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生信息技术总结十篇学生信息技术总结十篇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5:30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1

一、主要概念阐述

1.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事情结束后进行的一种结果性评价,也就是一种终结评价,从而对事情取得成效的一种判断。这种评价是为了激励和促进达到更好的成果,绝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而进行的一种手段。本研究中是针对教学过程结束而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改善纠正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

2.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完成的情况而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信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考查而来判定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查包括很多方面,基础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应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和在与同学合作时进行沟通学习的能力状况的评价,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的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较晚,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匮乏,现在我国对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是以课程测验、期末考试、中考三种形式。

二、建立总结性评价体系的目的

总结性评价是对事情结束后的产生的结果的验证,为了验证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掌握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是验证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总结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让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更平稳长远的发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与社会承接得更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总结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与创新

1.制定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必要性。我国虽然开设了针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制定了总结性评价标准,但是实用性不强,存在片面性、主观性、单一性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传统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总结评价体系主要以上机操作模式为主,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和基础操作,单项选择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操作是对信息技术技能实际操作情况的考查。但是这种考查模式带来的结果太单一,缺乏实践性,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不能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独特见解和理解,更加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从而可能导致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丧失。这种明显或是潜在的不足之处或是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突出,为了弥补这种传统总结评价体系的缺陷,就要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总结性评价体系,并且让形式更加丰富,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多元性评价体系就是一种综合体,强调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以及评价主体都实现多元性,对于内容上主要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往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只要当堂向学生传递教学方案里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能看到学生掌握程度,多元化就是让理论转为实践操作,制定合适的作品目标,有学生操作完成,不仅可以加深学习印象,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沟通组织能力。以往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做单一裁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意识,但是通过对作品的认知判断可以让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可以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根据同学观点进行补充指导。评价形式则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状况,进行不同形式选择。可以上机操作,可以制作电子产品进行分别评价。

四、结语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GiS;总图信息化;厂区三维;厂区应急决策;厂区巡检

0引言

随着基础建设的扩大和企业的迅猛发展,石化企业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日趋丰富而复杂,厂房、设备、管道等星罗密布,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由于采用的作业标准不一致、数据格式不统一,因而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原有的总图管理系统大都是基于分幅地形图进行管理,且地形图与地下管线不能完美融合,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和水平[1]。针对这种现状,依照企业厂区科学准确的地上、地下设施信息资料,充分利用GiS技术建立统一标准的总图空间信息数据库,消除数据格式差异,建议信息共享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并进一步建立各种专题应用子系统,可为规划、建设、施工设计提供依据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数字厂区”奠定基础。

1GiS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GiS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且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结构化GiS、组件化GiS、云GiS等已经在基础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管理、基础空间信息数据框架建设、基础空间数据的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与GiS技术相关的虚拟现实技术、分布式技术、万维网、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GiS的应用范围将随着上述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最终走入千家万户[2]。具体来说,今后GiS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3S”技术的结合

GiS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与GpS和RS的集成,从而构成实时的、动态的GiS。GpS为GiS的快速定位和更新提供手段,遥感技术的多谱段、多时相、多传感器和多分辨率的特点,为GiS不断注入“燃料”,反过来可利用GiS支持从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所需信息[3]。

(2)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随着GiS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学的深入研究,传统的二维GiS在很多领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表达的需要,三维GiS正在成为当今研究、发展的一个热点。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将虚拟环境带入GiS使GiS更加完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能为数字厂区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

(3)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

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相集成,最终形成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嵌入空间分析模块,从而辅助决策者求解复杂的空间问题,是GiS应用向较高层次的发展。

(4)移动通信技术与GiS的结合发展

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加之wap方面技术的应用,让Gi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变为现实。通过GiS完成空间数据管理和分享,GpS进行定位和跟踪,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完成图形、文字、声音等数据的传输,集GiS、GpS、移动通信三大技术于一体,逐步形成了移动GiS。GiS与移动通信的结合,让GiS借助于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程度更加地深入。

(5)万维网与GiS的结合

目前,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已经深人到各行各业,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GiS也不例外,它们的结合产生了webGiS[4]。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GiS通过web功能的扩展,真正成为一种大众使用的工具。通过互联网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和应用,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如GiS信息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等。

2GiS技术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GiS技术作为现代技术与传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已经在管理、决策、指挥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并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GiS技术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为“数字化企业”和“数字厂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

2.1总图信息化管理建设流程

总图信息的获取过程可采用3S技术集成来完成。采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地面信息获取,GpS定位技术进行控制点测定,GiS技术进行总图系统构建。

图1总图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流程

获取总图数据之后,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及GiS技术实现总图数据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和实现相应的专题子系统。

2.2GiS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2.1厂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三维GiS与厂区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完成的厂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可为数字厂区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该系统除提供搜索、漫游飞行、成果输出等基本功能外,还可提供距离量测、面积量测、填挖方分析、通视分析、剖面分析、二三维互动等三维分析功能。

2.2.2厂区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厂区应急决策系统能够实时了解重大危险源的工作状态,随时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有关安全技术工作参数,便于安全主管部门对重大危险源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面对突发的安全事故,充分利用各方救援资源,做到事故响应迅速、事故诊断准确、救援指挥畅通,应急预案可行、事故处理高效,从而建立起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响应平台。

2.2.3厂区巡检系统

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建立一个厂区管理的监督指挥平台、实现科学快速、有效的厂区管理。创建企业管理监督和指挥为中心的管理新体制,将监督职能与指挥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监督与制约互动。

3结语

通过以上对GiS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GiS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GiS技术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将为石化企业产生很好的管理效率,有效提高企业总图管理、地籍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的现代化水平,对促进石化企业的可持续方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采用上述建设流程建立的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的各分厂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实现了厂区内地面设施和地下管线数据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享,为厂区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及运营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基础地理数据。

【参考文献】

[1]成毕勤,宋庆华,李琦.石化企业厂区总图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7.

[2]张会玲.GiS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12(4):2.

[3]焦德杰.GiS技术在古镇保护管理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6,11.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3

一、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

与其它各类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只有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同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国外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起步较早,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较为滞后,并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所以,对我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外,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结束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常规性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大部分中学而言,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导致班级容量较大,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严重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信息技术应用软件课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不习惯自己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它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课时分配与课程容量的冲突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性策略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策略:

1.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针对中学生信息技术初学阶段的特征,可以对学生采取“诱导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教学。如,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然后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此时惊讶之声必然不绝于耳。再如,为了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3.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同时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希望本文的经验性成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利于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3々39。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4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对策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问题

1.教学理念不到位。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地展开了。但是,很多学校对此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就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由于缺乏升学考试的压力等原因,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是一种“形象工程”,而未落到实处;也在此不到位的教学观念下削减教学课时,不配备或不利用相应的硬件设施等等。这些由重视程度不够而引发的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教学条件的局限。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不足、师资质量不高、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师资问题较为普遍和明显,很多学校的该课程任课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这门课学时少,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任课教师待遇不高、受重视程度低,教师自身也随之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师资呈现了缺乏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不足等问题。其次,在很多稍偏远的农村中小学里,硬件设施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学校缺少计算机或者计算机落后都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加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教学的硬件、教材等往往显得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进展。

3.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枯燥乏味。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将学习重点放在相关的升学考试科目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聊天、利用上网的机会冲浪、玩游戏、听音乐等现象都是信息技术课上常见的现象,总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思想及观念。这里所说的思想观念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理念,要明确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意义,真正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安排合理、足够的教学课时,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学校学生的成绩,在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不重视。其次是教师方面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会议、自学等形式,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要深刻地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学生人生的长远影响和意义,进而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才会达到最大化。最后是学生的学习观念,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将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门课加以重视,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渴望。只有从领导、教师到学生等方面都统一认识,都对其加以重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提高必要的条件设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载体,所以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就要提高硬件设施和条件。要通过政府、社会慈善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硬件设施,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技术,提高整体的师资质量和素质,进而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和改进。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时展性等特点,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转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作品竞赛等丰富、多元的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在绘图工具使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各自上交作品,在班级甚至学校等更大范围内进行比赛和展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4.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人教版《信息技术》是在丰富的实验、总结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高效的教育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突出特色和优势,让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可着重强调“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通过一个个细化、有针对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意识地去学习,让教学的操作性增强,通过任务的驱使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螺旋式上升”也是此教材的一大特色。人教版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都分别以基础、应用、提高三个不同的层次结构来安排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则包括基础篇和应用篇两个层次。“基础篇”是介绍基本操作,“应用篇”是通过实践对基础加以巩固和练习,“提高篇”是进一步总结、概括、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这一教材特点,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基础学起,由浅入深,而不能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就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掌握基础开始,逐步达到会应用甚至更高的信息技术境界,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

三、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技能和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找到问题的存在及原因,并通过思想、方式等方面制定对策,解决相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年11月14日。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学习情趣;辅助教学;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23.5;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62-01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在教w中。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出的大量的优点,使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不仅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数学知识的图片、视频和声音,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好一门知识,并能够熟练地加以运用,首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动力进行学习和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是一个未知、新兴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通过引导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心算的比赛视频。学生在视频中看到别的同学能够进行快速运算,并得出正确的答案,首先会表示非常惊讶,之后就想变成视频中的同学那样,从而对心算的方法产生兴趣,想要掌握这个本领。然后教师再进行相关的数学知识讲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改变以前被动学习的情况,变成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积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数学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辅助教师进行数学教学

以前教师只能用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来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讲解,用口头语言对数学知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描述,缺少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并且在课堂上利用大量时间进行板书,以至于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足的情况,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缺少相关的教学工具。而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对应的课件来进行教学,避免浪费课堂时间。教师还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理解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们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对于一些重点或者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教师不能在数学课堂上为了方便而过多运用信息技术,这样会让学生眼高手低,感觉已经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然而并不能在数学习题中加以运用,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实用的辅助工具,教师要合理运用,避免出现相反的效果。

三、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根据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总结的时候很难体现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能通过每一单元的知识总结来进行,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网状结构难以形成。目前,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另外,教师在总结的时候,可以把重要的知识点配上一些典型的数学例题,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对各单元或者试卷中典型的数学例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数学知识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网状结构。

四、结束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可以促进知识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光生,何克抗.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009(02).

[2]张定强.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3(03).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其中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因此,英语写作教学的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而信息技术在英语写作课堂上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模式进行阐述,分析信息技术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

一、现阶段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但在现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英语写作的课时过少,为了节省时间,学生的写作训练方式常常是以回家作业的方式进行,这就使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不能及时地指导,降低了学生的习作效果;(2)教学方式单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提出建议和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然后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交流,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禁锢,缺少对课堂教学的兴趣,降低了学习兴趣;(3)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不能熟练运用语法知识,英语是第二语言,学生不能掌握词汇和语法,就会在使用时出现错误、不规范的情况;(4)对写作评价反馈的手段单一,对于学生的作品只是教师一个人进行批改评价,指正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而且学生对老师的批改没有认真阅读,进而降低了评价反馈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创建情境,引出写作主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先制作出相应的影音素材,在写作训练前,给学生播放影音素材,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教师将学生引入相应的主题探究中。这种教学方式可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写作训练的情境中,发挥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效。

2.通过交流构建文本框架

在引出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之间对写作基本框架的展开进行一定的交流,总结在写作时可能会用到的核心词汇或关联词,这种交流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然后教师将学生交流后总结的英语词汇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多媒体将信息呈现给全班同学,这样帮助学生找到更多、更有效的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丰富加工。如,iholdtheviewthat../...notonly...butalso...等句型,如ontheotherhand,furthermore/inthemeanwhile...等关联词,都是在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因此,教师总结会使学生思路清晰,写作时就会游刃有余。

3.合理总结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随着教学接近尾声,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总结,这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总结中,教师将学生在写作时使用的好的语句摘选出来,在多媒体上呈现给全班同学,这不仅是对学生作品的认可,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起到提升促进的作用。同时,教师不要忽视学生作品中的典型语言错误,而要找出错误在多媒体上加以呈现,让全班同学一同进行分析,从而提醒班上的其他同学注意,避免在写作中犯相同的错误。

教师在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发现作品中的亮点,评价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也可以是作品本身,同时在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不足时,要委婉,不打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小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促进学生实现资源共享,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高中英语写作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辅导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写作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出写作主题、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更好地评价学生的作品,从而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红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J].神州:上旬刊,2013,1(7):41.

[2]冯婷婷.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1):189.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1] [2]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8

1.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发挥也要与学生对课本的挖掘结合。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实践操作性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进入实践操作,一定要让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不会见效,实现文本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网络化密切结合

学习的人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他们则要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特别是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处理,就是要在网络下才能实现的。

4.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步入学校课堂教研比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网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因此要有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探究

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网络教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载体,要依据它为内容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将这一内容在新型技术课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钻研,使这一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建立在网络背景的理念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

1.强化教师的培训

作为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网站,让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课程发挥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教材的出新。教师要利用网络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实践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丰富的网站链接,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应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师对校本课堂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熟悉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项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学科是有其不同的特点,强化教师这一内容的培训。要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措施。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主观臆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研究出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策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快速促进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微机技术校本课堂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深度学习教学模式

就信息技术而言,在新课改下,提倡深度学习、淡化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轻视技术,恰恰相反是侧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方面,要求将学生活动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收集、甄别、加工、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淡化技术,并不意味着不讲技术,只是关注点不同而已。例如,关于word对象的插入与设置的学习、搜索引擎的学习等都属于深度学习的佐证。在课堂教学中,关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课后总结等环节中,即备课、授课、习题、课后作业、考试等。比如备课,除了要领会课程标准外,还应对问题及活动任务设计格外留意。在准备教学资源时,提倡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讲课时要求时,要引导性教学而不是满堂灌;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求有科学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汇报时,要求教学评价具有多样性;在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时,应注意反思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二、回归生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即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而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模式正是源于此教育思想。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快,生活化教学模式日益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如果忽略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仅停滞在知识表面或技能学习表面的话,那么这门课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实现教学内容从科学层面转向生活层面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话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信息技术教材要有创新性。另外,要将“生活化”教学任务融入整个教学任务中,也就是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这样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从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新课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努力学习和探索,以期重新认识它。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进取,大胆革新,为新课改的顺利开展献计出力。

参考文献: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篇10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就信息技术的整合而言可能有几种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是在各学段的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而在同一学段中不再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各学段的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同一学段中仍设有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在各学段的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只是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整合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的国家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了适合本国的整合方式。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情况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教育部在《让美国的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Gettingamerica'sstudentsreadyforthe21stCentury:meetingthe  technologyliteracy challenge)》的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把计算机作为美国教育的"新的基础",把因特网作为"未来的黑板",并确定了具体的教育技术目标。在过去的20年中,教育技术成为联邦实施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主要焦点。这些改革和政策的目标是:增长学校和教室中计算机的可获得性,帮助学校接入因特网,向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在课程中整合技术所需的资源和指导。

    随着教育技术计划的实施,政府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大增加了学校中信息技术的可获得性。美国已完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是比较早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在它的"2061计划"中专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思想,并于1996年成立了评价和监控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情况的组织。该组织对整合的进展进行跟踪评价,并每年发表一个报告,对本年度整合情况进行总结。

1997年是美国整合研究大规模展开的一年,各个研究项目在学校的整合实验全面展开,主要工作集中在培训教师掌握it(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教师转变角色,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it,并利用it进行教学探索。

    但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存在较大的差异。1997年对教师使用it情况的调查表明,虽然教师开始广泛地把it应用到教学中,但是只有大约5%的教师在教学中把it作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工具,大部分教师还是集中在利用it在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备课、做演示文稿等等。

1998年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测,以了解it在教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it在教学中的利用确实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成绩,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由于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鼓励,使得it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些泛滥,很多教师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于是各项目组号召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placeinrighthands,useinrightway)。1998年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进行了另一次评测,结果发现教师利用it的水平停滞不前,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某些学校甚至出现后退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1999年整合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对教师的培训上。

     1999年的教师培训不再停留在对教师it基本技能的培训,而是非常重视对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大量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开始离开研究室,走入中小学校,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并且帮助教师制定具有可执行性的教学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一线教师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成功的案例。此时,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突破旧模式的束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的课程整合研究进一步深化,重点在于鼓励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参与到课程整合中来,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建构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人才。课程整合由模式探索转入环境建构的阶段。

     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出版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sforStudents)一书。该书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家标准,核心是将课程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案例。此书是对前几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并把它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进行成功整合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明确指出不单纯是依靠技术。对学校来说,要把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学习、教学以及教育管理中,某些条件是必需的。物力、人力、财力和政策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技术在学校中的成功应用。

要创设有效应用技术的学习环境,应具备以下综合条件:

能获得支持的远见和教育系统积极主动的引导;

能熟练运用技术服务于学习的教育者;

(有关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取向;;

有关技术对学习的有效性的评价;

对当代的技术、软件和远程通信网络的接触和使用;

服务于维护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技术支持;

提供专业技术、有关支持和真实生活经验的社区(社会)合作者;

维持技术应用所需的持续财政支持;

支持新的学习环境的政策和标准。

     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将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去发现和利用当前的信息和资源,同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和有关课程内容相互交叉的活动中。这种学习环境能够克服传统的教育实践不能给学生提供在当今社会所需的全部技能。今天的学生必须应用合适的工具,采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学习、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机地融合了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在解决学生个别需要的同时,促进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学习环境应帮助学生:

运用各种媒体和形式进行交流;

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和交换信息;

以收集到的信息为基础得出结论并进行概括总结;

了解课程内容并能够找到所需的其他信息;

成为自主学习者;

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和协作;

以合乎伦理的、适当的方式与他们交流。

    《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适时地获取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并能专业化地呈现信息时,才能说达到了有效的技术整合。技术应成为课堂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像其他课堂工具一样便于应用。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但并不是所有的州都实行这一标准。各州依据国家总趋势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本州的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实施。到1998年底,36个制定学生标准的州中有22个州(61%(将信息技术标准与基本学科课程相整合,6个州(17%)独立设立信息技术标准与其他学科标准,还有8个州(22%)在采取设置独立信息技术标准的同时将技术标准融入学科领域中。可以看出,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有多种方式:一种是在实行整合的同时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北卡罗莱纳州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独立开设计算机或者技术课;另一种是在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路易斯安纳州明确提出将技术教育标准与课程基本技能标准相结合的框架,小学阶段没有明显的课程形态,初中阶段开设选修课,高中阶段开设必修计算机课程;还有一种与前一种相似,但对开课的要求不同,如夏威夷州在小学阶段没有提出明确的课程形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提供选修的教育技术领域课程,同时在选修的"职业与技能教育"领域包括了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

     总的看,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几年的整合研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推动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突破原有旧体制的束缚,走向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其他国家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我国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年~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年时间,实验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效果也逐步被社会认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实践,我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组对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认识。

    1.明确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