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十篇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十篇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1:03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1

为期一天的粮食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规模大、规格高,除党委班子成员到会外,局里的县政协委员、副科干部、群众党员代表也参加了民主生活会,而且时间长,这在近几年我局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从时间上看是没有过的。刚才县委第二督导组组长陈建华同志对民主生活会进行了中肯的点评,下面,我代表粮食局班子做表态发言。

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粮食局班子自身建设。一是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工作。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手段,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交心谈心工作,将局班子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引领我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实现局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分工合作有机统一。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发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拓宽年轻优秀干部的成长路子,为拥有真才实学、品性坚定的干部提供更加宽广的干事创业的舞台,促进干部合理有序流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四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督促监察室、财会审股积极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对全局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廉政纪律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原则、作风不正的干部,一经发现坚决予以严肃处理,努力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二、以扎实的举措抓好整改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落实整改工作,努力解决群众、干职工和基层企业员工关心的焦点和共性问题,特别是企业员工关于退回返聘金的问题,力争6月份将返聘金全部退回员工,解决好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切实落实好小璜粮食仓库扩建工程项目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程项目,力争两项目在年底双竣工,提升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储存能力,执行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解决群众卖粮问题,服务好“三农”。充分利用好粮食行业行政执法这一平台,加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增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提高依法行政作为,正确引导国有粮食企业、个体私营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粮食流通经营,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群众。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对违反禁令和各种规章制度的人和事一律照章办事,绝不姑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不断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深挖企业发展潜力,着力解决滞后企业发展的问题。班子成员要按照东粮发[2014]6号文件要求,对所分管的工作、分管的股(室)、分片挂点的下属企业,履行好职责,对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整改到位。

三、以严格的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在继续保持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这次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和个人提出的整改方向和措施,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投入更多的精力、下更多的功夫,把活动引向纵深。一是通过“补钙”抓整改,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补精神之钙、祛作风之害,坚定三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自觉贯彻执行省、市、县委的战略部署。二是坚持开门抓整改,坚持开门搞整改,整改内容让群众和干职员工知道,整改过程让干职员工和群众监督,整治效果让干职员工和群众评判,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抓整改,制定好整改措施,建立各项服务措施,完善好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开门接访和定期下基层,听取干职员工和群众对活动整改的反馈意见,设立反馈意见热线电话,畅通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亮出行政执法和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建立职能股(室)行政执法和行政许可履职群众评判机制、行政效能投诉制度,畅通为民办事“最后一公里”。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正让群众受益。

四、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指导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提醒和要求。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真正树立起群众观念,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群众,服务好基层企业,服务好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粮食行业经济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年来,本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恪尽职守,求真务实,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勤政廉洁。现根据*组通(20xx)57号《关于开展各级党委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我就一年来落实“一岗双责”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汇报如下,请同志们对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将虚心接受,并认真整改。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资金惠农政策,加大涉农资金的管理,让广大受益农户真正得到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全年种植烤烟5380亩,产值可达1100万元;引导农户种植生姜5000亩,产值达20xx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启动大木桥村、老格子村、雁子村新农村建设,投资60万元修建啊榔村小学教学楼一栋,投资20万元对狗场坝村村寨道路进行硬化,投资6万元分别对老格子村安盏坡和大木桥村上寨组村寨道路进行硬化,投资30余万元对狗场坝村、大木桥村、小毕舍村啊榔村活动室进行改扩建;建成小石桥至小毕舍、小毕舍至下哈期、大毕舍至哈马嘎、普克至补西通村公路20公里,投资200余万元完善雁子村小流域治理工程,投入抗旱经费30万元,投资30余万元建成文化中心、司法所办公楼,投资40余万元建设政府食堂及招待所,政府综合办公楼已建成年底可投入使用。

(二)、和谐**建设加快

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两基”及“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全乡中考取得较好成绩,辖区内考入重点院校学生人数逐年攀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参合率达97.2%。人口和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健全利益向导机制,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性别比得到有效治理。着力抓好安全生产,落实安全责任制,全乡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突出抓好禁毒工作,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守住“无毒乡镇”这块净土。全面开展平安**建设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乡上下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

扎实开展“整脏治乱”、“双创双建”、“百村文明”和“公民道德宣传月”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涵,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各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校(院)务公开全面推行,深入开展党务政务便民服务工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加快依法治乡进程,“五五普法”全面实施,法制环境不断改善。

二、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认真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学习党的政策、法规以及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确保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坚定、思想清醒、行动坚决、作风务实。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狠抓班子自身建设,维护班子团结统一,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会议决定,科学决策,不搞“一言堂”,选好配强各级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拓展年活动,深入开展“双学双培”、“双培双带”、“三级联创”、“三创三强”、“五个好”等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认真做好党员的发展、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抓班子、带队伍,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四)、认真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全力推动全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落实到各站股室及各村,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政风行风建设和干部事前监督等工作,切实抓好干部的教育、管理和源头预防等工作,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带头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和中央制止公款出国旅游“七条要求”,在配车、住房、出国、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方面均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未发现违纪违法现象。

三、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廉洁自律

我深知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始终坚持抓好自身建设,做好表率。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严格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持廉洁从政。

一是认真履行好职责,当好党建带头人。在实际工作中,切实维护班子团结,坚持集体领导、科学决策,从不搞“一言堂”,做到公正办事,公正处事,敢于讲真话,敢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时放低姿态,主动沟通,注意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矛盾,消除误解。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不搞特殊,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创建一个和睦相处、共事的工作环境。

二是坚持严于律已,不搞以权谋私,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不搞形势主义,不利用手中的点滴权利损公肥私,时刻以廉洁自律为行动指南。

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慎重决策求实效。注意发挥民主、联系群众,注重班子团结,坚持大事商量,小事通气,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自律意识,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自我教育,以身作则,自觉做到自觉、自省、自警、自励。

通过认真对照检查,在廉洁自律方面能够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没有违规为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再就业、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违反规定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没有违反规定收取礼金、有价证劵、支付凭证;没有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大操大办或借机敛财;没有用公款或接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的学位和个人邀请进行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配偶、子女没有出国定居;没有违反规定多占住房,购买经济适用房和以及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买商品房。注重八小时以外的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始终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深入群众做得不够,学习的系统性还有待加强,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还需加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乡机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还有待加强。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服务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适应**发展的科学发展路子,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团结带领全乡人民抢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全乡经济又好又快、更好快发展。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3

同志们,今天的民主生活会已完成规定议程,此次民主生活会,大家敞开思想、坦诚相见,开诚布公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有交流、有交锋、有交心,有共识、有共振、有共勉,是一次严肃认真、民主团结、求真务实、富有成效的民主生活会,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进团结的预期效果。总体来说,开得很好。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思想重视,认识提高,行动才能自觉,各位常委本着严肃求实的态度以及客观公正、善意批评、虚心接受的原则,紧密联系会议主题和工作实际,全面查摆自身问题,客观指出他人问题,既无刻意夸大,也无躲闪回避,达到了帮助别人、提高自己、推动进步的目的。

二是原因分析透彻。大家不仅谈问题的具体表现,更注重深挖问题的实质,不避重就轻、不放过细微、不为问题找借口,更多从自身找原因,从主观查问题,尤其是能够针对自身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查摆剖析,促使自己在思想、能力和作风上取得重大进步。

三是相互批评直接。各位常委本着出以公心、对同志负责的态度,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既当“靶子”虚心听取意见,也搭“梯子”积极开展批评,没有可以上纲上线、避实就虚,切实做到了讲原则、讲真话、讲要害,既开展了严肃的批评、提出了问题,也保持了加油鼓劲和谐,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四是整改措施具体。除了存在的问题,每位同志都还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谈了整改方向,从全局工作着眼,从分管工作着手,从个人问题改起,体现了大家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刚才,指导组组长xx对我们此次民主生活会作了点评,并就下阶段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等做了再动员再部署,从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对下阶段主题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结合会议主题,结合巡回指导组工作职责,我就落实主题教育各项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要着力提升政治站位。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我们是全市第一批参加主题教育的单位之一。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力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促使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攻坚克难,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同时,我们参加第一批主题教育的单位不仅承担着自我受教育的任务,还承担着为第二批主题教育探索规律、积累经验、作出示范的任务。所以,我们一定要切实提升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搞好主题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要抓实一项根本任务。这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抓住这一根本任务,就抓住了主题教育的灵魂,就能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基石。要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以坚定信仰为出发点、以对党忠诚为着力点、以联系群众为支撑点、以持续奋斗为落脚点,用好的作风抓,用生动的载体抓,用统筹的办法抓,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努力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达到新高度,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三要认真贯彻“十二字”总要求。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十二字”总要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根据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针对的是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的是这次主题教育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体现了教育为先和实践为要的一贯要求,体现了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要牢牢把握这个总要求,结合实际,明确方向,积极推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坚守初心、以越是困难越向前的精神担当使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查找差距、以锲而不舍的韧劲狠抓落实,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强大合力。

四要紧扣实现“五句话”的目标。这次主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作风、能力的基本要求。省委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做到“五转”“五带头”,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五比一争”。要紧扣具体目标的重要内涵,推动党员领导干部转学风、转作风、转政绩观、转权责观、转领导方式、转工作方法,带头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引向深入,带头树立正确政绩观,带头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到行动上,带头为基层松绑减负,带头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比忠诚、比学习、比担当、比作风、比实绩,争当中原出彩先锋,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4

   塔吉克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在多语使用环境中健康发展,这些语言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的相互补充奠定了其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表现在塔吉克族的内、外语言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语言生态环境包括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而外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群环境四部分组成,内生态环境指语言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3]

   (一)内生态环境———母语使用保持着良好氛围及发展态势

   中国塔吉克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其在强大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下,在长久的传统民族生活环境中,其语言实现着社会生活自足的基本功能,并未出现母语转用、弃用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植根于语言生活。“传统文化对塔吉克族意识结构起着决定作用”[4],换句话说,塔吉克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形式决定了母语维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塔吉克族社区中,家族和大家庭的‘组织替代’作用十分明显和突出,家族和大家庭在塔吉克社区中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功能、文化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而且还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5]。依此来看,塔吉克族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规范的遵守、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提升都由“家族和大家庭”这个基点出发,而“家族和大家庭”这一核心的维系者就是母语。没有文字的中国塔吉克语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活跃:一方面她是塔吉克族日常生活、节日礼仪、社会往来等活动中唯一选择的语言,另一方面塔吉克族在文学创作和娱乐活动中仍坚持使用塔吉克语,如歌曲、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口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即使是接受十余年的维吾尔语言文字或汉语言文字正规教育的塔吉克青年亦是如此。而且在塔吉克族的民间社会交流中更多地保留了形式上固有的古朴状态。例如,塔吉克语在语言接触中新生了大量的维吾尔语和汉语借词,这些借词绝大多数限用于文化教育以及公务往来中,其在民间生活中却极少出现。以“请柬”一词为例。以“家族和大家庭”为基础组织单元的塔吉克族非常注重礼仪,其婚丧嫁娶均会邀请亲朋往来,但“请柬”一词目前仍未被借入,因为其民族始终保留着话语邀请或“递烟以示意”的传统“请柬”形式。

   (二)外生态环境———他语接纳拓宽了语言使用的时空范围

   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塔吉克族语言发展呈现出既重视母语良好发展,又努力实践双语(多语)使用的突出特征。塔吉克族对语言发展的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见表13、14):一是坚持包括母语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地理区域性特征。一被测对象说“在新疆,如果只会说塔吉克语,在大多数地方根本无法交流,甚至连食物都没法买到,只能干瞪着眼睛。”二是正视汉语的强大社会功能,一被测对象表示“学好汉语可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因为汉语全国人民都在用,是我们进行社会交往、外出工作的必需工具”。塔县的多民族聚居决定了其自然生态和人群环境的多样性;而其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丰富性则进一步强化了塔吉克族宽容而开放的语言态度。塔吉克族对双语或多语学习持绝对支持的态度。“塔吉克民族的突出特点就是较强的心理包容能力。”“在塔吉克人群中,掌握语言种类越多的人越有地位。所以,塔吉克族虽然远居祖国西南大门,千年一贯制的多元文化包容心理在客观上使他们避免了‘民族隔离’。”[4]具体表现:多语种的广播、电影、电视、图书逐步走进塔吉克族家庭生活。截至2009年,塔县中波台通过4个频道向全县乡村转播汉、维、哈、柯四个语种的节目;电视台总计转播42个频道的节目,其中维吾尔语3个,哈萨克语1个,同时开始自办维、汉两个语种的节目频道和栏目。县文化馆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向乡村文化室赠送图书、推动读书活动。这些维吾尔语、汉语节目和图书虽然进入范围大小不同、步伐差参不齐,但价值在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原本生活在信息以口耳相传阶段的塔吉克族群跨越了时空限制,社会发展与现代科技进入了他们的现实生活,它带给塔吉克族科学、丰富的生产生活观念,而从语言生活的角度,它则伴随着以上语种的规范语言文字的引导和学习。这种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将快速拓宽塔吉克族的语言生活空间、提升塔吉克族的语言生活质量。

   综上,塔吉克族语言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运行基本稳定。但从另一方面总结,大多数塔吉克族居住于对外联络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生活相对单一的帕米尔高原,故而其语言环境变化相对缓慢,从表5~8能够看出,多语种媒介这一促进语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影响高原居民的语言生活时,其速度较慢、范围较窄。所以正视塔吉克族语言使用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语言使用调节举措,将是提高塔吉克族语言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塔吉克族快速迈向现代化生活的必要途径。

   二、塔吉克族语言使用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优化内生态环境,丰富语言要素之词汇,促进语言“有机生长”

   塔吉克语中反映现代化生活的新词新语较为贫乏,科技类、经济类、信息类词汇需要尽早进入塔吉克族的文化生活。现代经济文化生活对语言有着现代化的要求,即现代化词汇的使用和创新,而语言能否传播现代化信息一定程度上又决定着其语言功能、语言地位。塔吉克族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出的语言生活也以传统为主。如“在市场化招商引资的经济运作中,塔吉克族正在改变过去‘轻商、恶商、贱商’的旧观念,努力实践着‘亲商、爱商、助商’的新思路”[4]。但从塔县县城商户数据统计来看,塔吉克族商户在调研的三个街区300余家商户中仅有7家,仅占约2%的比例,而且其主营产品也多限于塔吉克族传统服装、饰品及工艺品方面。这一现象说明塔吉克族的经济类词类的发展需求小,用途少。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要求塔吉克族必须面对并不断融入这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文化传播日新月异的社会,而拥有、学习并使用这些反映现代化生活的新词术语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二)改善外生态环境,构建有效的多语种协同进步的语言生态环境

   国内塔吉克语广播电视存在空缺,但维吾尔语、汉语采编应设相应民族生活专栏、专题以满足塔吉克族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使用塔吉克语进行媒介传播的都是境外节目,而出于国内文化安全的必要性考虑境内不转播境外节目。在面对国内影响塔吉克族语言使用最为重要的维吾尔语媒介,“超过半数的受众认为民族类节目办得不太好,认为对本民族有发展作用的占41.8%,认为没有的占50.9%,认为作用一般的占7.3%。”[6]所以,我们应重视塔吉克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挖掘与民族生活、生产、文化、政治相关的题材,揭示该区社会生活底蕴并给人以深刻启迪与引导的信息,满足塔吉克族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6]当然,中国目前没有使用塔吉克文字的现实是无法采编塔吉克语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因素。而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曾钫编写的《汉英塔吉克语900句》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本书用拉丁字母拼写塔吉克语,试图在中亚各国的语言拉丁化进程中,初步做一次尝试”,那么专业人士是否可开拓“用拉丁字母拼写塔吉克语”等方式来采编适量节目呢?当然,更主要的措施是提高境内其他民语言频道节目质量,让各民族受众爱听、爱看,让其真正感受精神文化的价值。

   (三)改变语言教育环境,关注文字学习,奠定培养书面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基础

   塔吉克族双语(多语)学习存在着语言生活环境不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与文字密切相关。以乡村双语(多语)语言生活环境为例。塔县虽属于民族语言服务多样化地区,但目前其乡村民族语言的多样化仅停留于双语(多语)人的口语日常生活交际范围,而文字媒介极为欠缺。统计314国道经过的达布达尔乡和塔合曼乡的服务行业牌匾和公共设施领域的宣传条幅,两地共9家商铺均无牌匾,而宣传标语也仅有全疆统一印制的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关爱女孩、扶贫政策以及移动通信广告等内容的10幅维汉双语张贴物。在访谈中,当要求测试受访对象对这些张贴物进行识读时,他们绝大多数表示不认识或不明白什么意思。究其原因,中国塔吉克族没有文字,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言生态链条:没有文字概念的家庭教育导致文字学习意识淡薄的学校教育,文字学习困难的学校教育导致受教育者主观忽略文字学习的社会教育,这一不良循环在塔吉克族群中表现较为明显。笔者建议政府在坚持广播电视深入百姓生活的同时,多使用维吾尔文、汉字在农牧区村落、农牧民房前屋后进行富农(牧)政策、科普知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字宣传,更重要的是乡村干部在走入农户时更多地发放科普、卫生、健康类小书册并给予适时引导和讲解,从而让塔吉克族农牧民,尤其是担当家庭教育启迪者的妇女尽早建立良好的文字识读意识,逐渐让塔吉克族的语言使用从口语日常交流延伸至文字阅读空间的丰富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双语(多语)使用环境的全方位塑造以及学校双语教育的稳妥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塔吉克族语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5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媒体。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诞生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并逐渐渗透到传统媒介之中。“传播语言学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问题,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与传播的关系,考察语言的传播功能以及语言特性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变化规律。”从传播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在报纸上传播一方面促使报纸语言灵活运用,使其更加开放;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破环汉语纯洁性,造成汉语污染等。

例1: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新闻标题,2010年11月10日)

例2:丝逆袭矮丑富(《楚天都市报》新闻标题,2012年7月28日)

自“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越来越多网络语言相继出现在各类报刊重要版面上,而“丝”一词在报刊上的频繁使用更是引发不小争论,广大群众纷纷对此发表看法。

报刊对于网络语言的吸纳极大程度上代表了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语言的渗透。“网络语言的实质不是黑话,对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规范要求。针对报刊、广播、电视受众的不同,应有不同的规范标准。”不同传播媒介对所使用网络语言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课题组以此为契机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考察市民对于报刊使用网络语言的具体看法。在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关报刊使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对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市民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汉口、武昌、汉阳的商业区、居民区各2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8份,回收率达89.67%。

调查对象男女均衡,来自各个领域,涵盖各文化程度,涉及各年龄阶段。因为网络语言使用人群主要为青年人,所以此次调查对象以青年人为主。据统计,18―39岁的青年所占比例为63.38%。

(图表一)

一、武汉市民对报纸语言的基本认知

(一)对传统报纸语言的印象。

在538名调查对象中,认为传统报纸语言规范、严谨的市民有391人,所占比例最大;认为传统报纸语言生动、活泼的市民有101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尽管传统报纸语言在网络时代潮流中发生着改变,武汉市民仍然认为传统媒体语言最大特色是严谨和规范,不仅如此,还应朝严谨和规范方向继续发展。据调查,市民认为报纸使用网络语言并不意味不规范,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网络语言以及使用什么网络语言;报纸如果滥用网络语言必导致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这会对教育、文化、社会用语用字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二)对报纸使用网络语言的关注度。

市民对报纸使用网络语言的关注度体现在两方面:是否注意到报纸使用网络语言这一现象;是否留意网络语言一般出现在报纸什么版面。

在被调查的武汉市民中,80.11%注意到了报纸使用常见网络语言这一现象。

(图表二)

经调查,我们发现市民注意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所用网络语言较为新潮和时尚,如淘宝体“亲,XXX”;二是传统报纸倾向使用常见的网络语言,如“给力”。因此,大部分市民能够比较敏锐感知传统媒体语言的改变。

市民不仅注意到传统报纸使用网络语言这一现象,而且关注到网络语言被运用到报纸各版面上,包括:政治、民生、体育、娱乐、副刊或其他版面。调查结果显示,76.77%的市民关注到网络语言出现在娱乐版面上,只有4.09%的市民关注到网络语言出现在政治版面上。市民普遍认为:新闻性质影响语言风格,政治新闻比较严肃,较少运用新颖、及时、活泼的网络语言;娱乐新闻较为活泼,更加倾向运用时尚的网络语言。

二、市民对报纸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态度

经调查,我们发现:市民面对同一题材新闻报道时,更容易被含有网络语言的新闻标题所吸引;大部分市民认为传统媒体语言和网络语言的融合有利有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负面网络语言在报刊上使用这一现象,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持反对态度,部分市民虽然支持,但明确提出需要节制,不能滥用。

(一)标题吸引度与网络语言关系。

例3:“奇葩博物馆”关闭整顿(《武汉晚报》新闻标题,2013年7月20日)

例4:冀州冀宝斋摘牌闭关整顿(《南京日报》新闻标题,2013年7月15日)

例(3)、(4)均报道河北冀州冀宝斋博物馆因雷人做法而被勒令关闭整顿这件事。两个标题最大不同为例(3)使用网络新词“奇葩”,“奇葩”意为“奇怪的”,此处抽象概括了博物馆雷人做法,扩大读者想象空间。调查结果显示,82.34%的市民认为例(3)更有吸引力,纷纷表示,此处“奇葩”一词虽带有贬义色彩,却把博物馆做法概括得恰到好处。

“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表达时,在话语选择上有了更大空间。”使传统媒体语言更加灵活,新颖、丰富、新鲜,从而凸显标题亮点,吸引市民眼球。

(二)对传统报纸语言与网络语言融合的态度。

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运用确实可以吸引眼球,但对于网络语言和报纸语言融合的看法,大多数市民认为其有利亦有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图表三)

如图表三所示,66.73%的市民认为报纸语言和网络语言的融合有利有弊;8.55%的市民认为其融合使传统媒体语言失去本身特质,污染语言文字,只有弊处。经采访,众市民表示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带有贬义色彩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使用。

(三)对传统报纸使用贬义色彩网络语言的态度。

例5:《爱在春天》完爆一切大妈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简直就是各种苦逼剧情与烂台词的大杂烩,你能从这部剧中看到n多似曾相识的桥段。(《武汉晚报》,2013年6月30日)

例(5)中“苦逼”一词为“痛苦”之意,在该语境下使用旨在体现剧情恶俗,带有一定贬义色彩。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于该语境中该词语的使用持有不同的态度。

(图表四)

如图表四所示,33.83%的市民认为“苦逼”一词较为低俗,出现在报纸上非常不雅,造成负面影响;33.27%的市民认为此处使用网络新词“苦逼”是顺应潮流、亲民的表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不能接受这类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使用,非常抗拒这一做法。

对于一直存在争议的“丝”一词,我们也进行了基本调查。“丝”一词原义与男性生殖器官有一定关系,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词语,如今通过网络传播产生新义,多为调侃和戏谑意味。47.96%的市民表示支持这一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使用,但明确需要节制;13.01%的武汉市民明确反对“丝”类网络语言的使用。市民纷纷表示:若报纸能够合理、恰当运用这类网络语言,市民表示可以理解;若报纸滥用或只是为博取噱头,市民表示不支持。

三、形成不同市民态度的原因

统计,46.84%的武汉市民赞成报纸使用网络语言这一做法,其中86.90%的市民认为报纸应该在适当范围内使用网络语言。市民赞成报纸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网络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形式多样,多见戏谑、调侃意味,报纸使用网络语言使其词义更加丰富,运用更加灵活。丰富的词义和灵活地运用能使传统报纸语言具有动态感。传统媒体运用网络语言凸显主观态度,从而使其语言风格更加生动活泼。

第二,使用网络语言会使传统媒体语言更具时尚感。新闻报道来源于时事,传统媒体必定极力关注当下热点问题。若纯然用传统媒体语言报道热点事物,难免会使其报道失去原有意味。时代在进步,市民关注焦点也在转移,传统报纸使用网络语言是其紧跟时代潮流的表现。

第三,有助于传统媒体语言突破自身限制,得到新发展。“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渗透有其必然性,比如由网络时代新事物产生而引发的语言革新。传统媒体不应该固步自封、圈地为牢,而应该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这有利于传统媒体突破自身的限制,得以长远发展。

12.83%的市民反对报纸使用网络语言这一做法。市民反对报纸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网络语言负面色彩浓重,不登大雅之堂,污染汉语纯洁性,比如“丝”指男性生殖器官,“木耳”比喻女性女性生殖器官。随着网络的传播产生了新义,但本身含有不雅成分,表达不含蓄,对描写对象含有轻视、嘲讽意味。这种偏向侮辱性的网络语言不应该成为国民审美主流,而偏偏某些传统媒体滥用这类网络语言,做噱头,抓眼球。

第二,使用网络语言会使报刊语言不严谨、不规范。传统报纸作为主流媒体,对教育、文化、社会用语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主流媒体在社会用语用字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使其语言更加规范,为其他媒体做良好示范。网络语言具有即时性、模糊性等特点,传统报纸语言使用更新较快的网络语言会显得不严谨、不规范。

第三,使用网络语言会给不懂该类语言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规范是为了更好地交际。交际到位的程度――交际值或者交际度应该是衡量规范的基本标准。”[5]94传统报纸运用网络语言需考量市民对于此做法接受程度,而部分市民表示报纸使用网络语言会造成阅读障碍。

四、对策与建议

据统计,76.39%的市民认为报纸使用网络语言这一做法需要规范,我们结合市民意见将规范建议总结为以下三点,旨实现良好的语言规划。“语言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政策性原则、稳妥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图表五)

(一)引导传统媒体语言科学看待网络语言。

71.78%的市民认为应该引导传统媒体科学地看待网络语言,全面审视网络语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语言规划的科学性原则包括求实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可行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语言规划也应该具有动态性特点。一方面,使用网络语言的新闻更加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负面网络语言不登大雅之堂,不规范。引导传统媒体正确看待网络语言,善用网络语言,不仅使传统媒体语言突破自身瓶颈,得以创新,使其语言更有活力;而且会纯洁汉语、发展汉语,形成良好社会用语用字环境

(二)向传统媒体提供市民对报纸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58.88%的市民认为有必要向传统媒体提供市民对报纸使用语言的看法。据了解,部分市民认为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使用会造成阅读障碍,这对传统媒体语言的发展存在隐性威胁。传统媒体语言和市民脱节会使传统媒体失去阅读群,而了解大众口味会使其良性发展。因此市民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目前存在争议的“丝”等负面词语的使用,大部分市民表示支持其使用,但应节制。报纸还应积极去调查市民对于网络语言的理解情况,便于更合理利用网络语言。

(三)颁布相关规定,要求传统媒体慎用网络语言。

43.07%的市民认为有必要颁布相关规定,要求传统媒体慎用网络语言。制定语言规划也应该坚持政策性原则。大部分市民对于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运用都秉着支持态度,但需要节制。若滥用网络语言,不注意规范和严谨,会对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抑制传统媒体滥用网络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颁布相关规定,要求传统媒体慎用网络语言。这样才会利于社会用语用字大环境的良好发展,有利于语言本身活力。

参考文献:

[1]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3]王濂.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新闻记者,2004(10).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出版社,2004.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6

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将其纳入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了羌族文化整体性保护的原则。目前,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规划正在制订过程中,羌族文化保护得到了法制和实践层面的支持。然而,对于羌语保护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学术界和工作部门的认识并不一致。一部分学者和工作部门认为按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目标,没有必要将羌语保护列入保护规划。对此笔者不能苟同,因此,本文拟就羌语与羌族文化保护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做一些讨论,以说明羌语保护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依据加拿大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一、语言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国外研究已达百年之久,观点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萨丕尔、马克思、格里姆肖、乔姆斯基等人。其中,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与其弟子沃尔夫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的结构多元化是无止境的,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定因素。这一理论对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语言学的论述十分独到精辟,从语言起源、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和思维、语言结构等诸多内容展开论述,认为语言学是非意识形态,是社会文化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有关语言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2]格里姆肖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乔姆斯基认为人的本质、人脑结构、人类思维决定了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另外,“尚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语言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说,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说”[3]等。而在我国,有关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已有60余年的历史。罗常培先生《语言与文化》一书开启中国相关研究之先河。随后众多学者展开研究,究其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4]一是包含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反映与工具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三是决定关系。此三种观点皆有共性,说明了语言与文化是有关联性的,密不可分,并对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周庆生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论证了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对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一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反映”。[5]上述研究说明,语言是一个民族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和文化内涵的载体,因此,正如台湾语言学家李壬癸所说的那样:“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有了语言,祖先的遗产和知识系统才能不断的发展,绵延不绝。所以如果语言亡,文化绝不能活”。[6]对此,笔者非常赞同。对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五类:(a)口头传说(oraltraditions)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上述五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必须通过本民族语言来传承,因此,正如丁石庆所言:“语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对于追溯和揭示族群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7]如果没有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能保留下来。“5•12”汶川大地震后,语言学家孙宏开根据多年在藏彝走廊地区调查经验,在不同场合做了“语言的保护与文化传承———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谈起”的学术报告,[8]呼吁保护羌语。其他学者也指出了羌语的进一步濒危和保护的必要性。[9]但对于羌语在羌族文化整体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羌族文化整体性保护的视角,结合2010年随“汶川地震灾区羌族语言抢救、保护和发展政策研究”项目考察团赴加拿大卑诗省的调研,探寻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实现羌语保护的合理途径。二、羌语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羌族自称“尔玛”,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和石阡县有零星分布。羌族多数居住在高山或半山上,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5•12”地震后,部分人口因生活环境不宜人居而迁往异地,有的从高山迁至河谷地带,有的举家迁居于城镇周边,还有的自发迁往崇州市、邛崃市农村,分布面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强,呈现出向城镇集中的态势。经语言学家调查,“大约有6万多羌族(占总人口的16.9%)和5万多藏族目前还使用羌语”。[10]从日常语言使用看,羌族人口中,羌语的使用大致有四种情况:第一种为只讲羌语(即“尔玛语”)的人口,主要以高山和半高山边远地区的老年人和一些学龄前儿童为主,人数较少;第二种为能熟练使用羌语和汉语的人口。他们一般居住在高山、半高山的村寨、城镇附近及交通沿线,年龄多在50岁以下,平时在村寨中或家里使用羌语,外出讲汉语,人口较多;第三种为完全使用汉语的人口。包括城镇和交通发达的地方及北川、平武一带;第四种为同时使用羌语、汉语和嘉绒语、藏语的人口,主要居住在邻近藏区或者与藏族交错居住。如,松潘的羌族能讲安多藏语,丹巴的一些羌族[11]能讲嘉绒藏语。除了羌族人口外,黑水县境内的部分藏族约5万多人也讲“尔玛语”。羌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多样性,原因有三:一是从地理上看,羌族居住在汉族与藏族之间,与汉藏两个民族的文化互动时间长,影响深;二是高山峡谷地貌导致其居住地封闭性较强,羌语本身的多样性突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两部方言的区别主要在于:南部方言有声调,声调具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声母和辅音韵尾;同时,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南部方言小。[12]北部方言通行于茂县北部、中部,松潘县的小姓乡、镇坪乡、白羊乡以及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下分雅都、芦花、麻窝、茨木林、维古5种土语。南部方言通行于茂县南部、理县和汶川县,下分三龙、较场、黑虎、大岐山、桃坪、龙溪、绵虒7种土语。[13]三是从历史上看,羌族受汉语影响大,“从清中叶到解放前夕的100多年间,是羌族社会汉化速度最快、羌族双语制形成的主要时期。……部分地区逐步从双语社会走向以汉语为主的单语社会,少数地区已经完成双语向单语的转变。”[14]20世纪80年代以来,羌族社会的流动进一步加剧,通过迁移、打工、通婚多种方式,与外界有了大量接触。讲羌语的机会和时间日益减少。同时,学龄儿童入学接受现代教育,使语言的家庭传承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能讲羌语的人口越来越少。“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的居住格局发生变动,大量羌族迁往异处,移居到交通方便、生活条件较好的乡镇或城镇的周边地带,羌语使用范围进一步萎缩,处在濒危状态中。#p#分页标题#e#羌语在羌族文化中的重要性,更多表现在它对社会组织的整合作用和对知识体系的传承作用上。例如,在羌年、瓦尔俄足、苏布士等节庆活动中,释比用羌语做法时诵读的经典,包含了羌族的创世传说、族源记忆、村寨关系等重要信息;在多声部民歌和莎朗的歌曲中,包含了羌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对自然和社会认知的知识;在大量的民间文学、民间传说中,包含了羌族的哲学思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口头文学的内涵颇广,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等内容,这些知识,都依赖羌语来传承和表达。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根据羌族人民的愿望,创制了《羌文拼音文字方案》,但一直未获主管部门正式批准,更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只能在部分地方试行,而且因为资金不足,措施不力,在民间难以为大众所理解、认同,使之与民众生活方方面面衔接度不够,不能真正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因此,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沿袭古老的方式,通过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社会传承机制,通过羌族社区内部结构及网络关系,使羌族文化得以延续;二是家庭传承机制,通过家庭人员及亲属关系使文化层层传播。而其形式均通过言语的表达,行为的规范来实现,即为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使羌族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因而,对于无法依靠文字来传承文化的羌族而言,羌语就是唯一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或者藏语的羌族人口中,汉藏两种语言都不能准确表达羌语的文化意义,也不可能代替羌语传承和表达羌族文化的精髓。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族称来命名建立的文化保护实验区,充分体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饱受灾害之殇的羌族人民的关怀。从建立至今,在政府主导下,保护区的工作已经稳步开展,但羌语作为羌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在保护区建设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加拿大的原住民语言保护政策,提高对羌语保护的认识,推进以羌语保护为核心的羌族文化整体保护。三、加拿大以语言为核心开展文化保护的经验2010年,笔者参加中加合作项目“汶川地震灾区羌族语言抢救、保护和发展政策研究”,到加拿大卑诗省考察第一民族或原住民语言政策法规,了解了通过教育机构和民间社区的努力复兴原住民语言的状况。认为其不少做法值得借鉴。加拿大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境内人群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称为原住民,包括第一民族、因努伊特人和梅提斯人。“土著民是加拿大的第一民族。今天的北美印第安人,即原住居民中的最大群体,被认可为‘第一民族’”(theFirstnation);[15]第二种称为建国民族(Foundingpeoples),即法兰西民族和不列颠人,在加拿大占统治地位的多数民族;第三种,除上两支之外的所有少数民族群体(thethridForce),自19世纪末以来作为移民来到此国。为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加拿大政府实行了多元文化政策。第一民族即印第安人,在加拿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从17世纪开始,近代印第安人的历史充满着血泪和坎坷。欧洲人来此进行殖民活动,战争和疾病导致大批印第安人口消亡,许多部落不复存在,其语言更是受到灭顶之灾。1890年时,100%的印第安人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而120年后的2010年,印第安人有10.96万人,仅有5.1%(5609人)的人能流畅自如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这些人大多数是年长者;还有8.2%(8948人)的人能听一些(semi-speakers)。尽管卑诗省印第安人的语言资源丰富,有32种语言,59种方言,占全加拿大印第安人的语言种类60%,但整个都处于濒危状态。研究者按照其人数及使用频率,将这些语言划分为有生命力的、衰退的、濒危的和消失的四种样态。其中,有生命力的语言使用者包括所有年龄段的人,并在社区中广泛地运用;衰退的语言具有不稳定性和危险性,使用的人大量减少,仅有一些成年人在使用;濒危的语言分严重的濒危和接近灭亡两种,前者由很有限的人很少使用,已没有下辈人的传承,而后者仅个别老人会说,使用频率很低;消失的语言指活着的人已经不能说的语言。其调查统计报告显示,该省第一民族有29种语言均处于濒危程度,失传的、处于休眠状态(Sleeping)的语言有3种。[16]1982年公布的《加拿大权利与自由》第23条,规定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权利”,从法律上明确了第一民族有可以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1988年,《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一文中规定:“有鉴于加拿大宪法与官方语言法规定,英语和法语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但不会取消或贬低其他任何语言所享有的权利和特权;在加强加拿大两种官方语言的地位与使用的同时,加拿大保护和促进英语和法语以外的各种语言的使用”,[17]法律地位的确立和政策保障的落实,使第一民族的语言权利得到保障。在此背景下,其语言与文化的保护相结合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开展保护工作,由卑诗省政府牵头,于1990年成立了原住民遗产、语言和文化理事会(FpHLCC),其成员由三方共同组成,即原住民代表、政府官员和学界代表。其中,原住民代表的选择面广,覆盖203个部落社区,先由这些部落成立的24个部落理事会(tribalCouncils)各选举1名代表组成BC咨询委员会(BCadvisoryCommittee),再从中产生9名代表;另外有3名人员来自企业、市民和政府部门。他们共同负责原住民语言及文化保护事务。语言保护项目主要在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即提高语言的主动性(Languageinitiative);需求评估与资源发展;建立师徒关系(master-apprentice)、语言巢(Languagenes)t、文化营地(CultureCamps);语言规划和权威;完善“第一声音”网站;绘制语言地图等。此外,还有艺术类项目,包括传统艺术发展;技艺传承人管理;文化传承;社区和艺术家工作坊;绘制文化地图等。运作多年来,理事会发挥了良好作用,为原住民、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沟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平台。并有效避免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等整体性事务多头分割、相互掣肘的弊端。#p#分页标题#e#卑诗省原住民遗产、语言和文化理事会(FpHLCC)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将第一民族语言保护作为文化保护的核心。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随时展开调查,评估语言的状况。在获取各个部落的认可和支持后,理事会随时可以开展调查,与学术机构合作,每年有相关的调查报告,作为语言、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依据。因此,从省政府到理事会,都能清楚掌握第一民族的语言状况,并根据语言状况对文化的影响确定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工作安排的依据。第二,充分发挥原住民遗产、语言和文化理事会的平台作用。理事会制定文化保护的目标和任务,起草语言复兴的项目计划书,为当地人使用语言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以“第一声音”网站为例,该网站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其中,运用数码技术对濒危语言归档最有特色。这里可以对第一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语言与文化进行介绍,所设的部落语言区有专人负责词汇的收集与录入,并由被当地认可的、有权威的人来发音,上传之后可以供初学者或有兴趣的人学习。网站日常管理及完善的资金和人员主要来自于民间,理事会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及设备维护。第三,鼓励民间及相关组织自觉实现语言的保护,特别支持社区及家庭传承机制的恢复。提供资金帮助建立结对子,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语言的传授,即建立师徒关系(master-apprentice),让濒危语言后继有人,还开展各种活动展示传统文化,宣传文化遗产。第四,在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1972年“印第安人控制印第安人教育”的教育政策出台后,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父母开始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开始考虑到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环境的认知;联邦政府帮助保留地学校培训本土人才等等。在一些地方,如Cheifathom,还有采用浸入式方法学习的学校,有利于语言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卑诗省的濒危语言复兴取得了一定成就。复兴项目得到众多部落的认可。目前,该省有11.1%的人(12223人)是语言学习者(languagelearners)。“第一声音”网站影响日益扩大,激起了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四、以羌语保护为核心开展羌族文化整体保护加拿大经验证明,只要政府、学界和民众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濒危语言完全可能复兴,由濒危语言承载的文化也可以得以传承,我国濒危的羌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也不例外。在羌族地区,要处理好羌语和文化保护整体性间的关系,必须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处理好以下问题:第一,正确理解相关法规中语言保护与文化保护间的关系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定义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我国2011年2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这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口头传统是非遗的重要内容,二是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也是保护的对象。对没有文字,文化仅靠口耳相传的民族而言,语言无疑是传承本民族文学的唯一平台,语言和文化是无法割裂的,是需要整体性保护的。只有保护好语言,保护的文化才有活力!第二,依法落实羌语的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保障是抢救和保护羌语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法律体系是健全的,200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出台,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四川省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法规也是明确的,2003年11月,四川省出台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自治地方可以采用双语进行教学、播音。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实仍然不够,这正是由于人们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第三,以羌语保护为核心进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应充分利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平台,在整体性保护中适时建立羌语保护示范区,将文化保护与语言保护进行有效整合,将语言保护纳入生态实验区建设规划,以保护文化载体的根本性措施保护文化。在保护区建设中,设立羌语保护专项资金。一方面组织人员对羌语的使用和保护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为开展语言和文化保护行动提供依据。一方面开展社区保护活动,培训相关人员,建设数字平台。资助博物馆、文化馆、活动中心、传习所开展活动。提高羌族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充分动员民间力量,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多样形式传承和使用羌语,特别要重视中老年人的传承作用,鼓励其在社区及家庭内使用和传承羌语。加大保护区内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和传承人建设机制,完善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国家、省、市、县级四级认定和保护工作,将之与语言传承有机结合;积极发展双语教育,鼓励学校编制乡土教材,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开办羌语培训班,为有兴趣的群众提供终生教育机会。尽量保护羌区儿童与家庭的联系,保障其在家庭内获得传承的机会。推广和使用新创制的羌文,逐步实现羌族文化由语言传承到语言和文字共同传承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羌族人民的愿望,专家们经过多年实地调查与研究,出台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它可以准确记录羌族的语言,以忠实地反映出羌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方案于1993年通过有关部门审定,随后编制了教材,培训了师资,在一些羌语保留完好的地区试行。近年来,由于严重缺乏经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应在保护区建设中规划促进方案完善和推广的措施,提供资金、人才的支持,促进羌族文化传承从只能由语言传承到语言和文字共同传承的转变。#p#分页标题#e#总之,羌语是羌族的民族认同基础、身份象征、自豪感来源和包括自然生态在内的知识媒介,同时也是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当然,笔者所言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实现羌语的保护,并不是说不在区域内的地区就不进行保护,而是希望通过这种平台,使语言与文化保护有机的结合,产生更为有益的效果。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7

一、关于“生态”概念

“生态”是一个能指所指都极具张力的概念,一经产生,很快就拓展其内涵外延,跨学科发展成为诸多领域的术语。在中国、在当下,它确实很“生态”,以其旺盛的绿色生命力,以全覆盖的态势进入了全民语言生活,成为一个热词。口语交际中、各大媒体上,各个领域内,都可以见到“生态”作为支配成分、中心成分或修饰成分构成的“X生态”、“生态X”框架组合。这种框架组合不仅仅属于民间通行的社会流行语,也不仅仅是语言学家、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专家经常采用的表达类型,其接纳、认可、使用已经上升为一种政府行为。勿庸置疑,“生态”词语从单科生物术语变为全球通用语,除了其语义内涵适应了语言交际的社会需要而外,自然生态概念义日益强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自然生态平衡问题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时,挑战社会的自然问题就转化为社会问题,“生态”这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专门术语自然就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使用了。

二“生态位”与“官场话语”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物种生存习性与发展规律的综合体系。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每个物种都有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独特生态位。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时间轴上,每个物种的生态活动无论是以生成、衍生、繁荣或灭绝的任何一种形态在某个特定时空中出现,都取决于其生态位内部与世界外部生存条件是否协调和谐。和谐程度越高,物种的生态发展就越好;反之,则走向衰退。

作为一种物种的语言生态发展,莫不循此发展规律。

从自然生态属性看,人类语言作为一种生态现象,也有其以“和谐”作为生存机制的“生态位”及在“生态位”发挥的种种功能。考察下属类型社会领域语的自然生态属性,可以发现每一种领域语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在语言上位系统中,与其他类型的领域语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共谋进取;在领域语个体系统自身,于内,其语形和语义相辅相成,协同表意,于外,发展与内部生态位相协相调的语言环境——区别于其他领域语的不同语境生态位。若上下层次、内外环境都和谐适应,就会推动超常优质的语言生态生成。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商业社会,新闻语言与商业语言的良好生态就因其内部环境和谐并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获得了迅猛发展的契机。再来看当下官场领域语的自然生态属性,相形其他领域语,官场话语有属于自己的特殊话语生态位。

如果把语言比着一个蛋糕,新闻语言、法律语言、军事语言、商业语言、广告语言等领域语是竖着切分出来的类型,而官场话语作为一种领域语却是横着切分出来的类型。其特殊性表现为:

其一,“官场”称名。

官场话语的主体——“官员”作为生物世界的一个物种,生存发展于“官场”这样一个独特生态位。据此推理,“官场”应该有其客观存在性和空间性,而实际上并没有可用三维空间来描述的真实场域,所以在语言称名世界中借用了与“民间”、“江湖”等文学术语相对应的“官场”术语来描写官场的自然生态位。若溯源,最早可推至小说作者李伯元1903年开文学创作之先,在《官场现形记》中用表达文学想象空间的“官场”术语来描写官场生态位。此后“官场”作为一种中间环节、文学反映手段,在文学虚拟的空间中率先呈现官场话语生态位,又跨越“文学想象空间”区域,发展成为专门表达官员生存的政治空间、社会文化生活范畴、话语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群体活动范围的社会用语。

其二,“官场话语”的跨领域特征。

“官场话语”作为一种社会领域语,既区别又跨越到所有的社会领域语范围。无论是教育、科技、新闻、商业、农业、军事还是法律领域,360行,行行有官员。只要是机构团体,涉及到权力,大到国家,小到一个班集体都存在官场话语。雷冰在《有一种行话叫官腔》(《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4)中言:“有这么一行,在整个社会大格局中属于一个相对独立而又不可小觑的子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的庞大群体,就是当官一族;有自己的成熟语言,就是官腔。”这就非常清晰地描述了官场话语既独立为一种行话又分属于社会语言大系统的特征。所以,我们用“官场话语生态位”术语表达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主流的官场话语系统结构语义特征、时空领域和功能实现关系等特别意义。

三、“语言生态”与“官场话语生态”

语言生态学创始人豪根1970年在语言学会上讨论到:“语言一般只存在于使用者的大脑中,只有在语言使用者相互之间产生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相关时才起功能作用”(姜谨,2009),这个论述是我们推论语言生态包括了语言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种表现形态的理论依据。

语言的自然生态是由结构系统与表意系统综合表现出某种语言运用和生存的自在状态、本真状态、符合衍生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状态。表现为由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的语言元素互动生成的结构关系和逻辑语义系统,由基本话语与元话语构成的静态话语表意系统。施行思维功能与工具功能,类似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反映客观世界和人们内心世界的概念功能系统与组句成篇传递信息的语篇功能系统。

语言的社会生态是作为社会人的交际主体受特定交际动因所制约,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自然生态系统诸要素形成的话语生态。作为一种社会表现形态,处于交际中的话语所表现的话语运用和生存状态不以自然本真的状态存在,而是以社会交际干预因素为必备条件的状态存在。是动态的社会生态话语系统。类似于Halliday系统功能理论中建立、维系和反映人际关系的人际功能系统。这种功能实现关系由于加进了交际动因,增加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心理等语境因素,运用某种民族语言传情达意形成的话语生态系统因此被烙上了特定时空、历史、人为的痕迹,产生了时空交错的异质性、民族语言间或方言间交叉渗透的异域性、政治文化干预的意识形态意义、审美情趣的偏向等社会功能特征。

考察目前对官场话语的关注,无论是研究对象、理论目标还是研究方法都缺乏一种学科意义上的系统认知和科学界定。主要表现为:

1.自然生态理念的缺失

诸多关于官场话语的讨论都直接指涉官员的腐化言行和官场话语社会生态的政治意识

形态功能,忽略了官场话语自然生态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忽略了官场话语作为领域语这种言语交际类型表现形态的丰富多样性。而官场话语中不论是作为“政府机构”、“官方”、“官员”主要运用的机构语言、工作语言,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话语,都必须由自然生态位话语发挥须臾不可缺的、多样化的思维功能与工具功能。它可以是被批评的权力话语和官员腐败的话语类型,也可以是以办公机构为信息载体,表现为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司法机关、各级组织部门下发的文件、条例、法规、命令;还可以是非权力机构的四大媒体以团体或个人的身份,通过新闻公告、社论、时评、编者按、消息报道、学术研究等形式表达官方公共信息;还可以通过反映官场语言生活的各种艺术形式来传递。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官场话语不可能脱离全社会通用的自然生态话语之外的符号系统来表意,即使将官场话语锁定为社会生态位中表达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依然只能依托由语言成分与结构关系构成的自然生态话语来实现社会生态功能,依托自然生态位的信息功能表达其政治意识和权力话语。

2.社会生态理念的偏颇

对官场话语社会生态认知的偏颇表现为在当下社会语言生活中,相当多的人虽视官场话语为一种话语交际类型,一种社会政治生活的领域语,却把“官场”视为一种官员滥用权力的社会场域,将“官场话语”局限为单向维度的权力话语,与“官场腐败”、“官腔”、“假大空话语”、“党八股”等同义。这种观念一方面是延续了晚清以来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对“官场”语义的界定,一方面也反映了公众对官场腐败现象的一种焦虑。从语言生态的角度来观察,官场话语作为一种有历史渊源、关涉全民语言生活的领域语,作为官员在获取、维持、使用权力中的过程话语,其历史属性、覆盖面和官员主体随社会语境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话语,都决定了官场话语社会生态有着多种多样的样貌,并不仅仅囿于腐败话语、“假大空”话语这样一个贬义维度的社会生态类型。它有着二元对立,如:政府/公众、公共/个人、本族/外族、正面/反面、积极/消极、提倡/反对、公开/隐蔽、庄重/诙谐等多元发展的表意功能。

当然,腐败话语、“假大空”话语也是社会交际语言的品种之一,可以推论其之所以能占据一定的语言生态位,是因有适合它生长的社会语境,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制度方面的重大问题。“贪官”、“裸官”、“腐败根源”、“套话”、“党八股”这些语言表现作为反映官场语言生态的话语表征大量出现,一方面确实可以此判断官场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社会批判意识,说明官场语言生态自身已经失衡,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正向积极发展进取的环境;一方面,也给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警示:如果不从根本上来遏止这些负能量生态话语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生态也将随之失衡!从目前官场话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多维度、多样态官场话语正逐渐再现官场话语的客观生态位。近些年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提倡讲真话、实话、短话,改革文风会风,都从语言进化的内部、外部环境,从竞争—选择—生存机制方面提供了一种革新进步的措施和行政保证。

四、官场话语与社会生态文明

语言有自己发展演变的生态规律,也会在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来不断调整自身。过去对官场话语的研究注重其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属性,倾向于讨伐其表负能量的官场话语,殊不知人作为生物种类之一,还须臣服于作为自然人的属性;作为自然人交际的语言工具也须顺应绿色生态结构环境,发展自然生态位独特的活动规律和生态功能。因此,从自然生态位出发,以辩证的态度、和谐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官场生态话语,可以审视出官场自然生态话语所凸显的思维功能和工具功能,可以突破过去对社会生态位中批判现实官场话语的偏狭指涉,丰富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多样性官场话语的认知,并以此作为推动语言生态动态发展、平衡进步、保持蓬勃健康活力的重要目标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切实努力。

注释:

{1}潘世松:《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可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周瑞敏:《自然选择与协同进化—生态语言学及语言生态认知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8

[论文摘要]新闻语言就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民众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例,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运用的语言”,它担负着向人们表述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的特殊任务,是构成新闻报道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元素。新闻用语是那些新闻报道的某种外壳,新闻用语的变化也肯定是新闻变化的一种外在显示与表征,一定的新闻用语一直是和特殊的时代要求与相应的历史条件相一致的。新闻语言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肯定推动新闻语言的变化,使它具有深深的社会烙印与时代印记。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语言的形态发展历经了由手势、口头、符号到文字这样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十九世纪末,电子媒体出现以后,新闻用语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字幕新闻、广播新闻、影视新闻,极大扩展了新闻用语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运用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方式的新技术革命。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新闻语言也需要与时俱进,要进行更为深刻的变革。新闻语言随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与此同时也有着它本身角色与学理上的要求。目前,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里,新闻语言主要表现出四种变化特征:多元化、互动性、融合性、平和性。 

一、多元化 

新闻语言源自于社会现实生活,源自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产实践,它一直是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培养出很多的具备自我意识的民众的同时,也肯定导致新闻用语逐渐多元化的趋势。新闻语言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新闻语言不但是在内容上展现民主精神,以表达民众的祈愿和诉求;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也异常活泼生动,丰富多彩,新颖别具一格,被广大老百姓所钟爱。重视从普通民众心理角度考虑,用普通百姓的立场和视角反映生活,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感化民众;其次,新闻语言的多元化表现在传播者不但要报道新闻事件,还可以自由自主表达对新闻报道事实的看法。民众也可以运用各种形式自由表达自己对新闻传播的看法和观点;第三,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民众的不同阶层,这种多元化还表现在新闻语言不但要适应同一个层次的民众多元化的阅读需要,又要满足各个不同层次民众的阅读口味。 

二、互动性 

互动是新闻语言运作的一个主要方式。因为接受新闻的民众主体地位的提升,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新闻语言互动性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原先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接收的民众的各自分工非常清晰明确,而信息传播流通的形式是“我传播,你接受”的单方向的灌输式。尽管,新闻语言也一贯重视接受信息民众的反馈,“可是新闻语言的延迟性和间接性导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还没能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关系”。而在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互动性是首要的基本特征,接受新闻语言的民众可以随时和传播者进行“对话”,相互传播资讯、表达观点立场、提出要求与及时反馈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看法。新闻传播由原来的传播者对于民众的单方向灌输式转变为传播者和受众的双方向互动式。在网络传播此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中,新闻语言传播的互动性特点会日渐凸现。此外,伴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吸引民众、争抢市场占有率,那种原来老式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也愈发重视互动,比如开通新闻互动热线、实行节目主持人制、邀请民众参与其中等。 

三、融合性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持续繁荣,为媒体得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进一步推出新的媒介形态,而原来的那种传统的媒介形态不会逐渐消亡,“而是历经较长时间的调整以后,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吸收别的媒体的优点,对自身作非常有效的改造进而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此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持续变革的媒体生存发展的特征,导致新闻语言的持续变化也表现出某种融合的特征。 

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也就使新闻语言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走向。巨大的信息量和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必然会使民众的阅听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变化。为了迎合民众的此种多元化的、全新的心理和思维转变,新闻传播者不能只是限于使用单一的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语言来进行报道,而是要结合所报道得内容、媒体的自身特点与民众的需求,运用融合的新闻语言来传播,比如纸质媒体文字的视觉化与图像化,广播语言的文字化,电视语言的广播化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的整合化等。新闻语言的高度融合,不但展现了现今新闻媒体对原来的那种传统新闻语言的挑战意识,又表现了媒体张扬的个性、自我发展的诉求,与此同时还提高了新闻媒体的竞争力,迎合了民众新闻思维的变化和民众心理变化的需求。 

四、平和性 

引领时代潮流,传播社会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是大众传媒的崇高使命,切忌浮躁、要彰显理性、平易近人是大众传媒提升其公信力与亲和力、树立其良好形象之根本。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民众本位意识的日趋成熟,构建一种平和、理性的新闻语言风格显得极为重要。由于平和、得体的新闻语言能精准地表达传播者的报道思想意图,且能迎合民众心理需求,因此被民众乐于接受。新闻语言要平和,首先是新闻语言本身角色的要求与体现。新闻语言作为构成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要素,它的风格事实上是新闻媒介面向社会、面向民众的表情。平民化的语言风格,民众乐于接受;然而指令性的语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民众是极为反感的,它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尤其是新闻语言的暴力化倾向,不但使所报道的内容和事实本身不相符,也会深深伤害民众,消弱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和期待。 

新闻语言要平和,其次也是社会文化的内在要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它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社会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消费文化好像要成为主流,现今新闻媒体就起着相当重要的精神指引与文化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新闻报道语言要极具理性与平和,既要考虑民众的个性,用平和的语调给民众以极大思考的空间,用理性的笔调为民众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又要尽量避免新闻语言的庸俗化、娱乐化趋势,展现新闻语言的人文关怀性。冷静地摆出事实,平和地讲明道理,运用逻辑的强有力的力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也是促进人们之间和谐、媒体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娟,段业辉.网络新闻标题的简省空间[j].传媒观察,2005(4). 

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inlevinson,s.c.1983.pragmat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中国物质出版社1989:8. 

石义彬:《新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2000(5). 

石义彬:《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2). 

郭小平:《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当代传播》,2002(4).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9

据悉,为了迎接原生态旅游选美文化艺术界的盛会,贯彻“注重低碳环保文化,引领健康时尚生活”的核心思想,同时借此东风推出“和谐?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呼吁社会大众关注环境保护,重视原生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人居环境,推动我国民俗旅游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扬选美文化事业,传承优秀民俗旅游文化,传递低碳节能技术和理念,构筑和谐社会,由中国原生态旅游小姐大赛河南赛区组委会主办、河南光华风光发电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原生态旅游小姐大赛河南赛区新闻会暨河南光华风光新能源代言人选拔赛启动仪式在河南鹤壁市政府迎宾馆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

本次新闻会暨代言人选拔赛启动仪式的举行,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老干局原局长王金相,国务院国情调研中心副主任李明耀,中央党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辑部副主编、中国东北亚国际技术经济合作促进会秘书长苟君厉,河南省政协委员李福庆,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副主编高铁军,鹤壁市政协副主席张洪波,大赛组委会执行主席关景佳,等领导参加了大会,杜平、苟君厉、李福庆、张洪波、关景佳等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领导们充分肯定了中国原生态旅游小姐大赛的品牌影响力和河南光华风光发电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希望大赛在促进环保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上发挥重要作用。鹤壁市副市长高雅玲代表市委市政府在欢迎晚宴上向来宾致欢迎词。

在中国原生态旅游小姐大赛新闻会上,河南光华风光发电技术有限公司启动了新能源代言人选拔赛活动。“河南光华风光公司”坚持科技低碳环保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环保、绿色、健康、和谐的主题出发,将与大赛组委会联手打造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篇10

关键词:文化生态语言

一、物质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着重外在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不单单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如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自然因素对语言的影响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地理位置。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大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来说,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秩序。语言的扩展离不开人类的迁徙,但是人类的迁徙也是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平原为饲养牲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约公元前三千年,原始的印欧文化从这里起源。公元前2500年左右,文明分裂后人们向不同的方向迁徙。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在其《语言地理类型学》中甚至从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发现语言地理分布类型形成的原因。他认为:“主要原因应该是说是有史以来说这些话的人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在干燥地带放牧,必须有大片草地才能展开,不像东方靠耕种小块土地就能生活”这样看来印欧语系的发展就是草原为生存传播的最基础条件。相比之下,在亚洲大陆上,西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处于三洋一海的包围之中,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制约下,想像印欧语系那样纵横发展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亚洲大陆的人从事农耕的生产方式也限制了人群的迁徙范围。地势环境的险恶和人们的生产方式划定了语言的发展范围。

地理因素从宏观上划分了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发展。气候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则是从微观方面体现出来。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元音充满着辅音,而毗邻的芬兰人的语言,元音却比意大利语还要多。我们还可以注意到,现代德语辅音的堆积,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晚近由于重阴后元音的脱落而产生的;在欧洲大陆,南方炎热,口腔过频的运动也许会让人口干舌燥,人们也许会摒弃一些元音发音。气候不但会对语音系统造成影响,而且也会影响语义系统。如生活在中国海南岛的黎族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雪”以及与雪相关观念的词,当然也没有秋冬之分。但是如果像生活在北极圈的人爱斯基摩人,他们的语言中就有种种不同雪的语义成分。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一定是在一定的气候区生存的,所以气候因素也在一定能的条件下间接的影响着地球上语言的分布。

二、制度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等。本文主要从民族,宗教,习俗,政治等发面分析这一文化生态系统下是如何对语言产生影响的。

民族对语言的影响往往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例如民族心理的强弱,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成员的聚散等等。现居在海南岛的黎族人,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各地的语言差异比较大,可以分为五大土语区。即使相邻的两个村子,他们所说的语言有时也不属于同一个土语区。而且他们与汉族,苗族等民族的人也有聚居,所以他们的黎族母语也面临着不断分化。此外仰慕先进民族文化,语言观念淡薄,民族从众心理等民族心理素质都制约黎族母语的发展。

政治因素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政策对语言的发展进行规划,小到直接影响语义成分的变化。1982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语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政策不单单会影响方言的发展,而且也会对少数民族语言造成影响。如翣字《說文》解释为,棺羽飾也。《小爾雅》大扇謂之翣。《儀禮·旣夕禮》燕器杖笠翣。《註》翣,扇也。在楚语中比较常见,但是现在人们基本摒弃不用这个词而用扇字。只在南方某些方言中还用“翣扇”来表示扇子。普通话的普及使得类似的方言词不断的消失,词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会随之消失。少数民族的语言也是如此,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已经摒弃他们的民族语言,为适应社会生存而学习普通话,这样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面临消失的危险。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中的物质也是一样的,有些是不可再生的,语言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

宗教因素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在语言心理和语义方面产生影响。最典型的是在回族语言中:经堂文,是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为传播伊斯兰教教义而独创的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其语言形式是回族先民在宗教领域使用的阿拉伯、波斯语和汉语的结合体。如:回族谚语:要想后世打算轻,今世必须积善功。“打算”又称“清算”是回族穆斯林的经堂语,特指真主在后世使人复活,然后对其善恶进行审判的过程。回族作家张承志在《心灵史》中写到:“回民把具有宗教意味的决定叫做“举意”或者“举乜贴”(乜读捏音)——我举意,这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乜贴:做一支哲合忍耶的笔,写一本他们会不顾死活保护的书!”英语中语基督教有关的拉丁语如angel,creed,priest等。汉语中像苦海无边,净土,舍利等都是来自佛家词语。

三、心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心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显性的,是因人而异的。不想制度文化中的政治因素从宏观上,全局上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这种文化因素更加偏向于个人或者一类人的语言使用。语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在社会情境交际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文化同样是人类创造出来,心理文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这里主要从性别,年龄,思维习惯,情感方面来分析心理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由于男性与女性性别的差别导致男女嗓音的不同,语气上存在的差别也就显而易见。男性一般选用陈述句、祈使句,含有更多的要求、命令口吻,直接表明对事情、问题的看法;女性则倾向于使用疑问句、带商量征询口吻的祈使句,往往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见解,避免使用直接的陈述句。日本女性被公认为温柔、优雅,有“女人味”,这不仅表现在日本女举止上的彬彬有礼,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语言的动听、亲切。,据调查日本女性使用升调的频率为84%,大大高于男性的67%。女性常常以接续词と,げ,たぇ,てま等结句,省略传达的主要内容,让对方体会理解,以避免自己的武断,使谈话留有余韵。中国男性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在政治和经济上优于女性,而女性则被看作是祸水,万恶之源。在汉语里,尤其是在汉字的写法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如汉字里的男,是由田和力组成,这就说明在古代男子是田地里的主要劳动力。而女字则像两个胳膊交叉跪在地上进行祈祷的人。在古代汉语里女和奴隶的奴发音一样。

从年龄的因素来看,年轻人比成年人易于求新,而老年人相对保守。沈炯学者对北京市合口呼零声母语音的情况进行国调查,其调查表明老年人读唇齿音比例数最低,其次是中年人,青年人的比例最好,大约是老年人的两倍。近年来网络用语大爆炸,各种新概念新词语花样翻新,如亲,有木有!!!咆哮体,让××飞,坑爹,hold住等。这些网络词语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体现了年轻人求新求异心理的语音表现。

人类的思维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整个人类是不分人种民族的,但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也会形成不同的特点。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是通过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发生的。从思维方式来看,汉字的特点使得汉语重在会意,缺乏形态变化,是长期历史进化形成的原因,形态的消失代之以意义的强化。以意念关系代替了相当部分的形态联系。所以中国的古典诗词微言宏旨,传统戏剧重义轻景。

文化就是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人的心理文化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参与到文化生态系统的运作过程中。而语言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交际传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责任,所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的互相作用不但会对人类的生活,思想等产生影响,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所使用的语言。

参考文献:

[1](日)桥本万太郎著,余志鸿译《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第12-13页。

[2]沈炯,《北京话合口呼零声母的语音分歧》[m].《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