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十篇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十篇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7:55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1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扶贫工作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扶贫攻坚工作具体部署以脱贫攻坚中目标任务为指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实现结对帮扶的顿岗镇**村42户127人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现将我局近年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两委班子情况。**村现有村干部6人。村总支书记、村委主任陈**;村总支副书记、村委副主任兼第二支部书记张**;村总支宣传委员、村委委员兼第一支部书记**;村总支纪检委员**;村总支组织委员**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27人,贫困发生率6.5%。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3户117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9户10人;一般贫困户30户106人,低保户6户14人,五保户6户7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5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21人,中职5人,高中6人,大专2人,本科1人)。贫困户因病、因残和缺劳力分别占38%、23%、19%,三大类致贫原因占比80%,其余因学、缺资金等占比20%。2016年21户54人预脱贫,2017年11户35人预脱贫,2018年10户38人预脱贫,2019年全部达到脱贫退出出列标准。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履行帮扶单位职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履行工作责任。我局始终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全局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强化了工作制度,夯实了基础保障,进一步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落实结对责任,确保扶贫工作实效。全局43名党员民警与全村42户贫困户家庭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现我局“一户一帮扶责任人”,做到“干部到户,责任到人”。

(三)配强驻村力量,精准扶贫增添活力。加强驻村扶贫工作组力量,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选派一名年轻的副科级干部作为顿岗镇千净村驻村党建指导员,2名同志担任结对帮扶顿岗镇**村驻村帮扶干部,并与单位业务工作完全脱钩,保障精力集中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

二、精准发力,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帮助脱贫致富

(一)抓政策宣传,确保扶贫落实。根据“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多次组织结对帮扶干部持续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入户宣讲政策活动,加强贫困户主动脱贫致富意识上的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村贫困户对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理解,从思想认识上发生明显改变,逐渐转变为自己主动想方设法脱贫致富,为脱贫攻坚工作解决了观念滞后的障碍。

(二)抓基础建设,彰显脱贫成效。投入8万多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6盏,资助9万元新建综合型党群服务中心大楼,硬化水利设施2处,整修老人活动中心1处。协助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拆除破旧泥砖房1.5386万平方,整合生活垃圾收容点4处。多次组织党员民警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环境卫生大扫除志愿服务活动。

(三)抓产业扶贫,推进脱贫攻坚。一是自主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6期,组织参加县农业农村局技能培训7期,邀请农技人员上门服务16人次,以农技提升带动产业增收脱贫,在春夏两耕之际发放价值8.5万多元农资化肥以助贫困户耕种之急。二是结合贫困户实际,打造以“马蹄”为主导产业,精心帮助贫困户实施柑橘、三华李等果树种植,发展走地鸡、牛、蜜蜂等养殖。三是结合贫困户自产农畜产品推动消费扶贫,帮助养殖走地鸡贫困户联系销售渠道。近年来,组织单位民警职工辅警直接购买贫困户农畜产品3万多元。

(四)抓政策落实,固劳脱贫成效。一是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自筹资金10万元帮助19户解决住房安全保障问题,投入1.3万元帮助落实安全饮用水问题,落实保障42户127人大病和基本医疗保险,落实二次医疗救助18人,落实35名在校贫困学生教育保障,申请通过新增残疾人员1人。二是落实好产业就业奖补。近年来,共帮助**村贫困户申报通过5批产业奖补65.4521万元,申报通过3批就业奖补6.3878万元。三是落实好小额扶贫信贷。通过个人申请、公示等程序,为7户有发展产业需求申请办理小额扶贫信贷25万元,9户有意愿参加代种代养扶贫模式的的贫困户申请办理小额扶贫信贷49万元。

(五)抓资产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一是2017年通过申请扶贫专项资金90万元,建设90Kw**村村级光伏扶贫发电站,于2018年6月完成并网发电,截止目前已收益5.4228万元,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收益463.49元。二是由县统筹入股人均2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江茂源粮油公司17.9478万元,古塘秋月山庄22.8488万元,已实现收益6.761万元,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收益577.87元。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部分贫困户脱贫质量不高。部分贫困户思想认识较低,因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生产上,忽视自身家庭环境卫生等方面,出现脏乱差问题,存在脱贫质量不高隐患。驻村干部针对此方面宣传教育较少,重视不够。

(二)部分干部责任意识不强。部分结对帮扶干部没有将业务与扶贫工作统筹好,走访结对帮扶对象次数较少,没有加强与贫困户的平时沟通,掌握信息不全面,了解意愿不够。

(三)推动消费扶贫举措不多。2019年,我局在消费扶贫工作方面没有很好延续,举措局限于进饭堂、民警职工直接购买模式,没有很好的扩大宣传面,消费扶贫知晓率较低,没有形成壮大参与消费扶贫的“朋友圈”,没有形成有效的电商扶贫等消费扶贫渠道。

(四)驻村干部宣传引导不到位。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自主脱贫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参与扶持项目上积极性不高,驻村干部思想、教育扶贫没有做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围绕巩固提升42户脱贫户为重点,不断增强村班子和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深化和巩固脱贫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抓好扶贫宣传引导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志。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帮助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实现贫困户自主脱贫。

(二)加强政策制度保障。继续贯彻落实好党委政府的帮扶任务,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对全村42户脱贫户的帮扶成效进行再梳理,确保家庭收入持续稳定,防止返贫情况发生。

(三)严格落实帮扶结对责任。加强帮扶结对干部责任意识,落实好每半月不低于走访1次制度,切实发挥结对帮扶干部在教育宣传、改善生活环境条件、落实“八有”等方面的作用。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2

区教育脱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现将2020年上半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教育脱贫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了《2020年寒假期间开展教师“大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安排了假期“大家访”和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4月对各镇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镇村下达整改通知,限期销号。5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四个系统”比对,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

(二)抓控辍保学。紧盯“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一刚性要求,完善行政、教育“双线”包抓机制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新学期学生的变化,今年分两次对全区建档立卡6-15周岁适龄儿童进行摸排比对,确保底数精准。对发现疑似辍学的学生进行了劝返和送教上门。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周汇报、月考核、季度评比、“七长责任制”等10项控辍保学制度,深入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政策宣导,实时记录帮扶情况,对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扶志扶智扶心”帮扶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不厌学、学得好。

(三)抓精准资助。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面达到100%。2020年春季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资助总人数14861人785.04万元。其中,发放学前困难幼儿生活费补助2206人82.725万元,义务教育“一补”资金9079人343.91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878人288.6万元,中职教育助学金698人69.8万元。

(四)抓政策宣传。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印发了《商州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扶持政策一览表》30000份,资助政策一览表宣传折页5000份。各学校(幼儿园)均采取教师会、班会、黑板报、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家访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五)抓项目建设。江苏省援建的的药王坪幼儿园和李河幼儿园9月1日份已经开园。异地搬迁点的安置点(幼儿园)和谢湾安置点杨峪河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中我区53所学校的旱厕改造项目,目前53个项目,6月24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

(六)抓宁商协作。按照《2020年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计划。

(七)抓校地合作。春节前,学院开展文化扶贫送温暖活动,书法爱好者为七星村群众义务写春联。和政府协商并签订了《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度帮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学院采取餐厅消费、职工福利、推销产品和校园零售等形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累计消费农产品11万余元。合作共建的实验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重视第四幼儿园产学研基地建设,其办园特色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

(八)抓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问题自查自改,对于各级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分管领导包抓,镇办中心校、区直学校具体实施,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实现问题排查彻底、整改清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合力不够。部分镇办、村级层面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自身工作职责含糊不清,认为现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

(二)区外就读学生资助掌握不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放区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享受咨询函5164份,收回了1083份,回收率21%。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控辍保学责任,扎实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建档立卡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加强送教上门工作督查指导,提高送教质量。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3

小学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局、学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支持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加强贫困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为主要工作措施,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二、政策措施

1.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就读我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保证上级的贫困寄宿生补助全额准确的落实到位,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读得起书。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为贫困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落实好教科书一科一辅的免费发放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

2.争取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

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

3.做好防流控辍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关系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到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体教职工与广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同时,成立蒲窝中心小学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

(二)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对于县级财政拨付贫困学生资助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要及时精准发放到学生手里。

(三)建立信息台账。学校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的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

(四)加强舆论引导。我校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校讯通、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户、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激发教育扶贫攻坚信心,形成工作合力。

小学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印发《XX县教育局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支持计划工作实施方案》通知的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加强贫困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为主要工作措施,通过教育提升我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二、具体工作

1.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对就读我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保证上级的贫困寄宿生补助全额准确的落实到位,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读得起书;同时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为贫困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落实好教科书一科一辅的免费发放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

2.切实做好贫困救助工作。学校政教处要积极争取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要认真遴选贫困户贫困学生受助对象,积极和公益部门联系落实救助政策。

3.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学习教导处要积极落实政策。狠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工作,要把控辍保学工作上升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到教育强县的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大计上面来,要通过定期家访及召开家校联谊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规劝辍学学生重新返校,使我校的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4.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要抢抓国家、省上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机遇,根据《XX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扶持资金,该善我校基础设施条件。年内为12个教学班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力争实现班班通。总务处要开源节流,制定购物计划,定期修缮办公及教学设施,年内添置200套课桌凳,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5.切实保证惠农资金落实到位。对于县财政拨付贫困学生资助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及时精准发放到学生手里。总务处要会同膳食委员会定期检查学生营养餐落实情况,政教处要教育学生不要购买三无食品,要把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用着购买健康放心食品上,财务室要对各班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情况定期教学

督查审核。

6.切实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档案台账。教导处及政教处要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的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

三、组织保障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体教职工要与广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因此我校成立了上良中学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此项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XXXXXXXXX

四、工作要求

1.明确分工,全员参与。按照上级要求,我校实行了全体职工划片包抓负责制,校长为总负责,召开教职工会议,具体分配任务,全体教职工分片进村入户调查问询,摸清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所有贫困户学生,并登记造册,清理建档。

2.强化宣传,加强引导。学校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充分利用手机短

信、校讯通、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关爱贫困学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扶贫助学的传统美德,让重视教育、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3.相互协助,靠实责任。为了确保我校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分配给各个处室的工作任务要不折不扣的认真完成,做到责任到人。同时要积极配合县局及上良镇人民政府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惠农工作。

小学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三

我校对精准扶贫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为了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的年度工作任务,根据省、州和临夏县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和联系村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核心宗旨是让广大扶贫对象彻底脱贫,在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根本改善的同时,切实提升精神生活的层次和水准。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扶贫先扶智,我省在之前的扶贫工作实践中所创立的教育扶贫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广,2月25日《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对全省通过开展教育科技扶贫拔穷根的组合拳进行了专题介绍,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实施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纳入整体扶贫工程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为了顺应精准扶贫工作形势的发展,结合我省教育扶贫工作的要求,发挥临夏中学师资优厚、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校精准扶贫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扶贫上,着眼于关注农民实际需求、帮扶学校教育教学、跟踪服务在校学生,以智力扶贫为核心抓手,切实发挥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

二、工作内容

(一)掌握路盘乡联丰村全村各受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信息,并进行跟踪调研和跟进服务。对全村所有在校学生,包括村幼儿园、村级小学、初中、以及在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就读的学生信息进行摸底登记,弄清楚其家庭状况、经济条件、成长特点、基本需求和主要困难等情况和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从下半年开始选择其中有代表性、急需帮扶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帮助,体现精准特点。

(二)对梅冬岭小学进行专项帮扶。梅冬岭小学是路盘乡的中心小学,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联丰村当地农民子弟,具有普遍的教育帮扶需求。同时,由于该校办学条件所限,许多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帮扶的需求空间。根据对该校的调查了解,2016年拟对该校进行如下帮扶活动:

1、帮助解决部分体育用品。购赠一些篮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跳绳等体育用品。

2、开展六一、教师节慰问活动。

3、开展一次心理辅导讲座。

4、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传统文化讲座,开展送文化下乡。

(三)对户籍在联丰村且已完成初中学业、渴求升入临中学习的学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一定分数录取。高三补习生补习优先录取,减免部分费用。

(四)邀请相关科技人员到村上进行专题辅导和培训。针对联丰村农民在养殖、农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获得相应知识技能培训的实际情况,我校将聘请相关专家给予技术指导。

1、学校邀请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到村上对牧业养殖户传授养牛、养羊技术。

2、邀请种子公司专业人员到田间地头培训种子的选用、化肥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五)电子商务培训学习。

组织我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具备条件的中青年农民进行一次网上购物、网上致富信息查询与等方面的专门培训。

(六)组织村民上党课。

安排我校党务干部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上1-2次党课,宣传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

(七)完成常规性工作。

1、完成每月2次的入户调查工作。

2、上传反映调查情况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3、完善相关表册。

4、及时编印《精准扶贫工作简报》。

(八)相关物质帮扶工作。

1、购买、发放一定数量的啤特果树苗。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联丰村农民在春耕生产中比较重视植树育苗、发展经济林建设,我们计划购买一些啤特果树苗,适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2、联丰村在整治和改造村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资金短缺,我校可视具体情况解决村上的部分欠款。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4

近期,X单位积极组织全院干警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深入宣传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开展帮扶工作学习交流。组织全院干部职工结合学习《扶贫论述摘编》和上半年开展帮扶工作,交流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坚定脱贫目标,转变工作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作品征集。13名干警结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所见、所思、所感,积极撰写脱贫攻坚小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分院干警决战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5

(草案)

一、沟渠头村基本情况:

沟渠头村位于官庄镇西南3公里处,总人口165户698人,包含两个自然村,俱家自然村和沟渠头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村庄南北布局,主干街道东边为居民区,其他区域为耕地,总面积2352.17亩,耕地面积2172亩,果园面积1032亩,全村主导产业为苹果产业,品种分为红富士和秦冠两种。全村共18名党员,贫困户共计30户105人。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600元,2017年底共完成1.5公里水泥路铺设,2000米自来水管道改造,3200米排水渠铺设,安装光伏太阳能路灯50盏,建文化广场一个,沿村主干路建花园2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沟渠头村集体经济薄弱、来源渠道单一狭窄,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依赖于向上争取资金。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沟渠头村发展经验总结

沟渠头村2015年以前原本属于一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官庄镇党委政府,县上扶贫农发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郭氏基金会(淳化脱贫奔小康协会)对沟渠头村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沟渠头村经过2015-2017年摘掉了软弱涣散和贫困村这两顶帽子,这几年各级政府在沟渠头村累计投资超过300多万元,总结沟渠头村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沟渠头村的发展得益于精准扶贫工作大局,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县扶贫农发办、基金会等外部资源的及时介入和强力刺激,使得沟渠头村在基础设施、民风民俗、产业发展等民生工程方面得到了根本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摘掉了历史包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村庄。

三、沟渠头村未来几年发展规划

站在沟渠头村新的历史起点,村“两委”班子由刚开始的被带着工作到如今的主动工作,作为“两委”会班子的领导他们个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逐渐成熟起来,决定抢抓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党建为引领,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决定从2019年开始做以下工作: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村庄治理。

强化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积极吸纳青年人入党,强化中年党员教育,发挥老年党员积极性,打造一支铁的党员队伍,为沟渠头村发展奠定人才之基。准备建设村史馆、党建馆、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消费扶贫产品展示区等加强村民和党员的教育,让大家知道沟渠头村的发展历史,让党员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是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统揽,抓好产业富民。

沟渠头村经过三年的产业发展探索,终于在菊花产业上立足,2018年以来菊花产业为群众增收总计40多万,为全村贫困户分红3万元,菊花产业成了沟渠头村一项新产业,经“两委”班子协商,决定从2019年开始村集体承担菊花的种植工作,村委会和公司签订委托种植协议,“两委”班子领导带头种植,和部分村民种植,村委会把好质量关,做好监督人。核心内容一是探索一条适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业,为当地群众探索一条致富路;二是打造旅游产业链,菊花不仅能看,还能做茶饮用,想借菊花产业打造菊花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菊花产业价值。创新点在于我们这次做菊花茶是以菊花种植为基础,以菊花标准化加工为核心竞争力,以菊花销售为产业保驾护航,打造菊花茶种植、标准化加工、规模化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合作单位建的加工厂已经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三)是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提前谋划做工作。

沟渠头村2017年已经完成整村脱贫,目前贫困户剩余2户,经过召开“两委”会以及党员群众代表会,经过研判觉得在做好巩固工作的同时,应该抢抓机遇,提前谋划做工作。

1、打造以菊花产业为依托,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以菊花产业园区为依托,在确保效益的同时,引导群众参与,逐年扩大规模,村委会利用基金会以及方面争取的资金用于菊花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据不完全统计菊花有700多品种,如果能引进一半的品种对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来说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根据村庄布局,实施一纵五横菊花美化工程。以俱家自然村为起点,在村最北边建造村庄标识牌,对南北街道两侧进行清理改建,清理两侧的杂树以及违规建筑,重新建设花园,栽植菊花,总长度1公里左右。对居民居住区的5条街道进行清理整顿,在门前的花园栽植菊花,对沟渠头自然村的后街靠街道一侧建设圆门。对村庄主干街道两侧的墙体实施以党建、精准扶贫、菊花为核心内容的美化。

2、打造以加工厂为依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的产业链,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

计划未来几年以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主线,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夯实产业富民基础。目前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占股5%,每年享受固定分红5000元,村集体计划一是承担菊花产业的种植工作,把好生产管,二是争取多方资金通过增资扩大在淳化坤源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份,逐步承担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将企业的效益和村集体的效益进行绑定,增强话语权,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3、借助政府和企业等资源,率先实现消费扶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9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6

abstract:pmtresearchmainlyreliesonobservingvariablestoestimatetheincomeandexpenditureofresidents,andisassistedbydirectinquiringtheincomeandexpenditureofresidents.inpractice,pmtcanimprovetheaimingefficiency,lowerthepeopleorientedinfluence,andthusensurethejusticeofthesubsistencesecuritypolicies.thepapercomparesthepmtdataofsubsistencesecurityresidentswithnormalresidentsbasedontheinvestigationdatainruralareasofZhaoqing,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Zhaoqingpovertygroup,andgivessomesuggestions.

关键词:准家计;农村低保户;一般农户;肇庆市

Keywords:pmt;ruralsubsistencesecurityresidents;normalresidents;Zhaoqing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314-03

0引言

“低保”制度把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乡居民纳入到稳定的保障政策之中,不再作非经济因素的区别,肯定了所有贫困者平等的公民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政府承担了在社会居民在遭遇生活困顿时提供“低保”的经济责任,这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底线公平”的维护。在具体实践中,“低保”制度的实施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农村低保申请人家庭收入核算的准确性,完善低保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瞄准机制,提高低保系统的瞄准效率,降低人为裁定因素,从制度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确保“低保”政策的公正性等。在低保制度的目标定位过程中,准家计调查方法对提高制度目标定位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1准家计调查模型及应用

准家计(pmt)调查主要通过变量预测住户的收支情况,同时又辅之以直接向住户询问其收支情况。相关变量包括:家庭结构、人口特征;人口规模;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文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住房条件(住房结构与建筑材质、卫生间、厨房等);基本生活条件(自来水等);资产拥有情况(耐用消费品等);职业;产权状况等。其他直接询问的变量包括:收入状况;食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情况等。

准家计调查模型是一个节约成本的瞄准工具,能有效预测福利水平,并且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实施。它包含了多维度的贫困概念,并采取标准化方式进行处理。多项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如实施合理,这项瞄准工具的瞄准效果良好,且能提高透明度。通过准家计调查方式,将福利资源的使用定位于最需要的人群身上,并对其受益资格做出详细的规定,体现出目标定位的选择性,其本质即只向符合既定条件的申请人提供救济金或援助服务,并确定救济金额。

2受访低保户基本数据分析

2.1家庭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115户低保户当中,同时接受其他社会救助的有21户,占低保户总户数的18.26%;低保户常住人口共228人,户均约2人;教育程度为文盲者占42.69%;患病者占33.31%;残疾人士占24%(完全丧失劳动力的占17%)。可以看出,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程度低(42.69%)、患病(33.31%)、残疾(24%)。100%的受访低保户反映,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政府的救济标准偏低,“低保补贴不能满足家中的基本需要”。

2.2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潮、时尚的耐用消费品走进越来越多的平常农家,参照农村一般农户的情况,低保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明显偏低。在115户低保户中,2户拥有洗衣机,占全部低保户1.74%;12户拥有电冰箱,占全部低保户10.43%;2户拥有摩托车,占全部低保户1.74%;32户拥有移动电话,占全部低保户27.83%;44户拥有彩色电视机,占全部低保户38.26%。其他新潮时尚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基本为零。而一般农户中每百户调查户洗衣机拥有量为26台;电冰箱为58台;摩托车为80台;移动电话为193台;彩色电视机为88台。其中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最高,其次为彩色电视机和摩托车,每百户调查户拥有的微波炉为18台;生活用汽车为3台;家庭计算机为10台;中高档乐器为4件。(参见表1)。

2.3家庭住房情况近年来,广东省大部分地方特别是粤西各市实行了“告别泥砖房工程”,掀起了泥砖房改造的热潮,农民住房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据统计,一般农户户均住房面积约为95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为70.4%,砖木结构占29.6%,新建住房中绝大部分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而低保户新建住房为0,户均住房面积63.68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的住房面积占57%,远低于当地户均住房面积水平和结构水平。

2.4家庭居住条件

①卫生设备使用情况。一般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比例为62.5%,使用旱厕的比例为7.5%,简易或无厕所的比例为30%。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低保户多使用旱厕或无厕所,比例达到78.5%。

②调查表明,柴草仍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炊事使用的能源。一般农户使用柴草的农户所占比例为76.3%;使用液化气的农户占17.2%;以电为炊事主要能源的农户占4.8%;以煤炭为炊事主要能源的农户占1.7%。而89.62%的低保户使用柴草作为主要炊事能源。

③由于自来水的普及,大部分农村居民家庭已经饮用安全卫生用水,一般农户使用自来水的农户比例为94.6%。而已经使用自来水的低保户也达到78.1%。

3主要发现及政策建议

3.1调查发现

3.1.1农村生活水平普遍上升而相对差距加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保障基本生活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此次调查发现,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肇庆农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普遍改观,村级交通更加便利,现代通讯设施得到普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家庭用品普及率大大上升。在保证生产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购买各种中高档家用电器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也要看到,在我国实行新的扶贫标准以后,肇庆当地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增大,而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在此次调研的农户中,年收入高的农户已突破百万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低保户家庭平均每天食品现金支出不到10元,只能勉强度日。

3.1.2农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呈现多样化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村贫困群体致贫、返贫的原因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与教育水平,自身劳动素质低下,不能有效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不能通过劳动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而致贫的人群;第二,由于个人条件局限而致贫的人群,包括由于生理上的年老病残而丧失劳动力,难以获取基本劳动收入而致贫的人群;第三,由于意外灾害和突发事件同时又缺乏制度性、政策性保障而致贫、返贫的人群;第四,由于慢性病、重大疾病同时又缺乏制度性、政策性保障或者保障水平低下而致贫、返贫的人群。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的多元化,应按照“分类施救”、“分类施保”的原则,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对因医疗、教育、孤老、残疾等特困状况应给予特殊救助,以及因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等意外原因造成临时困难,难以维持生计的贫困人群也要及时做好救助工作。

3.1.3农村贫困人口主体正在从温饱需求型转变成基本生活需求型在过去,人们将贫困的标准定义为“温饱”,而现在,如果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比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问题等。所以,“教育致贫”、“疾病致贫”是指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范围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等导致了家庭在经济上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一种状况。贫困标准的变化导致农村贫困人口主体变化。从此次调查涉及的贫困农户的基本构成、致贫原因、现有扶贫政策及落实情况、亟需解决的问题来看,农村贫困人口主体正在从温饱需求型转变成基本生活需求型,主要体现在:

第一,医疗需求。贫困人群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十分普遍。尽管农村普遍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本身的“广覆盖、低水平”特征决定了农户的受益程度有限;特别是“先垫资、后报销”的支付方式也制约了农户使用新农合的积极性。调查发现,农户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慢性病或大病病人,医疗费用就可能使很多非贫困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且由此很难在短期内摆脱贫困。

第二,教育需求。大多数受访农户家庭总的可支配收入偏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支出,教育支出依然是贫困农户的主要负担:进城务工农户子女需要交纳高昂的学位赞助费;在农村就读的农户子弟虽然享受9年制义务教育,免除了基本学费,但是杂费支出也成为了贫困家庭的主要负担。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一些中等收入的农户家庭也可能因支付一个子女上大学而致贫。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许多农户家庭选择让子女初中毕业后即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家庭的收入来源。少数家庭甚至选择让未满16岁、初中未毕业的子女外出打工,使得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可能出现代际传递。

第三,农业生产的保障需求。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农户的生产经营承受了极高的风险。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脆弱性。在受访农户中,果园因灾害天气失收、鱼塘养殖、山林种植等出现意外导致经营失败等事件时有发生,由于缺乏政策性保险赔偿,农户因灾亏损、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四,保障水平与保障种类的需求。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水平较低,政策设置的低保救助条件比较严格,加上低保保障水平较低,使得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员并未申请低保救助。同时,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往往不能满足所有符合救助资格的贫困人口的需求。同时,对于未达到低保标准的贫困人群,尤其是处于低保临界线附近的贫困人群,以及遭遇突发性事件而产生的阶段性、暂时性贫困的人群,不能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救助和帮扶。

3.2政策建议第一,瞄准农村分类扶贫对象。民政部门需要根据新的扶贫标准,深入基层农户,依靠群众识别农村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到户到人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因户制宜,因户施策,为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奠定基础。鉴于农村贫困人群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建议推行农村贫困人口分类扶持政策,通过扶贫开发和保障制度“双轮驱动”,全面覆盖: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扶贫开发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对没有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持久性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实行应保尽保;对于对突发性、阶段性、暂时性贫困人群实行应急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在此基础上,加快衔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其他单项救助工作。在社会救济过程中,注意多种社会保障制度结合,合理解决贫困问题。

第二,落实农村贫困人口教育资助政策。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需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继续巩固“普九”成果,确保每个农村贫困家庭适龄子女都能完整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国家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中以上全日制教育的资助政策,完善贷款助学方式。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行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的政策。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

第三,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加速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加强信用社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政府应通过有关法律法规,以符合地方实际的传统农险和特色农险为重点,将参与农业保险与其他农业优惠政策相联系,为农民的广泛参与提供利益诱导机制,从而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具有某种强制性。同时,通过宣传和试点,增强农民群众特别是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险意识,锁定农业生产风险,促使种养大户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土地流转和产出,从而加速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第四,动态调整保障标准。由于贫困标准低,致使相当部分本应享受政府和社会关爱帮助的“穷人”被排除在帮扶对象之外,人为地阻碍了这部分人生活福利的改善。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标准还会继续提高。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约合355.6美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相较于2009年的年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标准,新标准提高了92%。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即便对于大幅提高后的扶贫新标准,受访低保户认为,“还是不够”、“还是偏低”、“不能满足家中的基本需要”(占受访低保户的100%)。政府在确定农村贫困线的基础上,逐年根据物价指数对其微调,同时,多管齐下,多渠道扶贫,落实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参合率”,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大病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大病救助制度。

第五,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及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点工作。增强农村家庭支付能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政府原有的输血式扶贫模式,通过经费和制度保障,开展知识、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农民的现代化,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坚持直接到户与间接到户相结合,提高能力、增加收入,对于能够直接到户的扶持项目和资金,要坚持直接到户,提高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对于暂不能直接到户的扶持项目和资金,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贫困人口优先覆盖、优先受益。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对于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转变劳动力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群.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J].老区建设,2009(21).

[2]卫松.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3]张爱萍.把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途径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8).

[4]赵福昌.农村低保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15).

[5]韩震,袁飞.当前农村低保制度缺陷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1(20).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7

一、主要目标

以深度贫困乡镇为重点,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升脱贫质量为核心,强化工作推进措施,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确保在2020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215个行政村电子商务功能实现全覆盖。依托镇原与天津静海区结对帮扶,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年内争取孵化网货品牌1个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销售金额超过2100万元。

二、工作任务

(一)全力推进电商扶贫

1.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围绕目标任务,强化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为深度贫因村网店开设和运营提供策划、培训、it外包、美工、客服、代运营等专业服务,不断健全上下游服务链。二是支持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扩大服务范围,实现一网多用,逐步叠加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养老保险代缴、农资下乡等功能,培养农村居民网上购物习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

2.精心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继续加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围绕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四项重点任务开展项目后续工作,进一步打牢农产品上行基础,培育农村电商内生动力,努力构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在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助力扶贫攻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着力扩大深度贫困乡村特色产品网销规模。一是按照“多平台入驻、全渠道销售”的思路,进一步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合作,不断扩大贫困村特色产品网销规模。二是策划开展线上推广、推介及促销活动,提升县域电商公共品牌“潜夫臻品”的影响力及市场占有率。三是组织特色农产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大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提高点击率及购买转化率。四是着力促进“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在电商扶贫中的应用,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网销规模。

4.持续强化深度贫困村电商人才培训。一是按照省市相关培训要求,进一步加强对80个深度贫困村电商运营人员的电商培训,重点提升参训人员移动端电商基础运营的实操能力,解决深度贫困村电商入才匮乏的问题。二是加强对乡镇电商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趋势把握及工作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以电商扶贫优秀企业、优秀网店负责人为主体的电商扶贫领军人物高层次培训,发挥好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作用,持续开展远程(网络)电商培训。

(二)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

一是遴选责任心强、信誉好、带贫户数多、覆盖面广、农产品销售量大的企业或合作社,作为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重点供货单位,加大与静海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产品销售对接。二是对所有销往静海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按批次对农产品进行抽检,出具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报告,落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或登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断提高静海区消费者对镇原农产品的安全感和信任度。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主体,针对购买贫困村农产品的各合作社(企业),需要提供产品销售增值税票和包含收益贫困户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内容的产品来源统计表,由村委会、乡镇审核后分别签章。县商务局负责汇总供货企业销售资料,经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审签,东部挂职副县长审核后录入全国信息系统。

(三)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扶贫

一是积极促进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大户与外地市场及企业间全面精准对接,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超市设立销售中心。二是组织开展生鲜产品进超市、苹果等大宗农产品集中上市季产销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参加2020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扶贫(甘肃行)活动,持续扩大我县产品和服务销售规模。三是大力健全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建设大型冷库和彩钢板轻型钢结构大棚,不断强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设施建设,补齐冷链物流短板,提高错峰销售能力。

(四)探索推进家政扶贫

积极配合县发改、人社、妇联等部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工作,与大中型城市家政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并探索建立家政企业信用档案,鼓励贫困户优先选择诚信家政企业,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五)扎实开展精准帮扶

1.优化扶贫工作举措。一是进一步细化完善2020年精准帮扶、巩固提高方案,列出未脱贫户帮扶清单,对已脱贫户加强跟踪指导,防止出现返贫现象。二是持续组织帮扶干部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详细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对安全饮水、教育助学、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医疗服务等方面进行经常性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帮扶举措。三是积极探索将精准帮扶与商务工作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业务优势,鼓励贫困户通过生产优质农产品参与消费扶贫、通过开设网店参与电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2.强化驻村帮扶成效。一是持续选派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身体健康的年轻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督促指导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及时掌握贫困村户基本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提升计划,积极协调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着力提升脱贫质量。二是依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发展产业,争取年内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500亩以上,肉牛、肉羊、兔存栏分别达到200头、150只、5000只以上。三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年内邀请县农技专家围绕群众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种养殖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局各有关股室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务必高度重视,针对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账,逐一推动落实。同时,要积极督促电商三级服务站点、消费扶贫供货企业完善资料,创新措施,优化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8

一、成人教育是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

根据研究贫困地区的现实和总结经验,文化水平偏低是造成地区民众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一些地方开办了“农村淘宝”项目,将本地山果作为商品进行线上销售,但是由于地方果农文化水平較低,不熟悉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不了解淘宝规则,在电商运作、客户沟通、产品调价、商品管理等方面容易出现失误、错误,既影响了商品的展现,又影响了顾客的采购体验,这正体现了文化水平不高对扶贫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展成人教育,是为了有效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以保证农民在对接政府精准扶贫项目过程中进行有效配合,发挥扶贫项目的优势。

二、成人教育要以服务精准扶贫为目标

多年来,我国成人教育体系发展日渐成熟,成人教育涉及的科目内容、专业领域也越来越多。考虑到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以及农民本身的生产生活需要,在规划成人教育内容时必须做到精准对接扶贫项目。

如在开发农村淘宝项目时,应当侧重对农民电商技能的培训和网络营销的培训。而对于一些侧重实体经济扶贫的地区,在开发“生态养殖”项目时,应当侧重养殖技术培养、国家养殖政策或生态环保政策培训,以及对牛、羊、鸭等养殖品种的防病治病和安全检疫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市场形势、国家政策的把控和响应能力,确保养殖的规范化、专业化、生态化和产业化。

第一,实现成人教育和精准扶贫的组织协同。根据各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的实际经验来看,精准扶贫项目和农民的成人教育活动不能孤立存在,要在精准扶贫项目正式落地实施之前,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成人教育,加深农民对扶贫项目、国家政策等的理解,提高农民参与精准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注意精准扶贫活动和成人教育活动的相辅相成。如在开展特色养殖产业,涉及养殖场地选建规划、养殖品种的生活习性和抗病防病、养殖品种的宰杀处理、养殖品种,以及物产的线上线下销售等方面时,要合理安排扶贫项目的进度,把握“理论联系实践”和“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成人教育活动,实现成人教育课程编排、内容编排与精准扶贫活动的有效对接。

三、成人教育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

除了迎合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将成人教育和地区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第一,成人教育要符合农民的时间安排。如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农民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的课程安排、课时设计要合理、灵活,避免农民因故缺席,影响成人教育的秩序和安排。

第二,成人教育要符合农村的风俗习惯。如一些贫困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迥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多加注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体现出对农民的尊重,避免引起农民的误会和反感。

第三,成人教育要符合农民的文化水平。成人教育涉及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深度,如果品的栽种培育或者养殖品种的病情防疫等。鉴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知识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成人教育活动中,无论是语言组织还是教材选用,都应该注意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第四,成人教育要符合农民的经济状况。有些地区财政紧张,无法支撑专业机构提供系统性成人教育的全部经费开支,农民需要自行负担一部分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需要做好定价安排,或者实行灵活的付费策略,降低农民付费听课的学习负担。对需要收费的项目,要与农民多沟通,避免农民因付费而打消参与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保证成人教育如期开展。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9

今年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和试验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联一包”精准帮扶的要求,我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继续巩固学校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学校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现将学校1—8月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黄窑村位于富平县庄里试验区东北5公里处,属于渭北半山区,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616户2381人。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44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8户65人,低保户25户77人,五保户2户2人。为帮助黄窑村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西北工业大学从民生、科技、教育、信息、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好帮扶工作,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主要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面统领扶贫工作。今年学校党委书记等主要领导实地到帮扶村进行走访、调研共4次,推进疫情防控和精准扶贫工作。新冠疫情期间,校领导来村调研慰问,并向黄窑村捐赠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上半年召开专题党委会1次,研究讨论扶贫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帮扶效果明显。2020年学校计划投入110万元用于消费扶贫。5月,学校购买黄窑村养殖厂土鸡蛋1725盒共计5.5万元;6月,驻村工作队联系学校总务处采购富平县扶贫企业陕富面粉厂面粉共计22.4万元。上周,校工会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双节福利采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产品花椒、苹果共计15.8万元,有效帮助集体经济、贫困户实现增收。截止目前,学校消费扶贫累计完成近70万元,所买产品全部为定点帮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产品和富平县扶贫企业农产品。

学校驻村工作队按照上级要求,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一方面积极推进完善电商平台消费渠道,黄窑村集体经济网店已在中国扶贫网注册完成并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富平县土特产专柜已于年初在西安工业大学校园超市内正式开张运营。

(三)继续落实各单位“一对一”精准扶贫,开展特色扶贫活动。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学校包联处室入户扶贫工作受到一定程度影响。4至5月,部分包联处室委托校驻村工作队开展入户帮扶。根据前期对贫困户群众产业需求情况调查摸底,包联处室通过资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购买慰问品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先后帮助张建强、王转社、屈小峰、齐凤玲等7户购买农用机械、搭建柿饼棚和羊棚。

截止本月,学校各单位到黄窑村开展帮扶工作47次,共有60余人到黄窑村帮扶44户贫困户,资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送慰问金、慰问品价值2.1万元。

(四)加强思想引领,狠抓基层党建。围绕党建工作和思想引领,由校党委组织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为帮扶村培养合格党员,提高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在帮扶村开展党课教育,加强思想引领,促进党建工作交流,助力脱贫攻坚。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扎实工作,黄窑村已被试验区党委确定为党建旗帜村,后期驻村工作队将与村党员干部一起对标旗帜村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党建相关工作。

(五)持续推进我校科技扶贫项目。上半年,学校积极联系富平县中冶陕西压延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了解我校铝镁合金技术的应用情况,并组织专家对接陕压延厂对“汽车刹车盘”的小规模试产进行技术支持。

4月,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庄里试验区签订了农产品设计包装协议,根据协议西安工业大学充分发挥智力、人力等资源,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帮助庄里试验区和黄窑村设计柿饼、花椒等产品包装。其中,艺术学院师生设计的黄窑村标和土鸡蛋包装盒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六)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养殖、种植特色产业培训。上半年,学校先后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和县农业局专家到黄窑村为村民举办《奶山羊养殖及关键技术》、《花椒树病虫害防治》等讲座。三次讲座共有120余人参加,讲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在养殖、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

(七)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贫益贫效果显著。西安工业大学帮扶黄窑村养殖厂项目一期由西安工业大学投资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4余万元,于2017年6月开始建设,2017年11月投入使用。目前,黄窑村养殖厂已建成猪舍5栋,鸡舍1栋,存栏生猪800头。黄窑村以实现“村级增收、村民致富”为目标,建立“党支部+生态养殖+贫困户”模式,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5月,黄窑村举行生猪养殖分红发放仪式,累计分红5.25万元,覆盖全部45户贫困户,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八)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包联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派驻扶贫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努力做到“因村派人”“尽锐出战”。驻村工作队坚持驻村帮扶,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上半年,驻村第一书记马戈先进事迹先后被“学习强国”平台、富平电视台和“大美庄里”公众号报导。

疫情期间,驻村工作队响应上级党组织号召,提前返回工作岗位,全力投入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九)圆满完成全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7月22日至26日,学校驻村工作队全员参与,积极配合普查人员开展全国脱贫攻坚普查入户调查相关工作,黄窑村以优异成绩通过完成全国脱贫攻坚普查。普查组对学校精准帮扶、脱贫成效等发面进行高度评价。

(十)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此,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富平县政府、庄里试验区和黄窑村对接交流,紧紧围绕乡村“五个振兴”,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

今年初,我校艺术学院组成专题研究团队,通过近两周的驻村调研,制作编印了《庄里实验区黄窑村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该设计根究国家和陕西省乡村振兴总体战略规划,结合当地村情,从科学编制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整治人居环境等发面作出详细、科学规划。

三、实施效果

学校西安工业大学通过全面落实“两联一包”和“双百工程”,在科技、教育、信息、民生、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帮扶工作,实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富平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树立了校县合作的典范。学校在定点帮扶村以养殖项目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培训和民生帮扶为重点,因户施策,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开创了富平县庄里试验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河,使黄窑村39户贫困户132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8%下降到0.58%,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全省高校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经验。

四、今后工作计划

(一)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目前,黄窑村还有6户14人未完成脱贫。其中两人两户为“五保户”,剩余四户均是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脱贫的贫困人口。下一步,将统筹运用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兜底支持,确保现行标准下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

(二)全力推进稳定脱贫。一是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我校帮扶黄窑村养殖厂运行正常,为28户贫困户带来稳定收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下一步,黄窑村将建设现代化柿饼、花椒加工基地,不断丰富提升全村产业,为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更多收益;二是持续推进农业培训。针对部分村民养殖、种植缺少技术,学校将继续邀请相关专家为黄窑村村民开展系统化养殖、种植技术培训;三是深化消费扶贫。认真落实国扶办等七部门《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继续拓宽销售途径,优化建设黄窑村农特产品电商销售品台和校园爱心超市,同时加强和学校相关部门的联系,做好消费扶贫工作。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篇10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二、贫困地区的人口与人力资源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四、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五、人力资源开发与扶贫开发六、扶贫开发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七、加大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八、搞好劳务输出产业开发九、加强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实际和发展阶段,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将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人力资源开发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将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关键,在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充分考虑当前利益和将来发展的关系,使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与开展素质教育、普初教育、学习型社会统一起来,走出一条人力资源开发促扶贫开发的创新之路。一、人口与人力资源我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温总理所说的乘数效应和除数效应。人口多是我们的潜在优势,但由于相对过剩,其质量相对不高,限制了人口要素潜能的发展。人口政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国策。人口增长周期长,发展惯性大,人口压力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释放,同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来承受许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人口素质是人口问题中的重要方面。把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把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的有效资源是摆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前的课题。人口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口问题不仅涉及人口再生产问题的本身,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分布人口,开发人力资源,纳入到扶贫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贫困地区人口建成强大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为实现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要。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互不可分和互相联动的。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使人口压力转化为有效资源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进而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二、贫困地区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贫困山区由于生育观念落后,子女的养育成本较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十分突出,人口数量难以控制。在人口结构方面,一是人口的性别比偏高;二是年龄结构仍然较轻;三是女性初婚年龄下降,早婚早育妇女增多。人口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集中反映在人均经济指标上。一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二是人均国民收入这两个指标均比全国低,且增长速度又较慢,反映出贫困地区人口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比较严重,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贫困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贫困人口素质差,文盲率较高。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集中又零星。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贫困。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商品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淡漠。贫困地区的人口负担已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障碍。在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和农业科技利用率低,不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地广人稀,生产技术简单,每一个人只要有了相当的体力就极易学得生产技术而从事生产,而且农人的生活水准低,也容易满足生活的要求,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了人便等于有了人力资源。但在工业社会中,生产技术决不是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得到的,即就工业社会中的农业生产技术而言,亦日益复杂,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有了人未必就是有了人力资源。将人由非资源变为资源,这就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也就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是随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而不同的,在各阶段中,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经济结构都不相同。从而所需的人力资源在量和质的方面也有差异,大体说来,经济发展所到达的阶段愈高,所需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愈高。所以现代各国的教育都无不力求与经济发展相配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常发生两种现象:一是原有的人力资源逐渐落伍,有被淘汰为非资源的趋势;一是对新的人力资源需求的迫切,常感供不应求。这种现象就是反映教育与经济发展尚未能相配合,其结果将使一部分人被摒弃于人力资源之外,这一部分人不但不能成为生产的资源,且仍须继续消耗其它资源,成为社会的负担,阻碍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教育能与经济发展配合得宜,预测经济发展的进度,事先对于即将被淘汰的人力给予再教育的机会,使其能适合新的需要,对于经济发展所需新的人力预为培育,供应无缺,则可加速经济之发展。四、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因素是人。“治贫必先治愚”,人力资源开发旨在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提高包括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同时还包括生态意识、环保知识的普及率等方面。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重视教育和教育设施投资,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各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普遍经验之一。我国的一些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劳务输出等形式也是有效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贫困地区培养人才要因地制宜,贫困地区现阶段所需要的与其说是“高精尖人才”,还不如说是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作用大的“乡土人才”。事实证明,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培养“乡土人才”是富有成效的。1986年到1994年,国家科委拨专款在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培训累计达120余万人次,使科技扶贫联系地区的绝大多数农民都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科技扶贫计划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亿元以上,间接经济效益达30亿元以上,使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步伐明显加快。要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转变观念,确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改革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通建立专家型人才库、用好现有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育各级人才市场以及做好智力引进和人才引进工作等来合理开发人才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五、人力资源开发与扶贫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开发式扶贫。贫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较为复杂。简要说如生存环境、条件和生存能力等,既有外在的条件,又有内在的因素。历史发展规律证明,内在因素又是发展的诀定因素。若扶贫重物不重人,重人则不重人的技能开发,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扶贫效率和质量,已取得的扶贫效果也难以维持和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贫困者的综合素质,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由不会脱贫到有能力脱贫。若如此,会大大提升扶贫的质量和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廉价的低素质人力资源以及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和物质资本高成为传统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一方面在短期内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因过度开发等原因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采取经济、科技、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多种手段,改变并扭转贫困人口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少生快富。以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和主要目标,重点扶持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业开发科技含量,拓宽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普及教育,提高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降低返贫率。六、扶贫开发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农村贫困地区多分布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破坏严重,土地生产率低下的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漠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区,农村贫困地区精神贫困,思想意识和观念陈旧,科技利用率低,造成经营的粗放,经济的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物质贫困,同时粗放经营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即生态贫困加剧;而物质贫困,资金不足,收入低下,无力去投资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其它地区相比,精神贫困和生态贫困进一步加剧。这种恶性循环同时也告诉我们,单一的扶贫措施,即使某一方面或两方面暂时缓解,也会受另外一方面的影响,导致扶贫效率的不经济。因此贫困是精神、物质、生态均有待提高的集合体,必须从三个方面综合治理。过去反贫困只注重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或生活条件的相对提高等物质贫困,但如果只注重物质扶贫,则极易造成一些政府的短期行为,个别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只追求脱贫的数量,而忽视脱贫的质量,盲目上马扶贫项目,管理粗放,造成扶贫的泡沫经济,加剧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损坏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要增加经济财富,同时还加强精神扶贫和生态扶贫,而精神扶贫和生态扶贫比物质扶贫更长期、更艰巨、难度更大。在扶贫效益评估上,过去我们一直将生产总值、总收入或平均收入值等作为主要指标,贫困人口的收入分层和增加幅度,农村贫困线以下和以上的贫困人口数量变化等指标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些经济指标都注重扶贫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注重社会精神财富的增加,包括社会结构的改善、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积极变化等方面。帮助他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条件,包括环境条件、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这样才能自立和发展。

七、加大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农民进镇“门槛”。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转移、吸纳农业人口,解决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有效载体作用,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让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真正安居乐业。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变传统农民为农业工人,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加大对原有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坚持民营化的改革取向,改制成混有民营或民有民营的公司制企业,搞好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等创新,进一步增强乡镇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入增量,围绕农村特色资源,通过引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农业企业,培育一批新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的广阔空间。建立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推出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辟“返乡创业园区(特区)”,鼓励返乡创业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对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信息,引进外资的,按照招商引资政策予以重奖。坚决废止不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法规,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保证了农民增收,减轻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压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但是,在发展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亟待纠正和疏导。如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认为鼓励外出务工就是放弃农业,因而态度消极,工作被动。有些致富的群众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打算。目前,农村的市场中介组织稀缺,劳动力流动盲目无序,有些外出务工者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另外,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机制不完善,导致劳务输出成本增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机制不活,束缚了农民工进城的步伐;二是进城门槛高,特别是在城市失业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农民向城市流动难度更大,办理相关手续的费用也很高。八、搞好劳务输出产业开发劳务经济以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为主要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劳务经济已成为贫困山区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是农村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特别要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劳务输出的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高频率、多批次地劳务信息,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决策层的关注,形成重视劳动力转移,关注打工者生存状态的浓厚氛围。要总结交流打工经验,表彰回乡创业典型人物,把劳务经济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加强引导力度,促进大循环,实现大转移。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巩固和完善市、县(市)、乡(镇)、村四级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形成由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实行目标、利益捆绑考核运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确定专人专施劳务信息搜集、传递,本地劳务人员管理、维权等事务,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尽快实现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为外出打工者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渠道。要强化劳务输出市场管理,坚持劳动力市场审批制度,净化劳务输出程序,规范劳动力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的运作行为,坚决取缔非法中介组织和“地下”网点,严厉打击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打工人员的行为。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打工人员;定期交流劳务信息,形成纵横交错,四是加强劳动力输出服务保障,改进服务模式。及时调整服务重点,扩大服务范围,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劳动力就业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延伸,开展打工人员社保工作,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保障。实行扶贫式培育劳务经济,鼓励扶持劳务输出。绝对贫困人口,他们有外出打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力支付打工的基本费用。各级政府要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外出打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劳动部门实行信息收集、考察、、人员招聘、护送、跟踪服务管理一条龙服务,输出质量高,信誉较好。能人带动主要依靠当地经济能人通过承包性质,在外招揽劳务后,组织本地农民外出打工,外出风险不大,但整体收入不高,大多数从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自发外出打工,他们靠“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打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九、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2001一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立了走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之路。要求把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这是国家从脱贫致富的源头,以持续发展的理论,确立的国家10年扶贫工作战略和任务目标。当前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各类培训和劳务输出以及信息化、学习型社会培育多个方面,而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教育的方方面面,人口质量和结构的变动、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开发。只有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转变人口观念,人力资源开发才可以持续发展。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即人力资源开发不力造成的。提高人口素质是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人口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重要性。通过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使得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根据贫困地区经济、资源和人口现状,把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源开发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就业、人口迁移、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问题综合加以考虑,制定和采取积极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切实地解决人口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真正地将充沛的人力资源转化成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效资源优势。教育是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必须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职业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重视开展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贫困地区职业培训体系,为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提供动力。把小城镇发展同乡镇企业的改造提高结合起来,以城镇化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各种制度,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业内部和农村地区就业。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就业目标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将扶贫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