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十篇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2:33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1

下午好!

xx教育培训学校是经xx教育局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培训学校。学校实施模式化管理,配备标准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雄厚,确保教学质量。

2010年,我校在教育局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上级领导制定的工作计划精神,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确立了三学年的工作思路:第一学年重平稳,第二学年求发展,第三学年出成绩。2010年是提升教育品牌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我们始终想着以德为先,[莲~山课件]以学为主,整体培育,和谐发展这一方向稳步前进。

一、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教学工作

对于培训学校而言,教学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指标。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培训学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教师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思考和实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保证教学质量:

1.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

2.聘有丰富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有敬业心的高校老师作为授课教师。

3.有完善的教学评估制度;让学生及学校管理人员填写评估表,及时反馈教师教学质量。

4.采取课堂授课、课堂实习相结合形式,以巩固学员的掌握程度;另外还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

5.充分听取广大学员的反馈的意见,以改进教学效果。我们在每一期培训班结业前均发放学员意见反馈表,并在有的班级组织学员进行座谈,开展家长会,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以指导我们,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之处。

(二)教研工作

在教学教研上,应保持现有的教师教研会议的教务管理,提前对教学工作进行规划安排,是教务教研工作更加标准化、系统化。语文、数学等科目分类开展教研交流。学校部分教师不能及时参加教研会议,在课间休息时间、午休时间抽空进行交流,甚至进行电话会议。

(三)教务管理

在完成繁忙的培训教学工作外,培训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教学资料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对于规范培训学校的教学运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工作

(一)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

1、建立并完善学校工作机制,促进学校规范化管理。使得学校的管理制度朝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为学校今后其他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2、逐步完善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新教师的聘任严格把好师德和教学效果的关。学校工作人员的聘用资格上调,管理老师均有大学以上文凭,有3年以上一线教育教学的工作经验,确保教学管理的优化。

3、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听课、代课、维护学校正常秩序。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调整和解决,对学生学习状态、授课教师教学、家长思想变化及时了解和调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让学生和老师无后顾之忧。

4、开展学校内部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招生咨询质量、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5、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合理规划开支,积极筹集办学资金。财务会计每周对账、每月报表,保证学校工作顺利进行。

(二)学校每周固定开展例会制度。

学校的管理模式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从决策层到管理层,从管理层到教师层和工作人员层,有利于决策思路的传达和执行。学校每周五下午2:00召开全校教职工例会,及时交流下周工作安排、每周工作小结,沟通思想,是学校管理工作剩下一盘棋,推动学校工作高效、快捷、高质量的进行奠定基础。

(三)开展学校对外交流工作,提高学校知名度。

1、与其他培训学校开展合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2、课堂对家长开放、展示,及时开展家长会,拓展办学空间。

3、每年进行户外展示活动,宣传学校。

(四)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在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中,虽然能策划出具体的方案,但有事不能灵活处理现场出现的变化,这说明具体的工作没有做好预算,缺乏实践缺乏应变措施。我们今后要全面考虑问题,制定多套方案,以便变化之余。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要把招生宣传做为重中之重,应当加强广告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知名度。

2、在人事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聘用制度。聘请老师不仅要求高标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而且更应该看重教师师德水平。聘用的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一支有凝聚力高素质的团队。

三、后勤工作

后勤工作室教学工作运作的基本保障,后勤工作主要体现如下:

1、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学习环境。准备书籍教材,配备教具,印发讲义。只要有利于教学的服务设备、资料,学校都及时采购。宽大、光线充足的教室,冬夏两季课前半小时调好空调,保障教师轻松教学、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校备好饮水,以备师生之需。

2、良好卫生条件的保障。我校平时放学之余及时做好教室卫生、整理好教学设备;每周五进行搬家式大扫除,小到桌椅、卫生间擦洗,大到清理墙壁灰迹,每个角落做好消毒工作,责任细化到个人。

3、维护、保障学校帮偶教学设备能正常使用,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4、良好的安全保障。学校不论寒暑白天黑夜上课前放学后都备有男老师巡逻,晚间放学管理人员会话查询确认学生已安全到家。

5、建立良好的家校联通体系。校长时常跟家长联系,为下面的工作人员建立了模范作用。我校在学生上课时,提供了空教室给家长休息座谈,事无巨细,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座谈,及时了解家长反馈的信息,为后期工作做好准备。

6、节约成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将弃旧的办公学习用品回收,修整利用,开创一条合理利用资源的道路。

四、取得的成效

我校学员曾多次在走进数学王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我培训班每年近60%的学生有望被重点中学提前录取或成为签约生。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中,xx教育培训学校在教育局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在各位领导的支持下取得卓越的成绩,感谢给位领导,感谢各位同仁。在心的一年里我校致力于以下几项工作,请局领导继续予以大力支持、指导和监督。

1、建设新校区的学员文化建设。

2、加强学校宣传力度,扩大学校声誉和知名度。

3、继续聘请优秀的教师执教,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强化学校对教职工的培训和管理,保证我校教育的服务质量。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2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上轮核编后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建设,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核定。根据各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教育资源现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自然环境特点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分类核定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2.统筹兼顾,均衡配置。把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摆到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合理调整,着力解决学段结构、区域分布、山区农村教学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将核编与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在核编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二、核编范围和主要任务

(一)核编范围。

核编的范围包括: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经政府批准并纳入当地基础教育事业单位管理序列由事业单位举办的附属或子弟学校。不包括社团组织举办的学校和民办学校。

(二)主要任务。

1.分类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国家和省规定的编制标准范围内,根据各地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变化情况,分类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具体核编标准见附表)。

(1)阜阳、亳州、宿州、淮北、蚌埠5市及所辖县、市,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均按照相应编制标准上限核定。

(2)石台县、祁门县、潜山县、绩溪县、旌德县、歙县、黟县、霍山县、广德县、泾县、休宁县、宁国市、金寨县、青阳县、东至县、太湖县、岳西县、贵池区、黄山区19个重点山区县,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相应编制标准的下限核定。

(3)其他各市、县,城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编制标准的上限核定,县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编制标准的中限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编制标准的下限核定。

(4)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按照省编办《关于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增加教职工编制的通知》(皖编办〔20**〕165号)规定的标准执行。

2.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高中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快速发展等增编因素,重点解决当前中小学编制管理中存在的区域性和学段分布等结构性矛盾,坚持编制核定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和人员结构。

(1)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村教学点,学生数23人以上的按标准核定,学生数23人以下的均按1名编制的标准核定。教学点编制实行单独核定、统一管理。各地按20**年底教学点数核定教学点编制,由县统一调配使用。教学点编制今后不再增加,如教学点调整或减少,原核编制仍由各县统一使用。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申报增核不超过编制总量3%的附加编制:在校学生数超过上轮核编时在校学生数30%以上的高中;寄宿制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达到一定规模的学校(即建有图书馆、微机室、电化教育室等3个以上教辅机构的中小学);有计划安排教师脱产学习的中小学;内地民族班中小学;山区、湖区和乡镇中心小学。附加编制以市、县(含县级市,下同)为单位提出申请,报经省政府审批后,由市、县统一掌握使用。

(3)中小学确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其占教职工编制的比例,高中不超过16%、初中不超过15%、小学不超过9%。行政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职工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

3.推进中小学配套改革。各地要以新一轮中小学核编工作为契机,着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要通过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清理学校现有各类机构和人员、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1)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按照小学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规模适度的原则,继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精简教职工编制。特别要加大山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山区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同时还要撤并那些办学规模过小、办学条件简陋、生源不足、办学质量差的中小学,以扩大校均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要加强对规划撤并但暂时不能撤并的教学点的管理,在保证其基本办学条件、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再新增人员编制和基本建设投入。

(2)清理现有各类机构和人员。各地要对学校原有各类机构进行认真清理,严格控制管理机构数量,坚决撤销不按规定设置的机构。要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对现有中小学教职工进行全面清理,按照职位分类、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合理配备教职工,严格按照教师资格确定专任教师,坚决转岗分流不合格教师,认真清理占用和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各类人员,严禁挪用教师编制。因学段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造成的超编教职工,市、县要加强培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超编教职工素质,多渠道妥善分流超编人员。

(3)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落实校长的法定代表人地位和依法管理的各项权力、义务。科学设置岗位,做到因事设岗、职岗相符。要规范岗位职责,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管理人员、教师、教辅、工勤人员的不同岗位工作量、上岗条件和岗位待遇,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逐步建立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严格聘任程序。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和区域内城乡校际之间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应有1年以上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要通过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4.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各级机构编制、教育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共同做好中小学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1)坚持集中统一管理体制。未经省政府批准,各市、县不得突破中小学机构编制总额,不得擅自在总额外增设学校、增加编制、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对中小学机构编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在总额外确需新建中小学的,必须按照隶属关系逐级报省政府批准。

(2)坚持动态管理模式。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等情况,原则上每3年对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调整一次,核编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后实施。在未调整期间,因办学体制、布局调整等原因新建、改建、扩建或撤并的学校,应及时核定或收回其机构编制,其中新建、改建、扩建学校所需编制由市、县在本地区教职工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市、县在省下达的编制总额内,可根据本地区学生区段变化和班额变动情况对辖区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动态管理。

(3)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约束监督机制,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后,省机构编制部门将在全省逐步建立中小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核定的中小学编制数额、结构和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配备相应的教职工,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确保中小学机构设置实际数与规定数相一致、实有人数与批准的编制数额和职数相对应。

(4)建立部门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相互协调配合和综合约束机制。各市、县人事、教育、财政部门要在省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范围内,合理配备人员、核定工资、核拨经费。对超编进入的人员,人事、教育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用、调任和工资核发手续,财政部门不得核拨人员经费,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对违反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应当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组织实施

(一)方案报批(20**年2月28日前)。各市、县教育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认真调查研究,在摸清本地区中小学类型、办学规模、内设机构、职责任务、现有人员编制及结构比例、领导职数、经费供给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以20**年底前学校在籍学生数(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基数,按照本《意见》规定的编制标准测算本市、县教职工编制,并提出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核编方案。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本《意见》要求,会同财政部门提出审核意见,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编办会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批准下达。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已经颁布,并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现将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部门实际,参照以下意见,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要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精神,制定本部门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的计划,指导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职业教育法》的精神实质。要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积极参加劳动部举行的《职业教育法》知识竞赛活动(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二、以《职业教育法》为动力,加大职业技能开发力度。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围绕年初全市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任务要求,全面检查、总结上半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下半年的工作目标。特别要把企业职工培训、社会失业人员和下岗待工人员转岗、转业培训工作列为全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重点来抓。要切实把职业培训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改善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结构。

三、推进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建设。

组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将培训、鉴定与职业介绍、就业实行一体化运作,是发挥劳动部门优势,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推动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各区、县劳动部门要加紧制定本地区建立职业技能开发集团的方案,年底前完成集团的组建工作。

四、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技工学校的改革步伐。

今年,为适应首都经济建设的要求,根据各行业、企业发展的规划、目标,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我市进行了优化、调整技工学校布局的工作。各局、总公司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已分别提出了技工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调整的方案。下半年,要抓紧做好方案实施工作。对所属技工学校的调整工作,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并注意总结经验,使调整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技工学校发展的作用。年底之前,我市将对调整后的技工学校进行登记注册,各局、总公司要根据全市统一布置,做好技工学校注册登记的组织工作。

职业能力测试招生改革试点校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的职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各技工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特点,依托于行业、企业的特点,加强校际间的联合办学,发展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办学,使技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条密不可分的纽带。

五、做好职业培训机构的重新审核和布局规化工作。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质量技术监督“五五”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国家工作大局,突出质监工作特点,继续开展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履行职能相结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执法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服务经济相结合,全面推进质监系统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为营造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质监“五五”普法工作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技术机构人员依法施检能力。同时,面向社会开展质监法律、法规宣传、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树立依法经营、诚实信用观念,增强企业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法律素质,增强质量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二、宣传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一)宣传教育对象。

一是全系统干部职工。重点是对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技术机构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管理与决策的能力;着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着力提高技术机构人员的依法施检,确保数据公正的能力。

二是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重点是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其依法经营、依法维权、承担义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其法律素质,增强其维权能力。

(二)宣传教育内容。

一一宪法及民事、刑事等基本法,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一公务员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行政法律制度。

一一国务院、市政府及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推进依法行政、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方面的工作文件。

一一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认证认可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质监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一一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三、主要任务

质量技术监督“五五”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立健全普法工作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市局成立以吴初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领导任副组长,各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也要依此成立本单位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市局法规处。

2、健全普法工作机构。市局普法工作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处,负责“五五”普法的具体工作。各单位要确定负责普法工作的机构或专职人员,保证法制工作人员充足到位。

3、制定工作规划与计划。各单位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与年度计划,明确主要目标,确定工作重点,分步实施。每年度要有普法工作总结,并上报市局。

4、保障经费。各单位应当根据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需要,安排普法专项经费。要保证普法经费及时到位、充足供给,专款专用,保障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1、各单位应当按照宣传教育的内容,深入学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和法学理论;学习质监系统法律法规;学习与质监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习以自学为主,结合讲座、案例分析、培训、观看录像等多种方式进行。

3、全系统应当建立党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领导成员学法一般一季度l次,全年不能少于4次;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和技术机构人员每年学法时间不能少于150小时。

4、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考核要作为年度考核、职务任用和晋升的重要标准。法律知识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任用与晋升。

(三)继续加强普法培训活动。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1、法制培训内容应当以宪法、行政法律法规、质监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以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重点。质监系统的法律法规应当全员培训,不留死角。

2、坚持法律培训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自愿培训与强制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3、对领导干部、公务员、执法人员、技术机构人员的培训覆盖面五年期间力争达到100%。

(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1、宣传内容上,根据不同的群体和对象,选择其最密切的法律知识作为重点。

2、宣传方式上,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最便捷、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要与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载体,同时利用宣传漫画、宣传手册、宣传单等多种方式进行法制宣传。

3、在宣传效果上,要以被宣传对象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接受和运用程度作为评价的尺度。

(五)深入开展多种内容的主题活动。

1、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相结合。

2、继续组织开展好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质量万里行、质量月、世界标准化日、世界计量日等宣传活动。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质量技术监督“五五”普法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全年)。

1、市局组织制定我市质量技术监督“五五”普法规划,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2、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机构制定本单位“五五”普法工作规划,上报市局政策法规处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至2009年)

1、各单位依据市局和本单位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每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

2、各单位要在全面开展普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积极推广,要有重点性的突破和创新。

3、市局将适时组织抽查、总结、推广等项活动,推动全市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

1.市局将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市政府的要求,制定验收标准,对“五五”普法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验收并将有关情况上报。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5

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其中有4个分布在边疆地带。与内地相比,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不畅,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缓慢。就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和内地高校有共同性外,还存在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0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6的子课题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6项目。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影响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时参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购置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建立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编制了1000多部(集)电视教材,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部门。为此,我们选取了9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现状

1.机构设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电教机构。其中属于处级建制的有5所、科级建制的3所,科级单位隶属于教务部门管理。电教机构名称为/教育技术中心0的1所、/电化教育中心0的4所、/电化教育科0的1所、/电教教研室0的1所、/远程教育中心0的1所。电教内部机构的设置因校而异,其中包含了网络管理职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1所、专科层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体制,另一所院校专业和中心分别设立。

2.人员结构

(1)电教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

在9所高校中,电教工作人员共101名(实际104人。因其中有3人为非固定人员,不计算在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内)。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汉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4人(达斡尔族1人、满族3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基本为2: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5岁以下的43人,占总人数的42.6%;35岁至45岁的45人,占总人数的44.5%;45岁至55岁的13人,占总人数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几年内新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会陆续充实到电教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将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39人,占总人数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总人数的9.9%。其中,新参加电化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为近几年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年纪轻,身体好,思维活跃,掌握专业知识,几年后必将会成为电化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如表1所示。

(2)电教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

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的学历大致如下:研究生毕业5人,占总人数的4.9%;本科毕业53人,占总人数的52.5%;专科毕业35人,占总人数的34.7%;高中、中专毕业8人,占总人数的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内。如果要使电化教育工作实现从单纯服务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研究生学历应至少占到总人数的2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中毕业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者24人,占总人数的23.8%;计算机类专业2人,占总人数的1.95%;教育类专业3人,占总人数的2.95%;理科(主要为物理、电子技术等)35人,占总人数的34.7%;文科17人,占总人数的16.8%;其他20人,占总人数的19.8%。从上述所学专业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电化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另外,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亦应增加,以改善电教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电教工作人员中,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4人,占总人数的53.5%;教师编制36人,占总人数的35.6%;工人编制11人,占总人数的10.9%。为了适应高校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教师编制应逐步加大,相应减少行政和非专业人员比例。电教工作人员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10人,占总人数的9.9%;中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的41.6%;初级职称36人,占总人数35.6%;其他13人,占总人数的12.9%,职称结构基本合理。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如表2所示。

3.设备、设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电教设备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装备的,最迟的是90年代中期购买的,基本属于业务级档次。有3所院校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但没有配备数字摄像机。设备配套不够齐全,数字化进程缓慢。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计算机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备了一间,只是配置档次和数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都属于示教类型结构。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限于管理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备课和网上学习。

4.开展工作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开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院校来看,多数仍旧处于单纯服务型,开展教学研究和自主开发的项目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在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认为电化教育就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表现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0三部曲。现在,片子也不拍了,机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带子和开门、锁门。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措施的推动,无法深入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电教工作人员缺乏热情,处处被动;加上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电化教育游离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机构重复设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导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经费缺乏

各高校电教经费普遍紧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业务经费最高不到2万元,甚至有的学校连几千元也保证不了。因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软件无法购买,更无法开发;就连正常的教学服务工作也不能保证,使电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4.文化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媒体和课件的开发,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或移植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完成。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蒙古文是竖写的文字,在幻灯、投影教材以及录像教材中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则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多文种同屏显示和传输,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民族教育现代化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改进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电教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的含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领域和范畴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0这一论断,从而做好电教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领导和电教工作人员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0

2.健全机构

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如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多媒体中心等逐步统一起来,组成/教育技术中心0,负责全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实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对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准备、开发、利用、管理和对学习过程(当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支持、促进以及技术保障等。为此,在教育技术中心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

(1)学习资源部。负责有关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搜集、开发、利用、组织和管理。

(2)教学研究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学过程给以支持、促进;负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网络管理部。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

(4)教学服务部。负责全校实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场所的建设、管理、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等。

(5)办公室。对外做为中心的联络窗口,上传下达;对内协调各部门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6)有线电视台。已建立有线电视台的院校现阶段可以保留该部门,负责正常的采编、制作、播出等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线电视可并入校园网而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队伍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要发展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接收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彻底改进、提高教育技术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原有电教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原有高校电教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他们急需在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使他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进行备课、讲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广大教师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保证。按照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编制以在校学生总数的5j至10j之间为宜。

4.增加经费投入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部门要发挥最佳效益,硬件投资、软件投资和潜件(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投资之比应为1B1B1。从被调查的9所高校来看,其比例大多数在1B0.2B0.1以下,与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硬件设备投资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拨专款解决;对于软件和潜件建设投资应制定年度计划,按时划拨。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中曾明确规定,电化教育业务经费(不包括设备投资)年平均额度应达到学校总预算的5j至10j,是有远见的。

5.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任务除了和内地高校的共同点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持。当前,开发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资源库,解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材料网上传输的问题,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列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另外,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列为重点的工作。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m-CDio项目教学体系;工程教育;CDio;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酥韭耄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52-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现时代的鲜明主题,创业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工科基础,高等工程教育则为创业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如何将这个工程教育界的最新成果引入国内,并本土化服务于我国的工程教育,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作。潘柏松等提出的S-CDio培养模式,该教育模式是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参与各方必须通力协作,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工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吴鸣等提出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Dio培养模式,认为工程能力是工科毕业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工程教育从内容组织、培养方式、实施过程都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借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以上的研究成果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加速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程和发展,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但是,纵观以上的研究成果,只就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提出相应的框架、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以及评价体系,鲜有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过程有机结合的本土化CDio培养模式,因此,在我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进程中,有必要研究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具体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笔者在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内涵和实施过程后,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传授过程深度融合,提出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对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教学的嵌合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团队提出、并持续发展和倡导的全新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涵盖17种不同的主要能力,在执行操作层面细分为更具体的73种不同的技能。国外高等工科院校的实践证明: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学校,这4个层面得到充分培养和训练的工科学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大都供职于大型的跨国公司。

2.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CDio项目教学体系。以“厚基础,强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更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必须与专业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赋予它新的内涵与特色,图1(见下页)表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本科专业的有效嵌合。

由图1可知:机械领域产品开发的四个环节(模糊前端、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产品销售)与CDio工程教育的四个阶段(构思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作阶段)不谋而合。这样,在机械本科专业的教学中,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纲领,以机械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微项目”为手段,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糅合在“项目”、“微项目”的方案原理构思,装配图、零件图设计,零件制作实施和产品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赋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新的内涵,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领域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机械工程领域的CDio(mechanicalCDio,简称m-CDio)项目教学体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1.良好的工程能力培养。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项目”、“微项目”实施,学生的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培育满足现代社会和现代工程需要的、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工程技能型人才,符合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情境式”、“体验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的环境。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微项目”的形式学习机械领域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改变了传统以“记忆、考试、拿证”为目的的工程理论知识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使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符合哲学领域的认识实践观。

3.“学生中心,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需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微项目”为抓手,针对机械工程专业每门课程的特点,设置若干个糅合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同的“项目”、“微项目”。课程的学习,先通过教师授课,讲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微项目”来再现、巩固课程知识,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过去从实践中抽象而获得的知识、理论重新回到工程实践中,指导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课程知识。

二、m-CDio项目教学体系在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实施过程

机械系统一般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和控制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机械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能够独立地完成机械系统构思、设计、制造和运作的基本能力,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物美价廉的机械产品。如果将机械系统功能、结构的完整呈现看作是一个大“项目”,则系统中的子系统功能、结构的呈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微项目”。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在于对“项目”、“微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完成,大致要经过以下过程。

1.“目”总体方案原理设计。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机械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获得完成该功能的技术系统,确定总体的主要参数和结构布局设计,形成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图和结构布局图,同时编写总体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奠定基础。

2.“微项目”方案原理设计。根据图的机械系统组成,设计实现各个子系统功能的方案原理,确定实现各个功能的具体机构,形成机构原理图,编写“微项目”方案设计报告及技术说明书。比如原动机采用电动机还是内燃机,传动系统、执行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机构来实现,是集中驱动还是分散驱动等。“微项目”的功能原理与结构设计服务于“项目”的总体功能,受“项目”的总体结构布局约束。

3.“项目”、“微项目”的工程图设计。根据前面二步形成的图纸和设计报告,对“项目”、“微项目”进行详细的技术设计和结构设计,最终得到“项目”、“微项目”的总装配图、子装配图和零件图及设计技术说明书等资料。

4.“项目”、“微项目”制造工艺、工装设计。根据现有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设计的技术要求,设计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以及相应的工装夹具。形成“项目”、“微项目”完整的制造工艺过程,并编写制造工艺规程及技术文件,比如绘制工序图,制定工序卡,确定切削参数等。最终得到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机械产品。

5.“项目”、“微项目”过程管理与运作。由于团队的分工和协作,上述过程离不开“项目”、“微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运作。过程管理与运作可以使“项目”、“微项目”按顺序、有步骤、有目的地齐头并进,而不至于出现“短腿”现象,缩短“项目”、“微项目”进程。同时,过程管理与运作还与机械产品后期的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业务流程有关,也与学生个人的组织、沟通、交流与协作能力息息相关。

上述过程中,第一、二步为“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C阶段,即构思阶段;第三步为“项目”的图纸结构设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D阶段,即设计阶段;第四步为“项目”的生产制造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i阶段,即实施阶段;第五步为“项目”的营销与售后服务阶段,属于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的o阶段,即运作阶段。在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中,随着糅合了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系列“项目”、“微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学生不仅在工程理论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和企业工程系统运作能力4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训练,而且熟悉了“项目”、“微项目”的操作流程,模拟企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了解和融入企业,寻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机械本科专业实施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成效

自我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学校以来,机械学院在教学上始终坚持CDio工程教育模式,经过七八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特色的m-CDio项目教学体系,具体体现在学生补考率、参加学科竞赛和学生就业率等硬指标上。机械专业自从实施了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都是学生补考率很高的科目,近4年来学生补考率逐年下降,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逐年增加,获奖质量也得到改善,2012年部级获奖为0,2013年获得0的突破,到2015年获得部级奖项7项,省级获奖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52项,历年最高;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不仅从2012年的86.6%上升到2015年的95.6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成效相当可观。

四、总结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m-CDio项目教学体系是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纲领,以机械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微项目”为手段,将机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糅合在“项目”、“微项目”的方案原理构思,装配图、零件图设计,零件制作实施和产品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赋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四个阶段新的内涵,实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机械领域教学的有机结合。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不仅系统地解决了学生重知识学习,而轻知识运用的问题,而且学生通过做“项目”、“微项目”对知识认识深化,进而固化为学生的能力,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m-CDio项目教学体系的实施和应用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的案例。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36,no.1,2015.(2):13-20.

[2]潘柏松,胡珏,秦宝荣.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2,(05):35-38.

[3]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Vol.29,no.3,2010,(6):54-59.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7

第一章培训对象

第一条上一年度冬季正常退出现役,自主就业的城乡义务兵、复员士官和转业士官。城镇退役士兵参加免费教育培训应先办理自谋职业手续。

第二条我市负责接收安置的城镇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和农村退役士兵,在退出现役1年内可选择参加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免费教育培训,当年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报名参训的,经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批准后,可参加次年的免费教育培训。

第三条对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其自谋职业补助金和安置补助金按有关规定发放。

第二章培训内容

第四条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分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

(一)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退役士兵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一般为3个月,超过3个月以上,以省民政厅核定的各承训机构培训时间为准。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由承训机构发给结业证书;经鉴定合格,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二)中等职业教育。退役士兵可免试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培训,时间一般为2年。完成规定课程后,经考试(考核)合格的,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三)自行报考高等学历教育并被录取的,参照中等职业教育的期限和标准安排补助资金。

第三章承训机构

第五条承训机构由省民政厅批准认定,主要承担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任务,已批准认定的承训机构见《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承训机构及招生专业》。

第四章工作机构

第六条成立由市民政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军分区司令部共同参与的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协调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内)。

各县(区)参照市级成立相应的县(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协调小组。

第七条根据《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八条和《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考核办法》规定,成立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为市民政局内设科室,配备2名专职人员,承担全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

第五章责任分工

第八条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全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做好研究政策、拟定实施方案等重要事项。领导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每年不少于2次,并负责组织对全市承训机构的考评。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全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日常工作。

第九条民政部门负责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每年参训人数预测,动员报名、资格审查、档案接转、经费预测、学员生活补助费发放、教育培训资金方案制定等工作,并组织成员单位对全市承训机构的考评。在每年退役士兵报到时,把省厅统一印制的《退役士兵免费培训指南》发到每个退役士兵手中,让有意接受培训的退役士兵参训率达到100%。

第十条财政部门负责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生活补助费和工作经费的安排,审核教育培训资金分配方案,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生活补助费和工作经费及时到位。

第十一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推荐承训院校,并指导所属院校做好招生录取、教育管理、就业推荐等组织实施工作;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第十二条教育部门负责督促指导所属承训机构做好招生录取、计划制定、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证书核发和资金申请等工作。

第十三条军分区司令部、各县(区)人武部负责在退役士兵办理预备役登记和新兵征集时进行免费教育培训政策宣传,使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对培训政策知晓率达100%。

第六章入学程序

第十四条报名入学。

(一)退役士兵到当地民政部门报到之日起至8月底,可自愿向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参加当年免费教育培训,最多可填报2个教育培训专业志愿,并同时提供身份证、退伍证、自谋职业证原件和复印件及本人3张一寸彩色照片,填写《省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申请表》。

(二)县(区)民政局在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做出核准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省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核准通知书》;对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

(三)县(区)民政局汇总退役士兵报名情况并按承训机构分类后,将名单报市民政局审核,市民政局审核汇总后分别与各承训机构对接,由承训机构发放入学通知书。

(四)退役士兵凭《入学通知书》、《省退役士兵参加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核准通知书》、《省退役士兵参加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申请表》和身份证件按承训机构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入学手续,并签订教育培训协议。

第十五条县(区)民政局分别在每年5月上旬、9月上旬将《退役士兵参加教育培训报名情况汇总表》和每个学员的报名申请表及退伍证、身份证复印件报市民政局。

第七章教学培训管理

第十六条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实行属地管理、就近培训原则。

第十七条承训机构应建立领导机构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工作职责,制定退役士兵学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校园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

第十八条承训机构应针对退役士兵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训时间,编制教学计划。理论课以实用、适度为原则,技能课以实操、实训为主体。及时掌握大中型企业和当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就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十九条承训机构要为退役士兵学员建立在校期间的学籍档案,教育培训结束后存入退役士兵的个人档案之中。

第二十条退役士兵学员必须严格遵守承训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报名入学时,参加短期培训的学员需垫付300元学杂费,参加中等学历教育的学员每学年需垫付500元学杂费。待其培训结束后,承训机构予以全额退还。中途严重违纪并被勒令退学的其垫付学杂费不予退还,并停发培训期间的生活补助费。

第二十一条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中心将不定期对退役士兵学员在校学习情况进行抽查,同一个学员查到一次不在学校学习的进行口头教育,二次不在学校学习的进行警告,三次不在学校学习的停发当月生活补助费,三次以上不在学校学习的取消培训资格。

第八章就业创业服务

第二十二条各承训机构要加强学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创业观教育,加强与各类用人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积极为学员创造就业条件,鼓励学员自主创业。要通过招聘会、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等形式提高学员的就业率。

第二十三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搭建退役士兵与用工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建立并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及时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信息、企业介绍等服务,为退役士兵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退役士兵尽早实现就业。

第二十四条民政部门配合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促进退役士兵转变就业观念。

第九章经费保障

第二十五条教育培训资金标准和使用范围。

(一)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为3个月(上级批准延长的除外),按每人每月最高1000元培训资金标准执行,市外的承训机构按省厅确定的标准执行,培训资金包括学杂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培训期间生活补助每人每月300元。

(二)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时间一般为2年,按每人每年最高4000元培训资金标准执行,培训资金包括学杂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培训期间生活补助每人每年3000元。

(三)自行报考高等学历教育并被录取的,参照中等职业教育的期限和标准安排补助资金。

第二十六条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列入退役士兵安置科目,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教育培训所需的学杂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生活补助费等。

第十章资金拨付方式

第二十七条资金拨付采取分阶段、分比例的方式拨付到承训机构,程序如下:

(一)承训机构在开班后一个月内向市民政部门提出资金申请,申请报告必须附有实际在校参训人员花名册(开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以本学年注册学员情况为基础提出年度资金申请),并经相应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

(二)民政部门按照上级下达的年度培训计划任务数,对承训机构申请学杂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等教育培训资金进行审核,会同财政部门拨付承训机构;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采取分段拨付方式,在每年审报核定金额后,一个月内预拨40%资金,年底再根据全年实训人数,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等情况拨付余款。

第二十八条参加高等学历教育的退役士兵,其教育培训补助资金按照中等学历教育的标准和年限,采取报账的方式按学年分段补助,程序如下:

(一)开学后,学员凭本人申请、入学通知书副本及学校收费凭据到市民政局办理手续,领取本学年60%的教育培训费。

(二)学年结束,学员凭成绩报告单领取本学年教育培训费余款。

第二十九条教育培训结束后,承训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市民政局牵头组成考评工作组,对承训机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绩效考评,并根据考评情况,提出教育培训资金余款拨付意见。

第三十条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期间的生活补助费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并由学员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根据实际参训人员和时间采取社会化发放形式,及时发放到个人。

第三十一条参加中等职业教育的退役士兵,可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在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和相应的学杂费减免政策。相应减免的学杂费在核定退役士兵教育培训补助资金时作相应扣除。

第三十二条退役士兵教育培训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或扩大开支范围。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应加强教育培训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督查等工作。

第十一章工作考核

第三十三条建立健全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目标考核体系和承训机构考核制度。

(一)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双拥模范城(县)考评内容。教育培训工作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县(区),不能申报评比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县(区)政府对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组织领导、机构人员、制度建设、培训学员生活费发放情况作为重点考核内容。

(二)退役士兵学员教育培训后“双证“获取率和实际就业率纳入承训机构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核承训机构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培训效果等(具体考核标准按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考核办法执行)。对考核不达标,按考核情况酌情扣减教育培训经费,最高扣除金额不超过培训经费总额的20%。对完不成教育培训任务、达不到教育培训要求的承训机构,取消承训资格。

第三十四条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目标考核,由市民政部门牵头,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和军队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退役士兵学员的考核由承训机构负责。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

---建立与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途径探讨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向荣

《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阮、麦,1996),(吴温淑芳,1996);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陈、苏,1994)。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1998),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3.贾秀总《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7.史铁尔《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8.林孟秋《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中港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社联导刊》)1996第十期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9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健康教育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本辖区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健康教育规划,组织实施本规定。

财政、教育、爱卫等有关部门、初级保建管理机构及工会等组织,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和健康教育机构,促进本市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应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形成并完善以街、镇为主的基层健康教育网络。

第五条市、区、县级市健康教育机构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根据本辖区健康教育规划,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辖区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汇总、建档工作。

(三)培训基层单位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四)采用下列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1.编印健康教育资料(含报刊、书籍、音像制品),指导辖区内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2.负责设置辖区内健康教育专栏,并定期更替教育内容。

3.结合传染病、多发病和职业病防治要求,对重点人群宣传健康知识。

4.举办健康教育展览,组织专家开展健康咨询活动。

(五)参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本辖区健康教育的考评工作,树立并推广先进典型。

第六条城市镇、街道、乡村健康教育机构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按照市、区、县级市健康教育机构的部署,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组织、指导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卫生知识。

(二)负责本辖区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汇总、建档工作。

(三)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督促、检查本辖区各单位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有关要求,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和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普及率。

第七条健康教育机构可以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专业器材和交通工具。

第八条教育部门应按照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在学生和幼儿中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

第九条卫和防疫机构应根据疾病动态,提供防病知识,协助健康教育机构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结合业务工作,建立院内健康教育网络,购置必要的宣传器材,配合所在地健康教育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卫生常识,实施本院健康教育计划和社区健康教育计划。

第十一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居(村)民委员会,应建立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责任制度,提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岗位业务培训,传授卫生保健知识,防治常见病、传染病、职业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十二条报刊、影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应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卫生知识公益宣传活动。

第十三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年度考证,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单位,督促整改。

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借故推诿或阻碍健康教育工作,导致未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单位和责任人通报批评。责令改正。

教育机构年度工作总结篇10

3月14日,陈副局长和我参加了人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座谈会后我还参加了3月15日全省教育系统人事科会议。两个仁义都在中山市如开。在全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文传道作了题为《总结经验扎实工作努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讲话,他讲了四点意见:一是回顾了我省近年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认为“十五”期间,特别是自2003年全省中小学编制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以来,许多市、县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我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校长任用制改革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例如,在推行教职工聘用制方面,做到科学设置岗位,推行竞争上岗,实行合同管理,注意安排好落聘人员等等。又如一些地方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把用人制度改革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地拉开教职工的分配档次,建立与聘用制相适应的、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师工资分配制度等等。二是要求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要求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他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打好一个基础、抓住一个核心,把握三个环节,完善一个制度,争取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规范化。打好一个基础,就是加强编制管理,打好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抓信一个核心,就是以实行聘任制为核心,创新用人制度;把握三个环节,就是把握好人员“进”“管”“出”三个环节;建立一个机制,就是要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一个制度,就是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四是要积极主动,扎实工作,确保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

在座谈会上,中山,广州、江门、深圳市盐田区和清远市等市区教育局介绍了人事改革的经验。

在3月15日的全省教育系统人事科长会议上,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杨开乔作了讲话。他回顾了“十一五”教育人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我省“十一五”期间教育人事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强师兴校”工程,建设一支数量、质量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三是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动力的用人机制。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人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人事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人事工作会议和市普教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钢要》和《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强师兴教”工程,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高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提升我市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教育人事工作在总体上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人事工作全局,以发展和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主题,科学规划各项工作,体现以人为本,满足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既要抓教师总量的增加,又要抓教师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高速优化,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坚持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教育人事工作,促进各项教育人事工作的协调发展,促进各个镇区教育人事工作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人事工作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人事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创新教育系统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管理的机制,建设鼓励教师干事业、支持教师干成事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利用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人事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人才强校”、“强师兴教”工程,建设一支数量、质量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构建军现代教师体系,重点提高小学、初中教师本科率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研究生率,到2010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大专或以上学历比例要达92%,初中专任教师本科或以上学历比例要达80%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或以上学历比例要达97.5%,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本科或以上学历要达92%,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余60%以上,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二是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重点引进一批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专科、本科、硕士毕业生,适度引进紧缺学科小学高级教师,大力引进高中骨干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到各级种类学校任教。三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教师“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大力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培训,加大“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四是要加强编制管理,严格按照省定教师编制标准和我市课程改革的需要,定期核实和调整学校教职工编制,科学设置学校岗位,全面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逐步清退监时代课教师。

(二)建立人才交流制度,促进各镇区教师队伍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做好对广西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和“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市内等级学校教师支援薄弱学校工作,建立健全校级领导和教师在市外地人范围内定期轮换制度,鼓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水平相对发达镇区与落后镇区、等级学校与非等级学校之间的校级领导、教师交流,充分发挥发达镇区、等级学校中教师与校级领导的辐射效应和带头作用,促使教师队伍和领导队伍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加强学校行政领导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构建人才梯队,充实我市学校行政领导后备力量。

(三)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为主线,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为原则,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建立“人员能进能了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为目标,积极推行教职工聘任制,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学校管理人员职员制。以推行职位分类管理、全员聘用(聘任)制度为基础,按照“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总量控制、内部搞活的学校分配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理顺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关系,淡化身份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总之,按照规范管理、分类指导、积极搞活的路子,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2006年教育人工作重点

(一)建立和完善人事工作管理网络系统,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一是加快研究开发我市教育系统人事工作管理系统,完善网上上报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文件、统计文件、统计数据等功能,简化程序,提高教育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强教育网信息公布的管理,及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招聘、调动、职务评审、资格认定等信息。

(二)积极开展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一是要认真贯彻全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精神,开展以体制管理和劳动分配报酬制度为重点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以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教师聘用制,完善教师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制度,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建立重绩效、重能力、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要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推动我市中小学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完善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聘任、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离任审计制度,开展校长职级制的探索。我们前段时间已经制定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并得到了局领导的同意,下来将按照方案开展工作。从4月18日,我们将到部分镇区开展调研,有关安排已经发给各有关镇区,请大家积极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四是配合省教育厅做好深化学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有关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推荐和接收省市在职教师工作,促进镇区间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一是要在充分掌握2006年我市生源师范应届毕业生情况的基础上,加大统筹力度,加强东莞市教育招聘网建设,扩大就业信息渠道,认真指导好毕业生就业,鼓励毕业生跨镇区、跨行业就业,协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解决就业安置问题,促进本地生源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探索由市和镇区、学校联合,对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实行公开招聘,统筹推荐就业的方法,推荐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经济相对落后的镇区任教,提高这些镇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了使我市接收毕业生和招聘教师工作能有计划地进行,同时出使我们的接收和招聘工作更具透明度,符合人事组织部门关于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有关规定,今后各镇区、学校凡要求接收毕业生或招聘教师的,都要在每年的11月份前向我局提交下一年的用人计划,2006年下半年的用人计划要在4月30日前上报。凡没有向我局提交用人计划的学校,我局一律不予审批进人。

(四)加强编制管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一是根据省编办的文件精神,积极和市编办、财政部门协商,合理配置学校岗位人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核实和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完善《东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二是在2005年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清退临时代课教师方案,各镇区要通过吸收优秀师范毕业生和调进符合条件的在职教师等途径,有计划地清退临代课教师,本次会议我们下发了一些调查表,请大家以镇区为单位(直属学校以学校为单位)认真做好对本镇区、学校临时代课教师的调查摸底工作,数据要真实准确,为我们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依据。三是要切实落实省关于清理各种形式占用中小学职工编制的文件精神,按照《东莞市全民所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辞退办法》的要求,全面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进一步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清理在编不再岗人员包括以各种名义借调到非教育部门工作的人员和擅自离开学校又未办手续的人员。清理工作必须在六月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