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十篇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十篇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9:23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1

作文也是一种创作,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命题的生活化就是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作文的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然而光考虑命题的生活化还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一样的年级,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心理结构,不一样的认知能力都影响着对作文命题的理解。所以在给小学生布置语文作业时要考虑其适合相应年龄的题目,不能太过抽象。这是就是作文命题的科学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没有专门设置小学作文的课程,都是在语文课堂上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带而过,在课后的学生作文作业中也没有做专门的作文辅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给学生布置作文作业,学生也是在被动的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随之带来的是学生消极应付教师布置的作文作业。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改变上述应试教育,让教师在作文作业布置中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找到素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关注现实的习惯,让他们热爱生活,乐于通过文字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二、任课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阅读,积累语文知识,扩大阅读量

从语文自身的属性上来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其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二者集于一体。语文的教学主旨、课本内容的时代背景、课本的结构、教学选材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等,这些都证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想写好作文,首先是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因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阅读也是进行作文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体现了阅读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意识和阅读习惯,逐渐地积累作文的知识素材。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多阅读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因为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是阅读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要考察其内容是否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是不是超出学生接受力,否则的话阅读、写作效果大大减弱。在这里,我们可以建议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童话、古诗词和故事书来供学生阅读,比如《安徒生童话》。而《水浒传》虽然为文学经典,但是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并不适合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时一定要谨慎。

三、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其生活经历和经验比较少,对于情感的表达,很难熟练运用文字和组织语言,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写不好作文,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学习什么课程,兴趣是最的老师,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就不怕做不成任何事情。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克服写作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对写作文由“厌烦”转为“喜欢”,并且变得希望用文字表达情感。在教学中,有很多能够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某一课程最好的老师的例子。一旦学生对某一课程有了兴趣,那他自身的学习内在动力大大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有很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改变就是思维的活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禁止教师用自己的思维来影响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作文学习,来找到师生的思想共鸣。通过这些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作文欲望和动力。

四、突破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鼓励”教育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2

鉴于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加入游戏因素,运用游戏过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借助游戏过渡,不仅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color时,可以借助游戏过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几种事物,让学生说出颜色,设置抢答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对知识的有效拓展。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的颜色,实现了知识的提升。

2悬念过渡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悬念过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有着自我探索的潜意识,借助悬念过渡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从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悬念的指引下,教师就会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环节,同时学生也会自我探究悬念,进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自然过渡

自然过渡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过渡方式,只要是将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的过渡,保证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知识的挖掘,发现内在的联系,进而把英语课堂中的let’slearn、let’stalk、let’sread、let’schant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过渡,使之浑然一体,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完相应的单词以后,教师可以借助儿歌的形式将所学单词进行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强了对知识的应用。

4问题过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由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过渡,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应用方便,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whatdoyoudoonweekend?时,可以通过谈论学生的周末计划引入教学,然后借助“whataboutDaming?”这一问题引入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找出大明的暑假计划。这样两个环节之间的顺承就自然贴切,对发展学生的连续性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应景过渡

应景过渡就是巧妙利用课堂中的即时资源,无论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时间因素还是空间因素,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都可以用来作为教学过渡的资源,机智巧妙地引领课堂活动走向下一个环节。这类过渡浯常运用于所要讲授的课文与身边的事有所关联时,用语要简单明了、内容鲜明真实,给学生以清晰的提示。此外,为了提高教学环节过渡的效果,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素养,善于观察,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自然,并且要正确运用恰当的语言,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过渡。

6结束语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教师素养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分离的状况,这种分离的严重后果影响至今。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影响更甚,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不知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构成,不知道哪些作家的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更不知道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回归的热切期盼,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进而重新被语文教育界所“发现”和“接受”。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革新的重要的举措就是使儿童文学重新走进语文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并在阶段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纬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将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基于这一认识,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进入小学语文课本。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小学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的阅读教材,都编选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基础文本已经成为共同的趋势。实验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相当可观。随着儿童地位的提升,语文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儿童自身的需要,体现在教材上,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大幅度提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儿童文学逐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意义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教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教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笔者对四川部分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老师的调查发现,毕业于中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共学过两个单元的儿童文学作品;少数毕业于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学习过一学期的儿童文学;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师可能在上学期间选修过儿童文学。因此,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语文学科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其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人”,如何发掘人的潜力。在教学中要发掘人的潜力,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要从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开始。在这方面,儿童文学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学科,如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所无法取代的。因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而实证主义的儿童心理学则往往将儿童分解成诸多可以测量的要素,两者的不同,正可以在我们认识儿童时形成互补。一般来说,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有别于成人,他们没有那么多先入为主的思想束缚,而是跟着感觉阅读文学,以玩的态度对待文学,他们以身边的真实评判作品好坏,容易受作品的影响,可塑性很大。由于儿童在能力与兴趣上的这些特殊性,教师的教学既要扎根于学生又要超越学生,既要紧紧把握住儿童审美意识又要升华这种意识。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求同思维不一样。在作品鉴赏时,素质教育是欢迎学生质疑的,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导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独特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活动中被激活。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中,教师自身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具备了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更加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因而能够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走向,准确捕捉到教育的最佳时机,游刃有余地掌控住整个教学的发展动态。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途径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呢?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学习,提升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参加儿童文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或通过自学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儿童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指归,教师则是儿童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终日以儿童为伴、以教育儿童为天职的教师,相比起从事其他职业的成年人,具有对儿童文学更天然、更真切的理解和感悟。当教师对儿童文学投入基本的关注,便能建立起和儿童文学之间的直接而深刻的联系。王泉根教授把迄今为止的儿童文学观念归纳为四种:教育主义、稻草人主义、卢梭主义、童心主义。长期以来,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显然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愿意把儿童文学看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教师往往低估了儿童的感受力,实际上儿童在他熟悉的领域里的感受力往往是比成年人更强的。教育的意识是把儿童置于更低位置、把作者自己置于更高位置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儿童靠着本能就能感受出来。因此,只有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积极转变观念,回归儿童文学的童心主义,让儿童文学不再是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以儿童心理为基础、为前提,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由的、自然的游弋,它展开的是自己,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感觉,是儿童愿意沉溺其中的一个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选择了功利性阅读: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于是就出现了自身教语文却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关心文学理论,而对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技巧和课例的书籍趋之若鹜。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语文教师只把语文当作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内在意蕴、思想感情、神韵气质等全被忽视了,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抛弃、教学视野的封闭与狭窄。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狭窄,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意识。每个人的阅读视野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之中才有进步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心的读书人,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语文教学的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能力等决定着阅读质量。阅读能够使人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文本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培养阅读意识,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体会到作者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体味经典魅力的过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的熏陶、浸染中习得的。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理应成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标杆。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只有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要克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在阅读中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在教学中,系统学习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规律,用中外儿童文学经典刷新和拓宽阅读视野,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劳动、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事实上,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的建立构筑在更高的思想基础上,那就是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对儿童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晓波主编.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之后的所有深入教育都是以基础教育为前提的,而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则在基础教育中肩负着关键的重任,因为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起着关键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对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在教育生涯中把握好这一次教育改革的奇迹,转变好这一次的发展机遇,超越自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他们的语文基础课程学习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巧妙”,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二、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应该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热爱学生。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地为少年儿童服务。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公正无私,谦逊好学,为人师表。以整洁朴实的衣着、可亲的态度、端庄的举止、高雅洒脱的教态去熏陶、感染学生,以健康文明、准确简炼、幽默含蓄、丰富优美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这是做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政治情操

政治思想是工作的灵魂。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

四、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语文教学的目的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教师身上受到影响,有时不知不觉中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大作家都提到过他们的启蒙老师。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有几橱书,他常常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于学生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外在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应试教学成果,到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教学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勇于面临挑战,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无论从思想上、文化上,还是业务上等都要努力钻研,勇于实践和创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书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J].学周刊,2011,(24).

[2]庞以贵.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14).

刘斌

(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板当镇丙贡小学550804)

摘要: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让每一位教师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去教育和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素质能力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么,如何看待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经过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素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之后的所有深入教育都是以基础教育为前提的,而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则在基础教育中肩负着关键的重任,因为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起着关键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对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在教育生涯中把握好这一次教育改革的奇迹,转变好这一次的发展机遇,超越自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他们的语文基础课程学习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巧妙”,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二、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应该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热爱学生。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地为少年儿童服务。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公正无私,谦逊好学,为人师表。以整洁朴实的衣着、可亲的态度、端庄的举止、高雅洒脱的教态去熏陶、感染学生,以健康文明、准确简炼、幽默含蓄、丰富优美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这是做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政治情操

政治思想是工作的灵魂。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

四、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语文教学的目的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教师身上受到影响,有时不知不觉中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大作家都提到过他们的启蒙老师。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有几橱书,他常常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于学生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外在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应试教学成果,到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教学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勇于面临挑战,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无论从思想上、文化上,还是业务上等都要努力钻研,勇于实践和创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课堂;表现;处理;分析;驾驭

如何驾驭好课堂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从所见的两堂真实的语文课堂有所感悟。课堂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是师生对话,展示风采的平台。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识,谈古论今,指点迷津,吸引住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彰显着老师的尊严和风采。课堂上孩子们凝神静听,热烈讨论,争相表达,折射出孩子们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的纯真和稚气。就是这样的课堂,是维护老师的威严,使之变成权威的“一言堂”,还是为保证孩子们的“自由”发挥而放手成“菜市场”?身处第一线的老师可能感同身受“我的‘地盘’谁做主?”而不知如何驾驭课堂。

我曾经见到课堂上发生过这样的情形:今年春期我听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时,经历了这样的课堂,也许是课前准备得太全面,或者是听到的建议涉及各环节,年轻的献课老师分明显得精神疲惫,难以适从。于是以如此的精神状态迈进了课堂,这时我观察到那一颗颗善于捕捉“细节”的“童心”立刻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从课堂常规回应老师的声音中已经显现出来了,接下来课堂上一派静谧,只听到老师一人难以让人激起反应的平实话语,孩子们这时都睁着大大的显得迷茫的眼睛,丝毫没有从老师的话语中做出相应的反应。孩子们怎么啦?睁大的眼睛是在观察老师那苗条的身材,还是那身漂亮的衣服?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呢?全班都睡着了吗?难道这个课堂只是这位老师无精打采的个人独奏!终于,过于安静的课堂氛围让这位老师爆发出了激情,她冲着孩子们抬高了分贝,可这时的孩子们显得更加不知如何应对,在老师带着责备的提问中,没有人敢于举手回应。然后老师随机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总是组织不好几句通顺的语言,老师没有得到希望的答案。在随后的环节中,当孩子们小组讨论时,我们希望的热烈而有深度的见解和思想宛如一滩死水。教室里也只有年轻老师不断地提示的声音。孩子们相互没有交流,教室是可怕的安静。如此的课堂活动完全扰乱了这位老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她只好无奈地坚持着,坚持着,独自一人在课堂上坚守着,直到下课铃声的响起。

无独有偶,我也经历过另一番情形的课堂,今年春期,我听过一堂五年级的语文课《骄傲吧,祖国》。授课教师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南极风光片,画外音向孩子们系统地介绍了南极的冰山,气候,物种,以及人类对南极的科考。欣赏完毕,老师特别强调了南极恶劣的自然条件,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恶劣的地方,由于先前风光片的吸引,孩子们走进了课文,宛如走进了南极,又好像自己就是赴南极进行科考的队员。他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当抽生回答问题时,教室里却安静不下来,人人都想表现,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无法让一个孩子独立地完整回答,因为同学们都在抢着补充,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见此情景,老师改变了方式,让孩子们讨论:祖国因为什么而骄傲?这一来,整个课堂真是群情激奋,孩子们说出了科考队员在南极的表现,他们战胜了严寒,克服了缺氧,登上了文森峰,他们中居然有世界上第一位走进死亡地带并且冒着生命危险发现铁矿石的女科考队员。他们对科学的执著,奉献,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让祖国感到无比自豪。通过讨论,孩子们对科考队员的敬佩,以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望着兴趣十足的孩子,老师巧妙地组织语言把他们的激情又转移到下一个环节。如此下来,整个课堂慢慢掌控在老师手中,孩子们也积极地应答着老师,默契地配合着老师。整堂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6

一、教师文化自觉是小学英语文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把文化教育纳入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中,并为学生制定分级目标,为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建议。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而英语文化教学的质量则与教学英语教师的文化自觉水平和能力息息相关。英语教师的文化自觉性水平,特别是为学生英语学习打基础的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显得更为重要。当前国内小学英语教师文化自觉的能力和水平都还较低,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素养以及文化教学现状都还有待提高。

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活动,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虽与其他学科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已大为不同,但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仍需继续努力。“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应该成为外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有意实施的内容,应该成为显性课程的一部分。”对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重视,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指引和教学目的把控应当充分体现文化自觉意识,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这样才能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交际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英语教师文化自觉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丰富教师文化自觉研究理论

文化总是以自在和自觉这两种形态存在着,自在的文化具有重复性的特点,自觉的文化是由自在的文化发展而且更加强调一种创造性和超越性,而这种创造性的超越才是文化不断繁荣进步的真正动因。教师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样存在着自发性和自觉性两个不同层次,当然,教师的文化自觉才是当前应当推崇的。具有文化自觉的教师,才能用广阔的眼光给学生传播目标语言国家文化,促进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技能。只有重视教师文化自觉的培养和提高,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文化引导和文化传播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2.为教师文化拓展和专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论视角

教师的文化拓展和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广泛关注,文化自觉理念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和发展方向。只有把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思想,作为教师提升自我的指向标,才能引领着英语教师从模糊感知走向清晰理解,从自在自发走向自觉自为,从意识观念走向实践行动,追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把文化自觉作为提升教师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实现。

三、小学英语教师文化自觉研究的实践意义

1.促进教师文化自觉,提高教师的文化责任感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兴旺的希望,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正如古语所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与发扬者,肩负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大使命。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衰、民族的生存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的集中表现,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深入认识本国文化、了解世界和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熟悉当今时代的文化现实,洞悉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教师通过文化自觉才能顺利地完成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自察和自省,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责任感的意义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2.完善教师教学方式,推进教师自主发展

文化自觉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具备深入的英语知识技能和广阔的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素养。学习一国语言,仅仅掌握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语言其实是学习跨文化交流。语言的正确使用与文化密切相关,要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异国语言,必须了解该国的文化底蕴和背景知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自觉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只有具有了对背景文化的这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才能在自身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和追求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念,从而引导教学方式与行为的积极改变,形成适应新课程标准和适合学生发展方向的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属于自我的教学特色理念和风格,最后拥有完善、先进的教学智慧。

3.形成和谐课堂文化氛围,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

教师文化自觉既隐性地存在于教师的理念和意识中,其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和行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广泛而明显地存在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教师文化自觉在师生之间成为稳定的心理定势,指引着教师的价值观念,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文化氛围上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化越重视,无疑会使学生更加突出文化在学习中的地位,并给教学创造更加浓厚的文化学习背景和氛围。课堂文化的主体通过对话、思考能够协调文化内部各要素的关系,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为师生在课堂的生存状况提供了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重要性

为期一段网络培训,现将有感于继续教育而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如下:教师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自然,教师的工作也是异常辛苦的。但是,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着一双双对知识的渴求的目光时,我们就要做到心无杂念,将一切烦恼与忧愁抛却脑后,精神抖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课堂中去。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崇高师德,必须要有“精、气、神”的修养。精、气、神就是要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

教师在课堂上的最佳表现首先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健康向上精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教师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会感染学生,通过无言之教受到潜移默化之效。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其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

从学生的学习这一角度来看,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品质包括: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因而,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充满活力。无庸讳言,学生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激发。有一则简单的哲理:要想让人们脱去衣服,一阵寒风吹过,人们只会把外套裹得更紧;而当热浪一阵超过一阵时,人们恨不得一下子脱去所有的衣服。大凡是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行家里手,无不重视情感的熏陶,如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不仅对教育事业充满感情,矢志不渝地追求,而且把这种情感倾注于学生的身上,真情实感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学生,从而演绎了一段段佳话,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著书立说,阐述其重要性。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就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萎靡不振、神情黯淡,势必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

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的产生。教之有情,就要将无声的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语言,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将自己胸中的波澜,引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都在追求一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有一点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学生喜欢的课,教学效果一般都会优于其他的课,所谓“爱屋及乌”是也。“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说明了也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这一道理。就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角度而言,学生乐于上的课,教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进而朝着更加优化的境界不断迈进。“心有灵犀一点通”,“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大概都是说明师生之间一旦产生某种共鸣,必将激发起更大的热情乃至于创造性。

教师的精神品质也源于本身的不断修炼。这里既有健康的体魄,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说健康的体魄可以锻炼的话,那么,健全的心理素质则需要修身养性。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是面对诸如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工资的浮动等作为老师非常看重的物质上的成败得失。

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依靠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参加近几年的继续教育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质,而且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

从思想素质方面,我明白了“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贯彻;明白了“现代教育思想L狻钡幕本内容。

从业务素质方面,通过继续教育,使我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单凭原来的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参加了计算机的培训学习,我逐渐懂得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从打字、制作课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工作中,利用课余时间制作课件,加深了对课程意境的体会理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8

启发性;规范性;激励性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11―0071―01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最基本的教学基本功。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用优美的语言渲染创设课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文本的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问题深远的思考。

一、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和形象性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教授《秋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多媒体显示画面)教师叙述:“秋天,天那么高,那么蓝。蓝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白云。地里庄稼成熟了,瞧!稻子黄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高粱红了,沉甸甸的穗子把秆儿都压弯了;棉花开了,雪白的一片。这么美好的季节,这么美丽的景物,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走进大自然去亲自感受一下。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文里的小朋友去郊外‘秋游’。”

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曾听一位教师讲《台湾的蝴蝶谷》,多媒体课件中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让整个课堂为之一亮。孩子们置身于蝴蝶的世界,听着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作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有的说像空中飘飞的树叶,有的说像彩色的纸片,有的说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说像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说像五颜六色的星星,还有的说像彩色的雨滴。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们智慧的火花,才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

三、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美感性

教学语言的精炼、规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这样的语言才会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也是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性的魅力之所在。

四、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误读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活动,它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误读”便是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学生“误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和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引起“误读”现象的重要原因恰恰就是语文教师。

一、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偏弱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自身己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然后借助于资料的分析,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仔细体会,通过判断、取舍、整合,最后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精神价值的关键因素,正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点评一位教师执教《七步诗》时所言:教学这一首诗,只知道诗的字面意义是“下境”;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是“中境”;让学生玩味曹植在进退之间,运用了如此贴切、朴素的语言,把他当时的处境如此艺术地表现出来才是教学这一首诗的“上境”。而要达到“上境”,无疑,教师自身不但要达到“上境”,甚至要达到“化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抵达“上境”。

二、教师教学引导失当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引导会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的引导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的阅读背景有较大的脱节,就难免引起学生不合理的误读。课堂上教师点拨时“切入点”、“突破点”比精准,也容易引起学生不合理的误读。引导不当还表现在课文内容的拓展上。如笔者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引入了被欺凌的中国人的资料,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的回答多集中在“要崛起,要富强,进而欺凌外国人”这一有悖课文主旨的回答上,这正是因为笔者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引导所引起的。

三、教师教学评价不准确

许多教师为了贯彻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反而走入误区:允许学生任意体验,即便学生在理解走偏的情形下,也一味地认同,失去了引导的价值。《小学语文研究》上曾经以《一株紫丁香》为案例,报道学生将文中的“你”误读成“您”后,教师表扬其个性化的解读,同时渗透了尊师教育,结果全班一起将文中的9处“你”改读成为“您”,并称之为一道课堂生成的亮丽的风景。但实际上,这恰恰就是教师评价不当所引起的“误读”。很明显,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以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作出错误的“赏识”评判。

四、建议与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已经不再只能有一杯水,而应该是一桶水。因此,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解读者、传播者,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确科学的语文教学理念。

2.“动静结合”解读文本

(1)解读“静态”文本。教师首先作为一名读者,与作者、与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对话,进而作为教学者站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最后作为引导者构思教学设计,遴选正确,有价值的文本学习内容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先披文以入情,作为普通读者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和精神价值,这是“入”;接着再作为教学者和引导者根据课标的精神,将文本的语言价值和精神价值进行有效分析与整合,这是“出”,就在这一“入”一“出”中完成对于“静态”文本的解读。

(2)解读“动态”文本。当教师正确有效地解读了“静态”文本后,必然面对更困难的“动态”文本的解读,即在教学过程文本的动态变化形态。

①要把握分寸。把握分寸的内涵是教师对学生的误读要宽容但不纵容。宽容,就是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姑息,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在指导纠正过程中,阅读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

②要合理引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方式,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引导”。学生不自主读,教师的“引”是空中楼阁;教师不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能停留于原地。

③运用阅读策略匡正曲解性误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遇到曲解性误读,教师应及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唤醒学生沉睡的知识背景和情感因子,使学生能够拥有自由开放,光明正确的大道。如:反思法,谬问法,矛盾法,类比法等等教学策略。

方智范先生曾对文本解读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教师要练好内功,尽可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努力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这是一道‘铁门槛’。”这很好地诠释了在新时期面对“误读”现象时,教师应该遵循的教学成长道路。只有当解读规范、技能技巧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阅读意识中,成为教师的内在的阅读品质,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对学生做出多元的反映,教师有一份耐心的期待,对学生出现的“误读”善于灵动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启迪和诱导,那么课堂将更有效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和阅读的创造,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合理的“现象”滋扰我们纯洁而神圣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J].人民教育,2004(21)

[2]荀以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管理,2011(6)

[3]王瑞芬.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误区及“读”的落实[J].内蒙古大学学刊,2007(3)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论文篇10

1人们的认识有误。过去许多教师包括一些领导,认为小语教法,不就是讲怎么上小学语文课吗,没有多深的理论知识,不需要进行理论研究,能上小学语文课就能上小语教法课。三级师范时,小语教法是作为中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附属品,很少有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是语文教师兼教,语文教师如果不重视这门课的话,就不会花许多精力去研究它,有的教师还不愿意教。由于语文教师不愿意教,而这门课又不得不开设,领导们就从小学调老师来上这门课,小学教师一时又无能力去研究这门学科.所以小语教法学科的教师水平就参差不齐,学科本身也无法快速发展了。

2小学语文教学法真正被人们认为是一门学科的历史较短,我国虽然有长达二千多年历史的母语教育,有许多教育论述,但大多是论述学法的,论述教法的很少。若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黎锦熙的《新授国语教法》起,算这门学科初步建立的话,至今也只有6o年左右的时间,而真正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并进行一些研究应是从1978年开始,由于这门学科研究的历史短,就有许多理论问题亟须解决。

3.小语教法学科研究发展缓慢也与这门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的性质有关。小语教法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又具有语文和教育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要研究它,研究人员必须具有教育理论和中文专业知识。目前有许多教育理论家在研究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又附在了语文教育之内,有些专家的研究注重了学科的理论性而又淡化了它的实践性,加强了教育理论而又忽视了它的语文特征,因此小语教法学科的研究深度不够,发展也较慢了。

由于它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历史又较短,目前还没有这门学科的专家委员会,我们这个小语教法研究中心是隶属于教育学会。即使小语教法的研究专家其水平如何之高,理论研究如何之超前,他都要面临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例如评申高一级职称,如果你的主要研究方向仅是小语教法的话,可能就会很难评上高一级职称。因为把你放在中文系列评定,你的研究成果好像是属于教育学系列,不属于中文教师专业细化范围,中文专家教授就不给你审评;若是列属于教育学系列,你的研究成果就好像没有教育学专家那样专业化,会被认为你的研究水平不高,这就是小语教法教师包括所有学科教学法教师现实尴尬处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必须做其他的专业研究,或者是把小语教法的研究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爱好而已。这种尴尬现况又如何能够提高小语教法的理论研究,推动其发展呢?

随着教师教育的向前发展,小语教法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得到加强,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小语教法的研究必须深入、发展、提高。要想使小语教法的理论研究得到尽快提高,可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国家应尽快成立一个学科教学法学会,小语教法研究应隶属于这个学会之下,以加强学科教学法研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促进其学科的理论发展,更好地推动教师教育的全面发展。