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政治论文十篇创新政治论文十篇

创新政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8:53

创新政治论文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填鸭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我们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个层次。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具有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及时解决人们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主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比如,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法制观念等;针对目前网络化引起的负面效应,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的性罪错行为,我们应该注意加强性道德教育;针对现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针对现在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际,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国家意识等等。

创新政治论文篇2

关键词: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创新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受苏联范式的影响,恪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时代变迁,新经济的出现,“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作方式”,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新时期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变迁,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四)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在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五)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托宾指出经济学走到极致,将无限地接近于历史学,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从史学中吸取养分,提高其创新力。二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对政治经济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经济学的争端也往往归结为价值论的争论,“任何纯理智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关于最后价值的判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需要处理好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与哲学的交叉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所以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六)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结合开始于边际主义,数理方式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的标志,数理方法的运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规律,使经济学具有科学的形式。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二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经济学很早就从物理学中吸取思想方法,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机制、均衡、熵定律都是来自物理学,尽管经济学不能和物理学一样进行试验,但是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和物理学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经济学从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中获得大量好处,追究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相互关联,就会发现两者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家将生物学上的演化引入经济学,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将生物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引入经济学,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笃信自然不能飞跃的格言,肯定经济世界是不断变化和缓慢成长的。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二、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要突出八个创新

新时期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在坚持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的基础上,要突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八个创新。(一)形成新概念。概念、范畴体系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体系,需要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主体,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科学成份,建立新的概念:一是要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概念创新。结合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新的内涵,把它的性质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特别是在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上要有创新发展,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二是引进新概念。如,“科学发展观”、“利益和谐”、“现代财富观”、“民营经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

(二)拓宽新范围。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体,吸收各个流派的科学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解释范围。从时间看,理论阐述不只是从马克思理论讲起,而是向前延伸一些,如,在讲劳动价值论时,要反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观,使人们从历史演化的角度认识劳动价值论。从空间上来看,在分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理论时,既分析资本主义,又分析社会主义,同时重点结合中国的现实。

(三)建立新范式。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的新范式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要反映现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又要反映每一个理论形成的历史、重大事件,还要阐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体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刻性,同时又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新范式。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发展使世界现代化进程进入二次现代化过程,社会也由传统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需要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新范式。

(四)确立新对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且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它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在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论证的基础上,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而且要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关系的一般规律。

(五)明确新主线。公平与效率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围绕调整宏观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抓住以下三个核心:一是在宏观上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宏观结构平衡、价值平衡及其调节,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二是在微观上以处理好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强调效率,在微观上促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又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以处理好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核心,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实现和谐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六)构建新体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全新体系。在理论体系上,继承传统,立足现实,突破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实现政治经济学的转型,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体系。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的逻辑自洽性,理论体系应分为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理论、交换理论、分配理论、消费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每部分按历史顺序,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逻辑,分为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最后具体到中国的现实。

(七)增加新内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变化了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和新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一是根据情况变化,在角度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将“对外开放理论”改为“经济全球化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二是总结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来的经验,把新理念、新现象和新问题加进去,增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八)归纳新观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系统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出新的观点。如,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分类及目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成、经济全球化中的两种趋势等。既使传统理论得以继承,又使各家观点得以展现。

三、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

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其逻辑自洽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以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以突破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苏联范式和实现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转型为目标,针对当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分法的局限性,借鉴政治经济学史上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优秀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指导,建立由七大部分构成的理论新体系。

(一)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首先研究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最后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到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二)生产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生产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在生产的一般理论中,研究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资本、技术,生产的组织以及生产规模与再生产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生产的研究中,研究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的生产效益、社会主义的再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农村的经济组织与中介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协调发展。

(三)交换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交换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交换和社会主义的交换。在交换的一般理论中,研究分工与交换、商品、货币、市场及市场体系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资本主义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竞争机制、资本循环与周转以及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四)分配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分配的双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收入分配及其机制、初次分配及其决定、再分配及其调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实现;在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的其他分配方式)、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再分配及其调节、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

(五)消费理论。在研究思路上,先研究消费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消费和社会主义的消费。在消费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消费的双重含义及相互关系、消费及其决定因素、消费结构与模式、消费的变化趋势、消费与社会福利的增长;在资本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消费的性质与特点,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与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与幸福指数、社会主义消费的结构及方式转变、社会主义的消费模式及合理化。

创新政治论文篇3

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其内在潜力能发挥80%以上,专注力也比平时高好几倍。学习也不例外,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他们不仅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直接影响潜力的挖掘。因此,针对政治学科枯燥、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若对政治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实质及其根本原因,创新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一)化抽象为生动,变枯燥为有趣

政治课知识点集中、理论性强。优秀的教师总会采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例子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听,努力使自己的课轻松起来,争取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体会、新感悟、新收获。例如,在讲外交政策时,我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近来的新闻动态,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这样,学生对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讨论课上,都展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或制成表格,或编成好记的顺口溜……学生的展示形式不一,各有特色。这些形式简单明了,赢得了学生的好评,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善于设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聪明的教师总是把疑问抛给学生,为学生设置良性、有意义、有价值的障碍,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讨,去总结,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讲文化发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有哪些特色文化?有没有必要发展特色文化?要不要搞文化的创新?学生在激烈的思考、讨论之后,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国际竞争就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需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又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交融。因此,必须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科学技术,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面对学生的口若学悬河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我很庆幸自己的“懒惰”。因为恰恰是这种“懒惰”,学生思维的敏捷度、总结水平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练。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也就乐于学习政治了。

(三)让学生做活动的主角,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例如,学校在征集校标时,我便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讲解其意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和实践能力。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小型辩论赛、演讲比赛,多开展一些时评活动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让学生深深地感觉到政治就在我们身边。总的说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策划,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燃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

创新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材,没有教材为依托,创新教育则会成为一句空谈。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备课,努力挖掘教材深意和隐含意,找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例如,一段文字的解读、一个重要的提示、对一个图表的分析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看似抽象、距生活甚远,其实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讲抽象的“辩证法”时,我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辩证现象,从而使他们了解政治中的辩证,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最后总结出:生活中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发展的,新事物势必要代替旧事物等。趁机,我又问道:“旧事物要被替代,那新事物又怎么出现呢?”学生齐声回答:“创新。”当学生说到创新这个词时,我便及时出示了一张北京、上海、深圳最近三年的发展综合比较表,然后让学生根据从表中所发现的内容,制出自己家庭近三年的综合变化表。学生跃跃欲试,咨询家长,认真和家长沟通交流后,他们设计的变化表有些直观清晰、一目了然,有些图文并茂,充满了人情味。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了活学活用,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语

创新政治论文篇4

1.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新课改要求开放课程观念,但是,目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这样的课程只能是说教。老师在讲台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更有甚者会出现睡到一片的现象。单一的课堂说教几乎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老师将纯理论性的知识直接向学生输出,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枯燥乏味,一切为了成绩、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要么内容雷同,几年都不进行及时更新,和社会发展处于脱节状态。

2.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存在冲突。高中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除了必要的考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信息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高科技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信息传播不再依赖纸媒,出现了手机、电脑、微博、微信、博客等等,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信息量也剧增。大量信息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中有了更多可以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但是,信息大量涌入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及一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也随之大量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导致这些不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屏蔽,高中学生同样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这对学生思想上的腐蚀性是非常严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了解和掌握自己。

二、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1.教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哲学基础理论水平。国家实行新课改,教师除了应该提高扎实的知识,更加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改变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丰富课堂内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虽然没有涉及高深的哲学理论问题,只是初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但是要把基础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让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消化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保障,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2.结合现实的国内国际问题。政治不仅是理论教学,当今的国内国际事实问题就是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政治教学不能只讲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理论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材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生活的每一天。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光看书本,而是要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现实存在进行授课,注重收集每一天、每一段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重大事件,筛选出大家、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事情来举例说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政治论文篇5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时代、新问题,如何开拓新思路,寻求新载体,增创新优势。必须站在深化改革,谋求协调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做好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原则性。在新的形势下,结合医院实际,努力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抢前争先,开拓创新,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走势。

【关键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医院是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地方,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参与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这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实际,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主题,以加强组织建设为立足点,以服务群众为着眼点,增强组织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面对新时代,开拓新思路,寻求新载体,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

1充分认识做好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及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的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也有一些是模糊和消极的。加之医院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引发的利益冲突相对集中和增多,职工各种思想矛盾、心理压力和思想问题显现得比较突出。

1.1一些医务人员价值取向产生偏移有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德意识削弱,服务意识淡漠,在医疗活动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的把医疗服务视为商品,把个人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出卖,无利不医;有的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很重,容不得吃一点亏,遇到好处争着向上伸手要,涉及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增资调级等切身利益争持不下。

1.2对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认识不足认为医院发展只是管理者的事,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碌碌无为,不求进取。

1.3对当前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不理解习惯安定舒适、没有压力的工作,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价值观念与医院发展要求相左。

这些矛盾和思想问题若不认真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不仅严重影响职工队伍整体积极性的调动,同时对医院改革,发展和稳定都是很不利的。因此,深入做好医院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职工中存在的思想矛盾和思想问题,既是医院管理者对职工政治思想上的关心,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头等大事,更是党、政、工、团、妇工作者服从和服务于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建立和完善适应形势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笔者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医院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与医院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相符合的,具有良好院风院貌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在医院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惠民利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水平,把医院建设成为精神风貌健康向上、医德医风高尚优良、干部队伍勤政廉洁,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学术思想严谨活跃,人际关系团结和谐,文化氛围浓厚高雅,院容环境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窗口。

2.1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起以党组织为领导、工、团、妇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形成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制。同时,当前人事制改革不断深入也可从医院的实际出发,试行党政干部一肩挑、双向兼职和同职合并的模式。

2.2建立和完善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服务与社会效益密切相连的工作内容、范围和途径,把服务于人民群众始终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体现于医院中心工作的全过程,中心工作转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到哪里,并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参与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

2.3建立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机制要从超前引导机制做起,对职工思想热点、难点进行调查分析,实现在思想教育上由滞后向超前转变,所做工作,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工作,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把思想政治工作伸向医院的每个角落。

2.4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抓思想政治工作要像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那样,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通过必要的信息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状况,落实分析研究制度,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明确党、政、工、团、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责任,使教育人的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2.5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转,必须在完善管理机制上下工夫,形成一套科学的干部管理、组织管理、宣传管理、文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强化基础管理和制度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同时实行管理机制科学化,改变以往那种多头布置、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和工作合力。

3积极探索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走势

3.1思路创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同志说: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路突破,摆脱“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向“唯实”、“为民”转变。一切从为人民谋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彻底改变生、冷、硬、差现象,争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3.2内容创新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医院的中心工作。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战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适应中心工作的需要,跟随变革的步伐,注入时代的内容,拓宽服务的领域,培养工作的技能,增强服务水平,关键要选准“结合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的医护质量、技术、技能、各项管理水平、工作机制转换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导向体现在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之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

3.3形式创新由集中、统一,向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从育向层次教育转变,从单向灌输向自我约束转变,从被动应付向超前预防转变,从单纯说理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使医院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政治局面。

3.4载体创新把学习教育同医院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医院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医院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创新精神、塑造医院形象、创建名牌科室,将教育培训、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同人文环境等工作连接起来,使职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创新政治论文篇6

   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这既是时展给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也是全体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各种利益矛盾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道德标准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另一方面,当前一些不稳定的社会现象亟待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的社会格局中,经济和社会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诸如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拆迁事件、集体罢工事件等一些不稳定的社会现象频发。导致这些恶性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深层次矛盾其实都是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利益矛盾,并没有超出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全可以化解、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然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滞后的,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群众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消除,最终使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

   这些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以下很多问题:一是认识上不去,缺乏“动力”。二是形式单一,缺乏“活力”。三是缺乏系统规范的教育内容,理论陈旧,缺乏说服力。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相对滞后。五是联系实际不够,脱离群众,缺乏吸引力。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既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创新政治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不竭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内隐的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本质和灵魂,大学精神亦是如此,是大学基于物质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积淀的内在底蕴和根本内核。自1895年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创办以来,我们对大学精神理论上的自我检视和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就从未停止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精神的传承与重塑构成了高校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价值功能就在于自觉自省、敢于引领、善于引领文化创新风气之先。

大学精神:高校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

大学精神的创建、维系、传承与弘扬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作为“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也认为作为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或方式,哲学反思的基础是逻辑起点,即基于现实之上如何构建符合“在、真、善、美、人”的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精神的表述也逐渐实现了由政治语言到学术语言再到如今哲学语言的转变。

大学精神的创建、维系、传承与弘扬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特质,其创建决非一日之功,需累积沉淀可成;其维系决非一人之力,需全员参与可成;其传承与弘扬决非单向度的路径依赖,需有贯通古今中西的双向反思的勇气可成。尤其是近些年,浮躁思想、功利主义和利益至上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造成了很大冲击,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塑就显得尤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价值规范、服务社会等方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历经百余年的沉淀与反思,大学精神所探寻的功能维度和价值指向即核心要素和整体框架已然确立,但其核心要素如民主、科学、自由、独立、追求真理、服务家国的实践探索却往往囿于束缚,尤显不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现代大学应有的现代精神的热切期待,而一旦这种热情开始衰减,期望开始削弱,取而代之的即是所有教育参与者越来越缺乏本应有的深刻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转而表现为肤浅的宣泄、片面的浮躁和感性的趋附。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理论探寻和实践探索内在的不同步,我们更需在文化创新上下大功夫,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来引领文化创新风气之先。

文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是文化建构、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首要表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永无止境的文化创新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也是取得引领优势的突破点。

文化自觉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自觉的反面是不自觉即盲目,自信的反面是不自信,只有自觉才能充分自信,只有真正充满了自信,才能真正做到自觉;只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自强。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2]文化自觉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对文化地位的自觉,把文化放在什么位置,重视到什么程度,就是关于文化地位的自觉问题。第二,对文化反省的自觉,文化反省主要是对本民族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认知、理解与诠释,科学评价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当今的时代服务。第三,对文化转型的自觉,社会转型意味着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各种思想的大碰撞、社会观念的大变化。社会转型是文化转型的基础,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第四,对文化创新的自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没有止境,文化创新就没有止境。[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历史发展重要的主体力量,要肩负起牢牢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高地、积极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重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点在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文化认知,文化认知的基础是贯通古今中外文化的习得和扬弃,文化认知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决定着能否取得文化认同,文化认知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它既要避免滋生“文化自卑”情绪,又要避免“文化自满”倾向升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积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全体心态平和、不卑不亢、客观公正、平等尊重、以人为本地进行文化认知,开放、扬弃、创新也就构成了大学精神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文化创新的若干思考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文化创新,除在精神、制度、物质3个层面进行检视、自省、自觉等思维革命引领之外,更需在内容、主体、方式3方面进行实践革命引领。

1.内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先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医治精神空虚之药,又是文化创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核。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同现代大学精神紧密结合。《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范畴应是历史传承性和开放创新性的统一、民族主体性和国际视野性的统一。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也扎根于社会发展,富有时代精神,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宝贵内容源泉,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符合“学科化、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发展规律的方向指南。

2.主体引领―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纵使办学理念各有特色,但要引领社会,就势必要高度重视人,这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今的人学研究倾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和落脚点。马克思说:“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文化创新的关键环节突出表现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术为先”的理念,凸显学术科研团队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梅贻琦先生曾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蔡元培先生也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之中。当今高校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大致表现为:第一,培育或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学术科研人才团队,如“千百十工程”和“百人计划”;加大课题申报支持力度,共建产学研基地;发展学科群,完善学科层次,突出特色,形成品牌。第二,根据服务社会职能的多样性,探索实施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尤其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如学堂班、逸仙班等。第三,师德建设、学术科研与教学授课兼重,师德建设为基、学术科研为本、教学授课为体。

如今,本应是学术殿堂的大学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浮躁化、功利化、娱乐化、物质欲盛行,责任引领意识丧失,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德艺双馨的大师,教育参与者对大师的渴求得不到满足,呼唤大师成了当今大学教育克服文化断层、人文荒漠、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精神焦虑的集体诉求。大学应引领学生站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前沿,及时帮助学生找准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和与学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育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应凝聚一切积极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有所作为。

3.方式引领―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性”与“灵活性”

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性”就是保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现代大学精神的对接融合,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办学宗旨的稳定性;保持其“灵活性”,就是保持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方式方法的具体多样性。社会转型伴随着价值范式的重建,社会思潮和传播科技工具革新相结合引发了舆论环境巨变,全媒体时代和“拇指文化”挟势而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当其冲,如何以价值导向引领价值取向就成为了一个时代命题。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实现掌握传统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西化”与“反西化”的激烈竞争、相互争夺仍将长期持续存在,不会自行消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时刻坚守阵地,不可懈怠,更不能坐等视之、“消极无为”,要打好这场艰苦卓绝、长期持久的“阵地战”,不能轻易放弃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灌输理论等,否则会非常轻易地丢失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同时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好、利用好、掌握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操作,避免随意性、肤浅化、简单化、机械化、粗暴化,要善于通过疏通、引导、对话和辩论来加以引领。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作为价值坐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方法论首要的基本原则就是价值主客体相统一的原则,“如果纯粹从主观概念、理性原则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追寻,则是唯心主义的变种;如果止步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客观表层现象,去消极被动地满足主体的需要,忽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创造,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翻版。”[7]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人”学,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重情感互动、情理结合、鲜活生动。这就需要所有参与者主动介入,全面细致地对现实的人加以关怀,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实践活动满足主体合理需要和关系建构,落脚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成。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需要注意工具化倾向。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重批判,轻学习,片面肤浅”“重理论,轻实践,言行不一”“重形式,轻内容,浮夸无物”“重物质,轻精神,物欲横行”“重短期,轻长期,短时功利”“重目标,轻过程,手段失当”的“六重六轻”倾向,在借鉴相关学科或科技工具之时,更要明晰本体之辨,既要避免“孤立化”又要避免“泛生活化”误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境缺失较多的是道德理性和科学理性,泛滥较多的是功利性突出、注重方式技巧的工具理性。例如,简单化的目标管理或效益管理容易遮蔽本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成和价值导向,对此,我们需要加以关注和省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3.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3]辛世俊.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J].郑州大学学报,2008(2):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5]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创新政治论文篇8

论文摘要: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疗卫生事业进人了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广大青年人是医院职工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医院各项中心任务的落实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介绍了医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以及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论断为新形势下医院青年职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何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医院人才培养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早日成才,关系到医院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我院党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增强了教育效果。

1正确把握当前医院青年职工的思想脉搏

我院党委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和内部网络的“院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收集信息并从中分析青年职工的思想和工作状况。我们认为,和当代青年人一样,医院年轻职工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仍然是大多数青年思想、行为的指南;他们朝气蓬勃、敢于创新,有远大的人生抱负,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我院有不少青年人通过刻苦钻研,努力掌握本领,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甚至已经在本领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医院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人中间还存在不少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

1.1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加注重自我实现

大多数青年认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追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性的多样化发展,他们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1.2成才愿望强烈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代青年人需求的重心已经从生存需求层面转人发展需求层面,多数青年注重个人学习与发展,希望医院能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但是,一些人存在好高鹜远的心态,总希望一蹦而就,马上就能成为名医,缺乏艰苦奋斗、扎实努力与不断积累的精神。

1.3自我意识增强但缺乏爱心和感恩的心态

由于社会更加开放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年轻人自我意识持续增强,但现实中往往容易趋向自我为中心。如有的年轻医生缺乏对病人的关心与体贴,在他们身上缺乏一种爱心和对社会与民众“感恩”的心态。

1.4对医院的归属感减弱缺乏“主人翁精神”

由于医院分配机制和用工制度的改革,部分年轻职工对医院的归属感不强,尤其是近年聘用的合同制职工。有些年轻人没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医院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缺乏“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1.5追求社会公平但是在某些方面缺乏“正义感”

青年人一方面希望社会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与正义,但在现实中有些年轻医生缺乏同情心,见义而不为,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对其他事情毫不关心,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激情和正义感。

1.6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年轻人的压力增大

医疗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在无形之中对年轻职工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个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医患矛盾、岗位竞争等。对于年轻医护人员来说,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对工作和前途焦虑不安、心理不平衡等。

2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2.1结合青年人的政治思想开展党团教育活动

医务人员是一支高学历的队伍,我们注重通过党团教育活动提高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党员和团员的先进性意识。医院的内部网专门设立了“党的园地”网页,我们还组织青年人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讨论。团组织在工作过程中正确反映青年职工的需求,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做好先进青年的培养和推优人党工作,在更好地促进青年人成长的同时,也为党组织注人了新的活力。

2.2利用医院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先进的医院文化来统一理念,在员工的内心建立起导航系统,实现自我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把医院“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青年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每年新员工进人医院上岗前,都要进行医院文化理念的教育。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医院文化教育,使青年医护人员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认同医院倡导的价值观,提高他们对医院的忠诚度和培养“主人翁”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积极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构建平台

我们认为:“对人最大的关心是对他成长成才的关心”。为此我们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把年轻人才的培训纳人科室的目标责任之中。为促进人才成长,医院领导甘当人梯,努力当好后勤部长,带头为医务人员争取课题、联系学习单位,想办法搭建技术平台。为了推动人才梯队的成长,我们提出了把医院办成“现代名医的摇篮”,推行“育人工程”、“名医工程”,特别聘请了全国30多位最著名的中西医学专家来我院带动中青年业务骨干成长。此外,我们先后实行了主任导师制,发挥老专家在学术带头、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的作用。制定和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管理条例》,启动了专门针对青年后备人才培养的“朝阳计划”,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具有成为名医名家素质的中青年人才学习、工作、科研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同时,我们放手让青年骨干成为承担重大课题负责人,在实践中磨练他们的能力。如我院主持的“863课题”、“十五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攻关课题都是由中青年骨干承担。通过实施一系列成就中医药人才的措施,使我院逐步成长起来一支医德高尚、精通中医药,又能追踪现代医学进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业务骨干作用,医院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

2.4树立典型模范强化正面激励的作用

典型引导是通过社会范例直观的引导,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青年人心理状态的不成熟与不稳定性,这种方式对青年人有着更为直接和明显的作用。我们大力宣传在抗击“非典”中壮烈牺牲的迹,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获得者榻国维教授的事迹,并先后开展了向全国全省卫生系统先进楷模学习的活动。另外,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优秀共产党员、最佳员工、最佳集体、服务之星、服务之星窗口、青年岗位能手等各项“评先”工作,不断挖掘各类典型事迹,编印成书,以故事的形式承载流传,并以此作为对广大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一个个活生生的模范典型是医院主导价值观的人格化,成为耸立在员工心目中的道德标杆。很多年轻职工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认为英雄人物高不可攀,现在才明白,烈士精神、楷模风范就在我们的工作中,作为广东省中医院人,我们要努力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2.5结合医院特点不断创新实践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知和行相统一的过程。青年人当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把它迸发出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医院团委把创建“青年文明号”作为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全院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同时创造性地采用竞标方式来遴选创建单位,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在竞标过程中,青年人提出了很多各具特色,富有创意的服务措施,不仅使科室的服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获得了广大患者的支持,也使广大员工从中受到了教育。这种竞标方式得到了广东省卫生厅、团省委的高度评价,并专门在我院召开了全省的现场会。目前,全院共有3个部级“青年文明号”,3个省级“青年文明号”,全院还有53个科室加入了创建行列。

(2)组织医院的青年医生和护士志愿者,分批到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的特困人群临终关怀病区做义工,到广州市特困人群家里访贫问苦,让年轻人感受特困病人的痛苦,向那里的医务人员学习,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2005年以来先后组织志愿者500多人次,连续义工服务超过1万小时。

(3)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特长,开展医疗扶贫活动。我们每年组织党团员青年医疗队分别深入到乳源瑶寨、怀集、佛岗、兴宁等贫困山区,把医疗服务送到瑶胞和山区群众的家里。通过体验广大山区人民的疾苦,增强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更加牢固地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003年我院被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此外,我们还发动青年团员资助内蒙古失学儿童、为广东怀集罗大村捐建爱心图书馆等。亲身的体验教育深深震撼了年轻医务工作者的心,他们体会到,只有深入到群众当中,才明白“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深刻含义,不仅仅是对患者态度好就足够了,还需要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2.6发挥各级干邵在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关注年轻人;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把为年轻人解决困难看作是自己的职责。尤其是科主任和护士长,他们是学术上的带头人,又是行政上的管理者,由他们来做思想工作更加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广泛性。我们强调科室在做青年工作时,要认识青年人、理解青年人、尊重青年人、关怀青年人、激励青年人,注重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科主任处理问题要公平、公正、公开,特别是要主动为年轻人创造成长成才的机会,这种行为方式本身就是对年轻人最好的教育。

3实践体会

青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深深体会到,当代医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必须从思路、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青年人的思想脉搏和根本需求,才能从中找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契机。

(2)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青年人的成长成才,充分培养和调动青年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把青年人重视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引导到医院整体利益需要上来。

创新政治论文篇9

论文摘要: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政治系统中的主观因素,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其中精华的部分必然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当中封闭、人治等消极因素则严重阻碍了社会和政治的现代化进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政治文化需要进行一次兼有继承性与创造性的转化。

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政治文化作了定义。根据阿尔蒙德的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在阿尔蒙德定义的基础上,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予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维巴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构成和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由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号和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向。

根据他们的解释,我们可以为政治文化作出如下定义: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府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土壤里,并深深渗透于人们的政治生活中。不仅如此,一国政治文化与其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属于意识层面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源于物质性基础,更是基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生根于中国特定社会历史土壤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其培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

l、政治观念里,家国同构、家长权威,这既是国家观念,是伦理原则,也是价值选择。虽说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家与国在实质上却是同一的,两者联成了一个家国共同体,同时,君主的统治形式也是家天下的。无论是家还是国,“家长”总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原则。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之间,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显得至高无上,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显出价值。国家和君主地位的突出体现出家国之中的国家意识、家族认同与忠诚精神,也体现出权力崇拜和人身依附。在家国同国构的体系中,个人、家庭、国家都被定位,都在依据一定的政治原则做出相应的政治行为。

2、统治方式上极为重视伦常秩序。在传统政治文化体系里,道德伦理、伦常秩序是人的政治行为的最高准则,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关系成为政治统治的必要秩序,这导致了民众对君主的顺从依附,不仅如此,儒家学说还为其提供了政治思想上的支持。祖宗遗下的规矩和圣贤的训诫不可违背,这导致其生长根基日渐巩固,迎合了主流文化。与此同时,统治者力求做“圣贤之君”,寻求“德治”,因此,人要维护纲常,讲求“慎独”,“自律”,必须把自我的言行纳入统治者的轨道,然而,这种“自律”文化却远离法的权威,反而强化了权力意识。

3、政治思想上体现的君主民本和实质价值取向上的权力本位。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将政治体看成是由君主与臣民组成的统一整体,中国传统社会是尊君的,虽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但重民最终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统治者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其政权稳定的基础,所以君主民本成为处理君民关系的政治实践方式。臣民在长期的“教化”下,认识到君主有着无尚的权威,是“天子”,于是臣民文化得到张扬。对皇权的崇拜,对明君、圣主、清官的期盼,都基于对权威的认同,在漫长传统社会的浸润中,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架构形成了对政治权力无上尊崇和顺从的国民性特点。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生根于中国特定历史土壤中,带有鲜明的特点。所以说这些特点必然有特定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其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或家族的存在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家长或族长是宗族的最高权威。对于农民来说,因为其自身力量的弱小,一方面生存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天道”何如,一方面又遭受着地主阶级的“奴役”,必然会形成一种对皇权的敬仰崇拜和谨慎保守的臣民心态。

2、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政治制度基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了君主不受法律约束和任何人牵制的实际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权威,人民景仰、服从并慑于这种权利。中央集权更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使君主的权力更加不可撼动。“由于封建国家的政治权力可以任意敢于和改变土地占有形式和控制着广大生产者人身,(国家的——笔者注)主权与(土地的——笔者注)所有权是难以分开的。我们看到,在土地和生产者两项中,封建国家尤其注重对生产者的支配。”因此君主的专制皇权权威性地控制了国家、土地及生产者的人身。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它直接造就了政治文化中的权力本位和臣民心理。

3、封建宗法制度是其政治规范。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特点,农民个人利益的伸张必然要靠血缘关系、宗族力量。宗族是封建社会的社会单元,内部等级森严、法规严明,而封建专制统治以此为基础,重视等级秩序,故催生并强化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封建宗法族制意识。

4、儒家学说是其文化基础。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强调伦理道德、纲常秩序,正适应了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政治阶级也力图实行“德政”,“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正式占据了封建社会的主导文化高地,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价值取向乃至统治秩序。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启动,中国已经迅速走上现代化道路,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并求的自身发展,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实现整体性现代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和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它能够培育公民的公平法治、自由平等等政治心理及相应的政治行为模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族制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取代,人们之间逐步建立起了平等、和谐、文明的新型政治生活关系;封建君主专制被崇尚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取代,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人民可以自主的参政议政、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和限制了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规定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每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了特殊性和相对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的基础上的,权力本位、人治观念、臣属心理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则相当地匮乏。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这部分消极因素严重地牵制了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及政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如果要从现代化的阻滞力转变为现代化的内在趋助力,就必须要经历深刻的根本性变革和创造性转型。

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带有极强的保守性和惰性,缺乏自我扬弃和超越的内在动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主导,以感性经验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是极其缺乏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的。有几千年连绵不断血脉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带有极强的自在性、重复性、稳定性、保守性和惰性,而缺少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等进步性特征。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所代表的理性精神,非但没有形成对感性经验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反而表现出对感性经验主义政治文化结构的高度认同、肯定和强化,进而在根本上扼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这是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主要内因。

三、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政治文化转型的动力有两个:其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及教化。其二,是由外而内的冲击,特别是蓬勃兴起的商品经济的渗入。基于以上两个政治文化转型的动力理论观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和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是:

1、通过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完善,培育平等、公平、开放、参与的精神和意识。市场经济促使个体意识的萌发,平等、自由、权利观念使民众再次得到启蒙,公民对合法利益的主动追求使其产生影响政治决策、参与政策制定、参与公共管理的政治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从而使政治文化形成现代的公民文化特征,而非传统的依附型、地域型的臣民文化。

2、主流文化引导下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和改革。自上而下的推动是政治文化转型的强大动力,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和教化能够产生强大持久的影响。统治者依靠国家权威、教育资源和社会舆论导向,可以将公民的政治意识纳入特定的轨道。树立现代的价值观念,而又不移除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是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要求。

3、借鉴西方进步的政治文化因素。“西方政治文化明是近代中国政治革新的一面镜子”,“西方政治学东渐是近代政治浪漫主义的发端,同时也是政治文明转型的开始”,政治文化的转型有着与其相类似的途径。西方政治文化一般是指从文艺复兴开始由启蒙运动发展而来的,以个体主义为指导,以正义、法治、分权、自由为内容的个体主义的政治文化。这一政治文化的基础是以产业革命为标志的商品经济发展,就历史发展来说,它是伴随现代化运动而产生的政治文化。“扬弃西方政治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西方政治文化尽管带有资产阶级的色彩,但是它必定会有某些人类进步所共有的东西。如自由、平等、法制、制衡等观点,就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种借鉴和吸收并不是全盘西化,而必须是中国化的。否则,在传统政治文化未被清除而新的政治文化基础尚未奠定之时,就会造成个人主义膨胀、自私观念盛行,造成社会的混乱与动荡,进而损害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4、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嬗变的历史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在它传递、延续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推移,一部分消失了,一部分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是那些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基因,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生着潜在的作用。我们对待传统政治文化应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其进行全面而具体地科学分析,正确认识和选择其现代变革方式,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已有的西方民主宪政实践中有益的经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民主政治文化。

5、根本措施——加快经济建设。在现代化民主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同时,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双轨并进,缺一不可,而这两者归根到底取决于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改变我们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才能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使其克服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治陋习,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对民主、法治的认识,树立权利、平等、法律等法治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提供稳固的、良性的政治文化环境。

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化的继承性与创造性体现

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存在,是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文化,它传递、延续的过程中,一部分消失了,一部分流传了下来。留下来的是那些不变的或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基因,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生着潜在的作用。而消失的或者说仍然存在的一些不适应的部分则是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的。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转型,两者逐步磨合乃至逐渐适应,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正是由于前者被继承和创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规范,必须既考虑到蕴含在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的规范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公正为本、诚信为上、服务到位、责任到人、尊重产权、正当致富作为其基本内容。”在这种理念的转型中,既包含了现当代的平等、权责与服务意识,又能窥见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所弘扬的诚信、正义精神,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向现代市场经济规范的内在要求的转化。

创新政治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创新举措,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立足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一新起点,提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服务。这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的目标任务,可以说要求更高,寄予的期望更大。如何解决党服务发展的问题,如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等等。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与时偕行创新举措来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基层党的建设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任务,正确把握基层党建的时代性,才能使基层党的建设顺应时展,发挥更大效能,有力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更新理念重谋划

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社会发展的新变革、党建工作的新情况,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着力转变观念政治论文,用新理念、新思维,谋划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根本、是大局,促进发展是基层党组织首要任务。党组织必须强化大局意识,把党的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把握,围绕中央、省市区委中心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寻找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创新党建统领工作载体,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作用;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搭建党建工作平台、整合党建工作资源,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党员干部更主动地融入中心、更自觉地服务大局,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二)加强学习提素养

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核心期刊。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展越来越快,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与发展,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做好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我们必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项党员义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为民服务、为民解忧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肩负起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

(三)围绕中心提水平

能否做到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大局,是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实践证明,只有着眼世情国情省情党情变化想问题、围绕改革发展全局理思路、紧扣区域中心工作出实招,基层党建工作才能有声有色,基层党组织才能有作为、有地位。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的建设。在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规律性上下功夫,通过研究区域科学发展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来总结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新经验政治论文,指导党建工作新实践。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声望,真正把固本强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找准定位、把握关键坚持在科学有效制度中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以科学有效的制度提升基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一方面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融合,对过时的制度要废除,对缺少的制度要健全,力求制度精细化、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威慑力,真正发挥制度的效能。这样各项制度才能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基层党的建设成效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以科学有效的制度提升基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与科学性,要有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结合,推进基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坚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正确导向的评价标准,如何强化以精神荣誉、社会尊重、群众认可为价值准则的动力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

(一)争先进位创先争优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争先进位,是对发展方位的清醒判断,是不甘落后的勇气,是创新突破的实力。创先争优只有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围绕工作大局来推进,才能做到创有目标、争有方向。首先要解放思想深入思考,就是要以更科学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更大的决心赶超先进,以更扎实的举措推动发展,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深入思考就是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找问题、求突破,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其次要勤奋努力看到差距,工作要有激情,要有科学的方法,措施上要更实在,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做到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要做到思想上先人一层,能力上先人一筹,目标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先人一拍核心期刊。

(二)干在实处创先争优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党员既是党的事业和建设主体,也是党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激发主体创造活力,才能使活动获得源源不竭的持续推动力。

激发主体活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发挥好每一个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治论文,让广大党员自觉、主动、积极投身于创先争优活动,献智慧、显身手、发挥作用;其次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听取和采纳党员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第三要尊重基层和党员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表彰和宣传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民主气氛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中不断增强内驱力,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三)以民为本创先争优提升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我们党才能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爱戴。

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就要建设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是建设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新形势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途径,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基层党组织要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搞好服务。切实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才能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与时偕行创新举措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既是基层党建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只有基层党建工作自身科学发展了,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才能更好地服务工作大局、服务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