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十篇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十篇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7:42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马维平(1971-),男,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江苏常州213164)刘茂昌(1972-),男,甘肃天水人,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甘肃张掖73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BG[2009]GXG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2-02

一、前言

未来教育将是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与现实要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校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r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从知识、意识、技术三个层面上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信息文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备敏锐的体育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对体育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融入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重视有关体育教学与科研的信息。二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能。在信息知识方面,体育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应该深入了解体育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在信息能力方面,体育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简单开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三是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体育教师在获取、使用、传递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较高的道德要求,抵制不良信息,用健康、积极的信息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判断、评价信息。

三、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相关的四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四种教学理论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学习理论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四种传播理论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注重通过主动自学、积极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定期开展研讨来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不仅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且也是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内容的认识程度,2012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通过对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78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上表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四项指标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个别教师甚至不知道;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类型、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制作与选择原则的认识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1.学习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浏览器、搜索引擎、专业学科网站论坛和下载技巧的提高。这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平时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码应学会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2.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进行相关体育教学,还是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不管视频是从网上下载的还是自己录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声音编辑技术。

3.文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文字处理一般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处理软件。无论在编辑教学案例还是制作课件中,均要使用图形图像来丰富教学内容,phoshop是当前最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同时一些小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都可以实现图形的最基本处理。

4.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制作是体育教师在课件作中必备的技术,学习Flash软件中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就可以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如用比较易学的Swishmax此类软件小工具来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借助《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可轻松地修改已有的动画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5.课件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最关键的是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常用的课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课件制作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课件制作集成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平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软件进行处理,课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理论,也就是现代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概言之,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主动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为主渠道,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创造性地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各类有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达到运用信息工具与体育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静,冯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11).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师素质

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正日益信息化。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必将面临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顺利进行及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最迫切行动之一[1]。教师要在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熟练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新的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新的专业能力素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育信息传播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或者说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

二、教师在现代化技术下应该具备的素质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由于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具有相应的信息化素质。

三、培养教师信息化素质的策略

1.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

学校要注意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增强教师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及吸收利用的敏锐性,养成随时随地获取有用信息的良好习惯[2]。充分利用和加强指导教师平时运用“互联网”、“校园网”进行教学管理及交流等,如成绩管理、信息传递、教学BBS、电子备课等,使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检索、获取搜集、整理、分析、筛选、加工和应用的能力。

2.设置开放性的教师信息素质培训机构。

培训是以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基本的培训单元,培训目标、内容可以根据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知识背景、个人需要,以及各学校的实际等方面自主确定,培训形式、方案灵活多样,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为一体,学用结合,可以解决教师教学、科研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3],有效避免培训与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因此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3.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培训中心应该包括以下人员:管理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习心理与教育心理专家、计算机软件与开发制作人员、计算机硬件和维护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实施各种教育的教师[4]。

4.建设数字化校园网,为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物质保证。

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行web文件浏览服务,使网络资源能支持教师备课、上课使用;实现Ftp文件传输服务;实现视频点播服务、邮件收发服务。校园网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像索引服务、流媒体服务、DnS服务,特别今后还要实现远程教学、视频直播等,实现全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更为实现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构建动态式教师信息素质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搞好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构建的教师信息素质评价与考核标准应该是动态的和发展的,不仅关注教师过去与现实的表现,更关注教师个体的发展,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个体差异,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旨在促进教师最大限度地发展。

四、结语

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文化常识、娴熟的信息能力,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对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获取、提炼、整合、应用和传播,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适应新型教育模式,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5],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做一个现代化教学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10):6-10.

[2]宁艳珍.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79-180.

[3]江文花.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2):88-90.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11―0075―01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和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为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通过培训、应用,让语文教师具有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交流、反思,让语文教师时刻能够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专业化程度。

一、语文教师专业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水平。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广泛而深刻的领域,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育管理离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2.老师平时工作忙,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这制约了课题的深入研究。课题活动强调语文教师之间在课题实验中善于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我们在课题活动中却发现,语文教师们由于各种原因,在交流时缺乏大胆的质疑,真诚的批评指正和激烈的辩论。

二、提升语文教师专业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依据现状,转变认识

针对部分语文教师信息素养认识不够深入的现状,可以从多方面学习和了解有关信息素养的理论,并从根本上对信息素养进行必要的剖析。可以通过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达成共识: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的提高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它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观,而是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努力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能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发动学校语文教师收集和查找“语文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有关方面的理论文章并阅读。除自学、做笔记以外,还可以定期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论坛,如:“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多媒体运用与课堂教学效度”、“信息素养帮助我提升专业化水平”等等。通过交流活动,会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

(二)运用策略,提升素养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备课环节,提高备课质量。如,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运用各种有效资源教学,有效调控课堂,提高学生素养。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多法并用,解读教材;语文教师引领,激情互动;科学练习,及时反馈;自觉反思,巧妙迁移等。

3.促进学生学的策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感官刺激,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4.多元整合策略。”多元整合”,即多种途径、多种内容、多种方式的科学有机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校德育与管理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与应用三者之间内部的有机整合。

(三)以活动为载体,提升专业信息素养

1.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光盘播放室等现代化设备武装起来的多功能教室,创设平台,提升语文教师专业信息素养。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运用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获取信息资源多元化的学生,作为高职学校的主导力量,高职青年教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合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就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至国家层面的“互联网+”对各大传统行业产生了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近年备受关注的职业教育也同样受到其深远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加之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高职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目标,即建设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其重要保障就是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据教育部2016年统计数据,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有45.46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8.9%,其中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约占高校教师的60%,成为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这一趋势在高职院校中表现更为显著。相对于国外,我国对信息素养方面的初步研究较晚,信息素养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是在要求高校开展学习文献检索之后。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起步阶段(1997-2002年),这一阶段为起始研究阶段,研究成果比较少。第二阶段是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稳定发展阶段(2003-2009年)这一阶段教师的信息素养备受关注,展开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学习。第三阶段是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深入阶段(2010年-至今),此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界新兴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微博、微课、可汗学院、慕课、翻转课堂等的兴起,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入研究,但是研究发现,只有较少一部分教师接触到了此类新技术。图1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时间段划分在此背景下,培养“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青年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对高职青年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青年教师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亦是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提升“互联网+”时代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必然性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多体现于其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近几年,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以智能终端(平板、智能手机等)为依托,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可汗学院、翻转课堂、mooc、微课等颠覆传统教学活动的新教学实践。同国外相比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完备,但是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仍然较为单一[1],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因此,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在“互联网+”教育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及骨干力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成为关键,也成为突破瓶颈的唯一出路。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高职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职业教育教师检索、评价、传播、分析信息,以及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与修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2]。依据调查分析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需求,以及在访谈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对于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紧紧围绕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发展科研的应用层面上。培养内容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实践性。为了满足高职青年教师培养需求的多样性,制定了如下培养内容:(一)理论模块。理论学习可以改变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文化修养。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必要的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有效教学以及教育实践起着指导和理论支持的作用。现代信息理论的指导,信息技术无法有效渗透到教学、科研过程中,任何的教学模式也都不再具有现实意义。理论模块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计算机基本理论、网络基本理论、媒体设计基本理论、多媒体基本理论等。(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模块。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训应该贯穿于高职青年教师整个培训的全过程,较好的信息意识使高职青年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主动接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方法,潜意识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并能觉察到其对整个教育的巨大作用和潜力。信息道德培训要求高职青年教师必须培养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依赖于教师道德主体性的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教师的道德主体性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意识。(三)实践模块。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特点决定了实践模块是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所在。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仅要关注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掌握,而是以改进教学绩效为出发点,提高高职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只有通过实践,使教师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兼容,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在前期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广泛观摩、研讨优秀课例,参加教师信息化比赛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总结经验,并结合所教学科,探讨如何将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运用到所教学科中去。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一)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模块的培训措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训贯穿于整个培养的全过程,信息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另外要把教师考核与教师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师在客观的压力下引起主观上的重视。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法,根据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汲取正确的信息道德内容,摒弃不良道德内容,通过自我修养及自我提升,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成立信息道德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图书馆、电子报刊、交谈室,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二)理论模块的培训措施。1.岗前培训。入职前由学校组织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基本素养、教育部规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人才培养、校史校情、学校发展战略等方面。未参加学校安排岗前培训或者岗前培训不合格的教师,不得承担教学任务。2.专家讲座。学校组织相关信息技术专家举办讲座,讲座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计算机基本理论、网络基本理论、媒体设计基本理论、多媒体基本理论等。3.网络培训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网络选取相关理论在线课程进行学习,课时必须达到规定课时,方可合格。(三)实践模块的培养措施1.导师“传、帮、带”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助教制度”,采取新老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培养,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青年教师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尽快适应和熟悉高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尽快提高业务能力。青年教师需在导师指导下主持或参加完整的教学工作、教改项目、教材建设、精品课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活动;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教师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积极加入科研团队工作,在其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努力提升科研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参加学校组织举行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2.“访问工程师”培养。培养学生具备高级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的目标,而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潜在客户,其培养的有效途径即为校企合作。学校每学期可以选派部分专业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到相关的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一是每学年利用寒暑假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二是脱产生产实践锻炼。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深入企业,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与企业及科研机构一起研发新技术,通过实践锻炼学习,将新技术新技能融会贯通于教学及科研实践之中,无形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学院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信息化特色的“国培”“省培”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赴国(境)外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4.参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实践能力。5.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信息化教学达标活动。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以赛促教,在比赛中交流学习,提升教学设计素养和教学实施素养。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的方案,并积极展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给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更加规范合理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6.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的研究是提升高职青年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和信息素养的过程,科研课题申报与完成的整个过程,也是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体现,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研讨,也将促使其作用于教学积累与反思,让新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充实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5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查询利用信息和选择信息源中直接会影响到自身合理定位的准确性。在信息知识方面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信息基础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行业交叉结合部分的应用知识。教师的信息知识是一个能动的系统,教师在信息知识积累与传授过程中不断对原有掌握知识、结论甚至权威思想提出疑问和反思,或者对某些事物和社会现象、社会决策提出独到见解。因此,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能够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在有形和无形的过程中影响和教会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具有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预测事物变化趋势的能力水平。

在信息能力方面。信息能力作为教师整体信息素质的基础内容,是培养教师信息素质的最基本部分,总体来说,信息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能力和专业信息能力两个方面。

在计算机知识普及的现代社会中,高职院校教师了解信息系统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是他们的基本信息能力,并能够对电子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利用。当然,专业信息能力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比如开发教学工具、利用网络软件来进行信息管理和课程设计等等,这样在符合教学改革模式和教学实践性的前提下,能充分发挥学校多媒体信息技术作用,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其反映了人们对网络规则的遵守、对网络安全的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他人利益行为准则的保护,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信息法律的规范行为,以及信息安全的使用等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具有的素养主要包括:合理获取和使用信息的科学态度、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策分析

(一)调研的方法与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依据高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编制了调查问卷的21个问题。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以及辽宁省大连市的一所高职院校的老师,总共发出了纸质文本的问卷110份,网上问卷50份,共收回1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25%。

(二)调研结果分析和对策

1.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缺乏、教育技术理论尚待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术语和理论的具体内容还很模糊,对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了解也很少。信息知识比较匮乏。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础理论,知晓系统科学理论的教师占48%,还有11%的教师什么理论都不清楚。由于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知晓率不高,缺乏教育技术理论作指导,所以制约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如利用图书馆开展文献学、信息概论、网络信息检索和利用等方面的培训。

2.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师信息素养是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以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

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目前对于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应用方面,大多停留在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层面,如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信息获取方面,有91%教师利用报纸杂志获得信息,通过书籍获得信息的有80%,而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60%,说明了高职院校教师了解一些检索方法,但信息能力的层次仍然显得不够。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教师们要主动去学习文献检索技能,了解信息查询规律,编制简洁有效的检索式提高信息获取的正确性和时效性;主动了解自己相关专业的网站,了解学科的动态发展,更好的全面分析学科信息。

3.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有待各方面的支持。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是制约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学校总体资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三成教师认为是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资金投入不足;在学校软硬件条件方面,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部分具备条件;在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面,21%的教师认为资金投入不够。因此,为了保证各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要多方筹措资金,要积极申请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用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常规设备配备和设备更新。

4.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重视不够,有待强化培训意识目前制约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方面的主要障碍仍是教师观念问题。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有35%的教师觉得缺少有用的信息资源,25%的教师认为缺少教学所需的硬件,有19%的教师觉得缺少团队合作,孤军奋斗。高职院校要优化信息资源建设,不断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建立教学所需的各个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力求做到各类信息资源之间的比例协调和科学配置。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要求校园网络要有优良的信息环境和服务水平作底蕴,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另外要增强信息服务水平和效果,除了要从专业性、时效性、安全性出发增强校园网络资源建设,而且要根据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努力建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二次文献,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如定题检索、课题跟踪、信息编译等。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技术素养培养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主导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多由师院院校以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或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方式进行,而高职院校则由于其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师多来自非师范院校.因此,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

所谓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技术素养包括三个要素:(1)知识要素,即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2)能力要素,即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3)情意要素,即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技术素养的发展需要经历关注技术、把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三个阶段。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它从知识、能力和意识三个方面描述了教育过程的参与者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同时,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也应经历三个阶段,即关注教育技术本身、教育技术作为工具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育技术转化为一种能力和责任。

二、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模式探究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一个及时有效的途径,也是高校信息化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笔者分别以“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培训”为关键词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搜索到论文13篇,其中7篇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有关,主要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方法、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对文献进行认真研读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应紧扣教育技术素养的内容和培养过程,并结合院校教育基础和教育技术现状.从而提出了一个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的模式图。

1 培训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学校设置专门的培训中心,负责向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这是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内容主要包括:(1)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3)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开发;(4)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5)计算机网络培训等。培训的方式可以选择公修课、案例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教学等。

2 教学科研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教育技术能力不等同于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教育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也不相同12]。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因此教育技术素养培养过程中培训的内容除了注重信息技术能力外,更要注重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这一过程中,要使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一。应用计算机和intemet搜索和组织信息资源的能力;其二,应用现有信息资源整合和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其三.利用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指导自己解决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像是架在理念和实际中的一座桥梁,使教师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边实践,边研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教师自身素养得到提高。同时只有教师亲身经历,才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和更有针对性,更能反映学生素养水平的评价。

3 外部环境

(1)学校的小环境协助

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学习和科研的环境。学校的软硬件环境要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提供机会,并且能把这种教学实践的成果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鼓励教师探索实践,例如可以增加科研经费,考评优特,以及优先考虑职称评定等。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政策,比如培训课的出勤情况记人工作考勤、培训的成绩记人工作考评等。学校成立专门为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机构,统一协调,管理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建立一个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全校教师参与的网上教育技术学习社区,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提供平台。

(2)社会的大环境支持

社会大环境主要是在政策和培训资源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在政策上,教师职业趋向于专业化;抬高教师职业的准入水平。在培训资源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各科研院所、师范院校的相关教师培训部门应保证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所需的培训专家,并负有相应的培训和考核职责,如教师资格评定、考核等。

三、教育技术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培训环境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环境

高校信息环境的状态和可用资源的数量,是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实践的必备条件。这里的实际环境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信息化设备的硬件环境,还包括电子图书、多媒体课件素材、电子文献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

2 培训时间上注重“长短结合”

所谓“长短结合”,就是指“短期培训”结合“长期辅导”,即在多次的、阶段性的“短期培训”中。穿行长期辅导的一种培训方式。教师一边接受培训.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开展教学研究。目前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因此除了教学科研任务外,高职院校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验.尤其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学院会要求有一年的企业实习经验。对于这样分散的教师群体,时间上“长短结合”.再配合平时的网上教育技术社区服务,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73-02

一、开展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当下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也将改变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中职语文教学有着不同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语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选文方面,更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结合行业性质及特点设置课程,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语文课上乃至课后的运用,对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性教育的位置,与专业教育不同,语文教育涉猎的范围更大、应用领域更广,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承载更大的容量,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教学。

二、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授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理解后再展开讲授,把教材当做唯一的载体。在现代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原本“平面化”的语文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由多媒体展示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以及更为系统和突出教学目标的课件,使学生更加乐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雷雨》时,可以播放影视片《雷雨》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在讲授《永远的校园》时,可以播放北大宣传片并通过课件系统性地讲授课文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对课文中“永远的校园”的实质进行更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

(二)建立服务专业的语文交流学习网络平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创建教师、学生的语文交流学习网络平台,在平台中,由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彼此交互和合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平台中可以通过交流讨论、集体参与等实现协作学习,并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在交流平台中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通过开展协同方式的协作教学模式,学生在处理问题的周密性、思维的严谨性、合作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师生之间通过互相的协作,相互启发,使得教学真正变成既教又学的过程。

(三)利用现代媒体以及科技通信工具强化课后学习

中职语文教材在选取课文时增加了提升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仅仅通过课内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除在课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外,还可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实践操作,并利用微信、微博、手机视频等手段,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记录和点评,强化课堂教学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飞信、QQ等联系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把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乃至学生的生活中。

三、开展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一)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行为

1.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知识“权威者”、信息资源“垄断者”的角色,其作为语文知识的复制人和传授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下,教师应从“权威者”、“垄断者”转变成课堂知识的“导航者”和“指导者”,学生则应从一名“从属者”、“附属者”转变成为“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其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应把学习活动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双方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

2.改变师生课堂行为。信息化教学使得传统教学中单一媒体、简单教具的使用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为工具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改善教学软环境,重组教学信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探索研究和讨论交流,并适时加入学生的互动讨论中,引导学生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的摄取,实现单纯的知识学习向综合的认知行为转变,以此来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学生则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已有学习经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运用文本资源和信息技术取得所需知识,获取独特的体会和感悟,在小组的交互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并在学习中,使自身的创造力、理解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二)师生要具备良好信息素养

语文信息化教学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对信息要有敏感性,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辨别出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适合教学的有效信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此外,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并调动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掌控课堂气氛,也是教师信息素养之一。

在学生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相比高中学生来说,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完成。面对教学环境的改变,学生应具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对信息需求的阐明能力,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评估能力、批判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知识信息交流能力,等等,才能完成个体真正意义上知识的构建。

(三)要有一定的硬件环境

语文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前提条件的,在此基础上需要一定的网络和多媒体应用设备来支持硬件环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一般来说,要有高效运作的小型局域网、校园网或因特网等,以及播放增强课文整体感知所需的视频、文档、课件、音乐等基础性设备,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此外,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的支持以及学校整体教学目标中对语文信息化教学的重视,也是促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四、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将成为一纸空谈。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对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教师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教师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成效的评价体系,应该打破唯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对知识信息的传播广度以及交流与反思,等等。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学生有效地经历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此外,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

(二)学生评价体系

扭转传统的以卷面成绩评定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成绩,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评定,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跟踪、作业分析等方式进行评定。改变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做法。同时,教师在评价中职生语文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其他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等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张隽,张筱兰.Blog技术在中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优势[J].甘肃科技,2006(3)

[6]王道俊.信息技术教育——中职学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7]徐寅伟.教育信息化在中职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施[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5(1)

[8]郭长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浅析[J].职业技术,2008(6)

[9]李文琪,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

[10]杨满福.专题学习网站的内涵与应用[J].广东教育,2004(9)

[1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26)

[12]王坤.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2)

[13]曾少玲.试论素质教育的大语文观[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2)

[14]王萍.怎样转变职高生的学习动机[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1)

[15]成汗青.中专语文教学的美育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2)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作了初步探析。 

 

一、前言 

 

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经历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联姻,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时空观和教育价值观来审视教育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其重要地位日渐凸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也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二)教师个人自身成长的需求 

教师的形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全面发展、逐步成长直至走向成功的情智载体。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正纳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三)信息技术教育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上的新篇章。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览无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在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亟需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定位。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基础学科、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认识模糊。 

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尽人意,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双专业性(教育专业性、学科专业性)没有共同体现;信息技术教师向硬件或软件方向的专业化发展不明确。 

三是教学人员混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教学科完全不同,入职起点差别很大。并且他们的入职动机也与许多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等)有较大的差别,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没有其他的出路,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中没有可做的工作而被安排在这个岗位上的;另一部分则是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而主动选择了这个新兴学科作为发展点! [2]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发展速度缓慢。 

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诸如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标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重视、不规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1.在学科的定位上。(1)从为学生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2)从为学科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3)从为学校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 

2.自身定位。信息技术教师应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以实际贡献来提高地位。(1)刻苦学习,加强自身素质;(2)积极参与教研,用成果说话;(3)积极思考,在反思中成长。 

3.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1)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录用严格把关;(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定好位;(3)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4)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强支持。只有教师自身逐步认可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才能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3] 

(二)以校为本,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质量,必须以专业化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一体化体系。从理论上说,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不全部包括上述所有参与者,尤其是教师本人缺乏决定本身专业发展方向及其方式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迫于满足教育系统或学校的需要、统一考试或继续任职的需要而接受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这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亟待改进。下面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校本科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科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科研”的直接目的,“校本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校本科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特征,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科研”的引领。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反之又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科研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4] 

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大量成功案例说明,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未来的前途并不在于是否能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贡献什么知识或为教育实践提供什么有效的工具,而在于它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存的状态”。 [5]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各不相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应灵活多样,处理好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落实,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可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必须具体到教师某一点上学科知识的欠缺。 

校本培训需求分析是了解学校希望通过培训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培训效果以及教师自己希望或愿意参加何种培训以提升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调查分析过程,这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前期准备和基本前提。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校本培训的目的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需要,也要兼顾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关注教育改革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校本培训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等多重要求。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改革需求、学校以及教师三个方面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设计,在具体的培训实施时,应根据教师的情况、学校发展需求以及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另外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在学校的统一培训之下,可以是以学校为基地,联合开展培训,可以由骨干教师负责,在学科组内组织培训,也可以和大学、进修学校等合作。培训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主题研讨、案例研究、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讨论交流、自学反思,等等。根据教师特点、培训需求与目标、培训内容的不同要求,综合采用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方法组合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和培训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从多方面入手,理念层面: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改变以往教师被动专业化发展的局面;制度层面: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实践层面:突出教师专业化的特色,强调“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齐头并进,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重要是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3] 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tpaCK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9-04

近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教师在教学应用中仍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相对不足,未能将技术能力有效地应用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等问题。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与技术的整合能力,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的实施等方面问题受到了较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对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本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和回顾,以期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适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出的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角色的一种素质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国际上,也有国家将教育技术能力称作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tpaCK教师专业能力”为主题词,检索从2004年到2014年6月之间的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经过筛选最终得到96条文献记录,并利用noteexpress3.0和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在2004年由教育部推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到2010年由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后,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关于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文献数量从2010年到2013年也快速增长。从文献的数量分析来看,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政策性强自主性差,教师培训的工作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今后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可持继开展下去是我们急需研究问题。

2.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

利用noteexpress的题录统计功能对文献中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到如图2所示的主题词列表。从图2可看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出现频次最高,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高等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前期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tpaCK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很少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3.文献作者分析

根据发表文献的频次、下载频次及引用频次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代表作者有何克抗、沈书生、祝智庭、张一春、马宁、罗永平等人。他们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与建设、国外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理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等多个角度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研究。

4.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这96条文献记录进行筛选,选取文章数量发表在前7名的期刊,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相关主题的研究仍以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为主。对这96条期刊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发现,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师范院校、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教机构工作人员。从作者单位分析来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大多由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来实施,这些作者分析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遇到问题和对策。师范院校发挥在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更多的参与了教育技术标准或指南的研制,并对国外教师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或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解读,为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起到了参考的作用。

二、结果述评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与实施

在标准研究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先后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可看出,国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设起步较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标准》(iCtCompetencyStandardsforteachers,简称《iCt―CFt》),该标准包括技术素养、知识深化与知识创造三种教学方式,及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法、课程与评估、组织与管理、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师专业学习六大教育热点领域,构建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8年推出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t2008),并将该标准作为教师培训考核认定的依据,该标准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与领导能力、数字化环境的创建等。新加坡于1997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规划第一期(1997-2002)”简称mp1,并于2002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第二期mp2(2003-2008)和第三期mp3(2009-2014),其中第一期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第二期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第三期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促进学生it能力[5]。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高校教师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而且在教学内容、对象和方式上都是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因此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也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由高教司指导,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于2000年推出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并委托该委员会组织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出台有关培训标准和政策,如2005年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广东省制定颁布了《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培训大纲等。2010年9月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简称netG.tHe),该标准参考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相关的能力标准,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并经过多次的调研修改和意见征询,适用于高校全体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6]。

在实施方面,美国的netS.t标准依托“培养明日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简称pt3)教师培训项目,日本则依托it改革策略下的“教师使用iCt实际情况”新项目,英国则依托iCt国家计划中的基金培训项目。我国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netG・tHe指南,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还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部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各国都比较注重应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培训,如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展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为教师教学和学习提供各种在线的学习环境和渠道[7]。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6月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随后55个省级分中心相继成立,来开展高校教师的网络培训工作,网络培训从不同角度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8]。

比较而言,美国netS-t2008标准要求教师要“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iCt―CFt》标准,明确教师的作用是模拟各种真实的学习过程,创建各种情境让学生应用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新加坡的mp3计划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我国的相关标准颁布已有多年,但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推出新的版本。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体系,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已经建立了职前到职后的培训体系[9],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注重校本培训。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文献综合分析来看,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相关的研究不少。综合这些研究者的调查来分析,在态度和意识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对教育技术和重要性有认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作用不大[9];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却认识不够。高校教师培训大多处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级培训阶段,缺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应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与方法[10];在教学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对教育技术的作用及概念有所认识,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也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时仍然以讲授式为主;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开展科研,如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等,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处于简单使用状态。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从文献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没有随着时展而发展;二是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与内涵认识不足,教育技术培训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层面,不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理念理论方面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11];三是在培训模式上仍以集中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的多元学习需求;四是培训实施后,效果评价与后期管理缺失,较少关注教师将标准充分延伸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指导,能力建设始于培训、止于培训,未能将初步体验层面推进到课堂实践层面;五是学习资源不足,培训课程资源是培训实施的重要保障和途径[12]。

在培训策略方面,①完善培训标准、管理和保障体系。培训标准要与时俱进,随着发展来修订和完善;高校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必要时应用行政政策干预,如将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微课、信息化教学案例和精品课程评审大赛等方式,并结合培训切实推动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②要激发高校教师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形成动态化、常态化和终身化[7]。③要选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内容要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层面,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面的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④积极建设网上培训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训实施的基础和保证,有效应用现有开放的培训资源,包括大规模网络课程mooCs中有许多课程都可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对国外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译及技术应用的本地化,这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12]。⑤改革培训形式,健全培训组织。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培训。同时,高校教师培训应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创建教师学习社区,形成实践共同体[13]。

三、结论与展望

在信息时代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相比几十年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须具有信息技术与工具支持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要达到有效技术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和学科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必须是关联的,即(technologicalpedagogicalandContentKnowledge,简称tpaCK)。tpaCK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各个国家能力标准版本的演变来看,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基本都指向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培训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培训模式。尤其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出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基于mooCs的教师培训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平台、师资和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2012-03-30.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3]朱书慧.2002-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回顾[J].继续教育研究,2013(8):4-7.

[4]马宁,崔京菁.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7-64.

[5]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6]马宁.《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

[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8]王欣瑜.我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模式之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3(6).

[9]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吴方,杜学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96-99.

[1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39-143.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篇10

【关键词】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6―04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指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信息社会下未来教师角色的必经之路。[1]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网络教学平台[2],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3]等。(2)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如从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课堂互动质量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研究[4],以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建议[5]等。(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如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用)》,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6]。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实习中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高师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于不同高校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都相差很大,因此教学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使教学逐渐偏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1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的认识。一方面,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如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存在重复,因此没有必要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即使师范生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它应用于教学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就是教会师范生如何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

3盲目选用自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虽然教学改革鼓励教材多元化,但是所选教材必须通过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以确保所选教材是高质量的。由于一些高师院校对选择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各自为阵,自编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并在本校长期使用。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结果,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开展教学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2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根据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或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所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现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种是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含对原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需求,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就是一种合理的现实选择。

3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都是开展教学前的幕后工作。虽然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已经做到运筹帷幄,但是学生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给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许多变数,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

4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评价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测试、量规、档案袋等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常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而且评价内容既可以是总结性的成果,又可以是过程性表现。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学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模仿性教学,二是独立性教学,三是创造性教学,四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7]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和知识创造期,其中关注应用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萌发;学习模仿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迁移融合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应用;智慧创造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8]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独立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风格阶段,如图2所示。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然而在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阶段,通常只能通过课程培养和教学实习等途径达到初级阶段,即从模仿性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主要培养职前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等。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处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即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达到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然后通过教学实习,逐步达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而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主要是教师入职后通过教学实践、教研、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1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的改革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包括:(1)根据自己所学的学科选择教学内容,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收集和加工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3)能够在多媒体教室里尝试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4)采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对自己或其它同学的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2《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9],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四大核心要素展开,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与课程知识体系对照表如表1所示。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授法,而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式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案例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途径包括:一是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讲示范课;二是通过视频录像播放教学案例;三是由主讲教师讲解和分析具体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游泳教学”案例来开展案例式教学。首先通过一段“世界游泳名将蛙泳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由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再通过视频播放详细讲解蛙泳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在游泳池模仿练习,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逐渐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蛙泳的基本技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技能训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二是设计和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尝试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实施信息化教学;四是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这四项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式学习,亲身经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4《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四个方面,分别赋予0.4、0.3、0.1、0.2的权重,通过“”进行计算综合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综合成绩评价模型如表2所示。从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重点强调学生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通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教学实习逐步提高。

五小结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高师院校培养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修课程,应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出发,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职前教师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而促进职前教师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4]田健,王妍莉,王卫军,杨改学.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5):83-89.

[2]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9):80-83.

[3]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62-65.

[5]王纬,王妍莉,田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6-120.

[6]姚巧红,李玉斌,刘德山,胡卫星.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6-81.

[7]骨干教师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聆听上海师大谢利民教授报告[eB/oL].

[8]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improvingthee-teachingabilityofpre-serviceteacher:instructionalReformof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Course

HeJi-lingJianGLingCHenShi-pin

(Schoolofeduc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