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习状况总结十篇学习状况总结十篇

学习状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4:35

学习状况总结篇1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一是政治理论的学习。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更加系统的领会了党在新时期新形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深入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上级纪委系列全会精神,坚定了对党的“理性忠诚”“利益忠诚”,拧紧了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使理论和实践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自身工作有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作用。二是积极参与“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活动.认真查找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找到了问题存在的根源,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立即加以整改,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是学习业务知识。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使自己系统掌握了新时期基层工作的基本任务、基本要求、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二、创新思路,爱岗敬业,努力做好分管的各项工作。

(一)计划生育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主动适应新常态,紧扣发展,改善服务,以控制人口性别比,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计生优质服务,全面落实计生优惠政策,提升计生家庭幸福感为工作目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人口统计工作、优质服务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政依法行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避孕药具服务和管理工作、流动人口工作、协会工作、规范统计工作,努力实现人口服务新突破。

(二)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结合“大、快、严”活动,在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学校、食药品卫生、农村消防、涉氨企业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了我镇不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三)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在企业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促进企业发展。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群众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认真做好梓河净化工程、增减挂项目安置区污水处理项目入库工作。在中央环保督察时未发生一起环保信访问题,在全县综合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好成绩。

(四)卫生工作。认真扎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宣传、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医疗扶贫等工作,为全镇人民群众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创建了市级卫生乡镇,在全县综合考核中取得了第三名好成绩。

学习状况总结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不少业界人士发现,“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英语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虽然可能有各方面复杂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1]。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而且此前相关研究对象几乎都是普通高校学生,以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研究高职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状况,探求有效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内容包括:两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状况;高职学生男、女生使用策略状况;高、低分组学生使用策略状况。

2.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以一年级高职生为主。受试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13个班(一年级9个班,二年级4个班)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4个班的学生,共720人,收回有效问卷672份。

3.测量和统计工具

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依据是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多维结构量表(SiLL),调查表首先在小范围群体内进行预测和访谈,然后根据高职学生情况予以细微调整,最终确定了测量问卷。调查问卷除了填写背景信息(如性别、班级等)外,包括6个分量表,用于测量6大类学习策略,共49个题项,其中,记忆策略9个,认知策略14个,补偿策略6个,元认知策略8个,情感策略6个,社交策略6个。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每个子项目采用莱克特量表(LikertScale)按5级计分,即“完全或几乎完全不(1分)”、“通常不(2分)”、“有时(3分)”、“通常(4分)”和“完全或几乎完全(5分)”。

统计工具采用社会科学方法统计软件包SpSS11.0,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成绩组的策略使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及讨论

按照oxford提出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标准,平均数与使用策略频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1.两校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及讨论

两校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总体策略的平均数为2.93,属于“有时使用”范围,说明学生已经掌握并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使用频率并不算高。(2)6类学习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偿策略,其次是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居中,使用频率最低的是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

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很多,制约高职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习观念、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等。具体到影响高职生策略使用频率高低的主要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导致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主要原因:高职生由于语言知识和表达水平所限(尤其是词汇量方面的不足),当遇到语言障碍时,他们便常常有意识地通过上下文理解、借助词义猜测、手势语、相近词语替换等多种方式来弥补在理解和运用目的语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达到克服语言障碍的目的。

导致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最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与语言学习环境有关。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是课堂,而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学对情感因素的忽视是造成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3]。二是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由于高考的失利,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焦虑、害怕、自信心不足等使得很多高职生对英语有恐惧、焦虑感。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按理应该很高,但事实正好相反。分析记忆策略使用频率相对也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职生通常习惯于依靠重复和背诵的方法“死记硬背”单词,而不习惯于使用问卷中提到的利用节奏、肢体语言、音形义结合、卡片、路标、广告牌的位置等方式来灵活记忆单词。

2.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对比及讨论

为了更好了解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状况以及高职生与本科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文中列出了与本调查方法相同的,即按6大类策略所作的几种调查的结果,并按使用频率排序加以对照(见表3)。其中,司建国的调查对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4];李传彬的调查对象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5];李晓莉的调查对象是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6];候志霞的调查对象是济南大学一年级本科生[7];刘振前的调查对象是山东某省属师范院校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某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8]。

从表3看出,本调查与文献[4]~[6]的调查对象都是高职生,但结果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影响使用策略的因素复杂,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如量表设计、受试学生状况等的差别。因此要得到一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从比照的调查结果,可以找到倾向性因素。从中还可以得出,目前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度以补偿策略居首,社交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居中,记忆和情感策略居后。

本调查与文献[7]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如上所述,影响统计结果的因素复杂,或许是巧合。因此不能由此而忽视本科生与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状况。与文献[8]关于对非英语本科和英语专业本科调查结果基本类似,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生与本科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使用上有相当大的共性。这是因为受试者都是中国学生,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环境、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主要差异是英语水平的高低。

3.高、低分组使用学习策略状况及讨论

由于在校高职学生有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级的规定要求,因此本次选定a级模拟试题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按考试成绩高低前60名学生划归高分组,后60名划归低分组。

学习状况总结篇3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也有了改变,提出了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学生个人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自主学习也逐渐受到了学校的重视,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它在学生的个性、环境和主体的发展中起中介作用。心理学家德可哈姆认为,学生如果把自己看做“奴仆”(客体),而不是“老板”(主体),那么其学习积极性始终不会高涨,学业成绩也无法提高。有研究指出,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其学业成绩,而且对其毕生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者。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而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各方面的关注、研究与探讨。学生不再只是像过去一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知识的爆炸、网络的诱惑、传统文化观的变化等。在经济条件和学习条件日益优化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渐增多。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在10%~30%之间。有的学者调查中小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50%以上。学者们从学生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各方面去研究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发现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性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增强、父母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却很少有人从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本研究则从目前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的角度人手,来探讨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以期能够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高二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的学生,一共275名。发放问卷275份,回收275份,剔除白卷和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66份,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64名;文科学生136名,理科学生130名。

2.材料

(1)msio问卷

采用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pintxich等人在1993年编制的“mslo问卷”(motivatedstrategiesforlearningquestionnaire)。mslq主要是用来测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自陈量表,分大学版和中学版。本文采用的是中学版,共有43题。由5个维度构成,分别是“自我效能感”(包括9题),“内在价值”(共8题),“考试焦虑”(共4题),“认知策略的使用”(包括13题),“自我调节”(包括9题)。采用likert5点记分法,答案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到5分,问卷总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量表各个维度都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在本次测量中,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0.749,自我效能感维度为0.757,内在价值维度为0.728,考试焦虑维度为0.722,认知策略维度为0.749,自我调节维度为0.719。

(2)scl-90症状自评量表

scl-90(qtaeself-reportsymptomlnventory,symptomcheek—listgo)由derogatis编制,一共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内容涉及思维、行为、情感、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量表采用liker6点记分法,答案从“从无”到“严重”分别记0到4分,量表总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该量表经国内外学者使用,被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的刻画症状等特点,在本次施测中,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0.942,具有极高的信度。

(3)施测过程

集体施测,由主试分别到受测班级发放并收回问卷。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l2.o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

三、研究结果

1.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分别以文理和学生性别为因变量,学生mslq问卷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文理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显著差异,男生和女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是在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和女生相比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具体情况见表1。

2.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1)分别以文理和学生性别为因变量,以学生scl-90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发现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女生和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强迫症状上文理科学生有显著差异。理科学生强迫症状情况较文科学生更为严重;在抑郁、焦虑因子上女生和男生有着显著差异,女生在这两个因子上都比男生严重;在恐怖因子上,女生和男生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在该因子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可见女生恐怖症状较男生更严重。

(2)在scl-90的9个因子中,平均得分≥2的一共有5个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可见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均表现出心理不良(因子≥2为轻度心理问题的反映标准)。

3.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情况

由spssl2.0统计出学生自评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维度、总分和学生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总分的相关系数(见表3),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认知策略的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9个因子均无明显的相关,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和认知策略的使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明显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价值与学生的躯体化、抑郁、敌对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学生的内在价值感越高,学生在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上的得分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生的考试焦虑与躯体化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8个因子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生的考试焦虑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节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呈显著负相关,与强迫症状、焦虑、精神病性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学生在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的得分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四、分析与讨论

1.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试结果的分析

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虽然进行了文理分科,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进入高中以后,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给学生灌输的就是“考大学”的思想,为了升入高一级学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较高。经过了高一的适应和调整,学生已经习惯了高中高强度的学习。进入高二以后,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更强,所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能够较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在自主学习能力上他们没有明显的差异。

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李有辉、张建新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男性要勇敢、有能力,女性要温和、谦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仍然在作祟,使得男女平等虽已经成为社会现实,但实际上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却并非如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如“男生一定要努力读书才能成就事业”、“女生如果实在学习不好,也不用太勉强”、“男生就是比女生聪明”的思想;家庭、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仍非常严重,女孩子不用努力学习,只要能识字就可以了;社会文化也在无形中轻视女性,职业种类上的性别歧视、工资待遇上的性别歧视等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中降低女生的自我效能感,造成男生的自我效能比女生高的现象。

女生的考试焦虑比男生高,这和国内关于考试焦虑的众多研究结果一致(凌文辁,1985;叶仁敏,1988;刘广珠,1992)。由于遗传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女生比男生更易形成被动、依赖的人格特征,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也低于男生,女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承受力都要比男生差,女生比较文静,不易将心思外露,考试焦虑的释放时间和男生相比要长一些,这些都造成了女生的考试焦虑高于男生。

2.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分析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不容乐观,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都反映出了轻度的心理不良,文理科学生和男女生之间都没有明显差异。由于高中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和动荡,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均趋于成熟和稳定,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繁重的学习负担,都加重了高中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了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表2显示,理科学生的强迫症状比文科学生严重,女生的焦虑、抑郁和恐怖症状比男生更加严重。首先,在学习过程中,理科学生更强调思维的严密和逻辑性,追求解题过程的步骤和答案的唯一性,这些会导致理科男学生在强迫症状上比女生更严重。其次,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比男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理特点和变化,容易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导致因生理的变化感到困惑、焦虑;同时和男生相比,女生在应对方式上更易采用忍耐,在问题解决上依赖性较强,使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易感到抑郁和焦虑。最后,由于社会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女生较胆怯,多愁善感,这可能是导致女生恐怖症状比男生严重的原因。

3.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情况测试结果分析

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见表3)。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说明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作用。第一,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建构性,要求学生尽可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人格特征,减轻了对他人的依赖。第二,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独立地学习;在独立学习的同时,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合作也是自主学习所强调的,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丫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对于缓解目前口益严重的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和厌学有很大的意义。第三,自主学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自订学习目标、自己调节学习速度、自己评价学习过程,这种让学生自己评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功,学生在体验了更多的成功感之后,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价值感、考试焦虑和自我调节能力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有很大的影响(见表3)。第一,在学习中的自我价值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主观感受,学习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安排好学习的各个方面,以便达到最优学习效果的能力。具有高学习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能够更好地经受住挫折,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第二,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高的考试焦虑会引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舌尖现象”、思维紊乱、全身发抖等影响学生正常水平发挥的现象,导致学生获得不理想的考试结果,严重挫败学生的自信心,引发自卑等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在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了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之外,还应该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采取措施,使学生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结论

(1)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显著的性别、文理差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女生在焦虑、抑郁、恐怖症状上比男生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有着更明显的强迫倾向。

学习状况总结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abstract:Basedontheoxford'sclassificationoflearningstrategy,weinvestigatedtheuseoflearningstrategybythestudentsofGuangzhouCivilaviationCollegeandShenzhenpolytechnic.amongthe720questionaires,thereareonly672effectivequestionnaires.wemadeananalysisofthembythemeansofSpSS.theresultshows:(1)thefrequencyofstrategyusedbythestudents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snothigh,andthemajorityofthestudentsusethelearningstrategysometimes.(2)therearesomecommontraitsbetweenthestudents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andthestudentsofuniversityintheuseofthelearningstrategy.(3)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high-scoregroupandthelow-scoregroupintheuseofthelearningstrategy.(4)therearesom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maleandfemalestudentsintheuseofmemoryandsocial-contactofstrategy.

   Keywords:englishinstructed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learningstrategy;use;research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不少业界人士发现,“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英语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虽然可能有各方面复杂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1]。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取得显着成绩,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而且此前相关研究对象几乎都是普通高校学生,以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研究高职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状况,探求有效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内容包括:两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状况;高职学生男、女生使用策略状况;高、低分组学生使用策略状况。

   2.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以一年级高职生为主。受试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13个班(一年级9个班,二年级4个班)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4个班的学生,共720人,收回有效问卷672份。

   3.测量和统计工具

   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依据是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多维结构量表(SiLL),调查表首先在小范围群体内进行预测和访谈,然后根据高职学生情况予以细微调整,最终确定了测量问卷。调查问卷除了填写背景信息(如性别、班级等)外,包括6个分量表,用于测量6大类学习策略,共49个题项,其中,记忆策略9个,认知策略14个,补偿策略6个,元认知策略8个,情感策略6个,社交策略6个。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每个子项目采用莱克特量表(LikertScale)按5级计分,即“完全或几乎完全不(1分)”、“通常不(2分)”、“有时(3分)”、“通常(4分)”和“完全或几乎完全(5分)”。

   统计工具采用社会科学方法统计软件包SpSS11.0,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成绩组的策略使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及讨论

   按照oxford提出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标准,平均数与使用策略频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1.两校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及讨论

   两校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总体策略的平均数为2.93,属于“有时使用”范围,说明学生已经掌握并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使用频率并不算高。(2)6类学习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偿策略,其次是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居中,使用频率最低的是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

   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很多,制约高职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习观念、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等。具体到影响高职生策略使用频率高低的主要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导致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主要原因:高职生由于语言知识和表达水平所限(尤其是词汇量方面的不足),当遇到语言障碍时,他们便常常有意识地通过上下文理解、借助词义猜测、手势语、相近词语替换等多种方式来弥补在理解和运用目的语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达到克服语言障碍的目的。

   导致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最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与语言学习环境有关。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是课堂,而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学对情感因素的忽视是造成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3]。二是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由于高考的失利,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焦虑、害怕、自信心不足等使得很多高职生对英语有恐惧、焦虑感。

   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按理应该很高,但事实正好相反。分析记忆策略使用频率相对也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职生通常习惯于依靠重复和背诵的方法“死记硬背”单词,而不习惯于使用问卷中提到的利用节奏、肢体语言、音形义结合、卡片、路标、广告牌的位置等方式来灵活记忆单词。

   2.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对比及讨论

   为了更好了解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状况以及高职生与本科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文中列出了与本调查方法相同的,即按6大类策略所作的几种调查的结果,并按使用频率排序加以对照(见表3)。其中,司建国的调查对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4];李传彬的调查对象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5];李晓莉的调查对象是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6];候志霞的调查对象是济南大学一年级本科生[7];刘振前的调查对象是山东某省属师范院校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某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8]。

   从表3看出,本调查与文献[4]~[6]的调查对象都是高职生,但结果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影响使用策略的因素复杂,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如量表设计、受试学生状况等的差别。因此要得到一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从比照的调查结果,可以找到倾向性因素。从中还可以得出,目前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度以补偿策略居首,社交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居中,记忆和情感策略居后。

   本调查与文献[7]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如上所述,影响统计结果的因素复杂,或许是巧合。因此不能由此而忽视本科生与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状况。与文献[8]关于对非英语本科和英语专业本科调查结果基本类似,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生与本科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使用上有相当大的共性。这是因为受试者都是中国学生,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环境、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主要差异是英语水平的高低。

   3.高、低分组使用学习策略状况及讨论

   由于在校高职学生有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级的规定要求,因此本次选定a级模拟试题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按考试成绩高低前60名学生划归高分组,后60名划归低分组。

   表4列出了高分组和低分组使用策略的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为了解使用策略水平状况,对统计所得的总人均数除以该类策略的调查问卷题项数(例如记忆策略9项,总体策略49项等)所得的平均数列于括号内(下同)。

   从表4看出,p值均为0.000,表明无论是总体策略也好,还是各类策略也好,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存在统计上的显着性差异,可以确定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差异从大到小依次是: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社交策略、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由于高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注意总结学习成功的经验,并且成功运用于学习中,而低分学生在这方面则相反,因此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认知策略反差较大是合乎常理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情感策略使用上差异最小,说明即使是成功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也存在情感方面的障碍。

   尽管目前对使用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习得能力提高间的关系尚未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使用学习策略对于培养、提高学生自学成才能力是有作用的。oxford(1990)认为,使用学习策略目的是为了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更加有趣、更加便于自学、更加容易适应新的环境[9]。这也是自现代认知心理学问世以来,学习策略研究一直方兴未艾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尽管调查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状况并不一定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但是学习能力与使用学习策略可以相互促进是得到普遍认可的。

   4.男、女生使用学习策略状况及讨论

   表5列出了男生与女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1)女生使用各学习策略的频率均高于男生。这与oxford等人所作的国外语言学习者调查结果类似。oxford指出,女性学习者比男性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更广泛地使用了学习策略,起码使用了不同的策略[4]。(2)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的p值分别是0.019和0.036(均小于0.05),即性别差异在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使用中的差异除了有描述性统计意义外,其余均无统计意义。女生在这两方面优越于男生,表明女生更积极地运用了上述各种学习方法,这与外语学习中女生的成绩往往优于男生的事实相符。

   三、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频率一般,属“有时使用”程度。提高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意识有待加强,提高使用学习策略尚有较大空间。(2)高职生与本科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有较大的共性之处。(3)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需加强对低分生的学习策略培训和研究。(4)男生和女生在使用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使用上存在显着差异。

   [参考文献]

   [1]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

   [2]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者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3]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3-26.

   [4]司建国、赵继政.中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J].国外外语教学,2005,(1):23-27.

   [5]李传彬.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实证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77-80.

   [6]李晓莉.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6-29.

   [7]侯志霞.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衔接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4):15-17.

学习状况总结篇5

关键词: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63-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少关注到职校生的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并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30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其中男生130人(50%),女生130人(50%);一年级学生228人(87.7%),二年级学生32人(12.3%)。

研究方法分别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共含100个项目,由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八个内容量表分别为: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的是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的10个条目的量表,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对被试采取团体施测,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装订在一起,发给每位被试,对所回收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处理。

结果

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八个内容量表中,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各有15个项目,所以中值为7.5;其余内容量表均为10个项目,所以中值为5;除了效度量表,量表还有90个项目,所以全量表分中值为45。经数据分析发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内容量表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上,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较严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此外,全量表分得分的均值也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而言是良好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相关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0.05水平(双侧)上,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项均无显著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讨论及建议

边疆职校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经调查发现,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当学生得不到社会支持时,其孤独感会增强;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有效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症状。然而,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却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更多的社会支持会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与过敏倾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一定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就越健康。对于职校生来说,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差、纪律差,常常被教师忽视;大部分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家长忙于赚钱养家,很少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对策与建议为了促进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笔者就如何开展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1)成立校园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一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出现异常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该机构也会就在咨询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定时在学校开展讲座,以便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递给更多学生。(2)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课程并科学实施教学。学校建立专业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十分必要。不过,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因为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但由于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困难且没有实际效果。(3)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班主任。(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心理状态、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家庭教育不理想造成的。学生将来必定走向社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为职校生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5)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对于职校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职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联合家长,通过家庭、学校以及与职校生本人的及时沟通,积极建立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罗小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J].现代教育研究,2000(3).

[2]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

学习状况总结篇6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榆林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男女生情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关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对象

从榆林市十所中学中选取1000名学生,每所中学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登陆和图书馆查阅,搜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20余篇。

3.2问卷测试法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具体由六个方面组成:(a)自尊自信;(b)情绪稳定性;(c)人际交往;(d)学习适应性;(e)意志品质:(f)处事态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情绪稳定性量表包括20个项目;人际交往量表由21个项目组成;学习适应性量表由22个项目组成;意志品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陈问卷法测试所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自陈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法,统一由受测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逐题自评。回收后统一处理,在记分前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发现受测学生对某个问题所给的若干备选项目,连续多次打“×”,说明回答不认真,答卷作废;如果发现个别题目中受测学生同时选择了两种答案,一般按后一个答案记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一并发放,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5份,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3%。

4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女生更为严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意志品质和效度6个分量表组成,从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构特征。从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绪的稳定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属差等以下水平分别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问题的比例较大,占30.88%,情绪稳定性方面虽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处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这些表明,中学生无论男女,在情绪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迁延性强,且具有文饰性、封闭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绪的产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风骤雨式的,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同时,由于青年初期学生己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集体感,情感体验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有损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处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现低自尊自信,这与男生自尊心强,更注重竞争,有更强的期望得到集体与社会尊重的意识有关。由于自尊心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与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竞争活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如果自尊心过强,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心。而中学阶段正是处于中考、高考的准备、冲刺阶段,繁多的考试、竞赛、排名层出不穷,这就更容易使具有较强自尊的男生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处于差等水平者达24.79%,明显高于男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三方面。从女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技能方面的适应性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现为学习不适应,这与她们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绪波动大以及能力、认知方式有关。青春期女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间能力较男生差。从认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较少独立性,易受外来暗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在记忆方面,女生以机械记忆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使她们在中学阶段比男生表现出对学习有更多的不适应。

4.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

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状况均呈显著相关,且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地受其实际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影响,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密切。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喜欢体育并不一定必然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这是因为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意识三个方面,即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三个成份是协调、一致的,或是能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喜欢体育并积极参加,或是与此相反。但是,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种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当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时,一般地,情感成份就决定了行为倾向。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男生只要表现出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就会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而中学女生喜欢体育和积极地参与体育是两回事,她们对体育喜爱或许只停留在认知层次上,表现为关注、欣赏体育,却不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与实际参与锻炼状况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的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次数显著相关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积极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显著相关的是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总量表;女生体育活动次数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关情况是:高度相关是自尊自信、情绪、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态度和总量表得分;显著相关是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技能、学习适应性和意志品质。这表明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从总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从各个分量表都与其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男生除了学习适应性,其余各方面也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

5结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以及思维方式等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以及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了其体育活动状况原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5.1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中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为差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16.2%和11.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均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对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认识是相一致。它说明体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与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的相关特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男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呈显著相关,女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也表明,女生对体育的态度与体育行为倾向明显的不一致。它提示我们,指导女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态度的转变,而应使其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体力行地投人到体育锻炼之中。

5.4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中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3)体育锻炼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4)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6)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7)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6建议

建议各中学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学习状况总结篇7

【关键词】精神卫生;问卷调查;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8-0761-02

高中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简单性、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造成了种种心理冲突,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1]。本研究对银川市直属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银川市直属的3所示范高中和6所非示范高中,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29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其中示范高中生596名,非示范性高中生600名;男生534名,女生662名;高一学生395名,高二学生403名,高三学生398名。

1.2方法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mSSmHS)进行测试。该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平衡性。该量表分为5个等级(1=从无,2=轻度,3=中度,4=较重,5=严重),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的症状或倾向越严重,即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心理健康教师施测。以得分≥2分作为有心理卫生问题的界限值,其中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重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

1.3统计分析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输入、整理和分析处理。

2结果

2.1示范和非示范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示范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0.4%,非示范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2,p=0.019)。见表1。

2.2不同性别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示范高中男生在偏执、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平衡性因子上与女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非示范高中男生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平衡性因子得分上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示范高中3个年级学生在偏执、敌对、抑郁、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及心理平衡性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各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非示范高中3个年级学生在偏执、抑郁、焦虑、心理平衡性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总分上看,银川市直属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严重(0.4%),多数表现为轻度和中等程度。应试教育致使许多家长和学校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学习压力感增大,伴随出现了情绪不平衡、焦虑和强迫等心理问题。这一结果与众多的心理调查结果[3]较为一致。

非示范性高中招收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总体上不如示范性高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具有发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险性[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学校、家庭及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自然会影响学生产生焦虑、自卑和抑郁等情绪[5]。而家长和教师的严格要求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

3.2不同性别示范性和非示范性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示范性高中男女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如女生。男生在强迫、偏执、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平衡性因子上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示范性高中男生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平衡性症状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本研究结果发现,就心理健康得分而言,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大多数的研究不一致,与程俊卫[3]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学校纪律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压抑了男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却使女生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同时社会赋予男生的角色形象和强烈的好胜心导致他们不易接受别人成绩比自己好的现实,出现心理不平衡,因此家长和学校更应关注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3示范性和非示范性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比较示范高中3个年级学生在偏执、敌对、抑郁、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及心理平衡性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示范高中学生则在偏执、抑郁、焦虑、心理平衡性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连榕等[6]认为,示范性高中生大部分属于高学习目标倾向,高学习目标倾向的学生比低学习目标倾向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好。高中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和学业负担的增大,学习压力和内心紧张的相互交错使学生变得敏感、偏激和易激惹,对外界不感兴趣,活动减少,敌对情绪会随着年级升高而加大。当学生实际达到的水平与愿望不相符合时,当面对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时,抑郁、不平衡情绪和心理也就随即产生。由于测试在高三上学期进行,学生对高考的知识和心理准备还不够充分,在感到学习有压力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对高考的担心,出现不适应的症状。

4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6.

[2]王极盛.王老师高考心理热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26-332.

[3]程俊卫.城市示范性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比较.郑州:郑州大学,2006:25-27.

[4]王民洁,陶秋云,黄聿康.青少年学习成绩与心理卫生关系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5(9):1-3.

[5]沈杰,傅小悌,陈捷.浙江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99-103.

学习状况总结篇8

【关键词】睡眠质量;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影响因素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很多人为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整天忙于工作、学习,无暇顾及自身身体和精神状况,睡眠质量问题也日渐成为困扰人们生活质量的突出性问题。睡眠问题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群体的睡眠健康也不容忽视。本课题在于研究大学生的睡眠现状和影响因素,旨在能够为江苏大学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从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其结果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江苏大学文科59人,理科91人,进行调查,发放、收回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达100%。男生女生分别为68人、82人。其中大一17人、大二32人、大三84人、大四17人。

2.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参考相关文献,针对被调查人群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

(1)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院;及相关因素调查,包括居住环境、情感因素、健康状况、学习压力、未来规划自评等;

(2)一般睡眠状况评估,包括适宜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服用情况以及睡眠质量自评等方面;

(3)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量表[1]。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将其改良,pSQi(改良)由23个项目构成,可划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的应用、睡眠质量自评6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1、2、3、4来计分,累积各成份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值在0~19之间。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

二、结果

(一)一般结果

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总均分为11.42±3.62。其中,pSQi总分不高于9分,即睡眠情况良好的共有38人,占总体的18.7%;pSQi总分在10分到12分之间,即睡眠情况中等的共有67人,占总体的44.7%;以pSQi总分高于12分,作为大学生睡眠障碍判定标准,已达到睡眠障碍的有45人,占总体的30%。

(二)不同性别学生pSQi总分及各成分的得分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入睡时间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161,p0.05)。

(三)不同专业学生pSQi总分及各成分的得分情况比较

睡眠效率上大一大二学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066,p

(四)学习、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宿舍环境、情感、未来规划与睡眠质量的相关

生活习惯与睡眠质量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宿舍环境与睡眠效率及睡眠质量自评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本次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达到总体的30%。该结果偏高于国内同类研究,如张林调查表明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8.2%,王玲等人调查发现医科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9.10%,石文娟等人研究发现广州地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8.6%。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生中睡眠障碍发生率略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孙兴盛的调查结果相似。在所需入睡时间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这与张林[2]的调查结果相似。

调查发现,被调查群体中有49.3%的学生认为学习(如:考研引起的焦虑)会影响睡眠质量,52.7%的学生认为生活习惯(如:夜间去厕所、做噩梦、饮食)对睡眠质量有一定影响。究其原因,学业繁重带来的学习压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睡眠。国外abouserie(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重等均会造成学生的焦虑心情。

根据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在应对措施方面,(1)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住宿,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学校可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健全学生寝室管理机构,规范就寝时间,加强就寝纪律,改善就寝环境,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3)学校、家庭等有针对性地加强睡眠健康教育,对其进行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指导,适时疏导不良情绪;(4)对学生个人而言,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调整心理状态,适应环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促进其睡眠质量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5C31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娟娟(1995.12-),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张珊珊(1995.10-),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BuysseDJ,ReynoldsCF,monktH,etal.th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anewinstrumentforpsychiatricpracticeandresearch[J].psychiatryResearch,1989,28(3):193~213.

[2]张林,刁娟.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5-517

学习状况总结篇9

论文摘要:文章从对于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及学习心理的把握、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对于自我教学风格的把握等四个维度来考察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状况,可以在分别叶照每一个维度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教学能力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中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此外,以这四个维度来评价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也是对教育理论的探索创新。

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探究、发现能力。但是,在很多课堂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于教学效率不高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情况。究其原因,恰是因为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内涵,忽视了对教学基本功的自我培养和发展。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完全有必要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全面性和阶段性要求,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参考和帮助。下面,试为成长中的教师提供一份自我发展的参照。

    一、考察教学能力的四个维度

    1.对于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及学习心理的把握    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全班的同学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必须的文化知识,达成目的的基本方法是山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实施不同的教学过程来引一导、帮助个体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过程。所以,上课前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及学习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2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表达相同。教师有了高度熟练地掌握、运川这些知识的能力,才有可能把它们完美地呈现给每一个学生。

    3.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总要有把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方法,对于不同}j,学生总能找到最适合于他当前学习的教学方法;但无定法是指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也应i亥采川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掌,...各种教学方法。

    4.对于自我教学风格的把握

    教学风格是指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的某种教学特色,比如,有的教师善于讲解,有的善于演示,有的善于组织学生讨论等等。一位教师一旦形成了其教学风格,就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二、教学能力四个维度的发展阶段

    1.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及学习心理的把握

    对于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及学习心理的把握司劣为四个阶段。首先,刚刚成为教师时,总是把土大学时(或者考取教师资格证之前)从书本上所了解、掌握的学生心理特征作为基本依据。难免主观臆断和单调片面。其次,工作二年至三年之后,知道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课堂发言情况来了解个别同学的学习状况更为直接、可靠。必要时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来了解情况。第三,工作五年至六年之后,有上进心的教师还会通过其他教师、其他同学、学生家长等渠道来进一步了解某些同学的学习状况。现在,有的教师还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才;一解情况、沟通思想。第四,通常在工作十年之后.有的教师就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  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  习情感。这样的教师为数不多。

2.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可分为  四个阶段。首先,刚刚成为教师时,总是把上大学  时在知识上的不足补起来,并尝试从教的角度去重新组织知识,找出更为深刻的知识结构。其次,工作五年之后,往往对于所教内容比较熟悉,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有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其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使学生快速进步的最佳方式。第三,工作十年之后,有的中学教师还能使用大学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善于帮助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体系,为国家培养一些特殊人才。比如,有些特级、高级教师在培养少数中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方面就卓有成效。第四,通常在工作十五年之后,有的教师就已经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他们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善于把“启发式的问题”转化为“算法式的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钻研精神。这样的教师具备了教育专家的某些特质。

    3.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

    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刚刚成为教师时,总是把教学法类教材上介绍的各种教法加以运用,从中找出使用便利并比较有效的儿种方法广为应用。当然,其中总是少不了讲授法。其次,工作三年至五年之后,往往形成一些习惯,比如某些知识总是采用某些教法。如果某位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教改勇气,那么,他的教学就可能不断地重复下去。习惯进一步加强了。第三,工作十年之后,有的中学教师在熟练掌握各种教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究针对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力,使全体学生在各个方而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4.自我教学风格的把握

    对于自我教学风格的把握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刚刚成为教师时,基木上没有教学风格的意识,只是下意识地去发扬学生喜欢、同事赞赏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去做大家都不喜欢的事情。其次,工作六年至七年之后,往往形成一些好的教学特色。比如有的教师擅长探究式教学,把问题设计得系统完整、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使学生如同科学家一般,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而最终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有的擅长讲解式教学,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忽而如溪流涂涂,忽而如劈云飞瀑,使人屏心静气、洗耳恭听、如醉如痴。第三,工作十几年之后,有的中学教师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极具艺术性的教学风格。需要讲解时则条理清晰,丝丝人扣,寓情寓景,活灵活现,使听者如身临其境,大彻大悟;需要探究时则由一个问题进人主题,草灰蛇线,绵延不断,解一问而通全篇。一堂课需要讲解则详略恰当,需要探究则追索发现,需要讨论则随时辩答,不拘一种教学方式,只要效果完好即佳。随时而动,随机应变,随心所欲,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此谓教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达此境界者不知凡几。

    三、教学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

    1.把四因素初步结合,侧重知识传授

    许多教师都可达到这一层面。他们基本上能够胜任教师工作,但是缺乏创造性和改革热情,易于墨守成规和不思进取。

    2.把四因素有机结合,侧重能力培养

    少数教师把上诉四因素结合得比较好,教学中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尽量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他们勇于教改,注重自身培养,积极探索好的、新的教学方式,按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

学习状况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21-03

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用于描述消极压力这一极端现象,即因过度紧张而使个人出现疲惫、焦虑、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现象等。随着研究深入,倦怠研究涉及护士、医生、警察等职业群体。后来,有学者提出,学生在求学期间也会产生倦怠,从而开始了学习倦怠的研究。

国外对学习倦怠概念的研究基本沿用maslach关于倦怠的概念:由于过度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落。连榕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我们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压力而产生的情绪、行为、自我认知等一系列消极反应。具体表现为:(1)有疲惫感、缺乏兴趣、厌倦学习、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2)存在迟到、缺课、打瞌睡、低学习效率等行为表现;(3)对自我效能、专业发展、将来的成就评价较低等。

近几年,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大学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外界诱惑、专业压力、就业困惑、个人成就感低等使学习倦怠问题凸显出来。研究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背后的原因、学习倦怠相关因素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成为最近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改革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剖析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为高职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选取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三年制)80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17份,问卷有效率为89.13%。其中男生347人,女生366人;一年级227人,二年级226人,三年级260人;文科生347人,理科生175人,数字艺术生191人;农村183人,城镇254人,县市276人。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连榕教授等参照maslach的量表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此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3个因子:情绪低落(8个项目)、行为不当(6个项目)、成就感低(6个项目)。问卷为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计1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到“完全符合”(计5分)。分数越高,倦怠程度越严重,问卷中有8道题为反向计分。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5,分半信度为0.880。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8~0.762之间(p

施测程序采用集体施测,用同一指导语指导学生匿名填写问卷。

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差异显著性分析与方差分析。

调查结果和讨论

(一)高职学生总体学习倦怠情况

对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得到表1中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倦怠每题的平均得分为2.83,属于中等范围;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各因子的得分在量表中值3以下,接近3(分别为2.70、2.99、2.83)。

对学习倦怠每两个因子的均分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学习倦怠各因子之间的差异显著,学习倦怠的各个表现中,行为不当最为严重;其次是成就感低;第三是情绪低落。结果见表2。

在总倦怠及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各因子中,被试选择“比较符合”与“完全符合”的比率分别为31.1%、29.61%、37.56%、26.67%,表明约有30%的高职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习倦怠。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习倦怠在各个维度中的表现,我们统计了各题目中学生选择“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比率。

在情绪低落因子中,选择“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比率比较高的题目是:“我想学习,但学习很枯燥”,“考试总是让我厌烦”,“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比率分别为48%、47%、40%;对题目“我对学习感到厌倦”,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比率较低,只占17%。

在行为不当因子中,对题目“我课后很少学习”、“在学习上我觉得耐性不够”、“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时间”,选择“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比率较高,分别占44%、55%、38%。对题目“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有欠缺,并不能完全付诸实践”,选择“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比率最低,但也达到了20%。

在成就感低因子中,对题目“我能胜任大学的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我来说很容易”,选择“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比率分别为55%、25%。

(二)人口学变量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

分别以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变量对被试分组,对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及总分等变量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表3结果显示,在总体倦怠及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因子上,高职男女生并无差异;在行为不当因子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行为不当方面,倦怠程度比男生还要高。

不同年级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表4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在总倦怠及情绪低落与成就感低因子上,年级差异显著;而在行为不当因子上不存在年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显示,一年级学生的总倦怠、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的倦怠分数显著低于二年级、三年级,二三年级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不同专业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表5结果显示,在总倦怠及情绪低落与行为不当因子上,专业差异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显示,数字艺术专业的倦怠程度要显著低于文科及理科专业,文科及理科专业无显著差异;而在成就感低因子上,无显著的专业差异。

不同生源地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下页表6结果显示,在总倦怠及三个因子方面,高职学生无生源地的显著差异。

结果讨论

(一)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

从总倦怠均值及各因子的均值(见表1)与已有的大学生及高职生学习倦怠研究结果相比,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得分及各因子项目平均得分居中。统计分析显示,约30%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这表明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的学体情况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不容乐观。其中,行为不当较为严重,其次是成就感低与情绪低落。这些结果与王翠荣、连榕、龚芸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任怡的研究结果不同。行为不当反映了学生学习计划、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学习耐性不够,时间管理能力也需加强等诸多问题。

(二)人口学变量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相比已有研究结果,性别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并不一致。郭彩琴的研究表明,男生在各个维度上倦怠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郑荣奕、邢强的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在总倦怠及各因子倦怠得分上,高职女生的倦怠程度更高;黄李娜对中职学生的研究表明,中职女生学习倦怠程度强于男生,尤其是情绪低落及行为不当方面。本研究表明,男女生在成就感低与情绪低落因子上无显著差异;在行为不当因子上,女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在学习行为表现上男生要比女生略积极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男生的社会压力更大一些,可能更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学习动机比较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更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女生出勤、完成作业情况较好,但在操作、实践、实习环节可能比较薄弱。性别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可能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性别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仍需更多的研究支持。

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不同。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比较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比较饱满,对专业的认同感较高,成就感也较好。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动力、成就感显著低于一年级学生,此状态一直持续到三年级。一年级新生刚进校,面对着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对一切感到新鲜,能够认真对待学习。进入二年级后,可能面对更多的挑战和选择,如社会活动、兼职、社团等等,相对于学习,可能对社会实践更有兴趣和成就感。表4表明,二三年级学生学习倦怠更多地表现为情绪低落及成就感低。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状态,同时,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热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数字艺术学科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低于文、理科学生。主要体现在行为及情绪表现上,数字艺术学科及文、理科学生在成就感方面差异不大,与连榕等的研究一致。与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的文、理科相比,数字艺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密切,更注重形成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规范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因素。文科、理科专业除了重视理论讲授外,还要进一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加强知识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文、理科专业的学科建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或者实践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农村、城镇、县市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高职学生生源地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变量,与郭彩琴等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学习倦怠情况总体是正向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因子中,行为不当倦怠程度最高;学生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仍需加强。

性别、年级、学科等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女生的行为不当比男生表现还要严峻;与一年级新生相比,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更严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与成就感低。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度等。数字艺术学科的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明显低于文科及理科学生,这给文理课学科建设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maslachC,Leitermp.thetruthaboutBurnout[J].SanFrancisco,Ca:Jossey-Basspublishers,1997:189-193.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4]王翠荣.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43-744.

[5]龚芸.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个体因素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20):2286-2289.

[6]任怡.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高职院校的试测[J].理论与现代化,2007(3):120-122.

[7]董银银,姬会会.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8-9.

[8]郭彩琴,肖海燕,马存根.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62-1064.

[9]郑荣奕,邢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特点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72-174.

[10]黄李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