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十篇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十篇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0:24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1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人民代表的性质,在普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3、政治协商会议的重大决议: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把北平改为北京作首都;③采用公元纪年,本年为1949年;④五星红旗为国旗;⑤《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⑥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4、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10月1日为国庆纪念日。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代表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外交原则: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6、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7、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西藏和平解放。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1、抗美援朝战争:①背景:美国对我国东北边境进行狂轰滥炸,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②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1953年7月,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③意义: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④最可爱的人:a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的烈火英雄:邱少云;b用胸膛堵机枪眼、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的英雄:黄继光。2、土地改革: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②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③依据: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④时间:1950年夏至1952年冬。⑤特点:保护富农经济。⑥意义: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镇压反革命运动:①时间:1950年10月到1952年底。②内容: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③政策及重点:“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重点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实行坚决镇压。④意义:到1952年底,镇压反革命运动胜利结束,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造相结合的总路线)②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主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③方针及措施: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三大运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④“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刨工)。⑤从无到有的工业:飞机、汽车制造、电子、重型机械等工业。⑥影响: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时间:1954年9月;②地点:北京。③内容: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⑤特点(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年开始,1956年底结束。②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意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①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③主要表现:农业的“浮夸风”,工业的“全民大办钢铁”。④影响:积极方面: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可贵的建设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人民大会堂。消极方面: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使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时间: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②性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把它作为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基层单位。③主要内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调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④影响: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①时间: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②原因:a、“大跃进”运动的失误;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c、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d、苏联撕毁合同和取消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撤走专家等。③经济调整: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6年,我国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①“铁人”——王进喜:1960年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②两弹元勋——邓稼先: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④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第6课《十年“*”的内乱》1、“*”的发动:①原因:1966年5月,我国爆发了“*”,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邓小平、刘少奇。1968年10月,刘少奇被开除党籍,次年在河南含冤去世,这是“*”中的一起冤案。2、*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①1971年9月13日,*出逃,在温都尔汗机毁人亡;②“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③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③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④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宣布对*、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实行隔离审查,并接着逮捕,从而粉碎*反革命集团。⑤粉碎四人帮的影响: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标志“*”的结束。3、“*”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十年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深远影响的成果是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①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7年4月,邓小平写信给党中央,成为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导。②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揭开了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③意义: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1978年12月在北京。②内容: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撤销错误文件、肯定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纠正错误结论。)③影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1978年,包干到户的典型: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②四川:包产到组。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④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向结合,客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⑤补充改革: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②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管理:放权让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利改税;经营方式: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企业改组联合;股份制、公司制。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1、经济特区的建立:①1979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特区。②1980年: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海南岛(海南省)2、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80年代)——(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扩大开放的窗口]——(1992年)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3、对外开放的意义:①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1、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奇迹。“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取得的成就。”2、把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①1999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定。目的是: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的稳定。②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③根本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西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④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策:2003年决定,a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b加快产业结构调整,c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d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2005年钢铁工业具备年产钢2000万吨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航母”——鞍本钢铁集团。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八下历史的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八下期末政治和历史复习资料历史八年级下学期中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

Kathy920回复2楼2012-03-23

第11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社会主义民主:①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②人大代表的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③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各级政协。2、社会主义法制:①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订《宪法》。这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法律框架体系——宪法为核心,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③1979年7月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1986年4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证。④司法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人平等。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依据:我国的国情)③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④“三步走战略”: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完成;b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3、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4、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①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②“发展才是硬道理”。③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④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⑤南方谈话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第13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拥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③5个自治区: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④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新型民族关系:①国家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②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1、一国两制构想:①依据:邓小平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②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①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行政长官——董建华。②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行政长官——何厚铧。③意义: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共产党为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实际步骤,促进两岸人员交流。第15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1、人民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①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②兵种: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海军航空兵等。③海军:华东军区海军,1950年成立。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④空军:a.1949年成立。b.发展方式:自力更生研制和引进先进飞机。2、科技强军战略:①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②第二炮兵(导弹部队),1966年7月建立。③新世纪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打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突出信息化武器装备、新型军事人才、诸军兵种协同作战。3、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①人民解放军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任务:保卫国土、经济建设、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第16课《朋友遍天下》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②意义: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③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国参加。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主题:团结反帝。美蒋制造“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阻挠周恩来参会和破坏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倡议。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贡献。2、①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②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支持正义国家的有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③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中美建交: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②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建立外交关系。4、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①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发展。②1994年江泽民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五项原则。③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④意义: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地位。第17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1、“两弹”的成功研制: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2、航天技术: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五个国家。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的一座里程碑。3、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①袁隆平: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②医疗:针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治疗、切除大肿瘤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4、“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①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邓小平做了“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②内容: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等。③信息技术: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第18课《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亲自抓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指明了方向。②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③“希望工程”:1989年10月青少年基金会倡议实施“希望工程”。1990年5月在安徽金寨县南溪镇第一所希望小学落成。④高等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规模、扩大招生。⑤1985年起,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2、体育:①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刘长春(第十届);②新中国的体育方针政策:“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③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④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第二十五届世锦赛;中国女排“五连冠军”的奇迹;1984年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32块奖牌,许海峰: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夺得32枚金牌,名列第二;第九至第十四届亚运会夺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的“六连冠”,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⑤2001年,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二奥运会主办权。第19课《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1、文艺事业的成就和灾难:①1953年周恩来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使文艺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务服务的任务。②1956年,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作品:优秀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优秀戏曲:《刘巧儿》。优秀影片:《甲午风云》《林则徐》《小兵张嘎》《五朵金花》优秀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④影响:*中搞文化专制主义,八个样板戏垄断戏剧舞台,文艺园地百花凋零。2、文艺园地百花争艳局面的出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②代表作:小说: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张平的《抉择》;影片:《红高粱》《焦裕禄》《开国大典》《生死抉择》;电视剧:《长征》《英雄无悔》《激情燃烧的岁月》及四大名著;歌曲:《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爱的奉献》《走进新时代》。舞剧——《丝路花雨》。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①中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②恩格尔系数——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就标志生活水平提高。2、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活雷锋——徐虎;抗洪勇士——李向群;文明城市——唐山、大连、张家港;文明村镇——江苏华西村。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2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11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3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改革的“三维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4003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课作为一门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在《纲要》课教学中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育大学生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纲要》课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纲要》课教学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引导学生忠于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深刻理解并贯彻“四个坚持”,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党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三个选择”的历史结论上,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航船,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正确航道,又一次扬帆起航。这就说明,《纲要》课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内容有着内在逻辑,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2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如何从教学内容上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凸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35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贯彻这“四个坚持”,使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真正进入课堂,使“四个坚持”的思想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将来能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近代大量历史史料正面阐述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而且通过反面对比印证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百日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都失败了。历史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不能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和光明,中国人民正是在历史的艰难选择中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念、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地位、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在给学生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纲要》课老师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2.1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这第一个坚持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路线和方向,回答了在谁的领导下、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纲要》课老师要使学生明白把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也是历史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述,从1840年以来,无数个试图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悲惨命运的政治力量,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把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挽救回来、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党不仅领导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经验的总结。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坚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表现。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明确和坚定。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阐述了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途径,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在什么思想指导下、怎么做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提出的历史脉络讲清,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提出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存在“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据此认识和改造世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甚至陷入了“”的深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进一步丰富了思想路线的内涵,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实践性,进一步提出“求真务实”。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正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这一思想路线。

2.3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第三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和价值取向,回答了谁来改和为谁改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根据革命实践提出了革命致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即建立最广泛的群众联盟,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制定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坚持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秉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的创造活力才会竞相迸发,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2.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4

一、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中考总复习教学应以《历史新课程标准》、省颁《考试大纲》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还要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确实落实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吃透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明确每一单元的考查要求,各单元中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是不必掌握的?哪些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哪些是理解和运用部分的内容?我们该理解、深化、拓展到什么程度等等。

老师们在进行中考总复习教学和复习指导时往往会“不放心”,主要是对省颁中考考纲不放心,教学时拼命拓展、延伸、深化、挖掘等等,给学生加工加料,生怕漏了什么,到时中考万一考到怎么办。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1)中考复习应扣紧考纲,不要增加内容。例如:世界近代史第二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是:“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理解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如:“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都不必掌握。

(2)老师要对考纲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准,这样才能确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单元定为一个课时,(考纲要求是: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知道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西周的分封制。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商鞅变法(了解变法的背景、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并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当然,商鞅变法2011年才考过大题,今年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选择题和改错题的考法,因此对变法内容的理解、深化及易错易混点的落实尤为重要。这两个单元的其它内容只要掌握基本史实即可。

(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和质检试卷

中考试卷和市质检试卷往往反映今年中考的导向,教师应特别关注和重视。如去年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推断二个点比较容易出大题:一是孔子,去年的考纲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提高;二是商鞅变法,内容重要,但近年没出过大题。结果,去年市质检考孔子,中考考商鞅变法。今年建议关注人物评价方面的问题。

(三)围绕今年的重点、热点问题和易错易混点

本单元的易错易混点是 “黄帝”与“皇帝”不同;夏朝的第一位王是禹,不是启,获得世袭的是启;秦国与秦朝的区别、商鞅的“鞅”易错。

历史学习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关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建立创新型国家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中共十的召开等。环境问题、金融危机、中日建交40周年、尼克松访华40周年及其它周年的知识点,闽西历史还有有古田会议、八一建军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构建知识框架(串线索)

(一)结合课本目录,搭建粗线条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干知识;(形成高度)

如:中国古代史可按社会发展历程及朝代顺序,围绕考纲要求串线索。具体来说,例如:奴隶社会的朝代主要有夏(形成)—商(发展)—西周(繁荣)—春秋(瓦解),每个朝代的主干知识可以加以串讲和细化,也可以有学生自己找出,由学生讲,另一位学生纠错或补充。

又如:中国近代史,可以按目录进行专题式串讲。如“侵略与反抗”专题,我们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列举和对比,教学效果很好。

(二)围绕考纲,串讲重要知识点,构建小框架;(挖掘深度)

如世界近代史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共同原因、时间、领导人、主要历史事件、主要文献及其作用等),和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我们可以用年代轴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小框架,同时对中考容易考大题的考点进行小切口、深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一)指导答题方法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训练必须有的放矢,反对题海战术,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宽、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练习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剖析、答题技巧的领悟、答题规范性的养成。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有的答题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材料分析题设问的方式往往会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回答……”该题答案一般来自材料,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题目的答案部分来自材料部分来自课本(所学知识);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种题目的答案往往来自课本(所学知识)或学生的人生体验。

(二)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历史教材创新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发展。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必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角色,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如何学好历史?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呢?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转变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师定位,站在学生的位置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也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再根据历史的学科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的教育,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强调从历史文化的沉淀之中汲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求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用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历史,听见历史说了些什么,听懂历史说了些什么?做到以史为鉴,创造未来。因此,丰富历史知识成为必然,如何丰富历史知识呢?这就更要求我们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几经探索:掌握了一些丰富历史知识的方法。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3.1形象记忆。在学习七年级“战国七雄”时,要求掌握七国名称,了解其方位,我利用它们的位置顺序这样记忆:齐楚秦燕赵魏朝,东南西北再中间,并设想,假设你作为秦统治者,在这种争霸形势下,你该如何谋求统一呢?进而了解秦始皇的聪明之处。

3.2巧记。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如何记忆这八个不相关联的国家呢?只有把这八个国家的名字变成一句话,并赋予一定的含义,才好记忆,经过反复思考,我找到了窍门,上课时,我说:“有一天,我的头发在美发师的帮助下取得了比赛胜利”,同时板书“一日,我的美发赢噢!”(意曰,俄德美法英奥)。同学们看到这句话后面括号里的说明都齐声戏读,在嘻笑中他们记住了这八个国家。

3.3趣味记忆。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路,达.伽马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航路,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如何把它记牢而不打混呢?我反复思量终于有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上课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美丽的明星?”同学们齐声答:“喜欢!”我说:“人同此理,美丽的哥哥答应了的事情,全世界没有不同意的”,并在黑板上板书:美哥答应全球没(有不同意的)!并解释这句话的用意。美(美洲)哥(哥伦布)答(达.伽马)应(印度)全球(环球航行)没(麦哲伦),只要记住这句话,就不会张冠李戴,扯混了。

3.4分割记忆。在学习七年级春秋五霸时,由于春秋诸候众多,形势复杂,记清他们的大概位置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纷争,如何记忆呢?我采用地图加歌诀的方法分割记忆。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楚秦燕走一圈,齐鲁宋楚在一线。

晋卫鲁宋加吴越,春秋幼儿学写“3”。

特别是最后一句“春秋幼儿学写3”一下子就增加了情趣,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是啊!那不正是幼儿写的一个“3”字吗?

3.5歌诀记忆:七年级历史上册活动课关于公元纪年知识点的记忆。

公元纪年法,

世纪加一读,

年代去尾算;

若求相距年,

同号直相减,

异号差少一。

每一百年为一世纪,“加一”在百位上加一,如:1987年读作20世纪。

夏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

每十年为一个“十年代”,因此,个位上的尾数要去掉。如:1987年、1980年均是80年代

求相距年时,公元前作负数,公元后作正数。同为正数或负数为同号,一正一负为异号。(数轴上有0,时间轴上没有公元0年,同号表示没有跨过公元0年,异号表示跨过了公元0年,因此所得差必须再减一。)

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通过互动、互惠的师生交往,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如何记忆,才能想到更多更巧的记忆方法,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转变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由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4.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6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转变。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是科学化、理性化。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体现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在经济上表现为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在政治上,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把中国近代化运动引向更为深广的领域。在西方近代化过程中,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发展、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上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法律文献的公布,引起了政治上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变化。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在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要是按照文明史观编订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呈现的分别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中考要求“接轨高中”,为高中输送合格的生源。这要求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指导复习,即重新整合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若干专题进行复习。如我们可以进行“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专题复习,这样复习可以将中国史上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隋唐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串联在一起;同时可以将世界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共和政治,近代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以及颁布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法典》等内容链接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如复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殖民者开始贩卖黑人奴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进行血腥的掠夺,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欧美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轮船、火车机车的出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这一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同时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发展、确立的过程体现了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中考命题的主导史观之一。如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思想品德试卷第32题,考查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专题知识,先考查1848年、1871年、1917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接着考查1953―1956年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探索。在考查世界历史的大问题中穿插了中国史的元素,这体现了“中外联系”、“纵横联系”的中考命题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全球史观,用全球史观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人类历史不仅是记录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大事件的历史,也是记录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史观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史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史、人口发展和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2课讲述了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讲述了宋代社会风貌,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0课讲述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21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此外,社会史内容还散见在教材的其他地方。这表明新课程改革重视社会史观,注重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探究历史的奥秘,得出相关历史结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史观,用社会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7

关键词: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这是必要的。但单纯的灌输、空洞的说教削弱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也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果利用当地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就能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三个选择”的正确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武汉高校就有得天独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

一、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武汉作为有着中国近代两个大城市(大武汉、大上海)称谓的城市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文明的底蕴,孕育出码头文化、租界文化、红色文化、开埠文化等诸多特色文化。与此相关的文物旧址、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般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无疑于一部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立体教科书。

1.汉口列强租界旧址与“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斗争”事件

1861年,汉口开埠,英、法、俄、德、日列强纷纷涌入建立租界。汉口租界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有英、俄、法、德、日和比利时汉口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租界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1927年1月1日至3日,武汉各界群众为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英国租界当局制造了汉口“一三”惨案。惨案发生后,在汉口主持湖北省总工会的李立三、刘少奇立即领导全体代表声讨英帝国主义的暴行。1月5日下午,在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和组织下召开了30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及游行。租界内的英国官员和巡捕、水兵逃往江边的英国军舰。汉口英租界被爱国群众控制。

2.东湖“九女墩”和太平军

“九女墩”为东湖名胜之一,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部。据记载,“九女墩”石碑体现了当时东湖一带乡民对九位烈女的崇敬和爱戴。188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东南一带展开激战。清军攻陷武昌后,太平军有九位女战士被清军围逼,她们进退无路,眼看清军一步步逼近,女战士仍英勇不屈,壮烈投入东湖慷慨就义。乡人慕其英烈,将九女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不称此处为墓,而称之为“墩”,九女墩之名便源于此。

3.张之洞和“汉阳铁厂”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健将。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督鄂期间,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修筑堤防和大办教育,为武汉走上近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又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所以,就谈到,举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4.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广东香山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成功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5.武昌区旧居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为培育农民革命火种,于1926年11月提出了在武昌开办湘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得到三省省党部中的共产党人和左派的支持。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0多人。1927年6月18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毕业典礼。学员毕业后,大多数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领导开展农民运动。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6.中共五大会址和八七会议旧址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所学校还是中共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

八七会议旧址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等人先后发言,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讨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等问题。邓小平作为党中央秘书,筹备并参加了八七会议。在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在革命遭到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八七会议拨正了革命航向,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二、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作用及教学转化途径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了相关政策。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因此高校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应了解包括本土历史文化在内的省情、市情和县情,充分利用当地所独有的优势和条件,把历史事件、英烈事迹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当中,体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中的育人价值。

1.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纲要”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大一学生或多或少在初中或高中已接触过历史学科,有学生误认为这是让他们再学习一次初高中阶段已熟知的历史课程,怀疑老师又是在“炒现饭”,且因其所论述的历史事件大部分为过去的人与事,在时空方面难免与学生的心理产生距离。又由于学生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也非常有限。加上大学“纲要”课程偏重于历史理论的阐述,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学习这门课没有用”、“学习这门课与他们今后的生活没有关系”。因此要对症下药,把找到“纲要”课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点作为切入口。、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等。而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还原昔日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实地探访有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感。如讲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组织摄影专业的学生前往汉口寻访租界旧址、遗迹,以“汉口租界今夕”为主题举办摄影大赛。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巩固加深了对“纲要”课程知识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学生只有走出课堂,遍访武汉三镇历史文化遗迹、深入百姓生活、关注城市发展,才能对“纲要”学习感兴趣。

2.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武汉市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蛇山脚下的“抱冰堂”诉说着抱冰老人――张之洞一生为民请命、死而后已的士大夫情怀,汉阳龟山对面的“汉阳铁厂”更是彰显其实业救国的宏大抱负;阅马场的红楼见证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昂扬斗志和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以“扶大厦之将倾”的夙愿;黄鹤楼下的农讲所回荡着青年“唤起农工千百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怒吼。这些材料在讲授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及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相关内容时可以穿插阐述。阅马场的“彭刘杨路”、龟山山麓的向警予墓、洪山公园的施洋烈士陵园及汉口“八七会议旧址”“二七大罢工纪念碑”“中山舰纪念馆”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

3.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精神引领。“纲要”教学中可以联合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一起指导学生,结合地方党史重要人物诞辰周年、重大历史事件、重点革命活动纪念日,去搜集相关资料,举行主题班会、文艺会演、开展党团活动,或在学校网页上开设与武汉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栏目,建设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网络阵地。如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67周年、九一八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等,学校或教师可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红歌会、红色革命精神与大学生成才专题演讲比赛DD遗址上的武汉地方抗战记忆、红色地方历史知识竞赛、红色省情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可让学生来举办专题讲座:我心中的红船精神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地方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有效传播,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鼓与呼。这些教学方式便于组织,易吸引学生参与,也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结合“纲要”教材相关内容,积极搜集整理武汉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并在教学中穿插讲述加以运用,这样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达到“纲要”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11-01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或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要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当然,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第三,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第四,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9

这一重要讲话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政治宣示,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动员,为中共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事非经过不知难。”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这9个方面回顾了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的自豪与骄傲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凡的理想信念、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的探索实践和闪耀智慧光芒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巨大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一系列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民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执政党为师,进一步加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共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得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讲话强调,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紧密结合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总书记要求,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注入了强大思想力量。民建要从历史变革中把握大势,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深化对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解领悟,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蓬勃兴旺的伟大事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书记重要讲话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动员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清晰标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历史任务和实践方向。现在,正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宏伟的目标、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让民建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要以目标明确方向、鼓舞斗志、引领行动,继续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而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7·26”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会重要的政治任务,务必抓紧抓好。

一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人心。“7·26”重要讲话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提出准确的战略判断,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学习讲话精神,要深化对讲话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深化对讲话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的认识;联系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实践,联系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结合正在开展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结合“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要通过学习,引导广大会员深刻理解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权威,真正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扎根于广大会员的思想深处,不断增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

二要明确思路,创新方法,宣传阐释好讲话精神。要提高认识,把宣传好讲话精神作为会内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发挥宣传工作强大的引领作用,加强思想引导和舆论宣传,为中共的胜利召开凝聚共识。要把握宣传重点,展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理论上的新创新;展示中共中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为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展示民建各级组织和会员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要统筹会内外宣传平台,特别是用好会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会内宣传阵地,选好切入点、做好策划、讲好故事,形成宣传合力。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篇10

关键词:教科书;义务教育;“八套半”

中图分类号:C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178―03

一、“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1986年4月12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对课程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形势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极不相符;再加上编审不分,导致教科书质量难以突破。1985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指出:今后中小学教材的建设,把编写和审查分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各省市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专家可以编写;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审定后的教材由教育部推荐,供各地选用。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10月国家教委正式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和《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3个文件,成为教科书审查的依据。从此,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开始从国定制到审定制,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开,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走向多样化。

二、“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概况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其中提出:根据现有条件,设想用四五年时间,逐步完成四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六三制”教材,二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五四制”教材,三是教学内容略高于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四是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每个类型还可以编写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四种类型中既可有成套的教材,也可有单科的教材。

据此,在国家教委的统筹规划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面向全国的“六三”和“五四”两个学制的教材各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一套“五四”学制的教材;广东省编写面向沿海地区的一套教材;四川省则编写一套面向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教材。河北省编写一套农村小学复式班的教材,这套教材因为没有初中部分,因此被称为“半套”。八家师范院校联合编写一套要求较高的六三制教材。此外,受国家教委委托,上海编写面向发达城市地区的六三制教材;浙江省编写面向发达农村地区的六三制教材。由此,产生了“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

三、“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总体特点

第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各套教科书都注重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力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强调突出特色。各套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情,突出各自的特色,各编写单位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允许有不同风格和不同层次。以适应各类地区、各类学校的需要。

第三,树立竞争意识。国家积极鼓励各地方、各单位乃至有条件的个人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希望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

一是编写队伍的多样性。第一种是由部级专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如人教版。第二种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即上海版、浙江版和河北版。第三种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编写,如广东沿海版、四川内地版。第四种是由高等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编写,如北师大版,八院校版。

二是人员构成的多元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九年制义务教材编写工作的有400余人,其中专职的编写人员和教材专家200余人,另外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科专家200多人,各学科技主编、顾问。四川内地版则聘请了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科研人员、高等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共1250多人组成“三结合”编写队伍。浙江版则由浙江省成立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成员包括教研员、中小学教师,大专院校教师和编辑人员共160多人,并聘请了一批学科专家担任学科编委会顾问或审稿工作。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

一是思想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各套教科书在选择教材内容时,都力求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和国情教育。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其课文选择从《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同学》、《我爱五星红旗》、《我爱万里长城》到《我最爱伟大的祖国》,通过从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和物谈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各套教科书都注重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教材结构和体系作相应调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把彩页设计为绪论的形式,以连贯的画面,叙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以及怎样学历史。《大泽乡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开国大典》三幅彩图反映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黄帝陵》、《长城》等十一幅画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而由《孔子》、《屈原》等十二张人物邮票构成整幅彩页则显示我国人才辈出,各领。最后还以《老师讲课》、《参观殷墟》五张照片呈现了学习历史的各种途径。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及性。

三是关注“双基”,关注能力培养。各版本的教材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等,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如:沿海版初中生物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人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大大提高。另外,这套教材共安排了38个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灵活多样的编写形式

人教版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其教材内容的安排难易适度,富有弹性。如:其初中语文课文分为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类,练习题分必做和

选做两种。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作为教读课文。条件差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改为课外阅读,其教学时间供教读课文使用。至于练习,可以只完成教读课文后的必做题,这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沿海版教材开始追求从知识中心走向素质中心。如其初中生物教材以生命现象为主线安排知识内容,改变了过去将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分别讲授的传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学科内部的“小综合”,简化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整个学科的教学境界。

四、“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意义

“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出现,是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的尝试,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建设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其意义如下:

第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改变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使用同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教科书的审定制,增强了教科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也会导致优胜劣汰的局面,客观上会促使教科书编写和出版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三,教科书的多样化,需要众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参与编写,无形中壮大了教科书编写队伍,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编写教材的专家。

总之,“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提升了中小学教科书的品质,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开始真正走向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当代教育思潮(1949--1989)[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李虹霞,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田慧生曾天山,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4]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套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5]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6]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学制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7]刘善龄,历史教材编写的新思路――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介绍[J].历史教学,1992.(1).

[8]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J].教育学报,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