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产部经理总结十篇生产部经理总结十篇

生产部经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5:35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1

一、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2014年,我带领生产部干部员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认真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生产运行正常,无生产安全事故,全年完成XXX台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任务。

二、全年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凝聚力

2014年,我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开展国情、厂情教育,培养员工的感恩心。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生产部每个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热爱企业,热爱工作岗位,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二)加强设备管理,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设备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柴油发电机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我切实加强设备管理,一是教育员工要爱惜设备,按操作要领使用设备,精心维护设备,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正常运行。二是开展设备使用、保养辅导,利用晨会、班会等方式对员工进行辅导,使他们懂设备结构,懂设备检查的作用及方法,懂设备的维护保养,懂设备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使用好设备,保养好设备,稳定设备功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满足生产需要。

(三)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我知道我们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上不去,返工较多。所以,我作为生产部经理,特别注重质量,为此把产品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提高每个员工质量意识,认识产品标准和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的影响。我从抓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做起,在生产过程中牢记“质量是生命,生产保质量”的思想,坚决杜绝质量事故。开展质量问题“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制定质量问题排查整治和督促检查方案,针对柴油发电机组的质量特点,明确质量工作责任、目标、任务、内容和监督检查措施,落实质量排查、登记、整治、督办、验收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到质量排查彻底、督促检查到位、整治责任明确、跟踪督办有力。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整治质量问题,防止出现质量事故,确保柴油发电机组质量合格,增强柴油发电机组的质量信誉,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也给员工带来实在的利益。

(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生产安全

2014年,我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树立“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确保生产安全。具体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全体干部员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保安全”的思想氛围,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二是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并确保有效执行。我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明确分工。把安全贯串于生产全过程,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三是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我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对新工艺、新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近期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提高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确保生产安全。四是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要求每个员工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时刻铭记于心,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共同维护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发展。

(五)加强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014年,我加强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管理,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教育员工要珍惜水电资源,珍惜生产材料,做到用水节约,杜绝“跑、冒、滴、漏”,不开长明灯、无人扇。对生产材料,不乱丢乱放,做到精打细算、充分利用。通过实际具体工作,树立节约意识,为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与贡献。

三、存在的不足问题

2014年,我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岗位员工的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不够,管理人员的拓展思维欠缺,成本节约观念淡薄,存在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二是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还不够强,提高产品质量上措施不够,遵守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方面有欠缺,需要继续加强。

四、2015年工作计划

(一)坚定信心,提高产品质量

2015年,我要坚定信心,重点抓好产品质量,认真检查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落实整改措施,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柴油发电机组的质量。

(二)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我要加强对员工工作业务技能与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员工的战斗力和工作执行力,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注重安全,确保安全生产不出事故

我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力度,加强对设备的使用、保养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与检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力争实现无安全事故。

(四)加强管理,继续做好降本增效工作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一、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1.某公司组织结构背景。某公司是一家从事印刷版材生产的企业,具有10余年的历史,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2008年以来,印刷行业新兴技术Ctp的飞速发展,对该公司产品的生产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公司销量在逐渐减少,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改革保持竞争优势是摆在公司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阶段。创始人之一的陈女士任总经理,组织部门划分为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各部门设经理一名,员工若干。到2008年,员工增至近200人。由于业务扩大,人员增多,公司对组织结构做了变革。陈女士任总经理,下属有:销售副总:销售部,生产副总:生产部,技术部,财务部,办公室。公司的业务流程依然很简单:销售部找客户、签合同;生产部按单生产产品;技术部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财务部负责财务管理;办公室则负责公司的日常行政事务管理。

2.该印刷材料公司组织结构存在问题。(1)组织中管理层级少,难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结构过于扁平化,管理幅度不平衡,管理层级很少,决策权基本集中在总经理手中,部门之间的沟通难以做到畅通。(2)组织结构单一,权力集中:该企业的组织结构为直线职能型,企业内部按职能划分若干部门,各部门业务相对独立,联系协作关系很少,尤其是生产和销售。(3)企业领导个人因素影响较大:领导个人因素仍占有较大影响,重要管理人员基本为领导亲信成员,绝大部分决策与协调依靠公司总经理一个人来完成。

二、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由于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定位不清:企业的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小,人员少,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反应快速灵活。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形式依然使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权力过于集中。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出个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2)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职能设计,缺乏弹性和专业分工,特别是责权关系设计、业务流程设计中不够明确和科学,只是一些部门简单的堆积。(3)企业专业化不强,缺乏应变能力: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Ctp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印刷带来巨大的冲击,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发展规划已渐渐不适应目前市场和顾客的需求,销售业绩急剧下滑,员工士气低落。

三、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设计思路

组织结构的形式虽多,但都应遵循以下原则:(1)任务与目标原则;(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4)集权与分权原则;(5)稳定性与适应性原则。由于组织内外环境、规模大小等的变化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使得组织结构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因此,针对上述单位的组织结构遵循以上设计原则,进行重新设计,正确处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组织架构为:总经理下属有四个副总:一是销售副总:售后服务部、销售部、市场部。二是生产副总:生产部、采购部、后勤部。三是技术总监:技术研发部、质检部、设备科。四是行政副总: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行政综合部。五是发展规划部。此次组织结构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公司目前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战略目标和专业分工划分设计: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Ctp技术给印刷业带来一场革命,高技术含量的Ctp版材将成为中国胶印版材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此时企业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2)管理幅度与管理权限的划分设计:管理幅度是因组织、因人而异的重要的组织问题,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根据影响自身企业管理幅度的因素慎重地确定自己以及下属管理人员的理想幅度。(3)专业部门的设计:在实际运用中,很多优秀的企业经常同时采用多种划分方法,中小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目标、条件、业务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等,选择最适合的划分方法,也可创造新的划分方法。

组织结构变革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变革模式。中小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市场背景下,应该逐渐跨越传统的单一企业边界,使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变革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3

   建立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就在于,各公司需要根据商品交换原则使用自营物流系统,即通过付费的形式。然而在统借统还的财务体制下,分公司的经费来源来自于总公司,并对总公司负责。这样一来,会计结算就存在于两个节点上,第一,总公司与分公司;第二,分公司与自营物流运营单位。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形态的解读

   集团公司一般以事业部型结构存在着,使得总公司下属各事业部单位(分公司)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系统,这种独立性也表现在财务权限上。根据莱宾斯坦的研究,集团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X—非效率现象。具体而言,有一种不被察觉的干扰因素影响到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此,可以借用韦伯的观点即官僚体系使然;或者借用国内专家的观点,即雇佣关系下的劳资对抗性使然来解释。

   然而作为国有企业的煤炭企业来说,其内部形成X—非效率的原因应主要在于官僚体制的必然性,而根本导致这种非效率形成的应是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受到信息部对称现象的影响,总公司无法全面获知分公司的运营状况,从而可能激励分公司的成员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如何最大化的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呢。从价值层面来看,仍需要依赖于总公司与分公司的会计结算活动。在目标管理机制下,对总公司未来的经营管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并通过各分公司的协同来最终实现总公司目标。对于前者而言,由于受到权威是管理的作用使得目标分解较为容易,而如何协同各分公司的生产经营进度则成为难题。不难看出,X—非效率在这里也被集中的呈现出来。为此,总公司在事权和财权的下放之后并通过会计结算,便能有效获得分公司的现实经营状况。

   在事业部解构下分公司内部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从而在经营过程中也必然遵循严格的成本控制原则。随着市场机制引入到总公司内部,就要求分公司需要建立起管控物流成本的制度来。从价值创造来看,物流成本的支出并不必然为分公司带来价值,进而需要严格执行会计结算制度来规制资金的使用。

   以上就从总公司与分公司,以及分公司与自营物流单位的经营关系上,进行了经营管理形态的解读。从中可以知晓,建立集团公司情境下的会计结算将减少X—非效率的影响,最终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的内在逻辑可得,集团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又通过资本循环的加速表现出来,从而就产生了等量资金带来多倍利润的优势。

   二、解读基础上的合规管理目标定位

   由于涉及到两个节点上的会计结算操作,且各自的作用点不同。因此,解读基础上的合规管理目标定位,可围绕着总公司与分公司、分公司与自营物流单位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总公司与分公司的目标定位

   1.组织层面上的目标定位。前面已经提到,集团公司执行的是资金的统借统还制度。具体来说,分公司根据生产任务来提出资金预算申请,并在审核通过后由总公司这一法人实体来进行资金筹措和配置。为了避免分公司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动机,总公司在于分公司进行会计结算时应在组织层面引入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2.制度层面上的目标定位。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总公司通过设立分公司的二级账户来进行资金监管,其中的监管重点主要在于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但受到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总公司无法完全确认分公司所提交原始凭证的真实有效性,因此还需要从稽核的角度来规制这一点。

   (二)分公司与自营物流单位的目标定位

   从分公司的内在运营模式来看,它们仍然具有强烈的成本控制意愿。这种意愿的产生不仅来自于财务相对独立的制度设计,也来自于总公司与分公司间会计结算的约束使然。因此,以下可以从财务管理层面和成本控制层面来进行目标定位。

   1.财务管理层面上的目标定位。本文主要聚焦于分公司对自营物流服务的购买,从而在财务管理层面的目标定位就需要围绕着:(1)优化物流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监管;(2)强化会计原始凭证的管理。

   2.成本控制层面上的目标定位。严格来说,成本控制的措施主要从工程领域来获取,但在本文中强调:通过增强部门与成本控制的关切度,来提高物流成本的控制意识来。因此,此时仍然借助于分公司与物资部门之间的会计结算操作。

   以上分别从两个方面所建立的目标定位,就为下文的实践提供的路径指向。从中可以看出,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利益关联,通过强化总公司与分公司的会计结算,将借助利益传导机制来增进分公司与自营物流部门的会计结算效力。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会计结算操作合规管理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一)增强财务人员岗位意识

   无论是总公司财务人员还是分公司财务人员,都需要在新形势下增强自身的岗位意识。上文提到了集团公司内部的X-非效率现象,这是影响公司运营效率的重大干扰源。特别对于煤炭企业来说,随着下游产能水平的压缩,使得煤炭产品出现滞销局面。在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普遍弱化的情况下,则需要从成本控制上下功夫。为此通过增强财务人员的岗位意识,才能形成从下而上的自发资金约束机制来。实践表明,通过岗位培训和营造企业文化将能有效的获得上述要求。

   (二)强化会计结算审计制度

   尽管通过岗位培训能够增强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但仍无法完全保证会计结算中不出现违规现象。因此,还需要通过强化会计审计制度在建立起外部监管机制。对于集团公司来说,这一点十分重要。根据现代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建立董事会针对总公司的审计,以及总公司针对分公司的审计。当然,总公司和分公司都存在着自主审计的需要。这里需要强调,在审计过程中应侧重于考察原始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与否。

   (三)完善会计结算组织建设

   根据上文的目标定位可知,组织建设主要针对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会计结算。总公司为了充分掌握分公司管理者的经营管理业绩,需要引入专业团队来对分公司的“产出/投入”比值进行测算,以及在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下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估。唯有这样,才能将会计结算与实现总公司经营目标很好的融合起来,也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分公司在资金使用上的效益程度。对于分公司与自营物流部门而言,也需要通过组织建设来监管物流经费的使用情况。

   (四)优化会计结算制度建设

   不可否认,包括集团公司在内的经济组织都建立的由完整的结算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偏离现象。因此,这里还需要优化会计结算制度建设。具体而言,可以从财务制度执行的监管机制入手。对此,在强化上面提到的审计工作外,还需要将跟踪审计引入其中。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会计结算操作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规制的地方,而作为会计人员行为、信息不对称现象等因素则可能使会计结算操作发生变异。因此,通过从规制上述干扰因素,将为实施正确结算操作形成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来。

   四、还需要关注的问题

   若要不断完善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结算操作,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集团公司财务与事业部物资采购的一体

   根据资本循环原理可知:集团公司经过G—w—G`路径的资本循环,依次产生了三种职能,即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商品职能。其中,处于货币职能阶段的G源于集团公司上一次资本循环过程的回笼资金。集团公司在以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时,财务对于事业部物资采购所需资金(G)必然须进行合理分配。在此背景下,集团公司财务若要对G的量进行合理确定,则须建立起与集团公司战略目标、产品市场份额,以及事业部生产进度等环节的联动机制。借助集团公司内信息系统这一载体,财务管理将在及时、敏捷、低成本的信息资源下,完成对事业部物资采购领域的资金确定与划拨。

   (二)集团公司财务与事业部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体化

   伴随着市场环境的演变,集团公司在组织架构方面也动态的发生着调整。以“项目小组”为业务单元的生产经营模式,成为了集团公司下属事业部的首选。从而,集团公司财务对项目成本控制便显得格外重要。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集团公司的成本中心,必然须全程执行、监控项目资金的预算、使用,以及最终的绩效评价。为此,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应委派专人进入事业部的项目小组,通过信息收集与成本控制建议的形式,理性引导项目小组的事前与事中活动。针对某些风险性与不确定性较高的项目,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还应建立专家咨询团队,来进行预期收益率的测算。

   (三)集团公司财务与事业部生产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集团公司利润的产生,源于集团公司下属事业部的生产领域。事业部生产领域,通过后向联合产品研发;前向联合产品销售,形成了集团公司的利润中心。伴随着市场导向生产内在要求的形成,集团公司财务在资金的划拨上应向生产领域适当倾斜。集团公司生产管理系统本身则处于动态调整中,其归因于集团公司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性使然,以及产品价格参数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为此,若要实现财务与事业部生产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集团公司财务部门便须通过信息平台,与事业部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4

关键词:烟草企业;财务管理

一、企业治理结构现状

我国烟草行业历经长期的自主式发展,形成了以省为单位的烟草市场的分割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目前,烟草行业已经完成的改革是将原有的省级卷烟工业企业的国有资产统一上拨,再由其统一下放,明确中国烟草总公司作为唯一的烟草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地位。“工商分离”改革后,形成了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两条独立的管理流程。在卷烟工业环节,实行中国烟草总公司与经重组兼并后的地区卷烟工业企业的二级母子公司制,省级卷烟工业企业下属还有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大型卷烟厂或者是国际化的卷烟集团公司。在商业环节实行总公司与省级烟草公司、省级烟草公司与地市级烟草公司三级体制,总公司对省级烟草公司行使出资****利,省级烟草公司代表总公司对地市级烟草公司行使出资****利。

二、企业治理中的财务治理

公司的创立、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财务资本,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和安排以财务资本的保障为前提,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也依托于财务资本的提供。没有财务资本的投入,公司不可能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存在下去,公司治理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的过程及治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财务资本。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离不开股权结构的调整。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公司中所占比重,其实质是有关不同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公司的财务资本的比例搭配问题,是通过财务资本的多元化安排来优化财务资本内部结构的问题。优化股权结构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司股份分散化,确保持有不同种类股份的股东之间形成合理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推动企业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此外,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目标是确保股东、职员,债权人及其他第三人和公共利益实现最大化,财务资本的不断增值和积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烟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

鉴于卷烟工业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们的集团组织结构分析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环节。对烟草集团内部改造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实现集团总部对整个系统的价值创造,也就是中国烟草总公司如何对它的各级下属发号施令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用,同时下属之间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结合中国的国情。在选择集团组织结构模型和设计组织架构时,必须要考虑到多个矛盾体的统一。一方面要考虑专卖专营和政企合一的特殊背景,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一方面要对庞大的烟草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和垂直管理。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也要强化专业分工、鼓励内部竞争,也就是要将适度集权和有效分权统一起来。

(一)总部的职能定位

要实现集团总部的价值创造和功能建设,首先必须对集团总部的职能进行明晰准确的定位。战略管理、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管理与控制是总部的核心职能,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的设计与实施是总部的一般职能。其中,企业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规章和程序、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包括预算与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等。

(二)集团组织结构的类型

按照上述总部的职能定位和实施方式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集团组织模式分为:运营控制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控制型。由于我国烟草生产企业存在以下特点:第一,产品结构是二到三个相互关联的多元化结构;第二,省级卷烟工业公司代表总公司对下级卷烟厂或者卷烟生产集团行使出资权;第三,行业改革正在进行中,试点的卷烟企业在现代公司制的管理模式上还不成熟。因此,笔者建议对中国烟草总公司定位于战略控制上,对集团组织模式采用战略管控型。战略管控模式的特征在于总部扮演着帮助核心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建立和开展,下属企业仅仅对被授权的部分职能行使决策权,除此之外的任何决策都必须通过总部。同时,下属企业一般作为利润中心,企业之间业务的关联度很高,集团总部的能力较强,对下属企业的实际控制力也很强。

(三)关键组织管理流程

在集团管控的过程中,有三条重要的组织管理流程,战略规划流程、经营和预算流程、人事业绩管理流程,这三条流程是集团组织结构能够高效运

[1] [2] 

作的保证。就中国烟草的实际情况来说,在此重点说明经营和预算流程。由于各省卷烟工业企业和下属的卷烟集团公司都必须完成上一级下达的生产指标,同时上一级也必须在一定时间对子公司的投入——产出的考核评价进行预算管理,因此笔者建议在经营预算流程中应遵照总部的生产指标必须保证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相应的财务指标必须对子公司生产经营业绩进行严格考核,各级子公司有一定的调配生产资源的能力以保证生产指标能顺利实现。

四、展望及建议

由于我国是先有子公司,然后再通过行政手段形成母公司,目前只处于完成国有资产的上传与下拨的初级阶段,最终实现母子公司制的改革还有很厂的一段路要走。这个全国性的烟草集团不仅在集团的横跨度和纵向度上都很大,长期分散低效的地方企业要合理高效地统一在总公司的领导之下也有难度。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烟草行业专卖专营的特殊性,因此,这绝不同一般的集团管控改革,可以说这是一次在行政监管的前提下探索构建以为市场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5

区委办:

xx年年,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安监局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落实年”和“攻坚年”工作任务,在落实责任、严格监管和抓基层、强基础上下功夫,有效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一、xx年年我区安全生产主要工作情况

(一)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创建“和谐**”的要求,并把安全生产列入48条惠民措施的重要内容,纳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委书记杨建城多次就安全生产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区长徐汉添多次参加并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议等,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并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在重大节日、重要时期,区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到安全生产第一线,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解决了一批重大安全问题,有力地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向纵深开展。据统计,今年区领导主持召开安全工作会议15次(包括每季度召开1次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会议),亲自带队检查18次。

2.强化考核力度,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做好责任制考核的完善和扩面工作。一是扩大了责任状签订范围。在年初的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区政府与街道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增加了教育局等考核单位。各街道、有关部门也及时将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与所辖村、居委会、企业签订责任状,将责任制延伸到基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对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了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考核的内容,细化、量化了考核标准,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了考核力度,出台了《**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落实奖励机制,表彰考核优秀单位,有力推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4.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今年,我区继续深入推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组织力量对全区生产性企业进行普查登记,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制定下发了《xx年年**区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方案》,组织编辑了《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目录指引》等资料,切实加强组织指导。通过抓关键、抓重点、抓难点、抓典型,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等,督促区内477家生产企业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规范标准、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等基础环节入手,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评估工作顺利开展。12月13、14日,我区澳联玻璃有限公司、金发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接受了市评估组的评估,全部达到了a级评估标准。

为了促进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在机械制造、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大力开展试点推广,培育和树立安全标准化样板企业。今年,广日电梯厂、广州油制气厂、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等单位已顺利通过国家二级验收,广州昊天化工集团、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广州浪奇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提出了验收申请,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5.逐步完善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我区从预防和控制的要求出发,研究制定了《预防和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对周边居民造成危害工作机制》,组织编制了振戎公司彩釉砖厂加气站、联新公司天平架加气站、珠江冠德加油站等3个重大危险源厂外区域应急救援预案,积极督促相关部门、街道、企业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我区有关部门,各街道,学校,加油站等重大危险源单位,昊天化工公司、澳联玻璃公司等企业积极举办了各类应急救援演练、安全实战演习和技能竞赛。12月18日,我区在广州彩釉砖厂振戎燃气加气站内举行了一次全区性重大危险源场外应急救援演练,公安、安监、环保、卫生等14个部门和单位参加了演练,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各职能部门的联合作战能力,为能快速应对和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故打下良好基础。县农机局综治委创建“安全保卫”工作总结油田党委三月份工作总结及四月份工作计划镇前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后半年工作安排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区政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半年总结供销联社半年工作总结农村闲散宅基地清理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单位工作总结

(二)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情况

3.实行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在去年企业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全区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掌握企业数量、类别、规模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对企业按abc三类分级分类监管。据统计,我区共有生产企业903家,从业人员61587人,其中高危行业生产企业10家,非高危行业生产企业893家。根据企业类别和安全生产状况不同,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检查制度,对危险程度高的企业或高危行业企业,每月进行巡查,促使企业及时消除隐患,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4.完善安全隐患举报投诉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隐患举报投诉制度,通过各种媒体公开事务查询及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在网上设立呼叫中心,方便群众举报安全隐患。同时,及时受理、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对有关投诉和举报认真调查、核实处理、及时反馈,并记录存档。如对**东路海富中心旁一工地作业过程中伤及途人的举报,立即派人到现场处理,协调解决了问题,同时责令施工单位完善防护措施,规范了该工地的安全生产行为。全年处理群众投诉29宗,做到了件件有着落,维护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安全生产现场监察情况

1.大力构建齐抓共管的执法检查联动机制。xx年年,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能。区安委会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指导督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先后组织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两会、十七大召开期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指导各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节日应急值守工作,确保节日期间安全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联合检查11次,及时排查和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了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县农机局综治委创建“安全保卫”工作总结油田党委三月份工作总结及四月份工作计划镇前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后半年工作安排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区政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半年总结供销联社半年工作总结农村闲散宅基地清理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单位工作总结

2.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我区从5月份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及工作任务、步骤、内容、时间及目标。各单位、各部门按照区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严密组织,大力排查,落实整改,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消除了一大批事故隐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8月、9月,先后接受国家、省专项行动督查组的检查,受到督查组的充分肯定。据统计,专项行动中,全区共出动检查组775个,人员9904人(次),检查企业5765家,发现隐患3456处,整改隐患3397处,整改率达98.3%,发出整改通知书741份,发现重大隐患45处,落实整改43处,整改率达95.6%。

(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

2.大力加强安全主任培训工作。年初,市下达我区新增安全主任培训人数1600人、安全主任再培训人数4000人。由于我区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人员流动性强,要完成市下达指标,任务非常艰巨。但,区、街领导高度重视,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培训工作。5月份,我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成立,明确专人从事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同时建立培训工作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各街道的工作动态。经过各方努力,较好地完成市下达的培训任务。此外,建设、质监、消防等部门共举办安全培训班100多期,考核企业负责人、安全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5000多人。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年来,我区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行业和领域安全事故多发。建筑行业事故多发,建筑施工伤亡事故5起、死亡5人,分别占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的83%;道路交通事故高居不下,发生伤亡事故1589宗,死亡人数57人,分别占全区各类安全事故的98.7%、83.8%。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不少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存在重生产、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思想,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技术装备老化、落后,事故防范能力差,事故隐患仍大量存在。

三是广大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有待提高。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教育,无证上岗,缺乏遵章守纪的意识和安全技能,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三、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思路

(一)落实“两个主体”,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政府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充分发挥区安委办的综合协调作用,督促各街道和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全面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通过加强监管和行政执法,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岗位,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县农机局综治委创建“安全保卫”工作总结油田党委三月份工作总结及四月份工作计划镇前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及后半年工作安排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区政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半年总结供销联社半年工作总结农村闲散宅基地清理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单位工作总结

(二)创新监管模式,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逐步建立起“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以事故单位、重大隐患单位以及重点领域为重“点”,通过深化专项整治,强化依法行政等手段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消防、建筑、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行业为主“线”,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指导作用,抓好行业监管;强化安委办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合力,推动我区安全生产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实现安全生产工作“面”上的提升。

(三)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切实消除各类重大事故隐患。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和危险源的监控体系,对查处的事故隐患登记造册,能立即整治的立即整治;不能立即整治的,敦促有关单位采取有效监控和防范措施;无法保证安全的,立即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整治的跟踪督查,对整改隐患不主动、不积极、不采取措施的,依法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隐患整改不落实而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严肃追究责任。

(四)狠抓隐患整治,深化重点领域专项监管。以道路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三小”场和人员密集场所等为重点,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针对区域实际,依托部门、街道和社区,针对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五)强化执法检查,增强监管有效性。进一步明确区、街道、社区、企业四个层面的监管要求和任务,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区安全生产实际的执法检查制度,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所属行业不同实行分类分层监管。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权威性和执行力,继续加强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分析各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对重点行业开展预防性执法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要坚决予以处理和处罚。

(六)抓好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继续推进安全主任培训、再培训及全员安全培训工程,创新培训方式,规范培训行为,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培训任务,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七)完善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抓好各专项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八)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电脑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区、街、居(村)委会三级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指导各街、重点企业运用即将推出的“安全生产检查与处理”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充实和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动态信息化管理。积极规划和落实安监信息系统的二期建设工作,充分依靠信息科技提升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6

[关键词]总部经济;概念辨识;主体视角;政策框架

随着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职能总部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中心城市迁移,或原驻于中心城市的大型企业(集团)将生产环节向城市迁移,总部经济已成为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总部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学概念,尽管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关于总部经济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

由于总部经济具有很强的经济效应,因而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实践中,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纷纷将总部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表明总部经济已成为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人们对总部经济概念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认识上和行为上的误区。

概念是人们在头脑里形成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科学的概念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为。总部经济现象向学术界提出了完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总部经济的要求,而且,这对于政府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不同视角的总部经济概念;然后,分析企业组织演变及其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实行“脑体分离”以破解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企业悖论”,进而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接着,从二维四方主体视角对总部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在上述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框架。

一、总部经济概念回顾

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视角的总部经济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四种。

第一,区域视角的概念。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因此,现有概念大多从区域视角对总部经济进行界定。赵弘认为,所谓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这是目前引用较多的概念之一。在这一概念中,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第二,总部视角的概念。总部是指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力的决策机构。余钟夫认为,总部经济是一种首脑经济,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总部出于企业发展需要而与生产环节实行空间分离的结果。广义上,总部经济是指经济与非经济的、官方与非官方,带有总部性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狭义上,总部经济是一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是这些机构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总和。

第三,中心城市视角的概念。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往往因为其拥有独特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而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高洪深认为,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经济管理、决策和服务等职能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区域中心城市在总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企业和城市视角的概念。企业因为发展需要而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与其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具体地说,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而生产环节则向城市迁移,这已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现象。史忠良和沈红兵认为,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和城市在使双方都能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形成总部和城市集聚并产生外部经济的经济现象。企业总部集聚改变了城市形态,而城市形态也影响着企业总部的发展。总部在城市集聚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企业和城市二者对更高经济效益的追求,其结果是,企业和城市能够通过总部在城市的集聚而获得“双赢”。

二、企业组织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上述概念都是从行为主体的视角来界定总部经济概念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要完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总部经济,就必须正确地界定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这也正是人们把握和利用总部经济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不同视角的概念对政府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将会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为了科学地界定总部经济的概念,本文将从分析企业组织演变及其动因出发,以便更好地辨识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及其特点,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总部经济现象及其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当今世界,现代大型企业已经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工商企业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源高级化的潮流,在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即朝着企业组织大型化、扁平化、模块化方向日益演进。

第一,经济全球化驱动企业组织大型化。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经营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是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结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大促进了生产经营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扩大了现代工商企业获得和配置生产经营要素的空间。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现代工商企业必须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寻求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历史背景的文明的契合点,在全球范围内统筹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工商企业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即将原来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内部化,并通过企业的威权管理来降低交易成本。这样,在经济全球化驱动下,企业组织也日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组织大型化也要求有一个“总部”来承担相应的决策和协调活动。此时,总部的功能就是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替代。

第二,信息化驱动企业组织扁平化。信息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日新月异的信息

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播速度显著提高,信息传播空间无限扩展,信息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信息都可以在瞬间被传播到世界其他各地。可以说,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并给世界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为了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把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日益大型化的现代工商企业就必须采用分权式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赋予下属的生产经营单位更多的决策权。由于生产经营单位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因此,当它获得最新的信息时,就可以迅速据此作出决策,而不必将信息传输给“总部”,再由“总部”作出决策后让下属经营单位执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中,只有那些抢先获得和处理信息并迅速据此作出决策的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大型企业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潮流,以更快的速度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反应,就产生了企业组织扁平化的强烈冲动,即缩减企业组织的中间环节,赋予下属经营单位更多的自主决策权。

第三,资源高级化驱动企业组织模块化。任何经济系统都具有层次性,且这种层次性总是与特定的资源位相联系。此外,经济系统还具有结构性的特征,经济系统的演化就是结构转换的过程,这种结构转换表现为“单-结构-分工结构-模块结构”,推动这一结构转换的动力是决定经济系统竞争力高低的主导资源。企业是一个微观经济系统。在工业化初级阶段,企业以土地、资本、一般劳动力为主导资源,并采取单一结构以追求规模经济;在工业化中级阶段,企业以技术、信息、人才为主导资源,并采取分工结构以追求分工经济;在工业化高级阶段,企业以关系网络、组织信誉、社会资本为主导资源。随着资源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并在企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分工结构在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在系统内部获得协同效应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而采取以功能再整合为基础的模块化组织是获得和利用高级资源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模块化与高级资源的获得和利用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以功能分割为基础的模块化并不绝对地强调人的专业化,反而对不同模块之间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持鼓励态度,因此,关系网络、组织信誉和社会资本很容易在模块化系统中形成;另一方面,在显性整体设计规则和隐性局部设计规则的作用下,模块化网络结构不是完全松散的,而是集中与分散协调统一的结构,也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结构。

三、破解城市化中的企业悖论:脑体分离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理解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机理,还必须分析企业所在区域的空间特性。换言之,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加工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并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从时序角度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是一个不均衡的发展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的影响,各个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增长并不是均匀地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其中,一些城市以更高的强度吸引物质要素和加工过程的集聚,并形成自我增强的循环,从而成为特定区域的中心城市。

对企业而言,城市化进程就是生产经营要素在城市不断集聚的过程,也是生产经营要素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这就产生了一个城市化中的“企业悖论”:一方面,企业必须向中心城市集聚才能获得所需要的高级资源;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发展使得企业获得所需要的初级资源的成本日益上升,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就产生了实行“脑体分离”的强烈冲动。所谓“脑体分离”,是指企业将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以获得高级资源,而将生产环节布局在城市,以低成本地获得初级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组织模块化也使“脑体分离”具备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模块”(modular)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模块能够完成一定的功能。组成系统的各个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或界面进行协调和交互作用。现代大型企业为了获得分布于不同城市的资源而实行“脑体分离”后,总部与生产部门的功能也随之分化,即总部以决策和协调为主要功能,而生产部门以产品制造为主要功能。所谓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部门的决策机构,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这种“独立”既指组织机构上的独立,也指空间形态上的独立,是在一个企业系统框架下的相对独立;二是总部作出的决策往往显著区别于生产部门的决策,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如投资与融资决策、研究与开发决策、营销与销售决策等。

因此,总部和生产环节都已成为典型的“模块”,它们分别根据自身独特的内隐信息运作,而不影响其他模块的独立运作。当然,在总部和生产环节之间则涉及系统的整体结构,两者根据对企业系统而言外显的设计规则进行运作。其中,外显的设计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是用于界定各模块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信息;二是接口或界面,是用于描述不同模块交互作用的信息,包括各模块之间的连接和沟通的信息;三是标准,是用于检测各模块设计与设计规则的一致程度以及衡量比较各模块性能的信息。

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企业在组织模块化的条件下,基于总部和生产环节的相对独立性而在空间上实行功能分离的结果,即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大型公司将其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向某区域的中心城市迁移,而将生产环节向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迁移;或者是原驻于中心城市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其生产环节向周边中小城市迁移,从而在某区域形成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生产环节在城市集聚发展的格局。

四、二维四方主体视角的总部经济概念

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企业在空间上实行功能分离的结果。因此,理解总部经济不仅要从分析企业“总部”与“生产环节”之间的“脑体分离”现象出发,而且要从“脑体分离”后它们各自的地区布局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总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关系,继而进行总部经济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

1.总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关系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涉及两个维度:企业和区域,其中,企业包括总部和生产部门;区域包括中心城市和城市。因此,理解总部经济必须从二维四方主体视角来考虑。所谓二维,是指企业和区域,这两维主体都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所谓四方,是指企业的“总部”和“制造基地”、区域的“中心城市”和“城市”。二维四方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企业维度,总部经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生产要素和企业形态可以由企业自主决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在本质上是由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驱动的。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企业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根据各个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将总部与生产环节相分离,分别布局于其所需要的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承担决策和协调职能的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这是因为,总部所在的区域,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形成了为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通信、网络、传媒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技术贸易、专利、知识产权等组成的科技服务业,由会计、审计、税务服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广告设计等组成的商务服务业,由教育与培训、会议与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承担制造职能的生产环节布局在城市。这是因为,企业可以在城市低成本地获得土地、一般劳动力等基本资源,帮助企业高效率地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总部和生产部门由于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组织形态,因而必然存在各自的利益追求。在企业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利益分配就成为现代大型企业面临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另外,企业在空间上实行功能分离之后,如何在总部与制造基地之间实现功能耦合,也是现代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区域维度,由于中心城市与城市资源禀赋的不同,中心城市对企业总部更具有吸引力,而城市对生产环节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发展总部经济不能仅仅从中心城市的视角出发,而应该将中心城市与城市共同纳入总部经济的视野。石滋宜认为,总部本身并没有生产力,单靠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集聚不会带来成功。事实上,中心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凡是总部经济发展较早、较快、较好的区域,往往都是那些拥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的区域。当原属于中心城市的制造业企业为了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向城市迁移时,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指出的是,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必须协调好中心城市和城市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国各地方都把GDp等经济指标作为政府官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拥有能力迁出的企业一般都是当地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企业迁移总部后,必将使原有利税分流到新的企业总部所在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原属地区的经济实力,这样,企业总部的迁移就不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而可能会引发政府的强力干预,即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挠企业总部迁移。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城市作为受益者就必须考虑如何给予城市相应的补偿,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在中心城市和城市之间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2.总部经济概念界定:二维四方主体的视角

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行为主体,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也就是说,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迁移以及生产环节向城市迁移,是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理,而不是任何其他主体刻意“安排”的结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使企业能够在“脑体分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也是一个有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行为主体。具体地说,作为区域利益代表的地方政府也将通过资源配置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必须将区域作为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行为主体才能真正理解总部经济、发展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企业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全球总部迁移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对我国而言,现阶段的总部迁移,一方面指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境外企业纷纷将其境外总部迁到我国或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调整国际市场战略;另一方面,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也纷纷向中心城市迁移。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效应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发展。对企业而言,将总部与生产基地进行空间分离,分别向中心城市和城市集聚,客观上是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寻求经营成本最小化的必然结果;对区域而言,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和消费,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最终提高城市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向城市的大量集聚必然会提高当地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最终在区域整体层面上提高经济竞争力。

不仅如此,在企业的“总部”与“制造基地”之间、在区域的“中心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交互作用关系。就“总部”与“制造基地”之间的关系而言,在实行“脑体分离”后,企业总部不仅可以获得完成决策和协调功能所需要的高级资源,同时也可以使制造基地低成本地获得基本资源。而且,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也使企业提高了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降低了经营风险。就“中心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心城市”与“城市”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之,二维四方主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能仅仅考虑“总部”而忽视“制造基地”的作用;同样,也不能仅仅考虑“中心城市”的利益而忽视“城市”的利益。

因此,仅仅从某一视角来理解“总部经济”显然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必须从二维四方主体视角来界定总部经济概念。为此,本文对总部经济作如下界定:所谓总部经济,是指跨国公司、本国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包括职能总部)向区域的中心城市迁移,或原驻于区域中心城市的企业将生产环节迁往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企业总部在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环节在城市集聚发展的格局,在发挥总部决策功能和协调功能的条件下,获取企业经营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进而在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发挥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促进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一概念揭示了总部经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第一,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和“生产环节”实行“脑体分离”的产物,其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结果是总部布局于“中心城市”,而生产环节布局于“城市”。第二,总部经济不仅包括吸引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入驻中心城市,还包括吸引企业的各种职能管理中心,如投资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第三,总部经济不仅是指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中心入驻中心城市形成的经济形态,还包括本埠企业的生产环节迁往城市而形成的经济形态。第四,二维(企业、区域)四方(总部一制造基地、中心城市一城市)主体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发展。第五,总部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间经济协作发展模式。第六,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生产单元、总部所在区域以及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四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

五、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框架

尽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无能为力的。事实上,考察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政府政策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总部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地,政府应当通过制定以下方面的政策对总部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和影响:集群政策、支持政策、供给面政策和需求面政策。如图4所示。

1.集群政策

从二维四方视角下的总部经济概念出发,政府的集群政策包括中心城市的总部集群政策和城市的制造业集群政策。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集群政策与产业政策具有本质上的差异。集群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差异如表1所示。

(1)中心城市总部集群政策。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总部是一种商务服务业企业或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服务。在《现代服务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企业管理机构(代码为7411)是指不具体从事对外经营业务,只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资产管理,协调管理下属各机构和内部日常工作的企业总部的活动,其对外经营业务由下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或单独核算单位承担。显然,总部正是这样一种企业管理机构。作为一种商务服务业,总部是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导人制造基地的生产过程,总部的高人力资本密集性和高知识资本密集性及其对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决定了其必须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另外,总部的工作人员对生活与工作条件、交通与通信设施、培训与教育机会等要求极高,而这些只有在中心城市才能得到满足。因此,应制定吸引和鼓励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进而形成总部集群的政策。

(2)城市制造业集群政策。总部作为一种商务服务业,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一般性体现在总部提供企业管理服务,特殊性则体现在总部只为本企业的制造基地服务。最终,总部决策和协调功能的效力(包括效果和效率)必须通过制造基地的效力体现出来。因此,区域政府(包括中心城市政府和城市政府)应当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联合制定制造业企业集群政策,吸引和鼓励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向城市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吸引境内外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并增强其区域“根植性”从而促进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2.支持政策

支持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认定条件、资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政策、人员出入境政策等。

(1)认定条件。总部或地区总部、职能总部的认定条件或界定标准对特定地区或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十分重要。一方面,它可以鼓励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积极向中心城市迁移,同时也可以使总部企业充分利用政府的资助、优惠和奖励政策;另一方面,它可以为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指南。在现实中,一些城市为了发展总部经济,盲目吸引并不具备影响力的所谓企业总部,占用了宝贵的城市空间资源,结果反而制约了总部经济的发展。

(2)资助政策。各地方政府为了鼓励总部企业人驻,对入驻的总部企业往往采取一些资助政策,主要分为开办资助与租房资助两个方面。其中,开办资助是根据总部企业注册资本的规模给予相应的一次性补助;租房资助主要包括租赁、购买、自建等三个方面。开办资助和租房资助是针对总部企业本身的,也有地方政府针对总部企业的高管人员进行资助的。如南京市对新引进入驻河西新区CBD金融机构总部副职待遇以上、地区总部正职待遇以上高级管理人员在河西新区租房居住的,按每个职位每月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3)税收优惠政策。为吸引境内外大型企业在本地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需要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南京市于2002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另外,还可以针对总部或地区总部、职能总部的高管人员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如南京市规定,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外籍人员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出差补贴、探亲费、语言培训费、子女教育费等,由纳税人提供合法有效凭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免征个人所得税。

(4)奖励政策。为鼓励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地方政府通常会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上海市规定,对经商务部认定为部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且自认定年度起的年营业额首次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性公司,给予10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对自认定年度起的年营业额首次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管理性公司地区总部,给予5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一般是由市财政主管部门和市外经贸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实施。有些地方政府还针对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的高管人员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5)人员出入境政策。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的工作人员出入境比较频繁,各地方政府为鼓励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入驻,纷纷出台了方便总部企业人员出入境的相关政策。如对总部企业中国籍员工提供出境便利,为外籍人员提供申请签证和入境的方便,为外籍人员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证等。有些地方政府还对总部企业高管人员的家属作出了相关规定。如广州市规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家属出入境、居留、子女人学等,可按规定享受便利。

3.供给面政策

供给面政策是政府从供给方面针对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而制定的相关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入驻载体方面的供给政策。一是高档商务楼宇建设和供应方面的鼓励政策。总部企业入驻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总部企业对商务楼宇具有很高的要求,而这只有中心城市才能提供。总部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首先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等,其次才是考虑人驻成本。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或其他企业为总部企业建设和供应高档商务楼宇。对已人驻总部企业的商务楼宇,要进行排查、建档、规划、改造、置换、升级等,并通过制定政策来引导商务楼宇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高管人员居住用房方面的相关政策。如广州市规定,市国土房产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用于解决总部高管人员和专业人才住房;市公安、人事、劳动等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管理人员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为其办理家属招调和随迁手续、居住证等提供便利。

(2)投入要素方面的供给政策。一是自用设备、原材料方面的供给政策。如南京市规定,支持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依法取得外贸进出口权,为其所投资和授权管理的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原材料及出口产品。二是人才方面的供给政策。如上海市规定,地区总部需要在本市就业的外籍人员,可以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并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就业证》;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内优秀人才的,可以优先办理本市户籍。

(3)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方面的供给政策。为总部企业提供公共设施方面的服务,满足其基本的日常运行的需要。如南京市规定,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的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

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与本市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深圳市规定,总部或地区总部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限额封顶或缴费比例下浮优惠。此外,政府需要建设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相应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信息通道、发达的信息网络、完备的基础设施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其制造基地等其他经济组织的空间成本。如三个全球性的城市——纽约、新加坡、香港集中了很多的跨国公司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与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

4.需求面政策

需求面政策是指政府针对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的需求而制定的相关政策。针对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的需求政策包括: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市场需求政策、制造基地的服务需求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衍生需求政策等。

(1)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市场需求政策。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因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宽广的市场空间是吸引境内外大型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人驻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近十多年来,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纷纷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迁移,正是这些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所导致的。因此,要促进本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必须制定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市场经济政策,以大力提高本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刺激本地区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吸引境内外大型企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人驻。

(2)制造基地的服务需求政策。总部或地区总部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管理机构,属于商务服务业企业范畴,是为制造基地提供决策和协调服务的。当企业的生产环节为提高生产效率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时,企业总部往往会随之转移到该地区的中心城市。这是因为,尽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企业总部与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十分方便,但是,如果两者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仍然会使两者之间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障碍(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因此,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具有围绕制造基地布局的倾向,以缩短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与制造基地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为制造基地提供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制定政策,在城市积极扶持和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从而产生或激发制造基地的服务需求,是吸引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职能总部向中心城市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本地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根本基础。

(3)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衍生需求政策。根据《罗马公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产品、人力、劳务、资本可以自由流通的共同市场,亦即实现市场一体化,消除流通领域内的一切限制和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企业为了获取从初级到高级的资源而实行“脑体分离”的结果。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总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区域内要素的流动性、降低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壁垒,而且,区域内中心城市和城市存在着显著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满足中心城市的产业实现梯度转移的需要,从而在区域整体层面上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产生或激发更多的衍生需求,以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六、结 语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7

为进一步做好2019年终总结工作,明确2020年工作目标及实施计划,经研究,拟定于XX月XX日召开公司2019年度工作总结会。

一、会议时间

XXXX年XX月XX日下午,会期半天。

二、会议地点

大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1.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2.全体员工。

四、会议议程

会议主持:公司总经理XXX;

1.职能部门、项目部代表述职;

2.XXX副总经理作公司2019年度安全生产总结报告;

3.XXX总经理代表公司与职能部门、项目部代表签订《2020年安全生产责任书》;

4.XXX总经理代表公司作2019年度经营工作报告;

5.公司董事长XXX讲话。

五、会议准备

1.请XX部、XX项目部分别代表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述职。述职时间每人不超8分钟。

2.请XX部、XX项目部分别代表职能部门、项目部签订《2020年安全生产责任书》。

3.2019年度安全生产总结报告、《2020年安全生产责任书》由XX部负责;

4.公司2019年度经营工作报告、会议主持词、公司主要领导讲话稿、会议议程、会议签到表等由办公室负责。

六、会议筹备工作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项目经理;

工作人员:XXX、XXX、XXX、XXX、XXX等。

工作小组负责落实2019年度总结会议各项具体工作。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8

【关键词】总部经济;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一、总部经济内涵

(一)总部经济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在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与良好的商务服务业基础,人才、技术、信息、知识、资本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城市)集聚,通过包括财务结算、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总部经济活动带动总部产业及各类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通过企业总部与周边地区产业基地分工协作形成企业价值链,以及围绕核心产业与关联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价值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产业价值链与空间价值链

1.企业总部向特定区域的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集群与相关产业价值链。首先,企业总部的聚集以及企业总部的决策功能、市场管理功能、研发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等总部功能的发挥,形成了以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为核心的全新的产业模式——总部产业,并带动包括高技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协调总部产业发展的总部型服务业的发展,总部产业和总部型服务业以总部基地为中心互补联动、集群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

2.企业总部通过指挥在它周边地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与协调管理,形成了企业价值链。同时,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以及旁侧关联所形成的分工协作,形成了相关产业价值链,涉及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总部与其自己的生产企业以及其他关联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价值链。

(三)总部经济空间价值链

总部经济所体现的空间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空间价值链与产业空间价值链两个部分。从企业看,总部经济集聚的企业总部是一个大企业、大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公关中心等,而企业的生产环节、物流环节与上述诸环节实现了在地域上的分离,使企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为纽带,辐射周边与相关区域生产基地的企业空间价值链——即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的价值链体系;从产业来看,总部经济聚集了相关产业的诸多企业总部,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高端决策、综合管理与生产及物流环节的空间分离,建立了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以总部基地与周边产业基地分工协作的产业空间价值链——总部基地与产业基地的价值链体系。

二、长三角都市圈总部经济及其产业价值链与空间价值链的形成机理

长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江苏以及浙江三省市的16个城市在内的江浙沪一带的广阔区域。长三角都市圈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受益于上海总部。总部资源密集,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杭南为副中心”,16个城市共同发展的总部经济模式。

长三角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弱从中心向四周降低,大致形成一种全层结构。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上海处于龙头地位;第二层次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嘉兴、镇江、扬州、泰州、湖州、舟山和台州。

(一)总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丰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是长三角都市圈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所必须的战略性资源。长三角地区对大学城、高科技园区的大量投入,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使企业取得了在布局中难以取得资源优势,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中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的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见表1)

2.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区位资源是都市圈总部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在长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南京为副中心的都市圈等级体系中,中心城市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方便,能起到对国内和国外双向吸引和辐射的作用。长三角已经形成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这为长三角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总部经济是“总部+基地”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模式,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需要良好的交通以便及时有效地面对面沟通和交流。

3.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的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在信息化发展先进城市的带领下,社会信息化的综合发展水平也迅速提高。长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区域发展格,两省一市基本上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由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辐射作用带动都市圈其他城市发展的模式。(见表2)

4.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为总部经济起到很好支撑作用。2000年以来,长三角第三产业总产值逐年增加。上海的服务业在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优势,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旅游和信息六大类在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超过80%,成为上海服务业的主要支撑。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为本市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管理中心,壮大总部经济存量资源,为快速发展总部经济做基础,也是构建长三角总部产业链,推动长三角总部经济联合发展之路。

2007年12月20日长三角经济圈各主要城市在上海“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共同签署“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协议”,就信息共享、交流合作、解决贸易争议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上海、江苏、浙江在绘制“十一五”发展蓝图时,都将产业结构锁定在“三二一”上,浙江“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0%提高到45%,江苏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重均达到40%,上海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约51.9%,也强调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在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围绕it产业、制造业等核心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广告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检测、法律服务等组成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都市圈企业总部的决策功能、市场管理功能、研发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的发挥,带动了都市圈内知识性服务业等总部产业的发展。都市圈总部产业与总部服务业的互补联动,集群发展。进而在长三角都市圈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最

 

完善的总部产业集群。

上海、南京、杭州拥有丰富的研发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资源,无锡、绍兴、苏州、南通等常规资源丰富——加工制造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以上海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以江浙一带的昆山、无锡、嘉兴等作为pc机、半导体、手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的生产、组装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相互协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从企业价值链看,如nec、日立、松下等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或投资管理公司、售后服务中心,而在周边地区,设置零部件加工或装配等生产企业。

(三)空间价值链形成

1.以都市圈核心城市主导产业为特色的总部经济空间价值链。上海市以微电子、汽车、精品钢材、石油化工、船舶制造、高技术装备六大主导产业为核心,以部级微电子产业基地、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精品钢铁基地、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临港新城装备产业基地、上海船舶工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工业区为主要载体,吸引总部经济向市中心城区集聚,生产企业向产业基地和工业向园区集中,把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工业区建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2.以新兴技术产业主导的上海都市圈空间价值链。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力打造,使得长三角形成了中国最完善的多系列、多功能的现代化产业链。如以笔记本电脑、液晶和芯片为特色的it产业为核心,以上海为总部核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以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等作为重要生产基地。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相互协调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空间价值链。

3.产业集群本身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功能以及区域品牌效应吸引外来企业的进入。长三角外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群现象比较突出,如苏州昆山it产业集群、张家港化工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等。以昆山lt产业集群为例,昆山与上海地域接壤,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占绝对优势,昆山在产业发展定位中充分利用与上海城市职能的优势互补,发展上海公司总部的加工制造基地。昆山it产业集群是构成长三角it产业链重要环节,其中专业园区和配套园区建设,为外资企业提供配套生产服务,纳入跨国公司的核心生产体系。

三、总结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9

关键词:工业用地;工业经济增长;要素投入;空间溢出效应;资源配置效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21(02)-0123-12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独特的土地制度和工业用地配置方式实现了高速工业化,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1]。土地在中国过去的工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术界也广泛认可土地对工业经济的促进作用[2-4],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土地作为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也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下降[5]、土地寻租行为增加[6]、用地结构错配[7]、生态环境质量下降[8]等问题。赵崔莉等[9]根据不同阶段工业化特征认为,当前中国处于创新型工业化时期,土地肩负着调控和引导工业化科学发展的双重责任,过去依靠工业用地的宽供应和制度扭曲带来的低成本供应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工业经济现状。刘守英等[10-11]认为,土地对经济的作用可能出现阶段性变化,上一轮进程中土地是促增长的,但在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后,土地却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碍作用;实证分析也證明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后,“以地谋发展”模式对地方经济和工业化的拉动作用已经衰竭,部分地区由于风险增加,过度投放土地反而抑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发展。周咏馨等[12]研究发现,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存在区域差异,工业用地投入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产出有推动作用,而对珠三角地区则产生了负面效应。

上一阶段土地投入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其副作用也正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工业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土地对工业经济的影响。2006年,为抑制地方政府低价甚至零地价出让工业用地引起恶性竞争,进而造成土地闲置或浪费,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此后全国工业用地供应比例逐年降低(见图1),从2006年的50.4%降至2017年的20.19%①。同时,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成为中国工业用地出让市场化发展的关键节点,此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工业用地供应比例逐渐下降,但目前中国工业用地比重仍显著高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当期水平,而且也高于这些国家在高速工业化阶段的工业用地水平[13]。

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模式下,本文试图探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转型期土地要素投入是否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土地要素对工业经济的作用是否存在区域差异?近年来中国降低工业用地供应比重的策略是否正确?现有研究分析转型期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缺乏足够的时间序列,且采用普通面板模型[3-4],假定各城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存在相互竞争和模仿行为[14],不同地区工业用地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15],忽略地区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可能会造成有偏估计。鉴于此,本文拟利用全国286个地级市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包含工业用地的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分析转型期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转型期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可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分析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财富之母”,他们也强调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供给总量固定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以索洛和斯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土地可以为资本所替代,且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16-17]。Rhee等[18-19]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在平衡增长路径下是动态无效率的,不过他们的研究将土地要素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土地要素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作用明显下降,这与土地要素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诞生的时代环境是契合的。一方面,从以土地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过渡到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土地要素的作用下降;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诞生时,西方国家大部分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经济社会结构稳定,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小,土地供给总量基本固定。近年来,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和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土地和空间要素被置于较高位置,以Romer[20]和Lucas[21]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学者将土地要素重新纳入内生模型,克鲁格曼则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Harvey等[22]也提出土地与劳动一样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要素,认为土地在长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多诞生在西方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国情差别的存在,导致经济学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主要体现在:

(1)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还在进行,土地供给总量并不固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建设用地面积和工业用地面积分别由2007年的36351.65km2和7446.02km2增长到2018年的56075.9km2和11026.77km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2%和3.63%;

(2)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导致土地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往往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比如低价出让土地招商引资,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控制土地进入市场的时机和规模,实现土地宏观调控[3],这些都增强了土地要素的重要性;

(3)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之土地特有的区位特性难以被技术进步所代替,使得土地要素能够主导区域间要素流动,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增长问题时,有必要将土地与资本和劳动一起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工业用地增长对工业经济发展可能存在正、负两种效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要素投入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非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条件下,产品销量与价格成反比,在需求弹性大于1,即销量增加的百分比快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时,边际收益为正,工业用地的增长会带来工业产出的增加,总收益随销量的增加而增加,此时,工业用地增长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正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当需求弹性小于1,即价格下降的百分比快于销量增加的百分比时,边际收益为负,总收益随销量的增加而减少,此时增加工业用地投入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结合中国实际来看,一方面,过去40年,中国独特的“以地谋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中国国情。地方政府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吸引投资,结合开放政策和人口红利,促进了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同向增长,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正效应。另一方面,政府对工业用地出让的干预阻碍了土地市场化发展,多年低价工业用地的大规模出让,导致重复性落后产能堆积和大量工业用地闲置,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

本文借助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土地要素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根据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原理及上述理论分析,假设:(1)土地与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相互独立;(2)土地与资本、劳动一样是可变且外生的

下文将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来验证上述假设的合理性。。引入土地要素后的擴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三)空间权重的设定

空间权重矩阵用于反映各地区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设置空间权重矩阵是空间计量分析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根据各城市中心之间的地理距离构造地理距离矩阵[wtHX]wij,各城市中心距离根据经纬度计算得到,[wtHX]wij为城市i和城市j中心之间距离平方的倒数。由于空间模型对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较为敏感,且通常情况下,距离并不是决定地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唯一因素,考虑到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采用各城市经济水平对地理距离矩阵进行加权,构建经济-地理综合权重矩阵[wtHX]wij,从而得出稳健结论。具体做法是先利用各城市历年GDp的平均值占全国GDp总平均值的比重构建对角矩阵,则经济-地理综合权重矩阵可以表示为地理距离矩阵[wtHX]wij与该对角矩阵的乘积。为了简化模型,通常将空间权重矩阵“行标准化”,行标准化后的矩阵分别记为[wtHX]w′[KG-*3]ij和[wtHX]w′[KG-*3]ij。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如下:

(四)变量与数据说明

根据上文分析,国务院2006年《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剔除政策当年影响后,采用全国286个地级市2007—2018年共12年YCHcfwavuyim3ens6BwfucF6bbneeDreQSco6K6ptRi=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因变量工业经济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output)、应缴增值税(vat)和利润总额(profit)来衡量。工业总产值、应缴增值税和利润总额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反映企业生产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主要与产量和价格有关;应缴增值税反映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商品附加值大小,在抵扣税额和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销售收入有关,与产量和利润无直接关系;利润总额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主要与企业产品的成本、质量和销量有关。自变量根据上文理论分析包括工业用地、工业资本和工业劳动力,其中,工业用地(area)用地区工业用地总面积衡量,工业资本(cap)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衡量,工业劳动力(labor)用工业从业人数衡量。为增加模型的有效性,考虑数据可获取性并借鉴相关研究[4],在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包括:

(1)人口规模(pop):用年末总人口衡量,人口规模越大,市场消费能力越强,也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对工业经济产生正效应;

(2)用地规模(build):用建设用地面积衡量,用地规模也可以表征市场大小,一定程度上,用地规模越大,容纳的工业企业越多,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3)科技投入(tech):用科技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衡量,增加科技投入有利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助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4)工业水平(sec):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衡量,地区工业化水平越高,成本越低,劳动生产率越高,对企业的吸引力越强,更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本文数据来源主要为2007—201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个别缺失值进行了线性处理。数据描述性统计见表1。为减少面板数据中价格指数变动的影响,以2007年为基期,采用相应平减指数予以修正。除利润总额因包含负值而采用水平

值外,其余数值型变量均取对数进入模型。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2017年开始不再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数据,因此,以工业总产值为因变量的面板数据时间序列为2007—2016年,以应缴增值税和利润总额为因变量的面板数据时间序列为2007—2018年。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分析

首先检验各主要变量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图2为2007—2018年主要变量的全局

moran’si变化情况。利润总额采用水平值,因而相比其他变量

moran’si较高且波动较大,不同年份在0.504~0.908之间变动,其他变量的

moran’si在0.296~0.487之间变动,不同年份变化比较平稳。所有变量的

moran’si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中国各城市工业总产值、应缴增值税、利润总额和工业用地面积均存在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需要将地区空间特性引入模型,才能在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其次需要区分空间相关性的形式,anselin[23]认为空间相关性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通过因变量的空间滞后系数、误差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和空间滞后自变量的系数来反映,不同的空间相关性形式对应不同的空间回归模型。本文用拉格朗日乘数(Lmlag、Lmerr)及其稳健形式(R-Lmlag、R-Lmerr)检验空间相关性,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

该检验是针对截面模型提出的,需改进后运用于面板模型的检验。本文借鉴何江等[24]的做法,构建分块对角矩阵

[wtHX]C=[wtHX]it[wtHX]w(其中it为t×t的单位矩阵)代替原空间权重矩阵[wtHX]w,即可进行面板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此外,通过

Hausman检验确定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表2是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

Lm检验与

Hausman检验结果,Lmerr和Lmlag统计量均显著,除地理距离矩阵下应缴增值税R-Lmerr检验不显著外,其他情况下R-Lmerr统计量均显著,考虑到两种空间相关性可能同时存在,根据

LeSage等[25]的观点,在不能忽略空间滞后因变量的情况下,空间杜宾模型将是更好的选择,故选择空间杜宾模型。

Hausman检验表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二)基准回归结果

在回归之前检验模型中的变量是否满足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各变量独立的假设条件,同时为确保模型估计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需对所有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值为4.36,低于5,可以进行估计

因变量为工业总产值时,各变量ViF最大值为4.36,平均值为2.99;因变量为应缴增值税和利润总额时,各变量ViF最大值为4.31,平均值为2.91。。首先采用地理距离矩阵进行估计,表3同时列出了三种模型估计结果,一定程度上可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可以看出,不同模型估计结果基本一致,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比较接近,区别仅在于第(5)列,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时,工业用地面积对应缴增值税影响不显著而其他模型显著。所有模型的空间相关系数(ρ/λ)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将空间效应纳入模型是必要的。

具体来看,工業用地面积对工业经济三个衡量指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其中,对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的影响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工业用地增长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负效应,这一结论从工业用地角度证明了靠土地发动经济的效力在减退[10],也表明现阶段通过土地招商引资、低成本供地的“以地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应该加快产业升级,注重“内涵式发展”[12]。此外,土地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但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用地投入却不一定成正比。一方面,企业只有在同时投入资本、劳动力等其他要素时才能发挥生产效益,闲置土地并不能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因为土地资源的浪费而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阻碍效应。以开发区的发展为例来看,设立开发区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发展政策之一,已有研究已经证明了设立开发区对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有积极影响[26-27],但也导致了大量的低效用地和闲置用地。原国土资源部2003年调查发现,全国6866个开发区中大约7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28]。另一方面,激烈的引资竞争和过量的低价工业用地出让导致落后产能集聚、产能过剩和产业雷同等问题,土地低效利用也会抑制工业经济的增长[11]。中国工业用地比重居高不下,但与此同时中国工业经济增速却显著下行[12],反映出地区竞争背景下,各地区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够重视。

工业资本对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利润总额影响不显著。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量落后产能,企业净资产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利润增加,利润驱动可能来自资本投入,但如果资本投入是粗放式的,利润效率可能越来越低。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主要对应企业生产和销售环节,价格稳定和正常销售情况下,增加资本投入无疑会带来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的增长。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提高资本利用率和企业利润率,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业劳动力对工业总产值、应缴增值税和利润总额均有极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当前工业经济整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劳动力对工业经济发展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控制变量来看,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科技投入和工业发展水平对工业经济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合预期。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构成市场的主要因素,市场越大要素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增加科技投入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工业水平决定了地区市场发达程度,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能发挥企业规模效应。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对空间模型至关重要,本文进一步采用经济-地理综合权重矩阵检验研究结果稳健性,同样列出了三种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经济-地理综合权重矩阵既考虑了空间上的地理距离,又通过GDp加权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地区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相比地理距离矩阵而言更为合理。一方面,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无差别地衡量两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而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之间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对等,比如北京对保定的辐射作用和保定对北京的辐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GDp加权将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量化,把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考虑在内,也更加符合实际,比如上海对常州的辐射作用和南京对常州的辐射作用也不相同。加权后的经济-地理综合权重矩阵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只是系数大小略有变化,表明本文研究结果比较稳健,研究结论可信。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做了两方面工作来对上文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首先,工业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上期的工业产出和利润可能会影响当期产出和利润,此外,尽管本文控制了一些可能影响工业经济的变量,但仍可能存在遗漏变量而影响估计结果的稳定性,因此将滞后一期因变量引入模型,构建动态空间滞后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以控制动态时滞和遗漏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并以此检验估计结果是否稳定,估计结果见表5第(1)(2)(4)(5)(7)(8)列。其次,工业用地和工业经济可能互为因果,并由此导致模型出现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系统矩估计(System-Gmm)对模型重新估计,结果见表5第(3)(6)(9)列。aB(1)检验的p值均小于0.1,拒绝残差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aB(2)检验的p值均大于0.1,不能拒绝残差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同时,Hansen检验的p值均不显著,表明所选的工具变量具有一定合理性。与上文估计结果相比,动态空间回归和系统矩估计结果的主要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本文的估计结果稳健

稳健性检验和基准回归结果一致,表明满足土地与资本、劳动均外生的模型假设。。

(四)空间效应分解

空间杜宾模型包含了自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模型的回归系数不能直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具体影响程度,LeSage等[25]根据空间效应作用范围和对象的不同,将空间计量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直接效应反映自变量x对本区域y的平均影响,间接效应反映x对其它区域y的平均影响,也即空间溢出效应,总效应反映x对全部区域y的平均影响。空间杜宾模型提供了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分解,从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工业用地对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负效应,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利润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这可能是因为相邻地区的工业发展模式往往具有相似性,地区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同时,城市之间存在引资竞争,有扩大工业用地面积的动机,“低门槛”出让工业用地,导致利用粗放,效率不高。工业用地对应缴增值税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负但均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工业用地增加导致本地产品供大于求,销量下降。工业资本对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正,

[FL(18,22K1]

而对利润总额的三种效应均不显著。工业资本能显著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而对利润总额影响不显著,说明当前工业产品附加值还不高,科技驱动技术进步有待提高。工业劳動力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本地区的直接影响,间接效应不显著,而对应缴增值税和利润总额则三种效应均显著为正。原因可能是普通劳动力多选择当地就业,而高质量的劳动力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会带来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对应缴增值税和利润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

(五)区域异质性分析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分析中国不同区域各要素投入对工业经济影响的差异性,按照中国经济区域分类标准,将各城市根据所属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

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省份包括广西、四川、重庆、内蒙古、贵州、云南、陕西、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进行区域回归分析。上文分析表明,经济-地理综合权重矩阵相比地理距离矩阵更符合现实情况,因此区域回归均采用相应的经济-地理综合权重矩阵,同时,根据表7的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空间模型。

表8为区域异质性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地区工业用地对工业总产值影响不显著,表明当前东部和中部地区工业用地对工业总产值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对工业总产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西部地区市场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前期投入要素完备率低等都会导致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高的工业用地闲置率。第二,资源错配使得稀缺的土地资源被低效利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29]。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低,仿效东部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建设以吸引投资,却引资效果不佳,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第三,工业用地价格会基于选择效应影响工业用地效率[30],西部地区以相对更低的工业用地价格承接东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会带来更高的低效率企业进入比例和更低的低效率企业淘汰风险。三大区域工业用地对应缴增值税影响均不显著,表明工业用地面积的增加也不能带来企业应缴增值税的增长。从利润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对利润总额带来了显著的负效应,中西部地区效应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较高,用地成本增加,另外,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也会导致东部地区企业利润下降。

三大区域工业资本对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工业资本对中部地区利润总额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工业资本增长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带来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的增长,但企业利润增长更依赖科技进步,现阶段中部地区承接大量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短期内利润有所增长,但长期来看仍应重视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对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利润总额影响不显著,表明东部地区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高,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对工业经济三项指标均显著为正,表明劳动力对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量和质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整体来看,现阶段工业资本和工业劳动力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仍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企业科技含量不足,制约了资本利用率和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应根据地区发展特征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口规模对东部地区利润总额影响显著为正,对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影响显著为正,对西部地区三个指标影响均显著为正,表明人口红利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仍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自西向东递减。用地规模对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和中部地区应缴增值税影响显著为正,其余情况影响不显著。科技投入对东部地区三个指标影响均显著为正,对中部地区利润总额影响显著为正,对西部地区影响均不显著,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竞争激烈,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科技含量,以技術进步带动企业生产效率的增长,这也反映出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较低,科技投入对生产效率的拉动作用不足。工业化水平对三大区域工业经济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全国层面结果一致。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空间相关性分析,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采用全国286个地级市2007—2018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转型期工业用地和其他要素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工业经济要素投入和产出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是合理且必要的。

(2)全国层面,工业用地增长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土地发动工业经济的效力在减退,现阶段“以地谋发展”模式难以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引资竞争导致的“低门槛”工业用地出让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工业经济产生负作用,这一结论证明了近年来降低工业用地供应比重的策略是正确的。工业资本对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利润增长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却不显著,企业科技水平不高是制约当前资本利用率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工业劳动力对工业总产值、应缴增值税和利润总额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还会带来邻近地区应缴增值税和利润总额的增长。

(3)区域层面,三大区域工业用地增加均不能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用地对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有显著的负效应,对东部地区利润总额有显著的负效应。工业资本和工业劳动力对三大区域工业总产值和应缴增值税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工业资本对中部地区利润总额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的制约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加明显。工业劳动力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利润总额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体现出劳动力对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质的提升作用弱化。

根据以上结论,得出以下启示:

(1)继续降低工业用地供应比例,鼓励节地挖潜。多年的工业用地宽供应和低成本供应保障了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但也造成了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当前增加工业用地已不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应当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重视要素协同发展和内涵式发展。西部地区存在引资效果不佳、土地投机、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应限制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大规模扩张,对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建设进行科学评估,整改甚至关闭一些效益低下的工业园区。

生产部经理总结篇10

[摘要]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均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刚性结构”,第三产业对河北经济的渗透力较低。在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占最大比重,成为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钢铁、建材等资金密集型产业产出比重较高,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出比重偏低,投入不足。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推动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是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出结构;投入结构;投入产出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n003―3890(2006)06―0033―04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个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纵横交错的棋盘式表格。《2002年度刚匕省投入产出表》系统、定量地反映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为社会各界提供了翔实的经济“数据库”。笔者依据该数据库提供的统计资料,将从多视角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一、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总产出结构分析

2002年度河北省总产出为16207.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出为1726.63亿元,占全部总产出的10.65%;第二产业总产出为10627.63亿元,占全部总产出的65.57%,近于2/3;第三产业总产出为3853.22亿元,占全部总产出的23.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65:65.57:23.77。与《1997年度河北省投入产出表》相比,第一产业总产出降低了2.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总产出降低了1.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产出增长了4a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上述数据还显示出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仍是第二产业即物质生产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刚性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需要进一步向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软性结构”转变。

(二)增加值结构分析

2002年度河北省增加值为6122.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54.48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15.5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06.12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50.73%,近于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1.舛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33.6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5.59:50.73:33.68。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比总产出比重高出4.94和9.9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则比总产出降低14.74个百分点,反映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益较高,而第二产业的产出效益较低,因为总产出与增加值之间的差额是中间投入。

(三)投入结构分析

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反映出三次产业相互之间的渗透力和直接经济技术联系,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状况。根据《2002年度河北省投入产出表》(工厂法口径),按照“纯部门原则”进行合并调整及有关计算,得到河北省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最低,与之相对应,第二产业的最初投入率最低,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最初投入率最高。上述情况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出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的投人尤其是中间投入支撑的,属于高投入产业,附加值较低,综合经济效益较低。表1数据还显示出,各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

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分析

依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在总产出中工业占56.64%,在增加值中工业占45.01%,因此,工业是河北省经济的主体产业,其内部结构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的综合效益和全面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工业部门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一)工业结构分析

从产出结构看,2002年度,采掘业的总产出是622.5亿元亿元,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是6.78%;制造业的总产出是8121.79亿元,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是88.47%;电气水供应业的总产出是435.74亿元,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是4.75%。从投入结构看,采掘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338.57亿元和287.55亿元,占工业中间投人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5.27%和10.43%;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5832.60亿元和2289.19亿元,占工业中间投入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90.74%和83.07%;电气水供应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256.72亿元和179.03亿元,占工业中间投入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3.99%和6.5%。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显示,河北省工业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工业部门内部,制造业占有绝对大的比重,超过采掘业和电气水供应业总和的数倍,成为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见表2)。

(三)制造业结构分析

从产出结构看,在制造业内部,轻工业的总产出是2392.74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是29.46%;重工业的总产出是5729.05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是70.54%,超过2/3;从投入结构看,轻工业的中间投人和增加值分别是1769.46亿元和623.27亿元,占制造业中间投人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30.34%和27.23%;重工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4063.13亿元和1665.92亿元,占制造业中间投入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69.66%和72.77%,均超过2/3;上述情况显示出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社会资源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中退出,而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中转移(见表2)。

(四)重工业结构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表所显示的资料,重工业中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高,排在前三位的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钢铁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工业),其总产值分别占重工业总产值的22.33%、20.50%和17.18%,中间投入的比重分别是23.54%、20.49%和17.09%,增加值比重分别是19.24%、20.52%和17.40%;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偏低,技术含量和附0口值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个行业排倒数第一、第二,其总产出比重分别是1.65%和0.55%,中间投入比重分别是1.44%和0.65%,增加值比重分别是2.20%和0.3%(见表2)。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例关系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格局演变为80年代的“二・一・三”格局,又演变为目前的“二・三・一”格局,逐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结构体系。但是,根据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状况,主要表现在: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从产出结构来看,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在GDp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6%、50.7%、33.7%。而同期江苏省三次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10.5%、52.2%和37.3%,山东省三次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13.2%、50.3%和36.5%,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江苏和山东分6,j低3.6和2.8个百分点。从投入结构看,河北省省区经济对三次产业的投入需求率分别为4.8%、46.4%和11.0%,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低。根据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在工业化初期,社会经济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迅速上升,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缓慢上升,社会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在工业化中期,社会经济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继续降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缓慢下降,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迅速上升,社会经济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相近;工业化后期,社会经济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和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都继续下降,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继续上升,社会经济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分别为46.4%和11.0%,两者差距很大,反映出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全社会对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依赖程度很低,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对各产业的渗透力及贡献程度较低。此外,投入产出表的资料还显示出,河北省第三产业为净流人产业,即流人量大于流出量,尤其是那些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对地区经济有直接带动作用的邮电通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饮食业等社会服务业的流人远远大于流出,对区域外有较高依存度。上述状况若不及时改变,将会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

(二)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

在河北省2002年总产值中工业占57%,而在GDp中工业增加值只占45%,两者相差12个百分点。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投入+增加值: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总产值比重,说明在工业的产值构成中,可重复计算的中间投入转移价值较高,而新创造价值较低,工业的产出结构层次和总体效益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在刚匕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纺织和食品制造等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附加值较低的传统行业比重较高,总产出比重在工业总产出中的比重分别为9.44%和6.05%,但它们的中间投入比重则分别是10.09%和6.58%,均高于其总产出比重,产出效益较低;而附加值较高的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总产出比重较低,只有3.98%,其中间投入比重为3.92%,略低于总产出比重,表明服装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尚不合理,与国际服装业的发展趋势相差较远,尤其是具有品牌效应的中高档服装品种少,产量低,未形成规模效益。

2.附加值较低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在河北省工业中,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其中,化工、钢铁、建材三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4%、12%和10%,三部门比重总和为36%,在工业(24个部门)总产值中超过1/3;比发达国家平均数分SU高出2倍~3倍以上,比中国平均数也分别高出2千,百分点~6个百分点。上述行业资金密集度高,中间投人大,附加值低,进―步研究河北省133部门投入产出表的资料,还可看出这些行业的生产中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占主导地位,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高档产品较少,上述情况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相悖,如不加以改善,将不利于河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滞后。投入产出表的资料显示,河北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四个行业的总产出占全部工业总产出的比重不足8%,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只占1%。从流人流出结构看,上述行业都是净流入部门,大量依靠外地区的流人。从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看,上述行业主要是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省内基础、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广泛支持,缺少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产出能力还很薄弱。21世纪,由于全球技术进步的加速,河北省工业结构的这一内在缺陷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制约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新“瓶颈”。

四、调整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

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偏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应采取相应支持措施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如吸引民间投资融人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各类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利用服务业的连带效应,加强信息化的渗透和高技术的含量,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业通讯、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房地产、金融保险等基础产业,特别应当把一直处于净流人的邮电业、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和教育文化等作为重点加以扶持,确保这些行业能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从而为河北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积累更多、更大的“知识能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河北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格局逐步演变为“二、三”并重,提高第三产业对省区经济的渗透力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现代型产业格局演进。

(二)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重点优化制造业结构

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演进的阶段,工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速河北省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应主要通过其技术结构升级来实现,对于不同的产业应区别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1.对于食品、纺织、服装、皮革羽绒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加大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档次高的品牌产品比重,特别是名牌中高档服装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