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3:46

急救措施篇1

遭遇触电与雷击后的急救措施

电闪雷鸣时,人在树下或建筑物下容易遭雷击。雷击和触电都可当即致死,轻则致伤。超过65伏的交流电压就会伤害人体,而高压电线落地,周围10米方圆内都会使人触电。闪电的电压可达1亿伏,击中人体,可使人立即碳化焦黑。

对于触电者的急救应分秒必争。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病情都非常危重,这时应一面进行抢救,一面紧急联系,就近送病人去医院进一步治疗;在转送病人去医院途中,抢救工作不能中断。

1、关掉电闸,切断电源,然后施救。无法关断电源时,可以用木棒、竹杆等将电线挑离触电者身体。如挑不开电线或其他致触电的带电电器,应用干的绳子套住触电者拖离,使其脱离电流。救援者最好戴上橡皮手套,穿橡胶运动鞋等。切忌用手去拉触电者,不能因救人心切而忘了自身安全。

2、若伤者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应让伤者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3、伤者丧失意识时要立即叫救护车,并尝试唤醒伤者。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

4、若发现其心跳呼吸已经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等复苏措施(少数已证实被电死者除外),一般抢救时间不得少于60-90分钟。直到使触电者恢复呼吸、心跳,或确诊已无生还希望时为止。现场抢救最好能两人分别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以1:5的比例进行,即人工呼吸1次,心脏按压5次。如现场抢救仅有1人,用15:2的比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即先作胸外心脏按压15次,再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如此交替进行,抢救一定要坚持到底。

触电注意事项

1、处理电击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如触电后弹离电源或自高空跌下,常并发颅脑外伤、血气胸、内脏破裂、四肢和骨盆骨折等。

2、现场抢救中,不要随意移动伤员,若确需移动时,抢救中断时间不应超过30秒。移动伤员或将其送医院,除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并在背部垫以平硬阔木板外,应继续抢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继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在医院医务人员未接替前救治不能中止。

3、对电灼伤的伤口或创面不要用油膏或不干净的敷料包敷,而用干净的敷料包扎,或送医院后待医生处理。

4、碰到闪电打雷时,要迅速到就近的建筑物内躲避。在野外无处躲避时,要将手表、眼镜等金属物品摘掉,找低洼处伏倒躲避,千万不要在大树下躲避。不要站在高墙上、树木下、电杆旁或天线附近。

触电预防知识

室内防触电知识

1、经常检查电的线路,电线的绝缘部分是否老化,常检查,及时更换可以预防发生触电或火灾。

2、自己不要私自乱拉乱接线路,随意的更改线路,要找电工解决,家里要使用大功率的电器时,要更换好能承受大功率电器的电线。

3、不要随意的玩弄电器,电器的开关,插板要放在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告诉孩子要远离线路,更不能玩弄,用湿手接触线路、电器。

4、在使用电吹风,电炉子,电热毯的时候,人一定要守着,不能随意的离开,这些大功率的电器在开着的时候,极易引起火灾。

5、在家里闻到烧皮子的异味时,要赶紧的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检查异味的来源,家里必须安装用电保护措施,如漏电保护器。

室外防触电知识

1、有高压电线的地方不能放风筝,因为风筝很容易落在电线上,极有可能引发触电。

2、不在变压器旁边逗留、玩耍,更不能因为淘气损坏变压器,这样是特别危险的。

3、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发现地上有电线、电缆,千万不要走近,更不要伸手去拉,以免触电。如果发现掉下的电线把人击倒,千万不要伸手拉他,否则不但救不了别人,自己也会触电。正确的方法是用干燥的木棍等绝缘体将电线拨开。

4、不爬电线杆,不在电线上晾晒衣物;不在裸露的电线附近钓鱼。

5、户外活动遇到雷雨时,不要站在大树、烟囱、尖塔、电线杆等高大物体之下,也不要站在山顶上,因为高耸、凸出的物体容易遭受雷击。

看过“遭遇触电与雷击后的急救措施”的人还看了:

1.有关于对触电者的急救措施

2.针对触电正确的急救措施

3.触电的急救措施安全教案

急救措施篇2

【关键词】急诊急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89-02

急诊医学是一个跨多种专业的学科,它具有紧急性、综合性、协作性。急诊科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如果护士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医务人员人身也会遇到风险。现总结作为急诊护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及管理。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急危重病的学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急诊急救工作的对象是急危重病人,他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承担急诊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具有思维敏捷性,快节奏性、高技术含量性、高风险性,因此:在此项工作中如何做好风险防范,降低风险系数,保证病人安全,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是每个从事急救护理工作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探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防止风险的发生。现总结作为急诊护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急诊护理的风险及防范及措施。

1急诊护理常见风险的种类

1.1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急诊护士是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一线服务者,护理人员的素质或数量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护理风险。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等都给患者带来不安全隐患。

1.2医嘱因素所致的风险

由于急诊科抢救大都是急危重患者,医生来不及开医嘱,口头医嘱多,护士执行时,可能会因听不清而用错药,以致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护士在执行完医生的口头医嘱后,未督促医生在有效时间内补记医嘱,致使在发生医患纠纷时无证可依,使矛盾钝化。

1.3护患关系冲突所致的风险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不够和谐,而急诊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和家属陪护人员的心情焦虑,稍有不如意之处,就可能导致病患家属情绪失控,向医护人员发泄。

1.4抢救仪器故障所致的风险

抢救仪器保养不妥,关键时刻不能正常使用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导致抢救失败。

1.5抢救资料记录不清所致的风险

由于抢救的患者多,工作任务重,经常是抢救完一个患者紧接着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工作中,而医嘱又大多为口头医嘱,导致资料记录不及时、全面。

1.6急救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所致的风险

急救护理人员因法律意识淡漠,如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漏记、随意涂改、字迹潦草、病情描述不确切,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医学术语不当、反应动态观察记录不及时、用药后果观察不及时、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等都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2急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技术,要加强对急诊专科护士的专业化、规范化培训,选拔高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护士进入急诊科工作,并保证足够的护士人数。承担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掌握全面的急救理论知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业务的范围也不断地在扩大,因而对护士应具备的知识机构和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在护校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承担急诊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不断猎取新的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在工作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正确的对急危重患者实施抢救措施。

2.1.2掌握娴熟的急救技术,医院急诊科是一个高挑战的岗位,护士具有技术风险,在急救工作中,娴熟的急救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对抢救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尽快实施抢救措施是决定生存希望大小的关键,当一个垂危的患者送到急诊室时护士在医生未下达遗嘱前即应采取救治措施的99%,所以我们平时工作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练就一套紧急救治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护理技术,是防止一切技术事故的关键。

2.2注意核对医嘱

由于急诊抢救中大多为口头医嘱,因此,执行医嘱前护士应复述一遍,对药名相似的要多次核对,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护士应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2.3增强护理道德观念,尊重患者

在急诊护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要讲究语言艺术,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提高护患沟通技巧,缓和护患关系,避免医患冲突发生。

2.4增强护理道德观念,尊重患者

护理工作与法律密切相关,尤其在急诊科这个特殊的岗位中护理人员实施的每项护理活动都与法律密不可分如:对急危重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人,如果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漏记、随意涂改、字迹潦草、病情描述不确切,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医学术语不当、反应动态观察记录不及时、用药后果观察不及时、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等都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2.5加强抢救仪器的管理

要认真做好各种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要有专人负责,班班清点,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仪器和设备定位定点放置、性能完好、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2.6做好各种护理文件的书写及记录

病历、护理记录和医疗文件是医疗纠纷中最重要的证据,因此,工作记录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抢救记录上要准确记录患者入院时间、用药、抢救措施及时间,具体到分钟,如患者发生病情变化要及时告知家属,如患者拒绝检查、治疗或住院要其说明原因并签字,保证病历记录的完整。

2.7实施细节及风险管理

2.7.1细节是认真的态度,细节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时间前的积极预防,护理工作者必须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特别是护理工作的平凡使人产生厌倦和麻痹,造成人命关天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做到大事着眼,小事者手,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2.7.2医院急救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实施风险管理能不断识别急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不仅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投诉和纠纷,同时能提高急诊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急诊风险管理应完全渗透到每位护理人员的意识中,体现到各项急救流程中,克服工作中漫不经心和随意行为,以有效地降低风险系数提高急救工作安全性。

正确的对急危重患者实施抢救措施。

2.8加强急救人员的责任心教育

无论哪一种职业,从业者都需要具有责任心,特别是医院急诊急救护理工作,护士担负着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使命,她的职责就是全力以赴抢救患者的生病,救治急危重症过程中责任心缺失可直接导致患者痛苦和生命安危,会因失去有效的抢救时机而导致伤残或失去最宝贵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对生命高度负责,否则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同时自己也受到良心的谴责,终生感到遗憾和内疚,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保证急诊急救工作质量防止一切责任事故的关键。

2.9加强与急诊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在急救过程中良好的沟通则显得非常重要。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很多纠纷的发生与护患沟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是因护患沟通不足,不注意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忽视对患者的告知,不顾及患者在及家属的感受,使患者缺少信任感,从而引起不良情绪导致纠纷的发生。对急诊病人的沟通要不失时机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切实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对护士有信任感、安全感,通过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除心理压力,调动病人及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沟通还可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提升急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又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获得最佳抢救效果。

护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强化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应急、应变能力,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地降低差错、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急诊急救护理的安全系数,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全效的护理服务。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急诊急救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稍有不慎便可引起纠纷。因此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所做的每一项抢救措施必须准确无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提升对医疗不当因素后果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从而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急救工作质量。急救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同行承认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速度迅猛,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广泛和充分的理解,它涉及的法律范畴日益剧增,风险也贯穿于其全过程,做好急救的风险防范工作,可保证急诊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同时能提高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急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急救措施篇3

具有以下情况者可判断为氰化物中毒

有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氰化物史,现场或家中、环境中有氰化物的存在。最常见的是吃苦杏仁和木薯引起中毒,小儿误食苦杏仁10~20粒,成人约40-60粒即可引起中毒;成人生食木薯400g左右即可引起中毒,食至500g左右即可致命。氰化物种类甚多,常见及毒性高的无机氰化物有氰化氢(氢氰酸)、氰化钾、氰化钠、溴化氰等。有机氰化物f腈类)有乙腈、丙腈、丙烯腈等。某些植物如桃、杏、枇杷、李子、杨梅、樱桃的核仁及木薯等都含有氰苷,进食后在胃酸的作用下,可分解成氢氰酸。

吸入高浓度的氰化物或一次口服致死量(>100mg)的氰化钾或氰化钠,可在数秒内突然出现强直性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约2-3分钟呼吸停止,死亡。

急性中毒可分为四期①刺激期: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头痛、头晕、乏力、动作不协调、大便紧迫感等。②呼吸困难期: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瞳孔先缩小后扩大、有恐慌感、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口唇及指甲无发绀现象、皮肤黏膜呈鲜红色。③痉挛期: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严重者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冷汗、二便失禁、血压下降、昏迷。④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浅慢、二便失禁、体温及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循环中枢因麻痹而死亡。最为明显的是呼出气有苦杏仁味,皮肤黏膜和静脉呈鲜红色。

抢救流程

氰化物中毒的抢救流程见图1。脱离中毒现场及判断呼吸心跳是否停止以决定是否行心肺复苏

操作步骤脱离中毒现场:经皮肤或吸人中毒者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安全、通风处,脱去污染的衣物,以防止中毒加重。

氰化物中毒可导致呼吸停止,随即心跳停止。现场要首先评估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复苏。

态度要求脱离中毒现场时应注意保护好患者,防止不必要的损伤,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处。脱去衣物时要适当,注意保护隐私,对于女性患者应给予适当的遮拦。吸入高浓度的氰化氢气体或吞服致死剂量的氰化钠(钾),可迅速致死,一旦出现心肺复苏的指征,要果断采取行动,立即行心肺复苏。要向患者家属讲清楚患者目前的情况及预后,征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同意和配合。要根据现场条件和病情状况,规范操作。操作时,要专心致志,切忌慌乱,虽然情况危急,但仍然要有条不紊,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损伤。在与家属交代病情时,要客观地说明过程。

重点提示发现患者后首先要确定是否有呼吸、心脏骤停。

吸氧以改善缺氧状态

操作步骤氧疗具体方法较多,包括鼻导管法、开放面罩法及经气管导管法等,下面重点介绍鼻导管吸氧的具体方法。①准备物品;②向患者解释吸氧的必要性;③选择鼻腔,并清洁;④连接鼻导管;⑤调节氧流量;⑥固定鼻导管;⑦安置患者于舒适;⑧记录。

态度要求氰化物中毒存在缺氧,应在开放气道的前提下及时吸氧改善缺氧状态。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吸氧的重要性,迅速将准备好的氧气安装好,进行吸氧,向患者说明需要配合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随时观察情况,保持通畅给氧,当吸氧过程中出现不适时,要立刻采取措施给予解决。操作时,要动作熟练、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要严密注意观察吸氧效果,并认真填写记录。

重点提示注意保持有效吸氧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利进一步治疗

操作步骤生命体征监测,重点观察呼吸及脉搏、血压的变化。①观察呼吸:记录次数份;②测量脉搏:记录次数份;③测量血压: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④监测意识状态:判断意识处于清醒、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状态;⑤测量体温:明确体温高低;⑥详细记录监测结果。

态度要求氰化物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状态,极易出现呼吸停止,应认真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及心跳变化。各项生命体征监测操作要熟练、准确,动作快速、轻柔,避免损伤。每一项检查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意义。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要给以耐心准确的回答,不要敷衍,更不要态度粗暴。当病情出现危急情况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当沉着镇静,有条不紊。要将检查和观察结果清楚、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

清除毒物以防止毒物进一步吸收

操作步骤对于皮肤及眼中毒患者应立即进行冲洗,可选用大量清水,最好是流动水进行冲洗,如有条件可加入5%硫代硫酸钠进行冲洗;口服中毒者进行洗胃处理,洗胃液选用5%硫代硫酸钠或o,2%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溶液。

态度要求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清除毒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理解和配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要给予耐心、准确的回答,不要敷衍。脱离中毒现场,并转移至通风、安全之处,切忌动作粗暴,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催吐时注意勿伤及口腔组织;洗胃时,下胃管要轻柔,鼓励患者配合,安慰患者,并指导患者进行配合;灌液时要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应防止窒息;当患者病情出现危急情况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当沉着镇静,有条不紊。要将观察结果及救治措施清楚、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

应用解毒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以治疗患者操作步骤

应用解毒药物①立即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放在手帕中压碎,给患者吸入15~30秒,间隔2~3分钟再吸入1支,直至静脉注射亚硝酸钠为止;②立即用3%亚硝酸钠10~15m1,加入25%葡萄糖液20ml,静脉缓慢注射,≥10分钟。注射时注意血压,如有休克先兆,应立即停止使用本药。

对症支持治疗①建立静脉通路;②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atp)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功能恢复;③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提高应激能力,防止肺水肿;④抽搐时可使用地西泮10~20mg肌内注射。

态度要求应用解毒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名称、剂量,使用的用法、用量。使用之前仔细核对,防止差错事故。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用量,但不可盲目增加或减少用量。不能确定时同事协商或联系上级医院取得帮助。对症处理时要按病情需要出发,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向家属及意识清楚的患者讲明应用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要安抚情绪,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以取得患者极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心肺复苏以抢救患者生命

操作步骤行心肺复苏术。

态度要求这是一项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状态下采取的措施,要因地制宜、果断采取行动。要向患者家属讲清楚预后,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和配合。要根据当地条件和病情状况,尽可能规范操作。操作时,要专心致志,严格按照程序操作。虽然情况危急,但仍然要有条不紊,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周围组织器官损伤。在与家属交代病情时,要客观地说明过程,不应该夸大危险后果,也不应回避问题。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积极纠正并发症,并给予积极处理。必须了解是否具备复苏条件,应注意及时呼救并联系“120”或上级医院求得支援。医务人员平时应加强心肺复苏的训练。

观察患者症状、生命体征以确认治愈

操作步骤观察患者直至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从而确认患者达到治愈:①患者呼吸困难、头晕、心悸、四肢无力、口唇麻木等症状消失。

检查生命体征稳定,重点观察呼吸、脉搏、血压。①呼吸平稳,无呼吸困难;②血压正常90~140/60~90mmHg;③脉搏正常60~100次/分;④意识清楚、无烦躁或昏迷;⑤体温恢复正常36~37℃;⑥尿量正常>30ml/小时。

及时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及处理措施。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有明显不适,再到医院就诊或请医生专访。

态度要求生命体征监测时应仔细认真,要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意义,取得配合。操作要熟练,准确、动作快速、轻柔,避免损伤。及时记录检查及监测结果。对达到治愈的患者,要建立联系,告知患者回家休息的注意事项,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帮助患者转院以获得进一步处理

急救措施篇4

[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干预优化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42例,给予常规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优化组(B组)42例,给予优化后的左心衰急救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结果:B组疾病知晓率为97.6%,依从性为88.1%,两项指标均高于a组(83.3%、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后的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措施相比于常规急救护理能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关键词]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临床干预急性左心衰竭是指患者由于心肌严重损伤或心脏负荷骤然加大,导致左心室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骤然减少、肺部急性淤血以及组织灌流不足【1】。急性左心衰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早期致死率高等特点,且急救时护理困难。该病一旦发生,若抢救不及时,急性左心衰患者往往会在发病数小时后猝死【2】。因此,为选择更加有效的急救护理方法,我院对比了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护理及优化护理对于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以及2012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其诊断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2009年5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设为对照组(a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4±2.4)岁;2012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设为优化组(B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2.8±1.9)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以及其相关处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在救治时均给予相同急性左心衰临床救治程序,具体如下: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立即予以高流量鼻管给氧,病情严重者给予面罩并用麻醉机加压给氧;给予5~10mg吗啡静脉缓注使患者镇静,减少患者因躁动而引起的额外的心脏负担,同时舒张小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老年患者可酌情减少吗啡剂量或改为肌内注射;于2min内快速静注呋塞米20~40mg,达到利尿及舒张静脉作用;以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静脉滴注扩张血管,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药;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选用洋地黄类药物可考虑用毛花苷丙静脉给药,但对于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水肿不宜用洋地黄类药物。a组:在紧急救治的同时采用常规护理措施:①严格室内消毒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动;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心电监护;③患者心肺功能较差者采用半卧位或坐位;④控制静脉输液流速,观察尿量及详细记录出入量;⑤保持大便通畅;⑥予以低盐低脂饮食等。B组:在a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措施如下:①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实施急救护理:处置护士熟悉各项操作;监护护士可在短时间内判断病情并依据左心衰急救程序实施急救措施;当班医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②完善急救程序:紧急启动急救护理小组,明确分工,相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实施院前急救,到院后由监护护士协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若呼吸困难立即给予坐位,双腿下垂,一般患者给予低流量(1~2L/min)吸氧,急性肺水肿患者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6~8L/min),保持呼吸道畅通,在吸氧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进行患者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测,每小时观察尿量、颜色及比重,记录出入量;处置护士采血行血氧饱和度、电解质监测;密切观察药物作用;控制静脉输液速度;护理小组派主管医师及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情绪等。③后续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继续予以检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电解质,观察药物的反应,保持大便通畅。④卧床患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活动四肢,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B组疾病知晓率为97.6%,依从性为88.1%,两项指标均高于a组(83.3%、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88.1%,B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97.6%,B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DL评分平均为(59.1±3.2)分,显著高于a组[(47.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危急重症疾病之一,具有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起病急骤,且病情往往凶险,临床治疗中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病情迅速进展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较严重的威胁。及时有效地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是治疗该病的根本,而快速、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救治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一大保证,一个称职的护理人员对于急性心衰的早期发现对该疾病的发现及治疗起关键作用。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救治率以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标准、规范、快速的优化急救干预措施在基层医院亟待推广。[参考文献][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2]洪蝶玟.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36例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4.

急救措施篇5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措施

创伤性休克是指人体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出现损伤、大出血等引起正常有效的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亦或是患者受到创伤后机体出现剧烈疼痛、恐惧等,创伤性休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其病情急,病理复杂,有效救治时间相当短,失血量大,死亡率高,也是创伤救治中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发现,其发生率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失血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的好坏均有关,近年来,随着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着上升,因此,入院前现场的紧急处理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对伤员的病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伤员的生命及预后[1]。本文通过对创伤性休克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指出院前急救措施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救援情况提出如何评估事故现场、如何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如何正确使用休克复苏液、如何实施现场高级救治及院前插管,以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对伤员进行施救,改善伤员的病情及预后,挽救生命。

1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分析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外力严重撞击后,伤员体内本身正常有效的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致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导致重要脏器例如心、肾、肺等受损害的病理综合征,即是创伤的原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2]。从临床来看,造成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四类:Ⅰ类:交通事故伤,此类创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约占总数的65%,其救治较为困难;Ⅱ类:机器损伤,此类创伤主要易发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单位,约占总数的12%,其救治也较为困难;Ⅲ类:坠落伤,此类创伤包括意外坠落和自杀行为,约占总数的12%,其救治也较为困难;Ⅳ类:其他伤,主要包括打架斗殴、身体疾病发病时为引起重视而出现的并发症等,约占总数的11%,其救治根据伤员的创伤部位、创伤时间而不同[3]。

2院前急救措施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措施是指伤员在出现创伤性休克后送入院治疗前所接受的有效的急救措施,其目的是缩短伤员的救治时间,及时控制伤员的病情防止恶化,维持伤员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预防创伤引起的其他并发症。伤员出现创伤性休克后,其血流动力学、组织代谢、机体免疫功能均会出现变化,这是一个复杂又相互连续的病理过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引起伤员体内血流在微循环中淤滞缺氧,组织细胞损害,皮肤和周围脏器血管长期持续痉挛,血管血液浓缩,黏性增大,自身凝血机制发生紊乱,严重会形成微血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血管阻塞,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组织代谢的变化会产生如酸碱平衡紊乱、线粒体膜肿胀、细胞障碍的现象,并使伤员体内血管活性物质及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微循环紊乱,加重伤员的休克程度。伤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变化则主要表现在伤员体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量减少,巨噬细胞和细胞内氧化过程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创伤之前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的防休克恶化的作用。因此,对伤员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对改善血流动力、组织代谢、机体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作用,能够防止病情的恶化,改善预后。

3急救措施的进展分析

3.1评估事故现场美国创伤性休克研究中心创始人考莱(R.aSamSCowLeY)曾提出了著名的“黄金一小时(GoLDenHoUR)”理念,即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存在一个“黄金一小时”,如果患者不是在那段时间内死亡,可能在两三天甚至两周后死亡,但在那一小时内发生在患者体内的改变已经是不可恢复了,有调查研究显示,伤员员在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是10%,若是伤后8h才得到救治,那么病死率达75%[4]。因此,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观察事故发生的原因,伤者的意识状态等,不能鲁莽的直接搬动伤员以致再次受伤或加重病情,需要判断伤者有无外伤、内伤,可能受到严重性创伤的部位,依据受伤机制、受伤部位、病情的危重程度,来决定院前急救的具体方式,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并观察周围是否仍然存在安全隐患。

3.2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在对事故现场进行评估后,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判断伤者的呼吸、血液循环、脉压差、血容量、创伤口皮肤的变化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对伤者的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等一般资料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并密切监测,因为伤者的创伤处皮肤颜色变化是评估休克程度的早期指标,这些变化可出现在血压、脉搏变化之前;脉搏、血压和脉压差的测量也十分重要,脉搏对休克早期的循环变化更为敏感,其代偿性更快,低血压往往是诊断休克的重要指标,休克早期由于机体代偿作用会使血管高度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收缩压正常,舒张压升高,这样脉压差会增大,故脉压差的变化也是判断休克早期较好的指征;休克时机体的最先反映是血管收缩,特别是小静脉,当浅表静脉难以扩张充盈的时候即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引起休克的[5]。此外,根据伤者的意识状态可判断伤者是否有组织灌注不足或低氧血症。

3.3正确使用休克复苏液创伤小休克是低血容量、缺氧、微循环障碍、全身脏器处于低灌注状态导致功能障碍,控制出血,并及时补充液体是抗休克的关键,需要立即建立两条以上输液通道,确保能快速补充血容量,补液的速度应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临床上认为,首先应为伤者快速补充晶体液例如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氏液,在第一个30min内给予平衡液1000~1500mL,这样能够很快的扩张血管并稳定血容量,升高血压,其电解质的分解能够有效的缓冲伤者体内的碱含量,若失血在500mL以上或输液在2000mL以上的患者应同时补充胶体液例如全血、明胶等,其中全血是最理想的胶体液,但应尽量避免大量输注库存血,白蛋白和明胶可作为选择之一,可以较长时间保留在血管内,对纠正休克有利,右旋糖酐有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可有减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但使用不要超过1500mL,尽量减少葡萄糖液的用量,防止高血糖及渗透性利尿导致体液丢失,有数据显示,最理想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使用比例为4:l~2:1,严重失血可达1:1,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指导碱性药物的应用,纠正伤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血压恢复,红细胞压积在30%~50%,尿量0.5~1.0mL/kg·h[6],神志清醒为复苏有效。此外,使用补充液虽然能够有效的挽救伤者的生命,但在具体实施中应特别注意一下几点:①对于严重脑外伤患者来说,需要慎用液体复苏,因为此类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不可降的太低,否则会影响脑的灌注,但也不可太高,突然大量的扩容会加重脑水肿和出血;②对于长期高血压伤者来说,补液量和速度应特别控制,需要严格根据个体差异重视伤者的特殊性;③液体复苏的时限并不是越长越好,也不表明这种状态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在将伤者的机体恢复到一定的生理状态后,就要适度的减量或减速。

3.4实施现场高级救治在有条件的事故现场可以根据创伤性休克伤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决定是否实施现场高级救治,其救治原则是止血和减少失血,尽可能的维持伤者呼吸、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努力防止休克的加重。有部分学者认为在现场实施高级救治势必会增加伤者在现场停留的时间,也有可能对伤员的病情发展不利,此外,高级急救技术的实施,要求急救人员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如果不熟练,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就增加,影响救治的效果。但更多的医学工作者认为,院前高级急救技术在早期能够有效地稳定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对伤员的病情及预后有利[7],因此,只能说在伤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并在事故现场有足够的医疗条件,急诊人员由一定的急救经验的情况实施的院前高级急救措施。

3.5院前插管院前插管是院前急救措施中最为困难的一项救治,也是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伤者的救治,当伤者的呼吸道堵塞,气道不顺,极易吸入胃内容物和血时,确保足够的氧气通气量便成为急救的重点,其救治的原则是尽早实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改善伤者的低氧血症,实施院前插管的主要作用在于:①改善通气、改善气体交换,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心功能;③减轻呼吸肌负荷,快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状况[8]。此外,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虽然现场实施气管插管能够有效改善伤者的预后,但也具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使用镇静药或肌松弛药,急救人员插管技术不熟练、误吸等,因此,需要改进插管方法,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插管成功率。

4总结

随着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的逐年频发,导致创伤增多,而由于院前急救时间的紧迫,环境恶劣,操作空间与条件的限制,对实施院前急救措施的出诊人员要求更高,工作人员不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及休克的严重程度,这样才可以在患者休克早期就能给予及时纠正,还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与急救器材的使用,加强彼此之间的配合度,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此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后,在转送伤员上车到医院时,其血液动力学会发生改变,会导致病情的变化,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在转送过程中应边抗休克边转运,密切监测伤员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检查创面包扎是否固定,各导管例如输液管、吸氧管等是否通畅且固定,搬运的动作一定要轻柔、平稳,避免车开动时伤员由于惯性而使脑供血减少的现象出现,确保伤员获得连续性的治疗,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伤员的救治率。总而言之,对创伤性休克伤员的院前急救应及时、准确、有效,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彭先美,黄雪梅,纪建波.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9(4):1072-1073.

[2]刘卫丽.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6):754-755.

[3]彭素娥,杜金莲.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54-1156.

[4]王西莲,李芳.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33-134.

[5]袁延青.创伤性休克救治概述[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2(4):288-290.

[6]陈奕颖,朱福君,陈朝群.等.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6.

急救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1

职业危害指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在紧急的抢救与处置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安全,成为职业危害中的高危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原因

1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危害因素

1.1血液、体液、呕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条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呕吐物等,使其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加大。

1.2锐器刺伤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难免忙中出乱,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1〕,锐器伤不仅是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被锐器损伤后,由于工作环境制约和情况紧急,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1.3噪声污染

急救护士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这些噪音主要来自救护车、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电话铃声及患者的声等。

1.4负重抬伤

急救过程中,搬运是急救护士的一项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运急救药箱和抢救设备常常造成脊柱负重引起损伤,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时,因站立或蹲踞过久也时常引起腰酸背痛。

1.5周围环境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普遍存在的是户外工作时紫外线照射,在各个医院急诊室病房转运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医院急诊室和病房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这也明显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机会。

1.6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响。主要由于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据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的占53.2%,明显高于国内平均33%〔4〕。

2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树立防护观念,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5〕,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和穿防护衣,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2.2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刺伤。如果一旦发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6〕。

2.3降低噪声,做好各种监护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一个安静的救治环境。

2.4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急救护士缺编导致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加大,在人员安排上进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在搬运病人或负重时,要掌握节力原则,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尽量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2.5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保健,平时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6急救护士要在不断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病人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平时要增加与各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工作之余,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旅游、散步、文体活动等,加强营养和锻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做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适应繁重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2]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安徽医药,2006,10(9):714-715.

[3]孙爱国.三家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和噪声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5):22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22(2):90

急救措施篇7

【关键词】

院前急救;隐患;防范措施

【abstract】pre-hospitalcareisanimportantpartinemergencymedicalsystems,soweshouldstrengthenpre-hospitalfirstaidknowledge,technologicallearningandorganizingtheimplementationoffirstaidskillstohiddangers,minimizeandpreventmedicaldisputesandaccidents

【Keywords】

pre-hospitalcare;Hiddendangers;precautions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急诊医学作为一门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相并列的二级学科迅速发展起来,而院前急救又是整个急诊医学生命保证链中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环。急救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途中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快速的急救措施,危重患者难以起死回生。自广东深圳市人民医院120急救系统开通以来,接诊患者数万人次。现就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一下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医疗隐患及值得推广的防范对策。

1常见隐患

1.1制度不健全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或质量监控不力,造成有章不循、违反操作常规,院前急救流程不明确、不合理,考勤不严格,责任不明确,甚至无证上岗等。

1.2接听“120”电话或者呼救电话不够详细未能详细记录急救患者的地址、路线、联系电话及大概伤情、受伤人数等。甚至夜间接听急救电话表现出懈怠,记错电话号码、地址等情况,造成联系不上患者,找不到具体患者所在地点,以至空跑或延误抢救时机,耽误患者的救治,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1.3出诊速度慢急诊急救意识淡薄,医护人员及司机的时间观念不强,值班车辆不能在接到急救电话3min以内出车,或在接诊途中出现车辆意外如:暴胎,修路,塞车等路况变故而没有和患者及时联系,说明情况,或及时调派其他车辆代替出诊,而引起纠纷事故。

1.4出诊抢救物资准备不齐全出诊前病情询问不清楚,估计失误,或出诊人员在出发前未仔细检查,到了现场才发现特殊抢救药品、器械少带或未带,或是急救仪器未处于应急状态,如除颤仪没电等,导致急救人员在现场无法及时采取对患者救治措施,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以致抢救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因抢救不及时造成患者死亡。

1.5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现场急救处理能力不强“120”出诊护士业务技术不过硬,急救处理能力不强,出现心肺复苏技术差,静脉穿刺多次不成功,外伤骨折患者未及时止血包扎固定,不能正确指导担架员正确搬运患者,脊柱骨折患者搬运不当脊柱损伤患者搬运不当,胸腹部内出血患者现场未及时作恰当的处置等情况,这都将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

1.6工作责任心不强及态度冷淡医疗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救治的效果,一些缺乏工作责任心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轻言放弃;途中医疗护理人员坐驾驶室而不是在患者身边,导致途中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未及时处理。另外,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的态度冷淡,询问病史不耐烦,不耐心向其交代病情,没有及时把病情的危险性向患者及家属充分交代,以及搬动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详细讲明,而引发纠纷事故。

1.7缺乏法律观念,轻视护理文件书写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差,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记录不详细,未使用医学术语,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未及时记录所用抢救药物,时间有涂改,医生与护士记录时间不一致,甚至因抢救患者未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2防范措施

2.1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搞好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前提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规定,明确各项工作流程,制定各类人员工作制度,责任明确到人。同时要求严格遵守,不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另外,医院应选派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综合处理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护理人员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2加强急救电话的管理急救电话的畅通是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始,加强急救电话的管理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应准备多部急救电话,或一线多机,定时检查,保证线路畅通,加强出诊护士素质培养,认真接听“120”呼救电话,接到电话后应问清急救患者所在详细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患者的大概病情等,总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集详尽的急救信息,为接诊做指导。

2.3强调时间观念,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出诊强调时间观念,提高急救意识,树立时间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将出诊的规章制度贯穿于院前急救的各个环节,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班的每个人。当班的救护车司机24h住在急诊科,分诊室护士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司机,并要求三者均应在3min内到达救护车上。

2.4保证各种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每班清点检查各种药品、器材。保证品种、数量、有效期及器材设备的使用功能状态。出诊使用后及时补充、清洁以及消毒,还要注意失效期。班班交接,每天做到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贮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并实行护理物品质量问题报告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5加强急救人员急救技术的培养急救护理人员要从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度,持续不断地学习掌握与急救护理相关的业务技术知识、操作规程及护理技能,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提高急救水平。科室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心电监护,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操作,并定期进行考核,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降低伤残率[1]。

2.6加强道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针对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同情心、责任心不强的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道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重视患者的生命权、知情权、决定权及其他具体情况,就能从责任心、从言谈举止上真正关心体贴患者,避免医疗隐患的产生。另外,科室建立月质量讲评制度,通报平时质控检查及护理部进行的出诊满意度调查结果等,从质量服务细节入手进行缺陷或差错分析,找出作流程中的不足,从而促进急救护理质量的持续发展。

2.7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完善和规范医疗护理文书,建立院前急救登记本、院前急救转运同意书、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单等。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所用药物、采取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经过等,不出现遗漏及涂改现象等。护士书写完毕要签全名,保证护理文书真实完整。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2]。因此应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组织实施急救技能的演练,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急救措施篇8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急救措施;临床急救疗效

1绪论

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1]。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加重管腔阻塞,引起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或发生梗死的一种心脏病,一般说冠脉狭窄程度≥50%时,可称冠心病。世界卫生组织在1979年把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2]:1、无症状型冠心病;2、心绞痛型冠心病;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5、猝死型冠心病。后来又提出稳定性心绞痛(多为劳动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倾向与劳动力性和变异性以外的所有心绞痛)前者侧重于结果,后者侧重于过程,都存在不足。近年来提出来了急性冠脉综合症(简称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这种分类以心电图为切入点,考虑到病理基础,临床过程,危险大小,疾病转归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估测预后都有很重大的意义,现在逐渐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症状,缓解和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对控制冠心病有重大意义。

2材料和方法

2.1一般性资料本文所观察记录的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来为我院自2010年1月至1010年12月间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在45-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其中轻症患者70例,中度患者24例,重症患者6例。所选择的病例均具有冠心病心绞痛的主症,并且通过检查排除了心肌梗塞及其他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胆囊疾病,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所致胸痛的患者、重度神经官能症,并且排除合并二期高血压的患者和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

2.2急救方法及疗效评定在患者给予镇定处理,配合好休息的情况下,患者已排除生命存在危险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天津中药六厂生产的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10-15粒,给药期间不服与治疗相关的药物。全部患者服药前后分别检查血压、心率、十二导联心电图、三大常规、血脂、肝肾功。并记录症状减轻的程度,以轻(+)中(++)重(+++)的方式填写。

2.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检验,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以p

3结果

3.1给予冠心病急性发作时采取以上急救措施时,患者的病情变化程度如表一:

3.2对冠心病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后,根据监测患者的心电图的表现判断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统计为表二:

4讨论

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而冠心病是罪魁祸首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的持续放大,以及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急剧增加,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预防也是很重要的,控制情绪,合理膳食,适当锻炼,但要掌握好运动量,这样既可以达到活动的目的,但又不会过累,充分休息,远离噪音过大的环境。都利于冠心病患者,减少发病次数。

速效救心丸是由川芎、冰片等制成的滴丸型中成药,功能活血化瘀、宣通脉络、行气止痛,具有用量小、起效快、服用方便的特点,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全血黏度;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抗氧化,减少心肌耗氧量,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等作用。配伍芳香温通的冰片,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瑞杰,高蕾.冠心病急性发作的危险评价与急救[J].生活与健康,2008,(08).

急救措施篇9

目的:探讨创伤急症急救现状,寻求提高抢救成功的对策,降低死亡率,促进创伤急症护理水平。

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1673例严重多发伤病的患者从受伤年龄、受伤机制、就诊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的调查研究。

结果:受伤年龄主要分布在19~51岁年龄段(60%);受伤机制主要包括车祸伤、高坠伤、烧伤,锐器伤等7大类型;全组抢救脱险1522例,抢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院前死亡。

结论:在创伤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急救意识,准确的判断伤情,科学的应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支持;受伤机制;临床分析

【正文】急诊科是一个接诊危急重症的一个科室,对创伤的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急诊急救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在对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急诊急救的1673例创伤患者的病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患者共1673例,均为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急诊急救的创伤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19~51岁年龄段;交通事故伤1158例,坠落伤309例,其他伤206例;损伤部位:颅脑586例,四肢及骨盆435例,胸部322例,腹部200例,脊柱及其他部位130例。

1.2护理措施

1.2.1准确的判断病情

损伤性休克常常继发于创伤复合之后,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应该对患者的伤情进行仔细的观察,主要检查患者的整体情况如:骨折、脱位、烧伤、、意识、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方面。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这样医护人员就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把握损伤的程度,掌握急救的重点,确保对创伤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1.2.2确保呼吸道通畅

在赶往救护现场前,救护人员应该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仔细检查是否带全急救用品。急救人员应该有良好的供氧意识,这是维护患者生命的关键;其次,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任何开放气道的方法以及对各种吸痰器、球囊面罩呼吸器、氧气、气管插管等器械的操作方法。当遇到颅脑损伤或创伤性休克的伤者时,我们必须确保伤者的气道通畅,对于呼吸道的分泌物、异物应该迅速的清理,清除窒息的危险,同时给予氧气;对于舌后坠的伤者,在需要时可以结合纱布清理,然后放置口咽通气管;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2.3处理伤口

患者在受到严重的创伤时常常会有开放性的伤口,需要严格观察出血的状况,针对常出现的症状进行如下分类:①对于活动性出血必须立刻采取措施紧急处理;②创伤面较大的患者应该采用无菌纱布覆盖或者填塞伤口,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③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的患者,应该采用大拇指压迫伤口近端相应动脉或者采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对患者的骨折肢体进行固定;④单纯性头皮出血采用加压包扎止血;⑤开放性颅脑损伤采用明胶海绵进行帖敷;⑥开放性气胸应该在患者呼气末迅速封闭伤口;⑦张力性气胸应该立即进行胸腔穿刺减压;⑧腹部内脏脱出的患者,禁忌将内脏送回腹腔,以免加重感染。

1.2.4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有效循环

患者在受到创伤之后,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如果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标准,对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静脉留置针建成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迅速大量输液,必要的时候还要输血,补充血容量来达到缓解患者休克状态的目的,这样为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1.2.5监测动态病情

在急救后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尿量等,如果发现有异常,应该立即处理;维持上涨而处于平稳的姿势,避免过多的移动;另外对于患者出现的可疑部位还可以进行点式检查,必要时采用辅助检查如:血常规、B超、腹部X线拍片、Ct检查等。根据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尽早的诊断,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2.6心理护理

由于创伤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伤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安的情绪,这种时候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慰,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取得相互之间的理解和配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结果

1673例患者中,受伤机制主要包括车祸伤、高坠伤、烧伤、锐器伤等7大类型;全组抢救脱险1522例,抢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院前死亡。其中有效抢救时间为25~60min,说明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的和针对性的护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讨论

急救措施篇10

1.1一般资料。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抢救的小儿急诊病例10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其中男性患儿59例,女性患儿41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6±1.5岁,100例患儿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对所有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excel对其数据进行详细分类研究。

2结果

2.1各类疾病统计。100例急诊抢救患儿中,高热惊厥患儿29例,占总数的29.00%%,肺炎患儿15例,占总数的15.00%,各类创伤患儿17例,占总数的17.00%,中毒患儿2例,占总数的2.00%,过敏患儿5例,占总数的5.00%,新生儿窒息患儿13例,占总数的13.00%,癫痫患儿7例,占总数的7.00%,肠炎患儿4例,占总数的4.00%,哮喘患儿2例,占总数的2.00%,其他疾病患儿6例,占总数的6.00%。

2.2患儿年龄、性别统分布情况。100例急诊抢救患儿中,0-3岁患儿疾病发作情况显然比其他年龄段高,其详细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疾病种类不断增加,小儿疾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小儿成长发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公共问题。而在小儿急诊科室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高热惊厥、各类创伤、过敏性疾病、各类中毒以及新生儿窒息,这些疾病严重影响幼儿成长发育,因此,家长及义务人员应随时关注幼儿身心发展情况,提早进行预防,以减少幼儿疾病发病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100例小儿急诊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并对其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分类,并针对新生儿常见急诊抢救疾病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其具体如下:

3.1高热惊厥。高热惊厥是儿科急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2个月~3岁幼儿群体。据相关资料统计[3],每年我国有3%-4%的幼儿患高热惊厥疾病,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而究其病因,高热惊厥主要在于幼儿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刺激能力及辨别能力较差,稍微一点刺激极有可能使幼儿大脑运动神经元出现异常,从而致使患儿产生惊厥痉挛,往往痉挛时间持续约10分钟左右。据临床研究表明,小儿高热惊厥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抽搐、失去知觉及反应、牙关紧闭、嘴唇变黑。在临床治疗中,针对高热惊厥患儿,首先应保证患儿呼吸顺畅,并根据患儿病情,及时给予止惊、吸氧、降温措施,并随时关注患儿病情发展变化,在治疗过程中,为防止患儿病情恶化,应尽量保持安静的治疗环境,及时给予患儿咪达唑仑鼻腔给药,以降低幼儿体温。

3.2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主要是指患儿在生产前、产中及产后过程中,受各种病因影响,而产生缺氧,从而导致呼吸系统障碍或循环障碍。新生儿窒息是引起新生儿伤残及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医务人员及家长应给予高度重视。在产前应仔细进行检查,并采取住院分娩措施,对于高危孕妇,应及时住院观察。而针对难产的新生儿,应及早做好抢救准备,尽可能采取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另外,哺乳期妇女应不断学习新生儿保健知识,采取正确的哺乳姿势进行哺乳,随时注意新生儿睡眠情况,并保证其呼吸顺畅,从而避免窒息情况出现。

3.3各类中毒[4]。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加之,幼儿活泼好动,其日常活动范围较大,极易出现误服情况,从而引发中毒情况。对此,在临床治疗中,一旦发现幼儿出现中毒现象,应尽快对其进行催吐或洗胃措施,使其毒物排除,防止毒物吸入,对幼儿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在催吐、洗胃过程中,要彻底将毒物排除体外,避免毒物残留,引发疾病。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幼儿进行妥善看管,尽量使其远离煤气、农药、肥料等毒物,从而避免误食情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