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图管理条例十篇地图管理条例十篇

地图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5:01

地图管理条例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测绘管理,保障测绘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测绘事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云南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和使用云南省测绘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测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测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对在测绘工作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四条云南省测绘局是省人民政府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省测绘工作。

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工作,业务上接受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管理本部门的测绘工作。

第二章测绘规划及其实施

第五条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全省基础测绘和重大测绘项目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省级有关部门编制本部门专业测绘规划,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础测绘和其他测绘项目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基础测绘项目的实施经费由同级财政专项安排。

第六条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地籍测绘规划,并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划组织协调全省地籍测绘工作。

第七条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规划,并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八条以测绘为目的,需要进行航空摄影或者航空遥感测绘的,应当将计划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九条测绘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施测后应当按下列管理权限,将设计书、验收报告和技术总结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范围:

(一)四等以上控制测量;

(二)航空摄影测量和航空遥感测绘;

(三)比例尺为1/500、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1000、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2000、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5000、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比例尺为1/10000、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形图测绘、地籍测绘、房籍测绘和工程测量;

(四)省以上重点测绘项目;

(五)各种地图、地图集(册)的编制出版;

(六)省内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七)以地形图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

前款所列范围以外的测绘项目,由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县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由州(地)、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施测的测绘项目,应当采用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因建设、城市规划确需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的,州(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按《测绘法》的规定备案;其他城镇和建设项目,由州(地)、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测绘单位必须具备与其从事测绘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设备和设施,取得测绘资格证书后,方可在核准的范围内开展测绘业务。

测绘资格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查。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自接到测绘资格认证申请后30日内予以办理,合格的发给测绘资格证书;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有关部门的测绘单位,承担本部门业务范围外的测绘任务,应当按本条例的规定办理测绘资格认证手续。

第十二条测绘资格证书的变更、注销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转借和转让测绘资格证书。

第十三条经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进入本省从事测绘活动的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必须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交验批准的文件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施测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任务所在地的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测绘任务登记手续。

办理测绘任务登记手续的部门,自接到测绘项目登记申请后1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已列入测绘规划并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的,不再另行登记。

第十五条测绘项目达到国家招投标标准规定的,实行招投标管理。有关部门应当维护测绘市场秩序,不得干涉测绘单位的正当经营活动。测绘单位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测绘任务。

第三章地图编制出版

第十六条编制出版地图应执行国家有关地图编制出版和保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省地图编制出版的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编制出版带有国界线的保密地图、内部地图、公开出版地图、专题地图、书报刊插图、电影电视用图、立体地图、公开张挂的示意图等,其国界线的画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样图绘制和制作。凡编制出版带有省或者省内行政区域界线的地图必须按照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省民政部门编制的行政区域界线标准样图绘制。

第十八条编制出版公开地图、专题地图、书刊插附地图、保密地图、绘有国界线或者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的其他地图,编制单位应将试印(制)样图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查。

地图印刷出版后,应当将样图分别报送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和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与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合作编制出版本省地图;进口需公开使用或者销售涉及云南省行政区域的地图,应当经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第四章测绘成果管理

第二十条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测绘成果及其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专业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完成的测绘成果,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或者副本。

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编制测绘成果目录,向有关单位提供使用。测绘成果的所有者,根据有关规定向使用单位提供。

第二十二条对国外组织和个人提供或者携带出境的保密测绘成果,应当报经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查。

第二十三条测绘成果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复制、转让和转借。确需复制、转让、转借的,必须经提供该测绘成果的管理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经正式勘定后的测绘成果,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经有行政区域界线变更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面上其他附着物权属界址线的测绘成果,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变更。

第二十五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需要公布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并同其他有关部门会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六条测绘成果质量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按测绘项目管理权限向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处理。

第五章测量标志保护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测量标志安全和使用效能的活动:

(一)拆卸、移动、拔除、损坏永久性和正在使用中的临时测量标志;

(二)在永久性测量标志觇标上附挂电力线和通讯线;

(三)距永久性测量标志10米范围内挖沙、取土;

(四)距永久性测量标志50米范围内从事采矿、采石或者其他震动性大的活动;

(五)其他危害永久性测量标志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建造永久性测量标志使用的土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其面积为16平方米至100平方米;永久性测量标志使用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二十九条永久性测量标志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单位有保护测量标志的责任,设置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委托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单位指派人员负责管护。

基础性永久测量标志保护费由财政安排。

第三十条进行工程建设,应当避开永久性测量标志;确实无法避开,需拆迁或者使其失去使用效能的,建设单位应当取得设置该标志的单位同意和委托管护单位的认可,属国家和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建造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其他部门建造的,由有关管理部门批准。迁建工作应当在标志所在地的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下进行,迁建费由建设单位支付。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测绘,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0%至100%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扣缴或者吊销测绘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进行航空摄影、航空遥感测绘、编制出版地图未按本条例规定办理批准或者登记手续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测绘、停止出版、销售并处以航摄总经费5%至10%、编制出版地图印量总定价30%至50%的罚款。

出版的地图内容有严重错误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收缴销毁。

第三十四条施测前未按本条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的测绘项目,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州(地)、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测绘,并限期补办登记手续;逾期不补办继续违法测绘的,扣缴测绘资格证书,可以并处该测绘项目总经费10%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省测绘行政管理部门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危害测量标志安全或者使用效能;阻挠测绘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或者妨碍测绘人员依法进行测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并由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赔偿恢复该测量标志所需费用。

故意破坏永久性测量标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申请复议、提讼和强制执行程序,按《测绘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测绘单位经济损失的,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

地图管理条例篇2

【关键词】读者为本;图书馆管理;管理流程优化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对于像读书的人们来说,更希望能够提高读书的效率,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必须要了解读者们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最需要的帮助。这就需要图书馆的管理流程更加人性化,真正落实“以读者为本”的理念。这不仅仅使读者能够更好更舒适地阅读到书籍,也使图书馆本身的管理流程得以优化。

1现今图书馆管理流程的现状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今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不仅影响着读者本身读书的切实利益,也严重阻碍着图书馆长期的发展。首先,图书馆的一些管理条例不能与读者读书实际相切合。想要使图书馆能够长期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人性化的管理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条例。但是现在的图书馆管理条例很多都不甚完善,无论是为图书馆中服务于读者的工作人员所制定的工作条例,还是为馆中读者制定的读者条例,都有着不合理之处。比如服务标准的制定没有明确,这有时也直接影响了一些工作人员额服务意识,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还有一些图书馆所制定的读者违反借阅规定的惩处条例非常苛刻,严重影响了读者们到馆阅读的热情。其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仍很传统。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都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读者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倾听读者的心声,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无法提高,总是滞留在过去的管理水平中,这对于优化图书馆管理流程也是非常不利的。最后,图书馆的管理设施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现在讲究的都是高效率的工作生活,因此读者们也希望借阅读书也能高效,这就需要图书馆革新自身的管理设备。虽然现在很多图书馆也跟随信息时代的步伐,引进了高科技的节约设备,但却对这些设备并不上心,以至于很多设备成为了馆内的摆设,这很容易影响读者对图书馆及其管理的看法。

2读者类型与需求分析

不同的读者会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而其生活工作方式的不同,也决定着其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比如喜欢阅读哪些类型的书籍,会什么时间借阅书籍,又会多长时间来借阅书籍。图书馆必须把握住读者这些不同的阅读特点,以制定自身的管理流程,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的真实需求。首先,可以按照年龄来将读者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青少年读者、中青年读者、中老年读者。这些读者因为年龄阶段的不同因此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比如青少年读者可能更关注的是一些对学习中基础教程更深刻的书籍或兴趣爱好的书籍,中青年读者大多数都处于工作时期,脱离学校则图书馆就成为其查阅文献的主要地方,而中老年读者大多数为已退休不工作者,因此对于读书的需求与前两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却不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需制定不同的管理流程,这需要图书馆进行深入探索。其次,可以按照目的的不同来划分读者。大多数的读者来到图书馆都是为了节约自己所需要的书籍,但有些读者则是希望在图书馆安静的阅读环境中阅读书籍,因此对于这些不同目的的读者图书馆也要设定不同的管理流程,以便能够让读者对图书馆的管理达到最大程度的满意。再其次,可以按照不同的借阅方式将读者分类。现今的图书图书借阅方式主要包括图书馆人工或自动借阅以及网上图书借阅。对于这些不同的借阅方式,也要加强相应图书馆管理流程的管理,这样才能最大的为读者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最后,可以根据读者的借阅频率和时间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读者。因为书籍种类难易程度不同,读者个人的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这也造成读者借阅频率以及借阅时间长短不一的结果,因此图书馆必须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能够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3优化图书馆管理流程的策略

面对着读者们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必须改变现在的管理模式,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读者制定出切实合理的管理流程,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保证图书馆的长久发展。首先,图书馆必须制定更加完善的内部管理条例,且这些条例要认真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比如在制定服务标准上,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合理规定,以满足读者要求,使读者舒适阅读书籍为根本目标。且要严格要求馆内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管理条例,保证最好的服务态度,以读者为先的服务意识。在比如要严格加强读者违规的管理条例,既要保证违规读者受到惩罚,以维护图书馆自身利益,又要保证不强迫违规读者超出应承担的处罚责任范围。只有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条例,才能保证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做到“以读者为本”。其次,革新旧有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及馆内设施。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已经使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固步自封,万事以图书馆为本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再按照旧有的管理理念来制定图书馆管理流程只能使图书馆发展更为滞后。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必须好好利用高科技的成果,让新型的馆内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图书馆管理流程的目标。

4结语

“以读者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必备条件,也是能让读者对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达到最大满意程度的基础。因此,图书馆管理流程必须最大化的实现“以读者为本”,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管理流程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针对读者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图书馆管理流程才能真正保证图书馆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爽.基于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科学导报,2015(15):182~182.

[2]陈春斌.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01):21.

地图管理条例篇3

StudyontheCopyrightissuesinvolvedintheContentsofLibraryRegulationsinChina

abstractintheprocessofregulatingtheknowledgeand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utilizationactivities,thecontentsofrelevantlibraryregulationsprovisionswillbeinvolvedinthecopyrightissues,concerningdigitalresourcesdevelopment,documentcopyinganddeliveryservices,remoteinformationservices,audiovisualproductsandelectronicpublicationsrentalservicesandtranslationservices.Some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forthecopyrightissuesinlibrariesofChina,includingimprovinglibrary-relatedclausesincopyrightlawbasedontheinternationalexperiences,promotingthelibraryservicesthroughlibrarylawsandlibrariestakingthemosteffectivecopyrightmanagementmeasures.

Keywordslibraryregulations;copyrightlaw;fairuse;revisionsuggestions

1引言

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图书馆是传播知识、信息资源的枢纽,在保障社会信息公平获取利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图书馆事业、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障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图书馆法是必不可少的。它规范了与图书馆有关的各项活动的实施,为公众获取知识信息、享受文化服务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图书馆在按照图书馆法规的规定,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时,经常会受到著作权法的制约:图书馆法与著作权法,都涉及调整信息传播、利用等环节的法律关系,二者有一定的交叉,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网络环境的发展,二者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加明显。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图书馆难以完成相应的功能目标,既影响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又制约了公众信息获取利用权利的实现。因此,研究图书馆法规条款内容涉及的著作权问题,为相关立法及图书馆著作权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图书馆立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深圳、湖北、北京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地方性图书馆管理条例或规章,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地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对图书馆需要实现的功能提出了相应要求。本文收集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1997,2015年修正)、《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1997)、《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2000)、《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01)、《北京市图书馆条例》(2002)、《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3)、《乌鲁木齐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8)、《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9)、《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13)、《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2015)等共12份地方性图书馆法规作为研究对象。

200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工作全面启动,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这份法律草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也将其纳入研究范围。201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28220-2011)》,2012年在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时采用的评估标准、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等对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有较多规范,也非常具有权威性,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本文将其纳为考察对象。

本文对收集的图书馆法规政策文件进行内容分析,主要从法规文件规定的图书馆业务环节入手,分析其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2图书馆法规条款规定业务环节所涉著作权问题

2.1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信息资源成为社会主流信息载体类型,人们的信息利用行为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领域。我国现行图书馆法规文件中,涉及了多种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式。

2.1.1数字资源采购

通过市场采购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途径。与纸质文献不同,数字信息资源载体和内容可以分离的特征导致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能够分割,数字出版商的销售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很多情况下通过“订购―访问”方式,仅授予图书馆对内容的使用权,增强了出版商的资源控制能力。

我国图书馆法规中关注了这种新的资源采购方式。《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条规定:“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应当不断完善、丰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入藏文献信息资料应当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

在购买数字资源使用权的模式下,图书馆界必须要关注资源的长期可获得性,避免出现资源停购后一无所有的状况。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经过测评,于2006年停止订购proQuest-aBi数据库,但因在该订购期限内签订的许可协议中未能清楚界定订购期内数据备份权利和订购终止后已订购资源的备份和长期使用问题,结果导致图书馆未能获得已订购资源的长期使用权[1]。2015年9月,我国78家文献信息机构发起签署的《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共同声明》提出,长期保存权利是图书馆通过采购获得的知识内容利用权利的自然部分,图书馆拥有对所采购数字文献资源合理的存档权、处理权和服务权,应要求资源提供者在采购合同中明确承认采购方对所采购资源的长期保存权利并明确说明资源提供者支持采购方对所采购资源进行长期保存的义务[2]。很多情况下,图书馆对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权利的争取需要借助集团采购、国家保存等方式实现。

2.1.2虚拟馆藏建设

《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图书馆应当积极采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自动化管理技术,有步骤地实现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不断拓展虚拟馆藏资源。”《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中有与该条一致的表述。《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条提出的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第一项即为“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特色及地区或系统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分工,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整合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形成网上统一的馆藏体系。”

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内涵还缺少精确定义,但总体而言主要包括两大类:(1)图书馆通过签约付费,可远程登录、在线利用的数据库资源;(2)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及馆藏发展需要,搜索、选择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存储到本馆或本地网络,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或者链接到图书馆网页上的网络信息资源[3]。第一种类型的虚拟馆藏在上文中已经讨论过,对于第二种类型的虚拟馆藏资源,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建设:根据特定目标,对有关网站网页进行搜索收集,对核实后的网址进行合理组织,使之能够提供检索、浏览和链接的信息集合[4]。《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这种网络信息资源导引服务就是虚拟馆藏建设的体现。

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是对网络信息进行有序化的过程,便利用户的资源获取利用。在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链接方式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揭示。在建设过程中,图书馆需要注意链接设置方式,一般应指向网络信息所在的页面,避免深度链接产生直接在图书馆网站上展示被链接内容的效果,导致对原作品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这一点在“北京三面向版权有限公司与重庆市涪陵区图书馆侵犯著作财产权纠纷上诉案”的判决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2.1.3自建数字资源

近些年来,数字资源采购呈现同质化,自建资源成为图书馆重点建设的内容,也是最能体现机构特色的资源[5]。《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一条提出高等学校图书馆要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提出:“公共图书馆要统一组织、协调、分工、合作,加速馆藏各类联合目录数据库及广西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中心馆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通用数字信息资源库,对数字信息资源与传统载体资源进行整合,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用户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区域总馆可以建设具有本区域特色内容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区域总馆建设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应当在中心馆网站建立链接。”

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多处涉及自建数字资源的指标项(见表1),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的主要形式是特色数据库,其建设方式主要包括:原创数字资源建设(如图书馆自制视频资源)、馆藏纸本文献的数字化、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等。原创数字资源的著作权主体是图书馆本身,其他两种情况则涉及相对复杂的著作权问题。

(1)馆藏数字化:将纸质文献数字化,是典型的复制行为。除已过著作权保护期、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外,图书馆是否可以对馆藏纸本文献进行数字化?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以上法规条文对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复制活动的适用目的和客体都进行了严格限制。在不符合以上要求的条件下,对馆藏作品进行数字化需要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有研究者应用美国著作权法中提出的“合理使用四原则”对图书馆自建数据库过程中的数字化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机构,为了支持教学研究目的,对已发表作品进行数字化,在不影响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时,属于合理使用,是非侵权行为[6]。这种理解以“教学研究”目的为切入点,力图为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寻找法律依据。

美国近年的判例反映了拓展数字化复制合理使用范围的趋势。2012年10月,在美国作家协会诉Hathitrust一案中,对图书馆合作建设的机构库Hathitrust未经授权全文扫描仍受著作权保护的图书并提供检索利用的行为,纽约南部地区法院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尽管我承认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先例的,但我确信它们受到合理使用的保护。我不能想象一个关于合理使用的定义将不包括对作品的转化性(transformative)使用,并且要求我终止这种对科学进步和艺术创造带来无价贡献的行为。”[7]

2014年6月,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进一步提出,Hathitrust仅对数字化后的文献提供全文检索的利用方式,只是为了定位数字化图书中某一具体单词、短语的位置,并不提供用户浏览其检索图书的任何部分,没有增加流通中任何新的、人类可读的图书复本,不会对作品现在或潜在的市场带来任何危害。至于对作品实施了整体数字化,法官认为多少比例的著作权作品数字化可以被视为合理使用没有绝对的规则,可允许的复制数量可以根据利用的目的和特征而变化,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复制整份作品[8]。

2015年10月,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对美国作家协会诉Google公司一案的判决中裁定,Google未经授权对版权作品的数字化、提供检索功能、展示作品片段,是非侵权的合理使用。这种复制的目的具有高度转化性,文本的公开展示是有限的,并没有构成对原作品市场的显著替代[9]。

美国对受著作权保护作品数字化行为更加宽容的态势显示了数字时代合理使用规则的适当延伸,为借助新手段促进知识信息资源更加便利的发现、利用创造了条件。这种动向应引起我国立法、司法界的关注。

(2)网络资源采集:在数字时代,网络上存在有大量公开信息资源,许多资源的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图书馆下载、采集具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利于对生命周期短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保存和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四条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遵循国家制定的标准规范,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需要采集和保存网络信息资源”。《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结合馆藏基础,确定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原则,系统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和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逐步形成馆藏特色。”

有观点认为下载是明显的复制行为,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许可,图书馆不能将网上信息下载到本地服务器中[10]。若图书馆未经许可将网络上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或作品片段下载到本地,进行编辑整理,建立数据库,实际上是在行使汇编权,将构成对著作权人汇编权的侵犯[11]。根据目前我国的著作权法律规定,图书馆在采集网络信息资源时,应注意选择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资源、采用“知识共享(CreativeCommons)”许可协议的资源等,避免侵权风险。

为了有效保存网络信息资源,法国、英国、日本、丹麦、芬兰、新西兰等国在立法中(图书馆法、法定呈缴法等),都赋予本国呈缴本图书馆可以不经授权对本国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收割的权利[12],这也成为数字环境下法定呈缴制度实施方式的变化趋势,是国际上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如2012年6月,修订后的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法》公布。新法律授权国立国会图书馆可以主动采集网络出版物资源,也可以要求相关责任主体向国立国会图书馆呈缴网络出版物资料[13]。为了能够更有效地保存国家数字文化遗产,我国的立法需要对这种变化趋势做出及时反应。

2.2文献复制与传递服务

2.2.1文献复制服务

在各地方图书馆法规中,虽然术语有差别,大多提到了图书馆提供文献复制服务,如《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提出为读者提供“复印书刊资料”服务;《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中是“复制文献资料”服务;《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中使用了“复印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中则是“文献复制”服务。

复制权是著作权权利体系的基础,著作权人利益的实现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各类型复制行为的开展。图书馆开展文献复制服务,是否会落入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控制范围?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为图书馆提供的复制权豁免范围非常有限,复制的目的局限在“陈列或保存版本需要”,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包括向读者提供文献复制服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对作品的复制,大都是满足读者需求的复制[14],因此并不适用于该项合理使用要求的情形。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合理使用条款还包括“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对于我国图书馆开展的文献复制服务,研究者大多指出,这是应读者个人出于合理使用目的的要求而复制,应属于合理使用范围,但也有学者提出“读者个人的合理使用行为并不能必然推导出图书馆为其复制的行为亦为合理使用,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条款不可能在主体转换的情形下依然适用”[1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调研发现,有93个国家的著作权法中规定了图书馆可以为教学或研究目的开展复制的豁免权[16]。我国需要将这种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普及的条款引入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规定中。

2.2.2文献传递服务

为了提升服务效率和资源保障能力,我国图书馆法规中普遍关注了资源共享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全文中有4条涉及了资源共享内容,将“与其他图书馆及文化教育机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地方文化发展”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12份地方图书馆法规中,除《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外,其他法规的条款中都提到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如《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逐步实现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十七条提出“实现全省图书馆资源共享”。《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搞好与其他各类图书馆的协作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标准》中也都有类似表述。

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开展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方式,也是当前许多图书馆广泛开展的业务。《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对“文献传递”的界定是:“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根据读者要求,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为本地或异地的读者直接提供所需原本文献和复制文献的服务形式”。《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公共图书馆之间以及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应当通过馆际互借、通借通还、联合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形式实现共享资源的联合服务。”《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组建图书馆联盟或者其他方式,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开放数字资源库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文献传递服务的实施过程是图书馆对有利用需求的文献制作纸本或数字复制件,通过邮寄、传真或网络传递等方式提供给文献请求馆,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而从前文对我国现阶段著作权法中有关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条款来看,还没有涉及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图书馆如果想为文献传递服务找到法律支持,依然只能以“为读者个人学习研究目的”、“为课堂教学或科研目的”的条款作为依据。

从国际上的著作权立法来看,一些国家的著作权法中包含了图书馆为文献传递目的而复制作品的合理使用条款(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17],可以为我国著作权法完善提供参考。

2.3远程信息服务

互联网环境为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创造了更有利条件。图书馆应用技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图书馆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和载体,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书目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提供等远程网络信息服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积极推广纸质文献开架借阅、电子资源上网服务。”《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利用互联网、个人通讯终端等信息技术和载体提供远程网络信息服务……”《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中,将“数字资源的情况”、“可远程访问数字资源占数字资源总量的比例”等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

我国著作权法将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一项基本著作权权利类型加以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意味着图书馆仅能在馆舍范围内向用户提供数字信息服务,这与以上法规文件中提出的远程信息服务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阶段国际上对图书馆网络传播著作权豁免的要求非常严格。据调研,目前多数国家现行著作权法律均没有专门规定适用主体明确为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一些国家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作为可适用主体而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往往只适用图书馆在馆舍内利用安装在本馆的计算机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总体来看,国际上著作权法律对图书馆可适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的规定相当狭窄,甚至是缺失的[18]。这使得图书馆利用各种新媒体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受到了极大制约。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形发生变化的难度非常大。在缺少著作权法支持的情况下,图书馆为了实现提供远程服务的目标,需要根据民法领域的约定优先原则,在资源采购过程中,通过合同的条款,解决为用户提供远程服务的问题。

2.4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租服务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出租权是指著作权人“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此外,“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第四十二条)。

因此对于图书馆馆藏中的音像出版物、计算机软件等资源类型,如果进行有偿外借,其行为就会受到权利人出租权的控制。我国现阶段的地方图书馆法规中涉及了以上类型馆藏的出租服务。如《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收集专题信息,编写参考资料,提供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借阅服务或者进行代查、代译、复印书刊资料等工作时,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市文广影视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另行规定。”《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十条、《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等都有类似的规定。

虽然从条款内容上看,图书馆提供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租服务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但这种收取服务费的方式也会产生侵犯权利人出租权的风险。

2.5翻译服务

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借阅服务的条款中,也都提到了“代译”服务。这种服务项目的开展会受到作者翻译权的控制。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享有的“翻译权”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使用费。图书馆是否为该项合理使用情形的适用主体,还缺少明确界定。

为用户提供翻译服务是国际图书馆界正在争取的权利豁免内容,国际图联(iFLa)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的《与图书馆和档案馆有关的著作权权限制与例外条约建议稿》中,在争取的图书馆著作权权利豁免类型中,就包括了翻译相关作品和材料的权利[19]。

从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代译服务并不是图书馆开展的重要服务方式。因此,图书馆法规可以回避该问题,暂不考虑将其纳入法律的规范范围,如2013年制定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15年制定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中已没有“代译”服务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中也没有涉及。

3对我国图书馆著作权问题解决策略的思考

3.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著作权法中的图书馆条款

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条款是图书馆业务开展的最可靠依据,对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设的公益设施,若离开了对著作权作品的“合理使用”,则其功能的发挥几乎沦为空谈[20]。

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体系中,以图书馆作为适用主体的合理使用条款非常少,导致图书馆开展服务过程中,存在诸多法律不确定性,有产生侵权的风险,使图书馆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著作权法通过赋予作者一定范围的专有性权利,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实现保护著作权人利益和保障公众获取利用信息权利之间的平衡,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这一点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正如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教授所指出,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鼓励求知行为,使人人享有知识[21]。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我国需要借鉴国际上图书馆合理使用条款的立法经验,丰富相关内容,将主要的合理使用情形以适当方式纳入到著作权法律体系中。

此外,除了将合理使用的情形逐条列出,我国还需借鉴美国“要素主义”的合理使用立法模式,以若干标准作为合理使用具体规则缺失时的判断依据,以减轻法律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带来的影响。图书馆开展的业务活动,如果其行为本身并没有违反著作权法的原则和精神,应给予其更多的法律空间。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常造成法律的缺位,国外知识产权领域的立法、修法速度都大大加快。为了防止和纠正社会博弈在扭曲了的权力结构中形成过于严格的著作权制度,必须保证立法程序的公正性,保障那些权益可能受到立法结果影响的人有充分的机会和有效的途径富有意义地参与立法过程[22]。这也要求图书馆界更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工作,从图书馆角度,代表社会公众利益,提出合理建议,争取应有权益,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和用户需求的满足创造更有利的法律环境。

3.2通过图书馆法条款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开展

图书馆的公共性和知识产权的私有性历来存在着一定冲突,这一点在法律上也有所体现。著作权法是以保护版权所有人利益为核心,而图书馆法则涉及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管理秩序,是发展与保护图书馆事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属行政法范畴。著作权法与图书馆法分别保护作品作者的权利与作品使用者,二者立法目标各异[23]。

图书馆法的相关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对著作权人私人权利扩张趋势的一种制约,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冲突的情况。由于法律位阶的不同,《立法法》规定了不同类型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是一项基本的冲突解决规则[24]。我国现阶段还缺少国家层面的图书馆法律,现有图书馆法规的法律位阶较低,所以在探讨图书馆著作权问题的解决方面还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图书馆界需要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实施,为图书馆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我国图书馆学界专家曾提出,在明确公共图书馆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公共图书馆法要在知识产权方面赋予公共图书馆更多合理使用的权利[25]。但在《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立法进程中,目前形成的共识是,公共文化提供服务过程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不纳入这两部法律规范的范畴,纳入著作权法的框架统筹解决[26]。而现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著作权修订过程中,对图书馆界的呼声回应极其有限[27]。

笔者认为,在现实的立法环境下,可以积极利用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机会,以规定图书馆服务目标、类型的方式,为图书馆著作权问题的解决争取空间。图书馆专门法首先需要规范图书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和馆际合作,图书馆拥有基于宪法的收集资料和提供资料的自由权利,承担着保障利用者权利实现的义务[28]。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体系还存在诸多缺失、模糊之处,使图书馆的相关业务活动处于不确定状态。在不产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图书馆法中确定相关的服务(如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采集等)条款,为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持,在尊重作者著作权的同时,保证社会信息需求的满足。

3.3图书馆界需要采取最有利的著作权管理措施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著作权管理问题。正如肯尼思?D?克鲁斯(KennethD.Crews)所提出,图书馆员必须领会作为权利所有人和使用者的权利,识别法律允许的行为,并寻求最能促进作为教师、学习者和信息专家目标的著作权策略,如果我们不能以对我们有利的方式管理著作权,我们就会失去实现我们教育和研究使命的宝贵机会[29]。

为了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高效开展,为用户争取更多权利,在深刻理解著作权法相关规则的基础上,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使图书馆的业务能够更加顺利开展。如仅提供复印设备,由读者自助完成文献复印过程,图书馆较少直接参与到文献复制活动中,这样可以避免产生复制侵权风险。提供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出借时,不收取费用,避免造成对作者出租权的侵犯。在自建数据库过程中,对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更多地发挥资源揭示、引导功能,避免直接的资源、传播行为带来的侵权风险。在资源采购合同谈判过程中,明确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范围、方式,争取能够通过在线、移动网络等途径,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远程信息服务。

地图管理条例篇4

浙江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基础测绘管理,规范基础测绘活动,保障基础测绘事业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基础测绘活动及其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

基础测绘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定期更新、保障安全、促进应用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并实施基础测绘规划,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础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基础测绘科学研究、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避免重复投资。

第七条基础测绘必须采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基础测绘规划与计划

第八条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海洋与渔业、人民防空、电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础测绘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基础测绘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基础测绘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涉及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或者作战工程的,还应当征求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

基础测绘规划报送审批文件应当附具征求意见采纳情况说明。

第十条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公布经批准的基础测绘规划。其中涉及保密的内容不得公布;确需公布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保密处理并经依法审定后方可公布。

经批准的基础测绘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组织编制和审批程序执行。

第十一条基础测绘规划的规划期为5年。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专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规划实施评估意见。

规划实施评估意见应当作为修改规划和制定新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根据基础测绘规划、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并分别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接受备案的主管部门应当对报备案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进行审核。对成果可以共享的测绘项目,应当统筹协调,避免重复投入。

第三章基础测绘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基础测绘项目由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省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下列基础测绘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和复测全省统一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

(二)测制和更新全省1∶10000、城市规划区1∶5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组织实施省基础航空摄影;

(四)取得省基础地理信息的卫星遥感资料;

(五)建立、维护和更新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六)收集、采集和更新全省地名地址数据,建立和更新数据库;

(七)组织实施省海洋测绘,建立和更新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八)建立和维护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

(九)编制省综合地图集、普通地图集;

(十)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五条设区的市、县(市、区)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下列基础测绘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和复测基础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

(二)测制和更新1∶20xx、1∶1000、1∶5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组织实施基础航空摄影;

(四)取得基础地理信息的卫星遥感资料;

(五)建设和维护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六)收集、采集和更新地名地址数据,建立和更新数据库;

(七)建立和更新城市三维模型及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八)测绘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线、轨道交通等设施,建立和更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九)建立和维护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

(十)编制综合地图集、普通地图集;

(十一)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六条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根据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家、省规定的测绘成本定额,确定基础测绘年度预算经费,保障基础测绘项目的实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测绘经费的财政支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基础测绘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财政规定需由设区的市承担有关经费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基础测绘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财政和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基础测绘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基础测绘项目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组织实施基础测绘项目,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基础测绘项目承担单位。

基础测绘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规定的测绘资质,并不得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从事基础测绘活动。

第十九条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与基础测绘项目承担单位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基础测绘项目的内容及其完成时间、经费支付进度、成果验收标准、成果归属与汇交要求、保密规定、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等内容,依法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基础测绘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基础测绘成果质量管理制度,对完成的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负责。

第二十一条基础测绘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保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保密知识教育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基础测绘设施。

基础测绘设施遭受破坏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基础测绘活动正常进行。

第二十三条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需要,按照《基础测绘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基础测绘应急保障预案。

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基础测绘应急保障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应急测制和更新工作。

第四章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与利用

第二十四条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地理信息变化情况等因素确定更新周期。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以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

下列基础测绘成果实行定期更新:

(一)1∶10000、1∶5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每3年更新一次;

(二)1∶20xx、1∶1000、1∶5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每2年更新一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基础测绘成果实行动态更新。

第二十五条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更新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收集有关行政区域界线、地名、水系、交通运输、居民点、植被等地理信息的变化情况。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海洋与渔业、人民防空、电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二十六条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实行共享。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公布基础测绘成果目录。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其他测绘活动时,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测绘成果。

使用财政资金的除基础测绘以外的其他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有关部门在批准项目立项前或者财政部门在审核项目预算支出时,应当书面征求同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的意见。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10日内反馈意见。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认为已有基础测绘成果可供利用的,应当提供相应的基础测绘成果。

确属重复测绘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和预算支出。

第二十七条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和相关地理信息,对一定区域内重要的自然、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定量化、空间化的动态监测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十八条基础测绘成果的检验、汇交、保管、提供、利用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浙江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程序、要求编制基础测绘规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使用基础测绘财政经费的;

(三)未按照保密规定对涉密人员、涉密项目进行管理,或者发生失泄密事件的;

(四)未及时采取措施、组织力量修复基础测绘设施,影响基础测绘活动正常进行的;

(五)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基础测绘重力基本网、高程控制网、国家平面控制网、国家GpS控制网国家重力基本网是确定我国重力加速度数值的坐标体系。重力成果在研究地球形状、精确处理大地测量观测数据、发展空间技术、地球物理、地质勘探、地震、天文、计量和高能物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提供使用的20xx国家重力基本网包括21个重力基准点和126个重力基本点。

地图管理条例篇5

关键词:

引言

黑龙江是中俄界河,是两国间重要的水运通道,水路运输对黑龙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黑龙江中游是中俄界河最重要的航段,分布着黑河、同江、抚远三个对俄贸易口岸,通过松花江的汇入,使我省内地对俄贸易变得更为便利,促进了中俄货运输、江海联运、旅游业的发展。界河航道管理事关国防、外交、边境管理以及领土和航行权益等国家利益。

界河航行图集对指导船舶安全、经济、便捷航行,航道养护管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现使用的航行图集是黑龙江省航道局2000年组织绘制的,经历十几年的历程,界河航道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第42次以来的例会项目实施,黑龙江的航行条件有所改善,航道疏浚、航标调整、航线变更使航道情况、航标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版航行图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要求。为科学、准确标识航道情况,引导船舶安全航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防管理需求,开始了中俄界河航行图集的编绘工作。

黑龙江中游航道里程996公里,国家二级航道,航宽60-70米,弯曲半径600-700米,通航保证率90%,9个重点浅滩,11个一般浅滩,航标1151座,沿岸中方港口码头20多处,29公里架空电线1处,235公里中俄路桥一处(在建),抚远水道及图集内乌苏里江(俄方段)跨河设施共5处。本次图集编辑,需求解决的难点,一是同时补给黑瞎子岛区域地形图及航道要素;二是数据处理满足图理要求;三是同时满足图面效果和精度要求。

2航行图集实施技术方案

2.1确定软件的应用;adobei1lustrator:主要用于绘图编辑,生成矢量图形,满足并支持印刷需要,autoCaD用于分幅,确保成图精度。也用于影像矢量比。清华三维epS是专业的成图软件,用于测量数据的批量处理和编辑,输出图集所需内容。CaSS同清华三维一样,是专业成图软件,用于第三方数据的批量处理和编辑,并输出图集所需内容。

2.2技术方法及流程

2.2.1测量数据采集及处理

(1)水深数据抽稀。将大比例尺(1:5000和1:10000)源数据抽稀至小比例尺,合理选择断面间距和定位点间距,既要满足图集显示要求,又要保持水下地形自然特征。采取源数据建模生成等深线,而后采集水深的方法,有效保证了数据处理的客观性。

(2)助航标志处理。受图集比例尺限制,航标(特别导标)在图上表示只能采取示意方式,为反应助航标志的客观位置,对于图上空间较大的区域,保证前标位置为实例,以固定的间距标绘后标位置,对于图上空间无法同时显示多个助航标志的区域,在保证各标志逻辑位置正确的前提下,沿航线方向调整图上显示位置。

(3)分幅。图集共计36幅,均按河流走势进行自由四边形分幅。这种分幅方式无法通过专业的绘图软件自动生成,只能手工计算并绘制。借助autoCaD通用绘图软件,通过定义绘图单位精度,保证图集基础控制精度要求。以1:10万比例尺展绘四角坐标和基础格网,细化局部格网参数,批量绘制相同图形要素。根据地球椭球相同经纬距离基本相等、北半球相同经差距离向北收敛的特性,在图幅绘制时,严格控制横向和纵向图形复制,避免产生因批量操作产生的误差。将1:10万比例尺图幅,几何放大至1:5万,作为图集分幅使用。

2.2.2底图应用

本图集采用与底图同比例尺,不需要进行比例尺变换。底图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拼图。按图集分幅将底图进行重新拼接,并裁剪掉图外内容,重新生成以图集分幅为单元的图形。

(2)编辑。删除俄文内容,按显示层次归类分层;统一岛屿、山谷、河流、居民地、景区等文字标注,满足规定要求;检查单元图形文字注记的完整性;修复拼图时产生的断线、重叠、错位等问题;突出主体显示,重新进行颜色设置,修改要素表示方式。

(1)水深。水深采用海图注记方式,目前系统不支持海图注记,在编图中采用整数位与小数位编组方法,水深位置进行重新标注。

(2)等深线。等深线间距为2米,分为岸线-0米、0-2米、大于2米三个水深显示区域,分别以灰色、淡蓝色和白色表示、非航道水域以淡蓝色表示。此显示设置虽然与通常的海图设置相反,但在内河航行图中,能很好区分水域与陆域、航道区域与非航道水域的显示矛盾。

(3)航标。中方助航标志均以红色填充块形式表示,俄方助航标志均以红色框形式表示,明确中俄双方航标的国别属性。对于中方岸标,底部低于设计水位上高6米时,均作了标注,为因水位变化维护航标提供参考。

(4)碍航设施。对区段内的桥梁、架空电缆等碍航设施标注净空高度,作为航行警示参考。

3航行图集质量管理控制及实施效果

3.1执行标准及依据

《中俄国境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和额尔古纳河航标管理规则》

《中俄国境河流航行规则》

《中国航海图绘规范》GB12320-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

《海图印刷规范》GB/14477-2008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

交通运输部及其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有关的河道地形图及水文、气象资料。

3.2实施效果

本次图集编绘成果,是继2000版中俄界河航行图集后,又一次大的提升,在科学、准确标识航道情况,引导船舶安全航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防管理需要,提高界河航道养护和界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明显。本次图集汇编,以工作大纲为指导,严格执行测绘、地图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则、条约规定你,是目前我国最新、最完善、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中俄界河专题地图,也为我省电子航道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其主要表现如下:

(1)资料最新、最完整。对航行条件、浅谈情况、港口情况、气象、水文、地形、交通、行政状况等,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考证,具有权威性。采用2013级2014年全河段大比例尺水深实测数据,细化了水下地形及航道状况,并应用了2013年的底图、资料提高了图集的应用价值。

(2)实用性与美学结合。利用合理的符号表现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在突出主体内容的前提小,体现专题图的特点,注重细节处理,树立精品意识,将实用性与美学结合起来,提高图面的视觉效果。

(3)适用性强。本图集适于不同人群和不同工作环境,在航道养护、界河边境管理、例会谈判、会议等工作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地图管理条例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警预测;webGiS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254-02

thewarningandForecastingSystemofpublicHealthemergenciesBasedonwebGiS

CHenYong

(artilleryacademyofp.L.a,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dthemoduletypedevelopmentburstcharacteristicspublichealtheventforewarnstheforecastsystem.thesystemhasrealizedthereal-timemonitoringmodule,thestatisticalinquirymodule,thetendencyforecastmodule,thecommandcontrolmoduleandthedatamaintenancemodule.thesystemsatisfiedfixedtimevisitedandtherealtimedisplaymonitoringearlywarningfunction,thetendencyforecastfunctionaswellastothehistoricaldatastatisticalinquiryfunction.obtainstheaccuratedirect-viewinggraphicdatabythesystem,enhancedtheburstcharacteristicspublichealtheventtoforewarntheforecasttimelinessandthereliability.

Keywords:publichealth;earlywarningandforecast;webGiS

1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设计的目标要求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加强系统的实用性、降低系统的开发应用成本、提高系统的生命周期。一般而言,系统设计首先应根据系统研制的目标,确定系统必须具备的空间操作功能,其次是数据分类和编码,完成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最后是系统的建模和产品的输出,即应用设计。

根据系统研制的目标,规划系统的规模,确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GiS总体设计的目标是一个优化的GiS,它必须具有运行效率高、可变性强、控制性能好等特点。为了提高系统的可变性,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并采用分离数据库服务器的方式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

2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设计:

数据库设计:根据数据流程,确立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数据模型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定义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连接关系。该系统主要涉及了两方面的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地图数据tab格式文件进行存储,再由mapinfo通过配置文件来调用和查询,并以图层的方式显示在地图管理器里。卫生状况的属性数据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进行管理,主要存储有区域表、疾病分类表、病例表、病情统计表等属性表中,卫生状况的属性数据的查询采用了.net的控件实现,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系统在数据的存储上采用了卫生状况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分离的机制。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mapXtreme2008管理空间数据,企业级关系数据库系统SQLserver2000管理属性数据。其中,SQLserver2000存储的是卫生状况的属性数据,在地图中进行查询时实际使用的是卫生状况的属性数据的汇总,对病例的不同属性和不同类型的汇总统计,主要有按疾病名称的统计,按时间的统计,按发病区域的统计,按病例的临床分类的统计等[1]。

系统功能设计:对已确定功能的各模块软件功能实现具体化,确定每一个具体功能的开发难度、工作量、与数据的关系、软件之间调用关系、运行效率等。在本系统中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实时监控,统计查询,趋势预测,指挥控制和数据维护。如图1所示。

系统界面设计:定义系统菜单、窗口、对话框以及地图信息显示方式,规定显示的背景、各个页面间的衔接、图例、文字符号、颜色,定义主窗口、附图窗口等的配置方案。总体要求有着友好的界面[2-3]。

3功能模块设计

3.1实时监控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当天进入报告卡数据库中的数据实时显示在地理信息当中,主要实现了实时信息、报警设置和更新设置功能。实时信息是为了提供友好的界面以及信息获取的直观和方便性,将不同的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以直方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并制定了详细的信息面板,将最新数据实时的显示在信息面板中,协助管理人员了解最新的发病情况和疫情控制。报警设置是设置一定的条件,当所发生的卫生疫情病例超出了该条件之后发出警报,同时为了完善该系统的预警机制,设置数据的阈值,当数据库中更新的数据大于该阈值的时候,在前台的地图信息中以不同的颜色闪烁的表示出来,并且发出警报,达到预警的目的。通过该模块查询在当天时间内不同区域某种卫生病例数。更新设置是通过定时器功能,按照设定的时间将后台数据库中所获得数据,实时的反映在地理信息上。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设置病例的报警条件,报警条件包括两个第一个设置新增病例报警,即某地区出现新的病例时提示报警。第二个设置报警上限,该上限其实是一阈值,当所要查询的病例人数大于该阈值的时候才会发出警报,为了将发病例超出上限的区域突出显示出来,下一步设置该区域的报警颜色,当完成了这些基本的报警设置之后,就可以输入查询疾病名称,通过定时器功能定时访问报告卡数据库,将最新发病情况返回给系统,按照疾病的发病类型分类在地图上用区域直方图的形式显示出各个乡镇的发病人数。并比较发病数据是否满足报警条件,不满足就保持原样,满足报警条件则用设定的颜色预警显示。从而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的功能。

3.2统计查询

主要实现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统计和历史同期比,及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对以后的辅助决策奠定数据基础。条件统计包括按年统计、按季统计、按月统计和按日统计,将发病人数的统计数据以直方图的形式显示在地图的不同位置上,直方图直观的特点使得它比枯燥的数据有着更友好的信息提示作用,方便指挥中心的管理人员对于这些不同的数据根据不同的地理信息做出对比,从而实现最终的决策。并可以将发病率和病死率以饼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对该疫情的危险程度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以便相关机构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发病率=某一时间内病例人数/当地的人口总数,病死率=某一时间内该病例的死亡人数/当地该病例的发病人数。历史同期比是将数据仓库中的历史上连续几年内的具体某个月的发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可以直观的了解到这个时间段内的发病规律,为辅助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做到客观有效的处理。

该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对于发病病例的数据统计。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设定要查询统计的详细时间,为了更好的在以后对病例进行预测,这里的查询条件可以精确到指定年份,季度,月份,日期。查询结果将会以直方图和饼形图两种形式显现出来,同时为了和前期的发病数据做对比,该功能可以选择待对比的年月,对比结果以过程线图的方式显现出来。

3.3预测趋势

该模块通过继承数据仓库中已有的历史数据资源,选择合适的算法实现预测功能。将数据输入到后台所设计的数学模型当中,根据预先规定的规则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4][5],对所发生的疫情的蔓延程度和速度做出一个合理科学的预测,对该病例的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个卫生防治系统,对于一个本地区所发生的卫生疫情以后的发展做出一个相应的科学推断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当前的数据预测模块具有许多的数学模型。本系统的趋势预测功能模块为管理人员提供了辅助决策的功能,对于该疫情的蔓延和扩散做出一个合理的数学估计。

系统的预测模块采用灰色马尔可夫链作为预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据仓库中的前期数据的相关分析,构建该病例的状态转移矩阵,通过数学运算公式进行下一状态即在下一时间段内该疾病发病人数的预测。

具体实现该功能的步骤如下:首先从数据仓库中提取前十天的发病病例数量输入到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通过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数据进行运算,完成运算得出后二十天发病人数的预测结果,将预测数据以过程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方便管理人员分析决策。

3.4指挥控制

指挥控制模块要求在上述查询、分析基础上快速的信息、发出指令并实时了解疾病处理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功能: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医疗设施,通知,处理进度[6-7]。负责人及联系方式提供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袭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联系所在地区所在部门的负责人。由于各个部门的人事是有变动的,因而设置该功能对各部门负责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更新,实现卫生管理的责任制。同时也是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责任人,第一时间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职能执行。医疗设施是对于当地硬件卫生设施而设计的。所在地域的医疗设施也是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对于不同的卫生事件相应级别的医疗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实现相应医疗设施的调度也是有效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有效措施,该功能可以查询到当地不同地域的医疗设施的详细,当出现状况时,有效的实现医疗设施调度。通知功能则是为了在网络上信息的适时,使得广大的市民对于当前事件的进展有着详细的了解,尤其是在卫生事件上。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说,有效的防治除了政府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参与外,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自我防治保护也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占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事件的进展以及对于当前疾病的相关防治措施。处理进度功能主要实现的是对于领导机构的处理速度的实时展现,将处理的过程和速度通过该平台给相关的领导决策机构,决策者可以通过处理的进度决定下一个行动方案。

4数据维护

该模块主要是是以管理员的权限控制的。它同样是以web的形式作为后台管理模块独立。它主要是对于空间属性数据中的数据更新,包括乡镇管理以及医院管理。主要的功能包括查询、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一个城市的地理信息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了决策的有效性也要及时的把这些变化及时的更新到数据库当中,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该模块维护的数据主要涉及地图的属性信息的部分以及慈溪市下辖的县市乡镇等地区的详细信息和这些地域的详细的医疗实施信息。

5总结

本文探讨了系统设计,详细分析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并着重阐述了实时监控、统计查询和趋势预测三个模块实现的具体流程。

参考文献:

[1]王欣,郑贵州.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实现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2(8):40-43.

[2]赵需生,杨崇俊.weBGiS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5(1):58-60.

[3]李满春.GlS设计与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徐德忠,张治英.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与流行病学[J].中华流行病学志,2004,24(4):251-253.

[5]王伟.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系统信息网络建设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23-26.

地图管理条例篇7

第一条为了及时、公正调解、处理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保护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权属纠纷,是指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调解、处理(以下简称调处)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权属纠纷。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调处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权属纠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有关主管部门)分别负责调解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并负责办理人民政府对以上相应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的具体工作。土地、山林、水利的混合性权属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上述一个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共同负责调解,并负责办理人民政府对该混合性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权属纠纷调处机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权属纠纷调处工作。

第五条权属纠纷的调处,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考虑历史和现实状况,积极疏导,充分协商,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权属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主动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协商不成的,按本条例规定的程序申请调处。权属纠纷当事人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因权属纠纷引发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必须及时制止,并按有关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第七条在权属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争议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现状,不得破坏地上农作物、附着物或者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权属纠纷为借口,寻衅滋事,唆使权属纠纷当事人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秩序。不得阻碍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调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二章调处依据和证据

第九条权属纠纷的调处,以当事人提出的已经依法确定权属时的有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为依据;当时的法律、法规、规章未作规定的,以当时的有关政策规定为依据;当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均未作规定的,以调处时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第十条下列证据,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证据材料(以下简称权属凭证):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及其有关规定取得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或者发证时的档案清册;

(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等所属的土地清册;

(三)合作化时期或者实行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四固定时,确定土地、林地权属归农民集体所有或者归农民个人使用的决议、决定和其他文件材料;

(四)以后各级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者依法生效的调解协议;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发的土地、山林权属证书;

(六)以后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协议;

(七)依法没收、征收、征购、征用土地和依法批准使用、划拨土地(含林地)的文件及其附图,依法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合同;

(八)国有农、林场设立时经依法批准的确定经营管理范围的总体设计书、规划书、说明书及其附图;

(九)1966年前划定的国家建设用地,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不再办理征用手续,用地单位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文件、资料;

(十)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人民政府已经明确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一级经营管理的文件;

(十一)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农民建房用地的文件;

(十二)人民法院对权属纠纷作出的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凭证材料和其他证据。

第十一条下列证据,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参考凭证材料(以下简称权属参考凭证):

(一)依法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森林资源清查有关成果资料;

(二)当事人管理使用(包括投资)争议的土地、山林、水利的事实资料和有关凭证;

(三)依法划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及其边界地图;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征用、使用、划拨、出让土地(含林地)时有关的说明书、补偿协议书、补偿清单和交付有关价款的凭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规划用地的文件及其附图;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参考的其他证据。

第十二条下列文件、资料,不能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权属凭证或者权属参考凭证:

(一)以前的权属凭证;

(二)依法划定行政区域界线前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绘制的各类地图和军用地图标明的行政区域界线;

(三)涂改、伪造的权属凭证;

(四)以欺诈、胁迫或者恶意串通等手段取得的文件、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能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权属凭证或者权属参考凭证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三条对同一起权属纠纷有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但最后一次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除外。

第十四条对同一起权属纠纷有数次协议的,以经过公证的协议为准,没有公证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但协议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除外。

第十五条权属凭证记载东、西、南、北四至(以下简称四至)方位范围清楚的,以四至为准;四至记载不清楚,而该权属凭证记载的面积清楚的,以面积为准;权属凭证面积记载、四至方位不清又无附图的,根据权属参考凭证也不能确定具置的,由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原则确定权属。

第十六条同一起权属纠纷双方当事人都出具有相应的权属凭证,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能作为确定权属凭证的,由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原则,确定权属。

第十七条对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权争议,依法不能证明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原则确定使用权。

第三章调处管辖和程序

第十八条权属纠纷实行属地管辖、分级调处:

(一)同一乡(镇)内发生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处;

(二)同一乡(镇)内发生的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三)同一县(县级市、市辖区)内发生的水利纠纷或者跨乡(镇)行政区域发生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四)同一地区或者设区的市内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权属纠纷,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五)跨地区或者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权属纠纷,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因案件重大、案情复杂,经调解后达不成协议又不便作出处理决定的,按照前款规定有处理权的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可以提出处理意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上级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处理下级人民政府有权处理的权属纠纷。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经过依法确定权属后登记核发的权属证书有异议的,可以向登记核发权属证书的人民政府提出重新处理申请。人民政府对于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规定的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根据本条例的规定重新确定权属的,应当注销原权属证书,重新登记核发权属证书。

第二十条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与权属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有具体的权属请求和事实根据;

(三)有明确的对方当事人;

(四)属于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

(五)争议的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未经依法确定权属,或者虽经依法确定权属,但有证据证明已经确定的权属确有错误的。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申请调处权属纠纷,应当递交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争议当事人的姓名、年龄、住所,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权属争议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

(三)对土地、山林、水利的权属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申请调处权属纠纷时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能够证明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的有关权属凭证;

(二)权属争议区域图和地上附着物分布情况;

(三)请求确定权属的界线范围图。

当事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受理申请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将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事项记入笔录。

第二十二条权属纠纷调处申请,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属于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的权属纠纷,向争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

(二)属于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四)、(五)项规定的权属纠纷,向争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提出。

第二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接到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经审查,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条件且属于本级人民政府调处权限范围的,应当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的当事人;不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的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条件但不属于本级人民政府调处权限范围的,应当自接到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转送有权调处的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有关主管部门受理,并告知申请的当事人。

当事人对登记核发的权属证书有异议,按照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提出重新处理申请的,审查是否受理的期限为一个月。

第二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自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受理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另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二十日内,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答辩意见,并提供有关权属纠纷的证据材料。

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答辩意见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答辩意见告知申请的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未提交答辩意见和有关权属纠纷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处程序的进行。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有权委托人代为参加权属纠纷调处活动,有权查阅对方当事人提出或者调处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

申请的当事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权属请求,对方当事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权属请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权属请求。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权属请求,应当在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及其人不得毁灭、伪造与权属纠纷有关的重要证据,不得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

第二十七条调处部门、机构的工作人员与权属纠纷的标的或者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依法回避。

前款规定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在部门、机构的负责人决定。

第二十八条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后,应当到权属争议现场勘验,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代表参加,通知当事人到场。勘验的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绘制权属争议区域图,由勘验人、当事人和基层组织代表签名或者盖章。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调查的情况应当制作调查笔录,由调查人和被调查单位、个人签名或者盖章。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的鉴定机构鉴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方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受理的权属纠纷调处申请,需要调查、勘验的,可以委托下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勘验。

第二十九条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对权属纠纷进行调解。

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受理的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可以责成双方当事人所在地有关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对权属纠纷进行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逐级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进行调解。

调解时,可以邀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协助,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应当给予协助。

调解协议,必须由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和权属界线图。调解协议书和权属界线图由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签名,并加盖主持调解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印章,送达当事人后生效。

第三十条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权属纠纷,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四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因案件重大、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二个月。

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权属纠纷,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有调解管辖权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处理意见,报有处理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作出处理决定。因案件重大、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处理意见的,经有处理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含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二个月。

有处理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处理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因案件重大、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一个月。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属于本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水事纠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已作出过处理决定的水事纠纷除外)直接作出处理决定,但案件重大、案情复杂或者影响较大的水事纠纷,在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第三十一条对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案由、当事人争议的事实、理由和权属请求;

(三)处理决定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

(四)处理结果;

(五)不服处理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途径和期限;

(六)处理决定生效后,履行处理决定的限期;

(七)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日期;

(八)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原核发的权属证书或者作出的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作出处理决定时应当决定予以撤销。

处理决定书应当附确定的权属界线图。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处理决定书和所附权属界线图上盖章。

处理决定书作出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效的调解协议书、处理决定书,及时依法办理权属登记,核发权属证书。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不提出处理意见或者不作出处理决定的;

(三)违背当事人意愿,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

(四)权属纠纷发生后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致使事态扩大,引发的;

(五)因权属纠纷引发不及时报告或者不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

第三十五条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调处权属纠纷的主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调处工作中、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擅自改变争议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现状,破坏地上农作物、附着物或者砍伐有争议的林木的,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处罚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以权属纠纷为借口挑起事端,寻衅滋事,唆使权属纠纷当事人扰乱社会管理秩序,或者妨碍调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及其人毁灭、伪造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因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引起的土地使用权争议、行政区域边界争议,不适用本条例。

地图管理条例篇8

关键词:数据库设计;案例教学;验证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据库”课程是信息管理及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数据库”课程抽象、实践性强,部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总是一头雾水,对很多概念仍然似懂非懂。亲身经历告诉我这不完全是学生方面的原因,其中关键的原因是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所学知识缺乏有效的实践检验环节,学习只能依靠陈述式记忆,不能上升到程序式记忆高度,只能局部理解知识点,没有一条实践的主线对知识点的贯通,自然对课程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首先通过引入了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及其教学难点,然后结合信息系统开发及多年教学工作给出了一种基于案例为主线的数据库设计及结果验证方法,最后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2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及教学难点分析

根据王珊等人的总结,数据库设计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其二,数据库设计是结构设计和行为设计的相结合。

2.1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说明在数据库设计中,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但除了技术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管理和基础数据的准备。管理一部分是指对数据库建设本身这个大项目的管理,另一个隐藏含义是指企业的管理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成熟化,后续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将要解决该问题。它说的是数据库建设与企业的业务管理密切相关,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有规范化、经常在变,那么任何人不可能设计出满足这个企业的数据库。“十二分基础数据”则强调了基础数据在数据库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础数据的准备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表结构以及用户使用的方便性,甚至是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在图书馆管理系统给读者办证功能中,考虑输入每个读者的专业信息时,由于一个学校的专业是相对固定但又可能会有变动的情况,所以在设计图书馆数据库时就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数据表,维护学校的专业信息,在需要输入“专业”信息的地方,不是让用户输入,而是直接将“专业”表中的数据显示给用户供用户选择,这样不但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而且可以防止用户输入造成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2.2结构设计和行为设计的相结合

由教材,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指设计出的数据库(结构设计)要满足系统所有处理(行为设计)所涉及的数据存取操作。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详细的描述了应用系统的行为(处理)以及所涉及的数据,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要为这些所涉及的数据提供一个良好的数据组织方式,所以结构设计是必须与行为设计为前提的,行为设计直接影响到结构设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oa的文件审核中,如果每个文件只需要一个人审核时,那么直接在文件信息表中增加“是否审核”、“审核人”和“审核意见”等属性就可以满足要求,但如果审核是固定流程:文件――主管审核――财务审核――副总经理审核――总经理审核,那么至少需要增加一个审核表(审核表中有所审文件、审核人、是否审核、审核意见等属性)即可以处理,更进一步,如果审核流程不固定,有的文件只需要主管审核就可以,

作者简介:刘智(1977-),男,江西高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数据库。

有的文件必须有财务审核……相应的数据库设计就越来越复杂了。所以说结构设计必须和行为设计相结合。

从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可以看出数据库设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离开了实践,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没有任何意义。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来源于实践就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检验是为了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真正体会数据库的内涵与实质,避免空对空的学习。

3案例教学及验证方法

鉴于理论课时的限制,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安排好数据库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理论课程阶段学好数据库基本原理及设计的方法,数据库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系统简单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任务并对完成的设计进行简单的验证。验证是关键,让学生深刻体会设计出的数据库(结构设计)能否满足用户的数据处理要求(行为设计),从而消除学生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脱节的现象,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基于案例为主线的数据库设计及结果检验方法简单过程如下。

(1)针对具体应用,确定系统边界及功能,通过企业业务流程分析,最终得到系统需求――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数据流程图是从计算机视角描绘系统的逻辑模型,只描绘数据流在系统中的流动和处理情况,是逻辑系统的图形表示。数据流程图具有对复杂客观流程的高度抽象性(在图中去掉了具体的组织结构、工作场所、物质流等,只剩下信息和数据存储、流动、使用以及处理等抽象数据)和概括性(把系统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形成一个总体,可反应数据流之间的概括情况);而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图的进一步补充,图1给出了借书过程的数据流图(图中正方形表示外部实体,圆角矩形表示处理,右开口矩形表示数据存储,带箭头线段表示数据流)。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篇幅限制,省略图1所对应的数据字典)描述了系统所有处理要求和信息要求,根据处理要求和信息要求能够抽象出实体及其实体间的联系,从而得到系统的概念结构。

图1读者借书数据流图

(2)根据需求分析,逐步得到系统的总e-R图,得到系统的概念结构设计

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完全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本质,认为概念结构完全是一个多余的中间层次。其实不然,概念结构能够清晰的反映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类型,逻辑结构虽然也能通过外码引用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但它很不直观,不具有易理解性的特点,所以数据库设计往往先得到概念结构,然后转换成逻辑结构。图2给出了图书馆借还书系统的简单e-R图(只列出了实体的主要属性)。

图2图书馆借还书简单e-R图

(3)根据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将概念结构转化为关系模式,并进行优化,得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即最终的数据库表结构

图2所示的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并进行优化后得到以下数据库表(带下划线的是主码,斜线是外码):

图书(iSBn,书名,作者,出版社……);

书目(条码号,iSBn,借书室,状态),其中书目状态有“已借出”,“在库可借”,“库本”;

借书室(编号,名称,简介);

借书证(卡号,条码号,学号,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类别,状态),其中借书证状态有“正常”,“注销”,“挂失”;

借书记录(借书序号,书目条码号,借书证条码号,借书日期,应还日期,还书日期,状态),其中状态有“已还”,“未还”。

(4)根据系统功能划分及需求分析,简单设计出每个功能的界面,标注出界面每个按钮的流转情况及功能

界面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让用户使用方便,以简洁、清晰为主,同一个界面尽量不要实现过多的功能,同时界面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实现的难易。以学生借书过程为例,设计出图3和图4所示界面。

图3借书界面(扫描借书证)

图4图书馆借书界面设计示意图

(5)验证所设计数据库的合理性

针对第4步的每个界面,使用SQL语言详细说明,界面中数据的来源及每个按钮操作所涉及数据的去向。例如,针对第4步给出的读者借书过程界面设计,图书管理员进入系统后停留在图3所示页面,当读者递给管理员借书证和要借的书籍时,系统执行以下操作,其中对读者借书过程的数据存取详细说明(也可以用通俗的文字进行描述)

/*begin

管理员使用条码机输入条码号(tiaoma)点击“确定”按钮;

“SeLeCt卡号,学号,姓名,类别,状态FRom借书证wHeRe条码号=tiaoma”,返回所有记录;

if没有记录返回

msg(“非法读者”);

elseif返回多条记录

msg(“多个借书证条码号相同!”);

else

取出该记录各分量依次赋给变量Cn(卡号),

Sno(学号),Sname(姓名),tYpe(类型),StatUS(状态);

if(StatUS=“注销”orStatUS=“挂失”)

msg(“借书证已注销或挂失,不能借书!”);

else

{

重定向到图4所示界面;

将Cn(卡号),Sno(学号),Sname(姓名),tYpe(类型)等学生信息显示在相应位置;

“SeLeCt书目条码号,iSBn,书名,借书日期,应还日期FRom图书,书目,借书记录wHeRe书目.iSBn=图书.iSBnand书目.条码号=借书记录.书目条码号and借书证条码号=tiaomaand状态=‘未还’”;

将查询结果显示在借书记录列表并得到借书记录数(BQtY);

}

管理员使用条码机输入条码号(Booktiaoma)点击“确定”按钮;

根据读者类型tYpe得出可同时借书册数(QtY);

ifBQtY

{

insertinto借书记录values

(Serialno,Booktiaoma,tiaoma,Borrowdate,Backdate,’未还’);

Update书目set状态=’已借出’where条码号=Booktiaoma;

}

else

msg(“已达到最大借书数量!”);

/*end

(6)如果在前两步某些功能实现不了或不好实现,那么有可能是所对应数据流图存在的不合理地方,或者数据库设计不满足数据流程图的某些数据要求,返回第一或第二步对某些不合理地方重新考虑

界面设计及其说明其实就是系统详细设计的一部分,是数据流图所展现功能的详细化、具体化。对于初学者,设计界面和对功能进行详细说明,或许有一定的难度,但它结合行为设计展现了所实现系统的最细节的部分,只有深入实践,才能真正体会数据库技术的本质。

4结束语

数据库设计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基于案例为主线的数据库设计及结果验证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从深层次触及数据库设计的本质,而且它涉及了数据库原理课程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不但让学生学有所用,也充分检验了学生对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该方法已经在信息管理专业两个班中推行了一次,从学生反映情况和设计报告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地图管理条例篇9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公共危机危机信息危机信息传播

1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契机

1.1危机信息需要整合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使得当今世界处于各种危机的风口浪尖。伴随着危机产生了大量的危机信息,如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涉及人、造成的损失等。公众由于自身的应激反应,对事件相关的信息将产生较强的获取动力。而正因为如此,当危机发生时,政府、组织和个体都可能是危机信息的传播者,有关危机的各种信息肯定是“满天飞”,使得信息的“版本”多得让处在危机焦虑之中的人们无所适从,即危机信息的传播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而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个信息服务机构,作为政府的一个公益性信息传播机构,如果能够在危机信息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公共危机信息进行筛选与处理、有效组合与传播,必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1.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为其奠定了法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为图书馆发挥信息传播功能开辟了新纪元。该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内容形式和程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将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特别是该条例第3章“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中的第l6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该条例第2章“公开的范围”中的第l0条第l款规定,公开的范围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这些规定赋予了图书馆传播政府信息的法定职责,也使图书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师出有名”,并巩固了图书馆在危机信息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级图书馆的实体资源和网络资源不断丰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并逐步形成专业化队伍,能够快速、有效地提炼信息,充分、全面地为用户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地位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可凭借自身的信用优势和服务优势,对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信息进行系统地整合,从而积极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功能。这将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图书馆参与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意义

2.1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经济学所预言的“非稳定状态”频发的“关键阶段”,进入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暴露的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全民防灾意识教育相当缺乏、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缺乏、法制不够完善等。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显现了我国危机信息传播功能严重滞后,如2003年“非典”疫情的形成与前期的扩散就与我国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滞后有直接的联系。确实,过去由于gdp政绩导向作用,部分官员报喜不报忧,同时没有全国性的法规条例明确规定政府是否公开信息、公开哪些信息、如何公开信息,对行政机关公布信息的义务没有形成共识,因此一些政府部门对信息公开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对危机信息公开更是讳莫如深。随着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提出,我国政府建设开始向服务型政府方向发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在此背景下出台的。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应对和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唯一主体是政府,社会群体和其它组织不必承担什么责任。实际上,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和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公民都是利益的关联者。要想有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更何况公共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属性,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尽到自身的职责,而《条例》的颁布,更使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职能责无旁贷。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图书馆界开始关注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同时在实践领域也有部分图书馆迈开了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身力量。

2.2保障公众危机信息的知情权

信息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公众知情权,尤其是在威胁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危机中,保障社会和公众的危机信息知情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在这个问题上,公民是主,政府是客,不是政府主观上愿不愿意促进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而是客观上必须这么做,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而危机管理说到底,仍是信息管理。对公共危机信息的管理,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图书馆的责任。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图书馆主动承担起危机信息的传播任务,不仅是图书馆向政府负责,也是图书馆对大众负责的表现。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机构,图书馆没有任何私利可图,相较于那些营利性的机构,它可以客观、准确、迅速地将危机信息传递给它所服务的全体社会公众。

2007年8月2日9时许,河南郑州暴雨如注,市区瞬间成了泽国。然而,大部分市民却没有接到暴雨预警。暴雨导致至少2人死亡,6人受伤,市区1小时内损失上百万。气象部门在暴雨前了预警信息,但这一信息却没有使绝大多数市民知晓,这是因为出于营利考虑,气象部门下属的商业性机构——华云公司控制了该信息手机传播,只是向交了气象服务费用的用户提供了手机短信,结果使暴雨到来之际大多数人没有准备,以至造成了巨大的灾害。而作为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在进行此类危机信息传播时,应该会更多考虑社会效益。

2.3社区信息服务的延伸

按照民政部的定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住宅商品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成为“社区”的人,社区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每个公共图书馆的周围都有一个或几个社区。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公共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与他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信息,其中就包括危机信息。公共危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造成一定危害,将威胁到公共卫生、社会治安、交通、供水、供电和通讯网络等设施和系统,会给社区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恐慌。所以,社区居民在危机发生时刻急切想得到有关危机的一切信息。如果图书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当人们对信息有所需求时,首先想到图书馆,并把图书馆作为信息来源的中心,图书馆就必须把社区居民的需求与自身的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图书馆应深入社区,了解需求,加强宣传,整合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危机信息,通过危机事前举办危机信息传播进社区活动,事中与居委会联合举办专家讲座,事后发放各种温馨提示卡片,逐渐使自身成为社区居民的第二起居所、信息集散中心。所以,图书馆参与危机信息传播是社区信息服务延伸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2.4弘扬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的图书馆精神

200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弱势群体”随之成为中国社会新的“关键词”。其实,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和时代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危机来临之时,他们“抵抗力”更差,更需要帮助。因此,图书馆目光向下,关注底层弱势群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图书馆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因此,要进一步弘扬图书馆精神,倡导图书馆走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把弱势群体作为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对象之一。例如,首都图书馆借阅一律免费,提出乞丐也能到馆看书,还办了民工图书馆,派车将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接到馆里参加活动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图书馆资源匮乏的问题,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兴办流动图书馆,已建18个,以后还会增加。广西柳州市图书馆免费为残疾人办理借书证,开展送书上门的服务;在馆内建筑上设计残疾人通道,开通盲人阅览室,配置自动朗读机、盲用电脑触读机、字体放大器等,并积极开发残疾人服务的应用软件,加强馆际资源共享和合作,如制作残疾人图书联合目录等。这些事例,都充分表明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地图管理条例篇10

河北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工程的勘察和设计活动,保证勘察和设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建设工程勘察,是指依据建设项目的目标,对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要素进行测量、勘探、测试及分析评价,查明建设场地和有关范围内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建设项目所需的勘察文件和提供相关的服务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建设工程设计,是指依据建设项目的目标,对其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进行综合策划、论证比选,编制建设项目所需的设计文件和提供相关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活动,以及对勘察、设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的统一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的勘察、设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勘察文件、设计文件是建设项目决策和实施的依据。未进行勘察、设计的建设项目不得施工。

勘察设计推行质量保险制度。勘察设计单位可以对本单位承担的勘察设计项目投保。

第二章 从业许可

第六条 从事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活动,必须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勘察资质证书、设计资质证书(包括专项设计资质证书),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单位或者个人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可以组建和改建各类所有制形式的勘察、设计单位。

第七条 申请领取勘察资质证书、设计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与勘察、设计资质相适应的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装备;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

(三)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领取勘察资质证书、设计资质证书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的规定报送有关证件和资料,经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条 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从事业务活动,不得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挂靠,不得转让、出租、出借本单位的资质证书、图签、印章,或者为其他单位和个人编制的勘察、设计文件代盖图签、印章。

第九条 从事勘察、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统一考试,经考试合格并注册后方可执业。

第十条 从事勘察、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能受聘于一个勘察、设计单位,不得在两个以上的勘察、设计单位从事业务工作。

勘察、设计单位借用其他单位的勘察、设计人员,应当征得被借用人员所在单位的同意,并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

第十一条 勘察设计单位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承担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或者承担施工招标、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建设项目总承包等建设实施阶段的服务,并签订合同,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承担责任。

第十二条 勘察、设计单位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和隶属关系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勘察、设计单位合并、分立的,必须重新申请领取勘察资质证书、设计资质证书。

第十三条 勘察、设计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勘察、设计企业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六十日前,向原资质许可机关提出资质延续申请。未按期延续有效期的,资质证书自行失效。

勘察、设计单位因故终止勘察、设计业务的,应当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交回勘察、设计资质证书,并妥善处理勘察、设计文件和档案。

第三章 发包与承包

第十四条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业务的发包与承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地区、部门和行业的限制。

第十五条 勘察、设计业务必须发包给持有相应的勘察资质证书、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可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它利害关系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

勘察、设计人员不得以个人的名义承接勘察、设计业务。

第十六条 发包方可以聘请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勘察设计单位,对承包方提交的勘察设计文件进行咨询。

承担咨询业务的勘察设计单位对提交的咨询报告的科学性负责,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七条 勘察、设计业务的发包应当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包的范围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勘察、设计业务的招标由发包方依照国家及本省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进行勘察、设计业务的招标,应当遵循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并对投标单位的技术水平、业绩和信誉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确定中标单位。

第十九条 勘察、设计业务应当发包给一个勘察、设计单位,也可以按技术要求发包给两个以上的勘察、设计单位。

发包给两个以上勘察、设计单位的,必须选定一个勘察、设计单位为主体单位,负责勘察、设计的总体协调。其他勘察、设计单位对发包方负责,但必须接受主体勘察、设计单位的指导与协调。

第二十条 勘察、设计单位不得将承包的勘察、设计全部业务或主体业务转包给其他勘察、设计单位。

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整个建设项目勘察、设计业务的单位作为总承包方,可以将非主体专业或者非主体工程的业务分包给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分包单位不得将接受的业务再次分包。

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一条 省外的勘察、设计单位在河北省承包勘察、设计业务,应当向河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境外的勘察、设计单位在河北省承包勘察、设计业务,依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勘察、设计业务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并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将合同报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签订勘察、设计合同,应当使用国家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

第二十三条 勘察设计费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由发包方和承包方在合同中约定。当事人不得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最低和最高收费标准的规定,任意压低或抬高勘察设计费用。

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勘察、设计质量,经当事人协商同意可以在合同中根据工期、成本和质量约定优质优价的条款。

第四章 文件编制与审查

第二十四条 编制勘察文件和设计文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国家和本省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

(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技术进步;

(三)实行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和土地;

(四)符合城市规划和县、镇、村庄规划;

(五)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抗震、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六)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推荐性标准,结合当地情况采用标准设计;

(七)体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五条 编制勘察文件和设计文件,应当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等有关基础资料和技术经济协议等为依据。

第二十六条 编制勘察文件应当按照合同的规定,全面收集勘察资料,经测试、实验、分析评价和论证,提出具体的勘察结论、地基基础建议方案和岩土工程治理方案。

不同阶段的勘察文件应当分别符合建设项目选址、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 编制建设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对拟建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和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意见。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符合项目建议书编制的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符合项目决策、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控制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应当对建设项目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体设计方案和总概算。初步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建设工程发包、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要求。

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编制建设项目各组成部分的详细施工图样并编制施工图预算。

第二十九条 初步设计必须依照有关规定,由国家或者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其他部门不得另行组织初步设计的审查。

大型或者地质条件复杂的建设项目在审批设计文件时,审批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勘察文件进行会审。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委托由省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设计审查资格的机构,根据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对施工图的结构安全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等情况进行审查。

审查机构必须在限定的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对审查的内容负相应的审查责任。审查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支付。审查费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一条 设计单位应当就审查合格的施工图文件向施工单位作了详细说明,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并参加主要阶段的验收和试车考核。

对重大和复杂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与建设单位签订现场技术服务合同。

第三十二条 设计文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修改的,由原设计单位负责修改;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建设单位也可以委托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修改。设计文件的修改涉及原审批结论的功能、规模、标准、投资等内容的,必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修改设计文件的单位对修改部分负责。修改部分对未修改部分产生连带影响的,负责修改的设计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勘察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著作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剽窃、抄袭。

第五章 质量管理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向勘察设计单位提供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齐全。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暗示勘察、设计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降低勘察、设计质量或者缩短勘察、设计的合理周期。

第三十六条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体系,执行勘察、设计文件的逐级会签和审核制度,明确相应的执业责任,对提交建设单位的勘察文件和设计文件的科学性、安全性负责。

勘察、设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编制的勘察、设计文件全面负责,并负终身责任。勘察、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总工程师对其负责的勘察、设计文件承担技术责任。勘察、设计的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勘察设计人员和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在勘察、设计文件上签字盖章,对其负责编制的勘察、设计文件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七条 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执行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按照规定的阶段和程序编制勘察、设计文件,使其内容、深度和质量符合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并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第三十八条 勘察、设计应当采用通过国家或本省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通用设备,应当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除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材料、专用设备、工艺生产线外,不得指定生产厂、供应商。

第三十九条 在勘察文件和设计文件中拟采用超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勘察、设计方案的,勘察、设计单位应当进行试验、验证,并经省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鉴定认可。

第四十条 勘察、设计的地方标准和工程建设的标准设计,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审定、和推广。

现行标准设计图集是设计文件的组成部分,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应当采用。

第四十一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勘察、设计的质量监督检查和事故报告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检查和处理结果。

重大勘察、设计事故必须经县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鉴定。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参加承揽的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并对因设计造成的质量事故,提出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单位的,责令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建设项目未经勘察设计而施工的;

(二)任意压缩勘察、设计合理工期的;

(三)明示或暗示勘察设计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

(四)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五)擅自修改勘察设计文件的。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勘察、设计单位处合同约定的勘察费、设计费的一至两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没有资质证书的,予以取缔;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一)勘察、设计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

(二)转让、出租、出借本单位的资质证书、图签、图章或者为其他单位和个人编制的勘察、设计文件代盖图签、图章的;

(三)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勘察、设计单位处合同约定的勘察费、设计费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勘察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的;

(二)设计单位未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工程设计的;

(三)设计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的;

(四)设计单位指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厂、供应商的,但是有特殊要求的工艺生产线、专用设备和建筑材料等除外;

有前款所列行为,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分别情况,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勘察、设计、施工;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办理借用勘察、设计人员手续的;

(二)取得勘察、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分立或者合并后未重新申领资质证书的;

(三)在设计文件中推荐淘汰、劣质产品的;

(四)无正当原因未进行设计交底、未及时解决施工中的设计问题,或者未按照合同规定向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的;

(五)采用超出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的勘察设计方案,未通过审查、鉴定的;

(六)勘察、设计人员以个人名义承接勘察、设计业务的。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因过错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止执业1年;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5年以内不予注册;情节特别恶劣的,终身不予注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本条例规定的降低资质等级和吊销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决定;其他行政处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决定。

依照本条例规定被吊销资质证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一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对勘察设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条件的颁发该等级资质证书的;

(二)不按规定收取、拨付施工图的技术审查费的;

(三)对重大勘察、设计事故进行技术鉴定时弄虚作假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勘察、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该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抢险救灾工程、军事设施、小型临时性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勘察、设计活动,不适用本条例。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建设工程勘察从事建设工程勘察活动的企业,应当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勘察设计业绩等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取得建设工程勘察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勘察活动。

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摄影测量、线路

测量和绘图制图等项工作,其任务是为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关地形地貌的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勘查

一般包括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