用弹量为50---80发。

第二周,每天训练时间为180---200分钟,其中,慢射气枪为120分钟、3秒60分钟。日用弹量为80-100发。

2、训练计划统一安排。这点的目的是使队员保持正确动作不变,在概念清楚的情况下,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精力集中。这段时间要尽量造成紧张气愤,由于比赛即将到来,运动员是可以接受的。本周用子弹虽多,但要求每天有50%是打密度,增强本体感受,强化技术动作和发射瞬间的综合感觉,提高训练质量。

在安排紧、强度大、要求高、气氛紧张的情况下,教练员要随时掌握运动员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使计划顺利执行。通过两周大运动量的训练,运动员有反应迟钝,动作取感性下降睡眠不好的疲劳现象这是正常的,也是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第三阶段:时间为二周(订十四天)

训练内容:调整训练。训练方法:运动员根据教练的要求和个人制定的计划,适当加大身体的训练量,保证训练质量,使精力得到充分恢复。

1、调整训练的具体方法:减小负荷量,加强姿势动作一致性的训练,保证训练质量,组织一、二次有兴趣的活动,比如打步枪,移动靶等,教练员掌握的尺度是放松,而不是松散。

2、专项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少打精练,尤其要注意一致性、协调性训练。这阶段要多安排“3秒”训练时间,适当地缩短慢射及气枪训练量,提高慢射气枪的训练质量,突出“精练”两字。重复练习不超过30分钟,内感良好为目标,为加深好的动作概念,增强信心,教练员要给予运动员更多的关心,及时整理好枪支,提供最好的子弹。

3、增强身体训练时间,采用积极休息的方法,解除专项训练中身体和大脑产生的疲劳。

第四阶段:时间为一周,赛前准备期。

训练及方法大体同上周,主要进行赛前准备工作。

1、进一步完善比赛方案,通过五周的训练之后,运动员对自己在第一阶段制定的计划更加清晰,自信也加强了,这时要求运动员把后来“过电影”写出的方案,重新整理成几句话,做为提示,使运动员对方案中的主要问题想得起、记得住、用得上就行了。

2、做好枪支、器材准备,选好比赛用子弹。

总之,使运动员达到思想有准备、有目的、有信心、以良好的竞技状态进入比赛。

安排训练周期时需要注意解决几个问题:

1、赛前训练,只有向运动员交代他要完成的任务而不能交代训练目的,避免分散精力,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只有到训练任务完成得好,目的才能达到。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9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初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复习课——田径,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复习小组、新授课学习小组。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其它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总结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生技能比赛工作安排篇10

关键词:机电专业技能养成反复训练教学方案

0引言

人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中反复的训练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养成技能。要培养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养成尤为重要。

从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来看,机电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具备较强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电工应用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技能;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基本技能等。

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机电专业学生技能养成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其定名为“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具体方案介绍如下:

1专业技能养成系统的组成

专业技能养成系统主要由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第二课堂、技能测评四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为钳工、金工、数控等各工种实习;第二课堂为兴趣小组、技能比赛等;技能测评为职业资格考证或其他考证及企业级试题的测评等。具体组成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1.1课堂教学安排了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针对制图、识图能力的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加上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1.2专业实习,即工种实习。以06级机电专业培养计划来看,工种实习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中分别安排如下: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形式,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训教学搞得好不好。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实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的工种实习,可对学生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能力、机械加工制造能力、生产管理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养成。

1.3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其中兴趣小组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学习兴趣小组,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安排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可安排在校内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或副教授、教授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本专业和宁波东睦公司合作的安排学生双休日实习,就是在各班中挑选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组成校外实习兴趣小组,学习该公司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另一类兴趣小组则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培养尖子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院级技能比赛,如学院技能节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1.4技能测评主要有考证和企业级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数控操作工中级考证、CaD中级、pro/e高级考证等。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所提供的考核内容应该作为整个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意见。

2技能养成系统的实施

有了以上对系统组成的认识后,可以对具体的技能养成进行针对性的实施,现结合06级培养计划,介绍部分技能养成的实施方案。

2.1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2机械制造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3电工应用基本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3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3.1师资保障在整个系统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使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熟悉职业技能考证内容和训练要求,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中心任务,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3.2经费保障一切活动都需要经费的保障,专业应对系统的实施,拟定一个经费预算表,并报学院教务处批准,确保经费的合理、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