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安全征文十篇食品安全征文十篇

食品安全征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8:55

食品安全征文篇1

地狱

“下面站着的是谁?”

“钱地衣,利民食品厂厂长,死时44岁,死因:食物中毒——自作自受。罪行:造成几十万人食物中毒,损失无法计算。”

“你真是罪魁祸首啊!自食其果不说,还给别人留下那么多危害。你不知道色素、糖精、苏丹红长期服用会导致人死亡,得癌症吗?你到底图个什么?......”

“不就是图个‘利’字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这......”

“还嘴硬!把你留在这儿,我还怕食物中毒呢。来人!把他带下去,让他去投胎,罚他下辈子做乞丐,一辈子不准吃干净的东西!下一个......”

人间

半夜十二点,我从梦中惊醒,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似乎在预告着什么......

“喂。”

“是盛警官吗?上头来电说上冈码头有劣质食品交易,请立刻赶到。”

“好,我马上到。”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我们一群人来到上冈码头埋伏。

不久,几个人闯进我们的视线。

“哎呀,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豹哥,最近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啊!这条子怎么查得那么紧啊。我这批奶粉已经过了保质期,我把它们低价从商家手里买进来,随便改个保质期,哈哈,再往货架上一放,嘻嘻,这‘白花花的银子’可就到手了,我管别人是死是活呢,谁叫他来买呢!”

“高,实在是高啊!阿明,你这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是太高了。”

“你钱带了吗?这笔生意利润可是很高的啊。”

“好,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月光下映衬着两张老奸巨猾的脸。

“别动,不许动!”我们冲了出来,“把东西放下,双手抱头,蹲下。”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副冰冷的手铐。

夜已经很深了,黎明还很遥远。夜空中,卫星闪闪发光,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心想: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就是那条漏出法网的鱼,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只是一群连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都没弄明白,只知道钱的小丑。为了钱,为了利不择手段,结果到头来来得为生存而发愁,竟然不惜对人类需要的食物下手。多么可怕,又是多么可悲!而人们在追求美味与营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它是否健康?是否安全?我真害怕有一天,人们连“民以食为天”都不知道了。

天堂

“上帝,我已经把盛警官安排到公安局去了。”

“唉,像他这样的人要是再多点,人们的健康就不会弄成这个样子了。话说回来,这呀市人类自作自受,爱吃路边小吃,利欲熏心。记住,以后对这种为保护食品安全作出贡献的人要实行一级待遇。”

食品安全征文篇2

摘要:基于食品特征价格需求模型,考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种常量营养元素的效用评价,结果显示,相对高收入人群对食品的营养程度和安全度更加重视,相对低收入人群对价格更为敏感。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新闻报道统计数据表明,监管力度强并不能完全杜绝食品违规生产行为,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消费者对食品中必需品的需求,会为企业过度压低生产成本提供空间。鉴此,应从需求角度考虑食品安全治理问题,提高低收入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对加强监管力度的重要补充。关键词:食品安全度需求;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食品安全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121-07一、引言食品安全问题是近些年社会关注的热点。antle(2001)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分析区分了食品质量信息是否完全。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食品安全度与食品的其他质量属性无差异,就像消费者会因为食品的味道、营养成分购买不同的食品,食品安全度也是影响人们食品消费的因素之一[1]。如果信息是不完全的,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销售者比消费者知道更多关于食品安全度的信息,食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销售者与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度的信息量等同,即食品市场存在对称的信息不完全。因此,若想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需要区分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对症下药。本文将从食品质量信息完全的角度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假定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是已知的,从需求角度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是否受到人们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是对食品质量信息不完全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一个补充。食品质量信息完全意味着消费者明白劣质或者违规食品可能给他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了估计不同收入人群对食品安全度的偏好程度,本文通过两方面的数据分析进行论证。一方面,将估计食品中营养成分对不同收入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大小,尽管营养成分更多的代表食品健康程度,比如是否能够保证充足蛋白质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等,但这可以区分消费者更多是为了“饱腹”还是“安全”,甚至是“营养均衡”。另一方面,本文对不同地区食品违规行为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从统计结果说明巨大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存在为企业违规食品生产活动提供了利润空间,监管力度高并不能完全保证提高食品安全系数。二、文献评述已有诸多研究基于结构模型对食物需求进行分析。Dubois等(2014)使用家庭层面数据比较美国、法国和英国在食物购买上的差异,他们发现价格和食物特征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经济环境与偏好差异更能够解释国家间食物购买的差异[2]。与此结论相似的是atkin(2013)的文章[3]。他把习惯形成引入代际交替一般均衡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generalequilibriummodel),对印度区域间食物消费差异进行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地充裕食物相比价格和营养成分更能够解释人们的食物消费习惯。尽管这两篇文章基于不同的识别方法,但均得到经济环境与偏好差异可以解释食物购买上的差异这一结论。本文理论模型的基础就是基于Dubois等(2014),并应用于不同人口特征群体之间食物购买的差异分析。营养元素摄入量、价格和食物支出之间的关系也有若干研究。Griffith等(2015)研究了相对价格变动对英国家庭食物支出的影响,发现价格上涨不利于维持良好的营养结构[4]。Dragone和Ziebarth(2015)引入了创新性消费这一概念,并研究了柏林墙推倒后东西德的合并对东德食物消费的影响。这种突变式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消费,使得东德部分人的体重显著上升[5]。eli和Li(2014)研究了能量需求和家庭支出是如何共同影响食物需求的,结果显示能量需求对食物需求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贫困家庭的弹性较小[6]。Fukase和martin(2015)进行了收入-消费-生产的动态分析,表明中国目前收入水平所带来的食物消费增长超过生产增长,但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的转变这个差距会逐渐缩小[7]。Cutler等(2003)发现卡路里价格的下降提高了卡路里的摄入量,进而带来了美国肥胖度的提高[8]。上述文献尽管并不直接涉及到本文所研究的常量营养元素与食物支出之间的关系,但均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还有较多研究对中国的食物支付意愿进行测度。郑志浩(2015)估计消费者对转基因大米的支付意愿低于普通大米[9]。张振等(2013)研究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属性的偏好行为,他们发现消费者对以下食品安全属性的支付意愿由高到低为:政府认证的食品,企业品牌、养殖场质量安全保证和第三方机构认证[10]。周应恒和彭晓佳(2006)对江苏省城市消费者为低残留青菜中食品安全的平均支付意愿进行估计,其中大城市为2.42元/斤,中小城市为2.77元/斤[11]。张晓勇等(2004)基于对天津消费者的调查,考察他们对转基因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态度,发现他们并不愿意为质量较高的食品支付过多费用[12]。以上研究尽管是对食物支付意愿的研究,但是涉及到的区域范围并不广,往往只基于某个城市的部分居民的部分食物。三、理论模型Dubois等(2014)在研究美国、法国和英国食物购买差异的时候,基于产品层面的效用函数,构建了一个可以通过价格反映食物特征、营养成分的需求模型。他们的需求模型基于Gorman(1980)和Lancaster(1966)的产品特征效用模型(characteristicsmodel),离散选择模型(discretechoicemodel)和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pricemodel)都是其特殊形式[13,14]。Dubois等(2014)的需求模型不仅可以分析国家间食物购买差异,还可以扩展到省际之间的差异,不同人口特征群体的食物购买差异等。本文基于此模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到消费者对不同食品的需求函数。与简单需求函数不同的是,此需求函数不但受到基本的食物价格影响,还受到食物特征影响;不但是一般的价格需求函数,而且是特征价格需求函数。进而在实证分析中,本文把待研究中国消费者群体是属于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进行区分,着重探讨这两大消费者群体之间的差异。下面首先对理论模型进行介绍。四、不同收入消费者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估计本部分基于第三部分的理论模型,使用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数据,以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作为两个基本人口特征群体,估计他们对食品包含的营养成分的需求。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使用CHnS社区和家庭层面2000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包括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级行政区划。食品消费支出、食品消费量及每种食品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种常量营养元素等是分析使用的主要数据,覆盖590个城镇家庭,538个农村家庭。本部分依次对数据处理及变量说明、估计方法和估计结果进行介绍。(一)数据处理及变量说明为了计算食品消费支出,需要得到食品的价格。在2000年CHnS社区层面的数据中,主要包括谷物类、食用油、蔬菜、鱼、豆制品等类食品的大商场零售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本文使用自由市场价格。在剔除掉缺失价格以及较少的样本后,仅剩下鱼类(包括带鱼和鲤鱼)以及豆制品类(包括豆腐和豆腐干)两大类食品较为全面的价格数据;所以鱼类和豆制品类是本文分析的食品种类①。家庭层面数据包括每个家庭3日食品消费量,并使用每家每日食品消费量衡量每个家庭的实际消费量。食品价格与食品消费量相乘即可得到每个家庭每日的食品消费支出。2000年调查数据中食物代码对应的是1991年中国食物成分表,根据1991年版的《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可得到带鱼、鲤鱼、豆腐、豆腐干中包括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具体值。《食物成分表》统计的是每100克可食部所包含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数量,本文按照相应的比例得到每个家庭每日带鱼、鲤鱼、豆腐和豆腐干消费量中各自包含的上述常量营养元素数量并加总。下文的实证分析中涉及到工具变量的选取,在此把工具变量的选择及处理简单介绍。本文把每个家庭所在社区的其他家庭作为参照组(referencegroup),并计算参照组的非加权平均每个家庭每日三种常量营养元素的摄入量。这是每个家庭每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工具变量。本文是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偏好进行对比,因此实证分析中对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需求估计是分开的。表1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每日食品支出上,城镇家庭比农村家庭多消费近20元;其中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标准差均较大,这是本文食品种类选择较少导致。蛋白质的每日摄入量和脂肪的每日摄入量,城镇家庭略高于农村家庭;碳水化合物的每日摄入量农村家庭略高于城镇家庭。从上述主要变量中可以看出,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每日食物支出和常量营养元素每日摄入量上略有差异,但是并不大。(二)估计方法根据Dubois等(2014)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到的理论框架,本文的实证模型如下:其中,i代表个体家庭,k代表食品种类,共有K种;pk为家庭i购买一单位yik食品k的价格,(3)式左边为家庭i食品消费总支出。akc为食品k的特征c,本文即为食品k包含的常量营养元素数量;因此∑kk=1akcyik为家庭i从消费K种食品可获得的营养成分。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本文设定c=1为不可观测的特征,并等于δks+ξi+εik;δks用来控制城市固定效应,比如北京和上海不同的饮食习惯对家庭消费的影响;ξi用来控制个体家庭固定效应,即不同家庭独特的对食品的偏好;εik是除了上述城市固定效应和个体家庭固定效应之外的其他不可观测因素,以及上述两个固定效应可能产生的交互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依旧采用传统的工具变量法。Dubois等(2014)提出首先为每个家庭定义参照组(referencegroup),再对这些参照组所消费食物包含的营养成分取非加权平均,用此作为每个家庭营养成分摄入量的工具变量。参照组本文选取的是原家庭同一社区内其他所有家庭,因此参照组的平均营养成分摄入量与原家庭营养成分摄入量相关;又因为使用的是非加权平均,这就避免了营养成分摄入量受到食物消费量的影响而与εik产生相关性。(三)估计结果表2和表3是在上述估计方法下对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对营养成分需求偏好的估计结果;其中表2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表3是工具变量法的估计结果。其中被解释变量均为家庭每日食物支出。在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时候,蛋白质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克,城镇家庭的食物支出会提高约44元,农村家庭的食物支出会提高约34元。而脂肪每日摄入量和碳水化合物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克,城镇家庭的食物支出会分别下降65元和20元,农村家庭的食品支出会分别下降28元和31元。在加入城市固定效应之后,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蛋白质每日摄入量、脂肪每日摄入量和碳水化合物每日摄入量对食物支出的影响方向相同,数值上差异不大。上述估计所得系数均是显著的。从以上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城镇家庭比农村家庭在蛋白质摄入上有更多的支出,而且注意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控制。表3是使用工具变量后的估计结果。在不加入城市固定效应的时候,蛋白质每日摄入量每提高1克,城镇家庭的食物支出会增加33元,而农村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44元,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但是在加入城市固定效应之后,则发现蛋白质每日摄入量每提高1克,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食物支出分别会提高29元和27元,二者差异不大,城镇家庭略高于农村家庭,这说明不同城市对人们的饮食习惯是有影响的。脂肪每日摄入量,无论是否控制城市固定效应,其每提高1克,城镇家庭食物支出的下降均高于农村家庭。碳水化合物每日摄入量每提高1克,农村家庭的食物支出下降高于城镇家庭。因此在使用工具变量对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进行控制后,相比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所得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对三种常量营养元素的消费偏好方向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差异有所减小。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种常量营养元素的需求偏好是有差异的,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会提高食物支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增加会减少食物支出。同时,从数值上来看,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对三种常量营养元素的每日摄入量支付意愿也是有差异的,城镇家庭更看重蛋白质摄入,并控制脂肪的摄入;农村家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低于城镇家庭。但从数值上看这种差异并不大。上述结果说明,城镇家庭确实比农村家庭更加看重食品“营养”与否,因此相对高收入的家庭会更加看重食品质量,收入的确会影响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度的程度。五、统计性分析本文使用“掷出窗外网(zccw.info)食品安全数据库”(2011,下文简称“数据库”)公布的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国内中文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所有报道。“数据库”的新闻报道来源均为国内正规媒体,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因此是可靠的、全面的。吴恒等(2011)对“数据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年度变动、地区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总结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特别广、手段特别狡猾、危害特别巨大、查处特别困难等主要特点。本文的分析把“数据库”的时间变动、地域变动与其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在上文已经证明收入水平会影响到人们对食品安全度重视程度的情况下,从全国范围对收入水平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文根据违规食品种类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两类,必需品比如蔬菜、肉类、油盐酱醋等,非必需品则包括零食、饮料、必胜客产品等。必需品的消费人群基本不受收入水平限制,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消费这些食品;而非必需品的消费人群则需要相对高收入,只有具备了一定收入水平才会购买。比如,2009年长沙的肯德基食品墨西哥鸡肉卷中出现塑料碎片,而肯德基的消费者已经排除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图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统计(2004年1月~2011年5月)资料来源:《掷出窗外网(zccw.info)食品安全数据库》,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首先从图1的总体趋势可以看出,31个省级行政区中划除了上海,违规食品中必需品的报道数量均多于非必需品。也就是说,必需品出问题的概率大于非必需品。既然是生活必需品,只要存在一部分低收入消费者对低价的食品有需求,企业就有动机压低生产成本,足够低的生产成本的代价就是食品违规,比如使用劣质原材料、偷换原材料等。因此只要这部分特别低收入消费群体存在,这种企业违规食品生产行为就不可能完全杜绝。同时,又因为“低收入”这个特征,导致这部分消费群体身体健康即使因为食用违规食品出现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的可能性也会低,这又进一步纵容了企业违规食品生产行为。而对于生活必需品价格并不是那么敏感的消费者,价格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他们会综合价格、安全度、营养成分多种因素进行消费,是相对更加理性的消费者。所以从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统计数据的总体趋势来看,违规食品中必需品数量越多且存在巨大低收入消费人群,企业压低利润、违规生产被发现且惩处的概率更小,食品安全问题会更严重。表4对31个省级行政区划违规食品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按照曝光数量进行排序。无论是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和都是排名最后的。这代表着上述五个省级行政区划,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特别严重,另一方面则是相关的报道较少。同时,这五个省级行政区划都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而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排名前五名的省份中,除了湖北是中部地区,其他均为东部发达地区。按照上文的分析,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监管相对严格,而且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监管程度高低与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程度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综合上述两点来看,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中,巨大低收入人群的存在是不可忽略的,重罚之下依然有企业生产劣质食品,利润必定是背后的主导因素,而巨大低收入消费人群让这种利润有实现的空间。六、结论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与现有文献中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在信息完全情况下探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的原因。信息完全角度下,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需要考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度的效用评价,是食品这种商品的质量属性之一,即可基于产品特征模型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估计。基于黄少安和张帅(2014)的观点[16],本文具体探讨了收入是否影响到人们对食品安全度的评价,以及这种需求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行为,使得政府陷入监管无效的“陷阱”。本文一方面基于Dubois等(2014)食物特征价格需求理论模型,使用2000年CHnS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数据,分别对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所消费食物(具体为豆制品、鱼)中包含的三种常量营养元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的上升会带来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食物支出的上升,但是城镇家庭略高于农村家庭;每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上升会降低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食物支出,其中对于脂肪摄入量的上升所带来食物支出的减少,城镇家庭高于农村家庭,对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上升所带来食物支出的减少相反。这证明了相对高收入人群对食品安全、营养程度的重视程度更高,而低收入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为敏感,“吃饱”比“吃好”对他们而言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本文使用“掷出窗外网(zccw.info)食品安全数据库”,对中国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新闻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从违规食品是否属于必需品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是否与收入相关。从统计结果来看,违规食品中必需品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必需品,而且并没有受到监管程度的显著影响,即企业生产过程会利用低收入消费者对必需品的刚性需求,生产劣质甚至违规食品。综上,巨大低收入消费者对低价或过低价食品的需求,为企业生产此类食品提供了利润空间;因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不能单纯的集中在加强监管上,还应该从违规食品的源头需求角度进行考虑。如何增加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消费者的收入,让他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饱腹,而是更多的考虑安全、健康的食品;让低收入消费者有能力获得安全食品,而不是让他们有意识的抵制违规食品。

注释:①后文把鱼和豆腐两类食物简称为食品,所有数据描述均特指这两类。参考文献:[1]antleJm.economicanalysisoffoodsafety[J].Handbook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1,(1):1083-1136.[2]Duboisp,GriffithR,nevoa.Dopricesandattributesexplain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foodpurchas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104(3):832-867.[3]atkinD.trade,tastes,andnutritioninindia[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3,103(5):1629-1663.[4]GriffithR,o’Connellm,SmithK.Relativeprices,consumerpreferences,andthedemandforfood[J].oxfordReviewofeconomicpolicy,2015,31(1):116-130.[5]DragoneD,ZiebarthnR.economicdwelopment,noveltyconsumptionandbodyweight:evidencefroxttheeastciemantpansitiontocapitalism[R].Quaderniworkingpaper,2015.[6]eliS,Lin.Caloricrequirementsandfoodconsumptionpatternsofthepoor[R].nBeRworkingpaper,2015.[7]Fukasee,martinw.whowillfeedChinainthe21stcentury?incomegrowthandfooddemandandsupplyinChina[J].Journalofagrlculturaeconomics,2015,61(1):3-23..[8]CutlerD,Glaesere,ShapiroJ.whyhaveamericansbecomemoreobese?[R].theJournalofeconomicpesspactroes,2003,17(3):93-118.[9]郑志浩.城镇消费者对转基因大米的需求研究[J].管理世界,2015,(3):66-75.[10]张振,乔娟,黄圣男.基于异质性的消费者食品安全属性偏好行为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5):95-103.[11]周应恒,彭晓佳.江苏省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6,(4):1319-1432.[12]张晓勇,李刚,张莉.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天津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1):14-21.[13]Gormanwm.apossibleprocedureforanalysingqualitydifferentialsintheeggmarket[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0,47(5):843-856.[14]LancasterKJ.anewapproachtoconsumertheory[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6,74(2):132-157.[15]吴恒.易类相食: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2004-2011)[R/oL].2011.http://2ccw.info/.[16]黄少安,张帅.食品安全度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政府监管陷阱兼与李新春教授等商榷[R].工作论文,2014.(责任编辑:钟瑶)

食品安全征文篇3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于2008年4月20日向全国人民公布并征求意见。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立法理念;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重在源头的监管理念;发挥消费者制衡作用的理念;加大违法成本的法经济学理念。这四大立法理念不仅是食品安全立法理念的创新,也将对相关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4月20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纵观《征求意见稿》,其充分体现了四个新的立法理念。

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一)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转变。在《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前,人们曾对如何构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主张在保留《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法》定位为基本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定位为特别法,形成基本法统帅特别法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其二是主张修改《食品卫生法》。认为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已经不少了,关键在于落实。《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经涵盖所有食品安全领域。按照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食品安全法》已没有自己调整的特定对象。另外,制定《食品安全法》还需要对其结构和内容进一步论证,但修改《食品卫生法》无需更多论证。其三是将《食品卫生法》修改为《食品安全法》。其主要理由为:《食品卫生法》不调整食品安全监管关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空白。诸如人们常说的掺假食品,只要掺假食品是卫生的,就无法依据《食品卫生法》对该行为进行处罚,但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掺假行为进行处罚。比如,注水猪肉,如果猪肉里的注水是卫生的,就不可能依据《食品卫生法》对该行为进行处罚。另外,《食品卫生法》也不可能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监管。可见,食品安全的外延更为广阔,包含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两个基本要素和其他相关要素,《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不应同时并存。

《征求意见稿》第98条明确规定,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这说明将来的《食品安全法》将要取代《食品卫生法》。从字面看来,《食品卫生法》与《食品安全法》,只是“卫生”到“安全”的用词转变。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而是立法者深深认识到食品安全关联着人民的生命与身体健康。这是立法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从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到既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又注重食品具有应当具有的营养的转变。我国在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保证以后,开始注重食品质量安全,以保证人们不因食用有毒有害食品而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立法上体现了这一理念。诸如,《食品卫生法》第1条规定:“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2006年《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第92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按其预期用途使用、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危害的保证。”这样,《食品卫生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基本一致,即强调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或者说食品必须保证不致人患急、慢性疾患或者潜在性危害。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人人能够“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食品安全的概念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变化。因此,《征求意见稿》第95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的危害。”第36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没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和本法规定的其他要求。”虽然《征求意见稿》与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相比较只增加了食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但却反映了国家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因为,食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不但应包括人体代谢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含量,还应包括该食品的消化吸收率和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应发挥的作用。另外,《征求意见稿》第95条规定也符合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对食品安全的要求。[1]

二、充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重在源头的监管理念

食品在其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由于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的缺陷或外部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导致安全问题。因此,对食品安全必须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管。

《征求意见稿》尊重科学,坚持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重在源头的理念,强调整个食物链各环节按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来设计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和程序,并加以科学衔接,弥补了《食品卫生法》调整的范围未包括种植、养殖环节及与食用农产品(食品原料)相关的农药、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化肥等的不足,并与《农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进行了科学划分,做到既分工又协作,共同组成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关系,共同完成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重在源头,包括:食品种植、养殖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监管,主要是指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牧、水产业投入品的生产与使用监管;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食品包装物、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和使用管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餐饮企业的设立条件及卫生条件监管;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卫生监管;食品商标、标识、广告的真实性和信息充分性监管等。简而言之,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是指,从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到销售的整个涉及食品安全链条的监管。这些全过程监管的内容缺一不可。因为,如果有一个环节或一个方面监管不力,就会影响其他环节和方面的监管效果,甚至会影响整个食品安全链条,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征求意见稿》总则第2条、第2章、第3章、第5章、第8章等有关条款全面反映了全过场监管重在源头的理念。[2]《征求意见稿》第2条第2款规定:“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据此,有些学者可能认为《征求意见稿》不调整食用农产品,因此《征求意见稿》没有坚持“从农田到餐桌”全场监管重在源头的理念。其实这是对《征求意见稿》的误解。众所周知,食品安全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食品安全法包括一切调整食品安全监管关系的法律法规,狭义的食品安全法仅指食品安全法典。《农产品质量法》属于广义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对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等做了具体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没有必要再作出规定,以便两部法律更好地衔接。因此,《征求意见稿》第2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①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③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④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⑤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使食品追溯制度的实行成为可能。因此,《征求意见稿》第29条规定:“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三、充分体现了发挥消费者制衡作用的理念

食品安全不仅是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劳动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大问题。因此,国家在不断加强对制造、销售假冒食品、不安全食品的处罚的力度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赔偿金的倍数。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也互动关系。消费者的懦弱就是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投机专营的机会,消费者积极主动行使权利,维权自身的合法权益,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行为就有所收敛。所以,消费者有无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抑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与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的关键所在。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这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该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就是所谓“退一赔一”、“双倍赔偿”的法律依据。在“退一赔一”机制的鼓励下,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类似“王海式”的打假英雄,让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胆战心惊”、“闻风丧胆”。对于食品以外的一般商品而言,退一赔一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抑制假冒伪劣商品,也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食用不安全食品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其危害性要比一般假冒伪劣商品大得多,适用“退一赔一”规则既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抑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所以,《征求意见稿》第90条规定:“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或者销售不安全食品,除赔偿消费者的损失以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虽然向消费者支付其价款10倍的赔偿金有时并不一定能弥补消费者的损失,但无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二)降低消费者维权的难度。众所周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虽然规定了“退一赔一”或“双倍赔偿”制度,但要真正得到双倍赔偿并非容易。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要得到双倍赔偿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经营者有欺诈的故意;②消费者有因经营者的欺诈而上当受骗的结果;③消费者上当受骗的结果与经营者的欺诈有因果关系。在实践中要满足这几个条件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证明经营者具有欺诈的故意十分困难。这就使得经营者在很多情况下逃脱了“双倍赔偿”的惩罚。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将欺诈作为“双倍赔偿”的唯一条件,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指出:“除了故意的欺诈以外,恶意的不作为、重大过失、极端轻视他人权利的行为均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3]《征求意见稿》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了扬弃,第90条规定:“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或者销售不安全食品,除赔偿消费者的损失以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这样,只要消费者能够证明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假充真或者销售不安全食品就可以获得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不需要承担经营者具有欺诈的举证责任,明显地降低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度,这无疑也是《征求意见稿》一大亮点。

(三)鼓励消费者举报。公益诉讼制度与举报制度相比较具有诸多优越性,这已被美国等国家的实践经验所证实,而且我国也有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正在进行论证。但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实行公益诉讼制度还有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具备实行公益诉讼制度的社会基础,所以,公益诉讼制度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不可能在近几年提到立法日程。这样,在消费者不可能通过公益诉讼的形式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与不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做斗争的情况下,我国建立健全消费者奖励举报制度,既可以弥补没有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也可以有效地遏制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针对此种情况,《征求意见稿》第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经调查属实的,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使我国食品安全奖励举报制度上升为法律,这无疑是食品安全立法上的一大突破。

四、充分体现了加大违法成本的法经济学理念

我们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必须重视法律制度的安排,通过改变行为人的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的不同设计,制约行为人对守法和违法的选择。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来说,在他作出违法与守法的选择时,首先要对守法和违法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当他认为自己要为其违法行为付出的成本比其违法所获得“收益”大,即负收益(严重的行政或刑事处罚等)时,他就会采取守法的方式,否则就不是一个经济人的睿智选择。当他认为自己为其违法行为支付较少的成本却能够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他对其违法行为不支付任何成本时,他就可能选择违法行为,而不选择守法行为。一般来说,当违法成本一定时,守法成本越低,行为人就越愿意付出,同时也意味着行为人违法成本增大,被查处的风险概率高,就越趋向于守法;相反,如果守法成本高,也意味着行为人违法被查处的风险概率低,处罚力度不大,当事人就越趋向于违法。换言之,当守法成本一定时,违法成本越高,就意味着相对人违法被查处的风险概率越高,处罚力度大,相对人就越趋向于守法。所以,从理论上说,守法成本趋向于零,违法成本趋向于无穷大,行为人就越会趋向于守法,而避免违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守法成本为零和违法成本无穷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要科学合理确定守法成本和违法成本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规范行为人守法的关键所在,《征求意见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无论从1982年的《食品卫生法(试行)》到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还是《农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等都没有真正从法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将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加重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行为被查处的风险概率,增加违法成本,减少守法成本,扩大守法收益的理念作为食品安全立法的理念,这也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征求意见稿》加大了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加重了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提高了违法行为被查处的风险概率。增加违法成本,减少守法成本的理念成为食品安全立法的理念,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惩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4]《征求意见稿》强调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企业必须按照法定条件和要求取得相关许可证,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未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据《刑法》第225条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相关食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并根据其货值处以10万元以下或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征求意见稿》重申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后,不再具备法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依照《刑法》第225条、第143条或者第144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相关食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品,并根据货值处以10万元以下或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可见,《征求意见稿》对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首先考虑其是否构成犯罪,其次才考虑行政处罚,而在此之前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立法都是首先考虑行政处罚,其次才考虑是否构成犯罪。可见,《征求意见稿》反映立法者的立法理念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相关立法理念的突破,它将对我国相关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同时还强调建立对违法行为的不良记录制度。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年内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累计超过3次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这无疑也增加了违法行为的成本。

(二)加强监管力度,强化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法律责任。一项法律制度的科学设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这项法律制度的实施如何,它关乎着具体的法治进程。《征求意见稿》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其以严格责任为主线,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及不作为的后果。首先,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及不作为的后果。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因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领导、协调职责,致使本行政区域内一年多次出现产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其次,明确了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及不作为的后果。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照而没有取得许可证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取得许可证照或者经过认证后,不按照法定条件和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违法行为,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不纠正、不处罚,造成后果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依照《刑法》第397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注释:

 [1]《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对世界食物安全的表述是:“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食物安全”。

 [2]如《征求意见稿》第2、13、14、16、17、27、28、29、31、34等条款。

食品安全征文篇4

一、全面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协调食安委成员单位分别于6月5日和7月10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宣传咨询活动。

两次宣传咨询活动中,我局和食安委成员单位共出动18人次,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组成宣传咨询组进行宣传咨询、展示宣传牌、散发宣传材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宣传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立法目的、法律精神和主要内容,宣传国家和县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方针。两次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100余份,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录音带5小时,并在县城人口最集中、流动量最大、食品经营商场(超市)和餐饮服务相对集中的两个农贸市场及交通十字路口共横挂了“建立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关爱健康人生”“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等4幅宣传标语。

二、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自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我局食品科、办公室,就“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确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等进行了4次集中学习,明确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为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提供的法律保障。

办公室、食品科,积极参加2009年全州食品安全法培训,培训结束后我局召开会议及时传达培训相关信息,《餐饮服务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文书(征求意见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等培训材料做到了全局人手一份,由职工自主学习。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一)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通过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营造人人关心、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食品安全征文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引导;控制

中图分类号:ts207.7;tp316.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90-05

publicopinionguidanceandcontrolstrategyoffoodsafetynetworkundertheperspectiveofrisksociety

hongweia,b,wulin-haia,b,wangjian-huaa,b

(a.researchbaseoffoodsecurityinjiangsuprovince;b.schoolofbusiness,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jiangsu,china)

abstract:chinahasalreadyenteredthedevelopmentphaseofrisksociety.publicopinionoffoodsafetynetworkisamajorchallengeforriskmanagementofthegovernment.basedonliteraturereview,theevolutionofpublicopinionoffoodsafetynetworkfromtheindividualtotheoverallwasdiscussed.criticalcontrolpointsofpublicopinionwereachieved.thepublicopinionguidanceandcontrolstrategyoffoodsafetynetworkwereputforward.

keywords:foodsafetynetworkpublicopinion;evolutionmechanism;guidance;control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与个体化趋势背景下,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各种风险与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社会阶段[1]。近年来,禽流感、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突发事件的频发,预示着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的发展阶段。英国rsa保险集团2010年在上海全球风险调查报告时指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仅次于地震风险的第二大社会风险。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公众由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所引发的并通过互联网表达与传播的多种意见、情绪、态度等的总和就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从社会风险管理的视角看,一方面,众多网民通过网络平台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与自身看法,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平台,如若加以正确引导,则可以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做出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三鹿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大量惊讶、愤怒、无奈甚至谩骂的帖子夹杂着一些煽动、虚假的言论出现在网络中,不仅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还极易造成舆情的爆发,引起社会恐慌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的客观规律,把握舆情引导与控制的关键因素与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舆情引导与控制策略,是当前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内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非常丰富,涉及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消费以及政府监管等多方面的内容。lusk等[2]、lee等[3]分别就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和可追溯食品的支付与接受意愿进行了研究;此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9年颁布了《风险交流战略计划》,规定了食品药品风险信息原则和战略目标;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制定并颁布了《欧洲食品安全局交流战略:2010-2013年》,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水平提供了战略支撑[4];2012年,美国化学工业巨头杜邦公司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globalfoodsecurityindex)》报告,从3个国际指定指标:支付能力、可用性和质量与安全来评估食品安全。在这份囊括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行榜上,美国、丹麦和法国位列前三,中国则排在第39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国内学者也从农户、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行为、食品安全评价、政府监管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与法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相对于食品安全研究,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食品安全”和“舆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3年1月2日,共有13个检索结果,其中学术论文5篇,报纸新闻8篇;而国外则没有专门针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由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属于

络舆情中的一种,其研究问题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本文将在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食品安全事件的特征,探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要研究内容。

网络舆情是一个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新闻与传媒、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在国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将相关文献分为如下几类。

首先是网络舆情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黄晓斌等[5]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具有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等功能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黄敏[6]则结合hits算法和pagerank算法,设计了网络舆情热点挖掘系统,并通过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其次是网络舆情传播与演变规律的研究:宗利永等[7]运用multi-agent建模方法分析了不同参数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演变行为;兰月新[8]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谣言传播,运用疾病传播模型建立谣言传播模型,并利用matalb数值仿真,分析了谣言的传播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对策。最后是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管控机制的研究:王铁套等[9]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刘文等[4]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的现状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管控能力的建议。此外,毕宏音[10]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群体压力、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群体互动等群体影响力对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动过程的影响。1.1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现存文献中,大多学者主要关注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强调对网络舆情控制策略的研究,而对网络舆情引导手段的研究不够深入。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一方面存在失控与引发社会恐慌的风险,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平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从源头上降低食品安全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可见,在风险社会视角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同样重要。

1.2忽视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从个体到整体的演变机理

社会风险一般由特定的社会公共事件所引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来自于食品安全事件,该类事件通过影响网民个体的网络讨论行为,最终导致网络舆情的涌现甚至失控。因此从个体行为到舆情涌现的演变规律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现存文献主要关注网民个体行为以及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忽略了从微观个体到舆情整体的动态演变过程。

1.3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策略

现阶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策略主要针对社会政治、自然灾害等问题,需要开展面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策略研究,为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直接关乎公众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因此与其他政治或社会网络舆情相比,公众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关注度更高、更广泛;此外,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与国外不同,其中大部分事件如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都是由食品生产主体不当行为以及违反食品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等故意违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属于人源性因素,而非技术问题,因此更容易激起民愤,引发广泛的恐慌行为。可见,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风险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关注度高,波及范围广,若处理不当,社会危害巨大。因此研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探讨相关引导与控制方法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

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与关键控制点

2.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

社会风险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发生、发展、高潮、衰退等过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也是如此。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微观上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由一个个独立网民的微观行为所构成,这些网民的行为往往比较随意,具有一定的无序性,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又呈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它是众多网民的网络讨论参与行为在宏观层次上的整体涌现。

2.1.1网民微观行为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网民的行为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helsloot等[11]指出,在危机事件中,事件的特征将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来看,影响网民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食品安全事件属性特征、媒体行为、政府行为、网民自身以及互联网特征等。

食品安全事件的属性特征有产生原因、危害人群、危害程度、持续时间等。产生原因可以是微生物污染,也可以是新技术的应用,如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等,还可以是人源性的,即由食品经营主体的故意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如地沟油、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等。危害人群包括儿童、老人、一般公众等,如三鹿奶粉对儿童特别是婴儿的影响较大,而地沟油的危害则涉及到所有公众。危害程度包括短期危害与长期危害,如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导致肾结石;而长期食用地沟油所导致的消化道系统癌变则是一种长期的危害,短时期内难以发现。持续时间是指食品安全事件从发生到解决所经历的时间,这个与政府的干预强度及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媒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也有着重要影响。媒体的报道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性,如果报道客观,且正确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则有助于舆情的控制;若只为吸引公众眼球,深挖社会黑暗面,甚至夸张报道,传播不实言论,则会使舆情向着失控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危害社会稳定。此外,媒体可以通过议题设置来引导网民的讨论行为。

政府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其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将对舆情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如相关检测检疫权威信息,设立网络把关人,对相关信息进行过滤等。

网民特征主要是其社会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状况、收入、受教育程度、食品安全事件经验、性格与心理特征(如从众还是坚持自己观点)等。

互联网特征主要包括互联网的普及面、其自身结构的小世界效应、全连通性以及无标度特性等,这些特征将对食品安全话题的传播速度、群体观点的稳定性等产生影响。

社会媒体的报道将引导网民的网络讨论参与行为,而互联网的普及面以及网络的结构特征不仅制约网民的参与行为,还对网民所的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等产生影响;政府部门根据网络舆情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台相应的引导与控制措施,以促进网络舆情平台的健康发展。然而,从社会学视角看,大量的个人简单地放在一起并不能构成一个群体,只有当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趋向一致时,才能形成群体[10]。因此,上述网民个体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是舆情演变的微观机制,而网民行为如何从个体的随机性与差异性转向群体的一致性,才是舆情的宏观涌现机理。

2.1.2网民个体行为的群体化趋势群体化趋势是从个体行为到整体涌现的重要机制,推动着社会风险从不断积聚走向最终爆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涉及网民的行为以及舆情信息的传播两个方面,因此可以从组织行为与大众传播两个视角来探讨社会风险由个体到群体的演变过程。

从组织行为理论来看,网民行为的羊群效应(theeffectofsheepflock)是形成群体化趋势的重要原因。羊群效应原指动物成群地移动与觅食,在管理学中喻指个体的从众行为。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个体在选择舆情事件关注点、发表自身观点时,都会考虑其他网民的关注点与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网民会选择热点事件加以关注,并持有大多数网民所持有的观点。虽然在参与讨论初期可能自己观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但是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观念的影响下,个体会慢慢妥协,接受并持有与主流相一致的观点。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最终会出现较为统一的舆论观点与整体发展趋势。 从大众传播理论来看,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理论可以解释舆情信息的分化与趋同现象。1974年诺埃勒·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他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若一种观点受到大多数人认可和欢迎,那么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若一种观点受到大多数人的冷落或反对,即使自己很赞同这个观点,也会选择沉默[12]。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同样如此。当某一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追捧时,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该观点的行列,致使该观点越发强势;反之,不被认可的观点便会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会使原本杂乱无章

的观点逐渐一致化,最终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倾向。

其实,不论是羊群效应理论还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其本质都是描述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特征。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个体迫于群体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如害怕被孤立、希望被认可等,要么修正自己的观点,要么随大流,要么选择沉默。在这种情况下,舆情演化将会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而并非像个人观点那样混乱无序。当然,舆情演化的结果并非所有观点都趋于一致,可能还会出现两个或多个主流观点对立的情况,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结合食品安全事件中网民微观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宏观行为的群体化趋势,可以得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即在微观层次上,食品安全事件的特征、网络媒体的行为、信息传播网络的特征等因素共同决定网民个体在面对食品安全事件时是采取消极的态度——漠不关心,还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参与讨论,且网民个体的观点与行为在舆情演化之初比较混乱;在宏观层次上,网络中的主流观点对网民个体施加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接受主流观点或选择沉默,从而从整体上涌现出一定的舆情演化方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为舆情关键控制点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2.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关键控制点

一般来说,在风险事件的演变过程中存在多个关键控制点,针对这些关键控制点实施引导与控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看,网民的个体行为与群体压力是舆情控制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前者,“信息不对称”与“网民道德失范”是关键控制点。首先,对于网民来说,由于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有关食品安全事件完整、真实的信息;而网络媒体所的信息难辨真伪、政府部门的信息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由于食品安全事件事关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因此网民常常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从其他网民那里获取各种小道消息,并加以传播。可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舆情恶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舆情演变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其次,除了“信息不对称”这个客观因素外,网民道德规范的缺失也是造成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隐蔽性,网民所受到的制度性约束较小,可以较为随意地在网络上与传播信息。此时若道德规范约束缺位,虚假信息的传播将难以避免,以讹传讹的情况也会经常发生,极易引发舆情的爆发。

对于后者,“舆情引导”与“群体规范”是关键控制点。从网民个体行为的群体化趋势来看,在舆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流观点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主流观点的形成,将经历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网民观点的自由碰撞与相互融合以及优势观点的人为强化。在观点的自组织过程中,观点的形成与改变是随机的,且在这个过程中难以产生较为一致的观点;而在观点的他组织过程中,通过媒体、网络意见领袖以及网络推手的引导,某个优势观点脱颖而出,并通过群体压力不断得以强化,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可见,舆情引导是形成舆情涌现的关键控制点。同样,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互联网的管理条例、论坛的管理制度等群体规范也会通过对网民施加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接受主流观点,以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倾向。

综上所述,“信息不对称”、“网民道德失范”、“舆情引导”以及“群体规范”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关键控制点。下面,基于上述关键控制点,探讨风险社会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策略。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引导与控制策略

3.1及时公开信息,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产生舆情恶化的客观原因。在以往的政府管理中,主要采用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方式,信息渠道较窄,信息传递滞后。当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公众面对突发状况,往往容易陷入恐慌之中,急切需要获取相对权威、准确的信息。而政府相对闭塞、滞后的信息渠道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导致谣言满天飞,引发舆情失控。要化解这些危机,则需要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使信息透明化。首先,以各地政府的门户网站为依托,建立高效稳定的信息平台:一方面通过互动模块的建设及时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拓宽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表达权。其次,国家相关的专业检测部门也是食品安全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掌握了专业的

食品药品检测技术,这些部门所的信息更具有权威性。通过权威信息的,使公众更为科学、准确地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有利于打破谣言,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引导公众的理性行为。

3.2加强网民道德建设

网民的道德失范是产生舆情失控的主观原因。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成因来自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故意违法违规行为。正因为如此,网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时,由于负面情绪的影响更容易处于失去意志力与判断力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加之网络的隐蔽性,往往会采取以讹传讹的道德失范行为。因此,加强网民道德建设,提高道德规范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力,是发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开展网民道德建设,需要从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入手。社会责任是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在与转载相关信息时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那些还未确定真伪的信息,做到不信讹,不传讹。在培养网民自主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确保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发挥网络舆情的辅助管理作用。此外,文化建设也是提高网民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进一步提高网民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甄别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对网民行为的不良影响。3.3加强网络舆情引导

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主流观点对舆情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主流观点的形成包含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其中,他组织过程对自组织过程起支配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形成强势、有利的主流观点,便成为舆情管理的关键问题。相关政府要重视与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导向作用,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网民的注意与思考,促进网民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网民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判断能力。此外,相关政府还需要积极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与丰富知识的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相关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特长,为网民提供较为权威与准确的信息,以培养网民区分与全面看待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上述手段,政府部门可以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及时纠正网络中的虚假信息与网民的错误认识,确保舆论的正确性[13]。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等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党的相关方针政策,使网民进一步了解政府的当前政策,以提高网民参政议政的素质与能力。

3.4完善网站规章制度,加强法治建设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自由的舆论平台,它更是现实社会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映射。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虽然个体的真实身份被部分或全部隐藏,但是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毕竟相互联系,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一张图片或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引发舆情爆发的导火索。因此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如采取后台实名制、信息审查制度等,以规范网民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对于网民来说,网站的规章制度是有形的约束力,只有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在网站中相关信息,并融入到正常的网络讨论之中。

然而,规章制度只是来自网站的一种约束,缺乏一定的威慑力,且其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如实名制虽然具有警示作用,但不法份子可以盗用他人身份继续违法违规信息,破坏网络和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提高网民的法制意识,引导与规范网民的行为,减少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是我国进入风险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是新形势下政府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网络的自由性、隐蔽性等特征,常常会被一些心存不良动机的人所利用,在发生相关事件之后,大肆具有煽动性的虚假信息,引起社会恐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准确把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控制措施,对于减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有关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比较匮乏。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其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整体的演变机理与关键控制点,并

出相应的引导与控制措施。然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此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以现实网络中的舆情数据信息为基础,而这些信息通常以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于各大网站及论坛中,需要利用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软件,进一步分析网民行为影响因素及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为政府舆情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luskjl,traillwb,houselo,etal,comparativeadvantageindemand:experimentalevidenceofpreferencesforgeneticallymodifiedfoodintheunitedstatesandeuropeanunion[j].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6,57(1):1-21.

[3]leejy,handb,naygarm,etal.valuingtraceabilityofimportedbeefinkorea:anexperimentalauctionapproach[j].aus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2011,55(3):360-373.

[4]刘文,李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7):44-49.

[5]黄晓斌,赵超.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9,27(1):94-99.

[6]黄敏.网络舆情热点挖掘算法研究与实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6):67-72.

[7]宗利永,顾宝炎.危机沟通环境中网络舆情演变的multi-agent建模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9):1414-1419,1425.

[8]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谣言传播规律模型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9):1334-1338.

[9]王铁套,王国营,陈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舆情预警模型[j].情报杂志,2012,31(6):47-51.

[10]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70-274.

[11]helslooti,ruitenberga.citizenresponsetodisasters:asurveyofliteratureandsomepracticalimplications[j].journalofcontingenciesandcrisismanagement,2004,12(3):98-111.

食品安全征文篇6

袁隆平:需年轻人自愿实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要慎重,“人民不是小白鼠”。

袁隆平表示,国内存在“赞成派”和“反对派”。“反对派”认为,转基因农产品具有抗病抗虫功能,其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子吃了会死,那对人体健康会不会也造成影响?赞成派则认为,昆虫的死亡是因为气孔闭塞,跟人的消化道不同。而袁隆平本人自称是“中间派”。

一直以来,这名“中间派”都呼吁人们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在两年以上,若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则可证明安全。

新法并未禁用转基因

根据新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总则,该法出台的意义是“为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持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细看条文,主要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强调确立粮食安全的省长责任制、建立粮食基地、保护耕地等,而对转基因却着墨较少,仅有第十二条第二款:“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与之相应的,第八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农业、质量监督、粮食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此前有媒体称“粮食法”明令主粮禁用转基因。但一名专家表示,这属于误读。从具体条款看,国家只是强调管理,并未禁止。这部法主要还是讲生产、讲流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方面突破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认同转基因作为农业科技的方向。

难以切断的基因“漂移”

对转基因主粮的质疑,起源于农业部网站公布的一张安全证书。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批准了“华恢1号”、“Bt汕优63”两种转基因水稻和BVLa430101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水稻出现转基因,一度引起舆论哗然,“转基因水稻之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迅速陷入争议“风暴点”。

有媒体报道,转基因水稻仅拿到生产证书,并未允许推广,但有国外组织却在湖北、福建境内发现了私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现象。

“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现在已经完全不让推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透露。

除了人为原因,不少专家还担心转基因的自然“漂移”――实验性转基因作物的种子飘到附近的农田里,或通过花粉传授等自然方式,可能引起周边的作物“变异”。

有多少转基因食品入市

理论上,研发、生产转基因农产品,从立项开始的每一步都掌握在国家主管部门手中,市面上有多少转基因食品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郑风田认为:“现在很多科研单位都擅自搞转基因主粮的研究。研发一个转基因品种应该要报上级部门批准,若擅自搞则上面没备案。有些科研人员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科研结果还没成熟,就急着推广。”

除了擅自研发,进口也是个问题。国内企业或是故意、或是不知情,从国外进口转基因种子。国内的蔬菜种子90%以上从国外公司购入,有不少都含转基因。

目前,农业部仅公布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无法查到已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销售量和销售地。从安全证书看,番茄、线辣椒、甜椒和木瓜等蔬菜均已出现转基因品种。

执法调查成果未公布

实际上,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转基因违规种植的问题。2010年,农业部开展了一场转基因全国检查的风暴,查出有违规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年末,农业部了第1504号公告,清退了27个玉米品种,包括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铁研124等转基因品种。

2011年,农业部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调研,但结果没有公布,媒体索要也未果。

“检测转基因的手段就类似检测添加剂,需要经过取样、化验等一系列的实验手段,等到结果出来,得半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而且不同的转基因技术对应的检测方法也不同,政府很容易被这些科研机构蒙骗。”郑风田说,粮食法的转基因条款,目前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定稿能否更重“安全”

2004年提出动议,到2009年列入当年的国务院立法计划,再到2012年出台征求意见稿,“粮食法”已经酝酿了整整8年时间。

有参与立法的专家介绍,业界起初希望起草的是“粮食安全法”,是一部大法,不仅仅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两个部门来起草,还需要更多部门参与――但征求意见稿基本只限于部门法,监管力量打了折扣。

公开征询意见中,多数人希望加入转基因、外资涉入中国粮食市场等重大问题的规范,以保障粮食供应安全,但征求意见稿对这些问题都着墨甚少。

食品安全征文篇7

一、总体要求

结合我镇开展“食品安全保民生”活动,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正确的饮食观念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措施和成效,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宣传教育

1.启动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仪式。6月14日上午召开全镇动员大会,部署宣传周活动工作,发放宣传资料。

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各村(居)至少召开两次广播大会,悬挂横幅不少于3幅,张贴宣传标语不少于50张,并列入6月份中心工作考核。少开一次广播会扣2分,少挂一幅横幅标语扣1分,每少2张标语扣0.5分。宣传标语为:(1)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2)食品安全,全民行动。(3)食品安全,从我做起。(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5)举报食品违法行为人人有责。(6)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7)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8)依法诚信生产经营,自觉维护食品安全。(9)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和改善民生。(10)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3.举办有奖征文活动。镇宣传科积极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开展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凡被市媒体录用稿件的将在年度评先评优条件中加3-5分。

食品安全征文篇8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缺陷标识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35-01

文章主要对转基因的原料作物以及转基因成分进行分析检测,消费者需要了解到插入的外源基因的信息以及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对人体以及环境有害,这就需要很高的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为标识制度,标识制度有自愿标识制度和强制标识制度,尽管各国之间标识制度不同,但食品进出口时仍需对标识制度进行参照。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主要有组学分析技术、光谱学分析技术、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策略、分子特征分析检测技术、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等。

1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超过50个国家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标识制度。这类制度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标识,另一类是自愿型标识。其中,有着非常严格和预防性的法律制度以及对需要标识的阈值进行规定的国家为中国和欧盟等;另外,采取自愿标识通常在只有食品中存在明显差别如过敏原的情况下才进行标识。尽管各国采用不同的标识制度,但是除却政治因素,各国考虑更多的是实际检测能力。经过批准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全都具备相应标识制度,所以说,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的重要组成。

2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也不断进行发展。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的评价依赖于组学分析技术,而数字pCR技术的出现和好的弥补了普通pCR技术在转基因检测方面的缺陷[1]。在精确定量方面基因拷贝数的绝对定量通过一定的技术也能够实现,另外,等温扩增技术和试纸显色原理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快速检测。

2.1组学分析技术

组学分析技术含有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技,是对一类个体系统集合的分析技术。蛋白组学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一个细胞中全部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的技术。蛋白组学主要研究某一细胞或者生物在一定的病理及生理情况,其蛋白质的特点、数量、功能等[2]。转录组学主要研究细胞在表达某一功能其基因的和,其研究成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信息和外源基因进入受体中所表达的状况。代谢组学主要是对细胞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全部的小分子代谢物质进行研究。

2.2光谱学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检测是转基因光谱学技术的主要技术。近红外光谱检测的优点在于其穿透性很强,因此不需要对其检测物质进行基因组提取或者预处理。尽管还不能确定转基因光谱学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光谱学检测的优势在于简单迅速和无损检测。因为消费者格外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光谱学和组学分析的关注方面都在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上。

2.3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策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的的主要研究方面是在蛋白质和核酸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Dna作为检测基础的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其检测的灵敏度较高并具有特异性[3]。聚合酶链式反应也是被广泛使用的转基因分析技术之一。另外,较为常用的还有酶联免疫吸附法。pCR技术是Dna水平检测较为常用的技术,因其导入受体的外源基因的位置和大小无法确定,所以,在检测过程的实现需要筛选技术的辅助。其中,使植物体能够稳定表达的低拷贝基因内标基因和标准物质是pCR检测中常用的物质。

2.4分子特征分析检测技术

将转基因作物或食品中受体所插入的外源基因的所有信息称为分子特征,主要有外源基因的特异序列、插入位点及数量、外源基因两侧的侧翼序列等。这些信息是整个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能够辅助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分类、评价等。分子特征既是转基因分析对象的同时,又是转基因的检测对象,在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组学分析技术中也有着重要影响。

2.5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

完善的转基因食品分子特征信息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信息筛选库。但是在地方食药监局和港口出入境检疫局的工作人员对精准、高效的检测未知样品的技术重视程度更高。转基因分析检测在实际中的应用应该是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来进行检测。其中pCR技术需要在变温的条件下进行多步骤的操作,显然不符合高效的原则,因此,有必要进行开发恒温下的检测技术。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有等温扩增检测技术、试纸检测技术等。

2.6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

制定标识的基础为分子特征,而利用定量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标识阈值的确定。一方面,定量检测技术能够在科研工作中进行样品转基因相对含量以及外源基因拷贝数的确定;另一方面,定量检测技术还可以在田间对样品的含量进行确定,并依据其阈值提供处理措施。作为贯穿整个转基因分析检测工作的技术手段,定量检测技术为标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传统的定量检测技术、数字pCR检测技术、新材料辅助的定量检测技术等。

3结语

自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耐草甘膦品系转基因大豆问世以来,转基因作物开始飞速发展,传统农业受到很大的冲击。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流入市场,转基因食品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预防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安全问题,在1922年,世界各国倒成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规范。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和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成分分析检测,因此,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技术也属于全球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技术,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曹福成.试论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与企业,2013,(9):338.

食品安全征文篇9

顺机制――

用法律终结“分段管理”

“实在是因为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不得不改。”面对人们提出的“食品安全法为何实施5年就启动修订”的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一名官员如此回答。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对监管体制的规定,也不符合新形势。”上述官员说。

2013年3月,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重大调整,组建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对食品安全监管,由过去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分段管理,改为统一管理。

当年5月6日、8日、31日,国务院三次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都讲到食品安全问题,明确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事实上,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各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的进度不尽相同。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被划归至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但在地方层面,大致有70%的市和县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至今仍留在工商部门。

“这次修法的直接动机是2013年的机构调整,新的食品监管机制应该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贵松说。

在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中,政府责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坦陈,一些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监管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法律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强化。

据多名参与征求意见的专家透露,本次修法将明确约谈制度:地方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上级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此外,有学者建议,对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的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应引咎辞职。

用重典――

罚款额度或大幅提高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我现在经常要吃些安眠药,这肯定也与压力有关系。”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局长张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启动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张勇在这次采访中透露,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和更严厉的惩处,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如何降低维权成本,提高违法成本,避免出现消费者“为追回一只鸡杀掉一头牛”的现象,将成为修法的重点。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官员介绍,“重典治乱”成为本次修法的主导思想,将设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法律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

“重典治乱”体现在送审稿中,将非法添加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罚款额度由现行法律中五至十倍罚款提高到十五至三十倍。

提高罚款数额是否能根本杜绝违法行为,社会有不同的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表示,很多食品企业靠违法行为获利丰厚,罚款只占非法获利的一小部分,无法起到威慑作用。

“严重非法的企业,不应该让它继续留在食品领域。”雷晓凌说。

在资格惩罚方面,送审稿提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据悉,在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这一新规有望保留。

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次修法中,在刑事责任方面,将完善行刑衔接机制。

填空白――

网购等监管盲区将弥补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食品安全法实施至今只有5年时间,但部分重要领域存在“盲区”,比如已经成为年轻人购物主渠道的网络平台。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介绍,目前保健食品监管、网购食品监管等领域存在法律法规空白。上述监管空白,有望在本次修法中弥补。

刘俊海认为,本次修法应该加大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责任,让第三方承担食品安全的连带责任,使消费者放心网购。

王贵松说,淘宝、一号店这样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应该查验入网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或者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实行实名登记。

有学者建议,今后如果消费者在网购食品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第三方平台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并先行赔付。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婴幼儿食品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

去年的送审稿中,新增专门针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规定,要求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有食品安全学者建议,提交审议的修订草案中,应保留这条规定。

新华社曾报道,一些不法企业从新西兰等国家进口大包装乳粉到国内分装,其间可能出现原料调包、掺劣掺假、生产条件不过关等问题,影响奶粉质量。

但是,王贵松认为,“婴幼儿食品领域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专门进行规定有合理性,但对生产行为管理这么细,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有待商榷。”

■新闻背景

四审通过五年即修

早些年间,在瘦肉精、苏丹红、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法曾被公众寄予厚望。自2008年公布草案,经历多次再审。如果没有重大分歧,法律草案一般经三审就会通过。但是有委员认为,这是一部涉及民众生命健康的法律,应该认真地再审一审,再广泛听取意见,让它更科学、更合理。

因中间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直到2009年2月28日,跨越两届常委会、经历了四次审议的食品安全法,才以一个“相对完美”的状态高票通过。

近年来,各地又不断曝出镉大米、毒生姜等新的食品安全事件,网购食品成为潮流、婴幼儿食品质量问题频发。

“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影响和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013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向公众征求意见。修订说明称,为巩固监管体制改革成果,完善监管制度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

公众对该法的关切程度亦非常之高,社会各界共提出5600多条修改意见,有效文字总计84万字。

相关法律演变

1965年:国务院批转试行《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发。

1995年:食品卫生法实施,注重产品卫生检查和管理,有关安全制度的规定不足。

2006年:修订食品卫生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后将修订食品卫生法改为制订食品安全法。

2008年:食品安全法(草案)公布,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后因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又进行了多方面修改。

食品安全征文篇10

故笔者对于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食品危机

近年来,国外多次发生过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英国爆发的疯牛病、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韩国产生的口蹄疫,另外还有欧洲发生的禽流感。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危害世界的安全,还对相关国家的紧急应对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每次发生这样灾难性的事件,都让这些国家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清查相关原因,例如欧洲的一些国家在疯牛病爆发的时候处理非常迟缓,之后的禽流感时却做的很好,可见处理危机能力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经过这些事件,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运作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而我国却在此方面极其缺乏,近几年我国不健全的食品危机管理机制导致我国接连出现食品危机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染色蔬菜事件、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等,民众对于食品的安全,越来越不放心。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是势所必然。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内涵

所谓的食品安全危机,就是指因为食品的一些不安全因素造成这些食品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比较大的危害事件。由于划分是依据不同,食品危机也分为几类。比如显性的和隐性的食品危机是根据存在的形态划分的。显性的食品危机事件是指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结果都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隐性的食品危机事件发生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或者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被人们所发现的这样一种事件。

二、食品安全危机的特征

(1)预示性

预示性指的是在爆发食品安全危机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预兆,比如小规模的类似事件、高风险食品的盛行等,都在预示食品危机的大爆发。有时候,预示又是一个综合的含义,不单单反映在检测的各个方面,还会长期的反映在市场的交易、经济的发展、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

(2)爆发性

一旦某个国家或地区爆发了食品危机事件,当地的消费者或者世界各国一般都会发生比较激烈的反应。比如三鹿奶粉出现“问题奶粉”的时候,使得原来的消费者由信任变得愤怒,以至于产生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甚至危害企业的经营。他们的愤怒已经从事件的恐慌转移到产品上。虽然说消费者的恐慌仅仅存在一段时间,就会消散,但是对于产品的看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购买决策。

(3)专业性

由于整个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相对有些复杂,所以引起食品安全危机的因素就比较多,比如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等,使得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机制也有明显的重叠,这导致了食品的安全危机专业性。当食品的危机爆发后,由于信息传递的迅捷,使得各种各种关于食品危机的消息在民间传播,但是因为消费者一般都缺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使得民间产生恐慌的心理,这又使得之前的食品安全危机开始加剧恶化。因此食品安全危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专业性,这一特性使得在食品危机管理深入思考。

(4)广泛性

食品的消费量非常大,又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也与社会及广大公众群里的联系最为紧密。因为食品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就非常敏感。而现在随着网络媒体广泛使用,使得信息被迅速传播,一旦出现食品危机事件,就会立马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假如相关主体没及时妥善处理,消费者的过激反应更会更加严重和广泛,这就使得危机的程度逐步加深,有时还会引发其他的危机,解除危机的可能性也会越小。食品危机因其特点,使危机的处理与相应的管理很有难度,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特例,许多发达国家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食品安全危机,给政府和管理部门带来了难题。

(5)非线性

食品安全危机从产生到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到出现恶劣的影响,都会经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从食品危机产生的角度来看,这里存在很多因素,主要有:消费因素、生物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产生后的结果也会被各种因素影响,比如人口社会学、不同消费者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危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媒体的影响等。

三、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

要想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就需要结合我国食品经济体系的特殊性,考虑食品的全球危机特征。

为了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以及消除食品安全危机所带来的后果,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各级政府机关以及社会组织等需要依法建立处理食品安全危机的整套权利配置和组织结构方面的体系制度,设计一些符合管理体系下的运作流程和方式。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有三个原则要遵循:以食品产业链为基础,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和以过程的危机管理为基础。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框架主要有预警的机制、关键点管理、事后管理与危机管理评价。

(1)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预警

通过研究之前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和分析食品安全存在的风险,结合食品的安全检测系统,发现食品安全危机是可以预警的,需要建立一个融合管理、技术、分析的食品安全危机检测系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食品安全危机发生的次数以及降低给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损失。并在此基础上,设立跟老人和未成年人相关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逐渐完善整个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1.食品安全中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所用到的主要模式之一,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通过事前的评估风险、明确应采用的控制措施,并将这些情况与相关利益者进行交流。该方法有利于对危害事故的控制和降低危害事故损失。

2.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

这是一个分析和评价食品安全信息的平台,根据对收集的食品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对食品安全危机采取准备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消费群体、检测部门、医院的诊断报告、投诉、媒体报道等都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第二,分析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第三,研究食品安全时间与相关历史记录。该预警机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链;(2)食品安全的分析机制;(3)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网,并对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2)关键点的管理

对于食品危机的爆发性、非线性等特征,需要以关键点管理为要点。关键点管理处理的好坏,决定着食品危机造成损失的多少,产生影响的大小。

1.识别与判定关键点

该关键点主要是指在食品危机发生过程中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和时间点。它们有:警示点(食品安全时间爆发前的具有警示性的事件),食品安全的导火索事件,拐点(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2.危机应急管理

针对食品安全危机四个主要特性,食品安全危机的应急管理一方面成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专家组,具有信息、权威解释的公正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另一方面切断危害源头,对于受害者进行及时迅速的治疗。

(3)危机的善后管理

应在全国建立食品安全危机善后处理基金,对于直接的受害人进行经济上的安抚和补偿,对于发生食品安全危机的行业,也需对损失严重的企业或个人进行扶持。政府需要对产生恐慌的群众,进行心理上的安抚,主要是让公众看到政府加大食品行业监管力度的决心。

(4)食品安全危机评估管理

1.政策评估

整个食品安全危机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分别是发生、处理和善后,而每一个过程又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事后通过对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各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估,将政府在食品安全危机中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制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政策和机制的改进方案,为下次危机的出现,制定好防御措施。

2.经济评估

在食品危机处理前后,必然会发生经济损失和物质损失。不过等食品危机过去后,应该对食品安全危机处理中涉及的成本进行评估,为以后提供准确的数据。

四、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1)成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构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比较权威的公益性组织,由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构成,主要负责对于各种信息的解读;另一种是管理协调组织,是专门负责管理食品安全危机的机构,由各级政府管理。

(2)建立针对于食品安全危机的预警平台

该平台主要是以食品安全危机数据库(包括历史数据、监测数据与宏观经济的调控等数据)和信息化技术为基础。

(3)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预案

通过制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标准流程和建立危机管理处理预案,希望能把握食品安全的关键点。在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的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处理预案,以免仓促应对而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

(4)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基金

可以说,每次发生范围比较广、危害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时都对消费者、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人员的伤亡,还有企业的经济物质美誉等损失。因此建议以企业出资为主,社会集资为辅,行业协会负责主管,政府进行监督的危机管理善后资金。

总结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安全的食品对于人们的日常需求,民众的生活以及政府的诚信度,都有一定的改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外国相对成熟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学习,相信也能对我国如何建立和完善该机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霞.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研究[R].华中科技大学,2006

[2]李浩.食品安全危机的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商贸,2012(5)

[3]黄旭红.论我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R].复旦大学,2007

[4]杨伟民,胡定寰.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8(22)

[5]吴中旸.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