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面试个人发言材料十篇面试个人发言材料十篇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6:35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1

一、概括材料的评分标准

概括材料的要求不同,给出的分值不同,所以给出的评分标准也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在对概括材料部分的评判上,主要是找“点”,即分析应试者在作答中,是否把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或反映问题的“关键点”找到。因为评判总是要有依据,而这种依据只能是针对材料来比照应试者的作答是否符合“要点”,否则,就容易导致考生自由发挥,脱离了材料的内容,那样就无法制定出一个相对公平的标准,以体现应试者的能力水平是否符合职位的需求。概括材料的评分标准有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要点”是否齐全。这是评分标准的主要依据。二是对语言表述和卷面的整洁、句子的通畅、标点的使用、字迹的清晰、错别字和字数的要求。根据以上两个方面,试卷一般分为四类。以2014年的试卷为例,满分30分

一类试卷,要点齐全,语言通畅,卷面整洁,句子通顺,标点正确,字迹清晰,无错别字,字数符合要求。分数在20至30之间。又可以分为一类上和一类下。二类试卷,要点基本齐全但表述略有不足,语言通顺,卷面无明显改动,标点没有明显问题,有个别错别字,字数达不到要求(多字或不足),分数在10至20之间。又可以分为二类上和二类下。三类试卷,要点明显不足,语言不通顺,卷面改动较多,错别字多,标点单一,字数较少,分数在5至10之间。四类试卷,没有作答或者只有特别简单的内容,分数在0至5分之间。

二、概括材料所需能力

概括材料看似简单,但万学金路的老师们做过总结:从近几年的试卷来看,一些考生的分数并不理想,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从答题的要求看,应试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概括总结的作答要求。

1.分析能力。分析是以具体材料和事实为基础,是从思维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分析能力是重要的思维形式,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申论材料,分析能力就是通过阅读能够把握住材料的内涵,找出材料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对材料量的分析,就是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层次;一个是对材料质的分析,就是找出材料反映的观点和主题。在申论考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找出材料反映问题的主要材料或者关键的句子,这是分析能力水平高低的主要表现。在纷繁的材料中,找出反映本质的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过程,需要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观察。第二,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把握住反映不同方面的材料。申论给定的材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围绕这个问题必然涉及许多方面,这就需要应试者不仅能抓住反映本质的材料,还需要抓住反映不同方面的材料并进行归类,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检验考生分析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三,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给定材料本质和所属各方面之后,就需要理清材料的关系,把整个材料还原成一个条例清晰,层次明确的文章。

分析材料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定性分析:就是判断材料的性质,把握材料的内涵,这是理解材料的主要方法。

定量分析:就是把握属于材料内容的主要数量有哪些,这些数量之间的层次是什么。

因果分析:就是分析材料之间是否存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引起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过程分析:就是把握材料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综合能力。

综合就是把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和思维。分析是从对事物的外部观察和思维出发,深入到内部探求其本质;综合则是从事物的本身出发,通过事物内部联系把各个部分综合成整体。一般说来,分析是第一位的,综合是第二位的,先有分析,后有综合。

对于申论材料而言,阅读首先是分析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材料的内涵,对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留在头脑中的印象是深刻和具体生动的。综合就是剥除材料的具体性,对材料的共性进行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把材料分成可以提炼观点和层次的不同部分或方面,这样就在头脑中留下的是理性的概括,不是针对点的,而是属于面的,不是特殊性的,而是一般性的,做到了这些,就真正理解了申论材料。

三、概括材料的要求

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概括或概述是申论考试试卷的第一题,它通过应试者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概括或概述,以体现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一关虽然分值不是太高,但对于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答好其它试题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对于概括内容的要求,刘小粤老师指出,根据近几年申论试题的材料,主要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全面

概括全面是针对材料内容而言的,就是应试者在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时,应该特别注意对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是否有遗漏,是否符合评判的要点,在评分上,这是可以量化的分值,所以,应试者在概括材料中首先要全面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如果是对整个材料内容的概括,首先界定是该材料针对哪一方面的热点问题。这个概括不能偏题,否则,后面的概括就失去了方向。第二认清反映这个问题的材料有哪几部分,这几部分是什么关系。是属于正面肯定的部分,还是属于反面否定的东西;是从主次方面来谈的,还是几个方面事件的罗列;是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谈的,还是按照现象、原因和结果谈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弄清楚了,对材料的概括就全面了。

国考2014年的申论作答: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一、网民诞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将网络融入生活;二、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运而生。为商务和政务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途径;三、网络使基础设施、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工作等成为可能,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不再受地域所限;四、成为人们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并以更快捷更方便的方式服务于人民;五、伴随网络出现的网络侵权、网络犯罪成为新的犯罪方式;六、网络经济初露锋芒,网络在人们心目中和生活中的份额增大,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重要经济来源。

解析:试卷要求概括“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实际是对事物后果的概括。后果的概括一般是包括正负两方面的内容,但该试卷只侧重反映了资料一个方面的问题,即网络的正面影响,而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只谈到了网络犯罪,对于其他的网络负面问题没有提及,这说明概括得不够全面,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2、简洁

简洁就是在概括材料内容时,不是对照原有的材料抄一边,不是把涉及到的内容简单的罗列,那是重复和摘抄不是概括。万学金路申论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一再强调,概括必须体现综合和归纳,按着给出的字数进行作答,这就必须要简洁。简洁相对于内容而言,就是反映内容的材料要全面而且高度浓缩,反映本质;简洁相对于语言而言,就是在表述上,尽量使用一些短的陈述句,而且应当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概括,最常用的句式是过去式的表述,使用“了”字的句子表示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结果等客观的内容,同时少用一些内容复杂的复句,视觉上让阅卷人员一目了然,不能出现表述不清或者罗嗦重复毛病。

国考2014年的申论作答: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该资料反映了网络建设的问题。互联网是二十世纪后半期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迅速扩展带来了人类信息传播领域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深深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精神层面。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具有两重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它是把双刃剑。一方向,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性、交往行为的虚拟性等特征,它也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

解析:这份答卷的概括在逻辑的顺序是清楚的,也算抓住了给定资料的关键问题,即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各个层面的,但是,在内容的表达上,由于过多介绍了网络的出现,致使头重脚轻。后面应该说明的负面影响没有提及,而且在陈述上务虚的内容较多,务实的内容较少,所以,概括不是很简洁,只能算是及格卷。

2014年的申论要求: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该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因正常生产的噪音严重干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民事纠纷,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应该如何既合法又合理地处理这些纠纷地问题,即怎样在既保护市民地合法权益又保护企业正当生产秩序与利益上做到二者兼顾让双方满意。

解析:该试卷采用了长句即复句的表达形式,虽然概括出了材料的主要问题,但是表达不清,语句罗嗦且存在语病,所以作答时内容和语言是否简洁,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分数。

3、准确

就是对于概括的内容应符合材料的实际,不能脱离材料,不能脱离材料信马由缰的去发挥。在试卷评判中,不仅有“要点”,更要“找准点”,就是对比考生的“要点”与参考答案的“要点”是否一致,这对于应试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答对”,还要“答准”,这样才能得高分,考生如果概括出了材料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不准确,同样要扣分。同时刘小粤老师提醒广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准确既是针对内容的,也是针对语言的,针对内容就是在概括中定位要到位,针对语言就是表述要得体。

2014年申论的作答要求: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

该材料反映了ppa的问题。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监督局将含ppa(苯丙醇胺的英文缩写)的药物列为禁药,世界各国对此反响强烈。许多人拒绝服用含ppa的感冒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发出停止使用、销售、审批含ppa药品的工作。面对人们的恐慌,检测部门指出并未发现由于服用“康泰克”等含ppa药品导致中风与严重后果的案例,但仍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药品的监督检测工作。

解析:这份试卷主要问题是对给定资料中的内容概括简单,遗漏内容较多。而且对一些方面的界定不准确,如“许多人拒绝服用含ppa的感冒药”,是哪个国家的做法,“检测部门”是指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药品的监督检测工作”,又是针对哪些对象而言的等等,各国对待“ppa事件”的态度没有明确,分析概括能力很一般。

2014年的申论作答要求: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14年9月20日,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其谈话内容如下:

一、公共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不是一般事件。目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增加,当前我国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二、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是必要的,目前全国应急方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三、应急预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结合。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参与。五、应对突发事件,应以大局为重,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六、要引导公众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七、国家要有一定的富裕财力,包括物质准备。八、国家应通过公示的方式告知老百姓怎样应对这些事件。

以上是我总结的主要谈话内容,请审阅。

解析:对于材料中D部长的讲话内容,单纯用分条的形式是主次不清的表现,而且每一条的内容过于简单,第一条中的概括定位和表述不准确。如“人数的增加”是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吗?第六条中“引导公众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应准确理解为政府如何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与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不是一个层次;第八条准确的说是“应实施尝试教育”这样一个定位准确的观点和概念,而“国家应通过公示的方式告知老百姓怎样应对这些事件”只是对这个概念和观点的解释。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非语言因素听力障碍听力测试教学策略

2009年,浙江省恢复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由此被边缘化了的听力再次成为教学热点。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将高中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目标细化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并描述了六至九级的具体目标。由此可见,“听”和“说、读、写”一样,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听”在交际功能中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有语言学家进行过研究,发现“听、说、读、写”分别占语言交际活动总和的45%、30%、16%和9%。由此可见,“听”所占比例最大。从教学实践分析,听力是教学的基础,学生听力的欠缺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浙江省英语听力高考早于其他科目,测试结果对高三教学计划和学生的情感心理都有重要影响。笔者就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和测试出发,探讨不同因素引发的学生听力障碍及对策。

一、“听”的本质

“听”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输入,它包括输入和理解,是一个主动复杂的心理过程,分为辨音、识义、会意、信息处理和适当反应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可归纳为对信息的感知、辨认和重构三个阶段,从而受到两大类因素的制约: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包括语音语调及变化、词汇、语法、英音和美音的异同、近音干扰等。而非语言因素是指除语言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文化差异、情感焦虑、技能和习惯、短时记忆等。

二、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力测试曾一度中断,这使得听力教学边缘化。很多学校没有配备语音室,即使有,这些设备也是长期闲置。听力课长期被忽略,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听力课。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也是当成读和写的补充。如果时间不够充裕,则听力材料是第一个被弃用的教材内容。相对于精彩纷呈、遍地开花的阅读课,有关听力课型的公开课寥寥无几。从教学效果来看,听力测试结果和学生语言能力也并不呈正相关。笔者对任教的重点中学普通班进行了一次数据统计。统计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表二

语言基础知识和听力测试结果正相关的比例仅为56.7%,即相一致人数仅过半。而结果不一致(负相关)的为43.2%。由此可见,基础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听力能力不一定强,而基础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具备较强的听力。语言因素不是影响听力的唯一因素,还存在造成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

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

为了找寻引起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笔者在任教班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一影响听力的非语言因素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及与学生的个别访谈,笔者了解到影响听力理解的非语言因素大致有:情感焦虑、技能和习惯、文化差异、短时记忆和意志及其他原因(如临考的身体状况、对陌生语音的不适应等)。这些因素不是单一出现,而是相互影响。

1.情感焦虑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听力测试时出现了焦虑紧张。这种状态一般出现于对话题环节中,由听力材料本身引发。对话题型作为测试的开端,题目只读一次,让考生产生恐惧,生怕听漏相关信息。此外,考试本身引发焦虑情绪。双重焦虑在听力测试的开始重合,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害怕听不懂、因某个单词而不安,失去信心。面对这样的焦虑,很多学生几乎是束手无策,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缓解疏导这种负面情绪。

2.技能和习惯

缺少行之有效的听力技能也是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有些学生逐字逐句精听,舍本逐末,因某个单词而错过关键信息。有些学生单纯依靠记忆听,忽视用笔记。还有学生不懂利用背景知识进行预测。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训练中的重复播放,让学生产生了依赖二次播放的听力习惯,也增强了其对播放一遍的方式的不适应。

3.文化差异

部分学生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致使其在听力过程中,孤立地理解话语,能听懂词句却无法理解意思,或听懂了字面意思,却不能准确地理解背后含义。如有听力材料里出现了“weatherofCalifornia”和“weatherofSeattle”。学生听懂了字面上的意思“加州天气”和“西雅图天气”,但由于缺乏必要背景图示,他们无法得知这两个词的“弦外之音”,即“天气好”和“天气差”,也就无法真正领会其含义和意图。

4.短时记忆和意志

听的过程中,短时记忆起主导作用。人的短期记忆容量有限,具有局限性。如果记忆对象是非母语语言,短时记忆则更弱一些。部分学生试图记全所听全部内容,致使短时记忆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部分临时加工出的信息被迅速遗忘。于是学生听时有注意到正确的信息,等到答题,便已遗忘。面对困境,学生的内心意志不够强大,无法快速进行调整,立马泄气。有甚者,对之后的第二次测试,既缺少信心和能力,又没有毅力进行新一轮的持久训练,无谓地浪费了两次考试之间的宝贵时间。

5.其他

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中的开放问题,笔者了解到,除上述提及的非语言因素外,临考时的身体状态也是影响测试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考试时的朗读人员的语音和训练的不一致,也会造成障碍,影响听力效果。

四、解决非语言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引发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探索应对的教学策略。

1.听力材料选择的场景化、口语化、生活化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这一特有属性决定了语言和社会状况不可分割。“语言学家萨巫尔(Sapir)一语中的,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李迎霞,2007)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应尽可能提供真实性强的材料,多为学习者提供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材料,这一策略可以有效排除文化差异引起的听力障碍。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听力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如:走遍美国,Voaspecialenglish,Disney动画片等本土性材料都是“相当地道”的辅助材料,没有经过改编,能很真实地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如走遍美国的模块式,Voa的时效性,Disney动画片的语言简单,充满童趣的声影结合是学外语的最佳选择。国内材料如CCtV10“希望英语”,话题切入小,贴近生活。再如《21stCentury学生版》,虽不是有声材料,但可以作为拓宽背景图示和信息来源的渠道。

2.听力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北外刘润清教授认为“听力测试应既听即测,不应该把听力测试搞成记忆测试,更不应把听力测试变成阅读测试。听力测试的趋势应从客观题一统天下转向主观题大量增加。听力测试将从孤立测试语言技能转向几种技能混合测试,而测试卷会更接近日常生活使用语言的情况。”(刘润青,2004)

教师应将平常教学中单一的听觉刺激训练变更为听说结合、视听结合,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演绎听力材料。题型可由单一的选择题变为多题型的操练。如听画线路、填空、归纳篇章大意,或是根据材料自行编题,可采用表格、判断正误、给标题等多种形式。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题型的连贯性,可编统一主题的整体性试题。这一方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影音世界中稳步提高听力水平,又可避免传统做题式训练的乏味枯燥。

3.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的培养

心理语言学把听力理解过程分为三种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及“互动”模式(interactive)。“自下而上”模式是学生较多采用的模式,容易造成学生逐字逐句地听,忽视对整体篇章的把握。“自上而下”模式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整体预期”(morley,1991)及其他的背景知识对接收到的信息(词语、句子等)进行分析处理。在听力过程中,“自下而上”模式会制约“自上而下”模式。要突破这种模式的制约,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上而下”听力策略。

教师可培养学生听大意、推理、预测、听要点的技能,重视泛听教学。泛听主要是强调对篇章大意,作者意图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特别是短时记忆,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根据学生水平,教师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语言材料,通过让学生理解主旨大意和问题回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对信息作出及时迅速的反应。

4.学习环境的营造及情感的熏陶

情感焦虑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及学习积极性,并不断制造障碍,对学习者听力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若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积极的心态,则能促使他们顺利地获得“声音信息”,收到理想效果。

个别访谈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面临过听力考试时的紧张情绪。因此注重平常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帮助他们消除情感焦虑,显得尤为重要。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听力理解,而不是让学生把听力和紧张联系起来。其次,教师应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积极给予正面反馈,培养学生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平常要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听力材料,让学生早点接触高难度材料,有准备地面对考试难度的不确定性。

5.其他

除上四个基本的教学策略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预设可能引发学生听力障碍的非语言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在考前几天,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持身体状态的稳定性。在听力训练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朗读者的材料,让学生多适应不同的发音方式,避免临考时出现不适应状态。

五、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在实施以上教学策略时笔者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找不同语音的材料花了大量时间。又如找的材料难度偏大,重组和改编又有相当的难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实践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Bachman,L.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Languagetest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2]thompson,i.,andRobin,J.CanStrategyinstructionimproveListeningComprehension[J].ForeignLanguagesJournal,1996.(3).

[3]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4.

[4]韩宝成.语言测试的新进展: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5]薛伟中.听力理解模式及其在听力测试中的作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6]张敬.听力测试中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6.

[7]谭洪进.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听力焦虑调查.经济研究导刊,2010.3.

[8]杨丽萍,徐辉,汪彩凤.论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英语教学,2009.2.

[9]严灿勋,刘慧敏.浅谈大学英语加强真实语料听力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教论坛,2010.2.

[10]翟芳,刘中阳.听力理解障碍的三阶模式认知分析及其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11]古薇华.强化听力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外语教学(考试周刊),2007,14.

[12]汤培蓉.听力测试中题型设计的信度与效度.科技信息.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公路,材料检测,质量控制

abstract:alargenumberofengineeringpracticeresultsconfirmsusinaproblems:thematerialforthehighwayengineeringqualityrealizationandascensioniscrucial.materialinspectionandqualitycontrolofhighwayengineeringprojectconstructionshallbeusedastheimportantpartofthewholeprocess.thispaperfromtheaspectsofhighwaymaterialinspectionandqualitycontrolarediscussed.

Keywords:highway,materialtesting,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公路建设关于土料检测作业的分析对于公路工程而言,土料检测工作的开展应当包括含水量、颗粒、标准击实以及液塑限等指标在内。对于填筑路基用土而言,其检测应当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指标参数:液限限制为50%、塑形指数为26。超过以上限制性参数土料均不得参与进场施工,与此同时,展开有关击实指标的检测作业。在一般情况之下,公路土料击实检测应当按照1/5000m²参数确定击实频率,土料试样应当在封层取样的作用之下切断面进行击实检测。特别注意的一点在于:公路土料检测过程当中样本抽样频率应当设定为5000m³/次,在土质发生变化的状态下针对土料CBR指标(一般来说,CBR指标能够针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路基土、粒料以及稳定土强度指标进行反应)予以检测试验。CBR检测作业能够针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基层材料承载能力予以检测试验,以2.5mm参数深度的标准试件贯入量为前提,采取土料相对于局部荷载作用力压入变形的能力表征为判定标准进行测定。整个检测作业过程当中所需的装置设备包括机架装置、加荷装置、测力装置、百分表等,检测作业操作比较简便且能够兼顾对土基强度参数的评定,是公路土料检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公路集料检测作业分析集料作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进行过程当中的最关键组成材料之一,其在公路基层及面层材料中主要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其对于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在对其进行检测作业的过程当中,应当特别关注集料试样的取样方式以及试验检测开展步骤。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公路集料检测试样取样方法分析。很显然,试样取样的均匀性对于后续检测过程当中有关集料整体性能的评估结果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在大型料堆或是料场上进行集料试样取样的过程当中,取样工作人员首先应当将包括堆脚、堆顶以及堆侧在内的不具显著代表性的部分予以清理,将处于料堆顶部、中部以及底部间隔等量取样作为集料试样样本。与此同时,集料试样取样数量的多少应当参照待检测项目数量予以确定。集料曲阳之后应当对所取得的集料试样样本进行缩分处理。一般情况下,试验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四等分(沿所取集料试样样本中互相呈垂直状态的方向为水平方向,由中间至两边对计量样本进行缩分,缩分需要形成四份基本一致的试样样本,并以对角取料方式加强缩分精度,直至检测样本能够满足相关参数需求)或是借助于分料器装置的方式对其进行缩分处理。(二)公路集料检测方法及标准分析。首先,对于粗集料检测方法及标准而言,检测过程当中应当着重关注有关集料密度、吸水量、含泥量以及针片状含量指标的检测工作。具体来说:①.集料密度/含水量指标检测:以上指标的检测主要以网篮法为主。进入实际检测作业的试样应当过2.36mm筛选并进行二次缩分处理。检测之前应当确保粗集料检测样本具备24h以上的浸水时间。平行检测过程当中应当特别关注偏差率的控制问题,密度偏差应当在0.02以内,吸水率偏差应当在0.002以内;②.集料含泥量指标检测:含泥量指标检测以筛洗法为主。检测试样在导入容器之后同样应当进行24h以上的浸水处理,之后淘洗并将悬浮于容器上部的浑浊溶液倾倒至套筛之上,充分以上动作直至水清澈,最终进行烘干称重处理;③.集料针片状含量指标检测:有关针片状含量指标的检测工作,应用比较广泛的检测方法可分游标卡尺法以及归准仪法两种。检测试验过程当中判定颗粒最大长度参数与侧面最大厚度比值在3:1以上的颗粒属于针片状颗粒。其次,对于细集料检测方法及标准而言,检测过程当中应当着重关注有关集料密度以及砂当量指标的检测工作。具体来说:①.集料密度指标检测:该指标的检测方式以容量瓶法位置。以集料试样的表观相对密度参数进行判定;②.集料砂当量指标检测:该指标检测的关键在于以检测结构的洁净程度对加以确定。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检测试样在检测之间应当过4.75mm筛,以集料质量与套筒顶面相对于活塞地面高度参数为重点关注指标参数。三、公路材料质量控制技术分析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而言,公路建筑材料的费用开支一般为总工程造价的30%~50%左右,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换句话来说,公路材料费用的合理控制对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具体而言,公路材料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针对土料场蕴藏数量进行调查,对其开采与运输环境条件予以评估,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到的主要材料进行室内检测,并填列相应的检测报告,统一入档;②.混凝土构造物所涉及到的钢筋类型、型号以及尺寸参数应当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设计文件标准相契合,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③.包括涵管、盖板以及预制梁在内的半成品构建采购作业而言,施工方应当针对供货方的合格证书及试验检测报告予以检查,必要时可采取抽样检测试验的方式对其质量进行复核;④.各类型材料的进场应当由具体的平面布置图与之相适应,做好各种材料的防潮、防水以及防腐蚀工作。四、结束语大量的工程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材料对于公路工程质量的实现与提升而言是极为关键的。材料检测及质量控制应当作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中的重要参与部分。相关检测及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实践方式,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制定监理规范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总而言之,本文针对公路材料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参考文献: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4

作为教学方法,听力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因其基本的交际作用而具有多项辅助教学功能。听力可激活学习者的言语活动,保障对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在向学生介绍新的语言及国情材料时可使用。正确的组织听力教学是全面、有效地掌握外语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考虑到言语活动中此类型的特征和复杂性,必须进一步完善听力教学。

听力教学目的是课程的一般任务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决定的。初级阶段的任务是形成基本的听力技巧。学生应学会用已学过的词汇语法材料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主张。作为高级阶段听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听话人形成并掌握听力技能,能听懂、领悟具有不同的方言、俚语及各种修辞色彩的篇章,同时能理解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听力的这一教学目的,明白听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心理上不排斥听力教学,在行动上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听力是接受性的一类技能。靠听觉来领悟言语要克服许多困难,引起这些困难基本上是由于三个因素:交际条件;发声言语的语言学特点;将声音信号重新编码为有意义的记录。

第一类困难与交际条件相关,具体如下:

1.信息提出的一次性和声音言语的不可逆性使听话人不能运用回溯来逐字分析。这就要求听话人快速地,几乎是同步地辨认出声音信号。

2.要求听话人要适应说话人的说话速度及说话方式才能领悟言语。

3.因说话人具有不同的声音特点及独特的发音风格,言语听力要求听话人适应其嗓音的力度、音色及发音,当然有时是非标准。

4.缺少视觉辅助使理解机械式言语(录音、收音机)更为复杂。

第二类困难是因发声言语的语言学特点而引起的。

1.在不完全发音条件下因书写与声学面貌的差别而产生的困难。

2.节律语调的特点使师承复杂化,特别是语调可引起潜在含义时。

3.词汇特点的困难。如同音异形词(мог-мок),同音异义词(главаделегации-глававкниге),多义词(острыйнож-острыйвопрос-острыйум),形似词(единый-единственный)。

4.语法形式的易位造成修辞色彩的难于领悟。(例如:Какмысебячувствуем?意思是Каквысебячувствуете?)

第三类困难与理解信息的意义方面有关。

1.弄清楚对象的内容,也就是发生的事件、地点、时间、人物。

2.理解叙述的逻辑,信息中事件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互为条件?

3.领会信息的总思想,理解说话人的动机,形成对所接受信息的态度。

根据以上对听力训练所遇到困难的具体分析,我们应组织适当听力材料并进行相应的听力教学。

同言语活动的任何类型的教学情况一样,听力材料应符合学生的兴趣、言语和生活经验。但是也要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对没有经验的听力者即初学者来说,靠听觉接收外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及心理压力,所以听力教学应从短文章开始,不超过1.5―2分钟,可逐步递增。

在初级阶段,听力材料应由熟悉的词汇语法材料构成。过一个至一个半月,为发展语言猜测能力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所给材料中应包括生词(不超过总词汇的3%),而且应该是不影响对全文理解的词。

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选择的听力材料都应具有信息量,但材料中过度的信息量对加工新信息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对它的掌握。因此在听力材料中应交替使用高信息部分与低信息部分。低信息部分能保证思考和掌握新的信息,而信息量过大会导致学生因听不懂而兴趣降低,以至于对听力过程起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听力材料中应达到最优信息负荷,也就是给出适当难度的材料。这也符合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听力材料的内容是我们应该精选的。笔者认为至今没有一本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听力教材。大多听力教材的内容陈旧,教材内容的编排也未按照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笔者建议,中国教师应与外教合作,共同收集听力材料,由外教检查其语言、内容是否合乎俄罗斯的国情,是否地道纯正。中国教师可把握听力材料的难度是否适合相应的学生。精编后的教材应在一定范围内先试用,来检验使用的效果,去其不合适的部分,增添欠缺的成分,不断完善新编的听力教材,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材方可在各大专院校广泛推广使用。

听力教材中听力材料的形式也应进行改革。如今的听力教材大都只能称为听力题集,是针对学生过级而编著的,完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高中生因高考无听力考试而忽略了听力训练,大学生因四级考试中有听力部分而开始重视听力,但其重视的思想有严重的局限性:唯一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所以大量做听力题,不管是否听明白,只要做对题即可。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听的不如蒙的准,因为蒙对的概率也不低。但是想彻底改变学生的应试心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四级考试已成为一个指挥棒,所以学生根本不注重外语的交际性。笔者认为,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使我们的外语教学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高了,应试也就轻而易举了。那么,如何将应试教材改为提高素质的教材呢?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也只有一些不大成熟的想法,如将节选原文电影的录音片段,给出一定的文字材料,而将一些重点句子或词(从语法、词汇或国情知识角度考虑的)空出,由学生填写。这样重点突出,学生能掌握何种语境下用这样的词或句子。当然,听说训练不可分。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说题;高中历史;高考试题

一、什么是说题

说题,就是教师在研究中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比较系统而概括地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分析、解答和反思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和顺序表达出来。教师“说题”能促进教师加强对试题的研究,从而把握考试命题的趋势与方向,以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看,说题是一种深层次的备课,对于教师把握考试说明和课标的要求更高,思维能力要求更强。

二、如何说题

1.谈选题

2013年福建省说题比赛的选题范围不限地市,给予参赛教师很大的选择自由度,如何选题成为说好题的重要前提。笔者个人认为非选择题包含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能给教师提供更多更宽松的发挥空间,应该是说题的首选。至于选择哪一省或哪一地市的中高考题,则要依据教师个体的实际,可以选择自己相对较感兴趣或平时较为深入研究的某些历史知识、主题等,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在说题时有话可说、能更自信地说。

本次说题比赛,笔者选择的是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第38题,该题为材料解析题,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论十大关系》、英国工业革命等知识点,考查的多为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突出而重要,教师能够大做文章,畅所欲言。

2.谈理论

有人认为说题是说课的一种延续,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支持,才能高屋建瓴。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当前流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改进的要求,也改变了高考复习的思路和方式,要求学生能运用这些新史观正确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历史现象。

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第38题突出考查了经济工业化的相关内容,并呈现了不同国家依据本国国情探索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因此,可以把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作为说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3.谈独特

说题过程包括说命题立意、说考点、说解题思路、说试题拓展、说感悟反思、说教学启示等环节。说解题思路、说试题拓展、说感悟反思是个人发挥空间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独特性较强。

(1)“说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面向学生的分析,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突破试题条件,从而一步步得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这一过程也包括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过程包括了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联系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四大环节。

通常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有四种问法:①“根据材料回答”,这种设问的答案比较简单,只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学生应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一设问要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就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此种设问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④“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这种设问进一步考查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这就需要将材料中涉及的内容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

本题的第(1)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是关于政权巩固问题,所学知识则应联系课本关于苏俄巩固新政权的背景,学生即可完成回答。

第(2)题材料摘自《斯大林选集》,那么相关背景应该出自斯大林上台之后,材料二中斯大林强调不靠外部条件,故答题方向应从国内角度考虑,再结合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进行作答。

第(3)题在材料中提到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现国家工业化”相反,学生可以意识到通常的道路应该是发展轻工业开始。材料二提到苏联不依靠外部,英国就是通过对外殖民掠夺;材料三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英国则应从轻工业起步,这就涉及两次工业革命,从而得出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推进的。

第(4)题从材料四中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前苏联基本一致,从材料中提到的《论十大关系》与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不同,学生可从中得出中国重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协调关系。

由于高考试题强调材料题的考查,因此,在本次说题比赛中,笔者更注重对学生加强审题指导,强调引导学生如何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捕捉和分析,让学生知道试题的设问目的,可联系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并解决答案从何而来的问题。

(2)“说试题拓展”

试题拓展需要一定的原创性和变式思维,对于教师而言富有挑战性。所谓“试题拓展”其实就是题目的再创造,利用现有题目材料进行重组编题。

笔者认为本题可有以下几种试题的拓展、变式:

①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设问变式】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必要性。(答案不变)

②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知识拓展延伸】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拒绝贷款给苏联?

③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拓展延伸及变式】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苏联拒绝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及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④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及变式】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笔者个人认为试题拓展可有三种形式:

第一,以试题材料为基础,重新设问以得出其他不同的结论;

第二,利用试题所得的结论作为条件,开发新的考查点;

第三,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提供新材料(或形式)、创设新情境、提出新设问进行考查。

(3)“说感悟反思”

感悟反思呈现了教师对历史学科特征和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把握,这是极具个性的版块,历史教师要能够并且敢于说出自己对历史试题的理解与思考。

笔者认为,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第38题有以下亮点:

①命题彰显人文关怀。本题材料设问的语言表述简约明确,阅读容量和障碍不大,这有利于学生的正常答题,说明命题者能从学生应试心理考量,尽可能舒减学生的考场压力,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②能力立意更为突出。本题突出了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基本特点。材料的设问有一定难度,这要求学生要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但多个设问又能通过材料进行突破,只要学生有较好的材料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都能较好地完成作答,并通过考查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四项不同层次能力要求,感悟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勇于探索,走自己的路。

③主干知识明显强化。本题考查学生经济文明史的知识,围绕“工业化”这一主题,以英国、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为载体,进行立体构思,突出了教材考点的主干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大框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备考压力,也为今后高三复习进一步指明了备考方向――把握主干知识。

④学科涵养暗藏材料。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本题正是通过对比、苏、英中三国不同的工业化道路,打破了学生容易将现代化理解为“西化”和“欧美化”的误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强调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能脱离本国国情,这也是对学生历史意识、文明意识的

考查。

人无完人,试卷也存在着如下不足之处:

①知识点的考查面不够广泛。知识点考查集中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的苏、中、英三国经济工业化内容,必修一、三的内容未有渗透,考点覆盖面偏小。

②命题材料形式单一。本题所有材料都是文字材料,在材料形式的多样性方面有所欠缺;所有材料均选自《斯大林选集》,均为第二手的史料,缺乏史学研究的原始史料或第一手史料。

③材料观点无创新。试题所引用的材料较为常规,角度或观点新颖的材料没有体现。

④参考答案有超纲之嫌。本大题第(2)题“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征收农业税”等参考答案,学生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但“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等参考答案既非教材表达内容,又没有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学生论从何出?

三、题外有话

说题不仅是十多分钟的展示,更是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呈现,因此,说好题还要有日常微小的积累。

1.谈口才

语言是说题的包装,同样的说题稿,不同的人说也会有不同效果。当你面对摄像镜头,能否调动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流畅、清晰地把自己对试题的理解表达出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说题的成败。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演讲与口才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应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

2.谈细节

(1)说题稿要写好写细

在理清思路的前提下,要写好详细的说题稿,把自己在每个环节想表达的内容、每一个环节的自然过渡都要写出来,并能以新颖的形式进行组合包装,出奇制胜,当然最好能请有经验的教师帮助修改后再定稿。

(2)说题语言要流畅

说题稿可以纲要的形式背诵,重点记准整体设计的框架,安排好时间分配,更要事先演练几遍,将说题稿中可能比较书面式的表达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口头表达,让评委感到你对说题内容很熟悉应该是达到良好效果的秘诀之一。

(3)说题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个性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语料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通用的语言。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而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是对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测试。因此,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的普通话教学培训实质上是以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为依据和标准的一种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在目的、任务、方式、素材的表现上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综合要求和表现。语言教学应该强调和注重语言的实践性教学,而语料的运用是实践性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基础。无论是母语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无论是语音还是语法的教学,无论是语言理论还是语言实践,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语料的运用。

语料是人们社会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实例。语料的收集、分析、分类和运用,在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普通话测试的教学培训中,训练语料的使用已是常态,但在语料运用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深化提高。

一、提高训练语料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目前,湖北省使用的普通话测试培训教材中涉及的语料类型包括声韵调的训练语料、多音字语料、易错字语料、统读音语料、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的比较语料、普通话与方言语法的比较语料。就其类型而言,涵盖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其中有关语音学习的语料数量最多。提高训练语料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可以进一步发挥语料在教学培训中的功能。

(一)强化语料的类别特征,提高训练语料的针对性

语言学习特别是语音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纠正一个错误的语音面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语料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发音位置。

普通话测试的教学培训应该在学习者语言面貌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在施教过程中,针对学习者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设计并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语料。语料设计的落脚点在于纠偏。如有的学习者语音问题主要反映在鼻边音的类型,设计训练语料时,可以设计专项的体现典型性的鼻边音训练材料。这就需要对学习者鼻边音错误的语言实例进行典型性的分析,加强训练语料的针对性,才能促进语料训练的有效性。

因此,在普通话测试的教学培训中,我们可以在已有的训练语料的基础上,分析学习者的代表性典型性的语言问题,建立专门的语音纠偏语料库,并且以错误类型为序进行语料体系编排,如鼻边音训练语料、平翘舌训练语料、前后鼻韵训练语料等等。

(二)强化语料的语用意识,提高训练语料的应用性

一个人的语言状况是习得和学习双重作用下的结果。语言习得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和交际掌握语言,是一种社会学习。语言学习通常指在学校环境中通过语言教学掌握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是一种认识、纠正、自觉提高的过程。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与经历不同,语言面貌千差万别。普通话测试的教学培训就是缩小学习者习得中存在的错误偏差与普通话标准规范之间的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的特点,注重语料的社会性和多样化。

语料要贴近生活实践,注重普及性和典型性。语言是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应该在社会生活、人际交流这个广阔的环境中去学习语言。在普通话教学培训中,要考察所使用的字、词、句、篇语料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的情况,对语料进行科学选择和优先选择,突出语言材料的普及性、典型性和实用性,那些非常用性的或针对个别性问题的语料,则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语料的形式和运用的多样化。语言的教学培训很容易流于单调和枯燥,需要我们在教学培训中遵循认识规律,调动学习者的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刺激学生的语言感知。把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寻找语言学习的切入点。语料的形式除了纯语言文本素材外,还可以配合语音、词汇或语法学习,运用丰富的语言素材来增强语料的广度和吸引力。如采用绕口令、儿歌、相声、诗歌、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语料;语料的运用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朗读、看图说话、讲故事、辩论、猜谜、说相声、即兴词语串联、知识竞赛等等。

二、开展普通话现状普查,建设普通话学习者语料库

语料库是大量语言材料的汇集单位,是语料的资源库。语料库为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基于语料库的语言教学向传统的语言教学发起了挑战。在普通话教学培训中,训练语料的使用已是常态,但语料库的开发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进一步完善。

从不同的角度,语料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从应用层面来分,可分为通用语料库和专用语料库。在普通话测试教学培训中,我们可以构建符合普通话特点的、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普通话学习者语料库。

学习者语料库即以收集语言学习者产生的文本或者语言样本而得到的语料库,是一种专用语料库。它可以通过对大量真实的语料的收集和汇存,使学习者发现语言规律,认清各种语域变体的特点,理解交际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发现语言使用中的问题,进行语言测试及语料分析。

普通话学习者语料库是在语言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学习者在普通话使用、测试中产生的样本而形成的语料库。构建普通话学习者语料库,以文本形式和语音形式为载体,可以分为文本语料库和语音语料库;以普通话学习前语言面貌样本及普通话测试样本为内容,按照学习者的学习历程,进行语料收集;以语音、词汇、语法或普通话等级为分类标准,进行语料分类组织。

普通话学习者语料库为普通话工作者提供教学和科研的素材,通过对比性、评估性语料库的构建,能够提高普通话测试教学培训的针对性,丰富普通话教学手段,贯穿学习者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同时为普通话测试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在语料库的体系构建上,建议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以普通话测试的四题为纵向序列,以四题的要求与测试标准为横向序列,从学习者的测试样本中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语料,建立普通话学习者语料库的结构;二是以普通话的分数等级为纵向序列,以普通话测试的四个大题为横向序列,从学习者的测试样本中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语料,建立普通话学习者语料库的结构。

三、开发普通话自主学习软件,改革普通话学习模式

语料库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新热点,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介入和运用正在改变着语言教学的模式。普通话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语言环境又需要持之以恒。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及其培训方式难以满足这个要求。基于语料库的普通话自主学习软件的开发,对普通话测试的教学培训具有现实意义。

普通话自主学习软件的开发是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它的开发使用可以改变普通话教学培训的模式。普通话自主学习软件中的普通话机测系统是一种教学系统,是对普通话自主学习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学校的局域网环境中,学习者直接在学校机房通过用户机即可方便地进行无限制的普通话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管理功能进行相关的账户、用户使用信息管理操作。学习者首先进行模拟测试,完成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的评估,系统根据模拟测试结果自动提供语料,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和训练。

系统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录音进行实时评测,让学习者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系统自动保存学习进程,建立学习档案,生成学习报告和学习者普通话学习的最终评定结果。教师可以单独或批量地进行学生账户的查询、添加、修改、禁用等管理操作,进行学习进度管理和学习成绩管理。

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时间、人数、地域、人际交往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种结合计算机技术和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普通话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基于语料库的普通话自主学习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语料的采集、分析、选择、应用和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研究课题,有益于普通话测试教学的深入发展。

(本文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研究论文,课题名称“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普通话培训测试及管理系统的构建”,课题编号[2011YR572]。)

参考文献:

[1]黄晓英,文婷.语料库语言学和外语教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2.

[2]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4:250~255.

[3]徐素萍.浅议建立与现代汉语课程配套的口语语料库的意义[J].

长沙大学学报,2012,(1).

[4]陈春梅.以语料库指导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哈尔滨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1,(2).

[5]邵建国,姜岚.基于语音语料库的pSC“命题说话”项音错字浅

析[J].语料库研究,2011,(3):32~33.

[6]邢福义.普通话培训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7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别需要关注学生做题方法的训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答题的规范化。这样做,可使学生:

①心理素质和答题速度得到训练,增强了考试的适应力;

②进一步了解了考试的命题情况,熟悉了各类题型,便于学习中方向明确,方法对头;

③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知识层,从而提高了考试的应变力;

④发现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利于查漏补缺。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一些相关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模式,希望得以借鉴。

非选择题是一种要求运用教材知识对某个现实问题或某个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题型。它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更突出的考查学生分析辨别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答题者要求较高较全面。为此我建议此类题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阅读材料――审清题意――审查问题锁定知识范围――多角度找相关知识点――联系材料总结语言、精心组织答案。例如:材料:“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等成为国人最热门的话题,热情的网民向往祖国的统一为此写下一首小诗: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并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信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请你感悟小诗,评说时政热点――

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解答此问题时我让学生按这个思路答题,锁定的知识范围是:《我国是统一的国家》这节;找到的相关知识点是:历史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心上――维护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信念上――维护祖国的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立场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基础;一国两制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最佳方式;我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之后联系材料按思维顺序书写出来这样不仅不会丢掉观点而且也把问题容易化了。

非选择题中材料说明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我建议材料说明题的思路:就是材料表面、完整的反映而且用政治语言表达即可。例如:“材料一:1952-198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多,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占有量反而减少。1990年粮食大丰收而人均占有粮食居然达不到1984年的水平。材料二: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67.5%达620美元,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材料三:全国每年都有200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而社会提供的可供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此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了这个思路学生在解题时就知道说明什么是这三个材料表面的完整反映并用政治语言表达即可: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反之不完整得分率不会高。

非选择题中的认识类或谈感受类题,学生历来感到难度很大,就此教师在平时试题训练中培养学生做题方法显得非常关键。我建议此类题的做题模式是:认识材料的表面――分析为什么――再谈怎么办。例如:“材料: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起步时,科技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我国的载人航天科技人员中,中青年人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挑起了大梁,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70%以上。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多媒体资源;词汇识别支持;小学生英语听说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梁文鑫(1981—),女,黑龙江五常人。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教与学、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一、问题提出

2001年秋季,教育部下发了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通知。随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小学英语教学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也走进了研究者、教师以及家长的视野。在众多的研究中,通过多媒体资源能够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共识。在这一共同的研究框架下,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学习之前的多媒体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对小学生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听说学习的过程关注很少。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儿童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听说学习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对于词汇的识别,以期能够为小学的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影响儿童词汇学习的要素分析

词汇的学习涉及词汇的语音、词形与语义。儿童在母语听说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成人之间的交际,逐渐建立起语音与词汇语义之间的匹配,如儿童在拿着球或者玩球时,父母主动说Ball,把意义映射到语码上面,如果两者经常在一起发生,儿童就学会了Ball的意义。[1]

可见,成人与儿童的交际过程对于儿童将语音与具体事物(语义)进行联系与匹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点在儿童的外语词汇识别中也被发现,RankaBijeljac-Babic等人研究了20个月大的婴儿对于外语词汇的学习能力。[2]在实验过程中,伴随着每个句子,实验人员会有相应的肢体语言与表情,这些肢体语言与表情能够很好地帮助被试将实验者所发出的目的语的语音与实验中所用到的物体建立连接,进行匹配。可见,如何在多种语境中帮助学习者建立起语音与语义之间的联系与匹配显得非常重要。

在儿童学习外语词汇的相关研究中,mitter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看过荷兰语字幕(母语字幕)后,有利于其对目的语词汇的推理,而外语字幕能够通过显示单词的方式帮助儿童推测语音来实现语音学习[3]。DoloresRamírezVerdugo和isabelalonsoBelmonte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即虽然不要求儿童进行词形的辨认,然而同时呈现目的语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语音与词形之间的连接匹配。

综上所述,帮助儿童在听说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语音、词形以及语义的连接与匹配对于儿童的词汇学习显得非常重要。而在上述的相关研究中,虽然研究者均努力同时呈现目的语的语音、词形以及语义,但是并没有像母语学习过程一样有来自外界的支持(如儿童的父母等人的表情或者肢体语言的引导)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对应,这种对应均靠学习者自己来实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学习者,这种对应或许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未必完全准确,如果能够在这一对应的过程中提供外显的支持,即支持儿童学习者将语音、词形以及语义对应起来,或许有利于儿童的词汇学习。

三、研究假设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能够指导词汇教学的“可匹配性”理论原则。这一理论原则的假设为:在儿童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听读学习的过程中,语言音、形、义的“可匹配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实现词汇学习。回顾以往关于外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中,从词汇的识别单位来看,一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的逐词识别过程,如典型的为学习者提供以单词为单位的注释(文本、图片、视频等方式的注释)的研究;一种是在逐词基础上实现语块为单位的识别过程。单词、语块作为不同的意义单位,以哪一种为单位来提供音、形、义的匹配支持对学生的听说更为有效值得深入研究。

四、实验设计

综上所述,对于在课堂环境中学习外语的小学生而言,为了发现音、形、义的可匹配支持的有无,以及以单词、语块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哪一种更有利于其听读学习,本部分实验设计了单因素被试间实验,操作水平为如下三种:无音、形、义匹配支持;以单词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以语块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在本实验中,音形的匹配支持通过计算机自动匹配实现,即播放语音的同时,与语音对应的文本将被高亮显示出来,如图1所示。语义的获取均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实现的,该行为成为了学生建立语音、词形与语义之间联系的纽带,即有语义获取行为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有可能形成形、义匹配。

被试来自北京市昌平区的四所学校的三年级网络实验班,合计90人,均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实验班学生。被试有近三年在网络环境下使用计算机学习的经历,对计算机的操作相对熟悉。所有被试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每周2~3节英语课。每个班被试都被随机分为三组,接受三个水平的干预,分别为:不提供音、形、义匹配支持;提供以单词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提供以语块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

五、实验过程

在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中,笔者与北京、广州两地的三位实验教师共同协商,在四个备选材料中确定了该实验材料。选择材料的原则有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习过这个材料,从而保证干预能够对学生形成学习效应;第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适中。通过与实验教师的共同协商确定了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取材自LittleFox系列动画,讲述的是一位小朋友谈论自己长大后想要从事的职业的故事,长度大概为一分钟,本研究通过“图片+文本+音频”的方式呈现该实验材料。根据之前孙燕青等人所做的研究,听读之前主题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听读效果,为了保证语义理解的困难不对学生的语音辨析构成太大的影响,测试开始之前告知学生该动画片讲述的是主人公长大后想要从事的职业的故事。同时,因为该实验所提供的各项干预均通过技术方式实现,学生在之前的英语课堂上没有接触过这些操作。因此,在正式开始测试之前,实验人员给被试演示了音、形、义匹配该如何操作,并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通过样本材料熟悉该项操作,在被试举手示意已经了解该如何操作后开始正式测试。测试正式开始后,所有被试听三分钟实验材料。听完之后程序自动转入测试页面,开始测试。所有测试均在网络环境下完成,测试材料的呈现以及被试的作答,均在网页上完成,被试作答的数据将自动被回收到后台数据库中。

六、实验测量

本部分实验主要从语音辨析、语音与词形的匹配、语音与语义的匹配、词形与语义匹配等四个方面测量被试对于目标词汇的学习效果。语音辨析测试旨在考察被试对于目标词汇的熟悉程度,这部分测试通过呈现目标词语音(语音取自听读材料)并请被试指出该词在听读材料中是否出现过来实现。为避免被试猜测和选择倾向性对测验结果的影响,除目标词外,另外选择了两个没有在测试材料中出现过的非目标词。所有测验项目随机呈现。所有六个测试词组通过音频方式呈现,学生通过点击“小喇叭”图标听测试词组的语音,并判断该词组是否在测试材料中出现过并作出选择。被试选择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测试界面如图2所示。

语音与词形匹配旨在考察被试能否建立起听读材料中目标词句在语音与词形之间的联系。测试只呈现目标句子和单词的语音,被试点击“小喇叭”图标听语音并判断哪一项是与语音相对应的词组或者句子。每个题选择正确得1分,选择错误得0分。测试界面如图3所示。

语音与语义匹配旨在考察被试能否建立起听读材料中目标词句在语音与语义之间的联系。测试只呈现目标句子和单词的语音,让被试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语义。每个题选择正确得1分,选择错误得0分。测试界面如图4所示。

词形与语义的匹配旨在考察被试能否建立起听读材料中目标词句在词形与语义之间的联系。测试只呈现目标句子和单词的词形,让被试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语义。每个题选择正确得1分,选择错误得0分。测试界面如图5所示。

七、实验结果

以三种不同的支持条件为自变量,以被试在语音辨析、音形匹配、音义匹配以及形义匹配上的得分作为因变量。以下分别报告被试在不同支持方式下,在语音辨析、音形匹配、音义匹配以及形义匹配等四个方面的表现差异。

(一)不同干预对被试语音辨析的影响

对于被试的语音辨析而言,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种不同的干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F(2,87)=170,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本实验中,在提供以单词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时,每个单词的朗读时间都相对较短(最短0.02秒,最长约1.5秒),即与语音流相对应的文本高亮的时间也相对很短。在提供以语块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下,实验材料中八种格语块(原因格、施事格、工具格、时间格、处所格、结果格、受事格、与格)以及谓词中部分语块涉及多个单词的组合,如受事格(aRedFireengine,aShinyCap),多数仍然是以单词为单位,如谓词Ride,wear,Yell,Stop,Cries等。在这种情况下,与语音流对应的文本高亮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在笔者之前做过的“多媒体资源的语音辨析支持对于小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影响研究”中,为被试提供的是以句子为单位的音形匹配支持,其对被试语音辨析的影响是显著的。当提供以句子为单位的音、形匹配支持时,句子高亮的时间最短约为1.6秒,最长约为4.3秒。可见被试如果能够在音形之间建立联系,文本高亮的时间不能太短。这个结果可以从赵晨等人所做的研究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即听觉和视觉选择注意虽然是分离的加工通道,但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能够相互影响。该研究证实了听觉线索对于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分配的显著性效应,这一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是听觉线索呈现的时间不能过短。该研究中发现刺激呈现时间较短(小于0.2秒)时,听觉中央线索不能很好地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加长,听觉符号刺激最终影响了视觉空间选择注意的分配。这说明听觉线索引导选择注意需要较长时间(至少长于0.2秒)。[4]在赵晨等人的研究中,听觉刺激仅为毫无意义的白噪声,而在本研究中,听觉通道为有意义的英语音频,因而如果要被试建立两个通道之间的联系与匹配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这个对应时间范围应该在1.5秒左右,具体不能少于多少秒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与音频对应的文本高亮的时间过短可能是造成以单词、语块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下被试语音辨析不显著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相对于“多媒体资源的语音辨析支持对于小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影响研究”而言,本实验中增加了对于单词或者语块的语义支持。而语义的支持是通过视觉通道来实现的。从对英语教师的访谈得知,本篇实验材料相对于“多媒体资源的语音辨析支持对于小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影响研究”中所用的实验材料难度相对要稍大一些,生词率要高于实验一中所用的材料。这也导致了在听读过程中被试下意识地多次获取语义。学生可能较多地关注了视觉通道的语义,减少了对于听觉通道的语音的关注,从而导致了语音辨析效果的不显著。

(二)不同干预对被试音形匹配的影响

对于被试的音形匹配而言,三种不同干预的差异不显著(F(2,87)=2.684,p>0.05)。根据笔者在实验进行中对个别被试的全程观察(每个实验组观察5~6人)发现,虽然实验前已经告知被试测试材料的大致内容,但有音、形、义匹配支持组被试在听读第一遍时会频繁通过鼠标滑过单词的行为获取语义,听读第三遍时这种行为明显减少。这与Vanpatten所提出的结论相吻合,Vanpatten指出在学语过程中同时注意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很困难的,而且学习者往往先注意语言的意义,然后才是语言的形式,[5]这也再次验证了克拉申所提到的“可理解的输入”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

(三)不同干预对被试音义匹配的影响

对于被试的音义匹配,三种不同干预的差异显著(F(2,87)=12.242,p

在提供以单词为单位的匹配支持中,单词的词义取自词典中的常用词义。然而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有可能发生变化。如实验材料中的Shot,在词典中作为名词时解释为射击、投篮、射门等,在该实验材料中Shot为打针的意思。可见仅仅以单词为单位为学生提供语义上的支持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有限。孙燕青等人指出儿童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可理解性的支持非常重要,如提供在线词典、在线翻译、相关资料库、词汇检索系统等方式都可以提供理解性的学习支持。[6]本研究也发现仅仅提供在线词典的方式(即本研究中以单词为单位提供中文解释)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音义匹配学习。因为语境会影响单词的具体词义,正如Hulstijn所指出的,对于初学者和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背景知识较少,或由于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他们进行错误推理的可能性极大,因而影响了语境条件下的学习效果。此外,根据多媒体学习理论,来自视觉通道的语义可能会因为语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学生去推理、判断,这样与来自音频通道的语音没有办法快速同步,导致了在提供以单词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时学生在音义匹配上的差异不显著。

本研究也发现以语块为单位提供匹配支持,学生在音义匹配上显著好于无支持以及以单词为单位的匹配支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显著性差异存在的原因。首先,从何克抗教授所提出的基于语觉的儿童言语获得与生成模型(如图6所示)来看,被试是来自三年级的学生,在其概念中枢中已经积累了母语中大量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在测试过程中,以语块作为意义的呈现单位,能够以外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词义识别及语块生成,进而与概念中枢中已经积累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相匹配,完成语言理解的过程。如前所述,任何一个句子都是由八种格语块与谓词构成,因此,以语块作为语义的呈现单位能够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的积累过程。其次,从克拉申的可以理解的输入假设来考虑,相对于以单词为单位的匹配支持而言,语块相对于单词而言更能够体现语境的影响。如实验材料中以单词为单位呈现“Grow”时,解释生长,长出等,“up”作为副词解释为“向上”,当以语块为单位呈现“Growup”时,语义为“长大”。即以语块为单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可以理解的输入,消除了学生听测试材料过程中陌生词汇带来的理解与推测上的障碍。最后,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角度,在无支持的条件下,被试接受来自视觉通道的图片、文本以及来自听觉通道的语音的刺激,语义的形成主要根据被试的推测。如前所述,正如Hulstijn所指出的,对于初学者和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背景知识较少,或由于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他们进行错误推理的可能性极大。而在提供了以语块为单位的音、形、义匹配支持中,被试对于语篇材料的可理解程度更为具体。当学生觉得来自视觉通道的英文文本理解有困难时,通过“鼠标滑过单词”的方式可以获取语义,使得视觉通道的语义与听觉通道的语音能够建立匹配。视觉通道的语义支持也将促进听觉通道的语音的理解与记忆。而如果没有这种语义支持,当学生对来自视觉通道的文本与来自听觉通道的语音的理解都有困难时,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四)不同干预对被试形义匹配的影响

对于被试的形义匹配,三种不同的干预之间差异显著(F(2,87)=12.939,p

针对被试在单词的形义匹配、语块的形义匹配以及句子的形义匹配上的分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三种支持水平中,被试在单词的形义匹配、语块的形义匹配以及句子的形义匹配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见表3。

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提供以语块为单位的匹配支持中,被试对于单词、语块的形义匹配均显著好于以单词为单位的匹配支持。对于句子的形义匹配上没有显著性差别。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

综上所述,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我们发现,以语块为单位提供语义与词形匹配支持、以句子为单位提供语音与词形匹配支持能够帮助学习者在语音辨析、音义匹配、形义匹配上有较好的表现。

八、研究结论及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通过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以及综合“多媒体资源的语音辨析支持对于小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影响研究”的研究结论,输入音、形、义的“可匹配性”的原则部分得到了检验,即对于有一定语音辨析基础以及音形联系能力的儿童而言,在其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听读学习的过程中,输入的以句子为单位的音、形“可匹配性”以及以语块为单位的形、义的可匹配性能够帮助儿童在词汇学习中的语音辨析、音义匹配以及形义匹配上有更好的表现。输入语料的“可匹配性”对于我国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尤其是小学生英语多媒体学习资源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国小学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可以遵循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RankaBijeljac-Babic,Khatijahnassurally,mélanieHavyandthierrynazzi.infantsCanRapidlyLearnwordsinaForeignLanguage[J].infantBehaviorandDevelopment,2009,32(4):476~480.

[3]mitterer,Holger,mcQueen.ForeignSubtitlesHelpbutnative-LanguageSubtitlesHarmForeignSpeechperception[J].pLoSone,2009,4(11):7785.

[4]赵晨,张侃,杨华海.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的跨通道比较[J].心理学报,2001,33(3):219~224.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技术;监理

中图分类号:U415.5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车辆运输量的日益加大,超速及超载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因此,这就对高速公路路面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以及粗糙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延长高速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辆运行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与快捷性,必须确保高速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理工作。

一、高速公路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要点分析

(一)高速公路路面施工阶段的技术要点分析

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之前,应先进行约200m左右的试验路段的铺筑,并进行施工程序的制定,以确保工程得以顺利的进行。对沥青砼面层进行质量监督时,必须以有关指标为依据,对其进行冻融劈裂试验及动稳定度试验,待试验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因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对高速公路的路面进行施工时,应尽量采用沥青混合料转运车,以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路面材料拌制技术要点分析

应将各种集料分类进行堆放,并根据所要求的配合比进行配料,在拌和站进行具有密封性能除尘设备的设置,并进行可检测拌和温度相关装置的设置,并专门设置一个拌和站试验室,以便对沥青混凝土材料及其混合料进行及时检测。对于热拌沥青而言,其控制温度同混合料的施工温度以及沥青标号有关。针对沥青混合料易离析情况,应对其产生离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常而言,混合料发生离析现象主要包括几种原因:一是由于拌和温度过高,连续拌和时混合料容易产生离析问题;二是由于沥青混合料自身原因造成的;三是混合料拌和、运输以及摊铺过程中容易产生离析。由此可见,进行高速公路路面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离析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精确的计算防止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现象。

(三)路面材料压实技术要点分析

初压过程中应通过钢轮压路机对路面进行一到两遍的静压,通常而言,温度不能低于120摄氏度,并注意紧跟摊铺机进行静压,当摊铺后初始压实度相对较大时,可免去初压;复压应紧跟这初压进行,切忌随意停顿。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而言,应优先使用胶轮压路机对其进行搓揉和碾压,以便增加其密水性。由于边角部分不容易碾压到,因此,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对其进行碾压。通过雾状喷水法确保沥青混合料在碾压时不出现粘轮的现象。对于新铺筑的路面而言,不应进行停机加水或加油活动,以避免油料及杂质对路面造成污染。

(四)路面接缝处理技术要点分析

通常而言,梯队作业在采用热接缝处理时常将已摊铺的混合料部分暂时留15cm左右的宽度不进行碾压,以作为其后摊铺过程中的高程基准面,待后摊铺完成之后立即进行齐缝碾压,以除去缝迹。半幅施工时不可采用热接缝进行处理,应采用切缝或人工顺直刨缝进行处理。在铺另半幅之前,应将边缘进行清扫,并进行少量粘层沥青的涂洒。碾压过程中应由边向中进行碾压,并留下8cm,而后应对新铺的部分进行压实,并跨缝挤紧和压实。

二、加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的监理工作

(一)进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为了防止原材料以次充好、以劣代优的情况发生,应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到施工环节中去,监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进场原材料的监控力度,以确保后续施工的质量。1.对于砂砾而言,应根据规定对入场砂砾进行筛分试验。超出规定粒径的部分应进行剔除或破碎;2.对于石灰及粉煤灰而言,必须对其有效钙及氧化镁的含量以及细度等进行有效控制;3.对于石屑而言,应采用石灰石破碎之后的尾料,不得掺入土沫;4.沥青面层所需的粗集料应确保其材质以及级配,应对粗集料的物理力学相关指标进行检验,并对其级配进行抽查。

(二)对标准及抽样试验的质量控制

1)对于标准试验而言,其主要包括了标准击实试验、混合料配比及集料级配试验以及结构强度试验等。为确保标准试验的公正性,监理人员应要求承包商委托有资格的试验部门对其进行标准试验,且必须经过监理人员的审查和批准。2)对于抽样试验而言,主要是对工程各项的内在品质进行检查,例如对各种原料物理性能以及施工过程中成品或半成品相关项目的试验。监理人员进行抽样试验时应确保被检样品的公正性及其代表性,按10-20%的频率进行独立抽样试验。

(三)对试验路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整个工程的阶段性质量进行评定,应在承包商自检的基础上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相关试验项目的检测,应确保监理的严格性,不能只重进度忽视质量,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对高速公路路面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把握,同时,加强每一施工环节的监理工作,方可对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从而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面试个人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物理;模型试验;应用

物理模型试验实际上就是在实验体内放置基于实际比例缩放的模型,如实验装置、水槽、风洞及模型架等,其将相似理论作为其基础,在对诸如单值条件、动力、运动及几何等基本的相似条件予以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基于模型所开展的试验,获取一些量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规律,然后再向原型上进行回推,最终便可获取针对原型规律的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以此对真实过程所存在的各种特征进行模拟的实验方法。

一、物理模型实验概述

对于物理模型试验而言,其依据模型材料及模型加载可划分为如下四种,即底摩擦模拟试验、离心模拟试验、原型材料模拟试验及相似材料模拟试验;而依据模型受力状态及相应空间形态又可划分为三种,即平面应力模型、平面应变模型及立体模型;如若依据相似条件可划分为两种,分别为多因素模型与单因素模型;依据实验目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如矿山模型、土工结构模型及水工结构模型。对于相似材料模型试验而言,此乃整个物理模型试验的关键性且广泛性方式,此种模型试验所运用的力学,与原型材料的人工材料较为相似,在实验体内依据相应比例,构建一个与原型较为相似的力学结构系统,然后给予其与原型相似的工程及载荷活动,用此对原型的力学过程及其后续的结果开展研究工作。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最早理论乃为原苏联学者库兹涅佐夫所提出的相似理论,基于此而构建的一整套从原本理论性的模型测试、力学分析及物理试验,转变成为现今的针对工程实践所开展的试验性的研究方法。20世纪40年代,全苏矿山研究院通过利用平面模型试验技术,对煤矿开采具体的岩层破断所具有的相应活动规律开展研究,至此,推动了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定量研究方面的得以深入发展。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首次建立了相似模拟实验架,建立地点为中国矿业大学矿压实验室,且逐渐向诸多部门拓展,如地质、水利、建筑、狂野及各煤炭高校及科学研究院等。而当到了现在,伴随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比如岩土边坡坝基稳定性问题、复杂环境下采矿与采动岩体力学问题及矿山开采与当地环境保护等问题,均利用物理模型实验方法得以解决与完善。

二、理模型试验类型及测试方法分析

物理模型试验主要包含有四种类型,即底摩擦模拟试验、离心模拟试验、原型材料模拟试验及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无论是原型材料模型还是相似材料模拟,均将模型材质作为着眼点,依据各种模型相应建造过程,依据所选择模型材料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分类。在模型实验过程中,底摩擦模拟及离心模拟则依据不同的荷载施加方式而进行分类,离心模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乃是运用离心机的离心力模拟重力,依据相似准则,通过对具有物理性状相同的土体予以运用,最终制作出对应的模型,促使其在离心力场当中的原型及应力状态一致于原型重力场,用此对工程性状开展全面、系统化研究的测试技术。对于底摩擦模拟而言,其乃是在可定向平移的底盘上放置结构模型,利用模型与底盘之间所形成的相应摩擦力,开展具体的重力模拟,以此对工程岩体在整个重力场当中所存有的准确破坏机制开展研究。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共对620篇论文开展统计工作,其中395篇为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所占比例为63.8%,因此,此方面的应用乃为最多。在对煤炭行业所开展的统计结果当中,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在整个统计结果中所占比例达88.6%,10.9%原型材料模拟试验;而对于那些非煤行业当中,离心模拟试验所占比例为17.5%,原型材料模拟试验为31.2%,相似材料模拟试验为50.8%,由此可知,所采用模型实验方法具有多样性。较少运用底摩擦模拟试验。

三、应用行业分析

物理模型试验乃是一种基于实验室对现场难以直接实施观测的各种工程现象实施模拟的实验手段,在适用性上比较强。据相关统计结果可知,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除了在非煤矿山的或煤矿学研究与设计当中得以应用之外,还在诸如地下工程、地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土木工程等行业当中予以运用。据最新数据统计可知,在不同行业当中,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的应用中,矿占占比达45%,土木工程、建筑及地下工程所占比例达36%,非煤矿山为2%,地质工程为8%,水利水电工程占比为9%,由此可知,应用多为煤矿行业,土木工程及建筑则位列其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