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复习提纲十篇初中生物复习提纲十篇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0:29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1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动物、哺乳动物);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例:青蛙

蛇。

1、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海葵(被称“海中之花”)、海蛰、珊瑚虫、水螅(身体有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

(3)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①海蜇经加工可食用。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

珊瑚礁的作用:①形成岛屿;②加固海岸;③为海底鱼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2、扁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但涡虫自由生活)

(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精巢发达,呈树枝状得名)、血吸虫、绦虫。

(3)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①人或动物如实使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的鱼虾,就会感染该病。

②我国南方流行的血吸虫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

3、线形动物(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农作物体内)

(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生殖器官发达。)、蛲nao虫、钩虫、丝虫、线虫。

(3)预防蛔虫病的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蔬菜水果洗干净,饭前便后洗手;

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做肥料使用。

4、环节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以植物的枯枝、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主要运动器官肌肉,刚毛辅助运动,靠近环带的为前端。)、沙蚕、蛭

(3)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①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②能提高土壤肥力。③身体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④处理有机废物。

沙蚕是鱼、虾、蟹的饵料。

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蛭素,在医学上,可生产抗血栓药物。

5、软体动物(目前已知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1)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代表动物:河蚌、扇贝、文蛤、镒蛏、石鳖、蜗牛、乌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章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

河蚌内的珍珠是由外套膜受沙粒等异物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珍珠质把异物层层包裹起来。

珍珠与贝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3)与人类的关系:

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其中贝壳产量也位居世界首位。

有益:食用(牡蛎、扇贝、鲍,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等皆可入药)

工艺品(螺壳、珍珠壳)

有害:有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如钉螺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

6、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1)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代表动物:虾、蟹、蜘蛛、蜈蚣、苍蝇、蝗虫等。

(3)节肢动物分为四类:

①昆虫类(蜜蜂、蜻蜓、蚊子、苍蝇、蝴蝶、蝉、蟋蟀、七星瓢虫)

②甲壳类(虾、蟹)

③多足类(蜈蚣、蚰蜒、马陆)④蛛形类(蜘蛛、蝎子)

(4)

昆虫(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①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

三部分;有一对触角(触觉和嗅觉);胸部生着3对足(善于跳跃)和2对翅

(适于飞行)

呼吸器官:气门(长在腹部)、3个单眼1个复眼、口器:摄食

外骨骼的作用:1、保护内部的柔软器官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②代表动物:蜜蜂、蜻蜓、蝉、瓢虫、螳螂、菜粉蝶、家蚕等。

(5)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①虾、蟹食用

②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

③蝎子、蜈蚣、蝉蜕等入药

④果蝇是实验材料

⑤蚊、蝇、螨叮咬人传播疾病

7、鱼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色:体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敌害发现(保护色)。

(2)体形:流线型,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3)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4)用鳍游泳,鳍是鱼的运动器官(背、胸、腹、臀、尾鳍),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能够保持鱼体的前进方向。

(5)用鳃呼吸

鳃由鳃丝、鳃耙和鳃弓组成,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6)雌雄异体,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1)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代表动物:淡水鱼类(中华鲟(“长江鱼王”活化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和海洋鱼类(鲨、带鱼、银鲳、魟)等。

“四大家鱼”:鲢鱼、鱅鱼、草鱼、青鱼。

8、两栖动物

(1)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代表动物:大鲵(娃娃鱼)、青蛙、蟾蜍、蝾螈等。

(3)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雌雄异体,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9、爬行动物

(1)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2)代表动物:乌龟、鳖、蛇、鳄、蜥蜴(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10、鸟(地球上大约有9000多种)

(1)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小空气阻力。

②两翼和尾部生有大型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③胸肌发达,能强有力地牵引翅膀扇动空气。

④骨骼薄,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为发达的胸肌提供附着的场所。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能及时排出粪便,减轻体重。

⑥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可获得充足的氧气。(气囊的作用是:暂时贮存气体,辅助呼吸)

(3)家鸽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①体内受精,卵生,主要是体外发育。

②卵细胞:包括胚盘(含细胞核)、卵黄,卵黄膜三部分。卵黄是供胚胎发育的养料,卵白和卵壳都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卵白还给胚胎提供水分和养料。

(4)代表动物:鸵鸟、企鹅、鸡、鸭、鹅、家鸽等

(5)与人类关系:

猫头鹰捕食鼠类;大山雀、灰喜鹊、啄木鸟等捕食农林害虫;鸡

鹅食用;丹顶鹤、孔雀等观赏。

11、哺乳动物

(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

(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切断植物纤维)、犬齿(撕裂食物)和臼齿(磨碎食物)的分化。

(2)代表动物:牛、狗、狼、猫、鸭嘴兽、袋鼠等。

兔(草食性动物)的牙齿,有门齿、臼齿

狼(肉食性动物)的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

体腔内有膈,这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神经系统发达,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1)

动物的行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2)

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3)

人有206块骨

,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4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包绕关节)、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其中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

(6)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即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7)人体主要的关节:

上肢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指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趾关节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9)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10)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二、运动强度应适当;

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11)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1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13)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14)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15)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提重物或者拉单杠吊环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

(16)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7)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二、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2)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蚂蚁做巢、小鸟喂鱼、吃梅分泌唾液。

②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如:大山雀偷饮牛奶、黑猩猩取食香蕉、蚯蚓走迷宫、谈梅止渴、望梅止渴。

(3)社会行为:

①含义: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所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②重要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白蚁群体、狒狒群体、蜜蜂等。

③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通过各种动作、声音、气味随时交流信息。

④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

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⑤意义: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4)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对杀虫剂破坏生态的大量调查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从而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循环。

③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从而扩大了植物的分布范围。

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4、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调查活动去了解)。

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5、动物与仿生:

①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

②动物与仿生:a、长颈鹿与宇航员的“抗荷服”;

B、萤火虫与冷光;

C、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D、乌龟的龟壳与薄壳建筑。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一、观察菌落:

1、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荷兰人)。

细菌存在的证实者:巴斯德(法国科学家),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氏消毒法。

①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②细菌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杆状、球状、螺旋状

绿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红、黑、绿、褐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制培养基

琼脂的作用:不能作为细菌和真菌的营养,只为其生活提供场所;牛肉汁(或蛋白胨等)的作用:

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

(2)高温杀菌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器具放入高温条件下灭菌。

(3)接种

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入培养基中。无菌棉棒(防止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4)培养

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和营养、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细菌(原核生物、分解者)

1、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鞭毛、荚膜和Dna集中地区域构成。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1)异养生物:细菌一般不含有叶绿素,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

①腐生:依靠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从中吸收有机物来生活。

②寄生: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2)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3、细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类关系

(1)细菌对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醋酸杆菌(制醋)、乳酸细菌(制泡菜、酸奶、青贮饲料)、棒状杆菌(制味精)、甲烷细菌(制沼气)、根瘤菌(固氮)等。

(3)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如:病原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软腐病细菌。

(4)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根共生形成根瘤。

三、真菌(真核生物、分解者)

1、真菌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真菌的名称

①主要特点: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以孢子生殖;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是异养。

②霉菌和蘑菇由多细胞的菌丝构成。青霉长有孢子的直立菌丝呈扫帚状,曲霉长有孢子的直立菌丝呈放射状。

③主要真菌的名称:酵母菌(单细胞)、青霉、曲霉、蘑菇(多细胞)、大型真菌(蘑菇、灵芝)。

2、真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类关系

①促进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②有些可使农作物患病,食品、纺织品霉变,使人患病。

③藻类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3、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细菌细胞

真菌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不同点

有细胞壁、无叶绿体;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时能形成芽孢。

有细胞壁

有细胞核

无叶绿体

无细胞壁

有细胞核

无叶绿体

有细胞壁

有细胞核

有叶绿体

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速度快)

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营养方式

异养(靠吸收现成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方式)

自养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四、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①用于食品的制作(酿酒、发酵、制醋等);②用于疾病的防治(提取抗生素、制疫苗);

③用于环境的保护(净化污水,生产沼气);④食品的保存(原理:杀死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食品不致腐败。方法:多种多样)。

⑤保存食品的方法:“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脱水法、腌制法、真空包装法、晒制烟熏法、渗透法、冷藏冷冻法。

五、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发明了青霉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②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能生产治疗糖尿病的注射药物---胰岛素。

第五章

病毒

1、病毒形态结构: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种多样,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2、病毒生命活动: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但离开寄主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了。它在宿主细胞中通过复制、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来繁殖后代。

3、病毒种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动物体内)、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体内)、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根据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内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作为依据。

2、植物的分类:

无茎叶(无根):藻类植物(如:水绵、海带)

无种子

无根的(假根):苔藓植物(如:葫芦藓)

植物

有茎叶

有根的:蕨类植物(如:肾蕨)

种子无果皮包被:裸子植物(如:松树、杉树)

有种子

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

单子叶植物:平行脉,一片子叶(如玉米)

3、动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网状脉,两片子叶(如大豆)

动物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二、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基本单位是种。在等级法进行分类的时候,分类的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

1、桃隶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梅属、桃(种)。

2、马隶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3、人隶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中)

4瑞典人林奈双名法的内容包括:1、属名

2、种加词

三、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也位于世界的前列。

2、基因的多样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运用。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4、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如: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主要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如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等。③种质库。将濒危物种的精子或种子保存起来。④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自然保护区具有的重要功能: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5、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

水生无脊椎动物:红珊瑚

鹦鹉螺;

鱼类:中华鲟

白鲟

陆生无脊椎动物:金斑缘凤蝶

爬行类:鳄晰

扬子颚

哺乳类:大熊猫

金丝猴

白鳍豚

藏羚羊

麋鹿

亚洲象

华南虎、白头叶猴等。

我国面临濒危的植物:人参

珙桐

水杉

银杉

桫椤

等。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3.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长成一个新个体。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成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5.植物的扦插(如薄荷的扦插

p.7)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保留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6.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7.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意义

(1)无性生殖新个体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后代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一致。优点:后代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两个亲代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举例:家蚕、蜜蜂、菜粉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称为若虫,蝗虫的若虫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

3.

昆虫生殖发育特点: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p.12练习]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p.16资料分析]

1.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的影响: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

2.出现畸形蛙的原因:受到了寄生虫的感染。而向河流和湖泊排放生活污水则可能增加寄生虫的数量。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课本p.18

②卵壳和①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④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⑧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起保护作用。

⑥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⑤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内有细胞核。

⑦系带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③气室储存气体,由内外两层卵壳膜构成。

(卵黄、卵黄膜、胚盘构成一个卵细胞。)

鸟卵的结构复杂,胚胎的发育受到良好的保护。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3.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出雏鸡。受精后鸡卵的胚盘较大、色深(呈白色)。

受精卵的胚盘将发育成雏鸡。(胚盘是鸡卵受精后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4.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经过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5.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方式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卵生

水中发育,多为变态发育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发育过程无变态

[p.21练习]

5.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鸟巢内,让这些鸟为其孵卵、育雏。

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具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

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统称为性状。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4.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比小鼠大许多,是由于转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5.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p.27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1.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

4.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染色体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6.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课本p.32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子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p.32练习]

4.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无关。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人,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2)实验过程:把矮茎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茎豌豆(或反之),获得了杂交子一代的种子,杂交子一代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子一代杂种高茎豌豆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子二代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3)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为: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交子一代表现的出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豌豆的高和矮,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

②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习惯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③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④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隐性基因d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DD

×

dd

D

d

Dd

×

Dd

D、d

D、d

DD

Dd

Dd

dd

1

2

1

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现型比例:

3

:1

2.禁止近间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大。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2.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1对(2条)。

3.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共23对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4.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共23条染色体)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

5.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女性排出一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男女比例为1∶1。(图解p.42)

一个母亲如果生一个孩子,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50%。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变异。

3.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人工选择、基因重组(又叫杂交育种,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重新组合到一起)、基因突变(又叫太空育种,宇宙射线辐射,引起基因突变

)。

4.

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生物的变异是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科学的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海洋化学起源说:

(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4)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泵入一个密封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①原料: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

②产物:氨基酸。

③结论: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

(5)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6)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原始大气(无氧气)。

(8)蛋白质、核酸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有机物。

[p.55练习]

2.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在开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和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说明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可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p.59。

5.

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单细胞的动物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鸟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哺乳类。

6.

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7、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身体结构上),由低等到高等(进化水平上),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上)。

[p.61练习]

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任何生物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进化的历程是漫长的,而且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在由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异,并经自然选择将这种变异保存和遗传下来。从进化的角度看,鸡这一物种形成时,鸡和鸡蛋同时形成。从基因水平看,鸡和鸡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也是无所谓先后的。

4.这些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由于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

100年的时间,桦尺蛾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蛾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

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5.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②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不适者被淘汰)。

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环境变化是进化的外在动力。

[p.62想一想,议一议]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

[p.67练习]

3这是因为人工选择的结果。与自然选择相比,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可以加快生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4.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消灭媒介生物。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p.80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组成的。

2.

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

其特点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体的作用: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5.(1)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2)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弱时,容易感染疾病。

(3)进行器官移植,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长期存活。

6.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属于特异动免疫。)

7.

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的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传播途径:①性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⑴.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他们和谐相处。

⑵.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p.85练习]

2.可能的原因有:(1)这个人过去得过手足口病;(2)这个人过去接种过手足口病疫苗。

3.不能确定这种传染病在我国已经被消灭,因为有的病毒或细菌能够在人体内或其他环境中潜伏很多年。不能在计划免疫项目中取消相应的疫苗,因为这种传染病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例如从国外传到我国等。

4.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扩大计划免疫项目的方法来预防。因为有的传染病的疫苗人类并没有生产出来,如艾滋病等。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简称为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可以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2.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适应症、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3.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4.

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会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药效。

5.

有效期为2014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12年7月31日。失效期为2012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14年6月30日。

6.

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和溺水等情况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须符合病情或伤情。

当有人因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骤停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按压与吹气的比例是30:2。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7.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2)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

a.毛细血管出血最常见,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

止血: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b.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用手措、止血带或绷带压迫伤口远心端止血

c.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压迫伤口近心端止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

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做到合理营养,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4.

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等等。

2.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p.10

4.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提出问题: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

(3)制定计划:

供选择的材料:活水蚤、蒸馏水、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烟草浸出液、吸管、载玻片、显微镜、计时器。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a.

水蚤的正常心率为:100—350次。

B.

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起促进作用,因为烟草里含有烟碱(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经兴奋的作用。

5.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酗酒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起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患癌症的危险,还会导致骨骼异常,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酒后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2

关键词:考纲;中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08-04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优化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的高低,科学的复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考化学复习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复习策略呢?

一、精准把握命题特点是科学备考的前提

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属选拔性和水平性相结合的考试。本文结合广州近五(2011―2015)年中考化学年报及中考化学试题,以《广州中考指导书》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纲,把握中考命题的特点。

(一)研究课标,解读考纲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为更好地执行《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广州市编制了《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化学考试大纲》),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就是《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考试大纲》和《评价标准(化学)》而编制的。广州市中考化学命题依据“知识不超纲,能力不封顶”的原则。

根据每年《广州中考指导书》,结合《化学课程标准》组织学习《化学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所呈现出来的有三方面的内容――考试目标、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以及考试内容范围。本文重点解读考纲的考试目标及考试内容范围。详见表1。

考试目标是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对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中考试题在认知领域考查分为三个水平等级。

重点有于解读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当每年发的考试大纲与往年的考试大纲从考试范围六个方面进行逐一比对,发现是否有异同或有没有增减,并紧扣考试大纲的各条要求,明确复习备考总体方向。

(二)钻研年报,巧用数据

《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年报》呈现内容有试题说明、统计数据与分析、试题分析、复习备考与教学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复习备考工作开始之初,必须对《年报》深入钻研,吸收有效信息,并巧用数据,指导复习备考工作的开展。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年报》进行深入探讨:

1.考试的能力要求及变化,明确考试方向。《年报》中指出,试卷符合考纲规定的要求,选择题考点常规,不偏不怪,紧扣学科基础知识,非选择题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典型性质全面涉及,对物质的制备等实验类型全面涉及。考试总体的能力要求没有太大的变化,说明命题还是比较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化学核心观念”及试题“联系实际,凸显应用,图文并茂”等方面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详见表2。

从上表可知,试题对于化学核心观念能力要求,从注重到关注过渡到全面涉及。也说明考试方向从分类观、微粒观、变化观、守恒观等化学核心观念要求方面加深过。

另外试题“联系实际,凸显应用,图文并茂”,说明试题重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思维离不开探究,学生懂得从各种信息呈现形式中获取其本质意义。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自学能力的养成,综合提高自身化学学科素养,才能适应现中考的要求。这种强调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命题特点也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大势所趋。

2.考点的考查规律及命题变化,明确考试范围

从试题特点分析可知,考点内容的覆盖考试范围达90%以上,题型配置和内容比例保持基本稳定,考查了九年级化学的主体内容,考查了主要的、重要的学科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近五年试题内容、分值分布比例情况分析,详见表3。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我们能准确地获知近五年中考题在每个知识模块的分布情况及在总分所占分值比例,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常见物质和化学实验总分所占比例在70%左右,而且这三部分内容所点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它们是中考备考的重点,要立足基础、兼顾选拔、深挖教材内容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学科思想。从常见的物质中,发现近两年题量显明增加,分值变化不大,说明命题更为细化,知识点更深入。另外,近两年“物质的微粒构成”的分值较前几年有所增加,说明命题体现学科的核心观念。

3.试题呈现方式的变化,明确命题意图。试题是命题者从不同切入点命题达到呈现考点,通过研读比对近五年试题就可以发现命题者命题思路,从而为科学备考做到心中有数。如以近五年中考中的物质的微粒构成,详见表4。

从近五年的试题中分析,物质的微粒构成是每年必考的知识点。《大纲》对于物质构成的知识要点进行细化,呈现方式的变化每年略有不同,但还是注重原子结构及其表示方法、化学式、常见元素化合价的判断、物质组成的描述、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从数据分析中,准确地看到近五年中考知识要点及各要点所占分值,且近两年分值有所增加。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及元素符及化学式每年必考,通过对数分析发掘出命题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4.从试题难易比例去分析,明确备考重点。通过对每年试题难易数据的分析,分析全卷易、中、难试题的比例从而有利于备课制定备考方案,以保持平稳,重视基础,兼顾选拔,体现水平性考试与选拔作用的命题要求,所以必须面向学生全体落实基础知识。具体见表5。

从表5中的区分度和信度数据来看,近五年来试卷难度、区分度都较好。从数据分析中,备课组发现选择题的难度近两年有所降低,非选择部分的难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容易题有所下降,中等难度题有所提升。因此对考生来,保分就是要严抓基础,做好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常见物质和化学实验的复习。而从这五年较难题上增加了分值,要让优秀学生从选拔中脱颖而出,较难题拿分是培优的突破口。

(三)夯基础,用好教材

从近五年《年报》分析可知:中考以保持平稳,重视基础,兼顾选拔。必须面向学生全体夯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用好教科书,所有知识均能在教材上找到相应的落脚点,发挥教科书的教学功能,回归化学学科的教育本质。

1.重视基础。从近五《年报》均指出,强调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的实用性,突出对化学学科思想、基本观念、学科研究方法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考点常规,不偏不怪,紧扣学科基础知识。非选择题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典型性质有全面涉及。

2.纲不离本。从近五《年报》均指出,以课本与指导书为大纲,坚持“不超,不难,不怪”。希望通过中考题,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化学是一门让人热爱、让人思考、让人创造的一门自然科学。用好化学教科书,发挥教科书的教学功能。

3.命题之源。认真研读中考指导书对中考化学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做到知识不超纲,所有知识点均能在教材上找到相应的落脚点。教材中的习题、例题、插图、图表、阅读材料都常用作编题的材料。这样的试题引导教学重视教材,落实基础。具体详见表6

二、取得可喜成绩是复习备考的成果

学校经过三年的实施与践行,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近三年中考成绩均超番禺区、广州市的平均分。具体详见表7。

通过备课组深入研究考纲,结合年报,制定精准策略,并实践践行,从上表中数据可知,近三年我校化学学科的中考成绩均超区平均分3分以上,超广州市均在8分以上。2016年中考较2015年市、区再有近1分的提高。

总之,中考化学高效复习课堂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只要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中考化学总复习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着眼于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立足于教材,关注热点,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而提高能力。要让学生从训练中能够不断积累应考经验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周鑫荣.高三化学复习中提高习题训练有效性的策略[J].化学教育,2013,(02).

[2]傅绘景.中考化学高效复习策略[J].新课程,2015,(01).

[3]刘秀娟.巧用数据分析指导化学中考备考[J].新课程,2014,(07).

[4]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4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5]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6]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6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化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BasedupontestundertheoutlineundermidtermexamsChemicalRefresherthetestStrategy

―ForGuangzhouCity2011―2015DateundermidtermexamsChemical

CHenDe-quan

(GuangzhouCitypanyuareaShiloumiddleSchool,Guangzhou,Guangdong511447,China)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3

1.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中的作用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把那些复杂难懂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等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势。

第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所以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满怀疑问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答案。问题式教学模式恰恰可以满足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需要大量思维活动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

第三,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理解知识有着很大的弊端,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似懂非懂。而采用问题式教学,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时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第一,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恰当的生活问题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地探求化学知识。一味地讲解化学知识往往会使学生感觉厌烦,若能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热点焦点问题入手,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化学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兴趣大增。

比如在教学So2时,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看了四川乐山大佛的相关图片,当展示了乐山大佛现在鼻子两侧发黑、佛容暗淡无光的图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原来光彩照人的乐山大佛为什么现在会如此憔悴呢?”因为事件真实,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欲望。再如在教学“原电池”时,我创设一个生活情景:钉在木头中的钉子为什么在和外界接触的地方容易生锈?为什么铜丝和铝丝不可以连接?类似这样的问题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二,通过假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提出问题之后,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了。有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正确而合理的假设。能不能提出和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成败。教师要组织学生提取和分析问题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个过程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假设后,还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合作、一起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也是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优点之一。这里的提出假设并不是教学目的,而是要学生通过这个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探究时,化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猜想、假设、验证方案和结论,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合理。

第三,学习方法建议。学生们不难理解,因为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要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明确告诉学生,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课前主动预习,养成仔细阅读的好习惯,做标注和预习笔记,在课前搞清哪些知识是能自学学会的,哪些是不会的或拿不准的。课上主动思考,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主动配合老师的教授。另一方面,重视课后的主动复习巩固,再结合课堂笔记阅读课本,把书读薄。养成从高一开始就记“错题笔记”的好习惯,不放过一个错题、难题,多与同学交流,逐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抓住课前预习的问题集中解决,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后的复习巩固很重要,这是知识巩固、消化、提高的关键。让学生明确:通过这些环节深入透彻的落实,明确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规律,使所学的知识成网、成串,形成知识体系指日可待。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想学好化学还应重视化学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应细致地观察现象、探究产生现象的原因,克服做实验只看热闹不动脑的坏习惯。课外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书本中的实验改进。真正地使化学实验成为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突破难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武器,做好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通过实验能学到不少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大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只要你有信心、有实际行动,就一定能学好化学。

第四,回顾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为了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本堂课的最后,趁着学生的兴趣,布置这样一个作业:(1)分别写出五个酸、碱、盐、氧化物的化学式;(2)分别写五个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要求前一反应的生成物是后一反应的反应物)。这样的作业可以在刚开学的几天里反复做几次,内容注重高一即将用到的基础知识。在最初的几节课里,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给学生们一个适应过程很必要。这样,既能衔接初高中化学知识,又能使我在课后批改时及时了解学生各自的化学基础,把握好“学情”,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重视复习方法,正确处理好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1.复习方法

化学教学的目的,是要用化学知识育人。在知识与育人之间,“用”字就是指方法。在学习高中化学时要运用多种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比较法。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可以采用比较法,如元素和原子的比较。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两者的不同点是:元素只有种类,与质量、电量无关;原子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质量,呈电中性。元素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原子描述微观物质的构成。元素种类很少,已发现的只有100多种;原子种类多,有1800多种。元素和原子的联系是一类原子(含同位素)的总称。

第二,纲目记忆法。纲目就是大纲和细目。复习时,一定要分清知识的纲目关系,找出一节课、一个单元、一门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纲目记忆法的作用,就是经过权衡和筛选知识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纲举目张。

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纲与目的关系。非金属元素以卤素为纲,o、S、n、H、C为目;在卤素元素中,以Cl为纲,Br、i、F为目。金属元素以碱金属为纲,以Ca、mg、a1、Fe为目;在碱金属元素中,以na为纲,Li、K、Rb、Cs、为目;在Ca、mg、al、Fe中,以两性元素aL和变价元素Fe为纲,Ca、mg为目。

在有机化合物中,以烃为纲,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为目;在烃的衍生物中,卤代烃、醇、醛、酸、酯为纲,酚、醚、酮、硝基苯为目。

第三,注重化学中的宏观、微观规律。

宏观规律:(1)比较跟氢气和氧气的作用:如果跟氧气越容易化合,则金属性越强;如果跟氢气越容易化合,生成的气态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2)比较跟水、酸与碱的作用:金属元素跟水或酸发生置换反应越剧烈,产生氢气的速度越快,则金属活动性越强。金属不跟碱作用(两性金属al、Zn等例外);(3)比较酸碱性强弱: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活动性也越强。

微观规律:(1)比较最外层电子数目的数值大小及原子半径的大小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就能进一步判定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2)结构理论能定性地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量,是微粒特定组合表现出来的“量”的关系。因此,以摩尔作为单位的物质的量可以定量地反映出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化学方程式、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各种化学计算中的关系。

复习时,要以“构—位—性”的理论知识为契机,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规律的思维框架进行演绎推理,就能判断和把握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处理好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首先,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关系。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按高中生的认识水平编写的;而参考资料多数是按化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和网络化编写的。因此,教材是各类参考资料的基础。在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主、参考资料为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打好基础与处理难题的关系。复习要全面,不能厚此薄彼去猜题,也不要专攻难题,殊不知所谓的难题,其实是由基础化学知识综合起来组成的。此外,从命题的趋势看,“了解”、“理解”、“掌握”的约占90%,真正综合度大的难题一般只占10%。总之,从命题的趋势看,题量大,信息题增多;从覆盖面广来看,都必须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以适应降低难度和增加迁移能力的考核要求。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4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

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5.尽快恢复生物高考,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5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35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初三化学老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负增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效果,笔者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砖。

一、指导梳理归类,帮助夯实基础

初中化学知识非常零碎,学生难学易忘,传统的复习方法是将书本知识重复一遍,教师讲,学生读,讲讲例题,做做练习,这种机械重复的做法是老牛拉破车,“高耗时、低效率”。教者认为要巩固好“双基”,在复习时关键是把握好方法,具体地讲:就是指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这就要求教者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大纲,摸透考纲。将书本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在分类时,可以从概念进行分类比较,可从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进行分类,不同物质在氧气之中燃烧的现象的异同,金属与酸、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异同等等进行比较,教者还可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类型,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性质等方面进行归类,让他们在复习中比较共性,记住个性。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梳理归类能加深对零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作为教师首先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一定要注意改变教学方法,用启发式进行复习,绝对不能满堂灌。

二、构建知识网络,强化科学记忆

构建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联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目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块,带动全盘”。让学生易学难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是多样的,例如我们可将有一隶属关系的知识点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网络。沪教版初三化学教辅书《点拨》对单章的知识归纳得较好,我在复习时进行了借鉴。教者也可以一个核心的基础知识作为主干,然后顺着主干向分枝延伸,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巩固记忆。如物质的分类,可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再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这样延伸下去,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形成深刻的记忆。还可以用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构建知识网络,在复习氧气的性质时可引导学生完成下列网络:

这里,以氧气为核心,采取“众星捧月”的方法让学生回忆获取氧气的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让氧气的制法和性质全部构建在网络之中,学生在复习中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

三、强化专项训练,注重培养能力

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复习的最佳效果?专项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后,我们就从物质除杂、信息给予、物质推断、综合实验、综合计算等方面进行专项知识训练。用不同类别的题型进行练习,在老师点拨下,同学们展开讨论,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实现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思维的杂乱无序到思维的有序优化,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当然专项训练不是搞“题海战术”,更不能狂轰滥炸,而是要教者吃透教材,钻透大纲,精选有代表性的题目,能充分体验知识点、能力点、热点、考点,以便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之功效。例如,我们在编排物质推断题时:我们不仅考虑了物质推断题的各种形式,体现了思维方法的灵活性,还认真考虑了推断题可能出现的物质范围,例如,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根据它的化学性质可知能与氧气、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它的氧化物又可用H2、Co、C来进行还原。借助上述关系再进行筛选、自编有代表性的推断题让学生进行训练,既让学生跳出了茫茫题海,减轻了学生复习时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安排查漏补缺,消除知识盲点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效率提高方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相对其他科目而言时间短,只有一年的时间,却有两册书,知识点多,初中化学总复习的时间也短,总复习阶段升学压力大。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任务重,化学总复习更是一项系统化的学习工程。学生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心理素质差异等问题,更为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有效复习可以帮助九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提高总复习效率,从而提高化学成绩。如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我谈谈思考。

1.复习要紧扣中考考点

《中考考纲》规定了中考化学学科所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化学学科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中考化学总复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总复习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化学《中考考纲》,明确本年度中考化学考试的要求和去向,掌握中考所考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开始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考纲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针对首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考点为基础复习化学课本,将每个单元的内容归纳到包容它的大块里,形成复习的总体知识体系,再结合考点内容将其编排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并贯穿于复习全过程。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答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编写一些偏题怪题。一定要根据《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通读教材,认真思考,尽量查找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漏洞。

2.复习题要精讲精练

有针对性地搜集和使用信息资料,可能会对提高中考复习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应该本着“广集信息,合理选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的原则复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基础知识,其本质特征是什么,都有哪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教师要广开渠道,提炼有较强启发性、典型性的试题,供学生学习参考之用,切不可粗枝大叶、随意选择。滥讲百题,不如精讲一题,万不可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淹没在其中无法自拔,而要精选精练,限量用题。在讲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消化精选试题,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节约宝贵时间,实现各学科的全面发展。

3.复习要关注热点

这里的热点主要指历届中考化学考试中经常进行测试的知识要点内容,包括物质怎样变化、化学方程式怎样书写、化学现象如何描述、常见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的简单操作、指示剂如何使用、化学用语的具体意义、判断物质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环境保护、混合物怎样分离和除杂、燃烧条件与灭火、金属锈蚀和保护、实验装置的正误、设置简单实验方案、怎样计算化学式、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历年必考的热点。另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新走向,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一些精选的试题加以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实验的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必须重视实验复习,无论中考实验题目怎样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持。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构建实验基础知识的板块、框架和网络,注意对基本实验现象考查及经典实验的考查,尤其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探究实验和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评价要成为实验复习训练的重点。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类型,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掌握其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推断、提纯等;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的制备、成分的推断、组成的测定等。复习实验时应选取典型题目讲解,弄清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搜集类似题目进行分析研究,促使学生审清题意,看清答题的要求,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

5.发挥主体作用

再好的剧本也需要演员来演,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九年级学生。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因此,教师切不可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而把学生作为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要引导学生按照化学《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复习,掌握考点、热点、难点知识,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复习各章节前可设置一些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边复习边思考,留有足够的课堂活动空间,特别是针对复习难度较大、不易理解的典型试题,可以设计一些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解题能力,还要以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为基础,结合基础知识,开展能力训练。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训练题,巩固重温前面所学知识,防止学前忘后。

总之,九年级化学教师要发挥高超的教学水平,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复习中转变观念、更新传统复习方法,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了解每年的中考命题趋势,把握好复习要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九年级化学复习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4).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7

一、立足基础,强化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1、注重考纲分析,有效完成教学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应考的依据,深入理解考试大纲,对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质量是很有益处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考试大纲对高考要考查的各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复习时要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要求知道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应用的,紧扣考纲,明确复习目标,有的放矢。

除了研究考试大纲外,还要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对高考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例如题型分值、知识专题、各章节知识比重、社会热点、学科热门研究方向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应试能力

有些学生认为教材上的知识全都知道了,没必要再看,所以复习期间,往往脱离教材而盲目地看资料,做习题,这种复习方法有很大的弊端。高考题每年都不同,但是每年的每道高考题的落脚点都在教材上,没有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立足能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看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是高考能力的素质要求的落脚点。这些题目往往以实际问题为命题切入点,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在复习中应重点强化学生以下的能力培养:

1、加强分析问题,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

高考题中的题目,都要通过分析,然后选择应用哪一种基础知识进行解答,在复习中,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简答题,并经过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与题目之间建立起桥梁,学习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具体试题,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

2、加强识图、识表和表达能力培养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例如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①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②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③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④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教学中大量使用了图像、表格和数据,复习过程中要正确地阅读并运用这些丰富多样的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内存联系,做到:一是将教材中的文字“翻译”成图表;二是将图表“还原”成文字;三是增加图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四是将多个生理过程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大图表。

3、加强信息转化能力训练

近年来高考命题以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出现的频率增多。此类题不但直观形象,而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高,能较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正确识别图表的含义,从中准确提取所需信息,然后进行图文转换,将所学知识与题中的背景材料相联系。

由于高考开放性试题增多,如何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简洁的文字、图表进行表达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精选出针对性、综合性强的试题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能力、速度和规范性等方面适应高考要求。通过对解题前的思考、解题时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反思,寻找规律,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会不断提高。

三、立足课本,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习效果衔接

为什么小学阶段学过英语或业余学过英语的学生上初中以后,与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相比,并没有在英语方面显示出优势?看来,小学和社会力量从事的低年龄英语教学的效果确实存在问题。其实,有关专家早就指出,应该注意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关研究资料也显示,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比起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在总体英语能力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

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上初中后没有显示出优势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这些学生因为学过英语,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失去优势。但是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以及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存在问题。

1.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问题

1.1缺乏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直是国内外外语教育界及政府教育部门争论不休的问题。小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具有年龄优势,即如果从小开始学习外语,以后在外语方面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各方面人士似乎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对母语发展的影响、其他课业的学习负担等等。由于理论上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现存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我国教育部门的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政策是:集中精力抓好中学外语教育,支持一部分城市重点小学进行外语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从事低年龄外语教育。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外语教育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制订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有的地区已有地方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但实际指导作用并不明显。社会力量从事的低年龄英语教学更是放任自流。低年龄外语教育实际上成为整个外语教育领域的一块“自留地”。不容置疑,“自留地”外语教学的质量是没有保证的。由于教育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各地区、各学校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是否开设英语课也基本上由各学校自己决定。有的学校为了争“重点校”,为了吸引生源,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开设英语课。有的小学甚至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英语课由聘请的教师担任。另外,教育部门对小学英语课的检查和评估也不像其他科目那么严格。这种政策性的“暧昧”态度,是导致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1.2缺乏适用的小学英语教材。

缺乏适用的教材也是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也就缺乏可靠的依据。就笔者看到的几种教材而言,它们的内容含量和难易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内容太多或太少,太难或太易,都不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教材的编写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的教材没有注意吸收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更没有体现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编排形式也过于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缺乏理论研究。

在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里,专门研究小学生外语学习心理及小学外语教学者凤毛麟角,有关小学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也不多见。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总结实践经验为主,或者是介绍本地区小规模的实验情况。教育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不多。理论研究的缺乏,不仅不利于指导小学外语教学实践,也不利于小学外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多教师不善于把握小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和特点,也没有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可供借鉴。这不仅不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他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影响小学外语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2.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上初中后没有明显优势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严重,其中主要是重复学习。根据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是初级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初中教学大纲的适用对象是零起点的学生,大纲的要求是打基础。因此,我国目前几种主要的初中英语教材都是零起点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针对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这样,在小学阶段学过英语的学生与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同班学习,肯定会造成重复学习。

3.提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重复学习不仅是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正常进展,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目前很多教材和教学思想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零起点的教材都是介绍基本的英语词汇、基本语法和语音知识等。有的教材也提倡培养听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回到知识为本的模式。这种知识为本的重复学习的危害更大、少年儿童对新鲜事物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稍加引导,他们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少年儿童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遇到困难或枯燥无味的内容时容易失去兴趣。如果初一的学生发现所学英语课的内容都是小学阶段学过的,他们要么产生自满心理,要么觉得枯燥无味,能够踏踏实实继续学习的学生恐怕不会太多。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任何优势。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9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实验,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除保留了观察实验,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篇10

我委教研室还及时主动与省市教研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联系,在寻求指导、帮助的同时,也把教学第一线老师的意见、建议反映上去,使教学行政领导机关及时得到来自实践中的信息反馈,使上情下达,下情上通。

我们深深感到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方针政策是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的思想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多么有战略眼光的决策。教育者应当有要求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让学生胸有大志,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教师们的切身感受。

义务教育正是为实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一宏伟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国策,它的性质是公民素质教育。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以下称义务大纲)”是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的。化学义务大纲一开始就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指导思想,切实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如上所述,我们体会到:学好政策,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使用好新教材的前提和关键。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义务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服务,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注意培养“两才”(学习人才、普通劳动者型的建设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偏爱优等生、忽视中差生的弊端。

我们的目标既然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围绕新教材所进行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自然就是在努力完成提高国民素质这一艰巨而宏伟任务。立足点正确了,思想基础建立了,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认真学纲,深入领会大纲,使新教材的实施得到保证

新大纲制定得十分切合实际,内容具体而翔实,便于教师实施。每个初三化学老师对新大纲的学习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成任务的,不仅要通读、细读,更要结合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去学,才能把握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对于新旧大纲中有所改动的地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常常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认真领会,要充分理解义务大纲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是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最终要求,教师若按照大纲,结合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用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思想,制定每章每节的目标,并达到各项目标,最终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并不难。这里要强调一点,学纲,研究大纲是每个教师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不学纲、不钻研大纲是不可能用好新教材、把握好教学的尺度的。新大纲对每部分知识点都点明了教学要求,这就是对这个知识点的考试和评估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将必然成为今后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考试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从这点上讲,不重视大纲的学习是万万不行的。

在这里我们一再强调对大纲的学习,正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老师对此不甚重视而大声疾呼的。

我们也感到在学纲、钻研教材的同时,作为教师一定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绪言部分,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初步概括地告诉学生化学学的是什么,其作用如何,应当怎样学,介绍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最基本的概念,教师一方面要领学生跨进化学的门槛,另一方面要为以后的学习铺路、搭架子,其结构是从学生常见的物质世界引入门,进而说明物质世界的宏观存在,物质的多样性及物质世界永恒的变化,新教材中常用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给教师和学生中搭起了一座座互相沟通的桥梁。绪言部分的实验比统编教材多,现象更明显,更具有直观性、代表性,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验一步引出了物质性质、物质变化等概念后又进一步归纳出有关物质组成等多方面的结论。这一编排非常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这部分对概念、对知识的论述,大多是宏观的,给学生留有余地,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将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一步步完善、深化,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个台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达到教学要求,这方面我们的老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如提前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联系实际让学生尽快掌握化学用语等。

二、研究大纲,钻研教材,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使用新教材,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大纲为纲,结合学生实际,以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来定教学进度。

由于各校生源不尽相同,学生的原有基础不同,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教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掌握好教学进度,最终达到大纲对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要求,这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到每个学生也还有因材施教的问题,这在后面还要论及。

2.把思想素质教育贯穿在初中化学教学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这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般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大讲化学事业在解放后突飞猛进的发展。甘肃有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和发达的冶炼工业,兰州是一座现代化的化学工业城市,自然有不少可讲的实例、可参观的场所,教师在讲课中常联系,合成橡胶、化肥、炼铝冶铁等工业生产实际,内容更生动、形象,学生们也爱听并容易接受。

(2)注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环保问题自然要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尤其在兰州这样一座发达的化工城市,有着结合实际进行环境意识教学的良好基础,能较好地让学生把社会环境、社会需求、社会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不妨算算国家的人均资源帐,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有点危机感还是有好处的,他们长大承担国家建设重任时会更加爱惜资源,爱护环境。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要注意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使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之中,切忌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使二者成为两张皮。

3.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包括诸多方面,对初中生来说,主要有:学习、掌握、理解、分析、归纳、综合、演绎大纲所要求的初中化学知识的思维能力(这里也包括了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能用所学化学知识理解和处理有关涉及化学信息的问题的能力)。

还应注重培养初三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尤其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做实验,个个动脑想办法去完成实验。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老师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这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牢固地树立起来,部分老教师留恋旧教材,还是觉得统编教材更系统,讲得更透彻一些,使用了多年的统编教材更顺手一些,时不时的、自觉不自觉地又按统编教材的系统上课。

2.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牵制,担心考试试卷会出现自己没有讲到的已删减了的内容或选学内容,因此,该舍的不敢舍,该略的不敢略,把大量的时间挤到总复习中去,影响了对主体教材的讲授,也不敢大胆创新使用新教材,课时自然感到紧张。

3.部分实验还是没有做到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对“练习”、“初步学会”的层次把握不准。

四、建议

1.进一步深入学纲(对附录也应重视),切实领会大纲精神。因义务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没有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和顺序编排,而是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四大块编排的,因此,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在教材和教案中相应章节的位置注明大纲的要求层次,并由此而定教学目标。

2.对照大纲,充分领会编写者对全书、各章、各节的编写意图,掌握初三化学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方能高屋建瓴。

3.继续改善设备,强化实验,强化对实验过程的指导,真正做到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即使学生做错实验或做得不成功,也要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写出报告,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改进的办法,最好再重做一次,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4.我委所属各中学的初三学生大多数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教师们更要注意因材施教。新教材中的常识性知识并非不重要,而是受学生接受能力、时间的限制不能展开,那么对准备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可结合新教材中的常识性知识、选学内容适当拓宽、加深一些,但一定要把握好量和度,尽量不要加重学生负担。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志趣,在活动中发现化学“小苗子”,可适当给点“偏食”,以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不可放松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辅导,可恰当运用掌握教学法或成功教学法教学,使他们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这样也就可望实现大面积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