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十篇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十篇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2:27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1

一、“二孩政策”对宏观教育的影响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生育政策调整的是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等自然因素决定的人口的构成情况。“二孩政策”将会对人口的年龄结构、区域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教育人力结构和教育布局结构产生变化。

1.学龄人口止降趋涨,小学的期待与挑战

我国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后,生育率开始逐步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年出生婴儿数变动总趋势呈现减少状态;进入21世纪后,年出生婴儿数进一步减少,0~14岁学龄儿童数量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6.6%。这种情况导致学龄人口下降,有些学校由于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国家实施“二孩政策”后,虽然人口总量增加不会太大,但是由于第二胎的出生,学龄人口上升,学校的生源将得到保证。对此,很多学校管理者持乐观态度。近年来生源数量下降成为制约城区薄弱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孩政策”给城区薄弱学校及乡村学校带来了希望。一些社会口碑较好的优质学校的管理者也认为,“二孩政策”使学龄人口不会出现一定幅度的的波动,对学校的接纳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总体来看,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均对“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在招生方面的影响有所期待,但是对于优质学校,更是一种挑战。

2.学龄儿童分布不均加剧,教育布局结构需调整

教育布局结构主要是指正规学校地区分布结构状况。通常情况下,普通小学应该按照人口密度和所跨地区半径考虑设置学校网点;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处于弱势的偏远地区,由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可以考虑设置小规模学校。

在我国,0~14岁学龄儿童区域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即不同区域儿童总数及儿童占当地人口总数的比例存在差异。偏远地区儿童占总人口比例高,发达地区儿童占总人口比例低;农村儿童占儿童总数比例高,城市儿童所占比例低。“二孩政策”实施后,上述情形可能会加剧。因而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需要顺势作出调整。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城区中,儿童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分布更加密集,但是新城区的教育服务经常落后于其发展变化的脚步。所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出发点,在新城区中合理设置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机构,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和教育机会均等。

二、“二孩政策”对微观教育的影响

“二孩政策”对学校内部管理的影响可能会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女性青年教师生育二孩意愿及行为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二是一些家庭因为生育二胎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

1.青年教师集中的学校将出现暂时性教师短缺

“二孩政策”给学校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如何解决由于生育带来的任课教师暂时性短缺、教师专业成长受到阻碍等问题。我县有一所刚刚成立的学校,年轻女性老师居多的小学,其校长已经强烈的感受到了二胎所带来的对教师队伍的冲击和影响,令人在欢喜的同时感到一种焦灼不安。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从开学到现在,学校人员始终稳定不下来,在连续聘用了6个代课老师的情况下,依然缺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保胎、休产假的老师太多,远远超出了学校每学期2―3人的考虑和安排。这学期本身已经有两个在家休产假的老师,加之已经怀孕的4位老师,学校都做了精心的调整和安排,应该是正好能够衔接上。开学后却陆陆续续听到5位老师怀孕的消息,带着身孕上班的老师一下子就增加到了9个,其中有4人是二胎。因这9人当中的半数之多都在学校的意料之外,加之平时还有因病、因事请假的老师,还有一些必须要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使得学校原本刚刚够用的人手突然紧张了起来,教导处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调课、安排代课。”

综上所述,如何看待“二孩政策”对教学管理的影响。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倾向于“二孩政策”有重要影响,并明显感觉到压力。“二孩政策”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不仅是通过青年教师生育二胎体现的,还会通过六至七年后生源增加对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来体现。“二孩政策”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教育管理者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影响,将会导致采取不恰当的应对策略或因准备不足而措手不及。

2.传统家庭结构得到修复,教育在挑战中迎来新契机

“二孩政策”实施后,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结构将得到部分调整,这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有挑战也是机遇。某小学教师说:“有些老大(指一胎)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有所减少,会有点失落感,在上课时候也能感觉到他们有些心不在焉”

有学者认为,“二孩政策”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二胎社会到来,也会逐渐恢复传统家庭文化中朴实的伦常关系……而不仅仅是基于权利的索取和理所应当。”

三、“二孩政策”下小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二孩政策”已经全面实施,但是对于“二孩政策”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教育行政管理者、小学要做好准备。

1.着眼全局,适当调整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

“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大约六至七年后学校生源会有所增加,教师需求量将扩大。而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多为60后、70后,80后教师较少,这可能会因为教师集中退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对此,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宏观、微观角度对教师供需情况作长期的、全局性规划。在教师需求量猛增时期,可适当推迟高素质年长教师退休年龄。

2.根据0~14岁儿童地域分布,调整学校布局

由于城市的发展扩充及乡村城镇化建设,0~14岁儿童(包括一胎和二胎)可能会集中分布在城市新区或新兴城镇。为此,学校布局结构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避免城市发展中的教育服务滞后现象,做到“学有所教”,努力达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3.针对学校暂时性教师短缺,制定危机管理预案

“二孩政策”可能导致教师暂时性、产假性短缺,学校管理者应对此有所预见,并提前作好安排。同时,学校管理者应引导符合“二孩政策”的教师做好规划,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激励没有生育需求的教师承担更多教育工作。

4.小学生的教育的变革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2

本文作者:宋静王侠工作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师徒结对的构建策略

(一)幼儿园必须把新教师的入职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列入园务工作计划随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日益受到重视,幼儿园相应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但多数幼儿园的培训并未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幼儿园培训多为全园性培训或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多为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介绍,或是对教育教学技能优化的研讨,几乎没有针对新入职教师的专项培训。新教师主要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和模仿老教师的行为来获得专业成长的,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不适应”会导致她们产生挫败感,甚至产生离职的念头。已有研究发现,许多幼儿园管理者对于因“不适应”而离职的教师,往往简单地归因于这些新手教师不能吃苦,而忽略了她们内心的感受。因此,幼儿园应当把对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当成一项专项工作来对待,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进行规划,且这种规划不应是幼儿园单方面制定的。幼儿园首先应对新教师的能力与特质进行分析,做出初步的成长规划,然后与新教师坦诚交流,指导新教师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时间表。(二)营造师徒结对氛围,培养优秀的教练团队幼儿园的师徒可以形式多样,但主要形式有园内的教学和班级内的师徒。前者是指新教师根据本人的教学兴趣或自己的专业弱项,确定一个主攻方向,与园内能补己短的老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后者是指新手教师拜班级中的老教师和老保育员为师,向她们学习保育和教育的知识技能。幼儿园如果重视班级中的师徒结对,并对其培训进行监督和指导,尤其是对师傅们教的水平的提高和徒弟们知识技能的进步表现出适当的关注,就能有利地促进班级内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例如,类似于“比武”的新手竞赛可以为师徒双方树立共同的努力目标。此外,为了追求更高效的教与学,师傅们需要对已经形成惯性的工作方法进行反思,并为使新手尽快进步而加强与新手的沟通。幼儿园则可以通过举行“拜师会”帮助新老教师确立明确的师徒关系,营造一种“愿教、肯学”的学习氛围。本文用“教练”的称谓取代传统语境中的师傅,主要是因为在师徒结对的入职培训中,师傅的传道方式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幼儿园统一规定的,主要侧重于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的传递。因此,作为“教练”的老教师应当能够熟练运用以下基本技能:1.谈话。教练与新手教师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新教师缓解心理紧张。谈话的内容可以包括幼儿园基本情况、政策、资源、活动程序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或者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2.示范。通过示范,新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及其要求,知道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教练”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由此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等。3.辅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纷繁芜杂,新教师在起始阶段多数难以应付这些困难,因此“教练”对新教师的日常工作要多注意观察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同时在带教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带教重点,采取多种带教和考核方式,从多方面强化对新教师的培养。(三)完善师徒结对的运行机制1.建立师徒结对的网络管理机制。为了使入职教育工作能够长久、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幼儿园不仅必须把新教师的入职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列入园务工作计划,而且还应当建立、健全如下图所示的责任系统。在这一管理网络中,业务园长充任总教练聘任教练,班组指新教师所在的自然班,教练由班级中的两名老教师(保育员)担当,其中班主任是主要责任人。总教练对教练的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参与小组培训。入职培训结束后,业务园长组织对新手教师进行考核,并根据教练的日常培训工作对教练的工作进行总体评定。2.规范班级师徒培训流程。自然班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环境,如果能对班级师徒结对进行宏观的规范和调节,就能提高这种培训的功效。因此,幼儿园首先应为新教师编制合适的培训课程,其内容应主要包括保教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前者是根据幼儿园的工作特点和工作需求,循序渐进地向新教师传授教育保育、班级管理等技能;后者是教练根据新教师当下的思想状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向新教师传授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帮助其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次,教练应进行现场培训。教练参考园所制定的培训课程计划及新教师的实际水平,在教育现场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要点进行讲解和示范,指导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让新教师逐步掌握实施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再次,通过评价促进新教师成长。对新教师的评价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并尊重新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总教练通过小组活动对师徒培训进行过程指导。业务园长作为总教练需要不断地对师徒结对培训进行督导。总教练的督导可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它的对象既可以是教练团队,也可以是新手团队。对新教师而言,她们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在和老教师进行对比时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感。而新教师彼此的交流则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的点拨,容易获得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领悟。对老教师而言,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开阔眼界,提高带教水平。总教练通过小组活动可以了解班级培训的情况,对新老教师适当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或专项技能培训等。

幼儿园实施师徒结对培训的外援策略

幼儿园新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瓶颈,这就是幼儿园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都较低,难以自行编订科学规范的入职培训计划和课程,也就难以满足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需求。[3]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可以通过和大学合作开办专业发展学校,借助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专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为新教师入职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大学与幼儿园、专家与幼儿教师之间形成“共生关系”。[4]在这种“共生”中,首先可以由大学专家帮助幼儿园完成新教师入职教育课程的建构。其次,专家可以定期深入幼儿园,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入职培训中的班级培训进行监督和指导,促进其培训效果的提升。这种合作有利于弥补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欠缺,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总之,师徒结对在幼儿园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对新教师而言,班级工作是她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她们在入职的初期也最需要在班级中产生归属感。因此,幼儿园以班级为基地构建师徒结对模式,无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对新教师进行入职教育的途径。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职工教育教师对策

抓实职工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各级领导的共识。整合全兰州铁路局教育培训资源,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培训而成立兰铁职工培训站(2006年3月成立,下称培训站),是兰州铁路局、路局党委做出的战略性决策。随着兰州局职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2012年7月,培训站退出复退军人专业学历教育,转型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转型后的师资队伍如何适应新形势需要,是培训站当前面临的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培训站从事干部职工培训、特殊工种培训、函授学历教育专职人员和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人员共123人,其中专兼职教师共105人(专职教师60名,兼职教师55名)。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分别如表一~表四。

2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资质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分析,面对当前中心工作的转移,教师队伍与当前新形势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2.1队伍整体老化从年龄结构看,全站专兼职教师105人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有8人,而46岁以上教师达51人,分别占专兼职培训总数的7.6%和49%,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就有13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上升趋势。这种队伍严重老化现象,势必严重影响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铁路专业师资短缺从职称结构看,虽然中级以上职称兼职教师达74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70%,工程系列职称专兼职教师57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70%,但全日制大专学历仅有44人,这其中不全是铁路主专业毕业。从专业结构看,由于长期从事学历教育,机械、工程建设、计算机、财经、卫生、师范及其他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就有68人,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65%,其中师范及其他类居多。而铁路主专业的运输、机务、供电、车辆、工务、电务专业合计37人,仅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35%,除运输专业(多为后取得学历)较多外,机务、供电、车辆、工务、电务专业专兼职教师十分短缺。

2.3缺乏知识更新铁路运营组织的变革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给职工培训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给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铁路改革发展前沿的知识、信息、技能,才能胜任当前职工培训工作。但由于培训站近5年从事复退军人专业学历教育工作,在教学组织上按照高等、中等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专兼职教师既没有充电的时间,也没有充电的机会,对铁路高速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规章等知之甚浅,对我国铁路改革的前沿信息、发展动态知之甚少。

2.4现场经验缺乏培训站专兼职教师绝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培训站是2006年3月整合而成,师资来源于原兰州分局职工培训学校、运输学校,武威分局职工培训学校、党校,银川分局职工培训学校、党校),无现场工作经验。还有一部分从原分局教育管理机关转岗到培训岗位,现场经验十分缺乏。加上近5年从事复退军人专业学历教育,到现场实践机会和次数都较少,因此,教师队伍现场经验缺乏。

2.5工作热情缺乏105人专兼职教师中,一半属兼职,来自于培训、特培、函授、综合、劳人等科室管理岗位,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相关的授课任务,在悉心钻研培训工作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部分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取得企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专职教师因缺乏约束激励机制、队伍老化,致使工作动力不足,他们很少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现场调查研究,丰富课题,挖掘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培训教材,影响培训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依据兰州铁路局人才培训建设项目“到2015年末,将职工培训站建成国家或铁道部重点支持的人才培训基地”要求,根据当前工作转型的形势,务必快速行动,探索实践,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培训理念、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铁路技术知识和现代化培训手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1立足现有师资,选准突破角度,推进教师队伍快速转型

3.1.1自主选题,确定各自主攻方向面对培训站专业学历教育中心工作向铁路专业技能培训转移的实际,引导教师紧跟培训发展形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把当前适应性强、并经过短时间内钻研能够投入使用的课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例如,当前应围绕新版《技规》、《行规》导读、新旧《技规》、《行规》变化,电气化铁路安全,劳动安全,DmiS、tDCS、CtCS—2,企业运输员、工务防护员、安全员等课题,定责定限进行合力攻关,使其尽快成熟,为开办新的培训班提供课题支撑。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对特殊儿童而言,在一所对象来源单一,且以隔离、分类为特征的特殊学校里,对他们的社会融合是不利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随班就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特殊教育模式,但在我国教育界却并未得到较好的推广。在一些人心目中,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应在普通学生身上,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主动或被动地受到隔离和排斥等不公平的教育待遇。文章研究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如何排斥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特殊儿童、普通学校、主流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来降低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为主,以文献法为辅,进行质化分析和研究。笔者选取X机构6名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寄养家长、学校老师的评价。笔者查阅与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理论、增能理论、社会融合理论等相关文献,对本文的研究设计与内容富有启发性。

(二)研究分析框架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认为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导致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当教育体制不健全时,社会建构起一种忽视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文化,许多特殊儿童被排斥于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特殊儿童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弱势群体,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与剥夺。随着这种文化内化在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里,从而产生更加持久与深远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知,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和普通学校排斥、主流社会排斥三者之间构成研究的互动框架,其中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排斥系统中,普通学校、主流社会是主体,特殊儿童是客体,他们之间社会需求的出发点不同,在彼此互动关系中产生排斥与被排斥,与影响因素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怪圈,共同影响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三、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

(一)个案基本介绍

儿童a:男,9岁,两性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8天大,入院至今由X机构监护抚养。儿童B:男,8岁,地中海贫血,被遗弃时约10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C:女,8岁,精神发育迟滞,被遗弃时约5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D:男,9岁,语言障碍,被遗弃时约5岁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5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儿童e:男,8岁,先天性唇腭裂术后、先天性指趾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2天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4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F:女,10岁,脊柱侧弯术后,被遗弃时约7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3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

(二)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本文尝试通过“社会排斥互动框架”,分别从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探讨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三个排斥维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1.教育体制排斥及其引发的问题我国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都规定普通学校不可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然而,X机构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儿童却常被排斥在外。经多次协商无效,X机构将情况如实反映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某普通学校迫于来自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为X机构申请就读的适龄儿童专设了入学面试,经校长面试合格方可入学。一般情况下面试通过率不高,直接影响X机构儿童随班就读率。学校不愿意接收,校长的面试很严格,孩子当时没达到入学标准,X机构尝试了好多方法,学校才给临时安排就读。(寄养家长1)我们是普通学校,老师都没有参加过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学校里也没有设置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学校老师1)一个班级只能有2个左右的特殊儿童,不然这个班级会很难管理。很多授课老师都不会对他们提什么学习要求。(学校老师2)当前教育体制的各种政策、制度都致力于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政策执行过程却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导致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形成了教育体制对特殊儿童的结构性社会排斥。

2.社会文化排斥及其引发的问题特殊儿童可能外观有小缺陷,或说话不太清晰,或行为有些偏差,或入学就读时年龄偏大,这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被歧视。社会上的家长担心特殊儿童会影响他们孩子的成长,他们会向自己的孩子灌输一些对特殊儿童有偏见的思想,给特殊儿童贴上“另类标签”,心理上产生无形的隔阂。于是,正常儿童有意或无意与特殊儿童保持距离,拒绝和特殊儿童一起玩耍、交友,形成了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的摩擦性互动。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我,他们都不跟我一起玩,我在学校没有伙伴;每次寄养妈妈送我来上学,我总想着能回家。(儿童D)他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里不说话,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面对全班的同学,真顾不上他,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帮他。(儿童D的老师)老师总说我不懂事,同学也不喜欢我。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得很快,我听不懂。每当我做错事时,老师就会批评我,说我这不好那也不好。(儿童e)他就是一个捣蛋的学生,不管走到哪,谁都不会喜欢。学习不好,性格不好,什么都不懂,可以不来学校了。(儿童e的老师)普通学校排斥特殊儿童,孩子很容易受到歧视。本来还只是肢体上的残疾,到了学校连心理都出问题了,变得自卑、胆小。(寄养家长2)在当前社会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为特殊儿童提供个别辅导,更何况他们都没有特殊教育背景或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他们感觉难以胜任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难免会对特殊儿童表现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3.社会网络排斥及其引发的问题本文的社会网络是指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支持网络。当前教育环境缺乏盲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无形中体现以强势群体的意志为主导,导致弱势群体资源分配上的边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也不容乐观,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避而远之,对特殊儿童持有愚弄、歧视的心态,老师时常对他们视而不见。长此以往,特殊儿童被排斥于正常儿童群体之外,几乎不与正常儿童往来,而是将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群体情感投向同类群体,形成一个不断萎缩的社会关系网。同学会骂我是狗屎,有时几个同学围攻打我。每次老师总是批评我,都说是我的错。在学校里我只和几个也是X机构的孩子一起玩。(儿童B)他在学校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纪律,经常被学生家长投诉,没有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儿童B的老师)老师不喜欢我,她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在学校过得不开心,没有伙伴,感觉大家都离得远远的。(儿童C)她在学校里很少跟别人接触,偶尔也就是和X机构的其他孩子玩,平时班级的活动她很少参加。(儿童C的老师)我寄养X机构的儿童好些年,家人支持我做这份爱心工作,但周围其他人都不理解,社交范围缩小了许多。(寄养家长3)学校的老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普教老师根本就无法为他们提供个别辅导。(学校老师3)社会排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排斥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单向的排斥是社会主流教育剥夺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益,让他们自我价值无法得到体现,极易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双向的排斥是特殊儿童受到社会主流教育的排斥,产生了被剥夺感、被边缘化,长期以来他们也会排斥普通学校的老师、同学,有的还会选择离开学校。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即使他们走出了学校,同样面临着对社会的不信任与排斥,甚至延伸到敌视社会的心理。#p#分页标题#e#

四、社会工作对特殊儿童教育的介入

前文笔者深入分析三个排斥维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现进一步讨论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与方法,探析特殊儿童在社会工作介入中如何实现增能,降低社会排斥,改善社会融合。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理念,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满足特殊儿童发展的原则,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认为特殊儿童有获得资源以解决问题并发展潜能的权利,强调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建立一个评量和介入的交互框架,以满足其需要并促使他们与环境达成和谐。

(二)特殊儿童在社会工作介入中的增能

1.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X机构的特殊儿童中多数是残疾儿童,社会工作者根据特殊儿童的服务需求,立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方法开展社工介入服务。

(1)特殊儿童的识别与评估特殊儿童是需要识别与评估的。X机构的哪些儿童应该就读特殊学校?哪些儿童可以到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他们是病理性问题多一些,还是适应性心理障碍多一些呢?此时,社工对儿童进行实地观察,每学年评估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互动关系,提供儿童社会发展的资料,组织教育、医疗、康复、护理、心理、法律等跨多学科专业技术团队一起诊断与评估,如是轻度残疾儿童(轻度弱智、肢残或有心理障碍但生活能自理、不严重影响正常上课的学生)则依照融合教育理念安排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社工在特殊儿童入学前先与学校联系,让学校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促使学校能够尝试接纳一些轻度残疾但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儿童随班就读。

(2)特殊儿童寄养家长的有效支持特殊儿童情绪、情感和态度会有不同变化,寄养家长作为模拟父母承受着更多的压力,这是没有养育过特殊儿童的父母难以想象的。社工根据寄养家长的需求提供个别化的家庭支持,比如情绪支持、咨询服务、知识培训等。当特殊儿童向寄养家长倾诉因某种残疾所造成的情感困扰“我不想出去,没人陪我玩”,“为什么我长得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此时寄养家长的回应至关重要,对特殊儿童的自我意识和感觉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他们变得积极、自信去迎接挑战,消极的态度则会使他们变得退缩、孤僻。所以寄养家长积极地回应与交流有助于特殊儿童提高交往接纳能力。与此同时,社工开展一些寄养家长的小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分享经验,获得必要的非正式支持。

(3)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权利维护社工作为特殊儿童代言人走访X机构所在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为特殊儿童争取义务教育的权利。X机构儿童以计划外招生的方式分散安置附近学区内的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如有的学校不愿接收,所在地的教育部门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以政策制度为主,以鼓励支持为辅。社工作为特殊儿童权利的代言人,与学校协商、组织专家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加强学校老师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与沟通,消减在文化上的排斥。让学校老师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正常儿童之间的学习能力各不同,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自然存在差距。与此同时,社工制定一些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能力的活动计划,必要时为特殊儿童提供个案跟进服务。

(4)特殊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社工通过沟通、法律维权等渠道,帮助特殊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社工与寄养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实行家长会、个别化教育计划会、家庭记录、儿童成长报告等。寄养家长不但将日常生活技能传授给特殊儿童,而且以家庭为基础的学业技能辅导,补充课题教学的内容。社工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改善特殊儿童学习的环境,根据特殊儿童需求设置无障碍通道,为特殊儿童提供合作性、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老师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过程中缺乏的相关知识,社工提供所需的咨询服务与支持,必要时协调社会资源为老师开展培训与指导。社工与社区进行良好的沟通,开展一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推行有意义的特殊儿童教育项目,动员社区资源帮助更多的特殊儿童。

2.特殊儿童增能的实现根据儿童a的具体情况,社工从个体与环境方面分析儿童a在校面临的困境,并采取相应的介入策略。为了改善儿童a的情绪管理能力,社工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模拟场景、行为预演的方式,帮助儿童a澄清脾气暴躁的原因,与儿童a分享调节情绪的方法。效果评估时儿童a的情况有了良好的改变,社工将儿童a的积极变化告诉学校,但学校并未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a的进步,坚决不再让其返回学校随班就读。社工向相关教育部门反映实际情况,依法维护儿童a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经多方协调,今年秋季学期儿童a有机会重新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以前我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校长不让我去上学了,我只好回到这里上特教课。最近,我知道9月份可以出去读书,好开心。(儿童a)他以前被学校劝退,学校的校长怎么也不愿意再接收他入学。社工因此多次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也递交了相关的申请报告。(儿童a的老师)针对儿童B的具体情况,社工意识到儿童B在班里处于边缘地位,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让老师和同学看到儿童B身上的优点,尝试接纳儿童B。社工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告诉老师儿童B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介入策略,为儿童B提供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争取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老师召开了以关爱为主题的班会,让班上的同学们和儿童B一起玩互动游戏,儿童B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重新返回课程。社工与老师一起为儿童B设立阶段性目标,引导儿童B遵守课堂纪律,学会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其他同学也要学会尊重和接纳儿童B。

现在老师很少批评我了,还夸奖我进步了很多。同学们也愿意和我一起玩了,我也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儿童B)他现在基本上可以遵守课堂纪律,与同学们的相处渐渐好起来。他有一些什么想法,也会跟我沟通。(儿童B的老师)社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儿童C在校面临的困境,并采取相应的介入策略。在会谈中,社工运用反映感受、角色扮演等技巧帮助儿童C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与此同时,社工向其老师提供儿童C社会的发展状况,让老师理解她学习能力存在的局限,也能让老师看到她乖巧可爱的另一面。老师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儿童C是先入为主了,所以很多时候总是觉得她做得不好,经常批评儿童C,导致儿童C每次见到她都会很紧张,越紧张就会越做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老师对儿童C的态度从排斥逐渐变为接纳,也适当照顾儿童C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个别化需求。老师会对着我笑,她很少批评我。同学们也会邀请我一起做游戏。现在我喜欢去上学了,虽然我学知识还是有点慢,我会按时完成作业。(儿童C)如果其他同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都主动去帮忙,大家都挺喜欢她,也乐意跟她一起玩。(儿童C的老师)针对儿童D①的具体情况,社工与儿童D的老师一起探讨儿童D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老师了解儿童D的成长经历,在寄养家长的关爱与引导下,儿童D的性格渐渐开朗起来,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内向。寄养家长为儿童D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希望老师在班级里能给儿童D多一些鼓励与支持,为儿童D营造良好的同伴互动与支持的环境。随后,儿童D的老师渐渐改变对儿童D的看法,鼓励其他孩子和儿童D一起玩,平时多参加班级活动。儿童D在大家的关心和鼓励下,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会主动跟熟人打招呼,可以流利地与人说话,各方面表现都取得较大的进步。我喜欢去学校上学了,老师和同学们愿意和我说话了,有时还会和我一起玩,有一次老师还邀请我到讲台为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呢。(儿童D)他的情况比以前好了许多,不再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许多。现在他愿意与别人交流,课堂上也会主动回答问题。(儿童D的老师)#p#分页标题#e#

针对儿童e的具体情况,社工与老师探讨班级里同学们反应的具体情况,呼吁同学们用爱心来接纳儿童e,做到不嘲笑、不歧视,让儿童e感觉到班级的温暖。社工针对儿童e的过于好动的行为问题进行个案辅导,了解儿童e在学校和寄养家庭的状况,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达成共识。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的价值理念,正面关注并激励儿童e通过努力改善不良行为,强化良好行为。与此同时,社工也运用角色扮演的技巧帮助儿童e改善课堂行为,灵活设计课堂模拟情景,引导其分享换位的感觉与思考。社工及时向老师反馈儿童e的进步,与老师沟通适当改变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现在同学们不会给我取一些难听的名字,他们会和我一起玩,有时还一起写作业。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儿童e)他比以前安静很多了,起码在课堂可以坐得住,每堂课也能认真听下来,作业也完成得比较好。他和同学们也渐渐有较好的相处。(儿童e的老师)社工运用同感、尊重的技巧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帮助儿童F②消除自卑,学会悦纳自己。

社工主动与儿童F的老师联系,告诉老师关于儿童F不想上学的想法以及原因,与老师沟通儿童F在融入学校中所呈现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社工不定期与儿童F各位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儿童F在班级里的具体表现,也希望各位任课老师能在课堂上多鼓励儿童F。与此同时,社工与老师一起鼓励儿童F与班里同学一起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在一起学习和玩耍,这能为儿童F融入班级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引导班里同学一起来关心儿童F,真正做到用爱心来接纳儿童F。最近的考试我都拿了优,老师说我很棒,我开心了好几天啊。现在同学们会跟我玩,有时还会和我一起做游戏。(儿童F)她平时勤奋好学,成绩还不错,在班级里的成绩算是中上水平。我尽力帮助她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儿童F的老师)

五、结论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5

一、切实加强学校红十字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是红十字会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所以我们成立了学校红十字理事会,学校红十字会领导机构中,校长任理事会会长,学校分管领导任副会长,由学校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员。设立秘书处,卫生专职老师任秘书长,同时配备几名工作负责的老师担任委员,有秘书处具体负责学校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我们做到学校红十字领导机构每学期召开两次工作例会,结合学校工作讨论、安排红十字会学期工作。

领导机构内部成员有变动时,学校及时进行调整。在学校红十字会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下,以年级为单位下设三个红十字大队,分别由各年级组长任大队总负责人,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设立20个红十字中队,由各班班长担任中队长,每个中队根据会员人数设立若干个红十字小组,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

教师全部参加入会,依托学校工会组织成立红十字会教师会员组织。保证学校每名老师和三年级以上学生都列入红十字会组织之中。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在秘书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及时发展新会员,从而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生活和活动,确保红十字会的各项措施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2.加强红十字会的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阵地建设是保障。学校红十字会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悦贤小学红十字会工作制度》,《红十字会新会员发展制度》、《红十字会小组活动制度》、《红十字会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制度》等制度,使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设立红十字会信箱,开辟了红十字会报廊、开通了红十字会校园广播站,订阅了《博爱》、《红十字会报》等报章杂志,各班级还定期开辟了红十字黑板报。红十字会组织充分利用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活动能收到实效,同时争取镇、区红十字组织的支持,积极参加区镇的各项红十字活动.取得各级组织的政策支持,定期召开学校红十字会员代表大会,将红十字工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工作中,在每年的新会员入会仪式上,每个新会员都要在红十字会旗下庄严宣誓,迄今为止,我校会员数达到总人数的100%,同时,每年积极上缴好会费,会费收缴达到自愿准时可靠.

二、加强学习、培训和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红十字会会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1.组织会员认真学习各类制度、文件和其他相关知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十字中队会议、板报、报廊等阵地,开展红十字会章程、捐献造血干细胞常识、消防知识、救护知识及学校红十字会各项制度的学习教育活动。

学校红十字会对全体师生进行了道路交通、饮食卫生、课间活动、体育运动、消防、财产等安全知识的培训。各班级利用班会课开展了预防艾滋病、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传播国际红十字运动知识,掌握自救急救知识和技能,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参与率达100%.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十字会活动,彰显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2.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和社会调查活动。组织红十字会中队长以及骨干分子赴两龙开展军营一日游活动。观看了连队历史纪录片,实地察看了部队内务卫生,观摩了部队军人队列训练,亲身体验了海滩登陆模拟训练现场,与军人面对面的交流,接受了一次革命军事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每年的暑假、寒假组织学生开展如知荣明耻,我们先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进行征文比赛,让学生深入家庭、农村、社区、工厂、机关,向家长学习、向群众学习、向社会这个大学校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6

一、学区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1所中心小学,4所村级学校,2个教学点,现有在校学生1674人,教师编制101人,实有教师85人,其中:在编教师74人,安置的特岗教师11人。这些教师中大学学历21人,占总人数24.7%;大专学历38人,占总人数44.7%;中专学历17人,占总人数20%;高中学历以下的9人,占总人数10.6%。

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教师31人,占总人数的36.5%,30-49岁的教师36人,占总人数的42.4%,30岁以下教师18人,占总人数的21.2%。

二、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后取得的成绩

1.在职称评聘方面,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20年教龄的乡村教师可以不受单位岗位设置限制申报高一级职称,实行评聘结合。同时乡村小学也设置了副高级职称,极大的调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教师编制实行城乡统一编制标准,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的压力。

3.乡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3年来,通过发放教师绩效工资增量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

4.乡村教师不断得到补充。通过特岗计划招聘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近两年来,小学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为山区农村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

三、小学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1.乡村教师存在普遍“下不去”的问题。全乡4个村小和2个教学点教师都非常紧缺,而每年分配下来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村小或教学点工作,即使通过增加期末绩效工资奖励也不愿意下去交流,导致村小和教学点教师超负荷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2.乡村教师存在普遍“留不住”的问题。乡村教师“留不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特岗计划招录的师范院校毕业生,由于缺少对乡村环境的心理准备和认识,有的工作几个月就离开了。有的教师虽留下了,但他们从进校之初就把农村学校当成他们职业生涯的跳板,等到时机成熟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离开农村学校去乡镇或县城学校任教,甚至有的教师“逃离”教师队伍,转任他职,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年年补充,年年缺编。如:我乡2017年虽通过小学全科安置补充了6个老师,但却有3个特岗教师通过事业单位应聘考试考入了南宁市学校,有4个老师调到其他乡镇或县城学校,有3个老师调到初中任教,有3位老师退休,教师补充出现了负增长。教师的这种单向流失与流动,直接损害了乡村学生与学校的利益,甚至有时候使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僵局。

3.乡村教师结构普遍不合理。在村小50岁以上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原民办转正教师,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为了实现义教均衡,学校让教师‘中途改行’或兼课,难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开全课程的要求。

4.乡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老龄化。由于目前村级学校学生数比较少,按照学生数测算编制,教师很难得到补充,有的教师在村小一教就是30年,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现象。而因为年龄普遍偏大,思想相对保守,加上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许多农村教师讲的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培养学术兴趣,教育效能特别低下。

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拓展教师的补充渠道,加大教师的本土化培养。

加大教师的本土化培养,使乡村教师“下得去”。要想让教师扎根农村,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就必须对乡村教师进行本土化培养,录取本地资源,进行定向培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掌握本县的教师征聘、教师调动等权力,按照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对乡村教师的补充实行定向录取本地生源、给定培养院校、培养后分配到相应的乡村学校,使乡村教师资源源源不断,真正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

2.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留不住”的问题,第一步是: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收入,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减轻乡村教师的生活压力,以消除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目前,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相比,教师的工资水平处于中下等;与城里的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工资低于他们。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有关政策要求,将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的法律性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除了对乡村教师进行物质上的奖励之外,还应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对于一些扎根农村教育、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精神上的奖励。针对乡村地区的教师,每年进行评选“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使这些优秀乡村教师的事迹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使他们这种自愿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精神为更多的教师所传承。通过实行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个既令人羡慕又受人尊重的职业。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7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1)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成立以社区主任杨玉景为组长、福大校办主任何建设为副组长、辖区各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怡山社区学习型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机构;(2)成立以社区主任杨玉景为组长,福大老年大学李松华为副组长,洪山小学总辅导员李小苹、华南幼儿园园长余关琴、社区副主任王献萍、社区劳动站林清爱、福大学生干部(社区主任助理)、社区副主任陈晓云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要制定各委员会成员职责,明确分工;(3)要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运作。

二、落实学习阵地,建立社区兼职教育队伍

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利用福州大学师资力量雄厚、辖区单位科研人员众多、居民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学习氛围浓厚等优越的人文环境来推动社区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步伐。(1)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落实学习阵地。社区党支部要与辖区单位党支部签订了共建协议书,由省物构所无偿提供单位工会楼三层近300平方给社区做为老人活动中心和社区学校,同时还依托福大老年大学、军休所、中检所、地堪院等单位的活动场所作为学习教育活动阵地。(2)充分发挥社区力量,配齐教学设备,配强师资队伍。今年拟聘请5名兼职教师充实社区学校教师队伍(其中福建老年大学福州大学分校教师李松华、黄鸿生2名教师为民族舞蹈班、太极拳班授课老师;福州绿锋中老年健康培训中心巫瑞晓教师为老年健康知识培训授课教师;洪山小学总辅导员李小苹为暑期青少年教育授课教师;华南幼儿园园长余美琴为幼儿教育教师)。要分层次组织开展“学习型社区”的读书、学习活动,做到教学有计划、培训有教材、社区学习蔚然成风。

三、利用辖区教育资源,认真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

1、要通过召开联席会,邀请福州大学、省物构所、省中检所、省地勘院、洪山小学、洪山干休所等辖区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加,协调好辖区单位向社区居民无偿开放活动场所和教育资源、向社区拨付一定资金支持社区建设等项事宜;要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服务活动,通过制做固定标语牌、建设文化长廊,开展新春老人书法、图画展、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增进了社区与单位的友谊。

2、要依托福建老年大学福州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定期开展老年知识、健康保健讲座,满足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

3、要开展好青少年教育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良好结合。(1)与福大会计系学生党支部共建开展学习型社区活动,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社区聘福大会计系2名学生为社区主任助理,协助组织日常共建活动安排,做到学习有计划、工作有安排、活动有记录;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组织福大学生参加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拟与今年6月份开展为社区文化活动站捐书活动;(2)积极开展暑期青少年教育活动,拟于今年7月举办暑期英语夏令营活动,与洪山小学落实学生假日社区服务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4、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弘扬婚育新风、提高居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对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宣传教育活动,要根据群众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做到有学习、有考试,今年拟依托社区内幼儿园开展0-3岁学前教育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发放计生宣传单、制作固定的人口文化宣传栏、进行入户随访、为已婚育龄妇女、下岗失业育妇免费妇检达等活动,使社区学校成为传播婚育新风、科学知识、普及人口计生法律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的窗口。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技能人才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民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可分为总量性和结构性两种,对于总量性过剩,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采取了多项措施,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结构性过剩,我们职业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据了解,广东地区金融分析、投资理财、国际贸易、战略营销、系统开发、项目管理、动漫设计、影视制作、3G应用、生物制药等一系列岗位还有空缺,很难找到有知识、有经验、有实际运作能力的人员。还有机床数控、电气维修、特种焊接、汽车修理、医疗护理、程序编制、图形处理、市场推销等众多岗位都出现了严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很多企业找不到技艺娴熟的员工。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职业教育方针,职业学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阵地,瞄准职业岗位群,培育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调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惠州农业学校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一是突出就业导向:学校始终坚持职业教育方针,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把学生就业作为推进学校其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研究发展方向,创新办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为了加强该项工作,应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将就业工作从招生就业科分管的体制中剥离出来,成立了实习就业科,专门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学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办就业讲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演练求职技巧等,加强了学生的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艰苦朴素教育及敬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形势一直看好。

二是建立“复合型”“技能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有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技能过硬的老师。学校始终重视师资的培养,认真制定和落实教师培训计划,保证培训经费,为学历提高的老师报销学费,为短期学习的老师报销培训费,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老师报销考务费,为、著作者颁发奖励金等,鼓励教师多学习,多到企业锻炼,多参加职业技能考试,使学校师资结构明显改善,培养了一大批“四维师资”,即集讲师、技师、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另外,还不拘一格的从企业调入或聘请高级技师来校任教,从而突出了“技能型”和针对性。常言道:良师出高徒。有这样一批优秀老师,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适合社会的需要。

三是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办学模式,我校已试行多年,先后与惠城区农牧水产局、惠阳畜牧局、博罗房产局、海丰畜牧局联合办学,试行工学结合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已经有200多名学员拿到中专毕业证,并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还与惠州长荣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和惠州住润电装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半工半读班,目前学生已经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和就业。

四是拓展专业领域:农业学校只培养种植与养殖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学校紧紧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紧缺特点,一直在不断拓展专业,通过独办、联办等方式,现已成为农工贸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学校。如今年开设的动漫设计、汽车维修等专业非常适合社会需求,报考学生非常踊跃,就业前景也十分广阔,对调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9

我园属西海镇唯一一所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办幼儿园,目前在园幼儿332名,核定职工编制20人,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占职工总数的69%,工勤人员4人,占职工总数的15%,教师学历达到本科的14人,比例为78%;大专3人,比例为17%;中专1人,比例为1%。教师年龄40—50岁6人,比例为33%,30—40岁10人,比例为55%,30岁以下2人,比例为1%。专任教师中达到高级职称的1人,占教师总数的1%,中级职称的16人,占教师总数的88%,初级职称1人,占教师总数的5%,另外代课老师1人。95%教师都有房改、自购住房,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都按规定得以落实。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园18名专任教师,并设计了教师情况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8份,回收18份,回收率100%。调查问卷涉及内容为:①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职称、住房情况等。②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基本功、教育教学能力、继续教育情况、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年龄结构逐渐趋于老化

根据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幼儿,更重要的要组织好幼儿每日活动,使自己时时融入到孩子中间,扮演好“孩子王”的角色,并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多才多艺,而且还要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受家庭、年龄、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有时出现懒惰、力不从心的现象,她们普遍注重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忽视户外、游戏等活动的开展,从而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幼儿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也就足以说明,年轻教师有必要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占较大的比重,而调查显示:我园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2名,只占教师总数的1%,教师年龄已逐渐趋于老化,及时补充青年教师势在必行。

2.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调查表明,除1名教师为中专学历外,17名教师均达到了本科、大专学历,但幼儿师范毕业的专业教师只有2名,只占教师总数的1%。其他教师大部分是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达到的大学第二学历,音乐、舞蹈、普通话等专业能力较差,近年来,我们通过派外学习、园本培训等渠道加大对普通话、乐理、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培训,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受多方面的因素,少部分教师舞蹈、音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仍然欠缺,不仅使自己感到工作有压力,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正常的保教工作。

3.骨干教师缺乏

调查显示,除园里确定的学科带头人8名外,我园教师从未有过省、州级以上骨干教师的评选机会,更无州级以上骨干教师,从而导致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发挥不够、教学方法陈旧、创新精神不佳。

4.男性教师缺乏

由于幼儿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而男教师只有1名,根据幼儿全面发展需求,适当增加男性教师比例,并由男女教师混合带班,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5.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高,专业水平渴望得到提高

教师对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需求持认可态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显示,100%的教师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愿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拓展并加深学科专业知识,100%的教师愿意参加每月二次园本培训活动。对教育改革和现代教育理念持赞成态度,所有这些,表明每个教师都在工作中具有积极上进的态度,都希望通过培训、学习使自己在教学基本功、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理念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加强骨干教师培养。

一是根据我园现有的教师的年龄结构,建议及时招录年轻专业教师,按比例合理组成老、中、青、男、女教师队伍,使其各尽所能,取长补短。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保证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二是做好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给于更多的机会并通过一定的时间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骨干教师,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成为教育教学的领头羊。

教育机构老师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创新

依据上海理工大学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定位为培养计算机工程领域需求的工程性人才。在参考aCm/ieee-CSCC2005[1]对计算机工程(Ce)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我们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组织为一门统一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并采用白中英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作为理论教学教材[2]。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涵盖两个方面: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设计的基本方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通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一般性逻辑实现方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揭示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包括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确定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界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适合于整合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施方案[3],我们确立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教学目标是围绕单CpU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系统讲述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功能部件的内部结构、功能特征、工作原理、交互方式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计算机工程领域培养具有硬件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工程性人才;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1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认为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则包括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多、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很多同行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4-7]。结合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本课程需要有数字电路、数字逻辑知识为基础。但是,由于大一大二两学年我院采用工科通识教育的缺陷,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学习过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也不了解数字逻辑设计的方法。因此,学生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第二,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而且计算机内部芯片高度集成化,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各部件的感性认识。因此,理解其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由于该课程讲授的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应用目标也不可能很明确,学生难以理解该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第三,在计算机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可见的结果。而对比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学生难以把学到的硬件知识马上应用起来,不容易获得类似软件编程的直观感受,学生普遍的认识有偏差。这导致学生误认为本课程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不强或者误认为软硬件之间的联系不大,以后自己只从事软件编程工作,不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方面的知识。

基于以上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定位,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下面,我们将从教学内容设置、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规划、课程考核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教学平台建设六个方面具体提出本课程的建设方案。

2核心课程创新建设的综合方案

2.1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补充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电路中的ttL门、moS管技术等和数字逻辑课程中的逻辑代数基础及组合电路逻辑设计方法;第二是补充《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教材中缺失的内容,比如增加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关于指令级并行软硬件设计方法、Cache失效性分析、多处理机同步与通信机制等。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上,尽量补充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分析的方法和设计原理;第三是补充多核处理器技术的最新设计方法和工作机制,这部分内容主要提供给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之用。

为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的充裕性,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开课,实验课的进度和理论课的进度相匹配,其中理论教学安排64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为4:1。此外,对学有余力和参加竞赛的同学另行再组织和指导创新实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并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这种教学计划使得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既避免了本课程只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只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知识的弊端,又能保证学生将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全面掌握。

2.2理论教学方法

在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我们注意融入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新技术并作为学生课后自学的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最新技术的融合。由于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知识比较抽象,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与学生交流互动,向学生提出启发式和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课中注意触类旁通,采用举例、类比的方法,将深奥、难以理解的问题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理论课程全部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适当使用一些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技术或Flash技术,充分展现基础性方法和原理的动态执行过程。比如:SRam读写周期的过程、Cache的访问和替换策略、指令流水线的过程等。

然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对运算方法和运算过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是定点数、浮点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过程没有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并按步骤书写,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且放映速度较快,学生来不及仔细体会其中的设计技巧和验证计算结果。

因此,后期涉及到计算相关的教学,我们都尽量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而对于简单的控制流程、运行机制、状态更新等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又体现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细致和严谨。

此外,理论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而不能采用填鸭式灌输教学。讲授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前,先要介绍计算的基本功能就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既然是算术逻辑运算,那就有二进制数参与运算,那么就会介绍各种数的机器表示形式;然后介绍数值数据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包括原码、补码和移码的计算,然后介绍计算过程的硬件逻辑实现过程;最后介绍浮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过程和硬件设计框图。

2.3实践教学规划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开展教学革新。在实验内容上,分别针对基础性原理、综合性知识和创新实验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针对基础性原理设计了验证性实验,比如采用多功能运算部件74LS181设计16位运算器的实验电路,验证运算器的功能等;对于综合知识,我们组织设计性实验,比如给每组学生分配一张指令表,指令表中包含十余条不同的机器指令(主要包括设计HaLt,moV,aDD,SUB,mUL,DiV,LoaD,StoRe,JUmp),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计算机整机逻辑图来设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执行流程,设计微操作控制信号和微指令格式,确定初始微地址和后继微地址的形成,然后根据指令流程和微指令格式编写出每条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同时还要针对每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测试程序,以测试微程序的正确性。最终,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个支持简单指令级的16位计算机系统;鼓励和挖掘有潜力的学生组织开展创新型实验,以组织兴趣小组或竞赛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际的工程应用开发或创新型实验的设计工作,比如通过eDa软件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存储部件、控制逻辑电路等,通过软件仿真测试并烧录到FpGa器件上,检验实验的正确性;或者采用单片机、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设计一个嵌入式实验系统。由于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有限,创新型实验主要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个月的短学期内实施。

对于实验方式,我们的教改措施主要有:1)要求理论教学的老师亲自带教实验课程,避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老师分开、责任不明确,导致实验课马虎过关的现象;2)具体实验前,由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授权学生将实验设备或器材带回宿舍进行充分的设计和实验,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实验老师的即时通讯工具或教学平台提供的学生论坛相互交流实验经验和提出问题;3)实验的教学检查采用分组答辩的形式,由学生团队自由组织并分工,撰写实验报告、答辩ppt及回答答辩提问。

2.4课程考核制度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考核并采用量化考核措施。对于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作业完成情况(20%)、期末考试成绩(70%)。

1)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作业完成情况:每学期安排5次作业,每次总分计4分。按作业缴纳次数和作业评价结果记分,,每次缴纳作业=1,没有缴纳=0;表示每次作业的成绩,如表2所示。

3)期末考试:成绩占理论课程学成绩的70%。

实验教学环节安排5次实验,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10%)、实验完成情况(30%)、实验报告(25%)和答辩情况(25%)。

1)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团队成员分工情况和安排的组织讨论情况记分,每次计2分,总分10分。

3)实验完成情况:考核每个学生是否按规定完成制定的实验任务,每次实验总分计6分,分四个等级。按规定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记6分,在同学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4分,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2分,缺席实验的记0分。如表3所示。

4)实验报告:考核学生总结、归纳实验任务的能力,是否按规定填写和总结实验任务,是否具有详细的实验分工、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五大要素。每个要素1分,每次实验总分记5分。

5)答辩情况:每次实验配以答辩环节,每次答辩总分5分,共计25分。能正确回答答辩中提出的问题的记5分,与同学协商后正确回答问题的记3分,其他记2分。

2.5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要求,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增强本课程讲授的师资力量,引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师梯队,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或者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的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培训计划。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委员会和计算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活动。

2.6综合教学平台

建设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每一节课讲授内容的电子课件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资源,开辟专门的教学论坛、教学QQ和群组供学生讨论问题。

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负责与实验课的老师一起完成实验项目、回答学生问题、批改习题作业。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联系到这些助教,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能够及时地得到辅导和帮助。助教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汇总,主讲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

综合教学平台的总体功能包括介绍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件资源、在线答疑、论坛讨论、习题库、友情链接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真正实现教学平台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

3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的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由以前害怕、拒绝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转变为对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设计的热爱,并获得了更多直观的体会,进一步正确理解了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作用和意义,达到了我们建设核心课程的初期目标。

通过前期的规划和初步实践,我们计划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本课程的建设。

第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把实验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面向不同的对象。保证必做实验的水平和质量,提高选做实验的数量和种类,满足多方面学生的需求。

第二,进一步与硬件设计、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设计大赛。既让学生接触、应用到最新技术的芯片或者设备,又能提高本校在企业界和教育界的知名度。

第三,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编制一套更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符合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两个方面知识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手册。

参考文献:

[1]RusselShackelford,andrewmcgettrick,etal.ComputingCurricula2005:theoverviewreport[C].proceedingsofthe37thSiGCSetechnicalsymposiumoncomputerscienceeducation,2006.

[2]白中英,戴志涛,杨春武,等.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山山,全成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1):127-129.

[5]胡晓婷,王树梅,任世锦,等.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1):97-100.

[6]郑丽萍,秦杰,王献荣.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学内容衔接[J].计算机教育,2010(11):52-55.

[7]何会民,潘雪增.“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4):74-77.

educationalinnovationsofComputerorganizationandarchitecture

peiSongwen,wUChunxue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