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十篇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十篇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6:15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1

一实习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二实习任务

计算机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实习内容

1.mysql数据库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2.java基础,java网络编程

3.linux基础命令,linuxbashshell编程,linux服务器的配置,linux常用软件的安装配置使用

4.网络安全

5.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四实习过程

1.网络基础的实践

20xx年1月6日,我把电脑从学校搬回家里。20xx年1月13日,家里的网络通了。在这段时间内,我和家人去网通的商那里报装了adsl1m包年的套餐。我在商那里观察了他们的网络布线情况。那里有一个modem和一个交换机,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许多网线和一些电话线。20xx年1月13日,安装人员终于来到我家,帮助我们接通了网络。家里电脑的上网方式是虚拟拨号上网,使用的ppp协议。线路连接方式是:电话线——modem——电脑网卡的rj45接口。电脑在学校上网的线路连接方式是:电话线——分离器——电话机——路由器——电脑主机的rj45接口。在学校,提供服务的运营商是中国电信;在家里,提供服务的运营商是中国网通。使用中国电信的打开南方的网页快,例如打开qq空间;使用中国网通的打开北方的网页快,例如看央视的视频。我的电脑在家里出现的问题有:1.打开不了qq空间(在学校可以)2.linux上不了网(在学校可以)。

2.数据库的学习

20xx年2月,我开始做毕业设计。数据库sql200在xp2安装过程中失败。失败的原因本人至今不知道。大二时曾经安装过sql20xx,后来使用出现问题,我把它卸载掉。本人重装系统后发现:原来重装前的系统可以安装sql20xx,从那一次开始,安装都失败了。有一次,安装sql20xx过程中出现系统蓝屏。本人得出的结论是:sql20xx软件与xp2系统不兼容。本人是盗版软件的受害者。因此,本人下决心学习mysql。msql是稳定的,开源的中小型数据库。在不同系统都可以安装,使用mysql.。大二学习的数据库是sql20xx,这段时间学习的数据库是mysql。mysql是使用命令行的方式,sql20xx是图形界面。他们的语法都是sql语言。所以,学习难度不大。他们的语法之间有细微的差别。

3.计算机日常维护与网络安全

从20xx年3月至今(在电脑上网期间),我认为微软自带的ie浏览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差。本人偏爱firefox浏览器。firefox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强,可以根据需要安装插件。不知道为什么,本人用xp2系统安装光盘卸载ie失败,只好用ie修复专家把ie的部分屏蔽。但是有的网页只能ie用打开,如在央视在线观看视频。在使用系统xp2的过程中,计算机的蓝屏故障频繁。蓝屏故障的原因有软件安装问题,有时候软件卸载引起的问题。所以我决定学习linux,在windows中打游戏,看视频。

4.linux的学习

本人在校使用linux系统上网学习中未发现计算机蓝屏。本人对linux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欣赏。除了毕业设计时间外,本人在今年上半年在家认真学习linux。鸟哥linux私房菜是很好的教材。平时经常linux在系统下操作,如安装,卸载常用软件,打游戏,听歌等日常活动。本人学习了linux的基础命令后学习了的linux基础编程。可以通过学习linux的编程,熟练掌握vi编辑器的使用。学习程序写注释,编写程序所需注意的问题。本人对的linux网络安全感兴趣。本人正在学习鸟哥的linux私房菜服务器版结合复习网络基础的内容。

5.java的学习

本人在学习java之前学习过html语言,javascript基本语法,c、c++语言的基本知识。在学校学习的c语言,c++,为我在学习java的路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java的跨平台性,较强的安全性,功能强大性是我把它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我首先读懂书中的每一个程序,然后做书本的习题,接着与答案对照,然后通过写书中的程序复习,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以前,我认为编程就是编程。后来,当我学习网络编程时才发现学习网络编程需要网络基础知识。上面套接字,url,端口号等。学习多线程这部分是需要有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挂起,执行,睡眠等各种状态的相互转换,同步方法等。学习,需要用到很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过去我所学习过的。学习编程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多想,多写,坚持。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检查,核对程序是需要细心。

通过拉网线,mysql的学习,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与网络安全,linux的学习,java的学习。这些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是我能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大一,大二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应用知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实验课

信息技术课程不但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而且还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例如,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中必修课总课时数是60,其中理论课24课时,计算机上机实验36课时。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是信息技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实验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来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是怎样操作、如何运行的。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掌握演示和操作软件,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起初是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使用还简单,然后是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加工、平面图片处理、动画设计就开始要复杂,最后还有程序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实验中要自己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处理,程序调试和运行,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学习编程的经验,最终获得所需的结果。因此,如何开好信息技术实验课,对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

1.完善的实验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验计划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验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验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验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验都要有实验提纲。实验提纲格式为:

(一)实验题目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要求

(四)实验内容

(五)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六)实验思考题

实验提纲必须和实验计划一起编制,两者协调一致,实验提纲是实验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由电教中心或教研组组织有经验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对每一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计划和提纲进行精心策划,统一编制,在教学中不管是那个老师上这门课,都要按照统一的实验计划和提纲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完成实验课程,根据实验提纲执行情况书写实验报告。教师也是按实验提纲的要求来检查实验结果,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提纲编制时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验课都要有周密的安排,进行精心的设计。

2.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的,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硬件环境

实验室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验;学生所用的存储设备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都要能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

(2)软件环境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计划,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若有网络环境,管理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帐号,根据实验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另外,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

(3)组织和管理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实行学生上机自动管理(学生上机之前用上机证划卡,系统自动为学生分配一个机号,该生即可在这台计算机上上机,否则该生不能上机),该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上机时间,我们曾经根据这个功能破获了学生盗窃计算机内存芯片的案件。如果实验学生的人数超过计算机台数,最好是分组进行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存储设备,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

(4)教师和学生

教师要对实验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而学生要按实验提纲作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特别要学生自己编程上机时,学生一定要在上机前准备好程序,实验时主要是编辑输入程序和调试程序。

3.实验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验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为了上好计算机实验课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实验课开始时,老师要重申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验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验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和讲解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开发的一些应用软件,将一些程序设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以后能尽快动手进行程序设计。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VB程序语言课程的实验课,用于信息学奥赛的Freepascal和算法与数据结构的作业,能同步演示程序和数据的动态视图,为学生理解算法、学习编程,调试程序提供了便利的环境,用各自的评测练习程序对相应的实验练习进行测试评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最后一点,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如,开机、关机、入网、退网等要按正确的步骤,键盘打字的姿势要正确,特别是学生在编程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风格。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实验课的总结

通过计算机上机实验,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技术和有关算法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直接体现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是对实验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及课时数

(二)实验题目

(三)实验目的

(四)实验要求

(五)实验过程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组成与结构;知识的联系;教学体会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它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由此可见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这门课的重要性。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方法,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学生获得某个新知识,既是原有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又为进一步掌握新知识打下了基础。不孤立的讲解新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同时也能够对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2]。

1抓住本课程特点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是核心课程。特点是概念多,另外,本课程中引入的许多概念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性能,而计算机的各种性能中,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如高速缓冲器的概念、多总线技术、流水线技术等。充分地抓住这些特点是学习和理解好本课程的基础。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该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它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与计算机有关课程知识的联系

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程度就是发展的速度。更新观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师观念的陈旧老化,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3]。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机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知识迁移,提高主体行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联系密切的课程主要有操作系统、数字电路设计、微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联系,可使课程的内容前后衔接,由前导知识自然过渡到要介绍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既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知识,加深对前导课程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使学生体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各门课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由知识线组成知识面,进而由知识面构成知识体,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计算机各门课程的知识之间都是存在着有机地联系的。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各科知识点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系统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及实际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中包含中断和外设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等的相关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操作系统课程中的内容。由此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中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与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介绍。同样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与数字电路设计这两门课程也有一些相关问题,也可以采用比较介绍的方法。这样既可使学生对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有更深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又能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

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讲到“总线”的概念时,可以联系到个人电脑中的主板知识,这样就可以把“总线”这个看不见的概念具体化。主板实际上就是一个总线控制系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人电脑中的所有部件(如CpU、内存条和硬盘等)都安装在主板上,说明总线在计算机中的重要作用,把总线和主板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具体的来理解总线的概念。另一个例子是:把存储系统中的Rom和主板中的RomBioS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讲到计算机的启动过程,让学生了解Rom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应用,能够使学生加深对Rom存储器的理解。

3注重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联系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采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扩大实验教学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中的有关知识点的联系。比如,在做运算器实验时,实验要求学生用手动操作,通过实验用的模型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分两次输入两个二进制数据到运算器的两个暂存器里,然后在运算器中实现算数或者逻辑运算。在这个实验中的每一步的手动操作就是一个微命令,微命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控制器设计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微命令即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向执行部件发出各种控制命令)。当把一个实现基本运算的一系列的微命令连接起来就可以成为一条计算机的运算指令。而且,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清楚计算机每一步操作前和操作后的工作状态,以及每一步操作需要实现的目标。实验操作中数据在模型计算机中的位置和通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位置就是计算机的存储单元,而通路就是计算机的总线,存储单元和总线都是计算机理论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通过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即达到了实验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有提高了实验效果。用图描述上述的实验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的虚线框中所描述的即为手动运算实验所需要的操作,而实线框却是数据在模型计算机中的位置或者通路(图1中暂存器1和暂存器2为运算器中的一个部件)。

图1手动运算实验操作步骤图

4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肯于动脑筋想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由于学生思考问题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有时思不择路、急于求成。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促其善思、会思。教学中,我们抓住知识生长点、连接点,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新知识的途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例如:教学“存储器”时要求学生每人列举几个不同的数据存储的例子,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数据存储的知识,独立思考计算机数据存储所需要的各种操作步骤。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请学生把数据存储比照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存储;第二层次,请学生观察、比较物体存储和数据存储的各特性间的关系及它们对计算机数据操作之间的不同;第三层次,利用已掌握的数据存储的例子找到计算机数据存储操作所需要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存储器的性能要求。

学生通过有序的操作、观察、分析、表达等活动,不仅归纳出计算机存储器的工作原理,而且把计算机数

据存储和存储器之间内在联系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5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能够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要能够经常的更新,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国外著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成功经验来看,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需要持续的更新。本文结合作者讲授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本课程特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并结合课程实例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王丽芳.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2):39-40.

[2]孙荣高,孙德超.数字逻辑电路教学中的C语言描述法及其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10):90-92.

[3]蔡学森,陈向瑞,戴金波.计算机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34-136.

SomeexperienceinComputerorganizationandarchitectureteaching

SUnRonggao,BiChunyue,wanZhong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ZhejiangwanliUniversity,ningbo3151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experienceofmanyyearsofteachingpractice,learningtheknowledgethepresentcourseshouldbenotedthatthelinkwiththeknowledgeofthecourse,whiletheactualclosecontactwithcomputerapplications,focusingonexperimentalaspectsofthecourse,concernsthedevelopmentofcutting-edgetheoryandpracticeisaboutgoodthiscourseisthekey.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4

一、学习用计算机: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学会怎样规范地使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有一个固定的使用工具――计算机,如何正确的操作计算机就成了我们信息技术课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避免损坏计算机:根据我多年教学的经验,了解到这一部分成为学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其实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操作计算机,只是因为他们想多操作一会儿计算机或其它一些原因让他们偶一为之,而且他们认为偶一为之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每节课由学生互评,同桌的学生互相打分,并说明扣分的理由,老师总结。期未由老师统分评比。因为一个学生的评分,影响了一个组的总分,所以如果有不当操作,这一组的学生都会给他教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了正确操作计算机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如何操作计算机:像每个学生都必须建自己的文件夹,自己的文件都保存到专用的文件夹中,以便于自己查找文件,老师也便于管理。还有学生操作三步法等。对于这些习惯的养成,我一般采用重复提问,重复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先养成习惯再讲道理。因为学生对结构的理解不是能很快地掌握,如果一开始就讲结构学生很难接受,只有在学生使用了一段时间的计算机后,才能慢慢地体会。如我的“三步法”教学,第一课时我提出,今天我们学习操作步骤,请你总结一下我这几次操作步骤的规律。我故意让我的每个操作都是遵照这三步完成:打开我的电脑,打开C盘,在C盘中新建文件夹,修改文件夹的名称,打开文件夹,演示的同时讲解自己怎么操纵鼠标。学生首先就对我打开电脑等操作觉得新鲜,不是双击而是按右键,然后不同的同学能分别重述我的每一个操作的步骤,最后有部分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总结出三步:第一选定(可选定对象,也可选定地方);第二按右键打开菜单;第三具体操作。老师总结,几乎90%以上的操作都可以这样完成。以后紧接着大约十周的时间都在让同学自己探索之前提示:第一步是选定,第二步是按右键,第三步操作。开始可能都需要我说,后来,我只要说第一步是……,学生就都心领神会,由此养成了“三步法”操作的习惯。

二、用计算机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多项功能,养成在学习生活中广泛运用计算机的习惯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多以介绍各软件的使用为主,这样学生对计算机的功能了解得不够透彻。如学习woRD或wpS他们知道是文字处理系统软件,但因为学生用计算机做文字处理的工作不多,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学后也容易遗忘。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科技的向往,计算机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作为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计算机本应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助手,其实不然,从我的个人调查发现,走入家庭的计算机80%以上都只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玩游戏和上网聊天。如何让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的一个重点。我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把握课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因为我们学校是每周两节计算机连堂课,这就让我有时间在学习软件之余,让学生多了解计算机的功能。

三、活学活用:不管是用计算机学习,还是学习用计算机,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5

对比求解,激发计算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首先在于激发其计算思维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求解问题,使其体会计算思维的优势,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赛车抢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沿着赛道行驶的过程中,被限制大小的机器人小车尽可能地获取路边的得分物。一开始,学生没有系统思考如何获取路边的得分物,他们看到机器人小车在行驶过程中,靠自身结构获取路边的得分物,就一直在想如何加宽机器人小车车身,结果机器人小车重心不稳,行驶状态很不稳定,有时还会遗漏得分物,严重影响后来的成绩。因此,我展示了一个方案:给机器人安装两只手臂,这样它在沿着赛道行走的同时,能直接获取一路上的得分物。学生对此方案感到很惊奇,我便借机引导他们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如何完成任务。

首先,将这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如何判别机器人到达得分物附近?机器人如何获取路边的得分物?机器人在获取路边得分物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到行驶状态?影响机器人行驶状态的因素有哪些?

其次,寻求这些子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力求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

最后,合并所有子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完善,得到整个问题的求解方案。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子问题的解决方法之间是否有冲突,能不能并行处理,如何协调它们才是最佳。

经过对比实验,不少学生探索出自己的最佳方案:有的利用两个伺服,在机器人左右两侧各安装一只活动手臂,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某一侧存在得分物,那一侧就挥动手臂;有的利用一个伺服在机器人前方安装一只活动手臂,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某一侧存在得分物,就向那一侧挥动手臂;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探索得到的方案在空间、时间上的操作步骤更协调、效率更高,也深刻体会到如果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能迅速提高研究、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利用计算思维的主动意识。

设解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表现还体现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机器人运行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计算思维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适宜的机器人项目问题,这些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①要有适当难度,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②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能充分挖掘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③要能训练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④要有利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授《小车进加油站》一课时,当学生完成“机器人小车直接进入加油站”的基本问题后,我提出新问题:当高速行驶时,机器人小车容易越过加油站,让机器人小车倒车进入加油站(车头朝外)成为必然,那么如何控制机器人小车倒车进入加油站呢?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足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如何控制机器人的转弯幅度。同时,它还涉及机器人转弯幅度的空间复杂性和时间复杂性。

2.实践求解问题

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我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练习,利用计算思维去寻求最优方案。

例如,在《机器人小车走中线》项目训练时,小车转弯速度取固定值,易导致小车不能高速行驶,影响到达终点的成功率。最初,学生采用的是分段给机器人小车赋予不同的速度值,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路段进行实践研究,利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机器人运行的实际问题,最终将控制机器人小车转弯行驶部分修改成动态转弯,如左边电机速度=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转换比例,右边电机速度=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转换比例。

其中,小车在不同路段时的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时,往前跑的速度)是不同的;转换比例,即将小车与两侧栏杆的距离之差转换为速度之差的比例,一般为100(根据机器人的结构,转换比例越小,转弯幅度越大)。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利用计算思维去求解问题,学生能主动使用相关方法,不断归纳总结,逐步系统地培养计算思维的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提升计算思维广度和精度

1.个人总结反思

每次训练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解决思路,于是我及时组织学生撰写有针对性的总结反思,记载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思路及有待解决的疑难杂症。学生一方面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厘清思路,回忆训练过程,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总结训练中的教训,反思改进操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问题求解水平。例如,在《机器人小车走中线》项目训练中,通过反复实验,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左前方和右前方两个距离传感器的旋转角度设置与道路弯曲程度有一定关系,当道路弯曲程度较小时,两个距离传感器略微向正前方旋转,旋转角度设置为40,这样机器人能提前检测到道路的弯曲状态,就会自动将基准速度提到70以上。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计算机水平;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64-02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基于比较完善的医学教育体制、低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留学费用、入学手续简单等优惠条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我国学习医学[1]。于是,面向留学生的教学成为各高校一个崭新的课题,目前仍处于经验积累和深化探索阶段。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已得到了大量应用,并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医学专业大学生当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南京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面向国内学生的本科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课程在大一时就在全校普及。我校的留学生计算机教学从2007年开始即参照国内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设置。在36个学时的课时中,安排了计算机原理的讲解。由于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国内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2],还存在着语言沟通障碍、缺勤严重等诸多问题。在7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一些信息,比如有学生反应听不懂、有学生要求要上机,这些意见促使我们对面向留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和研究。

为此,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期望能切实了解我校留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需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为提高留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2级全体留学生,共79名,其中男生30名,占总人数的38%,女生49名,占总人数的62%。他们分别来自12个国家,除去一名美籍华裔,其余都来自非洲、亚洲,其国籍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79份,当堂收回79份,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2%。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使用计算机情况?(2)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计算机技能?(3)学生对计算机哪部分内容感兴趣?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知识能力,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等等,确保调查内容全面具体,条理清晰简练。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分别使用了eXCLe和SpSS。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计算机应用情况

关于拥有计算机情况:除去2人未作答,只有1人没有电脑,1人拥有电脑但没上网,其他75人均拥有电脑且已联网,占总人数的94.9%。关于使用计算机频率:68人回答天天使用,占总人数的86.1%;5人说每周都用;6人说偶尔用。关于计算机用途,如表2所示。

(二)计算机知识能力

1.关于理论掌握能力。在79人中,有1人未作答,其余有58人回答曾经学习过计算机理论,占总人数的67.9%。计算机理论的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2.关于软件操作能力。在79人中,有73人回答学习过软件操作,占总人数的92.4%。软件名称具体如表4所示。

3.关于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国内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几种软件有:word、excel、ppt、Frontpage。在江苏省或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考核。留学生的自述熟练程度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掌握情况最好的是ppt。

(三)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在79人中,最多有45人选择希望学习软件,占57%;其次是网络,30人,占38%;以下依次为:想学基本操作,23人,占29.1%;想学编程,22人,占27.8%;想学基本理论,10人,占12.7%。需要注意到:(1)有部分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希望学习编程,编程的教学内容在国内课程设置中有,安排在第二学期的54学时教学期间学习。而留学生课程设置中,没有这部分学时的安排。(2)仍然有23人希望学习基本操作,说明仍然有留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他们希望系统学习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3)有10人希望学习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是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相对软件使用,基础理论更为枯燥,但能帮忙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计算机的原理。

四、教学探讨与建议

在留学生的教育中,需要根据留学生的特点,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基于以上调查的结果,本文从以下角度来探讨留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

1.结合学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感兴趣(这里包括一部分想借上机操作名义打游戏和上网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上机操作环节,加入office等一些常用软件的练习和作业,在考核时可作为平时成绩。

2.结合学生已具有的计算机水平。根据学生已具有的计算机能力以及课时的限制,可以相对减少word和ppt的讲解,而重点讲解excel的操作方法。在实际应用中,excel在以后的医学数据的处理中更显专业,更具优势。

3.其他。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经验,我们还需加强的是对学生的关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由于有限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留学生的口音等问题,教师一般怵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所以,语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标准自己的发音.并听懂学生带有地方音的英语[3,4]。此外,根据其他研究已有的经验[5],我们还可以加强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和加强。比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开展自我教学、pBL教学方法的引入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论

因为留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以及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与国内学生教学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一致。医学留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效果差、留学生对现有教学方式方法水土不服等诸多问题[6]。本文对我校留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了一次深入地调查与分析,了解了医学留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改进,希望可以大大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荣霞.关于医学留学生计算机教学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15-416.

[2]李波,王剑,于克倩.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148-150.

[3]张燕妮.医学院校留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79-80.

[4]胡珊,刘燕,周毅,等.医科留学生全英计算机教学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0,(5):1186-1187.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形成性评价影响作用

形成性评价又称进行性评价,定义为在实际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能力进行阶段性检测后评价[1]-[2]。形成性评价是一个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在评价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目的和学习进度。本文就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评价原理和形成性评价对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作用,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3]-[4]。

1.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缺点

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定义是:在教学人员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检查教学效果,判断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学习实际情况,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儿进行的评测[5]。这个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传统的评价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能满足我国最新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即忽略计算机课程中操作过程,将学生的创作能力完全闭塞在死板的期末检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得到学生的及时即反馈,不能完成进行性评价[6]。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操作问题,出现操作问题时不能得到知道,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时刻进行的评价及时向老师提出意见,也可以通过日常反馈出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修改[7]。

2.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原理

首先形成性评价是评价主体的改变,形成性评价将被动评价的学生变化成主动评价的参与者。学生通过日常自评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将评价方面拓宽,即评价的多维度化。形成性评价不再将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而是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均作为评价的参考元素。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能力,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最后形成性评价具有时效性。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阶段教学形成的暂时性评价,具有十分明显的时效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暂时性的评价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修改。

3.促进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应用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并不具有较高的评价能力,学生的评价容易受外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使评价与现实出现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建立完成的学生评价体系,并做出评价指标,帮助学生做出较真实的评价。但是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及相关的评价指标,应结合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特色。高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中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性专业课,计算机是一个操作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应用能力。第二个特色是计算机操作者需要拥有专门学科的知识,以操控计算机并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所以学习计算机要注意其操作灵活性和操作高效性。只有结合教学科目的特色才能建立出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其次应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计算机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这是及时反馈教学活动的重要步骤。同时计算机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最后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学科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自己的作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融合,并在赛后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展教师评价的方面,实现多维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雷燕瑞,杨登攀,白蕾.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学生过程性评价探索[J].成功(教育),2011(10).

[2]张梅.基于形成性自我评价的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邓舒婷.高校计算机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3).

[4]张明东,戴丹丹.高校计算机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5]俞磊,杨松涛,黄方亮.实验教学管理在计算机类课程形成性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环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8-0003-03

1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更新快,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觉得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们开设了配套的设计性实验环节。通过亲自设计计算机的各个关键部分,学生可以进一步融会贯通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设计性环节也为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开设打下良好基础,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设计性环节的教学实践工作,希望能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设计性环节的内容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需要,我们设置了三个部分的设计内容,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一部分为指令系统的设计;第二部分为控制单元的设计;第三部分为简单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并要求每两名学生为一组,共同完成各个部分的设计任务。

2.1指令系统的设计

指令系统的设计内容主要安排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讲授指令系统的过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更主动地学习指令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设计中对计算机功能和组成的要求来完成对指令系统的设计,并可以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过程中进行完善。教学实践表明,将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任务安排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讲授指令系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机器指令和指令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指令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还有利于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后续知识点的理解。

2.1.1设计要求

要求为一个八位字长的计算机设计指令系统。该计算机数据通路、运算器都是八位的,具有256字节的存储器、八个通用寄存器以及其他的必要部件。设计的指令系统要求必须包含如下指令和寻址方式:

(1)数据传送指令:包括取数、存数,寄存器之间传送数据等指令。取数、存数应具有立即数、存储器立即寻址、寄存器立即寻址等方式。

(2)运算指令:包括加法、减法、自加1、移位、取反等算术运算指令。

(3)转移指令:无条件转移指令、条件转移指令。

(4)停机指令。

2.1.2确定指令系统及指令编码

由于设计的是八位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可以采用单字长和双字长指令。例如,八位计算机的指令格式可以为:

一个完备的指令系统必须包括数据传送、算术逻辑运算、程序控制等指令,能够实现约20~30条指令和常用的寻址方式,例如:

(1)取指令(双字长指令)

moV aC,mi mi-->aC (aC为累加器,mi为存储器地址)

(2)加法运算指令(单字长指令)

aDD aC,Ri aC+Ri-->aC (aC为累加器,Ri为通用寄存器i)

根据设计要求,表1给出了设计指令系统的一种方案。

指令系统的性能决定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因而指令系统的设计是计算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一台真实的计算机通常是非常复杂的,学生不可能在有限时间中设计出来。我们要求学生设计的计算机功能较简单,基本指令简单、典型,学生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后续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开展。

2.2控制单元的设计

控制单元的设计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基本控制单元的设计问题包括如何形成和连接受控部件的控制信号,以及在何时使这些控制信号有效。学生独立地设计控制单元,不仅可以使学生剖析和体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设计计算机打下初步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

2.2.1设计要求

控制单元的设计有组合逻辑和微程序控制两种方法,我们要求用组合逻辑来产生控制指令执行的控制信号序列。整个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根据每个微操作对应的逻辑表达式生成控制信号。

2.2.2组合逻辑控制单元的设计

根据指令系统的设计,对每一条指令进行细化,对指令执行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执行每一条指令所需的微操作数及节拍数、确定系统时钟节拍数、以及确定每个节拍对应的微操作,形成每条指令的微操作时间序列表。并根据微操作时间序列表,在节拍信号和指令译码信号的作用下,得到所有微操作的控制信号以及使该控制信号有效的条件,形成每个微操作对应的逻辑表达式。根据逻辑表达式及其对应的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就可以完成具有整个指令系统的控制单元的设计。

控制单元的设计内容我们有意识地安排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讲授控制器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课堂上讲授的有关控制单元的原理、概念和设计方法并没有直观的印象,单纯的理论学习难免枯燥,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讲授控制单元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自己在第一阶段设计的指令系统中的每一条指令执行过程进行分析,对八位字长计算机的控制单元进行初步设计,可以把控制单元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可以有效加深对计算机工作中数据流和控制流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弄清计算机内部结构的时空关系,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体系结构的设计

在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实现阶段,根据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首先设计整个计算机的大体框架,即总体结构图,以求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对以后的设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再依据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把整个计算机划分为多个模块,对各个模块进行设计,然后综合,完成整个计算机的设计。

2.3.1设计要求

要求设计一个八位字长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该计算机数据通路、运算器都是八位的,具有256字节的存储器、八个通用寄存器以及其他必要部件。在功能上,要求该计算机能够完成单字节或双字节加/减、单字节无符号乘法、16位除以8位除法等多种基本运算。要求设计的计算机系统能完成指定的功能,功能较强而又简洁。

2.3.2总体设计

按照学生所设计的指令系统的要求,参考一般计算机的数据通路结构,图2给出了八位计算机总体结构框图的一种设计方案,规定了各功能部件的功能和各功能部件之间数据通路的走向。

在图2中,aR为地址寄存器,pC为程序计数器,iR为指令寄存器,aC为累加器,GR为通用寄存器组,aLU为算术逻辑运算单元。C标志寄存器用来寄存进位C标志,Z标志寄存器用来寄存结果为零的Z标志。另外在图2中还有两个四选一开关和一个二选一开关,其中的一个四选一开关是用于形成C标志的输入,另一个四选一开关用于控制数据总线,二选一开关用于控制地址总线。

2.3.3功能部件的设计

基于所设计的计算机总体结构,确定每一个功能部件的功能、功能部件与外部的连接端口信号、各功能部件与数据总线连接方案。

(1)运算器的设计

运算器由aLU、通用寄存器堆GR、累加器寄存器aC及数据选择开关等组成,具有进位(C)、结果为0(Z)等状态标志位。

能实现最常用的算术运算(加、进位加、减、借位减、自加1、自减1等)、逻辑运算(逻辑与、或、非)及移位、数据传送等功能。

(2)控制器的设计

控制器包括脉冲源、启动电路、节拍发生器、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地址寄存器aR和控制信号产生部件。整个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根据每个微操作对应的逻辑表达式生成控制信号。

(3)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的数据源较多,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各个数据源在数据总线上是否冲突。

简单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加深对计算机工作中数据流和控制流概念的理解,加深整机概念,进一步弄清计算机内部结构的关系。

3结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关键课程,在完成基本原理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此点,根据从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经验,我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设计性环节,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师生沟通的渠道,而且便于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对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开创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设计方案越来越丰富,反映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而且富有创新精神。设计性环节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除理论教学外,设计性实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无疑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保恒,肖晓强.计算机原理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刘芳,王志英,戴葵,陆洪毅,王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J].第一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6,(8).

[3]赵硕,杨欣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设计性实验[J].高师理科学刊,2005,(5).

[4]徐爱萍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3).

收稿日期:2007-1-18

作者简介:刘芳(1971-),女,博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主讲“计算机原理”与“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两门主干课。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信息安全。

通信地址: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601教研室

邮编:410073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9

一、完善的实验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验计划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验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验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验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验都要有实验提纲,实验提纲格式为:1.实验题目;2.实验目的;3.实验要求;4.实验内容;5.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6.实验思考题。实验提纲必须和实验计划一起编制,两者协调一致,实验提纲是实验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在教学中不管是哪个老师上这门课,都要按照统一的实验计划和提纲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完成实验课程,根据实验提纲执行情况书写实验报告。教师也是按实验提纲的要求来检查实验结果,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提纲编制时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验课都要有周密的安排,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硬件环境。实验室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验;学生所用的磁盘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都要能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

2、软件环境。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计划,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若有网络环境,管理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账号,根据实验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另外,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

3、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实行学生上机自动管理(学生上机之前用上机证划卡,系统自动为学生分配一个机号,该生即可在这台计算机上上机,否则该生不能上机)。

该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上机时间,我们曾经根据这个功能破获了学生盗窃计算机内存芯片的案件。如果实验学生的人数超过了计算机台数,最好是分组进行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磁盘,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

4、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对实验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而学生要按实验提纲作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学生自己编程上机时,学生一定要在上机前准备好程序,实验时主要是编辑输入程序和调试程序。

三、实验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验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为了上好计算机实验课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实验课开始时,老师要重申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验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验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和讲解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开发的一些应用软件,将一些程序设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以后能尽快动手进行程序设计。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课,可选择集编辑、编译、调试为一体的pascal可视集成环境Vp1和算法与数据结构的作业系统aD1,pascal源程序可以在Vp1上可视执行,能同步演示程序和数据的动态视图,为学生理解算法、学习编程、调试程序提供了便利的环境,aD1可对数据结构的程序设计作业进行测试评分,可以大大提高软件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实验课的总结

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思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毫无疑问,当前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反思阶段。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我觉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向应用、注意实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要简化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反思,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的反思准备

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了解甚少。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上课前,要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的反思策略

1、科学指导学生调整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讲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先根据实际给自己定好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再调整好心态,朝着目标去学习。例如:对信心不足的同学讲:既然其他同学能学好它,那就说明我们这个水平是能学好的。对比较自信的同学也则是要多敲警钟,告诫计算机知识内容丰富,就是能把word里包含所有的工具学会,也需要多下功夫。

2、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把完整的教材体系,分割出条条框框抽出一个个知识点,不顾学生的实际,硬塞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学生想要的,所以,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上自己的课,学生睡自己的觉"这一尴尬现象。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要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学生,若对于学习的目的性以及实用性并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潜能,能够大胆求真和创新。

三、教学后的总结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总结教学中的精彩场面。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教例。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再创精彩场面等。

2、反思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了不少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思考对失误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