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8:26

母亲节诗歌篇1

母亲节

每当走进农历的三月,仿佛就走进一个生命疼痛的季节,由此我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在故乡呼唤儿的乳名。

每当思念发痛,在闭上眼睛的刹那,便能拽住细腻如绸的月光,以及广袤的麦田、绿色的村庄。踏进故乡的土壤,看见那升起的一缕缕淡蓝色炊烟,在每一个黎明与黑夜,梦回故乡。

无论儿子走在天涯海角,故乡永远镌刻在我的手掌上,有剪不断的丝线,有系住我童年的怀想,魂牵梦萦的山水里,始终荡漾着母亲的目光。母亲尤如远空飘动的云,在注视着我每一步行程。我那凹凸的脚印里,母亲的汗水与泪水,就象一条坚韧的长河,托起儿子远行的航舟。

在那饥荒的岁月里,瘦小的母亲,用无助的泪水,将辛酸荡在寒冷的风里,将牵挂藏在心中,用清瘦与母爱,磊落成中国妇女的坚强脊梁!

在我多病的童年,母亲把饥饿装在怀里,多少次的晕倒,让无力的我掉落下多少酸涩的泪滴。那寒夜的深处,拨亮的微弱灯火下,从母亲一针一线的缝补中,游离出多少清贫!从母亲挖回的野菜中,那难咽的苦涩,让我本就脆弱的身体怎堪忍受?可母亲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山做的男儿要有自己的脚步。”母亲啊,就因这句话,我将本该幸福和快乐的童年,装进心间。于是,勤奋的结果,让我塑造出一片蓝天。如今的儿子,依然藏着母亲节俭的性格。

版权所有

母亲用故乡的山和故乡的水哺育我,在年复一年中,不老的清泉,却老了母亲的容颜。

儿子成家以后,母亲来城居住过一月,就不习惯了,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炊烟,忘不了多病的父亲那孱弱的模样,更忘不了给她生命的土壤。母亲把曾经贫穷的家门站成最动人的风景。

母亲节诗歌篇2

小时候

母爱是一只摇篮

母亲哼着童谣

摇啊,摇啊

就摇到了外婆桥

长大后

母爱是一碗

热腾腾的鸡蛋面

和一件铺满新棉的御冬衣

热在心里

暖在身上

而后来

母爱是一些琐琐碎碎的唠叨

和临行前的千叮万嘱

儿啊,在家千般好,出门时时难

在外不好了,想家了

就早点回来

现在啊

母爱是握在手中的电话

和那牵引着的长长的电话线

家中的电话号码

游子夜夜往心里拨

母亲节随笔文/麒瑞轩

繁花盛开的五月

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望着一束束鲜红的康乃馨

仿佛

看到了慈祥可爱的母亲

可是五月的某一天

并非是我出生的时刻

奶奶说

儿的生日是娘的苦日

在我的心里

只有生我的那一刻

才是我的母亲节

只是

很少有人知道

很少有人记得

然而

每年的这一天

却有好多的亲友陪同

一起度过

感谢您

我亲爱的母亲

感谢您将我带到靓丽的世界

让我享有人间的悲欢喜悦

您是我一生永远

唱不尽的美妙的歌

感谢您

我亲爱的母亲

虽然今天不是我的母亲节

可我依然

送给您一束美丽的康乃馨

祝愿您永远的吉祥幸福快乐

母亲节文/老枪

妈妈不在身边

我为她过节

——用心!

翻开往事

远逝的歌谣记载着

少年时赶着牛车

循着妈妈的呼唤

回村的日子

我知道

儿女的身高

烙在那双

包满老茧的手掌上

我知道

儿女的欢笑

刻在那个

顶风沐雨的额头上

节日的夜晚

妈妈不在身边

我聆听那古老的门环

突然叩响时

妈妈的目光

母亲节快乐(组诗)文/望疯

1、桃花的话

桃树开口,尽是女人味道

起初粉红粉红的,想到母亲,便想到了青涩

站在枝头,不断的诱惑着

每一个敢于普通的人。

而青涩源于粉红却高于粉红

它敢于说话,脆生生的喜人,母亲弯着腰

或者抬着头、踮着脚

都是为了一个接近的更可能。

2、酉水河畔

酉水拐着弯的行走

走到最远的地方是沈从文的书里

或许,那里的美,便是海。

读初中时,我曾用酉水

洗过身子,用了十多个年头的夏天

酉水从没有被我弄脏过

仿佛,那年头根本就没有脏字。

酉水河畔一直住着竹子

它们的影子,在酉水里显得消瘦

一如吊脚楼悬挂着

其实是在踮着脚进行远望。

母亲其实知道,顺水容易

逆水难。如今酉水河水位下降

儿要回家,肯定还得等到来年

母亲节这天文/滕小旭

母亲节这天

天上飘着濛濛细雨

母亲,忙碌的你是否还没顾的上吃早饭

父亲出门带伞了吗

远方的女儿好想给你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粥饭

母亲节这天

听着窗外飘落的雨滴

母亲的歌声又飘扬在我的耳畔

父亲的车轮仍在有节奏的旋转

远方的女儿让雨丝带去真挚的祝愿

母亲节这天

沙沙雨声伴着七彩电波

手拿听筒感觉着您的笑脸

心中感同于母亲的文字已经发表

内心喜悦的女儿耐心的倾听你的叨念

母亲节这天

女儿好想对父母说声:老爸,老妈,节日快乐

知道您们不需要这种做作式的祝愿

懂得您们最大的心愿

就是儿女们平平安安,盼望一家人团团圆圆

母亲节这天

小雨淅淅沥沥

我为孩子穿上小雨鞋,撑起小花伞

领他们感受雨中的浪漫

孩子,你们是父母的天使,一生的浇灌

母亲节这天

雨丝伴着袅袅炊烟

我把热腾腾的饺子给公婆的碗里盛满

公婆也是知冷知热的父母

你们的冷暖也在我的心头挂牵

母亲节这天

老公出门还在路上颠簸

人是漂泊的小船,家是停泊的港湾

你是辛苦的,我是爱你的

让我们共同营造美丽的家园

母亲节这天

母亲节诗歌篇3

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

透过那额角的皱纹,还有银鬓华丝,我看见了您一颗水晶般的心.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您就像一棵绿叶如盖,摇曳多姿的大树,我一直走到很远都能回头便瞧见她,在风中枝蔓一直伸到无边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这样的日子里,您该歇歇了

摘一颗星,采一朵云,装入思念的信封里,献给您------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我总相信/一片树叶厚过一本诗集/这就是年轮/我为您------祝福.

您的痛苦和爱/创造了这一天-------生日/使我们从此懂得了/生命和情感/在您的这个节日里/遥寄我深深的思念和祝福

您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妈妈

妈妈,我很乐意为您准备晚餐,不过我仍想如果带您上馆子,会比较保险.

母亲节诗歌篇4

虽然儿子作了您觉得不对的事情,

您却仍然希望通过喋喋不休来让儿子遂您心愿,

于是,儿子有了第一滴泪。

母亲,您好落伍,

虽然儿子多次“指责”您作得菜难吃,

您却淡然笑着慈爱地一如既往让儿子安顺长大,

于是,儿子有了第二滴泪。

母亲,您好善良,

虽然儿子痛惜您的行为为他人笑话,

您却执着安详坚持自己看着我们获得人生成绩,

于是,儿子有了第三滴泪。

母亲,您好伟大,

虽然儿子总感到您多么的浅陋鄙薄,

母亲节诗歌篇5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慈祥的母亲。

生2:关爱孩子的母亲。

师:是呀,母爱是伟大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母爱的赞颂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游子吟》也是如此。

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情境是古诗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诗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因此,只有创设出美的课堂情境,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效果。本课一开始就播放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把学生带到母子离别的情境中,找到了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二、有效诵读,体味古诗的“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是读。诵读能体会古诗的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优美的特点;还可以品味出古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思想深刻的特点。可见,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的做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如何有效诵读呢?

第一,明确读的目标。

师:诗人孟郊吟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①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如果你把节奏放慢就更好了。

②你读得字正腔圆,节奏也把握得很好。

③你不但读得有板有眼,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丰富读的形式。

师:老师也很想把这首动情的诗歌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范读)

师: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教师领读)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师生对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根据你的初步理解,想象画面。(全班齐读)

本片段通过教师范读,把握情感基调;师生分层对读,读准节奏;全班想画面齐读,整体感知。这样既丰富了读的形式,又达到把握音韵节奏和情感基调的目的。

第三,理清读的层次。

从读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初读、品读、诵读。初读要求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读破词语;品读要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画面感;诵读要读出诗情,熟读成诵。在品读《游子吟》中,我通过反复的创设情境引读,达到诵读的目的。

师:是啊,儿子走多远,母亲的视线便走多远。沐浴着母爱的阳光,让我们一同道出游子的心声——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用心感受温情,用爱传递感激,让我们倾听心中的爱,高声诵读——

以上教学虽然整个过程都是“读”,但是讲究读的有效性,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三、自主创造,再现古诗的“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理解古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再创造。如,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和画面。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段乐曲。学生能找到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就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诗的“情”和“境”。如,在把握诗歌的情感后,播放不同的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为本诗配乐。《游子吟》是一首表现母子情深的诗歌,学生对诗进行了再创作,就会对诗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入情入境也就水到渠成了。还可要求学生创作插图,诠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这些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丰富积累,鉴赏古诗的“美”

古诗固然美,但是如果离开了人们的欣赏,它的美便无从谈起。第三学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游子吟》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透过景物悟情”的环节,就是借助插图中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情景来感受诗人那种无法报答母亲的愧疚情怀,效果很好。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丰富古文化的积累。如,在课后拓展孟郊的其他诗歌,如《游子》《别老母》,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母爱诗篇,诗情得到升华。

母亲节诗歌篇6

关键词:《祖鲁女人》文体学诗歌鉴赏

一、引言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诗歌,一种以高度凝练、音韵并茂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诗歌特有的短小精悍、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使得众多读者对诗歌赏析无从下手。本文以南非著名诗人罗伊・坎贝尔的名篇《祖鲁女人》为例,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层剖析,以此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和策略。

theZuluGirl

wheninthesunthehotredacressmoulder,

Downwherethesweatinggangitslabourplies,

agirlflingsdownherhoe,andfromhershoulder

Unslingsherchildtormentedbytheflies.

Shetakeshimtoaringofshadowpooled

Bythorn-trees:purpledwiththebloodofticks,

whilehersharpnails,inslowcaressesruled,

prowlthroughhishairwithsharpelectricclicks,

Hissleepymouthpluggedbytheheavynipple,

tugslikeapuppy,gruntingashefeeds:

throughhisfrailnervesherowndeeplanguorsripple

Likeabroadriversighingthroughitsreeds.

Yetinthatdrowsystreamhisfleshimbibes

anoldunquenchedunsmotherableheat-

thecurbedferocityofbeatentribes,

thesullendignityoftheirdefeat.

Herbodyloomsabovehimlikeahill

withinwhoseshadeavillageliesatrest,

orthefirstcloudsoterribleandstill

thatbearsthecomingharvestinitsbreast.

RoyCampbell(1901-1957)

二、诗歌赏析

1.语音层面

语音是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基础。我们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从事建立在语言符号基础上的各种艺术活动时,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语音层面(秦秀白,2002:31)。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分析诗歌这种用于表达诗人内心情感、适于吟诵的文体,更离不开语音层面的剖析。另外,秦秀白教授也提到,语音能够唤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联想,这种联想便是语音象征(soundsymbolism,phoneticsymbolism),它首先体现在拟声上,拟声可直接或间接地产生音和义之间的互相联想。

1)诗节中运用了大量的硬辅音,/p/使用了9次,/d/多达19个。6个硬辅音/p/、/b/、/t/、/d/、/k/、/g/为爆破音(plosiveconsonants),都有迅速爆破的过程,音质不柔和,故也称为刚硬音,使人产生坚硬、撞击、跳跃、力量的爆发等感觉,并适宜于表达忿怒、痛苦等情绪或摹拟爆裂声。诗人运用这些音位的表意功能充分地表达了祖鲁人在骄阳似火的恶劣环境下苦苦耕作的痛苦和愤怒,而这正是那些白人殖民者对他们强制实行种族隔离和残酷压迫的结果。为了生计,为了天真无邪却也要跟着受苦受累的孩子,这位年轻的母亲只能把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像包裹一样系在身上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勤苦劳作。第一节的最后一行用了一个tormented,这一个词中就包含了3个爆破音,深刻地体现了祖鲁人受到残酷迫害时的愤怒、痛苦和不屈不挠的反抗、憎恨之情,把这个词用在婴儿身上更突出了殖民者的残忍。

第二节中描绘了母亲捏死孩子头发上的虱子的情形,进一步反映了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状况:如此娇嫩的孩子身上居然都长虱子了。诗人用ticks来形容这些可恶的虱子,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爆破音,充分体现了母亲对虱子的憎恶之情,而该节的最后一行用了一个electricclicks来描绘母亲处死虱子的情形。由于手和头发的摩擦,加上天气酷热容易产生静电,用clicks一词,也是两个爆破音,喀嚓一声就将虱子捏死了,可以看出母亲当时那种对虱子的恨之入骨之情,一旦有可能将其置于死地,绝不放过这个发泄痛恨的机会。

第三节描绘了孩子吮吸母乳的情形。诗人用了plugged一词,包含三个爆破音,说明婴儿即使是睡着了,也还是没能冲淡饥饿的痛苦。因为饿到了极限,把母亲的紧紧地含在口中,以至于小嘴被紧紧地塞满了,似乎是怕吃的东西被夺走了一样。紧接着用tugs,puppy和grunting,这三个词中每个都包含两个爆破音,也形象地描绘了婴儿吮吸母乳时的力度,说明被压迫的人民遭受极度的饥饿。

2)除了爆破音的使用之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h/,其也称吐气音,能使人自然想起人用力时的气喘嘘嘘等。文体学家们认为它在词首出现时象征人们做工或行动时“努力”或“费劲”的情形,如haste(急速),heave(举起),heavy(重),hosist(升举),huge(巨大),hard(艰难),hurry(匆忙)等。全诗中共有多处用到这个音位,如hot,hoe,heavy,heat,hill等,这些词都给人以特别沉重,面对困境显得百般无奈的感觉,以此来表明受殖民者压迫的祖鲁人民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3)/s/、/z/,这些音称为咝音(sibilantsounds)。咝音除用以描绘风声的飒飒,溪水的潺潺,还用以描绘树叶的沙沙,衣裙的簌簌,以及摹拟鹅、蛇等动物的嘶嘶声,表示憎恶反对时的嘘声,等等,如hiss(发咝咝声),sizzle(哧哧作响),whisper(轻声耳语),rustle(沙沙作响),whistle(哨子的尖声)等。诗文中除了运用大量的名词复数之外,也有其他包含这两个音位的词,形象地把祖鲁人对殖民者的愤恨之情描绘了出来。

4)/i/、/i:/这样的元音很单薄,发音时舌位高,开口较小,音量不丰满,弱而清脆,所以常与小、轻、巧、细、单簿、迅速、清晰、明亮等联系起来。尤其是短元音/i/,给人一种“小不点”的感觉,并常被用来表示“小”、“无关紧要”的概念。诗文中每一行都有用到这种单薄的音位,而且很多都是每一行的最后一个词都包含这样的音位,不仅读起来押韵,朗朗上口,而且让人感觉到祖鲁人的弱小和无助。他们虽然内心里对殖民者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憎恨,他们虽然也有着顽强反抗的精神和勇气,但他们却力单势薄,根本敌不过殖民者的重压和迫害。

5)另外,大量使用长元音和双元音,/u:/、/u/这两个音舌位稍高,开口较小,但由于发音浑重且时间较长,常引起深沉、沉重等感觉,适宜于摹拟低沉的声音和表达忧愁悲哀的情绪,在诗文中多处使用到。另外,由于其音长关系,长元音和双元音能够象征多种情感,较适宜描摹延绵、缓慢、疲倦等情状。其中有的音听起来犹如叹息、,可用来表示忧郁、悲伤,增强诗文的挽歌效果。例如诗文中多处用到/ai:/,如第一节的2、4行,第四节的1、3行,特别是sighing一词更是用得恰到好处,本身就带有悲切色彩,同时又包含了双元音,另外词的后缀ing更是给你一种绵延的无奈、无助和痛苦之情。似乎是祖鲁人在哀声叹气地倾诉,以表达他们遭受痛苦的悲惨和无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诗人在用词上是精雕细琢的,充分利用了音位的表意功能,通篇使用那些可以表达人的愤恨、哀怨、无助和痛苦的音位,读起来让听众都感觉沉痛无比,也充分地把祖鲁人受苦受难,虽力单势薄,但从未放弃反抗和奋斗的坚持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2.词汇层面

秦秀白在《英语语体和问题要略》一书中指出英语中有许多修辞手法是建立在词汇层面的。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本文主要分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起到的作用。诗文的第3节描写孩子吮吸母乳时直接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tugslikeapuppy,gruntingashefeeds.这种形象的描绘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孩子天生的那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这么和谐而美好的生活状态正是所有受压迫的祖鲁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也似乎让读者对孩子充满了怜惜之情,也许是母亲长时间的勤苦劳作似乎忘了给孩子喂奶了,也许是除了母乳也没有其他可以充饥的东西了,孩子像小猪一样贪吃的样子让人啼笑皆非。

母亲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模样,也为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感到极度痛苦,同时从孩子身上也隐约有一种对未来寄予的希望。这种饱受身心煎熬的痛苦让母亲在感到疲惫不堪的同时也强振精神,诗文用“likeabroadriversighingthroughitsreeds.”将年轻的母亲那种复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宛如一条河流艰难地淌过一片片芦苇,寻找远方的大海。

孩子虽然还不懂得世间酸甜苦辣,宛如一张白纸,但此刻在母亲的眼中,他却是未来的希望。他吮吸着母乳,似乎也吮吸着母亲寄予他的力量和厚望,同时也吮吸了民族失败和自尊受到摧残的愤怒。诗文中“herbodyloomsabovehimlikeahill(她像一座大山罩着孩子稚嫩的身体)”渗透着被愤怒压抑着的力量,这个明喻也是直接将年轻母亲那种强悍的奋斗力量呈现了出来,她宛如一座大山,照顾着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坚强的力量,这正是祖鲁人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哪怕这一代人无法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但他们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子孙会承载着祖辈们的希望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3.句法层面

短小精悍的语句总是给人一种欢快、干脆利落的感觉,这首诗歌都是由一些复杂的复合句构成的,复合句不仅句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复杂的结构来表达一种复杂的情感。全诗一共5小节,而每一节单独构成一句话。通篇使用了定语后置,分词做伴随状语,以及状语前置结构。这种复杂的结构体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更体现了祖鲁贫民那种交织着愤怒、压抑和反抗的复杂情感。

4.意象层面

意象对诗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意象,诗歌也就不成为诗歌。意象是诗人用以寄托感情、表达思想的一些事或物。根据秦秀白的观点,意象的功能有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象征的作用,当一种意象经常被运用,就构成象征。

英语中的许多象征都来源于反复运用的意象,如rose常用来象征“美丽”,lion象征着“勇气”和“力量”,dove象征着“和平”等。诗歌中的意象常把一个熟悉的、随时可见的东西和一种抽象的、富有哲理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使得读者能透过意象领悟诗句的丰富含义。而这首诗的象征运用可以说是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诗文一开始就描写祖鲁人在被烈日烤红了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场景,这位年轻的母亲虽然累得大汗淋漓,却还要背着孩子干活,孩子也要跟着遭受苍蝇蚊子的折磨。母亲和孩子象征了生命和希望,也象征着弱小和无助。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选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和一个刚出世的小孩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而这里的苍蝇蚊子象征着统治祖鲁人的那些白人殖民者,这样一对比,就把当时祖鲁人受苦受难的情形表露无遗。

位于第四节的一个词heat更是含义丰富,一方面它象征了祖鲁人反抗殖民者的强大决心和意志,象征着新生的力量,他们要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为残暴压迫自己的统治者干活,更不愿意世世代代都屈服于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之下。另一方面也象征祖鲁人在殖民者的统治下,自尊受到摧残,怒火极度压抑的愤怒,犹如一团烈火在胸口燃烧。

另外,白云本来应该是象征美好纯洁的,但这里诗人用了一个terrible和still来修饰cloud,那么就变成了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大片乌云,让人感到窒息,也让人感到压抑和愤怒,同时也预示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的胜利在祖鲁人不屈不挠的努力下会愈来愈明朗。

三、结语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对罗伊・坎贝尔的祖鲁女人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一方面在诗歌鉴赏方面为读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使读者对英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也帮助读者更好地来欣赏这首诗歌。诗人通过各种手法将祖鲁人饱受痛苦,却不屈不挠坚持反抗的顽强精神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加深了读者对祖鲁人更真切的理解和对他们当时那种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王佐良,丁旺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母亲节诗歌篇7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诵古诗。

3.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搜集有关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学生说,教师小结: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3、当你看到这首诗的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梳理)

4、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孟郊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指名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按节奏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还没有弄懂,把它记下来,小组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诗句的理解。喜欢哪句就说哪句。

2、引导学生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时,你的头脑中是不是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课件出示母亲油灯下为儿缝衣服的插图)

(1)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并说说体会。教师边朗读,边板书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读一读,想一想,以同学们提出的“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地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合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4)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再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5)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6)教师提示: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会回来得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

(7)让学生分角色倾诉临行前的嘱咐,体会母子难舍难分之情。

3、教师过渡,引出作者感慨的诗句。

过渡句: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读,教师板书这句诗。)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读写结合,激起创作灵感,进行练笔训练。

母亲节诗歌篇8

从小到大,在成长的每一天,总能感觉到有一个人对我百般呵护,那个人就是母亲。

记得上小学时,我特别胆小,从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一年儿童节,老师留了一道特别的作业,让每个人尝试着写一首小诗,以表达节日的欢乐。老师还特别叮嘱,写得最好的那一首,她会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在孩子的心中,能让老师朗诵自己写的诗,该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于是,一回到家,我就赶紧写。尽管改了又改,可最终还是担心自己写得太幼稚。第二天上学前,我犹豫很久,仍然没敢把那首诗带到学校去。不过我知道,一定有半数以上的孩子跟我一样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想想,当时我们那座村庄落后而偏僻,大家平时几乎看不到课外书,又怎么敢肆无忌惮地写诗?再说,美丽的女老师总是很温和地对待我们,这样额外的作业本来就是布置给有天赋的同学。有一些学生没法交作业,应该是能被原谅的。

那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准备朗读那篇最好的诗歌。可没有料到的是,读到的竟然是我的诗:

像虫子那样小,可我有美丽的梦想。

像鸟儿那样弱,可我会唱自己的歌。

我的诗它有脚啊,能走遍大山的每个角落。

我的诗已经长出翅膀,瞧,它带给我飞翔的快乐……

等老师读完,大家都热烈地鼓掌。我却一下子陷入迷茫:我的诗明明放在家里,老师怎么拿到了?

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接着说:“这首诗歌来之不易!是一位母亲亲手交给我的。因为这位同学担心写得不够好,不敢带到学校里来。你们现在都听到了,到底写得好不好?”话音刚落,所有人齐刷刷地喊:“好!”

老师也走到我身边,示意我站起来,眼神中充满鼓励:“还是让作者自己再读一遍吧!”

我的脸红到脖子,可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股力量,我还是站得笔直,清晰地、有节奏地读完了自己的诗歌。同学们一个个投来羡慕的目光,掌声比刚才更加热烈。

放学回到家,我一下子搂住母亲的腰,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今天我朗诵诗歌的经过。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竖起大拇指:“谁说我们家千金没才气,已经能写漂亮的诗歌了,而且读起来还那么棒,真了不起啊!”

“谢谢妈妈替我把它交给老师!”我郑重其事地说。

母亲节诗歌篇9

父母子女之间浓烈深挚的亲情在《诗经》中随处可见。如《邶风・凯风》就写出了对母亲深厚的爱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以娇嫩的树心比喻幼子,以温暖的南风比喻母爱;把孩子比作土地,母亲则比作滋润土地的寒泉,这都展现了母亲的大爱和辛劳。最后一节的“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黄鸟尚且能够以温柔的啭鸣取悦人们,七个儿子却无法安慰母亲的心。这种交错之美,贴切地表达出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父母作为子女的直接养育者,其恩德是子女终生难以报答的。儿女长大成人,母亲付出了多少辛劳,耗费了多少心血!而自己未能报答母爱以慰母心,内心有很深的自责!

一母同胞,情同手足;同宗共祖,血缘情深。《诗经》中涉及兄弟之情的篇目不少,如《唐风・m杜》《王风・葛》,都是写流浪异乡无兄弟相助的孤单和哀伤。《邶风・燕燕》写卫国君主作为兄长涕泣送别远嫁的妹妹。《小雅・常棣》更是专写兄弟亲情的名篇。“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以棠棣花盛开之明艳来赞美族人兄弟之亲近美好。棠棣花常两三朵并开,花与萼相映衬,暗喻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在纷杂的红尘中,除了兄长,还有谁人对自己如此关心?兄弟之间充溢着的手足之情将我们紧紧相连,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从古至今,对友情的歌颂从未间断。在《小雅・伐木》一章中就讴歌了友情的清香。伐木丁丁,引起了可爱的鸟儿嘤嘤鸣啼,山林幽谷中到处鸣声喈喈,友情之美油然而生。朋友间的情谊也是如此,淡雅、和睦、与世无争。友情,作为自然界中弥足珍贵的情感之一,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传诵。管仲与鲍叔牙分金无争,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季札挂剑悼亡友,程婴与公孙杵臼舍生忘死保护赵氏孤儿,庄子与惠子激辩于濠梁之上,这些友情佳话伴着轻巧空灵的伐木声汇成汩汩清泉,荡涤着我们的心灵。歌颂友情的诗篇是诗歌园地里永不零落的花朵,是诗歌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母亲节诗歌篇10

[关键词]关怀;伦理;道德;母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7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82

[本刊网址]http://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plath,1932年10月27日-1963年02月11日)被誉为“改变了当代诗歌方向”的人。她的诗歌意象荒诞多变。她通过对女性心理的探索,展现了女性本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并对同时代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然而,普拉斯不是表面上的女性歌颂,因此她的诗歌迥异于别的女诗人。普拉斯以写作作为社会认同和理解的突破口,把女性的苦难和不安意识更多地集中于女性自身所熟悉的身体生长、发育、月经、怀孕、生育,以及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等各个层次上的情感体验,以诗为药,把诗歌创作看作为自我心理疗伤的过程。普拉斯借助诗歌中的人格面具,以自我、女儿、母亲、情人、妻子等多重女性角色,叙写个人的生活,对女性的生命样态、生存体验、人生遭际、心路历程尤其是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两性关系、父女关系、母女、母子关系等方面进行有意识地拷问与探寻。

普拉斯延续了自白派诗人自我的主题,运用第一人称,以丰富的跳跃,体现出现代女性对社会异化的抗争。普拉斯把生命阶段中女性不同人际关系的情感体验铸就诗行,试图寻找摆脱生命之重的超越性精神境界,把人的孤独、女性的孤独进行了最深刻的挖掘和最生动的诠释,这种上升了的孤独沉积了深刻的文化意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加强了读者对诗作内涵的理性认识和心灵共鸣。

本文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角度出发,探索普拉斯诗歌中的母性道德情感。

一、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母性道德情感

作为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在普拉斯的诗歌中闪现的尤为明显。实际上女性主义伦理学是从女性或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世界、社会、异性、自身、两性关系等,研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关怀伦理学是注重关怀、情感,而不是道德判断的伦理理论。

美国学者萨拉・拉迪克在关怀伦理学领域以母性思考独树一帜。母亲是拉迪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那么在萨拉・拉迪克的理论中母亲的定义是什么呢?他认为,“母亲是那些把孩子看成‘要求’保护、教养和培育的人们,他们试图以关怀和尊重,而不是以漠不关心或暴力对孩子的要求做处反应”。在这个定义里,尽管母亲也包含了男性和没有生育的妇女,因为母亲指是那些对孩子生命和生活负责的人。同时在定义中拉迪克也指出了母亲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那就是对孩子“保护、教养和培育”。在她的理论体系中,拉迪克还认为,母亲的工作是许多妇女生活的核心。母亲工作的核心和标志是关怀。但是,关怀是建立在道德伦理上的,它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而道德情感则是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关怀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出发点。

普拉斯是孕育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其母子关系的诗歌中,读者从她的诗中感受不到母爱的洋溢,读出的却是对孩子的亲近与排斥的复杂感情,普拉斯诗歌中充斥着母爱的矛盾性,而实际上是母爱道德情感的缺失。

二、普拉斯诗歌中过分彰显的独立自我

普拉斯的诗歌充斥着浓重的压抑气氛,穿梭于“自白、自我、自杀”之间,穿梭于父亲与女儿、丈夫与妻子、母亲与子女纠结的情感关系中。在诗歌中她通过不断地解剖自我和关注自我,而在自己的天地中进行反省和斗争,在这个复杂而深邃的人物形象中,又呈现出一种分裂的、残缺的因子。普拉斯在诗歌中过分彰显了独立自我。在“唯我论者的独白”一诗中,她这样写道:“我?独自行走;午夜的大街自动旋转于我脚下;我闭上眼这些做梦的房屋全熄灭;”这里,诗人陷入狂妄的自恋,把自己看成了世界的中心。关怀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关怀”,英文以“Care”表示。关怀由关怀方和被关怀方组成。而关怀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关心、照顾、给予关怀以及接受关怀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弗吉尼亚・赫尔德认为“关怀伦理学承认对孩子和依赖者的关怀是道德价值中的重要活动,他把人看做相互依赖的群体,而非孤立的个体,他认为道德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同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非单个道德行为者的理性决定。普拉斯的自恋影响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不能给予爱就无法收获爱。她的抑郁症或许就产生于无能力与所爱的人建立或保持有帮助的、真正的关系。纠结于对父亲、母亲、丈夫等情感中,作为母亲,她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关怀年幼孩子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他人相处才能成为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由人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塑造和决定的,是自身在社会中所有身份的总和,不是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可以说人是一种生活在社会中的高级动物,赖以生存的社会不存在,那么个体也就脱离了人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没有了社会中的各种身份和角色,没有了其他人对这种角色的认同,那么也就不成为人了,也就无法实现自我。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自我发展是比自我牺牲更高的职责。”自我牺牲往往最能妨碍妇女自我发展。但过分强调自我和个人权利又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怀与情感的缺失和忽视。没有自我奉献,没有在家庭生活和友谊上的投入就很难维系情亲、爱情和友情。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女性就容易陷入失落和抑郁。关怀关系是伦理学的基础。任何关怀关系都有关怀方和被关怀方两个方面构成。在关怀关系中,每一个人都要依赖于对方。关怀方在关怀关系中形成了自我。

三、普拉斯诗歌中的母性道德情感

由于自然关怀是伦理关怀的基础,母亲对于孩子的关怀和爱往往被看成自然的而非伦理的。拉迪克强调的爱是指的对孩子的保护性的爱,也就是母爱,它使得母亲在情感的世界里缠绕。因此她认为“如果不唤起情感的话,也不可能‘纯粹’理性地理解保护性的爱,给予保护的母亲也不可能理解自身和他们的孩子”。然而普拉斯的诗歌中充满了母爱的矛盾性。在《隐喻》一诗里,普拉斯用奇特的意象,刻画了一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我是一个九音节的谜语,/一头大象,一座笨重房子,”十月怀胎,身体悄悄发生变化,给女性带来一种神秘的感受。“我吃了一袋青苹果,/上了不能下站的列车。”怀孕的体验既有快乐更有无奈。

自然关怀是基础性的,而伦理关怀是社会性的升华,它必须作出自然关怀并不需要做出的努力。因此作为孩子的母亲,仅有对孩子的爱是不够的,还要对孩子进行精神教养以及培育帮助他们成长和社会化。普拉斯对孩子怀有真挚的爱,但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怀。比如在她的《晨歌》中,普拉斯就刻画了分娩后的母亲的那种复杂情感。看着新生的婴儿,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你的/令我们不安。我们茫然伫立四周如墙壁。”还有“整夜你飞蛾的呼吸”传来,“一声哭,我就踉跄起床,笨重如母牛”,听到孩子的哭闹,母亲双乳饱满,给孩子进行喂奶,这是母性的本能。“你嘴张开,干净得像猫嘴”。天然的母性将母亲与孩子彼此深深联系。然而,作为母亲的她在繁琐的哺乳喂养孩子中,感觉到了沉重的负担,阻碍了自我的发展和自由,因此使得作为女性诗人的她感到了痛苦和焦虑。拉迪克认为,做母亲就要承担关怀孩子的工作,使这种工作固定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实,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母爱从来都是无私的、伟大的、奉献的、牺牲的,这样的爱才合乎社会伦理的要求,没有人如普拉斯那样把母爱写的那样诚实、复杂、残酷。普拉斯关心写作和思考所必需的空间胜于对子女的关怀。拉迪克认为,自我牺牲并不是母亲工作的本质,因为母亲能够从养护孩子中获得快乐和幸福,这也是一种回馈,感情上也是平衡的,收获上也是对等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