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点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3:39

企业点评篇1

关键词: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利润最大化。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促使资本所有者出资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关注强于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关注。为此,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向外延展,形成了财务业绩评价和非财务业绩评价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无论从考评内容、考核指标的设计、评价方法的运用等各方面都有诸多改进,但是缺少针对战略层面的业绩评价。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切入点正是立足于财务战略影层面,用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的绩效问题。

一、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一)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指根据财务战略目标选用专门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执行过程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价,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延展性,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时间范围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评价内容的延展性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的财务活动,还应包括因财务战略执行所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时间范围的延展性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本会计期间,还应包括从财务战略执行起到评价阶段结束止的全部周期。评价方法的延展性是指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举,并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的不同特点客观地决定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

2.动态性,主要指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评价,而不只是评价财务活动运行的静态结果。

3.灵活性,主要指设计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满足企业不同战略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的战略业绩评价需求。不仅能够进行财务战略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效用的评价,也能够进行综合业绩效用的评价。

4.可持续性,主要指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应从财务战略选定开始,贯穿于财务战略执行过程的各个阶段,直至进入战略调整阶段。具体来说,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理念、评价程序、评价对象的选择方法、评价参照标准的获取等各个构成项目均应具有可持续性,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原则

1.成本效益权衡原则,即企业构建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时应当在构建成本与应用该评价体系指引、控制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力求使预期效益大于其构建成本。

企业点评篇2

关键词 会计准则;解释;点评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针对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1号解释”),回答了包括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如何进一步复核在内的10个问题。“1号解释”以财政部文件的形式,其效力等同干企业会计准则正文及其应用指南。

一、企业在编制年报时,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是否要进一步复核?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如何调整?

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点评:“1号解释”要求,在编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首份年报时,应对报表相关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例如,复核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存在减值迹象,则进一步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可对外公布。因此,投资者将来在上市2007年年报中看到的年初净资产,很有可能与该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披露的数额不一致。

另外,关于B股、H股等上市公司,如对于借款费用等首次执行日如何衔接的解释,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2007年2月1日的第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十项的问答完全一致。

例如,由于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不再限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可以资本化;如果是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也允许将相关利息费用资本化,从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因为B股、H股上市公司可能就“一般性借款费用资本化”因素进行了追溯调整,理财投资者可以通过有关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推断这一因素对2007年期初股东权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一原“境内外差异”来推断: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后,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变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

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点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中,具有统领左右、沟通前后、把握全局的地位。它从基本的框架上锁定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可能边界。在会计实务中,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创新。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一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但又急需处理,例如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应遵循基本准则进行处理,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一致性。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

答:第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第二,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第三,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点评:1.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在经营租赁下,承租人和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以上新解释又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金额较大的资本化,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会计上的配比性原则。

2.原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不适用于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以上解释拓宽了新借款费用适用范围,将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先按借款费用准则处理,再按租赁准则计量。

3.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相关规定,与2007年4月30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意见(二)规定一致,并且继承了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新旧处理差异。

4.新建造合同准则第15号第17条所述的“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是指企业为订立合同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有可能签订一项合同,也有可能达不成一致意见。由于商谈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为简化核算,该准则规定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应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而以上解释要求费用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较15号准则更加详细、科学。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答: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

列条件:

第一,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第二,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点评:以上解释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六条与第七条表述一致,特别是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情况下,以上解释对非衍生工具或衍生工具在权益工具中的界定更加清楚,对卖方和买方规避风险起着向导性的作用。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在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

点评:有时,一项衍生工具可能是包括该衍生工具和主合同在内的混合(组合)金融工具的组成部分。嵌入衍生工具是嵌入到主合同中,使混合工具的全部或部分现金流量随着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或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在我国实务中,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是衍生工具的重要内容,以上主要是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解释。

六、企业如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该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反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

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点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单独规定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非流动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终止经营是指对企业的车间、分部、子公司等予以处置或将其划分为准备出售对象。根据该准则规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准备处置该部分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就应将这部分资产从非流动资产转出作为流动资产,停止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孰低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单独制定这一准则项目,而是采用以上方式处理。达到类似效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赞同我国的做法。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可将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一起合并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中,但需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名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从划归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计提折旧和减值测试,一般说来。会使利润增加。

七、企业在确认由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时。对于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如何处理?首次执行日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计算投资损益时如何进行调整?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前持有对于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如何处理?

答:第一,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二,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点评:1以上规定解释了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投资损益的确认,而权益法下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对投资损益的核算在实务中更为复杂,一般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才能予以确认:(1)是对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会计政策一致性调整;(2)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损益的影响进行调整;(3)投资

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损益的影响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拥有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且大量存在这种需要抵销的内部交易损益的某些集团公司而言,其利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2.对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请企业关注的是:这条规定针对的是原准则下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新旧衔接后投资损益的确认。由于在新旧衔接时,原准则下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作为新的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因此,在新准则实施后,在确认以上关联企业应享有对被投资单位的损益时,应将这部分予以扣除。

3.对于拥有子公司投资较多的集团公司而言,首次执行新准则应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即将原准则下权益法核算确认的投资收益追溯调整为成本法核算,这对财务人员来说,将是一项较为繁重的核算工程,也将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带来较大影响。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如何进行处理?

答: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点评:以上解释,对股改限售股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所持股改限售股份,对股改限售股的处理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在重大影响以上的,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界线对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这一规定意味着,部分上市公司在编制2007年年报时,年初净资产将较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中披露的金额有所上升。

另外,这条新规定还意味着一个潜在的信息,对于拥有大量原始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在2007年年报一直以一元钱计价的股权投资成本,在年报中将以公允价值的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这一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将可能使那些拥有大量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翻倍。这也可能是2007年报新会计制度改革带给我们跨年度的大礼。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铺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圈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在合并财务报衰中如何列报?

答:第一,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第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点评:这一解释与2007年4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2)第七问一致,对纳入合并范围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子公司的处理,以前的规定是: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通过设立“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来维持合并报表的平衡关系。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

这种规定操作的直接结果就是:母公司合并报表时无需在当期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确认为损失,因此有些上市公司会将公司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交易’等伎俩转移到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身上,而母公司在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无需确认。不对股东权益产生影响,以提高母公司的业绩,给投资者一个虚假的信息。新规定则将合并净利润直接减留存收益,减母公司权益,不再单列“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将应由母公司负担的超额亏损的部分也要作为母公司的损失,相应冲减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和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项目。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应当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企业点评篇3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环境战略管理集团型企业

融资战略主要是企业根据将来长期发展对资金的实际需求情况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对资金的筹措从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长期的谋略。这样在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保障,同时让企业的融资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企业进行融资战略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企业长期吸纳资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得到有效保证,然后让企业的长期资金成本得到降低。所以对集团性企业的融资战略管理案例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则主要对某集团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案例来对集团性企业的融资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

1集团型企业融资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集团性企业的实际管理主要有下面这几个方面的特点:管理的协同性、统一的规范性、利益互动依存性以及集团总部的主导性,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所以才决定了集团性企业在实施融资战略管理时的可行性。

1.2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间接融资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集团性企业在融资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去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对间接银行融资比较重视;信用比较缺失,这样就会导致融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融资结构也不是很合理等。

通过分析集团性企业的特点可以看出在实施融资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集团性企业是具备良好基础的,而传统融资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为企业融资活动的改善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融资战略在运用和筹集资金的时候主要是从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的,在集团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营环境经常都在发生变化,采用融资战略才能够让企业资金的运用效果和供应能力得到有效保证,这样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

2融资战略管理理论

融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内外部的环境情况,为了能够让企业发展战略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来对企业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和长期的谋划。而融资战略目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时间内需要完成的资金筹集的总任务,它不仅包括了资金筹集的数量,同时也包括了资金筹集的质量。在实施融资战略的时候需要建立在集团集权式的管理上。企业的融资战略应该要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融资活动来影响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时候,融资战略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还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当企业的经济战略不断变化的时候也需要对融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3集团企业融资战略管理:基于某集团的案例分析

本文所分析的这个集团性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取得今天不错的成绩和社会地位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该企业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支付危机。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开放了外贸交易权,使得该企业之前因为政策性形成的垄断市场开始逐渐消失,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开始失控、职工的价值观念扭曲、在实际的扩张中比较盲目。这样就最终导致了这次支付危机的发生。

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首先就需要对经营战略进行相应的改善。该集团性企业在面对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采用的是主动去适应的方式,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为导向,推进市场化发展的战略,加强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让企业在新的外部环境下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同时还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企业业务进行重组,这样就让企业的生存空间拓宽了。

该集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模式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选择,融资活动从逐个的点转变成整个集团的面,融资实务从单一的银行信贷转变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而融资战略也开始逐渐变得清晰。

4集团型企业融资战略管理:由某集团案例所引发的思考

4.1制定融资战略。在对融资战略进行制定的时候首先应该要对企业现在和以后可能遇到的融资环境进行分析和了解,而在对融资环境进行分析时则主要可以从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融资环境来进行。通过分析和判断融资环境,能够有效的形成融资战略的主导思想。其次是选择融资战略目标,融资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了要满足资金的需求、降低融资的风险以及降低融资的成本。最后就是评估融资能力,融资能力也就是企业在财务风险下能够承受的最大融资金额。要制定出合理的融资战略,前提就需要确定出融资能力,它会对融资的战略走向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4.2实施融资战略。在制定出融资战略之后,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自身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就能够得到明确,同时再根据投资和经营的资金需求就能够确定出企业以后的融资目标。随后就需要实施融资战略,在企业的整个融资战略管理体系中,融资战略的实施也是最关键和最后的环节。它主要就包括了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战略实施体系的建立、反馈融资战略以及调整和评估。

5结束语

在集团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融资战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和实施融资战略体系,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结构和债务结构更加完善,企业的整体资源消耗会降低,最后就能够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提供良好的资金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唐静.基于eVa的集团型企业财务战略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1.

[2]贺克明.我国集团型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3]薛清梅.民营企业融资的战略管理与制度变革[D].东北财经大学,2005.

企业点评篇4

摘要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竞争力。本文基于力体制改革背景,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从岗位测评、岗级值划分、薪点数确定等方面阐述了薪点薪酬体系的设计,并深入探讨了电力企业薪酬体系的评估方法,提出了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来进行薪酬体系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设计评估

一、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薪酬体系优化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进程的深入推进,为了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发展精神,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此外,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行业融入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薪酬体系,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电力行业具有天然垄断性特征,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电力企业内部薪酬体系相对保守且平均,在凸显个人绩效方面效果不明显。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薪点制薪酬体系具有岗级明晰、极差合理、引入适度竞争的特点,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电力企业薪酬体系优化的需求,因此,在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薪酬体系优化的背景下,薪点制薪酬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

薪酬体系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对电力企业的整体模式都会产生影响。根据上文分析可见,薪点制薪酬体系在电力企业应用可行性强,且对于推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有积极作用,现对其在电力企业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

岗位薪点工资主要是以劳动岗位为对象,通过岗位和薪资级别来划分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单元。企业薪点制工资通常由岗位薪点工资、绩效工资和辅助工资三个工资单元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30%~40%,根据薪点和薪点点值确定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50%左右,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确定;辅助工资一般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5%,属于岗位薪点工资和绩效工资外的其他工资单元,如年功工资、加班工资等。

(一)岗位价值评价

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员工的薪点数(包括岗级、薪级)的确定,因此,需要对工作岗位进行价值评价,并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岗级和薪级。岗位价值评价是以岗位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薪酬评估机制,它所依据的标准就是所在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并以此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评估体系,该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岗位自身价值以及相对其它岗位的价值,并且通过价值对比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岗位的价值性,完善单位职工的薪酬等级。

在岗位评价过程中,有多种评估方式方法,其中较为通用的是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所谓定性分析法就是根据工作的性质进行评估,主要有工作分类法、专家评估法、工作排序法、配对比较法等,而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劳动评估要素分析法、点数法、岗位因素评分法以及海氏评估系统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评价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可以选择采用劳动评估要素分析法进行岗位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测评工具以及预先规定的评价标准进评估,对“劳动强度、技能、责任、环境”四种因素进行测评打分,最终测评打分总数分布在相应区间内的岗位列为相同的岗位等级,形成岗位等级指标。

例如,电力企业的岗位有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技能岗位、服务岗位四类,对于不同岗位而言影响的指标也不相同的,如技能岗位对设备责任以及安全责任要求较高,管理岗位主要对协调、沟通等管理方面要求较高,技术岗位注重技术的研究深度与创新性,服务岗位则致力于提升服务水平,因此,要根据职能特点确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二)确定薪点数

根据岗位价值评价结果,通过具体统计、分析将岗位等级进行划分,形成最终的工资等级,根据每个岗位的岗位评分对应岗位分数区间,确定最终的薪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岗位薪资的时候需要先行计算出最低岗位评分的薪资,然后根据等级依次确定各个岗位的薪资点位。

比如,某电力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以及等级划分最终确定了25个岗位级别,然后又根据岗位技能以及技能层次确定了不同岗位的薪资点位区间,一共设置了109个薪级,1-8岗设置7个薪级、9-10岗设置6个薪级、11-12设置5个薪级、13岗设置4个薪级、14-16岗设置3个薪级、17岗及以上设置2个薪级。不同岗级之间薪点工资可以交叉,一岗第1薪最低,二十五岗第2薪最高。

(三)根据薪点值确定岗位薪点工资

每年初人力资源部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及工资发放计划,并根据年终工资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效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薪点制薪酬体系中,岗位薪点工资相对固定,可按照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及工资构成比重,计算出岗位薪点工资总额,再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薪点点值,从而计算出员工岗位薪点工资:

点值=岗位薪点工资总额/∑(岗级薪点×岗级员工人数)

员工的岗位薪点工资=岗位薪点×点值。

由上述分析可见,通过薪点值能够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共同发展,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除了岗位薪点工资外,薪点制薪酬还包括绩效工资单元、辅助工资单元等部分。其中,绩效工资主要通过对员工绩效进行横向、纵向考核,有利于提升员工危机意识,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辅助工资单元是岗位薪点与绩效工资外的有效补充。基于篇幅限制,以上工资构成单元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三、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评估

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来分析薪点制薪酬体系的实施效果,寻找薪点制薪酬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的调整与优化。能够用于薪酬体系评估的方法众多,满意度调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一)实施薪酬满意度调查

在薪酬评估体系中,可以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进一步的了解员工对当前薪资的满意度,通过分析满意度状况进一步提高薪酬管理体系。具体而言,通过满意度调查能够找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及时的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性和一致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存在感,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进行薪酬满意度调查时,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薪酬满意度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福利制度、薪资满意度、岗位薪资满意度、奖罚机制合理性等。另外,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对企业的薪酬体系进行诊断,结合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开展辅助分析。薪酬满意度调查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薪酬满意度调查通常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抽样,以此保证满意度调查的合理性。同时,抽样调查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要将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员工均考虑在内,包含一线员工、中层管理、高层领导等人员,才能有效的反映整体的状况,以及各个阶层员工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

根据抽样结果分析员工对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加以总结与归纳,分析现有薪酬体系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根据员工的反馈找出现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依据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对薪酬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相关调查数据可以通过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进行分类整理与对比。例如,某电力企业根据2015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从薪酬体系的公平性、薪酬体系的激励性、福利制度的合理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对调查问卷中“自我努力与工资回报公平性的感受”进行分析时,得出67%的员工认为“基本公平”,25%的员工认为“不公平或非常不公平”,二者比例差别不悬殊,员工总体对薪酬公平性较为认可。然而,在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在受访的20名生产一线员工中,有14人选择了“不公平或非常不公平”,认为薪酬体制不公平的一线员工比例较高,达到了70%,这说明了企业生产一线员工的整体自我公平感偏低,需要考虑薪酬体制中一线员工薪酬的合理性。

根据最终的薪点制薪酬体系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细节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操作性。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体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一体性,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确保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二、挽留企业人才。在制定薪酬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反映出对企业人才的重视,通过相应的奖罚机制挽留企业优秀人才。

第三、薪酬分配以价值评估为基准。依据科学的岗位价值评估、有效的业绩、能力评估,尽可能公平地进行薪酬分配,使员工收入与其价值贡献相对等。

按照上述原则,根据薪酬体系评估的结果,进一步的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优化岗位薪酬制度,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优化措施1:进一步完善员工的薪点数,使得工资级差与岗位价值更加贴合。一方面,岗位薪点应该适度向关键技术岗位和关键管理岗位倾斜,对给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精英员工及时给予薪酬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薪酬制度应兼顾公平性,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价值测评方法,例如,对于上文中分析的某供电企业生产一线员工岗位满意度低的情况,考虑进一步对其薪点工资进行合理优化,使之能够更好的反映一线员工工作量,还可以考虑在辅助工资单元中增设基层突出贡献奖等环节,对一线员工中的特殊贡献者进行嘉奖。

优化措施2:进一步优化薪点值的预测方法,不断引入新的预测思想和数学算法,提升年度工资总额预测的准确率,从而进一步计算出精确的薪点值,进而对每个岗位的薪资点进行精确计算,相关的薪点值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个人岗位价值,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的有效融合。

优化措施3:进一步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丰富薪酬激励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性薪酬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员工食堂、水电补贴、单身宿舍、健身娱乐、生日祝福等,推动电力企业薪点制向人性化、合理化、公平化进一步发展,提升员工对薪酬体系的满意度。

四、结语

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共赢。薪点值薪酬体系在电力企业的应用,能够解决企业的岗位差别、工资、福利、人员差别等问题,体现员工付出和回报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做好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评估和优化,可以更好地服沼诠家电网公司“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建设,推动电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崇旭.建立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1.02.

[2]吴小建.从公平理论看国有企业薪酬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2014.01.

企业点评篇5

1、安垒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垒管理的基本原则。

1.2 以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研究生产过程

人类从事的生产过程都包含着利用能量作功的过程。一旦能量失控,就可能引发人身或设备事故,因此生产系统存在固有危险。然而生产及生活中的固有危险都是在人机环境系统控制之下运作的。无论生产过程如何复杂,都可以置于人机环境系统中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可知,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垒行为,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认为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它是产生事故直接原因的原因,安全管理缺陷,是根本性的事故隐患。只要安垒管理到位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克服,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消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可以改变。

1.3 危险辩识和评价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

要预防和控制工业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发现和辩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然后再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或防范。危险辩识和评价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许多先进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

2、企业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实践

2.1 什么是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定义是:综合运用安垒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必要的措施,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2.2 企业安垒性评价的内容和特点

2.2.1 企业安全性评价内容

企业安全性评价包括设备系统、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三部分。涉及到八个方面的评价因素:

(1)生产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2)主要生产工具、机具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3)上级颁发的反事故措施是否落实。

(4)生产设备、工机具管理水平。

(5)安全生产主要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情况。

(6)人员技术素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7)劳动环境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8)重大自然灾害抗灾、减灾措施落实情况。

2.2.2 企业安全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范围是企业现存的处在变化中的危险因素,不仅包括人身,还包括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

(2)评价目的是预防重特大、人身、恶性频发性事故。着眼点是安全基础而不是事故概率。

(3)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属于定性评价范围,用评分法进行量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文字说明和数字分析相结合。

(4)不划分星级或安全等级,而是用相对得分率(安全基础指数)来衡量系统的安全性(危险性),相对得分率=(实得分/应得分)×100%。

(5)具体操作上由企业自我查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形成企业自查、整改、专家评价、再整改、复查、巩固、新一轮评价等不同环节组成的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安全机制。

3、作业现场危险点分析

3.1 什么是危险点分析

“危险点分析”或“危险点控制”的完全表述应该是“工作前危险点危险源的分析与工作中危险点危险源的控制”。

人类从事的每一项生产活动都存在着包括劳动者本身、工具设备、势动对象、作业环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危险点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或行为等。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设备损坏、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和状态。工作前经过认真分析,充分认识危险点和危险源之所在,工作中采取隔离、警示、个人防护等有力措施加以防范,达到超前控制和预防事故的目的。

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作业人员创造了许多预防事故的方法与措施,如施工前的“安全交底”,运行中的“事故预想”,检修中的“安全措施卡”,调度工作中提倡“多说一句话”等等,都可以归纳为“危险点分析”的范畴。当前提倡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旨在使这项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通过规范化的措施,使一线员工在工作现场形成预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一种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安全机制。

3.2 危险点分析的要点

(1)工作场地的特点,如高空、井下、容器内、带电、交叉作业等,可能给作业者带来的危险因素。

(2)工作环境的情况,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幅射、有毒有害气体、缺氧等,可能给工作人员安全健康造成的危害。

(3)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4)操作程序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5)作业人员当时的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情绪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6)其它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3.3 危险点分析的一般方法

综合其特点和经验,危险点分析的一般步骤是:

(1)工作负责人组织并主持对将要进行的工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危险点。

(2)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时召集有经验的老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预防对策。

(3)在办理“两票”的同时填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向所有工作成员交底,每个工作成员签字。

(4)工作中认真落实控制措施,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安全员等)认真监督。

(5)保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备查,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各岗位典型的危险点分析控制资料。

应该发动群众创造适合本单位情况、有特色的危险点分析控制方法。在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中要特别强调认真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因为《安规》中不仅指出了有关作业的危险点,还指出了控制措施和方法。调查统计表明,在许多发供电企业一线员工中,相当多的人自觉执行《安规》有差距,少数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是违章作业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应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

4、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的比较

4.1 相同点

(1)理论上都源干“风险评估”中工业事故隐患“辩识一评价一控制”体系。

(2)实践上都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超前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

(3)管理上都是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4.2 不同点

(1)防范重点不同。安全性评价以控制“物的不安垒状态”为主,危险点分析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

(2)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性评价应用于一个企业全局的宏观的评价上,危险点分析则是应用在局部的微观的具体作业现场。

(3)所需时间不同。安全性评价的评价和整改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危险点分析用于一项具体工作中,所需时间较短。

(4)工作量不同。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危险点分析视现场具体工作而定,一般工作量较小。

(5)思维方式不同。安全性评价用一定的安全标准去衡量评价对象,发现隐患加以控制,是一种正向思维,危险点分析则是首先找出可能发生的危险,再加以防范,是一种反向思维。

4.3 安垒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应该同时开展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互不矛盾也不可替代,应该同时开展。

5、结 论

(1)依据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发生事故的基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物)的不安全状态。预防事故应从这两方面人手,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企业点评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家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及评价指标设计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8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责任是强化企业管理、推动企业改革、维护企业安全、促进企业发展。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的目的也是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两者是高度统一的。那么,国家审计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一、确定审计重点

随着国家审计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企业审计的重点比之以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而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央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中央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与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有关,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关。当前,我国对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转变方式、调结构、上水平、提质增效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促发展,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促发展。这些都是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大计方针,是国有企业不容置疑的发展方向,方向错了,一切皆错。然而,这些都是内部审计和中介审计所顾及不到也不关心的方面。因此,中央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是国家审计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就无以建起大厦。资产保值增值也是企业领导人员所要担负的最基本的经济责任,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面,而保值增值是在确保发展方式正确的前提下的保值增值。审计必须关注并指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保值增值是宁可不要的。

(三)公司治理架构及执行情况。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是为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司治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但鉴于我国立法体系、金融模式和传统文化等制约,国有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运行状况与其理论相去甚远,在很大程度上治理模式依然体现为一种政府干预之下的股东模式,呈现出与企业集团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帮助国有企业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司治理,是国家审计发挥国家治理功能、助推国有企业发展的审计方向。

(四)重大违规违法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和揭露。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是大非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大问题。当前,企业高管的高额薪酬、职务消费、三公经费、企业年金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但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国家审计应国家治理的需求而生,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手段,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重大违规违法和腐败问题,要坚决予以查处和揭露,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助推国家实现良治的重要职能。

二、设计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应用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审计署也在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不断实践和总结,但尚无一套经实践检验的科学完整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在此就针对上述四个审计重点分别可以使用的评价指标作个列举,希望达到抛砖引玉和推动审计实践的效果。

(一)中央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可用指标。该项审计重点的可用指标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变化的,应当与时俱进。就今后一段时间而言,可用新增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率、企业科研投入比例、企业科研投入增长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率、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降低率、企业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隐患(资源、环保、安全、资金等方面)、企业安全责任事故死亡人数及下降率、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完成率、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率等指标。后两者是企业自身决策情况,是对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的延伸。具体审计中,还可根据行业特点设计专用行业评价指标。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可用指标。该项审计重点可以转述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审计,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保值增值、经济增加值等各项经济指标的考量。可用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增长率、不良资产比率、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企业经济增加值及其增长率等指标。

(三)公司治理架构及执行情况可用指标。由于公司治理架构及执行情况涉及体制机制和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是很难用指标来衡量和作出评价的。目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审查: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运行情况(走传统路线的国有企业):可用内控制度缺失数量、内控制度执行率等指标。

2、直正意义上公司治理架构的实现度(走现代企业路线的国有企业):在中国,直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架构,不仅包括传统模式的“股东治理”(股东利益最大化),也不仅包括现代模式的“共同治理”(兼顾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契约网所触及的各方利益),而是在吸收二者优点的基础上,引入“国家治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既要审查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设置和执行效果情况,也要对国有企业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如国家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时的捐赠情况、企业办社会公益事业情况等)作出考量。

(四)重大违规违法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和揭露可用指标。对于违规违法和腐败问题上,一般是难用指标来衡量的,但也不是无路可寻。在违规违法方面,可用企业违规决策项数比率、企业违规决策金额比率、企业违规决策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企业受到各类监管部门处理处罚的次数及金额等指标。在企业领导人员廉政自律方面,可用领导违纪违规次数和金额、领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问题及金额等指标。当然,企业高管的高额薪酬、职务消费、三公经费、企业年金等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更多腐败问题的查处就要靠审计人员的智慧和敢于碰硬的精神了。

三、客观作出评价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制定评价规则,即规定上述各评价指标“优、良、中、差”的标准,能加权的要通过加权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不能加权的要得出单方面评价结论,有的方面可直接通过事实描述来反映评价结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区别不同情况做出界定。总之,审计评价应当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主要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报告).

企业点评篇7

城司最近几年的日子不太好过,而像云南城投这种依靠土地一级开发为生的企业更不好过。几年前,这本来是一桩没有风险的好生意,可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冬天,再加上这家公司和政府主要领导的关系也进入冬天,云南城投的经营状况也就难免深处寒冬岁月。

华映科技

尽管这家以来料加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在收入和利润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急剧恶化的现金流预示着业绩表现已是强弩之末。现金流严重不匹配、应收款回收期过长等各种迹象显示,公司的业绩存在粉饰嫌疑,而动机可能正是已经拉开序幕的资产重组。

洛阳玻璃

公司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98%,仅此一项指标就表明其存在极大的财务危机。由于面临数额庞大的银行借款,所以公司必须尽一切可能筹措资金。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前三季度公司应付账款急剧上升而应收款却下降。再加上同比大幅下降的业绩,公司的日子着实不太好过。

天威保变

公司过去几年一向以高盈利高增长形象示人,但2012年无论是变压器业务还是新能源业务,都遭遇产业寒冬,公司综合毛利率只有2011年的1/3。公司目前存货规模上升很快,已超25亿元,在产业低迷形势下存货减值的可能性很大。

上海新梅

在2010年、2011年连续依靠投资收益撑起财务报表门面之后,上海新梅在2012年露出了主业盈利能力脆弱的本来面目,没有了投资收益的帮助,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并出现亏损。而基于资本与销售额的关系,我们还怀疑这家公司本已不多的销售额存在虚造嫌疑。

河北宣工

巨额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缺口以及只剩下1亿元的账面资金,都显示公司已经面临极大的财务困境。宏观经济衰退导致公司的工程机械业务急剧萎缩,业绩下滑已是必然。其2012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只有3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居然达到2.6亿元,我们担心其中存在业绩粉饰成分。

国旅联合

旅游本是一个快速发展、朝气蓬勃的行业,但在这样一家国企的手里,旅游业务变得死气沉沉,制度桎梏导致低效,人员不流动导致缺乏进取,财务管理宽松导致费用过高,唯有彻底变革才是企业的出路,否则,等待这家老牌上市公司的将是被快速发展的行业所抛弃。

湘电股份

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缺口达到16.5亿元,已经超过了当前公司的账面资金额,资金链警钟已经敲响。从销售收现率和采购付现率看,这家公司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都在大幅衰减。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部分销售额来自不可能带来现金的伪造和虚构。

彩虹股份

2011年3.6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1.6亿元的销售规模下,公司的账面现金居然超过16亿元,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达到15亿元和39亿元,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资本结构安排。与现有经营规模极度不匹配的借款规模让我们怀疑企业存在利用借款弥补坏账的嫌疑。

精功科技

这是一家明星公司,但光伏行业危机之后,它又成了一块烫手山芋。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急剧萎缩,竟然不到上年同期的1/3,各类费用并无明显变化,导致公司大幅亏损,同时,经营活动出现巨额现金净流出,公司资金链危机近在咫尺。

沈阳机床

每次业绩遇到困境时,巨额营业外收益总会如约而至。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债务重组利得等营业外收入超过7000万元,直接使得公司业绩由亏转盈。但很显然,重组利得并不能带来现金,高达10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缺口预示着公司已处于极度严峻的资金链危机之中。

东方银星

自从重组St冰熊以来,我们并没有等到这家河南上市公司的脱胎换骨,反之,公司每年依靠可怜的数百万销售收入勉强度日,年复一年依靠说不清道不明的营业外收入实现保壳。这家公司依然还在资本市场活着,是中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严重失灵,也是市场的悲哀。

绵世股份

2012年前三季度销售额1500万元,管理费用居然达2900万元,销售费用2800万元,这样的运营成效让投资者难以相信出自一家上市公司之手。这也曾是一家房地产行业的明星公司,2012年,公司只能靠一些不明的投资收益掩饰败局。

红豆股份

尽管这家公司兼职房地产业务已有多年,但显然在房地产市场还是位门外汉。2011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冬天让这家公司的业绩变得很难看,公司的预收款接近9亿元,再加上公司大幅增长的应收款以及巨额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我们相信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危如累卵。

大唐电信

这家公司与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位列中国电信设备三大厂商,然而,大唐是唯一的国有资本控制的公司,注定了其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产品竞争力都是最差的。长期以来,大唐电信留给资本市场的形象都是业绩差、不诚信,如今,中国电信设备产业整体衰落,大唐自然更是雪上加霜。

厦门信达

这家以贸易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在2012年面临严峻的困境,尽管前三季度销售额高达124亿元,却只录得不到9000万元的净利润,如果不是投资收益帮忙,甚至要出现亏损。内外交困的经济形势使公司盈利能力大幅衰退,巨额投资收益的产生也值得怀疑。

渝三峡a

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让这家公司的前三季度报表显得不那么难看,但经营性盈利能力羸弱的本质难以掩饰,再加上持续的经营现金净流出,如果不把大幅增长的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公司的资金链危机近在眼前。此外,公司销售额下滑的同时应收账款增长本身就值得怀疑。

三安光电

销售额急速增长两倍,利润却同比下滑,不禁让人感慨LeD行业的冬天让这家龙头企业也如此弱不禁风。更糟糕的是,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超过2亿元的净流出,让人担心其销售额的高速增长来自对销售信用的过度放松,甚至存在虚造销售收入的行为。

亚星客车

如果只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008年~2012年前三季度,这家老牌大型客车公司就在持续亏损。最令人担心的是公司的资金链,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再度产生近亿元的经营现金流净流出,而其账面资金总共也不过1.7亿元。

企业点评篇8

与致力于进行资本运作的自然美和在教育上寻找突破的蒙妮坦不同的是,自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安婕妤一直都在寻找既适合内地实情又能坚持自己经营特色的发展之路。事实证明,从其直营美容院和加盟美容院的日益增多的现状来看,安婕妤的这种执着是正确的。目前,安婕妤(广州)贸易有限公司除了在国内拥有一定效应的美容院品牌安婕妤与瑞特蓮恩外,今年还隆重推出了Spa产品---anS安美人,直接同自然美力推的Spa生活馆叫板。但是,在市场上独占鳌头的安婕妤日常行事却相当低调:仅在今年8月羊城晚报举办的“羊城会亲”希望工程认捐会上,乐善好施的安婕妤一举捐助了五十名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自1991年在台湾成立以来,安婕妤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多次获得从政府到亚太区经贸组织颁发的奖项无数,但是无论是善举还是殊荣,安婕妤都鲜有报道和宣传,这与行业内炒作成风的陋习显然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是因为实力高人一筹,对安婕妤来说,修炼好内功迎接更强劲的对手才是其现阶段的首任。从产品研发到技术培训,从服务项目设计到店务管理,安婕妤的整体运营无疑在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堪为行业学习标版,韬光养晦的后面蕴含着的是称霸国内的野心。还值得一提的是,安婕妤重视终端维护和管理的务实策略,无疑同FmGG行业里同属台资的统一和康师傅所倡导的“通路精耕”如出一辙,整体运营的严密给本土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诸多借鉴和启发。许多年后,这种对专业线的贡献完全可以使安婕妤再获另一个奖:为人师表奖。

创美时:《征服》

创美时作为本土专业线企业的标杆,曾被媒体誉为行业“隐形冠军”。其实其真正领先于其他企业的绝非那些在产品开发上新人一步的“黑头导出液、pa防晒棒及卵巢保养等产品,而在于经营意识上的优势:比如对于掌控终端的强烈意识,以及能将此种意识付于实践的积极行动。当本土的同行们还在绞尽脑汁寻找炒作概念、四处进行招商时,创美时就开始了与终端消费者的亲密接触:至2003年,其面向会员的双月内刊《品味女人》每期发行量已逾十二万册――这一数字后面蕴含的竞争力足以让创美时的竞争对手不寒而栗。2003年底,创美时推出“专家服务周”,一改以往以产品为推广先导的经营特色,将终端美容院的专业支持和服务明确为重点推广,这种转变无疑是有先见之明和符合行业发展大势的。同时,公司数年极低的员工流失率也是其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无论今后发展如何,2003年的创美时以其“以人为本”的务实行动征服了正为她服务的员工和她正在享受其服务的消费者,人气自然赚足了。从这一点来说,隐形冠军的美誉果非浪得虚名。

索芙特:《叻,我至叻》

随着索芙特的“天吻娇颜”在各个专业媒体上狂轰乱炸的招商广告出街,这家备受争议的日化公司宣告开始大举进入专业市场,当然,其惯用的高举高打的作派很快就拉起了全国的商架子。但是,与日化的长线简单操作完全不同的是,专业线商运作资本的有限和美容院产量普通偏低,想快速淘金暂时只能是一种理想,更何况除了广告支持外,专业线更注重技术的支持和培训。2003年,由于有索芙特这样有上市公司背景的企业介入,专业美容界显得异常热闹,最受益的当然是作为广告商的媒体们。用陈百祥这首《叻,我至叻》来代表索芙特自信非凡的总经理曾培元此时的万丈雄心,可谓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丸美:《坚持到底》

虽然丸美成立至今仅仅三年,但已算是基业小成:除了在现有专业线网络上继续推广“丸美素肌美人诞生馆”的加盟计划外,丸美还将触角伸到了商场---在外行业资本纷纷涉入专业线之时,能将战火烧到了竞争最激烈的商场专柜,这种作法或许算不得是大智,但绝对可以说是大勇。还有一点值得嘉许的是:在多如牛毛的打着外国企业背景的化妆品公司中,丸美可以说是包装得最为成功的:从其最早的似画又如人的日本艺姬头像、整体视觉形象到公司文化,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东瀛韵味。2003年,丸美重点推出了以纯植物精粹和东方Spa为卖点的品牌-----Saganao嵯峨野,依然以大和文化为产品背景。看来,老板孙怀庆誓要将日式美容进行到底了。今年,一首《坚持到底》让曾经身为建筑工人的阿杜意外走红,但愿执着的丸美能够在2004年续写传奇。

雅姿:《mr.Right》

2003,台湾“少男杀手”蔡依林以一首《mr.Right》宣告被唱片公司雪藏的历史结束。同年,沉默良久的雅姿精化掌舵人张航也高调复出,除了频频接受各大媒体的贴身采访外,开始以安格药业的名号四处出击,作为其专业线事业部的雅姿则加大力度扩张“集美舍”全国连锁店。张航明显地在卧薪尝胆后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和行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提出了“给优秀员工配股”这种在外行业老生常谈,但在专业线尚属新鲜的承诺。这让我们想起那句总结民营企业生死发展规律的至理名言“私营企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解决中高层员工当老板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倡仪者张航确实算得上是2003年度打工者眼里的《mr.Right》。

蝶恋花:《终生美丽》

在“两花之争”的风波日渐平息后,2003年,广州蝶恋花强势推出了抗衰老品牌“makemay”(玛凯玛莉)。为提升产品形象,蝶恋花不惜重金聘请专业公司进行产品包装设计,采用国际最流行的包材,并且自开私模。除了在媒体投放密集的宣传广告外,还联同广州消费者委员会,推出二十万元“质量先期赔付基金”进行品牌宣传。在今年行业产品质量频频曝光的背景下,此举一时备受关注。从专业的角度来说,makemay确实能算是今年平淡的美容品市场上的一个亮点。美中不足的是其广告创意平平,整体色彩过于灰暗,影响了人们对makemay卖点的感观认识。“肌肤已老化,美容还有什么用?”的广告语显然是对自己产品创造《终生美丽》奇迹功效的另一种自信表述。

植美村:《下一站天后》

在专业线今年推出的功效型产品中,风头最劲的当数植美村的“斑克”和“敏康”两大品牌。尽管“祛斑”和“抗过敏”在美容界已经是两个老得不能再老的概念,但植美村以类似药品的表现形式,在同一品牌下按不同的治疗原理进行产品系列细分(如将“斑”按成因、年龄段和治疗原则细分为七类,再开发七种不同的套装配合进行护理疗程设计),这种更专业化的产品开发组合方式无疑让这些陈旧卖点平添了几分新意。天然的植物成份、强势的广告策略和招商组织让植美村成为今年商最关注的企业之一。人见人爱的香港美少女组合twinS的这首《下一站天后》标志着她们的演艺生涯进入了新的时期,这应该也是植美村对自己来年的期望--毕竟,在专业线,有功效者得天下。

邦定:《好日子》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邦定的印象几乎就只有那只独孤求败的“邦定美肤霜”,为了证明自己在问题皮肤领域的江湖霸主地位,邦定终于在今年的美博会前夕正式推出以纳米科技为卖点的“纳米保鲜护肤液”。多年来,邦定游走于医药、教育和美容之间,在产品上既不靠专业线也不是日化线,在这种不伦不类的经营中,其年度销售却长年安居行业前列,这一切深刻映证了那句平实的广告语“关键是疗效!”。2003年,邦定千呼万唤推出来的这支新品,在功效定位上秉承了其惯用的“万金油”之风,如果一切进行得顺利的话,邦定的好日子应该还会继续。

雅兰:《最近比较烦》

2003,对于踌躇满志的雅兰来说,可以说流年不利:突如其来的SaRS让其寄以厚望的“雅兰国际新篇章”―――活泉贸易痛失市场良机,虽然“三泉”系列产品在结构和卖点上都不乏新意,但是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抢占市场先机才能拔得头筹。尽管前有碧斯、西黛、姿蔓婷撑角,后有工厂oem壮腰,但同前些年的意气风发相比,雅兰今年的表现难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者,雅兰人频繁跳槽的顽疾一直未愈,四处流失的员工除了显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外,带走的还有企业的希望和财富。羊年即将逝去,但愿长于炒作的雅兰在2004能够守得云开。

雅薇:《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

企业点评篇9

1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对象、作用及发展历程

1.1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条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对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与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并整改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达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活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必要系统性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评价与反馈、整改与提升等所有连续动态过程中相对较重要的环节。

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之后,就应该有计划并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设计有效性与运行有效性。设计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存在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的问题。如果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正常运行,可合理保证企业实现控制目标。运行有效性是指设计有效(合理且适当)的内部控制不存在由于运行不当(包括由不恰当的人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运行的时间或频率不当、没有得到一贯有效运行等)而影响企业控制目标实现的问题。

1.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控体系,是针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由于内控体系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组成,所以内控评价的对象也就是这五个要素。内部环境即企业内部实施控制的基础,通常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风险评估即企业及时识别并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此来制定合理应对策略。风险评估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必要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风险。控制活动是企业通过对风险进行详细评估后采取的控制措施,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并传递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以此确保企业内部信息以及与外部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的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等监督检查,以此来评价内

部控制是否有效,并对内部控制的弱点和缺陷进行及时改进。

1.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通过对企业及各部门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从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1.3.1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并改进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性不仅包括体系自身原因,也因为体系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漏洞而引发。因此,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就是找出内部控制的弱点或漏洞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1.3.2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能够使企业保持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促进企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机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促使企业尽快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保证组织核心竞争优势等均有重要作用。

1.4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历程早在1939年10月,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公告》里就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评价的规定。早期内部控制评价仅是作为一种审计程序进行发展和研究,直到1979年4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提议管理层要在年度报告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才逐渐开始涉及到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1988年7月1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报告管理层的责任》,要求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负责并评价有效性,可惜的是最终由于其高昂的成本而未得以执行。

为了应对安然财务丑闻及随后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所造成的美国股市危机,重树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07月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把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作为关注的具体内容,不仅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法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强制执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各上市公司均积极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推动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及保监会五部门于2008年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和内部控制评价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首先施行,以此推动其他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

2我国企业目前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

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起步相对较晚,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下面就我国企业内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2.1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过去很长时间中更多用于为外部提供审计服务,主要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合规性、可靠性、资产安全性等方面。造成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更注重可靠性和规范性要求,而忽略或者较少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由于财务报表审计时间和审计技术的限制使得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时间方面也仅是针对某一个时间点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而不能真正实现持续评价。

2.2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通过详细评价法以及风险基础评价法来实现。所谓详细评价法,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比对,对五个内部控制要素逐一检查,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最终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价结论。而风险基础评价法则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将风险作为导向,对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识别,基于这些风险的控制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重点评价,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价结论。

2.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不足。我国通过三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得到了建立和增强,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规矩,但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开展评价的目的还停留在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没有上升为企业自身完善内部控制的需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尚处于要我评价的阶段。内控评价是对内控体系的监督和再控制,完善内控体系应该是开展内控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将要我评价上升为我要评价。

其次,企业内控评价的标准不统一,评价结论的可比性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企业外部相关方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企业依据各自的评价标准而做出的评价结论,可比性较差,会影响企业相关方对企业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决策。

再次,公众对企业内控评价报告的非理性解读,影响了企业内控评价报告的质量。个别投资者恶意炒作企业披露的内控缺陷,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市值,导致企业不敢如实披露评价中发现的内控缺陷,使企业评价报告成为报喜不报忧的官样文章,信息含量较低。这不仅对投资者来说利用价值较低,损害投资者利益,对企业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与执行监管者来说也将会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评价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内控评价工作,才能逐步完成内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本获利能力,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全面性和实用性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灵魂。良好的企业内控制度,体现在企业经营各环节与层面的无死角控制中,即企业内控能够涵盖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同时,针对职责与责任进行具体明确的划分,使每个岗位的操作性大大增强,这也是良好企业内控的标准之一。规范的控制体系使内控评价工作受到重视,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将体系完善放在重要地位,并通过体系完善使企业风险大大降低。

从目前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与难点。

3.1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点

首先,评价管理授权是否适度。万事万物均是遵循量变到质变这一规律的,“适度”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管理授权也是如此。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无法避免合理授权的发生,所授权力是否适度非常重要,是内控评价的重点所在。

其次,评价组织架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是否合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从理论上讲要做到设计科学、权责分配合理、职能界定清晰,否则可能出现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的现象。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是内控评价的一个重点。

再者,评价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全面、科学、规范。企业内控不仅局限于财务控制的层面,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应覆盖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对企业是否针对不同经营管理活动制定的内控制度、标准进行评价,是进行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重点。

最后,评价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作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能力。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发现内控缺陷,改善内控体系,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对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作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能力进行评价,是进行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重点。

3.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难点

首先,提高内控评价人员的素质是这一工作的难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涉及企业的所有管理层面和业务领域,对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很长时间与很高的投入,是目前企业开展内控评价工作的难点。

其次,准确认定、分类内控缺陷是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难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控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原则规定了划分标准。企业内控缺陷的认定与分类和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所处行业、业务复杂程度、管理难度等高度相关。针对某一企业的某一时点制定一个恰当的划分标准是非常困难的。

4我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使得我国企业在未来的内控评价工作中更加注重对企业的应变能力与快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对信息与沟通的评价在企业内控评价工作中的地位更加明显,信息与沟通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生存力与成长力的关键所在,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大量收集并及时分析处理内部与外部信息,并能够实现信息在企业各环节与部门进行及时地传递交流,以及是否能够率先进行知识创新,从而占领市场并把握先机。高效的沟通系统是所有控制运行的前提,也是企业内控评价的发展方向。

在实务中对企业文化的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等环节在企业文化控制下更加柔韧,逐渐形成一门管理艺术。当今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在快速的市场经济变化中要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使企业随之进行分散决策,从而丰富了工作内容并使员工自主空间增大,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只有通过企业文化来加强良性控制环境,对企业员工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与激励,使其面对压力时依然能够转化为动力,履行自我的职责,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如何开展良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

当今,在以人为本理论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人员应以行为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加强内控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并对管理理念与流程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向人性化管理方向转变,以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创造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政府来加大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推进力度,只有政府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并采取适宜的措施来推进内控评价制度,切实引导企业将内部控制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企业拥有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来积极实施企业内控评价,企业负责人只有在肯定了内部控制工作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够在企业重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从而得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

企业点评篇10

(1)全面性原则。企业作为一个经营整体,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评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子系统入手,全面系统的了解企业信息,覆盖范围要尽可能的广泛,才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特点、外部环境等多个角度评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行业性原则。所属行业不同的企业,在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外部环境等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应该根据行业特点,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标准,对所有行业应用统一的评估指标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行业的划分也要遵循一定原则,否则行业划分过细,也会给评估造成不利的影响。

(3)主导性原则。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上,需要分清主次,确保评估工作科学规范,不可盲目进行评估,从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企业经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涉及范围广泛,这就需要在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过程中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对于需要重点评估的方面需要认真调查和分析,对于并非重要的环节予以省略。

(4)动态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也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不断的修正和审核评价指标,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评估,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内容

(1)企业竞争实力。企业竞争实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企业经济实力、企业技术水平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竞争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重要内容。企业规模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运作;企业技术水平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高水平的内部管理帮助企业提供正确的决策,优化企业结构。

(2)企业竞争潜力。企业的竞争潜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技术投入以及营运能力。竞争潜力是企业为了获得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创造其他可控发展条件,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3)竞争环境。竞争环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竞争环境有着不可控性,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等。

3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设

(1)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重要评价标准。主要内容包括:①企业科研水平评估:包括企业科研人员数量、科研人员学历、科研实力(人员配置和科研设备)、科研成果等。②科技创新水平评估:包括企业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科研成果转化率、新产品科技创新率、新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例。③企业科研投入:包括企业投资的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引进和科研设备投入等。

(2)企业发展潜力评估。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重点内容,所以,必须设置科学规范的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标准,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企业的资本积累率、智力资本比率、员工满意率以及员工离职率。资本积累率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智力资本比率是指企业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评估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员工的满意率和离职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人才流失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利的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企业获取利益,积累资本,扩大企业规模的商业行为,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企业生产经营评估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服务质量等。生产要素配置是评估企业人、物、财等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作。产品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品牌效应和市场份额的体现。技术创新能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能力。企业服务质量是提高顾客满意度,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

(4)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节能环保是当前企业经营的重要理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主要包括有毒物质生成量、生产能耗标准、污染控制程度等。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而言,必须加快技术改革,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降低能耗水平,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