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力专业技术总结十篇电力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4:55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1

*年9月至97年担负分公司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97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线损专业管理工作

*年至*年9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九五”降损规划,*-*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733#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

三、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年3月至*年11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东丽区19*-*年电网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东丽区概况、东丽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35kV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10kV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

四、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年3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军粮城、驯海路、小马场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贯庄35kV变电站(*年底送电)、东丽湖35kV变电站(*年12月送电)、小马场35kV变电站(*年11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毕庄35kV变电站(*年12月送电、*年4月带负荷)、先锋路35kV变电站(*年8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么六桥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厂化线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变电站委托设计,参加设计审核工作,参加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网络计划图,工程流程图,所有建设改造工程均质量合格,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专业运行管理

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操作规程。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污闪工作管理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主持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理)负责制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

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节反污工作安排。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年至今,在工作中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应用固定资产统计应用程序,完成全局固定资产输机工作,完成固定资产的新增、变更、报废、计提折旧等项工作。二是应用天津市技改统计程序完成技术改造(含重措、一般技措项目)的统计分析工作。三是作为专业负责完成分公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组织完成配电线路参数、运行数据的录入工作,形成线路数据库,并用aUtoCaD绘制分公司地理图,在地理图上标注线路的实际走向,所有线路参数信息都能够在地理图上的线路上查询的出,该项成果获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是完成配电线路加装自动重合器(112#线路)试点工作,形成故障的自动判断障离,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为配电线路自动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四是*年9月主持完成分公司weB网页浏览工作,制定分公司“十五”科技规划及年度科技计划,制定科技管理办法,发挥了青年科技人员应发挥的作用。

另外,在*年7月至*年3月间利用定额进行分公司业扩工程、城网改造工程的电气施工预算的编制审核工作。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2

电力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需要职工有良好的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我不断学习各种技能,努力学习和掌握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全地区的配电网运行情况,同时能根据各类电气设备的需要,掌握相关的电工基础、电工材料、高压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能根据现场电气设备运行情况选择最佳运行方式及经济运行方法,根据实际运行经验,正确处理电气系统的设备故障以及系统突发性事故,初步了解班组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常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提高岗位劳动技能

从2001年参加工作,领导为了让我尽快转变角色,熟悉工作环境,适应生产要求,我先后被分配至电力实业公司的线路班和变电班从事线路架设、电缆敷设、高压试验、继保及变电检修等工作。

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生产实际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此我努力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劳动技能,在短短的一年内,我主动吸收老师傅们的工作经验,虚心向他们请教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掌握了线路和变电运行的生产程序及各种一、二次设备的规范、参数。

二、从事施工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

2002年年底,我被分配到电力实业公司生技股,主要负责输配电线路的设计和施工。此时,正是农网改造初期,工作量非常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我边工作边学习,很快就步入了正规。

首先跟随老师傅们勤下现场,并对照自己原有的各项知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放弃休息时间利用各种资料进行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向老师傅求教,勤思、多做、苦学、牢记。利用较短的时间学会了各种线路的技术要求和参数,弄清楚各个设备的运行原理和铭牌参数,并利用配网调度图分析线路的运行情况,给自己增添了许多工作信心,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我参加了庞家堡镇17个村的高低压农网改造工程,我主要负责线路的设计、施工图的绘制与修改、线路资料的整理。且丰富了公司的线路资料。我还参加了小吾营—龙关110kV二回线路改造工程,线路全长24.5公里,且大部分是山区,并且是冬季施工。我主要负责线路的复测、熟悉设计图纸并与施工现场比较、计算线路的各种技术参数。经过7个月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工作,最后我又把工程验收资料进行整理上报监理和运行维护部门。

其次,将先进科技手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应用aUtoCaD绘制了线路走向图、相序图,交跨图。做到及时更新线路图纸资料,并将新旧图纸进行衔接、更新,使图纸资料与现场相符,与设备相符,进一步完善了线路资料,保证了数据真实性,为真正指导生产管理和逐步实现线路的状态维护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我还参加了新安规和工作票的培训。今年我又被定为线路的工作票签发人,这使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工作票签发人的安全责任很大,他的一点疏忽可能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他不仅要保证工作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还要看工作票上所填安全措施是否完备,更要保证所派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是否适当和充足。于是我开始勤下小现场,积极熟悉城区的各条街道名称结合配网图,了解了城区范围内的高低压线路的运行情况,认真学习《电力工业技术管理规定》、《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熟练填写各种工作票和措施票,并进行危险点控制与分析,为工作票的正确签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努力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丰富自己。2005年底我参加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国家二级建造师的证书。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我重新学习了各种规程、标准、施工和验收规范,按时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3

2015年9月因个人原因离职并与2015年10月进入**********工作至今,从事电力工程设计人员一职,公司性质与工作任务与上一家公司大体相同,专和10kV以下配电工程打交道,通过公司2个月试用期的培训,我充分发扬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学好问,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2015年12月通过了试用期考核,正式成为了公司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完成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公司以及有关工作的基本情况,马上进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1.学习了解10kV以下配电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规范、供电局送审及竣工验收。

2.自入职至今,参加了公司多次公开投标竞标的编制任务,对投标报价及工程造价方面也掌握比较全面。在本部门的工作中勤奋工作,获得了本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进入到了工作角色中来。在公司的领导下,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团结同事,搞好大家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使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好工作,成为优秀的电气人中的一份子,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4

近年来,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勤廉务实,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好评。

曾被评为年度考核优秀人员、优秀基层党员。

一年多来我在身边师傅同事及领导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我主动上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苦于钻研。近年我认真参与单位组织的电气课题研究,寓理论于实践中,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撰写的论文《关于两改后的线损管理措施的思考》、《略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荣获公司年度论文评比三等奖。在电力设备安装及检修工作中,我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单位奖励。

近年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开展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XX年10月,由于单位原来整定人员不足,我协助单位开展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XX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加强线损专业管理工作。作为分公司线损人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十五”降

损规划、XX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两个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

 三、参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XX年3月至现在我参加了湛江霞山两个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目前作为协助人员,我配合领导开展郊区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霞山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配合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协助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大胆参与专业运行管理,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由于我曾是学习文科,文字功夫较好。单位领导获悉,抽调我配合参与制度的完善与修订。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风电;专利分析;竞争情报

0前言

风能是世界上存储量极大的可再生资源,风力发电亦被认为是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发展最快、最成熟,具备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前景的产业[1]。我国的风电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2]。截至2011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全年新增风机装机容量17.63Gw,全国累计装机容量62.36Gw,继续保持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地位[3]。如果国家政策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根据市场发展预测,到2015年末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1.3亿千瓦,年平均增长将达到1800万千瓦[4]。

1专利信息来源及检索分析方法

本文以重点产业决策支持服务系统专利数据库作为信息源,检索时间为1987-2012年,数据库更新时间为2013年4月15日。构造检索式采取布尔逻辑组合检索,组合式之间使用过滤检索方法达到去重目的,并保证查全率与差准率[5]。检索式为:ti=(风电oR风力发电oR风力发电机oR偏航oR变桨)oR(ti=(风速oR风力oR风场oR风能oR风资源)anDaB=风力发电)oR(ti=(叶片oR叶轮oR桨叶oR塔架oR塔筒oR测风)anDaB=风力发电)oRiC1=F03D。检索以申请日期为准,截至到2012年11月14日。经过处理检索到中文专利7417件,其中发明专利3236件,实用新型3888件,外观设计293件。

2风电专利申请量分析

2.1专利申请变化趋势及结构分析

图1给出了1987-2012年我国风力发电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的逐年变化趋势。

从发展趋势方面分析,我国风电产业的专利申请量自2001年起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50%,2010年达到增长顶峰,专利申请总量2156件。近两年专利申请增长率有所下降,分别为2011年的305件和2012年的287件,数据说明专利申请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

从申请类型方面分析,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分别占申请总量的52.4%和43.6%,而外观设计专利仅占0.04%(表1所示)。

专利类型分布数据体现了风电技术领域自身的技术特征属性[6],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风电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以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为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产品创新和研发较受重视,而在产品外观设计方面没有投入太多研发资源。

2.2专利申请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图2给出了1987-2012年全国各省份风电产业专利累计申请量。

可以看出,风电产业专利拥有量大的省份和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区位、经济、技术、人才等优势明显,更有利于率先发展风电这一新兴产业。风电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六的省份为江苏(1095件)、北京(730件)、上海(657件)、浙江(587件)、广东(574件)以及山东(506件),占据申请总量的61.1%。可以认为中国风电专利技术的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并在以上省(市)比较活跃,获得了较多的创新成果。

3风电主要专利权人分布情况分析

3.1风电专利主要申请人分析

图3给出了1987-2012年间中国风电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的专利申请人。其中苏州能键电气有限公司专利申请总数为60件,排名第一。而排名靠后的国内其他企业及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相对比较集中,差别较少。

由上图可知,排名前10的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投入及人员投入强度是比较大的,同时也说明这些企业在风电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成长性。

3.2风电专利申请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从专利申请类型方面分析,在专利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占专利总申请量的绝大多数(表2所示)。其中产品研发企业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较大,说明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改良比较重视,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则在新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好的研究,因此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多数。由上可知,关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双方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风电产业在今后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可以适当关注这些在专利活动中处于领先位置的申请人的发展,结合当地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或自主创新来实现自身技术突破,建立产品竞争优势。

4风电专利ipC技术分析

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patentClassification,ipC)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一种专利技术分类系统,包括部、大类、小类、主组和分组五级[7]。图4根据风电专利ipC分类表,取申请量排名前10的所涉及ipC大类进行技术区域分布的构成对比。

由上图可知,F03D、H02、F16、H01、G01、B60等是我国风电产业专利技术研究重点,其代表的领域集中在风力发动机、发电机以及动力传输系统方面,而在B部代表的薄板、条材等领域也有涉及。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风电专利主要集中在风电产业的核心-风电设备制造领域。

5结论

通过对我国风电专利信息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我国风电技术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风电技术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具有较高创新程度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又以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技术研发力量较强,在培育具备较强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掌握大型风电机组、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

我国风电产业总体表现出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较好的发展环境与政策支持下,各企业及科研院所可以抓住这一机遇,重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努力提升我国风电产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冉晖,张晓阳.江苏风电产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2(5):31-36.

[2]孙安萍,王玉平,李志民.风电领域国际专利分析[J].情报检索,2011,5(163):69-72.

[3]李俊峰,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2012.

[4]华夏新兴产业网.2012年-2015年中国风电市场暨已在建风电场项目研究报告[R].华夏新兴产业网,2012.

[5]宓翠,袁旭梅,孟卫东.基于专利地图技术的我国风电产业专利竞争情报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11):39-43.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6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特色的、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中,面对新的形势,对部分特色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本文主要谈一下我们建立髙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今后发展的一些设想。

1髙职人才培养模式的_般特征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人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目前,比较一致的提法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知识层次为保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技能型人才。通常的做法是:加强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教学,实行“多证书”制度。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专业建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一句话,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的规格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满足企业的需求,所进行的教学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组成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其中培养目标是前提,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提倡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计划;二是根据技能的特点,把技能分为通用技能、初级职业技能和高级职业技能;三是根据技能的要求进行相应知识要求的分析和优化,确定满足职业技能要求的知识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四是文化素质教育把社会要求的公共素质和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结合起来;五是合理建立教学体系,把技能教学、素质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六是落实和建立能够达到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要求的技能训练场所;七是抓好各个教学环节,落实各项措施。

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一开始我们就将其定位于服务浙江经济、办出髙职特色这样一个目标上。在近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兄弟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办学经验认真学习、总结的基础上,对我院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证。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特征,在制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目标)时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则:(1)培养的人才及专业方向要适应当前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要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2)教学内容要及时引人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体现职业教学特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3)及时进行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分析和预测。

在实际制定过程中,根据所确定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形成了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总地来说,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职业能力和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调研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人才岗位(群)职责、基本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根据浙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行业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厚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电子工程和单片微机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电子设备设计能力,较强的生产、安装、调试等综合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可以从事电子产品、电子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维修与技术改造及售后技术服务工作;从事电子产品和传统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和开发工作。为此构建的四大模块是: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考证模块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块(如图1所示)。

2.1理论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中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该模块由公共课程子模块、应用电子基础课子模块、微机与控制类课程子模块、新技术子模块组成。

公共课程子模块基本按学院的统一要求’开设相应的马列、英语、数学、计算机等系列的相关课程。公共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今后发展的能力,又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服务的定位,以及近几年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尽量把握好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尺度。

对应用电子基础课子模块,我们的着眼点为电路分析、模电、数电、电子CaD等课程,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多,又是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和基础,我们加强了模电、数电、髙频电子等课程的优化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配合与相互渗透。模电、数电课程中增加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围绕实际电路展开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电子电路的掌握、运用和综合电子电路的读图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绘制电子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能力;注重常用分离器件、集成电路芯片的使用。通过与实践环节的配合,学生能基本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为培养再学习能力和适应第一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打下厚实的基础。

微机与控制类课程子模块主要由单片机基础、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eDa与pLD、智能仪表、电机与控制等课程组成。这一部分主要为了适应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范围内较高层次的应用,特别是在智能化、自动化应用方面打好基础。

新技术子模块主要是通过一些选修课、讲座,介绍一些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前沿技术,这一模块是希望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基本能力。

  2.2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模块由电子技术基本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微机与控制系列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四部分组成。电子技术基本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焊、选、制、测、调”等基本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微机与控制系列实践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智能电子电路应用、调试能力,控制软件的阅读、编写、调试能力,电子设备的技术改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模块是通过第二课堂、电子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的活动为部分有进一步提高要求的学生培养电子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技术培训为主,加强技能训练,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实践、实训教学内容中注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快速发展的新动态,加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知识。同时注重实训内容与方法贴近生产实际。

为此,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制定教学计划中,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调试能力和正确使用电子仪器为重点,适当注重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基本由原来的单一理论设计转为集理论、设计、安装、调试于一体多方面的设计。实训、实、习中对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尽可能按企业生产要求进行。毕业设计课题尽量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工程实例或生产实际课题,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我们在00级和01级学生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不少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01级学生在参加全国电子产品制作大赛中,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2.3考证模块

“双证书”制是职业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又一个特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取得学分,还要考取相应岗位的中、高级岗位证书。我院应用电子专业,要求考取“中级电工”合格证书。我们准备以后给学生多一点选择,除了“电工”以外拟增加“无线电”中级工证书。一般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的学习后,安排2~3个教学周进行实训,实训后绝大部分学生可以顺利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

2.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块

通过上述各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生产实践,由学校和企业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毕业设计课题,在接下来的8~10周完成毕业设计。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学生可以在企业或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毕业设计。

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构成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总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构成体系应是由:(1)政治、文化素质;(2)专业技能素质;(3)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组成。政治、文化素质:要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爱祖国、爱人民,有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思想。具有法律、英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各种人文素养,达到高等专科教育应有的文化素质水平。

专业技能素质:有较强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电子设备调试、维护能力,有较好的专业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掌握多项体育运动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运动标准,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总的来说,素质的培养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即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根本,根据学生人学素质分类制订素质教育方案,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要实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教学相结合。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始终在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7

电力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需要职工有良好的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我不断学习各种技能,努力学习和掌握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全地区的配电网运行情况,同时能根据各类电气设备的需要,掌握相关的电工基础、电工材料、高压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能根据现场电气设备运行情况选择最佳运行方式及经济运行方法,根据实际运行经验,正确处理电气系统的设备故障以及系统突发性事故,初步了解班组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常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提高岗位劳动技能

从年参加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生产实际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此我努力学习生产运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劳动技能,在短短的一年内,我主动吸收老师傅们的工作经验,虚心向他们请教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掌握了变电运行的生产程序及各种一、二次设备的规范、参数。年在师傅的带领下,本人参加了群科变6S管理模式的推行,通过学习新的管理模式,使我的各项技能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同时还参加了群科变QC的制作,系统的学习了设备点检的方式,明白了设备点检的重要性。年我被选派参加了省公司变电运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我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年我又参加了电力培训中心的仿真系统的培训,收获很大,系统的掌握了电力系统运行工作的全部内容。同年参加黄化公司的员工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代表黄化公司参加省公司的技术比武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利用自己所掌握的CaD知识绘制变电工区所有站点直流系统所用系统图纸,使我系统的掌握了变电站所用电直流系统的功能及运行维护方法。年我被任命为公伯峡变电站安全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又意识到了自己安全管理方面知识的欠缺,于是不断的学习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很快的进入了角色。同年参加公伯峡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从开工到验收全过程参与,使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年12月省公司为了解放变电运行人员,设立操作队。我被任命为110kV循化操作队技安员,在新的运行模式下,我不断的探索安全管理方面的新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在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出过一丝差错。年我被任命为循化操作队队长,在这个班组长的工作岗位上我感受到了压力,于是我更加孜孜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先后编制了循化操作队运行规程、循化操作队事故预案、循化操作队典型两票。

二、努力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丰富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从年起获得的奖项有

年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农村电工称号

年获得青海省电力公司青年网页设计大赛二等奖

年获得黄化公司安全知识竞赛最佳选手

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技术比武第三名

年获得黄化公司QC比赛优胜奖

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技术比武第五名

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操作能手

年获得黄化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先进个人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能力平台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部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新活动

一、研究背景

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是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发达并具有的高成长性是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突出特点。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的总体目标,“全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2015年末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争取达到1.2%以上,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超过30000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的创新改进具体目标。显然,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必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是科技主管部门实施政策引导、创新研发资助、科技资源分配等工作的前提。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程度高、微观企业数据较难获取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调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样本企业概况

(一)调查企业的选取

鉴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数据较难获取的特点,课题组从浙江省范围内获得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中选取了部分企业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开展分析,我们选取了项目验收时间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之间527家企业进行观测,样本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七大领域。采用这种方式选取样本企业的优点在于:一是保证了数据质量,二是便于开展项目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对比。有关数据均来自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验收申请书内。

(二)调查企业的分布

从调查企业的经营领域分布来看,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类企业为主,两类企业共计322家,约占总数的61%;高技术服务类企业较少,仅有6家,约占比1%左右。

而从地域分布来看,受资助的科技中小型企业以杭州、绍兴、湖州三地为主,所占比重将近四分之三。杭州市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中心,本次调查中共计244家企业(包括所属的高新区、浙大科技园),所占比重为46.3%。这种地域分布集中性的特点,表明了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分布极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虽然这只是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的统计分布而得的结果,但已经反映了浙江省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布的基本概貌。

结合地域与企业经营领域两方面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布的“地域集聚”特点十分突出。电子信息类、高技术服务类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杭州,光机电一体化类、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类企业主要分布于杭州、绍兴;新材料类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湖州、绍兴;生物医药则主要分布在杭州与湖州。各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情况可见表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域集聚”特征,与我省传统的区域块状经济及地区工业基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杭州市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比较发达,拥有一批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高新区(包括滨江)的电子信息发展基础很强;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

二、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与资产积累能力

(一)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实际投资规模进行了分组,结果见表2。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项目的投资规模集中在300万至1000万之间。其中,项目投资规模在300万至500万的企业有195家,占总数的37%;投资规模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企业则有161家,占总数的30.6%。

从项目所属领域来看,投资规模在500万以上的企业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领域依次是,新材料(比重达58.75%)、生物医药(比重达50%)、光机电一体化(比重达47%)。投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这两个领域。这表明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

从平均水平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590.90万元。但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在投资规模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特征。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见表3。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中小型企业平均每个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明显较低,仅为377万;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700万元额,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达到了5600多万);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平均投资规模居中。这一特征表明了,与传统高技术领域相比,代表了新兴领域和科技发展新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项目研发或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资,可能会存在着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

(二)技术资产积累能力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展,若企业在规模上表现为“有效”扩张,则说明技术创新项目对于企业的资产积累是成功的。而“有效”扩张的判断,则应该从项目开展时的预期企业规模与项目完成时的实际规模的比较中得出。我们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计划企业规模作为预期企业规模目标。企业实际规模超过预期规模的幅度越大,也表明项目的资产积累能力越强。

1.资产积累的成功率分析

通过对实际企业规模与计划企业规模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发现在526家企业中(剔除一家数据缺失的企业),共有342家企业的规模超过了预期目标,约占总调查企业数的65%。而这些企业规模超预期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与新材料领域,企业数分别为140家、59家和57家,占比分别为40.94%、17.26%、16.67%。从经营领域来看,与其领域内企业总数相比,企业规模超预期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而比重最小的是电子信息领域,详细数据见表4。

表4的有关结果也表明,在积累成功率上,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积累成功率,均在70%以上。而电子信息领域项目的积累成功率相对较低。

2.企业资产积累幅度分析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不同领域的项目在企业资产积累方面的差异性,我们将企业的实际规模与预期规模相减,称之为企业资产积累差。若该值大于0,为正差,表明研究项目带来了超预期的资产积累作用;该值小于0,则为负差,表明研究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资产累计水平。比较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差异性,我们分别从正差、负差两个方向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的结果来看,平均每个项目资产积累正差前三位的领域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以及新材料,分别是4485.97万元、3615.02万元、3130.95万元;而从逆差方向来看,每个项目平均资产积累逆差靠前的也是这三个领域,逆差分别为987.41万、541.83万、680.98万。

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些领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产积累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倾向。实现规模超预期的企业,其超出的幅度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强;而规模未达到预期的企业,低于预期目标的幅度也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弱。

三、科技创新项目的产出特点

(一)专利产出分析

从专利产出的数量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项目共获得557项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在发明专利中,在国外获取的专利为0项。从获得专利的项目来看,有111个项目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个项目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个项目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总数的21.07%、3.61%和12.91%。

而从各项专利数量的创新项目领域分布来看,呈现出一种较为集中的特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这两个领域,项数分别为238项、67项,分别占所有实用新型专利项数的58.48%、16.47%;外观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共计12项,占所有外观专利项数的44.45%;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领域,项数分别为53项、28项和21项,分别占所有发明专利项数的43.09%、22.77%、17.08%。

这些数据表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专利产出的数量较少,平均每家企业仅获得1.06项专利;二是,所获专利仍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形状和构造方面(即实用新型专利),而对于更具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专利更为稀少;三是,从企业角度来看,各项专利的企业覆盖面相对较低,具备获得专利的能力、特别能产出发明专利的企业很少;四是,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专利产出能力差异大。

(二)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由于调查中有4个项目未填写经济指标,故在进行项目有关经济效益分析时,利用的是数据完整的52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经统计,平均每个项目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利润实现方面,部分企业产生了亏损,亏损最大的企业达到了1912万元。

根据表7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从项目的所属领域来看,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销售额中,数额最高的是高技术服务领域,达到了5368.53万元,远远超过其它领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新材料领域分列第二、第三位。而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交税总额来看,前三位的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数额依次为225.47万、205.16万、200.32万。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净利润来看,高技术服务领域最为突出,达到了902.85万,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从平均实际累计创汇来看,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以及新材料领域表现较好。

科技创新项目在创汇指标上偏低的原因是,在本次调查的项目中,只有8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有出口,仅占比15.84%。这种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些技术创新大部分还是针对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不足。而若按83家企业为统计口径,则平均每家企业的实际创汇额为148.65万美元;从企业的领域来看,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70.73万美元、164.94万美元、158.98万美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创汇能力略低于平均水平,为147.24万美元;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资源与环境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则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30.54万美元、103万美元、54.33万美元。这表明,在科技创新项目各领域中,相对而言,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

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特点

一是,创新资源地区集聚现象突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初步显现。根据省科技厅每年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丽水、衢州)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从本次所调查的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制造业基础较强、科技人员素质较好的杭州、绍兴等,其余地区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本次调查企业中,杭州市的比重占到了46.3%,绍兴市占15.9%,这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的集聚进一步加强,形成了若干个技术创新“中心”。

而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领域来看,企业“群”的特征也初步显现。例如,电子信息领域、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杭州市的高新区(包括滨江);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共122家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有102家属于杭州市;高技术服务领域的6家企业全部属于杭州市。光机电一体化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等地;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这种企业集聚的特征有助于知识外溢与技术传播,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逐渐增强。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等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指导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以及高技术服务这些新兴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企业数不断增加,约占总数的37%;企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技术领域内,平均每项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了700万元,分别为776.31万、735.95万和729.2万。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从技术创新项目的销售情况来看,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表现,平均每个项目实现销售额依次为5368.53万元,3176.25万元,2781.10万元。代表高技术发展新方向的“新材料、新能源、资源节能”等技术领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大。

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成长能力有所增强,但不同技术领域间的差异较大。从企业规模成长能力来看,调查中65%的企业实际规模超过了项目实施时的预期规模,部分技术领域,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都有70%以上的项目实现了超预期发展,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规模成长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48.36%和50%。

从经济效益指标来看,由于项目的成功研发,平均每家企业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销售额实现能力方面,约占比重47%的企业完成了预期销售目标,资源与环境、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技术领域的完成情况较好,但高技术服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销售额实现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16.67%、30.77%;在利润实现能力方面,尽管约85.88%的企业实现了盈利,但仅有170家企业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在创汇能力方面,实现出口创汇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的15%左右;创汇目标的完成率也较低,仅有40%左右的企业完成了创汇预期值;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两个领域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创汇目标,而资源与环境领域没有1家企业实现超预期的创汇目标。

这些情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技术领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必要考虑不同领域的特殊情况,采用差异化、多样化的扶持政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继续培育,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最能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利产出来看,本次调查的527家企业也仅仅只获得557项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产出专利1.057项,专利产出量偏低。从专利类型来看,主要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少,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总数的12.91%。从获得专利的企业数来看,覆盖面还较低;在获得专利的企业中,有111家企业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家企业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家企业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企业数的21.07%、3.61%和12.91%;从专利获取的地域来看,在国外获取的专利数为0。这这些情况表明,我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在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较少,更没有被国际认可的创新成果。

五、推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文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构筑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增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推动关键技术的解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二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科技风险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平。三是,促进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结合的创新链,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从渐进式创新向突破式创新的转变。四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研发分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健全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通过支持和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技术创新需求。二是,构建创新研发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和科技设施,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降低其研发成本。

第三,实施差异化扶持策略,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在资助方式、资助金额方面优先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二是,利用各类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先配置。三是,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继续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支持体系。一是,在继续推进科技金融、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的基础上,引入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包括风险投资机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优化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体系。二是,积极支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中小板,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三是,进一步落实已有的税收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

作者简介: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专业;技能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国家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与政策倾斜,并且针对电力人才需求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为供用电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众多高校就社会大量的电力人才需求与国家政策的驱使推动下纷纷创设了供用电技术专业,加大供用电技术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力求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局面的形成。笔者主要从课程改革、专业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对供用电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供用电专业课程目标确定与课程改革

供用电专业创设后先进行了课程规划,着重就课程目标进行了研讨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就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1.专业目标的确定

高校创设供用电专业后着重进行了课程调研,还就国外的相关教学实践进行了经验借鉴,进而以此为指导,制定了专业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课程核心、教学大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目标的确定,真正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课程指导进行专业建设。

供用电专业教育目标确定后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创新化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培训核心化课程与专业培训项目,初步落实了供用电专业规划。此外,高校还基于教育目标进行了供用电专业使用教学方向的探讨,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备供电施工、管理、检修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2.课程改革

高校供用电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了相关的专业特色创新,以使课程坚持使用技能性教育为主全面推进。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构建实用性强的专业,以求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出能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

此外,高校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还坚持能力培养思路主导进行总体改革的规划,规划涵盖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培养的结构性课程,着重就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进行了规划设计,从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绘图与电子线路分析检修专业能力到电力内外线路设计拓展能力等都涉及到,可以说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全面性、计划性,为课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指导。

二、专业课程建设

供用电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系统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是基于专业目标与体系规划方案进行的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活动,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建设两大方面。

1.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供用电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具体是指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包括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规划、课程教案、实训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资源内容多样化的特征来看,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先进行资源整合,在基于现有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丰富创新。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便着重进行了网络助学资源建设,该种资源创新建设与整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专业学术交流的网络良性互动模式的形成。

基于供用电专业技术更新较快的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要注意电力教材的选择与编制,而且在专业教学中要以实用技能的培训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特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在供用电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中并未基于实际需求进行特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这是供用电专业建设过程中稍有不足的地方。

2.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部分高校还着重进行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学生本位理念为指导就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与丰富,以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供用电专业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便基于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增加了供用电专业技能教学中的灵活因素。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力教学方法是项目设计与讨论法,该种方法整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积极性,创新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可以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并同步创建网络教学信息系统,为师生互动提供信息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课外项目实践、讨论及指导解惑等各环节相结合统一于一体,提升专业教育效果。

三、实训基地构建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社会需求开设,因此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提升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水平,还要注重将技术知识与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实训教育模式来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技能的结合。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主要包括基础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训三方面体系的构建。

供用电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还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两方面。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要涵盖高低压配电技能实训基地、电机电气装置管控基地及配电线路与接触网实训基地等,在实训基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构建教、学、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在基地应用中模拟校外实训场景,促进校园氛围最大程度的接近企业应用氛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主要借助企业设备、应用环境、工作实际场景将学生学习置于生产与作业一线来辅助学生实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可以推进学生走进企业,走近生产一线,真正起到帮助学生锻炼能力的作用。此外,高校构建基地还要注重加大投资完善各项基地的基础设施,为基地建设奠定资金基础,推进专业建设。

四、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供用电专业进行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与师资结构优化具有必要性。进行供用电专业师资力量建设要着重就师资的专业技术背景与科研能力方面加强建设,还要创建良好的科研氛氛围,构建形成高校学术经验与科研成果的交流模式。

现阶段,部分高校着重进行了师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加强师资建设的措施主要有召集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开展交流会、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组建新老科研团队,以优质的经验师资带动年轻一代教师的科研活动的进展等方式。在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中,高校可以着重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吸引更多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力量。

五、结语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近年来社会的电力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专业技能教育课程,部门高校积极探讨该专业建设模式,并不断创新专业教学方式与模式,积极推进电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着重开展技能实训,增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黄绘.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