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测量工程师论文十篇测量工程师论文十篇

测量工程师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13:13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3?0054?04

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设计等问题,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目前我国有61所高校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中南大学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2]。测绘工程专业是地学领域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3],这使得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具有更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测绘工作从工具到理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专业整合、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测绘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卓越计划”正符合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它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系统下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制定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研究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定原则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好位,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行业背景,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工程师的类型来说,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4]。笔者认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少应该分两个层次,即生产设计型和生产研发型。他们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一层次应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后一层则应多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有明显的不同,本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包含这两大类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在培养层次上定好位。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具体措施时,还要考虑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2.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都应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实践性强。从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测绘产品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主干课程都应安排较多的实验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时,其占的总学时数应在30%以上。②专业涵盖面宽。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因此,制定方案时要融合四个旧专业的主要内容,并以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的内容为重点。从专业服务来说,测绘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工作领域,如国土、矿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等,这就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地质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③依赖工具。测绘科学是随着测绘工具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测绘基本上就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体现测绘学科特色的“3S”技术。根据该特点,方案中应设置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3.行业背景不同

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业特色。各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上一般也结合其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如: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矿特色,同济大学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铁路特色,河海大学具有水利特色等。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行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行业特色。“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行业特色。

4.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讲,“卓越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及人文素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发为手段,联通教学和科研,采用案例、启迪、学科交叉、科研训练、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并设置相应考核办法以及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5],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案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我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在全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从培养人才层次来说,“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今后本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其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除设置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外,在课外研学中也应有所加强。

二、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指学校层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参与高校制定的本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基础进行深化,强调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总体应达到的标准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从事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测绘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能达到工程测量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工程测量员的技术资格,并具有在毕业4年后能获得国家注册测绘师的能力。对应国家标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拥有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应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测绘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①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②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③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体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与房产测绘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能从事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

第四,能参与测绘工程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善于沟通,能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初步具有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设计

培养标准细化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实现矩阵”,把相应的知识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本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六类:

①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测绘学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

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技术、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地图学概论。

③“卓越计划”人文与管理特色课程。包括人际传播与沟通、文学与创意、经济法、领导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

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⑤行业特色课程。包括地下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建工程概论。

⑥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包括测绘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学实习(含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习(含设计)、工程测量实习、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也可以部分在企业进行或者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对照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大纲所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即建立起“标准实现矩阵”(见表1)。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制定应对照知识能力大纲中各要素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此方式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有一年时间是校企联合培养。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分时段先后进入优秀测绘企业完成36周的工程实践,有5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参预测绘项目策划、技术设计、实施、技术总结、成果检查验收,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业阶段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指导与考核方式等。

1.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①测绘基本技能训练3周。要求了解测绘基础知识,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离、角度、高差测量以及方位角、坐标、高程确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②测量学实习5周。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测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测量实习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④工程测量实习3周。深入实践,广泛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掌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⑤部分专业课程学习5周。主要包括测绘工程监理1周,企业实务1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1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2周。⑥企业综合实习4周。到所在企业的总经办、总工办、生产部、综合部、法律部、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门,学习测绘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测绘项目生产、技术管理过程。⑦毕业设计17周。在优秀测绘企业,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生产、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提交学校。具体内容和计划由学校和相应的大型测绘企业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综合制定。

2.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体要求

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根据各阶段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习、工作计划。②掌握多种测绘仪器的操作及检校技能,掌握常规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③参加测绘项目的生产与管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初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素养。④了解测绘企业及测绘项目管理和经营体制。⑤做好企业学习日志、学结和实践报告或论文。

3.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指导和成绩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学习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导师制。中南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求全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位导师。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联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和预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要随时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在校指导教师也会定期前往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上述课程的各科学习成绩以外,还需要获得企业综合学习成绩,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该部分成绩占校企联合培养总成绩的40%。②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③学生的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该部分成绩占企业学成绩的20%。

五、结语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测绘局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工作组和专家组。以推进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业标准和实施方案,论证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于“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其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探索完善之。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2

关键词:CDio;工程测量;实践能力;非测绘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76-02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给排水等非测绘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而且要求学生熟悉、正确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并能灵活地地将测量技术应用到相关非测绘专业的工程实践中。鉴于工程测量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现状,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灵活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他们的工程经验和工程意识得不到有效锻炼。为了提高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教育目标,笔者尝试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教学研究团队获得Knutandalice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的巨额资助,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提出、并持续发展和倡导了全新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于2004年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的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技术知识、终身学习以及与社会团体交流合作的能力。CDio教育模式强调综合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更关注工程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张工程教学应从具体实践出发,然后上升至理论,最后回到实际操作。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个人能力强,尤其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授课学时不断减少的矛盾。随着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涌现,大量的新内容要补充,全站仪、GpS等仪器的逐渐普及,传统的白纸测图方法也逐渐被数字化测图所取代。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大量增加,而授课的学时数却在不断的减少(例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的授课学时只有24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合理取舍,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适应国家对创新型、工程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对如何优化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方法偏重理论授课,面面俱到地教学。目前工程测量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教学,对一些基础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实际工程案例讲授较少,在学时少内容多的现状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消化吸收知识效果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动手时间少,实践能力缺乏,学生对于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理解不够透彻。

3.工程测量实践条件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工程测量实践环节是工程测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测量实验和测量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我校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测量仪器陈旧且数量不多,导致实践环节分组时每组人数较多,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先进仪器短缺,学生没有机会动手操作一些先进仪器,跟不上现代测绘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实验学时过少(例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实验学时数8,工程管理等专业甚至没有安排实验学时),导致实训项目偏少,并且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我校没有固定的测量实验基地和实习场地,实习一般在校内进行,很多典型的地物地貌特征难以体现等,导致学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实践效果不是很好。

三、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鉴于前面所述的工程测量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CDio理念下的工程测量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个人对CDio教学理念的理解,浅薄地认为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工程测量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应以CDio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以培养工程测量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现代测量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工程测量需要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加强实用性教学,精选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授课、作业、实验和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解决工程测量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任课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学具体专业的特点合理取舍有关内容,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精讲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工程实训项目,有些内容可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去自学了解,比如水准仪、经纬仪等的检校等。目前采用的教材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测量基础理论及方法,包括绪论、水准仪及水准测量、经纬仪及角度测量、直线定向及距离测量、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放样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为各种工程应用测量,包括民用与工业建筑施工测量、交通运输工程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监测。24个学时显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时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有关联的内容以模块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构建新的模块式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模块:测量基础知识、测量仪器及使用、测量数据的采集、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和工程施工放样。在有限的学时下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去讲授,这样将原来十几章的内容进行合并压缩成六部分内容,既体现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也能很好地处理测量内容增加而学时减少的矛盾。

2.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课时少、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显著。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诱导的角度讲授知识,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给学生留出适宜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图表、动画、录像片段等,将工程实体通过声音、视频及图像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可选择部分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上,而是让他们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首先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条件。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测绘科学和满足实践教学,实验室除有传统的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外,还应适当购置一定数量的先进仪器,如全站仪、GpS等。其次,建立开放实验项目。开设开放实验项目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体现。前面提到我校有些非测绘专业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只安排了一周的测量实习而没有测量实验,导致学生实习时效果不理想。像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而对于已开设实验项目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也可以通过开放实验选做一些综合设计实验项目,让他们自主完成一次简单的“设计-实现”,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应基于CDio教学模式改进测量实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新的测量实习模式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在两周的测量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只布置实习任务,说明要求,至于每项实习任务的施测方案、实习路线及实习具体步骤则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决定,使学生获得一种工程意识,然后指导教师对每组提出的方案进行审查,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式地提一些建议,然后由学生修改、完善并最终实践,最后由教师验收。第一周实习内容为线路纵横断面测量、施工放样、建筑物的倾斜观测,这些内容相对都是比较简单的小项目,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现第一次的“设计-实现”;第二周实习内容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教师引导学生以项目为牵引,通过构思项目,设计大比例尺地形图,在测区内通过自行踏勘选点埋标、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等过程实施该项目,当地形图成形后,由各组进行展示(operate)。新的实习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打破传统测量实习的单一实习模式,使实习过程更接近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实际工作,使得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工程测量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CDio“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和改革探索,才能保证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符合时展需要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涛.CDio教育模式下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81-84.

[2]陈伟.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8):169-171.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3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改革软件测试工程师

【基金项目】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程序代码级内存缺陷的充分性检测技术研究”(15CX02050a)。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9-01

一、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导致对软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软件测试工程师成为每个软件企业都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就是一门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的专业课[1],本课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测试方法、测试过程以及常用测试工具等内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将为学生系统的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以及毕业后从事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等职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扎实有效的培养软件工程学生在软件测试领域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工程实战能力,目前许多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4]。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已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5],为了执行国家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精神,融合学校的“三三三”培养体系[6]的顶层设计,以贯彻培养理论扎实、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工程师为目标,我们也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7,8]。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是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落实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增开了大量的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环节,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了工程实践能力得培养。

二、“软件测试”教学面临的问题

“软件测试”课程的已有的教学改革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影响着教学,所以目前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九个知识域中理论性最强的一个知识域,必然造成软件测试教材与教学内容较抽象。目前,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偏重的特点,扎实的理论素养是卓越工程师的必备基础,但是即便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也欠缺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经验,所以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为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必须结合软件测试的课程特点,将抽象的内容分化到软件测试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并采用相应的测试工具体现测试的方法,再应用于教学案例,才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测试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没有完善的测试知识体系

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要求,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的一项活动。而在教学中,软件测试的理论出现了割裂,各知识点呈现碎片化,理论内容与实际的软件测试流程不同步。将不同的测试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分割,这样利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但这也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测试理论框架,难以把握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软件开发与测试的过程中如何应用。为促进教学效果,有必要基于软件测试过程,定位软件测试的介入点,在不同的介入点进行理论知识的分配,形成一个以软件测试过程为主线、各理论知识在介入点进行分配的鱼骨图式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体系。

(三)轻视测试工具应用,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难以衔接

因为软件测试方法众多,这也造成有大量可选的软件测试工具。虽然工具的培训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必备环节,然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毕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掌握一个测试工具,而应该了解测试工具所体现的测试理论、所适用的测试阶段以及所应用的场景。在进行测试工具培训锻炼的同时,必须结合所讲授的测试理论,以及该工具适用的测试过程与测试场景。为了全面的掌握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测试工具,需要搭建一个测试工具箱。

(四)教学案例简单,学生没有完整的测试思路

因为理论知识碎片化的讲授,也造成目前教学中只能采用简单的案例,简单的案例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具体测试方法的理解,但是难以融会贯通的掌握对一个完整项目的测试。为此,需要基于鱼骨图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体系,精心设计能够贯穿整个测试流程的案例,并有必要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形成一个分层次、分类别的测试案例库,以保证对各种测试方法的掌握。

(五)学生对软件测试存在认识偏差,缺乏从事软件测试职业的意愿

目前国内软件行业依然蔓延着“重开发、轻测试”的观点,这种观点也延伸到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导致部分学生对软件测试这个职业存在认识偏差。这就要求软件测试课程需要从原来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欠缺软件测试训练的教学中摆脱出来,应该与软件测试工程师要求的能力培养集合起来,注重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与软件测试职业的衔接,增设对软件测试工具的训练,加大基于案例与项目的实战训练,通过工程能力的培养以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的正确认识。

三、总结

为了执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解决“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计划在已有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提出“方法为基、过程引导、工具跟进、案例贯穿”的“方法-过程-工具-案例”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以解决目前“软件测试”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软件测试”这门课程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型教学的要求下在理论培养与工程能力训练等方面逐渐显露出的各种亟待解决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有可能针对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培养理论与功能能力具备的软件测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雷,刚旭,张俊三.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类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1:88-91.

[2]李月龙.高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7:16-18.

[3]邓松.递进式软件测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7:5-7.

[4]周雪妍,林泽鸿,罗秋滨,路雯靖,刘玉利.软件测试技术四面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学研究,2013,5:56-58.

[5]张国平等.软件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的研究与设计[C].软件工程2011年会,2011,10.

[6]刘华东.构建“三三三”培养体系推进本科教育迈向更高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34-36.

[7]吴春雷.面向应用型软件人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4.04:124-126.

[8]张国平,吴春雷.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案例化教材的规划与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3.10:85-87.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教育,区别于传统强调学术价值的理论教育,是一种重视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有特色的遵守高等教育规律的符合应用型教育要求又能够适应市场创新需要的创新教学体系。《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技能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施工测量的技术,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今后的施工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尽快融入工作之中。

1.《土木工程测量》的地位

《土木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类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测量工作所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测量方法和技巧;能牢固掌握工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具备正确设计和布置测量系统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解决各种工程建设中测量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2.《土木工程测量》与应用型教育的适应性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紧密围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土木工程的指挥棒,每一项工程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只有正确的运用,施工才能顺利进行。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各方向的应用测量技术,使测量技术与各种工程紧密的结合,以达到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掌握现代先进的新测量技术及其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观摩、讲授、分组讨论并重,穿插部分课程实习,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学的有用”,实践环节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实地工程测量,自己动手主动参与,使学生近距离感触施工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实际工程的参与和理解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使得学生更快的掌握此项必备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学的受用”。

3.现阶段教学方法评价及今后建议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以《土木工程测量》文字教材为基础,《土木工程测量》电子教案及仪器实物教学为指引,课件为辅助,《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操作为宗旨,采用现代教育形《土木工程测量》式进行授课,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1现阶段教学方法评价

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课程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讲授主要以板书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具体表现为“三个重视”和“三个忽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想、心里素质的提高;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作用体;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累积,忽视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工作任务量较大,并且在讲授部分课程内容时不够直观。

对于课程的部分内容,这样的讲授方式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了难度。

3.2基于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完善《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现有的教学体系,需要从改善授课方式及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始,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

3.2.1课堂讲授与实践工程测量录像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和对实践了解的能力

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实践问题,对学生来说,接受并理解具有一定难度,许多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与实践之中。为了避免该类现象的发生,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测量录像等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了解工程实践的平台,此外,还要在课堂中营造活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与学生互动,积极鼓励学生用实践的方式来学习理论知识。

3.2.2注重工程实际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涉及到很多实践案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问题,要用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引出所授章节的基本理论、主要知识点及实践处理方法。在讲授中,以典型案例为基本线索,结合理论知识,剖析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3合理组织课程实习,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的实训环节贯穿始末,课程结束后,还有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便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4加强现代测量技术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新仪器、新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测量新仪器、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的投入实践工作,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介绍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应用。

4.对课程应用型教学的设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学改革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议采用教学讲授为主,学生第二课堂(测量大赛)为辅的立体化学习模式;或者采用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分组讨论教学。

分组讨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工程实践等综合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

分组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课堂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而且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锻炼才能深入理解并掌握。从表1,通过对比对照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这一教学特点,分组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给学生某一个实践项目全面真实的体验。同时,分组讨论教学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表1《土木工程测量》传统教学与分组教学特征对照表

关键要素传统教学分组教学

教学策略

讲述方式

学习内容

作业方式

教师角色

评估方式教师导向

灌输为主

理论为主

个体作业,思考题为主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针对原理/知识和技能的评估教师学生双主体

教学互动

理论实践并重

协同学习/小组配合思考题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综合的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李生平,陈伟清.建筑工程测量[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魏静,王德利.建筑工程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邹永廉.土木工程测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金玲.工程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教师测评知识有效教学教育测量知识教育评价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59-04

[作者简介]李丽菊,红河学院数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云南蒙自661100)

一、教师知识结构浅析

教师知识是指教师在处理某个特定事件中的知识整体,是构成教师实践行为的所有知识和洞察力。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舒曼尔(Shulman)为代表的学科取向观点认为,教师为使教学获得成功,需懂得该如何把现已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或接受的表征形式。它从普通教学法知识出发,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师所特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有机混合体,包括教师有关具体学科的特殊观念和学习难点的知识以及有关该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知识两个重要部分。在这种教师知识的共有特征基础上,舒尔曼将教师知识具体分为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等七类。另外,从教师教育视角看,我国师范教育普遍采纳“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三类课程知识模式,其基本的理论预设是“任何具有足够学科知识的人只要懂得普通教育理论和原则,就能够将这些理论和原则自觉运用到具体学科知识点和情境的教学中,提高教学实效”。然而,作为教育教学的行动基础,教师知识显然远远超越这种学术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知识分类范畴。从实践教学质量看,如何保障有效性教学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构件。

“有效教学”论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域,传统的有效教学模式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1)在单位时间内,没有偏离地按照教学设计完成预定的教学方案,采取“课前准备-复习旧知-新授知识-随堂练习-布置作业”的程序化课堂教学模式;(2)在有限的学期内,粗放式地增加教学和学习投入,反复历练得分技能;(3)教学活动被简化为“刺激-反应”的机械模式,其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独白者和教学刺激给予者,学生是教学知识的机械接受者和反应者;(4)考试分数是教育教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准则,课堂内教得多、学得快、考得好就是有效的教学;(5)学生作为教学产品被塑造的,可以按照同一规格批量生产。显然,这种传统模式是将有效教学简化为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并坚信只要教学效果(产出)满足社会期望,取得好的升学率,那么师生的任何繁杂投入都是值得的。这些运作模式使教师变成了传输知识的工具和工匠,学生成了无头脑的知识储备器。朱文辉针对上述传统线性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驳,指出有效教学的应然追求:课堂教学是在教学行为与教学境遇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互动中展开的,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来创造各种教育契机,通过主体间交互活动,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疑难、困惑等生成性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并在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中推进学生经验的建构和知识的生成;教学的根本使命应是基于具体知识的理解、生成及效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使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知识具有亲历性,教学应自觉弱化知识传递的旁观者逻辑,知识只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和技能,才能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尺度。

综上所述,就实践价值而言,虽然教师知识分类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并不等于教学的有效实施。从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看,传统的有效教学强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校升学率高,这些都达到了便为教学有效。而有效教学的应然追求论强调教学相长,知识共生,成功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才是有效的,与前者相比其进步之处在于,强调有效教学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模态,应促进学生将知识生命化和个性化。二者共同之处均认为,有效教学应是教和学均有效,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保证教学和学习有效呢?从教师要素看,教师测评知识是保障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部分,起着教学监测和质量反馈的作用,它是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根本标志,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测评知识是教师对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计量分析与价值判断中的知识整体。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如何科学地测量教育事项,公正地考评教育教学活动结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是监控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评定的主要内容,也是保障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使教育教学建立在科学测评程序上,及时诊断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差误,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改进学习行为,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测评知识理应成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教育测评过程及其知识结构而言,教育测量知识与教育评价知识是教师测评知识整体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元素。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教师测评知识的内涵进行探讨,期望为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二、教师测评知识解读

(一)教育测量知识

教育测量知识是关于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计量分析和事实判断的知识整体,包括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计量统计技术两个主要部分。从操作性定义看,教育测量知识是开展教育教学测量活动所需的一切相关知识,包括测什么的知识、怎么测的知识和如何分析的知识三个方面。从测量行为看,教育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原理和法则,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开展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准则,包括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资料收集、标准制定、质量评定、统计分析、结果运用等知识模块。首先,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测量目标制定、资料收集方法、测量标准构建、数据分析原理、结果解释原则等。其中制定测量目标及其标准的基本准绳是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分解,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中应通过课程媒介将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原理与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资料收集方法是教育测量的重要环节,教育资料可以大致区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收集不同类型的资料在程序设计、计量测算、保存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测量标准是计量分析的理论依据,是教育测量的具体行为准则和计量单元,教育测量总是将某些教育现象或观念化整为零,在具体的、客观的水平上进行分解和描述,使其变得可操作、可计量。数据分析原理是对收集的各种教育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的技术和方法,以寻找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计联系,为教育评价服务,如测算考试题目的效度、难度、信度、区分度的方法与技术;结果解释原则主要是针对计量分析的结果进行意义解读和教育效果推论,其基本要求是客观而符合事实,不以偏概全。总体而言,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涉及确定合理参照点、制定科学测量单位、研制有效测量工具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同时具备,测量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进而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量的规定和描述。

教育计量的技术与方法是教育测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考评学生成绩、评判教学效果的必备工具。从教学过程看,它包括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准备状态探测、课程作业设计、学业测验编制和试卷质量分析、学习和教学效果测定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从控制教育测量误差看,测验编制、试卷质量评定、测量数据分析等方面涉及的原理技术和统计方法是教育测量中的重要工具。测验编制属于研制有效测量工具的内容,是测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媒介,编制测验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能力,不可随意应付。好的测验编制应有考核目标、知识内容、分值比例、题型设计、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等内容,只有在这些方面作了标准处理,才能保证测验的有效性。试卷质量评定主要是测算试卷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这些不同的质量指标有其独特的使用条件和计算办法,只有这些指标同时满足了测量学的要求,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数据统计分析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包括统计分析原理、分值计算方法、软件操作技术、结果分析描述等内容。因此,凡能通过计量分析的教育事项,均需要掌握有关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只有统计方法使用恰当,才能有效地对各种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测量。

(二)教育评价知识

教育评价知识是指基于教育测量的结果,对各种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价值判断的知识整体。它包括评价的理论基础、组织与实施程序、设计评价方案、结果的分析整合、心理调控技能、统计决断与推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概括为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结果评判两大类别。从操作定义看,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其活动本身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寻求教育活动的意义与作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教育评价中所倚重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其中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其相应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教育评价的宏观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评价的具体行为准则,如王景英和梁红梅(2002)基于后现代主义强调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中,要倡导反思、批判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定性研究和模糊评判;要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要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要淡化鉴定、分等功能,强调评价的研究和促进的功能。又如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教育评价启示意义在于,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法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评价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诸如此类论说无疑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南,为此,在教育评价设计中,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析取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合理因素作为行动依托。

此外,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组织与实施是教育评价的准备环节,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计划等方面的准备活动知识。评价方案的设计是教育评价的操作模式,决定着教育评价的质量和功能发挥,主要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评价标准分解、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等知识内容。结果的分析整合是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借助数学分析技术对测评结果进行计量和分数整合,在总体水平上理解某个分数量值的实际意义,评判教育活动的育人效果,以深入揭示教育结果的价值蕴涵。心理调控技能是关涉评价结果有效传达的知识,该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管理功能。统计决断与推论是对教育评价结果的数学分析和统计处理,将评定的教育事实进行意义解读和价值概化,如在教育行动研究或者教育实验中,对某些教育策略或者学习的效果检验及其外在效度判定,它属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计量技术。总之,教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确定评价的目的、分解既定教育培养目标、设计评价内容及其指标体系、采集和分析评价数据,到解释统计数据事实、利用评价结果等都是教育评价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完整的教育评价还应该包括反馈和相应的政策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措施以及元评价等,这些环节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均是教育评价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理计量技术和统计方法是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共同知识成分,它们是目标导向式教育测评的核心知识内容,是教育测评的重要工具。

三、教师测评知识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性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为基础的,当然教育测评并非是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行为特性的唯一手段,但却是最为科学有效的途径。传统教学设计起始于教师的人生经验和学科知识,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教学观念和经验的反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职业信念实施教学方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师的应然角色,学生就是教学的雕琢品,是知识的容器。为了使教学高效,教师和学生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教学任务和学习活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扭转这种“高压低效、高分低能”的简单量化教育模式,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测评的知识和技能。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为基础,而科学合理的教育测评则是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特性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6

abstract:asanimportantbasicprofessionalcourse,highervocationalbuildingsurveyingisastrongpractical,integrated,theoryandpracticecourse.thispaperdiscussesandanalyzestheproblemsofcoursetrainingteaching,teachingcontent,methods,evaluationsystem,inordertoexplorebetterbuildingsurveyingtrainingmode.

关键词:建筑测量;教学赛证一体化;实训教学

Keywords:buildingsurveying;integrationofteachingcompetitioncertificate;practical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71-02

0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而建筑测量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突出对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实训环节,做好实训与理论的良好融合。

1目前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不足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在这两年招生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专业教师就严重不足。从09年的两个专业各一个班到11年两个专业共8个班的过程中,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一直由两名教师承担,同时还肩负着其他课程。此外,学校目前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同时承担理论以及实践的教学。这样就给实践教学的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

1.2实训建设滞后

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以及前几年招生数较少,测量仪器设备没能及时跟上。往往要十名同学一组,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没有充分的动手时间。有的学生主动性不够,更不会主动去联系。此外,小组多了以后教师在练习指导时不能照顾全体,不能及时地解答或指出相应的问题。

1.3实训课时不足

目前,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5课时,在这个课时里要完成理论教学以及课堂实训。此外,再加一周的集中实训。而目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全站仪、GpS等仪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如果仅仅讲解水准仪、经纬仪、钢尺量距等内容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脱离实际。因此,必须加入这些内容,而加入后课时又显不足。

2设计实训教学项目

2.1实训特点

实训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该目的就需要对原有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改革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即:“教室上课+课后实践”的模式。该模式就是将理论部分在教室里集中讲解,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简单的了解,讲完以后对需要动手的操作技能练习,再将学生集中到实训场地练习;由于期间隔了一段时间,学生有没有课后主动复习、课前先预习的习惯,学生到实训场地一无所知。这样教师又要重新讲解测量仪器的结构和示范仪器的操作,而且这一次在实训场地上课,很多学生都没办法精神再集中,因为不管是仪器结构讲解,还是教师操作示范的话,只有站在前面几排的同学听的清楚,后面的同学由于环境的嘈杂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解过程和内容;而且在实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分布较散,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都能够辅导到位[2]。

2.2基于工作过程来选取教学内容

在实训时间有限,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实训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实训中删除一些脱离工作过程的内容,如地形图的测绘。从而确定实训的项目。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训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时差”,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衔接,实现实训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对接,以达到人才“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3]。实训内容设计见表1。

3合理设计考核制度

3.1引入实训比赛制度

为更好地满足实训教学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构建相对科学的实训评价体系,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以往的测量实训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及个人的实训报告成绩组成。而实训报告在课后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即体现不出学生的心得,教师也无法从中获得学生的想法。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中形成你超我赶的学习氛围,我们根据时间和教学需要,引入比赛制度,将水准测量以及全站仪使用列为考核内容。每位学生在实训结束时考核水准测量以及全站仪。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个项目的测量以及内业计算的结果加上平时出勤、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将考核分为4部分进行,评价标准以五等测量员考核要求为依据。各评判指标权重见表2。

3.2推行考证制度

将考取测量员证作为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在“双证书”制度下,除了学校规定的英语等级证书外,学生必须要拿到一张专业技能证书。因此,我们把测量证作为双证书中的一张证。考证由江苏省测绘局的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鼓励成绩优秀学生报考四级测量工证,其他同学报考五级测量工证。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的动力及积极性,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3.3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

积极利用学校的鼓励政策成立测量兴趣小组,在学生二年级上半学期选择对测量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并且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利用课后及休息日在学校内进行测量练习。练习的时间固定为每周两次,在这两次中都有教师布置任务,其他时间学生有练习需要填写相关申请表同意后到实训室领取仪器设备。这样可以增加大量的练习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这些学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实行小组考核的成员连坐制迫使优生必须辅导差生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辅导教师组织小组开展讨论技小组和个人分别写出实训总结[4]。

3.4合理编写实训教材

依据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测量工证的项目、对施工单位进行调研以及学校实际编写实训教材。

4小结

建筑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要不断努力探索、创新以及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沈杰.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建设思考[J].今日财富,2011(11).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7

一、引言

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1,2]。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工程实践要求很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强。软件测试不仅贯穿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而且在软件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软件测试阶段所占的工作量约为软件工程总工作量的45%,所占的资金量约为总资金量的15%。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中,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通常为1∶1,微软公司甚至达到了1∶2。

然而,当前我国软件测试行业面临着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原因在于软件测试应聘者缺乏系统化的软件测试培养,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不高。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卓越”培养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从事计算机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的专业标准。二是具有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中“软件评测师”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掌握iStQ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行业标准[3]。

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缺少具体测试案例

课程中包含了许多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模型、技术和规范,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实际经验,由于没有具体的测试案例贯穿整个测试过程,因而软件测试课程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任课教师缺乏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内容单调

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接触实际的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很有限,很难透彻的讲解软件测试技术如何具体的运用。而许多高校的软件测试实践课往往停留在几种基本的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技术上[4],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不到极大的提高。

(三)对软件测试工具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实践

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靠手工测试已经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需要。近年来,软件测试行业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例如Qtp、autoRunner、Junit、LoadRunner、testDirector、parasoftC++test、RationalpureCoverage等,这些工具在软件测试行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高校软件测试实验条件相对还比较匮乏,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毕业之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软件测试岗位的要求。

(四)不熟悉软件测试国家标准,不能书写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

软件测试依据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主要有8个,分别是:《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17544-1998)、《软件质量模型与度量》(GB/t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评价》(GB/t18905-2002)、《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t9386-2008)、《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指南》(GB/t25000.1-2010)、《应用软件产品测试规范》(CStCJSBZ02)、《软件产品测试评分标准》(CStCJSBZ0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标准,学生对这些标准也不熟悉,因此在软件测试实践中不能按照标准的要求实施测试,也不能书写出符合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软件测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测试案例和测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过程―测试工具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定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软件测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程使用测试案例,让学生能将学到的测试理论与具体的测试实践结合起来,更加牢固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测试案例包括面向对象的nextDate问题、三角形类型问题、工资支付系统、自动柜员机问题、简化的录像机系统等测试案例。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还对相关测试工具进行介绍和演示,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学生要用到这些测试工具。

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软件测试课程还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以5~7人为一组,完成基于B/S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针对该系统按照软件测试国家标准编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并利用测试工具完成系统的各项测试。此外,还邀请国内知名软件测试公司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实习。

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开发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该平台的内容包括7大模块即:软件测试课程知识体系模块、软件测试工具模块、软件测试实训案例分析模块、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模块、软件测试试题库模块、在线测试模块、答疑与讨论模块。通过该平台的运行,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软件测试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开展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以来,近三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软件测试的人数分别为8人、27人和39人。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软件测试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能熟练运用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完成软件测试任务,并能正确书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激发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转变,我们中职职业教育的课程也都实行了教学改革,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培养适应时代进步发展需求的学生。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看懂完整的机械图样,并知道如何保证图样上的一些技术要求,为将来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教学生理解图样上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的含义、标注以及如何检验。课程内容包含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计量器具、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的公差与检测,其知识系统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对如何将这门课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教师要扩充知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涉及了机械制造、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热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很强,所以对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有限,因此对于所教的知识难免会脱离实际。这门课程综合性很强,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很难融会贯通。例如对某一个零件图样,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如何保证,用什么机床、什么刀具加工,零件如何装夹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将知识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

二、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概念枯燥、内容抽象,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初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代替专业术语,多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第一堂课讲互换性概念的时候,笔者就向学生提问一个更换汽车轮胎的问题。由于汽车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的,因此对此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讲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互换性的含义,而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很高。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较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看懂图样,熟悉图样上的各种代号、符号、技术要求,还要掌握常规的测量技术,教师就必须以实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对一些文字叙述性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对一般难度的知识,可以先通过实例讲述,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将学生分组安排,通过小组讨论、组员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找重点、难点,学会主动学习。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为主,又由于这门课的知识涉及较广,因此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处境。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要安排尽可能多的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去体会,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常用计量器具教学时,教师分配每个学生一套工量具,让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先通过初步讲解,让学生每人都进行一次实际测量,然后分给每小组一个工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哪组能更快更准地测量出工件的数据。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总之,在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巧,张智明,梅顺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2]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9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测量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男,苗族,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管理系,讲师;覃峰(1976-),男,广西大化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行动导向‘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JGa162)、“基于SpC-CDio理论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71-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历几十年风雨,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有1228所,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初模仿和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发展到模仿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1]但始终没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有待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作下探讨,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

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与现状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学科知识传授。建筑工程测量在工程建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以往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先进行三大基本测量的理论教学,然后分别进行仪器操作,最后安排地形图测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实训操作。多数教师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而部分实验指导教师虽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但缺少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校内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关注行业的需求,少了对毕业生岗位工作经历的调查,少了对现有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行业需求的分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让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行业中的测量模块并没有进入到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得学生真正具有专门技能,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融为一体,[2]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静态教学。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式教学方法、进行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多样化校企合作等动态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改革能促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岗位设置以及测量模块,使课程教学更为灵活,有针对性加强模块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促使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走向动态教学法,使学生学中有练,深入到生产一线模拟岗位进行实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操中变得浅显易懂;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企业元素,让资深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中来,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能够让课程赶得上时代的变化,成为教学特色。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培养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这一直是教师想要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出目标,学生建立作业方案,分析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以小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主,加强各类型实训,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走得出,上得去,用得上”。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使得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育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并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新一代操作能手,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建筑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化”

根据本课程特点,可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结构,详见表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分为五大项目实训模块,详见表2。由专业模块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为其进入行业、企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强化项目模块,能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吸收行业先进技术,促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2.“一体化”教学模式

(1)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传授于学生,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3]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课程,可以结合模块任务化,有针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表1的理论模块一中的基本测量技能,可以主要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对于模块二中的普通测量技能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等。对于模块三中的专业测量技能可以采取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

目前实训教学常采用现场操作讲解与操练,训练模式单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可以填补现场无法实现的全方位策划、实验布置、技能要点与关键问题,在实验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实现测量虚拟平台。利用相关软件模拟校内场景,将测量活动在模拟场景里展开,从控制点布设到导线点测量,再到碎部测量,最后生成图形。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凸显本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特色,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做到进入企业马上能上手,下到工地是能手。

(2)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4]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把企业请进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编排实训项目及生产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让学校与社会接轨,消除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们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课,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为企业培训工人提供便利,使企业在入职培训、知识更新,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与传授上做到快速、便捷。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以直接让其进入企业现场,进行顶岗实习,由师傅帮带,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慢慢渗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的无缝对接。

(3)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多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上是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分开的,这样虽能使教师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使实训指导教师精通指导,但长期这样会促使两极分化,达不到应有效果,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为了该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做到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一体化”的根本就是要求授课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训,并具有一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

四、结语

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必须建立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继续深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达到“一体化”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开展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保证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结合课程实际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材,总结并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依托企业建立课程培养模式,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夯实实训建设基础;利用现有教学技术,不断实现教学创新;以科学研究与项目合作,实现理实结合,创建实训平台,操练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22-123.

[2]毛桂平,张一非.高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35):144-145.

测量工程师论文篇10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学、做一体;应用示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27-02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现以“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这次课的教学过程为例,作一介绍。

一、课的引入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很广泛。可用于药品分析、食品分析、石油油品分析、环境监测、饲料成分的检测、农药及其残留物分析等。药品分析可测定的药物有:维生素、抗生素、解热药、去痛药、降血压药、安定药、镇咳药、滴眼药、磺胺类药、利尿药、某些妇科药、痢疾药、腹泻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等。食品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用于海水、淡水鱼类、贝类、虾类、海蜇类等水产品。如苯、多氯联苯、氟、汞等的测定;婴幼儿乳品中烟酸,烟酸胺的检测;对灭菌乳中乳果糖含量的测定;测定乳品中酪蛋白;目前乳发酵制品的滋味与香味的双乙酰含量的测定等。石油油品分析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石油工业中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仪器。石油的两个特征吸收峰(225nm和254nm)是测定炼油厂污水中的含油量时要选用的吸收波长。还有,在炼油过程中,石油在320nm附近有一个芳烃杂质,也是必须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检测的。环境监测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检测环境中有害物质,如检测自来水中的单宁、表面活性剂、酚类、苯胺类、硝基酚类化合物等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还可以测定自来水中,所含的氨氮、亚硝酸盐、总酚、总苯胺、硝基酚类等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饲料工业中,饲料的原料、添加剂、混合饲料等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山梨酸、苯甲酸、胡萝卜素、总氨基酸等,微量元素钾、铁、硒、碘、铜、磷、锰等。还有,饲料添加剂中的磺胺类药物以及普鲁卡因等的测定。农药及其残留物分析:如吸收性农药六六六等,农药残留代谢物、降解物滴滴依、1601,这些代谢物的毒性都比原体更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由此可见分光光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告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邻二氮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两个学时。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含量的基本原理。熟悉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工作流程。②能力目标: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会吸收曲线的测绘方法;能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微量成分光度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计算。③素质目标:在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爱护仪器设备、吃苦耐劳、团结协助、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思路,制定工作任务内容,以课页工作单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内容包括: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原理。②完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③如何做光的吸收曲线?④如何做工作曲线?学生借助于手头现有资料、网络查寻、图书馆中阅读有关资料,制定计划,填写课页工作单,而后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组内成员的材料进行整合处理,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得出较完整的任务完成的思路。这样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激励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课堂上教师必须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采用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的方式,首先对所有同学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检查,给出评价成绩。而后组内代表发言,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工作步骤,老师补充,最后得出合理的任务完成的思路。

四、进行操练,掌握初步能力

模拟工厂工作流程,按下列工序完成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任务。化学试剂的准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预热测量Fe2+―邻二氮菲吸收曲线绘制标准曲线样品中微量铁的测定数据及处理。学生领取所需配制溶液的仪器及化学试剂,小组内成员团结协助,配制系列溶液,教师巡回指导;预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教师和实验员根据配制完溶液的先后顺序,在各组内分别讲授示范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组成及工作流程,比色皿的洗涤装液,仪器的调试,测定光的吸收曲线所需数据,绘制标准曲线所需数据,样品中微量铁的测定过程,同时说明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按照教师和实验员的指导,小组边讨论,边一起合作进行操练,以学会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掌握初步能力。

五、进一步深化,加深体会基本能力

小组成员轮回单独操作分光光度计,并记录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光的吸收曲线数据、绘制标准曲线数据、样品中微量铁测定数据。通过学生单独操作,可进一步深化,提高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能力。

六、数据处理,归纳和总结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能力与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进行数据处理,做出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光的吸收曲线、标准曲线,并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微量铁的含量。小组推荐成员总结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所用的知识,学到的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数据处理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教师随时补充总结内容。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

七、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完成下次课的课页工作单

教师布置作业:完成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实验报告;借助开放的实验室,课下完成平行任务“微量磷含量的测定”;完成“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Co2+和Cr3+的含量”的课页工作单,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工作计划。通过微量铁含量的测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教会学生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并在实训过程中深入指导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做中教”、“教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课堂教学现场化,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敏.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应用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