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影响评价十篇环境影响评价十篇

环境影响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9:55

环境影响评价篇1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科研逐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项目评价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价占有很大的比重,环境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因此而体现出来,而在项目建设方案的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研究,以及如何分析识别影响项目建设环境因素等都是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将对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予以简单的阐述。

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

一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二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2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往往考虑直接的、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没有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有时甚至为获取局部的暂时的效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而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而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认识的提高和深化,有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发展中,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由于缺乏社会的、经济的、特别是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其盲目性很大,往往造成畸形发展,出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而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掌握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才能符合客观规律并切实可行;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是为建设项目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对策、实行科学管理的依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获得应将建设项目的污染和破坏限制在什么范围和程度才能符合环境标准要求的信息和资料,据此,提出既符合环境效益又符合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对策,并在项目设计中体现,这就使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和设施建立在较科学可靠的基础上,同时也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3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就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一一介绍。

一方面是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我国对环境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用先调查再监测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所监测区域的环境进行质量分析并作出定量判断,并根据环境质量评价说明环境的质量跟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一方面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结束以后就要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建设项目实施以后,对此项目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并做出调节,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减少项目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做出检查,同时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所给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对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进行完善,来达到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

4如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4.1要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加强综合服务、协调,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实行联合把关,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选址布局不合理、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及严重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还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分级审批的规定,严禁越权审批、降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审批,从源头上强化环保审批管理。

4.2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环保部门要切实履行环境监督管理职能,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对未批先建或擅自投产的建设项目,要责令其立即停止建设或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而对拒不停建或停产的,要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4.3要广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自觉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行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公众和部分领导对这项制度还缺乏了解,究其原因,同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把每年“六五”期间的短期突击宣传和平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广泛持久宣传结合起来,把平时利用新闻媒介的广泛持久宣传和抓住典型违法事例进行新闻曝光的重点突出宣传结合起来。

4.4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的规定

由各级政府牵头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必要时制定相应的法规,改变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环保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4.5要加大环评项目的审查和审批力度,确保新上项目符合产业政策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加快循环经济的构建是支撑和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发展的当务之需。

4.6要加强环评队伍建设

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写质量。

4.7要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总量控制”的轨道

运用功能区划的成果,抓住环境容量这个核心。通过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污染量和保持项目所在区域功能不变,目标不减的条件下项目的最大允许排污量,提出相应的污染物消减量,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污染治理措施,分析其经济技术可行性,这不仅克服了环绕影响评价与区域环保目标相脱节的状况,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优化项目选址。

4.8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程序

对于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环评制度的建设项目敢于顶住压力,顶住人情面子,真抓实管,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决不心慈手软,树立环评制度的法律权威。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作用以及内容等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并提出了如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篇2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环评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要把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看作统一整体,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反作用。这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既相对稳定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

一般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包括以下四个:一、由开发者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综合预测(可委托专门的顾问机构或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二、公布报告,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三、根据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四、主管部门最后审批。从承接和完成一个项目或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至最后报告的审批、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了解和熟悉所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环评文件的编制、环评文件的审核、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环评文件报批、档案管理、环评培训等。

了解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包括对项目现场的踏勘及周边敏感性分析(需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社会关注区)、项目的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符性分析。对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同时收集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文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及图纸、城镇总体规划及图纸、水域功能区划、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常规监测数据、已获得批复的相关环评报告等。根据项目审批的“6+2”原则:①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②符合环保规划、城市规划等;③达标排放;④总量控制满足要求;⑤改善或不改变当地的环境功能;⑥符合清洁生产;⑦公众参与;⑧涉及到化工等行业的增加风险评价和结论,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做出结论。

环评文件编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核心部分,从大体上编制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查阅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确定评价的类型;根据现场踏勘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调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作方案。第二阶段: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工程分析,分析工程的产污环节及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项目性质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处理工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经处理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结合环境现状及当地的气象特征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预测软件对污染物排入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同时应涉及污染物事故排放的影响,制定事故排放的防止措施。第三阶段: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论证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根据前述内容,综合评价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得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评价文件审核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保证,其包括内保审核和外部审核,根据审核工程师及专家的相关意见对环评报告文件进行完善和修改。环评文件技术评估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及评估中心对环评文件的审核评估,根据审核结果对环评报告进行进一步改进。环评文件报批,将环境影响评价文本及相关文件呈予环保政府部门进行报批并获得批复。档案管理包括对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材料、环评技术材料、环评培训材料、环评基础材料:地区发展规划,水域功能区划,行业发展规划,相关地图等、公司制度文件等的归档管理。

环评培训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提升的根本所在,对环评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登记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目前环评相关的教育培训有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环评工程师培训及继续教育、注册环保工程师培训等。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掌握环评相关技术,提高环评从业人员素质,熟悉最新环评动态。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质量提升途径

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可以看出,一个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及审核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指导环评工作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即环评从业人员(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和资料收集,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客体即项目建设方。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的质量则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导向,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应通过立法拓宽环评的适用范围,由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对宏观活动进行评价,从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评价到对抽象行为进行评价,扩大评价范围,对政策、立法、生态等活动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引进替代方案机制,替代方案是指可以替代建议行动并实现其预期目的的方案,目前,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大多只提出建议方案,没有替代方案,缺少选择性,流于形式,完善替代方案有利于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参与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当前公众参与只浮于对少部分相关公众的调查,缺乏全面的征求相关公众的意见,应该扩大公众调查范围,公开环境信息,对公众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让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影响评价中,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完善环评监督机关、环评审批制度,健全环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在环评机构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环评机构,加强环评法的宣传,将其纳入普法计划,使之人人皆知。

提高评价主体的素质,环评从业人员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对于主体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认真做好环评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切时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环评动态,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强环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环评管理体制;对承接的项目环评人员应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项目概况,地方相关规划等,收集环评所需信息材料;在进行环评报告编写时,严格制定环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使环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环评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集思广益,重视公众参与,在编制过程中不掺入个人的感情和臆断;按环评相关规范及导则编写环评报告,做到评价内容全面、环评范围界定准确、环评标准选用得当,全面讨论环评中存在的问题;环评的建议和意见要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建议方案,提出可供选择选择方案或备选方案;提高评价结论的权威性,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切合实际。

提高评价客体素质,建设单位是环评工作的客体,提高客体素质是提高环评工作质量的基础。客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在开展环评工作前,客体应主动了解环评相关知识,提高对环评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项目应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为环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切实有效的基础资料;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评价制度;在环评编制及环境影响后评价过程中,保证环评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严格按照环评建议的污染物处理工艺进行污染防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和更新相关处理工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可看作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的方面,狭义的环境评价仅指环境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规划对生态环境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的状况,当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规划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旭红,王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特点和发展趋势[J].能源环境保护,2011,(01).

环境影响评价篇3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篇4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90-0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项目。人们的经济活动已从单个项目扩展到区域或流域的成片开发,这些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再是小范围、局部的,而是通过大面积的污染整个流域,造成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污染影响。因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由单个建设项目扩展到区域或流域范围,由此产生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下称区域环评)。

一、区域环评的特点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HJ/t131-2003),区域环评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从区域发展的规模、性质、产业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治理等方面论述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主要任务不仅分析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为制定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环评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规模。区域环评一般是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项目的环评,具有一定规模,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2)开发区内项目不确定。区域环评一般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介入的,仅具有开发性质,而具体入区项目、污染源种类、污染物排放量等不确定因素多;

(3)对周边影响大。由于区域开发占地面积较大,对周边的人群和环境影响较大。例如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居民的搬迁、地下水水质污染等问题;

(4)注重生态、区域总量控制等问题。区域环评过程中更加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作为环评重点,有条件地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二、区域环评与规划环评的区别

随着《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HJ/t131-2003)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在实际工作中,在界定项目是区域环评或规划环评出现混乱。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区域环评与环境规划在内容和方法上出现了一定的重叠渗透(如环境本底调查、环境质量预测等方面),在时序上有着密切联系,且两者也没有严格界限。如城市中的工业园有用规划环评去做的,也有按区域环评去做的。

要界定项目是区域环评还是规划环评,需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找到区分点。

(1)关注点不同。区域环评关注点是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规划环评关注点是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2)评价对象不同。规划环评评价的对象与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往往更为宏观,区域环评评价的对象为开发建设活动,例如工业园等,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

(3)公众参与要求的对象不同。区域环评公众要求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可能受到开发区建设影响、关注开发区建设的群体和个人,而规划环评强调各层次的人员,包括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4)提交的最终文件不同。区域环评一般都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但规划环评不同,导则规定,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从以上可知,区域环评和规划环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环评事业是逐渐向高层次发展。从实际应用角度而言,这两类评价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对象,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三、区域环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HJ/t131-2003)以来,区域环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区域环评起步晚,在实际工作中,目前区域环评仍停留在建设项目环评的水平上,这对环评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介入时间较晚。在实际工作中,区域环评介入时间大多是在可行性报告编制后才开展环评工作,使得区域环评功能大为弱化,仅能就布局调整、污染控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最为关键的项目否决权很难得到行使。

(2)没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我国现正处于资源匮乏的时代,项目的建设应考虑区域环境的维持,而当前各地区域项目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再考虑防护措施,这种牺牲环境换来的GDp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3)公众参与缺乏深度。区域环评公众参与要求人员是区域环评公众要求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可能受到开发区建设影响、关注开发区建设的群体和个人,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全过程介入体系。

四、开展区域环评的建议

(1)早期介入

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早将区域环评纳入区域开发建设中,使区域环评成为区域开发决策的依据之一,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分析规划方案并调整规划方案,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和方案。

(2)考虑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区域环评相对于建设项目环评而言,应更是一种积极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模式。不仅是评价范围和内容的扩展,而且应包含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内容,从区域层面上考虑环境承载力。区域环评应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可能性、合理性及环境支撑能力,然后才是具体的方案,充分体现生态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评。

(3)深化公众参与

导则中对公众参与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全过程介入的规定,应加强公众参与的深度参与,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合理选择工作参与方式和调查手段,使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艳娟,王爱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5卷第4期:194-196.

[2]杨丽琴.中国区域环评的特点浅析[S].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8月第34卷第8期:173-175.

[3]国家环保总局.开发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S].HJ/t131-2003.

环境影响评价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分析、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情况产生的影响,判断该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并及时制定解决应对方案。而环境影响评价中包括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察,三者紧密联系。同时,环境监测作为整个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基础、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一、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概述

环境监测通过结合新时代的科技手段,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及其成分进行分析、监测,分析其含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等,它主要包含现场调查、采集样品、分析样品、测试样品、分析数据等步骤。

一方面,环境监测采集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等的数据进行实验分析;另一方面,环境监测通过分析各类数据并进行研究、综合,可以及时、全面的监测我国环境污染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使得污染程度最低化,改善我国的环境。

(二)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1、环境监测有助于系统、全面的监测环境质量及受污染程度

只有通过采集环境现场的各类环境数据,通过实验测试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正确判断当前环境质量。由于环境系统属于庞大而且复杂的体系,必须通过监测环境,才能了解大量环境具体信息,了解环境受污染的程度,以便及时、有效的制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及时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2、环境监测有助于保护环境

通过环境监测,了解环境当前存在的污染问题及根源所在,有利于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方案与计划,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规划管理、控制环境发展。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结合各类环境标准规范,改善环境。

二、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通过对准备实施的活动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针对调查、分析结果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当前我国通过法律化、制度化,将环境影响评价逐渐演变为我国对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评价制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较为重要的基本制度,我国环境保护法与环境监督管理主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来执行。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采取公众意见、公众群体决策等方式,集合公众各类意见与观点,集思广益,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顺利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使得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中来,将保护环境作为己任,主动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2、有利于企业与社会制定可持续环保战略计划

由资质、经验较深的企业为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开展,通过严格的现场调查与分析、研究,获得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报告书,有助于为企业和社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环境保护战略计划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相依相存。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一)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监测的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性。环境监测有利于判断并确定整个建设项目的建造对于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程度,从而判断该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通过环境监测可以获得各类数据,即建设项目是否破坏、改造了现场环境及大气污染程度、成分分析等相关数据,从而对该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就是说,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以及评价后期等奠定基础,以便该建设项目中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工作。

由上可知,环境影响评价的进程如何,环境监测在其占基础重要位置,只有首先了解该建设项目的具体地理位置,从而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对该项目的预建地的环境情况及环境容量进行研究、调查,包括了解其生态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及其环境承载力等方方面面。只有通过现场环境监测,才可以准确预知该建设项目的预建设地环境情况、环境承载力是否符合该项目的预期要求,从而顺利开展整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由此可见,该建设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取决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而环境监测又为其提供了基础信息,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节。

(二)环境监测有助于向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具体信息

环境监测通过对现场环境的调查、取样、分析,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相关环境监测具体信息数据,包括建设项目的实施条件情况,即大气环境、成分,水情况、噪音污染等方面进行监测,得出具体信息数据,从而进行进行分析。采用精确度高的数据对环境定量进行分析、测评、预测,判断该建设项目是否不利于环境保护,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与造成的污染程度是否应当设计其它解决应对方案。

由于环境监测中包括多个环节,流程繁多而且环环相扣,因而只有保证环境监测中的各个环节都准确无误,整个环境监测才是具备参考性的,否则很有可能导致环境影响评价环节出错,不具备参考性。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中的数据采样分析环节对于整个环境监测流程,甚至环境影响评价环节影响至关重要。只有环境监测数据同时具备精确度、准确度、完整性、全面性,环境监测的数据才具有代表性与可比性,才能将环境监测的作用真正应用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为环境保护活动作贡献。

同时,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起着监督、管理、控制的作用。环境监测首先对建设项目的现场环境进行调研、考察,获取监测数据,从而为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奠定了基础,并通过监督、管理,对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数据、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加强环境监测,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准确性与可比性,从而起到监督整个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作用。

(三)环境监测有利于辅助环境影响评价起到环保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衡量经济建设项目有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制定改善计划与解决应对措施,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只要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便有利于我国创建友好型社会。

加上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起着辅助、奠定基础的作用,在各个建设活动项目中充分做好环境监测的基础任务,对现场环境各要素情况进行分析,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对现场环境产生的影响与破坏情况,设计解决、后备方案,保证项目建设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消极影响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批评价共同组成了我过的环境保护制度,目的都是保护我过环境免受各个建设项目的破坏与污染,即环境监测有助于辅助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进行,从而对环境的保护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洁.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其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环境质量,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最根本的原因。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工业企业污染物累积的危险性有所增加,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演变趋势将关系到未来较长时期内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步伐。生态环境保护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约束条件,人类社会为了保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必须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和谐。通过对广东惠州某区的调查,开展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确定土地生态环境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1.土地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个别重金属元素有上升且超标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的能力,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土壤作为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自然环境的中心位置,承担着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固体废物、农药化肥及大气降尘和酸雨等各方面90%的污染物。该区土壤重金属大多数含量属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见表1。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但土壤中铅含量较高,上升幅度较大,受到铅中度污染;土壤锌含量相对较高,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表层土壤锌含量低于底层土壤,底层土壤锌含量绝大多数均远远超出背景值。

   (2)工业废水达标率高,城市生活污水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工业用水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其用水量分别占全区工业用水总量的43.74%、30.07%、8.72%,合占全区的82.54%。工业废水排放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排放量分别占全区排放总量的41.06%、25.46%、9.80%、6.93%,合占全区的83.26%。全区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达标率为100%。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表1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表

   (3)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较大,但处理率高

   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在10万吨以上,但其综合利用、处置后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10年起已达到99.92%。城市生活垃圾年排放量在2万吨以上,处理率为100%。

   (4)面源污染仍然较重

   虽然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改造工农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和加强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点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面源污染也有所减少。但由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仍然较大,尤其是农用地膜使用量明显增大,因此面源污染仍然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见图1、图2。

   图1 2000—2011年该区化肥折纯使用量

   图2 2000—2011年该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使用量

   (5)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该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在增加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和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提高植被覆盖率,严禁焚烧秸秆,推广清洁能源。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地表水多数达国家ii类或ⅲ类地表水,大多数土壤肥力较高,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水质达标率为100%。通过生态示范区的建设,该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土地开发利用变化趋势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进入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将大大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亦将逐年有较多的增加。

   (2)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业用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业用地的多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样,该产业发展的速度与程度也反映了其用地的多少。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大量增加,原有的建设用地必定难以满足其充分发展的要求。大量的企业落户温江势必引起建设用地的增加,从总体上看,工业用地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同步增长趋势。

   (3)花卉苗木面积适当扩大,向规模化发展

   该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较快,花木生产总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被确定为“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花卉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渐将花卉苗木产业和农家休闲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场所,既增加了收入又美化了环境,开辟了花卉苗木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形式。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绿化、美化环境等的需求持续增长,花卉苗木市场前景广阔。

   3.土地生态环境演变趋势

   (1)“三废”排放量呈增长趋势

   在区域经济跨越式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全区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仍将呈增加趋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特别是“白色污染”将逐年增加,是该区将要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2)水环境质量可望进一步提高

   饮用水源取自地下水,监测指标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限值。同时为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温江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加大,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将得到较好的控制,水环境质量可望进一步提高。

   (3)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将有所改善

   未来规划期内,通过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等工作,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4.对策和措施

   (1)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要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新上工业项目要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要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控制,对全区工业企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有效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2)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各种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力度

   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防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提高达标排放的稳定性。要建立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实施综合利用,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工业区污水排放必须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18-86)后方可排入城市道路下市政污水管网。严禁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用作肥料时应事先采取有效技术处理。

环境影响评价篇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本底;环境保护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mainlyintroducedtheenvironmentalmonitoringthebasiccontentandprinciple,anddetailedanalysisofthe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statusandrole;atthesametimeintheenvironmentalmonitoringtheproblemsexistinginthework,some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

Keywords: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nvironmentalmonitoring;attheendoftheenvironme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污染程度(或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在环境影响学科中,环境监测是指定点、定期对环境因子、组成和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种类、分布的影响及变化进行分析和监测。它主要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及原则,并详细分析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针对目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环境监测是贯彻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阶段,他的真实性,准确性,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高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它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1)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监测不是目的,是为了保证环保措施的实施;监测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用越好;监测手段不是越现代化越好,而是越准确、可靠、实用越好。所以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应做到监测数据满足环评使用即可。同时,也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对环境具有潜在危险的污染物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另外,优先监测的污染物一般应具有相对可靠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或者有可等效性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测试数据;能对监测数据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监测的多样性,要对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做出合理安排。现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监测布点设计最优化、自动监测技术普及化、遥感遥测技术实用化、实验室分析和数据管理计算机化,以及综合观测体系网络化。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发挥各自技术路线的长处。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2.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后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期、项目竣工验收及项目后评价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同时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篇8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环境监测分析

环境监测机构,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而环境管理与环境监察工作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1.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

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2.环境预测与评价

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作出评价。

3.跟踪评价

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其在监测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监测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监测不全面等现象,这就使得环境监测的数据不能反映监测地的实际环境情况。由于受到监测经费,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也导致了监测单位不能够严格按照监测程序进行,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压缩或重点监测其余忽略等情况,也造成了环境监测数据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另外,在对生态环境进行环境监测时,存在方法,技术及数据表等方面的不足,致使环境监测工作在这方面处于空白或监测工作无实际意义,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多数都是流于形式。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导致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造成评价报告的质量的不真实。

四、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进行影响评价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其贯彻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环境监测部门对对项目的建设地进行环境的本底监测,如果环境本底监测没有超过标准规定然后在对项目进行具体的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对监测项目进行具体的规划;当项目建设完成运行一段时间后环境监测单位应再次对其进行项目竣工监测,保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够得以实施。由此可以看出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来自环境初期,项目建设起,试运行期,适用期的每个阶段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评价的依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监测是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要想对环境影响正确的评价必须对项目计划所在地进行环境状况的调查,进行相应的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才能依靠这些数据进行评价。

二是对污染物的状况,分布,环境条件进行相应分析,找出其污染源,预测其污染变化的趋势,对这些进行环境监测,测得的数据将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依据环境监测取得的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为在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成分,被作为环境执法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及时的发现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对其提供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是对在建的项目进行环境监测,可以监测周边环境能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还可以对在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报告,这项工作也是对环境监测单位技术水平的一个考核。

五是其环境监测结果也可以为以后相同项目的建设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五、小结

环境监测贯穿于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的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等全过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方能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真实体现其价值,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源头控制。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2008,-21.

[2]王定华.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策略[J].民营科技,2009(11).

环境影响评价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管理;环境评价;研究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罗淑华(1975―),男,四川大竹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X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73-02

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正在面对和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运用分析、测试等科学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状况通过数据来表明其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的,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monitoring)是以环境分析为基础内容,主要研究环境质量变化和描述环境状态与演化、科学预报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为环境保护提供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的准确、及时、全面的反应环境质量科学数据,并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和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环评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评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环评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环评的工作过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骤的顺序也可变化。环境监测是环评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评的整个过程。只有通过开展环境监测,才能掌握真实的现状和数据,做到心中有数。监测人员通过分析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为环评提供依据,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提供准确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1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2.2调查阶段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查摸排,环境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并结合周围的情况和区域环境容量,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案。特别是在环保问题日益敏感的今天,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同时,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要确定费用、优先污染物分析、时间段等,并形成方案,使相关人员都做到心中有数,有序执行。

2.3竣工验收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竣工验收,环境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设备管理检查、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投诉等。通常来说,竣工验收监测,要在机器设备运行稳当,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确保质量和效果。

3结语

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热门问题,然而在环境监测中,由于人员、时间和经费等的原因,环评单位对环评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来严格执行。比如,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基层监测机构在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监测力量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评走形式的多或者环评不准确、不科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评报告的质量。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环境监测单位对环评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要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评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要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要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评中的重要作用。要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评提供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9(2):91~92.

环境影响评价篇10

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措施

0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www.133229.Com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2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5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a生态环保

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

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b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c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d水污染防治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1.5.2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a 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b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c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d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2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美国是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我国对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以1987年西安公路大学编写的《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标志,之后,这一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2.1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上述前四项。

2.4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2.5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2.6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3加拿大公路环保与我国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拿大现代道路运输进入发展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关心重视公路环境问题,对在建公路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80年代后,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已比较完善,国家和各省均颁布实施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公路建设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实执行和贯彻,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全民环保意识非常强,对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参与感也很强,他们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取舍。

3.1声环境保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拿大采取多种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被迫采取声屏障等有碍景观的环保措施路段在总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对我国而言,公路噪声控制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设计体系,声屏障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而有意识地结合地形的自然式减噪设计尚未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重视,应用也少。

3.2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护河流自然生态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很多简单但高成本的环保措施。比如当公路跨越河流时,他们尽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状态,如果在弯曲的河流两岸架桥,这必然会加大桥梁的跨径。我国一般是将河流裁弯取直,然后根据洪水频率等技术指标,计算出桥梁的经济跨径,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但往往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不利的环境影响。

对于森林、湿地、湖泊环境的保护,加拿大公路部门同样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这些措施在我国现阶段真难以想象。

3.3水土保持

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两部分:坡面侵蚀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均匀,施工中他们及时采取以绿化为主的防护措施,以控制面蚀和沟蚀的形成。对于公路路面径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汇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设置土工布过滤帘,经充分过滤后再排入水体。

我国公路施工中已逐渐重视了侵蚀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3.4公路生态管理

在公路的营运期,环保工作除了维护声屏障等各种环境工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线的自然风貌,争取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养护是最持久、最昂贵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设计,围绕着大地景观思想,多设置了开阔的中央分隔带,许多区段50—60米,全部植草,两侧植被管护范围约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护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采用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路域范围内,始终树木草地不断。

我国高等级公路绿化已受到普遍重视。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步骤与加拿大几乎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原表土弃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时无营养土可用,养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轻养,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费。

3.5环境补偿

公路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环境资源损失。加拿大对此采取了有效地补偿措施,如在公路建设中碰到生态环境中的湿地问题,采取占用多少湿地,就在附近补偿同样面积或更大面积的湿地,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少受或不受影响,以恢复往日原有的优美质朴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我国缺少严格的法规约束。

3.6空气环境保护

加拿大侧重污染源控制,汽车全部采用无铅汽油,并对车辆排放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尚有较大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加拿大的公路环境保护有完善的组织、可靠的法规,还有十分敬业的环保工作者,其环保行为贯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内容遍及自然生态和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其思路是保护一切自然状态、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4结语

按照交通部“十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到2005年,在交通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由现在90%提高到98%以上;全行业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环境治理标准,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油污水处理达标率均达到50%以上。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希望拙文在此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