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历史复习提纲十篇高一历史复习提纲十篇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0:14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1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设计历史复习提纲使用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2:5:3,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包头市中考说明(历史学科)》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2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复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在错综复杂的内容中我们要让学生理顺关系并掌握有效的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有必要对整个历史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而有效的复习方法,能做到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指导高中生进行历史的复习呢?

一、明确复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复习能起到巩固历史知识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形成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能够丧失这些痕迹。复习工作愈连贯、愈系统,这些痕迹以及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愈巩固。这就是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坚持不懈,就能够使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得到巩固。

其次,复习能够起到把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系统、提高的作用。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但都有其起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各种历史事件之间还有相互的因果关系。这些,往往是在一节课里所不能够完全认识清楚的。通过复习,则可以把历史教材的有关部分联系起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第三,通过复习,还能帮助学生弄清过去学习中领会不深的地方,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第四,在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时,教师往往要带领学生系统地进行专题复习,这对于发展培养学生的智能、贯彻“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是很有益处的。

第五,在复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对于改进今后教学是很有裨益的。

二、指导高中生进行历史复习的策略

1、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靠课堂上的时间,课下学习的时间很少。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以前,复习旧知识。一般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主,有时也需要复习更前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听讲时,就不觉得突然了。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理解程度拟定问答题或复习提要。这种复习,通常是在综合课上进行的。

2、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却大同小异。教师在上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课前,都要明确复习的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集中、凝练。

复习提纲,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标题式提纲,由一系列的大小纲目组成。它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知识的系统性。一是问题式提纲,由一系列连贯性的问题组成。这种提纲容易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启发性较强,复习提纲应该在上复习课前发给学生,以便于学生依据复习提纲进行复习。

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的系统,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经过这样的综合复习,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确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发展和区别,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复习课上给予解答;对于以前讲课中的遗漏和不足之处,也应该在复习课上着重讲授,以资弥补。

3、按单元进行复习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的优势在于:第一可以全面复习巩固学生以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尤其对于以前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的复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并从整体上掌握各板块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许多单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复习专题。所以单元复习的同时就是进行专题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大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例如,在开始进行一个板块复习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部分,通过目录,使学生了解该板块由几个单元构成,并通过单元标题,从整体上了解该板块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具体到各单元的复习时,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概述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使其明确该单元的大致时间、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成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同时通过单元概述,还可以了解到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情况,便于将中外历史进行横向对比。最后具体到单元中每课内容的复习时,教师重点应该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例如,告诉学生要全面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应该从起因、经过、结果、作用或影响等方面全面了解。可以通过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结束过程中的主要大事来了解事件的经过等。总之,总复习时,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改变教师的一言堂,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确实需要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经。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3

关键词:导学案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每位教育者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手段也逐步现代化,但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过程中利用“导学案”,仍不失为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重要手段。高一高二新生对教材很陌生,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手段对学生直观教学,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高三学生对教材有一定的认识,依案自主学习,更能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那如何利用好“导学案”,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打造每份“导学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和方向的正确性。

高三教学任务紧,我们历史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每份导学案编写前,由组长主持,组内全部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选定两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中心备课成员,在学期伊始就分配好编写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在编写导学案时做到:

(一)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考试大纲,把握高考方向。新课标和考纲是指引我们复习的依据,所以每个成员要准确把握新课标和考纲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揣摩新一年高考对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层次和方向。如果教师认为高三复习就是指引学生掌握课标和考纲,明确知识点,换汤不换药式的“灌输式”教学,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偏离了方向。

(二)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使知识点条理、清晰、明确。人民版的教材是专题史,在顺序上割裂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在一轮复习时先来个“大手术”,打破三本必修,按通史的顺序构建宏观知识网络。把握横向、纵向通史的主干和每个专题的主线,让学生深刻理解政治、思想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教材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对教材进行适度归纳整合,使杂乱无章的历史知识清晰化、条理化,通过整合,对教材的内容作出详讲、略讲的安排,使得教学重难点更加凸现;或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一番梳理、打磨,使教学内容更有序、更有层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总之,经过教师的一番精心整合后形成的教学设计,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精心选择习题,保证复习的有效性。教师讲的再多不如学生精练重要。所以我们备课组在导学案练习选择环节下了深功夫,设计了“高考感悟”和“随堂练习”两个环节。高考感悟选择新课标地区近年来与此课有关的高考真题,让学生感悟高考的方向和复习的思路。随堂练习主要选择各地区当年一模试题。教材所呈现的史料毕竟是有限的和熟悉的,所以尽量多提供给学生“情景史料试题”,但不需要面面俱到,选择一部分代表性的习题。例如在复习《顺乎世界之潮流》时,选择江苏高考题“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备课组在使用前,制作者要解释本题与课标、考纲的联系和使用的原因,以明确新课标的理念和考纲要求,提高复习的正确性和效率。

二、精心用好每份“导学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编写再好的导学案如果不用好,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利用好导学案是中心环节。

首先,导学案印发应在上复习课之前,学生可以对照课标和考纲自主学习,了解本课复习的任务和重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在上课开始,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解惑使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明确试题考查的方向和试题的难度与能力要求。

其次,对习题要做到“精练精讲”。如上述江苏高考例题:第一步审题,审准试题的范围:“从洋务派到新文化运动”规定了时间“近代前期”;审清试题主次:“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问题多,分值高;审准试题的关键词: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确定了作答的对象;“概况、分析”规定了作答的方式;“主张、社会实践、特点、共同之处、影响”限定了作答的内容。第二步构思解答提纲,通过审题拟定答题提纲,要做到要点齐全、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紧扣主题。同时,不能忽视每个问题的分值,一般历史试题一点一分,检查答案是否遗漏。第三步编写完整答案。构思好答案后就要编写答案了。编写时要注意文笔流畅,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严谨、紧扣问题,同时解题思路要多样、创新。教无定法,答案也无定张。历史试题千变万化,但只要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给之以“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三、精心做好每份“导学案”的落实与反馈,对学生和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导学案”检查和批阅虽是课后完成,却是对学生和教学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谈到历史课的评价,很多人认为就是看学生的测试成绩、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我认为做好评价要做到三个层面的考查:第一层,对所掌握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果学生知识混淆,那还是对知识网络结构不理解,不能很好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记忆起来比较费力和容易遗忘。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单独辅导,做好补差工作。第二层,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虽然是能力的载体,但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在批阅学生的导学案中,要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表现为“情景史料试题”正确率较高,组织答案语言较为精炼。第三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历史学习内容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其中包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树立科学态度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在检测试题时判断学生的历史观点是否正确、积极向上。考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生之间合作是否密切,讨论是否充分,是否能够尊重与分析对方的观点,并能妥善处理矛盾。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4

一、增强“课标意识”,结合考纲,适当整理教材

新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结构相比,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相对独立等特点,所以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以安徽省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第36题第一问为例,我们深知《考试说明》对高三历史的复习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要树立“尊重教材,而不过分拘泥于教材”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复习效果。同时,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考纲》,从中体会每年高考内容发生的变化,以利于科学地指导高考复习。

二、重视模块的整体复习,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高中新课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是采取了“模块”的架构方式,模块课程的特点和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化编写方式,大大拓展了原有的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但同时会使学生缺乏对宏观历史的认识,较难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体系。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使学生充分注意到并照顾到,一个模块主题与相关模块之间、模块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系统性。那么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夯实基础

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关键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说明》列举出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基础做起,做好对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巩固工作。现今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课本呆板,缺乏历史真实感、不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弊端,教材更注重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形式上更生动活泼,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目标性、系统性以及心理学、美学的原则。所以在复习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史料和插图的理解和消化。

最后,讲、练、评相结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高考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学生的高考成绩,第一轮复习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要顺利完成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不难发现:高考日益重视对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考查,与它们联系密切的知识往往就是考试的知识重点。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精讲这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确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结构,同时要联系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堂课的历史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理论水平。第二,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在复习完每一节或单元后,教师要精选一些综合性强,典型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同时每个单元进行一次限时的书面测试,每月进行一次大型综合检测。第三,及时“讲评”,及时提高。对每次书面训练,检测性考试卷及时评讲分析,不能题题评讲,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5

第一,要夯实基础,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纵观近年中考试题,试卷难度适中,基本史实的再现是考察的重点。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题目都做不完,哪还有时间去思考能力题和全面检查试卷。因此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提高答题速度。但中考在即,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由于是开卷,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这就要求对课本非常熟悉。建议可以让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借此帮学生熟悉课本,引导学生把书前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理解目录、使用目录。

第二,努力吃透《中考考试纲要》。复习时要始终抓住纲要,以纲要复习为主,切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纲要上没做要求的不讲,只讲纲要上提到的知识点。但在前期复习时可能纲要还没有,可以先参照去年的纲要,等新纲要发下来再对照补缺补差。

第三、精心设计试题,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术”,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每套试题精心筛选,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平时时间紧,相对而言中考时间就会比较充裕),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掌握窍门,比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比较醒目,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第四,关心热点,关注生活。从近年历史开卷考试以来,中考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似贴近生活实际,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教会方法,注重知识联系。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要自始至终与老师同步,在老师的带领下使自己思路拓宽,能力增强。对教材没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加强联系,课堂上学生要把要点记下来,课下复习时还必须再消化,做到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加强联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6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九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

__年中考已经结束。

回顾一年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和李红蕊老师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___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二、___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___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三、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___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___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_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四、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五、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

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___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3、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__九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二)

好快!又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学期是在紧张、忙碌、充实、成长中度过的,坦率地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在教学业务上,更多的是在教学经验上、在教育教学心理承受能力上……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继续安排我教九年级的历史课并承担备课组长的工作。

学校对我的信任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并时时刻刻激励着我,用心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以不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殷切期望。

九年级的历史组有耿老师、李老师和李红老师,加上我一共是四个人,她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她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她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她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

团结的团队是我成长的沃土,并且不断地给我信心和勇气,闯过一个个难关。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并且注意调整以往我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以前学习的习惯,一点一点地使历史课堂走进他们,让他们适应九年级的历史学习(范本),同时也使我适应了同学们。

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困难都是我成长的催化剂,这催化剂往往也会生出快乐的小泡泡。

在与学生们的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了解我、接受我的授课方式,进而了解怎样去学习历史,更学会了去懂得历史。

区质量检测考试中,我所任教的九年级__班、__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区里各校评比中九年级考试成绩各项指标遥遥领先,这是九年级全体历史老师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取得的成果。

这个学期九年级历史组___了“动手做历史”活动,不仅增添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历史走进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历史,喜欢上历史课。

作为备课组长,不仅要积极___各项活动,更要把日常的教学工作做好。每个周三的第二节课是我们的___备课时间,每次___备课我们都认真准备,做到有效备课。

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课堂我认真、严谨地完成授课任务,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给每一课都配上了随堂练习,在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的同时,每次我都认真准备随堂练习、单元测试题、综合测试题以及复习提纲;这样精心准备的习题,使学生精练、老师精批,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历了太多以往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使我在教育教学心智方面不断成熟,以上仅仅是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点。其实,每一位老师的经历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

四个月来,有烦忧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或许教育工作就是这样吧,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每___届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我们,更多的是我们应该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对象。作为备课组长,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年轻的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认真钻研,不断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尽快成长。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7

1按层次复习,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全面系统地复习,拓宽知识,夯实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老师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2读、讲、练、评、相结合,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除此之外,我还列了一系列专题,如西方列强的侵华专题、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专题、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专题、科技革命专题、专题等等。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

3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联系乡土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把它们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它们。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试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气息。

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例如,关于台湾“公投”,要能结合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所趋,“公投”是违背人心,违背历史,必以失败收场。解决的途径是实行“一国两制”。

此外,作为考生,也要对自己的家乡历史特别关注,能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4仔细研究考纲

考纲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复习时要紧扣考纲,研究考纲,有的放矢。在复习时,要认真阅读和对照考纲上的内容,按照考察水平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安排复习,考纲上没有的内容不是考试的内容,可以不复习或只作一般了解。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5注意学科间的渗透

学科间的渗透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这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想达到既专又博,平时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郑和下西洋”时,要学生弄清郑和下西洋经过的海域、最远到达地的地理位置等;在复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这反映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渗透。

6沉着应考,留意细节

首先,开卷考试首先要有“卷”。现在一些同学缺失了初一、初二的教材,不仅降低了上课的听课效率,也对中考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把书备齐是第一步!在考前应准备好所有的教材和打算带到考场的资料,避免在考前发现遗忘后惊慌失措。

其次,认真审题,科学分析。拿到试卷后简单的浏览,选择比较得心应手的一份先做,看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翻书开卷,先要有层次的审题。尤其是图表题,要先仔细观察图、表的形状、注释、标题、说明等,结合问题找出相关有效信息,综合所有信息后,认真思考后,找到并结合课本出处,依据题目要求作答案。对于选择、判断、材料、问答等题型,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忽略无效信息,将关键词综合分析,结合课本内容,理清思路。对于一些与平时练习时比较接近的题目,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照搬原题答案,盲目抄袭,要独立思考,找出区别与联系,当然也可以借鉴有用的部分,加深自己的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时间,任何一门课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影响下一科。遇到难题及时查阅课本并思考,如果短时间内没有答案就先做后面的,不要因为一道题耽误太多时间和精力。

最后,做完一定要检查,避免出现漏题。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8

第一步:课前预习

复习阶段的课前预习与新课讲授的课前预习完全不同,它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翻翻课本,了解一下学过的历史知识,在脑中有点印象而已,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上课前完成预习学案,达到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预习学案内容分两大部分:1.填充题:依据高考大纲上要求,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特点、影响、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分析归类,在易忘、易错、重点、难点处留下空白,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上课后进行检查提问。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同时,又便于本人讲课时有的放矢。2.导语连接题、重点难点题、思维拓展题、史料分析题:这些题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思考,不要求做详细解答,只要求对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听课时具有目的性,如哪些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只做了解,哪些需记笔记等,使学生在听课中有轻重缓急之分,同时这些预习题的分发也为课堂上教师讲课节省了时间,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历史复习课的关键所在,通过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脉络化。但复习课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简单地把历史知识罗列重组,而是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科学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整合。使整合出的知识体系既符合高考大纲的要求,又重点突出,难点分析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又能从微观上对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有详细的了解。笔者通常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先从简单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起,逐渐随着复习内容的增多,使历史知识体系所容纳的知识点不断增加,变简单的体系结构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是:1.构建一课时的知识体系。如《新航路的开辟》对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时间、人物、影响进行详细的有条理的整合,在构建的体系中突出原因、条件,开辟的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使同学们一看知识体系,一目了然。既便于记忆,有利于能力的提高。2.以专题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如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问题。把古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内容,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料,按时间、不同时期发展的原因、状况进行梳理,建立一个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3.构建比较式历史知识体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对战争胜负,改革成败、朝代兴衰、社会进步与落后的原因进一步了解。如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条件、进程、重大发明、影响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看到了科技对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通过对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的对比,使学生不难得出中国失败,英国取胜的原因。总之通过比较式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更有利于学生对解决比较性问答题的能力。

第三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决疑点

在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疑点会不断显现出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对此本人实施以下办法:1.突破难点。首先,对难点进行详细分析,找到难点的根源。如是记忆上的、还是理解上的,进行全面把握,找出易于解决的方法。如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举易懂的例子化解难点。其次,把难点放到学生中间,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把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共同探讨,突破难点。2.突出重点。对高考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时政热点、焦点进行重锤敲击,层层设疑,详细分析、阐述、知识拓展、利用历史材料进行考证、分析、练习或让学生写小论文进行分析掌握,以真正达到对重点知识理解掌握。3.解决疑点。关于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疑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释义解疑,对历史学习的方法问题,如历史时间的记忆、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问答题的解题等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激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第四步:精心选编练习题

历史题的精心选编,对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巩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重要。所以选编历史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联性。选编的练习题不单有正在复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对前段已学的内容进行涉及,使知识相互联系新旧衔接。2.针对性。依据历史高考大纲要求的考点,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选编。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易考点进行反复选编习题,使学生能确实掌握。3、层次性。选编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难易适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9

关键词: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问题情境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篇10

一、以考纲为据,以课本为本

近年来,随着备考热的升温,各种名目的备考会、备考书目层出不穷且拉大旗作虎皮,严重干扰了师生正常的复习安排。如某些教师、家长、学生盲目相信什么“母题”,高价购得后竟一味躲在家里“钻研”,脱离教材,不仅不会起到复习效果,反而会暴露出自己知识的心虚。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第二轮复习时必须在明确考纲要求的前提下,确立“咬定课本不放松”的决心。

二、关注热点,但不拘泥于热点

纵观历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对热点的考查连续不断,因此就有不少人把复习的方向转向所谓的“热点”。但“押宝者多矣,得宝者却稀”。究其原因是在许许多多的“热点”问题上,我们往往是“事后诸葛亮”。最好的一些想法不过是头脑中的“灵光一闪”,这样的事情在事后津津乐道一下无妨,但要把偶尔的一“闪念”,幻化成一系列的“热点”来复习,则其失必大于得。据说有位教师为了搞“热点”,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翻阅大量的报纸,但却年年也没有“赌”上一道“热点”题。而如果用这些时间来翻阅教材,说不定真能“倒背如流”,还用得着去押题猜题?再者,即便是考热点,其目的也是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答案还是要从课本来。所以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坐下来,弄通基本知识点,搞明白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为最要。

三、破解高考题,找寻答题路

高考题就是高考题,不像平时的模拟题或者其他题那样偏难偏怪,它既有着较强的知识覆盖面,又有着不同凡响的能力要求。因此,它就是复习中难得的模拟题。但许多教师和学生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只是粗粗地看一眼答案,或简单地演算一下也就过去了。殊不知,一份高考题,做第一遍就像是在喝白开水,但越是一遍遍做下去,其味道就越醇厚。它不仅可以教会我们的审题能力、做题能力,还能在不自觉中提高我们的解题的技巧和经验。比如,高考历史题的标准答案都非常简单,而我们的答案却很芜杂,洋洋洒洒写了不少,但能得分的点儿却没有,可谓是“费力不讨好”。而对高考题的破解,就可以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高考题的研读,最终会如庖丁解牛那样会有所感悟,感悟出高考“考什么”、“怎样考”、“怎样答”。真如此,则参加高考易如反掌。

四、回归教材,成功前的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