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英语教与学论文十篇英语教与学论文十篇

英语教与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16:20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1

关键词:英语文学;英语技能;素质教育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学英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课程基本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以及专业英语课程,即跟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如经贸英语、会计英语、管理英语等。而英语文学课不论在学生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还是在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都没有作为独立的课程出现过。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英语教师觉得英语文学语言程度要求较高,英语专业学生上该课程尚嫌吃力,更别提英语水平差得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了。另一方面,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无用论盛行,用人单位瞄准所谓的“实用型”人才,文学课难免遭受学生的冷遇。难道文学课真的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毫无益处吗?本文试图从英语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具体实践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回溯英语教学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尤其是20世纪之前,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提供语言的形式,另一面则提供语言的内容。例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巨大帮助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学作品里的引文作为例句解释单词。而我国解放前的学生英语学习材料主要来源于英语文学作品。但20世纪以来,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学界都认为文学在语言学习的作用正在减弱。许多研究者如Johnpovey,RuthSpack等就认为文学是不实际的,应该从英语学习者的课程表里剔除。但我们认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语言工具,阅读文学作品并不会成为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的障碍,相反文学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微妙表现以及文学语言的精巧优美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们有可能体验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第二语言的交流更顺畅”。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中载教授在2006英国文学学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指出的:“英美文学课程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文学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人文素质,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践情况。

二、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文学选读课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以及人文素养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在开设文学课之前,相关教师调研了文学课在本校和国内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反馈情况。我们发现,英语文学课在各高校都面临着困境与不足。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英语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和内容被大大压缩。同时,文学课因为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而不太受学生欢迎。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英语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作了相应调整,以满足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英语文学选读课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的规定,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为期一学期的选修课。选择在三年级开课是因为我校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开设文学课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学、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该课程还希望帮助学生较流利地运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后者是我们课程教学的重点。

2.教学内容

在一些学校的英语文学课中,往往在讲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讲文学史,这样的效果并不太好。因为我们面向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以,我们放弃了专业性很强的文学史,主要以作品选读为教学内容。在选择课本时,考虑到学生的非英语专业背景和实际英语水平以及课时长度,我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课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生水平和兴趣的情况下,授课教师自己编写了《英语文学选读》讲义。教材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文学课本以时间或文学流派为线索编写,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如selfidentity,spiritualgrowth,love,family,socialchanges等。每篇作品开始部分有作者简介,文本中附有生词解释,文本后有三类思考题,分为理解、阐释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单元结束前还有文学术语介绍。当然,为了让学生扩大文学的知识面,我们也选了一些著名戏剧或长篇小说的片断,但数量不多。对长篇的文学作品,我们主要列出了阅读书目,希望学生课后阅读。此外,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虽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为主,也兼选了世界其他国家,如俄国、德国、尼日利亚、沙特等国的英语翻译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横向比较中引发较深入的思考。同时,我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些中国作家与各个主题相关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国文化,激发批评性思维。3.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传统文学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是因为教师通常采取“满堂灌”的“一言堂”式授课方式。为此,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创造。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启发激励教学法。在每篇文学作品后都设计有由浅入深,从内容理解到主题探讨等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提倡个性的发展,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分散性思维,就各类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仅仅听教师的讲解或名家权威的解读。因为如果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所谓“正确”的观点,不会自主思考的话,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僵化,更别提创造性了。同时,因为学生的思维不受教师固有思路或权威的局限,他们也有更大的表达空间,觉得有话可说。

(2)小组讨论教学法。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要求和同学交流。通常我们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一句英语谚语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分析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发现自己没有想到过的新思路、新见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实践活动教学法。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例如,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等,使原本枯燥、遥不可及的文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使纯知识、纯文本的课程成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比如,诗歌创作让学生开动脑筋,创造性地用英语表现生活,表达思想。这不仅符合年轻人渴望表现个性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以便更好地表现自我。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使文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比如,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巨大魅力,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再如,每个单元我们都会精选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名画,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可引导他们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思考。

三、结语

通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我校的英语文学选读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和人文素质。这门课自开设以来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由学生打分的课堂教学评估中,这门课的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而每年由学生组织参与的英语戏剧大赛更成为他们的节日,空前地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热情。文学课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更体现在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从事跨国合作工作的毕业生的反馈也表示,文学课的训练使他们能很快理解跨国合作对象的风俗习惯和心理倾向,有助于领会对方的意图,从而更好地推动合作。这一特点成为他们和其他院校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其实国外的英语教育者也渐渐认识到文学在eSL/eFL教学中的重要,文学课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总之,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文学课不仅能在大学英语课中开展,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希望我们的实践能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Bay-petersen,ole."ontheLanguage-LiteratureRift,andtheCaseforUsingLiteratureinLanguageClasses."[J].papersfrom

theSeventhConferenceonenglishteachingandLearningintheRepublicofChina,may1991:29-45.

[2]束定芳.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第二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2

关键词:歧义;语音;词汇;句法;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大部分语言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语句在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其深层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1]。歧义现象在交际过程中又分为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义(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阻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它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语境等层次上反映出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歧义的产生要具备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句法歧义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语用则为语义和句法所引起的歧义提供了合理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无意歧义现象,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和总结排除歧义的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1.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

语音歧义是在口语中由于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以及由于连读、弱读、不同的重音位置等,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而造成的歧义。例如ididn''''tmakea[seil]lastweek,英语中的sail和sale的发音均为[seil],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于是此句可理解为:“上周我没制作船帆”或“上周我没卖出去货物”。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如break(破坏)、brake(刹车),fair(公平的)、fare(费用),right(正确的)、write(写),die(死亡)、dye(染色),cell(细胞)、sell(卖)等。而fan(扇子/爱好者),long(长的/渴望),kind(善良的/种类),mean(卑鄙的/意味)等属于同形同音异义词,它们在句子中极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在说话过程中,连音造成相连的词或词组之间的音位切分的变化,也会产生歧义。如mybrotherhada[greidei],此句中的[greidei]既可以理解为“gradea”,也可以理解为“grayday”。以上这两种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歧义便可消失。

此外,重读和弱读也会在语音层次上产生歧义。如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可以理解为whydon''''tyoucomealongandhavelunchwithus或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ratherthansupper

2.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

词汇歧义是指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两个方面。

(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词之间常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字典中归属一个词条。如theboybrokethe[ZZ(Z]glasses[ZZ)]lastweek(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玻璃[ZZ)]/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眼镜[ZZ)])。有些词组也存在多种意义,如Heisrunningafterher,这里的“runningafter”既可以理解为“追赶”,也可以理解为“追求”。

(2)同形异义词包括异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同形异义词,它们通常形式相同,却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不相关的词,在词典中一般被列入单独的词条。如bow(弓/鞠躬),lead(铅/引导),tear(眼泪/撕开)等词就属于异音同形异义词。再如:marycan''''t[ZZ(Z]bear[ZZ)]children(玛丽不能[ZZ(Z]忍受[ZZ)]孩子们/玛丽不能[ZZ(Z]生[ZZ)]孩子);She[ZZ(Z]turnedout[ZZ)]anefficientsecretary(她[ZZ(Z]赶走[ZZ)]了一个能干的秘书/她[ZZ(Z]原来是[ZZ)]一个能干的秘书)。这里的“bear”和“turnout”就是同音同形异义词(组)。

(3)词义的转移也会引发句子的歧义。这是因为许多词汇在已有的含义上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如manyscientistsandtechniciansareengagedintherecoverytechniques,“recovery”原意指“复得、痊愈”,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recovery”意指“人造卫星等的回收”,“(废物利用的)提取”或“(击剑、划船等)预备姿势的还原”等。

3.句法歧义(Syntacticambiguity)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经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语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2]。句法代号是指限定多义词用法的词缀、单词或结构等,如用情态动词或一般过去时的后缀限定动词的词性,用定冠词限定名词的词性等。句法歧义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个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或可以变换的结构体中,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

(1)平行结构引起的歧义: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可以和平行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连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产生歧义。例如:theboyansweredthequestionwhichhisteacherasked[ZZ(Z]withouthesitation[ZZ)](这个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老师问他的问题/老师毫不犹豫地提问,这个男孩在作答)。

(2)省略结构引起的歧义:有时省略某些词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Heknowsmoreaboutliteraturethanmary(他比玛丽更懂文学/在文学和玛丽之间,他更了解文学)。

(3)状语和形容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policemanpunishedtherobber[ZZ(Z]withastick[ZZ)](警察用警棍惩罚这个盗贼/警察惩罚这个拿着棍子的盗贼)。

(4)介词和副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doctorlooked[ZZ(Z]over[ZZ)]myhead(医生检查了我的头/医生从我的头顶看过去)。二、在以交际为目的的实际教学中

如何排除歧义现象如前所述,歧义的出现是使用者措辞不当或语法结构及意义上的模棱两可,造成学习者在理解上对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的范围产生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阻碍了言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造成理解上的失误。我们从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对歧义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它进行种种限制,最终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语言“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知晓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歧义。然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和排除歧义的方法。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应对歧义,力求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意图。

1.语音手段

在语言交际中,语音、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调承载不同的信息,只有语音、语调正确,才可以避免失误,消除歧义现象。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给学生做专项练习,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连续等方式,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例如,that''''sthecellphoneyouboughtme,若重读“cellphone”,并用降调,则表示赞赏;如果把重音移到“that''''s”,并用升调,则表示强烈的讽刺意味。此外,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互不粘连,也可避免歧义产生。如:iscream(我尖叫)与icecream(冰淇淋)。

2.词汇手段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象意义有时相差甚远。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不应单纯着重于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可将此类词汇作一归纳,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例如:通过改变词汇搭配或调整词序来避免歧义。如thebankisthesceneofthemurder,“bank”的两个意义“银行”和“河堤”都可以解释这个句子。这时,可以在bank前加上修饰语“money”或“river”,句意就一目了然,不妨碍理解了。

3.语法手段

在书面语中,我们可以运用词法和句法知识,采用调整词序、补全省略成分、改变连词、增加时间状语、扩展句子、改变句型和运用标点等方法排除歧义。如marycan''''tbearchildren可以扩展为marycan''''tbearchildreniftheyarenoisy和marycan''''tbearchildrenbecausesheissterile,这样就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含义。再如,itwasaprettysmallroom可理解为:①这是一个漂亮的小房间;②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房间。如果在句中加上标点,就可以避免歧义:itwasapretty,smallroom。

4.语境手段

语境对于英语歧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才能得以确定[3]。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整个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狭义语境则指上下文,即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如“afghanistan''''soccupation”是指“阿富汗占领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占领阿富汗”这个句子是由于所有格的使用而产生了歧义。但如果知道在2001年,美国打击阿富汗政权这种广义语境,自然就会消除歧义。

此外,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语境制约着单位语言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因此,知晓语境对正确理解语言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Broadway,不仅是指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用法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教授语言时,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三、结束语

英语歧义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歧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正确理解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和教授语言。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产生语言学和教学两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逵.英语歧义与幽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28-29.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大学生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提出了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的提高;阐明了如何把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养成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紧密结合。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whatdostthouprofess?whatwouldstthouwithus? 

kent:idoprofesstobenolessthaniseem; 

toservehimtrulythatwillputmein 

trust…tofightwhenicannotchoose,and 

toeatno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the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justoneminute,gentlemen.ihaveafewmorepearlsto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notthatwhichisholyontothedogs;neithercastyourpearlsbeforeswines,lesttheytramplethemundertheirfeet,andturnagainandrend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castpearlsbefore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explainedthebeautyofthemusictoherbutitwascastingpearlsbefore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odysseyto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fourday6000mileodysseyendedin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theirstoriesarepowerfulaccountsofspiritual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herculean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herculean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r.searle:〈〈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r.r.k.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1985 

[4]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4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英语教学热门的话题,也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是:多数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就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在做题时,一些涉及文化问题的题目差错率也很高。例如:

   问题:

   w:John,doyouwanttogoswimmingwithmetoday?

   m:Sure.Butican’tleavenow.ihaveanappointmentwithmyprofessoratthreeo’clock.

   Q:whycan’tJohngoswimmingnow?

   a)Hemustmeethisteacher.

   B)Hemustattendaclass.

   C)Hemustgooutwithhisgirlfriend.

   D)Hemuststayatschooltofinishhis

   homework.

   此题有近半数的学生答错,障碍之一是没有理解haveanappointmentwithmyprofessor的确切意思,多数学生不知道,选项a)所表示的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要求解答问题在西方大学里是种惯常的做法。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以为约会的对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选了C)。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

   3.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涉外工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将近几年来的四级考试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其中涉及某种社会文化内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内容的37.5%(王英鹏,1999)。1998年12月通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提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miserable,merry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个较深的理解。

   4.2融合

   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过课文“BigBuckstheeasy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些对我国大学生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3典故引入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语典故大多来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经》。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iteach”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inbreathe.”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义。

   4.4课后补充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5

1.     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2.     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他们积   极的情感态度? 

  

案例描述: 

重要任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已经参加工作八年的我对教育的新理念不断的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对教学模式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当今所有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 

“刘老师来了” 

时间过的真快,从九月份到现在和这些“小孩儿”已接触了两个多月了,渐渐地我不但越来越喜欢他们,而且对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早知道这些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从来没有参加过英语笔试测验,有些学生对英语是主科这一重要概念甚至还有些模糊,这次刚上三年级就要参加北京市海淀区英语抽测考试,想必这是他们学习英语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测试。心想正好借此大好良机好好说说英语的重要性,鞭策鼓励他们要重视英语,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还没有上课,我便习惯的提前上楼了,手里拿着试卷和成绩册冲着三(3)走去。刚走到楼梯口,离着教室还很远,学生们正在楼道里嬉戏喧闹着,玩的不亦乐乎,只听一个学生突然看见我对其他孩子高喊着“刘老师来了,卷子肯定判完了!”声音极大,好像带着些许的兴奋与不安。还没等我说什么,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好像准备听国际重大新闻一样迅速地回到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我看了看手上的手表离上课还有两分钟呢,学生们笔竿条直的坐着,看上去不大自然,流露出渴望期盼,甚至焦虑的神情。心想他们可能是太紧张了吧!看的出孩子们很重视这次考试,我心里暗暗切喜。 

“许健哭了” 

成绩逐个的公布着,直到最后的一名学生许健。我暗自观察着每位学生的神态,有的欣喜若狂,嘴角边挂着自信与兴奋,甜甜的面带着笑意,看的出全对学生之一的杨启航同学,心情非常激动,脸上带着的眼镜好像也跟着沾沾自喜,透过镜片看出他开心愉悦的目光。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可能不是很满意,低头不语,表情深沉,好像在责骂着自己。但在众多的表情中,两行泪水最终印入了我的眼帘。许健哭了,默默地没有声音,只是低着头,带着无尽的沮丧与自卑。看此情景,我慢慢地走到他的身旁,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他没有抬头看我,而是把头埋的更深了。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回到讲台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现在考的成绩不理想,并没有关系,只要你们能够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不要失望,更不能放弃,在那儿跌到就在那儿爬起来,老师不会看低任何一名同学的。只要大家今后认真学习,比以前有丝毫的进步,我都会喜欢你们,鼓励你们的!相信每位同学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都能成为最好的学生。只要功夫下的深,铁锄也能磨成针吗!你们说是不是呀?”同学们都齐声说是,脸上充满了信心。我望着许健,渐渐地他抬起了头,但却泪流满面。我更激动地说“我上小学的时有一名同学,在低年级的时候学习很差,但他后来终于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为了我们班的尖子生,现在正在外国留学,听说学习成绩很优异,我们都很佩服他。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就看他能不能发挥他的才能。咱们班是藏龙卧虎之地,相信大家今后会给我带来不断的惊喜!”此时的许健已悄悄地擦去满脸的泪水,深情地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感激。我对他笑了,笑意中充满了信任与鼓励。激动的他已全然不知,全班同学也对他笑了,笑的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迷人。 

“许健笑了” 

见此情景,我便乘胜追击地对同学们说:“那么大家知道如何才能学好英语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要端正学习态度,要重视英语学习,不要贪玩,每天要听录音,并且跟读;有的说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能分心,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说要借机会用英语多与他人交流;有的说要互相帮助,好学生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体现相互帮助的优秀品质……我暗自观察着许健,虽然他并没有举手发言,但每位同学说完之后他都会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快要下课了,为了验证大家是否真正理解了我的用心良苦,我让学生们打开书齐读课文,孩子们情绪高涨,声音中充满了自信。我望着许健,他对我笑了,平时胆小的他今天的声音却很洪亮。不知怎么的,今天的读书声使我感到特别的动听,特别的迷人,朗朗的读书声飘出了窗外,却飘入了我的心田。 

下课了,学生们谈笑风生,许健却悄悄地走近了我的身旁,表情严肃地对我说:“刘老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看着他我激动不已,不知什么时候眼睛已经湿润了,泪水甚至就要夺眶而出。我温柔地拉着他的手说;“我相信你!” 他又对我笑了,笑的是那么的感人,使我终身难忘。 

  

教学反思: 

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态度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 

近些年来,外语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就情感态度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主要结论是;“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1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目标.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然性

2.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ntereuh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0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说得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甚至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语言的使用规则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更渴望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阶段注重跨文化教学既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也有利于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翻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教学界的中心话题

3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各种原则和措施,不断加强文化输入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族语与英语及其所属文化的差异.尽量避免或消除因跨文化而引起的误解与困惑。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输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具体、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

3_2系统性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往往缺乏系统性。教师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是遇到一种文化现象就顺便解释一下,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无统一、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避免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3.3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外语教学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中不同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还应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4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即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言习惯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英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恰当地传递信息并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4.1课堂教学方面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4.1.1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对这些跨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而应结合语言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例如教师可以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也要把词汇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挖掘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涵义.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词汇.把词汇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

4.1.2营造使用英语的环境或氛围语言交际需要场景环境.如果教师脱离场景环境而孤立地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学生所学之知识则非生动之语言。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英语环境.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明白英语国家的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了解在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控制这些行为的规则.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能积极地用英语思维组织语言。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4.1.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架起文化间的桥梁。

4.2课外教学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而适当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要创设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为此。教师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交际活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一种学习西方文化的好办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听英语讲座、报告、广播;观看英语电影、录像;组织英语讨论、编排英语戏剧、组织表演等活动.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4.3加强师资培训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当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是文化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启发者。是学生进行文化合作学习的伙伴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身份.成功地开展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交际能力,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语言教学需要与跨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进而发展成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文化知识的渗透要与整个教学过程同步,力求循序渐进。

1文化意识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培养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然而,不同国家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早在20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语言论》(language1921)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为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又要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所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逐步地摆脱母语根深蒂固的影响,才能讲出地道的、流利的英语。

第二,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就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www.133229.com

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即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强调的是交际的、外语的和互动的能力。如学会了“howdoyoudo…‘howoreyou?”只是等于学会了语言形式,只有在交际的情景中恰当的使用了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所在。然而当前的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忽视了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三,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五大因素共同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过于偏重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听、说、渎、写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苦学英语多年的学生,在英语运用中,因为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陷入尴尬境地。更有甚者,可能冒犯对方,引发文化冲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teaching:ascicn—tilteapproach1964)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的学到语言。”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文化内容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犹如汪洋大海,哪些内容和项目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呢?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分析,大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外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及其文化含义。由于人们对本国语言行为所具有的文化特征通常不敏感,往往认为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可以接受的可以照搬到与外国人交际的行为中。学生应当培养这样一种意识,即使是最普通的词汇或者短语也是同一定的文化条件相联系的。如:grammarschool很多学生就理解为“语法学校”。然而事实上现在是指“为升大学的学生专门设立的中学”。

二是熟悉日常生活情景中的谚语和行为方式。学生不但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交际套语,还应通晓各种风俗习惯和交际礼仪。比如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方式、就餐习惯、求职面试的要领等等,这些都构成语言文化技能,反映了一个社会某些通行的作法及处事方式。文化教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定是行为教学,也就是通过掌握一些技能而使之能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出适当的反映。

三是了解不同文化条件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社会心理方面要了解不同国家的礼貌、掩饰等委婉语;在价值观念方面要了解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隐私的价值取向等等,中外有何异同。

3培养文化意识的教学原则

一要增强敏感性。每堂课教师都应结合教学内容融人相关的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考核,内容可以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也可以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使文化知识的培养成为学生知识文化学习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意识及敏感性。

二要坚持得体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均有了解,并能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为一个综合体,着重介绍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不夸大差异或者将差异绝对化。使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整体有一个理性的把握,从而避免实际交际中文化迁移带来的失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得体程度”。

三要把握认同度。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念,要意识到并非所有的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只是要求学生认识到人们的某些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对那些文化表示理解。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变换视角,跳出自我文化价值的束缚,以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为,尊重并理解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既能接受目的语文化,又不失去对母语文化的联系。

4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对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因、内容及培养原则了解之后,我们便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大英语文化视野。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更多地吸取英语文化的精髓。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8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82

0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扩展,在沟通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障碍。美国著名学者塞谬尔认为:“人类的重大分歧和冲突的重要根源将是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着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这门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那么他们也许能够学会如何用外语正确的表达,但是在涉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土人情、等的表达时一定会受到制约。因为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对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特征有大体的了解。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间自然会产生差异。中西文化是孕育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由于我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文化基本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相对安静的大陆环境中不断的繁荣发展,而西方文化的生成地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两河流域等的开放性的海洋环境,政权不断更迭,因此文化得不到平稳发展。由于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文化的“静”和西方文化的“动”,更形象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别。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性,推崇内敛中庸。与人交往时,非常谦虚,讲究“卑己尊人”,而西方文化则是崇尚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和独立性。他们把小孩子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事事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在词汇方面,也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文化的不同。在英语中,“dog”是褒义词,经常象征着勇敢和忠诚,比如说“aluckydog”是“幸运儿”的意思;而汉语中,“狗”多用于贬义等。再比如英语中会用“blacksheep”来表示“害群之马”的含义,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语言的文化特性,可能就会对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2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我国这么多年的英语教学大多过分强调英语的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输入,而忽略文化的介绍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导致我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跨文化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英美概况”和“文化导入”等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渐的对西方的发展史、风俗习惯、宗教喜好等知识有所积累,对于一些和汉语有异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正确理解。

(2)英语教师应该在课上讲解词汇和文章的时候,多多介绍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英文中的很多词汇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寓意。比如说在讲“chairman”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用“chairwomen”来表示“主席”的含义,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入“feminist”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为大家讲解,事实上男女不平等现象在东西方都一直存在,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女性意识到要通过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女性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因此在国外正式的文件中,也会避免出现这种有性别歧视的词语,用“chairperson”或“president”来代替。

在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入”环节进行西方文化的导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就这个主题讨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文化的内涵,同时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9

关键词:社会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职英语教学

外语交际与母语交际不同,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人属于同一文化背景,而外语交际的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外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把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

“文化”一词含义非常广泛,它包括社会信仰、传统观念、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等,因此可称为“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与交际密切相关,是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系。就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讲,语言有以下几种功能:(1)交际功能。语言是人们交际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交际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2)载体功能。语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反映着社会文化,并将其一层层地积淀下来,世代相传,所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3)指导功能。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对别人施加影响,也可以从语言中得到知识,接受教育。因此,语言与文化不可脱离或单独存在。

东西方人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则涉及词汇、句法、礼貌用语、禁忌语等方面。

比如,汉语中表示亲属的词特别多,而英语中这方面的词语却很少。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在英语中只有一个对应词uncle,伯母、婶母、姑母、舅母、舅妈、姨妈在英语中只有一个对应词aunt,而“嫂子”、“弟妹”等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称谓。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汉民族封建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结构特征,无论哪一方面的社会关系,都必须按亲属称谓进行规定。英语中没有类似的文化背景,因而缺少与汉语称谓一一对应的词汇。

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讲授社会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追求升学率或考试过关率,中职英语教学往往也过分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不太重视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结果不少学生虽学了几年英语,却仍难以进行较自然、有效的交流。既然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相关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原则

加强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研究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在比较两种文化时,应重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任何文化都不带有歧视或偏见的态度。

四、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

行为方面——包括衣食住行、购物、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方面——包括工作场所规定、婚姻与主要社交礼节等;体势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等。

五、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方法

(一)实物与图片

讲授社会文化知识如仅依靠书面教材,学生听起来会感到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邮票、明信片、报纸杂志的插图等实物和图片辅助教学。由于中职生英语词汇有限,听力水平一般,教师可用英语和母语结合起来讲解和表述,以便学生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

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播放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网络能生动、自然地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在运用此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处理好影像与文字、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与教材一致。为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事先提出问题,在学生看完视频或听过相关材料后,进行口头问答或讨论。

(三)常用课堂练习的类型

1.多项选择

在多项选择中,可创设一个情境,选择项为回答,以下是一个关于礼节的练习:

Youhavebeenhavingaheadacheforaweekandhavejuststartedtofeelbetter.oneoftheparentsofyourfriendssays:“Howareyou?”,whatwouldyoudo?

a.Starttalkingaboutyourproblem.

B.Say:“notbad,thanks.”

C.Say:“thankyou,howareyou?”

D.Say:“thankyou,andyou?”

(答案是B)

2.填空

填空是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回答,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学生写出答案,其难度略高。如:

Situation:Youhavebeeninvitedtodinneratanamericanfriend’shome.

Youareabouttositdowntoeat,butyouwanttousethetoiletbeforedinner?

Question:Could/Caniusethebathroom?

Yourfriend’sanswer:Sure.

(注意:这类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练习运用社会文化知识。)

3.模仿

模仿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但如选题适中,往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

Situation:atarestaurant.

Studentahasorderedfoodbuttheserverbroughthimadifferentdishbecauseshehasforgottenwhatwasoriginallyordered.

本练习要求学生扮演饭店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练习用“澄清事实”与“争议”这两项语言功能,由于情景设在饭馆,争议的内容具体,因此难度并不太大。需注意的是,中职生词汇量较少。为使活动较顺利地进行,教师不仅应选择合适的学生,而且应补充一些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4.对比

对比是讲授社会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

(1)利用教材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如中职英语教材中一般都有关于节假日的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中外节假日(如圣诞节、春节等)作比较,并让学生区分出这两个节日期间常用的不同祝愿语。

(2)选择一些社会文化差异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

Youarevisitinganamericanfriendinhernewapartment.Youliketheapartmentandyouwantyourfriendtoknow.whatwouldyoudo?

a.Say:“Yourapartmentisnice.Howmuchistherent?”

B.Say:“theplaceisreallynice,ilikeitalot.”

C.Say:“ilikeyourapartment”.thenpickupsomethings.

D.Saynothing,butwalkaroundandlookateverythingintheapartment.

(答案是B)

中国人询问同学或朋友物件的价格是常见的事,但在西方,这是一种禁忌。教师对这类文化差异可能已讲过多次,但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少中国学生仍会下意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练习可以避免犯类似错误。

六、结语

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它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教学中讲授英语社会文化知识就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这方面的教学历史还较短,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增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英语教与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

5结论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谈话题材等方面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