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十篇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十篇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7:18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1

关键词:教学思考;教学设想;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62-03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年历史的浩瀚文海中有太多的名言警句吸引我们的目光,震撼我们的身心;但当我们被问题困扰不得其解的时候,细细地品味这句千年老话才发现,原来别有洞天,它对我们的工作有策略上的指导意义。这句古老的名言如何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呢?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00页“数学思考”为例探讨。

一、教学设想

(一)分析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难度分析

对于本节课内容,如果按照常规的小组协作,则会不得要领;如果教师单纯讲授,学生可能依照教师归纳好的结论进行计算,类似问题也可能解决,但对学生而言,是机械地模仿,这是教学的下下策。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思考,没有体验结论的产生,也就是没有实践课标要求的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解决了问题?我经过反复的思考,从老子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受到启发,天下再难的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构成的,那么多的点,每个点之间相互连接成线段,确实使人数得头昏眼花,但是我们可以用推理去论证,可以从2点、3点、4点入手,从学生易懂易做的开始,由自己思考操作到同伴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提升。同时把老子的这句话也传授给学生,感受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记录、观察、操作过程很关键

书写方式的不同,表示思维方式的区别,要细化过程,这对后期归纳规律至关重要。在老师的协助下,要体现再增加几条线段,而不是概括在一起有多少条线段。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因为学生要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学生不能永远停留在直观上,他们要有高一级的思维、猜想、推理、验证,这才是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的精髓。怎样才能有猜想?要有教师的导学。教师要提出要求,第5个点和其他点的连线不要学生画出,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以上的经验,猜想可能增加几条线段,说说为什么,然后大家做一做验证,6个点呢?这样就可以总结规律了。

随后就是代数式的运用。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前两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描述、画图得到了应用,符号语言就要在结论中以代数式的形式体现,多少个点用字母n表示,用含有字母n的式子得出有多少条线段的结论,本节课就基本完成了。数学知识方面就是这样的一个轮廓,怎样生动地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是我最后考虑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单单以点连线这个问题,无疑由点而连线。为做题而设计问题存在弊端,怎样才能把问题设计得有现实意义呢,我想到有类似之处的城市道路,它们的每个交叉点都有红绿灯,以改造升级城市街道红绿灯作为噱头,课题的导入就以一张简洁的城市交通地图开始。全城有多少条大道,每一条大道都互相交叉,在每个交叉点安装红绿灯,请学生计算最多需要多少组红绿灯。这样既有现实意义,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

二、兴趣诱导(教学过程摘录)

教师:(播放一段自己拍摄的城市道路拥挤现场视频,展示一段摘录的城市夜景俯瞰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城市拥挤的交通,四通八达的道路。想到疏导交通的交警和闪烁的红绿灯,……

教师:为了有效地疏导拥堵的人群,交管部门要升级改造交通信号灯,在市区的每个交叉路口设置红绿灯、电子眼。我们帮助交管部门计算一下最多要用多少组红绿灯,我们能做到吗?

学生:难,路口太多,太乱了。

教师:(出示老子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并给学生解释,一是让学生感悟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给解决本题提示。)面对数十条道路众多的交叉口这个难题,我们不妨从简单的两三条道路交叉口开始,找出规律(教师边说边发放资料卡)。

三、设置问题

如图:

学生结合资料卡看城市交通图、道路走向及交叉位置、数目(单独操作画图,用3~5分钟。同伴交流。要求图形清晰、交叉点符合题意,用3~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成果。

2条道路1个交叉口。图略

3条道路3个交叉口。图略

4条道路6个交叉口。图略

教师关注学生交叉点数目的书写方式,提示学生注明每次增加的数目。整理为:

2条道路1个交叉口。1

3条道路3个交叉口。1+2

4条道路6个交叉口。1+2+3

教师组织学生同伴交流:以2条街道交叉为起点,有1个交叉点;增加到第3条街道,和原有的2条街道都有交点,交叉点增加2个;街道增加到第4条,和原有的3条街道又都有交点,交叉点又增加3个。在这个基础上,你发现增加到第几条的街道数目和新增加的交叉点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新增加的交叉点比增加到第几条的街道数目少1。

教师:我们利用这个关系猜想一下,增加到第5条街道,要增加几个交叉口?第6条呢?

学生:增加到第5条街道,要增加4个交叉口。一共是1+2+3+4=10。

增加到第6条街道,又要增加5个交叉口。一共是1+2+3+4+5=15。

教师:我们的猜想正确吗?画图验证。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完成验证。)

教师:我们这个城市有20条大的街道,它们每条街道互相都有交叉口,你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计算出最多需要多少红绿灯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计划怎样解决问题。

学生:每增加一条街道都和原有的街道产生交叉点,我们假设新增加的街道数目为第n条,就要新增加交叉点n-1个,总的交叉口就是依次累加的总和。

学生:可以归纳为:一共20条街道,就是从1+2+3+4+……+19,计算。1+2+3+……+19=190个

教师:我们能把发现总结成结论并用字母式表示吗?

(学生同伴讨论1~3分钟。)

教师组织展示:归纳用字母n表示增加到的街道数目,最后增加的交叉口数目是n-1个。列式为:1+2+3+……(n-1)

四、导入教材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100页“数学思考”。

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教师:我们参照教科书的提示,结合我们刚才的探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呢?

(3~5分钟独立思考,然后同伴交流1~3分钟,板书演示。)

学生:结合教科书以及我们的探索发现,和上面的问题相似:2个点连接1条线段;第3个点和原有的2个点连接,增加2条线段就有3条线段;第4个点就要和原有的3个点连接,又增加3条线段就有6条线段,也就可以应用:1+2+3+……(n-1)解决问题。

学生:6个点连接:1+2+3+4+5=15条线段。8个点连接:1+2+3+4+5+6+7=28条线段。

(巩固提高)

教师: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连接多少条线段吗?n个点呢?你能列式表示吗?猜想一下。

学生:12个点连接:1+2+3+4+……+11。20个点连接:1+2+3+4+……+19。n个点连接:1+2+3+4+……+(n-1)。

教师:大家有不同的认识吗,提出来大家分享。

学生:我赞同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过,我有一个不同的推测,还不是很成熟的想法。

我用金字塔的形式表示,从最高处(最大的数)开始,比如说教材上第一个问题6个点。第6个点和下面的5个点分别连接成5条线段;第5个点又和下面的4个点连接成4个线段;第4个点又和它下面的3个点连接成3个线段;第3个点和它下面的2个点连接成2条线段;第2个点和它下面的1个点连接成1条线段;最后一个是基点。总起来就是:5+4+3+2+1=15条线段。如果用字母n表示最大的点数,那么连接的线段数就可以用式子:(n-1)+(n-2)+(n-3)+(n-4)+……表示,不知道大家赞同不,希望大家帮我验证。

教师:首先我非常赞成他的想法和推理,我们大家和他一起验证。

五、教学反思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2

一、准确把握生活会主题

街道党工委班子准确把握2020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化思想认识

街道党工委班子聚焦主题,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研讨相结合,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明确学习研讨目标,落实学习研讨清单,于2021年1月18日召开街道党工委班子2020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研讨班,研讨班6名同志进行研讨发言。通过学习研讨使班子成员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牢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思想基础。

三、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谈话

通过下发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坚持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人,与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党员代表,开展谈心谈话,相互提醒,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共同提高。共征求到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建议11条、5个方面、11个问题,征求到对领导同志个人意见建议16条,在对征求意见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形成征求意见情况报告,原汁原味地向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了反馈,并将全部融入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和班子成员的个人发言提纲中。

四、梳理检视问题,形成检视剖析材料

街道党工委班子和班子成员紧扣主题,对照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重点围绕5个方面进行对照检查,查摆梳理,形成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发言提纲。

五、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3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

尊敬的街道领导、各位同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参加在这里举行的**街道年度总结暨表彰大会。刚才,*主任代表**街道工委、办事处作了重要报告,我们为街道在2006年里取得的辉煌成果而欢欣鼓舞,同时,也为大干2008年而充满信心。

回顾2006年,**社区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各相关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积极配合做好街道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努力做好社区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当前,“和谐社区”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这一中心工作也正全面铺开。我们社区认识到,在做好这些工作方面,是我们将要面对的,义不容辞的任务。结合我们社区实际,要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加紧密地围绕在街道党工委周围,脚踏实地,不懈努力

街道党工委,是指引我们社区开展工作的领路人。对于街道要求的工作任务,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完成好。我们社区,要在思想上统一,明确任务,更进一步地增强做好街道布置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让居民满意,也请街道放心。

二、以大局为重,注意讲求团结,认真履职,勤奋工作

只有营造团结的良好氛围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想问题和干事情,是不是从有利于维护团结大局出发。社区班子成员之间,要把想到、看到的,事关社区工作上的事情,多沟通,多交流,和谐社区建设首先从自己队伍建设起步,社区班子成员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不断增强社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立足防范与管理,抓好服务,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

维护安全稳定和提供服务,是社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做到对不稳定的因素,“发现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思路,实实在在地为居民着想,力争小事不出社区地解决掉,有效地维护好社区的和谐与稳定;社区在对于居民群众提供服务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善解民意,善待群众,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

各位领导,同事们,展望2008年,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决心,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工作精神,坚持爱岗敬业、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以扎实工作、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勤奋工作,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新的努力,开创社区更加灿烂的明天!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4

明确主题。注重普遍性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取得实效,龙泉街道结合龙泉驿区委提出的“两个带头”总体要求,确定以“围绕两个带头,争创三个示范”为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即:围绕龙泉驿区委“带头实现城乡一体化、带头建成经济新高地”的总体要求,紧扣产业“三集”(集中、集群、集约)要求,争创快速发展示范街道;紧扣社会全面进步,争创统筹兼顾示范街道;紧扣城乡共建共享,争创和谐文明示范街道。

同时。龙泉街道还明确要以“五真五实”为主要活动载体。“五真”即真学、真懂、真用、真干、真破;“五实”即找准实际差距、了解实际需求、清楚实际情况、多出实招、办好实事。

分类指导。注重针对性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龙泉街道将参学单位分为街道机关、农村、社区、新市民集中居住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等五个类别,进行分类指导。

在街道机关。开展“三论三比强服务”活动,即论变化、论差距、论未来;比作风、比效能、比服务。同时,龙泉街道将今年确定为“党风廉政建设年”,并专门成立纪监审计办公室,建立了廉情预警、“晨考晚课”等制度,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在社区党组织,开展“三强三力添幸福”活动。即加强服务党员,增强凝聚力;加强服务群众,增强吸引力;加强服务社会,增强公信力。

在新市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党组织,开展“三大教育促和谐”活动,即加强源头教育,增强文明意识;加强感恩教育,增强发展意识;加强共建教育,增强和谐意识。

在农村党组织,开展“三看三破增信心”活动,即看龙华、看龙泉、看龙简(龙简工业园区),破解统筹难题,破解发展难题,破解惠民难题。龙泉街道先后组织参学党组织负责人到龙华、成都经济开发区和龙简工业园区进行参观考察,并组织大家围绕所见展开讨论,形成了共同破解难题的共识,增强了破解难题的信心。

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插起就是生产力”活动。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要求每一名党员佩戴党徽上岗,树好形象。做好表率,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分层指导。注重创新性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龙泉街道将参学人员分为党政领导、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大学生志愿者等四个层面,进行分层指导。

在党政领导中,开展“强本领促发展”主题活动。采取自学和集中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深化认识;通过线条互动和集中研究等方式,讨论了街道在科学发展方面的有效措施、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并结合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走访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在党组织书记中,开展“支部书记大感言”活动。就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要求党组织书记对本单位或者街道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有感而发,促进党组织书记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5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

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6

【关键词】生态城;小街区;热岛效应;低碳

【abstract】Blocksarethebasicunitsofurbanspace,andbuildingblockshavingecologyisanecessaryconditiontobuildanecologicalcity.Summarizethecurrentsettingeco-cityneighborhoods,wefoundasmallblockisthetrendoflow-carboneconeighborhoodsettings.Fromimprovedmicro-climate,energyconservationpointofviewdiscussestheadvantagesofneighborhood"smallscale",butsummedupoptimization"small-scaleneighborhoods"tobecarriedout.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eco-cityneighborhoodset.

【Keywords】eco-city;Smallblocks;Heatislandeffect;Carbon

1.前言

(1)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城市、街区、建筑建设的尺度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趋势。在农耕文明时代,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人类只能进行“小尺度”的建设;而在推崇人类中心主义的工业文明时代,大尺度的建设成为了主流。发展至今,更加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小的也是美的”的建设理念成为了更适宜自然、融入自然的方式。

(2)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街区”作为中观空间载体,承接了宏观生态城市与微观绿色建筑,是城市空间构成以及低碳节能的重要构成部分。现有研究从城市功能、人文、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适宜街区尺度[1~3],也有从原有生态保护角度出发讨论街区尺度的研究[4]。而针对改善气候以及节能减排对街区尺度以及街区特征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3)本文从从中观层面的“街区”来探讨一下,“小尺度”以及“其他建立于小尺度上的特征”可从哪些方面对城市气候、节能减排做出贡献,以期为生态城市中街区设计提供参考。

2.生态城中街区建设尺度

(1)通过总结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中街区建设,可以得出具有借鉴意义的街区尺度以及特征,见表1。

(2)通过总结上述不同区位、不同气候条件的生态城的街区尺度可以看出,其街区尺度特征具有一定共性。街区单元尺度设置在70m×110m至400m×400m之间,均属于较小尺度。分析可知,在该尺度区间的街区基本能够满足城市开发建设和功能组织、活力、交通、心理、视觉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街区尺度较小,在规划中能更根据现状环境特质灵活的设置功能、确定指标体系,更有助于充分利用自然干扰度较小的地段,也更有利于确实的保护原有的生态、水文因子。例如,台北市依据自身盆地自然系统的有利条件,划定了“生态城市分区发展单元”,小尺度的的单元内充分调动各发展单元的环境潜力,形成具有多样性的特色自然系统[5]。

(3)综上,选定适宜的街区空间尺度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基础,基于适宜的空间尺度,优化其设置、布局,将更有益于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生态城市的目标。因此,下文主要论述合理布局小尺度街区对改善微气候、降低碳排放的积极作用。

3.小街区对改善城市微气候及降低碳排放的影响

3.1小街区对微气候影响。

(1)快速城市化带来了地区原有物理环境的改变,能耗的提高,也给城市带来了“气候病”。目前,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热岛效应是指相较于下垫面普遍为植被、土壤的郊区,城市中大量的密集的建筑物、水泥路面等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造成了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2)街区作为城市的构成部分,如何通过自然做工改善街区热环境,调节城市气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1.1增加遵循自然肌理的通风廊道。

(1)相较于街区,道路具有较小的流动阻力,可以作为气流的主要通道[6]。构建小街区,增加支路路网密度,可为城市增加毛细风道,能有效加强传输郊区冷空气与城市热气流的交换作用,能调节城市温度[7]。

(2)同时,研究中发现,当风向与街道、河流走向不一致时,风向将会偏转;而当街道走向与风向一致时,在街道及河道的上空形成“管狭效应”,带来较空旷处更高的风速。较高的风速更易于降低空气的温度,对此,为提高风道的降温效应,《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作出以下指引“建筑物的排列和街道布局须遵从盛行风方向”。从上述结论可知,在保证交通便利的基础上,路网不应拘泥于方正路网。道路的走向应尽量与夏季盛行风向保持一致。并充分尊重原始的自然河流走向。

(3)由此可知,在较小的街道尺度基础上遵循盛行风向构建风道,对于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3.1.2紧凑布局。

(1)城市热岛的产生源于不同类型用地其下垫面的热力性质不同,由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产生的能耗较大,一般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商业用地的具有较高的地表温度。但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布局形成的城市温度环境差别较大。街区较大、功能较为单一时,较为集中的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将带来集中热耗,中心规模较大时,较冷空气难以进入内部进行热交换,使得热岛效应较为突出。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出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城市整体能耗的降低[8]。同时,单一的用地性质,会增加长距离的出行,也导致城市每天两次的“钟摆交通”,将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2)小街区规制将增加道路密度,可通过道路(尤其是绿化率较高的道路)切割城市热场,避免单一性质的用地大面积布局,最终达到降低城市热辐射,削减热岛规模效应的作用[9]。

(3)综上,小街区不易形成大规模的集中热源。在街区“小尺度”的基础上增强街道两旁绿化,能更有效的吸附温室气体,起到切割城市热源,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

3.2绿色小街区对低碳贡献。

街区是城市实现低碳目标的基本组成单元,其空间结构布置对于用地功能、交通出行有影响较大。小街区构造城市交通的微循环,形成具备良好的慢行交通基础条件,可对碳减排起到积极的作用。

3.2.1小街区优化慢行系统及公共系统构建。

(1)根据陈飞等学者研究,相较于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小汽车是每公里人均耗能最高,每公里人均Co2排放量最多的出行方式(见表2)。同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近年来小汽车数量的飞速增长。同时当车辆过多,超出道路的允许通行能力后,将造成交通拥堵,也会导致大量额外的Co2排放[10]。相反,发展能耗更低,排放量更低的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更有利于碳减排,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不同交通方式能耗及排放物比较见表2)。

(2)小尺度的街区更适于步行。密集而较窄小的街道可以减慢车流速度,随着车流速度的降低,自行车交通与步行交通更加安全便捷[12]。同时小街区构建增加了支路网络的密度,增加了街区内可达性,也增加了对慢行交通的支持。因此,街区“小尺度”即可推动慢行系统的发展,由此起到降低碳排放的作用。

(3)除了“小尺度”的特征,街区还可通过以下方面构建更加低碳的城市。通过强化慢行步道的景观设计,营造舒服宜人的慢行系统,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生态、健康、安全、便捷的绿道网络,可以增加慢行吸引力。有研究指出,具有良好可达性并与慢行系统相结合的绿色开放空间可以降低人们由于“休闲补偿心理”而产生的远距离出行需求和里程,并激发健康的出行行为发生[13]。同时,可通过加强慢行系统与快速公交站点的接驳、增加公共交通站点的慢行可达性等手段以增强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将能进一步促进居民通过慢行出行,从而降低城市碳排放量。

3.2.2混合功能。

(1)土地用途混合是城镇发展的自组织格局,是人类对聚落空间的生态选择[14]。土地用途决定了生产、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也决定了具名的出行需求。美国交通规划工作者纽曼与肯沃斯通过比较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城市,发现美国城市(低密度分散式布局)大约要比同等规模的欧洲城市(高密度紧凑式布局)人均多耗费3~4倍的燃油,其中50%的差异归因于土地使用模式的不同。国外多个社区调研显示,在社区项目中每增加20%的零售和商业活动,会引起小巴或其他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约增加4.5%[15]。

(2)较小的街区尺度,更易实现不同类用地混合布局,构建更丰富的功能布局。即能在较小的的范围内将生产、居住和公共服务三大功能集中,通过短距离的出行即可满足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用步行即可满足大部分出行需求。从而减少了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机动性出行,即可降低小汽车的使用率,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4.结语

(1)相较于大街区,小街区更密的路网对缓解热岛效应,以及更利于慢通促进碳能耗的降低。在小尺度街区的基础上,遵循夏季盛行风向布局街道,设置街区功能时能够紧凑的布局,并在城市大热场中适度增加绿化街道密度以切割热场,均可有效基于小街区尺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为实现节能减排目的,强化慢行步道的景观设计,增强慢行系统与社区中心轨道公交站点的可达性,以及通过街区内功能混合均可起到抑制机动性出行带来的碳排放。

(2)本文对小街区所涵盖的其他方面未进行研究,仅整理分析了街区尺度与街区设置对改善气候及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主要出于对前人理论的总结梳理,有待进一步结合实例进行的深化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伍学进.城市宜居性短街道与小街区公共空间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0,(3):89~91.

[2]黄烨停孙一民.街区适宜尺度的判定特征及量化指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9):131~138.

[3]杨俊宴,史宜.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J].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4]陈天,臧鑫宇,王峤等.基于生态思维的绿色街区规划策略研究[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11.

[5]臧鑫宇.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石华.基于深圳市道路气流特征的城市通风网络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

[7]李国松.基于遥感技术的哈尔滨城市热岛效应缓解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8]薛瑾.城市热岛产生的空间机理与规划缓减对策[D].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8.

[9]李d,余庄.基于气候调节的城市通风道探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91~997,插2~封3.

[10]陈飞,诸大建,许琨等.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6):39~46.

[11]苏城元,陆键,徐萍等.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及交通低碳发展模式――以上海为例[J].公路交通科技,2012,29(3):142~148.

[12]王轩轩.中国城市的小地块街区模式初探[D].东南大学,2007.

[13]邱红.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4]庄淑亭,任丽娟.基于低碳的城市土地混合使用探讨[C].//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1:127~130.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7

1、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要加强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总(支)部的建设,尤其是要选配好党工委书记和党总(支)部书记。街道党工委应当成为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勤政廉洁好、社区管理好、经济发展好的坚强的领导集体。工委书记应当带头全面达到社区党建工作者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驾驭全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要具备民主作风,要善于团结干部,调动干部积极性,要做到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与此同时,还要尽量优化党工委的结构,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年龄轻、威信高、有一定党务工作经历的同志选配到工委班子中来。工委班子中既要有熟悉党务、政法和群众工作的同志,又要有熟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同志。街道党工委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党务干部。所配同志在年龄轻、文化层次高的同时,最好是在区委综合部门锻炼过,有比较扎实的党建工作理论基础。这样的同志站的比较高、进入情况快、创新意识强、容易出亮点。

从居民区的特点出发,努力把居民区党总(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务实,为群众办实事,受群众拥护的集体。居民区书记的职务应当由那些基本达到社区党建工作者各项基本素质,尤其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身体健康,富有奉献精神,热爱群众工作,为群众所信赖的党员来担任。居民区书记的年龄可以放宽一些,来源渠道可以多一些,便于好中选优。从社区建设、发展对党建工作的要求来看,提高社区书记政治、经济待遇,向职业化过渡要引起区委的重视。

2、要形成一个积极稳妥的梯队。由于社区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特殊性,要经常考虑构建一支梯队形的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即要注意年龄结构合理化问题。一方面,社区党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然需要朝气蓬勃、思想敏锐、开拓前进的年轻人去创造和提炼新经验,因此,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要体现年轻化;但另一方面,年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过去这支队伍过于老化的状况而提出的。(据了解,*年前,鼓楼街道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为56岁,现在湖南路街道16个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为45岁。)而相对社区工作的性质而言,其年轻化绝对不能理解为“青年化”。当前,我们基层党建需要开创新局面的勇气和闯劲,但也更需要工作经验和工作艺术,而经验和艺术只有在长期的磨合与磨练中才能产生。因此,我觉得社区书记在年龄上不能搞“一刀切”。*年在社区书记换届中,年龄掌握过紧,使一些年龄不很大的书记人选流失,在今后换届中应引起重视。许多老党员受党教育的时间长,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应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为了解决形成梯队,后继有人的问题,湖南路街道工委已决定*年在社区主任和社工中发展五位党员。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8

【关键词】中心城区;组团;宏观策略;微观策略

[abstract]ResearchinShijiazhuangcitywitheachmasschannelconstruction,centercityandtheinternalroadnetworkstructure,analysisofroadnetworksituationexistingproblemsofroadnetworkplanning,formulatethemacroscopicandthemicroscopicstrategy.

[Keywords]centercity;group;macroeconomicpolicy;microscopic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40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石家庄为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石家庄市经济增长迅速,1997年至2009年石家庄市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2%,其中市区增长率为12.2%。

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石家庄市规划为“一个中心城区+四个组团”的组团式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现省会功能和区域性中心的服务职能。

正定组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鹿泉组团:信息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区。

栾城组团:装备制造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基地。

藁城组团:生物产业基地和化工基地。

由于四个组团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正定东部的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标准较高,路网密集,城市道路交通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及中心城区与正定新区、中心城区与四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上。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心城区与正定新区、中心城区与组团的通道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内部道路网络。对中心城区道路网络以及上述联系通道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制定道路交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策略。

2.现状联系通道建设及中心城区道路网络

2.1现状联系通道建设

1.中心城区与正定东部新区

中心城区与正定东部新区联系薄弱,仅有新赵公路担当联系通道。新赵公路路面狭窄,交通条件较差。

2.中心城区与四组团

中心城区与正定组团联系密切。解放大街、体育大街北延均能与正定组团取得便捷的联系;此外,城区西部的北向交通可通过中华大街北延直达正定组团。

中心城区与鹿泉组团交通便利,石获北路和石获南路向西均能直达鹿泉组团;此外中山路西延、横山路经京赞公路也可直至鹿泉组团。

中心城区与栾城组团交通联系比较方便,经石栾路可直达栾城组团;此外通过裕翔街南延也可通往栾城组团。

中心城区与藁城组团交通一般,现在仅有和平路东延、经307国道直至藁城组团。

2.2现状中心城区道路建设

1.单中心城市,核心区为就业聚集区,上下班早晚高峰潮汐现象明显

四个组团以及规划的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就业人口仍然集中在现状的核心区域,道路交通表现出中心集中、分散的特点。致使早晚高峰产生大量单向交通,潮汐现象明显。

2.铁路分隔,造成交通瓶颈

现状中心城路段的平均饱和度为0.47,处于较为良好的服务水平,但由于受京广铁路、石太—石德铁路通道的“瓶颈”制约,跨铁路两侧的路段及交叉口成为主要拥堵点,并波及周边道路交通运行。

3.部分主干路道路功能定位不明确

例如现状的胜利大街,昔日曾经是过境交通通过主城区的主要通道,胜利大街和几条东西向主次干路多为立体交叉。可是随着南三条、新华集贸两大批发市场的兴旺,该路几近处于瘫痪状态。

4.中心城区道路发展不均,结构失衡

中心城区现状各级道路总长952.6公里,道路网密度3.32km/km2。快速、主干、次干、支路网密度分别为0.35、0.78、0.83、1.36km/km2。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城区路网有了长足的发展,略低于国内比较发达的广州市(0.36、0.84、0.67、1.51km/km2),但与规范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规范最低为0.3、0.8、1.2、3km/km2),快速路、主干路与之基本相当,次干路和支路比例偏低,不能很好地起到交通分流作用。

各级道路分布不尽平衡,现状胜利大街以西区域严重缺乏南北贯通的主干路,和平路以北区域缺乏东西顺畅的东西干路。

3.道路交通规划策略

3.1宏观策略

策略一:通道增加

向北新增解放大街、滹沱大道及太行大街北延。解放大街与京武客专相伴而行;滹沱大道由东北二环出线,在滹沱河南岸并入太行大街合并;太行大街北延由北二环向北一直通往正定新区。

向南新增太行大街南延,太行大街向南一直通往栾城组团,与栾城南北干路丰泽大街相接。

向东新增南二环东延,南二环向东延伸,一直通往藁城,与藁城南环相接。

策略二:道路拓宽

拓宽石获北路、石获南路、中山路西延、新赵公路道路红线,加强中心城区与组团直接的对外交通联系。

3.2微观策略

策略一:设施调整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三条和新华两大集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批发功能逐步外迁;结合铁路新客站选址,建设新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结合东北工业区、宋村改造和东部产业区建设,规划三个市级商业副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分布,规划建设8个片区级商业中心。

分散式布局结构将对中心城区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外迁,势必引导城市交通向各个方向发展,单中心城引发的潮汐现象将会得到遏制和改善。

策略二:界面沟通

随着新客站的建设,南北向铁路线路自北二环至槐安路段要穿城入地,地面上为新规划的解放大街,解放大街与东西向主次干路为平面交叉,长久以来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界面将被打破。

东西向的石太—石德铁路,阻隔了城市南北向交通的沟通,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界面。除现有地道桥外,中华大街、体育大街、太行大街、东石环均为跨越铁路通行,随着客运专线方案的最终确定,还会加强南北向通道建设,南北向道路将取得便捷的联系,该关键界面的阻隔作用将消弱。

策略三:功能明确

解放大街两侧的用地规划为商业服务业、居住等生活性用地,该路的生活功能比较明确,过境交通将在南、北二环分流。

策略四:等级提升

在城区北部将飞翼路—丰收路等几条东西向道路沟通、拓宽,等级提高,规划为主干路;在城区西部将长兴街、时光街提升为主干路。

将合作路、兴凯路等道路提升为城市次干路。

策略五:路网加密

重点加密城市支路。

首先,落实《石家庄市支路网加密规划》和《石家庄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的支路;其次,重点加密即将改造的旧城区以及城中村路网。

4.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

经规划,中心城区快速路8条,128.1公里;主干路69条,499.3公里;次干路153条,520.66公里;支路896条,750.14公里。

规划道路网密度分别为0.45、1.75、1.81、2.61公里/平方公里。与现状道路网相比,次、支道路有了明显提高。

图1石家庄市都市区道路交通规划网

参考资料: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9

[关键词]街面犯罪;特点;原因

[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问卷、抽样访谈方式向具有代表性的派出所或警署、专业职能部门了解所辖地区街面犯罪的总体情况和具体情况。在两处监狱随机向一部分男女犯人通过问卷的方式作了犯罪人调查,向成都市居民通过问卷的方式作了随机的被害人调查。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打击街面犯罪的基层派出单位:包括青龙警署(位于成都市东北,位于青龙场,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带,城市化正在进行,系成都市物资集散中心,所辖范围主要为市场、车站、农村、居民生活区)、火车南站派出所(位于成都市正南部,二环路外,属于中等城市化地带,所辖范围主要为公司、企业、居民生活区)、春熙路派出所(位于春熙路,地处成都市商业繁华地带,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所辖范围主要为商场、酒店、宾馆、居民生活区)、狮子山派出所(位于成都市东南二环路外,属于刚刚城市化的地区,所辖范围主要为学校与居民生活区)。

打击街面犯罪的主要职能单位:成都市巡警支队(主要承担成都市的街面巡逻任务)、成都市公安局反扒支队(主要承担公共交通设施上的反扒工作);

四川省成都市女子监狱、四川省川西监狱的部分罪犯;

四川师范大学南校门、春熙路、东城根街、火车北站等地的过往行人、商贩、居民、公司、单位职员。

调查时间:从2007年8月1日始至2007年8月30日止。

二、街面犯罪总体状况及特点

(一)犯罪类型的特点

侵财性犯罪比例大,发案最严重的几类罪依次是盗窃、“两抢”、诈骗。根据警方的信息,街面犯罪的五种罪的突出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青龙警署为:“两抢”、扒窃、街头诈骗、拎包、伤害,火车南站为:扒窃、街头诈骗、“两抢”、机动车盗窃、伤害,狮子山派出所为:“两抢”、诈骗、扒窃、伤害。

在表1的37起街面犯罪中,盗窃12起,抢劫8起,抢夺6起,诈骗6起,伤害5起。所占比例依次为:32.4%、21.6%、16.2%、16.2%、13.5%,“两抢”总比例为37.8%。

在表2的53起被害案中,盗窃占22起,抢劫9起,抢夺5起,诈骗13起,伤害3起,其它1起,其比例分别为41.5%、17.0%、9.4%、24.5%、5.7%、1.89%,“两抢”总比例为26.4%。

从对警方(火车南站派出所例外)和表1中的犯罪人调查数据看,“两抢”比盗窃严重,居各罪之首,但从表2的被害人调查数据看,盗窃远远超过“两抢”。其原因在于,“两抢”在发案现场就被被害人察觉,被害人觉得追回可能性大,因此报案可能性大;而在“两抢”猖獗期间,警方及时进行了专项打击,因此破获的案件也较多,抓获犯罪人也多;“两抢”作为涉及人身攻击的犯罪,其获罪率较大,警方及被害人认为其恶性大,其处理力度更大一些。相反,对于扒窃,由于被害人发现迟,如果涉案数额不大,犯罪人已踪迹全无,许多被害人不会报案,即使报案警方也难以查获;相对于抢劫而言,盗窃有数额的立案标准限制,警方对盗窃的立案率也就低。总括起来看,盗窃、“两抢”和诈骗这些侵财性犯罪占了街面犯罪的绝大部分,占总数的85%以上。

(二)街面犯罪占总体犯罪的比例大

在表1中,从监狱里随机抽查的五类犯罪(盗窃、抢劫、抢夺、诈骗、伤害)总计66起中,有37起属于街面犯罪。其中,总计男性犯罪27起,街面犯罪就有25起,所占比例高达89%。女性犯罪街面犯罪比例为36%。要注意的是,女性犯罪虽然在增加,但其绝对比例还很少,因此男性犯罪情况几乎可以代表总体犯罪现状。

(三)街面犯罪的时间、地点特点

从表3到表6可看出:犯罪地多选择为集市、车站、商场附近、大街等人财物集中的地方,占总数的64.7%(表3)或76.0%(表5)。时间虽然分布范围广,各个时间段都有,看不出来有什么规律,但是对具体的犯罪人来说,根据表4,对时间有选择性要求的占总数的61.8%。

巡警在巡逻工作中发现,在批发市场、交通中心、商业中心、大街、小巷、集市,街面诈骗的发案率高,在批发市场、交通中心,两抢的发案率高,在批发市场、交通中心、大街、小巷、集市,伤害案发案高。青龙警署反映,街面犯罪多发生在道路相对畅通、交通便利或者相对僻静的路段。火车南站派出所反映,扒窃多发生于公共场所人员较复杂的地区;诈骗一般针对防范意识差的农民、妇孺和老人,流窜作案较多;扒窃、诈骗白天发案较多;盗窃电动车全天都有发生,盗窃机动车一般发生在夜间;“两抢”易发生在夜间以及上下班时间;伤害没有规律。因此,如果将成都市进行更细的地段划分,各类街面犯罪发案的时间、地点特点将会更清晰,这有利于警方总结规律,有针对性地部署防范措施。

(四)街面犯罪实施过程的特点

1.街面犯罪作案过程较快,犯罪人逃跑迅速。警方调查显示,街面犯罪发案迅速,一般都很难快速反应而当场制服犯罪。犯罪人在回答他们一般怎样逃避被害人的纠缠或警方的打击时大多说,对被害人进行暴力攻击,快速逃离现场,躲起来,在一个地方做一次案后再换一个地方做案。

2.在街面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情况占的比例大。由表7,男性犯罪人和女性犯罪人一般情况下选择单独作案的比例分别是21.7%、18.2%;由表8,男性犯罪人认为共同作案成功机会更大的比例为47.8%,而女性犯罪人如此认识的比例高达100%。

3.有较强的预谋性,约有1/3的犯罪人会为犯罪作准备工作。由表9可见,男性犯罪人从不作准备工作的人所占比例为30.4%,一般选择作准备的占34.8%,女性犯罪人从不作准备的为36.4%,一般选择作准备的占36.4%。

(五)街面犯罪的犯罪人特点

(表中“/”号左边表示在成都市犯罪人总数,右边表示在成都市街面犯罪人数)

1.外地人犯罪所占比例大。由表10,街面犯罪中五城区外的人占61.8%,总体犯罪中五城区以外的人占60.3%。因此,外地人犯罪比重大是整个犯罪的特点,街面犯罪可能略为突出一些,但没有大的差异。从警方信息看,街面犯罪外地人要占绝大多数。

2.犯罪人中青年人占极大比例,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所占比例很小。从未成年人犯罪来看,派出所各辖区情况并不一致,如青龙警署和春熙路派出所反映未成年人比例一般,火车南站派出所反映比例大,狮子山派出所认为比例不大。但是他们都认为对未成年人的处理更困难一些。表10中,男性犯罪总共31/23人中,20岁以下为0/0人;女性犯罪人32/11中20岁以下0/0人。因此,成都市的街面未成年人犯罪并不突出。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人调查和警方的信息有较大出入,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未成年人在街面犯罪中的大多数情况下罪行并不严重,因而在很多时候按法律规定进行了宽大处理,其入罪率很低。虽然街面犯罪中青年人犯罪占的比例很大,在男性犯罪人中的比例是95.7%,在女性犯罪人中的比例是54.5%。除了女性在40至49岁阶段的街面犯罪在整个街面犯罪中的比重(36.4%)比该年龄阶段犯罪在总体犯罪中的比重(18.8%)显著地要大外,街面犯罪在年龄上的分布和总体犯罪在年龄上的分布相当一致。

3.无职业者犯罪也占相当比例。由表10,街面犯罪无职业者所占比例为44.1%,而总体犯罪中无职业者所占比例为42.9%。可见犯罪中无职业者所占比例相当大,街面犯罪与总体犯罪中无职业者犯罪比例差异不大。

4.在其它地方盛行的怀孕或带幼儿妇女及利用聋哑人街面犯罪的情况极少。但是,在火车北站站前派出所我们了解到,一些盗卖火车票的妇女犯罪分子有故意带幼儿的,被抓获后,由于其幼儿需要哺育,其身份和家庭情况不明,甚至其孩子是否是她们自己的都很难查清,她们以此要胁警方,对此很难处理。在其它城市出现的利用聋哑人的法律宽大条件使案件难以处理的情形来犯罪的极少,但偶而遇到这种情况,警方反映处理起来很困难。

5.犯罪人文化水平低。由表1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街面犯罪男女共19人,占街面犯罪总数的55.9%,中学的占38.2%,中专以上的占5.9%。而总体犯罪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4.9%、55.6%、9.5%。可见街面犯罪的犯罪人没文化和文化程度低的占的比例大,而文化程度高的人占街面犯罪的比例很少。而总体犯罪中,没文化和文化程度低的犯罪人的比例虽然也高,但是相对街面犯罪来说就相差较多;而其文化程度高的犯罪人在总体犯罪所占比例虽然低,但高出街面犯罪许多。

6.犯罪人中有前科的人多。由表12,总体犯罪中受过政府处罚的男性犯罪人占男性犯罪的44.1%,女性犯罪人的相应比例为25%;街面犯罪中受过政府处罚的男性犯罪人占街面犯罪男性犯罪人的比例为47.8%,女性犯罪人的相应比例为45.5%。可见街面犯罪中有违法犯罪历史的人比例较高,几乎占街面犯罪人的一半,高于总体犯罪中的比例,这说明街面犯罪中累犯、惯犯、再犯多。

7.犯罪人的家庭状况分布正常,没有特殊性。由表13,总体犯罪中,男性犯罪人对家庭作正面评价的比例是74.2%,女性犯罪人对家庭作正面评价的比例是75%;街面犯罪中,男性犯罪人对家庭作正面评价的比例是73.9%,女性犯罪人的比例是81.8%。由此,看不出家庭状况的好坏对街面犯罪和总体犯罪有较大的影响。

8.犯罪人家庭的价值观正常。由表14和表15可知,所有男性犯罪人的家庭都不知道其在外面犯罪,并且没有人对家人知道自己的犯罪活动持希望知道的态度,女性犯罪人其家人知道其在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只占9.1%,并且都不愿意家里人知道,由此可以推断,这些人的犯罪并非源于家庭里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家庭对他们的不法行为是反对的,他们是能识别主流价值观念的,清楚自己行为的丑恶本质的,也说明由于家庭的不良影响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很小。

三、街面犯罪的原因

(一)从微观上看

1.犯罪人的犯罪原因中,生活所迫、不良习惯和一时冲动占了主导地位。

由表16,就总体犯罪而言,为生活所迫的占22.2%,不良习惯的占20.6%,一时冲动占58.7%,其它占9.5%。就街面犯罪而言,为生活所迫的占23.5%,不良习惯的占26.5%,一时冲动的占47.1%,其他原因的占8.8%。可见,街面犯罪与总体犯罪的犯罪原因差距较大的是一时冲动,街面犯罪应比总体犯罪有更大的预谋性,由不良习惯造成犯罪的比例更大。

就街面犯罪而言,男性犯罪为生活所迫的占26.1%,不良习惯的占21.7%,一时冲动的占47.8%,其他原因占8.7%,女性犯罪为生活所迫的占18.2%,不良习惯的占36.4%,一时冲动的占45.5%,其他原因占9.1%。就男女犯罪比较而言,女性由于不良习惯导致的犯罪的原因较明显地高于男性。

犯罪人在回答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原因,如父母离婚。二是没有好的工作。三是丧志,沉溺于网络,导致分不清事情轻重。四是好逸恶劳,想不劳而获。五是思想不好,有不良习气,如吸毒。六是一时冲动。七是交友不佳,立场不坚定,结识了不该结识的人。

在回答他们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需要钱。需要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生活需要,生活所迫;有的是从小贪玩成性,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有的是因为吸毒;有个大学生谈到,主观因素是自己贪图刺激,丧志,加上房租、女友等方面急需要钱,才铤而走险,客观因素是自己毕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就业时眼高手低。二是拜金主义,出于一时贪念。三是不了解法律。四是家庭不和,如与男友赌气。第一种类型占犯罪人的绝大多数。

2.犯罪人选择实施街面犯罪的原因主要是机会多,犯罪容易得手及容易脱逃。

由表17,选择人多机会多的占26.5%,容易得手的占26.5%,容易脱逃的占35.3%,其他的占20.6%。可见容易脱逃,人多机会多,容易得手是选择街面犯罪的前三大原因,约占总数的80%。其中,男性更注重的是容易脱逃,占43.5%,其次注重的是容易得手,占30.4%,女性更注重的是人多机会多,占45.5%。

街道总结会交流发言篇10

关键词:古镇;街道空间;模式;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泌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41-03

1引言

历史文化城镇记录着特定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街道作为古镇空间的基本骨架,其组织结构和空间形态深刻影响着古镇的空间肌理。本文结合羊楼洞古镇的发展脉络,从古镇街道空间结构和形态切入,探索古镇街道空间模式语言。

2 “模式”的解析

“模式”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是信息赖以生存和传递的形式,诸如波谱信号、图形、文字、物体的形状、行为的方式、过程的状态等都属于模式的范畴。人们通过模式感知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这是获取知识、形成概念和做出反应的基础。”

亚历山大认为“模式”是一种“关系”和“规则”,是“构成建筑和城市的原子和分子”,体现了事物之间深层次本质特征。他认为通过观察、分析所得的模式是可靠的,能够指导认识和设计。

3 羊楼洞古镇街道空间模式

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位于鄂东南湘鄂交界处,自古就是“陆扼潇汀咽喉,水控江夏通衡”,出入湘、赣的门户之地,现属赤壁市赵李桥镇。古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砖茶之乡”。羊楼洞自然环境优越、区位显要。茶马贸易,太平天国运动促成晋商在羊楼洞开辟茶区,建立茶叶生产和加工基地。另外鸦片战争,开埠通商,外国产业资本和技术的涌入,加速了羊楼洞的近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可以说羊楼洞古镇的形成和演进与当地茶叶种植、加工和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

F・吉伯德说:“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根据模式语言研究方法,古镇街道空间要素主要包括街道空间结构、街道空间界面、街道空间尺度和街道空间节点。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有机联系的,它们一同构成古镇街巷空间本质特征。

3.1街道空间结构

3.1.1街道空间外结构

街道空间外结构即街道空间整体格局,是古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羊楼洞古镇呈带状布局,表现为以主街为脊的“鱼骨”状街道格局(如图1)。主街平行于松峰港沿南北向曲折蜿蜒,次街垂直于主街连通街坊,再次一级的支巷通向各组院落,形成“主街-次街-巷道”三级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映射在古镇空间上表现为“古镇整体空间-街区-建筑院落”三级空间关系。街道空间的外结构反映了古镇整体空间形态,其向外分支情况则反映了古镇的发展方向。

与江南水乡情况不同,羊楼洞主要街道背向河流发展,形成“河一房一街一房”的并列组合,构成了“街随河走,屋随街建”的线性空间模式。古镇基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石人泉港和松峰港分别位于古镇的北边和东边。这种街道布局尊重自然,既方便取水又解决了古镇洪涝问题,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3.1.2街道空间内结构

街道空间内结构是指街道自身的空间关系,表现为“街道一街檐一商铺(住宅)”结构。羊楼洞古镇现存古街道主要包括庙场街和复兴街,商铺大多集中于庙场街和复兴街前段。街道两侧紧密排列着两层明清建筑,多有外檐,外檐后为店铺,店铺后为宅院。在白天,店铺木门板全部拆下,店面对外完全开放,在空间上、视线上店内空间性质已由私密转为公共,表现为“公共空间一半公共空间一私密空间”三级空间结构,形成了清晰的街道社会组织模式。这种商业街道的空间感受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如在夜晚,店铺装上木门板,街道呈现出封闭的线性形态,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如图2)。

3.2街道空间界面

古镇街道由于尺度较小,其丰富的细部常常给人深刻印象。街道细部的分类研究,有利于从类型学角度理解街道以及街道要素之间的关系。

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谈到:“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从实体上未限定的。因此,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可视为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根据格式塔心理理论,在研究街道空间时,如果把建筑作为背景,则街道空间凸显为图形,构成了古镇外部空间。街道空间也像建筑空间一样依靠界面的限定而存在,其界面主要包括道路界面和建筑界面。

3.2.1道路界面

道路界面作为街道空间的底界面,是一切街道活动的承载平台。羊楼洞古镇主要街道庙场街和复兴街均采用条形青石板铺砌,青石板宽约0.35m,长度主要有0.8m和1.2m两种。铺砌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横两纵、一横四纵和一横多纵。长条形青石板横铺在街道中心线上,两侧再纵向铺砌石板。街道两侧有石砌踏步,宽度为0.5-1.7m,作为街道与建筑之间的过渡。其它一些主要支巷也铺设石板,对外道路多为土路。

青石板质硬耐磨,易清洁且取材方便,满足了商业街道的需求,架空的石板还作为街道的排水沟。整齐铺砌的青石板在视觉和心理上,表现出很强的方向性和指引性。

3.2.2建筑界面

建筑界面是街道空间的侧界面,作为街道空间的背景,是划分建筑外部与内部的边界线,主要由街道两侧的建筑外墙及其附属物构成。建筑界面的高低错落、前后转折、材质颜色以及墙面装饰等直接塑造了街道空间特质。

羊楼洞古镇现保留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大量采用雕花窗棂、木板门、石雕漏窗和雕花彩绘屋檐等,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建筑界面(如图3)。羊楼洞古镇的街道界面具有连续性和曲折性两大特点。街道两侧的建筑界面开口、高度、材质等的统一,加强了街道空间的连续性;而街道建筑沿着松峰港的走向错落曲折布局。正是由于界面的连续性和曲折性,才塑造了层次丰富、韵律动感的街道空间。

3.3街道空间尺度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知觉、认知、感受与所处空间的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街道尺度是构成街道空间特质的关键要素,合适的街道尺度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交往活动。

3.3.1街道剖面

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指出:“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

羊楼洞古镇主要有三种不同尺度的街道空间(见表1)。第一种街道空间位于庙场街和

复兴街前段,作为古镇的主要公共空间,同时与建筑的私密空间相互渗透;第二种街道空间位于复兴街后段,该段街道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烧毁,战后重建导致街道拓宽;第三种街道空间为古镇的巷道,作为联系主街和院落的通道,空间封闭感很强。

3.3.2街道长度

庙场街和复兴街前段长258m,街道界面连续完整,随着松峰港南北向曲折延伸。置身其中,移步换景,打破了线性街道的狭长感和单调感;复兴街后段长98m,街道笔直,视线开阔通透。中景有新建的将军庙和圆通寺,远景有秀丽的松峰山、马鞍山,与前者空间感受迥异;狭窄的交通支巷相对于主街道更加封闭和安静,私密性也更强。主街道总长度不超过400m,符合人的步行距离,加之街道曲折变化以及沿街建筑错落布置遮挡视线,街道被有机分割成一个个小空间,充满了安全感和人情味。

3.4街道空间节点

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说:“节点或者可说成交通线上的一个突变,对城市观察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在这里必须作抉择,他们要集中注意力,更清楚地感觉周围环境”,他强调了节点对认知城市的重要性。古镇街道空间节点主要产生于街巷的交叉处或转折处,是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过渡域,常有标志性界面或视觉焦点。

羊楼洞古镇街道主要有十字型、丁字型和人字型三种交叉形式。十字型交叉路口附近常有重要的建筑,如祠堂、当铺等,吸引各方向人流的进入。丁字型交叉常见于支巷与主街的相交,如朱巷与主街的交叉。各种交叉路口形成的节点,实现了不同街巷空间的转换,具有不同的空间感受。

4古镇街道空间保护思考

以上对羊楼洞古镇街道空间要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整理,有助于深刻而全面地把握古镇街道空间特色,为古镇街道空间的保护提供翔实依据。羊楼洞古镇是一本茶文化的历史,也是一本青石板文化的历史,磨砺光滑的青石板镌刻着古镇昔日的辉煌,蜿蜒曲折的明清石板街架起了古镇的脊梁。古镇保护一个重要原则是整体保护的原则,之于羊楼洞,保护石板街就是抓住了古镇的根。街道空间格局、街道界面、街道材料等原真性保护构成了古街道保护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美]C.亚历山大等,王听度等译,建筑模式语言[m].城镇・建筑・构造,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美]凯文一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英]F・吉伯德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