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机原理实验报告十篇微机原理实验报告十篇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2:47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九条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十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第十一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运输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或者运往国外的,由出发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后,分别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检疫过程中需要运输病原微生物样本的,由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批准,并同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通过民用航空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除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取得批准外,还应当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关于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即时批准。

第十二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第十三条需要通过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承运单位应当凭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批准文件予以运输。

承运单位应当与护送人共同采取措施,确保所运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安全,严防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第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指定的菌(毒)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以下称保藏机构),承担集中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任务。

保藏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向实验室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保藏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保藏机构储存、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其经费由同级财政在单位预算中予以保障。

保藏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保藏机构应当凭实验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保藏机构接受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予以登记,并开具接收证明。

第十七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或者包装材料,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三章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第十八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第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并依法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二)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三)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五)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前款规定所称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制定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应当召开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听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投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应当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认可;实验室通过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一条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三)具有与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四)工程质量经建筑主管部门依法检测验收合格。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三级、四级实验室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应当向原批准部门报告。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三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在实验室开展检测、诊断工作时,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需要进一步从事这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同意,并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实验室中进行。

专门从事检测、诊断的实验室应当严格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二十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需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实验活动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时起2小时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2小时内未作出决定的,实验室可以从事相应的实验活动。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为申请人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提供方便。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并互相通报实验室数量和实验室设立、分布情况,以及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及其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已经建成并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其他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需要从事前款所指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批准部门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第二十九条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第三十条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第三十一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

第三十二条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三十三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保障实验室及其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有关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每半年将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的情况和实验室运行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实验室应当为其提供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用品并采取其他职业防护措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第三十六条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第三十八条实验室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三十九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第四十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向该实验室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与运行的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咨询、论证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本地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本地区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第四章实验室感染控制

第四十二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承担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应当具有与该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第四十三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接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不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应当依照规定将感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转诊至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接诊治疗,不得拒绝救治。

第四十四条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第四十五条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接到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人员对该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报告,并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止扩散。

第四十六条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者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四)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进行现场消毒;

(六)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

(七)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四十七条医疗机构或者兽医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或者患有疫病、疑似患有疫病的动物,诊治的医疗机构或者兽医医疗机构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实验室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通报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第四十八条发生病原微生物扩散,有可能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理。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分工,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是否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条件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以及上岗人员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实验室是否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检查反映实验室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和要求的记录、档案、报告,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需要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五十一条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对实验室认可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文明、高效。

第五十三条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时,应当有2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出示执法证件,并依照规定填写执法文书。

现场检查笔录、采样记录等文书经核对无误后,应当由执法人员和被检查人、被采样人签名。被检查人、被采样人拒绝签名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自己签名后注明情况。

第五十四条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执行职务,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不依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十五条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属于下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需要处理的事项的,应当及时告知该部门处理;下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及时处理或者不积极履行本部门职责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直接予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三级、四级实验室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或者已经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但是未经批准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有关活动,监督其将用于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并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资格证书的,应当吊销其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准予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由作出批准决定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撤销原批准决定,责令有关实验室立即停止有关活动,并监督其将用于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违法作出批准决定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作出批准决定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实验室不颁发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或者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检测活动,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批准决定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不符合相应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有关活动,监督其将用于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并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实验室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

(一)未依照规定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的;

(二)未向原批准部门报告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的;

(三)未依照规定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或者对所采集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未作详细记录的;

(四)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未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的;

(五)未依照规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工作人员考核不合格允许其上岗,或者批准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员进入实验室的;

(六)实验室工作人员未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

(七)未依照规定建立或者保存实验档案的;

(八)未依照规定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备案的。

第六十一条经依法批准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未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或者未采取安全保卫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导致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被盗、被抢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该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该实验室设立单位的主管部门还应当对该实验室的设立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未经批准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或者承运单位经批准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未履行保护义务,导致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托运单位和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实验室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停止违法活动,监督其将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未依照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的;

(二)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未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

(四)在未经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

(五)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同时从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的。

第六十四条认可机构对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实验室予以认可,或者对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实验室不予认可的,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认可资格,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该实验室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以及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的专门机构或者人员未依照规定报告,或者未依照规定采取控制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其设立单位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拒绝接受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有关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的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等活动或者依照本条例规定采取有关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以及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发生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和实验室的设立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报告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或者承运单位、保藏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八条保藏机构未依照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菌(毒)种和样本,或者未依照规定提供菌(毒)种和样本的,由其指定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收回违法提供的菌(毒)种和样本,并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监督检查职责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七十条军队实验室由中国人民卫生主管部门参照本条例负责监督管理。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2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高校实验教学在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环节。《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气大类多个专业的基础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是该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其目的使学生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加深理解微型计算机组成和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以及接口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获得在专业领域内应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实验仪器的改进,陕西科技大学也逐渐探索并总结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以促进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典型接口技术,使学生具有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以往的实验教材内容按照教学环节,分为软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和硬件接口实验。从实验特征来看主要分为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三大结构,学生自行编写程序完成实验任务的源程序,上机调试分析期间的现象,撰写实验报告。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传统接口芯片的扩展,包括简单接口的扩展:实现开关控制发光二极管、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相关实验以及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实现交通灯、流水灯实验等实验。这些实验主要验证芯片的工作过程工作原理。从教学实践看来,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的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学生能够感性的深入认识相关原理,学生更多的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还不够。

三、改革思路

1、建立层次化的新实验内容

计算机学科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的学科之一,实验内容和手段的设计必须是以培养具有好的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因此,实验内容分三个层次:(1)基础验证型:主要用于验证课程中所讲的核心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类实验包括所有的软件程序设计和验证性实验电路的搭建和验证,我们提供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进行详细的程序设计和线路设计以及相关实验程序的设计。这类实验项目基本与成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一致,完成传统教学的目的。(2)开放设计型:这类实验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延伸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采用半启发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帮助。[2]一些实验比如“计时交通灯”,在交通灯实验的基础上融合8254定时,计数器基础实验。学生需要重新设计硬件连线及实验程序才能完成。再比如“数字式温度计”,需要使用DS18B20测量温度,以及StaR实验仪扩展模块构成实验系统。[3]这类实验项目列举了项目要求、方案、硬件设计手册、软件设计手册和系统调试记录等内容。(3)创新研究性:学生自行设计目标并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进过反复实验,分析缺陷原因、探究式改进方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撰写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报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优秀学生参加各级电子设计大赛或是科研实践都有积极影响[3]。

2、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方式

建立了新的层次化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革。针对第一类基础型实验,引导学生复习课程内容、分析实验内容、预测实验结果进而验证结果。对于开放设计型实验,提前两个星期设计题目,指导教师和学生不断沟通解决实验调试前的各种问题,实验指导、设计和调试全部开放。创新研究型实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实验连线图、程序流程图以及源程序。这部分实验的辅导和及时、正确的解决学生的问题,辅导难度和工作量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在完整了解学生设计目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对设计的难点以及努力的方向进行及时的指导。[4]通过这类项目实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潜能。

3、建立合理的新实验学习方式

由于实验内容的层次化,实验难度由浅入深,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由低到高。验证性实验要求本科生独立完成所有实验内容;第二类实验,要求学生形成小团队,采取结对实验的形式,一般完成2个实验项目。创新研究型实验属于开放性实验,针对本科生课外兴趣小组或进行毕业设计,研究生阶段借助实验仪进行二次开发。

4、建立灵活的实验考核方式

为了严格把关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考核分两种形式:百分制和定性制,其中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是百分制,创新性实验采用定性评价机制。

验证性实验考核方式从二个方面进行:(1)实验过程的跟踪考核:首先对实验预习报告检查评价,占30%,然后对实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记录、评价,占40%。(2)实验报告撰写:完成实验总结,这部分占30%。

设计型实验,实验步骤分为实验线路设计(25%),程序编写(15%),实验仪调试(40%),实验报告(20%)。由于采用结对实验方式,学生要在总分为100的基础上完成实验,结队中的成员在2个设计型实验中必须互换角色。

创新性实验项目针对个别本科生和一些研究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能力,不进行量化考核,采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给出定性的评价。[5]

四、结语

实验教学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改革将不断深化,推动我国各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两年来的实施情况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均取得了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刘民岷.《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及实验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64-66.

[2]孟颖,王陆,曾轶男,韩文波,宋鸿飞.微机原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9)48-49.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83-02

一、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目前采用校内编写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全书共53个实验,涵盖细菌学实验、病毒学实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学实验三方面实验,以及较全面的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试剂配制、菌种的保藏、实验动物的管理等内容。而课时安排只有6次课程,共计12学时,如何从这么多实验中提取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是我们最注重的教学任务。

我们把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学基本技术、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和方法和动物实验三个部分。首先,微生物学基本技术是实验课程的基础,必须让同学掌握无菌取材方法、连续划线接种、分区划线接种、显微镜的使用、革兰染色镜检技术和药敏实验等。掌握基本技术能使同学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程有个初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无菌概念意识,为后续的实验课程奠定理论和操作基础。其次,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无菌技术之后,我们学习临床上常见的两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肠道致病菌和病原性球菌的检验。实验标本采用模拟临床标本,如脓汁标本、粪便标本和血液标本等。依据致病菌的分离检验程序分3次课程安排,先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再观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生化反应,最后进行细菌血清学鉴定和药敏试验,穿刺接种等等。最后学习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微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部分。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测定毒力(致病力);制备抗原和免疫血清;鉴定生物制品;探讨发病机制等。我们学习小鼠的腹腔接种和小鼠的解剖,做小鼠的脏器印片,同时也复习了革兰染色的步骤和方法。动物实验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给同学们讲清楚动物实验的重要性,要尊重动物、爱护动物、保证动物实验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任意伤害实验动物和处死动物,体现我们科研工作者对自然、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怀有敬重之心,对实验动物的尊重和敬仰。

二、根据教学安排准备好实验清单

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扩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需要准备的实验耗材也相应加大,使微生物实验课的传统教学矛盾日益突出[1]。微生物实验课的实验用品和耗材都是由老师课前准备,比如:各种琼脂平皿、细菌培养物等。这些耗材在以前人数少的时候,能保证每人一套,但现在由于人数扩增,实验耗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同学都能亲手完成实验,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实验耗材。由于微生物的客观性,密集型上课的时间段,实验耗材必须在上课前准备好等等,所需的劳动强度会大大增加。针对这种矛盾,我们选择找一些对微生物实验课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到实验课用品的准备过程中来。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同学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较为完整、系统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比如:学会了超净台的使用、平皿的制备、培养物的接种划线等。另一方面学生配合教师完成实验用品的准备,沟通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提高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取应用更加广泛[2]。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很多的视频和录像,我们选取与本节课联系紧密的录像在实验完成后播放,比如:物理灭菌法、革兰染色方法、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毒性实验等等。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照视频看自己的操作有无不当之处,直观地看出来视频中所做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常见问题。另一方面,视频更鲜明又直观,往往需要许多字描述的信息,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一张图片就可以给同学展示直观的图像。另外微生物种类繁多,活标本保存困难,有些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更多时间或者更高技术也不一定培养成典型的形态结构,这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计算机技术可以播放多年保存效果很好的微生物学形态结构标本,提高了教学质量,并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

计算机技术将视频、图片、幻灯、动画和微生物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能将微生物复杂的变化过程、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有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如:革兰染色的结果,发现同学染到好的结果,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转入到投影,我们叫显微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实现了师生互动,对一个结果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展示给同学,引出pBL的教学方法,让同学都参与讨论。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教学和沟通的桥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新颖。

四、完成实验报告和考试

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授课,课后还会安排实验报告,必须让同学们复习课中所学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我们学校注重学生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报告占微生物课程的10分,实验课考试占微生物课程10分,这样也能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报告和考试。实验课有的章节时间跨度长,课后实验报告可以系统地把这几次课程联系在一起,比如:肠道杆菌的检验,第一次课先接菌,第二次课穿刺培养,第三次课血清学鉴定,完成实验报告可以把三次课系统归纳。思路有个清晰的认识。由于学生也是初次接触实验,实验结果可能五花八门,不能一味地要求有统一的答案,不能简单地评判对和错,只要求学生客观地描述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对实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实验结果有科学合理的解释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实验课考试也是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考无菌操作和革兰染色,学生操作的时候,老师来回走动和观察,依照无菌操作,染色方法,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等给卷面打分。由于学生人数多,必须满足学生可以在30分钟之内完成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五、完成实验课程教学,引导同学参加课外科研

微生物实验课程少,但是作用很大,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后,应鼓励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酸奶的制作,馒头、啤酒的发酵,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课外科研。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发现有些同学对医学微生物实验很感兴趣,在课堂上会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吸收到科室的科研项目中来,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又把微生物从课堂转移到课外,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模式。也满足了他们对微生物课程的深度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也可以申请学校的“本科生课外科研基金”,在本科期间就初步走向科研之路,对以后的研究生的学习也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并将实验结果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又培养了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目前我们科多同学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验设计,完善实验方法,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总结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是一个贯穿基础和临床的课程,实验课的学习对理论课既是理论课知识一次回顾,又和临床实习又必不可分。我们目前采用实验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使同学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课延伸到课外科研,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改革直接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技能,增强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由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论证报告―发表文章一系列的学习能力。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深深体会到微生物学实验课课时少,但必须认真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传统知识的课堂讲授和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运用,要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能力,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微生物现象,提高自己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层次。这样,微生物学实验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4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综合素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健康服务专门人才。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综合素养的培育元素,对培养“检真验实,有责任担当”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1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医院或第三方检验机构从事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毕业一年后可考取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或技师资格证书。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与医技人员行为规范、医患关系、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是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从业基础,是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此部分内容[1]。除了在《医院管理》等特定课程中重点学习各项条例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将相关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融入微生物学检验等专业课程中,如讲授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评审与报告时强调危急值报告制度。检验危急值是指某种或某些检验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状态,此时,若临床医生及时得到检验报告并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菌血症是患者临床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血培养阳性结果是常见的微生物学检验危急值之一,当血培养仪器出现阳性报警时,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危急值三级报告制度,直接涂片镜检阳性后立刻通知临床医师或相关人员,并按照规定将通知日期、时间、检测结果、报告者及接受者等具体内容做详细记录。临床医师可在得到通知后立刻进行临床干预,最大可能地提升患者的生存率。该步骤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一部分学生扮演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一部分学生扮演临床护士或医师,通过模拟危急值的报告过程,加深学生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在讲授临床标本的采集规范时,提醒学生及时发现标本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如临床送来的痰液标本应尽快进行显微镜下涂片观察,若发现每个低倍视野中鳞状上皮细胞>25个,每个低倍视野中白细胞<10个,提示痰液标本中混入了唾液,取样质量不合格,应按照《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3]中国专家共识及时退检,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2沟通能力

门急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需要与患者直接接触,负责门急诊标本的采集与检验报告单的发放等,医学检验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技巧可提升医患关系,降低患者的投诉率。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也是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桥梁,在给出临床标本质量评价、危急值报告、检验结果的解释、进一步检验项目建议等时,均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具备与临床医护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例如,前文提到的痰液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退检,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应主动和临床科室取得沟通,不指责,不埋怨,及时告知正确取痰方式,并请临床护士或护工协助患者取样,在重新采集标本后尽快送检,缩短标本周转时间,提高患者的诊疗及时性,避免因标本送检延误患者病情。

3生物安全素养与环保意识

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检测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实验室是医院易发生获得性感染的场所之一,如结核分枝杆菌等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因检验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气溶胶传播,尤其是病毒等高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可能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起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感染。另外,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还可能通过试管破裂、离心产生气溶胶、针刺或玻璃割伤等方式引起职业危害,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相关知识[4]。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中应加强生物危害防护操作相关知识的学习,把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防护服的穿脱规范、生物安全标识、样品洒溢处置、潜在传染风险的生物标本转运规范等内容融入实验过程[5]。课程中可模拟生长有致病菌的培养基摔落地面,造成培养基破裂,微生物溢洒,形成污染区域的处置场景,进行现场演练。提醒学生务必掌握整个处置过程的相关知识,如通知生物安全员、启动生物安全应急预案、设置生物危险标识、相应位置覆盖消毒液、工作人员撤离现场、生物安全员着双层手套等防护衣物进入事发现场、碎玻璃钳入利器盒的正确操作、消毒液自外向内的擦拭顺序、高压灭菌或消毒液浸泡相应物品、脱防护用品、洗手、填写异常事件报告表、报告院感科等。学生分组进行整套流程演练,未进入流程演练的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发现操作问题,互相指出处置失误环节,提高学生对生物安全规范流程的掌握。另外,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取样工具等也是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上要提醒学生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有微生物泄露风险的实验操作,养成日常常规消毒操作台面、取样箱等,及时对检验医疗废物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习惯,建立环保意识,时刻注意防范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注意洗手方式、防护服的穿脱顺序与动作等,动作要轻柔,避免沾染在防护服上的病原微生物在脱去过程中产生气溶胶污染干净衣物,导致病原微生物随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手、衣物等传播到医院环境中,造成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甚至医务人员自身感染。

4劳动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的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检验工作,其劳动技能是未来工作的支撑[6-7]。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课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的劳动能力,如培养基配制、分区划线、生化管接种、药敏纸片的粘贴等基本操作实验,争取每人1组,每位学生都有操作机会,提升每位学生的劳动技能。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需要准备的实验用具、耗材、仪器等较多,教师制订整个实验学期的值班表格,将学生分组,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参与课前实验准备与课后实验整理,如课前配制试剂、分发培养皿、生化管、比浊仪等实验用品,课后整理并消毒实验台、高压蒸汽灭菌带菌实验材料与实验废物、清洗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具等。在准备与整理实验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体验,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由于肩负全班学生的实验准备,学生们的责任心也明显提升,配制试剂时更仔细,多人核对,避免失误。同时由于劳动成果得来不易,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也学会了节约实验试剂与耗材,以及简单的成本核算。细菌接种等操作视频可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反复观看,琢磨标准操作方法与技巧可明显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8]。本专业在录制操作视频时让学生参与其中,请操作规范的学生或在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的高年级学生进行操作,并邀请学生负责录制与剪辑,添加字幕等,当视频在教学中使用时,表扬录制学生,并在视频的最后加入参与学生的名字,通过这些方式增加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另外,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还涉及很多的菌落形态、镜下形态、生化管变化等的观察,实验报告书写过程中可要求学生以画图的方式完成这部分结果的描述,既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菌种鉴定错误、污染杂菌、细菌不生长等各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报告的讨论部分仔细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原因,如无菌操作技术不过关、接种环过热、菌种挑取不纯等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梳理实验过程,发现实验问题,提出后续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各种情况,如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采集的标本,有临床症状但无阳性培养物,或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耐药菌的产生等。及时发现临床问题,并迅速提出解决方案是优秀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必备能力。鉴于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与检验能力[9-1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引用案例教学方式,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一起编制难易程度适中、循序渐进的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案例,课程最初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案例分析的思维与流程,掌握分析原则后,教师在课前案例,并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课上分组报告,通过学生间相互提问及教师总结,提升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主动发现问题、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责任担当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勇于担当的使命感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直秉承的宗旨,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涉及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在特种疾病的高发季节,引导专业学生开展疾病预防与卫生宣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学检验教师在讲到流感病毒等呼吸系统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与痢疾等消化系统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检验部分时,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制作预防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播疾病的宣传手册与宣讲ppt,带领学生进入公园、社区、学校等机构,通过专业的讲解与组织生动的游戏,科普洗手、戴口罩、勤通风等活动在呼吸与消化系统疾病预防中的必要性,帮助民众建立疾病预防知识。在特定日子如艾滋病防治日,组织学生开展防艾健康小知识宣讲,解释疾病传播途径,帮助民众克服恐艾心理,并宣传坚决抵制吸毒等违法活动及避免不安全等高危活动。学生在制作宣讲材料及举行宣讲的过程中获得了运用专业知识的充实感与自豪感,同时提升了对专业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7实施效果

综合素养培育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已应用3年,每学期末通过给在校学生、实习毕业学生及实习、就业单位发放问卷调查、电话咨询等形式了解学生及单位对该措施的应用效果评价,并根据建议不断调整授课方式与内容。在校学生对综合素养的接受程度从最初的78%提高到92%,实习和已毕业的学生高度认可在校期间综合素养培育对检验实际工作的帮助,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尤其是对学生在责任心与沟通能力方面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

8结语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为例,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开展综合素养培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生物安全与环保意识、沟通能力、劳动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将在坚持实施的基础上拓宽实施深度、广度与温度,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佳红,李建兰,林涛.医学检验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30(14):134-136.

[2]张长新,王迎新.浅谈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134-135.

[3]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eB/oL].(2017-01-01)[2020-02-05].

[4]宋敏,陈亚霜,杨葵,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情况调查分析[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0,37(2):86-88.

[5]温秀芬,郭娇敏,胡桂平.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J].生物学教学,2020,37(8):24-27.

[6]朱梅,杨继忠,朱志军,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安徽医药,2019,23(9):1902-1904.

[7]张煜,邓玉婷.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科学衔接背景下中职劳动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5):351-352.

[8]杨丽萍,刘晓庆,黄芳秋,等.微视频制作在“检验小技师”训练过程中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7):215-216.

[9]崔学青,付玉荣,伊正君.案例教学在临床免疫学检验课堂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2):160-164.

[10]冯络珠,付玉荣,伊正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38(3):408-413.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5

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内容的改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实验设置一般偏重于基础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如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及细菌的培养等,与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关系不大。本课程通过优化实验内容,结合实验推进课程的个性化教育。③从现实条件出发,课程实验不可能以师生一对一的方式来实现个性化教学,只能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实验内容的多样化。④为此,设计了综合性实验“环境中的微生物取样及观测”,包含微生物在环境中分布的调查、微生物的取样、显微镜的操作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总结和汇报。由学生分组在课外查阅资料,结合现有的条件制定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后可实施。要求每组学生从不同的环境中取得至少三份微生物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通过取样,学生可以了解到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多个取样点的比较,找到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池塘边水中的树枝和石块、农田里肥沃的土壤、卫生间里常被忽视的角落、发霉的食物等。微生物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环境工程专业关注的重点。根据“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的内容,还可以为学生安排与污水处理相关的实验内容,为水污染控制的课程教学打下基础。可选取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这两种常见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设计“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实验。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认可后,利用实验室的污水处理设备模型培养活性污泥和微生物膜,并进行有机废水处理的实验。通过测定CoD等指标来评价处理效果,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微生物的形态。这样的综合性实验包括了微生物的培养、废水的获取、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细菌计数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测定CoD等水质指标的操作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还能对水处理的流程形成深刻的印象。

2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然后抄写实验讲义上的实验原理、仪器及试剂、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再加上对实验结果的简单记录构成实验报告。本课程对综合性实验“环境中的微生物取样及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制订实验方案、选择取样点、取样、带回实验室检测,并将取样和准备原材料的过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微生物的照片和实验结论汇总成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用ppt进行展示,并在各组之间就取样和观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进行基础操作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⑤“环境中的微生物取样及观测”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实验,而“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处理有机废水”的教学过程则体现出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细菌计数以及污水处理效果的评价等实验内容之外,留给学生机动开展实验的时间。在机动实验时间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但实验内容和方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意愿来确定。对实验内容和基础仪器操作不太熟悉的学生可以选择重复之前的实验操作步骤,⑥巩固微生物基础实验的技能;对前期实验内容已经熟悉并且有兴趣进一步进行实验的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建议,延长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时间,跟踪观察系统中微生物类群的变化,直到系统中出现比较高等的微生物;或对处理系统的出水投加杀菌剂,并通过检测杀菌前后水中的微生物量来评价杀菌的效果。

考核方式的改进

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原有的成绩评定方法是按照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课堂考勤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折合后相加得到的,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只能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的能力和对已经给出的实验步骤的重复能力,不能作为评价个性化教育成果的标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分组实验的动手能力、各组实验报告展示中的ppt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机动实验时间内选择的实验项目类型、在机动实验中表现出的思维敏捷性和自主性等因素,体现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客观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改变在高中时就养成的“死读书、多做题”的学习习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业规划出发,在课程教学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6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又是检验医学中重要和成熟的专业之一。这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微生物医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工作,具体任务有四项:①对微生物标本做出快速、准确的检验报告,及时满足临床的需要;②进行有关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各种试验,受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咨询;③密切结合临床,与临床医师讨论、研究及处理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问题;④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和管理[1]。这就要求临床微生物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实验室工作,还要完成有关的临床工作,成为感染控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参谋和顾问。

1病原学诊断

1.1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

1.1.1确保临床标本可靠: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求临床医师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试子、合格的容器及安全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的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1.1.2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1.1.3三定一结合:分离鉴定时要做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要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要判断分离出的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析)。在进行“三定”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病情,观察是否与病情相符。

1.1.4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临床医师提供病人的临床诊断信息和适当的临床标本,并尽可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和16SrRna分析),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毒力岛)和耐药基因。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

1.1.5及时报告: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1.1.6加强质量控制,增加检验项目: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各种标本的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临床需要的各种检验项目。当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检验项目,临床要求关注的一些项目有:①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筛选和半定量培养方法;②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③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和药敏;④免疫抑制或器官移植患者特殊病原体的检测,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菌等;⑤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艰难梭菌)的检测;⑥侵袭性真菌的快速检测和药敏试验等。

2密切联系临床,参与临床会诊和感染病例讨论会

2.1获取临床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微生物报告:临床感染性疾病往往涉及多种病原体,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试验能够检出所有潜在病原体。因此,临床信息是选择试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临床医师在开化验单时应写明有关病人的推测性诊断,以便实验人员能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序和试验方法,并能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恰当的标本;当实验室开始有实验结果时,必须及时通知临床医师,以便让他们重新评价诊疗方案。

2.2疑难微生物报告的解释与咨询:近年来,不少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谱和药敏谱发生很大变化。以往罕见的微生物频频出现在检验报告单上,药敏试验的方法、受试品种、结果解释也有不少改变。临床医师常常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面对这一现状,临床微生物室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帮助解决临床医师在判断微生物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时的困难。指出正常菌群、污染菌和感染菌的鉴别与判断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培养阴性时的可能原因;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和局限性;特殊耐药细菌的耐药特点等,必要时在报告上增加注解。

2.3设置微生物医师,作为临床与微生物室沟通的桥梁:目前国外不少医院均有临床微生物专家或检验医师的会诊、咨询制度[2]。如检验开始时发现图涂片有问题,即由检验医师主动与临床联系,共同讨论涂片所见的意义。每天微生物室的医师与技师在一起看培养和药敏结果,尤其是痰培养结果要与直接涂片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病房联系。建议临床微生物室每日有一位医师参加本院感染科、呼吸科或iCU的晨会,并回来向科内医师汇报有关感染病人情况。或定期派出医师带上有关检验结果,参加一些临床科室的感染问题讨论会,具体解决感染症的治疗问题[3]。如定时参加iCU、肿瘤科、神经外科、儿科等的讨论会,对血培养阳性、脑脊液检查阳性或严重烧伤感染的病人,微生物医师要主动去病房看望,参加治疗方案讨论。对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病人要协助找出原发症灶。临床微生物医师巡视病人后要在病历上记录意见,必要时可与临床的主管医师、主任一起讨论。各临床科室如有感染问题可与临床微生物室联系,询问检验报告的意义或要求会诊。微生物室每周召开一次感染病例讨论会,讨论感染病人的情况,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将临床微生物室的意见与临床科室进行交流。微生物室医师也要参与日常检验工作,并接受临床有关微生物学问题。

3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产生,是当前抗感染领域的一大难题,临床微生物室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起重要作用[4]。首先要重视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多份微生物学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微生物室则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细菌检验和药敏结果。此外,微生物专家与临床医生密切联系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也是控制抗生素用量的重要方法。微生物专家应参与医院药事委员会,参与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教育和培训、监督和检查等。这方面香港马丽医院的做法是由感染监控护士负责走访感染病例,发现抗菌药物误用或不合理应用时,由微生物室主任出面向院长、当事科室主任和当事人反馈,取得较好效果。

4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指出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的监测;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向全院公布;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中的作用包括:①加强病原学监测,作为判定医院感染的基础;②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合理使用抗菌素;③加强环境、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以达到卫生学指标要求;④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的质量;⑤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分型试验,追踪感染源并加以控制[5]。

4.1加强监测:临床微生物室是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必然成员,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起重要作用。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发现有医院感染问题,要及时与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病房医师和护士联系,并注意发展动态。医院感染中的一些特殊耐药菌如GRe、mRSa、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等常通过交叉感染传播,曲霉菌、军团菌等常在空调、供水系统、雾化装置存在并导致感染,对可能携带这些致病菌的来源常规监测并提醒临床注意,通常可有效预防传播扩散并节省大量抗感染费用[6,7]。

4.2医院感染的教育和培训:临床微生物室要参与有关人员的医院感染教育和培训工作。如讲解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标本采集前要求病人应该做些什么准备,采集标本应选择什么时机、什么部位,每天采几次、采多少量以及采样部位应该如何消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释;对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定植菌、污染菌和感染菌等内容进行培训;对各种细菌耐药酶的检测及其含义和在选用抗生素方面的意义与临床进行经常性的沟通等等。可采用多种方法如讲座、讨论会、简讯、墙报园地甚至参与查房等形式。也可以融合到医院感染管理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之中。

4.3参与消毒隔离的管理:正确、科学地实施消毒与隔离技术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正确地指导、监查消毒隔离工作也是临床微生物室的工作之一。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或特殊耐药细菌感染时,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应参与制定消毒隔离措施,对相关的人员管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提出微生物专业意见。

4.4定期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目前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是经验性的。但经验用药也需要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支持。建议将所有病原菌分离和药敏的资料用wHonet软件保存,定期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随时统计分析iCU等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和耐药状况,对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提高重症感染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

4.5通过分子分型技术控制医院感染:常用的分子分型技术有pFGe、RapD等。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分子分型实验室,对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原菌流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是对VRe等不常见的耐药菌一经发现即进行分子分型,根据基因分型,判断流行的可能性及范围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8]。如某医院对2个月时间内自16个病人分离出的19株VRe进行分型,结果显示其中十四株为一个型别,其他为一个型别,高度提示VRe流行,经调查分析,发现14名患者中11人有直接联系。根据这些分析,采取了针对控制措施而中止了感染[9]。另一些医院针对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等感染流行问题,均通过分子分型而得到控制。据统计,微生物室成立分子分型实验室(设备及人员)的费用为18,050美元,每年分子分型相关支出为400,000,美元,假设所有医院(美国)都常规进行分子分型,实验相关费用达20亿美元,但节省下来的治疗医院感染的费用将超过5倍(100亿)。

总之,笔者认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感染控制中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一是要走出实验室,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二是要立足本职,做好常规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努力提高标本的培养阳性率,缩短结果的报告时间,提高检验结果与临床治疗结果的符合率;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在医务人员中普及临床微生物学知识,并对检验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协助临床正确阅读和分析微生物检验报告单,使微生物检验结果和资料能及时有效地被临床医师所利用。

【参考文献】

[1]StruelensmJ,Deniso,Rodriguez-ViualobosH.microbiologyofnosocomialinfections:progressandchallenges[J].microbesinfect,2006,6:1043-1048.

[2]KolmosHJ.interactionbetweenthemicrobiology.laboratoryandclinician:whatthemicrobiologistcanprovide[J].Hospinfect,2004,43:s285-291.

[3]KolmosHJ.Roleoftheclinicalmicrobiologylaboratoryininfectioncontrol-aDanishperspective[J].Hospinfect,2005,48:s50-54.

[4]RaoultD,Fournierpe,Drancourtm.whatdoesthefutureholdforclinicalmicrobiology[J].natRevmicrobiol,2006,2:151-159.

[5]pfallerma,HerwaldtLa.theclinicalmicrobiologylaboratoryandinfectioncontrol:emergingpathogens,antimicrobialresistance,andnewtechnology[J].ClininfectDis,2001,25:858-870.

[6]Chair.C,Durand-Zaleskii,albertioC,etal.Controlofendemic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nreus:acost-benefitanalysisinanintensivecareunit[J].Jama,2001,282:1745-1751.

[7]priceCS.pauleS,noskinGa,etal.activesurveillance.readucestheincidenceof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calbacteremia[J].ClininfectDis,2003,37:921-928.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7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魏雅冬(1978-),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绥化152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21102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42-0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支新生力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由于这些高校大都处于中心城市以外的地级城市,所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服务面向都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绥化市是农业大市,学校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调,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形式之一,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知识,同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因此,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笔者在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的配套课程,与理论课密不可分,是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必修实验课。它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1.传统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使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以讲述式教学为主,实验内容基本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之间几乎都是独立的。教师依照教材对基本理论进行验证,加之部分学生课前不做预习,课上缺乏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2.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虽然现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课程体系改革又增设了许多新课程,但实验教学未能跟得上,学生只能在实验课上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几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不过关,实验习惯差,设计思维和分析能力不强,或者不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结果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的现象。

由于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忙于理论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生产实践等都可能导致教师实验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也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过程

1.改革实验预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做好一个实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预习能力的培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事先没有充分的预习准备,实验效果也不会很好,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主要以预习报告为主,再根据报告的质量给学生一个实验预习情况的评价。笔者在课上发现学生虽然写了预习报告,但是对于本次实验,从目的、原理到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理解得不透彻。基于这个问题,改革从最基本的板书做起,实验课之前只把本次课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标题写上,然后以提问或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便检查学生对本次实验的预习情况,根据回答问题情况给出一个预习评价,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改革实验准备

微生物学实验的准备工作量大,有时为了准备一次实验,往往要花费几倍于实验课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以往的实验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老师来完成的。看起来是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一次实验课所需实验用品都分别让学生来准备,包括玻璃器皿的洗涤、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及高压蒸汽灭菌等。这样不但能减轻实验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更让他们能够珍惜每一次实验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果。

3.转变学生的实验态度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都认为实验课最后都能通过。在本次教学改革的上学期有一个学生就没得到学分,因为实验态度不端正,认为只要来到课堂就有实验成绩。基于这个问题,课上笔者重点强调课上的实验态度问题,来到课堂就一定要动手操作。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是学生以前没有或很少接触到的,特别是无菌操作技术,因为这个基本操作贯穿于整门实验课的始终。所以在实验课上反复强调实验课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学生的成绩,这样教学改革的学期期末所有学生都顺利通过了,而且成绩可嘉。

4.改革实验报告评价重点,侧重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情况的汇总和记录。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总是有少数几个同学的报告有雷同的现象,主要是思考题雷同现象严重。尤其是“微生物数目的测定”这次实验,对于这种现象实验报告一律不给分数。为了提高学生的报告质量,报告的重点放在结果分析和思考题上,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于理想的结果要加以分析。思考题的回答要各抒己见,不得雷同。而且最终报告的成绩平均分要在20分以上才能取得学分,这样做能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真正从实验中得到了收获和提高。

5.改革考核成绩评定

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笔者改革了期末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在以往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评定都在于每次的实验课,总分为100分,内容包括出勤、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卫生,然后取平均值,这样总会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基于这个问题,实验课成绩评定增加了期末考核这一环节,分值占15%~20%,考核的内容包括笔试和操作。笔试是统一的题目,操作是涉及很多操作内容,以题签的形式让学生随便抽取,内容基本涵盖了整门课程的基本操作。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基本操作是否过关,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6.改革课程内容

以往的微生物实验多数都是以验证性实验类型为主,这样的内容不适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笔者在这学期的实验课内容上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比如让学生从土壤中分离大肠杆菌、根瘤菌及酵母菌等,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利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改革评价

1.课后评价

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后都会找学生代表询问本次实验课的收获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实验兴趣浓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升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2.学期评价

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前后,针对学生对实验课的满意率进行了调查。教改前学生对实验课的满意率平均为80%,教改后满意率提高到94%,学生满意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多数学生反映实验课上老师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了,所以他们对实验课也更加重视了,主动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以上是笔者在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作出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既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有重要意义,也适应了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能适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今后还将继续探索、调整、改进以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塑造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童,陈德春,曲占庆.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6):66-68.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8

一、目的

1、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置的规范管理;

2、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病例;

3、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2、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工作内容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负责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

(一)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疾控机构要将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情况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务人员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不具备相应诊治条件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病例的医院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网络直报。

各级疾控机构在日常疫情监测中,要每日主动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数据,分析是否有同一时间、空间或特定职业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生。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详见附件3),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调查时重点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周围有无聚集性发病现象,有无相应的高危职业史(例如从事SaRS-CoV检测、科研相关工作或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家禽人员及从事禽病防治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禽流感或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等)、以及其他接触禽类或野生动物或暴露于这些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的情况等内容。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组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追踪和医学观察。

县级疾控机构应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三)病例的会诊与排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县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并报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市(地)级专家组进行审核。县级专家组会诊后仍不能明确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病例,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市(地)级专家组会诊后,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订正为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并由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市(地)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本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专家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会诊结束后应提出书面会诊意见,如诊断为其它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将专家组会诊意见逐级通知到原报告单位,由原报告单位订正报告。

在各级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

(四)病例管理

县级以上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将病人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SaRS、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

(五)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县级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时,县级疾控机构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尽快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原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病人死亡,应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对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应事先进行危害评估。若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应参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的要求,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工作。

经省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明确诊断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省级疾控机构要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必要时,省级疾控机构要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将省级及以下专家组会诊后已做出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四、相关单位的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辖区内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保障工作经费,组织督导评估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组对医疗机构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的调查资料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根据需要,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进行审核。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二)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报告;医院要及时组织专家组,对医务人员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

3、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负责对聚集性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或院内感染控制部门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7、协助疾控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负责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临床标本,并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9、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与疾控机构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县(区)级疾控机构

(1)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3)指导医疗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指导有关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指导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5)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及时运送到有条件的市(地)级或省级实验室;

(6)及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

(7)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

(8)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2、市(地)级疾控机构

(1)定期分析、汇总、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

(2)指导县级疾控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SaRS、禽流感病毒(H5n1)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相关检测;

(4)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3、省级疾控机构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报告、反馈实验检测结果;

(2)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3)定期对市(地)级和县级疾控中心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对全省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对省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

(2)指导、参与各省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调查和处理;

(3)对各省运送的标本或分离物进行相关检测或复核、鉴定;

(4)组织对全国监测系统的督导、检查和评价;

(5)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和质量控制;

(6)建立、管理、维护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数据库;

(7)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全国监测结果。

(四)卫生监督机构

按有关规定及本方案要求对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

五、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

(一)信息收集内容

监测系统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卡、个案调查表、会诊记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表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等。

(二)定期报告、反馈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存档,根据需要将复印件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调查处理报告应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医院组织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原件保存在病历中,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会诊记录原件作为部门工作文件归档。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记录的复印件应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病例标本送检表应由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送检单位。

5、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负责填写、汇总,并及时逐级报告至省级疾控机构。

6、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将监测系统的分析结果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并反馈给辖区内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

六、附件

附件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处理流程

附件2.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附件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9

关键词工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块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超常规发展,加上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方面矛盾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等)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特别是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验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又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其具体内容和设置对于开拓学生对该专业研究与应用的视野,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会和交叉,提高学生研究与应用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①因此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非常必要。我校根据工科专业的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2010级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始,就实验整体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考核进行改革,构建了模块式实验教学新体系,完善了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提升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1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式实验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范例,与传统教学相比形式灵活,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补新的教学内容。②针对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不足,我们将实验课程模块分为:经典性、综合性、设计应用性三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学科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形成教、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1.1经典性实验课程模块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模块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力求与理论课教学时间达到一致,经典通用性实验课程由简单的验证与培养观察实验组成,约占总实验学时的30%。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强调微生物学中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光学显微观察技术培养基配置灭菌技术等、无菌操作技术、让学生对微生物的形态、群体特征有直观的认识,对微生物无菌操作、培养、观察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1.2综合性实验课程模块

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模块是在微生物学经典实验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设计性实验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有:土壤中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水中细菌总数与总大肠菌群的测定、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等,约占总实验学时的40%。

综合性实验课程模块以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与分析为重点,将经典性实验操作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结果。例如“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要求学生采集不同地点(无菌室、实验室、教室、卫生间、操场等)、不同人体部位清洗消毒前后的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及镜检,分析细菌数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在验证微生物无处不在的同时,深刻理解和认识到微生物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微生物无菌操作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实验成功的保障。又如实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采集水样(如黄家湖湖水、生活污水、自来水、矿泉水、牛奶等),进行细菌学检测,要求学生讨论并分析不同水样取样方法、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参照国家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1.3设计应用性实验模块

微生物学设计应用性实验模块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来完善实验方案,以提高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有: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微生物的诱发突变及筛选、牛乳巴氏消毒及酸乳的制作等。

该模块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现成的实验方案,而是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和目的,让学生在课余查找文献,经过自学在实验前提出实验方案,然后与老师探讨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加以完善后放能实施实验。如“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实验,学生确定实验方法后与老师讨论菌株的来源、稀释度的确定、菌落的鉴定等,又如“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学生预计自然发酵产沼气效果不好,讨论菌种类型及接种浓度对产甲烷效果的影响等。

民办高校的实验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尝试运用开放式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研究,通过模块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创新意识。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习惯培养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提升科研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训练场所。因此在实验课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实验安全规范教育、课前预习的习惯、严格无菌操作规范、规范实验报告等。③

我校实验室实行开放制,任课老师提前告知学生实验安排,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与实验员老师一起参与实验的准备,并强调学生实验前必须上交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课上要求学生统一穿着实验服。学生操作前教师集中讲解整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预留2~3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实验过程中尽量单人单组,最多2人一组,以提高学生动手频次和操作熟练度,实验老师随堂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针对实验操作及内容随时提问,并记录每位学生的实验规范程度与问题回答情况。实验完毕后学生必须上交原始的实验数据,检查合格后实验才算完成。实验结束前教师会总结本次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醒学生谨慎注意,并概述下次实验课内容,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及实验前准备工作。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体现学生对实验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反映学生的实验归纳总结、数据分析以及思考辩证能力。实验教师必须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并在下次实验中将批改后的报告分发给学生,讲解实验思考题,纠正分析报告中的错误和不足,能让学生做好实验的同时,学会反思,勤于总结。

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建立考核评分体系

实验课考核机制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以往学生学习偏重实验报告的书写、看重理论知识考试结果而忽略平时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的训练,④我们对学生考核的内容与权重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40%)、实验考核(20%)。为了避免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发生,现在的考核方法中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地位,更改了过去实验考核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使实验成绩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

其中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考勤管理占20%、预习报告占30%、实验操作占50%。平时成绩考核内容涉及实验纪律规范,强调了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加大了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考量,是避免部分学生实验课不动脑、少动手的坏毛病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实验报告评分主要依据学生书写报告的规范程度、认真程度以及实验结果、讨论与回答思考题的准确程度给予评分。⑤实验考核分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侧重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笔试考试;操作考试主要由教师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考查学生实验技巧与规范程度。以上两部分各占实验考核成绩的一半。

实验教学考核评分体系的建立与理论教学考核目的不同,它往往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和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进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意志品格。⑥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系统构建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模块的实践与探索才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根据工科微生物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设计“宽基础,活模块”的实验教学模块,以适应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季淼,叶明,杨柳等.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②肖春玲,王安萍,邹小明.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井冈山大学报,2011.35(2):127-131.

③范立梅.独立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科教导刊,2013(1):152-153.

④张茵,徐旭士,何伟等.微生物学实验模块“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培养和选育”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698-1700.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篇10

1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步人大学校门后的第一门实验课,是大学化学必修的基础课程,与无机化学课程既有联系,又有独立的系统,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训练化学基本操作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但基于中学化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目标有所不同,教师希望通过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理论教学的目的;并且,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只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结果,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因此,良好的实验习惯及规范的实验操作需要由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完成。化学实验能够安全顺利完成,得益于规范的实验操作。实验仪器不同,操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不能用量筒直接加热液体;用试管加热固体时,应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倒流回底部炸裂试管,同时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不能用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去点燃其它未燃的酒精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操作都可能导致危险发生。例如,有些学生疏忽大意,实验中发生试管炸裂,玻璃片飞溅等意外,甚至会对周围其他人员造成身心伤害;有些学生使用电加热套等通电仪器时,没有及时擦净烧杯外壁的水,或者操作不当会将烧杯中的液体打翻,都可能引起电热套的烧毁甚至火灾的发生。通过强化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学习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为后续实验课程,如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等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关注无机化学实验的教与学,充分提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地位,是更好地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此外,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现象,提交原始数据,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注重学生实验成绩评价方法的改进

无机化学实验成绩分为两部分,即平时成绩(70%)和理论考核(30%)。理论部分可采取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査学生综合知识掌握情况。平时总成绩可根据每门实验独立打分,再取平均值。每门实验成绩又由预习报告(30%)、实验环节(40%)、结果和报告(30%)三部分组成。预习主要参照学生预习报告完成情况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预习报告不能原封不动抄袭书本,应使用自己的理解与语言来书写,预习报告未完成不允许实验。实验情况当属重点考查环节。实验环节,教师重点考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具有节约水电、试剂,维护仪器和爱护公物的意识理念,及实验是否有秩序,守纪律、讲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以后,教师不能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而是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核。可采取的办法有: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观察每位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并做好相关记录。目的有三个:一是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验进度;二是及时发现不当操作,并给予当场纠正,对具有普遍性的较严重的问题可以立即提醒全班同学加以防范;三是及时发现操作非常规范、实验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另外,在巡视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比如有的学生仪器损坏,要及时为其更换等。课堂考察的结果最终可以给出相应的分数。实验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药品、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思考题以及实验小结等部分。实验报告可以让学生自行概括实验内容和原理,按流程图、图表等形式书写,仪器装置图美观,数据记录准确,结果分析合理,有讨论思考,有独到见解。一份高质量的实验报告应具备内容完整、条理清晰、数据丰富、实验结果准确、分析合理等特点。此外,还应该对实验环节及实验报告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加分。综合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尽早明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加以纠正,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学习态度[3]。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师可以将一些基本操作制作成微视频,实验前先让学生认真观看基本操作规范。还可以将污染较大、耗时较长、有毒有害的合成类实验制作成多媒体或者视频播放。这样既能够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又能够保证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支撑性,使理论知识具备系统性。同时,如果实验中出现问题或异常现象,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搜索答案,进行实验小结分析。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尽早到专业数据库中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撰写化学小论文,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或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现代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扩大化学视野,将化学前沿的知识渗透进人课堂,反过来提升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学化学实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扩大课程容量,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倡绿色化学及微型实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根据化学类权威期刊《绿色化学》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使用化学品时应当有效地利用原料,尽量消除生成的废弃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和危险的化学品和化学溶剂。将绿色化学的新理念渗透进人化学实验教学正逐步成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微型化学实验使用的化学试剂与对应的常规实验相比少90%以上,从污染预防和环境安全的角度出发,大大减少了药品用量;且反应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缩短了反应时间[5]。同时,由于微型化学实验所需仪器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体积小,价格低廉,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替代品。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有关元素性质的鉴定实验,使用试剂种类繁多,接近一百种试剂,且用量较大,相应废气废液排放量也很高。因此,如果把这一部分实验改进为微型实验,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节约了成本,缩减了经费开支,并且还能够减少水、电等能源的消耗。例如,我们可以把用试管反应的实验改为在点滴板上操作,看到现象即可;将粗硫酸铜提纯、硫酸亚铁氨等实验改为在微型仪器中进行。目前我们实验室已对元素性质鉴定实验进行了改进,例如学生使用眼药水瓶来取用药品,大大减少了药品的用量。即使如此,每次实验结束,眼药水瓶中还会残留半瓶甚至更多药品,如何进一步减少药品取用量,减少浪费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能够达到常规实验同样的实验效果,同时在树立环保观念、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5结语

化学专业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也是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之一。关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无机化学实验在理论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也使实验教学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不断改进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意味着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技能,将化学实验课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化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迈好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