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44:24

电影情书篇1

常常看着身边的恋爱中人,如何甜蜜,如何幸福,心中不免觉得“晚景”凄凉。但看到他们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不休时,却又庆幸自己的无事一身轻,逍遥自在。有时间了,总是喜欢看几部温情自然的电影,随电影中的恋人们一起幸福欢笑,一起痛快流泪,释放我的情感。这样修炼多年,每天“谈”不同的恋爱,我不但成了别人羡慕的“电影通”,也成了一个可以给他们出谋划策的“恋爱专家”。自己仿佛已经看破红尘,可以皈依佛门了。但却始终难忘那初恋的滋味。

多年看电影的经历,使我养成了一种收集电影海报的习惯。虽然满街都是DVD、VCD,我还是偏爱这一种。那天,翻开尘封已久的剪报本,看着发黄的旧报纸上依然清晰可见的电影故事介绍,黑白或彩色的海报和剧照,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么一大笔财富。然后我看见了日本电影《情书》,那是一张海报:穿着黑衣的女主角博子在大雪中抬起头,就这么简单的画面,却透着难言的忧伤与坚强。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10年前,那时还在读初中。当时不明白女主角对她死去的男友为什么那么怀念,只记得片子里白茫茫的雪,非常干净的画面。

后来,不记得又看了多少遍,因为每次都会让我感受到心的酸疼和眼角的湿润,所以钟爱至极。很多画面是永远记得的:男藤井树倚在图书馆白色窗帘边的忧郁侧影;女藤井树在重感冒中给博子回信;博子在雪地里对着远处的群山大声呼喊“你好吗?――我很好!”。尤其难忘故事结尾,女藤井树看到当年男藤井树留下的绘有她画像的书签,一切恍若似梦,却又那么真切,那书签里深藏的爱是多么让人嫉妒!那是他送给她最珍贵的情书。

电影情书篇2

我们知道,许多电影都有它的基色,例如: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金色,陈凯歌《黄土地》里的黄色,吕克贝松《碧海蓝天》里的蓝色。这些基色不仅在电影中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而且还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和传递的情感一致,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电影的主题色。就用色大小方面来说,主题色一般占据一幅影视画面的一半以上,而且多以自然风景为背景色,如碧蓝的大海,翠绿的草地,蓊郁的森林,蔚蓝的天空。从频率上来说,主题色一般都反复出现,一来加深观众的印象,二来,强调一种情感的循环往复。同时,这些基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此外,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拥有显而易见的主题色,而且还应该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点缀色。所谓点缀色的主要作用是从侧面烘托主题、辅助主题与促进感情的升华。例如《罪恶之城》里血红的嘴唇与鲜血,《泰坦尼克号》里的那颗湛蓝的海洋之心。在用色大小方面来说,点缀色的面积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多以小物体的形式出现。在时间上来说,点缀色是较少重复的。最后还需注意一点,主题色与点缀色并不是完全相异的颜色,有时候一种颜色可能既是主题色又是点缀色。由此我们可以把《情书》里的颜色进行分类,黑色、白色与黄色是主题色,灰色与粉色是点缀色。一、白色——纯洁,表现方式——白雪如果有人问我情书,是什么颜色,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白色。白色是该影片的底色,也是影片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它出现在影片的现实场景中,用来与回忆场景相区别。所有的故事都与那片白茫茫的大雪有关,它规定了地点是雪地,时间是冬季飘雪的时候。因为白色在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动人,干净纯洁,同时也象征着男女主角初恋的纯洁与美好,一是男藤井在学生时代对女藤井的那种暗恋的纯洁,二是男藤井的未婚妻对男藤井的那种眷恋之美好。初恋的爱情是最单纯的不带丝毫杂质,就如同白雪一般。二、黑色——死亡,表现方式——丧服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神秘,给人低沉、凝重、庄严的感觉。在本片中,黑色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叙事功能——即叙述死亡;二是情感表达作用,渲染哀伤气氛。如在本片开始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黑色,这种黑主要是通过悼念的丧服与灰黑的墓地表现。接着我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联想到死亡、丧礼、追悼等词汇。而且,我们可以推测这场戏应该发生在墓地,故事的内容可能是某人去世了。于是,我们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不知不觉就陷入一种哀思。因为影片的一开头就宣告了男藤井的死亡,为本片渲染了一个悲伤的基调,同时也吸引我们继续往下看。又如,本片第二次用黑色叙述死亡,是描述女藤井的父亲之死,也是通过黑色丧服表现。女藤井和她的妈妈和爷爷,都穿着一身的黑衣,这大概发生在她的父亲离世不久。总的来说,该影片里,黑色带有浓厚的死亡色彩。三、黑与白的交织在本篇中,黑与白并不是单独出现,而常常是交织相伴出现的,白色的雪地是背景,给人安静的感觉,因为物体的属性就是静止不动的。黑色是画面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服装上,而服装又是附着在人物上,人物是活动的,颜色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始,女藤井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缓慢行走的过程,人物由大到小,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而实际上整个画面里只有一小黑点在移动(女主角渡边博子在雪地里行走)。这时的机位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在长达近一分中的镜头里只有一个景别。从视觉上来说,黑白搭配给人强烈的对比,使人印象深刻。从情感上来说,黑白交织,一些明亮,一点黯淡,一些清新,一点哀伤。这种哀伤,不是整篇的渲染,而是夹杂在美好和光明之间,但是效果却比那种直接奋力的渲染好得多。四、黄色——经典回忆现实,表现方式——火光阳光灯光我们知道黄色给人温暖、幸福、温馨的感觉,它就像回忆里旧照片的颜色,也是明天太阳升起的颜色。本片故事采用插叙的叙事手法,内容交织着回忆与现实,而且都以黄色为主色调。值得注意的一点事,过去的那种黄色与现实的黄色还是有差别的,过去注重回忆,仿佛黄色上面蒙了一层薄雾;现实注重明朗,色彩比较清晰明亮,突出一种现在意识。例如影片在描绘博子与秋叶的爱情时,就出现过火光的这种黄色。在嵌入这种颜色时,导演也做了精心的考虑,因为秋叶是从事玻璃工艺制作的,所以嵌入火的这种颜色也比较自然。还有一次是在影片快结尾的时候,在大雄家里,灯光是黄色的,火炉也是黄色的,整个小木屋也是黄色调的。这时,正是博子向男藤井告别走向秋叶,是她和秋叶爱情发展的另一阶段。这些大部分是与现实联系的黄色,而与回忆有关的黄色主要是阳光色。仔细观看本片可发现,影片中的回忆大部分是有阳光的,例如少年男藤井在窗户旁低头看书,淡黄柔美的阳光照在他俊美的脸庞上,这个镜头堪称是本片的经典。又如,在停车棚里,女藤井用手发动自行车的车灯微弱的灯光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这种变化的过程就像青春期情愫起伏一样,既大胆又羞涩,时而充满活力,时而低落失望。再如,少年男藤井的恶作剧,他把纸口袋套在正在骑自行车的女主角的头上,这场戏的背景也是金黄色。这些金黄色,有点模糊,但又很明朗,模糊的是回忆,明朗的是经典。五、灰色——渲染忧郁惆怅,表现方式——烟雾雪花总的来说,灰色在影片中的表现比较模糊,比较难发现。一是在本篇开始时,在墓地,雪花飞舞的时候,虽然雪花是白色的,但下雪的时候,雪地是白色的,空中飞舞的雪花却类似于灰色。我们不得不怀疑导演的用意,为什么选择下雪的时候拍戏,个人认为,雪花整体上给人灰蒙蒙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忧郁惆怅。另外还有一种灰色,就是烟雾,例如女藤井和爷爷在烧树叶的时候,人物在室外呼出的热气息都是一种灰色。可以这么说,这种灰色经常出现在影片中,且很难被人发现,就如同本片中的那种忧郁气质一样,淡淡的,模糊的,却怎么也挥之不去。#p#分页标题#e#六、红色——青春激情,表现方式——樱花邮箱服饰红并不是本片的主色调,但少量的红可以起到一种点缀作用。如在女藤井在回忆入学典礼那天那些飞舞的樱花瓣,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还有那个守候在女藤井家门前的大红信箱或是矗立在街头的红信箱,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红色在本片中用色虽少,但却与上面的诗里的鲜红与淡绿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在影片末的时候,在大熊家的那场戏,大熊,秋叶和博子的衣服都是红色系的。大熊的红比较鲜艳,就像他的性格一样爽朗,秋叶衣服是夹杂着深红而博子的衣服是纯正红的,但却不鲜艳,与博子内敛的性格是相吻合的。从剧情上来说,此时是影片情节发展的高潮,用红色凸显剧情的变化这是外在的,而内在的是一种青春的激情。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欣赏每一部电影时,不仅要注意他的语言,还要理解电影的色彩语言与导演选用这种颜色的目的与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一部电影。

电影情书篇3

[关键词]《暖》;改编;温情

近年来,小说与电影的“联姻”已渐成风潮,二者在美学特征上的某些共通性使小说成为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电影市场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由霍建起执导,秋实编剧,改编自莫言198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的影片《暖》可谓这一类作品中的经典。该影片于2003年上映,获得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等多项电影界殊荣。《暖》所获成就自然离不开莫言提供的原作《白狗秋千架》,但笔者认为更大的功劳应归之于对小说的改编。电影仅仅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故事框架,而对于其中的背景、人物、结局甚至主题都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造,“与其说《暖》改编自《白狗秋千架》,不如说取材于《白狗秋千架》更准确”[1]。电影这种创造性的改编使小说中莫言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书写转身变为一段关于初恋、关于故乡、关于过往种种的温情言说。

一、粗犷高密东北乡到婉约江南水乡

莫言曾谈及自己之所以对《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如此看重,是因为文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和“纯种”这两个概念,“高密东北乡”从此成为莫言小说的文学舞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多名作。但影片《暖》却将故事发生的背景山东高密东北乡改为了江西古徽的一个小村。关于这一改编,导演霍建起回应说是由于影片拍摄时已经是秋天,秋天的北方是很难看的,于是便把故事的发生地挪到了南方。这一看似被动的选择却给了导演极大的发挥空间。立秋时节的江南虽如“农历七月末低洼的高密东北乡”一样“燠热难挨”,却并没有使观众感到小说中的那种沉闷与烦躁。青翠群山怀抱下的村庄、纵横的流水、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静谧的夜空、狭长的雨巷、养蚕的人家、鸭群、水牛……这一切共同描绘成一幅如世外桃源般与世无争、安宁祥和的乡村小景,使观众在现代社会因四处奔波而早已疲乏的心灵跟随着主人公井河重返家乡的颠簸路程慢慢沉淀、慢慢沉静……

江南的一大特色就是“水”,影片对“水”的开掘可谓到了极致,“水”被赋予不同内涵,成为继“秋千”之下影片的第二大意象。整部电影在水的荡涤下显出一种江南小村特有的沉静悠远、纯净柔和。井河将头浸没在水中,水从盆中溢出一如关于暖的种种过往从脑海中漫出不可抑制。即使十年不回故乡,即使十年来一直在刻意忘记,忘记其实是因为从没忘记过。正如暖对井河所说:“你没有,你越不回来就越忘不了。”

影片中暖将东西抛入水中的情节共有三次,但三次的“水”却各有含义。第一次是暖脚伤之后,心灰意冷的暖将小武生临走时送她的小镜子丢入水中。此时的“水”象征一种无法把握的虚空。小武生对暖的感情和承诺以及暖对爱情和城市的期冀本来就如镜中月水中花,看似美好但在现实中却无论如何都触碰不到。第二次是暖收到井河的第二封来信时将信撕碎随手撒在水里。这里的“水”则代表了暖对井河的深深爱意和似水柔情:为了成全所爱的人甘愿牺牲自己。第三次是暖收到井河寄来的包裹,当暖发现包裹里只有一双她曾经梦寐以求的皮鞋却没有信时绝望地将鞋丢出窗外,落入水中。这里的“水”和第一次是同中有异的,暖将鞋扔入水中与第一次将镜子丢入水中都是暖决心放弃这段虚无等待的象征。不同的是,镜子沉入水中彻底消失,而皮鞋却被哑巴捡回,成为暖永远的珍藏,意味着暖对井河始终无法割舍。

《暖》是由蓝灰色调的现实与暖黄色调的过去两种时空相互交错而成的。现实中总有雨为伴,连绵的细雨使小村陷入一片阴冷潮湿之中,给原就清冷的现实带来一丝伤感和凄凉。但回忆中的天总是晴朗的,直到“秋千架”事发,大雨倾盆而下。雨除了给故事定下一个凄婉的基调也暗示了影片中人物的命运。井河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正值雨后初晴,意味着井河马上要离开家乡,迎接人生的“晴天”。而在最后两段回忆中的暖仍在雨中等待,在雨中劳作,令人在淅沥的雨中悲叹:有着如此温暖名字的女主人公却终究无法逃脱阴霾的人生。霍建起对拍摄地点的变更也许是迫于季节的无奈选择,但回过头来看,似乎只有这样的温婉江南才更适合这个带着一丝伤感、一丝惆怅的关于初恋的故事。

二、残忍人物形象到闪烁人性光辉

影片对人物的改动主要体现在暖的形象和暖的孩子上:小说中失去一只眼睛的暖变为瘸了一条腿,依旧拥有清丽面容的暖;暖的三个哑巴儿子被改成影片中健康漂亮的小女孩儿丫儿。《白狗秋千架》中的暖由当年“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变成如今“右边没有眼,没有泪,深深凹进去的眼眶里,栽着一排乱纷纷的黑睫毛”。莫言几笔就给我们勾画出一个残忍得让人不敢去读更不敢去想的女主人公形象。电影对暖形象的改变无疑大幅度消减了小说的残忍。暖虽然瘸了一条腿,不能再跳舞了,但仍可以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影片中的暖在保留了秀丽容貌的同时也保留了一颗善良坚韧的心。小说中的暖因为面貌被毁、不幸的婚姻、周遭人的鄙夷而变得敏感冷漠,对生活充满抱怨和绝望。小说中那句无比残酷的话“弯刀对着瓢切菜,合适着呢”从电影中暖的口中说出是如此的轻描淡写,虽也有无奈但绝没有丝毫绝望。当年为了成全井河,暖毅然放手,即使经历了多年苦难,曾经的梦想早已被现实碾压得支离破碎,暖依然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给予她的一切。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提及,一是影片增加了一个小说中原本没有的人物:曹老师;二是对于哑巴这个人物的再创造。曹老师这一人物的增设有其特殊用意。小说中的井河对家乡是排斥的,重返家乡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而《暖》中井河的归来是为了帮助当年鼓励我考大学的曹老师,这使影片从一开始就浮现出一层温情的色彩。井河目前的婚姻家庭状况也是在与曹老师的对话中揭示给观众的。影片在这里将小说中井河未婚的情况改为已婚并有了一个刚满月的儿子是有明显用意的:井河和暖都已有了各自的家庭,十年来虽然家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甚至“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却早已物是人非,恍如隔世,不论是幸与不幸,他们都已无法再回到过去了。

可以说,为影片的温情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哑巴这个角色的改编。小说中的哑巴是“我”以前并不认识的一个邻村人,是一个“满腮黄胡子两只黄眼珠的剽悍男子”。莫言对哑巴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他的自私粗暴和虚荣,将暖的悲剧命运增色一层。而影片对哑巴着墨更多,使小说中的一个配角成了影片中的三个主角之一。编剧秋实曾说:“我心底很喜欢哑巴这个角色,他寄托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2]影片中三人不仅相识,而且从小一起长大,暖儿时最怕的就是哑巴,最后却嫁给了他。在这里除了体现命运的无常又无奈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哑巴对暖从始至终的守候和爱意。当年的暖是方圆百里最漂亮、最能歌善舞的姑娘,哑巴清楚自己的爱是无望的,但是他从没放弃过,一直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爱着暖:对暖做的恶作剧、奔跑着给暖送来鸭蛋、对着空秋千“说”“我爱你”、为暖送信、在雨中背着残疾的暖回家……虽然哑巴也曾有过一时的自私将井河写给暖的信撕毁,但之后哑巴在第一时间将井河寄来的包裹给暖送去并将暖丢弃的皮鞋捡回,从中不难看出哑巴的邪念只是一闪而过,他的内心仍是善良的。

三、残酷的无言结局到诚意的忏悔

莫言曾说对电影剧本的改编,“日本的投资方提出了一个最要命的问题:不管如何改编,小说的结尾一定要有力量”[3]。影片彻底颠覆了小说原本的结尾,但却在另一个角度充满了力量。《白狗秋千架》有一个开放性的无言结局:暖求井河与她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答应了就是救了我了,你不答应就是害死了我了。有一千条理由,有一万个借口,你都不要对我说……”莫言的笔至此戛然而止。这个问题是暖抛给井河的,更是作者抛给读者的,但莫言的意图并非让读者替井河做出一个选择,而是要读者在无言中沉思:命运的偶然和必然;人的无奈与无助、绝望与挣扎……这样的结局无疑太过残酷,太过沉重压得人无法喘息。影片的结局全然消释了小说的残酷压抑使整个故事充斥着暖意和温馨:暖送井河离开,哑巴抱着女儿在后边紧紧跟了好长一段。哑巴轻柔地抚摸几下女儿的脸后用手语要井河带暖和丫儿走并将女儿推向井河和暖。井河不解地看着暖,而暖只是俯着首摇头。哑巴一遍一遍比画着同样的内容,暖含着泪将哑巴推走,两个人在相互推搡中渐渐走远。井河仍是不解,懂手语的丫儿带着哭腔告诉井河:“我爸让你带我和我妈走。”井河抱住丫儿,再三承诺:“等你长大了,叔一定来接你去城里读书。”

温情的结局冲淡了故事原本的忧伤,使影片有了更悠长的意味,主题也随之得到升华,充满了人性的力量: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游子还乡因偶遇初恋情人而追忆起过往的简单故事。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普通生活中几个平凡人并不平凡的内心:哑巴的自我谴责、无私放手;井河的诚意忏悔、对丫儿的承诺;暖当年对井河的成全、对不幸命运的坦然接受……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说过:“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4]《暖》就这样沿着自己的直线越走越远,营造了一个与原作《白狗秋千架》全然不同的温情世界,轻柔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观众在当今这个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的现实社会中感受到人间仍有暖暖的真情在。

在无边无际随风飘摇的芦苇中开辟出来的小路上,井河走了,影片响起了井河最后的独白:“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安慰,哑巴能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在这段充满哲理的独白中,相信每一位观众的思绪也会如芦苇般飘荡:是否我也曾做错过哪件事;是否我也有过没有兑现的承诺;是否我也应去弥补自己某些过失;是否我也曾有过一段为了怀念的忘却……

[参考文献]

[1]龚金平.在民间立场上营造的诗意世界――谈影片《暖》的改编特色[J].电影文学,2004(08).

[2]丁一岚.《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往[J].电影艺术,2004(01).

[3]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J].文史哲,2004(02).

电影情书篇4

  《情书》观后感范文500字左右

  不经意之间,有重看了一遍《情书》这部电影,虽然一直很不喜欢日本的电影,但这是唯一一部让我破例观看且多次观看的电影。相信大家都对这部电影有所听闻,整部剧情都很好看,唯独非常可惜对的就是藤井树,他没能亲口对博子表达出自己对她的爱意,实在是让人觉得十分的可惜。

  也许真的有些爱情只能是埋在心里,等待着被发现,就好像那句话一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不过藤井树是幸运的,至少他的爱意是被发现的,且被珍惜着,而这种爱意是很多女孩子向往的爱情观,一生被一人坚定选择着,让人羡慕不已。

  通过追忆故事的手法,在对于逝去的碎玉交叉中由重新构建过去的记忆,凡是转瞬即逝中,这一切的过去显得格外的美妙,回忆常常有着很致命的诱惑力,让人深陷其中。无论是忧伤的还是甜美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那初恋般的青涩爱情,一切隐藏在试卷背后的漫画、借书卡后面的素描,一次次的记号,都记录着爱意,却又让人感动着。

  《情书》就是这样一部日本作品,用最轻描淡写的方式,刻画最深情的爱意,就好像是深夜中星星,有了夜空的陪伴,显得格外的耀眼。简单的一句“你好吗?我很好。”包含了多少的感情,同时以这一句话,传递了这部作品的主导思想,真的巧妙!

  《情书》观后感范文500字左右

  5月20号将会有一部广受情侣们喜欢的经典爱情电影上映,520在中国一直都被赋予了爱情这个标签,几乎只要与爱情有关的事情,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讨论。在520这一天,最受欢迎的爱情电影可能就是《情书》了,它是日本的一部纯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虽然早在1995年就已经上映,这一次的5月20日是重映,但也吸引了广大情侣的喜爱与目光,一起在这一天到电影院支持观看。

  《情书》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对男主深深的羡慕,虽然他早已消失在人们的目光之中,但是他并没有消失,他还有女主这位痴情之人深深的刻在心中,即使早已蒙难三年之久,也一直将其放在心中不远舍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也是广大男士心中最为向往的一种恋爱阐明。

  除了女主之外,男主那位同名同姓的女生,也在女主寄出的情书后,渐渐对年少时的男主有了印象与了解,更是将当年未曾注意到的那段卑微暗恋挖掘出来,从而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明明喜欢一个人,但却因为胆怯自卑而不敢言出,最后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男主虽然早已离去,但他的人生却被两位女主所永远铭记,我想男主也会对此而感到开心。

  人生多变故,看完《情书》之后,我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我所喜欢的人,只有不断的把握住现在,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路途中,留下更多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样今后如果有人回忆起来,也是一段非常甜蜜的美好记忆。

  《情书》观后感范文500字左右

  近期,有部经典电影即将上映,那就是5月20号上映的日本电影《情书》,《情书》它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日本纯爱电影,于1995年3月25日首映,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在日本引起了轰动,甚至还获得了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好评,为何《情书》这部电影如此让人记忆深刻呢?甚至在许许多多的爱情电影当中脱颖而出。

电影情书篇5

甲方(中方):_________

法定住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挂: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

乙方(外方):_________

法定住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挂: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

鉴于:

1.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成立并有权摄制或与他人共同投资摄制电影故事片的公司法人。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为_________(国家或地区)合法成立并有权投资和从事影片摄制的独立公司法人。

2.甲乙双方决定联合摄制电影片《_________》(外文名称《_________》,下称电影片),该电影片基于_________的原着《_________》改编或是由_________创作而成的。

3.鉴于此,双方本着自愿、平等、互惠互利、诚实信用的原则,经充分友好协商,订立如下合同条款,以资共同恪守履行。

第一条 电影投资预算及合作方式

电影片总投资预算初步确定为¥_________万元。

甲乙双方合作摄制电影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联合摄制,即由甲乙双方共同投资(含资金、劳务或实物)、共同摄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担风险的摄制形式;

2.协作摄制,即乙方出资,在中国境内拍摄,甲方有偿提供劳务、设备、器材、场地予以协助的摄制形式;

3.委托摄制,即乙方委托甲方在中国境内代为摄制的摄制形式。

第二条 财产及权利归属

因联合摄制电影片所形成的全部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及其衍生权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甲乙双方另有约定外,均属甲乙双方共有。所有权利的分配比例及行使的地域范围等由甲乙双方在《中外联合摄制电影片合同》中另行约定。

其中,无形财产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片著作权、商业运作、电影宣传推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其他具有财产性质的知识产权。

第三条 剧本和生产许可

1.本片剧本由乙方提供,经甲、乙双方同意(或电影文学剧本的改编由甲乙双方共同确定、聘用编剧完成。)并获中国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拍摄。

2.双方一致同意,本片经中国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后,将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剧本拍摄,如要对剧本进行情节变更,需征得双方同意,并经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报送中国电影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批。否则,由此引起的一切不利后果由擅自更改的一方自行承担。

3.甲方承担并办理与本片有关的合拍申请、报批影片送审、取得放映许可证的相关手续,乙方应予以协助。审查影片及取得发行放映许可证的费用由甲方承担并预先支付(仅包括管理部门按正式文件规定收取的剧本审查、节目立项、双片审查费用,必须提供有效证明)。

4.本片在艺术处理上应符合中国国情,尊重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四条 摄制组人员组成

1.电影片摄制组人员由甲乙双方共同组成。其中,甲方主创人员占百分之_________,乙方主创人员占百分之_________。乙方主创人员的联络及工作安排由乙方负责。主创人员名单应在本片开机前由甲方报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并经中国电影主管部门同意。

2.双方商定本片出品人甲方为_________,乙方为_________。

3.本片导演为_________。

4.本片演员均由_________(甲或乙)方指定并提供,经另一方同意,并按规定程序将有关资料报批。

5.摄制组全体人员、设备及重要拍摄场地的安全进行保险,保险费由摄制组承担。

第五条 拍摄和后期制作

1.本片的拍摄周期,甲、乙双方商定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底完成;

(1)开机时间:_________;

(2)停机时间:_________;

(3)双片送审时间:_________;

(4)出片时间:_________。

2.本片的拍摄地点为_________。如需变更新的地点拍摄应当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并及时通知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3.本片的底、样片冲印及后期制作应在中国内地完成。如因技术等特殊原因,需在境外进行部分后期制作,应由双方提出申请,报送中国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本片在中国内地拍摄期间,摄制组人员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尊重拍摄地风俗习惯。

第六条 主合同的签订

甲乙双方应于联合摄制电影片立项申请获得批准并取得《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之日起_________日内签署正式的《中外联合摄制电影片合同》。《中外联合摄制电影片合同》内容包括影片的送审、版权和发行收益、发行销售、报关和签证、收益亏损的计算和分配以及会计结算等。

第七条 双方保证

甲方:

1.甲方为一家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的企业,并已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或已就计划拍摄的电影片取得《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有权签署并有能力履行本意向书。

2.甲方签署和履行本意向书所需的一切手续(_________)均已办妥并合法有效。

3.在签署本意向书时,任何法院、仲裁机构、行政机关或监管机构均未作出任何足以对甲方履行本意向书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判决、裁定、裁决或具体行政行为。

4.甲方为签署本意向书所需的内部授权程序均已完成,本意向书的签署人是甲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本意向书生效后即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5.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将其在电影片中的权益转让或抵押。

乙方:

1.乙方为_________(国家或地区)合法成立并有权投资和从事影片摄制的独立公司法人,有权签署并有能力履行本意向书。

2.乙方签署和履行本意向书所需的一切手续(_________)均已办妥并合法有效。

3.在签署本意向书时,任何法院、仲裁机构、行政机关或监管机构均未作出任何足以对乙方履行本意向书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判决、裁定、裁决或具体行政行为。

4.乙方为签署本意向书所需的内部授权程序均已完成,本意向书的签署人是乙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本意向书生效后即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5.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将其在电影片中的权益转让或抵押。

第八条 意向书的解除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甲乙双方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解除本意向书:

1.甲乙双方在本意向书中作出的保证不真实或未实现的;

2.甲乙双方依据其本国法律破产、解散或被吊销法人资格;

3.甲方被依法吊销《摄制电影许可证》或《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

第九条 意向书的终止

甲乙双方约定,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本意向书终止履行:

1.甲乙双方通过书面协议一致同意解除本意向书;

2.甲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机关提出的联合摄制电影片的立项申请未能获得批准;

3.因不可抗力致使意向书目的不能实现的;

4.在委托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意向书中规定主要义务的;

5.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意向书中规定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6.当事人有其他违约或违法行为致使意向书目的不能实现的;

7._________。

本意向书一旦终止,甲乙双方应当就因本意向书产生的收益或损失,按照甲乙双方约定的出资比率分配或承担。

第十条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

1.若在本意向书履行期间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的义务在不可抗力事件持续的期限内自动中止,其履行期限自动延长,延长期间等同于中止期间,该方无须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2.提出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在发出通知后的_________日内向另一方提供不可抗力发生以及持续期间的充分证据。双方应就不可抗力立即进行协商,寻求一项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尽力将不可抗力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3.本意向书中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或不能克服、使得本意向书一方部分或完全不能履行本意向书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台风、洪水、火灾、战争、罢工、暴动、政府行为、法律规定或其适用的变化等。

4.不可抗力事件或其影响持续超过_________天,且未达成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任何一方皆可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解除本意向书。

其他免责:

1.非因双方当事人的过错,出现本意向书规定的不可抗力事件以外的双方当事人不能控制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天气反常以及电影片主要演员生病、受到意外伤害或死亡等,致使电影片的拍摄迟延,甲乙双方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协商确定拍摄计划顺延的时间;因此而未能按原拍摄计划完成电影片的拍摄,甲乙双方均无须承担违约责任。

2.若本条规定的情况致使电影片的拍摄迟延超过_________天,任何一方皆可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而解除本意向书。

第十一条 通知

1.根据本意向书需要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全部通知以及双方的文件往来及与本意向书有关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须用书面形式,可采用_________(书信、传真、电报、当面送交等)方式传递。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方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2.各方通讯地址如下:_________。

3.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_________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第十二条 合同的变更

本意向书履行期间,发生特殊情况时,甲、乙任何一方需变更本意向书的,要求变更一方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双方在规定的时限内(书面通知发出_________天内)签订书面变更协议,该协议将成为意向书不可分割的部分。未经双方签署书面文件,任何一方无权变更本意向书,否则,由此造成对方的经济损失,由责任方承担。

第十三条 合同的转让

除意向书中另有规定外或经双方协商同意外,本意向书所规定双方的任何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在未经征得另一方书面同意之前,不得转让给第三者。任何转让,未经另一方书面明确同意,均属无效。

第十四条 争议的处理

1.本意向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按其进行解释。

2.本意向书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

(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五条 合同的解释

本意向书的理解与解释应依据意向书目的和文本原义进行,本意向书的标题仅是为了阅读方便而设,不应影响本意向书的解释

第十六条 补充与附件

本意向书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甲乙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合同。本意向书的附件和补充合同均为本意向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意向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七条 合同的效力

本意向书自双方或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之日起生效。

有效期为_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本意向书正本一式_________份,双方各执____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电影情书篇6

[关键词]电影海报;汉字;画面;民族性

一部电影的票房业绩,除了电影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外,上映前的造势宣传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电影海报则是电影宣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广而告之地把电影内容清楚、及时地告诉观众,吸引大批观众入座电影院去看电影”①。电影海报的设计和制作,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体现了这部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因此,其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文字的样式甚至印刷用纸,都必须与电影保持一致的风格,并在有限的篇幅内对电影内容进行暗示并引发观者的好奇。另一方面,汉字本身又因承载了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其特有的构字方法超越了文字单纯表意的符号功能,进而成为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图画性的视觉信息之一。因此就中国拍摄的电影而言,电影海报中的汉字就成为体现民族性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一、繁体字在电影海报中的作用

汉字的字形由繁到简,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记识、书写汉字的难度,但不能不承认的是,相较于简体字,繁体字更多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字理据,具有更强的示源性。虽然汉字的简化远从宋代就已经开始,但真正对繁体字所负载的民族文化进行激烈的讨论乃至盲目的批判,则是由“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此后,虽然后世学者对于当时制定的“汉字拉丁化”“废除汉字”的发展目标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修正,但汉字的简化是文化普及和扫盲的必要前提,是当时社会发展形势的大方向。②当下内地的书籍、报刊以及各种媒体所使用的文字,均为简化字,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繁体字并未随着“废除汉字”的口号一起,被推出历史舞台。它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花样年华》在宣传中所使用的主打海报,在标题文字的字体和字形以及空间安排上仿照的是旧上海电影海报的设计风格,这样的用意无非是为了唤起观众关于旧上海的种种回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其培养、成就了第一批中国电影明星,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阮玲玉、周璇、胡蝶等。而那时的电影则是当时上海风情的真实反映,电影中霓虹交错、人物情感丰富细腻;在内容上,少见描绘社会激荡变革的历史巨著,而多现市井人物的普通生活和情感纠葛。这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身份相关,在空间上,上海远离政治局面复杂、混乱的北平,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湖南、江西也尚有一段距离;在政治文化身份上,上海的大片租界,为它带来的是欧洲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和西式思想。相对封闭的政治空间和贫富阶层间巨大的生活差异,使得人们更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加之上海“孤岛文学”的主要作家张爱玲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之下,人们关于上海的记忆就形成了:阑珊灯火下,人们细腻而隐忍地表达着自己丰富的个体情感,这里的一切无关社会、只关风月。于是,当《花样年华》的电影海报在设计和文字处理上,向旧上海的中国第一代电影人致敬时,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上海,也唤起了我们关于“夜上海”的种种记忆和想象。

由于繁体字属于不再通用的汉字,是汉字的“记忆”,于是它就与逝去的时光、过往的经历产生了天然的联系。繁体字在电影海报中则传达出记忆对人们的呼唤,它或是表达出一种蕴藏在电影背后的永恒情感,或是重申被人们遗忘的古老信条。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讲的完全是现代都市中一对男女的情感经历,而其电影海报中的标题却偏偏选用了与“现代”毫不搭调的繁体字,意在告诫人们要坚守爱情的忠实底线和忠诚传统。其另一部作品《集结号》的海报繁体标题,则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坚持和信任。

二、汉字书法、篆刻在电影海报中的作用

书法艺术是汉字所特有的,它是中国民族色彩集中而具象的表现;篆刻作为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负载了特定且重要的文化内涵。两者在电影海报中的综合应用,则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电影《画皮》在宣传时制作了这样一幅纯文字海报,黑色的背景配以黄色的篆刻繁体字,表明其故事的核心人物和情节:披人皮的狐妖小唯,用笔勾勒人的面孔以掩盖真实身份。用来勾描面孔的毛笔在海报中则被替代为锋利的篆刻刀具,蕴含着狐妖伤人的潜在意义。此外,在海报的配色上也颇值玩味,黑色象征的是鬼怪,而黄色则是人的肤色,暗指狐妖用残忍手段杀人、吃心、剥皮、画皮、着皮,以正常人的面孔混迹人群之中。

由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海报制作上又有着别致的用心。这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电影的基本故事情节与原作大致相同,只是将故事背景改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影片与原作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其重点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为了将两者进行区别,在电影海报的制作上,电影标题采用了横排的毛笔行书。这样的处理手法,对于部分了解茨威格或其原作小说的观众来说,则向他们清晰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中国女人的情感故事。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不知道茨威格和原作的观众来说,则会单纯地把它看做是两个中国人的故事。在看过电影之后,大多数读者都会尝试阅读原作,在这样比对阅读和欣赏之后,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小说与电影的区别,也更加准确地把握到电影导演通过一部外国小说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中国女人怎样的情感经历和思想轨迹。

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讲述的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孔子的一生,与其在中国的电影海报不同,这部电影在韩国的宣传海报中,选用了隶书作为电影标题的字体,而非中国版的楷书。此外,除了电影标题的字体以外,韩国版海报上的“孔子”二字在书写上增添了书法特有的毛笔亏墨后黑白相间的书写笔触,这样的处理,在视觉上给人以沧桑、历史的厚重感。而相较之下,中国版的楷书标题,虽然字迹清晰,但却显得过于呆板、生硬。从汉字书法演变历史上说,秦汉时期发生的隶变是中国文字书写的重要分水岭,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笔画、字形而来的。虽然楷书在其名称上有“楷模”“规范”的含义,但显然其与孔子生活的年代相差过远,而无法产生历史上的呼应。似乎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中国版的这幅海报在电影标题下加盖了一个印章,并在画面的右上角添加了一个类似于印章的小篆“圣”字,这似乎也难以弥补标题与整幅海报以及影片所塑造的孔子形象的不相符。电影导演力图将被奉为圣贤的孔子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位值得人们尊重的老师,但海报上一个“圣”字则破坏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且在“圣”字下又添加了“孔子”二字,使整幅海报在文字的安排上显得重复且缺乏文化感染力。

印章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补充,在电影海报的设计制作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电影《白银帝国》的海报就大胆地应用了这一艺术元素,其在国外的宣传海报,画面为白色背景,左侧是电影主人公的形象,右侧则是晕散开的墨迹,人物由墨迹幻化组成,为了平衡右侧人物的空间和色彩重量,设计者在墨迹较多的左侧添加了白色的英文标题并配以朱红色的汉字印章。这是一幅相当抢眼的电影海报,白纸、黑墨、红印,这是典型的中国画包含的三种色彩,黑色的墨迹显得随意而洒脱,颇有写意的感觉;海报中大面积的留白则与人物凝重的面部表情相互映衬,仿佛是为主人公预留了无限的思考空间;红色的印章则为黑白的画面主色增添了一些灵动,使其不至于过分枯燥、单调。整幅海报无论其色彩、构图,还是其中的具体艺术元素,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的民族特点。此外,除了对海报画面重量、空间和色彩的平衡,印章的使用更具有其文化上的深远含义。印章最开始是由“印信”演化而来的,因而其中带有信任、忠诚的道德价值。这幅电影海报中的印章,也暗中符合了中国“商道”的传统观念。

三、汉字变体在电影海报中的作用

汉字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中,还可依据其自身在笔画和字体间架结构上的特点,进行适度变形,以丰富画面内涵。其主要的设计方法,“是依据汉字的字义或一个词组内容,从汉字笔画构形本身的含义中派生出的半文半形的‘象形字’,又被称为字体图形。表象装饰绘形绘意的信息效果十分强烈,体现出视觉直观的‘体势美’与‘情态美’。表象装饰设计的具体方法,是将一个字或一组字的笔画、部首、外形等可变因素进行处理,还可以找到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加以图形、肌理感觉等装饰变化。”③

“电影海报中的字体表现手法,一般不以象形穿插配合,而是以笔画竖、横、点、撇、捺、勾与部首偏旁的多与少、大与小、增与减等及空间结构的配合进行灵活变化。通过点线面的运用,从构成角度来设计画面。”④汉字在构字和笔画上的灵活多变,为电影海报的设计增加了不少灵动的色彩和巧妙的构思。

如电影《可可西里》,其标题的处理将汉字的笔画进行了适当变形,从而使其在视觉上与藏文相似,以突出电影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同时,还能唤起观众关于的一系列记忆和想象,其中就包括当地奇特的自然风景和藏民质朴善良的性格。而电影《向左走•向右走》的宣传海报,则在主人公一左一右相背离开的画面中,将标题中的“右”字反向放置,以契合电影情节的发展。

《婚礼2008》的电影海报则将汉字“婚”“礼”二字在构字上进行了一定变形,以剪贴的女性小人替代“婚”字中的“女”字旁,而将男性剪贴小人变形做“礼”字的“示”字旁。显得整幅画面活泼、生动,也表现了电影作为爱情喜剧的主题。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汉字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各种应用的划分和分析,可以看出汉字作为世界上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它所特有的构字方式、书写艺术以及由其衍生而来篆刻印章等艺术因素,在海报的设计中发挥了无限的创造力,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表现力,同时也为电影自身的情节发展和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暗示,更为重要的是,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更体现了中国电影所具有的民族性和独立地位。

注释:

①黄志伟:《流光波影――1905-1966年电影海报集粹》,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杨润陆:《现代汉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④李刚:《浅析汉字设计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黄志伟.流光波影――1905-1966年电影海报集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杨润陆.现代汉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刚.浅析汉字设计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2).

电影情书篇7

大众电影:前几年你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下简称《风花雪月》)会上说,你当年看原著小说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关键词是“枪炮”与“玫瑰”。你很喜欢“枪炮与玫瑰”这个乐队吗?

高群书:也不能说特别喜欢那个乐队,我对这个名字特别喜欢,“枪炮”与“玫瑰”这个组合特别好。

大众电影:你想在《风花雪月》的视觉上或人物状态上创造一种类似摇滚的迷幻效果?

高群书: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女警察在执行任务中变节的故事,她变节肯定是被某种东西迷幻了,但是迷幻她的不是大麻,不是,可能是别的东西——情感。情感嘛,它本身就很迷幻。

大众电影:你的“迷幻”指的是摇摆不定的感觉?

高群书:是不由自主的感觉。我们预告片的第一个宣传语就是“爱在江湖,身不由己”。电影中的女警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很多事情的发生都缘于她情感和理智的冲突,她要选择通过这么大的一个障碍,肯定是因为某些东西才有那种迷幻感。

大众电影:电影最后所呈现的感觉和你当初看小说所想象出的那种感觉是相同的吗?

高群书:基本上是相同的,电影可能更平实了。我没有在手段上加强那种迷幻感,而是用平实的手法去表现那种迷幻的暗流。

大众电影:但是从预告片来看,电影的动作场面很暴力——全片都是这种风格吗?

高群书:其实动作场面不是我有意设置成那样的,因为电影讲的是一个大案件嘛,一个事关生死的大案件,所以这种暴力的动作场面必不可少,但也不会太多。

大众电影:2010年《风花雪月》就开拍了,电影到现在才上映,这期间经历了些什么?

高群书:这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充满了天灾人祸。电影讲述的故事结束在边境上,关于城市的部分拍完之后,我们就开始挑选边境拍摄地,一开始我们选了日本冲绳。我选了日本之后,日本地震了。后来又选了新西兰,新西兰又地震了。我倒无所谓,制片方说这不安全。之后又选了泰国,到了泰国之后呢,又地震了,这真不是瞎说的。后来我说选云南吧,原著小说写的就是云南边界嘛,结果缅甸和云南边界又发生地震了。最后去的香格里拉。演员的档期也要对,好不容易把档期对上,这才在香格里拉进行拍摄。就这样一年就过去了。

大众电影:电影杀青以后呢?

高群书:电影拍完之后,本来打算去年八月份上映,后来又拖到了九月。但是《神探亨特张》的票房不好,索性就把《风花雪月》的档期再拖一下,一拖就到了今年。其实事情很简单,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

大众电影:这期间你还对电影做过一些调整吗?

高群书:没有大的调整,只有细部的调整。

其实我是一个编剧

大众电影:从《西风烈》开始,你的名字才出现在编剧这一栏当中。你的编剧模式更多是提出概念和方向,还是参与到更全面的剧本创作当中?

高群书:其实以前很多剧本都是我写的。《风花雪月》的剧本霍昕改得不错,她做了很多背后的工作——人物的前史啊,人物的定位啊,人物的这种典范啊,人物的社会角色啊。至于我的编剧身份定位,那都是根据每一部电影来的。有一些电影我是从头就开始写,后来票房失败,他们都说我不是个好编剧(笑)。这部电影我主管的主要是结构方面,其他大部分还是霍昕写的。

大众电影:你之前的作品没有这种纯粹女性视角的。驾驭这种更女性视角的电影,你觉得难度大吗?

高群书:难度倒不大,因为女性也是人。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女性,我们对她们也都很熟悉。我以前没做过这种电影,可能有很多原因,跟题材等等都有关系。

大众电影:霍昕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她赋予了电影哪些新的东西?

高群书:她是总编剧,她赋予了角色更多情绪和心态方面的东西。我写或者找个男编剧来写的话,肯定也能写。但是找她来做这事,她对于女性那种心理和状态上的把握会更准确,更能设身处地地去创作吧。

大众电影:海岩有没有直接参与到编剧当中呢?

高群书:没有。他非常放心地交给我了,“你就去弄吧。”他说,“我一向都不管,以前大家都误解我管得多,实际上我什么都不管。”

大众电影:拍完之后,样片给海岩看了吗?

高群书:还没给他看呢,整体做完之后再给他看,因为是个电影作品,完整了再给他看。

改编就要改变

大众电影:原著小说是十几年前出版的,你对小说中的人物会有哪些新的处理?

高群书:我们改成了2008年的事,改成了当下的事。人的心态啊社会的变化啊等等都跟原著不一样。

大众电影:原著当中潘小伟这个角色被置换成了韩国人金正熙,这个设计其实挺颠覆的,为什么这么改?

高群书:潘小伟那种角色,香港黑帮片反映的太多了,香港导演拍的关于这种角色的电影太多了。于是我就把这个人物改变了一下,只是身份的改变,其他方面改变不是特别大。

大众电影:在你的改编中,吕月月这个角色最后的结局有变化吗?

高群书:结局是颠覆性的变化,电影最后吕月月没有死。我觉得死太残酷了。她被组织抛弃,被所有人抛弃,她所爱的人死了,她爱的人也不爱她,这就已经很惨了,我不想让她更惨。电影的结局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大众电影:在原著里,潘小伟和伍队长都觉得吕月月特别善变,你怎么看待吕月月这方面的表现?

高群书:她的善变是正常的,我对原著里的她最感兴趣的是,她的结局是宿命的,是必然的结果。我倒不觉得她是善变,她把自己说的很清楚,她不是善变,是不由自主。别人看来她善变,“你怎么这样呢?你怎么一会儿爱我,一会儿又爱别人呢?”她其实不是这样的,别人不知道她所经历的那些挫折和过程而已。当你知道了那个过程,你才会理解她不是善变,而只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选择。

大众电影:在预告片里标注的黄晓明是友情出演,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的戏份不是很多?

高群书:其实他不是友情出演,他就是男主演之一,是并列男一号。

大胆用新人

大众电影:当初你选择女主角的时候,跟很多国内的一线女明星都谈过。最后为什么选择杨颖?当时她还没有太多的电影作品。

高群书:之前她只拍过一个电影《全城热恋》,在国内市场大部分人不知道她,她当时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大银幕经验的新人,让她来做这么大的一个商业片的女一号确实是有风险的。但是呢,想来想去,还是选她吧,因为剧情要求是一个初涉江湖的人,刚刚从大学毕业。如果找一个岁数大的或更成熟的演员来演也不太合适,吕月月变化的理由就没了。你想,一个成熟的人不可能再犯这么幼稚的错误,所以吕月月必须是一个比较幼稚的人,职业还没有压过她的情感选择,她是这么这样一个角色。但是用新人还是比较大胆的。

大众电影:你有没有担心她在真正演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

高群书:其实有很多问题,磨合时间比较长吧。杨颖是一个基本没在国内生活过的女孩,她在香港生活的时间长,她的大陆生活经验不多,没有大陆生活的那种感受,而作为一个警察,她就更没有那种感受了。你只有一点点往里面给她加东西。通过这个电影,我觉得对于杨颖,不只是她演技的成长,她个人也在成长。刚开始她都不知道警察这个角色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做事,怎么拿枪。

大众电影:为了让她快速进入状态,你为她特意做过哪些安排?

高群书:我知道所有的这些生活的体验,我也了解警察那个职业,都是潜移默化的,是藏的很深的,你去当一个警察,是一种感受。警察外表上跟大家没有太大的区别,单纯的靠体验生活是做不到的,只能到现场给她加东西。说穿了就是具体到某场戏的时候,我告诉她怎么做,怎么说话,让她用警察应有的方式去做事。

大众电影:杨颖在之前的采访里面曾提到,有一段时间她进入到那个状态的时候情绪很压抑,你知道她当时那个状态吗?

高群书:那确实啊,一方面是因为刚开始我给她的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就是剧情里的吕月月的情绪。杨颖是一个感情很干净的女孩,她很快就能把自己调整过来。

电影情书篇8

[关键词]电影课;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国际反响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高科技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

图书馆作为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不仅要发挥原有的收藏和借阅职能,还要发挥融入高科技教学的职能。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把电影课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而不光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载体,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与时俱进。基于此,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于2007年与人才和教育研究者雷祯孝教授等专家投资成立的“北京千万代基础教育科技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致力于“图书馆用优秀电影服务基础教育新课程”课题的试验研究,将图书馆的藏书服务功能与优秀电影的教育娱乐功能有机地结合,实现传统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传统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从而打造武侯区图书馆用优秀电影服务基础教育的文化品牌,提升武侯区文化形象。这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开辟了先河,为基础教育服务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并成为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新亮点。

1关于电影课

1.1电影课的概念

什么是电影课?广义的电影课,就是将电影引进课程,简称为“电影课”;狭义的电影课,就是要用精选的电影作为“课文”,逐渐形成一门与语文课、历史课、物理课等并列的独立的新课程。它是一门融文学、音乐、绘画等多项艺术为一体的课程,以生动、直观为特点。电影课的这一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已有的实践证明,优秀的影片对儿童的心灵启发很大,对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电影课还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视野,让他们尽可能充分地去观察世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1.2电影课的实践内容

影视教育是一种非常直观、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育载体,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将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效结合,让影视更好地服务教学,专家们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后,得出实现电影课目标的基本做法,称为“四部曲”。

一部曲:整部电影周周看。按照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成课程式的看电影计划,列进课程表,使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可以看到1000多部课程电影。

二部曲:学科电影课对课。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各地教科书进行课文和电影“课对课”的整理,对语文、历史、道德、生物、地理、自然、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门学科进行学科电影整合,开发出3000多课电影资源,投入学校试用,然后根据学校使用的这些电影资源中有创造性的课例进行评奖,将获奖课例再放入库中供学校共享。

三部曲:同一主题成单元。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课。例如,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课,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课。幼儿园每周一课,称为电影周;中小学每两周一课,称为电影双周,共324课。这些电影课的系列主题包罗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主要的文明成果。每个主题设一门必修课,共2~4部选修课,其余的为电影自助餐。组织每个学校认领一个电影课主题课例深入研究开发,开展成“开发一课,共享百课”的活动。

四部曲:本校海量做点播。最后,将前三部曲合一,建立电影海量储存服务器在本校点播,即点即通,立竿见影。它的检索系统,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可以按照片名、主题、奖项查找整部电影,也可以按照学科课本找到每一课的电影资源包,还可以按照任意的关键字,搜索出相关的电影和片段。这个海量库,每天都在增长,它将与一切图书馆交相辉映。凡是有文字教育的地方,都可以有电影课去相辅相成。这也会对国家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库建设、教育信息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1]

2电影课的国际反响及世界意义

2.1中国电影课的国际反响

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21世纪初,在公元的千年之交,中国大规模地将电影引入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开设电影课,教育史上第一遭”。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电影课,行动在中国》,其扉页上写道: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对你讲述的是一个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主张。经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英国的教育专家证实,像中国这样如此系统、大规模的电影课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2000年9月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在听取了中国代表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所作的《电影课在中国》的报告后,国外的专家和学者指出:在瑞典、法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校都组织和安排学生到电影院观看适合孩子们欣赏的名著、名片、科幻片和动画片,但还没有像中国那样给孩子们提供分门别类、内容丰富、数量可观、让电影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电影课资源库,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已经开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影课的研究和实验,向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而日本更是从2000年起便开始关注中国正在开展的电影课教育了。2001年,藤井胜典先生带领日本著名的《致知》杂志主编来华采访电影课后指出,中国利用电影课进行教育的新方法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利剑,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2002年,我国电影课的创始人雷祯孝教授应邀到日本讲学并给晓星国际学园的学生上电影课《哥伦布》,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等媒体报道了他在长崎的演讲;2003年和2004年的4月,中国电影课校长专家代表团又先后两次访问日本并介绍了电影课;2004年10月,日本教育界、电影界、企业界的教授、董事长来华参加了中国第三次电影课课题研讨会;2006年12月,雷教授四度访日,商谈日本即将批准成立的电影教育基金会启动后日本电影课教师的培训计划。

2005年8月9日,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市举行的第16届世界超常儿童会议上,成功举行了中国电影课论坛,电影课学校代表们一共做了15个报告,展示了用电影课培养儿童多种才能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自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专家出席了论坛,高度赞赏了把电影引入课程的创造性和巨大贡献,并表示愿意推进其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2]

2.2电影课的世界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电影课有可能成为促进世界沟通、消除恐怖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性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来开始提倡进行一种称为“理解教育”的理念。

在美国“9.11”恐怖事件出现以后,学校开始注重让学生从小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帮助孩子们在内心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世界公民,还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冲突。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说“电影课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全球意识”。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运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他们也许更能胜任领导各种世界事务。

电影课——这门神奇的艺术,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全人类最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全球共同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直接对话,促进整个人类的沟通和国际的合作。因此,将优秀影视片荟萃,按照一定课程计划展示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举措。有人说,电影课在国际和平上的意义,可能胜过英语,因为它帮助人们沟通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沟通了思想,沟通了价值观、世界观,沟通了整个人类的精神。

3武侯区图书馆开展“电影课”服务探索

3.1武侯区图书馆服务

武侯区图书馆在2004年被评估定级为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为2500m2,馆藏图书达12万册,使用图书馆图书专用软件iLaS,设有盲文图书室;年总流通人次为5.14万,图书流通册次为479万,图书馆实行“365天全年候服务”,每周开放时间为61个小时(标准48小时);设有图书外借区、儿童阅览区、自修室、报纸杂志阅览区、工具书及地方文献查阅区、电影多功能室、电子阅览室、电子文献室、三国文化展览室、国学室、专家室、休闲书吧等。齐备的设施使得武侯区图书馆脱离了传统的单一借阅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外延进一步扩大,在提供图书服务的同时,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此外,作为全国首家将“电影课”引入公共图书馆的试验单位,武侯区图书馆实行“错位发展”,走特色之路的办馆方式,将“电影课”与传统教育学习模式相结合,并且将把5400G的电影课资源带回成都,让广大读者在看书学习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精彩的世界电影。

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单位,武侯区图书馆开创了图书馆又一个新的服务理念——使传统图书馆走进“电影课”时代。让“电影课”走进街道、社区,宣传、普及大众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丰富活跃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享,为建设和谐成都,促进成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3.2武侯特色电影课

在电影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武侯区图书馆把电影的整部和片段打包,对应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中的每一课,除数学、物理、化学暂未研究外,其他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用电影资源来支持,在选材上遵循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按照学生的心理年龄有计划地安排常规看片活动,每个礼拜为学生放映一部好电影。同文字一样,电影是重要、珍贵的学习资源,要将图书馆作为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对电影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的媒介和平台,让电影课春风化雨,切实为基础教育服务,成为最有实效、最容易被学生欢迎和接受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008—2009年,武侯区图书馆以电影专题讲座、少儿假期电影课以及文化活动进社区等形式开展了多次电影课活动。如在少儿寒假系列电影课之音乐家活动中,图书馆充分利用了电影课这一活动模式作为媒介,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欣赏电影音乐、学唱电影插曲、模仿优美动作等活动。这种视听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情感,深化理解歌曲的内涵,从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音乐素质,使青少年儿童思想在歌曲中升华,使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又比如在系列电影课之科学家一期中,事先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精选大量科学家的传记影片,将这些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通过电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通过“愉悦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情,培养其崇尚科学的高境界人格,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就要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提高科技意识。[3]电影课同时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和能源枯竭问题,让大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动员青少年儿童通过关灯等简单之举,节约点滴电能,并激发大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明创造,体验和领悟发明就在身边,领会发明对人类的益处,使电影课成为青少年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金钥匙。

在电影课活动的开展中,现场观众几乎都是第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我们所知和未知的东西。这种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看到感兴趣的地方,纷纷要求重播,对老师的提问也积极举手发言,思维活跃。电影放映完之后,还会共同讨论感兴趣的电影片段。在校园里,满墙的电影画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使校园洋溢着生气。一个个学校的校园电影节,把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作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别样的“电影课”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看电影短片去学习知识、展开联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未知的东西,亲身体验社会与自然。同时,它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电影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能使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知不觉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祯孝.电影课实验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电影情书篇9

提到高群书,他的作品比名字更响亮。在电视剧市场,他曾是战无不胜的“警匪剧第一人”,由孙红雷、江珊主演的《征服》在全国各台的奇迹热播,使他轻松坐上国内一线影视剧导演的交椅;转战大银幕,叫好不叫座的《东京审判》《千钧一发》之后,与陈国富联合执导的《风声》令高群书在电影圈也声名大振。

他憨厚、爽直、务实、勤奋,隐含在质朴无华外形下的,是缜密的头脑、恣意的文采、强烈的激情、准确的技法。这个标准的河北汉子,二十年来从地方电视台一名扛着摄像机的新闻记者,再到自筹资金步步实践无师自通的电视剧编导及制片人,直至成为脚踏实地毫不张扬全凭作品说话的中国影视圈中流砥柱,个中的曲折反复、千难万阻、锲而不舍、一往无前,正如他所说:“干,比说什么都强!”

成名于《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是导演高群书的首部电影,也是第一次由中国导演以几乎全外语的形式拍摄国际题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审判》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搭建了当时的远东军事法庭,当电影中的故事与纪录片悄悄重合的时候,观众都惊叹难以区分历史和现实。《东京审判》的音乐更被乐评人认为是“《辛德勒名单》一样悲悯的作品”,非常让人震撼。在《东京审判》中,高群书除了坚持他一贯的纪实主义,更将电影技术的色彩运用、叙事技巧不著痕迹地融化在这个史诗题材的故事中,被海外片商赞为有着“像《刺杀肯尼迪》一样精彩”的法庭戏的大片。好莱坞有《纽伦堡审判》,日本也有一部同样题材但以东条英机为视角表现这次审判的电影《荣誉》。几十年后,中国终于有了以中国法官梅汝璈,检察官向哲浚,倪征燠,中国记者肖南为主角的《东京审判》,就像一个网友在评论中的一句话:“花拳绣腿在电影的江湖里大行其道的时代,拍这样一部片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

开拍《东京审判》时,高群书就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后来更曾因资金短缺面临停机,老高自己找朋友借债500万才完成了最后的拍摄。在《东京审判》之前,高群书是国内最具商业价值的电视剧导演之一,而拍一部《东京审判》让老高经历了太多太多……老高不想欠人的情,但《东京审判》欠别人的情太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还人情债,背负人情债就不能按照正常的规律去处理事情,自己不得不接受别人的指责,怨怼。对于高导来说,《东京审判》再次明了了人心和江湖的险恶,当然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人心的温暖,但温暖是有代价的。

因为这部影片,他摘取了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因为这部影片,他被众多媒体所关注;因为这部影片,一向洒脱、随性的他背负了众多人情;因为这部影片,他欠债百万,还与投资商打起了恼人的官司;也因为这部影片,他更深刻地感觉到世间的冷暖——《东京审判》给高群书带来的感受可谓悲喜交加。

尽管第一次拍电影带来的种种意外让他身心俱疲,甚至发出“10年内再也不拍这样的片子”的慨叹,但追逐真相的执着与热衷却成为渗透进他骨髓里的一种特质,让他不断前行,无法驻足。所以他才会说,拍《东京审判》“这不是责任,而是愧疚”。

成就于《风声》

《风声》是中国大陆首部谍战电影,影片荣获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李冰冰也凭借此片获得第46届金马奖影后。对高群书来说,《风声》无疑是大银幕的重要作品。

对于《风声》里两位重要的女主角,高群书导演评价说:“周迅在《风声》里超越了古灵精怪的风格,变得很锋利,像一把雕花藏刀。李冰冰就像一个光洁沉郁的尤物,灿烂惊心、摇曳生姿。”周迅和李冰冰都表示,《风声》绝对会成为她们从影历程中的代表作之一。

《风声》本来是陈国富导演2008年自己准备制作的项目,他为此已经准备了将近一年,花费了很多心血,剧组也已经筹备将近半年,认识高导后,陈国富就提出他们俩联合执导。高群书被陈国富的胸怀所打动,因为他觉得现阶段已经很难有第二个人能做出这种惊人的举动——把自己的心血之作突然交给一个自己刚刚认识的人来拍。同时,高群书还表示,当时为《西风烈》选景到了云南、和新疆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他忘不了从云南一路驱车,在昏昏沉沉中突然登上高原时的感觉,荒芜、平静,仿佛亘古不变的沉默,这时候,风吹经幡的啸声传来,脑中忽然闪现的就是两个字:风声。所以当陈国富导演找他合作《风声》时,他接受了。

后来的发展证明两个人联合执导《风声》是个非常智慧的创举,他们俩在绝大多数方面都是惊人的一拍即合,陈国富所希望的也是高导最看重的,陈国富所鄙夷的也是高导所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导一直谋求一部真正的电影,《风声》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它使高导觉得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导演,而不是制片人兼导演。

最终,2009年国庆档,让高群书扬眉吐气的《风声》在与《建国大业》的较量中,不落下风,累积票房2.5亿元,成为当年最赚钱的电影之一。“我开始想不明白《风声》怎么会卖得这么好,就是搭一个景,几个人在屋子里斗来斗去。后来懂了,因为中国电影最缺成功的商业类型片。”高群书总结。

都说“伟大的导演一生只拍一部作品”,那么高群书的这部作品的主题就是“黑暗能有多黑,光亮能有多亮”。《风声》如是,《西风烈》亦如是。

争议于《西风烈》

2009年堪称华语影坛的“西部年”,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宁浩的《无人区》均已拍摄完毕,只待公映。姜文拉来周润发、葛优以及一大票硬汉+偶像的年轻男星,正在京郊大地如火如荼地拍摄《让子弹飞》。再有就是这部“高氏西部片”《西风烈》。虽然《风声》好评如潮,更让高群书进入到两亿元俱乐部,即使导演高群书继续和风纠缠,但他并不想再接着玩阴的,转而带队去敦煌,拍摄起号称“风”系列第二部的硬派警匪大片《西风烈》,用他的话说,其实就是回归。高群书说,其实他并不喜欢《风声》那样的充满黑暗和心机算尽的题材,而更喜欢恢宏酷烈火爆十足的正面对决,在他喜欢的电影导演里,黑泽明,约翰?福特,马丁?斯科塞斯,迈克尔?曼排在前几位,而钱德勒的硬汉侦探小说更是他的最爱。

事实上高群书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筹备这个项目,后来因为投资及演员搭配等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开机,恰好《风声》这一项目又找上门来,他就将《西风烈》暂时搁置,待到《风声》一上映,《西风烈》亦天时地利人和,于是高群书就立马拉上四大名捕、两大杀手、两大逃犯及幕后大批人马奔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敦煌郊野,“一帧一帧”地精心拍摄。高群书笑称自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西风烈》中有警匪对决,有劲爆的动作戏,有西部片的风格,也由此得到“模仿好莱坞”“山寨版《敢死队》”等评价。对此,高群书并不认可:“模仿是粗的概念,说学习才对,因为我就想做个中等规模的类型片,我们现在不缺少大片,大片赚钱的可能性大,所以大家都想往大里做,但市场需要细分,走类型化是中国电影工业生态中必要的一环。”在高群书眼中,张艺谋创作了古装武侠大片,宁浩创作了黑色喜剧,冯小刚创作了贺岁喜剧,“但要达到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批量生产的工业状态,就需要不同的种类,特别是中等规模的类型片,在大片之外,可以赚钱的‘中片’。所以,拍《西风烈》,我就给自己两个标准,第一,要好看,第二,中型片、类型片。”

做类型片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坚持。《东京审判》是国内少见的以法庭戏为主体的电影,《风声》是谍战片,《千钧一发》和《西风烈》则是他拿手的警匪题材。

影片《西风烈》讲的是西北边陲被誉为“四大名捕”的四位传奇警察的故事,电影里,身怀绝技的“四大名捕”各自对应着灵鹿、老鹰、狮子等动物形象。《西风烈》剧组宣传,问及主演对于导演的评价,延续电影中的比喻,本以为演员们对于导演会给出一个“动物凶猛”的答案,吴京思量片刻:“导演像河马,体型挺大,但没有攻击性。”老高,其实有时候,他人比外表感性。

转折于《神探亨特张》

《神探亨特张》是典型的小规模电影,高导在拍了如《风声》、《西风烈》大制作和大明星阵容的片子后,还能回头来拍这种没有明星的,现实题材的小规模电影,我们不禁要问,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激情呀!然后高群书却表示,拍这种电影才是他的理想。这种电影是为自己拍的,是自己对社会的表达和感受。拍小片是自己的理想,到一定年龄后,他一定会全部停下来,拍一些反应社会的某个角落或者人生的某种状态的影片。

在影片《神探亨特张》里,一个戒烟戒到哮喘的老神探,带着一群便衣手下不知疲倦地游走在京城街头。一群被生活欺负又去欺负生活的骗子小偷,他们失意于江湖,却又离不开江湖。当神探遭遇贼王公然挑衅,当一股正能量对抗多种负能量,一场场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猫鼠好戏轮番上演。三十位微博知道分子空降北京大街小巷,上演坑蒙拐骗、嬉笑怒骂,为你揭开一幅绚烂混沌的街头犯罪浮世绘。

值得关注的是,本片未启用任何专业演员,而是集结了近30位微博红人。从作业本、“万能”的王小山,到民谣云游诗人周云蓬,到著名编剧宁财神,再到顾小白、方磊这样的作家,都参与其中,分别扮演着小偷、杀手、骗子等命运波折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高群书表示:“这个片子展现北京的灿烂和混沌,它给你看到CBD大楼下面、背后的平民生活,一个最真实的北京。虽然电影给大家看的都是糟心的事儿,骗子、小偷什么的,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电影中被骗的经历但我还是想说谁都不容易,这个社会需要和解的力量”。

《神探亨特张》拿奖,让高群书也对此类小成本电影充满了信心:“如果电影有100种拍法,我就要选择第101种方法去拍。”对于电影即将面对的市场检验,高群书说:“我拍这个片时并没有太大的商业企图,只是想展现我们生活的时代,同时也想在类型片上做一些尝试。我会继续在小成本电影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我看到了外界对于此类影片的认可。”

对于影片之所以这么“接地气儿”的原因,高群书说:“拍大片太搏命,对我自己来说有点钱就够了。一个导演如果对市场表现不满意的话,就应该停下来去电影院看看,现在买票的都是什么样的观众。”而众位主演也纷纷表示,虽然影片拍的是一群底层群众,但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更是城市生活在某一个角度的切片。

电影情书篇10

本书收录的访谈中,刊载日期最早的篇章应属《翻滚吧!男孩》导演林育贤、制片庄景,以及《无米乐》导演颜兰权、庄益增的专访。2005年这两部纪录片登入院线,于电影市场成功突围,挟其纯真与人文素质,滋养无数观众心田。访谈间,除回溯拍摄动机、阐述影像的书写策略,也谈营销的布局考虑。

其后,由陈怀恩执导的《练习曲》接续台湾新电影以降的人文情怀,以清新脱俗的调子讲述一个大学生明相骑单车环岛的旅程,片中清晰地呈现了明相的自主意识,也纳藏了导演个人清楚的自觉:“整部片对于台湾珍贵景观有大量整体的描绘,这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历程,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为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在2006年留下一个当年台湾的写实记录。”对陈怀恩而言,《练习曲》犹如一本纪念册,记载着台湾土地的发源及演变。

本书剧情片单元以《练习曲》始,以《艋{》终,共收录十五篇导演专访,谈其对创作的热爱、怀抱的使命、具体的操练、心底反复的计量和犹疑、以及确凿不移的心志。享誉国际的大导侯孝贤、蔡明亮创作不辍,相继应奥塞美术馆、罗浮宫之邀,投入跨地区制作。《红气球》在巴黎街区细致堆栈一幅幅生活风景,侯孝贤自认:“电影对我来说,是对现实的客观呈现。电影基本上要非常写实,必须是细节的落实。”凭藉对异地文化的考察、风土人情的建构,将幽微的生活气息引渡至影像中,平淡中见深刻,于本篇访谈中可见侯孝贤一以贯之的创作思维。

蔡明亮在谈及他的第十部作品《脸》时,特别讲究对电影这门艺术的思考,他提及《四百击》带给他的强烈冲击,这样的冲击来自于电影可以不是剧情的堆砌,而是生活片段的衔接;这样的冲击也来自电影具有一种召唤的魔力,得以超脱时空的阻隔与观者私密对话。蔡明亮说:“有的人认为电影是作梦,生活是现实的,但对我而言,电影也是我的现实,我的苦、我的乐都揉在里面。”他的作品始终游走在写实和非写实之间,在两者模糊的交错地带,产生了一道缝隙,里头填充的暧昧性,正是他对于创作和生活本质性的思考。侯孝贤和蔡明亮同样意图透过电影对人类内在情感进行深度探索,然风格有别,读者从中可自行延伸出影像表现的不同向度。

剧情片单元收录的访谈时间横跨五年,数年间,中生代导演张作骥以《蝴蝶》作为个人某创作阶段之句点;新一代创作者则人才辈出,如陈正道、林靖杰、陈芯宜、林书宇、魏德圣、杨雅础⒅用虾辍⒅S薪堋⒅7曳业,其作品普遍触及青春爱情、心灵孤寂、阶级处境、成长自觉及个人实践,带领观众从微观层面窥看世人情感结构中隐秘的共通性。总览各篇专访,意外发现除纪录片原就取材自现实情境外,不少剧情片亦同样受到新闻事件所启发,足见电影和现实之间的微妙连结。

2008年由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以草根性格浓重的叙事基调成功将台湾电影推上高峰,书中所收录访谈的采访时间早于该片正式上映前,彼时对于影片之口碑和卖座程度尤未可知,从魏德圣的言谈中,可见他如何赋予《海角七号》一个清楚的定位与风格、如何注入独到的在地文化思考;其流露出的自信或许早已预言了《海角七号》日后势将掀起一阵壮阔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