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言稿结束语十篇发言稿结束语十篇

发言稿结束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7:28

发言稿结束语篇1

一、领导讲话稿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一)领导讲话稿的含义

广义上说,前面所介绍的开幕词、闭幕词、大会工作报告,也都是领导讲话稿。但这里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狭义的,是指领导人在会议上用于口头发表的、带有一定指示性或指导性的文稿。重要的会议,要有领导讲话、代表发言、分组讨论等项目,所以领导讲话稿是一种常用的会议文书。

领导讲话稿提倡由领导人自己撰写,也可由领导授意,秘书,最终于领导审定使用。领导讲话稿不像大会工作报告那样有着鲜明的集体意识性,它可以有领导个人的观点。有些领导在胸有成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用文稿,直接在大会上演说,由别人记录下来才形成文稿。这说明领导讲话稿,事先不必像工作报告那样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推敲。

(二)领导讲话稿的特点

1.主旨鲜明,重点突出

如果一个领导在台上讲话,说了很多,听众还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个讲话稿一定是不成功的。领导讲话稿要做到主旨鲜明、重点突出。针对什么问题,表明什么观点,拥护什么方针,传达什么政策,批评什么错误,提出什么要求等等,都要集中明确。为了做好这一点,讲话稿的写作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写,其次要注意抓住要点、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2.语言通俗,表达生动

常见有些领导在台上讲话时,台下的听众或心不在焉,或窃窃私语,或左顾右盼,或昏昏欲睡,这样的讲话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不是成功的讲话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内容空洞,也可能是语言枯燥、表达生硬,引不起听众的兴趣。

语言通俗、表达生动,是领导讲话稿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写作中必须注意这一点。为此,八股腔调不能有,枯燥的说教不能有,要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3.台上台下,双向交流

讲话稿在引起台下人思想和感情的共鸣时,才算是真正被听众接受了。事实上,讲话稿虽然是一个说、众人听的单声话语,但台下听众用表情与讲话人进行的无声交流,决定了讲话不是单向性的,而是跟听众的相互交流。

为此,撰写讲话稿时必须心中有听众,要预测听众可能出现的反应,力求与听众形成共鸣。

(三)领导讲话稿的类型

1.宣传鼓动性讲话

在誓师会、动员会、庆祝大会、成立大会、运动会开幕式、群众集会等大会上,运用较多的是宣传鼓动性的讲话稿。这种讲话稿,重视思想的宣传和精神的鼓舞,一般不作指示、不部署工作,但可以改变听众的精神面貌,唤起听众投身某项工作或事业的热情。

2.分析指导性讲话

布置中心工作,或研究某一问题,或统一与会者思想的会议,运用较多的是分析指导性讲话。这种讲话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逻辑性强,说服力强。

3.总结评论性讲话

总结会、表彰会、办公会、经验交流会以及大会闭幕式上的领导讲话,侧重于总结评论。或对前一段的工作,或对大会的成果,或对各种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作一番总结评论,肯

定成绩,指出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是这种讲话的主要内容。

二、领导讲话稿的写法

(一)标题、日期和称谓

1.标题

领导讲话稿的标题有两种写法。

一是单标题。由讲话人姓名、会议名称、文种组成,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也可以省略讲话人姓名,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二是双标题。写法是:将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概括为一句话作主标题,再由讲话人姓名、会议名称、文种组成副标题。如《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日期

将讲话当天的日期用汉字书写,加括号置于标题下方中央。

3.称谓

根据会议的性质、与会者的身份,分别使用“同志们”(党的会议常用)、“各位代表”(代表大会常用)、“各位专家学者”(学术会议常用)、“女士们,先生们”(国际性会议常用)等。

(二)正文

1.引言

讲话稿的引言有多种写法,归纳起来有下列主要类型:

强调时间、空间,概略描述场面。

庆祝大会比较多地采用这种引言。如:

今夜月明风清,波平如镜。中葡两国政府在这里举行庄严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举世关注的重要时刻。江泽民1999年12月20日《在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上的讲话》。

表示慰问和祝贺。

上级领导出席下属某部门或系统会议时的讲话,较多采用这种引言。如:

今天,我来参加这个会议,主要是表示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并且向你们,向全国教育工作者表示慰问。邓小平1985年5月19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话题。

在传达精神、布置工作的会议上的讲话,较多采用这种引言。如:

最近,中央强调一个重要精神,就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以及在北京、西北、广东的考察中,都讲了这个问题。党内外普遍认为,现在强调这个问题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再讲点意见。江泽民:《关于讲政治》。

2.主体

作为讲话稿的核心部分,讲话稿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无非是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表达通畅、文字准确。关于内容、文字问题无需多说,这里重点强调结构的安排。主体部分的层次安排主要是并列和递进两种方式。

并列式结构就是将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互并置地排列起来,说完一个,再说一个,各个层次之间如果相互交换位置,一般不影响意思传达。在布署工作的会议或总结性的会议上的讲

话,这种写法比较常见。

递进式结构是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层到深层的层次安排方法,各层意思之间呈现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统一思想的会议上,较多采用这种讲话方式。

讲话稿的主体,因会议不同、讲话人的身份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领导之间先后讲话的次序不同,其写法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上说的两种结构方式,只是就大体而言,具体操作起来还需要灵活处理。

3.结尾

相当多的实用文体都不一定要有结尾,但讲话稿不同,它一定要有一个结尾。否则,听众会认为,××领导还没有讲完怎么就转身下台去了?

写结尾要注意两点:

首先,结尾要结在必然收束的地方。主要内容表达完毕了,主体部分结构完整了,文章就到了要结束的地方。这时如果还不结束,听众就会不耐烦。反过来,如果内容还没表达完,主体还不完整,既使有一个专门的结束语,文章也不完整。

其次,可采取自然结束和专门交代两种结尾方式。自然结束不用专门的结束语,但听众都能听得出来,讲话到这里结束了。专门交代则使用模式化的结束语。

发言稿结束语篇2

二、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三、行文变化,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换句话说,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不是*声调的高低,而是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四、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发言稿结束语篇3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鼓动和交流的好形式,直接产生社会效应,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演讲目的是说服听众,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还要对听众产生感染力。而作为演讲底稿和依据的演讲稿,其作用一是理清思路,确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整情绪;二是细心推敲,表达完美。有了演讲稿就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改;三是掌握时间,调整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速度要慢一些,大约200-250个字。演讲一般要求是10分钟,也有15分钟的,2000-3000字。注意:竞争上岗演讲稿还有10分钟左右的答辩。

一、竞争上岗演讲稿的特点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性。首先,演讲稿的目的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颖、深刻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主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传播,目的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关键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计划,要“许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知名度(省内外和国际知名度)、翻两番(任期内业绩、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意见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普遍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准确,以与会者理解为标准。演讲稿的形式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主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理解,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重视的是准确、明晰和简练。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演讲稿的艺术性是讲话的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讲话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演讲稿必定要联系整体的演讲活动特点来进行。演讲一词,可以分为两个字来看待,即“演”和“讲”。“演”,是表象的整体的艺术生命体,又称“讲演”或者“演”。“讲”,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演讲既是一门学问,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整体生命的投入、表现甚至升华。但是,有的演讲重“讲”,有的重“演”。毛泽东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的讲话风格,可以说是东方思维为主导,比喻很多,深入浅出,应该说重“演”;周恩来严谨科学、坚定有力的讲话风格明显不同,可以说重“讲”。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蛊惑力,使人像“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些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效果。当然,我们希望两者并重。写作演讲稿,最好从上述对演讲总的认识出发。演讲稿的艺术性,还表现在语言要有感情和个性。这就要注意分析并体现演讲者的个性特点,将感情发展过程形成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内在结构。最终,演讲成为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

二、竞争上岗演讲稿的写作

(一)确定主题

演讲稿这种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演讲稿中反复突出。提取对现实公务的认识,一定要从客观上考虑社会组织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要适应受众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演讲稿的主题一般是明晰的,但是,比起一般的事务性公文写作来说主题要集中、新颖、深刻得多。演讲稿的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确定主题,这是讲话稿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最好提炼一个口号(广告语),贯穿全文,反复突出,进行宣传鼓动,成为听众的流行语言。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全文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主题句可以有五个层次。一是客观特色层次。主题句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主题句准确反映了演讲稿中心内容的本质真实和客观特色。如:“建设经济效益高的……”二是时代特色层次。时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这种主题句是具有科学技术新颖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如:“建设信息时代的……”三是文化色彩层次。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如:“建设小康(大同)的……”四是哲理意味层次。哲理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理趣。如:“建设世界性的、永久性的……”五是审美生命层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高度发展,而哲学又是人类所有认识的精华。所谓美,其实就是促发人们积极意义的高级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据此,笔者以为,主题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如:“建设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语)的……”

主题句的位置:标题大多是主题句。开头一般要在段尾写出主题句。中间主要采用分析法——分出二三层来,说明主题为什么(主张)和怎么样(措施),行文中兼用其他论证方法如列举事实的例证法。在中间部分的*后处突出主题句。结论重申主题句,可以在字句上变化,或更深入一步。

(二)选择材料

演讲稿一定要有材料。正如一般的议论文,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实材料,在讲话稿中叙述或者说明(如数据)出来。这种材料包括结构中两个重要部分:自身简况和优势,包括建立在对社会组织以及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基础上的计划。二是理论材料,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各种下行文中的方针、政策,还有群众语言。又分个人材料和单位材料。

(三)安排结构

1.遵循格式化外在结构:

(1)标题。演讲稿的标题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演讲主题型,二是直接以“竞争上岗演讲”作标题。

(2)称谓。称谓是演讲稿特有的,是对听众的称呼。称谓要根据听众对象而定。如“各位考评员、同志们”。称谓放在标题之下正文的开头,有时根据需要在正文中间适当穿插使用(一般采用提行的写法以拉近两者心理距离)。

(3)正文。演讲稿正文的写法依据讲话场合和对象而定。正文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结束语三部分。

①开场白。方式多种。有的开篇入题,又叫开门见山,如“我主张……”;有的介绍内容如“我要向各位谈谈……”;有的采用设问式;还有借题发挥,或者表示感情等。开场白要平直、概括、简短,要具有吸引力,使听众产生兴趣。

②主体。主体一般要分析证明主题,这就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主体有两种层次安排方法,即纵向排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和横向排列(各层次独立性强,共同论证主题的正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个小的主题,写成层义句。层义句,一般写在层次前面,或者每一层次前后都要写出,也有的层义句写成了小标题。层次中间要恰当运用材料。可以是口号(主题句)的反复。

主题具体落实在三大部分:一是自我简况(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二是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三是工作设想,即计划。

③结束语。一是结束语,多种多样:有的概括要点,强调主题;有的抒发感情,激励人心;有的展望未来,鼓舞斗志;有的饱含哲理,发人深思。二是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三是表示感谢。

2.简介竞争上岗演讲稿的模式:

【标题】主题型:一句话。

直接型:“竞争上岗演讲”

【开场白】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

开宗明义(主题)

【主干】(1)简介自身:简历和优缺点(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

(2)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

(3)工作设想:提出策略即目标和措施,这是重点内容。

要领:抒情化议论主题;分成几个层次,每层次前有主句(还可以反复);材料作血肉;进入高潮时,使演讲现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聚焦点;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向听众呼吁,手势动感强,引人进入一种创造境界,仰视上空。

【结尾】(1)强调主题;或抒发感情;或展望未来。

(2)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

(3)表示感谢。

3.谈谈演讲稿的内在结构和写作要求:

演讲稿是有内在结构的,这就是情感的发展。演讲者要调动情感,争取引起听众的共鸣,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演讲稿就要以情为文:情感是结构内在线索,要有一定的律动起伏,呈现一条向上的曲线(陡起后下落,再一节比一节高地升起,达到最高峰时戛然而止)。演讲稿写作时可以标注上在演讲时的注意事项,如点明在高潮到来时如何运用眼神、排比句式和手势动作等。

竞争上岗演讲稿的写作要求主要有两条。一是掌握社会组织情况。首先,要对社会组织清楚了解。要进一步把握社会组织的目的、宗旨。其次,要顾及听众对象。要结合听众迫切需要得到解答的问题,有的放矢,提出自己的演讲稿主题。还要考虑听众的思想文化层次,提炼演讲稿的主题内容和语言方式。二是变文字为有声语言。在写作演讲稿的时候,一定要随时考虑到演讲时的情况。这就要注意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特点。(1)讲究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大众化。(2)多用短句子,注意长短交*合理,随物(公务和感情)赋形。(3)慎用文语(古语和欧化语),作点缀之用。(4)少用单音词。(5)避免同音不同义或易混淆的词语。(6)不随便用简略语。(7)还可以适当增加语气词如“吧”、“吗”之类。(8)为了方便聆听,有些标点符号还要用文字代替,如顿号改为“和”,破折号改为“是”,引号表示否定时加“所谓”,括号补充另用文字说明等。(作者:陈功伟,本文摘自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应用写作》2002年第3期,邮发代号:12-59)

发言稿结束语篇4

关键词:动画;视听语言;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42-01

一、什么是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与传播使用的语言。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是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是视听语言的高级形式。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具有它独特的一面,而正是这种独特性才让我们必须去研究它,掌握它。因为,每个视听语言元素的整合运用原则已经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专门针对数字媒体制作形式的视听语言。

二、为什么有优化作用?结合项目制作的工作内容来分析

影视动画作品的制作分为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大流程。

前期策划主要包括文字剧本的写作,角色、场景、道具的设定以及分镜头台本的绘制。

分镜头台本的绘制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蒙太奇的思维模式、视听语言的相关元素,通过一个个小画面交代故事发展进程的过程。分镜头台本的绘制工作,就是使用视听语言的各个元素,结合一定的生活逻辑、推理顺序,心理学知识和美学原则,加上导演的故事观点,完成结构动画片的每一个镜头设计的过程。因此,分镜头台本,对于整个动画制作流程都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所有的制作部门都必须以分镜头台本为导向和准则进行流程工作。分镜头台本也肩负着各部门交流工作内容,协调部门职责的任务。分镜头台本就是导演对一部动画片的视听语言元素把控的结晶。

中期制作环节主要包括设计稿的绘制、原画的创作、修型的整理与监督、动画的完善几个大的环节。

设计稿的绘制要依据分镜头台本的画面来进行。分镜头画面,采用的角度、景别、构图、运动、角色、光线等各视觉元素都要在设计稿中一一呈现。结合视听语言的理论,是可以做到既拥有高度执行地画面,又完成了一个叙事或者写意功能的表达的。从设计稿流程的制作,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合理地利用视听语言能够对整个设计稿环节的效率、效果有优化作用。

设计稿部门的工作结束后,原画部门需要根据设计稿部门所提供的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角度来绘制这一个镜头的人物运动的关键帧。同样的运动通过不同的视听语言把控,就会给原画部门带来不同工作内容。例如一个人跑步到摔倒,如果采用全景景别、全侧角度、一个镜头诠释。那么原画师在绘制的过程中难度就比较大且工作内容比较冗繁。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表达一个人摔倒,先采用中近景、全侧角度,只用腿部来构成画面主要视觉元素来交待跑步的过程,再采用特写镜头、侧面交待脚到东西摔倒的原因,其次选择一个近景、正面镜头来描述人在半空中摔倒在地的过程,又或者用一个手部特写镜头交待代手支撑到地面的过程,最后搭配一个特写,人面部表情痛苦的画面。后一种方式,虽然没有很直接地描绘一个人从跑步到摔倒的全过程,但通过一系列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的变换,利用蒙太奇思维模式把一个难度较高的镜头分解为几个镜头去表现,更好地达到了叙事的功能,视觉冲击力也增大了许多。且前一种方案比后一种方案的制作难度更高,导致制作效果不及后一种好,制作工期也较长,直接影响成片质量和产量。尤其动画片的一部分观众群体为儿童,儿童关注事物的兴趣点变化较快。如果能够很好地结合视听语言理论,加强镜头的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但能够减少原画部门的制作难度又能达到更好的市场反馈。因此合理的利用视听语言对于原画制作部门的工作内容可以达到很好地优化作用。

原画环节制作结束后就是修型及动画。修型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于原画的关键帧,无论造型还是运动规律方面的修正。而动画的工作指责是根据原画在修型经过修改调整过的关键帧上进行中间帧的绘制。所以修型、动画的工作内容与原画所绘制的关键帧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原画的工作量和工作难易度与工作时长与修型、动画所需要的工作时长、工作难度皆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也关乎到修型和动画两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结语:视听语言的运用是通过分镜头台本展示的。而每个动画片的制作流程又以分镜头台本的呈现为指导工作的唯一标杆。所以合理地运用视听语言对于项目进程有优化作用,是提高产量、质量,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发言稿结束语篇5

新课程改革强调英语教学应以兴趣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语言的学习不断的强化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然后在小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应用能力一直为薄弱环节,本文采用实验教学对比分析,提出过程的应用方法应为提升小学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过程应用法;小学英语;实践教学

1引言

实践应用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比较弱化的教学环节。过程应用法认为应用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它强调应用者在应用过程中的自主性及交互性,提倡通过应用过程而学习应用,重视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其应用能力。如何在课堂上采用过程法,在寻求有效的小学英语应用教学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对过程应用法进行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传统的成果应用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应用成果的评价为主要特征,强调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子和连贯技巧等知识的正确采用,甚至被当作巩固语言知识的一种手段。在小学英语应用教学中,教师通常提供范文,讲解其中语言和篇章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学生的作文不应该只由教师来批改,因为这样会缺少真正的读者,会造成学生为应用而应用,无真正的应用兴趣,而且也无机会锻炼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实验教学分析过程

本研究将过程应用法运用于小学英语应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兴趣和水平。本研究选取大安市联合乡中心校两个教学班的学生作为受试对象,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分别对两个受试班级施以不同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班用过程应用法;对照班用成果应用法。同时先后进行了两次作文测试,即前测和后测。实验期限为一学期。实验结束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进行比较。本研究假设用过程应用法进行应用教学的实验班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提高幅度较大。实验前给两个受试班级相同难度的写作题目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学期初,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围绕该话题写出60左右的短文。测试结束后,由教师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出分数,满分为100分。在实验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写前阶段:指导学生以两人一组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占有材料,掌握事实;针对主题展开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集思广益、交流观点、拓宽思路,;确定主题,明确结构,草拟应用提纲。应用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提纲在课堂完成初稿。应用阶段是初步构思成熟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该过程不仅是指导学生提炼语言,安排文章结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其中教师应在母语思维训练与文章逻辑结构安排等应用策略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后应用阶段:指导学生对应用初稿进行自评,然后与同学交换作文互评;学生再次阅读自己的初稿并仔细考虑同学的评价和意见,开始写第二稿;老师收上学生的习作,对其初稿,第二稿以及同学的评语进行评价和修改。对好的习作,在班上传阅或以作报告的形式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为学生再次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对照班采用成果应用法:教师给出应用题目,学生课下单独完成,最后教师单独批改。在实验结束后,本文给两个受试班级再出同样难度的作文题目进行测试。

3实验教学结果与分析

实验教学对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期初实验进行前的英语应用水平差异不大,各分数等级人数比接近,两个班大多数学生得分都在50-80分和80-90分之间。这两个分数段的特点分别是:50-60分段为基本切题,表达思想不够清楚,文字勉强连贯,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一些是严重错误;60-70分段为切题,表达思想较清楚,文字连贯,但有少量语言错误。实验检测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期末实验结束时的英语应用成绩虽然都有提高,但实验班变化较大,其中80-90分段人数比由13%提高到23%。两个班也有相似处:30-50分段得分人数比没有变化,50-60分段和90-100分段得分人数比都有相同的提高。在学期末实验结束时,为比较过程应用法与成果应用法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15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份数146份。从调查结果表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四项中,实验班多数学生认为这些项目达到了最佳和较佳。和采用常规教学法的对照班的统计结果相比较,表明过程应用法更受学生欢迎。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研究假设的成立,即根据过程应用法进行应用教学的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兴趣和水平,因此相对而言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但是,我们也看到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无论是过程应用法还是传统的成果应用法都没有起到提高他们应用水平的作用。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在教学中还是应该在强化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来提高应用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过程应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应用练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考能力。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后应用阶段所采用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实验前测与后测中均未采用,所有测试结果都由教师一人单独给出,因此难免出现测试结果比较片面的情况,同时也与过程应用法的精神相违背。此外,对测试文本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不断的强化与提高。

作者:李秋新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中心校

参考文献

发言稿结束语篇6

随着第四代网络交流工具博客的蓬勃发展,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因其开放性和交互性迅速将其引入到语言教学中并掀起教学研究热潮(Campbell,2003:7-16;Johnson,2004;张艳红,2007)。在写作教学研究方面不少学者认为博客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表达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促进合作学习并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能够方便快捷阅读学生作文,可以对学生的语言输出及时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估。本研究正是基于博客写作教学的这些特点,对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开展博客英语写作教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博客写作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力图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

1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1.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转引自林文娟,2006:24)认为学习是一个能动建构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一切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强调情境和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研究性学习。因此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与博客有着完美的结合点。博客无论是作为学习工具、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还是作为交流工具、评价工具,都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

1.2过程写作理论

wallaceDouglas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先提出“过程写作”这一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交际论,强调语言习得者的认知过程。九十年代以后,过程写作教学法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过程写作包括以下五个阶段:写前准备、初稿、反馈、修改和重新写作。tribble(1996)提出四阶段写作模式:预写排演,撰写草稿,修改和编辑。胡新颖(2003)将过程写作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草稿阶段、修改阶段和分享阶段。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式的过程,强调写前的思考、写后的修改、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与注重写作格式和句子模式的传统写作法相比,基于网络的博客写作教学为学习互助以及教师评改等都提供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

2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设计

该研究将过程写作法使用到博客写作教学中,以博客英语写作系统为平台,采用基于博客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法,对实验班进行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验。对照班则由教师采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课堂完成。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后的写作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72名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其中女生35人,男生37人,这些学生被随即分成实验组(36人)和对照组(36人)。他们的教育背景基本相同,英语水平和认知程度大致相当。

2.2研究工具

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实验结束后则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后测。前测和后测都采用历年大学英语全真作文题目,采用四级作文评分标准,测试时间为三十分钟。使用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关于英语博客写作教学问卷。问卷包括学生对博客写作教学的支持程度、对同伴互评的态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几方面。要求学生实名填写问卷,并在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从而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对博客写作教学的想法。

2.3研究步骤

本教学实验研究博客写作以下几个阶段:写前准备(prewriting)、初稿(drafting)、互评(peerediting)、修订(revising)、教师评改(evaluating)和终稿(finaldraft)。写作过程是一个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的过程。

2.3.1准备阶段

教师在传统课堂上提供写作题目后,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记录与话题相关的词汇与想法,相互讨论扩大知识面和思路,为下一步出些做好词汇和思想上的准备。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索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到博客上与同学分享,共同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上传体裁相同、主题相似的范文供学生学习。

2.3.2初稿

准备好词汇和素材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好写作提纲和初稿,并将之到班级博客上去。教师以检查者的身份督促学生尽快完成写作任务,并对在这一阶段出现困难和疑问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3.3互评和修改

在提交初稿后,首先进行网上互评。教师提供评分标准和和评价方法,每位同学需要对组内或组外的五位同学的初稿进行评改。采用了整体评估法,要求学生主要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语言方面则要求学生对简单的语法错误进行划线修改。在分组互评结束后,学生根据给出的评价和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在此阶段进行针对性的作文阅读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并提供可使用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完成第二稿。

2.3.4终稿

学生根据同伴的评价和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文章再次进行修改,完成第三稿并将终稿在博客上。教师大对全班进行写作反馈,总结本次写作班级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写作做准备。同时,教师选出本次写作的优秀作文进行点评,供全班学习欣赏。

2.4研究结果和分析

使用SpSS分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的成绩,比较了两个班在实验前后的差别。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作文平均值分别是8.31和8.26,平均值的t检验提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作文的平均值分别是10.15和8.53,后测平均值的t检验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差异显著。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均比前测提高了,但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在写作方面取得了更为明显的进步,因此,博客写作教学的尝试是成功的,有效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写作水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文章宏观结构方面的分值没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写作知识时无论是对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重视不同体裁文章的语篇分析和语块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体裁意识和语篇组织能力。在文章内容方面,实验组学生的分值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这应该归功于网络资源和同伴的网络互动。在语言表达方面,实验组学生的分值较对照组同样有显著的提高,这和同伴互评、教师反馈与指导、多次修改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说明了博客写作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的写作热情一直延续下去。

在一学期的博客英语写作教学实验结束以后,对实验班3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对同伴互评的态度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博客辅助英语写作教学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1人持否定态度,另有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从教学模式受欢迎的程度看66%表示喜欢,约4%表示不喜欢,主要是因为网络操作不熟练,影响了写作的热情和信心,30%选择中立。从学生参与互评的积极性看,65%表示很积极,5%表示不太积极,另有30%表示一般。在教学效果方面,98%的学生认为博客英语写作教学增加了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整个写作过程尤其是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完毕后,随机选取了实验组的10名同学进行访谈。要求他们对这三个问题:“你认为博客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怎么样?”“这种教学模式使你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博客英语写作教学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大部分学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非常认可这一新的写作教学模式。学生认为他们的网络操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练习,网络资源丰富了写作素材,语言表达更加地道。学生间的相互评改使得他们能够快乐并有所期待地阅读同学的评论,同时他们对写作要求和规范更加清晰,增强了写作信心。

发言稿结束语篇7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营造阳光健康的校园足球运动氛围,促进足球特色内涵发展,提高学生对足球的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说话能力和演讲兴趣,学校将举行以“拥抱足球,逐梦绿茵”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二、参赛范围

初赛:三、四级全体学生班内进行  复赛:每班推选2名参赛选手参加

三、活动安排:

1、复赛报名时间:2019年4月3日前

2、收缴稿件时间: 2019年4月3日,各级组长将电子档发送到guofeng1806@163.com.(各班稿件统一由a4纸打印)。

3、比赛时间:2019年4月9日

4、活动地点:阶梯教室

5、报名处:行政办公室

6、辅导老师:各班语文老师

7、比赛要求:

a、作品情感真实,积极向上,围绕“拥抱足球,逐梦绿茵”为题,题目自拟,内容与足球有关,发挥参赛选手的自身风采和演讲才能。

B、在演讲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演讲技巧。

C、选手须着装整洁、得体。采用站立式,最好脱稿演讲,必须使用普通话,语言自然流畅并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和节奏。

D、演讲时间3分钟,不得超过3分钟。

e、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

8、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

演讲内容;思想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充分体现活动主题。(30分)

语言表达: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感情充沛;(30分)

形象风度: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得体。(20分)

时间:各选手演讲时间在3分钟以内(超时酌情扣分)(10分)

9、评委与工作人员名单:

评委:金秋连、葛霞、林花、司徒慧娟、钟秀珠、许片、李燕红

奖状准备:杨国凤

会场组织:杨国凤

主持稿及训练主持人:蔡少军

录像:钟广亮

背景ppt、字幕:张光豪

会场音响准备、拍照:李大志

10、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颁发奖状与奖品。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体现。

11、出席活动的班级:三(6)班、四(3)班。

四、活动要求: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做文明小听众,保持会场安静,每名选手比赛结束要鼓掌祝贺。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

3、上下场按顺序进行,注意安全。

(二)、对参赛班级的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确保选送最优秀的选手参赛。

2、各班要紧密结合主题开展组织、宣传,积极营造活动的良好氛围,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三)、对老师的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深入教育。

2、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五、活动程序:

(一)、集合

(二)、宣读本次活动目的、意义:主持人

(三)、比赛开始

(四)、请学校领导讲话

(五)、宣布获奖名单并颁奖

(六)、宣布活动结束

发言稿结束语篇8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102-03

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缩影。文学作品体现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文学作品具有认知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甚至是美感的作用,也因此,社会生活是文化创作的唯一源泉。著名文学理论家以群在其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上下)中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阐释是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体。”根据这一定义,编辑接到文学类作品,在进行审稿、编辑加工时,应当在心里和思想上牢牢记住这个定义,要以这个定义去领会一部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形式及作品主题表现的倾向性,这是一个把握稿件的大方向和原则,没有这个方向性,就很难把握好一部稿件(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其次才是对一部稿件是否存在原则性错误与常识性错误的把关。

一文学作品的社会属性极强,是作者世界观的具体表现

文学作品的社会属性,使其必然涉及作家的观点和立场。加之文学本身具有的阶级性,就会有“阶级的意识”和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属性。因此,“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思想家、文艺家、文艺评论家,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他们对文学的性质和认识,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甚至截然对立。这种分歧和对立,往往集中地表现在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见解上,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文学作品带来了审稿上的困难,如果编辑对以上问题认识不深,只是拘泥于纠正错别字或是语法上的差错,而忽视对作品的内在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的中心问题把关,将会犯错。比如,我接到某个女作家写的一部作品,作家塑造了一位在旧社会靠放羊生活的羊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很快升任的师长,而这位师长在作家的笔下竟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人,将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旧社会)娶为妻子,以非人的手段折磨她。同事交来稿件时说,他看了前半部,认为写得很好,感动和吸引着他看了大半夜。当我将这部稿子认真看了一遍后,脑子里想到的是,这与我以往接触和了解的高层领导的形象塑造不相符。而且,一个的师长,难道找一个媳妇还困难么?再说,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娶一个做老婆,肯定是要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的,更何况,组织上能否容许他这样呢?我将此疑问提出来,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搞清了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甚至在其他艺术形式中都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像女作家笔下塑造的这位女性与师长的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领导干部的配偶是要经过部队组织部门严格的政审,才能获准结婚的。虽然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文学作品允许虚构,但这种虚构显然违背了生活中的原则性与常识性的问题,反映出作家在创作中极其不严谨的态度。作品出现这样大的硬伤,编辑如果不注意认真把握,很容易被作品的思想牵着走,而导致出现编辑出版的重大失误。因此,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应当牢牢把握每一部作品的世界观,慎之又慎,才能保证不出版坏书或是质量不高的书。

二文学作品在审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表现主题与出版要求

出版工作的定义是出版,所谓出版,就是“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以飨读者的出版物。根据出版的定义,一部作品要呈现给读者前,必须经过出版社的编辑进行编辑加工。这个编辑加工所涵盖的内容是较为宽泛的,首先编辑要考虑的是,作品是否合乎出版的要求,要经过编辑对书稿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进行把关。编辑把关的作用在于对社会文化负责、对出版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同时,也是对作者负责。编辑的这种责任心具体就是决定一部稿件是否达到了出版要求,在于发现和保护好作品的诞生;再就是作为一个编辑还应当以读者的心态去审稿,以对书稿既欣赏又“挑剔”的心理进行审稿,才能保障书稿的质量,也才能守好出版主阵地。著名作家夏衍非常赞赏对于作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他引用的话告诫年轻的创作者:“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影响许多的人。”这是1942年在《反对党八股》里的论述,现在读来,仍是我们从事编辑业务审稿把关的指路明灯。

2.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关把握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审稿把关较为不易,可以这样说,直接考验着一个编辑的知识面和审稿经验,以及平时的文学作品阅读量,甚至是对某一个纵深领域的关注度和持续获得的经验积累。语言是小说构成的重要元素,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把文学的语言称为第一个要素,就足以说明语言在文学中是第一等重要的。

编辑如何把握和认识语言关呢?就笔者的阅读与编稿的实践经验而言,首先要搞清文学语言的构成关系。以群先生认为,文学作品有文学语言与人民口头语言。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在民族共同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它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科学著作、政治论文和报纸杂志上所用的一切书面语言,以及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我们现在接触的大量书稿,在语言表达上千差万别,有经过作者提炼的,也有未经提炼的,但经作家呈现出来,里面包含了粗糙、不纯、特征含混的语言,这就需要作为编辑的我们务必要认真地进行辨别、选择、剔除、修改、润色等,才能把握住书稿的语言关。如果我们对此认识不够或是不深,是很难做好一部书稿的编辑加工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与作者产生矛盾。共同的语言架构不难理解,尤其是经过加工过的书面语言。然而,在出版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打乱语法结构,要么长得一口气读不下去,要么就是缺乏主谓宾等语句,形成鲜明的语病。另外就是,有的作者为了搞所谓的风格个性创作,语句间的标点符号乱用,比如,通篇是句号,带疑问的句子都是句号,等等,如果照此出版了,就会误导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审稿时要认真审读,要站在国家语言规范使用的角度上严格把关每部作品,并做好与作者的沟通,求得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在语句的表达上,编辑既要照顾到作品的语言特色,又要特别注意作品中民众口头语表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区分哪些语言要加工、哪些不需加工。

文学作品中,由于作者知识面的问题,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编辑审稿时就要杜绝这种错误。从现在接触到的作品看,常识性错误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越来越普遍,这与作者的知识面有较大关系,如果作者在写作某一题材时不熟知这一领域或者这一领域离他太远,而作者又要以这个题材来展现内容,就很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比如,反映清朝、民国历史时,涉及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写作,会出现日军部队番号的书写不统一,比如同一部书稿,就有“方面军”和“军”“师团”“旅团”等,如果不熟悉和了解日军军队的构成,就很难判断是军、师、旅、团,还是团军、师团、旅团,日军团一级部队叫联队,营一级称为大队。我们有的作者也许是书写时不够严谨或者是自己也没有认真探究事实的真谛,在引用资料时较为混乱,在整篇作品中会出现“联队”与“连队”的称谓,如果编辑不认真核查资料,就很难把握,所以编辑要杜绝文学作品审稿中的知识性错误,除了要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外,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常备一些权威的关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图书或工具书以备检查验证之需。

三文学作品的审稿要注意作品的思想、生活与艺术糅合

编辑是国家出版物的第一把关者,涉及出版者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出版物的质量如何,直接体现了一个责任编辑和出版者的社会认同感。编辑在取舍稿件时应当从大处着眼,要体现作品的思想、生活、艺术感染力等。现在强调文学作品要体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审稿的方向。

对“三贴近”的重要性认识,关乎出版物质量与生存的关系。我们要看到:一个作家在其成长道路上与另一个作家就算是生活经历、政治与文化素养、写作经验完全一样,可是在处理同一个素材的时候,写出来的作品也不会相同。加上个性与才能的差异,也一定会产生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差异。因此,判断同类稿件时,编辑要从出版专业的角度和“三贴近”的方向去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要向作家提出希望和修改作品的建议。虽然,在评价和对一部作品做出出版价值判断时,我们要以一个共同的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的标准去评价作品,但也要肯定作家个人的风格特点、所长和所短,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统一标准,这一现象,尤其在系列丛书的出版审稿上较为突出。所以,编辑审稿时,在统一的审稿原则下,应当兼顾作家作品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发现好书、出版好书的价值。

四结束语

我们在编辑稿件过程中,常常因为书稿存在的知识性、原则性、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等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与作者沟通不畅,而使编辑工作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我认为,编辑应具备较好的知识素养与勤劳苦干的作风去赢得作者的尊重,鼓励他(她)们写出好作品,接受编辑的修改意见,以赢得更多读者的支持。著名编辑家赵家壁先生的体会是“作者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编辑要具备很强的编辑能力,靠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踏踏实实做编辑的作风,在某些方面能给予作者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也是提高编稿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不但要认识作家的重要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巴金在《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而作》一文中说:“我过去搞出版工作……就依靠两种人:作者和读者。”因此,把好书稿质量关既是对国家和出版者承担好责任,又是为作者和读者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夏衍.生活・题材・创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发言稿结束语篇9

 

文无定法。文稿起草无固定模式,但其关键问题应注意把握,主要是“高、新、实、精”四个字:

高——就是立意要高。立意,是机关文稿特别是讲话稿的灵魂,立意高低与讲话者及写稿人的站位、视野、水平等有很大关系。立意要高,就是要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分析情况、提出措施、作出部署,具体应把握好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上级精神的把握,确保文稿的观点、内容和提法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保持一致;二是对领导意图的把握,真正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三是对县情特点的把握,跳出一地看一地,跳出一域看一域,避免固化在本地区本部门小圈子里。

新——就是观点要新。只有观点创新,才能打动听众、发人深省,也才能更好地传达意旨,尤其是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的贯彻落实。创新观点,重点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摆脱常规思维束缚,在调查研究和分析材料基础上独辟蹊径;二是更加注重结合,把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相结合,与促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相结合;三是牢牢抓住关键,紧跟领导思维节奏,紧跟重大决策进程,以新思路、新观点及新的内容和文字“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

发言稿结束语篇10

语言学家Krashen和Long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学习者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和关键条件。可理解性输入指输入的语言略高于但不超出学习者的理解范围。同时,Krashen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即“情感过滤”――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绪、动力、自信心等感情因素,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语言输入全部应用于语言交际中。Long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互动式输入的重要性。Swain则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输出具有三大功能:注意/触发功能、检验假设功能和元语言功能。该理论认为输出能引发学习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或不足,激活认知过程;同时能使学习者意识到语言的形式、规则与他们所要表达的意义间的相互关系。

二、写作教学评改反馈现状

科学有效的英语写作评改反馈体系是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被认为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巩固其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传统作文评改反馈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初稿-教师批改-课堂讲评。教师在作文评阅时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学生的错误上,批改时力求将学生作文中所有的错误都挑出,并一一指正。这种作文评改反馈方式大删大改学生的作文,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过滤”增加,制约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引导、不要求学生对批改过的文章再作任何改动。师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有效互动,“互动式交际”的功用为零。

三、多样化评改反馈方式分析

评改反馈旨在为改写、甚至重写文章提供信息参考和意见指导,更好地通过改写或重写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采取多样化的评改反馈的方式,以期有效巩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目前学界倡导的反馈方式主要有自我反馈、同伴反馈、教师反馈等。

1.自我评改反馈。自我评改反馈是学生端正写作态度、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自我评改反馈中,评改内容主要集中于句法、词汇、拼写、标点等“一些零星的语法错误”,但这些语法错误是学生在自我评改的过程中自觉意识的,有助于加深作者对这些语法错误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减少甚至避免相同或类似语法错误的再次出现。

自我评改反馈可以采取直接反馈的方式在作文本上评改,并在此基础上誊写或者改写初稿,从而形成第二稿。

2.同伴评改反馈。同伴评改反馈是鼓励“合作性学习”与“互动式修正”的重要举措。同伴评改反馈更加接近写学习者的水平和兴趣,能使学习者在降低写作顾虑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能增强自己的读者感。通过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给予和接受其他同学的反馈,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在同伴评改反馈中,关注点也集中在拼写和简单的语法错误而忽视涉及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整体错误。同伴评改反馈结束后,学生应在此基础上誊写或者改写二稿,从而形成第三稿。

3.教师反馈。教师评改反馈应更重视内容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贯彻间接评改反馈为主、直接评改反馈为辅,书面评改反馈为主、当面评改反馈为辅的原则。

教师间接评改反馈即教师在学生改写的二稿或者三稿上就语言表达、篇章结构、主体思想等综合内容给出修改提示和建议,协助学生完成定稿。除在学生的作文稿上给予书面提示或提出修改意见这一最常见的间接评改反馈外,提供写作范文也不失为重要的间接评改反馈形式。教师直接评改反馈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既采用针对性强的书面直接评改反馈,也引入受益面广的课堂集中反馈。

为提高评改反馈的实效,教师应每学期至少给每个学生提供一次当面评改反馈的机会,当面评改反馈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感情,能使学生获得重视感,从而降低“情感过滤”,增加学生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