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2:24

散文类型篇1

舒尔美席梦思广告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俗语说,日一半,夜一半。舒适美观的“舒尔美”席梦思,可以使您在这三分之一时间解除疲劳,得到享受,进入甜蜜的梦乡。

似梦,似歌,舒尔美

(歌声起……)

舒尔美,舒尔美,祝愿您家庭幸福快乐。

散文类型篇2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使用人员数,消防疏散设计

abstract:inthispapertherecentlargecommercialbuildingareclassified.todifferenttypesoflargecommercialbuilding,inthedailyuseofthenumberofpersonneltodeterminetheoverview.incaseofafireto,theevacuatesafelyseveraldesignschemesarecompared.

Keywords:largecommercialbuilding,usethestaffnumber,fireevacuation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传统的商业模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二类超大体量的商业模式,一类是大型的专业市场,如建材市场、家具市场、陶瓷品市场、装饰装潢市场等等。此类市场的特点是,商品单一但规模很大;另一类是商业广场的形式,即集购物、娱乐、餐饮和影视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以满足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求。这类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都较为复杂,多种功能交织在一起,人员密集度大,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的压力很大。上述二类商业建筑往往因为体量大,平面纵深亦很大,导致了上部的疏散楼梯到了首层很难做到“直通室外”。

针对上述情况,给消防疏散设计带来了二个问题:第一,不同业态的大型商业建筑,日常使用的人员密集度是不同的,其疏散人员数如何确定;第二,当火灾发生时,通过什么方式将人员能快速地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

二、不同业态的疏散人员数的确定

目前大体量商业大约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大型的专业市场,此类市场销售品种较为单一,且大多是以商品陈列式的销售方式,大量的货物并不在市场内,所以虽然其建筑物的面积很大,但火灾荷载相对较小,人员的密集度也较小。此类商业的人员数确定在我国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没有单独的细分,见表1、2。但在某些城市的地方规范中却有单独的规定。如《重庆市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50-054-2006,见表3。再如上海市《大中型商业防火技术规定》沪消发[2004]352号,见表4。

国家规范

由上述的三个规范规定可见,对大型商业中疏散人员数的确定差距较大。笔者认为,重庆市与上海市的规范规定显然是经过了仔细的调研,结合了不同商品市场的实际使用状况,进一步地进行了细分,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疏散人数,所以较为贴合实际。这对建筑师在设计大体量专业市场时,如何确定疏散人员数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类是所谓的“一站式”消费的商业广场,其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时,危险性很大。它的疏散人数则应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消防规范来计算确定。

三、人员疏散的几种解决方案

由于大型商业建筑体量大,双向的平面纵深尺度都很大,所以上部的疏散楼梯到了首层很难保证每个楼梯都能做到直通室外。对此,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大约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

1、直接疏散至室外

在商场内的任一点距疏散楼梯的距离控制在30米之内,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控制在37.5米内时,则可按以往的习惯方式,将疏散楼梯沿外墙布置,直通室外。有时疏散楼梯距外墙尚有一段不远的距离时,亦可采用扩大前室或设置短的安全走道使其直通室外。但此类疏散方式对大体量的商业建筑而言,往往很难做到。

2、通过避难走道疏散

在大体量建筑中,往往由于上部疏散距离的限制,而不得不将疏散楼梯置于建筑物内部,从而导致了首层楼梯不能做到直通室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照《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中第5.2.5条的要求来设置避难走道,将人员疏散至室外。但由于避难走道的设置条件要求较高,要求每个防火分区通向避难走道的入口处均应设前室,前室内须加压送风。且避难走道会将首层营业场所分隔成几块,给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它还占用了最具商业价值的首层面积。所以在通常设计时,建筑师采用此种方式的较少。

3、采用“有顶步行街”的方式疏散

在大体量商业建筑的中间位置可以考虑设计一条商业有顶步行内街,内街的宽度要满足两侧建筑物相应的防火间距,长度不宜大于300米,内街可以设置采光顶,顶棚高度不应小于6米。顶棚上部需设置排烟设施。如果采用自然排烟,则自然排烟的开口率,应不小于内街面积的25%。建筑物上部的楼梯可以疏散至步行内街,通过步行内街再疏散至室外,这样就解决了上部楼梯的位置设置上的困难。但通过步行内街到达室外的距离应不大于60米。这种疏散方式的设计,事实上是将步行内街视为亚安全区来考虑。

步行内街对大体量商业建筑而言,可作为整个商业城的人流主通道,它即能充分体现其商业价值,同时又能解决人员的疏散问题。这种疏散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已有不少范例。

4、自动开启式屋顶的设置

对于大体量、多功能的商业建筑而言,在平时使用时,希望能在同一空间内互通,但在发生火灾时,则希望能迅速排烟,尽快使人员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针对这种需求,国内已有一种能自动开启式屋顶的产品。此种产品是一种设置在倾斜式轨道上的玻璃顶。平时它就是一个采光屋顶,当发生火灾时,该玻璃顶能自动顺着斜轨道滑下,形成一个完全敞开的屋顶。它可以是电动的也可以是无动力重力式的自动滑下。当日常使用时,它就是个中庭或者是采光内街,完全不影响日常的商业功能。当发生火灾时打开屋顶,就形成一个完全的室外空间。该室外空间亦可以作为消防通道使用,消防人员可通过该通道快速进入火场,实施有针对性的扑救行动。采用这种方式,只要二侧的建筑物满足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则可视为两幢独立的建筑物,可以完全不考虑垂直方向的防火卷帘。同时在春秋时节,亦可打开屋顶,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此种方式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首次采用后,效果很好,且在其它大型商业工程中亦有陆续采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建筑的规模、形式一定也会发生变化;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消防的手段也会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后建筑师在进行大型商业建筑的消防疏散设计时,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将会更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3]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公安局消防局《重庆市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50-054-2006

散文类型篇3

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进一步的推进,自然环境在人类的盲目生产活动中经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被破坏的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和控制由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信息扩散理论在环境风险评价领域的应用成果,在改进和优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前提下,同时融入了模糊评判等相关评估理论,建立了一种复合的空间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环境影响因子,修正了由普通的信息扩散模型所引起的不准确性。通过该模型,能提高在环境风险扩散预测和控制领域的准确率,为降低和控制风险后果提供有效的参考。最后通过一个示例,应用本模型进行环境风险分析,证明模型的实用性,并且对比普通的扩散模型更具有优越性。本文所研究的成果对重大工程发生事故和危机后的环境风险评估具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扩散理论;环境;风险评估;空间

中图分类号X8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3-0111-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19

人类的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入到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具有高风险性的工程建设和运行,其中所造成的不确定的环境风险也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这些环境风险造成的环境后果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社会生产活动。因此人类如何对由相关工程项目引发的环境风险进行及时高效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将危机发生率降到最低,势必关系到人类社会在未来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环境风险的评价,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准确、及时和高效地控制环境危机,以免其进一步恶化。

1绪论

环境风险理论的发展普遍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主要是对环境风险的概念和方法的研究。第二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人类在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灾难后,重新深入考虑和审视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作用,生态风险成为环境风险研究的一大热门。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环境风险成为风险研究的核心,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风险研究工作也逐渐展开,环境风险研究在各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对于环境风险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6年开始,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逐渐引入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的发展,大型工程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风险性也变高了,因此需要重视一些大型的、具有很高风险性的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如三峡水库、大亚湾核电站、鞍山石油化工等项目,因为这些大型工程大部分处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旦发生环境风险危机,需要及时地控制并且掌握危机的动态,以便更好地处理危机。例如,最近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地震后损毁严重,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对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本土更是首当其冲。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在危机发生后,如何更有效的评估危机的严重性以及预测危机的发展方向,以便提前做出妥善的应急安排,以及如何快速确定未知污染源的位置的方法,是本文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采用一种基于复合型三维空间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分析评估方法,对简单地基于信息扩散法在二维空间上进行环境风险水平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大的修正和提升,建立考虑更全面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目标是为了达到更为高效、快捷和准确的环境风险评估预测结果。最后,将本文所建立的模型简单地用于分析和预测某地石油化工区中的企业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并与没有经过修正的模型进行对比,体现本文所建立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2文献综述

2.1环境风险分析理论及方法

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兴的科学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已经使得各类工程风险层出不穷。1973年,nRC(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首次提出了环境风险的概念,标志着环境风险评价的正式开端。1975年,nRC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分析方法,形成了《核电站风险报告》。该报告系统地建立了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其后世界银行的环境和科学部很快颁布了有关《控制影响厂外人员和环境的重大危险事故》的导则和指南。在以后,环境风险分析和评估理论不断地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从广义来说,是对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1]。

环境风险分析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此类方法容易理解,过程简单,由于往往依靠经验,带有局限性,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定量方法运用数学模型对一些定量指标进行计算,得出评价结果。目前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系统安全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多种预测方法,如初步危险分析法、故障树类型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等。在国内,曹希寿[2]最早提出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理念,阐述了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性。一些学者也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提出过一些模型和方法,如曾光明[2]在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探究与实践针对风险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定量分析的四种方法:传递函数法、数值模拟法、置信区间法和二间矩法。有学者提出应采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和可靠性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方法,并将环境风险数据与计算机仿真有机结合起来。杨晓松、谢波[3]指出针对区域多风险因素应该采取有别于建设项目单风险因素的风险评价程序,提出已经实际应用在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的两个技术方法:综合风险指数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法。

2.2信息扩散理论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传统的信息扩散理论就是为了弥补信息不足而将一个有观测值的样本,变成一个模糊集,也就是将单值样本变成集值样本[4]。收集样本越多,越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客观规律。事实上,需要处理小样本的时候,信息充分是相对的,信息不足是绝对的。利用模糊数学中有关信息扩散的理论,对整个评价区域进行网格化,然后用一个m×n的矩阵式来表示这个二维空间,矩阵中的元素aij代表二维空间中对应的正方形区域的信息。可以将环境风险值的单值信息扩散到整个区域指标论域中的所有点,从而获得较全面的风险分析效果。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在自然灾害风险系统的风险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2.3信息扩散理论的优缺点

运用信息扩散法进行环境风险评价这一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研究者[4-5]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且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体现了全局思想,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和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依照该方法可以得到区域的环境风险水平规划图,可以为公众提供简单直观的说明,更有利于公众理解和参与到规划的决策中。更重要的是,在决策者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时候,该方法简单,快捷和相对有效。

然而,目前在基于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从模糊数学角度对风险水平进行扩散,很少或基本没有考虑环境风险中的风险源的污染物的扩散途径和地区里面的不同地理气候环境特点对污染物传播和稀释的影响。实际中环境事故发生时污染物可以从多种途径(如空气、水体等)进行扩散。若将该方法与污染物扩散模式进行联合评价会大大提高该方法的实用性。

3信息扩散理论分析与改进

3.1风险源确定和分析

我们在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和评估前,首先要分析所评估的区域发生环境风险的风险源的类别、数量以及它们在该区域中的相对位置。首先要在该区域里面建立一个绝对地理坐标系o(x,y),原点o(0,0)应该设置在矩阵的角落里最为合适,使以后计算更为方便。然后根据比例计算出每个风险源在这个o(x,y)坐标系里面的坐标位置e(x,y)。设区域里面有n个风险源,则每个风险源的坐标为ei(xi,yi)(i=1,2,3...n)。虽然实施起来会简单快捷,但是却难以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的环境风险扩散的情况。这将是本文所需要改进工作之一。

3.2平面扩散模型的分析

平面扩散模型是基于一般的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5],它没有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在同一个平面内,一般来说,单个风险源扩散形成的最大范围的轮廓是圆形或者多个异地污染源形成的多个椭圆范围的叠加。

假设存在n个环境风险源,再设第i个风险源释放出nij(j=0,1,2...nR)个污染物。因此,根据一般信息扩散法所建立的模型,当区域中的某个位置p(x,y)的第i个风险源的第j个风险因子在p(x,y)中的叠加产生的效果为F(i,j)。综上所述,在该模型下,该XoY平面的环境风险系数Rp为

Rp(p(x,y))=∑nSi=1∑nj=1F(i,j)(1)

我们可以使用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推荐了3个气体扩散模式进行气体扩散分析。同时对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分布可按梯形模糊关系进行简化计算,其数学形式[5]为:

r=r0(0<x<l′)

r0(l-x)l-l′(l′<x≤l)

0(x>l)(2)

在式(2)中,r为计算点的环境风险值;r0为风险源点的环境风险值;l′为重伤区最大影响半径,l为最大影响半径;x为计算点与风险源点之间的距离。建议r0也按国内外同类性质风险源的平均风险值来估计。

在通过一般信息扩散理论进行风险源环境风险计算的时候,还需要了解风险源的污染物的扩散特性。普通的天然气扩散最大半径目前有很多成果研究[6],具体半径大小和泄漏规模有关,关键应针对要研究的气体性质、扩散特征、适用范围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当然这些数据只是作为参考,真正需要对实际工程中产生的风险源进行定量地、细致地分析才能最终确定。

然后我们需要对不同的污染物的风险值进行估计,我们采用一般的规则,将工业区的环境风险水平设为五类:i类,ii类,iii类,iV类和V类,分别代表极低、低、中、高和极高的风险等级[6]。通过这些相对的评估值,我们就可以对其风险水平进行定量的分析了。

3.3空间扩散模型的引进

为了让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方法能对大型工程进行更客观且真实的环境风险评估,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信息扩散理论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结合原有的优点并改进其不足之处,充分考虑了环境因子的作用,通过立体的信息扩散方法使得该环境评估模型在具体的应用中更为实用和有效。空间模型拓展了信息扩散理论应用范围,通过该模型对三维空间中的环境风险水平分布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估和预测。

一般我们在进行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环境风险评估和建模前,须将所研究的平面区域网格化,形成一系列正方形区域。

为了适合本文所提到的复合空间信息扩散模型,我们需要对原有的环境风险矩阵的结构和逻辑进行修改。建立的复合的空间信息模型既要包含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矩阵和变换函数,在空间风险上还需要考虑不同的环境因子造成的污染物垂直扩散的程度,以便预测距离地表一定高度的环境风险水平值。所以我们在垂直平面内考虑信息扩散法的时候所使用的扩散函数就应该与大气的特性密切相关,和水平面的扩散函数是不一致的。这样我们就要建立一个空间扩散模型,该模型在水平面和竖直面上分别有不同的信息扩散模型在作用,共同有机地叠加后导出整个环境空间的风险水平值。

3.4环境因子的分析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模型是根据一般情况下的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实际上污染因子的传播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当时的天气状况和环境特点。一些地区的环境因素,如地形起伏、湿度、温度等因素都会强烈地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和稀释效果。同时不同的时间也会产生不同的环境风险效果。

对于通过空气传播的污染物,在传播途中,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还可能会和沿途的某些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或者融入到水中或土地中,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土地和水源被污染的风险概率。所以建立三维空间预测模型会帮助我们对垂直方向的环境风险分布有更深的了解。

一般来说,有毒有害液体扩散基本沿沟渠或河道进行,但在有限的县级区域内其浓度仍远大于容许浓度值,危害仍相当大。其破坏性在短距离内不会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因此,此处对其风险值做等值扩散[4]处理,表明此段水域具有和事故发生点具有同样大的环境风险。若有毒有害液体在湖泊、海洋内扩散,在短时间内不被大幅度稀释的情况下,也可按等值风险扩散处理;在长时间内大幅度稀释后,其浓度随距离增加呈梯度分布,可等同气体扩散模式处理。

总的来说,一旦发生污染泄露事件,其污染因子对周围环境污染的情况都因地而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研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相互的影响关系来大致的确定污染的情况。通过对该区域中的每一个数据检测点确定一个影响因子的影响指数,再通过信息扩散法构造出整块区域污染分布图,从而为决策者应对污染扩散的相关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信息。

4改进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

4.1空间模型建立和风险源确定

在所研究的区域Q中设立一个特殊的空间坐标系o(x,y,z)。其中oXY平面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水平面,它可以看成是区域Q的地表曲面(一般起伏不是很大,不包括山峰等)。Z轴的坐标值则是距离地表曲面的垂直高度z。

设Rp(z)为所研究区域Q地表的最终环境风险指数矩阵,Rp(p(x,y,z))为在绝对坐标系o(x,y,z)下的某点p(x,y,z)位置的环境风险指数。当z=0时,Rp(p(x,y,0))为沿地表的环境风险指数。

针对污染物一般扩散模式,若环境风险产生的时候,同时存在nS个环境风险源,再假设第i(i=1...nS)个风险源释放出ni(i=1,2...ns)个污染物。因此,根据普通的信息扩散法理论所建立的模型,区域Q中的某个位置p(x,y,0)的第i个风险源的第j个风险因子eij在p(x,y,0)中的叠加产生的污染效果为F(i,j,0)。则该区域第j个风险因子eij在某地p(i,j,0)的第i个风险源的地表环境风险水平rj为

rj=∑nRj=1F(i,j,0)

(i=1,2...ni;j=1,2...nR)(3)

则该地点p(x,y,0)的综合风险水平为

Rp(p(x,y,0))=∑nsi=1rj

(i=1,2...ni;j=1,2...nR)(4)

若要考虑距离地表以上的某一点p(x0,y0,z0)的位置的环境风险水平,即考虑空间上(z>0)的环境风险扩散情况。在三维空间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信息扩散法的思想,将其划分成单位体积的小空间,通过梯形模糊扩散理论,从而确定在空间中某小空间距离风险源所在空间的位置进行模糊预测。

设所研究的区域的最大高度为s,则可获得大小为m×n×s的空间Q。根据信息扩散理论,将此空间划分为三维矩阵形式。假设其空间网格单元体积为c3。则该空间划分后能形成的最大三维矩阵B尺寸为([m/c],[n/c],[s/c])。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空间上的环境风险分布三维矩阵,之后参考公式(1)和(2),我们得出了空间上基于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模型,如式(3)和(4)所示。

4.2扩散模型的修正

很明显,式(2)中的梯形模糊扩散规则在空间中显得不是那么的可靠,因为空间中还客观存在重力等其他因素。这种扩散约束的函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所以设K(p(x,y,z))为空间中扩散的约束方程,此类方程的目的在于在式(2)的基础上控制污染物在空间中最大扩散范围,以模拟实际大气的扩散规律。

设垂直扩散函数的数学形式为f(x,y,z)=0,d为两点距离,d为距离修正值。为了保证预测模型在数值上的正确性,则K(p(x,y,z))的约束方程模型为

K(p(x,y,z))=d±d(p∈f)

l(其余)(5)

设D(x,y,z)为某小空间的中心。某风险源R(xr,yr,zr)位于某小空间的中心。则D点与R点的距离为d,通过约束函数修正后的距离为d′。所以我们得到了在空间中基于信息扩散理论所建立的环境风险水平预测模型为

d=x2+y2+z2(6)

d′=k(p(x,y,z))(7)

rc=r0(0<d′≤l)

r0(l-d′)l-l′(l′<d′≤l)

0(d′>l)(8)

随着大气模型研究的发展,GiS技术[7]逐渐被大量用在大气模型的空间数据管理、可视化等工作中,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不同大气扩散模型的输入、输出和分析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事实上,目前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大气预测模型,如天然气管道泄漏模型[6]、aDmS和GaStaR模型[7]。通过这些模型可以满足本文的需要,以便和信息扩散法共同形成灵活的互补关系。垂直扩散函数f(x,y,z)也可以通过修正后的波尔兹曼能量的分布律[8]确定。

4.3环境因子的模型

以上只是建立了污染物在静止环境中的空间普通扩散模型,实际上扩散的时候,更多的是依赖于环境因子的影响。下面将以上基于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更细致的研究,通过建立环境因子影响的模型来修正污染物普通扩散的目标矩阵。

环境对某区域空间的影响也是分层的,也就是说对在垂直高度上,位于不同高度,其大气受到的影响也是不一致。本文在考虑环境因子时将考虑处于同层的环境因子对该层的风险水平分布的影响,而忽略不同层次的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扩散理论的方法来对这些环境因子进行处理。通过改进后的梯形模糊预测法,将环境因子影响的高峰作为影响源,以其为中心,利用梯度的模糊算法,向四周辐射影响水平。

假设某一环境因子eV(i)(第i个环境因子)的高峰S(x0,y0,z0)处于a(i,j,k),k为垂直方向的第k层。高峰指的是某个环境因子具有最大影响效果的某些点或者某一块区域。设e为距离高峰S的影响最大半径。e′为等值影响范围最大半径,de为某点p(x,y,k)到高峰点S(x0,y0,z0)的距离,e0为地表的环境因子强度值,e(k)为第k层的环境因子强度递减率函数,e′(k)为第k层的环境因子等值半径修正函数。则该环境因子eV(i)在第k层的影响分布eVi(p(x,y,k))为

e=e(k)e0(9)

e′=e′(k)e(10)

de=x2+y2(11)

eVip=eV0(0<de≤e′)

eV0(e-de)e-e′(e′<de≤e)

0(de>e)(12)

这是单个环境因子在单层中的影响分布预测模型。若要获得多个环境因子在同层中的整体风险影响水平分布,可以通过间接叠加的方式进行,即

eVp=∑ni=1eVip(13)

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不同空间层的环境影响矩阵eV(k)(k=1,2,3...n)。通过我们所建立的环境因子影响分布矩阵,就可以通过矩阵叠加的方式将风险分布矩阵和环境因子影响矩阵整合起来。在整合的过程中,两矩阵对应的元素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其中还涉及了叠加时需要修正的函数。这些函数由使用者规定,该函数确定的好坏决定了叠加后的分布图是否恰当的反映当前的环境风险状况。设叠加修正函数为m(eV,R)。

结合前面所述的式(1)-式(13),则最终的空间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分布函数为

Rp=m(eVp,Rc(p))(14)

5示例分析

5.1示例背景描述

为了验证本文所讨论和建立的模型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本节将运用评估模型对中国西北某县城中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和评估。如图1所示,该县政府在该地准备引进石油化工企业,以促进该地的发展。具体方位如图1中a、B和C所示的位置,这三点为县城的石油化工区中某些高风险性企业的位置。研究区域大致为20km×20km的区域。

假设它们同时发生环境危机,发生了最坏情况,需要找到其风险源[9],然后进行分类[10]。设a、B、C三点分别释放有三类有毒气体最大扩散范围为5000m、1500m和4000m[5],这是根据该行业的建议值确定的。为了简化运算,假设他们同时爆炸,之后向四周泄漏出有毒气体[11],而此时该区域的风向如图1的北面箭头指示,即在北面地表存在高气压。在该地区的某些相对较高点,我们进行了标记,如图1中的S1,S2,S3和S4。四个地形制高点距离风险发生地垂直高度大致确定为1000m、1500m、700m和400m。在本示例中,我们引入了两个环境因子,分别为地形和风向,参与评估。

5.2平面模型下的风险分布评估

首先对该区域网格化处理,设定网格单元为500m×500m,则该区域可分为40×40的网格。按照默认的习惯,我们将建立平面坐标系,以图1左下方顶角为坐标原点。

由公式(2)可以计算出某个风险源的污染物

扩散后每个网格的环境风险相对指数,再根据(1)计算出不同风险源在该平面叠加后形成的平面的环境风险矩阵。最后即可获得平面扩散模型导出的该县在a、B和C地发生严重的石油化工事故后造成的环境风险分布图。

通过microsoftexcel2007中的VBa编程处理数据,并且在minitab15软件中图形化所产生数据,如图2所示。X轴和Y轴距离数值表示的是与图1所示的研究区域内部位置坐标对应。三个风险源重叠区里面其中某一小块深黑色区域为风险度最高的地区,在风险事故处理时应该引起重视。

5.3空间模型下的风险分布评估

若我们引进空间模型,根据式(5)-(8)我们可以建立风险水平分布的空间模型。令空间约束方程f(x,y,z)

=0为旋转曲面方程。此处我们采用(z-z′)2=k(x-x′)绕z轴旋转形成的曲面作为空间扩散的约束函数。则处于该曲面和地表曲面之间的点都由式(8)进行风险值的计算,其余空间的点的风险值可以看做为零。这样通过式(8)处理三维矩阵后我们可以让空间矩阵的每一元素都存在一个环境风险值。同理将不同的风险源产生的空间风险分布矩阵叠加后就得到一个环境风险空间分布图。

如图3所示,通过建立的基于空间的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可以预测在垂直高度上的环境风险水平的分布图。图2是在地面的环境风险分布图,对比之下,如图3所示,在高空中,环境风险水平较低,影响范围缩小,符合一般的扩散规律。事实上,通过本文所探讨的模型,可以轻易获取不同高度的该区域整体风险水平分布

图,这样对预测风险扩散有着比较积极的意义。

5.4环境因子作用下的风险分布

若我们在信息扩散法中引入了地形和风向环境因子,其中需要找到地形的高峰值,由此扩散出来,获得其影响分布矩阵,对风向可采取找到高气压的地方,由此递减形成正态分布的矩阵。

建立地形影响矩阵后,根据经验,预测在地形垂直距离每升高一定的距离,能使环境风险水平值降低了多少,然后通过叠加的方式对原始的扩散模型进行修正,如图4所示。在地形的影响下,图4中的左侧区域由于地形的作用明显阻碍了污染的传播途径。由于该县城中心附近没有

高山,所以在对污染物传播范围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在该区域的边缘,可以看得出地形对环境风险分布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同理对于风向的影响也可以参考地形影响的做法。

总的来说,我们把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平面评估模型改进成能进行空间预测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并且在模型中引入了多个环境因子,利用信息扩散理论建立其影响矩阵,通过抽象叠加的形式修正了简单的信息扩散模型,相比原来的模型,更具有实用性和优越性。

6结论

本文介绍了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总结分析了许多前人此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后的基于空间信息扩散理论的环境评估模型,该模型相比原来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在环境立体空间上进行相关的环境风险评估以及将信息扩散理论融入到预测环境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中。我们从示例中发现,充分地考虑各种环境因子对环境风险的影响在对风险预测和控制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环境因子影响程度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对环境风险控制的有效力度。本文研究成果,可以提高进行大型工程的环境风险分析的准确性,保证了其环境风险控制的力度,降低了人类不正常的生产活动进一步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概率,对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要的理论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光明,卓利,钟政林.突发性水环境风险评价模型事故泄漏行为的模拟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03-406.[ZengGuangming,ZhuoLi,ZhongZhenglin.assessmentmodelaboutaccidentwaterenvironmentRiskmodelingofthetoxicantaccidentLeakage[J].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1998,18(5):403-406.]

[2]曹希寿.区域环境系统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综述[J].环境科学研究,1991,4(2):55-58.[CaoXishou.ReviewonRiskassessmentandmanagementintheRegionalenvironmentalSystem[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1991,4(2):55-58.]

[3]杨晓松,谢波.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的程序和方法[J].国外金属矿选矿,1998,(11):26-28.[YangXiaosong,XieBo.proceduresandmethodsfor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RegionalenvironmentRisk[J].metallicoreDressingabroad,1998,(11):26-28.]

[4]刘桂友,徐琳瑜.一种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信息扩散法[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9):1549-1556.[LiuGuiyou,XuLinyu.informationDiffusionmethodforRegional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7,27(9):1549-1556.]

[5]彭王敏子.规划环评中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探究与实践[D].厦门:厦门大学,2009:44-53.[pengwangminzi.Researchandpracticeon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methodsinplanningeia[D].Xiamen:UniversityofXiamen,2009:44-53.]

[6]李又绿,姚安林,李永杰.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模型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8):102-104.[LiYoulv,Yaoanlin,LiYongjie.StudyonDiffusionmodelofGaspipelineLeaking[J].naturalGasindustry,2004,24(8):102-104.]

[7]陈宏坤,李兴春,李春晓.GiS与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整合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7(1):47-49.[ChenHongkun,LiXingchun,LiChunxiao.StudyonintegrationofGiSandairpollutionDiffusionmodel[J].environmentalproductionofoil&GasFields,2007,17(1):47-49.]

[8]薛大同.对地球大气密度随高度分布规律的讨论[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9(增刊):1-8.[XueDatong.StudiesofaltitudeDistributionofearth’satmosphereDensity[J].JournalofVacuumScienceandtechnology,2009,29(Supplement):1-8.]

[9]王炜亮,张芳.突发污染事故风险源评价方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09-616.[wangweiliang,ZhangFang.Studyon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ofSuddenpollutionaccident[J].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0,26(7):609-616.]

[10]魏科技,宋永会,彭剑锋.环境风险源及其分类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1):85-89.[weiKeji,SongYonghui,pengJianfeng.environmentalRiskSourceanditsClassification[J].JournalofSafetyandenvironment,2010,10(1):85-89.]

[11]邱奎,范忠.高含硫天然气泄漏的危害范围估计与防范对策[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7,30(3):55-58.[QiuKui,FanZhong.estimatesofDamageRangeandpreventivemeasuresforHighsulfurnaturalGasLeakage[J].naturalGas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2007,30(3):55-58.]

anenvironmentalRiskevaluationmodelUsingSpaceinformationDiffusion

ZHUXiaomin1CHenDonghua1GenGJiandong2

(1.SchoolofmechanicalelectronicandControlengineering,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2.High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100045,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iscloselyrelatedtohumansurvivalanddevelopment.withtheaccelerationofglobalindustrialization,however,thenaturalenvironmentsuffersfromdestructionintheproductiveactivitiesofhumansocietyatthesametime.thedamagedenvironmentinturnaffectsthenormalproductionactivitiesofhuman.therefore,howtoeffectivelydetectandcontrolenvironmentalriskaftertheproductionactivitiescausedbyhuman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ispaperestablishesacomplexenvironmentalriskevaluationmodelbasedonspaceinformationdiffusionbystudyingthecurrentapplicationsinthisareaandcombiningwiththetheoryoffuzzyevaluation,whichimprovesandoptimizesthecurrentresearchresults.themodelintroducesenvironmentalfactorstoamendtheinaccuracycausedbythegeneralinformationdiffusionmodel.throughtheuseofthisevaluationmodel,itcanimprovetheaccuracyinthefieldsofpredictionandcontrolofenvironmentalriskdiffusionbasedoninformationdiffusion,andprovidesabasistoreduceandcontroltheriskaftereffect.Finally,acasestudyispresentedastheapplicationofthemodel,whichmakesanenvironmentalriskanalysisandprovesthepracticalityofthemodel.itisprovedthatthismodelhasmoregeneralsuperioritybycomparingwiththegeneraldiffusionmodel.theresultsofthisstudyareusefultomakean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forthosemajorprojectswhichhaveinducedaccidentsandcrises.

Keywordsinformationdiffusiontheory;environment;riskevaluation;space

收稿日期:2011-10-20

散文类型篇4

[关键词]信息空间理论 信息服务业 界定 划分 信息流

[分类号]F203

1 引言

信息服务业一直以来是一个相对抽象和模糊的概念性产业,对于其行业界定和子行业划分也一直未能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学界和业界虽都尝试性地给出过定义与划分,但大多参仿其他领域的定义与划分,且缺少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故而大都不能很好地实现概念上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本文基于此,援引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斯・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以一种针对信息本身的完整理论视角,尝试对信息服务业做一个更简明的界定和划分。

信息空间理论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斯-布瓦索所提出的一个用于考察社会系统内知识和信息生产与交换的概念性工具。这一理论工具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对社会系统中的各种信息现象至今都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仅仅从信息的3个维度出发:编码、抽象和扩散,构建了由编码、抽象维度构成的e(epistemology)空间,由编码、扩散维度构建的C(Culture)空间,由抽象、扩散维度构成的U(Utility)空间以及由e、C、U空间统一构成的i(information)空间,并通过这样一个三维度的框架模型来分析解释信息的生产、交换等社会经济活动。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为信息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范式。

2 文献回顾

本文并不就“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定义做遍历性的比较分析,而是通过摘取部分笔者认为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与本文将要给出的定义相比较,以反映本文对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定义和界定的特殊角度和策略,而非做出具体评判。另外,对已有的各种国内外相关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划分方案,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列其出处,读者可自行查阅比较。

在“信息服务”概念定义方面,tague-Sutcliffe(1997)从资源提供的角度提出“信息服务是以独立的机构或机构的某一规定功能的形式所表现的一种资源,它的目的是为用户群提供信息”。国内学者中,岳剑波(1999)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信息服务给出了定义:“广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狭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是指专职信息服务机构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及时地将开发加工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亦称信息提供服务”;胡昌平、乔欢(2001)从信息服务的属性着眼,认为“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内容的服务业务,其服务对象是对服务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陈建龙(2002)的定义“信息服务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行为”中所述及信息服务的属性则相对更全面。

在对“信息服务业”的定义上,匡佩远(2009)认为“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李南南和孙秋碧认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集群的一个子集,它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为信息用户进行生产、消费、流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或劳务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孙大岩(2006)从产业链的角度将信息服务业视为两大环节:“①专门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的产业环节;②基于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产业集合”。

在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划分上,可参照的分类标准有:①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②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SiC);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产业的定义和分类;④联合国对信息通信业的分类;⑤原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我国信息服务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的划分;⑥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对信息服务业的划分;⑦国内如匡佩远、邬华明与熊俊顺等人关于信息服务业划分的观点。

3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马克斯・布瓦索在其著作《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中创建并运用的信息空间理论,从信息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考察信息服务的本质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服务业作出一个简单界定。

通过该信息空间理论构建的三维度框架分析模型,本文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考察社会信息在这三个维度上所有可能发生的由产业化推动的信息流动,根据实际的国民经济行业情况,抽选出涉及这些信息流动的行业,并将具体的行业与其相应推动的信息流相关联,剔除涉及其中的传统非产业化领域(如政府、教育、科研等),然后根据行业对应信息流的相似性来对行业进行尝试性归类,由此得到一个包含具体子行业及一个行业分类的信息服务业领域框架。

本文通过对分类后的信息服务业子行业简略的Vip(Value&info-flows&products/services)分析,结合信息空间理论三维度模型图例中的信息流(有别于Vip模型中的传统的信息流)标示,以期给出一个信息服务业各行业宏观社会效用的简要图谱。

4 信息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信息服务及信息服务业定义

依据马克斯・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所有的信息活动都不超出“编码”、“抽象”和“扩散”的范畴。信息服务活动也必然在此范围之内,因此本文给出的“信息服务”的定义为:信息服务是所有在信息的编码、抽象或扩散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提供的服务活动的总称。相应地,本文对“信息服务业”的定义是: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等方面产业服务性活动机构的总和。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本文认为信息服务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知识)的有效扩散,通过信息(知识)的扩散形成其社会价值――社会效能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扩散,信息扩散之前需进行一定的编码和抽象(不编码信息只能借助能量低效扩散,不抽象则扩散将会受阻于过于纷繁芜杂的世相)。只有使信息扩散,信息服务业才能从中获取收益,整个信息服务业就是以信息扩散中获取的收益补偿其编码和抽象的投入的。信息服务业在通过信息“生产”与“出售”而带来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来截取收益,再分别分配到参与整个服务链的编码、抽象和扩散分工单元。

5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模型的信息流分析

本文所引用的信息空间理论中的“编码-抽象-扩散框架模型”与原模型有一定区别:

・本文中所构建的“扩散”维度是“扩散度”的表征,而非原模型中的“扩散能力”。原模型“扩散能力”认为编码和抽象程度越高,信息的扩散能力越强。然

而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结论。实际的扩散效果除了与信息的编码抽象程度有关(而且在一定区间内是负相关),还与信息接收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对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有关。因此采用标度实际扩散效果的“扩散度”在这里的解释力会更好。对影响扩散度的“信息接收者理解力”和“信息信度”两个变量的考量将不在本文中述及,因其只是对信息服务的效度有影响,而对本模型所要作的信息服务的领域分析不会造成重要影响。

・与原模型中3个子空间e、C、U所划分的知识类别称谓不同,本文所建立的C空间中将知识一词全部换成数据(因在这一平面上不涉及抽象,但本文并非对数据、信息和知识做明确区分,只是根据编码及抽象程度不同略作术语上的选择),e空间更是采用了完全自拟的划分,与原模型中e空间的划定差异很大,这也是出于本文分析的需要。再者,原模型中均匀四分的四个领域在本文中并非均匀划分,而是根据实际对应的情况作出的划分。改进的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一模型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明确信息空间中各类信息的分布,并从知识的社会动力学角度分析信息空间中所有可能的信息流动(信息在编码、抽象、扩散三相维度中的变化)。这一分析既可揭示有关信息现象的社会内在动力机制,同时也为本文对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划分提供了绝好的观察角度:寻找信息空间中由产业化力量所推动的信息流(信息服务业的各子行业具体的服务正是为了促进信息空间中某向或多向的信息流),并将这些信息流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的具体行业相联系,然后根据共同推动的信息流来为各相关行业提供分类依据,从而构建一个包含具体子行业及一个行业分类、具有完整理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领域框架。

将图1中三个子空间进行整合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1空间。该图中略去了信息流动的社会动力描述和与非产业化力量推动的信息流(详见下述说明)。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更清晰简明的信息服务业宏观社会效用框架。

针对以上构建的基本模型,有以下几点说明:

・现实中并没有C空间和U空间所展示的纯粹的编码和纯粹的抽象。信息总是基于一定的编码和一定的抽象,因此本文模型所绘的信息流实际上应是在编码一抽象一扩散三维度空间中流动,而非只是在面上流动。本文中模型基于各平面上单独的分析只是为了分析之便。

・从模型图来看,之所以信息流大都表现为不与三条主轴平行或垂直,是因为信息在其中流动的过程中通常都伴有至少两个维度上的同时变化,因而是双相、甚至是三相作用下的流向。

・回归象限原点方向的信息流(有超过两个维度同时向低处流动或一个维度不变、一个维度降低的情况)本文未作考虑(图中也未作标注),因为这样的信息流属于人的学习内化过程(例如,对社会知识的吸收),而非社会化过程,因而不属于信息服务业的范畴。

・U空间中“局部知识”到“秘密知识”,e空间中“感知”到“知识”、“感知”到“信息”可以认为是个人的体悟升华过程,因而这几条信息流也不纳入到信息服务业的范畴。

・e空间的“信息”到“数据”、“信息”到“知识”,“数据”到“知识”用点线连接的信息流可认为主要是科研范畴的工作(目的主要是向高阶编码和高阶抽象移动),因而也不纳入到信息服务业的范畴。

最后,本文再对图2进行简化,只保留信息流在其各面上的表征,并对其进行编号,最终得到只反映各类产业化的社会信息流动的图3。

6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信息服务业界定与划分

本文认为信息服务业应是包含所有参与上述产业化社会信息流动的行业与机构,结合图3中所描述的各信息流,本文出以下七大类别的信息服务业划分框架:

信息处理业――①

・G612数据处理

・G62软件业

信息传输服务业――①,④

・G601电信

・G604卫星传输服务

信息提供业――①,②,④,⑤

・H638贸易经纪与

・J692证券经纪与

・K723房地产中介服务

・L7432市场调查业

・L746职业中介服务

咨询与专业服务业――②,③,⑧

・J694证券分析与咨询

・L742法律服务

・L7431会计、审计和税务服务

・L7433社会经济咨询

・L7439其他专业咨询

・L745知识产权服务

・m761气象服务

・m762地震服务

・m763海洋服务

・m77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

大众传播业――⑤,⑦,⑧,⑨,⑩

・G603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R88新闻出版业

・R89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L744广告业

公共信息服务业――②,③,⑦,⑨

・R903图书馆与档案馆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G602互联网信息服务

本文的分类框架方案以国家统计局依据2002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所作的信息服务业划分框架为基础,通过行业在不同产业化社会信息流推动上的相似性对各相关行业进行重新归类。

相对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服务为划分方案,本文认为可将“大众传播业”作为一个信息服务业子类纳入进来,因为这一行业恰恰在社会知识的扩散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另外国民经济分类行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行业分类下的部分行业由于其性质主要是对数据和知识的应用以及信息的出让、,因而本文也将这部分行业划归了进来,与原咨询业类目合并为“咨询与专业服务业”类。另外作出的调整还有:广告业和出版业由信息提供业转移到大众传播业类目下;电信业与增加的卫星通信服务业归人新设的“信息传输服务业”;经纪业(其本质是收集并提供信息)被转移到信息提供业类目下,去除了原归类中的“会议与展览服务”及“文化艺术经纪”(本文认为其“信息”服务性较弱);类似地,原框架中的“社会团体”也在本框架中被去除;与原国家统计局方案相似,政府部门、教育培训、科学研究虽然也参与上述有关信息流,但由于其服务性或产业性较弱,因而也未纳入到本方案中来。

7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信息服务业Vip分析

本文最后根据Vip产业分析模型对信息服务业的主要行业分类进行基于宏观社会效用的简略分析,这里的V和p未作深入地划分与描述。如表1所示:

由表1及前述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服务业已涉及所有有关信息的产业服务化活动(参与图中所有列举的知识的社会流动),正在融合信息服务业的各大分支,并从信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成长为最具有代表性和代表未来方向的信息服务产业方式。图3中信息流⑥也是互联网服务业发展起来之后才得以广泛实现的信息流动模式。

8 结语

本文借助马克斯・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对信息服务及信息服务业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与界定;通过一个三维度的信息框架模型和知识的社会动力学(信息流)分析,并依据目前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对在此界定下的信息服务业子行业进行抽选与分类,从而得到一个具有较好独特性与完整性的界定与划分依据的信息服务业概念框架,并对信息服务业的宏观社会效用作出了清晰扼要的图像化表述。

参考文献:

[1]tague-SuteliffeJ.measuringinformation:aninforelationservicesperspective,SanDiego:academlepress,1995,

[2]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1

[3]胡昌平,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5

[4]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信息界,2003(13):3-5

[5]匡佩远信息服务业:定义和统计框架统计教育,2009(5):20-26

[6]李南南,孙秋碧,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初探,现代情报,2007(12):69-70

散文类型篇5

关键词光纤通信;异型光纤对接;色散;折射率;非线性效应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5-0191-02

1异型光纤对接的接续损耗问题

光纤的接续损耗主要包括:光纤本征因素造成的固有损耗和非本征因素造成的熔接损耗二种。本文只针对光纤本征因素模场直径方面及熔接损耗方面对异型光纤对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所谓模场直径就是单模光纤中光斑的大小,接续损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衰耗

其中:x、y表示对接异型光纤的模长直径,单位为nm

在实际操作中,某一次的熔接值可能会与原来的平均损耗值相差较大。任何光纤通信系统在设计时都已经将光缆富余度考虑在内,这其中就包括了由于接头所引起的损耗开销,另一方面接头损耗与工作光纤的总衰耗相比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这样即使熔接损耗达到了0.6dB,整个链路的衰耗总开销也会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况且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光功率究竟损失在哪里,而是在接收端得到的光功率是否可以达到设备的要求。

2色散对异型光纤对接的影响

色散是由于不同成分的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因为群速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时间延迟引起的一种物理效应,对于单模光纤,不存在模式色散,只有色度色散和偏振模色散。

2.1色度色散

色度色散中,材料色散是主要的,波导色散相对较小。从对色散的定义和色散对系统的影响来看,对于两段异型光纤的对接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在特定波长下对,光纤色散的大小对系统应用的影响;2)从色散的定义上看,在可变波长范围内,色散本身大小是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必须考虑在波分系统应用时的限制。

在特定波长下,光纤的色散大小决定了光纤上所承载系统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由于不同类型的光纤具有不同的色散系数,因此在在使用异型光纤对接后,必须对混合光纤的色散进行重新计算,,在综合色散发生明显变化时必须考虑使用色散补偿模块,而合适的色散补偿模块取决于中继段色散总量的大小。在高速率的DwDm系统,除要求光纤需具有低的衰减之外,还要求光纤具有小的色度色散、小的偏振模色散和工作波长区的色度色散不能为零。当G.652的光纤和G.655的光纤以及不同类型的G.655光纤进行对接的时候,色散对一个固定速率传输系统会有影响,但在波分中色散对系统的影响比起单速率的传输系统的影响要复杂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光纤在不同波长下的色散系数是不一样的,光纤的色散总是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当不同斜率的异型光纤进行对接时,得到的色散斜率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会导致系统中原有的色散补偿模块在不同波长下对系统的色散补偿不能达到DwDm系统的要求,不进行色散补偿模式的调整,可能导致色散对不同波上承载的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2.2偏振模(pmD)色散

偏振模色散(pmD)又称光的双折射:单模光纤只能传输一种基模的光。基模实际上是由两个偏振方向相互正交的模场He11x和He11y所组成。若单模光纤存在着不圆度、微弯力、应力等,He11x和He11y存在相位差,则合成光场是一个方向和瞬时幅度随时间变化的非线性偏振,就会产生双折射现象,即x和y方向的折射率不同。因传播速度不等,模场的偏振方向将沿光纤的传播方向随机变化,从而会在光纤的输出端产生偏振色散。

3折射率分布的不同对异型光纤对接的影响

光纤折射率分布描述的是从光纤纤芯到包层的折射率随半径的变化情况。归一化频率V是描述光纤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理论上讲他只与光纤的折射率分布有关,因此在折射率分布固定的情况下,光纤的截止波长也是固定的,而截止波长是单模光纤所特有的参数,是单模光纤的本征参量,也是单模光纤最基本的参数。在异型光纤进行对接的系统中,由于折射率的分布的不同,不但会导致在接头处产生额外的衰减,而且会对系统的截止波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相比之下,由于折射率分布的不同导致接头产生的附加衰减比由于模场直径的差异导致的衰减要微弱得多,折射率分布的不同对异型光纤对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截止波长的限制上。截止波长描述的是光纤从多模转变为单模的那一临界波长点。在itU中建议色散非位移光纤(G.652)光缆的截止波长应不大于1260nm,非零色散位移光纤(G.655)光缆的截止波长应不大于1480nm。因此,G.652光纤可以使用传统的1310nm波段传输设备,但是一些G.655光纤却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在不同类型的G.655光纤进行对接的时候,需要对光纤的截止波长进行确认

4非线性效应对异型光纤对接的影响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可分为两类:受激散射和折射率扰动,受激散射有两种形式: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拉曼两种,而折射率扰动又分为了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和四波混频效应。由于这些非线性效应和光纤的有效面积、折射率分布和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等多种参数密切相关,具体评价混合光纤对系统的影响是很难的,因此,在应用混合光纤进行传输组网时,应通过传输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比较保守的设计原则来决定。

虽然非线性效应无法在理论上进行比较准确的推论,但是,在现网的应用上异型光纤的对接时非线性效应对系统的应用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总而言之,混合光纤的非线性效应会限制系统的容量和传输距离,而对于非线性效应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光纤的有效面积、光输入功率和色散等方面。

5异型光纤对接对熔接机的要求

在诸多影响熔接质量的因素中,熔接设备的影响很值得我们重视。异型光纤进行熔接时,其程序或是设备的设置会有相应的不同。特别是真波光纤的几何特性与G.652光纤稍有不同,熔接机厂商在熔接机内预先设置类程序来优化色散位移光纤的熔接性能。在接续真波光纤之前,应与熔接机厂家联系一确定熔接此种光纤的最优程序,必要时应升级熔接机的软件,以获得最佳的熔接效果。在熔接前,千万不要想当然就认为你所用的熔接机可以处理特殊光纤的熔接,最好在熔接前与光纤生产商和熔接机供应商取得联系。选择成熟优质的熔接工具获得工具供应商的技术支持和培训,这些都将使你获得更好的熔接质量。

6异型光纤对接造成otDR测量时单向异常

光纤接续完,人们目前最常用otDR仪表对接续效果进行测量。光时域反射仪又称背向散射仪,由于光纤的模场直径影响它的后向散射,因此在一根光纤中反射回来的能量多少依赖于该光纤的mFD,因此当mFD不同的光纤连接在一起时,otDR可能会产生异常的读数。由此引起误差,如果被连接的光纤(光纤2)的mFD(mFD2)比连接光纤(光纤1)的mFD(mFD1)大,则产生的otDR误差为正。这个正的误差加上实际的连接损耗就会在otDR上显示为一个较大的虚假读数。反之,当被连接光纤(光纤2)的mFD比连接光纤(光纤1)的mFD小时,otDR误差为负。负的误差加上实际的连接损耗在otDR上被显示为一个较小的虚假读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增益而非衰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otDR单向异常现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进行异型光纤对接的时候,应主要考虑的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接续损耗;

2)链路色散、pmD和链路色散斜率;

3)截止波长限制问题;

4)非线性效应:主要在系统测试中反映;

5)选择合适的熔接工具和测试工具;

6)采用otDR双向测量法,获得真实的连接损耗。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认为在异型光纤对接中,G652异型光纤的对接对系统基本没有影响,G655异型光纤的对接在衰耗方面也不存在太大问题,色散和pmD也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截止波长和非线性效应,对接后截止波长应只满足到两者的交集部分,若要开通超出部分的波长将会对系统产生较大影响。而非线性效应就比较复杂了,由于各影响因素互相作用,很难在实际中进行量化,因此对于非线性效应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系统调测过程特别注意并进行分析。另外从以上的分析也很容易看到G652和G655光纤的对接问题是比较多的,无论在连接损耗、色散、pmD、截止波长、非线性效应等方面对系统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建议这种方式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原荣.光纤通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黄少山.关于几种常用G.655光纤接头损耗的统计分析[J].电信科学,2002,3.

[3]王光全.长途光缆骨干传输网光纤选型建议[J].电信科学,2002,2.

散文类型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离散数学;应用分析

之前是以微积分连续数学作为时代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离散数学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范围内并被重新认知。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所阐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被应用到计算机技术中并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针对计算机离散数学发展现抓,对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计算机事业领域的发展的贡献出一份力量。

1.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1.1数据子语言

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数据子语言就是关系数据库当中相应数据管理系统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有利的数据库语言。而数据子语言以关系代数作为主要表示手段,其中谓词逻辑也是数据子语言表达的一种表达形式。上述内容主要是由数学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此过程中使语言研究信息为关系代数研究以及相关逻辑谓词研究提供有利契机。

1.2笛卡儿积原理

因为在数据库子语言中会运用到数学表示方法,并且数学表示方法会使关系数据库条件变得更为优越,所以关系数据库的发展已是当前计算机信息时代中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离散数学学科中的笛卡儿积原理是一种较为正规的纯数学理论,并且迪卡儿积原理也是研究关系数据库系统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使用方法,其不可替代性是毋庸置疑的。

笛卡儿积可以为离散数学提供数学理论以及数学方法上的支持,更为重要的却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等。此时相应关系数据模型是建立在有关集合代数基础之上的,且关系数据模型中的数据逻辑结构是由二维表来进行数据模型关系具体描述,而二维表则是由行和列进行表格组成。图为笛卡儿积关系代数运算示意:

图1笛卡儿积关系代数运算示意图

各个实体集中域之间的可能性条件关系确定数据查询和各集中域域表结构设计维护功能以及各实体集中域件关系操作数据关系分析三者的查询实现与维护功能关系分解等问题都是由二元关系理论进行具体解决的。

2.离散数学在相关数据结构中具体应用要点分析

2.1数据结构知识应用

要想使得计算机正常平稳运行并能够合理解决其中要点问题,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应该合理应用数据结构知识。而在处理问题信息数据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具体问题中进行详细数学模型抽取,之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解答数学模型问题的相应算法,只有这样才能对最后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编排并能够通过测试环节以及调整环节等得到最后答案。

2.2数据模型选取

在对数据模型进行选取的过程其实质上就是对数据结构内容进行具体研究的一个过程,而对数据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才是其中重点,从实质问题中进行操作对象提取并找出各个对象之间所包括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对操作对象进行细节描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对象被相应数据结构将其关系分为四个种类,具体包含集合结构、线性结构和树形结构以及网状结构等。对数据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逻辑结构和数据物理存数结构以及数据基本运算操作流程等。广义来讲,数据逻辑结构式数据结构操作对象中的重点针对环节,数据逻辑结构和数据基本运算流程二者操作方法是由离散数学理论中的数学离散结构来决定的。

2.3离散数学具体结构中结构知识要点

离散数学集合论、离散数学关系和离散数学图论以及离散数学树集体反映出了离散数学具体结构中的结构知识要点。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离散数学集合元素组成中其元素实际上其是指较为客观的具体事物,离散数学关系则是指所集合各个离散数学元素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特定关系。离散数学图论中的大多数古老题目还被现代离散数学所应用。离散数学树则是以反映事物对象关系为主的,离散数学树模型是组织结构图和二进制编码工作工程中主要模型基础,只有依照相应离散数学树型理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备相应结构模型。

3.离散数学在社会编译原理中的相关应用要点分析

3.1编译系统程序

一般而言,编译系统程序中的计算机操作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常用编译程序一般分为语法分析编译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编译程序和词法编译分析程序以及语义分析编译程序四种主要类型。需要提到的是,代码优化编译程序和错误检查处理编译程序以及目标代码生成编译程序等都是计算机编译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编译原理结构图示意:

图2编译原理结构图示意

3.2文法计算模型

文法计算模型和有限状态机计算模型以及图灵机计算模型是离散数学计算模型中的主要模型讲解章节,而计算模型知识则是由语言识别知识、有限状态机知识、图灵机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文法知识等。短衣结构文法是按照相应生产类型来进行具体结构分类的,一般分为0型文法、1型文法和2型文法以及3型文法。综上所述,在运用上述知识点进行编译原理语法分析的过程中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到,要想对编译原理进行深入学习探究就必须对离散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掌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进行语言程序设计、编译技术和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算法设计分析时都会运用到离散数学。对离散数学进行具体学习,可以在对离散数学基本机构以及离散数据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的同时也可以为相应后续课程学习创造有利学习条件。其在关系数据库中和数据库结构中以及编译原理中都有着重要应用,本文根据离散数学在多个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要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为离散数学的探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静.离散数学教学中关于命题符号化问题的讨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

散文类型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4—30岁(青少年组)和60岁以上(老年组)的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共74例。按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的治疗指南》的标准,青少年组42例,男27例(64、29%)、女15例(35、71%);老年组32例,男25例(78、13%)、女7例(21、78)。

1、2    临床表现:青少年组急性起病者33例(78、57%);缓慢起病者9例(21、43%);老年组急性起病者9例(28、13%);缓慢起病者23(71、87%)。

临床症状:两组病人均以发热、咳嗽、咳痰、气促、消瘦、乏力为突出症状,其中青少年级发热28例(66、67%);咳嗽29例(69、05%),咳痰24例(57、14%),气促10例(23|、81%),老年组发热21组(65、65%);咳嗽24例(75%);咳痰13例(40、63%);气促10例(31、25%)。

X线病变类型:青少年组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6例(85、71%)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例(14、29%);老年组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9例(28、13%),亚急性或慢性篾地播散型肺结核23例(71、87%)。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性(X2=25、28大于6、63 ,p小于0、01)

1、3   合并肺外核情况:青少年组为32例(76、14%);老年组为6例(18、75%);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X2=23、99大于6、63,p小于0、01)其中青少年组,结核性脑膜炎7例;淋巴结结核6例,骨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各5例,结核性胸膜炎、喉结核各3例,肝结核、肠结核各2例;老年组骨结核、胸壁结核各2例,淋巴结核、喉结核各式各1例。

2、讨论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为肺部结核病灶或淋巴结结核中结核进入血液循环并繁殖播敷衍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结核。占我院同期肺结核住院病人总数的1、55%,有文献报道,该病以中青年为主且妇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比例仅为15、3—1808%,而本组中男性多于女性,尤其是老年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与老年男子长期吸烟,患支气管炎后经常使用激素有关。本组老年患者病例占总数43、24%,这与人口老龄化,老年保健相关的措施未及时跟上有关。

起病菌方式青少年组以急性起病而老年组则以缓慢起病为多,病变类型青少年组以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而老年组以亚急性,慢性为多。机体抵抗力的强弱,进入血液循环细菌的多寡,播散的次数及其快慢,与病变类型,起病方式关系密切。青少年均接种过卡苗,但卡介苗的预防作用在接种后3—5年之间,以后逐年下降,当细胞免疫功能较差而抗体反应性高时,原发感染的结核菌播散不易控制。往往通过血行播散至全身各个器官,因此起病急、症状重,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死亡,本组中有2人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老年组中由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经常使用抗生素、激素,加上反应能力相对迟钝,症状相对较轻,X线胸片是三不病灶(大小不均匀、密度不一致,分布不均匀)因此,可造成漏诊、误诊,本组中有15例疑肺泡细胞癌而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而确诊。

青少年组合并肺外结核明显多于老年组。青少年组中部分病人先出现肺外结核症状,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者,就诊拍X线胸片才发现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由肺部结核病灶或淋巴结结核的结核菌进入不同的血管、淋巴管、播散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如结核菌进入肺动脉,直接播用到肺,仅导致肺部血行播用,结核菌侵入肺静脉,通过体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结核菌侵入淋巴系统则可引起淋巴系统播散,青少年大多继发于原发型肺结核,靠近肺静脉,当一次或短期内细菌大量侵入引急性血行播散型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或其他脏器结核。而老年人肺部隐潜性病灶中结核菌破溃进入血液循环或由于肺部继发性肺结核病灶侵蚀邻近淋巴管引起,因此常常是少量结核菌间歇多次入侵,从而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结核。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70

2、李龙芸,赵秋霞,罗慰慈,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82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2):797

散文类型篇8

摘要基本的Bass扩散模型没有明确考虑价格对创新扩散的影响,而在多数情况下,价格是消费者做出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价格对模仿行为的影响,将价格因素融入到基本的Bass扩散模型中,提出了新的扩展模型。

关键词Bass模型创新扩散价格

一、引言

作为传播理论的一个分支,扩散理论很早就引起了市场营销学及管理学等学科许多学者的注意,自Bass扩散模型于1969年公开发表以来,有关创新扩散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量关于扩散理论的论文与专著相继问世,多种模型及参数估计的方法被人们所采用。

所谓创新扩散是一项创新(新产品或新工艺等)随时间推移由其源头通过某种渠道被社会系统中的成员(组织或个人)所接受或应用的过程。小范围技术创新的应用,其受益者是微乎其微的,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亦即扩散,规模效应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在创新被逐渐采纳的过程中,又可能引发模仿创新和二次创新,从而收到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扩散常被称为技术创新之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源泉。

二、基本Bass模型

1969年,Frankm.Bass融合了Fourt和wood-lock与mansfield提出的两种模式,并假设一项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扩散速度主要受到两种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一是大众媒体的影响,又称为外部影响(externalinfluence),此类的采用者称为创新者(innovator);二是口头传播的影响,又称为内部影响(internalinfluence),此类的采用者称为模仿者(imitator),通过对11个耐用品的市场扩散研究,提出了耐用品的一次购买模型,简称Bass模型。该模型假设在创新扩散过程中,不存在重复购买且每个购买者只购买一个单位的产品,因此可以用采用者总数来描述产品或技术的采用量。

设f(t)表示在时间t时的采用者数量占总的潜在采用者数量比例的概率密度函数,F(t)表示到t时采用者的累计比例(即dF/dt=f),p表示外部影响系数,q表示内部影响系数,那么描述在时间t时的采用比例的概率函数与未采用者比例的比值可以表示为:

(1)

由(1)式等价变形可得:

(2)

如果用n(t)表示0到t时刻的累积采用者数,n(t)表示t时刻的采用者数,那么Bass模型也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3)

其中,m表示潜在采用者总数,n(t)=mf(t)。

三、扩展的Bass模型

在产品的扩散过程中,模仿行为比创新行为有更大的影响力(Bass,1969;Li&Chiang,2007;Ruizetal,2006),消费者的口头传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当价格下降越厉害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模仿先前购买者购买,价格下降是刺激潜在消费者模仿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针对之前内部影响因素的假设,把价格因素考虑进去,得到扩展的Bass模型:

(4)

其中,是在t时刻的价格,是初始价格,即首次出售的价格,也即0时刻的价格,是从0到t时刻的价格差。因为价格降低会促使消费者的模仿行为,所以在t时刻的模仿系数是关于价格的一个减函数。表示价格弹性,即价格减少对于内部影响的边际效应。结合方程(3)和方程(4)可得到:

(5)

可以看出,模仿系数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而是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价格降低对模仿行为的影响,正的价格弹性会加速产品的扩散。因此,本文用参数来表示价格对产品扩散的影响。

四、结论和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价格对模仿行为的影响,将价格因素融入到基本的Bass扩散模型中,提出了新的扩展模型,可以看出扩展模型对创新产品的扩散有更符合实际情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只是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的模型,如何结合实际的扩散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超,王君祥,宋海荣.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7(5).

[2]Bi-Hueitsai,YimingLi,Guan-HuaLee.Forecastingglobaladoptionofcrystaldisplaytelevisionswithmodiedproductdiffusionputers&industrialengineering.2010.

[3]张彬,荣国辉,杨国英.产品扩散模型在internet采用者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管理科学.2002(2).

散文类型篇9

关键词:散热器采暖结构

中图分类号:tU832文献标识码:a

散热器(暖气或暖气片)作为采暖系统的终端设备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建筑物上,使用时间比较长,也被社会各行各业的人群所接受。最近一段时期,由于各种采暖方式和各种材质的散热器的出现,在选择采暖方式和散热器上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通过广泛的实践和学习,本文将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散热器的选择进行分析和比较。

首先对终端采暖方式和散热器的技术经济做个介绍和分析,然后对影响散热器选型的主要因素进行排列,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确定各阶层次的因素,再用层次分析的方法,以上层某一因素为准则,对下层各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到不同因素的优先级权重,从而为得到关键因素提供依据。

一、终端采暖方式和散热器的技术经济状况

1、终端采暖方式的分类(见表一)

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散热器只是其中一种采暖方式,但散热器是一种使用时间长、应用广泛、比较可靠的传统采暖方式。

2、散热器的分类(见表二)

表二

3、散热器的技术经济分析(见表三)

表三

从表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金属热强度最高的是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

②使用寿命最长的是内腔无粘砂灰铸铁型散热器;

③成本最低的是内腔无粘砂灰铸铁型散热器。

二、散热器选型系统结构层次的建立

1、系统因素明细表

根据以往工程的经验,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质量控制资料,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的意见,归纳出以下13种影响散热器选型的主要因素。系统影响因素如表四所示。

表四系统因素明细表

2、结构模型(图一)与解释结构模型(图二)

图一结构模型

图二解释结构模型

三、确定各级因素的优先级权重

建立判断矩阵并计算各级因素的优先级权重,如表五~表八

表五

表六

表七

表八

四、散热器选型系统各因素的数据分析

1、散热器选型系统各因素明细排列表(见表九)

表九

2、散热器选型系统重要因素分析

根据表九显示的结果,对散热器选择和使用的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这四大类因素决定了选择散热器时的参考顺序,即在通常条件下综合权重大的因素内容要优先进行考虑。

(1)散热器的散热能力,这个因素占总权重的25.9%,这就表明在选择散热器时,散热器的工作效率和是否节约能源相当重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用散热能力强的产品,将会大大地节约材料、节约能源、节约空间,符合建筑节能的总要求,是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因素,散热能力好的新产品才有进入市场的良好前景。

(2)第二因素是采暖系统的使用条件和维护、散热器的耐用性能,这两个因素分别占总权重的17.7%和17.2%,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依赖,采暖系统的使用条件和维护措施得当,可以延长散热器的寿命,散热器的耐用性能如果好,那么就对采暖系统的使用条件和维护措施要求少,从而减少很多管理投入。

(3)散热器的采购资金和工作压力,这两个因素分别占总权重的10.1%和9.1%,不同工程的定位和用途不同,需要我们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服务对象选择相应的产品,不能离开投资讨论品质。工作压力的问题仍是希望我们要满足整个采暖系统的大条件。

(4)使用者的经验和认知度、气候条件、水阻特性、装饰装修的风格和条件、工艺外观,这五个因素分别占总权重的6.5%、4.4%、3.5%、3.4%和2.2%,在整个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是次要因素,不是考虑的重点。但是,品牌的印象对建设者、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影响也要进行充分的关注,即名牌产品的晕轮效应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影响会起决定作用。

五、散热器选择和使用的决策

经过散热器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系统因素内容的分析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结论。

1、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是金属热强度最高的产品,那么在现有状况下,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2、采暖系统的使用条件和维护、散热器的耐用性能是我们需要第二顺位考虑的因素,对采暖系统的要求来说,铜铝复合散热器与铸铁散热器差别不大,但在耐用性能上,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铸铁散热器都是最好的选择。

3、从投资上考虑,普通铸铁的散热器有优势,但如果是相同外观条件下,它的优势将会消失。铜铝复合散热器和钢制散热器没有明显的差异。

散文类型篇10

abstract:Discretemathematicsiscloselyrelatedtocomputerscience;itisthetheorybasisfor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asfavorablemathematicaltool,itplaysamajorroleinthedevelopmentofcomputersandcomputerscienceresearch.inthispaper,theapplicationofdiscretemathematicsincomputerscienceindifferentareasisdescribed.therelationshipamongdiscretemathematicsandcomputerscienceandotherdisciplinesisanalyzed,highlightingitsroleincomputerscience.

关键词: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

Keywords:discretemathematics;datastructure;compilertheory;databasetheory;artificialintelligence

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215-01

0引言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一方面,它给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等,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其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离散数学主要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集合论、关系、映射、近世代数、图论、命题逻辑、谓词逻辑。该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很大,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讨论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对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影响,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将有很大帮助。

1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

1.1离散数学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数据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基本运算操作。其中逻辑结构和基本运算操作来源于离散数学中的离散结构和逻辑思维。数据的逻辑结构分为四类: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型结构,这正是离散数学中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如集合由元素组成,元素可理解为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元素、记录、结点、顶点。关系是集合中元素之间都存在某种关系,例如学生表中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家谱中祖先与子孙之间的关系。图论中的欧拉图解决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还可以利用弗洛伊德算法解决交通网络中任意两个城市之间最短距离问题。树反映了数据对象之间的一对多关系,如组织机构图、家谱、资源管理器、通信中的哈夫曼编码都是以树为模型来讨论的。

1.2离散数学在编译原理中的应用编译原理是计算机学科中比较高深的专业课,编译程序是计算机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程序。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一般都含有八个部分: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错误检查和处理程序、各种信息表格的管理程序。离散数学里的计算模型章节里就讲了三种类型的计算模型:文法、有限状态机和图灵机。具体知识有语言和文法、带输出的有限状态机、不带输出的有限状态机、语言的识别、图灵机等。短语结构文法根据产生式类型来分类: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3型文法。以上这些在离散数学里讲述到的知识点在编译原理的词法分析及语法分析中都会用到。因此,离散数学也是编译原理的前期基础课程,也为今后研究生课程――形式语言与自动机打下基础。

1.3离散数学在数据库原理中的应用现代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数据库是计算机管理数据的一种机构,关系数据库已经成为数据库的主流。离散数学中的笛卡儿积、关系是一个纯数学理论,是研究关系数据库的一种重要方法,不仅为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关系数据模型是建立在严格的集合代数的基础上,其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二维表来描述关系数据模型,一个二维表就是一个n元关系。对这些二维表进行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的数据语言,是以关系代数或谓词逻辑作为它的数学基础,语言的优化就是关系代数或谓词逻辑的化简问题。正因为引入了数学表示方法,使得关系数据库具有比其他几种数据库较为优越的条件。

1.4离散数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数学、图灵机为理论基础,对问题进行推理和求解,让机器完成智能事情的科学,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创造出各种实用的专家系统阶段。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中,逻辑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子领域之一。逻辑是所有数学推理的基础,对人工智能有实际的应用。采用谓词逻辑语言的演绎过程的形式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推理的某些子命题。因此,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是和离散分不开的。离散数学中的命题逻辑、谓词逻辑讲解了命题的定义,命题的联结词(合取、析取、蕴含等)以及谓词和量词在命题中的应用。离散数学中数学推理和布尔代数章节中的知识就为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许多非形式的工作,包括医疗诊断和信息检索都可以和定理证明问题一样加以形式化。因此,在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中定理证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题。

2结论

作为计算机学科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和方法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把离散数学这门课教好,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强调该学科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与计算机其他专业学科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好这门课程,解决计算机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洁磐,朱怀宏,宋方敏.离散数学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323.

[2]许蔓苓.离散数学的方法和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1771-1772.

[3]杨淑群,李小英,黄高昂.计算机本科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26(2):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